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推薦】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月光啟蒙》是一篇蘊涵豐富的散文,節選自孫友田的《月光母親》。文章講述的是詩人孫友田回憶自己童年時,在詩意的月光下,母親摟著他,唱起動聽的歌謠、童謠,講故事、猜謎語,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了文學的種子,點亮了心燈,一顆混沌的童心變得豁然開朗,得到了有益的啟蒙。課文以“民謠、童謠、故事、謎語”的形式,充分展露“母愛、童心、智慧”這一主題。
教學本文時,我緊扣課題“啟蒙”兩字,讓學生了解了“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母親對我的教育使得“我”成為詩人、作家,讓學生體會此刻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帶著這種感激之情讀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
同時,結合學生的質疑“母親為什么在月下對我進行啟蒙,她為什么不白天教我呢?”體會母親的勤勞和月光下啟蒙之美。
接著,我們按照作者的回憶的思路,以母親的啟蒙為主線,幫助學生從歌謠內容、從自身和作者的感受、從母親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領會母親的啟蒙。教學時緊扣“民謠、童謠、故事、謎語”幫助學生學習。
(一)讀歌謠,感受歌謠美;讀第一首歌謠,想畫面,感受畫面之美,讀第二首歌謠,醞釀情感,體會歌謠給予我的啟蒙是愛勞動,愛生活。
(二) 聽歌謠,體會音韻美;聽歌謠,感受母親歌唱“如三月的春風,像小溪的流水”,再從作者的感受出發,抓住“芳香”體會歌謠的音韻美,感受歌謠給予我們的啟蒙是愛民間藝術。
(三)悟情感,體會母愛美;聯系母親勞累了一天還不忘在月光下摟著我,給我唱歌謠,還唱得如此動聽,如此悅耳,體會濃濃的母愛。
通過這三個層次的教學,學生對“母親把對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這句話的理解水到渠成。
反思這節課,覺得拓展不夠。語文教學具有巨大的彈性,諸如時代背景的簡介、知識的補充、信息量的拓展,這就要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可實施德育滲透的廣闊空間,把握時機,精心設計,圓滿完成預期的目標。
《月光啟蒙》的原文中是這樣的:“……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趕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課文中慈愛聰穎的母親與此時癡呆傻笑的母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沖擊著學生的心靈,喚起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這樣不僅讓課堂充滿活力,更延續著生命。可惜我在拓展中并沒有抓住這一點。今后講努力改善。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教學反思:本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教學的'時候兒童詩兩首教案我讓學生給3個故事加小標題,并說說3個故事之間的聯系,這既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又幫助學生理解故事情節,從而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由于本文故事情節生動,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比較高。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楊氏之子》是五年級下冊第八組第一篇課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文章篇幅短小,內容淺顯,語言幽默,主要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人家里的九歲男孩的故事。這是一篇文言文,這也是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風格。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掌握生字,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通句子,理解文意,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一、教學效果
以讀促悟,體會語言魅力。
學習古文,讀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說它難是因為不好讀,說它重要是因為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地讀書。 進入第二個環節“讀”的時候,我引用了名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重視語文的讀;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反復誦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并由教師范讀,并重點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兒曰”和第五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兩個難讀地方進行指導朗讀,然后引導學生自己畫分文章的'節奏。學生一邊讀,一邊畫,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這樣學生讀得有點韻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讓學生帶著理解讀,我感覺學生讀得越來越好了。
