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楊柳,學生們還是比較熟悉的。但是于平凡之中蘊含的不平凡的品質,可能人們思索的不是很多。本文就是平中出奇,托物言志,借楊柳來抒發一種平凡的、樸實的人生道理,給人以啟迪。如何教學這一課呢?記得王崧舟老師曾經說過:“語文教學它有一道檻,越過這道檻是語文教學,沒有跨過這道檻就不是語文教學,這道檻是什么呢?就是話語形式。”因此,我在設計《楊柳》這篇課文時,決定按照閱讀散文的一般方法來處理全文:閱讀感知,把握基調——弄清脈絡,掌握內容——品味重點,明確主旨——總結寫法,鑒賞評價。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升華。以“讀”為主線,貫穿于課堂始終。計劃在把握文章主旨的時候,通過一些思考題的牽引,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引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由于聽的是第一課時,故而我覺得應放手讓學生自己發揮主動性,來完成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前,我布置學生收集楊柳與豐子愷有關的資料,
了解作者及散文風格;查閱文中出現的關于楊柳的詩文、典故,打算在課堂上由學生講解。教學一結束,回顧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有不少收獲:
一、隨風潛入夜——悄然進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依據這一理念,我把文中抽象的文字還原為生動的畫面。課堂伊始,我通過學生針對課題質疑,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課文內容,走近豐子愷先生筆下的楊柳。學生通過欣賞課件,聆聽課文,很快就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吸引著孩子們對課文美美地品讀下去,這一切,都進行得如春風潛入夜般地自然。
二、潤物細無聲——自然悟文本
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創設了自讀自悟的環節,引導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同時,在自讀環節要求學生自學生字,理解詞義,畫出有疑問的句子。孩子帶著目的去學習,學習的效率自然就高了。因此,在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時,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相應提高了。對于喜柳部分的自然段劃分這一環節中,有同學有爭議,我則讓學生自己領會第二自然段的意思,通過爭論得出結論:作者愛柳是不需理由的,是隨緣。相機教導孩子們要學會隨緣,不要刻意做作。這樣的引導方法,不但孩子便于接受,又絲毫不會沖淡我們語文課中寶貴的語文味。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中我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課堂不夠活躍,學生的主動性未能全面發揮。
上課伊始,我叫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關于楊柳的詩句,結果大部分學生因為背不得詩句,加之緊張,舉手者寥寥無幾,導致課堂的學習氛圍沒有順利地建立起來。我想,這與自己平時對孩子的訓練太少有關,以后要注重給孩子多創造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勇于展示自我,敢于發表見解。
二、學生朗讀的訓練指導不夠,沒有讀出感情。
這節課,我雖然讓學生運用不同的閱讀方式去讀課文,但是未能指導學生如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課文中的重點句子、重點詞語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基本上勾畫出來了,可是在讀的時候并沒有體現出來,作為教師應該及時指出并見機指導,但我未能抓住機會訓練學生。
三、關于文本的拓展和延伸做得不到位。
這篇課文只是節選,要讓學生真正地領會作者的寫作目的,還應該讓學生了解原文、了解作者的為人及作者所處的年代等等。而關于柳的象征意義及與柳相關的知識,還可讓學生在課外收集了解。
通過這次同課異構活動,我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課堂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課改的探究之路還很長,如何真正落實新課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學思考和實驗的主旋律。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新課程教學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有著許多我們無法預見的教學情境,比如設計導語時我本沒有想到用吳剛來導入課文,可學生都首先想到了神話中的吳剛,我因勢利導找出兩個吳剛的共同點導入課文。這說明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發現學生感興趣而又有價值的東西并打破計劃因勢利導,讓他們感到交流的快樂和發現問題的興奮,才能讓整個課堂靈動起來。另外語文的學習說到底是語言的.學習,只要肯引導,學生對語言的品讀、感悟以及表達能都會得到提高,甚至讓你有想象不到的驚喜。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古詩詞教學人物,個人認為宜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和賞析文章兩種途徑來完成,教師不宜講授得過細,應該傳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導。基于這樣的想法,在課堂組織教學時,便依照讀—品—析—背的流程與學生共同賞析詩詞。學生在課堂上也能積極發揮主體性,參與討論,其中時有精彩賞析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閱讀文學作品,關鍵是要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創設一種良好寬松的學習環境和討論環境,誘發學生對課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勵他們表達出來,老師在這中間起一種引導和點撥作用,適值巴金老人百歲壽辰之際,引導學生對文學做一點積極的`思考、質疑、探究,也算是一份特別的賀禮吧。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八年級下冊兩個單元的文言文,而且篇幅比較長。學起來比較費勁,如何讓老師教起來省心,學生學起來開心,現提出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興趣
