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品]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人教版《我的母親》(胡適)是一篇自傳體式文章,文章的前四段是寫的作者的童年生活,五至十三段寫的母親對我做人方面的深遠影響。
在處理這一節課的時候,考慮到教授的`是第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接觸到有關胡適的文學常識,在充分讀課文的基礎上,處理課文的生字新詞以及梳理課文的結構。然后,重點處理課文對母親的描述,寫了幾件事以及表現了母親的怎樣的品質。最后,便是當堂檢測。
整堂課下來,首先是沒有完成課前的打算,課前的預設不充分。在講授的內容上,不能做到精講精練,切實做到使學生在課堂之上有所收獲有所提高。
總之,這一堂課是不成功的課。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這節綜合性學習,是對課內詩歌學習的一個延伸,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燦爛的古典文化,現在提倡國學,古典詩詞是國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老師有一個責任就是傳承好古典文化,培養學生對中華詩詞的興趣與愛好,提高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古詩詞的'閱讀理解與鑒賞能力,提高審美情趣與文化品味,這是我們的責任。古典詩詞,詞語凝練,意境深邃,韻律優美,我們的母語教學,不能忘了中國博大精深的詩歌文化。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終于上完《信客》后,略感輕松。余秋雨作品是我非常喜歡的,其歷史的厚重感和語言的凝重感是我以及我的學生所缺乏的,所幸在這節課上同學們與我產生精神上的共鳴,為余秋雨喝彩,為當代中國有如此優秀的散文家喝彩。其后又感困惑,或許這種師生間的良性交流與互動是一種偶然,或許這只是后排坐著的許多領導與老師所營造的壓力氛圍下的一種激情,然而當這一切都過去之后,我們又剩下些什么呢?
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五年來,頗感語文老師之為難。語文課似乎人人能聽,人人能評,人人都有想法的'課。語文教學也是為許多教育家、專業或非專業人士詬病最多的。于是從上第一天課起,腦子里就混沌模糊,既怕誤人子弟,耽誤學生前程,又怕辜負學校厚望,于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此五年,甚為辛苦。然在與前輩、同行與學生的共同研討與交流中似發現兩點略有點價值的東西,一是語文課必須是基于語言文字的,二是語文課必須要達到師生共鳴的目的。
猶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即是南山區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之時,我抱著極其虔誠的心態去聽各種各樣的課(特別是公開課),突然發現大多數語文課聽不懂了。有在課堂上翩翩起舞者,有在課堂上離題萬里者,有整節課道德者教化者,不一而足。由此深感自我見識之淺陋,于是在課堂上依樣畫瓢,結果有一天一位前輩聽完我課后醍醐灌頂式地問了我一句:“你在上語文課嗎?”我猛然間全身震顫了一下,是啊,我在上語文課嗎?由此發現,其實當語文課離開語文本質的時候已經異化了。
于是在以后的工作中無論上怎樣的課,上哪一篇課文,我都時刻牢記:一定要把這節課上成語文課。語文者,語言文字也。當然這里特指漢語言文字,語文課不能離開漢語言文字,不能離開文本,否則就是離水之魚,斷翅之鳥。許多老師說《信客》這堂課最成功的一點就是無論對信客辛苦工作的分析還對信客優秀品格的分析都沒有離開過文本,師生不斷地從文本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我認為無論《紅樓夢》還是《阿Q正傳》,它們是文學名著而不是哲學名著或心理學名著,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作者通過他們高超語言運用技巧表達他們對人、對世界的認識。因此,學生從語文課上要學到的首先應該是語言與文字。雖然,這堂課在語言文字的賞析上還顯得比較粗淺,但是畢竟是自己的一大進步。
第二點深刻感悟是師生共鳴的重要性。一堂課應該是由師與生共同組成的,它不僅屬于老師,也不僅屬于學生。屬于老師變成了一言堂,屬于學生變成了菜市場。師生之間的關系應是和諧的,心靈共通的,能產生共鳴效應的。這種共鳴效應一方面源于教師課堂上良好的提問與引導和學生的回答,但更重要的是師生間長期的交流與溝通。莫說溝通對于班主任是十分重要的,對于任課老師也同樣重要。對于自己所任課的學生沒有了解,沒有信任,就沒有師生的長期的合作,課堂也就失去了活力。常言道:“聽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聽”,才會“信”,才會學好。而這個“聽”,源于心靈上的“聽”,而非耳朵之“聽”。這種境界需要的是一種融合。不幸的是,這方面,在這節課上表現得并不太好,課堂雖顯熱鬧但深層次的溝通不足。希望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會越變越好。
教學至今已五年有余,深感語文教學之艱難。究竟該如何上好一堂語文課尚有許多困惑,還是運用中山先生那句遺囑勉勵自己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中國石拱橋》是比較典范的介紹事物的說明文。在教學第一課《中國石拱橋》時,我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后,回憶前面學過的記敘文和抒情意味比較濃的課文,在比較中發現說明文和它們的不同之處,如沒有貫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濃郁的感情打動人,不注重細致人微的描寫、刻畫等。然后在學完課文后,和學生共同總結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在比較中認識說明文的文體特征。
