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優秀)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
語文學科既應該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學科,又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相信學生的潛能,要努力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為他們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創造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積極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啟發想象,發表個性化看法。
一、點撥教學,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于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發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采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將學生置于一種動態開放生動而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充分調動學生裝的主體情感受,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并達到發展。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人的心理處于興奮狀態時,工作效率特別高。而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只有有興趣,課堂上學生才會興奮起來,才會樂學,學習才會有成效。創設情境地便是創設氛圍,調動興奮點。在教學中,我常有聯想、比較法來創設問題情境。當學生在剛一接觸課文時,他們面對的信息是陌生的,我們只有將那些陌生的信息與一些學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東西加以聯想、比較,他們的心理才會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講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為了讓學生領會詩中豪邁壯闊的意境和蘇軾對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學生們熟悉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頭畫面:滾滾長江向東流去,激起千萬朵浪花.這一雄渾形象可感的畫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們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國演義》中片頭的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將它與課文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相比較,它們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處?因了《三國演義》片頭畫面的感染,學生們感受到了長江的壯闊博大,心中自然也騰起了一股豪邁之情,而思緒也翩飛起來。憑著自己對人生、社會知識積淀和理解,他們也能體味到這些語句都塑造了長江東流的開闊境界,從中也能體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暫,無論是怎樣叱咤風云、建功立業的英雄代碼物都有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則,必然被歷史的浪濤卷走。但仔細品味,他們也發現了那些語句所蘊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這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豪邁的場景,豪邁的感情這些要素,然后通過聯想比較,讓他們積極參與,并讓他們有自由表達的機會而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蘋果則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和鼓舞。而創設情境則便是為了激勵,為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教育為學生提供了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但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遠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將一個孩子的知識轉化為智慧,推動他們去體驗人生去關注了解社會,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老師只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握他們的主體情緒和心進脈搏,通過點撥和引導,創設情境,才能讓他們的心動起來,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并達到發展。在對真善美的領悟中化解思維疙瘩,解除心理障礙,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
我校正在進行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改革—實施“學探練評”的教學模式,力圖在課堂教學中探究有效地教學途徑。鑒于此,我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時設計的重點是:教學準備、指導誦讀感悟詩歌和表演課本劇。
新的教學模式提倡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要求教師設計好導學案,于是我精心設計了“教學準備”,一共4點。其中,1-3點學生只要通過查找資料就能解決,這樣設計,可避免課堂上老師的滿堂灌,也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著重培養了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同時,這三個問題的難度不大,學困生通過努力也能解決,讓他們也能找到學習的樂趣。第4點設計有一定的難度,學有余力的學生最感興趣,學生在充分解讀詩歌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適當地想象詩人的語言、動作和神態,自編自導課本劇。這一設計,讓學有余力的學生也充分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不會感覺到語文學習永遠“吃不飽”。同時,這一設計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課堂效果看,表演的`學生能模仿詩歌寫到的內容,但缺乏創新。
教學設計的最重點部分是指導誦讀、感悟詩歌。古詩詞的教學,一定要注重誦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領會詩歌的內涵及精髓。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所以無論是為了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訓練。經過考慮,我設計了4個環節。讀的形式有聽錄音朗讀、生齊讀、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默讀等,每次讀要完成的任務的設計也由易到難、逐層深入:聽讀時注重把握朗讀的節奏、重音、語速和感情基調,做到讀好詩歌;齊讀后讓學生借助注釋、結合寫作背景理解詩歌大意,同桌合作,一人講,一人聽,這一設計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后,要求用四字短語概括四部分的內容,
再思考詩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最后默讀詩歌,揣摩語言。后面的兩個問題在學習小組內交流討論,教師再給予評價。這樣層層深入的設計,學生基本上能讀懂詩歌、能把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當然,由于學生的經歷和知識積累有限,對詩歌中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理想的理解要達到深層次,還是有難度的,于是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注重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經歷,因為新課程理念要求“每一新知識、新問題的提出都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背景”【1】,努力幫助學生深層次地理解詩歌,從而實現語文教育的熏陶感染目的。
教學時,我還設計了搜集關于憂國憂民的名言名句,學生熱情很高,思維活躍。最后,我還強調這首詩的名句,這樣既能加深對整首詩地理解,又能體現學以致用的宗旨。
總之,教學這首詩時,我改變了過去的以傳授為主的做法,緊跟課改的步伐,讓學生做真正的學習的主人,有一定的收獲,但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的原因,一些設計的效果還是不夠理想的,如表演課本劇。
《云南的歌會》反思
昨天和今天,我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教完了《云南的歌會》。
昨天那節課的前十五分鐘,我讓學生默寫附錄古詩,并聽寫課后生字詞;后半節課教學新課《云南的歌會》。
在教新課之前,為激發同學的閱讀興趣,我提問同學這樣的問題:“大家看過少數民族歌舞表演嗎?如果聽他們唱歌,喜歡室內還是室外的呢?”有的同學知道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但卻不完全知道少數民族“天生是唱歌的好手”。為了增加同學的感性認識,我給學生清唱了劉三姐兩小段唱腔,一段是關于愛的:“多謝了,多謝四方眾鄉親。我今沒有好茶飯,只有山歌敬親人。”另一段是關于憎的:“天下怪事樣樣有,敬酒不吃,吃罰酒。山中的老虎都見過,難道怕你這條狗!”然后簡單介紹廣西桂林劉三姐當年與財主指派的秀才們對山歌的情景。
接下來,我布置學生思考的問題是:“課文按照先總后分的思路寫了云南彝族哪三種唱歌的場面?請按照唱歌場合的不同,給分寫部分分成三個層次,在適當的位置打記號。”
結果,學生雖然比較順利地給課文劃分了層次,但是,他們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麻煩是讀不懂課文寫什么,或者說對課文的內容停留于似懂非懂的狀態。我以為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作者沈從文的文筆顯得凝練古雅,二是學生對云南彝族的文化習俗還缺乏應有的感性認知。所以,今天的教程,我著重引導學生從細處步入課文的字里行間,幫助學生整體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落筆要旨。
