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反思[經典]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教學反思1
1、教科書是課堂教學的藍本。
因此,“探究性”教材不僅是學生的任務,更重要的是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
教師只有對教材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才能真正形成師生和課文作者。對話。
2、教學用具
任何形式的課堂(包括視聽媒體的使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的手段不應公式化、程式化,如課堂討論或死板、單調,或聽之任之;有些班完全用鼠標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課本等等。
這種教學方法淡化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本質,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作秀”的嫌疑,流于形式。
3、教師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但不應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及時介入,或提出必要的觀點和概括,或適當地展開課文,才能引導探究深入,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問問哪里的運河應該是清澈的,哪里才是活水的來源。”作為一名教師,“這是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我要上上下下地去要它!”
雪萊有一首著名的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其實,現在沐浴在第二輪繼續教育的東風中,享受國家重視義務教育的雨露,就是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美麗春天。
每個語文老師應該創造一個溫暖的夏天他的職業生涯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春天,鳥兒在歌唱,花兒香,符合時代的東風,高舉的旗幟課程改革,簡而言之,播種一個紅色秋天祖國的未來。多反省,多清醒,多進步。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下,我們應該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語文教學反思2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得以成功的重要條件。好的課堂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一開始就投入到學習活動當中,并積極地參與思考。這節課我注意導課的針對性,導課的趣味性,導課有趣味才能吸引學生。導課的簡潔性,使學生產生了學習的興趣。
本節課我還注意閱讀的指導:
一、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
1、帶著題走進課文。通過讀找出課文中的`答案,使學生有興趣走進文本,使閱讀帶有目的性。閱讀課文暢談感想。給孩子表達獨特感受的機會,引導他們發現閱讀的樂趣。
2、提出質疑加深對話。引導孩子抓住文章重點,提出疑問,激發學生進一步與文本對話、探究課文的興趣。
3、邊讀邊想探索答案。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疑問再次走入課文,邊讀邊想象仿佛看到的景色,并從中尋找答案。
通過以上教學,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學會閱讀。
二、重視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充分相信學生,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選擇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式。并根據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征,老師適當提出或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的方法與步驟。如:在探究學習時通過“讀、想、說”理解課文的重點段,使自主學習學有所思,學有所得。
語文教學反思3
本文以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西湖的秀麗景色,字里行間包含著作者對西湖美景的喜愛和贊美。就是因為課文中的語言是詩一般的語言,所以教學時感到非常吃力,光是生字詞的過關就化了一節課的時間。在詞語的理解上,,因為西湖離孩子太遙遠了,如何能讀懂這樣一篇美的課文,如何能從文中吸取起精華,又如何能從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只有借助遠程教育資源,于是,在理解詞語時我采用了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來理解的方法,用了很多方法,讓學生自主理解,實在沒有辦法就或詞典,總算是把這個攔路虎掃除了。如:“鑲嵌”,就借助戒指來理解的,鉆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鉆石就是西湖,即把鉆石鑲嵌在鉆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顆明珠鑲嵌在天堂里的。“碩大”,孩子們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說了一句“從那邊跑過來一只碩大的老鼠”,孩子們都快速地舉起了小手,說出了答案。“掩映”一詞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畫面來理解的。在課文的32和33頁。
頁的下方的畫面上,一片片樹林郁郁蔥蔥的',偶爾見到幾處房舍。讓學生在尋找樹林中的房舍,再來理解“掩映”,“層層疊疊”是通過畫簡筆畫來理解的。
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本文內容略顯深了,孩子們不是很容易理解。通過看課件視頻,通過品味文中的優美詞句,孩子親眼看到西湖的勝景,西湖的美麗風在孩子的腦中形成畫面,在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去描繪,基本上學生能理解課文了,然后再通過配樂朗讀把課文讀美了。
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運用文中的插圖,讓學生運用文中的詞語來描繪圖畫中的美景,這樣即鞏固了詞語,又復習了舊知:從畫面中理解詞語,還訓練的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還再一次領略了西湖的美麗風光。
語文教學反思4