1、為讓學生明白本文的文體是說明文,并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特征,大屏幕展示說明文的基礎知識。分析總結不同于其它文體的特點,在課堂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設計教學步驟。
2、讓學生了解中國石拱橋的特征。首先讓學生在初步了解課文的前提下,給題目加修飾語。這一個步驟有利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側面了解課文內容,因此,教師不必現在對學生的回答下結論,應多鼓勵他們回答問題。以上的工作都是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總體的了解,有了這個基礎,才有可能完成深入說讀的目的。對照課文,找出作者是怎樣解說中國石拱橋的特征的,讓學生學會提煉概括說明對象的特征。。試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找出中國石拱橋的特征是歷史悠久、形式優美、成就突出、結構堅固、分布廣泛、形式多樣。接著分析趙州橋、盧溝橋作為中國石拱橋的代表性的橋梁,哪些詞句體現了中國石拱橋的特征。
在教學第二課時,我讓學生注意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從文中的詞句體會到:使用數字準確;沒辦法用準確數字的,就用表示估計的數字;尋暫時還無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測的語言來表達;恰當地使用限制性的詞語,使表達的意思趨于準確。說明文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列數字、打比方、引用、舉例子、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等。找出句子說說采用了哪種說明方法。經過三課時的細致教學,學生對說明文的特點有了認識,學習說明文也有了方法。但是,我是教得吃力,學生是學得乏味。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整堂課有三個步驟:學習、強化、運用。
分為六個板塊:整體感知、探究新知、強化認知、拓展延伸、課堂小結、布置作業。各版塊分別設置一個主問題或主活動。
在整體感知環節,利用已學的新聞知識和課文旁批,分析課文內容,篩選文中信息,培養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發現文中信息是由主到次排列的,這正是消息常用的倒金字塔式結構。接下來,通過微課《新聞的倒金字塔式結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迅速理解這一結構特征。在探究新知環節,提高難度,揣摩消息的語言,讓學生先自我研讀再合作探究,讓每位同學都能深入研讀文本,再來表達觀點,碰撞觀點,在合作探究中分析并總結出消息的.語言特點。
在強化認知環節,利用課外新聞《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與課文進行對比閱讀來加深學習印象,進一步把握消息的一般結構及語言特點,為后面寫新聞做準備。在拓展延伸環節,播放一段校園活動小視頻,以校報小記者的身份,運用剛學過的知識,寫一篇校園短消息。
最后,利用課堂小結來總結所學,收束全課。再在課后作業當中,鼓勵學生試著采訪同學,挖掘更多的校園活動相關信息,既能完善學生的作品,又可以為后面通訊與特寫的學習提供素材。整堂課由易到難,梯度明顯。初入課時,學生入手容易,既訓練學生用閱讀新聞的方式去速讀課文,又能讓學生運用之前所學知識快速篩選信息。探究新知時,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設置的問題探究方式既能讓學生獨立思考,又可以在合作探究中啟迪智慧,鍛煉能力。學生的回答也是精彩紛呈,角度各異,亮點頗多,讓人驚喜。強化認知環節,難度升級,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挑戰自我。拓展延伸中,學生獨立動筆,將口頭收獲轉化為實際能力。在學生互評互改后,呈現出了合格的消息,說明這堂課是成功的。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從學生角度出發,教學目標合理,活動設計簡潔,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師只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參與者,將課堂時間還給學生,突出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教學理念:學生通過充分的朗讀,談體會、談感受。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與體驗,使整個教學過程都呈現出,和諧、民主、平等的氛圍。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為,“課題切入直擊重點---以讀代講、自讀感悟---充分感悟感情朗讀---拓展練習新知巧用”四個環節。
一、課題切入直擊重點
課伊始,是通過充滿感染力的語言導入新課,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欲望。緊接著回顧第一課時所講的內容,目的是注重課文的整體性,引出課文的重點部分,即“潮來時”。并由重點內容引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學生自讀發現作者是怎樣把這部分內容寫清楚的?
