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反思精品[1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教學反思1
教材分析
《背影》是八年級語文第二單元第七課。第二單元是在第一單元(以戰爭為話題的單元)的基礎上發出的呼喚:再也不能讓人類之間的殘殺延續下去了,應該讓世界充滿愛,所以第二單元以“愛”為主題。本單元的五篇課文對普通人的的關愛,讓學生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人們總是說,母愛溫情如水,父愛厚實如山,同學們都是沐浴在愛的雨露下幸福成長的,愛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愛是征服人類最有力的武器,也難怪錚錚鐵漢朱自清先生,卻在世界上最平常最樸實是父愛面前潸然淚下。作者將別人不曾在意的父子之愛,濃縮在方寸之間,就是父親的`這個背影,幾十年來感動了無數讀者,令許多人淚濕衣衫。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較好,在本片區同年級18個班處于中偏上的水平,聽說讀寫思查與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較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大多數是“留守學生”但他們的感情細膩而豐富。因學校多次開展與“感恩”有關的活動,大多數同學能用自己的良好表現和較好的成績,回報關愛過自己的親人、老師、同學、朋友等。梁月輝、田姍姍、吳歡洋等同學能通過自己的詩文朗誦或動情講述,感動在場的每一個人,他們的文章有的在征文大賽中獲獎,有的在報刊上發表。盡管如此,但很多學生的家庭并沒有經歷過“禍不單行”的日子(如:文中作者的祖母死了,父親也失業了),很難站在作者和作者父親的角度來理解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將成為本節課學生認知形成最主要的障礙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生字詞的音、形、義;
(2)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理清行文的思路;
(3)學習作者巧妙的構思。
2、過程與方法:
理解關鍵語句所表達的特殊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父子之間濃濃的親情,凈化自己的心靈。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激發學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熱愛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和作用。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導入
由朱自清先生的父親讀《背影》散文集引人課文
二、自主學習與交流
1、學生交流你所了解的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江蘇揚州人。曾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著有散文詩集《蹤跡》,散文集《背影》等
語文教學反思2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課文《社戲》是魯迅作品中少見的充滿溫情的文章。看社戲是《社戲》一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最令“我”難忘的,那么社戲真的很好看嗎?學生從文章中發現答案是否定的。
小伙伴之間的淳樸友情,是作者動情描繪,潑墨最多的,為了滿足遠道來做客的“我”看社戲的愿望,小伙伴拍胸“打包票”!大的能把船駕得如“大魚背著孩子在浪花里躥”,而“我”有小的陪坐在船艙里,多么懂事的淳樸少年!“我”看不到翻跟頭的鐵頭老生,有雙喜善解人意的勸解,“我”有些倦了,立刻有桂生舀來水喝,異常是可愛的阿發,大家想吃羅漢豆時,他并沒有開口就證明自我的大方,而是“往來的摸了一回”才鼓動大家:“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的多呢!”坦白赤祼的.真情讓人怦然心動!之后雙喜的阻止可是是想到阿發的娘,才又偷了六一公公家的。這是一群多么懂事體貼善良真誠的鄉下孩子啊,他們難道不是比城里穿名牌、比闊氣的小新新人類更能讓我們體會到少年之美嗎?當然,他們也是蠻調皮的,“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里,什么痕跡也沒有了。”一種偷偷做了壞事后不會被人發現的竊喜!不少學生在我講到此處時都相視莞爾,課后布置他們寫的《童年趣事》,證明很多學生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
