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
《變色龍》以故事的形式寫了發現變色龍、端詳變色龍、放回變色龍的經過,介紹了變色龍的外形、捕食和變色的特點。變色龍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因為變色龍生活在熱帶叢林中,“數量不多,難得碰到”,所以對教室里的孩子來說,根本就不了解、不熟悉。怎么辦呢?課文的第九自然段以準確、細膩的筆觸,介紹了變色龍的外形,寫作順序是“全身——頭——身軀”,通過閱讀,我們很容易認識變色龍。但是,為了使孩子們準確把握變色龍的外形,我讓孩子們觀看變色龍的圖片,說說變色龍的.樣子。在學生學習第九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讀讀文字,看看圖片,相互提示。這樣,學生對變色龍形象的認識就容易準確、清晰、具體了。
學習第十一自然段的時候,就讓學生觀察文中的插圖,體會變色龍的舌頭“長得驚人”。學習第十四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觀察這樣幾幅插圖:在香蕉葉上,變色龍變成了香蕉葉色;在棕色的泥土上,變色龍變成了棕色;在水泥板上,變色龍變成了淺灰色;在楓葉上,變色龍變成了紅色……這樣學生不但對這些顏色印象清晰,而且不知不覺地體會到了顏色的漸變過程。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幅顏色漸變的、流動的、和諧的畫面。學生不禁驚嘆變色龍功能之奇特,本領之高超。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2
《地震中的父與子》描寫是是巨大的災難面前,父與子憑著堅定的信念創造了一個人間的奇跡。在教材的處理上,根據教學要求和文本的特點把課文劃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兩課時的教學立足語文,緊扣文本,設定目標的時候,力求做到簡明,這樣課堂上就能夠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學生就能在反復觸摸文本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受,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簡明的教學目標既貼近學生,使每個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都能有所收獲,有所發展。通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對新課程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教學中,我盡力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點句,文本解讀。
第一課時抓住“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句子,貫穿整個教學內容。通過旁人與父親的對比,體會出父親那種近乎失常的舉動背后,蘊含的堅定的信念,體會深沉的父愛。通過揣摩父親的心理來更好地多元個性解讀文本。
在學習重點句描寫父親動作,外貌的這句話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學生通過反復朗讀,以讀帶講,每次的朗讀都提出要求,提升讀的質量。多元解讀,突出亮點。
二、靈活處理教材,發展思維。
詞語教學這一環節,理解詞語跟感知課文內容聯系起來,在對文中的詞語進行梳理后分組進行教學。一組是地震后的場面,通過選詞說話的方式,來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效果,而不是機械地說說詞語的意思。一組描寫父親的`神態認讀并說一段話,概括了課文的內容,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學生通過語言的轉換,促進其語言的內化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閱讀教學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在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心理活動時,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適當的補白,進而有感情地體會朗讀,更深層次地體會深厚的父愛。心理活動進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縫隙,既訓練了思維能力,又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訓練學生語言的表達時,設計的形式變化還不夠多。學生在對文本補白時的語言,不僅要關注他的對不對,還要關注他的語言的質量。教師的語言對學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師這樣說說你自己的感受?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質量。二是高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文本時在表達方式上還可以做點文章,那么多的小時作者在表達的方式為什么這樣寫?又能反映什么呢?對于學生的寫作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結合文本的內容來進行整合。三是在重點段設計訓練點的時候,集中力量做一點,時間會更充裕效果會更好。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3
