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師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
看著兒子做作業時愁眉苦臉的樣子,我忍不住想,我們教師都抱定"熟能生巧"的古訓,給不堪重負的小學生留下沒完沒了的作業。我們認為只有沒完沒了的作業才能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致使小學階段要掌握的那2500個漢字就足夠讓學生手忙腳亂了。一個漢字一定要寫上幾十遍嗎?這是一項極為枯燥的作業,小學生因此就足以對語文課產生抵觸情緒了,再加上那些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條文,段落等,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說嚴重點,這甚至對孩子們是一種催殘。
對作業問題認真反思,我認為應該考慮以下幾點:首先,漢字有漢字的特點,也一定有其記憶特點和記憶規律。比如,通過對比形近字認識新字體,像學了“浸”再學“侵”,學了“魄”再學“愧”,可以讓學生自己對比記憶;通過猜字謎學習,像“巫”,出謎語“兩個工人背對背”,嗅——“口臭”;聯系生活常識學習,比如,旱——讓學生想,太陽當空照,地面會怎樣?這種現象就是干旱……教學生掌握了這些習字方法,完成寫字作業就容易多了。
學習漢字如此,那么,學習其它語文知識也一樣有規律可尋。心理學界對記憶規律已有大量研究,且已證實記憶是需要重復,但重復的數量是有規律的。超過這個量的規律就成為過度記憶,對記憶是有負面影響的。因此,我們在留作業前應當先搞清楚想通過本次課外作業使學生掌握哪些本領。如果這種做法得以進行和推廣,那么再剔除掉那些無謂的作業負擔,減負就會按照教育規律真正落到實處。反過來,這一問題不解決,那么桌面上的負擔減了,但這些負擔會轉入地下,由那些不放心的家長再給補上這一"課"。第二,要研究作業與學生對語文課興趣的.關系,要使作業既能激發學生思維,保持學習興趣,又不加重學生負擔。這不但有作業量的因素,也有作業方式的因素。比如,教學《趵突泉》、《長城》、《倔強的小紅軍》……等課文時,就可以讓學生提前搜集有關資料,幫助理解課文內容;教學《西湖的綠》、記金華的雙龍洞》、《山雨》等課文時,可以讓學生摘抄好詞佳句,多積累,為以后的寫作奠定基礎;教學《太陽》、《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等課文時,讓學生動手制作作品,宣傳環境保護知識。
總之,作業布置要正視學生差異,關注學生主體、興趣、認知規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作業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一個生長點。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2
《大作家的小老師》這篇課文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記敘著名作家蕭伯納和蘇聯小姑娘娜塔莎之間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蕭伯納謙遜的形象。故事以人物間的對話為主,簡短的對話傳神地表現出小姑娘的天真可愛和蕭伯納的嚴于律己。
本篇課文內容淺顯,適宜學生自學。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問題引領、多形式朗讀的方式進行,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小組合作的默契和能力。
在教學前,我讓學生思考幾個問題:大作家是誰?小老師是誰?大作家為什么要拜小姑娘為師?你認為蕭伯納、小姑娘分別是個怎樣的人?學生很快就從課文中到了答案。通過一個個問題的引領,給學生指明了一條通向理解的大道,逐步弄懂課文內容,同時也教會了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人物形象的方法。
課文中對話比較多,很適合分角色朗讀。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指名讀、小組比賽讀、分角色朗讀等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用心感悟大作家的自夸語氣和小姑娘的自信天真語氣,從而逐步感受其人物的'形象。在多種形式的朗讀過程中,我發現分角色讀是最受學生歡迎的,特別是加上動作的表演讀,學生們表演得有滋有味,將大作家的自豪語氣和小姑娘的自信天真語氣表現了出來。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3
這是我初次上寫字課,一節課下來,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需要我去琢磨、去挖掘、去研究。
課前,我認為激發學生寫字興趣是最重要的,托爾斯泰曾經指出:成功的教學不在于強制,而在于激發興趣。寫字興趣培養起來了,寫字技能就有所提高。寫字技能提高了,寫字興趣就更加濃厚。因此,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來精心備課,我在導入部分這一環節當中,以欣賞漂亮的書法作品的形式,,圖文并茂地向學生介紹,我這樣做的目的是想通過名帖欣賞,充分展示我國書法藝術的.魅力,讓學生增長一些書法常識,進一步了解書法、喜歡書法,從而培養學生對書法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書法鑒賞水平。
在教學筆畫時,我先是出示和筆畫相像的圖畫,讓學生直觀感受筆畫的特點,我通過讓學生觀察,自己去發現規律,從而明確漢字間架結構的重要性,激起學生學好漢字的欲望。這樣做,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能讓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深刻。但是,在比較兩個筆畫寫進田字格里有什么區別的時候,我沒把問題說明白,導致學生有點摸不著頭腦,最后是我自己點出,所以今后在教學的時候,應該明確問題的要求、目標。
在范字講解中,我努力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形體美。通過老師的板書、講解、指導漢字的不同寫法及結構安排,使學生能夠將文字寫得更加勻稱美觀。在教學前,我應該在黑板上先反復練習這幾個字的書寫,那也不會出現課堂上的小意外,還有,學生在寫字時,我應播放優美的音樂。這也是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一種體現。在以后的寫字教學中,應得以體現。
通過一節課的教學,我覺得以后應該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在觀察字型的時候,把讀與寫結合起來,加深學生的印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指導學生整體認知之后,教師在黑板上范寫,向學生展示寫字的全過程,邊演示邊講解字的結構及筆畫名稱,讓學生寫好字后還要及時反饋信息,及時評析。只有在每一次的寫字教學中都要讓孩子有所得,這樣日積月累,孩子的寫字基本功才會提高。今后我自身也要在寫字上多下功夫,教師的寫字素養提高了,才能給孩子以更好的輔導。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4
本周仍舊復習,復習內容已分門別類:看拼音寫詞語、形近字組詞、同音字組詞、量詞搭配、多音字組詞、二類字認讀以及造句、口語交際等。每節課上課伊始都先將二類字安不同的順序或方法讀一遍,然后做幾組組詞,再抄幾課歸納出來的文中詞。由于“口語交際”沒有上完,所以,揀了課多的`一天講。一節課講了“我長大了干什么”和“看望病人”。
第一個比較容易,我先讓孩子們小組討論,然后各自交流。孩子們說得非常好,有幾個孩子的理想特別令人感動,比如:要當一名護林員;要到偏遠山區當老師;要當大學教授,再利用業余時間給病人治病……和孩子們稚嫩的聲音和回答時堅定的語氣深深地感動著。
第二個主要是讓孩子們學會轉述。一開始我仍是讓他們小組間商量一下該怎么說,但商量之后一問都說沒商量好,看來難住了他們。于是,我在黑板上將三個人物之間的關系先給理清,然后叫了三名比較機靈、表達能力比較強的孩子到講臺上現場表演,之后,再讓學生來說就容易得多了。最后,我又隨機出了一道生活中常見的轉述例子另叫了三人來演,他們很容易就說明白了。過后一想,如果一味地講解,孩子們只會越講越糊涂,如此一來,省時又省力。
看來,有些時候讓成績好的學生先做出來,再讓其余學生照著做,也未必不是一種可取的教學方法。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5
小學四年級,正是過渡時期。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氣氛。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
對于優生有的聰慧男生很好動,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有吸引力的。我班的賈國榮,他就非常聰慧。我經常出題留給他們做,由于他的不細心,很少全做對。所以我就用這點來教育他不要總認為自己聰慧就可以不虛心學習,所以對于優生上課也應該多關注些。
對于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講哪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
