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教學中,我主要抓住“這座塔,頭頂藍天,腳踩大地,像一個巨人。”這句話,和“五光十色”這個詞語展開教學。我請學生說說見過的哪些東西也是“頭頂藍天,腳踩大地,像一個巨人”的,很多學生說了海門電視塔,有一個學生激動地用手比劃著,在他眼中海門電視塔是最高的了,仰起頭來才能看到塔頂,簡直就是高聳入云,然后我告訴孩子們,海門電視塔和“東方明珠電視塔”比起來,就太矮了,“東方明珠電視塔”是世界第三,亞洲第一高塔呢!孩子們聽我這樣一說,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東方明珠電視塔”的高深深地印在了孩子們的腦海里。“五光十色”的理解我最主要借助圖片,大街上閃爍的霓虹燈,馬路上流動的車燈,路邊的火樹銀花,空中燃放的'煙花……一幅幅畫面刺激著學生的感官,“五光十色”的美也定格在了學生的腦海里。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今天在遠志班教學第一課《在山的那邊》,效果極佳。
先花了一些時間介紹這一冊語文書的編排特點,然后經過簡單的導入進入新課的學習。程序是:
1、朗讀(先集體朗讀,再自由朗讀),沒有采用單個朗讀、正音的方式,是想在上完一課或幾課后再突擊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以此促進學生自覺地解決生字詞。
2、分組質疑、討論。
3、各組將問題提交到全班討論。
第一個問題較簡單: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海”的含義是一樣的嗎?同學們很快就解決了,而且對第二部分中“海”的含義的理解有幾個同學的表述各有特色,且都合詩意。
緊接著有個女生說:“我在我們組提議大家將詩中的‘山’改成‘失敗’,將‘海’換作‘成功’,大家都覺得非常幽默。”于是我提議全班同學將詩的'第一部分中的“山”“海”分別換作“失敗”和“成功”,體會一下那位女生所說的幽默。結果“山頂”變成了“失敗頂”,“山那邊的山啊”換成了“失敗那邊的失敗啊”,教室里一片笑聲。讀完后,我讓大家談感受,將近一半的同學“唰”地將手舉過頭頂,我找了一位男同學,男同學臉上還掛著笑容,但語速非常快,口氣非常肯定地說“我認為她這種變換是錯誤的,因為詩中的‘山’不是‘失敗’,而是指‘困難’。”從大家的表情、動作上看得出,大多數同學支持他的這種看法,有的同學已經在聲援了。于是我順水推舟,問“失敗”與“困難”有什么不同呢?更多的同學舉起了手,各種個性化的表述都有,其中一位男生的表述最簡潔:“困難是指從事某件事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難處,而失敗指結果。”
這時,又是那個提出奇怪建議的女生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我認為,在這首詩中‘山’既是過程也是結果。”有同學馬上反駁:“不對!‘山’是過程,結果是‘海’!”“登山是過程,登上了山就是結果,只不過前面還有新的山,于是又開始了新的登山的過程。”“山是詩人追尋人生理想過程中的一個個困難,詩人最終的理想是大海。”教室里氣氛異常熱烈。討論到這一步,可見這一群孩子的思維是多么活躍,只要我們善加引導、保護,孩子們的心靈是會永遠自由的。
此時,我覺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同學們記筆記了:“同學們的問題提得好,對問題認識非常深刻,有些同學的回答非常精彩,表述富有個性且語言簡潔、優美;我們能否將自己非常認可的回答隨手記在書上呢?”