《荷花》一文,是小語六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對荷花的清香、形狀、姿態等做了細仔的描寫,又用側筆通過作者美麗的遐想,進一步表現荷花隨風搖曳的動態美。在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組成中的重要一環,也就是說,組織教學是一種藝術,要搞好教學,教師就必須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要有駕馭整個課堂教學的能力。教師必須把握學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把學生帶進教學佳境之中。在齊讀課題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看過荷花嗎?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自己看過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態的荷花……)學生答后,趁勢用課件播放出生機勃勃的一池白荷花。動聽的音樂,美麗的畫面,很快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在此基礎上,我說:“同學們,你們想去欣賞那美麗的荷花開滿池塘時的情景嗎?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荷花》一文,共同去公園感受那荷花的美麗吧!”然后,我讓學生聆聽課文的配樂朗讀,初步感受美的意境。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為讓學生品味美的意境,讀出文章的韻味,我借助多媒體演示“微風吹來,荷花隨風舞蹈,蜻蜓飛來,小魚游過去的情景。”讓學生一邊看畫面,一邊想象自己融入荷花池中,會和蜻蜓,小魚說些什么,還會有哪些小動物來和“我”作伴?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
其次,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美。
葉圣陶先生一向重視語文課中的.美讀。他指出:“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得收獲。荷花這篇課文運用美讀法教學,非常適合。在學生充分誦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入:我是這樣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樣看荷花的呢?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第二自然段的課文。邊讀邊想,你覺得這段話中哪個句子寫得特別美?再說說你對這個句子的體會。學生自讀課文,潛心品讀美的語言。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學生基本都能熟讀成誦,感悟優美的語言。
最后,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樂于想象是兒童的天性,學生的學習也總是伴隨著想象。在本文中有三處想象的訓練點:
(一)、想象白荷花冒出來干什么?
(二)、看圖想象白荷花有哪些動人的姿態?
(三)、第4自然段末尾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
為了誘發學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動人的畫面,讓學生大膽想象白荷花的不同姿態,感受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課件動畫的設計,不僅刺激著學生的視覺,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激發了情趣,活躍了思維,發展了智力。
語文教學反思5
閱讀學認為:閱讀教學的直接目標是培養閱讀能力,間接目標是發展思維能力,潛在目標是陶冶思想情操。閱讀學把“閱讀能力結構”視為學術焦點和教學綱要,認為閱讀智能是閱讀能力的主干結構,閱讀知識是閱讀能力的基礎結構,閱讀情志是閱讀能力的動力結構。新課標“總目標”的第7項,對閱讀教學的表述為5句話,突出了“自讀能力”,特別是“良好語感”的培養,體現了閱讀智能、閱讀知識、閱讀情志的多元目標,強調了多種閱讀方法的綜合運用。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有這樣的課堂設計:首先選取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先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或是讓學生感悟文章的優美,而最后的一個環節里常常會不失時機地將“讀”引到“寫”,即所謂“讀寫結合”。要求學生模仿文中的片斷或課文的某種寫法,自己也完成一篇類似的作文,有的要求當堂完成,有的會布置成課后練筆作業。對于這樣的課堂設計,我們大多數的教師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這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教者能通過課文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技巧,通過一堂課讓學生有所得,這似乎不應該有什么非議。但我們再深入地思考一下,這樣的教學設計其實傳達了教者這樣一個教學目的: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幫助學生學會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或特色,并能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去。也就是說,盡管表面上看,這是一堂新課文的閱讀課,其實卻是寫作技巧的學習、指導課,最終還是把閱讀放在了寫作附屬的位置,讓人覺得“讀”是為了“寫”。而類似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比比皆是。所以表面上看,在語文教學中,一個學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上閱讀課,但事實上,解決的問題是否是學生在閱讀中本身存在的問題呢,是否閱讀課真正“閱讀”了呢?
這不由得又讓我想提出下面這些問題:是不是每篇課文學生都會摹寫了,每種技巧都學到了,學生的作文關就過了,就能寫出“言為心聲”的優秀習作了呢?是不是讀了就會寫,講到閱讀就一定要和寫結合起來呢?是不是僅僅一堂課的對某篇課文的閱讀就能把這位作家寫這篇文章的寫作技巧領會了呢,我們追求的是形似還是神似?即使我們暫不去討論這些問題的是與非,那么這些現象是否存在呢?我只想說,在我們的教學中,是否功利主義、急功近利的現象較嚴重呢?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閱讀就應還它本來應有的重要的地位呢?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不但不能成為寫作的附庸,反而應有著比寫作更重要的地位。在人類社會進入到信息時代的今天,每一個人不一定都要掌握高超的寫作水平,但卻應有著過硬的閱讀能力。不會閱讀的人,不但無法勝任任何工作,甚至連起碼的生活都會有問題,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我們也常常對閱讀教學進行反思,但大多停留在閱讀技巧、閱讀數量這些表層現象上。那么,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該是怎樣的呢?