而對于后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這樣不止他們自己覺得有盼望,嘗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并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盼望的。用愛心溫暖他們,讓他們體驗到愛。并且要想他們成功就得在課下時間多關心他們。本身他們根底不好很容易堅持不住宅以多給他們講一些非常簡單的知識,讓他們一點一點的進步。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氣氛,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著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久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愛的老師。他喜愛你才會情愿學這門學科。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6
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后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于高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滿足于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慰藉。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盡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于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高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志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局限于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高考語文更側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只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系。近幾年來,為有利于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高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高考已經沒有作用,于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復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圣陶先生語),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系是“流”與“源”的關系,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復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余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于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云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里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資料,并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后,班上組織交流。最后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獲。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于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復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里“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于“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纖夫的愛》的歌詞:“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于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閱讀和詩歌鑒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鑒賞復習階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學:了解詩歌的常識——鑒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關于談詩歌鑒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鑒賞也就這么回事情嘛,沒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鑒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并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鑒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采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鑒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東風破》,《菊花臺》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向往,再講解詩歌鑒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后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盡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系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系起來,而且要及時復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為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從應試來說,也有其現實意義。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于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改編一個笑話,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后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于高中學生更為重要。高中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閱讀、詩歌鑒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7
20xx年10月17日上午,六年七班的教室里,正在進行學校耕耘杯的作課活動,我講的題目是《我的老師》。這是一節講讀課,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要目的,在閱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讀中悟,提高能力素養。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回憶了兒童時代在老師身邊的七件小事,抒發了對老師的熱愛、感激之情,表現了蔡老師溫柔、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的美好品德。文章以一個兒童的眼睛、兒童的心靈,去觀察老師,去感受老師,跳出一般贊頌老師的窠臼,使文章情意真摯,極富感染力。
良好達到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非常關鍵。它有利用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使新舊知識自然銜接。設計導語如下:“平凡小事見真情”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恰恰是這句話在現代作家魏巍的回憶性散文《我的老師》中妙筆生花。本節課咱們師生共同體會“平凡小事”見“真情”。
《我的老師》共記敘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寫得概括,后兩件事寫得具體。前面寫蔡老師的五件事,從面上概括體現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的中心,這五件事是依據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順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對“我”的影響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里,層層遞進,逐漸把文章推向高潮。后面寫孩子愛老師的兩件事,披露了孩子內心里對老師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襯了蔡老師對學生的愛。第六件事詳寫,對孩子來說,不知父親死活,又遭同學奚落,這是難以承受的打擊。老師的支持、鼓勵,使“我”感受到溫暖,對老師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個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師是多么慈愛,多么公平,多么偉大的人啊。”而詳寫第七件事“夢中尋師”,使孩子對老師的愛達到更高的境界。這七件小事,從課內寫到課外,從校內寫到校外,從平時寫到假期,從學習寫到生活,師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選事例豐富多彩,而內容絕無雷同之感。而在兒童時代,那些零碎的、具體的、直觀的材料往往會讓兒童們終身難忘。本文就選取了這樣的符合兒童記憶特點的材料構文,材料選擇很是典型。