這時,下課鈴響了,我簡要總結了一下:“今天我們主要討論了詩中‘山’和‘海’的含義,同學們的回答非常精彩,我想說的是:沒有惟一的答案。我喜歡你們今天的各種各樣的表述。”我看到,幾乎每個同學的眼睛里都閃爍著光彩。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著名特級于永正指出:“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通過多種方式聯系學生的原有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這句話既體現了教一般規律,又可以說是對朗讀重在這一內涵的高度概括。我校周小平老師在教學《雨點兒》一文時,正是以讀代講,注重指導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悟,效果出人意料。
環節一:通讀全文后,出示課文第一小節:“數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周老師不講一字一詞,讓學生開火車讀,等學生一個比一個讀得好時,才讓學生自己讀懂的。于是,有的學生說“數不清”是說雨點兒多,有的學生用手勢表示“飄落”,是說雨點兒落下來很輕。周老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后,小朋友就自覺地邊朗讀邊做動作,讀得入情入境。
環節二:出示課文第2—4小節,讓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用筆劃出大雨點和小雨點對話的句子。劃好再讀,校對后同桌互讀,提醒別人注意讀正確讀通順,然后自由找伙伴把對話內容表演出來。指名表演時,小朋友讀得繪聲繪色,還加上了動作,表情。好幾對伙伴爭著上臺,演了還想演,讀了還想讀,老師都有些欲罷不能。
以上是這節課中朗讀教學的兩個環節,它把老師對學生學習語文的顯性要求——非常投入地朗讀,以自己的情感理解,達到與別人產生共鳴——巧妙地內化成學生自身的需求;同時對學習的`隱性要求——認真傾聽別見解,善于,對自己充滿學習的信心等——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活動中,成為自身的感悟。
這兩個教學環節至少給我有以下兩點啟示: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周老師的做法告訴我們:書是學生讀懂的,而不是老師講懂的。新課標在定位中強調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周老師正是運用讀的手段,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引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朗讀方式,指導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在讀會朗讀,學會合作。一句話,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明理,在讀中得法。當學生讀著讀著,就自然而然地用動作表演出課文的內容,不用老師示范,就把課文讀得美美的,我們著實感受到“文貴自得,熟讀自悟”所帶來的喜人效果。在課堂中注重強調“讀”和“悟”,能自然地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思維,使學生自始至終能有滋有味地活記樂背,卓有成效地吸收,內化,積累,在生動活潑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
在周老師的課上,我們會發現她像學生的朋友一樣,她已經把自己變成學生與學生,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橋梁。上課中,周老師引導學生正確地課文,掌握課文,調和學生間的學習行為的影響,把實踐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只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此時,她的作用是幫助,而不是代替。課堂上我們能見到的只是周老師忙碌穿梭的身影:撫摸一生的頭,輕拍一下學生的肩,或俯下身子傾聽,或偶爾與學生耳語……讓每個孩子都覺得老師在關注他。其間課文內容如何理解,如何朗讀等,周老師很少提及。孩子們指導別人的過程也即是他們自己練習,感悟,提高的過程。更難能可貴的是雖然是一群剛入學三個月的一年級的小朋友,但學習活動卻進行地有章有法。看來,是周老師的“學中有導”,不落痕跡的“幫助”演繹出孩子們成功的學習場面。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1、天地人教學反思:
多種方法識記,提高識字效率。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本節課以6個生字的識記為重點,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思考識記生字的方法。在匯報的過程中,識字的方法變得多元化;在教師點撥的過程中,識字的方法變得有效化。
教學目標中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這種喜歡和愿望需要老師在平時的教育中去激發和培養。比如在教學生字時,用生字卡片,讓孩子們三到四個人為一小組進行合作,想辦法記字。創設情境識字。將情境帶入課堂,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更多的活動空間。
并聯系生活中的常用詞讓學生聽音分辨,不僅訓練了他們的聽力,而且化難為易,從而使學生輕松掌握。另通過游戲背口訣的方法,讓孩子在輕松的環境下學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金木水火土教學反思:
首先讓學生觀察“金木水火土”五張圖片,并且強調“一二三四五”是漢字序號,讓學生按照“我想說第幾張,是什么?”的句式進行回答,目的是讓學生在回答中認識生字,學生回答完老師馬上在相應圖片上,出現漢字“金木水火土”,學生就能很快的說出獨體字的字義,進一步理解“金木水火土”的意思。這樣圖文結合的認字方法,讓學生從視覺上有一個整體的認知,激發了學生識字與生活相結合的興趣,讓學生學會生活識字,借助圖片識字,增強學生對生字的認知。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學生在觀察圖片的時候,能夠將圖片的內容準確的表達出來,一個字代表一種事物,世界萬物都離不開“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的組成,讓學生產生了對世界探究的興趣,這也告訴老師們,我們的識字,不要僅限于識字本身,更重要的生字背后要告訴學生的字的意義。更是很好的完成了讓學生認讀生字的教學目標。
