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奇怪的大石頭》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對家鄉的一塊巨石產生了疑問,通過自己許多年的研究,終于弄明白巨石由來的故事。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我想:李四光是一個善于發現問題、勤于動腦的人,這節課不正是要讓學生學習他這種優秀的品質嗎?于是,我便改變了以往師提生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自己來解答。下面是我的一段教學片段:
師: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即提出一個小問題,就會有小進步,提出一個大問題,就會有大進步。提出的問題越多,進步就越大。沒有問題的同學可能是你全懂了,呆會兒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就由你來答或者是你沒有一點進步。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劃出你的疑問,批出你的感受,比比誰的進步最大,好嗎?
生:讀課文,認真批注。師巡視。
師:哪一個愛思考的孩子先來發言?
生:這塊大石頭是從哪兒來的?怎樣來到這里的?
生:這塊大石頭是從秦嶺被冰川帶到這里來的。
生:那“這里”指的是什么地方?
生:“這里”指的是李四光的家鄉,我從資料中得知李四光的家鄉在湖北黃岡。
生:這塊石頭究竟是什么時候被帶過來的?
生:老師不是說了嗎?是第四紀的時候,大約從250萬年前至今。
生:那究竟是哪一年呢?
(看來,這位同學不問出個具體的年月誓不罷休)
(學生們個個沉默無言,眼神里充滿了疑問。)
師:這位同學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的學習精神很值得我們大家學習!關于這個問題,課后我們去查一查,好嗎?
生:第四紀冰川怎么只帶來了一塊大石頭呢?
生:是呀,這里怎么只有一塊大石頭呢?(同學們紛紛向我發問)
師:我想,這是這塊石頭與這個地方的緣分,是緣分讓這塊大石頭來到了這里。其余的石頭大概與這個地方缺少緣分吧。就像我們班的同學來自四面八方,是緣分讓我們相聚、相知,我們彼此間應互相尊重、團結友愛,珍惜這份難得的緣分才是啊!
生:老師,這塊大石頭怎么這么大,它是怎么形成的?
(關于這個問題,我備課時還真沒有想到,情急之中,我把問題推給了學生。)
師:有哪位同學知道呀?誰能答出來,誰就是這位同學的老師。
(誰知,學生們一個個都皺著眉頭,連連搖頭,用疑問的眼光看著我,等著我給他們指點迷津呢!可我也不太清楚啊,怎么辦呢?沒辦法,只有推到課后去完成了。)
師:這位同學的問題提的很棒,老師把這個問題作為作業,留給大家課后思考。”
教學反思:
這節課總算結束了,可是這節課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課堂上孩子們那咄咄逼人的.質疑讓我驚喜,也令我不知所措、備受尷尬。為什么孩子們提的問題,自己備課時卻沒有想到呢?反思自己的備課,老師只顧追求“先聲奪人”的效果,追求教學問題設計的巧妙,追求教學語言的優美,追求教學形式的新穎等,只以教師成人的眼光來備課,這樣的備出來的課堂完全是老師在牽著學生表演,老師牽哪兒,學生走哪兒。只要老師所提的問題被一一解決了,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就算大功告成。從不考慮這些問題是否是學生所關注的,是否是學生想急于弄明白的。這樣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抹殺了學生的主體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機會,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傾聽孩子們的心聲,解學生之所疑,思學生之所思,想學生之所想,把語文課堂真正地還給孩子們。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朱德的扁擔》講的是為了堅守井岡山根據地,粉碎敵人圍攻,朱德同志和戰士們一起到山高路陡、距離遙遠的茅坪挑糧食的故事,表現了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也表現了戰士們對領袖的關心和敬愛。
這篇課文敘述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學生只有在了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學生對于不常見的扁擔一定充滿了好奇,因此我著眼于扁擔的特別之處,引導學生層層剝筍,進而了解紅軍戰士不畏困難、朱德同志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再者,由于孩子對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學本課時,我補充了朱德是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一的有關知識,還告訴學生十大元帥是:*、朱德、陳毅、彭德懷、劉伯承、賀龍、徐向前、聶榮臻、羅榮桓、葉劍英。我一邊介紹一邊在心里感觸“書到用時方恨少”呀!如果平時能多引導學生多讀一些歷史、革命題材的書籍,現在上起課來就輕松多了,這是我今后應該加強引導的方面之一。