做任何事,最重要的就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初一的第一篇文言文開始,教師就應該從提高興趣人手,讓文言文教學的課堂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進行。在這點上,我的做法有三點:
1、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教學中穿插適當的背景音樂、圖片、flash動畫等。如在《童趣》一文的教學中,我把夏蚊成鶴、觀蟲斗驅蛤蟆等制成動畫,讓學生在愉悅中深入理解課文。
2、一些情節性較強的文言文,可讓學生根據情節改編成劇本,用文言對白表演出來,既提高學生興趣,又對課文是一個理解和鞏固。如我在講述《唐雎不辱使命》、《楊修之死》時即采用這種方法,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3、要讓學生有興趣學,讓他們明白學習文言文的目的和意義,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學階段正是價值觀形成韻重要時期,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古代圣人先賢的智慧結晶,也是語文課堂義不容辭的責任。
如在講述《岳陽樓記》時,既讓學生了解岳陽樓作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歷史價值及人文價值,又讓學生體會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情懷,從而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和愛國教育,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重視誦讀
誦讀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說明誦讀可以發展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關于誦讀,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初中生記憶好、背誦快的特點,在文言文講述之前先讓學生背誦。開始的時候有顧慮,怕新的文言文背誦起來有難度,但初中生的潛力絕對不容忽視,我提前一個星期布置下去,到講課的時候,連后進生都能背誦,剩下兩三個程度不好的,到講完課為止,也能基本背會。這樣下來,到講解的時候,范讀、齊瀆、字詞、文意、理解的.環節非常順利,學生對自己在背誦過程中的難點能準確提出,重點記憶,學習起來有所側重,且整個過程輕松愉悅,基本不存在特別難懂的字詞、文意,老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何樂而不為呢?
三、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
“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好的學習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篇文言文講的再精彩,不如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文學及文言素養,要善于自我剖析,不斷積累有利于教學的資料,要善于發現生活與作品中的相似點,引導學生與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發生共鳴,便于達到教學目的。
其次,因為在考試中必定有文言文翻譯的項目,文言文翻譯是對文言能力的一種綜合考察,也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所以,學生一定要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1、信、達、雅。信:真實,準確。忠于原文,不歪曲、不得隨意改變或增刪內容,實詞虛詞做到字字落實,準確譯出詞義。達:通順,流暢。盡量口語化、規范化,合乎現代語法規范及語言習慣,雅:語言暢達、優美。對一些句子要譯出原文的風格。
2、“二標準”:字字落實,文從句順(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3、“六方法”:留(保留法)刪(刪減法)換(替換法),調(調序法)補(增補法)連(連貫法)。
另外,還要讓學生學會總結。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語法現象,如不加以總結,會雜亂無章,且難以記憶。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倒裝句、省略旬等,是最容易混淆的內容,又往往是考試的重點,所以就需要學生牢固掌握課本上的基礎知識,以便考試時靈活運用。那么,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加強歸納分類,積累記憶。這樣便能事半功倍,日積月累,收效一定可觀。
最后,讓學生學會反思,反思學到的知識、學習的方法、學習過程中的體會及學習中的不足,“做對的是經驗,做錯的是教訓”,讓學生在反思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
以上是本人對文言文教學的一些認識,其實,任何一種方法都不是能夠普遍運用的,唯一可行的便是“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使文言文教學更加得心應手。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本周學習旅鼠之謎時,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交流含“鼠“字的成語,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出示的旅鼠和北極的圖片,讓學生對旅鼠有個直觀的了解,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也吸引了學生好奇的目光,讓學生饒有興趣地研讀課文。
學生合作探究問題時,我注意閱讀方法的指導,并采用了同學互評、教師評價的多種評價方式,幾個問題都由集體智慧來歸納總結了。自定義動畫生動地再現了旅鼠繁殖能力強的特點。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課文給我們的啟示,注重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切入點來思考問題。
