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見蔡桓公課堂教學設計(精選7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扁鵲見蔡桓公課堂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扁鵲見蔡桓公課堂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對照注釋和查字典、詞典,弄懂生字、生詞的讀音及含義。例如:扁、桓、腠、應、還、湯、齊、索、是以等。
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在弄懂每句話的基礎上復述故事,用現代漢語翻譯全文。
3.弄懂本文寫人敘事都是為了闡明道理的“寓理于事”的寫法,并用一兩句話概括課文闡明的哲理。
4.背誦課文。
5.寫一篇讀后感。
二、難點、重點分析
1.課文怎樣描寫扁鵲一次進見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應?這有什么表現力量?
分析:扁鵲一次進見桓公,“立有間”,他站著看了桓公一會兒,經過細心觀察,準確斷出病情以后,才對桓公說:“君有疾在腠理”,說桓公“有疾”,有點小病,實事求是,毫不夸張。“不治將恐深”,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將會發展。“將恐深”,語氣和緩,勸告桓公及早醫治,以免小病發展成大病。
桓公的反應:先是說“寡人無疾”,否認有病,拒絕扁鵲的勸告;再是在扁鵲離開后又對左右的人說“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更表現出對扁鵲說他“有疾”、勸他醫治的反感,毫無治病之意。
2.課文怎樣描寫扁鵲二次、三次進見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應?這有什么表現力量?
分析:扁鵲二次、三次進見蔡桓公:先后指出“君之病在肌膚”、“君之病在腸胃”,準確地斷出了桓公病情的發展;兩次說出“不治將益深”,表明了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將會越發嚴重;“將益深”,語氣肯定,勸告之中更包含有警告的意味。桓侯的反應;先是在扁鵲兩次警告之下,“不應”,“又不應”,都不回答扁鵲,不理睬扁鵲的警告;后是在扁鵲離開后,兩次“又不悅”,更表現出對扁鵲警告他務必醫治疾病的不高興,固執地毫無治病之意。
3.課文怎樣描寫扁鵲四次進見蔡桓公的情景和蔡桓公的反應?這有什么表現力量?
分析:扁鵲四次進見蔡桓公:先是“望桓侯而還走”,遠遠一望,轉身就跑,斷定桓公的病已經惡化到了不可救藥,即使桓公此時讓他醫治,也已無法可施,只好趕快離開。后是對桓公派去問他的人說:“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這不但說明了桓公已經病入骨髓,無法醫治——自己所以“還走”、不再警告醫治的原因,而且表明了有病必須及早醫治的道理。
桓侯的反應:雖然“故使人問之”,也只是由于不明白扁鵲為什么“還走”,而派人去問;而在派去的人回報扁鵲的答話(課文此處虛寫派去的人的回報)以后,卻毫無反應。他仍然沒有動心,始終沒有醒悟。
4.課文寫出了故事什么樣的結局?全文表現了兩個人物的什么特點?
分析:扁鵲在桓公病發、派人尋找他時,“已逃秦矣”,表明他在第四次進見桓公“還走”后,就逃出了蔡國,以免被桓公叫去治那已經沒法醫治的病,還有得罪的可能。全文表現出他醫術高明,為人機警。
桓公直到病已不可救藥,渾身劇烈疼痛起來,才派人尋找扁鵲,終致喪命。全文表現出他諱疾忌醫,終致喪命。
5.本文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表現了什么中心意思?