第二教時,我設計了幾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是誰在唱歌?在何時何地唱的歌?唱的是什么歌?用什么方式唱歌?”先把問題寫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學生在三個唱歌場面分別一一找到相關的答案,找到后在文中做相應的批注。幾分鐘后,用串讀串講。我每請一位同學朗讀一段后,都要請另一位同學解答“是誰在唱歌?在何時何地唱的歌?唱的是什么歌?用什么方式唱歌?”。就這樣,學生順著作者的寫作思路解讀了文本,深入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了。 老師一邊點撥,一邊板書。板書如下:
第一部分:山野對歌——男女對抗,才智比拼(側重外貌描寫)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隨心即興,自然成趣(側重環境描寫)
第三部分:村寨傳歌——民歌傳承,場面壯觀(側重場面描寫)
到最后,我跟學生說:等到10天后,請大家不看書口述云南的歌會盛況,我想檢測今天上課的效果怎么樣,看大家是否都記在心上了。同學們都非常配合,很高興地說:“可以!”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2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和實施,作為在第一線的教師,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學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組織形式、教學手段等方面。隨著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于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教育教學也借助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優化初中語文教學架設了一座平臺,它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開拓學生視野、加大教學容量等方面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一、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理解力和記憶力,提高教學效果。
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可以呈現事物現象的本質屬性,美妙的自然風光,奇特的自然現象,事物的本質特征,事件過程的演繹……還可以運用各種技巧,如對比、疊合、拖移、夸張,以及將事物變大為小,變小為大,變快為慢,變慢為快等等,使學生對事物的本質,事件的發展有直觀的感受,清晰的邏輯,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教學《小石潭記》時,從網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現小石潭美景的古畫、攝影等圖片,用power point制作精美的課件,運用于課堂教學中。通過把小石潭這一優美的景象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視覺和聽覺綜合形象,聲像兼備,使學生從活潑、生動、直觀的畫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體味作者在小石潭邊時那樂憂相間的心情,為學生創設出了一個極為生動的情境,提供了豐富的外部刺激,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課堂變枯燥無味為生動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就產生了學習的動力,而課堂教學是培養初中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場所。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大部分學生是在被動的參與課堂學習這一總過程,大都缺乏學習興趣,師生間也缺乏更多的互動與交流。而現在,由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這一狀況得到了很大改觀。不僅如此,利用多媒體在講授同樣的內容時,所花的時間比原來少很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講解一些抽象的寫景散文時,講得口干舌燥,而學生對書中描繪的景象,感覺也總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現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教授這類課文,就方便、實效多了。仍然以講授《小石潭記》為例,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讓學生先欣賞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圖片,再讓學生用語言來描述自己喜歡的景象,說一說他們對所見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結合音樂、動畫與文章進行學習。學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圍的景致美,又真正的體悟到了文字的韻味美,也對理解作者情感變化奠定了基礎,朗讀起來聲情并茂,興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說教課亦因創設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學生的愉悅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從而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優化課堂教學,突破重難點。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學難點和重點,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能直觀地看到這一點。在現代文的教學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味和理解重要詞語的意義和作用,這正是學生難以突破的一關,利用多媒體教學則能直觀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學生攻破學習難關。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一文時,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蘊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義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體教學中利用課件把教學中的重點語句,如:“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等,一一表列出來,逐一解決,則能更好的實現學生在重點難點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體手段教學,可以視聽并用,變靜為動,充分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難點,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能有效配置時間,加大教學容量
語文教學,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必須加大學生的閱讀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眾所周知,現在的初中教育,實際上更多的還是圍繞中、中考來學習,這種情況勢必造成學生學習的狹隘性,學生除了從書本上獲取知識之外,沒有更多更好的途徑去閱讀,獲取更多的知識,而多媒體教學則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為學生贏得了更多的時間,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擴大了知識面。
總之,合理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是現代化教學的需要。多媒體課堂教學形象、生動、直觀,更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每位教師要根據語文教學的需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語文教學中做到合時宜,使其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3
語文在中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后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考試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于考試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滿足于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我安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盡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于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考試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考試題目,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較之其它學科,語文更側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只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
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系。近幾年來,為有利于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考試已經沒有作用,于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復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試題與教材的關系是“流”與“源”的關系,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
學生偏科,重理輕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復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余時間,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于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云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自己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教者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教者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才能真的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對于正在學習中的學生尤為重要。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4