在品讀課文,理解課文時,我主要引導他們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來感悟文章內容。課文第一自然段學生對“井岡山”等詞語感到陌生,我又稍加介紹了一些補充材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并通過“紅軍在山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敵人。”中的“不遠處”來體會當時環境的危險。由此引導學生理解什么叫“會師”,學生在自己的“半知”和教師的講解中理解了。第二自然段介紹去挑糧的原因是我訓練學生說話的重點。讓學生用“因為……所以……”來了解儲備糧食的原因和挑糧的原因,并通過反問“去挑糧容易嗎?”讓學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詞語的意思,聯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糧的.艱辛,為后面學生感悟朱德和戰士們同甘共苦埋下伏筆。第三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我先提問“朱德是怎樣挑糧的?”讓學生邊讀邊劃出相關的句子,再邊看圖邊用自己的話說說,先說穿著,再說動作由此產生對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時也抓住“一道”、“一塊兒”這兩個詞語,體會朱德吃苦耐勞的優良革命品質。接著,我讓學生想想:戰士們會怎樣勸朱德?戰士們為什么要藏扁擔?藏好了心里會怎么想?朱德發現扁擔沒有了會想些什么?他為什么不去找而是“連夜又趕做一根扁擔?”以此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他們在這里說得很合理到位,通過想象中他們對朱德與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有了更好的體會。
由于時間關系,現在回想起來如果在最后我再讓學生想象一下“如果朱德爺爺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對他說些什么?”這樣可以使讓學生對朱德的了解進一步深化,讓孩子將自己的感動通過明確的語言進一步鞏固。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口語交際”安排的是《勸說》了解和感悟勸說的策略和技巧,能態度真誠的勸說他人。
“習作”是寫《國寶大熊貓》,目的是讓廣大少年兒童了解國寶大熊貓,要珍惜愛護稀有動物。
“交流平臺”是讓學生在寫作中積累平時的語言。
“日積月累”安排的是四句俗語。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結合推普,培養口語交際意識。我校是語言文字示范學校,要求學生在校交流時得用普通話。因此,教師可把推普工作做到班里,創設一種以說普通話為榮的環境,鼓勵學生不論上課發言,還是課后交談,一律使用普通話。這就為學生提供一個語言實踐的機會,便于隨時隨地進行訓練,培養說話的語調和語感,達到交談自然大方,并養成口語交際的習慣。
2、創設情境,使學生想說、愛說、樂說。特級教師李吉林說過:“言語的發源地是具體的情景。”在口語交際課中,教師可根據不同的課型創設貼近生活的情景,如“實物演示”、“渲染音樂”、“表演體會”、“語言描述”、“生活情境”等,激發學生想說、愛說、樂說的興趣,真正地做到“我口說我心”。
3、注重參與,多種互動形式交流。
(1)生生互動。口語交際課的生生互動多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在口語交際中,把優、中、差生按比例合理搭配成交際小組,關注到每一個學生,使人人都有機會練說,讓學生在問、說、議、評、辯中交流,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2)師生互動。在師生互動中,教師應特別關注那些平時不善于交談的學生,多給他們交流的機會,多些“夸張式”的表揚,多給他們自信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
(3)群體間的互動。群體間的互動主要是通過小組與小組之間互問互答,表演,爭辯,比賽等形式,既鍛煉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評價能力,又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及集體榮譽感。