本課篇幅較長,我從內容上把課文分為童年的故事和后來的認識兩個部分。教學第一個部分,我著重抓住描寫巴迪內心感受的詞句,重點品讀,理解,體會情感。教學第二部分,我從學生自主讀悟、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住“我從心底里知道,‘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這句話來理解,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由課內走向課外,讀中悟情,讀中悟理。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4
“月是故鄉明”是五上第二單元的主題。本組教材圍繞著濃濃的思鄉情展開,從《古詩詞三首》到《梅花魂》、《桂花雨》,孩子們已經深深的感受到漂泊在外的游子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小橋流水人家》作為第四篇課文,又是一篇略讀課文,我采取了一種既活潑又有效的形式──讓學生當老師。
在孩子們預習讀書的基礎上,我對他們說道:“平時都是老師引領大家去理解課文,今天換一種方式,讓一位同學來當老師,如何?”話音剛落,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當小老師領讀之類曾經有過,但是正兒八經地當起老師來還是有點挑戰性。
高敏舉手了,在同學們的掌聲中拿著書走上講臺。她學著我平時的架勢,先帶領大家理解課題“小橋流水人家”的意思,并補充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接著,從課文中尋找故鄉最美在什么地方,領著大家美美地讀了起來: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兩三枝特別長的,垂在水面上,畫著粼粼的波紋。
當讀到“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不會忘記。”時,她從“那段”和“那些”出發,和大家一起感受那一段美好的時光,那一些美好的風景。在叫王鴻昱發言時,有人在低下偷偷說道:“她老是叫女同學!”哈哈,果真如此!想想也對,畢竟高敏是“女老師”嗎。
這樣的方式也是一種嘗試。對于五年級孩子來說,他們對于這樣的方式感覺很新鮮,很有趣。當“老師”的,充分把自己自學的體會與大家分享,下面的`孩子則及時補充,發現,教師也可以暫時充當學生角色,參與學習過程,這樣的多維互動還是比較有效的。這既是對學生預習情況和自學能力的檢測,又利用角色轉變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有時也需要這樣的一些調整,可以適時演一演,動一動,議一議。畢竟一個學期這么多的語文課,如果千篇一律,容易造成孩子們視覺上的疲勞。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5
我緊抓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特點,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1、突出了“活動化”;2、突出了“自主性”;3、突出了探究性;4、突出了語文性。
通過本次教學,我認為要上好語文綜合實踐課,主要還是從這幾方面著手:
1、寫好計劃書。引導學生對活動主題進行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分析、梳理,提出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參與整體策劃,有明確的活動目標,讓計劃更有目的性。
2、充分認識到閱讀材料的作用。
閱讀材料是出發點,承擔著激發學生興趣、提供活動素材、引領研究方向的作用。閱讀材料是例子,教師要通過這些材料引導學生總結出學習方法。閱讀材料是原點,每一篇閱讀材料都可以看做是一方面典型的代表,可以引領學生以此為點,輻射更大的扇面、走的更遠、見識更廣。所以,要運用好閱讀材料。更好地凸現三維目標。
3、體現教師指導的有效性。
教師對知識要點的點撥、對學生展示的評價是必要的'。
4、要體現語文味。
“水嘗無華,相蕩乃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有互動才會有碰撞,有碰撞猜會有提升。只有個人展示是不能引起共鳴的,可以讓學生說創作感受,談收獲,甚至學生互相提問,這些形式都可以形成互動的情形和氛圍,讓課堂上充盈語文味。
5、教師的文學素養、語文素養、跨學科的相關知識還需要拓展、加強、豐富。
教師獨立解讀教材的能力還需要加強。
教師對綜合性學習的目的還需明確。
教師對自己要發揮怎樣的作用、如何發揮到恰到好處需要思考。
綜合性學習這一項目是新課程改革的亮點,第一輪使用還處于摸索和逐步深入的階段,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有許多的盲點:如何將課內外活動統籌安排,做到有機結合?如何充分利用閱讀材料?過程指導如何更好地實現互動和提升?成果展示活動怎樣學生成為“首席”二教師又不全部隱退?建立怎樣的評價機制?
我已經輕輕掀開了綜合性學習的面紗,還會進一步加強研究,在實際教學中進一步豐富。我將在“走一步”的興奮中,期待“再走一步”的快慰。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6
學生自識字以來一直都在閱讀,本組教材以“我愛閱讀”為專題,其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書的深厚情感;二是要在閱讀中能夠結合學習和生活實際,學得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閱讀的重要意義,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逐步養成閱讀的習慣,從而受益終生。
在教學本組課文時,我做到了統籌安排,加強了教材的整合和課內外學習的結合,努力把讀與悟、讀與寫、讀書與活動結合起來。一邊讓學生學習課文,一邊讓學生收集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同時開展了“讀書是否有益”的辯論會,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同時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讀書和寫作方法,特別是加強了對反復讀書的意義和方法的學習,學生深受感染。對習作中要寫真實的事,學生受益匪淺。