新課程教學改革把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首要目標。我認為創建一個和諧的、互動的課堂是完成這一目標的基礎。在《華南虎》的教學中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我注意了以下兩方面。
1、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任何環節中都堅持以學生為主體。
首先,在備課時要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華南虎》是一首借物抒情詩,它寫了一只身陷鐵籠的老虎的不屈的身影,斑斕的花紋,滴血的趾爪和火焰似的眼睛。這首詩有濃厚的象征色彩,它以華南虎為象征,通過籠中老虎對自由的向往和對殘酷現實的反抗來表現詩人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渴望。學習的難點在于通過關鍵句來理解文中的象征意義,從而培養一種高尚獨立的人格。學生已閱讀過詩歌,也掌握了一些閱讀詩歌的方法,因此,我抓住關鍵句讓學生充分討論,注重學生的自我領悟,教師只加以適當的引導,以使學生領悟的更深。但這首詩比以前讀過的詩隱晦含蓄,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特殊的歷史背景。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的感受為基礎,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質疑能力,從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引起討論,進而鉆研文本,讓學生自己來答疑解難。老師則鼓勵學生提問、聯想、交流,并適時的總結歸納,將討論引向深層次。為此我預設了幾個環節:自讀詩歌與整體感知→深入探究→質疑解難→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體驗與反思→拓展與延伸。在第一環節中,我請學生從各種角度談談自己對詩歌的看法,并在學生的解讀中概括出不同的觀點形成爭論。
然后在第二個環節中深入文本進行探究。第三個環節主要解決學生閱讀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實際問題,抓住典型性問題進行討論。第四環節回歸文本,通過朗讀品味語言以完成“意會”的過程。體驗與反思則把學生的目光由詩歌引向社會引向生活。在拓展與延伸中,我補充了詩人的另一首代表作《半棵樹》,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對詩人牛漢以及他的作品有一個完整的認識,調動起學生課后的閱讀興趣。我認為這一點對學生的課外閱讀乃至人生觀、世界觀的發展都會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總之,整個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的過程,是老師引導的過程。
另外,在教學中我運用肢體語言、口頭語言讓學生真實的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他的想法對老師、對全班同學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幾乎正節課都站在學生中間;請他們回答問題時都站在他們的附近親切的發出邀請;當他們回答時都在他們的身邊仔細聆聽,決不中途打斷他們的話;提問也采用商討式和征詢式的語言,給學生以親近感。如:“你從詩中讀出了什么?”、“你覺得他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請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來談談對這一問題的看法。”這有利于激發學生調動生活積累,發展思維能力,在這樣的基礎上的“說出”是學生自主的進入課文后,作為閱讀個體融入了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的審美再創造。
2、 要選準切入點,理清知識點,激發興奮點,培植發散點。
選準切入點是成功教學的前提,是創設良好教學情境的基礎。在切入點的選擇上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和知識的結構與體系。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氛圍都應有不同的切入方式,切入點的選擇直接引領著整個教學過程。在《華南虎》的教學這中,我以學生們用成語、俗語、詩詞等來說說他們心目中的老虎形象為切入點。因為這一類詞語在學生的頭腦只儲存的比較多,且大多是威風凜凜的形象。再配以一定數量的圖片,那么,詩中的“不屈的靈魂”就有了一個很直觀的印象。學生們會非常想知道高貴的王者到了籠中會怎樣,從而激發起學生的興趣。
理清知識點在這首詩歌中就是理清老虎、觀眾、鐵柵欄等形象的象征意義。這是實現教學互動的載體。知識點理清的過程也是教師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的過程,教師不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學生把握知識的內在結構,掌握知識的重點和難點。
激發興奮點就是教師要注重啟發與誘導,運用發現法、情境法、暗示法、討論法、點撥法等教學方法,通過先進的教學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華南虎》的教學這中,我請學生從各種角度談談自己對詩歌的看法,并在學生的解讀中概括出不同的觀點形成爭論。這一爭論點使學生的興趣進一步高漲,促使學生自覺的、積極的研讀文本。
培植發散點這是教學的目的,讓學生用已有知識去產生新的知識,進一步理解學過的知識,并加以發散。這表現在學生將詩人對生活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并賦予了新的內涵。這還表現在學生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來解讀詩人的其他篇章,以一反三,甚至更多。
在教學中缺憾總是難免的,我的遺憾也有幾點:
1、我的教態、教學語言還有一定的問題,缺乏靈活性。比如在初讀詩歌, 從各種角度談談對詩歌的看法這一環節中,有的同學提出了一些問題:“觀眾為什么是‘膽怯而絕望的’”等。這些問題看似較為零散,其實都與主題有關。我只要用一兩句簡單的話就可以把它引導到主題這一爭論點的探討上來。但我就因為在教學預設中把這些問題的提出安排在了質疑解難環節,就沒有作解釋。課后有同學就問我上課時為什么沒有理他,打擊了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又如在詩歌現實意義的探討上,我直接提問“這首詩歌有何現實意義”。如果能把“現實意義”這個詞換成“啟示”,就更貼近學生了。
2、雖然我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有很多學生不敢發言,或者是不愿意發言。這就說明這一課堂并沒有達到真正的和諧,還有某些東西讓有的同學感到了壓力而不敢發言或者是不愿意發言。也有部分同學的學習過程還是消極的“等、靠、聽、記”,沒有主動地去追求進步與發展。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我深深的感到要真正構建一個自由、平等、互動的課堂任重而道遠!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5
參加語文教學工作四年多了,依然清晰地記得曾經的老師向我提出的忠告:“做教師的只有上好課,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于是我認真閱讀眾多的語文專業報刊雜志,吮吸知識的營養;努力回憶從小學到大學期間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師長們的教學方法,尋求可資借鑒的教法;不厭其煩地翻閱大學中學過的《教材教法》課本,獲得指導實踐的理論基礎。經過努力,漸漸地形成了自己教學方法:教學目標要明確,講授內容要準確,教學組織要嚴密,教學方法應靈活。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努力以此來衡量、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
也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吸收了語文教學領域中不少新的理論、觀念。
主要有:1、教學過程不只是教師教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
2、教學中不但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不能把學生視為灌輸知識的容器。
3、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發展智力,并要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4、教學不但要研究教法,還要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等等。
隨著教學理論認識水平的提高和素質教育思想的確立,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就愈來愈感到自己所謂的好課標準還有好多不足,明顯地感到自己的觀念總是難跟上時代社會發展的步伐。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語文教學,歸納起來,我的語文教學存在著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課堂。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受到啟發后對某一內容形成了興趣,課后能夠繼續進行主動地有目的地學習,那么,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從“學會”上升到“會學”、“善學”。我心里明白,超越課堂對學生是多么重要,但我沒有這樣做,也不敢這樣做。我只知道利用好課堂40分鐘,讓學生學好課本上的知識。希望學生對中國古代、現代文學名著充滿了好奇和渴望,但如果能趁熱打鐵,鼓勵學生的文學修養,那該多好。可是我不敢這樣做,在很多人的眼中,這些名著是“難書”,他們會不答應,學生哪有功夫看這種“難書”!所以,學了課文之后,我幾乎就停滯不前了。我現在的語文課,除了帶領學生在課本中“游泳”之外,課外最多布置一點讀讀、背背、抄抄的作業,不能也不敢讓學生去廣闊的課外海洋中遨游、馳騁。所以,學生們剛升入初一的時候,看看他們寫的`記敘文,眼睛一亮,小學生的作文水平相當不錯嘛!可是,一年過去了,他們記人敘事的水平和剛入初一時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
二、不敢超越課本。教師在教好課文訴基礎上,超越課本,收集課本以外的材料,補充、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語文教師來說也是多么重要。但是,我也不敢只是活脫脫的運用“嫁接術”移花接木的手法,可還得挖空心思說好話,違心地說它中心突出,構思獨特,因為我不敢超越課本。