分析:本文通過敘述扁鵲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畫這兩個人物,表現了病須及早醫治、切勿諱疾忌醫的中心意思。對待疾病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漸,為人更要善聽別人的忠告,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這都是學習本文應該獲得的有益啟示,也正是本文表現出的哲理。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知道成語“諱疾忌醫”嗎?它就出自于《扁鵲見蔡桓公》這則寓言故事。(板書課題)
(二)題解。
引導學生看注釋①,指名學生讀一遍。教師作如下補充:
1.本文節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與李斯同學于荀子,韓非為人口吃,不善言辭,但善于著書立說,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文章邏輯嚴密,說理清楚,又善于運用寓言故事,很有說服力,是戰國時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書,集先秦法家學說的大成。
2.“喻老”,意思是用比喻來說明老子的觀點。作者敘述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說明老子“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即計劃克服困難,要著手于它還容易的時候,做大事業,要著手于它細微的時候)這一觀點的。
3.“寓言”,一詞出于《莊子》。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謂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這些故事很簡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蘊含著人類的知識和智慧,是藝術化了的人生哲理。寓言起源于民間,勞動人民用生動、機智的故事寄托自己的生活經驗。春秋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和游說之士,大量吸收和借用這類民間故事,作為宣傳自己主張的一種手段,他們進而創作新的寓言故事,以便說理生動、通俗易懂。韓非子是當時最杰出的寓言作家,先秦寓言故事,《韓非子》一書中不僅多而且精彩。如大家熟悉的《濫竽充數》、《自相矛盾》、《鄭人買履》等等。
4.扁鵲為什么又叫秦越人?扁鵲是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名醫,而戰國時代秦越人醫術高明,人們就用扁鵲稱呼他。(余見課文后黑框內“古人的名、字、號”)
(三)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解釋詞義,并與現代漢語中的該詞進行比較。
間:在“立有間”中,當“一會兒”講;用在表動作的詞語之后,表示動作的時間。現代漢語中常用它的“中間”義項,表示兩者之間,如同志間、兩山間。
居:在“居十日”中,當“過了”講;用在表時間的詞語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時間。現代漢語中常用它的“住”、“住所”等義項,如同居,故居。
復:在“扁鵲復見”中,當“再”、“又”講。現代漢語“舊病復發”、“死而復蘇”等常用詞語中的“復”,與此義同。
益:在“不治將益深”中,當“更加”講。現代漢語“精益求精”、“老當益壯”等常用詞語中的“益”,與此義同。
應:在“桓侯不應”中,當“回答”講。現代漢語“應答”、“應聲”等常用詞語的“應”與此義同。
還走:在“扁鵲望桓侯而還走”中,還,同“旋”,當“回轉”、“轉身”講;現代漢語中的還,無此用法。走,當“跑”講;現代漢語“奔走”、“走馬燈”等常用詞語中的“走”,與此義同;但一般單用一個“走”字,不同此義。
及:在“湯熨之所及也”等句中,當“達到”講。現代漢語“及格”、“及齡”等常用詞語中的“及”,與此同義。
是以:在“臣是以無請也”句中,當“因此”講;是以,即“以是”;以,因為、由于;是,這,此。現代漢語說“因此”,而不說“是以”。
索:在“使人索扁鵲”句中,當“尋找”講。現代漢語“搜索”中的“索”,與此義同。
簡談古代漢語中的通假:通假指古代漢語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現代漢語中一般不用通假字。
“扁鵲望桓公而還走”句中的“還”,念xuán當“回轉”、“轉身”講,是“旋”的通假字。
“湯熨之所及也”句中的“湯”,念tàng當“用熱水悟”講,是“燙”的通假字。
“火齊之所及也”句中的“齊”,念jì,當“藥劑”講,是“劑”的通假字。
(四)指定學生一人口譯課文,從開頭譯至第二句“桓侯又不應”。
扁鵲進見蔡桓公,站著(看了蔡桓公)一會兒,說道:“您的皮膚紋理間有點小病,不醫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后,桓侯(對左右的人)說:“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把這(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對桓侯)說:“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醫治,將會更加嚴重。”桓侯沒有回答(不理睬扁鵲)。扁鵲(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對桓侯)說:“您的病已到了腸胃,再不醫治,將會更加嚴重。”桓侯還是沒有回答(不理睬扁鵲)。扁鵲(只好又)走了,桓侯又很不高興。
