《家》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家》是語文版新課標教材九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第一課,是一篇議論性散文。作者從人們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寫起,運用三個層層遞進的比喻,揭示了“家”的真諦,傳達了他對“家”的哲學思考。教學過程是“探究課文,領悟‘家’之蘊”、“體味‘家’之情”,著力為學生構建探究的平臺。在教學中能夠激活學生真切的聯想和想象,調動他們的體驗和情感,從而使他們理解文章思想內涵,建構新的思想鏈條,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二、教學目標及難重點
(知識與技能,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目標:
1、了解當代作家周國平:并能積累文中的生字、生詞,提高閱讀水平。
2、在不斷地設疑解疑過程中,理解作者對家的三個比喻及其觀點
3、對“家”有深入的思考,從而培養自己愛家愛親人的人類情感,學會珍惜家庭生活。
教學重點:
理解三個比喻句的含義,引導學生探求“家”的真諦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關于家的哲學思考。
2、體會本文極具哲理性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創設情景、調動體驗策略:本文的設計從生活視頻出發,進而引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對家的眷戀之情,集中體現了對家的一種哲學性思考。
2、平等對話、論式教學策略: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全班或小組學生圍繞問題進行交流、切磋,學生在群體思考過程中,相互啟發、相互激勵,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習慣。
3、探究式教學模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閱讀文本,觀看視頻、圖片,思考討論,把發現和認知活動貫穿課堂教學始終。
4、吟誦美讀策略:本課有全文的面式師生合作讀,有片段的塊式學生個別讀,還有自選句的點式小組展示讀。在輕重徐疾中,在抑揚頓挫中,在淺唱低吟中,把理解認識融為一體,產生思想的共鳴。
四、教學環境及設備、資源準備
教學環境:
多媒體教室。
學生準備:
收集中外有關“家”的文學作品和相關論述,收集對本課的評論文章。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音樂和圖片
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音樂和圖片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設備資源應用分析
一、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
三、情感對接
四、余味悠長
五、小結師:同學們,在學習新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音樂《我想有個家》。
師:剛才我們欣賞了《我想有個家》。那么,家是什么呢?
師:說得真好啊!是呀,家,是媽媽的牽掛和嘮叨,是爸爸的嘆息和矚望;家,是爺爺胡子里長滿的故事,是奶奶皺紋里飽含的滄桑。我們怎么能不愛它呢?家,它是一個既古老又常新的話題。大家想不想知道是怎樣揭示“家”的真諦的呢?現在就讓我們和大作家周國平一起去徜徉《家》的世界吧,與這位作家進行一次人生的對話。
師:通過初讀課文,我們初步感受了周國平的《家》,下面請同學帶著自己對家的認識和體驗,再看課文,思考:作者把人生比作什么?作者認為“家”是什么?它帶給了人們怎樣的感受?
師:肯定并指導(師根據生的回答板書:人生——漂流家船港灣岸)
師:為什么作者說“家是一只船”呢?(屏幕顯示船的圖片及問題)請同學們自由誦讀第一部分,然后發表自己的看法。
師:指導并做肯定回答。并啟發學生什么樣的家才是一個“好”家呢?
師:(屏幕顯示兩位老人的圖片)請看大屏幕上的兩位老人,命運與共,相濡以沫。有這樣的好伴侶,這樣的好家,即使生活道路上遇到再多的風雨坎坷,又有何懼?這就是一個家。
師:下面哪位同學說說第三部分的內容?
師:你認為這一段中表達了作者對家的什么樣的感情?
師:從人生的起始到終結來看,家是永遠的岸———溝通現實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它既是每個人登臨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個人離開現實人生的離別之岸。
師:文中,作者先是把人生比作“一種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灣、岸。想一想,這幾個比喻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呢?
師(小結):也就是說前面的比喻是后面比喻的前提,后面的比喻是前面比喻的深化,特別是關于家的第三個比喻,是前兩個比喻的極致和升華。家為人類提供了登上世界的起始之站,又提供了一個離開現實世界的離別之站。(把板書勾連成船形)“家是什么?”不同年齡、身份、閱歷的人就會有不同的回答。
師:引導學生對“家”有深入的思考,從而培養自己愛家愛親人的情感,學會珍惜家庭生活,增強家庭責任感。
師:是的,在古人的心中家就那朵寒梅,那一輪明月,那剪落的燈花。
(學生在《回家》的音樂聲中朗讀屏幕顯示的文字)
師(音樂聲中):和很多同學一樣,老師也有一個溫馨幸福的家。家里有我溫柔賢惠的妻子,有我天真可愛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她們,她們也深深地愛著我。我們這只小船,已在風雨中駛過多年的航程。在我心中,家是妻子無微不至的體貼,家是兒子得寸進尺的撒嬌。我們今天用心品味了周國平的《家》,同學們對家一定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那么請你們來談一談:在你們的心中,家是什么?