作者把自己對蔡老師的濃濃深情蘊含在敘述事情過程中的平平實實的字里行間,通過傳神的細節描寫,將最動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物形象豐滿,情感細膩深刻。如“假打真愛”的場面,“從來不”“僅僅有一次”“好像要”“輕輕地敲”這些詞語說明蔡老師即使在生氣的時候也并沒有真打我們的意思,這僅有的一次假裝生氣,寫出了老師的“嚴”與“愛”,也表明了蔡老師最理解小孩子怕打的心理,表現了蔡老師的溫柔、熱情、深愛學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寫出“我”的本能與調皮;“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中兩個“笑”字表明了十分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再如假期惜別時的場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邊”一句中“默默”兩字寫出孩子與自己喜愛的老師依依惜別的深情,這是孩子送別的動人場面,這是孩子表達依戀的方式,沒有話語只是默默觀察,只希望能在老師身邊多呆一會兒,只希望能多看老師一眼,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的動作,靜態的描寫,濃濃的情意勝過千言萬語。還有“夢中尋師”更表明了學生依戀老師的程度,只有夢境才能滿足“我”的心愿。這心理、這感情、這思念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正像作者說的:“一個孩子的純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熱戀中的人們也難比啊!”這些傳神、細膩的描寫,無一不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濃濃的'師生之情。
這節課的重點是欣賞文章中的細節,讓學生通過自己尋找細節描寫來深入體會文章中蘊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引導者、參與者,努力在作品與學生心靈之間架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但是老問題,一、很難調動全部的學生參與到思考中來,很多學生的惰性,是一種懶與思考的惰性!二、學生無法將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順利的轉化成語言表達出來。或者體會不深,表達不清。能基本達到要求只有20多個學生而已。還有一半的學生依舊是聽甚至無法參與到課堂中來。
課堂時間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體會語言細節環節不好,后面時間也不夠了,如:讓學生找出蔡老師做的哪些事反映蔡老師的哪些性格特點耽誤時間過長。結果后面的一個給以前老師寫明信片的拓展遷移訓練環節感情調動不夠。看來還是要在課堂氣氛節奏的調控上多下些功夫。不過,和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相比,學生畢竟已經有了體會探究獨立思考習慣,無論是好還是壞。其實課堂中自己最興奮的時候是學生提出了許多好的句子和詞語,是自己也沒有想到的,和學生共同臨時探討是最快樂。這個時候才有點教學相長的意思。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8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教學”與“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簡言之,教學反思是以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不斷提高教師素養和教育教學效能的過程,
隨著教學反思的功能日趨明顯,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那么,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認為,要想讓教學反思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師應強化反思意識,明確反思內容,掌握反思方法,養成反思習慣,
一、強化反思意識
一個不懂得反思的教師,是一個不成熟的教師,是一個缺乏理智與創新發展的教師,考爾德希德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于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教學反思來自教師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于在舊有理念導向下的實踐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師要自覺增強教學反思的意識,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
二、明確反思內容
教師應從哪里入手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認為,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大致分為教學理念的反思、教學行為的反思和教學效果的反思三個方面;
1.教學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師要敢于對原有的教學理念進行質疑,挖掘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如,“我以這樣的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我從中學會什么?”等,其次,教師要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師要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貫穿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是否內化為教學行為,克服就操作論操作的錯誤做法,再次,教師要以開放的姿態接納新思想,積極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并通過不斷實踐,思考和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克服教學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學創新能力,
2.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應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為基礎,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思考,不僅要對教學觀念、動機水平、情緒狀態等心理因素進行反思,還要從教學方法、教學材料、教學傳媒等方面去思考、質疑或評價自己教學的有效性,并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校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良行為,反思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是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如教學中教師控制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師生關系的處理是否符合主體性原則等;二是對課堂教學中采取的教學策略進行思考,小結精彩片段,思考失敗之處,如“教學中是否出現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還做得不好,可以怎樣改進?”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等,
3.教學效果的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再成功的教學也有缺憾之處,而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俺們減少缺憾,因此,教師課后要對自己的教學成敗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反思,小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的法子,如“這堂課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堂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行為有哪些差距?該如何處理這些差距?”等,同時,教師要學會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結果,用辯證的眼光看失誤的問題,這樣,通過“由教反思到學、由學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誤、由失誤反思到發展、由現象反思到本質”的多次循環,教師的教學實踐會更加合理,更加優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學反思的效果,必須講究科學的方法,教學反思的方法很多,但為便于掌握和運用,俺們可以將教學反思分為內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內省反思法