4、激活思維,促進創新和想象能力的發展。發展和創新是新時期教育的主題。想象是創新之母,給學生提供空間大膽想象,然后進行口語交際,既有利于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又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想象能力的發展。比如在這次《勸說》的口語交際訓練中,我就故意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設置了關卡,提高了交際的難度,引導學生從多角度進行勸說,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完書上的例子后,我又叫學生從生活中提取事例,進行交際,讓面更寬。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教師創設的問題要盡可能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他們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與伙伴合作,找到最佳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學生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
三、不足之處
1、我在調控課堂時,沒有把控好時間,應該在勸說爺爺戒煙的環節,多展示一組同學。
2、從學生的語言表述中發現很多孩子的表達不能抓住要點,說話缺乏條理,隨意性大,我應該及時加以引導。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可視條件播放有關大熊貓的資料片或展示大熊貓圖片,讓學生先描述大熊貓的外形特征,并談談自己了解的有關大熊貓的'知識。
2、學生閱讀課文,探討問題:學生找出文中關于大熊貓外形特征的描寫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文中的描寫和《辭海》中的相關文字,以及學生自己的發言相比較,讓學生體會文章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3、文中介紹了有關大熊貓的哪些方面的知識?(可采用小組搶答的形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4、小組互動,探究說明方法。為了說明大熊貓的有關知識,文中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說說它的作用。
5、拓展課題,發人深省。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燕子》這是一篇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
成功之處: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內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本來以為學生很容易進入角色,可是學生在課堂上發言積極性不高,文章只有幾個愿意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顯得沒有生氣。有可能是開學初,學生還沒有進入學習的氛圍中。就如體會小燕子飛行這一段內容時,我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學生能抓住“斜著身子”、“掠過”、“一轉眼“橫掠”……等體會到燕子飛行的.輕快有的也能從中體會到燕子喜歡春天,高興了,還會變著花樣飛行。
不足之處:
課堂中,總有幾個學生是課堂的主導,大部分孩子沒有參與性,如何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是我要反思的。通過光彩奪目的春天氣息,表達的情愛情節,沒有體會出來。
改進措施:
多點名,讓大部分學生有參與能力。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我曾經想,我心中的《我與地壇》和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有怎樣的不同?膚淺理解不好,過度闡釋也未必是好事。地壇正是淡褪了光華,所以等來了史鐵生。那么什么是核心?我這樣想多久,怕也離題萬里。我于是找他的書來讀。我上網找有關他的資料。我試著編他的年譜。我讀他的最新的文字,看有關他的訪談資料。年譜編完了。書卻讀不完。讀不透。我寫好了教學設計。在設計之初我思考了若干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1、主問題的設計是否巧妙,是否有淺到深,是否有針對學生語言和思維而進行的訓練;
2、教學設計中板塊之間的銜接是否合理,過渡是否自然、流暢,過程的實施是否張弛有度;
3、板書的設計是否是對文本的深加工、再創造;
4、教學設計是否圍繞文本去分析、解讀,是否有執教者的想象和感悟,而且是獨特的;
5、學生的活動是否充分,是否調動了學生的思考的積極性;
6、課堂過程是否有意義,是否有意思,是否有很好的生成性;
7、如何在舉手投足之間彰顯本文的濃厚的文化內涵,如何體現執教者的`素質修養。我拿那設計請省、市語文教研員看,請一線的語文老師看,修改,試著上課,再修改,再上課。幾個月的時間,為了這一篇文章和她背后的那個人,冥思苦想。也許最后想通了,有了答案。也許永遠沒有答案。