二、以讀代講、自讀感悟
在教學“潮來時”這一部分時,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從學生充分朗讀入手,感悟重點詞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是怎樣寫清楚的,然后充滿感情的朗讀課文,即朗讀---感悟---感情朗讀。這樣的學習方式,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既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又培養了學生閱讀感悟能力。在學生感悟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讓學生既是課堂的主體,同時又是在與老師進行合作學習。除了師生互動,還有生生互動。當一個學生匯報之后,由其他學生進行評價。這一設計讓學生感到在課堂上人人平等,朗讀和感悟是他們的權利。
學習課文寫作順序,不是讓學生直接說出,而是通過作者描寫大潮的聲音、形態的特點,或文中的某個句子、詞語等,感悟到作者是按從遠到近的順序寫的。
三、充分感悟感情朗讀
充滿感情的朗讀必須是在充分感悟的基礎之上。設計這一環節時,通過讀課文、看圖片,使學生感受大潮的聲音越來越響,氣勢越來越壯觀。繼而啟發學生說出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最合適。
考慮到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運用了自讀、同桌讀、齊讀等方式加強對課文的朗讀訓練,加深對課文的感知,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四、拓展練習新知巧用
如果只是看著別人的作品,只是口頭的表達,總是紙上談兵,會讓語言的魅力停留在淺層次。所以在本課賞析之后,引導學生通過觀看錄像,嘗試用本節課學習的寫作方法以及好詞好句,寫出對海潮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用筆去思考,用筆抒發自己的感受,讓情緒體驗形成文字,也能讓學生體會到寫文章時情感的重要。而隨時運用文中的語言,也會使語言的積累更具有實際意義。
雖然每位學生寫得不一定都好,但通過練筆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長此以往學生會受益匪淺。這樣做也充分體現出,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這一思想。
在醞釀、準備這節語文課的過程中,我也遇到了兩個教學困境:
第一、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是否可以忽略教師的指導。
現在的教學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固然重要,但學生的自主探究仍需要教師的“導航”。否則學生的認識水平就會停滯不前,或是偏離了重點、難點的“航線”。介于這一想法,當學生熟讀課文之后,把描寫聲音、形態的詞語找得很散亂,教師就抓住這一時機,引導學生要按文中的寫作順序說出潮來時的特點。經過教師點撥,學生很快就能按照順序進行排列,并且從詞語的排列順序中發現作者是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寫的,同時也是幫助學生了解潮來時江面從遠到近的變化過程。由此看來,學生讀書和教師的指導是緊密結合的。
第二、小學語文課應倡導什么樣的學習方式?
