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篇(精華)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這一單元的“語文園地”由三個板塊構成: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交流平臺”要求我們閱讀時,聯想類似的文章加以比較,動腦筋思考有什么異同,從中有所收獲。
“詞句段運用”
1.讀出示的句子,體會排比的修辭方法;
2.讀出示的句子,說一說分號的用法。“日積月累”這里選編了一首唐代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交流平臺”教給學生閱讀時聯想相似的文章加以比較,動腦筋思考有什么異同,再找出有關句子進行品析,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新發現,常讀常新。
2.“日積月累”打破了以往古詩教學的`思路,躍過了先理解詩句中的生詞,再將理解后的詞語連起來串講詩句,進而理解整首古詩,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感悟古詩所描繪的意境的教學過程,而是在學生熟讀古詩后,通過為學生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認真地讀一讀這首古詩,仔細地看一看這幅插圖,用心地聽一聽,你會聽到大詩人孟浩然正在對我們深情地訴說呢。讓學生自主地感悟古詩。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進行“日積月累”的教學活動時,我采用導語將學生引入感受詩的意境中來。通過導語“同學們,你們真不愧是大詩人孟浩然的知己,這么快就將好朋友的詩記了下來。那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大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你們能通過你們的筆把它寫下來嗎?學生:能。好,我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第一組的同學寫第一句“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其他組依次類推,請你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詩句所描繪的情景盡可能具體地寫下來。”學生寫的過程其實就是他們感悟的過程,在這里,他們盡其所能地還原了作者的生活場景,走進了詩中描繪的情景。而且是學生分組合作,節省了時間,創設了高效的課堂。
三、不足之處
“日積月累”對詩句的理解沒有給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的時間,只是老師用口述的形式簡單地說給大家,學生對詩句根本沒有理解,以至于在背誦時死記硬背,感到困難。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教學《過故人莊》時,先讓學生自由練習讀。讀準“黍shǔ”“圃pǔ”等字音,接著認真地讀一讀這首古詩,仔細地看一看這幅插圖,用心地聽一聽,學生自由進行整體感悟,教師參與到學生中去。組織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然后教師相機指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如“具雞黍”“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等。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感受詩人與朋友相聚時的濃濃情誼,激發學生珍惜朋友之間情誼的美好情感。最后學生通過自己的體會,結合插圖練習寫片段,教師巡視輔導學習時有困難的學生。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山雨》是本冊教材的第一篇閱讀課文,作者趙麗宏寄情于景,把我們帶進了如詩如畫般的夢境,看似一場普通的山雨在作者筆下卻變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圖。山雨是那么的美,宛如一縷縷輕絲,又像一支支婉轉優美的樂曲,在山中回蕩,讀后令人心曠神怡。
本文線索清晰,層次分明,因此,重點我放在想像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上,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為了突出這一重點我以讀代講,進行了如下的教學嘗試:
一、讀入聲音
本課的摹聲狀物細致入微,遣詞造句形象生動,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特點,為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山林中雨來時、雨中、雨后的聲音變化,我在讀上大做文章,讓學生先聯系生活實際想象“風聲”、“雨聲”、“鳥叫聲”以和“雨滴落在小水洼里的聲音”等等,然后再把這種感受帶入文本,讓學生生情并茂地朗讀。
二、讀入文本
本文對山雨的色彩美描寫得淋漓盡致,因此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的清新感覺,比任何語言都更有感染力。難怪在這段的朗讀中,我班的李鈴育同學說:“這清新的綠色仿佛真的流進了我的眼睛,流進了我的心胸,真美呀!”
三、讀出個性
在本課中,我沒有大段的分析、講解,而是鼓勵學生自主練讀,讀中自悟。讓學生選擇自身喜歡的局部,有感情的練習朗讀,并說說為什么選擇這局部讀?為什么這么讀?這樣進行平等、輕松的閱讀感受交流,給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展示機會,使學生能帶著個人的感受、體驗,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閱讀交流和賞析,這對學生是很有益的。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學習,首先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在自讀自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課文圍繞竹節人寫了哪些內容,再理清課文的結構,由于課文故事性強,孩子們學習課堂氣氛熱烈,反饋及時,參與度較高,教學效果較好,美中不足的.是教師要注意評價語言,評價語力求做到精準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我認為,蘇教版教材以劇本的形式,純粹是想讓教材展現多樣化的體裁,但我認為選擇《負荊請罪》這一課并不妥當。
《負荊請罪》這一課是《將相和》的一部分,而這篇課文卻沒有提到“完璧歸趙”和“澠池會”這兩個故事,雖然在第一幕交代了“廉頗擋藺相如的道”作為故事的起因,但過于籠統,學生根本無法理解:廉頗為什么要擋藺相如的道呢?