魯迅先生寫出了孩子之間的純真,寫出了勞動人民的純樸和厚道,留給我們的是人生經驗的通感:我們難忘的,留戀的其實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新連帶出來的種種情感歷程。
教學這課時,學生的熱烈反應讓我明白,語文課教學無定法,換一種角度去理解和引導學生閱讀,在增強他們學習興趣的同時,也開拓了我們的教學思路,如果必須要說有一點點成功,那就是嘗試的結果。
語文教學反思3
筆者始終認為語文教學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單篇課文,不見一類文章。語文教學應該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中把閱讀權交給學生,教會學生讀書的方法。基于以上這幾點的思考,本節課,從小說的文體出發,筆者安排了三個板塊的教學。
第一板塊“抓關鍵詞句,理讀故事”。嚴謹的文學作品,作者非常注意內容的前后聯系,段與段的過度,思路異常清晰,但我們的學生卻往往忽略前后有關聯的詞句,從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教學中,剛好兩位同學的意見有了分歧,其實,他們的分歧,也正是班上同學的困惑之處,因而,我引領學生抓關鍵詞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學生對文本也就有了整體的感知和把握。閱讀中,還要讓學生盡可能地習得寫作方法,我想抓關鍵詞句,理作者思路,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也許能啟發學生今后在寫作中,也要注意前后句子的聯系,段和段的銜接。
由理讀故事第一板塊中父親和臺階的關系,很自然地帶出了第二板塊“抓細節描寫,析人物形象”的教學。這一板塊的教學,我遵循先感性、后理性,教師引路、學生自主的教學理念加以設計。應該說,這一板塊的教學設計還是比較科學、合理的,學生的交流比較精彩,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中,學生對細節描寫理解的比較到位,第二天作業的反饋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應該說,這一板塊的設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在完成了“寫了什么”“怎樣寫的”這兩個板塊的教學后,筆者引導學生進入第三個板塊“讀懂主旨、讀出自己”的教學中。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筆者始終扣住關鍵詞“父親”“臺階”,始終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讀懂父親,讀懂臺階的含義。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是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確實要重視,但這一目標的實現也應在文本的解讀、把握中加以體現,對農民的關注、尤其是對農民精神世界的'關注,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學生已經模模糊糊地意識到了,它只需要教師點一下即可,因而,筆者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小說?編者為何又要編選這篇小說呢”,筆者想以此來推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整節課的教學中,筆者始終不忘學法的指導,從抓關鍵詞句、理讀情節到對細節描寫的總結,從整個一節課的學法總結到作業的布置,筆者的目標很清楚,那就是真正教會學生閱讀小說、主要是閱讀短篇小說的方法,應該說,整節課的教學思路清晰,過程流暢,師生互動較好。
當然,一節課下來后,本人也存在著很多的困惑和遺憾。如,這么長的一篇小說,如何在一節課中,即能讓學生、聽者有一整體感,又要在某一點上講深講透;又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該如何體現學生評價,這一問題,武進的張立成校長向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筆者確實沒有細加考慮。但過后反思時,筆者還是覺得比較難操作,懇請各位同仁多加指點。
課已上完,成功也罷、失敗也罷,收獲也罷,遺憾也罷,這一切都會成為我的寶貴財富,激勵我上好今后的每一堂語文課。
語文教學反思4
前兩天讀了王松舟《詩意語文》,很受啟發,我發現我愛上了語文,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的語文素養、底蘊有待提高、自己的語文課堂沒有魅力、自己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入,所以我決定本學期開始挑戰自己的語文課堂,——古詩教學。我在細讀文本《游園不值》,因沒有整理好就想了《春日》。感覺今天的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很喜歡,我上的也很輕松。
1、沒有在單純的”解釋”古詩