通過本課教學,我認為小學語文課應倡導“以讀為本”的學習方式。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課應該從理性中走出來,回到感性中、人性中去。我想語文回歸的應是生活,追求的應是自然,尋求的應是快樂,感受的更是美麗。對此我有兩點體會:
1、讀在其中。在語文教學時,要讓人感受到腳踏實地而又賞心悅目。如學生通過讀課文找到了描寫大潮聲音、形態的語句。教師請學生讀一讀,說說體會,并鼓勵學生讀出這種體會。這樣做讓學生感到讀的重要,感到讀的魅力。緊接著指導學生不止一次的讀課文,采取多種形式練習讀,直到讀得基本符合要求。在指導學生讀時也要有目的,比如:師說:“無論是聲音的描寫還是形態的勾畫,作者都運用了合理的觀察順序,如果你仔細讀課文,就可以把這些描寫聲音、形態的詞語按順序排列出來。”是什么順序?就在文章中,通過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自己去尋覓。教師不歸納什么方法,方法靠學生在積累中感悟。
2、悟在其中。在第二課時,教師讓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之后,提出“想像自己就是觀潮的人,感受一下潮來時的壯麗景觀?”這種方式讓學生置身其中,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知。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對課文的理解和對課文語言的把握到位,使學生感到親切而且舒服,從中感受到鮮明的語文特色和濃郁的人文色彩。
由于選擇了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所以使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適時的點撥,發揮了指導作用。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新知,并且通過適當的教學手段,把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學中的困難迎刃而解。
以上就是我從這節語文課中得到的一些體會,這也將成為我以后教學的內在動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工作中,我會更深入的研究新課程理念,爭取在教學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老師播放《鐵道游擊隊》片尾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創設情境引人新課后,可分別引導學生進入下列三個話題進行歡樂對話。
一、話題一:說說內容
以話吧形式引導學生敞開心扉地談論是解讀文章內容的一種方法。這種無拘無束的討論能使學生談出自己的想法、見解、體驗,讓他們在不斷悟的過程中,生成智慧,閃現精彩。
教師應引導學生通讀整體感知內容──尋讀抓住重點內容──統讀感悟文章主旨逐步進行。
1、整體感知內容,要學生把握文章是寫抗日戰爭時期一位老英雄,智殲鬼子為兩個孩子報仇即可。
2、尋讀抓住重點內容(片斷摘錄):
師:文中的老頭子富有傳奇色彩,尋讀課文說一說他奇在哪里?
生1:他奇在將近六十歲了,卻不在家休息
生2:他奇在手無寸鐵卻神通廣大,什么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干部。
生3:他奇在在敵人緊緊封鎖下卻能來去自如。
生4:他奇在一支槍也沒有卻讓十幾個鬼子送了命。
生5:他奇在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點差錯就覺得沒臉見人。
生6:他奇在蘆花蕩里戰爭硝煙彌漫卻很悠閑。
生7:他奇在工作那么繁忙危險,卻始終那么樂觀自信。
教師小結:文中的無名老英雄確實神奇,他奇在神通廣大的本領,奇在自信又自尊的性格,奇在悠閑又樂觀的情緒。
3、感悟文章主旨,只要學生悟出,歌頌老頭子智勇雙全,愛憎分明,具有愛國熱情。從他身上看到白洋淀人民樂觀豪邁的抗日斗志即可。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很多時候老師低估了學生的潛力,固而不給學生嘗試的機會。學生潛在的創新思維就被我們這種好心給抹殺了。說內容給學生自由,給學生空間,給學生期待。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自主活動中感受成功,收獲驚喜。
二、話題二:談談寫法
一篇美文首先是內容美,其次還得寫得巧,本文在起伏照應、人物刻畫等方面特別明顯,教師要想辦法喚醒學生潛力,促使學生什么發言欲望,在互相談論中自主賞析。
下面是賞析精彩片斷:
師:對這樣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傾注了滿膛熱情來刻畫他,比如概括介紹、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等等。請你選擇一個角度用和老頭子對話的方式,析讀課文在課文旁邊作批注。
(學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師:下面請看老師給的一個例子(大屏幕展示,教師朗讀)。
例:我喜歡老頭子身上那種自信,請看作者對他的語言描寫──
1、什么事也沒有了,安心睡一覺吧,到葦塘里,咱們還有大米和魚吃。
2、不怕,洗一洗吧,多么傻的一個孩子呀!