二、成功之處
1.抓住談話,突破難點
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魅力”,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巧妙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來體會楊氏之子回答的巧妙。這個問題有點兒難度,學生不會馬上理解。因此,在這我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孔君平為什么指著楊梅對楊氏之子說此是君家果?二是楊氏之子為什么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在這兩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馬上體會到了楊家學生回答的妙處: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學生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當然,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學生一下子歸納不出來,于是我把“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學生也較快地體會出了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此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設置了一個語言練習:楊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個什么詞形容?我稍微提示,學生馬上說出了“無懈可擊、天衣無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學還說出了“順水推舟、以牙還牙”這些詞語。學生的回答讓我驚喜,更說明他們讀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著我又設計了一個語言練習:
孔君平聽完楊氏父子的話會怎么說呢?學生的回答不乏有贊美之聲,謙虛之詞。我想,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三、不足之處
由于時間關系,有些環節也做了調整和放棄,如講故事,另外沒有注重到學生的發散思維。 四、改進措施
讓學生用文言文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學生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許會更感興趣。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并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后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
得知我要上此課,我每天都要花半個小時來讀此課文。但是即便如此過了三天,腦袋還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設計,趕緊向黃老師求助。他建議我去看教參,然后再去網上看別人的教案。這樣去做,自己慢慢有頭緒了。這節課我主要圍繞兩句話“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自主去找文中描寫景色奇麗的句子,通過想象,品讀關鍵詞、帶著感情朗讀去感受德國街頭美麗的花景。再次讓學生自主去找文中描寫民族奇特的句子,通過自主思考、同桌討論、聯系實際去領會那種境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設計中我非常滿意的一個地方就是對文本進行了再創造,讓學生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反過來讀,發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然后讓學生談談你喜歡哪一種。老師不表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朝著自己喜歡的去做,兩種都沒有對與錯之分,何必把老師的思想或是別人的想法強加在他們身上。
一周的時間用在寫教案,弄PPT上。剩下的一周就是試課。從星期一直到上匯報課的前一天還在試教。雖然這節課其他兩位語文老師已在他們班上了,但我還是申請再去上,畢竟對于新老師,每一次上臺都有不同的收獲。兩位語文老師欣然同意并訂好時間——5(2)星期三,5(3)星期二。星期一下午第6節課,把幾位實習老師和指導老師當學生,進行又一次試教。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上完匯報課后得到了指導老師的好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語言給學生一種美。
這篇文章本身就是像詩一樣美麗,因此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以一種美的享受,而這美的享受大部分是需要教師的語言來進行引導,在這個方面我做的比較好,用優美的語言來引導學生說、讀、總結,用自己的語言讓學生感受到了德國美麗的風景,在某些地方配上了舒緩的音樂和圖片,更讓學生有了美的感受。比如在講解德國景色的奇麗時,引導學生從看、聽、聞、觸摸等幾個方面想象。“讓我們靜靜地走進德國的大街小巷,一起去欣賞那奇麗的花景。現在的我們沐浴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賞著花景,望著家家戶戶的窗外……”在說的時候配上了音樂,就把學生帶入了一種美的境界。