內省反思法是指教師主動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根據反思對象及反思載體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具體的方法:
(1)日記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師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后,通過寫反思日記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予以小結、反思的方法,反思小結的內容可以是自己教學中的經驗與教訓,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靈感、頓悟和教學活動中的關鍵事件,還可以是學生的反饋意見和獨特的見解等,
(2)錄像反思法,即通過錄像再現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的方法,這種方法能讓教師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教學過程,達到“旁觀者清”的效果,具體操作可采用以下程序:上課和錄像——觀看錄像——反思評價——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如此循環反復,能更好地強化教師已有的經驗,改造和彌補自己的不足,
(3)檔案袋反思法,即以專題的形式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在運用這種方法時,首先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確定反思的專題,如“教學策略選擇的恰當程度”、“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程度”、“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程度”等,然后由教師本人根據這一專題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并記錄下自己過去的狀況、現在的狀況、自己的進步以及尚需努力之處等,檔案袋建立的過程,就是教師對已有經驗進行整理和系統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我反思的過程,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過與其他教師研討交流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進而提高自己教學監控能力的方法,實踐證明,教師專業發展不僅需要教師個人的學習與實踐反思,更需要在教師群體中形成合作的專業發展文化與模式,因此,教師應經常與同事及時交流,與專家共同研討,教師可以就某一問題與其他教師和專家進行交流,也可以邀請其他教師和專家光臨自己的課堂聽課,課后一起研討,請他們指出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在聽完其他教師的一堂課以后,針對這堂課進行討論交流,這樣不僅可以反觀自己的意識與行為,還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在互助合作中進步,在互補共生中成長,
四、養成反思習慣
教師專業成長是建立在教師對自身教學實踐反思的基礎上,逐漸積累富有個性的教育經驗的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持續的修煉過程,對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教師來說,每堂課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要設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對學生的不同反應,教學中的每次師生互動、教學沖突都會激發新的思考和創造,因此,教師要養成對每堂課進行反思的習慣,而且將反思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做到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后反思的有機結合,教學前反思新的課程理念、教材的編寫意圖、學生的學習狀況、課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課程資源以及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等,然后編寫出符合實際而又風格鮮明的教學設計。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9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則可能成為名師。”經常對自身教育行為進行反思,教中學,學中教,是教師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反思型教師”,實現自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語文是基礎學科,更應該重視教學反思。
那么,如何寫好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呢?下面談談我的認識。
(1)寫自己成功的經驗:指及時記下好的教學方法、課堂結構、手段措施等。
我們可以反思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比如我教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時,引導學生推敲那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我緊扣“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一句設疑引導:作者的眼淚因何產生?作者又為何已這句話結尾?這首詩又怎樣與抗戰初期的時代背景緊密聯系?這樣,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學生比較深入地把詩的內容互相聯系起來,對詩歌的主題也有了深入的理解。課后,我高興地把這些感覺記錄下來,反思成功之處:語文課堂點撥就要力求點撥出語文味道來,把學生引向語文深入審美閱讀的軌道,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語文味道來,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2)寫自己的教學缺憾:指及時總結失敗的教訓。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我們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后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我們要收集各種教學“病歷”,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找出典型“病歷”,并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我在一個班教馮驥才的《珍珠鳥》時,我把讓學生們發現“我”與小珍珠鳥親近的過程作為這節課的重點,如果同學們能很順利地找出這個過程,那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會水到渠成,課堂教學也會很順利。我在進行這一個教學環節的時候,自己講得多,引導得多,確實把教學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體現了我的“主導”地位,但是卻沒有放開手腳讓學生們自己去思考,而是根據我的思路來整理,由我來總結。課后冷靜反思,覺得這一部分內容,如果讓學生細讀,是完全能夠自己概括出來的,讓學生自主完成比老師的強硬灌輸要好得多。
后來,在另一個班,我便主動的讓學生自己去細讀,自己去概括,效果果然更好了。由此我發現去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是很有價值的一件事。
(3)寫教學中偶發事件的處理:指及時記下偶發事件應變處理的案例。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遺憾不已。
我們學校初一學生要學習小學六年級內容,我在教學《向往奧運》一課時,對偶發事件的處理的重要性深有感觸。在備課時,我特別認真地查閱資料,特別是北京申奧成功的有關資料。本以為自己對這課相關的內容了如指掌,卻沒想到,一個學生不經意間提出的問題卻狠狠地“教訓”了我。
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瀆并提出自己有疑問的地方。本想到孩子們會提出“奧運的五環”代表什么意思或其他一些句子的含義,沒想到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布勃卡、德弗斯、劉易斯、埃文斯、索托馬約爾、奧蒂、吉普凱特、莫塞利,這些運動員都是哪兒的?他們參加的什么比賽項目?”我心里大吃一驚,這孩子怎么提出這樣的問題!說實話,中國運動員我的了解還比較多,至于課文中提到的外國運動員,我只知道布勃卡是俄羅斯撐竿跳運動員,瓦爾德內爾是瑞典乒乓球運動員,而其他的外國運動員有的我連名字都沒聽說過,非常不熟悉,這可讓我怎么回答呀!當時真的羞愧極了,記得很清楚我是這么說的:“如果同學們有興趣,咱們可以上網查閱,我們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了解你心中的疑問。”那時,我已看出了這個同學很失望,我也非常慚愧。