在教學本組課文時,我還注重了這高年級識字教學的探討,在教學《竊讀》一文的第一課時,我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做到了識字教學與其它各個教學環節有機結合。這一課時教學中,貫穿課堂的始終是——讀,體現了新課標中提出的高年級要以閱讀為教學重點的要求,將識字教學融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在導入時教寫字,在讀書中識字,在具體語境中知意,抓重點指導寫生字,并展開了各種訓練,打破了目前高年級板塊式的識字教學模式。這堂課“寓識于讀,識讀結合”,彰顯了識字的最基本的目的之一—閱讀,使識字和閱讀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不過,我思考過:這樣讀時停頓,并摻著講解,是否影響閱讀時情感的體驗。通過我的反復實踐,由于是初讀課文,好像沒有什么影響。要有影響待在課后或利用早讀課進行閱讀訓練,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學反思
本組教材彌漫著“款款思鄉情,濃濃的戀鄉意”在教學本組課文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一是通過讓學生通過讀書來體會作者對家鄉的思戀、熱愛的思想感情;二是通過對比閱讀,使學生領悟到,思鄉的情是一樣的,思鄉的方式、寄托的.對象卻是因人而異的,引發鄉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從而體會到作者的感情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景物和事情表達出來的;三是通過讀書,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其次,在教學本組課文時,我還重點進行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研究,我認為教學是一個豐富多變、動態發展的過程,“預設”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預設”精彩高效。在以上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讓老師、學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對話互動,使學生的自讀自悟有一個“質”的提升,“潤物細無聲”地把感悟語言、體會情感、指導學法、領悟學法等融于教學過程中,實現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揉合。四年級時,我注重教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和抓住重點語句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并得到了有效的運用。本學期,我開始進行略讀課文教學模式的教學研究,我認為略讀課文的教學重在讓學生自讀自悟,老師要大膽放手,確實給出足夠的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從容地讀上幾遍課文,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全班交流環節,應營造寬松愉悅的交流氛圍,激勵學生樂于暢談自己的讀書所得,老師則要認真傾聽,及時捕捉鮮活信息\,或點撥指導、或引發討論、或歸納學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讀為本,自讀自悟。在本組略讀課文《小橋流水人家》的教學中我著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及方法運用可以說是得心應手,但在課文的閱讀時由于學生讀得不夠熟練。方法還不會用運,因而“生成”效果不佳。沒達到預期的目標。不過,略讀課文的教學我將沿著“導入檢查——質疑梳理——探究合作——學習交流——作業拓展”的教學思路進行探究,望各位同行提出寶貴意見或建議。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7
《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于改錯的精神。文章語言簡練,人物形象鮮明。
教學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用查字典了解詞語意思,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為課堂教學做準備。教學中先在引導學生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后精讀每個故事,深入研究每個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后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給三個故事加小標題,并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在教學中,讓學生讀、議、辯的形式讓學生感受。
通過以上方式教學,大部分學生能夠了解三個故事的內容以及之間的聯系。能夠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基本能夠完成教學目標任務,課堂教學不足之處:學生課堂閱讀較少,個別學生對人物心理活動揣摩不夠,沒有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氣勢、神態。今后教學要加大課堂閱讀訓練。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8