古詩的美是讀出來的,是悟出來的,是品出來的。但在品中理解了詞語、詩句的意思。如萬紫千紅: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建立意象的基礎上理解了詞語,我們聯系朱自清的《春》,結合李叔同的《游春》詩句拓展學生的理解。
2、指導學生“吟”詩,不再是讀詩
古詩本來是吟的、誦的,課學生很好能投入進去,看了竇桂梅的《游園不值》教學視頻后,我才發現語文教師必須帶著學生吟詠古詩詞。我學著竇桂梅老師的樣子根據平仄的規律指導學生吟詩(當然做的不好),但學生很喜歡,看著學生搖頭晃腦,自吟自賞的表情內心有說不出的高興。
3、牽一發動全身,找到讀詩的切入點”尋“
古詩不能串講,但還要在品讀中理解詩意,走進詩的意境。課前我想是抓住作者的感受切入,還是抓住”尋“的`景色切入?沒有全面的理解,學生的感受無處生發,可又不能串講。最后我決定從”尋“字切入文本的閱讀。一個尋,你尋到了什么?學生的思維被帶到了文本,:無邊光景、一時新、萬紫千紅、春風、勝日。學生尋到后,引導學生建立意象,由萬紫千紅想到百花齊放、想到朱自清、李叔同,由春風想到“春風拂面楊柳風”,由一時新想到很多很多……學生在詩的字里行間穿行,補充了字里行間的空白之處。學生建立意象的同時解決了詞語的理解問題,享受著春光。然后又一個問題“作者的心情怎樣”,孩子們再一次走進文本,走進字里行間,品讀,把自己真正的置身于當時的場景。不再是單調的理解。
4、讀出詩背后的含義“勸學詩”
走進作者,我們會發現作者不可能有機會到“泗水濱”去“尋芳”,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圣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5、古詩教學課前熱身“詞語句子對對碰”使學生們走進春天
一節課的容量有多大,至少不單單是一篇課文。授課之前我們從春字組詞到說四字詞語到說詩句,學生的思維之門被打開,在文字間游玩的同時走進了春天。
古詩、語文教學可以很有趣,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把樂趣“擠”走了。
語文教學反思5
主題單元教學設計
活動一:配樂朗誦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端午的鴨蛋》(共2課時)
(1課時)活動一: 小組自主互助識記字詞
閱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活動二:問題探討(學生自主互助)
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這與寫高郵鴨蛋有何聯系?
家鄉高郵鴨蛋有何特點?作者著重寫了哪些內容?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活動三:學習課文 學習部分。
提問: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這與寫高郵鴨蛋有何聯系?
學生朗讀文章第2、3自然段。
提問:家鄉高郵鴨蛋有何特點?作者著重寫了哪些內容?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1課時)一、復習舊課聽寫詞語,學生互評。
二、學習課文第三部分學生討論、交流。
提問:這部分寫了什么內容?你是如何理解課文結尾,作者寫到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
三、研究性學習:(學生討論、交流)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語言魅力主要靠反復朗讀才能體會得出。有些語段還應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語調、讀出韻味。通過朗讀,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問:朗讀文章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點。
四、拓展訓練,感受家鄉的風俗:
提問:說說你的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談自己的體會。
五、小結
《端午的鴨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成鴨蛋里嘗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閑淡,大有月下聽長者談古論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結構的嚴謹,但在隨意之中也體現了構思的嚴謹與和諧。
《吆喝》
1.播放舊北京的吆喝聲,引入教學。
2.自由讀課文,初步感知。
1)文章介紹了哪些行業的吆喝聲?從哪些方面介紹了舊北京的吆喝?——內容形式、音韻節奏。
2)找出文中起承接作用的語句,樹立文章結構。
課文是按照“引入(1-3段)——敘述(4-10)——議論(12-14)”的方式結構的,在敘述時又按照從早到晚、從春到冬的時間順序進行的。
3.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吆喝,憑借自己的理解表演,集體評議。