老師不得不再給學生介紹一下“完璧歸趙”和“澠池會”或讓學生自己去查找資料,每一課老師都要補充很多課文知識,學生怎么能接受得了那么多知識呢?我們應該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但總不能都靠課外補充,我們也應該體諒孩子的接受能力,不能給孩子們無休止的壓力啊!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本單元的教學又告結束,回顧這單元的語文教學工作,我感嘆良多,靜下心來,反思自己這教學工作如下:
一是教學方式和方法。在這方面,我或多或少地忽視了基礎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對于學習基礎差的學生,還需要加強這方面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字詞句篇開始,點點滴滴打下基礎。
二是學生的學習態度。部分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表現的就不夠端正。主要表現在作業方面。一部分學生作業雖然能按時按量完成,但書寫較差,更談不上作業的正確率。及時對他們進行批評教育,與家長聯系過,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其次,課堂上學生聽課的有效性較差。很多時候我發現班上有很多一部分學生上課聽得不認真。雖然,這些學生中并不全是思想開小差的,很多都是不積極參與的,感覺課堂與他無關。
三是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這個比較難,要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去讀,要安排時間讓學生去讀,讓他們在書中去陶冶,在書中去積累,在書中去自我提高。
四是要繼續教育教學的思考,不斷探索、努力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要努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喜歡你的語文課,并且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盡力讓學生能夠學得輕松而又學得扎實。
學生的語文興趣得到了激發,語文基礎知識得到了提高,語文能力得到了增強,為下單元的學習打下了基礎。今后我在工作中將揚長避短,爭取更大的進步!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一、穿越時空的角色體驗,彰顯出展示的創造魅力。
傳統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借助于知識和能力“由外而內”對文本內容進行條分縷析的解剖、解讀,使學生與文本間總隔著一條淺淺的“河”。而讓學生穿越時空,化身為文中的人物,讓他們帶著情感去演繹文本時,他們就會借助于形象,調動自身的理解、情感,結合情緒體驗“由內而外”對文本內容進行有聲有色的表現和表達。案例中,學生化身為赫耳墨斯,從自己經驗出發,伴隨著學習的思考,解釋了“自己”來到人間的原因。作為演員,他們并非“逢場作戲”,搶臺詞,爭鏡頭,而是深入地解讀了赫耳墨斯的性格,以“我”情體人情,以“我”感促反思。同時,在同伴面前的個性展示,也讓他們處于創造的愉快、探索的熱情之中,由過去對文本的被動解讀轉為主動的探究。
讓學生穿越時空,化身為文本中的人物,在課堂中展示自己的精彩表演時,學生會像演員一樣創造角色,挖掘文本中的“潛臺詞”,生動地再塑形象。文本內容不再是古板僵硬、毫無動人之處的'“木乃伊”,而是脈脈含情、充盈著誘人魅力的“維納斯”。
二、訪談形式將教師、學生、文本置于同一個平臺,營造出課堂展示的和諧氛圍。
訪談類節目是以主持人為主導,以嘉賓為主體,圍繞一定主題而展開的對話欄目。采用訪談的形式可以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師生、生生間可以展開平等的思維對話,實現高效解讀文本的目的。
當學生以主持人的身份拋出問題——“您為什么要化做凡人來到人間?”“您當時是怎么想的?”“您能說出此刻您的心情嗎?”……這些問題從“我”出發發問,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文本閱讀、聯系生活經驗解讀文本的積極性。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今天在精心的準備下,教學《草蟲的村落》,正在引領學生走進“草蟲的村落”,讓孩子們領略在蟲蟲世界里的寧靜:其中有英勇的游俠,有俏麗的少女,有它們的遠房親戚,有音樂演奏著,有智慧的建筑設計,更有一群群勤勞的“村民們”……引領學生感受蟲蟲們對生活的熱愛。正在我邊引導感悟,便指導朗讀課文的興頭上,課堂也漸入佳境的時候。 一個學生站起來舉手提問:
“文章一開頭作者就說,在無限的靜謐中,我忘記了世界,忘記了自己。那為什么他還會想起世界里的蟲蟲呢?”