我最終確定了以“死亡”為切入口,課文正是史鐵生思索死亡后的全部想法。而對于高中學生而言,生命教育包括死亡教育恰恰又是很缺乏的。所以我在導入語中說“這是一篇思索死的文章”,一下子就能把學生帶入到文章的核心,能使學生很快地“入境”。接下來,我又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a我們不會認真思索死,那為什么史鐵生在和我們一樣同樣年輕的時候卻認真思索死呢?b為什么非要去地壇去想呢?c在地壇中獲得了什么,從哪里讀出來的?”三個主問題,不斷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從作者心境入手,深入文本,解讀關鍵句子和語段,最后獲得共鳴和啟發。在分析文本的環節,我注意讓學生說出對地壇獨特景物描寫的第一感覺,捕捉學生感受中的獨特一面,使師生的思考和對話既能放得開又能束得住。
不足的地方也很多。比如,剛上課時的緊張(其實也是自己不能很快入境的表現),幻燈片的使用上不連貫(有些內容準備了,但實際并沒有用上,反映設計時的不嚴謹),個別課堂語言不簡練,有無效重復的。但最明顯的是兩點:
一、沒有很好的去引導學生大聲地、動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師的講解還是偏多,有些時候是為了拓展而拓展。
《我與地壇》文質兼美,注重理性分析的同時,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大聲美讀課文是必要的。但由于課堂調控的失誤,使得本來出現在教學設計中的“朗讀環節”缺失了,而代以教師的過度講解和闡釋(講到史鐵生的母親和妻子,講他的創作歷程,講《千手觀音》和殘奧會運動員)。沒有讓學生朗讀,是觀念上的對朗讀的不重視。比如分析“露水”這一獨特物象,應指導學生搞清楚作者為什么這樣寫的同時,更應引導學生去朗讀,看能否讀出“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的哲理發現和獨特審美;又如在指導學生完成對課文第七段的品讀、思考、交流分享之后,應讓學生集體朗讀這一關鍵語段,使學生將獲得的哲理融匯到朗讀中去,既加深印象又升華心靈。
這兩點問題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極力所要注意并加以完善的。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牛頓從因做風車不會講道理而受到同學嘲笑中受到教育,發奮學習,養成刻苦鉆研的習慣的故事.
課文先講了牛頓小時候愛做手工,對這一點,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幾處重點語句及詞語。如:“他停下來仔仔細細地看,幾乎忘了回家。”在講到這一點時,出示小黑板:
他停下來看。
他停下來仔細看。
他停下來仔仔細細地看。
這樣看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其中的不同,且“仔仔細細地看到什么程度呢?”學生也很快知道了“幾乎忘了回家”,以此看出牛頓那種入迷的.程度。
而在講述這一課時,我主要是以牛頓思想的變化,在課文中主要是牛頓幾次心情變化為主線講起的,讓學生去體會牛頓的心情。在這里,對學生進行引導,并參與其中,抓住“滿臉通紅”、“難受極了”、“沒有流一滴淚”來說:小風車被摔壞后,牛頓為什么心里難受極了但又沒有流一滴淚?他此時會想些什么呢?這時,讓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主要內容;評價螞蟻隊長
完成度:
中等
這節課關于讓學生概括主要內容出現的問題:學生容易把里面的情節作為主要內容,不能用概括的語言表達,部分同學可以(平時回答問題積極的')。大部分同學這樣概括:螞蟻隊長面對奶酪渣自己不吃讓小螞蟻吃的故事。這個答案不能說錯,因為他只有一個情節,但是如果再有情節學生就會不斷地疊加,其實這件事在課文第一段就有明確語句:今天搬運糧食。
無論發生什么都是在搬運糧食過程中的,學生找不到關鍵的事件,不能把情節放到大的背景下。這應該是歸納能力的缺失。
在評價是否喜歡螞蟻隊長時,他們的評價只是抓住文中的某一句話來評價,很少的同學可以從整篇文章考慮。于是關鍵詞從有毅力和紀律性變成了尊老愛幼。
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童年的朋友》,這篇文章樸實無華,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文章讀來讓人回味無窮,寓意深刻。我在本次備課過程中感觸頗深,收獲不少。
一、鉆研教材,挖掘深度。
當我初讀文章,教學目標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抓住“形影不離”這個詞,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形影不離”;想象朋友之間“形影不離”的情境;以朗讀為主要訓練目標,加以想象、句式練習和口語表達的訓練;最后得出珍惜友情的感嘆。