3、口耳目教學反思:
《口耳目》是孩子們的第二節識字課,他們才適應了拼音教學,又要面對新的挑戰―識字教學。識字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步驟、老師的教學環節都和拼音教學有差距,孩子們一時還不能適應。
《口耳目》整篇課文把畫畫、古文字與象形字對應起來,展示了漢字的演變過程。課文中的生字都是高頻字,如:口、耳、羊等字,同學在生活中可能都已經接觸過,同學應該會讀、會認。因此,我將本堂課的目標定為:“通過游戲、兒歌識字等方法,認識鞏固生字,讓同學在樂中學,從而激發同學熱愛祖國文字,發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這節課大膽的讓學生自己學習生字,讓孩子們自己感受到獨立學習的快樂,為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好的基礎。我重點選擇了有代表性的“目字,先看圖說目,一方面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則培養了說話能力;接著看圖比字,告訴學生這是古代人寫的.字,進而比較古字和圖的相似處,讓學生初步了解了象形字的由來:古人根據圖畫畫出來的,因而字和圖畫很像;最后出示演變到現在的目字,比較目和目圖的相似處。
4、日月水火教學反思: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我在課前查找一些課外閱讀知識,幫助學生積累一些語言。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學生讀的多,記的多,應用語言才會得心應手。我在教學中最后一個環節是這樣設計的“秋天到了,智慧樹上的智慧果熟了,我們一起去摘智慧果好不好?誰吃了智慧果就會變的更加聰明!(選各組代表來摘果)果子后面有一些帶有本課生字的古詩、名言警句、謎語、春聯、成語。同學們下課讀一讀,和其他同學也交流一下。”學生的興趣高漲,并且下課也活躍了起來,沉浸在那富有魅力、貼近生活的語言當中。
但是在這節課中,我對象形字對解釋不夠透徹,學生們的理解可能還不夠透徹。在課下看同學們寫的字的時候,有些字形可能是我講的不夠仔細,強調的還不夠,比如“日”都寫的太胖,在整個田字格中不夠勻稱。
在下一步的教學中,所有寫字的細節我一定要強調準確,多次強調,反復練習,打好基礎,在開始的時候就練好字。在講解新的概念,新的知識的時候盡量使用淺顯易懂,簡潔明了的語言,讓孩子盡可能的在課堂上就能明白理解這些知識。
5、對韻歌教學反思:
第一課時
這節課我采用了開火車的方式請同學起來讀詞語,讀課文。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基本上每一個同學都積極舉手了。這是一個好辦法,以后在課堂上要經常采用這個方式來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而且為給同學們找了很多反義詞,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但是在這節課上,我對教學內容設計過多,在熟悉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浪費了太多時間,以至于兩個課時沒有完成,在第三課時才進行了收尾。在識字教學上有些生拉硬記的跡象。
第二課時
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要重視識字方法的總結。教人學會不如教人會學,在一年級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們的自學能力,并給孩子們創設良好的語文學習情境。在時間劃分上一定要多加注意,應該兩節課要完成的任務,就要兩節課完成。
今天上課忽視了強調常規問題,紀律表現還算不錯,但是還是要不停的強調不停的改正,為了給孩子們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的習慣。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1、到植物園里找春天:
師:明媚的春光無處不在,現在我們一起到植物園里去找春天,十分鐘后再來共同討論。
生自由地找春天:
生1:我找到春天了,它在粉紅色的花瓣里。
生2:春天在嫩綠的草地上,你瞧,春天來了,小草從地里鉆出來了,多可愛啊!
生3:我也找到了春天,它悄悄地爬上了柳梢,你們看,柳枝長出了嫩綠的葉子呢!
生4:春天來了,植物園里的桃花、梨花、杏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競相開放。
學生自由地找春天,情不自禁地表述自己的發現,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表達能力,從而使他們對語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覺得語文就在我們生活的空間里。學習語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具體地表達出來。
2、在田野里找春天
師:在學校的植物園里,小朋友們找到了春天,現在請大家和老師一起到田野里去找一找春天,我想你們一定會有很多收獲。
學生隨著老師一塊到了田野,自由自在地尋找春天:
生1:老師,我找到了春天,你看,田野里的油菜都抽苔了,有的已經開出了一簇簇黃色的小花,吸引了勤勞的小蜜蜂呢!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
生2:老師,我也找到了春天,你瞧,田野里的麥苗長得更綠更壯了。
生3:在田野里的小路上,我看到了過完冬眠的青蛙了,它蹦蹦跳跳,還呱呱地叫呢,好像也在贊美春天的美好。
生4:我也找到了春天,路邊的樹枝上幾只小燕子正在交談,小黃鸝也快樂地唱著歌。
………
在植物園找奏春天,他們感到輕松愉悅,在田野里他們的.視野更開闊,觀察的事物更詳實。因而對美好的春光描述的更詳實。
3、到河邊去找春天
師:小朋友們,你們觀察得真仔細!可愛的春天讓人心情愉快,趁此時機我們趕緊再到河邊去找一找春天吧!