第二、讀的形式多樣。
有個人讀、齊讀、分角色讀、大組分讀。講解風景的句子時讓學生通過讀來體會意境,在讀中學生對于文章、句子的理解一次比一次深刻。
第三、課堂節奏把握好。
不是我想夸夸自己上的課有多成功。說實話之前上的`所有課,我都講不完,都要再花一些時間才能講完。這個問題一直都苦惱著我,請教過老師、同學,都無濟于事。我也沒采取什么措施,想不到這節課講完了,不拖堂。之前我還一直擔心上不完怎么辦,黃老師對我說上到哪就是哪,不要擔心,語文它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不完美才美。
鑒于此,在我的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難點沒有很好的突破。
本文的難點是學生對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思想境界的體會。我是讓學生通過同桌討論來領會這一境界,忘記了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這一境界。因此很多學生都沒有充分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第二、老師把思想強加給學生。
出現這一問題,主要是我對教材的領悟不夠。我一直以為作者是不是寫錯了。“每一家都是這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應該是我為人人(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人人為我(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所以當我問學生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兩種你喜歡哪種?他們說完自己喜歡的,之后我強調讓他們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第三、音樂次數用的過多。
回想起來,還真挺多的。在品讀景色奇麗那段,我深有感觸。可能是我不相信學生的朗讀水平吧。我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怕學生讀的不好,影響整堂課的效果。所以我想配上音樂,缺陷或多或少會被掩蓋些。想不到,這樣反而弄巧成拙。
第四、表揚語單一。
在課堂上,對于學生好的表現或更好的表現,我總是“好,不錯,太棒了,真厲害”來回應學生。我覺得語文課上的表揚語比起其他學科要難多了。要想當好一名語文老師,自己還要繼續打磨啊。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真切感受到了這臺上40分鐘背后的艱辛。一堂課讓我更加堅定要做一名老師,一名有思想優秀的語文老師。不管上的好還是不好,結果都不重要。我只知道在這段過程中很投入、快樂并享受著。一堂課點亮了我前方的教師道路,告訴我該如何改進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并懂得“思想有多遠,路就有多遠”。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人物描寫一組》由三個片段組成,分別是選自徐光耀寫的中篇小說《小兵張嘎》的《摔跤》;選自老舍先生寫的《駱駝祥子》中的《他像一棵挺脫的樹》;選自吳敬梓寫的《儒林外史》中的《兩莖燈草》。這三個片段都是描寫人物的,因此教學本課除了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人物鮮明的性格特點外,一個很重要的訓練重點是學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以及作家描寫時的側重點。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1.教學效果(思效)
抓住“兩個指頭”,走進守財奴的內心。
《兩莖燈草》中的嚴監生非常吝嗇貪財,是個要錢不要命的人。課文抓住他的動作、神態來描寫,尤其是嚴監生伸出兩個手指的細節。教學時,我抓住這個細節,狂追不放,讓學生理解“此時此刻,嚴監生想說什么”,以這個問題來理解臨死之前的嚴監生,急于想說什么,進而走進他的內心,理解嚴監生吝嗇、小氣的形象。學生細讀文本,找出了描寫嚴監生動作、神態的句子,我引導學生重點關注“兩根指頭”這一細節,讓學生感悟、思考:“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嚴監生都已經病得奄奄一息了,為什么還伸著兩個指頭,他想說什么呢?這么多人猜測,卻沒有一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內心,他不住地搖頭。嚴監生內心的焦慮越來越迫切,沒人能理解他,沒人能讀懂他,此時他的心里只有什么呢?嚴監生的心情從失望到絕望到崩潰。此時的嚴監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會說什么呢?通過這樣一步一步的'引領,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走進人物內心,真正感悟到嚴監生的吝嗇。正是作家抓住人物動作、肖像、心理及細節描寫等寫作方法,才達到如此效果。
2.教學收獲(思得)
運用表格,分辨異同。