課后,我進行了反思,深深的認識到:現代語文教育需要老師具備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但是人無完人,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擁有所有知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知識不足。作為一名教師應本著嚴謹的教學態度,培養學生的`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特別要著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當教師遇到不理解的問題,問問學生,求得學生的幫助,體現了對學生和尊重,這樣也有利于打開學生思維之門,老師和學生的知識得到了互補,老師得到的是書本上看不到的知識,而學生則受益更大,不但獲得了一定的理論知識,而且增強了自己的自信心。
(4)寫學生的新見解新思路:指及時記下學生獨到的思路和見解;或者記下學生有價值的疑問及產生問題的根源。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過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師生心靈的共同交流與溝通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后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在課文《皇帝的新裝》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們討論最喜歡哪一個人物,并說明理由。學生大多是喜歡文中的小孩:在大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敢說真話的情況下,他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敢于說真話。我正準備進行下一個環節,討論“你不喜歡誰,為什么?”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最喜歡的人是兩個騙子。”我大吃一驚,按一般人的理解,那兩個騙子應該是大家批評的對象。不過,我還是很有耐心的追問:“為什么?你喜歡他們什么呢?”這個學生回答:“我認為騙子只是針對皇帝的貪圖享樂,不理朝政,設下騙局,以毒攻毒,希望皇帝改過自新,治理好國家,他們的目的是好的。”學生們議論紛紛,但我很高興,借機讓學生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課堂效果很好。
課后,我進行了反思并把學生的新想法、新見解做了記錄,更深刻地認識到:語文課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見很不容易,作為老師,不能用自己的思維去代替學生,不能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重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5)寫同事間交流的心得: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群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
總之,我們寫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寫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要把“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融入自己的教學過程,并對自己成功經驗進行總結整理。長期堅持有針對性的反思,就會避免人云亦云,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就會得到不斷提升,我們的教學就一定會更加生動、精彩。只要能夠堅持這樣做,就能使自己對教學具有獨特的見解,形成教學的個性化。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0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知識理解型”的教學模式,一種是“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于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一般按照“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潛力。后者教師致力于發展學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閱讀課文――教師提問――學生討論――”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只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以上兩種模式盡管有不一樣的教學理念和不一樣的教學活動結構,但它們也有兩大共同點:
一、是前者教師“一講到底”,后者教師“一問到底”。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為主體,而不以學生為主體。
二、是教學活動都以理解為重點,前者是理解課文的知識資料,后者是透過理解課文發展學生智力。兩者都是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
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知識與潛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
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潛力的關系,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系;
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取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
我認為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用心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潛力,并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潛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小閱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理解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能夠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透過反復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構成的個性,更不要說構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潛力。
閱讀教學應用心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這一課時,嘗試采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9個小組,每個小組6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著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1、刷子李的絕活是什么?2、課文是從幾方面來寫刷子李的絕活?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態度變化?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資料多讀一讀,并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用心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并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后,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匯報的狀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的和看法。并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忙。在討論匯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一樣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潛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于去學,主動、用心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到達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二、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里學習語文,增長才干,學會做人。