三、不敢超越“教參”。《教學參考書》本來是只供教師參考用的,可是現在眾多試卷的命題者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教參”,閱卷人也是依教參畫葫蘆,離開了教參的說法就不給或扣分,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我也只是照“教參”宣科。我剛畢業經驗不足所以許多東西我自認為我是無論如何也理解不透,不會有更好的回答的。我想我的答案最多也只能算個“擦邊球”,可我也不敢把自己的理解告訴學生,也不敢引導學生去細加品味,只能把“參考書”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學生“參考”了。不少課文,在分析段落層次時,時時感到自身的理解和“教參”的說法存在著差異,但自己最終不敢否定“教參”、超越“教參”,要么原原本本地把“教參”的答案抄在黑板上,要么只能簽名稀里糊涂,蒙混過關,讓學生去自由理解。
總之,我在語文教學中,不敢超越課堂,不敢超越課本,不敢超越“教參”。
我希望我的同行們不要存在類似我這樣的困惑,一個真正合格的教師一定要學會超越。只有學會超越,才能發展自我;只有學會超越,才能使學生發展;只有學會超越,教育事業才能大踏步前進。
我的語文教學往往只重視文章內容的分析,對學生訓練的各類語文練習題也偏重內容的把握。這種呆板的教學與讓學生主動學習相違背的。
語文,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精華,課文中美妙的故事、精湛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廣闊的視野,構成了該學科獨特的人文氣息與強烈的吸引力。但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是否也這么想,語文在他們的眼睛里究竟是什么樣的?被世人稱為“誤盡天下蒼生”的語文教學也隨著歷史的車輪,一次又一次地不斷進行改革。但是以前改革的目的更多的是對學科體系自我的完善,而不是為了滿足學習者本身的需求。正如一些語文教學專家所言的一樣,以往的語文教學對人的關注是比較疏忽的,缺乏對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感受、學習過程、接受知識的年齡心理特征、學習情感的關注。是學體本位的課程,教學目標的確定大多是按照語文學科本身的知識體系,而不是根據接受者的心理發展需求。我們的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也大多是從成人的角度、從教學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制定方案,而忘記了我們所從事的對象——學生的需求。換一種思路:在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可以聽聽主角——孩子的聲音,我們是否可以從孩子的視角來反觀我們的語文教學。
對于我來說,永遠是不斷向同行學習,學習,再學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6
一、成功之處
1、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性,使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善課堂教學,整體研究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進行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3、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構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進取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料,并把這些資料貫穿于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
4、較好的處理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在教學中,注重了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了扎實的語文基礎。
5、在教學中,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適當選擇教學策略,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還需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學生盡早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2、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語文。
3、學生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善。
4、還需進一步擴展學生的閱讀面,借以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5、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能使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我的意見。
6、加強寫作訓練,提高作文水平。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7
傳統作文教學中,學生寫完作文就交給教師,然后教師用上好長時間對每篇作文精批細改。費很大勁批閱出來,但到講評時,由于時間隔得長,學生早已淡忘,甚至不記得題目,對教師的辛勤勞動,認真講評,學生根本不買帳,收不到什么效果。更大的問題是教師按照自己的思維講評,把教師的想法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大大限制與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那么,如何在作文批改中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呢?我作了如下嘗試。
學生完成作文之后,馬上進入互相批改,認真評估環節。以隊為單位循環調換作文,以小組批閱。
小組由語文水平高的同學擔任組長,四位同學共同完成四篇作文的批閱。首先每兩個同學共同默讀一篇作文,邊讀邊作好旁批。精彩之處打上圈,并作賞析;有問題的地方畫橫線,批注上原因與修改建議。這樣旁批完一篇作文,組內互換,以同樣的方式閱讀另一篇并補充旁批。四個同學都讀完這兩篇作文,這時在組長的帶領下,同學各抒己見,作出總評。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同學都積極參與,有時會因為一個字的寫法去認真地查字典;有時因為對某一句話的看法不一而爭論激烈;有時因為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去與作者交流,了解寫作背景與目的`……整個教室是一個沸騰學習的場面,思維靈動的場面,學生那種認真批閱的熱情,全身心投入的情景,常常讓我感動。我也穿梭于同學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點拔指導。這樣的作文批閱課上,學生是活躍的,是激情的,是非常有收獲的。
因為不同的作文表現出不同的選材角度,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人生感悟,同學們在熱情地批閱中,形式上是完成了批改任務,實質上卻是學生不再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而能放飛自己的思維。在批閱同學的作文中,欣賞同學作文中的精彩之處,對有問題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見,準確地評價同學作文,這樣一個過程的學習,明白了自己作文的不足,明確了以后寫好作文的標準,提高了閱讀能力,鑒賞能力,寫作能力,更激發了同學們寫作的興趣!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8
一、對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反思
學科德育滲透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教學因其教材內容的特點,更加適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但是實際的教學卻是老師不重視德育教育,只是強調對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學生學到的是語文知識,而對文本中蘊含的德育因素沒有及時領悟,影響了語文人文性的發揮。老師對德育滲透的點、程度都把握不夠,德育滲透的時機、德育滲透的切入點,是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關鍵。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熟悉教材,通讀文本及相關資料,將文本中蘊含的德育因素了然于心,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最佳的時機,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文章內容中的思想內涵往往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老師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內容,這就需要教師熟悉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才能夠做好德育滲透的工作。
二、閱讀教學缺乏實效性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閱讀教學肩負著語文人文性的特點。教師做好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完成了語文教學任務的一大半。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理解,思想內涵的感悟,對學生性情的陶冶等,都是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閱讀教學的核心是朗讀,而在初中教學中,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范讀外,學生朗讀文本的機會很少。一個是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生的不愛讀,一個是教師忽視了朗讀的作用。熟讀、精讀是閱讀教學中學生必備的基本功的,但是在實踐中,這一環節則缺乏應有的重視。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閱讀中的朗讀,讀中悟道,讀中品味。朗讀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關鍵,重視了朗讀就是重視了閱讀教學。因此重視閱讀教學中朗讀,應該是閱讀教學中的關鍵和重點。
三、初中語文習作教學的反思
習作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而且中考試卷中的作文分值也是相當高,不容我們不重視習作的教學。但是習作教學卻又是教學的難點,學生覺得難寫,老師覺得難教,是語文教學的大難題。教師要具有發散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拓寬寫作思路。