收集的其他動物的圖片,讓學生了解了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奇異現象,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為讀寫結合提供了素材。從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來看,百分之九十的同學能成功地運用“記敘的框架、對話的方式來介紹科學知識”的寫作手法來寫其他動物的奇異現象。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部分學生發言不積極,口頭表述不清晰;解讀課文的思維不夠開闊。如果讓學生以“我是旅鼠”的身份來自我介紹,課堂氣氛會更活躍一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趣味性,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敢說、多說,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更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今日上詩人牛漢的《我的第一本書》,從課后思考題入手,首先拋出問題,讀完全文后,作者僅僅是寫他小學的一本國語書嗎,還記錄了什么,同學的預習作業里有多種答案,其中答問有虛有實,實者寫“還記錄了父親修補書的故事,上學帶狗的'事,爸爸抓我背書的事”等等,虛者則寫“還寫了父子之情,同學之誼,童年讀書之樂,實際這本書乃是人生的第一課”之類。
然后抓住作者寫作時的情感,通過二黃毛·喬元貞前后的對比,讓同學感受詩人那荒寒歲月里的父子情同學誼和讀書樂。懷有敬重,感激,沉重等情感。這樣全篇貫通,教學條理井然。
倍感一篇文章找到切入點是最佳的導讀。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為了使學生能很好地了解《我的第一本書》的故事情節,我想,如果采取傳統的復述方式可能就會比較單調,而且也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所以為了使學生主動地去掌握,我就想試試限時學習和競賽的形式吧,或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給學生2分30秒的時間快速閱讀全篇和課下注解,然后合上書本,我開始提問。比如:文中的“我”是誰?學生回答牛漢,這就了解了文章作者,我順便談及我們之前學的一篇文章《華南虎》,也就勾起了學生的回憶。再如“我”的第一本書有什么特別之處?學生回答那是一本經過“修修補補”后“完完整整”的書,通過“修修補補”就引出了父親,而這半截書的由來就引出了喬元貞。另外,“我”的期中排名如何?這就引出了我的另外兩個同學,于是順勢就導出這三個人物的命運。等等類似的問題,就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了故事情節。同時我的巧妙過度,又為下文的講解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了解了最簡單的情節之后,就需要開始對文章做深層次的探討,而這既是文章重點,更是文章的難點。如果我再像兩年前那樣強行“填鴨”,可能仍然會重演兩年前的尷尬,所以我就想,還是借學生的口來說答案,這樣可能會比較容易接受些,于是我就設計了小組討論這一環節。在討論之前,為了不使學生偏離討論的方向,我就先給學生一個討論前的指導。比如:在“我”上學的過程中,其中書本中有“狗”“小狗”“大狗”這樣的詞語,然而“我”和狗之間達到空前的默契,給我上學帶來了無限的樂趣,所以“我”的第一本書中就包含著上學的樂趣。在這樣的分析指導之下,學生開始討論。于是,他們談到了關心“我”學業且慈愛的父親,說到了上學時的好友喬元貞,還有當年生活的艱難和辛酸。不經意間,“我的第一本書”的內涵——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愛和上學的樂趣就全都概括了,而這一切都是在學生的討論中產生的。所以我立刻想到兩年前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今天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最后我覺得文中還有一處矛盾的地方,那就是當初父親說喬元貞比“我”有出息,可是多年后“我”成為了一個大學者,而喬元貞卻一輩子挎著小籃子賣一些小東西。是父親的眼光出現了問題,還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于是學生開始產生辯論,在各抒己見中自然就導出了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問題“知識改變命運”。到此,我就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也讓學生們明白,知識在現代社會中它的價值和決定性的作用。
說完這些,再回過頭來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竟然全在輕松的課堂中解決了。兩年前的課堂和今天的課堂的對比,似乎是殊途同歸,但學生的感受和課堂效果卻完全不同。這也讓我思索,必須不斷地反省自己,并實施改變,才能真正讓自己提高。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今天的語文課,我與學生共同預習魯迅先生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一上課,復習了作者魯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之后,我由學生初一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課。先請學生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然后讓學生說課文寫了哪些事?學生踴躍發言,回答說寫了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外形的特點、以及作者討厭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講了她給作者買《山海經》這件事,最后寫作者對她的懷念。講到這里,我沒有像往日那樣進入課文,而是話題一轉:同學們,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學生興奮而活躍起來,紛紛舉手發言,這個說我討厭她告狀,那個說討厭她那么多的規矩等學生說的差不多的時候,我說:大家看看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時已46歲了,他卻和同學們的感觸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作者是以一個兒童的眼光與心理來寫這篇文章的。講到這里我又拋出第二個問題:從“我”討厭阿長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有什么樣的學識與地位?學生稍一醞釀,很快回答出:她沒有讀過什么書,地位比較低下等。緊接著我又發一問: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名都說不清,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這本書的?學生又一次興奮起來,有的說她一個店一個店地去看,去問;有的說她為了買這本書走街串巷,穿破了三雙草鞋等。我又問學生:假如你是阿長,當你抱著《山海經》給“我”送來時,你的心里是怎樣想的?有的學生說:我會想,我把哥兒想要的書買來了,他一定高興極了;有的說:我會想,哥兒再也不用為看不上《山海經》發愁了一節課就在學生們這種熱烈而積極的參與氣氛中結束了,別說學生,就連我都感到一種興奮和輕松。