我認為首先我們要明白,閱讀課我們該教給學生什么
既然閱讀不僅僅為了寫,那么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應如何把握閱讀教學的方向呢?這就要從社會對閱讀的要求出發進行研究。傳統的閱讀教學從文章學的目的出發,教讀一篇文章是為了弄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現方法、語言特色;從語文知識出發,是為了弄清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然而現代社會,閱讀的主要目的則是為了獲取信息和知識,發展智力,充實精神。因此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這就告訴我們,“讀”具有其自身重要的意義。不學會讀,我們如何在信息量急劇膨脹的信息時代去獲取有價值的內容?沒有閱讀,從古至今一切科學的論斷、經典的美文、精辟的思想如何被我們吸收并發揚光大?不重視讀的教學,一切該具備的閱讀能力又如何被學生掌握?
那么閱讀課又該如何體現出閱讀的特點呢?新課程標準明確地向我們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師生的雙邊活動應緊緊圍繞文本的閱讀與理解來展開,不可脫離文本的閱讀來分析、感悟,不能架空了閱讀材料。新課程標準還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具體來講就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這些能力絕不是一、兩節語文課的教學就能實現的。這種閱讀要求事實上已經是對學生進行綜合文學素養的培養,絕不是簡單的只要讀懂就行了。
另一方面閱讀是一種心智過程,這種過程是一種智力技能的體現,所以還要求能準確而迅速地從書面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閱讀技巧的掌握。因此,要有效的閱讀,就必須對閱讀者閱讀的速度、方法,選擇、篩選閱讀材料的能力以及在閱讀中需要的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等綜合能力都提出相當高的要求。這些訓練也只能貫穿在日常教學中逐步完成和提高。
顯然,以上所講的`內容應該是閱讀課要教給學生的最基本的內容。閱讀課不但不是“寫作”的附屬物,它的意義比寫作更深遠。更重要的是,這些閱讀技能的掌握它關系到閱讀者個人的可持續性發展潛能,關系到閱讀者在未來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前景。作為語文教育者,我們責無旁貸要讓我們的學生具備適應現代社會的閱讀能力。
其次,我們要克服閱讀教學中的功利主義思想
要克服閱讀教學中急功近利的思想,首先要對閱讀課優劣的評價有個明確的指導思想。閱讀課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各種閱讀的方法,培養靈活運用各種閱讀方法的能力,達到學會閱讀、學會分析、學會鑒賞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要讓學生能深入文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閱讀他人的作品,來豐富自己的生活體驗,增加對生活感受的積累。
因此,要讓閱讀教育回歸其本位,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施閱讀教學。把課程標準中對閱讀的要求逐項落實到位。
至于在閱讀與感受的基礎上,能否把自己的體會講出來,能否進一步學會作者的藝術手法、表現手段。北大的王富仁教授對這個問題,曾發表過這樣的看法:感受和表達并不是一回事。學習文學作品,只要求學生理解他們現在能理解的東西,理解的東西不能馬上表達出來,也是很正常的。學生的學習,是為他們的整個人
生做準備,不需要也不可能現在都表達出來。他們現在的感受即使很朦朧,隨著人生體驗的豐富,將來逐漸會變得清晰起來。學生一旦有了觸發點,你要他不表達也不可能。語文可能上到這種程度,就是成功了。
所以,閱讀對一個學生的影響并不是立竿見影能體現出來的,他會隨著學生閱讀的增加、人生閱歷的豐富在適當的時候凸現出來。
第三,把新課標對閱讀的要求落到實處
學生語文水平不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閱讀太少。呂叔湘先生曾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總結為“少、慢、差、費”,即閱讀數量太少,閱讀速度太慢,閱讀效率太差,閱讀時間太浪費。作為一名學生,在12年的語文學習后,仍不能自主選擇閱讀,沒有一定的閱讀速度,達不到一定的閱讀數目和積累,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的一大缺憾。而新課標對閱讀教學有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特別把多讀提到重要位置,要求通過朗讀、誦讀、背誦等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培養良好的語感,豐富語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蘊。
然而,僅僅靠課本及課堂上的閱讀就想要想實現閱讀能力的提高,也是不現實的。為了加強閱讀,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背誦篇數和課外閱讀量,并增加了閱讀推薦篇目。語文課程標準更強調了要重視閱讀,要求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感悟、積累,逐步學會欣賞,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對閱讀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標,并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
語文課程標準為閱讀教學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它將課內與課外的閱讀統一了起來,不再把閱讀范圍縮小在課本所局限的文章內。然而這些課內外的閱讀任務與目標又非僅僅幾堂語文課所能完成的,這就為我們語文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不僅閱讀教學上的理念要更新,方法與手段也要相應的調整。