我實在無法解釋,為什么在課堂如此激昂處,學生會潑出這樣的怪問題,馬上就是學生舉手示意,他有不同的看法:
“或許,在作者的世界里,他有很多的煩惱,生活不躁動。只有在看到草蟲的時候,自己仿佛忘記了身邊的許多事情。”
我沒有過多的引導學生討論“忘記世界”的理解,而是繼續引領學生,去感受草蟲的可愛。
課后,我進行反思。首先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我想,無外乎學生,沒有正確理解“世界”一詞的含義,他以為世界便是物質的萬事萬物,卻不知道在精神上,每個人也有每個人不同的世界。這種屬于典型的詞語理解障礙未掃清。
其次,當學生突然發出這樣的問題,我認為只有老師通過他的問題進行有效教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他的問題,明顯很幼稚,我該如何引領學生在他們自身問題的基礎上走進文本的縱深處呢?后來我想如果,我能接解答學生話頭,坐如下的過渡,或許能更好地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生質疑的能力:
“感謝XX同學的解答。我們每個人都每個人的世界,這個世界在我們的心里。作者忘記了自己的世界,走進了草蟲的世界。看,在草蟲的世界里,是否更加讓人向往?讓我們繼續去尋找去感受。”
夜深,無力思考,也許還有更好的辦法。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書戴嵩畫牛》是小學高年級的一篇文言文,學習古文雖不是第一次接觸但還是感到很新鮮。我在備課時也反復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
該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到些什么呢課前我也和有經驗的老師進行了一番認真的探討,編寫了一份具體詳細的教學預案。為了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課前我讓同學們回家去認真預習,把文言文多讀幾遍,借助語文教材上的注釋,進行初步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帶著同學們讀古文。告訴同學們:讀古文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語速要慢。可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后,發現學生是一字一停地讀,沒有古文的韻味。于是我又范讀了一遍,再采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復復讀了好幾遍。雖然所花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了學生是越讀越好,越讀越有興趣。讀著讀著,學生終于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于是,我以“教學生學會并且會學”為本,教給學生理解古文的方法:
1、聯系上下文
2、查找資料書
3、結合注釋等等,引導學生借助語文教材上的注釋進行學習,再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探究。
隨著入情入境地流朗讀、品味,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加深了。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我拋出了本文的中心問題: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能夠找到文中的句子來回答。
教學完這篇文章后,我學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雖然粗淺,但對于今后的教學,很有幫助。教學永遠是一種遺憾的藝術。整堂課的教學中沒有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緊張,舉手的學生總是那么幾個。另外課堂上學生動筆的時候很少,教師應該要及時點撥。因此,如何從我自身開始,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學得活,學得扎實,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改進。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本組課文在表達上有一個共同點:作者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無窮的魅力。因此,在本組課文中學習時,我從整體上把握本組教材的特點,采用以讀為主的學習方式,在讀中質疑,在讀中解疑,在讀中感悟,體會重點句子的思想感情。
課文中運用各種修辭方式,如擬人、比喻、排比、反問等使文章更生動、形象,表達意思更為準確、鮮明、生動。引導把握這些句子,通過體會、歸納理解句子含著的意思的方法,使學生能正確地理解、掌握這些句子的描寫方法,并在實際上運用。如《山中訪友》文中有一句:“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這句話不但生動形象的說明了老橋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更表現了作者對老橋的敬佩和愛戴,從這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便表露無遺。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很重要,并且讓學生能課堂上練習說一說這種句式,從而提高學生用詞造句的能力。
在本組課文中,我沒有大段的分析、講解,而是鼓勵學生自主練讀,讀中自悟。在前文句子品析方法的指導上,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有感情的練習朗讀,并說說為什么選擇這部分讀?以此延續學生對句子的'品悟能力的訓練,并讓學生進行平等、輕松的,既給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展示機會,又使學生帶著個人的感受、體驗,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閱讀交流和賞析,這對學生是很有益的。
總之,這組課文不僅作者寫得美,學生讀得更美。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在設計這一課的過程,教案先后修改了十多次,我看了支玉恒、李吉林、蔣軍晶等名師的實錄,我知道,我在準備這節課時是不能將他們的設計生搬硬套的。