三個片段都采用了動作描寫的方法,運用了一系列的動詞,同時還有語言、神態等描寫方法,生動地刻畫了人物不同的特點。運用這樣的方法,就使讀者好像看到了人物的動作,聽到人物說的話,整個人物形象仿佛就站在我們的眼前,栩栩如生。但是三個片段的側重點略有不同,為了讓學生更清楚之間的不同,我引導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利用表格理清三個片段人物描寫方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感悟體會不同的人物描寫方法的作用。學生明白了相同之處是三個片段都運用了動作、語言、神態描寫方法刻畫人物,人物形象鮮明。不同之處是《摔跤》側重動作描寫;《兩莖燈草》細節描寫突出;《他像一棵挺脫的樹》側重于祥子的外貌描寫,寫出了祥子結實健美的身體,表現了祥子旺盛的生命力。
3.不足之處(思失)
課上完了,回顧整節課,自己覺得還是有一些遺憾:
《他像一棵挺脫的樹》整堂課的教學中,很少啟發學生提出問題,都是我拋出問題,學生努力去解決;教學中,學生的質疑問難沒有激發出來;自主閱讀,帶著問題去閱讀,沒有很好重視,在以后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難,培養他們自主閱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4.改進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學中,需要增加游戲環節,通過“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把學習到的人物形象進行回顧,拓展補充閱讀涉獵到中外經典名著人物形象,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拓寬學生閱讀面,加深對人物描寫方法的領悟,為寫作中的遷移運用打下基礎。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早》是一篇游記散文,課文還是比較短小,語言樸實,課文從三個方面講述了游三味書屋時的見聞以及感受,分別是三味書屋的陳設、蠟梅花開得早和魯迅“早”的小故事。
教學時我先組織學生分段。(1)為一段介紹了時間、地點、事件,(2-3)主要介紹三味書屋的陳設,(4-8)為魯迅的故事。
在教學第2小節時我重點圍繞“還沒進門,迎面先撲來一陣清香……蘭花卻還要遲些日子才開”展開,讓學生理解作者未進門先聞到清香的驚喜,并通過反復的朗讀明白昨天被這不知名的.香味所吸引決心要探個究竟的心理活動,也是為下文教學揭開香味鋪墊。教學第3小節時,我組織學生找出方位詞及對應的陳設,畫出平面圖,再對應課文上的插圖認識理解。
第4小節是過渡段,指名讓學生回答照應前文的香味并引出下文描寫蠟梅花。在欣賞蠟梅花時讓學生找出蠟梅花的特點,即花開得多,開得早,開得美,開得香。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臘梅花的高貴品格。此后學習魯迅的小故事,圍繞“魯迅遲到的原因、遲到迫不得已、默默刻字”體會魯迅的優良品格。在通過課后習題3理解到作者花筆墨寫梅花的意圖是以花喻人。
課文內容較為清楚,大部分學生也能理解,但我在教學上的銜接不夠協調,教學環節上不夠流暢,比如教學完蠟梅花這一段該如何回到魯迅書桌上,仍需加強對本課的研究。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根據五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在教學中一定要多讀少講,要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讓學生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讀懂課文,有所感悟。
《祖父的園子》是一篇略讀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園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思考:“我眼中的園子是一個怎樣的園子?”并找出相關的句子談一談。在交流的過程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感悟院子的`五彩繽紛和無限生機。并通過朗讀ABB式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都很優美,體現了作者別樣的情感。
通過朗讀,學生充分感受到園子里動物植物的自由后,我讓學生抓住“愿意······就······”來把作者在院子里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心情體現出來。比如說:我愿意栽花,我就栽花;我愿意鏟地,就鏟地;我愿意把谷穗當做狗尾草割掉就割掉······這樣一來,學生既走進了作者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也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
通過閱讀,學生認識到,讓作者感到自由快樂的,不光是祖父的園子,還有慈愛的祖父。他給了孩子心靈的自由,他允許孩子隨便玩鬧,對孩子傾盡了愛心和耐心。正因為作者有了自由、快樂、幸福的童年,所以才寫出了富有孩子氣,富有詩情畫意語言。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語言大師》是一片學生習作,文章淺顯易懂。這次,我通過本科的教學實踐活動,希望達到的預期目標為調動學生的學習語言積極性。通過教學,我覺得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得失;
1.教學設計由淺入深,由表及里。
根據本可語言淺顯,內容通俗的特點,我在教學上設計了由理解奶奶的老話入手,進而深入到學習概括節意,體會文章詳略得當語言生動的特點,最后用搜集到的老話模仿小作者的'寫法練習寫話。整個設計設計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理解到學習,最后運用,全過程比較流暢。學生的學習也隨之水到渠成。
2.強調積累運用,注重讀寫結合。