馬老師教的《古人談讀書》這節課的教學有兩個突出優點:
一、老師善于鼓勵和表揚學生。馬老師語言幽默風趣,整堂課氛圍輕松、愉快,這一點大家都看到了聽到了。老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和看法。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成功都給予充分欣賞和關注,以激勵性的語言、鼓舞、喚醒學生主動參與的信心,因而本節課學生學習興趣濃,師生配合默契。
二、用抓重點段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累、感受、體驗語言意韻美和形式美,學會讀書落實這個教學難點和重點。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針對重點段,學生邊讀課文邊選擇,邊思考邊回答,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品味,自讀自悟,滲透了新課標最為核心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引導學生掌握運用論據論證論點的方法。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9
《一件運動衫》,是一篇選讀課文,課文通過“我”買運動衫,買鞋及康威老先生用小狗給“我”換運動衫過程的描寫,體現了“我”與康威老先生之間的真誠與友誼,贊美了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平日,我們比較忽略對于課后選讀課文的教學。其實,讀來,這類文章中所蘊含的人文內涵更不亞于精讀課文,甚至更接近孩子的的情感,讓他們更樂于接受。所以,本著“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通過此類文章的學習,以此來檢驗平時的教學效果。近而,更近一步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對本課展開了精心的設計。力爭讓孩子們在課堂上運用所學知識,通過自主學習感悟,給他們充分體會和發揮的空間。而在鉆研教材的過程中,我覺得課文不僅僅是在贊揚小男孩與老人間的真情,還有媽媽對兒子的疼愛,有售貨員對老人的同情,還有老人對陌生人的幫助之情等這些側面反映出來的情感因素。所以,這一節課的外延被無限地放大了,真情也不僅僅限于這兩位主人公,而是感受到更多人與人之間的愛。所以,我在“情”字上做文章,力求達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以情育人,用心地設計了一個充滿溫情的“活”的課堂:
1、運用音樂,創設情境,以情感人。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學導入牽扯到整節課的情感輻射,是情感點燃的切入點。所以,在本課導入環節我設計播放歌曲《愛的奉獻》,讓學生一邊欣賞一邊跟唱,這樣即創設了一種情感氛圍,又拉近了我和孩子們間的距離。同時,我利用煽情的導語激起學生讀文的興趣和自信,并為本文的感情基調埋下了伏筆,更為學生們的感悟體會指明了方向。在教學結束時,我讓學生再一次聆聽《愛的奉獻》,再一次營造氛圍,立足學生的情感,點撥、推動學生的思維層層深入,達到超越文本。在音樂的情境中陶冶和提升感悟。
2、巧設疑問,牽一發而動全身。課上,我通過問學生:你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料到故事會是這樣的結局了嗎?來激發學生的共鳴:這個結局太出乎意料了。繼而引導:我想不僅是結局,包括在事情發生過程中,也有許多出乎我們意料之處。從而引出主線問題: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意想不到?用“——”劃出相關語句,并談談你的.體會。思考這個問題,其意義在于增強文章對學生的沖擊力,讓學生對這些出人意料的地方不僅產生新奇感和探索的欲望,而且為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友誼而深感震撼。此問題一出,立即達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因為學生本身就帶著疑問和好奇。再加上這個問題并沒有將學生僅僅局限于小男孩和老人之間的關系,而是給了學生們個性感悟的空間,讓他們從各個方面去體會。這樣,也充分地展現了孩子們的自主閱讀和個性化理解。
3、以讀為主,讀中有方。語文教學離不開一個“讀”字,只有充分地讀,入情入境地讀,才會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內涵。所以課堂上,我以學生的自讀為主,通過快速輕讀、快速默讀、小組讀、配樂讀、評價讀、齊讀等形式,讓學生們真正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在讀的過程中,注重點撥方法,哪些關鍵詞該重讀,哪些地方該深情讀,相應指導。
4、注重點撥,總結方法。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點撥學習方法。如:作者是如何通過抓住小男孩的動作、神態等來表達他的內心情感的。還有課文在布局謀篇上獨具匠心,安排了這么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尾。在最后環節我還安排了一系列的延伸活動,如看圖想象二人當時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接著,在這件運動衫上題詞,學生都紛紛匯報自己的感想。從而實現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待我日后更加努力去完善。如:課堂上學生的指導朗讀還可以更深入些。最后還可以介紹相應的閱讀鏈接,如:《麥琪的禮物》,從而拓展學生的閱讀面。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0