指定學生一人口譯課文,從“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譯至末尾。過了十天,扁鵲(進見時)遠遠地看了桓侯一眼,轉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問他(為什么跑),扁鵲說:“皮膚紋理間的病,熱水悟,藥劑敷,可以達到、治好;肌肉里的病,針灸,可以達到、治好;腸胃里的病,火劑湯藥,可以達到、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管的,(醫生)沒辦法了。(桓侯的病)現在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說話了。”過了五天,桓侯渾身疼痛,派人去尋找扁鵲,(扁鵲)已逃到秦國去了。桓侯就死了。
(五)分析理解課文內容。
1.請兩名學生用講故事的方式介紹這篇課文的內容。(其余學生對講的有訛錯或疏漏的詞句加以糾正或補充,教師注意及時肯定或指正。)
2.提問: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記敘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找出有關的詞句來說明。是按時間先后順序組織安排故事情節的。如:扁鵲見蔡桓公——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居五日……桓侯遂死。
3.從課題看,本文描寫刻畫了兩個人物——扁鵲和蔡桓公。課文一共寫了幾次扁鵲見蔡桓公?這兩個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是如何體現出來的?根據故事情節,可以把課文分為哪幾個層次?本文寫人敘事為闡明什么道理?(學生深入讀課文,整理答案,教師請2~3名學生交流自己整理的答案,然后歸納分析:本文用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了扁鵲和蔡桓公兩個人物形象。一共寫了扁鵲四次見桓公的情形。一見桓公,“立有間”寫扁鵲細心觀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寫他準確診斷桓公病情,“不治將恐深”是和緩的規勸語氣,指出不治的后果。而桓侯答曰“寡人無疾”,固執、自信的形象躍然紙上。“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這是對醫生的反唇相譏。二見桓公,三見桓公,扁鵲用“在肌膚”,“在腸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將益深”,語氣肯定,規勸中含著警告。可是桓侯仍然“不應”,“不悅”,冷冰冰的拒醫生于千里之外。可見桓公諱疾忌醫已到了何等嚴重的程度。
扁鵲見蔡桓公課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詞義的差別。
3.理解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句意、文意。
重點難點
1.重點:目標3。
2.難點:目標2
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做到基本成誦。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前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人新課。
你們知道成語"諱疾忌醫"嗎?"諱"的意思是:有顧忌不敢說或不愿說。"忌":是嫉妒,猜忌。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醫治,比喻掩飾缺點,不思改正。這則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結果如何呢?我們一齊來看看課文。
三、作者簡介:
本文節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 ,是戰國時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書,集先秦法家學說的大成。
四、朗讀課文,感知內容大意。
1.朗讀課文。(可教師范讀、學生齊讀、輪讀或聽課文錄音模仿朗
A.抽查幾個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評論
B.教師就關鍵處糾正,并示范朗讀。
五、串譯課文。
1.教師講解幾個難句。
2.學生提出問題由教師解答。
3.抽幾對學生一人讀一人譯,其他同學評價。
4.教師做小結。
投影提示:幾個詞的古今義差別:
( 1)同義有別
疾:小病 病:大病
(2)古今異義
走 古義:跑 今義:行走 復 古義:再一次 今義:重復
益 古義:更加 今義:有好處 索 古義:尋找 今義:繩索
5.學生自由作評:蔡桓公為什么會病死?