文中的老話通俗易懂,通過理解收集,能引起學生對老話的研究興趣,對民俗文化的研究興趣。在運用中,針對一個情況用上一句老話,既深層次的理解了老話,有恰到好處的練習了寫作。這樣做,把閱讀教學與學生的作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較好的選擇了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了有效的借鑒對象和創造依據,及時有效地進行摹仿和創造性練筆。這樣,對于學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當然,在教學實踐中,本科的教學仍有不足之處。在處理如何理解小作者語言生動豐富時,對于“嘮叨、冒、鉆”這三個詞理解,未能落到實處,有些“蜻蜓點水”。總而言之,通過本次教學實踐,我又一次得到了鍛煉。相信在今后的教學中會有長足的進步。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打電話》這篇課文是一則相聲,主要諷刺的是那些無話找話、辦事效率低下的人。本來幾秒鐘可以講完的事情——邀請朋友看戲,卻東拉西扯,海闊天空,足足講了兩個多小時,說完再見的時候,那里的戲也就差不多演完了。文章是一篇略讀課文,跟前一課劇本相比較,學生都比較感興趣,而且文章淺顯易懂,又有很強的課表演性,于是在簡介了文章體裁等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沒有做太多的講解,而是直接由學生表演的方式,來完成對課文的理解。覺得效果還是可以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而且班主任老師真好有劇本在讓學生們排演。所以我直接讓學生們都參與到課文里。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的文本的理解能力,需要學生發揮創造能力,有利于學生很好的理解課文。
但學生總歸是學生,即便有了對課文的理解,但如何表達還是受到學生本身知識和閱歷的限制,表達起來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目標,于是做適當的示范性朗讀,作為相聲雖然是語言的藝術,但跟詩歌的朗誦、課文的.朗讀又是有點區別的,相聲說話更接近于平時的聊天,卻又非常更夸張,是表演,所以還需要有夸張的表情、體態語言來表達。雖然不可能有演員的水平,但至少對學生能有所啟發。之后,學生舉手要求表演的一組非常多。
不足之處是,限于課堂的時間,不可能每個同學都表演,但是相信從其他同學的表演中,他們能吸收借鑒到一點東西。從他們對表演組的評價中能感悟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需要改進的。
第三單元語文園地教學反思
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反問句變成陳述句是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卻只浮于表面,沒有練深練透,所以出現了學生下筆難的情況。在設計上,應該把兩個句子板書在黑板上,標出不同,讓學生一目了然,在把否定疑問的反問句,改成肯定的陳述句,練透之后,再進行肯定反問句變成否定的陳述句,舉一反三,應該有不錯的效果,而我直接將兩個肯定句讓學生改成反問句,卻弄巧成拙了,講解的不夠深刻。最后讀讀記記出現的是課本內容,在辨別擬人句或比喻中,有一些難度,如“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這里有像為什么不是比喻句呢,要點一點擬人句的特點,讓學生加深印象,加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二泉映月》這篇課文記敘了這首名曲的形成過程,再現了《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表現了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我先讓學生品讀描寫二泉月夜景色的詞語,將之整合在一起,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二泉美景。
學生在讀中走近這泓清泉,感受那如水的月色。接著,引導學生走進阿炳坎坷的'人生,想象阿炳生活的場面。如:大雪紛飛,寒風刺骨中,阿炳是如何賣藝……炎炎盛夏,烈日當空,阿炳又是……學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那苦難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感受阿炳的嘆息、哭泣、傾訴和吶喊,努力使學生走進阿炳的內心世界。
感悟其創作起因。最后引導帶領學生品味《二泉映月》二胡曲。學生內心猜有所觸動,感同身受中。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首先,多謝語文科組的團體智慧的幫忙,尤其是簡校長和副校長的高屋建瓴的評課,讓我在實踐活力課堂、正式公開課的時候,有的放矢,開放課堂,培養了愛說話、爭著說話的孩子。
反思如下:
A.采取關鍵詞教學法。抓裝果然”“必須”“吶喊”,這樣,教學必須更加游刃有余。這位教師,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評課的關鍵詞抓到手。果然是才子領導。
B.教學語言要更加的老練,不斷錘煉自我的語言。這次公開課,也算是第二次試教,我把校長的導入語活用進去,果然課堂的劍拔弩張的氣氛,立刻就出來。尤其是“我們明白《三國演義》里面有著名的三十六計,今日,我們一齊來學習這三十六計里面的其中一計。這一計,叫做什么?”課堂的氛圍,證明了校長的導入的指引是成功的,也說明我們試教者要適時引入繪聲繪色的導入語。
C.“學生的說話,十分精彩,十分聰明,也十分機智。可惜,老是忘了讓學生自我學會收網。”這是師父張主任的評課。我覺得很有道理。先前,我不是不想收網,也不是不明白收網的好處。只是,不懂得如何收網。那里,張主任的評課,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指引。十分感激!