生1:老師,你聽小河流水的聲音,好像說:春天來了,我們由冰化成水,嘩嘩嘩,多自在呀!
生2:大家瞧,河邊的樹林里全綠了,我們走在里面,好像進了綠色的海洋!
生3:老師,我也找到了春天,你看遠處的山明朗起來了!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司馬光》一文講述司馬光小時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故事,表現了司馬光遇事沉著、機智救人的優秀品質。引導學生從故事內容中體會司馬光這一優秀品質成為一大教學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這一重點,尋找幾個切入口,引導學生思辯、發散想像。
⑴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在感知小朋友落水后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之表現后,我讓學生討論:這些表現對解決問題有用嗎?得出結論:哭一點也沒用,喊比哭好,但周圍沒有人在的話也沒用,跑去找大人需要一定的時間,即使有人來也怕晚了,總之,都不是可行之法。在此基礎上感知司馬光是怎樣做的,從而使學生感受司馬光的聰明。
⑵在感知司馬光的表現之后,我讓學生發散想像:假如當時你在場,會想什么辦法來救人?學生有的說:“把水缸扳倒過來,讓水流出來,讓小朋友爬出來。“有的說:“伸手去拉,把小朋友給拉出來。”我讓學生討論這兩種方法是否可行,得出結論:都不如司馬光的辦法好。從而使學生再次感受司馬光的聰明。
⑶在教到課文結尾處,我讓學生發散想像:“假如你是那個落水小朋友,脫險后會對司馬光說些什么?”學生首先想到的是說些感謝之類的話,我再問:“假如你是邊上的.小朋友之一,看到司馬光救出了小伙伴,肯定很高興,那會對司馬光說些什么?”學生這是就會想到說些夸獎之類的話,我再發問:“假如你是那個落水小朋友的父母,知道是司馬光救出了自己的孩子,會對司馬光說些什么?”學生就會說出一些感謝兼夸獎的話。這樣層層深入,就再次深化了文章的中心,達到了文以載道的教學目的。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本課的設計中,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他們有充分嘗試的機會和自主選擇的權利,在選擇中主動體驗學習,在生生互動中,相互啟發,拓展思路,分享學習之樂。同時以識字為基點,引導學生發現詞與事物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在感受識字之樂的同時,觀察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諧發展。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一、利用多媒體豐富學生的感官,很好的理解課文的內容。
由于學生沒有起大城市的機會,對東方明珠沒有什么感性的認識如何讓那個學生在腦海里構建起一個立體的東方明珠,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于是我運用了東方明珠塔的多媒體,小朋友就能很快的把握東方明珠塔的整體形狀,對文章的內容就有了一個整體的理解。尤其是文中對“五光十色”這個詞語的理解,借助了多媒體,學生一下子就能和五顏六色區別開來。
二、利用多種朗讀方式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
由于借助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對于課文內容,學生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后在每次讀書,我都精心設置了一個導入過程,讀書方式多樣化,學生自由大聲朗讀,男女聲分讀,開火車讀,小組賽讀,指名讀,愿意的學生站起來讀......這樣學生興趣盎然。在課中讀的次數多了,背誦也就水到渠成。這樣學生積累了語言材料,增長了見識,加強了對書面語言的感受程度。
三、發揮學生想象,進行說話訓練。
教學中,我抓住“頭頂藍天,腳踩大地,像一個巨人。”引導學生發揮想象,這就是東方明珠,面對么雄偉的建筑,你想對它說什么?學生不由得發出了贊嘆,從心里感受到東方明珠的高大、雄偉。接著觀察感受夜晚的'東方明珠,想象“五光十色”這個詞語,讓學生感受東方明珠的美,并聯系生活,讓學生說說還有什么事五光十色的?提高學生的說話和表達能力。
四、注重識字、寫字。