“家”是人們很熟悉的名詞,以此為題的文章也有很多,而且各有千秋。周國平這篇散文從三個層面寫出了自己對家、對人生的深刻理解。周國平的作品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體,筆調清新自然,內涵睿智深刻,多年來深受讀者喜愛。
生:家,是媽媽是爸爸,是媽媽的牽掛和嘮叨,是爸爸的嘆息和矚望
生:家是媽媽爸爸的命運與共,相濡以沫。
生:家是我的喜怒哀樂,是弟弟妹妹的吵鬧聲。
生:把人生比作漂流,把家比作船、港灣、岸。
生:給我溫暖、幸福、快樂。
生:作者把人生比作漂流,對于在歲月之河中漂泊的人來說,家是船。
生:好家是一家平凡地生活。生:好家是蝸牛的家,很小,但很安全。
生:好家是快樂的幸福。
生:家是永遠的岸。
生: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生:是作者對過著平凡生活,回到家中人們的祝福。
生:討論。
生:討論(古詩文中表達詩人對家感情的詩句)例如: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等。
生:討論(我們對家的感受)例如:汽車、加油站、終點站。又如:導演、主持人、觀眾等。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音樂《我想有個家》,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到:什么是家。
利用幻燈片,讓學生感受到人生是一種漂流,家是船,是港灣,家是岸,引起學生對家的共鳴。
利用船的圖片,讓學生意識到船是漁民的家,進而引發了家對于漂泊人生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的思考,很自然得到“家是一只船”的感悟。
利用兩位老人的圖片,讓學生感悟到命運與共,相濡以沫。有這樣的好伴侶,就是個好家,有這樣的好家,即使生活道路上遇到再多的風雨坎坷,又有何懼?這就是一個好家。
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音樂《回家》,讓學生領悟到每個人對家都有特殊的感受。
六、教學評價設計
在本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探究、討論、課堂發言等給予及時的評價、引導和總結。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評價本文教學:
1、平等對話: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與課文對話,領悟‘家’之蘊”、“與自我對話,體味‘家’之情”,著力為學生構建對話的平臺。
2、調動體驗:從溫情導入到抒情式的收束,從“帶著自己的認識和體驗”的聽讀要求到“結合自己的體驗談理解”的賞析提示,從深情款款談自己的示范到輕攏慢捻的有意點撥勾連,都是為了激活學生真切的聯想和想象,調動他們的體驗和情感,從而使他們理解文章思想內涵,建構新的思想鏈條,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3、合作探究:在師生共賞第一層次后,第二、三層次嘗試四人小組合作探究。
4、吟誦美讀:本課有全文的面式師生合作讀,有片段的塊式學生個別讀,還有自選句的點式小組展示讀。
七、課后反思
《家》是語文版新課標教材九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第一課,是一篇議論性散文。作者從人們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寫起,運用三個層層遞進的比喻,揭示了“家”的真諦,傳達了他對“家”的哲學思考。教學過程是“探究課文,領悟‘家’之蘊”、“體味‘家’之情”,著力為學生構建探究的平臺。
在教學中能夠激活學生真切的聯想和想象,調動他們的體驗和情感,從而使他們理解文章思想內涵,建構新的思想鏈條,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教學過程是師生探究文本的過程。“探究課文,領悟‘家’之蘊”、“體味‘家’之情”,著力為學生構建探究的平臺。教學中具體呈現的每一個教學細節,教師深情講述自己對家的真切感受,把自己也作為課程的一部分,真誠地袒露給學生,這不僅讓他們深受感染,其實帶給他們更多的應是“平等”的理念———人格的平等,思想的平等。為了促進學生互動探究學習,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以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為出發點,以促進學生互動探究學習為基本形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體驗學習的樂趣,讓課堂充滿創造活力為最高境界。
教學中能夠激活學生真切的聯想和想象,調動他們的體驗和情感,從而使他們理解文章思想內涵,建構新的思想鏈條,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家》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家》優質教學設計04-25
《共同的家》教學設計12-08
《我兒子一家》教學設計12-15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教學設計03-27
小學語文家優秀教學設計模板(精選6篇)07-08
九年級語文下冊《家》教學設計范例03-05
一年級語文《家》教學設計12-23
《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5-16
莫泊桑《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教學設計及反思03-27
一年級上冊《共同的家》教學設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