這節課并不是根據我的預設教案來上的,而是根據當時的學情臨時確定的,我認為這節課上的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余的時間都由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系。從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到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松。問題的設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著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么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名都說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后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現。
第三,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她買到書后心理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說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正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表現,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揭示了她為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舉止的原因,她如何給我買到了書,把想象的空間交給了學生,也展示了阿長熱情,關心孩子,淳樸的性格。對阿長心理的揣摩使學生又一次進入情景中,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情感。
這節課留給我的印象是比較深的,它將給我今后的教學以啟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大雁歸來》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文章,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的同時,樹立環保意識。認真閱讀課文后,我發現,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聲情并茂,躍然紙上。從內容上講,課文既介紹了有關大雁的知識,更用大量的筆墨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而細致研讀后就會發現,作者的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所以教學的.重點,也應著重把握作者的情懷。但是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呢?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結合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從此入手?仔細斟酌后,決定以探究“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內容,以“趣味導入(謎語導入)—感知知識性—品味形象性—感受抒情性—把握主旨”為教學思路進行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
一、有準備的課才上得有滋味。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課前,我布置學生進行了自學,學生得知要上公開課,也預習得特別認真,對課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不知所云、無所適從,同時,也保證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學重點的解讀不留痕跡。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把握作者的情懷。首先,在品味形象性的過程中,通過大量的生動形象的擬人句的分析與感悟,讓學生體會了作者對大大雁的喜愛之情,這為把握作者的情懷打下了基礎。其次,通過分析“對比”寫法,領會作者在分析對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征,從而表達喜愛之情。再次,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并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在質疑探究中體會感情,把握主旨。最后,通過對目前世界及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形勢的相關資料的閱讀,學生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形勢嚴峻,總結出本文作者在告訴我們:我們應敬畏生命,關愛自然,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詩,作為一篇散文詩,有著詩一樣的語言和詩一樣節奏,如果不仔細品讀,怎么能感受到作品的語言美和韻律美。試想,如果一個學生課文讀起來結結巴巴,連一些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怎么能談得上恰當的語言表達呢?所以在這次教學過程