教學中,要求學生用已有的拼音能力自讀課文,處理好了識與讀的關系。以讀為本,隨讀書活動的展開使生字的音、形、義逐步深化。課上分兩次學完九個生字,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記住生字,學生觀察生字,記憶字形,我相機進行字理分心,達到較好的效果。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活動目標達成情況:(寫出每位教師的發言)
鄧:在本次語言活動中,幼兒對于四季的特點認識效果很好,再復述故事情節環節中,幼兒能通過蝸牛媽媽對小蝸牛說的話找出相對應的季節特點而表述出來。
李:本次活動目標達成情況較好,幼兒不僅加深了對四季的認識,大多數幼兒也能說出四季有哪些不同的植物。
陳:在這次語言活動《小蝸牛》中,幼兒表現出積極的興趣,每個幼兒對于復述故事情節都能說的很明白,在認識四季植物的環節中,有的幼兒能一下子說出許多種不同的植物名稱,有的不僅能說出植物名稱還能簡單說明植物的作用。
活動組織過程:(反思教師和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提出改進策略)
鄧:在第一環節中,幼兒主動參與,積極性高。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請部分幼兒復述故事情節時,有的'幼兒表現得興奮,所以我對他們說:待會比賽講故事,比一比誰的故事最精彩,但是如果不認真聽其他小朋友講的話,那就沒有比賽資格了。
李:在認識每個季節有什么特點時,幼兒在秋天和冬天這兩個季節分辨的很清楚,在說到夏天時,幼兒只知道是很熱,有荷花。教師應該通過其他方式來給幼兒介紹四季,便于對四季有更好地認識。
陳:在聽故事環節中,幼兒從蝸牛媽媽講的話中,能辨別出是什么季節,班上的昊昊能一口氣說出每個季節不同的植物有哪些,而且也能說植物的作用。但是有的孩子容易在秋天和冬天“樹葉飄落是什么季節?”這個問題起了小爭執,于是,我播放了介紹四季特點的視頻給他們看,便于他們比較和認識。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進入識字階段已經有一個半月的時間了,對于識字教學的思考,也一直沒有停止過。聽取了各位老師前輩們的建議,一直以來,在識字上均采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在初讀環節中,當孩子進行初讀反饋、逐段讀好課文后,我再提取該部分課文里出現的生字,正音,記形,逐個識記。
通過教學實踐,也發現了許多問題,比如:1、識字不夠有側重,幾乎是字字落實,用力均勻。2、盡管聽取了師傅和陳老師等幾位前輩的探討,初步得知了隨文識字的基本操作步驟,但是在具體操作上,初讀后還是“正音、記形、運用”一股腦兒同時進行,沒有分散到各個教學環節中去,個人認為,這也可以算是沒有側重的體現吧。3、識字教學花費時間較長,一般都要花費一個課時的時間來進行這一環節。整個過程中,學生的識字興趣似乎也不能很好的調動起來。在最近的教學中,我也常常反思我的識字教學環節,力求能逐漸改善我的教學行為,提高識字教學的效果。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上《比尾巴》這篇課文之前,我對該課的生字進行了分析。這篇課文是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里面的主角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物朋友。而本課要求識記的12個生字中,有近一半的生字與小動物有關,藏在這幾個小動物的名字里面。根據這一特點,我舍棄了一直以來沿用的'“初讀檢查時識記生字”的操作,將這幾個生字放在了初讀之前,與導入環節進行有機結合。
在導入時,我創設了一個小動物在森林王國里參加比賽的情境,然后,有目的、有側重的逐個請出這些帶有生字的參賽小動物,“邀請”的方式也十分與眾不同—— “猜謎語”,利用這一方式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學生的有意注意。同時每請出一位動物朋友,便出示該動物的圖片,就讓孩子們記一記這一新朋友的名字,目的也就是對本字進行識記。
盡管識記方法和之前的操作大同小異,都是正音、記形,再適當的組詞運用,但是不難發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始終都比較高漲,由于創設的識字情境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孩子們樂于接受,在孩子們自主識記字形的過程中,很明顯的感覺舉手的孩子多了,積極思考的孩子多了,這顯然都是孩子的學習興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正面作用。