4.找出描寫吆喝的精美語句模仿朗讀,并作簡要分析。(提示:可抓住關鍵詞從措辭內容、聲音變化、音韻節奏或表達效果等角度分析。)
5.思考:從文中林林總總的吆喝聲中,你聽出舊北京勞苦民眾怎樣的生活境況和生活態度?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具體內容說明。
6.學生交流收集到的吆喝聲,播放有關影音資料,選擇一種吆喝自定角度評議,然后動筆描寫下來。
7.教學總結。(略)
8.布置作業。(略)
語文教學反思6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最重要的教學環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增強教學的“磁性”,以提高識字教學的質量。
我們常用的教法有:猜謎語、加減拆合、換部首等教學方法。自從師從于黃亢美老師后,受他字理識字的影響,我的每節語文課都會使用字理識字的.方法進行生字的教學。我發現學生對字理識字很感興趣,講課時都睜大眼睛盯著黑板,一聲不吭,專心地聽著。比如教學:“現”字,我先教新部首“王”字旁,告訴學生“王”表示“玉”作左偏旁省點,與“玉”有關。“現”字表示“經過對玉石的加工琢磨,玉的光澤就顯現出來,讓人們看得見了。它的引伸義就是呈現、出現。教學:“什”字時,我告訴學生古代每十人為一什,是記人單位。這樣一說明,學生既記住了生字的字形,又了解了生字的字義,起到了教學生字時形義結合的作用。學生也因為感興趣牢牢記在心上,寫錯別字的現象減少了。
增強識字課教學“磁性”的方法很多,只要我們花心思就能找到每個字最佳的教學方法。無論采取哪種方法,就應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那樣:“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學用結合。”要把培養學生語文素質、人文理念貫徹其中,使識字教學成為小學生掌握知識、增進能力、接受文化熏陶、豐富文化積淀的多彩環節,成為永遠充滿“磁性”的世界。
語文教學反思7
一、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中太嚴肅,遇到問題時,只用一些強制性措施去約束管理學生,因此課堂缺乏生氣。在聽評課活動中,我學到幾位優秀老師在教學和管理課堂中的好方法,并結合自己班級的情況進行整改,在期末總復習階段學生們表現良好,基礎知識鞏固得很扎實。今后要學會運用教學方法和策略去管理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待提高。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時連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因此在新的學期要多開展一些閱讀練習,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寫話教學蜻蜓點水,沒有一個系統的指導,總是寫一篇就講一篇,沒有寫作的指導方法。在講析寫話時,一味的貪大求全,結果講不到位,學生的寫作能力很難得到提高。
下學期要加強習作的片段訓練和寫作能力的某一方面專項指導。還要積累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匯存儲量,并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
1.重視養成教育,嚴格規范課堂標準,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引導要具體明確,讓學生有努力的方向。(例如:課堂常規、聽課、回答問題、評價他人、小組合作、作業、考試等方面都要提出詳細具體的要求,學生才知道怎樣做。)
3.備課時要抓住重難點找方法進行突破,識字學習盡量放手讓學生去學,關注詞句的訓練及閱讀理解訓練,結合學段和課標,及時調整教學方向。
4.關注課后作業,及時了解學情,查漏補缺。
語文教學反思8
在我對公開教學《墨梅》作了第一次反思之后,有幸得到了學校教師-們的指點,才發現自己課堂出現的問題還不僅僅是第一篇反思中所提到的那些,真是太慚愧了。經過整理,我對自己的教學作了二次反思。
總結如下:
一、整個教學過程偏離了自己預設的主旨。課前設計中,我的整堂古詩教學課是圍繞“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設計的,這個出發點得到了宋校長的肯定。可是,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卻嚴重偏離自己預設的“軌道”。詩人背景沒有介紹清楚,讓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詩的內涵;該抓的字眼沒有抓住,上完課之后還有很多學生一知半解。特別是對古詩詩意的`理解也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墨梅》是一首題畫詩,詩中描寫的是畫中的梅花,在詩意的解釋中,我卻沒有交待清楚,讓學生疑惑重重,誤認為是現實生活中的梅花,這是一個嚴重的失誤。