要讓語文課程標準的閱讀要求與閱讀量真正落到實處,必須在教學上做出相應的調整。我們要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減少不必要的冗長而瑣碎的分析,以教給方法和培養能力為主,幫助學生學會分析、理解、感悟,將多余的課時用于指導課外閱讀。每周我們可以抽出一節課,把學生帶入閱覽室上閱讀課,指導學生自由選擇閱讀,學會為自己選擇的研究課題查找相應的資料、積累資料,學習寫摘記、做卡片,學習篩選信息等。在閱讀的基礎上,盡量培養閱讀的反饋能力,學會小組交流,訓練把讀的內容用精煉的語言復述并盡可能的談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在寒暑假,可以把名著分階段布置給學生回去有計劃、有目的的閱讀;在閱讀前,老師可作一些相應的關于這些名著的講座,教給學生評價、鑒賞的方法,讀后可以開展書評、讀后感交流活動,增強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的水平。同時,我們還可以充分運用課本的配套材料,如《自讀課本》、《古詩文誦讀》,將這些該讀與該背的也落實到每一學期甚至每一天,真正體現每天都有閱讀,每天都有積累,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學生最終能在老師有步驟有計劃的安排下做到增加了閱讀的量,也提高了閱讀的質。
這樣的閱讀,既不增加學生的負擔,又不養成對老師的依賴。大量的有指導的閱讀,并且是精品的閱讀,必能提高學生綜合的文學素養。所以閱讀教學能否落到實處,決定了一個學生基本的語文水平。
第四,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心理
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使學生終身受益,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談不上自覺學習,更談不上閱讀能力的提高。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匯集人類文明的寶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閱讀使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在這里他們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話王國,參觀未來世界,可以隨時與偉人見面和英雄交談……從而喚起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丑惡的憎恨,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插上理想的翅膀,獲取奮斗的力量。而在學校里閱讀能力強,能說會道的學生,大多也是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愛看書,多看書,看各種各樣的書的學生。良好閱讀心理的培養也是提高閱讀能力的一個方面。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對學生閱讀能力進行檢查,會發現一些平時閱讀水平不差,但測試時卻反常的學生,這些學生大都有虎頭蛇尾或六神無主的不良心理表現。前者是一看題目難度不大,自以為穩操勝券,急忙中答錯了答案;后者一看題目繁難,便處處小心謹慎,生怕出了亂子,結果是老虎吃天,無處下口,平時的功夫全無蹤影,弄得腦子一片空白。這兩種情景,前者男生居多,后者女生居多。要治好這類不良的閱讀心理,要不斷采用暗示或激勵手段,強化與提高他們的良好閱讀心理,在平時教學中應多教育學生不要患得患失,為名利所累,成天想著自己能否考上大學。要樹立起足夠的自信心,任何時候都要有“我能行”的信念。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則要嚴格要求,讓學生做到一絲不茍。盡可能地避免各種失誤,在不斷的成功面前,學生才可能樹立起必勝的信念,才能調整出適應學生自己的最佳閱讀心理。盧森堡曾談過:“不管如何,你們仍然要平靜和愉快”,這也說明我們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中要時刻注意讓學生控制好自己的閱讀心理。
閱讀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學習與不斷付出的過程。只要在語文教學中有足夠的重視,在注意培養閱讀興趣和能力的同時又注意培養良好閱讀習慣和克服不良閱讀心理,才能較好的完成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
語文教學反思6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知識理解型”的教學模式,一種是“思維訓練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于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一般按照“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后者教師致力于發展學生的智力,一般
按照“閱讀——教師提問——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只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以上兩種模式盡管有不同的教學理念和不同的教學活動結構,但它們也有兩大共同點:
一、是前者教師“一講到底”,后者教師“一問到底”。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為主體,而不以學生為主體。
二、是教學活動都以理解為重點,前者是理解的知識內容,后者是通過理解發展學生智力。
兩者都是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
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有沒有反思過去的文章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
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系;
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為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并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語文教學反思以下幾點:
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復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這一課時,嘗試采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十個小組,每個小組四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著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
1、“野”在中指什么意思?