輕松愉快的識字情境,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氣氛活躍,使學生學得輕松,記得牢固。
二、字不離詞,提高識記效果
低段識字教學提倡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這樣能進一步提高識字效果。
在以上的教學片斷中,我是先以詞語的形式,出示動物的名稱,再對里面的生字進行識記,這樣,讓每一個生字的出示都有了一個確定的語境,如公雞的“公”,松鼠的“松”等字。從孩子們課后的生字過關率來看,這樣進行的識字教學,效果要比初讀完課文后再提取出單個的生字讓學生識記更好一些。
始終覺得,生字的識記要和字義的理解聯系起來,只有理解了字義,生字才能記的更加牢固,不至于“回生”。很多生字單個出現時,由于沒有具體的語境,語義不甚明確,孩子們對字義理解不清,可能也是導致識記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將生字放入詞語中,尤其是這類孩子們非常熟悉的動物詞語,也無需教師過多解釋,孩子讀著讀著便能理解詞義,然后以詞帶字,建立起語義的聯系,有助孩子提高識記效果。
本次的識字教學權作一次識字教學的新嘗試,不過也僅僅只是教學形式上的轉變,在識字的教學方法和步驟上,仍然是引導學生從正音、記形再至組詞運用,沒有太大的變化,在今后的教學中對教學方法和識字的側重點上這一塊還需多摸索多探究。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看菊花》這篇課文記敘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園看菊花的情景,贊美了菊花不畏嚴寒,競相開放的高潔品質。我是這樣展開我的教學的:
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請學生觀察課文第一幅插圖,說說圖意,再讀第一自然段,這樣,學生明白了第一自然段向我們交代了看菊花的時間、地點、人物。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抓住“公園里的菊花好看極了。”這句話了解菊花的美。“黃的、白的、淡綠的、紫紅的”,我出示相應的菊花圖感受菊花顏色的美。在這基礎上,請學生想象菊花還有哪些顏色呢?很多學生根據書上的表達方式進行了補充說話:“紫的、藍的、粉紅的、深綠的……”,接著,我也給學生補充了兩組關于顏色的詞語:綠油油、金燦燦、黃彤彤、紅通通、紫瑩瑩、藍盈盈……粉紅粉紅、碧綠碧綠、雪白雪白、金黃金黃……讀著這些美麗的詞語,學生好像置身于絢麗而繽紛無限的菊花園里,充分感受到了菊花顏色的美。再讓他們進行朗讀,都讀出了感覺。學習“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時,我通過課件演示分別出示“一朵、一朵朵,一叢、一叢叢,一片、一片片”的菊花,感受菊花開放的多。因為有了親自看到過一大片的菊花,有過被菊花簇擁的'感受,讀到“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這三個詞時就自然地揚起了聲調,突出了菊花的多。接著,抓住“菊花正迎著深秋的寒風開放”和爸爸的一番話感受菊花不怕冷的品質。
課堂的最后,我教育學生向菊花學習,做一個美麗的人,更做一個心靈高尚、品質優良的好孩子。課堂達到了高潮。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我最重視的是一年級學生的識字教學,教材中安排兩個單元的識字課,但是縱觀整冊書,我們會發現識字教學無處不在,我們一年級語文教學就是一個教學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這個過程只不過采取的方式不同。
在我近三個月的識字教學課上,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課程:
一是引導學生發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
對于要認的、特別是要寫的字,對于已學過的字,要引導學生在聯系中、在比較中找到漢字的共同點,不斷發現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就會形成比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比方說換偏旁,加一加,猜一猜的識字方法,有趣而又高效。比方說,學“商”字時,我先猜一個謎語:一點一橫長,點撇在中央,大口張著口,小口戴帽里面藏。我一邊書寫一邊說,學生們很快就記住這個難字了!