D.“課堂有了很大的緊張,導入液十分精彩,十分流暢。以前課堂的阻阻滯滯,此刻基本無影無蹤了。這是大體的評價。至于小的方面,就瑕不掩瑜了。”這是之前的一位四年級的搭檔教師的評課。因為之前合作過,所以,對我的`教學的語言和思維,尤其是課堂比較熟悉,評課
也就相對自然很多。多謝!
E.“課堂很簡便,很幽默。學生在簡便的課堂中,完成了學習的任務,同時,學生的學習生命也充滿著活力1這位教師,也是喜歡采用古文字教學的教師,十分好學。學習生命,的確很重要。如果是沉悶而死寂的課堂,有如一潭死水,那么,這樣的課堂,就算是有效的,也是摧殘人性的,也是負面大于正面的教育影響。這,也是當今教育大師葉瀾先生的《教育概論》所抨擊的教育現象。簡而言之,生命大于學習。綜上所述,某以為,活力課堂之質疑,非同小可。質疑之后,如何回到“質疑”的出發點,又是非同小可。
最終,引用屈原先生的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最終,再次感激大家。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上了《少年旅行隊》的第一課時,引導學生認識了散文詩的特點,并引導學生抓住了“出發”部分中有情趣和有哲理的句子勾畫批注,感悟交流。今天的第二課時主要是想讓學生運用昨天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課文的其它部分,應該說不會有什么問題。
但到上課前,我的心里一直有些不,原因是文中有個句子該如何處理,還是不太清楚:“不要讓無用的東西占用了地方”——無用的東西到底是什么,為什么說它是無用的,學生問我的時候,我能說明白嗎?《教師用書》上沒有解答,與幾個同事討論,也說不明白。上課時果然在這個句子上出了問題,我讓他們想一想,人的記憶中會有哪些沒用的東西。學生顯然不明白這個句子在說什么,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的記憶中有哪些東西是無用的。教室里一片沉默,好一會兒才又一兩個學生舉手,還沒說出所以然,而我的提示和舉例說明連自己都覺得牽強。
現在想想,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時間完全是無效的,還真不如讓學生用來把那些優美的`語段好好讀一讀,或許還能幫助學生更好的感悟散文詩的韻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陶淵明提出:“好讀書,不求甚解。”現代語文教學也有“模糊”一說,看來,對于一些不好言傳感受的句子去字斟句酌的教學也是不可取的。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環節。在設置教學環節時,我本著“以生為本”,“貼著學生教”的設想,設計了“我來讀――讀精彩篇章,整體感知課文;我來品――品情節、人物、語言之奇絕;我來秀――秀身邊凡人奇事;我來贊――贊刷子李之魅力”等教學環節,以期達到教學流程清晰、合理、緊湊的效果
《草原》教學反思
《草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語句流暢、優美、動人,情景交融,令人情不自禁想美美地賞讀一番。本學期的第一課就是《草原》。課堂上,我覺得學生要么讀得太空泛,要么讀得放不開,壓著嗓子太過輕幽了,所以我便索性范讀了。由于我在范讀中聲情并茂,感染了學生,因此很多學生在朗讀中也像我那樣充滿深情,女孩子的個人朗讀也很成功,能打動人。滿意之余,我又遺憾地發現,男生在帶動下也極力向老師、向讀得好的女生靠攏了,丟失了個性特色,一副“娘娘腔”,聽著很別扭。此時,我立刻覺得這樣可不行,咋能讓我班的男孩子在我的教育下失去男孩的灑脫與豪爽呢?俗話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文章,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人的`感悟肯定不一樣,讀法也肯定是不一樣的啊。于是,我立刻提示讓他用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來朗讀,而此時他反而顯得不知如何是好。因為,他從最初的“耳濡目染”開始,已經形成了定勢,不知換個方式怎樣才算好。我便出示遼闊的草原、蒙古族摔跤等圖片,并請感悟能力和朗讀水平比較好的男生作示范,讀出自己的個性理解來。并給予了他們自由個性練讀的時間,這才有所好轉。
經歷這一事件后,我更深刻地體會到,范讀的確有其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在指導學生讀正確、注意適當的停頓、恰當表達語言思想感情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教學反思:
上課前,我準備了課件。把古詩及重點字詞的注釋寫在了上面。一開始上課,我就把重點出示,提出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這一古詩意義的要求。學生們聽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著,我對其進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導:把注釋中關鍵詞的意思帶入古詩,然后讀一讀。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釋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過查字、詞典解決。開始,我讓學生試著通過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然后,進行小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結果告訴小組成員,經過小組成員的集體評議達成共識。