2、是從幾方面來寫這種“野”的?
3、是怎樣寫出這種“野”的?
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多讀一讀,并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并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后,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匯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并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匯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于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語文論文庫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里學習語文,增長才干,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了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后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匯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秘。
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于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游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后,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后的感受?并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后,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并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后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法指導
1、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小學一年級教學反思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學習小組為主要形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
2、交還自主權,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的方法。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范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3)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轉換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著作家的靈感、激情和思想,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為學生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教學中可以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讓他們與這些角色同喜同悲,這樣,學生內在的情感與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鳴,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學生的再創造中得到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得到了拓展,學生創新的潛質也可以發揮了。
我覺得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語文教學反思7
今天,我在講《囑咐》一文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全班37人,沒有一個不流下了眼淚 ,就連聽課的老師也是淚水充滿了眼眶 。這是我事前所沒有料到的,回想這堂課,我認為有以下三方面做得好:
一是充分運用了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始,我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出示了兩道小組學習題:⑴找出課文的重點詞句,并理解意思;⑵看看課文圍繞這些重點詞句寫了哪些事例。然后四人小組讀文,合作解疑。在課中,我先指導學生分析當我欺負小伙伴時,“母親黑亮的眸子閃著光芒”表示什么意思?怎樣朗讀?想象母親囑咐“我”的話。在完成這一步之后,我又讓學生分組討論,后兩種眼睛(疲倦而閃著亮光,閃著淚花;嚴厲逼人)表示什么意思?怎樣讀?想象母親囑咐 “我”的話。學生分組討論熱烈,在匯報時答案各異。特別是母親囑咐 “我”的話想像豐富,合情合理。如當我幫媽媽給菜苗澆水、除草、捉蟲時,媽媽的眼睛閃著光芒。有一個小組長有了不同的答案:①孩子,你真乖。②孩子,長大了要多干活。③孩子,記住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④孩子,只有勤勞才會有收獲。
二是充分發揮了質疑的功能。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現在我有三個問題想問大家,請同學們猜猜,我會 提哪些問題?在學生充分質疑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三個問題:①母親粗壯的手臂高高舉起手掌落在我身上卻一點也不疼。這句話矛盾嗎?你如何理解?②母親疲倦了,目光應該是暗淡的,為什么會有亮光?③你們猜猜,趙老師讀了這篇課文以后會想到什么?學生在發言中思維活躍。如第二個問題,有一個學生回答:有一個詞語叫“助人為樂”,幫助別人就快樂,所以母親眼里會有亮光。
三是把人文引進課堂。設計上至所以提的第三個問題,是為了引出本文的主題——母愛。我在課堂上講述了自己在去年暑假離家前的一段情景。然后我讓學生齊背孟郊的一首有關母愛的詩《游子吟》,我又配樂朗讀了一位即將到南方工作的兒子與母親分別的情景,最后播放了歌曲《母親》。通過這一系列宣染,學生已深深地感動了我以此為契機講述了下面一段話: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有一位偉大的母親。也許你們從出生到現在都 沒有感受到母親對你那種無微不至的'體貼入微的愛,也許你會認為母親對你做的一切都必須很正常,現在讓我們想一想,在我們生活中,母親為我們做了哪些看來是微不足道卻又飽含著母愛的事呢?學生紛紛訴說著,淚流滿面,最后,我聲情并茂地對學生說:“讓我們輕輕地呼喚:媽媽,我愛你!讓我們大聲地呼喊:媽媽,我愛你!”一堂動人心弦的語文課在師生的淚水中結束了,我想我成功了。
回顧這堂課,我想是新標的巨大作用,也是我一年來研究“三疑三讀”教學模式的效應。“自主、合作、探究”“以學生為主體”“把人字寫進課堂”會是我今后課堂教學教學中永恒的主題!