二是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主動識字。
在校內,在家里,在街道,在社區,通過讀書、看報、看電視,看商標字、招牌字、廣告字……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欲望,就自覺地識記。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展示課外識字的機會、舞臺,讓學生不斷地交流自主識字的成果。堅持這樣引導,學生不僅增識許多漢字(課外識的字甚至比課內識的還要多),而且在學習興趣、方法、習慣等方面收效良多。三是引導學生在閱讀、在運用中鞏固識字:兒童識字,認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斷復現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識的字放到語言環境中,鞏固的效果最好。教師一方面可以把需要識的字編成句子、兒歌、短文,讓學生閱讀,鼓勵學生組詞、寫句子,在讀和用中鞏固識字。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一年級的第一單元教學已經結束,總結這一周以來的教學。首先的感覺就是識字教學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看情景圖——學習情景歌——認識新的生字——游戲識字。在這四個環節中,每個環節都訓練了孩子某種習慣和素養。看圖是為了引出新的知識,也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細心的觀察,有序的觀察。看完圖之后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鍛煉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對今后的寫作也有幫助。學習情景歌是對現在知識的一個總的概括,變換不同的'情景,讓學生在不同情景中認識相同的字。最后就是通過各種游戲讓學生快快樂樂的記住這些生字。每部分都有它的作用和意義。
但是,從第一節識字課一直到最后基礎訓練一直這樣學習過來。的確有許多的重復,也有點單調。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缺少了吸引力。就一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說,大部分孩子在小學之前就已經認識了很多字了。因此,能吸引住孩子似乎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聽了有經驗老師的課,也根據自己上課的感覺來說。要上好一堂一年級的語文課,首先就要能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通過游戲帶動每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參與到各種競賽游戲中去。其次,老師的精神面貌同樣能影響和帶動整個班級孩子的情緒,因此老師必須首先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另外還要有適當的表揚和鼓勵,讓孩子在肯定中充滿自信。面對各種類型的問題一定得冷靜處理,轉變心境的經過,回放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擺一擺各自的關系,設想一下各種處理辦法的結果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也許這樣,我們的會更好一些!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詠華山》第二自然段寫孩子吟詩贊華山,成為全文的重點,讓我們試作賞析,從三個方面具體悟解:
山高——峻峭雄奇,壯觀非凡
作者寫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緊扣一個“高”字依次展開——
先以“爬”字暗示華山陡峭高峻。如果山路平緩,山勢不高,盡管是一老一少,登山時也用不著那么“艱難地爬”呀。這就暗示我們,華山陡峭高峻,登上山頂談何容易,非下大力氣艱難爬行不可!
次以驚嘆渲染華山陡峭高峻。“啊!華山真高哇!”孩子和先生艱難地爬上山頂之后,忍不住發出了驚嘆。透過兩個感嘆號,我們會與這一老一少一樣,感同身受。如果華山不是實在高峻陡峭,出乎意料,他們能發出程度如此之深的驚嘆嗎?
再以具體描寫展現華山陡峭高峻。一用“除了……都……”的句式,除了藍天,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可見華山之高;二用太陽的近和山腰白云的低來襯托華山之高——平時總覺得太陽距我們非常遙遠,而登上華山山頂竟覺得近在咫尺,平時仰望白云總覺得高不可及,而登上華山山頂競發現白云只在山腰問飄浮,華山的高峻自是不言而喻了。華山巍巍,聳入藍天,實在壯觀非凡!
詩好——貼合山勢,準確傳神
孩子和先生艱難地爬上山頂,親身體驗了華山的陡峭高峻,激起了感情的波瀾。人們說,情動于中而發于外。面對如此峻峭雄奇、壯觀非凡的.華山,孩子情不自禁地吟詩作贊了,“情不自禁”這一成語十分切合此時、此境、此情,詩是山的寫照,贊是情的噴發——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這兩句是“除了藍天,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的凝煉概括,“齊”是等到的意思,“只有”和“更無”強調了華山獨出云表,傲視群山,有著無法比擬的高峻挺拔之勢。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這兩句是“太陽顯得那么近,山腰間飄著朵朵白云”的藝術再現,“舉頭”即抬頭,“回首”即回頭,孩子佇立山巔,抬頭看天,回頭望云,特定的動作傳達了他內心贊嘆之情。
緣境構詩,詩與境諧。孩子的詩是即景即情之作,與先前的爬山描寫投榫合縫,都突出了華山的高峻陡峭,氣勢不凡,顯得貼合山勢,準確傳神,應該說是難能可貴了。
意美——贊頌華山,褒揚寇準
這篇課文贊頌了華山的高峻雄奇,壯觀非凡,也褒揚了少年寇準的才華出眾,聰敏過人,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
華山,如今已成為旅游勝地。華山雄偉壯麗,固然值得歌之、詠之、贊之、頌之,然而華山并非一枝獨秀,像華山一樣的名山勝跡,在我們祖國可以說是星羅棋布,舉不勝舉,這是我們的驕傲!由華山而及其他的山、其他的水,由此引發的鐘愛之情不是更加廣遠深厚了嗎?愛華山,愛祖國,一脈相通啊!