引導理解諱忌疾的害處。
六 、布置作業:
A:課后練習二三
B:默寫本文。
扁鵲見蔡桓公課堂教學設計 篇3
本文節選自《韓非子》的《喻老》篇。《喻老》是韓非以比喻來闡釋《老子》中某一章的思想意義的。如《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說:“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這里的難與易,大與小的關系,具有樸素辯證的方法論,隱含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法則。《扁鵲見蔡桓公》這個寓言故事就是韓非用來闡發《老子》這一章的深刻哲理的。
《扁鵲見蔡桓公》這則寓言記敘蔡桓公的病情不斷惡化,但他固執己見,不聽醫生的勸告,不及時治療,終于病死的故事,形象而深刻地闡明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的哲理。其寓意是:對待世間的一切事物,都要預先察到其細微的征兆,所謂見微知著。有缺點、錯誤就要及早改正;有問題就要及早處理,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否則就會釀成不可補救的嚴重后果。
文章是按故事情節發展順序安排層次的。第一層是寫扁鵲四次拜見蔡桓公,再三指出他有病,病情日趨嚴重,提醒他及早治療。但蔡桓公固執己見,聽不進扁鵲的勸告。第一次拜見蔡桓公時,“立有間”,便指出“君有疾在腠理”。這里的“立有間”三字,寫出扁鵲正在留心觀察蔡桓公的病情,就是醫家所謂的望診、望色。經過觀察分析,才得出“君有疾”這個結論,不是信口開河,并知道病在什么部位,提醒他“不治將恐深”。這也從側面旁襯扁鵲醫術的高超,察微知漸。可惜桓侯只相信自己的主觀感覺:“寡人無疾”,不肯相信醫生的忠告。不僅不相信,還要倒打一耙,說醫生“好治不病以為功”。但扁鵲是個醫生,要盡醫生的職責,一而再,再而三地拜見桓公,急切指出他的病已從腠理侵入到肌膚、到腸胃,越來越嚴重,不治恐有生命危險,三次敦促他治療,“不治將益深”,但桓侯由于主觀片面,對醫生有偏見,不肯相信醫生的話,并流露出很不高興的樣子。當扁鵲第四次見蔡桓公時,一反常態,一句話不說,望“而還走”。他這一舉動引起桓侯的詫異。文章也自然地轉入第二層次的描述。
第二層(從“桓侯故使人問之”到“臣是以無請也”),寫扁鵲對桓侯病情的分析。桓侯見扁鵲態度反常,“故使人問之”。扁鵲借來使的詢問,對桓侯的病情進行具體的分析:病在腠理,在肌膚,甚至在腸胃,燙熨、針石及火齊還可以治療,所以勸桓侯及時醫治。而現在病已侵入骨髓,藥物針石已無濟于事,這是他望“而還走”“是以無請”的原因。
第三層(從“居五日”到結尾),寫桓侯終于病死。
文章通過扁鵲、桓侯兩人對話,以及他們各自表現出來的神情狀態的描繪,突出了這兩個人物的性格特征。我們看到了一位古代醫師對患者所表現出的高度責任感。盡管桓侯多次讓他難堪,甚至說他“好治不病以為功”,但他全不計較桓侯的言行態度,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他,希望他及早治療。這集中體現在扁鵲身上的,不僅是醫術精通,而且醫德高尚,忠于醫生職守。而蔡桓公則是一個麻木的,冥頑固執,主觀偏見,只憑自己主觀感覺,不肯相信醫生的忠告,最后終于丟了性命的人。除此之外,兩人的言行,還有許多令人浮想聯翩的地方。從桓侯的角度看,他自我感覺良好,身體健康,何病之有,所以他說“寡人無疾”,這是一;既是無痛無病,還用藥打針干什么。所以聽到扁鵲說“不治將益深”時,“桓侯不應”,這又是一;見扁鵲的態度反常,他“使人問之”,但聯系上下文看,他只是好奇而已,并非請扁鵲治病,這又是一;他并不諱疾忌醫,“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他知道自己有病之后,便迫切求醫診治,可為時已晚,這又是一。如果桓侯不那么主觀,早聽醫師的話,他就不會丟掉性命,這是二。從扁鵲的角度看,第四次見桓侯時,望“而還走”,見桓侯的病已入骨髓,無藥可治,所以不說,一走了之。讀者聯想的各個方面,也可能是達到某一結論的各個過程,或某一邏輯的歸依。總之,這個故事本身就很富有生活哲理。
本文敘述層次分明。扁鵲三次拜見蔡桓公,指出他的病情,從腠理發展到骨髓,層層深入逼進,引人入勝。在第二層次中,分析其病情發展的各階段,不但層次分明,且入情入理,令人信服。病在“腠理”,燙熨的力量還可以到達;在“肌膚”,針刺還可以治好;在“腸胃”,火劑湯還可以達到;病入“骨髓”,是無藥可治了。時隔五日,桓侯體痛,終于死去,證明扁鵲預見的正確。文中的語言亦極簡練,善于傳情達意。如“立有間”三字,傳達出扁鵲“望診”時的神情狀態。又如不治“將恐深”的“恐”字,表示委婉的口氣,傳達出扁鵲的謙遜態度。而“不應”“又不應”“又不悅”等,寥寥數語,桓公的冰冷面孔、厭煩的神態活現紙上。
扁鵲見蔡桓公課堂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學會直譯課文;加深對寓言的認識,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寓意;培養學生對閱讀文言文的興趣。
2、過程與方法: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多種有效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學生要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
教學重難點
1、古今異義的詞語。
2、重點字詞句的意思。
3、寓言蘊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
教學準備