語文教學反思8
本文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為了不雷同,我對每段的教學方法的選擇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賞美文的方法“讓孩子說說哪些景色寫得好,為什么?”,雷雨中則用“你能提出什么問題考考大家?”,雷雨后用畫畫的形式展示自我對課文的理解。讓自我感觸最深的是教學第二段,用這樣的方法教學,最大限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每位學生都想提出有難度的問題考倒同學,在問題的反饋上來看,學生確實是作了思考,提出的問題跟自我備課時想得一樣,并且有些好的同學提出了“字詞推敲”的問題,如:“往窗外望去”為什么不寫成“往窗外看去”?有什么不一樣?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應當多嘗試這樣的教學。
上完這篇課文后我感覺學生對“雷雨中”一部分的.掌握情景最好。首尾部分的詞語用得很生動但由于我總是擔心學生說不好表達不清在引導體會時過多地去細致描述反而對學生的思維構成了限制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雖然我注意到對學生語感的訓練但對好詞好句的積累沒有落到實處。另外這篇短文的資料對二年級學生來說趣味性并不是很足如果抓住雷雨前后小動物的表現插入擬人化的語言、心理描述訓練我想在激起童趣的同時又能加強對詞句的形象理解可能效果更好些。
語文教學反思9
在教學漢語拼音a.o.e這節課時,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教師借課件創設了一個童話世界“拼音王國”,而a.o.e則成了“拼音娃娃”這樣的角色,學生自然而然地喜歡上了童話中的娃娃,一下子就溶入了拼音課堂,興致勃勃地跟著情境中的“小鳥”認真地學著發“a.o.e的準確讀音。在學習a.o.e的字形時,學生自編順口溜,自主意識得到老師的尊重,思維活躍。學生的主動性被調動,積極開動腦筋。最后,教師以獨特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自己用橡皮泥捏、擺字母形體。學生興趣盎然,非常投入,字母的形狀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
在教學聲調的讀法時,教師為了突破學習聲調的難點——第二聲和第三聲,使用的方法是根據“五音標記法”,并配以手勢來表示調形和調值。
我運用了體態教學用形象化的手段,把拼音中的“五音標記法”量化出來。整個操作過程,學生的熱情高漲,這種教學方法注重了“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詞語”,這也印證了斯賓塞認為的“語言雖然是表達思想的工具,但也時常阻礙思想,而動作在表現意義情感上是極其有力的.”。教學中運用操作活動可以彌補詞語表達的不足,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還可以增強教學效果。采用“動的方法”,通過大腦、五官、手腳、身軀的活動,刺激神經,引發學習欲望,從而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抽象概括的學習能力。所以,采用“動的方法”,讓學生反復實踐,能提高學習興趣,獲得知識,發展智能。
我們可以把上面的教學案例形象地概括為“純記憶、加感知、抓本質”這三個階段。因此可以得出,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從“跟讀”走向“活動”,讓“動作”和“姿勢”成為替代言語表達的一種有效而經濟的輔助手段,完全符合“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是今后拼音教學發展的方向。《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因此,在教學中,結合一年級學生年幼好動,難以長時間的保持注意力,喜愛游戲特征。這一堂復習課,擺脫了單調重復的練習方式,教師盡量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做到教學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起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樂趣。
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收集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逐步引導學生合作交流是學習,著重給予了賞識性的評價。
語文教學反思10
本學期,剛剛接手四五班,對于班級整體的一個情況有了簡單的了解,孩子們基礎方面略微有些薄弱,加上孩子們原來沒有預習的習慣,有些懶,不想付出努力,不愛寫東西的特點。我也慢慢調整我的課堂模式:
1、基礎知識嚴格抓
首先我覺得基礎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就像蓋樓房一樣,沒有牢固的根基不能為上面的建筑做好穩固的工作,所以在我的課堂,我喜歡每天的聽寫、默寫。日積月累的過程是能夠提升語文基礎能力的根本。
2、每日閱讀不放松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是孩子們還是對于讀書有些應付,讀書少,自然而然理解能力成了一個問題。閱讀理解不能夠按照出題人出題意圖去答題而擔憂。
我們也在利用一些插空時間,盡量讓孩子們班級一起讀書,共讀時間的約束,會慢慢改變一些孩子的閱讀習慣。可是出現的問題是沒有辦法保證所有孩子都能夠有閱讀時間,導致一些孩子就會和別的孩子有一定的差距。
3、課堂筆記記起來
我一直覺得課堂的參與度是希望全員參與,理想是好的',可是現實就是那么“骨感”。總有一些孩子進入到課堂,一節課,雖然參與,再次復習時學了什么?講了什么?不記得,忘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嘗試課堂當中對于一些關鍵點做筆記,來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慢慢學會學習方法。方法的運用,對于孩子來說,是終身受益的事情。我覺得寫字速度也會有所提升!可是出現的問題是,為了做筆記,字體的美觀度不再考慮,這也是目前困惑的地方,需要慢慢看看怎么改變的問題所在。