寇準,北宋的一代名相,抗金的中堅人物,少年時代就才智出眾,聰敏過人,吟出了歌贊華山的如此好詩,我們在欽佩之余,不是更要進行反思,從小就要刻苦學習,打好基礎,將來為振興中華作出更大貢獻嗎?
山美,詩美,意更美。讓我們詠華山,贊寇準,激揚感情,奮發向上……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今天帶著孩子們學習了漢語拼音第8課zh ch sh r的拼音教學部分,從看圖說話入手,到找找躲在圖中的拼音字母,然后通過讀一讀、比一比等方法記住這幾個翹舌音的聲母,最后就是通過拼一拼來拼讀音節,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拼音教學是學生都不太喜歡的課程,一是因為大部分孩子上了幼小銜接班,這些拼音基本都會讀,有的甚至已經會拼了;二是學拼音相對比較乏味,一節課三、四個聲母的學習方法基本雷同,學生的有意注意不能持久,課堂往往顯得比較松散。但今天的課堂卻因為一個孩子無意中的一句話變得精彩起來,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事情是這樣的:當學完聲母zh后,我很自然地出示了課文中的第二幅圖(書P22,大致內容是一個小男孩坐在椅子上吃蘋果,椅子旁邊有一只小刺猬,也在吃蘋果。)問學生:“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一個小男孩在吃蘋果。【師:一句話說得清楚又完整,真好。】
生2:一個小男孩坐在一把椅子上吃蘋果。【師:你還說出了小男孩坐在哪里吃蘋果,更好了。】
生3:一個小男孩坐在一把椅子上吃蘋果,椅子后面有一個小刺猬也在吃蘋果。
師:說得真好。但我要幫你糾正一個地方,刺猬我們不說“一個”,應該說——(我看向孩子們)生齊:一只刺猬。
師:對。不過,今天老師要大大地表揚陶瑞(生3),你們看,小男孩在干什么?(生齊:吃蘋果)小刺猬在干什么?(生齊:吃蘋果)他們都在干什么?(生齊:吃蘋果)那誰剛才的'小耳朵特別靈,聽出陶瑞說話時怎么說的?
一生說:“他說小刺猬也在吃蘋果。”【孩子特意強調了“也”字。】
師:你真棒,聽得真仔細!我們請陶瑞把剛才的話再說一遍。
生3:一個小男孩坐在一把椅子上吃蘋果,椅子后面有一只小刺猬也在吃蘋果。
師:誰也來試試?【指名孩子用上“也”說圖意。】
師小結:像這樣兩個人在做同樣的事時,我們說話時就可以用上“也”。比如:現在陶瑞坐得很端正,陳諾言也坐得很端正。還可以怎么說?
生:“小哲在跑來跑去,小浩也在跑來跑去。”“小茗在讀書,小欣也在讀書。”“我們在吃飯,老師也在吃飯。”……孩子說得興致勃勃,使原本有些枯燥的課堂上一下子像炸開了鍋似的,沸騰了。
其實,用“也”說話在以后的教學中會有涉及與教學,也許并不急在一時。【我的意思是不需要刻意去做。】但假如對于孩子課堂上點滴智慧的涌現熟視無睹的話,我覺得我們的教學就顯得呆板和過于循規蹈矩了。
課堂的精彩源自于學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敏銳地抓住學生中精彩的生成,并加以強化和放大,使教學并不局限于課文內容的學習,適當、適時的拓展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也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就像今天的這節課,我想孩子們一定也和我一樣——印象深刻。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8
一年級語文上冊的教學反思05-20
一年級語文上冊的教學反思03-29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6-24
一年級語文上冊的教學反思[精選]05-22
一年級語文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1-16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3
一年級語文上冊《影子》教學反思11-15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推薦】03-06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