“站得高,望得遠”。當我看了幾遍這篇文章就感覺像在看三維圖片,看到圖片中所凸現的“立體圖案”,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新教材編排的意圖,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讀一本好書,就像跟一個智者在談話。”的確,這篇文章就像一個智者,讓我受益匪淺。再次備課我抓住了課文中的一句話:“可它,我往日最要好的朋友,童年時真正的朋友……”中的“真正的朋友”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一節課的學習真正感受到怎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來之不易,讓大家珍惜身邊的每一份友情。這個目標成為這篇文章最終的教學重點。有位特級教師說過:“這法兒那法兒,鉆研不好教材就沒法兒。”因而,鉆研教材,挖掘課文的深度為上好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師生互動,產生共鳴。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其所長,作為老師——主導者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只有當老師也融入到課文中去,才能帶著學生進入課文,體會深刻的寓意。例如課文“學寫名言”,我先給學生作一個示范:“課文學到這兒,李老師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朋友,我真想對他說:【朋友,你曾經……因為有了你,我的童年才那么精彩!】”再讓學生寫下想對自己童年朋友說的一句話。學生紛紛拿起筆寫著自己的心理話,雖然語言簡樸,可感情真摯,真正體會到了朋友的真諦。師生互動,讓學生在心靈上得到了共鳴,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穿針引線,環環相扣。
一節課四十分鐘有一個一個的環節組成,但又不能忽視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時老師就是一個“穿針引線者”——進行環節的連接過渡。過渡語言的設計是在熟悉教材,熟悉學生的基礎上的,是教師課堂應變能力的綜合體現。恰如其分的過渡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將課堂推向一個又一個的高潮。列舉其中片段:
“學生回答好兩道思考題后”
師:起先作者是那么急切地想當拳擊家,最后卻放棄了這個愿望,是誰讓他改變了想法呢?
生:是小熊。
師:這是一只怎樣的小熊呢?課文哪幾小節具體寫到了小熊?快速讀課文。
“學習好有關小熊的句子后”
師:小熊雖然破舊,但它是那么的.可愛逗人,它陪伴作者渡過了童年時代。他們之間的關系怎么樣呢?你能用課文中的詞語來概括么?——形影不離——哪些句子寫出他們之間形影不離的情景了呢?
“學習好有關形影不離的句子后”
師:多么甜蜜的場景啊!讓老師不由地想起小時侯躺在媽媽的懷里聽著故事,慢慢入睡的情景。真羨慕小熊能有這樣一位朋友!
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學生的表現是課堂上的亮點,主導地位的老師也是一種亮點,兩者相輔相成課堂將星光點點。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師:孩子們,讀了《槐鄉的孩子》一文后,你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嗎?
生:可愛。
師:你從課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寫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呢?請再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并用線把它們劃出來。
師:找好了以后和同桌相互交流。
師:好了,咱們大家在一起交流吧!
學生匯報。本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匯報的都是課文第3段中的這句話:"女孩有的彎腰撿著,兩條辮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飛舞著;有的往籃里塞著槐米,頭一點一點的,像覓食的小鴨子。"極少學生匯報別的句子,而且學生找到的基本都是外貌描寫的句子。
交流到這,我們便發現了問題。儼然,本教師的一個“可愛”便把學生們給嚇住了。到底什么是可愛?因為多數學生還停留在外表、外在的表現上,所以很多同學都是劃的'這幾句話。
鑒于這位老師的經驗教訓,我思考了一下,把她的那個問題改了一下,在我班又取得了另一番效果:
我:孩子們,讀了課文,槐鄉的孩子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學生讀完課文后嘰嘰喳喳就說開了:
生1:我覺得槐鄉的孩子很勤勞。
我:你從書中哪句話感受到他們很勤勞?
生1:我從第三段的"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他們背著水葫蘆,帶著干糧,沒等云雀開口歌唱黎明,就已經爬上小山上了。"也就是說,天沒亮,他們就去摘槐米了,他們真勤勞。而且當時的天氣非常熱,動物們都熱得受不了,可他們還是去摘槐米,我覺得他們真了不起!
我:課文哪些句子描寫了天氣很熱?