三、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于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游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后,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后的感受?并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后,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并對學生提出期望,期望同學長大以后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1
如何在導入時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呢?第一課時一開始,我先出示阿聯酋一張舊景圖,讓學生描述圖上的景象。有的學生說:“天灰蒙蒙的,狂風卷著黃沙。”有的學生說“一片荒涼的景象,不是人居住的地方。”有的說:“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聽著同學們的發言,看著他們那副憂慮的樣子,我又出示了一幅阿聯酋現景圖,再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感覺,學生們一看到這幅圖,臉上馬上由陰轉晴,變得燦爛了。有的說:“這里綠樹成陰,鮮花遍地。”有的說:“這里草綠花紅,天空一片純凈,碧藍碧藍。”還有的`說:“這里有高樓大廈,而且交通發達,是個繁榮的城市。”聽到這里我不失時機地說:“同學們,你們相信嗎,這兩幅圖畫的都是阿聯酋的景色。”同學們頓時瞪大了雙眼,不由地一聲驚嘆:“啊,真令人不敢相信,這種惡劣的自然環境是怎么改變的?”“你們想知道嗎,那就隨著老師一起去學習課文,從課文中自會找到答案”……學生興味盎然地學習,了解了沙漠和綠洲的特點,這一節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第二課時教學中,課前導入,我先在黑板上寫了兩個詞語:“沙漠”、“綠洲”。學生對這兩個詞語非常的熟悉,我的問題也就呼之欲出:“沙漠在你印象中是一番怎樣的景象?你可以用書上的詞形容一下嗎?” 學生們積極性調動起來,紛紛舉手回答。相同的問題,換了一個詞語,在問到“綠洲”時,孩子們也一一進行的表訴,我很滿意,也很高興,精彩的回答讓我信心倍增。整個課堂都在和諧有序的環境中進行著。接下來的幾個環節都按照預想的教學設計進行,特別是在理解阿拉伯朋友“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所以他們花大量金錢鋪設草皮、買土、買水。我出了一道數學題目,我說:“老師推算了一下,在我國農村現在培養一個孩子大概要兩萬元,那一棵樹也需要兩萬,我數樹,你們算!”話匣子一打開,同學們積極性來了,我隨即出示了課文中的中心公園插圖,“一棵!”,“兩萬”;“兩棵”,“四萬”;“五棵”,“十萬”;“一百棵”,“兩百萬”……猜一猜這個中心花園會有花多少錢?學生們算著算著不敢說了,我就馬上鼓勵他們大膽猜,還告訴同學們,中心花園里的樹不至我們圖上看到的這些,還有許多,所以花掉的錢會更多,最后有同學說要花上億元的錢。整個環輕松活潑,學生很快真正體會到阿聯酋人民為了改善生活環境,在沙漠中植樹種草投資巨大。
但在第二課時教學中,由于上課的節奏不夠緊湊,所以在課文的整體回歸上沒能做到,沒有讓學生從整體上再次把握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這是在今后教學中注意的。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2
早在1978年,呂叔湘先生就指出:“10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如今幾十年過去了,這個問題解決了沒有呢?依我看,情況還是沒有多大變化。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十幾年間,語文教學改革一直特別活躍,一些新理論、新觀點、新教法層出不窮,為什么情況還是無大變化呢?我思之再三,覺得問題就出在這十幾年來,我們改革語文教學用的是“加法思維〞,即不斷地給語文教學累加上去很多新的負載,使本來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
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培養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學生將來怎么去建設四個當代化呢?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早在1978年,呂叔湘先生就指出:“10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如今幾十年過去了,這個問題解決了沒有呢?依我看,情況還是沒有多大變化。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十幾年間,語文教學改革一直特別活躍,一些新理論、新觀點、新教法層出不窮,為什么情況還是無大變化呢?我思之再三,覺得問題就出在這十幾年來,我們改革語文教學用的是“加法思維〞,即不斷地給語文教學累加上去很多新的負載,使本來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培養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學生將來怎么去建設四個當代化呢?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沒有發散思維能力,學生將來怎么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呢?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要讓學生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絡,認識事物的發展與變化。認識事物的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學生將來怎么能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呢?還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認識美、喜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審美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怎么能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鼓舞學生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和創造一切美妙的事物而發奮向上呢?無疑,這么一些提法都是正確的,都是要在語文教學中好好落實的。于是一項一項地累加上去,語文教學的眉目便越來越復雜,任務也越來越重。無怪乎有些老師不無感慨地講:“語文教學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然而,眉目越是復雜,任務越是繁重,語文教學的目的便越不明確。誠如張志公先生所講:“講法越多,花樣越多,眉目越復雜,目的'越不明確,結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學者迷迷糊糊,鬧到畢業,還是不通。〞事實正是如此。我們在1991年曾對部分畢業班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作過調查,其結果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學生寫字姿勢大都不正確,根據抽樣調查,語文畢業考試試卷的書寫工整率僅達17%;在25篇作文中,光病句就達104個,平均每人4。16個。2500個常用字的回生率高達29。1%。距要求相距甚遠,實際上還是沒有“過關〞。
語文教學的時間是個常數,語文老師的精神也是有一定限度的。眉目越復雜,老師的精神分配便越分散。語文教學要跟著潮流走,于是每當一個新的講法提出來,老師便要兢兢業業地去鉆研這些新概念,去體現這些新精神,這么一來,課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學活動多了起來,那些華而不實、形式主義的東西多了起來,進而擠掉了學生對課文本身的誦讀、理解、揣測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運用,如此進行語文教學,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來呢?
近來在報上讀到這么一則消息,講的是華中理工大學近期作出的一項決定:95級的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入學后,都要參加中國語文水平考試。未通過考試者,再以選修、自學的形式進行學習,然后參加以后每年一次的語文考試,畢業前通過考試者才授予學位。該校校長楊叔子意味深長地講:“作為一名中國大學生,為什么不通過四級英語考試拿不到學位,而中文不過關,作文不通,錯別字成堆,卻能夠拿學位,這怎么解釋?〞從校方作出的這個決定中我們可看到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盡管不少人已經成為理工科的本科生、專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語文卻仍然不過關。本來就應該在中小學解決的問題,為什么還要讓大學去補這個課呢?這不是很值得我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同志去深思嗎?