目前的中高考,對于寫作形式都沒有了明確的規定,寫作形式越來越模糊,所以就要求教師對作文教學的思路要拓寬,教學的理念要更新,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搜集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善于生活生活中的小感動和小發現。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于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發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么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采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的經驗告訴我: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9
本學期以來,語文教研組根據學校的教育教學計劃,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標,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根本,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為主導,狠抓常規管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新課程教育,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收到了較為明顯的實效。
開學之初就組織全體語文教師認真學習了語文新課程標準及最新的教育理論,學習教務處、學部下發的各種文件,掌握課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教材既要講得精,又要滲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學習內容上,引導學生關注科學、人文、自然和社會、人生及歷史、現實、未來等科學文化、道德藝術各個領域。認真開展新課程的備課交流活動,做好備課組的組織工作。通過聽課、評課、分析研究,找到不足,研究對策,很好地落實了課堂效率。重點研究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如何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變為具體的教學行為,如何全面提高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能。課堂上不僅有漂亮的板書、精彩的教案、完美的課堂設計、精心制作的精美課件,還充分利用了現代科技資源,不同程度地體現出了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為本”,盡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設情境、情景,讓學生多動、多思,展開聯想,開展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形成了有“生命”的課堂。教師的教學行為正在發生著顯著的變化。
我們組織參加了市區、學校組織的各項語文活動,如:昆明市中學生語文知識競賽,初一年級“我愛北大附中”征文競賽,初一、初二年級“愛我中華、愛我家鄉、愛我附中”演講比賽,初一教師說課比賽。開展了中學部語文教師人人參與的自編、自導課本劇的'活動,寫字比賽、朗讀比賽、手抄報比賽。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掘了學生的潛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學校和年級的好評,有力地促進了語文教學。胡偉參加官渡區初中語文教師說課比賽,獲得了一等獎,為個人,學校贏得了榮譽。為此,官渡區教研室把說課活動的優勝者的展示課集中在我校舉行,有近200位各學科的教師參加,充分的擴大了學校的社會聲譽。
從事初中語文教學這幾年,一直在努力營造“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這種氛圍,讓學生“樂學”,讓學生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打造高效課堂模式。基于此,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努力:
一、努力與學生拉近距離。
在日常班級管理、學習生活中,與學生拉近距離、多交流,尋求與他們的認同點,找突破口,情感方法等全面關注他們,使之親其師,信其道。以此為起點,給適當的任務,促其自學,鼓勵加環境的合力,制定明確具體可行的目標和任務,相信他們,肯定他們,讓學生們真正感覺到學有所獲,引起興趣,并在其中體味到快樂。只有在平等寬松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愉悅地學習,取得好的效果。
二、課前精心準備。
打造快樂高效的課堂,要做到知識容量、廣度、深度、技能訓練達要求,課堂上注重過程方法,互相交流、思考、釋疑針對性強,收獲全方位,課前準備很重要。平時備課不能僅僅局限在教參,還應廣泛的收集資料,才能保證課堂的高效率。
三、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富有激情的導入課堂,給學生一個輕松、愉快的信號,把學生帶入一種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引領學生進入課堂。巧設問題激發興趣,讓每個學生都能動起來,做到不走神、認真聽講,積極地動腦思考。
四、注重學生自我展示,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能力。
注重分小組進行探討交流,各小組推薦代表展示本小組的學習成果,其他小組同學進行全方位的點評,使問題得到深化和糾正,如有必要,教師最后進行總結。展示過程中,學生要注意傾聽并及時作好記錄或進行修改。盡量做到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且能夠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勤思考、敢發言、勤發言,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培養其成就感,增強自信心。
五、培養課代表、小組長協調、配合能力,使課堂更高效。
要做到和諧、輕松、高效,教師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這就需要合理高效的發揮課代表及小組長的作用,明確職責、分工明確,真正讓課代表及小組長做好老師的“左右手”以使課堂效果更高效。
1、充分感知閱讀材料,深刻理解語段內容。
在做閱讀理解題時,首先要對閱讀材料進行充分感知,要心平氣和,帶著求知明道的閱讀心理去閱讀。
第一遍閱讀時不要在個別生字、新詞、難句上糾纏,讀后自問:該語段寫了些什么內容?
再閱讀第二遍,閱讀要更快,較熟的內容可跳讀,選讀重點語段。第三遍閱讀要控制好時間。
總之,要通過整體閱讀充分感知閱讀材料,深刻理解語段內容。
2、細心揣摩文后題目,認真審清題干要求。
答題要正確的理解題干要求,準確接收題目信息。要逐字逐句分析,萬不可匆匆一看,便去作答。有些學生往往對自己過于自信,似乎看一眼就全部理解了題目,不逐字逐句推敲,只是憑經驗思考,憑感覺做題,還把日常學習中的不良習慣帶入考試。
另外,有的同學平時語文基礎不牢,概念把握不清,常把寫作手法、修辭手法、說明方法弄混,以至于問東答西,張冠李戴。審清審準題干是“方向性”問題,方向錯了,考試中因此失誤失分者不在少數。
3、注重規范答題語言,準確嚴謹表述答案。
語文答題對語言的要求較高,特別是表述題、闡釋題。語言應準確、嚴謹、周密、規范、卷面整潔。
不少學生在這方面做得遠遠不夠,具體表現在:
(1)用詞用語不當,詞不達意,心里在想的和筆頭寫的不一樣。
(2)語言過與繁瑣,講了許多無關的話。有的過與簡單粗淺,省略了許多應該說的話。
(3)語病太多,句子不通,不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4)答題無條理,胡斂亂湊。
(5)書寫混亂,亂改亂劃。對此,答卷應做到書寫工整,成行成列,語言成句,不寫錯別字,對于要改的字、詞、句,一律用統一的修改符號,如刪除單字用雙斜線,刪除句子用平行線,萬不能亂涂亂抹,畫“黑圈”或亂“拉線”。
總之,要想使學生在閱讀方面取得成績,就必須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準確答題的能力。只要學生持之以恒,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養成好的習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0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初中語文教師 角色轉變
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從原來的“教書匠”,轉變成“全能型的教師”,要從經驗教師轉變為“學者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從而培養出符合時代型教師”,這就要求教師積極投身于教育科學研究:堅持更新教育理念,反對穿新鞋走老路;堅持創新性使用新教材,反對機械照搬;堅持合作學習方式,反對形式主義;堅持互動教學,反對機械問答式教學;堅持教學手段多元化,反對本末倒置。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材是學習活動的寶庫,教師就是在兩者中開展創造性活動,通過在教學中對材料進行有效的處理,讓學生掌握學習技能。
一、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師角色轉型的實施現狀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對傳統教師角色的經典詮釋,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提出,教師角色被賦予新的稱謂與內涵,初中語文教師要適應新課改的需要,首先必須轉變自身角色。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等各個方面對原有語文課程都提出了挑戰。這種挑戰也對語文教師本身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筆者在實際調查過程中發現教師角色意識淡漠,如有些初中語文教師不注重個人的繼續學習,有的教師已出現職業倦怠現象,有的教師老按照自己的老套路講課,教法毫無創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雖然課程標準、教材都已經改變,但多數教師對新課程標準認識模糊,有個別教師雖在使用新的教材,卻沒有真正接觸過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教學過程距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相距甚遠。這些現象必然阻礙學校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二、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角色提出的新要求
作為一名教師,首要任務是客觀地、科學地、合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角色,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充分理解新課程標準,保證新課程的有效實施。那么初中語文教師教學過程中的角色應如何重新定位呢?