收集韓非子以及扁鵲情況。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師:同學們,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下面老師在黑板上板書一句話,請大家隨著老師的板書大聲讀出來。(教師板書:“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書完后,要求全班同學齊讀兩遍。)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古文《扁鵲見蔡桓公》,希望各組同學在組長的帶領下團結協作,積極探究,圓滿完成本課學習任務﹗相信大家一定行﹗
二、活動一:“我會說”
1、各小組同學將課前收集的有關扁鵲,《韓非子》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并注明資料來源。
2、小組長指定一名成員宣讀整理結果,其他成員可進行相關補充。
3、教師歸納整理。
(1)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戰國末期韓國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韓非子》,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孤憤》、《五蠹》、《儲說》、《說林》、《說難》等篇。
(2)《韓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識: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鵲,姓秦名越人,戰國時候人,著名的民間醫生,是中醫傳統診斷的奠基人。四診法:望、聞、問、切。
三、活動二:“我能讀”
1、小組合作,初讀課文,并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標注“腠、桓、還、湯熨、齊、遂”等字音。
2、學生聽教師范讀,進一步糾正字音,體會朗讀節奏及語氣。
3、各小組自由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課文,如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男女生配合讀、小組之間賽讀等等。讀完后展開自評與互評。
四、活動三:“我會譯”
1、明確目標。各組從文中挑出2—3個較難理解的句子,寫在白紙上。
2、鄰近兩組交換“目標”,利用工具書,理解句子含義。
3、各組代表宣讀討論結果,其他同學進行訂正及補充。
4、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關鍵實詞如“間、將、居、益、索”等的含義。
5、開展集體評議,總結。
五、知識鞏固。
1、理清結構。
開端、發展:扁鵲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見面
高潮:兩人第四次見面及扁鵲說明“還走”的原因
結局:桓侯病死
2、復述故事。
六、作業。
1、背誦課文。
2、翻譯課文。
《扁鵲見蔡桓公》文言文復習
(二)扁鵲見蔡桓公(《韓非子》)
1、本文僅以199個字的篇幅就包容了豐富的內容、深刻的哲理,在運用比喻說理、敘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為先秦的散文中的佳作。
2、本文通過敘述扁鵲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畫了這兩個人物,表現了病須及早醫治、切勿諱疾忌醫的中心思想。
3、本文按照時間順序記敘了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
扁鵲見蔡桓公——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居五日,桓侯遂死。
4、課文結構:
第一層:故事的發生:寫扁鵲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見面。
一見:“立有間”——細心觀察
“君有疾在腠理”——準確診斷病情
“不治將恐深”——和緩的規勸語氣
“寡人無疾”——諱疾忌醫,固執、盲目自信
二見:“在肌膚”——病情加重
“不治將益深”——語氣肯定,規勸中含著警告
“不應”“不悅”——冷冰冰地拒醫生于千里之外
三見:“在腸胃”——病情更加嚴重
“不治將益深”——重復話語,加強肯定語氣,進一步在善意的規勸中給予警告
“又不應”“又不悅”——諱疾忌醫
(文章一開頭就展示了矛盾:扁鵲三次見蔡桓公,三次建議;蔡桓公不予理睬,還錯怪扁鵲,矛盾逐漸加深。)
第二層:故事的發展:兩個人第四次見面以及扁鵲說明“還走”的原因。
“望桓侯而還走”——動作描寫,間接寫出了蔡桓公的病情嚴重的程度。
“故使人問之”——對“還走”的不解,沒有覺醒
“疾在腠理……臣是以無請也”——指出蔡桓公的病情由輕而重直至不可救藥的發展過程。
扁鵲見蔡桓公課堂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間”、“將”、“疾”、“益”、“故”、“遂”等實詞的詞意。
2、理解這個故事的寓意。
3、訓練復述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介紹韓非子。
二、聽讀
三、朗讀
四、理解文意
采用讀讀講講的方式,即讓學生理解大致意思,結合字詞訓練和朗讀背誦。
1、扁鵲一共見了幾次蔡桓公,每次見面有什么不同,扁鵲怎么說,而桓公的神態、語言怎樣?(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點撥字詞)
2、請用自己的話復述這個故事。
3、討論: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得到怎樣的啟發?