怎么來解決這個長期困擾我們的老大難問題呢?我有一個不成熟的看法,就是要變過去的“加法思維〞為“減法思維〞。要給語文教學減輕負擔,使之眉目簡化,目的集中,輕裝前進。用“減法思維〞來看問題,語文教學并不是那么復雜。葉圣陶先生過去曾將語文能力概括為聽講讀寫四個字。其實就這四個字來講,也是不應該等量齊觀的。我以為小學生進入學校學習語文主要是學習書面語言,而兼及學習口頭語言,這是由于小學生在入學之前就已經基本上把握了口頭語言,進入學校學習語文是要使口頭語言愈加規范,而口頭語言的規范也是有賴于書面語言的學習的。至于聽,就更是無所不在。老師講課要聽,別人朗讀課文、復述課文要聽,別人回答問題、討論發言要聽,同學們口述作文也要聽……總之聽的訓練是寓于上述這些訓練之中的,似乎不必專作安排。需要講明的是,提出這么幾項作為“語文過關〞的主要指標,只是強調語文教學的著力點應放在這幾項最主要的訓練上,并不意味著否認語文學科的其它功能。語文學科確實有其思想教育、發展智能、認識事物和審美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但這些功能都應該是在學習語言文字的經過中來體現,而不是外加的,更不能是牽強附會的。語文就應該姓“語〞,語文課一定要突出識字、寫字、讀書、背誦、作文這幾項訓練重點。目的既明,達成目的的操作方法也就自然清楚了——語文教學不應是教者單方面的灌輸,而應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在讀寫聽講的實踐活動中去學習讀寫聽講。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3
小語教材(蘇教版)第二冊第7課《騎牛比賽》是一篇記敘文,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要讓學生懂得高超的技術是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得來的,只有不怕吃苦,經得起摔打,才能學到真本領。
這篇課文寓意深刻,首先要理解騎手的“技藝高超”,再通過騎手的話“小姑娘,你不知道,我曾經從牛背上摔下來上千次!”來理解高超的技藝必須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得來。但一堂課下來,我發現學生理解得不夠透徹,參與面不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通過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我發現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教法傳統,沒有創新。
在課文的學習中,我還是采用了傳統的串講法,對重點段落,進行逐句講解,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意思。教法比較陳舊,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沒有得到發展。因此學生的發言不夠積極,參與面不廣。
二、教師講得多,沒有培養學生從朗讀中感悟的能力。
對于幾個重點詞語“特別”、“興致勃勃”、“技藝高超”的理解,我反復提問學生,這些詞語是什么意思?可啟發來啟發去,還有很多學生不能真正理解。這樣,老師教得費力,學生學得也吃力。過后我想:一年級的學生的閱歷其實比較少,不通過反復朗讀課文中有關句子來讓學生感悟詞語意思,而是讓他們在老師的提問中理解詞語的意思,確實是為難了他們。這樣生硬地教學,自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反思過后,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加強朗讀訓練,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
2、 備課要精,課堂上更要做到少講、精講,發揮教師的引導、點撥作用,使學生得到更多發展能力的機會。
3、 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滲透課改中“嘗試創新,合作探究”的理念,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教學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何才能讓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鐘里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習的能力,這是一個教師永遠的課題。作為一名教師,應該不斷地從自己的教學中進行總結、反思,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地教學水平,讓教學中的遺憾不再發生。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4
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短。而在期初的一個多月時間內,學生要學習的是非常抽象的漢語拼音。漢語拼音作為識字的工具它本身沒有意義,對于善于直觀形象思維的一年級新生來說更是枯燥單調乏味。從漢語拼音本身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我采取了以下措施進行教學,實踐證明還是比較有效的。
一、創設故事情境學習漢語拼音。
如ü在j q x后面要省去兩點,這個拼寫規則對一年級孩子來說是個“老大難”,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給孩子們講了個故事:小ü是個特別愛哭的孩子,這不,今天就他一個人在家,多沒意思啊,他越想越傷心,哭得眼淚吧嗒吧嗒地直掉(師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正好jqx走過他家,聽見哭聲就去敲門,jqx知道原因后對小ü說,你別哭,把眼淚擦干凈了我們就陪你一起玩。小ü聽了,連忙把眼淚擦掉(師擦去兩點),然后和jqx手拉手(板書:ju qu xu)一起玩。(教讀ju qu xu)再用順口溜“小ü碰到jqx,擦干眼淚再拉手”。再如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的時候,我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星期天,小i小u和小ü到公園去玩,來到公園門口,他們碰到了Y和W,Y拉著小i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i,w拉著小u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wu,剩下小ü一個人站在公園門口,它又傷心得哭起來,看看,眼淚又流出來了(同樣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y聽見了,回到門口對小ü說:“我也喜歡和你做好朋友,不過你得把眼淚擦干,我再和你拉手。”小ü聽了馬上擦干了眼淚和大y拉手,他們也成了好朋友,變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u。到后面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e的時候,我還是用了相似的故事,不過后面讓學生自己猜猜:大y說üe必須答應它一個條件它們才能做朋友,你知道y的條件是什么嗎?有了前面的基礎,很多學生都能說出y后面的ü也要把兩點去掉。我想這樣的故事一定能讓他們牢牢記住j、q、x和y后的ü是要去掉兩點的。
二、在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中學習
以多種形式的游戲和有趣的活動來組織漢語拼音的學習: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韻母,根據音節猜圖畫等)、傳一傳(學完平舌音和翹舌音后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把一句繞口令傳下去)、變一變(b、d、p、q這四個聲母很容易混淆,學生自制卡片拿出來擺一擺,再讓它們翻個跟頭變一變)、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聲母一生出韻母,拼成音節讀出來,看誰讀得快又準)、寫一寫(用拼音寫寫自己的名字,同桌的名字、好朋友的名字)、小白鴿送信(信封上用音節寫著送信人名字,讀對了就能送對,給送對的一份禮物)、長頸鹿請客(叫出用音節標出的菜名)、摘蘋果(蘋果形狀的紙上寫著各種拼音,誰讀對了就把蘋果摘回家)等。通過趣味性強的游戲和活動,學生對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對音節的拼讀積極性更高,學得輕松,練得扎實。