學習的事情真的是需要一點一點去摸索,慢慢改變的事情。在新接手的班級中,慢慢實踐,找到更適合孩子們的學習方式才是我接下來繼續努力的事情。
語文教學反思11
《泉水》這篇課文很美。無論是文字還是內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著,灑下一路歡聲,灑下一路愛心。學生和老師一起感受泉水的快樂,分享泉水的幸福。
新課伊始,伴隨著叮咚的泉水聲,孩子們一下子來到了大山里和泉水見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有興趣去自讀文章,去整體感知文章。學生讀課文,老師根據課文內容板演畫面,把學生帶進課文中,圖文結合學生有了更直觀的感覺。
這篇課文那么美,如何將它美美地讀出來,從讀中去感受泉水無私奉獻的精神,這點從老師通過范讀,努力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可以體現;另一方面,對于難寫難記的字,老師不僅對生字進行了分類還作了范寫,如讓學生通過圖片,換一換的方法,來記住這“杜鵑“這個詞,把認寫結合起來。
《泉水》一課,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構段相同,表達的方式非常相似,教師重點指導學生研讀第二段,總結了學習的方法,然后讓學生根據第二段的學習方法去自學第三、四、五自然段。
在學習第二段時,教師以讀文本,讀中對話,移位體驗,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股泉水。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讀好泉水的幾句話,特別注意孩子的個性化的朗讀體驗,通過激發想象,創設情境,讓孩子們感受閱讀的`樂趣。如,山里姐姐那一部分,教師當作姐姐,和學生對話,學生很快進入泉水的角色,熱情地招呼姐姐“來吧,來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有了愉快的體驗,孩子們的思維也活躍了。教師適時出示泉眼的圖片,直觀的告訴了學生,什么是天然水塔。
本節課注重課題《說寫結合,培養學生的寫話興趣》訓練,老師在課中能夠引導學生用課文中的句式來進行說話訓練,為我們課下的寫話訓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節課,雖然自我感覺很成功,但也有許多不足,例如面向全體學生本節課就落的不實,今后改進。
語文教學反思12
【教學片段】
今日學習《農業變化真大》,我從包里拿出西紅柿、黃瓜、茄子,有的學生問:教師您拿這些蔬菜做什么?我說:現在是什么季節?學生說是冬季。我接著又問:冬天為什么有這些新奇蔬菜?學生爭著說:是大棚里面的。我說:對,這就是農業的變化。接著我帶著學生參觀了蔬菜大棚,讓學生親自體驗了農業的'巨大變化。
【分析】
生活是教學的源泉,也是學生熟悉世界的重要途徑。此課中,我直接將情景生活化,并將教學內容分成:熟悉農業、探究農業兩個層次。我帶著學生走進大棚里,熟悉相關詞語,把一個個生疏的詞語(溫度、濕度、光照)變得熟識、清晰。
在這里不用我向學生講解學問點,而是學生的單獨探究“宏大”成果。學生們通過實踐獲得了認知。同時,語言也在熟悉和探究中得到了進展。
從這節課中,我仿佛看到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境地。在這里沒有教師,而是生活給了他們學問,給了他們學習的情感。
語文教學反思13
一、教學資料的選擇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時間了,選擇上什么課文呢?翻開第四冊的語文書,最終將目光聚焦到了《雷雨》。炎熱的夏日,驕陽如火,一場雷雨,送來一陣涼爽。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欣賞著美麗的彩虹,耳邊傳來聲聲蛙鳴,淘氣的孩子光著小腳丫,在積滿雨水的路上嬉戲……我的腦海猶如放電影一般,一幅幅畫面一一呈現。我一遍一遍地讀課文,之后“烏云密布”、“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傾盆大雨”、“雨過天晴”這些詞語仿佛跳到了課文中。哦,看似簡單無華麗辭藻的《雷雨》原先潛在著很多可圈可點的資料耶!那就選它沒錯啦!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
還是讀,想法設法讓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讀出畫面,讀出感受。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后的特點與變化。
三、滿意之處
1、積累詞語,讓課堂充滿語文味。課開始,就讓學生說說“雨家族”的成員,然后歸納:小雨有細雨如絲、牛毛細雨、蒙蒙細雨、和風細雨、綿綿春雨;大雨有傾盆大雨、瓢潑大雨、大雨如注、狂風暴雨。課中,逐段賞讀后,叫學生用一個四字詞語概括這個畫面,很自然地積累了“烏云密布”、“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傾盆大雨”、“雨過天晴”。
2、品讀詞語,形象生動。文中有句“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我抓住“壓”字,先讓學生做個“壓”的動作,然后問:此刻有滿天的`烏云慢慢地、慢慢地向你壓下來,好象就要壓到我們頭頂了,壓地你——,朗讀時,學生自然讀出了那種壓抑、悶熱。再如:“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我故意出錯打出“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擺動。蜘蛛從網上跳下來,逃走了。”讓學生發現錯誤后,又讓學生學小樹亂擺,之后采訪“小樹”:你為什么亂擺?學生對話也很好:“因為風太大,我都控制不住自我的身體了。”而“垂”字采用了動畫演示,讓學生明白這是一只害怕的、慌忙而逃的小蜘蛛。
四、迷茫之處
1、幾個生字的教學
生字教學也是低段語文的教學重點,可是我卻常常把握不好教學的火候:費時又低效,方法也比較單一,強調一下讀音,分析一下字形,再組幾個詞。如何抓住生字的特點選擇有效的方法,讓學生記得快又記得牢,這是今后要努力探索的。
2、“雷雨后”要學到何種度?