我反復讀課文,理解著課文每一句話,細細品讀,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認識。
作為一個音樂家,能來到一個偏僻的小鎮演出,肯定沒有華麗的演奏大廳,沒有那么多上流社會的人,說明他想把自己的音樂散播到每一個角落,他想讓他的音樂給更多的普通的人帶來享受。他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只有幽靜的地方才能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在這樣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卻傳出的是他的音樂,這樣窮的人是聽不起他的音樂會的,卻彈奏著他的曲子怎能不讓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
這對窮苦兄妹的對話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彈,而姑娘沒有看譜,只是聽過別人彈過幾遍就能斷斷續續的彈,說明姑娘確實不簡單,也反映了姑娘的音樂天賦,可是彈不好曲子讓這個姑娘苦惱,她是那樣渴望聽貝多芬親自彈。姑娘的話中流露出了對音樂的熱愛與渴望,可是哥哥的話讓我知道了她的家境,這對窮苦的兄妹雖然貧寒,卻依然相互理解,互相關心。此時,門外的貝多芬的聽了這番話后會有怎樣的反應?送他們兩張門票?還是把譜子寫給姑娘?當他看到這位姑娘竟然是個盲人的時候,他唯一能滿足姑娘的就是為她彈一曲。貝多芬沒有自報家門,而是選擇了給姑娘彈琴,他認為姑娘知不知道他沒關系,只要聽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并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音樂家,而是一個把音樂的美帶給姑娘的.使者,當姑娘渴望聽到的琴聲響起的時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為只有貝多芬才能彈得這樣純熟,姑娘的音樂天賦讓她聽出這個彈琴的人就是貝多芬,可是她又難以置信,但感覺分明是貝多芬,因為她能真正體會貝多芬音樂中的感情,她對音樂的理解正是貝多芬對音樂的理解。從這里可以看出,姑娘和貝多芬是默契的,這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貝多芬沒有想到,在這樣偏僻的小鎮上竟然有如此熱愛音樂的人,也沒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這樣的音樂天賦,更沒有想到這位姑娘能通過音樂體會到他的內心世界。
對于貝多芬來說,這樣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被這對窮苦兄妹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深深的打動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濤洶涌的大海。此時,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透進窗子,月亮是美好的象征,表達的是祝福,貝多芬在這樣偏僻的地方,這樣貧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樂的人,他此時心里是溫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說,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給這位姑娘,借著清幽的月光,作為一個音樂家,一個以音樂為語言的人,他不需要說些什么,那樣太蒼白了,只有用音樂來抒發他內心的情感,因此即興創作了《月光曲》。
皮鞋匠聯想到的畫面是貝多芬心情的變化,姑娘腦海中的波濤洶涌的大海是貝多芬感情的涌動和傾瀉。當音樂停了,貝多芬心情平靜的時候,兄妹倆仍然在回味著音樂的意境,體會著貝多芬的心情與創作的激情,可貝多芬已悄然離去。貝多芬靜靜地來又靜靜地去,給兄妹留下地是祝福,是喜悅,是無限的遐思,是幸福的陶醉……給我們后人留下的是不朽的音樂和美的感受。
當我真正走近了課文,才真正走進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走進了《月光曲》創作的根源。同時,我查閱了貝多芬的相關資料,貝多芬自己曾說過:“我的音樂應當為窮人造福,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該多么幸福!”“我為什么要作曲,因為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他的這兩句話更是加深了我對文章的理解,是呀,他為什么要為姑娘彈琴?一個音樂家只有富有同情心,只有他懷著用音樂為窮人帶來幸福感的心,才能驅使他為這個姑娘彈琴。當他遇到知音時,他如此的激動,他的內心世界怎樣釋放?只有音樂。
此外,我還看了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愛麗斯》的創作過程,也是為了一個即將死去的窮苦人而作,在這個窮人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用他的音樂滿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美景,帶著幸福和喜悅滿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這樣一個善良的人,這樣一個用音樂給人帶來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樂輝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讓孩子通過《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來體味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作為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對于這樣設計,這是個嘗試。我想,讓孩子換位思考的方式去體驗,讓孩子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去讀課文,用自己的感情和聲音反射姑娘和貝多芬內心,去理解這一偉大作品誕生的過程。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選擇這篇課文,首先是被課文內容所感動。文中的老婦人對青年人的幫助不正是我們這些為人師者應該學習的教育之道嗎?《唯一的聽眾》講了一位音樂學院的老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故意裝聾對一個琴藝糟糕、差點喪失自信的青年人進行鼓勵、幫助,從而使他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