中,我主要通過讓學生聽讀﹑試讀﹑品讀﹑老師范讀﹑學生展示這幾個過程,讓學生把握散文詩的節奏﹑重音和停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多讀,學生能更好的理解課文,同時學生能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比老師單一的去講要好的多。教學過程中,我以朗讀品味貫穿教學始終,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讀評相結合。
在賞析海燕形象時,讓學生抓住直接描寫海燕的句子入手,讓學生進行認真的品讀、體會。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讓學生的感性認識得到充分的發揮,并結合時代背景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進而把握海燕的特定內涵。學生對“海燕”形象和象征意義的理解比較快,也比較一致,大都是“它是生活中的強者,逆境中的勇士,勇于迎接挑戰的`英雄。”等。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介紹生活中的“海燕”,學生舉出了貝多芬、張海迪等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事例。
在拓展延伸中,我將學生對海燕形象的認識的現實意義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鼓勵學生在面對生活中的暴風雨時也要像海燕一樣勇于斗爭、樂觀、自信。這樣突出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時候,要讓學生“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通過《馬說》一文的教學,結合平時文言文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做法,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古詩詞感悟:
一、在誦讀中感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體現了誦讀的重要性。尤其是對古詩詞教學,必須首先讓學生在學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礎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調,反復地朗讀,再理解,再朗讀,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內心情感去體味作者與作品,最終實現對作品深刻的感悟。
二、補充背景材料進行感悟
《馬說》一文是作者韓愈借千里馬被埋沒、被摧殘的不幸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因此有關于文章及作者的寫作背景尤為重要:《馬說》大約寫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因此郁郁不樂。鑒于此在學生自主學習環節中,我布置了一項內容:結合歷史知識,借助手中的資料,搜集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內容。
三、創設一定的情景
看過一個《石壕吏》的教學案例,這是一首敘事詩,描述的是安史之亂時官吏捉人故事,教師為了將官吏捉人時的專橫跋扈及老婦人的哭訴表現的更形象具體,就借助于讓學生編演課本劇的'形式。讓學生來編、來演,這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因此學生就會以小組為單位搜集資料更深入的理解文本,為了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相互爭論、探究,直到將人物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才罷休,這也正達到了學生深層次感悟詩歌思想的目的。同樣在《馬說》中我讓學生自編自演了課本劇,并通過采訪演員的方式,就“誰來為千里馬的不幸遭遇負責”展開探究,一下切中文章的主旨。我想在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在欣賞李白的《靜夜思》時若能配以相應的音樂,學生對詩詞意境的感悟會更深刻。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創建一個濃濃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融入情境之中,教學也就不是難事了。
四、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古詩詞中有很多是詩人借景抒情的,初中詩詞欣賞教學,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詩化為一幅畫。就如在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引導學生找出詩中具體的物象,如藤、樹、鴉、小橋、人家、馬等等,再仔細觀察物象的特征,如枯藤、老樹、昏鴉等,借此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形成一幅完整的圖畫,用筆或者用語言將他描繪下來。這樣一幅“秋天行旅圖”便能很好的幫助學生對游子思鄉有所感悟。同樣在《錢塘湖春行》和《春望》的教學案例中,為了讓學生感知兩首詩描寫的季節有所不同,教師就抓住了“淺草”和“草木深”讓學生展開聯想,“淺草”草剛長出來的時候,這應該是初春或早春時節,而“草木深”草木生長非常茂盛,自然是晚春時節了。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拓展思維,對于遠離我們生活實際的古詩詞教學,的確是一妙計。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的精髓,它需要我們細細的去“品”。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第一課時,了解寫作背景和文學常識,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內容;對有難度的字、詞、句多角度辨析、練習;指導學生熟讀成誦。第二課時,學習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能夠用書中的語言和自己的語言概括富春江山水的特點;能夠正確對待文中所流露的'消極情緒;能夠進行求疵閱讀和比較閱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既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又不失時機的點拔和指導,使學生既有對課文深度的透徹領悟,又有廣度的拓寬拓展,能夠新舊聯系,滲透遷移。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本單元課文有散文,也有小說,都是敘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