因為是第一課時,所以將教學重點放在了“雷雨前”,“雷雨時”、和“雷雨后”只是讓學生感知一下雷雨的變化過程。可是之后教學時間比較充裕,所以教學有點隨意。播放音樂是為了創設情境,感悟雨過天晴的美麗、清新,然后幫忙朗讀。可是學生說到了很多自我想象的雨后美景,我怕節外生枝,沒有很好地點撥引導,草草收了場。其實那里完全能夠放開讓學生說。
語文教學反思14
回想新學期的教育作業,取得了許多成果,但一起也存在著很多缺乏之處。為了搞好往后的作業,現近段時刻的語文教育作業簡略剖析如下。
一、成功之處
1、學中,充分發揮師生兩邊在教育中的自動性和發明性,使語文教育在師生相等對話的進程中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愛好,培育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知道和習氣,為學生發明了杰出的自主學習情境。
2、在教育中盡力表現語文的實踐性和歸納性,盡力改進講堂教育,全體考慮常識與潛力、情感與情緒、進程與辦法的歸納,進行了啟發式、評論式教育。
3、重視了情感、情緒、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把培育學生崇高的品德情味和健康的審美情味,構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用心的人生情緒,當作語文教育的重要材料,并把這些材料貫穿于日常的教育作業中去。
4、較好的處理了根本素質與立異潛力的聯系。在教育中,重視了言語的堆集、感悟和運用,重視了根本技能的練習,給學生打下了厚實的語文根底。
5、在教育中,遵從了學生的身心開展規則和語文學習規則,恰當選取教育策略,促進了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體進步。
二、存在的'問題
1、在學習語文的進程中,還需在開展學生的言語潛力、思想潛力、幻想潛力和發明潛力上下功夫,使學生盡早把握科學的思想辦法。
2、進一步引導學生自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語文。
3、學生的學習辦法還需求進一步改進。
4、還需進一步擴展學生的閱覽面,借以陶冶情味、開展特性、豐厚學生的精神國際。
5、學生的歸納性學習潛力還需進一步進步,能使學生就感愛好的問題,展開評論,宣布自己的定見。
6、加強寫作練習,進步作文水平。
語文教學反思15
本節課我特意創設了一個虛擬的情境——故意用增、刪、改等方法“篡改”課文12處,再制成朗讀錄音,讓學生挑刺,“幫助”老師找出錯誤所在,利用商討策略,先合上課本傾聽,再翻開課本邊聽邊看,邊思邊辯邊演,為服務學生學習,引導學生對文中人物、事件形成“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閱讀中積累詞語”提供了放矢之“的”。
六七歲的孩子上課易于疲勞,有意注意不能持久,教師通過情境創設,讓學生給“權威”挑毛病,在“助人為樂”中成了真正的“發現者”,通過近似競賽的'教學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內驅力和學習興趣,創造了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自由輕松的學習氣氛,有效地提高了注意力。教學中,師生之間、教學內容與學習者之間的距離感消除了,具有爭強好勝特點的學生們的探索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了最大的滿足,形成了“緊張而活躍”的高潮氣氛,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語文識字教學反思11-26
語文母雞教學反思02-28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03-07
語文白楊教學反思03-05
語文《白楊》教學反思02-20
語文拼音教學反思02-18
語文貓教學反思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