生1:雞熱得耷拉著翅膀,狗熱得吐出舌頭,蟬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樹上不停地叫著"知了,知了"。這句話說明天氣真的很熱,要是我,肯定躲在家里吹空調、吃雪糕。(眾生笑)可槐鄉的孩子不怕熱,還去摘槐米,我很佩服他們,他們太勤勞了!
我:說得真好!別的同學還有想說的嗎?
生2:我覺得槐鄉的孩子很自立,第二段寫到"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賬單》是北京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小男孩彼得給媽媽開了一份賬單,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當小彼得在餐桌旁看到他索要的60芬尼時,同時也開到了媽媽給他開的一份賬單。正是媽媽的.這份賬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無價,他慚愧地把索取來的報酬塞進了媽媽的口袋。
本課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研讀媽媽的賬單和彼得的賬單這一重點部分。整體設計遵循從“整體——局部——整體”這一大原則。尤其在研讀這兩份賬單之時,設計多個環節,追求層層遞進,層層深入的學習感悟。第一層次是整體感悟,要求學生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嘗試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偶爾發現有的學生竟然用上了“如愿以償、羞愧萬分”這兩個詞語概括文章內容,我順勢引導,暗示孩子能夠用上文中關鍵詞語說出文章內容太好了。激發了孩子積極性,接下來幾個孩子也用上了這兩個詞語說出了文章主要內容。第二層次是研讀品味兩份賬單,體會母愛無私、無價。這一層次我又分三步走,力求讓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入,而不是瞬間深入,速度慢下來,給學生思考體會的時間、空間。
最終追求孩子認識、自身能力呈螺旋式上升。第一步,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找到這兩份賬單,我深知培養學生快速準確地搜集信息很重要,也是《課標》中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要求之一。這一步很容易,孩子第一時間便找到了。第二步要求孩子再細讀兩份賬單,從賬單上知道了什么?這就是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再深入。學生牢牢抓住文本信息,文本語言,進行反饋輸出。第三步,是對比品讀課文,找到兩份賬單的不同之處,認真研讀體會,通過不同點品出媽媽的愛是無價的!第三層次是借助板書設計,再次回顧課文,再次回到整體,使學生認識在提高!這些環節基本上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深入文本的!整體來看,效果還可以!孩子們最終說出了對“0”芬尼的認識,感悟到了母愛無價!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灰雀》是三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五課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里尋找三只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只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整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怎樣上好這篇課文呢?怎樣符合跨世紀新一代兒童的身心特點呢?怎樣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在教學本文時,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意在引導學生討論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并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
一、走進文本,以讀為主。
《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新課程下,有很多老師都能夠理解這一點,但是現實的問題是,像多年都以講讀教學為主的老師,忽然一下,幾乎什么都不講,就要學生在一節課里反復地朗讀,還真覺得不習慣,甚至還會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敬業,以至于在課堂上情不自禁地“多說了兩句”再“多說了兩句”。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光嘴上說說“要加強朗讀教學”,而應該徹底地切實地在課堂實踐中轉變觀念,把加強朗讀教學落到實處。