二、沒有抓信課文的中心句:“只留清氣滿乾坤。”《墨梅》的靈魂就在“清氣”二字上。清氣指的是清高純潔的氣節。該名可理解為:“只希望把它清高純潔的氣節永遠留傳人間,”也可理解為“只希望留下它清高純潔的氣節充滿天地人間。”只有抓住這句,古詩的意境才能得到升華。
最后,老師們還教了一套如何領會古詩詩意的方法--擴、補、調、換、連。擴指的是單音節擴為雙音節;補即為補充省略的詞語;調是調移、顛倒順序;換是古語換新詞;連就是將詩意連貫起來理解。
有了這次經驗,我相信今后的古詩教學一定會比這次好。
語文教學反思9
聽劉老師的課,宛若坐在小舟中順流而下,沒有驚濤駭浪,卻在知識的涓涓細流中完成了整堂課的旅行,小學語文聽課反思。以下可能條理性差一些,但確是我感觸到的一些:
1.課堂上的每一句話,每個眼神都滲透著老師對學生的關愛與鼓勵。“同學們真會學習!”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表揚了學生的學習方法、正面鼓勵了學習態度,我相信孩子會非常愿意跟著老師繼續往下學習。反觀自己的課堂,正面鼓勵、側面表揚、競賽激勵是經常用的,而且效果明顯。課后自己也會經常告誡自己課堂上要多用一些激勵技巧去正面引導,而非負面,這樣孩子會樂于接受,越來越好。
雖然坐的離劉老師課堂遠一些,但能在模糊的視線中揣摩到老師與學生眼神的交流。老師要學會用眼睛說話,“傳情達意”。這是我現在在努力做的,努力用眼神把自己的心表達出來,使自己的心與學生走得更近,去共同感受知識帶給我們的快樂,共同探索知識更廣闊的空間。
2.課堂上的一動一靜,都是優秀課堂常規的展現。回答問題時踴躍而不亂序,思考問題時積極而不躁動,朗讀課文時認真而不怠慢,這種種的.種種都強烈地沖擊著我。反觀自己課堂,課堂常規著實需要進一步加強完善,上課10分鐘之后就有孩子坐不住了,我只能用小組競賽、個人競賽等方式去規整坐姿,注意力。但有幾個個別孩子坐姿、注意力持續時間不是很久,一堂課中我要經常去鼓勵。聽師傅的課,現在師傅很少費口舌去規整課堂,孩子表現的都很好。疑惑是:我的課堂正常嗎?自己給的答案是:有些不正常。這學期的課堂常規有時候覺得還沒有上學期好。原因:自己在課堂常規要求上有些放松。這學期過于關注知識的傳授與鞏固,在習慣和常規上有些疏忽,殊不知,習慣和常規是正常傳授與鞏固知識的前提。這一階段我在盡最大努力去彌補過失,希望能幫助孩子們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
3.一位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牢記在心。“請大家跟我一起看第一段,(讀第一段)我畫的詞語是‘裝飾’,因為…….”清晰、簡明、大氣。這種方式是學生之間的互相引領,而非是僅僅站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我覺得我應該有意識地把這種回答問題的方式引入我的課堂。
4.教學過程安排合理。初讀課文---詞語和生字---再讀課文,深入理解感悟。反觀自己的課堂,大體環節設計上基本上沒有問題,把握不太好的主要還是最后一個環節理解感悟。問題出現要依靠自己去解決,自己要深入研究文本,理解透徹,把握準確重點難點才能慢慢提高自己在這一方面的講授能力。多涉獵各方面知識,視野開闊,從更佳的角度去理解、審視文本。
5.使淳樸的鄉下人家與古詩對話、融合、提升。在劉老師課堂的尾聲,學生齊背了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陸游的《游山西村》,一起欣賞了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王建的《雨過山村》,王維的《山居秋暝》,最后,劉老師又推薦了戴望舒的美文《天晴了的時候》。理解課文內容后,老師帶著孩子們去廣闊世界里尋覓更甜蜜的知識,不僅一起尋覓咀嚼,還推薦放手,告訴孩子們課外還有更多的只是等待他們去尋覓。鼓勵孩子跳出課文,去生活中找尋知識的源泉。我想這些都會成為孩子厚重的文化積淀。我覺得我越發重視晨讀中的古詩教學了,在不間斷的背誦和初步感悟中,孩子們的文化底蘊會越來越厚實的。········
語文教學反思10
課文的開頭有這樣段話明確指出這篇課文的設置目的:希望人與人之間要有愛心,自覺地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即使自己的能力不能夠幫助他人完全解決問題,也要伸出熱情的雙手。因此,本人將這個思想教育作為教學這篇課文的重點,希望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對幫助他人的精神有一種敬佩和贊同,并且能促使理解深刻的學生在今后能指導他們自己的行為。同時,在二年級階段的學習中,生字教學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基于這樣的思考,本人希望這次的課能夠在落實基礎知識的教學基礎上,體現新課程的新要求、新理念和新的教學方法。
本堂課在教學程序和教學環節的設置上,力爭能使學生始終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學習,能夠使學生始終愛讀、愛說、愛想象,師生關系平等和諧。由此,本人在教學語言的設計上,采取輕松的`、親切的語氣和學生交流,在問題的設計上也從童趣的角度切入。比如:在對果樹和泉水對話的想象上,本人問:“泉水,你想對梨樹說什么?”,“蘋果樹,你想讀泉水說什么?”等,使學生身臨其境,仿佛他們就是果樹、就是泉水。由此擴展到對“泉水還會經過,哪里幫助誰?”的想象說話時,學生自然而然的進行了合理的想象,說得合情合理。另外,在認讀新詞語的時候,本人和學生件實行了一場競賽:比比誰讀得好。學生興趣高漲,躍躍欲試,非常踴躍。這樣,本人從學生的角度運用了童趣的語言,和學生親切地交流,成功地實現了讓學生愿意讀,愿意想的目的。