這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貓》,文章主要講述一只貓發現年糕,偷吃年糕后被粘住嘴巴,想盡千方百計都沒擺脫掉年糕,受到主人一家的嘲笑。作者以幽默而辛辣的筆觸,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地描寫了一只小貓偷吃年糕并發現了三條真理的過程。表現了當時社會人情的冷漠,表達了作者郁積日久的不滿和憤恨,對弱者給予了極大的同情。作者借貓的遭遇,寄托了自己對弱者的同情。
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通過默讀、輪讀、范讀、分角色朗讀、齊讀等形式,在讀中感悟作品的意義,在讀中陶冶情操,在讀中受到語言的熏陶,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教學中,我注重體現以讀為本的理念,引導學生讀中感悟理解。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本內容,了解主要講了什么內容;接著,我抓住你覺得文中哪些句子最讓你發笑?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反復讀書,體會感悟,小組交流感受;最后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情感——作者對窮人、弱者的同情。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較為高漲,課堂氣氛較為活躍。
最后在課堂小結的時候,我讓學生找出讓你發笑的句子,并讓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讀一下,并找出讓你發笑的'原因,這篇文章通過讀讓同學們自己在讀的過程中自己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充分啟發學生的思維,在讀中想,在想中體會作者對弱者的那種同情。總之,這篇文章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當然,本課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一是學生對文本的體會感悟不夠深入,僅停留在這只貓讓人好笑的層面,對深層的寓意體會不到位。二是學生的感情朗讀水平不高,需要老師的進一步加強指導。三是課文的寓意比較深刻,只靠學生的讀,沒有老師的講,學生不能透徹深入的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四是老師的引導作用沒有很好的體現。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1
《松鼠》是一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都很強的文藝性說明文。抓住漂亮、馴良、乖巧的特點,介紹了松鼠的外形、生活習性、性格。文中準確、生動的語言滲透著作者對說明對象——松鼠的細致觀察,字里行間充滿著作者對這小生靈的摯愛。生動的說明語言激發起讀者內心珍愛生靈的美好情愫,也進一步激發起學生閱讀說明文、探索大自然奧妙的興趣。
《松鼠》這篇文藝性說明文,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而且本文的語言通俗易懂,將小松鼠的特點寫得很傳神,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上難度不大。由于學生對說明文比較陌生,積累的說明文文體知識十分有限,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有一定的困難,體會不同的說明文的不同語言特點時,要盡量使學生明白:不同風格的語言沒有水平高下之分,只是針對不同的寫作需要而定。初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通過認真圈畫、反復朗讀、仔細品味等方法,品味語言特色,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針對以上這些情況,我把學習重點難點定為:1、學習體會文章語言的生動、準確、形象,領悟介紹小動物的一般寫法。2、理清文章介紹動物的順序。
上課時,我沒有按照常規,問孩子們是否喜歡小動物,感覺這個問法沒有意義,有人確實喜歡,但也有人不喜歡,難道就因為要上這篇課文就讓孩子違心答喜歡?所以我已建立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借美麗的大自然美景引入課題,說說自己喜愛的動物。例如,“我喜歡忠誠的小狗”。學生踴躍發言,那些喜歡動物的孩子就有了宣泄自己情感的舞臺,同時定下的說話句式讓他們學習如何說好完整一句話,以及對喜歡的動物特點做個高度概括。起到一石三鳥作用。接著出示松鼠的精美的圖片,孩子在欣賞漂亮的松鼠時,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過渡到下一環節:初讀課文,把握說明順序,研討課文內容。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都能弄清本文的總分結構,能歸納總結松鼠的漂亮、馴良、乖巧。研討課文,我重點講解課文第二節,按照由讀到品到悟的順序,由學生深情并茂的敢賭,然后品味語言,知道課文從面容、眼睛、身體、四肢、尾巴、吃相這幾個方面來寫得。讓學生再讀,把松鼠漂亮的樣子已經讀出來了。
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也發揮了同學們小組團結合作的'力量,方法的指導讓他們知道如何讓下筆,給予他們獨立研究、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他們有很大的獨立創造空間,思維處于活躍狀態。非常順利的完成了課文學習。
(分析時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的動詞、形容詞、及修辭手法進行語言特點的比較分析,切實感受本文準確說明與形象描寫相結合的寫作特點。通過這個環節落實課文重點,學生發言精彩紛呈,學生經過討論,明白平時說明與生動說明要根據說明對象和說明目的不同而用,同時也明白本文用生動說明,是為了說明松鼠是個可愛的小動物,讓我們喜歡小動物,從而關心動物關愛大自然。