3、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
4、不怕,他打不著我們。
批注:每一次你都說不怕,難道你刀槍不入嗎?不,只是因為你熟悉蘆花蕩對自己水上的能耐非常自信;同時,你有一種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這種信念使你藐視一切敵人,所以你無所畏懼。
生1:我喜歡老頭子的自尊,你看作者對他得知大菱負傷后的心理描寫──大江大海過了多少,為什么這一次的任務,偏偏沒有完成?這老臉呀!
我的批注:敵人封鎖得那么嚴,槍林彈雨中,誰又能擔保萬無一失呢?你對自己要求太嚴格了。出了一點兒差錯你就自責成這樣。
生2:我喜歡老頭子的智勇雙全,你看作者對他的行動描寫──一個干瘦的老頭子,只穿著一條破短褲,一個一個投進嘴里去。
我的批注:我真佩服你的膽量,在敵人的眼皮底下還如此悠閑;我也佩服你的智謀,這一個一個投進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蓮蓬果然讓鬼子饞得上了鉤。
從談方法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教師到位而又不越位的點撥示范,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讓學生找到了感覺,嘗到了好滋味。
三、話題三:嘮嘮語言
語言優美是一篇美文的重要標志。孫犁先生筆下的戰爭不是彌漫著血腥味,而是籠罩著詩情畫意,因為他要用美的環境來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靈。指導學生集讀課文,學生在咀嚼品味中生成如下一些探究場景。
生1:月明風清的夜晚奔著東南去了。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葦葉。既表現了水鄉的特色,又寫出了小船的輕快敏捷,烘托出撐船者的高超技藝。
生2:葦子不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本句用擬人手法寫葦子旺盛生命力,烘托人民在殘酷戰爭中頑強的生存姿態。
生3:這一句鉆用得好,化靜為動。
生4:在那里,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本句優美的環境描寫,烘托出老頭子解恨后那種輕快愉悅的心情。
交談的形式,真正實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能開啟學生的心靈,放飛學生的情愫,使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自然收到好的效果。但老師的適時點撥示范也是必不可少的。
結束:我們從三個方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交流了各自的體會,下面自己總結一下本節課所學到的學習方法。(我們應重視學習經驗的總結,重視授人以漁)學生再次聽《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時展開聯想講一講你想起的革命英雄故事。遷移思維,再次訓練表達。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23課《核舟記》。這是一篇說明事物的文言文,篇幅較長,難點字較多,還有不少的長句。因此,在引入課堂后,先給了5分鐘用來掃清朗讀障礙。然后,就試著來讀。學生們自行讀,到有疙的地方我再糾正,大約用了5分鐘算是勉強的讀完全文。讀完后,孩子們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紛紛嘀咕“好糗喲”我說:“老師再給大家范讀一遍,在我讀的過程中,你們拿起筆,對仍不懂的字詞和節奏做上符號。”接著我就用很慢的速度朗讀全文,讀完后,再強調了幾處難字和節奏。而后組織全班再齊讀全文,這次的效果要比前一次好得多了。讀完后,他們還給自己鼓掌呢!我順勢表揚了他們,又提出同桌、小組之間互讀,著重注音難點的字詞和節奏。然后抽生起來朗讀,同學們針對幾位同學的朗讀,提出了很好的評價,聽著他們說:“我覺得某某的'朗讀感情很到位,節奏劃分也很準確,但字音不標準,出現了幾個錯音,比如說……”我很高興,這種評價訓練對他們的表達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我在備課時就注意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分析課文。于是,在多次朗讀以后,也只剩下不到10分鐘的時間,我就安排大家按照小組合作的方式,重點討論描寫“大蘇泛赤壁”的段落,也就是三、四段,并提出以實際表演的方式分析課文,一提到表演,一個個興趣高漲呢!專著的投入其中,我在其中巡轉的時候,聽到他們激烈的議論著句子的意思,再按照自己的理解確定表演的情景,真是好笑,很快就下課了,我示意大家靜下來。他們驚呼:“就下課了哇?我們還沒準備充分呢!”我問:“那怎么辦呢?”學生們紛紛說午自習再來仔細演練。我告訴大家明天的課堂會抽小組上臺表演,他們的興致更高了,我還沒招呼下課就議論起該怎么表演的細節。看他們熱情的樣子我也就沒統一下課了。
這節課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應該著重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前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不能只說不練。同時,應該持之以恒,堅持在自己的每堂課的教學之中。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教材分析