這篇文章有兩條線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二是老婦人的語言,通過這兩條線表現出老婦人對“我”的愛護和鼓勵,表達出“我”對老人這與眾不同的幫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在梳理課文內容之后,我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從一個音樂“白癡”成長為一個小提琴手,是誰創造了這個奇跡?學生馬上說是老婦人。然后我讓學生找出描寫老婦人言語的句子,想想老人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些話的,“我”聽后又有怎樣的感受?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體會,并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再讓學生思考:除了有特色的語言描寫之外,還有人物的什么描寫?學生自然說是神態描寫,然后抓住有特色的三次神態描寫,進一步領悟老婦人的品質,讓學生在品讀這幾個句子的同時將“我”的心理變化和行為的變化穿插其間。其實這是課文的難點,在今天的教學中我覺得學生還是比較積極的,他們能夠聯系上下文去體會這種平靜的.眼神中所包含的意思,第一次那平靜的眼神是鼓勵,第二次平靜的眼神從鼓勵到更多的是贊美,第三次平靜的眼神仿佛是深深的潭水,這眼神中包含著更多的東西,在理解這層含義時需要有前兩次的情感鋪墊,我不斷地啟發學生去發現老人那細微的動作,“手指悄悄打著節奏”等,還有那省略號和我心理的變化,通過這些鋪墊學生讀到文字背后的東西,都有了自己對文本的獨特解讀,這眼神包含著對我的愛、對我的贊美、對我的鼓勵、對我點滴進步的高興、對我的期望……這一句句話從他們的嘴里迸出,讓我看到思維的火花在碰撞。在此時我又順勢進行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發揮想像,描寫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動:
當我沮喪地想離開小樹林的時候,她平靜地望著我,仿佛在說:--------;
當我每天都在小樹林拉琴時,她平靜地望著我,仿佛在說:---------;
當我漸漸奏出真正的音樂時,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仿佛在說:-------
這一練習使學生對老人“平靜”眼神的解讀到達了情感上的再一次提升,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老人“平靜”眼神背后無聲的力量和老人那顆偉大的心。
但是課堂永遠充滿了遺憾,反思課堂,值得商榷、亟須改正的地方也有很多:
1、朗讀形式較少,指導不夠深入。
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教育方法、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和準確,所以朗讀老教授的語言時放不開,語氣不夠到位。
2、感悟不夠。
雖然能夠抓住老教授的語言、神態進行重點教學,但挖掘不夠深入,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夠,所以,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較為粗淺的,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
3、課堂上語文味的體現。
雖然課堂上,我一直引領學生自主朗讀品悟,并安排了句式轉化的訓練,省略號的補白,小練筆,但是由于課堂容量較大,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寫,只是匆匆說一說過場,這一工具性體現得就不夠了。
課后在 許多老師的點撥幫助下,我更清楚地認識到課文教學中學生實踐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樣的課,學生都必須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樣,也不是蜻蜓點水,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學有所獲,學有所長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向命運 挑戰》 一文講的是二十一歲就身患絕癥的霍金,敢于向命運挑戰,經過頑強的努力成為一個偉大科學家的事跡。在教學中有一個問題吸引了學生:如果霍金跟你在網上聊天,你準備問他什么問題?結合此題我設計了語言實踐活動——采訪,引領學生走進霍金心靈與霍金進行零距離對話,既錘煉了學生的語言,又提升了學生的精神, 頗受學生歡迎。
在活動中,有學生扮演霍金來解答問題,有學生扮演記者提問。他們從不同角度向這位科學界泰斗發問,生活方面的,有科學方面的,有關于毅力的'-----他們從這位偉人身上認識到了人生的價值。
培養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是<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之一。教學這一課時,我設計了實踐內容_---采訪,引領學生走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走,進作者的心靈,讓文中抒發的感情與學生的心靈交融,促進了學生對偉人精神世界更準確的把握。通過采訪,激活了學生課前資料的積累,盤活了學生已有的心理資源,使之成為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的資源。
言語實踐是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活動。學生的身心只有進入激活狀態精神的水面才能蕩起漣漪,飛出浪花,內在的語言才能迅速活躍起來。采訪是一種實踐形式,形式只是一只"金瓶"但它一旦插上精神之花,就會芬芳四溢。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這節課中,我通過緊扣戲劇沖突,揣摩“潛臺詞”,來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繼而挖掘文本資源,認識中國的“和”文化。課前重視學生的預習作業,讓學生讀通、讀準、讀懂,為上課打好基礎。課中啟發誘導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樂思、樂想、樂說。