最后,設計了一個能力遷移作業:寫一篇保護小動物的倡議書。這篇文章體現作者對動物喜愛的情感。用細致的描述、文藝的筆調,準確生動地說明了松鼠漂亮、馴良、乖巧的特點,表現松鼠是一種討人喜歡的小動物。松鼠善解人意、可愛乖巧,把人類與他們的關系拉近,與人類同在一片藍天下生存發展壯大,友好相處。在學習本文時要充分滲透這種思想,讓學生明白動物和人一樣需要安全、安寧、幸福的生活環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保護環境,保護動物,做一個綠色環保自愿者。自愿者的行動要表現在我們生活的時時刻刻、方方面面。并能夠把這種愛心傳遞下去,讓綠色環保的隊伍壯大。,真正還動物們一個舒適、安寧的生活環境。同呼吸,共美好是大家的追求。這一節課時不同尋常的!這也是我這節課的重大收獲!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2
離別,一個傷感的話題。雖說“若是兩情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但誰愿意讓沉甸甸的思念、牽掛縈繞著,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文人重情,因而文人之間的離別常常會演繹成一段動人的故事,如李白與孟浩然的黃鶴樓之別。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其實就是 作者對詩句的一種解讀,并將這種解讀呈現在動人的故事中,從而使讀者在讀文中獲得對詩句內涵、意境的深刻感悟。閱讀這種文章,基本的方法是:詩文對照。這一點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學生也并不陌生,學文之前大多已能瑯瑯背誦。
針對如此學情,我們的教學還能僅僅著眼于“詩文對照,理解詩意”嗎?不。我們要努力達到的目標,是向文本深處行進,讀懂送別中流露的“情”,學習文章表達情感的方式。目標決定方向,方向決定方式,于是,《黃鶴樓送別》一課的教學,定位于——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一、詩文對照,初解詩意。
學生對《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絕不是一無所知。初讀之后,已大致了解詩句講的是暮春三月,孟浩然要去揚州,李白在黃鶴樓為他送行。也能或多或少地感到詩人想要表達的依依惜別之情。當然,如此粗淺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想要獲得進一步的理解,必須詩文對照。高年級的學生,應該能比較熟練地運用文包詩的學習方法。于是,從“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讀懂了“故人西辭黃鶴樓”;從“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讀懂了如此美景,便是詩句中的“煙花三月”;從“順江東下,前往揚州”讀懂了詩句中的“下揚州”;從“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讀懂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該放手時且放手,讓學生去文中讀一讀,找一找,想一想,說一說,于是,詩的意思便了解了。很不喜歡那種為了突出學法指導一味地將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歸零”的做法。事實上,漠視學情的學法指導正是不重視學法指導的體現。
二、品讀場景,涵詠真情。
《黃鶴樓送別》一文,將送別時的三個場景娓娓敘來,細細描繪,無需畫面的呈現,音樂的渲染,就那樣“洗盡鉛華,素面朝天”,讓學生走進文字中,步入畫面中,咀嚼,品味,潛心會文滋味長,文的背后的那份情,便悄悄地撞擊心弦了。
首先,是“‘觀賞’美景”。“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那不是真正的觀賞,是掩飾離愁,是排遣別情,是將依依惜別的情意深深地藏在心底啊。為什么藏呢?“情深深,雨蒙蒙”那樣地唱不行么?“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那般地哭不可以么?不,那不是屬于李白和孟浩然這樣的男子漢的離別,他們藏著的別情后,是滿腔的深情,真情和豪情!細細地品讀一個“藏”,讀懂的是藏不住的情,直抵人的`心懷。
然后,是“敬酒話別”。人常道:言為心聲。送別的話語里傾訴的是心聲,滿滿的酒杯里裝著的是情意。敬仰情,感激請,留戀情;師生情,手足情,朋友情,酒滿情更滿。而孟浩然語重心長的勸慰中,是關心,是愛護,是對友情的珍視,信任。薄酒一杯酬知己,一個是“請滿飲此杯”,一個是“一飲而盡”,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語,傳遞的都是那不朽的友情,那樣真摯,那樣深情。
最后,是“佇立吟詩”。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孟浩然登上小船,白帆翩然遠去,李白佇立江邊,凝視江面,既然是“凝視”,他的視線應該有一個焦點,那個焦點,便是漸行漸遠的孟浩然。縱然是孟浩然乘坐小船已消失在水天相接的盡頭,視線卻能飛越千山萬水,久久地追隨,隨著牽掛的人兒走向海角天涯。因為人有情,物也有了情,“一切景語皆情語”,古人習俗“折柳相送”,“柳”——“留”諧音,那楊柳依依似乎也在伸手依依地挽留;那點點沙鷗仿佛也在一路追隨相送,聲聲呼喚珍重;那一江春水綿綿不絕地流淌,訴說著思念和祝福綿綿無絕期,真摯深厚的友誼在天地間長存,永世不絕。而文末的一個省略號,又蘊含著多少道不完的情!
就這樣,細細地讀,慢慢地品,味有了,情懂了,心動了,這一份依依惜別的真情,深情和豪情,如一棵樹,在心頭靜靜地長起來了。