1.從灌輸者向啟發者角色轉變
傳統的語文教師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扮演著知識“灌輸者”的角色。許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偏重語法知識的講解和操練,偏重語言形式的分析和比較,學生沒有親身實踐的機會,更談不上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怎樣改變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師不再單純得扮演知識“灌輸者”的角色呢?
語文教師僅僅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進行教學活動,作為語文知識的“灌輸者”傾聽學生心聲,設計新穎語言交際情景,抓住最適宜的時機激發學生的熱情與興趣,啟發學生進入交際角色,使得學生不怕出現語言錯誤,樂于參與創造性的語文交際活動。
2.從權威者向合作者角色轉變
傳統教學中,教師角色儼然一位“權威者”,嚴肅呆板的教學模式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無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對教師普遍懷有一種盲目崇拜的心理,這種心理使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習慣于做“忠實”的聽眾,抑制了獨立思考習慣的養成,阻礙了創造力的發展。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從權威者向合作者轉變,給與學生更多的指引與意見,使得教學活動漸入佳境。在課堂這個舞臺上教師是導演,也是演員,學生是這個舞臺的主角,教師的任務是給學生說戲,并積極參與其中,給予學生一種輕松、安全的氛圍,減少學生的焦慮感,使其可以大膽的進入會話角色,而真實感應該由主角去發揮完全。
3.從教書匠向研究者的角色轉變
傳統的語文教師作為語文教材忠實的執行者,很少有教師根據教學實際或是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景重組教學內容,完全成為了教書匠。傳統的語文教師慣用的教學方式是:告訴學生打開教科書第幾頁,要求學生看第幾單元第幾課,然后完全按照課本的編排,從第一部分講到最后。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則有較大變動:教科書知識的比例相對較少,教師個人知識和師生互動產生新知識的比例較大。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從一個教書匠轉變為一個研究者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過去,有些教師認為研究很神秘,是專家學者的事。教師只使用現成的研究成果而不參與研究。
三、新課程標準背景下語文教師角色轉變的策略
1.更新語文教師觀念
當前,面對語文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要想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沒有必要的觀念更新,課程改革是難以實現的,因此教師必須適應時代要求,更新觀念。在實施課堂教學時,不能僅僅滿足于將書本上的有限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年齡特點來認真研究,探討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要從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出發來組織和實施自己的課堂教學,在傳授多種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實現“以德治校”。同時還要改變對學生的傳統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動的規律,充分注意學生的“差異性”“潛在性”,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改要求新時代的教師能夠教育各種類型的`學生,并使他們各自的特長都充分得到發揮。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終生學習,只有這樣才會“與時俱進”,適應課程改革帶來的種種新問題的挑戰。
2.提高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
在新課程實施中,強調語文教師新角色識為基礎,尤其要注重職業能力與教學研究能力的提升。學校要為教師的成長搭建舞臺開展優質課、說課競賽和優秀教案、課件設計評比等活動,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新課程活動,實踐中摸索出適合自己特點的新教法,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通過各項活動,把外在的教育理論、信息轉變為教師內在的教育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念,幫助教師個人發展和成長。
3.加強語文教師的角色觀念
語文教師的角色觀念在工作上表現為語文教師能夠保持對于語文教學孜孜不倦的創新能力,保持對于語文教學活動的緊迫感與使感。一方面,學校管理者要注意加強語文教師的業務學習,為教師定期做角色理論方面的培訓,激發語文教師的角色觀念;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成績與課業活動表現是語文教師工作的有效反饋與評價手段,加強平行班之間的語文競賽等語文活動的評比力度,進行豐富多彩的語文話劇表演等活動,也是促進語文教師適應新課改的需要、加強語文教師角色水平觀念的有益方法,用績效工資制激發語文教師的工作創新的動力。
4.正確應對語文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
教師職業倦怠現象是阻礙教師事業發展、教研活動順利進行、提高工作效績的因素之一。語文教師應盡量地調適工作壓力,適度放松,避免出現職業倦怠。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經常組織學校教師外出考察,汲取其他地區的學校辦學經驗,同時也能舒緩壓力,調節心情;適當休整之后,以全新的姿態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1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殿堂的瑰寶,在初中語文教學內容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初中語文課本中所選的古詩詞,對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養,陶冶情操,培養美好品質,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著諸如偏重知識化、教學教條化、重背誦輕朗讀等問題,這些都會制約學生文學素養的提高。本文就如何進行古詩詞的有效教學進行了簡單探討,旨在尋求一條古詩文教學的新路。
一、興趣引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1、故事導入,開拓視野
在學清照的《醉花陰》這首詞時,我首先講了一個故事:李清照寫好這首詞后,她的丈夫趙明誠覺得自己寫的不如妻子,就冥思苦想寫了十五首詞,然后連同李清照寫的《醉花陰》一起寄給了一位朋友鑒賞,朋友看后說:“只有莫道不銷魂等三句絕佳”。而這三句正是出自《醉花陰》,趙明誠于是心服口服。與詩詞相關的故事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還激發了學習動機。
2、活用古曲,創設情境
我們要根據詩歌的內容和特點,巧妙地運用古曲,設置相應的情境,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官,豐富學生對詩詞的感受,進而準確把握詩歌的意境。比如在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時,可以配上古曲《陽關三疊》,體會依依惜別之情;學習辛棄疾的《破陣子》,又可以配上古曲《十面埋伏》,征戰沙場的豪邁油然而生。
3、配畫學文,體驗情感
不少古詩詞追求情景交融,正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借助繪畫,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般感受詩歌的意境,感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激發學習動機。比如在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教師提前備好一幅畫有“枯藤、老樹、瘦馬、昏鴉”等意象的圖畫,詞曲所反映的蕭條、衰敗、冷落的悲涼情調,以最直觀的方式呈現在了學生面前,學生體驗到了作者反應的情感,定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文章的學習中去。
二、解讀作者及詩詞背景,為學習、欣賞古詩詞鋪路
有生命力的古詩詞都是詩人有感而發,詩詞反應的內容無不與作者生平、閱歷以及他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想要讓學生真正的走進詩詞,感悟詩詞反映出來的思想感情,就必須了解作者本人及詩詞的創作背景,這是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正所謂“文如其人”,了解了作者的為人、文風及理想抱負,就像找到了一把打開文章之門的鑰匙,而了解創作背景,則為進一步理解詩詞的思想內涵做好了鋪墊。我們應該把握解析詩詞三要點:
1、抓住詩詞的“眼睛”
古人寫詩講究一字傳神,而傳神的字句就如同詩詞的“眼睛”,也就是整首詩詞的主旨句。最經典的莫過于“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通過一個字境界全出,還有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中的最后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話道破了朝代更替的實質。抓住了詩詞的“眼睛”,就像打開了一扇窗戶,為理解整篇詩詞奠定了基調。
2、展開想象的翅膀
解讀古詩詞,引導學生在明確了整篇詩詞的主旨后,要讓學生學會想象,在頭腦中形成整首詩詞的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口頭或書面表達出來,既能加深對詩詞的深層次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比如在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時候,如果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置身于“天上宮闕”,一定能深切感受“高處不勝寒”的意境。
3、合理拓展詩詞結尾
大部分詩詞的結尾,如同撞鐘,余音繞梁。對于這樣的詩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符合原文主旨的前提下,合理拓展詩詞的結尾,進一步加深對詩詞的理解。比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詩歌的結尾,都具有這樣擴寫的空間。