總結:見板書
五、課堂練習
要求學生關上課本,進行練習。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見課后練習二
(二)解說下列語句的意思
1、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2、扁鵲望桓候而還走
3、臣是以無請也
六、朗讀背誦
七、板書設計
扁鵲見蔡桓公
一見在腠理將恐深(湯熨)無疾
居十日二見在肌膚將益深(針石)不應,不悅
居十日三見在腸胃將益深(火齊)又不應,又不悅
居十日四見在骨髓無奈何也體痛,遂死
——不要諱疾忌醫,要正視自己的缺點,接受別人的批評并改正
扁鵲見蔡桓公課堂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實詞的詞義。
2.了解本文敘事層次分明的特點,體會人物的鮮明個性。
3.理解這個故事的寓意。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一系列數字的含義的討論,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導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成語“起死回生”——扁鵲(秦越人)——《扁鵲見蔡桓公》
二.復習鞏固: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義間疾益故索還火齊湯熨
三.朗讀課文:讀前可提示學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頓,二要注意人物說話的語氣。
四.提出“突破口”,組織學生分組討論:“35,5,4,3,2,1”這幾個數字在文中分別表示什么?五.解決“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經歷35天(故事持續的天數)
5——故事發生的5個場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個過程
3——扁鵲提出的3種治療方法
2——故事中有2個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種結局
六.延伸“突破口”:
這是一個悲劇故事,根據扁鵲的性格特征,發揮想象,為逃秦后的扁鵲續一個圓滿的大結局。
七.小結:與《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作比,作者韓非的目的是什么?(注意:這只是一個虛構的寓言故事。)我們能從中受到什么啟發?這對于指導我們中學生的學習生活有什么作用?
八.布置作業:根據課文給你的啟發寫一篇讀后感,題目自擬。
扁鵲見蔡桓公課堂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
1. 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實詞的詞義。
2. 了解本文敘事層次分明的特點,體會人物的鮮明個性。
3. 理解這個故事的寓意。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一系列數字的含義的討論,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導作用。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成語“起死回生”——扁鵲(秦越人)——《扁鵲見蔡桓公》
二. 復習鞏固: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義
間 疾 益 故 索 還 火齊 湯熨
三. 朗讀課文:
讀前可提示學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頓,二要注意人物說話的語氣。
四. 提出“突破口”,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35,5,4,3,2,1”這幾個數字在文中分別表示什么?
五. 解決“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經歷35天(故事持續的天數)
5——故事發生的5個場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個過程
3——扁鵲提出的3種治療方法
2——故事中有2個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種結局
六. 延伸“突破口”:
這是一個悲劇故事,根據扁鵲的性格特征,發揮想象,為逃秦后的扁鵲續一個圓滿的大結局。
七. 小結:
與《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作比,作者韓非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這只是一個虛構的寓言故事。)
我們能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這對于指導我們中學生的學習生活有什么作用?
八. 布置作業 :
根據課文給你的啟發寫一篇讀后感,題目自擬。
【扁鵲見蔡桓公課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扁鵲見的是蔡桓公還是齊桓公?06-20
扁鵲見蔡桓公閱讀理解05-02
《扁鵲見蔡桓公》原文及翻譯03-23
《扁鵲見蔡桓公》譯文及注釋03-26
扁鵲見蔡桓公課文教案設計03-03
扁鵲見蔡桓公的讀后感04-11
扁鵲見蔡桓公的成語有什么05-10
擴寫《扁鵲見蔡桓公》作文06-14
《扁鵲見蔡桓公》原文及其翻譯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