三、反復誦讀,讀中抒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為何?文采斐然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詩中動人的情。原來,詩跟人一樣,有了情,便有了生命,便能生生不息地傳承。所以,多少年歲月流逝,靜靜佇立的黃鶴樓在訴說著這個動人的故事;長江水滔滔不絕,在吟唱著這一份感人的友情。一遍遍地誦讀,漸漸地,便分不清詩中的情,自己的情,只知道強烈的感情噴涌而出,融進這千古的絕唱——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一千多年過去了,人們傳誦著這首動人的詩。著名詞曲作家陳小奇將它改寫成了一曲《煙花三月》,歌詞就是一首詩,寫得情意綿綿。課堂上,歌不必聽,歌詞卻很值得一讀。用心地讀一讀,一切盡在詩中了——牽住你的手,相別在黃鶴樓。波濤萬里長江水,送你下揚州。真情伴你走,春色為你留,二十四橋明月夜,牽掛在揚州。揚州城,有沒有我這樣的好朋友?揚州城,有沒有人為你分擔憂和愁?揚州城,有沒有我這樣的知心人?揚州城,有沒有人和你風雨同舟?煙花三月,是折不斷的柳;夢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遠影碧空盡,才知道思念總比黃花瘦……
四、讀寫遷移,表達真情。
作為高年級的學生,僅僅讀懂文章表達的情感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學習課文表達情感的寫法。縱觀全文,在送別的三個場景中,或借景抒情,或通過描寫人物的動作、語言表達情感,使文章洋溢著感人的情意。細細回味,擷取生活中的一個場景,學習運用這些方法來表達與朋友間的友情,與家人間的親情……一則小練筆,由“得意”走向“得言”,“情”便如溪水般自然、活潑地向前流淌。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3
《新型玻璃》是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說明文。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將繼續引導學生了解說明文的表達方法,學習作者準確地用詞、形象地表達;二是讓學生通過了解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了解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成就及其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勤奮學習的自覺性。這篇課文語言淺顯,通俗易懂,較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怎樣做到既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又能提高其語文素質呢?我在設計時,主要體現學生的“自讀自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理解中內化語言,學習并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
在課前,我精心制作了課件,其中有一幅“玻璃摩天大廈”圖。一上課,學生就被眼前的玻璃大廈給吸引住了。這時,我讓學生觀察這棟大廈的外觀特點,學生興趣濃厚,語言表達富有個性。由此,教師導入新課,水到渠成,為下面的學習做了鋪墊,做到了“課伊始,趣已生。”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可事實并非如此。為什么備課時,我對教材進行了深入的研讀,精心設計了教學設計,可課堂教學效果卻沒有預期的理想?這不禁引起了我的反思。現就教學實施情況,做以下分析:
(一)教師缺乏教育機智,不善于調整教學
在讓學生默讀課文,畫出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并填入表格時,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收到的效果是低微的。這是我始料不及的。因此,當學生出現學習困難時,我一時慌了手腳,對學生的問題缺乏有效性的點撥,造成“高耗低效”的結果。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缺乏教育機智,沒能從容應對突發事件。
(二)學情分析錯誤,造成課堂低效
在備課時,我認為學生通過預習,對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理解并掌握,于是,教學環節的設計更多的是考慮自己怎么教,而不是考慮學生怎么學。課前,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情況沒有深入了解,高估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但從課堂教學來看,學生的預習并不充分,否則,在填寫表格這一環節時,就不會耗費長時間而影響了正常的教學進度。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將作為一個重點,使預習真正做到扎實、有效,而不是流于形式。鑒于此,教師在布置學生的預習時,可提出明確的預習任務,比如在預習本課時,可讓學生完成以下幾個要求:1、熟讀課文,不懂的字詞要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來理解。2、了解課文講了哪些新型玻璃?每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是什么?3、收集課外介紹的新型玻璃的名稱、特點和用途。預習目標明確后,學生才能有爭對性地學習,自學能力也能得到提高。經過一段時間,學生已經知道要怎樣來預習一篇課文時,教師可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制訂預習提綱進行預習。
(三)心情影響學情
上課結束后,一個同事對我說:“你怎么搞的,平時談話風聲的你怎么在課堂上一臉嚴肅?”“是啊,我這是怎么了?”我試問著自己。另一個同事說:“昨天你到我們班上課多好啊,笑容可親切了,我們班學生都被你收服了,還嚷著讓你再來上呢。”是的,我這是怎么了?我在心里再次問自己!