新課程對學生的通過學習掌握學習能力的要求非常地重視,強調學生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要求課堂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實現“從課堂走向生活”,一小見大。所以在在第一課時,主要是從對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為重點,側重在語言文字訓練上,而將訓練學生能力這個方面放在第二課時。對于學生來說,在第一課時,他們實實在在地學到了不少的東西。第二課時本人的安排是要學生對這則故事編一個小小的課本劇,加深他們對課文的要義的理解,對無私幫助他人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希望通過表演能使他們在無形中背會課文,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表演之后,插入課外的一篇文章,同樣是童話的形式,但從另外的角度理解了幫助人的崇高精神,又使學生能夠積累更多的詞句。最后,將課文中所要體現的精神擴展到學生的生活中去,要求學生能給自己的同桌寫一句話,說說他曾經在什么時候做了什么好事,并對他加以表揚。
當然,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在朗讀時對教學方法的處理還不到位,顯得呆板,重復,“朗讀要體現層次”這個原則還沒有做好。即使和過去比已經有所進步,但仍要不懈地努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更快地提高。
語文教學反思11
我是20xx年初開始了解到這門語言并使用多鄰國的,20xx年暑假開始系統學習,學了大概半年,后來停滯了一段時間。20xx年春季我開始參加一些世界語活動。
關于Esperanto,我之前寫過幾篇回答可供參考:
世界語風格的`正字法系列:
我在20xx年元旦的時候有個想法,就是像日語那樣,用漢字來書寫Esperanto的部分語素。目前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方案:
以下是用這種方法書寫的文章:
語文教學反思12
《趙州橋》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的特點,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重視學生的預習
學生預習課文也是學生自學的一種體現、我對我班學生預習課文有五個簡單的要求:
1、兩個注音(給課文中的四會生字注音,給生字表中的生字注音)
2、兩個標出(標出段落,標出課文中自己不認識的字詞)
3、盡可能的從課文中找出2個多音字,形近字或者近義詞、反義詞。
4、畫出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并且簡單地在句子旁邊寫上你喜歡的理由。
5、思考課后練習,初步提出疑問以待上課解決。
對于一個剛走上教師崗位的我來說,我不知道這樣設計預習要求到底合不合理,但我深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標也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能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預習是學生實踐的一種好方法。
所以我一上課,就以問題的形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比如:趙州橋這個課題目還可以換一個什么樣的題目?“爪”是文中讀什么音?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句話,為什么?……這樣學生也很有興趣,相對老師的講解,這樣學課文更便于學生記憶。
二、重視朗讀
閱讀是現在讀文教學中的一個主旋律,本課教學中,我也把朗讀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從讀中感悟”。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一篇課文的內容和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師在講臺上一句一句的講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學生理解得徹底,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讀。初讀學認讀字,學四會字,最主要的是把課文讀通,讀流暢。再讀整體感知:用一句話說說,這篇課文寫了趙州橋的什么特點?