第一幕的教學主要抓戲劇沖突,這是閱讀劇本的關鍵。我拋出一個問題:“藺相如與韓勃在討論什么問題?”學生很容易就了解到一個信息,即“韓勃認為藺相如怕廉頗,而藺相如自己卻堅持說不怕”,這就是戲劇沖突。我帶領學生緊扣這個沖突,深入文本,揣摩臺詞,引出“和為貴”這一個中心。
第二幕的教學通過研究廉頗是怎樣請罪的`,抓藺相如寬恕廉頗的細節描寫,體會到廉頗請罪是誠心誠意的,藺相如也是真心原諒廉頗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誠,才有了負荊請罪這樣好的結局。
整堂課上下來,雖然是流暢的,學生也是投入的,但朗讀不夠,如果能指導朗讀,借朗讀來體會品質、升華情感,學生的心與課堂就更融洽了!我本來計劃學完后分組表演,覺得在排練時學生就會再讀,讀中、演中品味人物內涵,可學生確是笑聲不斷,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關注課堂,反思課堂,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愛上課堂。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核心提示:本節課分為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再讀課文理解詞語、質疑、交流自己喜歡的段落、談感受、總結幾部分。我以學生四年級學過的《和時間賽跑》中的一段文字引入,因為學生已對林清玄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省掉了作者簡介部分...
本節課分為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再讀課文理解詞語、質疑、交流自己喜歡的段落、談感受、總結幾部分。
我以學生四年級學過的《和時間賽跑》中的一段文字引入,因為學生已對林清玄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省掉了作者簡介部分,直接導入新課,這樣就為下面的課文學習爭取了時間。
接著,通過學生跟讀、自讀課文,概括本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
下一環節,同桌結伴,合作學習,解決生字詞的障礙,學生匯報學習成果,從字音、書寫、重點詞語入手,沒有逐一進行,而是讓學生選取自己認為重要的去說,這樣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避免了逐一回答的枯燥、單調,讓學生有話可說。
接著,引導學生質疑,還有哪些問題你們沒有解決,為下節課的深入學習埋下伏筆。
初步感知課文,提出這是一株 的百合,對百合花形象的`初步感知,是建立在充分朗讀基礎上的,不求深入,只是初步感悟,所以,以填空形式出現,降低了難度,讓每個學生都能輕松填空,為下節課深入學習做了準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同伴合作學習這一環節效果不錯,學生與同伴合作掃清了字詞義障礙。學生主動匯報學習中應注意的字音、書寫、重點詞語,更符合學生實際,解決了他們的困惑。
但是,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有許多不足之處,歡迎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詹天佑》這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熱情和創新精神。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感受詹天佑的“杰出”來進一步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熱情和創新精神,是突破重難點的好方法。天佑的“杰出”主要表現在“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個方面。
而創造性地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是本課的難點。教學這一課前我設計了很不錯的課件,可是當我要上課前的那一刻,電腦突然出了故障,精心設計的課件不能使用了。
可是我今天必須把這一課授完,于是我馬上想到我的小特長——畫簡筆畫,當我講到詹天佑在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上的創新設計時,就通過和學生邊讀課文邊畫示意圖的辦法,再結合“難點突破”中學生眾手演示的三個操作來自主學習,小組交流,感悟詹天佑因地制宜,大膽實踐,勇于創新的精神。
這節課學生上課熱情一直在參與中燃燒,不僅能深深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熱情和創新精神,而且就這遍課文還談了很多自己讀后的感想。同學們都紛紛對詹天佑的愛國熱情和創新精神表示欽佩,并下決心要向詹天佑學習。
我沒想到我的這一課堂的小小創新竟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不過我想也許不是我的小特長得到了發揮,而是因為這種學生能夠很好地參與操作的熱情,燃燒了課堂吧!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8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3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6-12
[精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6-12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2
(經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6-29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06-29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2-28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02
六年級語文上冊《窮人》 教學反思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