“語文教學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是的,我們要時刻記得要“回歸人文關懷”。《灰雀》這篇課文只要學生了解了列寧怎樣喜愛灰雀,以及在他愛鳥的影響下,小男孩怎樣自覺地改正錯誤,體會小男孩誠實的優秀品質,教育學生要當個知錯、誠實的孩子。我們不要也沒有必要過多地深入下去,因為他以后還要學習類似這樣但更深入的文章,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經歷的豐富,他們將會有更深更廣甚至更獨特的體會,我們不要有"放不開手""一步到位"的想法。所以課堂上我沒有過多的講解,一節課主要通過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如:自由讀,教師加提示語引讀,分角色朗讀等,使列寧和小男孩的形象在學生心中不斷地豐滿起來,感受到讀書真有趣,越讀越有味。這樣的朗讀教學就好象引領著孩子們在欣賞一件玲瓏剔透的玉雕,細細把玩,細細體會,個中感受盡在孩子們表情生動的朗讀中。這感覺又好比一首詩歌,朦朧的更顯意境,更有韻味,更能入勝。這又使我想到先前的私塾先生,反復地要學生誦讀,讓字里行間的美,讓其中蘊含的道理,在一遍又一遍中滋生、發芽、開花,以至張滿孩子人生理想之帆。我覺得這就是“人文關懷的回歸”。可以這么說,低年段的'閱讀教學就是朗讀的教學。
二、以“悟”深讀,形成良好的語感,激發閱讀興趣。
清朝唐彪認為:“凡理不疑必不過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疑”和“悟”總是相輔相成的。在閱讀中,兩者總是不斷交織、不斷深入的。因此,我在教學中也十分注重學生的感悟。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在品讀重點段落的時候,在反復朗讀之后,我常問:“你們知道了什么?”“你們懂得了什么?”例如在辨別愛鳥異同這一環節教學時,我這樣設計:
列寧愛灰雀,孩子也愛灰雀,他們的愛有什么不同?你更贊同誰的?為什么?這個問題值得大家討論討論!(這個問題卻關系到學生是否正確理解“愛”的含義,是否有正確的審美認識。)
生:我贊同列寧的愛。因為列寧每天來這兒看灰雀,還給它帶來好吃的,只是欣賞它,不去捉它,列寧是真正愛灰雀。(學生聯系了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
生:灰雀應該是給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別的來公園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們會傷心的。
生:灰雀離開了伙伴,孤零零的,會寂寞的。
生:它還會吃不下東西。
生:它還會生病呢!
師: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寧愛鳥,給它自由;孩子愛鳥,把它捉回去,讓它失去了自由。列寧是真正的愛鳥。
(同學們情緒高漲,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問題也迎刃而解了。同時課堂達到了一個小高潮。)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珍珠泉》這篇課文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珍珠泉水又綠又清,水泡既美麗又有趣,表達了作者對珍珠泉、對家鄉的贊美和喜愛之情。這節課,我重點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對珍珠泉的美麗和有趣的描寫做文章,通過啟發和引導,讓學生對珍珠泉的美麗和有趣產生更深的印象,諸如泉水的“綠”、“深”、“清”。水泡的“色彩斑斕”、“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作者如何寫“綠”、如何寫“深”、如何寫“清”,如何寫泉水冒水泡??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的觀察興趣,鼓勵學生的寫作興趣。
1、泉水的特點。泉水的特點是:綠、深、清。我讓學生充分的想象:那樣清,清得能倒映出 ()。水是那樣清,清得就像 ()。從而讓學生感受泉水的美,為進一步的朗讀做基礎。具體感受完三個特點后,我創設了讓讀書能力教好的學生讀原文,其他生想象畫面,為學生感情朗讀提供了語言環境。
2、有趣的水泡。課文從水泡的形、動、色三方面介紹了水泡的有趣。在學習水泡的形時,我讓學生充分談感受,又重點指導了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之中感受重點。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又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在學習水泡的顏色時,我讓學生自己去找讀懂了什么?水泡的顏色多從哪看出來的?怎么讀?從讀中品味水泡的美感。
3、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歡珍珠泉,同時我也感受到學生也已經深深的愛上了這眼清泉,在他們心中有了一種表達需要。這是因為我設計了:假如讓你介紹珍珠泉,你會用什么語氣介紹,什么心情?為什么會這樣?學生會以作者的身份讀出自己的感受,全文的朗讀一氣呵成.