小組合作中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了探究過程。對于那些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難點,在巡回指導時,引導其解決,及時糾正他們在探究時所出現的偏差。在輕松的氛圍中,很快就有小組寫出了古詩的正確意思。
為課文配圖,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成員之間把“太陽”、“人”、“飛來峰”的位置擺放在一張圖片上,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對文章哲理的理解。
成果匯報后,根據小組解決問題的質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作為獎勵,第一名的小組獲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圖擴大并填色的獎勵。
在理解了文章所蘊含的哲理后,我開始讓學生背了背古詩。由于對古詩的意思理解的透。不少學生在短時間內都可以背下來,但是并不熟練。
課前,我布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有關于題壁詩的.,有關于蘇軾生平的,還有蘇軾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課前預習的資料查閱,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了詩歌的背景、相關的內容,更有助于今天的詩歌學習。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注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含義,使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沒想到,學生回答地讓我驚訝!他們說出了很多連我都沒發現的例子.我不得不稱贊他們的觀察力.我順勢又提了個問題:通過學習了古詩,你受到了什么啟發?他們回答地也比較到位.遺憾的是這節課,我沒有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海倫.凱勒的遭遇(雙耳失聰,雙目失明)是健全的學生所無法體會到的。而文章的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她那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必須在走入那種絕望的境界才能激起共鳴的。如何讓學生走近海倫的生活呢?反復思考后,我在幾個環節作了小處理:
1、在教學第一自然段的時候,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交流完感受后,我讓學生閉緊眼睛,然后所有的同學都不發一點聲音,這樣持續三到四分鐘后,讓學生睜開眼睛。此時,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感嘆起來:
“眼前一片漆黑,太可怕了!”
“聽不到聲音,不知道別人在做什么?說什么?這種感受太難過了。”
在學生感嘆之余,我馬上讓他們再次交流,如果此時你就是海倫,你會怎么想?怎么做?許多同學都說她可能會想到命運對自己為什么這樣不公?會自暴自棄、會想到死等等?還有的同學說,她肯定很絕望、很無助……是啊!剛開始海倫就是這樣想的?引讀“她變得暴躁起來,脾氣越來越壞。”讓我們帶著這種復雜的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
2、當學習課文第6自然段薩勒老師教海倫說話時,我又嘗試著讓學生閉起眼睛,然后同桌或者是前后的同學相互合作:一個同學張嘴發音,另外一個用手放在對方的臉上,通過感覺來判斷對方所發的.音是什么?一開始,學生躍躍欲試,認為這很簡單,但不一會兒,一個個臉上就都呈現出困惑的神情。停止合作后,我問學生:“你們有幾個能猜出對方的發音?”結果,沒有一只手舉起來。我馬上又問他們有何感受?學生由衷地說,這怎么能學會說話呢?齊讀“這種完全靠觸覺學習說話的方法,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接著讓學生讀海倫所說的話,從中感受到些什么?哪些詞語中感受到的?……這時學生基本上能結合剛才的感受來談。
總的說來,學生的閱歷不深,有很多時候要讓他們與文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就必須給他們營造一個相似的場景,讓他們“親自”有所體驗,有所感受,這樣才能有效地掌握文章中蘊涵的“深意”,學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習得。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13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31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4
關于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10
五年級語文下冊《白楊》的教學反思03-06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2-16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2-19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3-26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03-13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