三、抓住重點,重視讀與寫的結合
過渡句的知識是一個新知識點,也是一個文章中的一個重點。我以學生提問,其他學生幫忙解決的方式起始,相機出示“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的句子。從而過渡到這句話的好處,自然就有小寫作的知識點了:
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所有的龍似乎都在游動,真像活的一樣。
語文教學反思13
以往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禁錮在小小教室里,與世隔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這樣做肯定不對,要破“課堂為中心”。自然、社會、沸騰的現實生活,也是學習語文的課堂。這次課程改革,要建設開放
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至少能夠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于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著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資料、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說,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閱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課內閱讀教學中決定了語文課文的經典性、基礎性和示范性。課文應當是精品,文質兼美,在思想資料上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在用詞、造句、布局、謀篇、文風等方面有必須的典范性。因而課文也就成了知識、潛力、思想教育和審美情趣的載體,為重要的.是課文能夠使學生掌握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知識和潛力,使學
生學會從特殊到一般,舉一反三,更好地在課外進行其它類似文章的學習閱讀。閱讀教學離不開課外閱讀,二者務必相互結合,互補互助。課文閱讀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閱讀起著指導作用;課外閱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并深化課文的閱讀學習。真正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個性是低年級課堂上,過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超多的非語文活動擠占了學語文的時光,結果快樂有余,收效不大,沒能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于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利,時光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獲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語文課程改革,要致力于每個學生語文素養的構成與發展。語文素養的核心是什么?是語文潛力。因此,我們務必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潛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基礎不僅僅是扎實的,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潛力,這是以往的語文教學比較忽視的。培養創
新潛力,核心是獨立思考潛力,還有豐富的想象力。怎樣培養呢?比如,在識字教學中培養獨立分析、識記字形的潛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讀文章想畫面的潛力,激活想象力;鼓勵學生發表獨特感受和個人見解,說真實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學中引導觀察,鼓勵發現,提倡寫個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練習。
當前我們教師應當警惕的是,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存在盲目追求新異的現象。個性是在閱讀教學中,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系。不是想法、說法越新越好,越與眾不一樣越好。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我的話,表達自我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語文教學反思14
今年的語文書是部編版,與上學期和從前的書不是一個版本,雖然在教學前參加了一次所謂的培訓,但說實話,天知道那走過場的培訓能對授課教師產生多少影響,我只能說,對我的影響并不大,如果說有什么影響的話,那就是當看到與從前的語文書有不同的時候,我能很平靜地接受,因為我知道從今年開始,五年級語文書用的是部編版了。
話雖然是這么說,真正的教起來,我發現部編版與從前的蘇教版還是有一些不同的。如單元課文的`編排帶有明顯的體裁和立意要求,要么一個單元課文都是寫景的,要么都是懷念家鄉的,要么一單元全是說明文,諸如此類,老師好教,學生好學,爭取一單元最起碼有一得,把一個方面學好學透,而單元習作也與單元課文內容體裁緊密相連,學以致用,既督促了老師教得怎么樣,也檢驗了學生學得怎么樣。我想這樣編排的一個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踏踏實實學語文,不至于把老師和學生的思維搞亂。