4、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
本課的課后給了一個資料袋,里面介紹了我國各具特點的泉,為了擴充知識,我讓學生自主閱讀,找到介紹的泉水及特點,在學生的匯報中,我又及時補充圖片加深視覺上的印象。同時,補充了我國的五大名泉。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一學期又結束了,回顧本學期工作,有收獲也有不足,現總結如下。
小學三年級,正是過渡時期。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
對于優生有的聰明男生很好動,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我班的張劍波等幾名學生非常聰明。由于他的不細心,考試很少全做對。所以我就用這點來教育他不要總認為自己聰明就可以不虛心學習。所以對于優生上課也應該多關注一些。
對于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講哪啦。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
而對于后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這樣不止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嘗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并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的。用愛心溫暖他們,讓他們體驗到愛。并且要想他們成功就得在課下時間多幫助他們。本身他們基礎不好很容易堅持不住所以多給他們講一些非常簡單的知識,讓他們一點一點的進步。除了這些之外,本學期我更重視的是學生習慣的培養,學會孝敬父母,尊敬老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講衛生,學會與人友好相處。會一分為二看問題,理解寬容他人。
我覺得有一種方法——競賽可以使參賽者加足馬力,鏢著勁兒去爭、去奪,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爭強好勝本來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廣泛開展多種多樣的競賽活動,通過這些競賽活動讓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在多種嘗試中尋求到自己的“對應點”,一旦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現突出,因此而被別人尊重,便產生了上進心,以這種上進心為契機,從而達到進步的目的。
但是,教學中,我明顯存在許多不足。比如,課堂開放過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學困生沒有跟蹤指導,沒有單獨輔導。在今后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自覺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花鐘》,最終上完了,心里的大石頭最終能夠放下了,最終能夠忙其他的事情了,手上的事情很多、很多,再加上心境煩躁,所以前陣子根本沒有什么心思認真備課。剛聽到要上花鐘,我的心頭一蹬,因為我不大喜歡上說明文,可也沒有辦法,校要求上同課異構,其實我早就該克服自己的心理,上什么課文都要有信心上好,不能去挑課文。看了教材覺得課文的第二、三很難把握,所以決定上第一課時,所以選擇了第一段,選擇這一段進行教學,第一段作者介紹了9種不一樣的花開花的時間,這段文字作者寫得形象、生動,運用了擬人的寫法寫出了各種花開放的樣貌,而這部分的教學資料既是課文的重點,也是我們教學的重點,而這個教學點如果教師教好了,就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寫好不一樣的花開放的樣貌的語句。
準備這節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
1)無論是上第幾課時,教師要有發現教材、捕捉教材的慧眼,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找準教學點的基本點,挖掘教材該講的資料,舍棄不該講的資料,(包含很多學生已懂的和不重要的資料)并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教學資料,教學的環節不要過多,一節課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抓,可是卻什么都抓不好,不要奢望學生什么都掌握。相反,如果你設計的資料少了,省下的時間把文本挖深了、學深了,學生那才是真正的讀懂課文。最好的課堂設計是環節簡單,但資料充滿,課要貼合文本,挖掘文本的內涵,僅有在課堂上充滿濃濃的語文味,才能一步步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由于新接班,第一次上公開課,我對學生的上課的情景根本沒底,今日的課堂當學生無法回答正確的答案時,我反復地引導孩子從而導致了自己的語言的繁瑣、啰嗦,而這點我卻沒注意,看來修煉課堂語言是當務之急。
3)往后的課堂要繼續反思,努力做到每上完一節課都要讓自己有一課一得,一課一思的思考。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集市和超市》是一個開放單元。我在課前安排學生進行一次購物實踐,對集市和超市進行調查,讓學生通過調查對集市和超市的特點有一些了解,讓學生在調查及購物活動中學會一些發現問分析問題的能力,借以培養他們細心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的感情。 于是,我把第一課時的`重點放在了訓練學生看圖說話上,細心觀察,發現集市和超市的區別。在課堂上,學生都能暢所欲言,把他們在調查中的發現及購物時的一些切身體會與同學進行交流,但還是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發現很多問題。集市一圖的畫面內容很多,如果我可以指導學生按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把畫面分成了四部分:賣白菜、賣小吃、賣家禽、賣農具,讓學生先分別說這四部分的內容,在將四部分內容連起來,指導學生說話,說完了,再讓學生寫作。通過充分的看圖,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探索。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
語文三年級教學反思02-22
三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01-30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三年級語文《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03-26
教學“語文園地”的反思09-02
語文《釀》的教學反思09-27
考試語文的教學反思10-26
語文教學反思(經典)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