三、聯系實際生活,合理運用古詩詞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精華,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理解和鑒賞,更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古詩詞。比如有一次我帶領學生們去郊游,當我們登上某座高峰之后,我就問學生:“如果此時用一句詩來表達你們的心情,你們說是什么?”不少學生脫口而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既讓學生抒發了心情,又讓他們加深了對這句詩的理解。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2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業已即將結束了。在這半學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于我來說,無論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構成與理解,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潛力的積累和提高,以及教學資料和教學理論的豐富和拓展,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進步,溫故方可知新。
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的得失狀況具體而詳細的加以總結。
第一、教學思想先進,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意識反映實踐,科學的思想意識能夠指導實踐活動。前期的崗前培訓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領會了素質教育的思想;新課程改革又讓我的教育理念與時代同步。因而,在教學工作過程中充分顯示出“知識與潛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新模式。
第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化、教學潛力全面化、深層次化年輕是我們的資本,另一方面年輕又是幼稚的代名詞;熱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條件,但如果過分的熱情就容易構成武斷與莽撞的性格。但透過了學校的安排的拜師活動及用心有效的教學實踐,加上個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潛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設置、靈活的互動設計、情感教學、心靈對話的教學方式等等多樣化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自己的實際操作潛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學資料和教學理論日益豐富和深化。經驗必須程度上能夠促進人的發展的步伐,同時有時也可能阻礙人的`潛能的發掘。剛畢業,我的確年輕,但這也意味著我沒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響,個性是處在一個有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的時期,處在一個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時、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著沒有,也意味著有更大的理解和發展空間。因而,我能夠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學計劃。首先,抓積累、夯基礎。開展三字一話、名言積累等活動。其次,重說寫、練潛力。透過即興演講、寫心得體會、習作練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說寫潛力。最后重運用、拓視野。透過連詞造句、仿例造句及現代文閱讀訓練等方式加以培養。
與此同時,我還透過朗誦名家名作的方式,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和美學教育和必須寫作訓練。另外,我還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都深知“興趣是的老師”因此我在平時補充一些知識性與趣味性統一的習題,讓同學們在說笑中受到了知識的灌輸和美的熏陶。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正是在教學實踐這一過程中,我得到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及材料積累,為以后的教學、教研工作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在總結收獲的同時,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處理已有的知識與傳授的知識的時候,有時不能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第二、對部分教材資料把握不全面、有時只求形式,忽視了資料實質。
第三、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學難重點處理的有偏差。
總結經驗能夠充實自我,反思不足能夠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復的總結和反思中,我會不斷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3
作為一個兼任班主任工作的語文教師,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有趣的場面:每當學期的期末或新學期開學前,學校發下新課本時,教室里會突然安靜下來,變得鴉雀無聲了。原來大家 都在專心致志地看新發的課本。再仔細觀察一下,竟有90%以上的同學看的是語文課本。他們看得那么認真,那么投入,那么主動,你會得出結論說:“學生是愛學語文課的”。因為語文 課文的美,深深攫住了同學們的心。但是,我們也同時會失望 地發現,隨著教學進度的推移,學生中的大多數是越來越不喜 歡學語文課了,問其緣由,學生會一言以蔽之之:“沒勁!”因 為語文課本身固有的美,全叫教師們的繁瑣而肢解式的“分 析”分割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了。更叫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 是沒完沒了的作業練習,把課文中的美,沖刷得蕩然無存了。更有甚的是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著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專業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二十多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么樣上語文課的?其實每節語文課就要像一篇散文,讓學生欣賞其中。
幾十年來,我的語文課總是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每一節課都像散文一樣,力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課堂上我喜歡放開,說這說那,東拉西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但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也要收得回。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著聽著,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里,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么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著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并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每一種版本的語文課本,我常常自己認真研讀,確定先上什么,后上什么,做到心中有數。先上同學們喜歡的以及優美的課文,后上其他的。對于學生喜歡的美的文章,上得仔細全面,說不定一篇文章上它個把星期。對那些學生不感興趣的文章、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只是蜻蜓點水一般。這樣,學生喜歡,我也輕松。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兩課作為示范,剩下的讓學生舉一反三閱讀自學。語文課每課一定要有教學目標,這些教學目標都要服從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
一篇語文課要達到多少教學目標,一定要做到心中明白。如《背影》就可能有這些目標:1感受并理解文中表達的父子真情。2理解真實、真情是寫好文章的基礎。3學習選擇生動的細節、運用樸質的語言表情達意的方法。4理解文章前后部分寫家境慘淡和父親老景頹唐對于表達父子感情的作用等。當然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這也不假,但我們不能因為這就不要課堂目標,這是不對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里不斷的按目標滲透,而后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四十五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為單位備課上課,必須要有目標。否則什么也完不成。
以課本為主,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體系,真正做到授人以漁,讓學生頭腦清晰,一學起來,學生興趣昂然,群情激奮,人人陶醉。開闊開闊眼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我認為這才算語文課。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二
自教育改革以來,特別是新課標,新課標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號:“教育理念的更新”。這個響亮的口號尤其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語文學科,搭建了一個更科學更合理的的教學平臺,為語文教學行為提供了一個適合學生發展,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大舞臺。筆者現結合新課標中的新理念,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普遍行為進行反思,以便對新課標新理念認識得更為深刻一些。這些普遍行為是:
一、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語文是綜合性最強的一門人文學科。通過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而且更要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但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偏重于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對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辭方式的運用等等,而忽視了語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精神、人生觀、心理狀態等,以及對于學生應該從中借鑒什么,學習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這篇課文,要滲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歸納為:他就是克服困難的精神。或者說: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氣;2具有堅持不懈、長期艱苦奮斗的精神;3具有遠大的目光和發展變化的觀點。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還是移屋合算。其實這是一種詭辯,是不合理的,是和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違背的。新課標則提出了“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強調“育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成長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二、作文教學流于形式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經常倡導創新作文,也強調作文在教學中的份量,但在實際行為中, 我們很多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或者每周就來一篇作文,造成了學生為學作而寫作,沒有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日常化系統化教學,使大部分同學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動,有的只是優美詞語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敘事。 新課標強調“以人為本”,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隨時寫,及時寫,讓學 生情不自禁的、發自內心的、主動而積極地渴望去抒寫。日積月累的寫作,何愁作文課寫不出好作文?
三、評價方式過于簡單
教學中,我們往往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情商在學生成 長中的作用。例如某個勤奮的學生經過努力語文考了95分,沒有上優秀,我們則不會稱他為好學生,也許會說他腦子慢再學也不行。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自卑而沮喪。新課標提倡尊重和贊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 誠然,教學行為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怎樣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課標中的新理念, 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為學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課堂教學盲目追求形式
特別是新課標的實施,我們很多語文老師用素質教育為幌子,一味強調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實踐,很大程度上將語文課上成了活動課,深陷“興趣愛好”之中,這種現象是對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曲解,它明顯帶有表層和功利性的毛病,這樣盲目追求形式,是因為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樣的行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以上這些,僅僅是本人現在的一點反思而已。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4
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一如春花竟放,香飄滿園。自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高效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仍要注重基本能力之培養。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弄得支離破碎,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但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瑯瑯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要有強烈的目標意識。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后馬上接受下來并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于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以上如此種種行為,貌似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所在實質卻把學生引入了無序、盲目、混亂的學習狀態,如此則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自不必說,更不要說高效二字了。所以強調自主,要有的放矢,要有目標性,可操作性,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
考為前提,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在合作學習中,經常看到如下場面:
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匯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
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
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四、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能無度開放。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升華認識,學會學習。
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于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遠離文本,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將語文課上成了“資料課”、“環保課”、“綜合課”。
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為,閱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閱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閱讀能力。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于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于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于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于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五、倡導對話,但不能遠離“根本”。
對話既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師生關系。 《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使對話主體間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對話主體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
而實踐中,有的教師對“對話”的內涵理解不透,認識膚淺,甚至歪曲。課堂上貌似平等的對話,但實際與《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對話還有不少距離:一是話語霸權嚴重,對話機會不等。課堂教學中一部分學生成為對話的貴族,一部分學生淪為對話的奴隸。二是注重發表和說話,忽視傾聽和交流。學生間不能夠有效地通過對話互相補充、共同提高,教師也難以及時抓住對話中閃現的教學契機。三是不重讀書,只重對話。往往學生只讀了一兩遍書教師就展開議論、組織交流,導致對話的質量不高。四是對話到底,方式簡單。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5
鑒于綜合性學習的答案不統一,又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直接體現,對于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這節課我采用了學案式教學,并且放手給學生去主持,我擔任的是“顧問”一職。
這節課上學生的表現不錯,積極性很高,并且答案組織的很嚴密,不乏文采。我想這是源于這節課的.題目很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而發。在題目設計上,我緊扣考試說明,貼近社會熱點,學生實際,就留守兒童、網絡問題、陽光體育鍛煉、家庭教育、畢業贈言等設計成題目,讓學生能有的放矢,既訓練了題目,又讓學生受到了情感教育,我認為這正是語文課程的性質的最好體現。其實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就看誰能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讓自己的語文素養在生活中點燃自己心靈的語文火炬,照亮生活,照亮心靈!
再今后的類似訓練中還應進一步加強題目的科學性,以及答案的規范性,進一步增加課堂容量。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的教學反思03-27
初中語文的教學反思05-16
初中語文新課改教學反思03-11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6-12
(經典)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5-15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6-20
[推薦]初中語文的教學反思06-21
初中語文的教學反思【集合】07-29
(精選)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7-09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