第二個特點是,每個單元都有一篇讓學生獨立閱讀的課文。設置獨立閱讀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用前面學習課文用到的方法,獨立完成學習。這擺明了讓老師在教前面課文的時候應注重教方法,而不僅僅是弄懂課文開發學生思維。前面教得怎么樣,獨立閱讀課文一檢驗就知道了。這樣的教是為了不教,少教。
本冊語文書第三個特點是將“練習”改成了“語文園地”。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看起來是對單元課文學習的交流,其實它既是對學習單元課文的補充,也是本單元課文學習方法的提煉與概括,無論是對課文內容還是課文寫作與表達方法都是在一個高度上進行指導。個人認為,這個設計非常好,也非常重要。
學習園地中“詞句段運用”部分,充分結合單元課文的特點,進行有目的地語文能力指導與訓練,一單元一練,積少成多,這樣的訓練有的放矢,很扎實。
“日積月累”是古詩詞居多,為學生積累中華傳統經典打下基礎,很有必要。
對本冊課文的教學,明顯感覺單元訓練的重點更突出,單元教學的目標更明確,甚至在單元教學的開頭,課本都用一兩句詩詞或比較明了的話告訴我們本單元教學或訓練的重點是什么,讓教者和學者都朝著這個目標進發,這樣何愁難關不破。只要緊扣單元訓練要點和課后習題來展開教學,基本都能很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僅僅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是一個好老師的追求,我們應該有更高一點的目標,在提升學生的能力上多想辦法,多下功夫。如在上第七單元學習園地中“詞句段運用”第一部分時,我就讓學生根據要求,每個人設計了一份“元旦聯歡會”海報,并在黑板報展出,用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由于是五年級了,我在對生字的學習中有所放松,只有發現在學生寫錯的情況下,我才同學生講一講這些字的字理,這有點賊后關門的味道,主要還是沒有充分考慮學情造成的,今后還是要把這些做在前面比較好。
語文教學反思15
《鷺鷥》一課是著名的作家郭沫若先生的作品。在教學中,我們提倡孩子應學會這樣的“發現”:發現食物的特點、發現現象背后的本質、發現生活中的美與心靈的感動、發現大自然的秘密、發現情趣,發現細節、發現學習的快樂、發現人生的目標、發現努力的方向……
教學中積極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孩子自我發現,指導學生展開想象,抓住關鍵詞句,通過人情入境的朗讀,品味、領悟文章的內涵;從白鷺的形美、意美、信美的角度進行審美欣賞,讓學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陶冶。
1、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學習興趣的培養,讓學生學會發現。舒緩優美的輕音樂。意蘊無窮的白鷺外形及生活的畫面展示,為這堂課的學習創設了一個極富詩情畫意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和諧悅耳的音樂聲中,直觀地欣賞白鷺的生活畫面。感受白鷺無窮的韻味,品讀課文,真暢優美的語言文字,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從而激發了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對語文課堂的喜愛。
2、以讀為主,以讀為本,重視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訓練,讓學生欣賞美。讓學生去發現美,去欣賞美,學生的學習是快樂的!在讀中享受白鷺“色彩搭配和諧,身段大小適宜”的形體美;在讀中感悟白鷺“詩申有畫,韻味無窮”的意境沒,并在詩意化的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個別入情朗讀。集體入境誦讀,努力達到詩意化的最高讀書境界。在讀中積淀課文詩一般的文學語言。讀申培養學生的語感。
3、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讓學生學會創造美。在“讀中品味白鷺精巧如詩”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著力從對白鷺外形的'三處描寫入手,根據個體閱讀的感受尋找白鷺詩一般的“精巧美”。給予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受可言。在“讀中品味白鷺詩中有畫,韻味無窮”的教學中,又引導學生讀中遐想白鷺韻味無窮的生活畫面。并寫下自己獨特的感受,提煉自己獨具匠心的“畫名”,根據自己的感受為畫配上“畫外音”,再給課文想象補白,加上多媒體課件的適時運用,全方位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在極其開放、自由的對話平臺中,師生、生生間的交流魅力四射。孕育出學生獨特的感悟和想象,美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孕育出充滿濃濃語文色彩的快樂課堂!
【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教學“語文園地”的反思09-02
語文《釀》的教學反思09-27
考試語文的教學反思10-26
語文教學反思(經典)01-16
語文《絕招》教學反思12-14
語文《母雞》教學反思03-10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