三、聯系生活親密接觸漢語拼音
語文學習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課程來源生活,生活即課程,課程即生活。漢語拼音本身就是學習漢字的工具,因此漢語拼音學習應該重在運用。在學完了全部拼音之后,我就讓學生為教室里的一些物品用拼音寫出它們的名字,如電視機、電腦、黑板、課桌、凳子、門、窗、日光燈、電扇等等,讓學生在多讀多練中熟練掌握音節的拼讀;每天送學生一首詩,讓他們自己去拼讀,自己去讀詩;國慶節期間,我讓學生試著用繪畫和音節記錄下看到的聽到的或想到的,寫得好的貼到“學習園地”展出;讓學生帶一本課外書利用中午時間進行課外閱讀等。
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短。而在期初的一個多月時間內,學生要學習的是非常抽象的漢語拼音。漢語拼音作為識字的工具它本身沒有意義,對于善于直觀形象思維的一年級新生來說更是枯燥單調乏味。從漢語拼音本身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我采取了以下措施進行教學,實踐證明還是比較有效的。
一、創設故事情境學習漢語拼音
如ü在j q x后面要省去兩點,這個拼寫規則對一年級孩子來說是個“老大難”,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給孩子們講了個故事:小ü是個特別愛哭的孩子,這不,今天就他一個人在家,多沒意思啊,他越想越傷心,哭得眼淚吧嗒吧嗒地直掉(師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正好jqx走過他家,聽見哭聲就去敲門,jqx知道原因后對小ü說,你別哭,把眼淚擦干凈了我們就陪你一起玩。小ü聽了,連忙把眼淚擦掉(師擦去兩點),然后和jqx手拉手(板書:ju qu xu)一起玩。(教讀ju qu xu)再用順口溜“小ü碰到jqx,擦干眼淚再拉手”。再如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的時候,我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星期天,小i小u和小ü到公園去玩,來到公園門口,他們碰到了Y和W,Y拉著小i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i,w拉著小u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wu,剩下小ü一個人站在公園門口,它又傷心得哭起來,看看,眼淚又流出來了(同樣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y聽見了,回到門口對小ü說:“我也喜歡和你做好朋友,不過你得把眼淚擦干,我再和你拉手。”小ü聽了馬上擦干了眼淚和大y拉手,他們也成了好朋友,變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u。到后面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e的時候,我還是用了相似的故事,不過后面讓學生自己猜猜:大y說üe必須答應它一個條件它們才能做朋友,你知道y的條件是什么嗎?有了前面的基礎,很多學生都能說出y后面的ü也要把兩點去掉。我想這樣的故事一定能讓他們牢牢記住j、q、x和y后的ü是要去掉兩點的。
二、在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中學習
以多種形式的游戲和有趣的活動來組織漢語拼音的學習: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韻母,根據音節猜圖畫等)、傳一傳(學完平舌音和翹舌音后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把一句繞口令傳下去)、變一變(b、d、p、q這四個聲母很容易混淆,學生自制卡片拿出來擺一擺,再讓它們翻個跟頭變一變)、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聲母一生出韻母,拼成音節讀出來,看誰讀得快又準)、寫一寫(用拼音寫寫自己的名字,同桌的名字、好朋友的名字)、小白鴿送信(信封上用音節寫著送信人名字,讀對了就能送對,給送對的一份禮物)、長頸鹿請客(叫出用音節標出的菜名)、摘蘋果(蘋果形狀的紙上寫著各種拼音,誰讀對了就把蘋果摘回家)等。通過趣味性強的游戲和活動,學生對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對音節的拼讀積極性更高,學得輕松,練得扎實。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5
對于小學語文課文來說,巴金的《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寫動靜結合,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準確,表達感情充足細膩,確實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的好文。
對于這篇文章的教學方法,我有以下兩點反思:
1、形象思維訓練法:
小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我通過讓學生反復誦讀,獲得課文內容,初步認識后,借助電教手段播放了“鳥的天堂”錄像,把學生帶進一種特定的評議環境中,學生神情專注而投入,隨后讓學生看著早上沒有鳥的這一棵大榕樹,啟發學生想想說說,“百鳥歡鬧”是一幅怎樣的情景。當再讀到“百鳥歡鬧”這一段時,學生已學沉醉在期中,如同身臨其境,而讓學生說說一只鳥的特寫景頭時,也能說得有聲有色,到達了一定的效果。
2、品詞析句比較法:
文章的組詞成句構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我抓住有關的句子進行比較、揣磨、觀賞,不斷地提高其對語言感知的敏銳程度。
如:教學第8自然段中“這棵榕樹如同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的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抖動,這漂亮的南國的樹!”
對于“抖動”、“展示”這兩個關鍵字,引導學生用其他詞來替換。如用“顯示”、“出現”或“抖動”、“晃動”等,用哪組詞更好?在討論、比較中,讓學生體會到“展示”是清晰地擺出來,明顯地表現出來,突出榕樹的旺盛的生命力;“抖動”是短促而頻繁地振動,課文把微風吹動,陽光照耀下樹葉一閃一閃的樣子,不但漂亮而且動靜結合,顯示了大榕樹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受。
這樣,關鍵文字抓住屯,學生品出了精妙詞語,咀嚼出了它的神韻,從而在心靈上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促使學生語感不斷地增強。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寒號鳥教師教學反思12-06
教師語文教學反思03-03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2-02
教師語文教學反思06-24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06-30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04-18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02-09
語文教師個人教學反思08-23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推薦】03-02
【薦】語文教師教學反思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