開學一個多月了,我接這個班級也有一個多月了。回想這一個多月來,除了開學第一天給學生上的第一節課,我的笑容始終掛著,那種笑很甜,很美。直到今天,我對學生笑過幾次?笑容還那么甜美嗎?哦,那第一節課應該是我笑得最燦爛的,也是學生學得最開心的一堂課。學生在周記上表達了對我這個新班主任的接納、認可,甚至還道出了希望成為我特別關注的對象……也許是因為新接班,對這個新的班級寄予了一個班主任新的希望、新的企盼,所以我以最佳的心態走進了這個大家庭。然而,隨著與學生的接觸、了解,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在我面前展露無疑,我漸漸收起了笑容,更多的是板著面孔的說教。在我的“苦口婆心”下,學生似乎收斂了一些。然而,我卻發現課堂上聽不到學生的個性話語言,看不到那曾熟悉的為某個問題而爭得面紅耳赤的場面,我著急,我無奈。噢,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一個板著面孔上課的老師怎么可能用智慧啟迪學生的智慧?怎么可能讓思想放射出耀人的火花?怎么可能讓孩子的個性得以張揚?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4
《憶讀書》一文開篇一句“一談到讀書,我的話就多了”讓人聽來很親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與自己談活,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對自己親身經歷的講述,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跟隨冰心奶奶成長,直到文章結尾得出結論:“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娓娓道來之語,如心底之泉水,緩緩流進了學生的心田,讓他們終身難忘。
在備課的時候,我以課程標準為準繩,以教師用書為依據,深入研究教材,最后確定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理解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相關詞語在文章中的作用等為教學重點。能夠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并能夠真正做到“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為教學難點。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感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梳理課文內容,打亂課文的段落排序,以問題引領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在這一環節中我想要學生明確三個問題。
①本文的主要內容:課文通過回憶作者幼時、少時讀書的經歷及多年來讀書的經驗,勉勵青少年“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②請同學在文中圈畫作者回憶了幼時、少時讀過哪些書?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這些內容體現了“多讀書”這一中心。
③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回憶幼時、少時讀書經歷的?在文中圈畫表明順序的詞語。課文中表時間的詞語:“七歲時”“同時”“到我十一歲時”“在我十二三歲時”。
二、課內外相結合,把課堂延伸
課文中兩次提到了作者讀《三國演義》的事。我安排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三國演義》。讓學生通過自己親自讀《三國演義》把自己的體驗和作者讀《三國演義》時的體驗相對照,發現些什么,并把自己的體會與發現及時地記錄下來和同學交流。這樣做符和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的要求。再者,通過學生閱讀原著可以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教學之后反思,我認為,如果能適當地和現實社會相結合來讓學生理解和接受“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長期效果應更好,尤其在我校,讓“書香溢滿校園”還要扎扎實實開展下去。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
忽視了本文的中心句“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三個問題的先后順序,沒有幫助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讀書習慣。因為只有讀書好所以才要多讀書。在多讀書的時候要做到讀好書。這是冰心奶奶通過自身的讀書感受給孩子們總結出來的經驗,而我卻在教學中給忽視了。這是致命的弱點。
如果我再執教這節課的話,我一定會對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讀書感受,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讀書體驗,體會作者的情感體驗。在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盡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讀書經歷理解作者的讀書體驗,使學生也能和作者產生共鳴。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5
《友誼的航程》這篇課文主要記敘了中國海軍艦艇編隊訪問美國圣迭戈港的經過。展示了中國海軍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同時表現此次出訪帶去了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課文緊緊圍繞“友誼”這一主旨,選取了與美軍民的聯誼及旅美華僑見到中國海軍的激動心情兩個場面來記敘,表現我國海軍艦艇編隊此次出訪的意義。下面,結合我的教學方法談一些想法。
一、小組學習效果顯著
這篇課文,我著眼與“要教給學生什么”,經過研讀文本,我發現點、面結合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文章主要講了兩方面的內容:與美軍民的聯誼及旅美華僑見到中國海軍的激動心情。而這兩方面的內容又通過“中國海軍的出訪,不僅贏得了美國人民的友誼,也使廣大旅美僑胞倍感振奮與自豪”這一句連接起來。這一句話即第3小節這。于是,我設計了這一環節:小組學習找一找有關點面結合的句子。通過教師的教(第二小節)讓學生學(第四小節),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他們的興致一下子就被提起來了,每個小組都積極探究,很快掌握了這一方法。
二、情境創設目標達成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以充滿激情的話語、配以圖片、音樂來渲染氣氛。借助這些真實動人的畫面和激情飛揚的旋律,我引領著學生穿越時空,來到了1997年中美兩國官兵在圣迭戈相聚聯歡的現場,在身臨其境中進一步催生了學生的自豪、驕傲之情和無上的光榮之感,催生出了學生熱愛和平、追求平等、崇尚友誼之情。乘機,我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中描寫中國海軍“艦容整潔,士氣高昂”的'語句,以及美國海軍贊美中國海軍的語句,表達自己對祖國海軍的贊美之情,表達自己的自豪、驕傲之情。通過朗讀,我充分感受到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與贊揚,對友誼的向往與贊美。這一感情開始在學生的心底里扎根、開花。
二、讀中感悟情真意真
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通過情境的創設,學生已充分感受到了祖國日漸強大,中美兩國建立起了誠摯的友誼。此時,讓學生自主學習第四小節,感受旅美僑胞對祖國的感情。不需要老師多說,學生自然真情流露。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8
語文五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3-01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3-25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3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2-18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4-23
五年級上冊語文《松鼠》教學反思04-07
五年級語文上冊《白鷺》教學反思06-17
五年級上冊語文鯨教學反思03-27
五年級語文上冊白鷺教學反思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