《馬說》,它是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2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文中充溢著憤懣之情和潦倒之意。教材入選此篇,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古文閱讀能力的同時,引發學生思考。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學習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據教師平時對學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學生是陜西省興平豐儀一中八年級學生;
(2)學生經過初一、初二上學期的學習,對古文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知識。
(3)通過本章前幾課的學習一對“托物寓意”的寫作方法有所了解。
(4)本篇文章為一篇雜文,對學生來講有一定難度。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懂得“伯樂”與“千里馬”的辯證關系
2.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正確認識成就人才的內外因素,努力充實自我,把我機遇,創造機遇,是自己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二、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通過感性朗讀、理解性朗讀、品味性朗讀,真正實現以聲傳意、借聲傳情的美讀。
2.把握思維訓練契機,以一人之心推之天下所有不得志者的抑郁憤懣,探究成就人才的主客觀因素。
3.培養自主研讀、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力求從文章中讀出問題,讀出自我。
三、知識與技能
1.認識文學常識,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體會文中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重要的實詞、虛詞。體會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2.深層體味文章表達的情感,體悟作者的情懷。
教學過程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我的第一本書》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他的“第一本書”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人間溫情和生活樂趣。那段歲月離學生較遠,所以在教學時,要激活學生的人生體驗,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課文。讓學生感悟到人生奮斗的意義,感受人間的關愛與溫情。在本次教學中有得有失,現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最大的收獲,體現在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的完成上。在拓展延伸的教學環節上,我設計的兩個問題,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探究問題環節上,學生能夠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整體感知、了解內容環節,針對感人的情節,酸甜的`語句,學生能迅速找出,可知他們已經走進了課文。
但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在對話式的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對話教學的基礎是師生共同走進文本。這一點在授課過程中,我未能及時、適當地和學生共同賞析文章。沒有及時做示例引導學生。另外,在品味重點詞句的這一環節,缺少學生的主動參與。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方面還有所欠缺。
改進方案:
1.在整體感知環節,讓學生說一說你印象最深的事有哪些?(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性)
2.研讀賞析:讓學生自己找含義豐富的詞語或句子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理所當然要熱愛語文,熱愛言語創造,熱愛言語生命。祖國語文有數千年悠久發展的歷史,有豐富多彩的燦爛文明,我們身為中華兒女,華夏子孫,既應該為我們祖國語文而感到驕傲,又應該全身心地熱愛語文,為深刻理解和正確使用祖國語文而努力。
一個語文教師倘若不熱愛語言和言語,不喜歡寫作,那他憑什么來愛語文教學這個職業?閱讀、寫作、觀察、思考、搜集、整理,這些應該是一名語文教師在課堂之外所做的.最多的事情。語文教師不應該只把教學視為謀生的手段,而要把語文教學看作實現人生價值和享受人生樂趣的方式,教出語文之趣,這應該也說是一種教學境界。熱愛語文即熱愛生活——熱愛生活了,對學生就有關愛之心,對作品則有欣賞之愿,對工作就有熱忱之情,對同事就有親和之力。一個語文老師的生活態度因熱愛語文而應當積極、樂觀、向上、熱情。無論這一節課是否成功,無論這一屆學生的成績是否理想,無論這一年是否得到榮譽,只要懂得珍惜,學會善待,盡職盡責,充滿愛心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其生活就會因此而充實快樂。