學習本單元要求熟讀這些課文,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所追憶的保姆,雖是一個粗人,然而質樸、善良、熱心。魯迅深情地抒寫了對這位勞動婦女誠摯的懷念。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畫父親的“背影”,著力表現父親的愛。在禍不單行、陰云籠罩、哀愁焦慮的日子,父愛顯得異乎尋常地感人。文章中的敘述和描寫都恰到好處,樸素的語言表達了真摯的感情。
李森祥的`《臺階》以農民的兒子作為故事敘述者,敘述父親為蓋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現農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為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雙重感情色彩。
楊絳的《老王》寫自已與車夫的交往,寫車夫艱難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
余秋雨的《信客》寫了兩代信客的命運,著重刻畫一個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贊美他任勞任怨,誠信無私,善良寬容,說明無私奉獻的人總是能贏得敬重和愛戴的。
學習本單元還要求從中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體會人物描寫的作用,揣摩語言的特點,從而提高描寫能力。如楊絳在《老王》中,為表現老王生命衰竭的狀況,寫道“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
學習本單元要求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就是初步感受語言風格。語言特點是由作品的題材、描寫的對象決定的。要著重讓學生明白,用什么語言要看寫什么人、什么事。要總結五篇課文語言的共同特點,讓學生領會,使用語言要在樸素自然的基礎上,融進典雅的書面語,這是提高語言能力的正道。
學習本單元還要求學習作者寫人的方法,可以選擇一個感人瞬間表現人物,與可以選擇多件事寫人。運用這些手法表現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大膽發現,大膽表達,相信會讓我們筆下的人物更具個性。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我的第一本書》是詩人牛漢寫的一篇散文隨筆。作者通過對“第一本書”的故事的追敘,寫出了自己對20世紀初中國遙遠的鄉村荒寒、蒼涼的苦難生活境況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受。牛漢對自己小時候讀到的第一本書的情愫也是如此,盡管這只是’一本簡單的一組畫’,曾經凄慘地’簡直是一團紙’。但沉淀在心底,隨著歲月的牽扯卻不斷地醞釀著。這份體察和感受對人的啟發和教育是顯而易見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遠,今天的學生很難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蘊含的意義。為了讓生活在陽光下的學生能認識這份生活,感悟這份生活,從中獲得情感上的教益,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幾個教學環節,以期達到利用文本對學生進行苦難教育和情感教育。
一、篩選信息,感受作者對’第一本書’的獨特情懷
文章故事性很強,易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設計這個環節,就是要吸引學生的興趣,首先從內容上整體感知,了解“第一本書”的故事,體會其中深藏著的那個時代的苦難生活。所以在復述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第一本書”這條線索,講述與第一本書有關的`人和事,從中感受生活的苦難。
二、研讀文本,感動溫情
苦難的生活是牛漢心中抹不去的沉重記憶,而在這記憶里有值得牛漢崇敬和贊美的,那就是來自于人間的溫暖和友情,還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樂——人與狗合演“雙簧戲”的情趣。這里是讓學生體會苦難生活中總會有使人感動的亮色,激發學生認識生活,思考生活,熱愛生活。因此,在此環節中,我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文本,在感受苦難的基礎上感動故事中的溫情。
三、認識生活,思考人生
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學生體會生活的苦難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及生命樂趣,珍惜今天的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激發學生對生活和人生的熱愛。
新課程標準中就指出我們的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用教師的解讀來代替學生自我的解讀這樣的弊病。閱讀教學中要改變的學生的學習方法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產生個性化的自我閱讀體驗,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現實中,缺乏自我體驗的能力,抓住閱讀權不放。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13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3-19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5-25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2-14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5-10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4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2-23
【合集】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1-08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推薦]05-25
[通用]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