一個熱愛寫作、傾情寫作、有著高尚言語人格的教師,也許對語文教科書和教參沒多大熱情,也不糾纏于名目繁多的訓練、練習、考試、但他給學生讀自己的一首小詩,講一個富有哲理的故事,他也喜歡在課外寫詩歌、散文、隨筆、作品欣賞、教學論文、教育短評……這樣的老師才算是當之無愧的語文教師。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首先初中學生空間概念不很強,而且剛剛接觸說明文,雖然有前兩篇文章作鋪墊,但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還很薄弱,所以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很關鍵,故宮博物院教學反思。其次是農村中學有許多學生沒有見過故宮。因此僅憑老師一張嘴,任你講得天花亂墜也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所以,只有憑借直觀的畫面,形成感性認識,然后才能達到目的。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從而突破空間想象困難,明確說明文的空間順序的使用特點。
根據對教材以及學生情況的分析我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故宮的建筑布局及特點。
2.學習按照空間順序說明復雜事物的寫作思路,教學反思《故宮博物院教學反思》。
3.通過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進一步發揚民族的創造精神,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美好而努力學習。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了解故宮博物院全貌,能夠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以及找準作者的立足點;
(2)認識并學習方位詞語的準確運用。
(3)以太和殿為例,體會本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
難點:
(1)學會按照空間順序來說明復雜事物的.寫作思路;
(2)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從實際出發,遵循知識傳授與能力發展相結合,形象感知與邏輯思維相結合,性情陶冶與知識拓展相結合以及以學生為本位的原則確定本課的教法:1.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興趣。2.讓學生當導游,從總體上把握全篇說明順序、建筑結構及布局,增強學生對空間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這是一片篇幅較長的文章,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勢必會產生閱讀障礙,對于重點、難點較難把握,需要長文短教。而學生經過前一段的'閱讀訓練,大多數能用找關鍵詞、句的方法來幫助理解,這堂課也需要讓學生在反復的讀、圈劃中感悟文字,通過不同層次的讀來實現教學目標。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列夫·托爾斯泰》是傳記《三作家》的節選,選文較長,共9段,內容單一,全部是對托爾斯泰肖像的描寫。要在一節課堂上把這樣一個長文處理好,首先就碰到了兩個難題:
一是文章太長,在課堂上學生全部讀完一遍至少要10分鐘時間,但從教學規律閱讀文本又是必要的教學環節;
二是文章內容單一,引不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果學生不熟悉托爾斯泰的話,在文本理解上會有障礙。
我想在上好這節課,就必須解決好這兩個難題,在教材的處理上尋找到恰當的切入點。
這篇選文的內容單一,但同時應該看到,這正是本文的一個特點:一方面展現了托爾斯泰的.外貌征,另一方面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內心世界。只要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文本閱讀還是容易進行的。最好的方法是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我在課前介紹了托爾斯泰的身平經歷及主要成就,再讓學生說出自己想象中貴族出身的大文豪托爾斯泰會是什么樣子?第二步,我提出文字的視覺感,讓學生好奇本文的寫作語言。
基于文章比較長和結構上的特點,我做了大膽的構想,將文章切割成兩個部分來進行閱讀。先讀前五段,這部分是對托爾斯泰外貌特征的刻畫,突出人們對他的印象——“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然后讀后四段,描寫的是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突出文章的內涵——人的高貴不在于外表而在于靈魂。
基于此種構想我設計了如下環節:
1、請學生將自己課前對托爾斯泰的想象與課文中描寫進行比較,發現不同,再談體會。
2、體會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和精妙之處。
這部分是重點,我將介入錢鐘書先生對于閱讀比喻的看法:“錢先生的《管錐編.毛詩正義.有女同車》條中,通過一大段精彩闡發,指出對于文學作品中的比喻,我們應當領會其“情感價值”,不要執著其“觀感價值”。也就是說在比喻釀造出的特定語境中,要神會其情感用意,不能拘泥于實在之象。如“杏臉桃頰”是比喻女子之美的一個常語,將女子鮮艷潤澤、光彩照人的臉龐一下子全描寫出來了。如果我們不用“情感價值”去理解,而僅從“觀感價值”著眼的話,那將大煞風景,死在句下。若其女臉頰果真為“桃杏”,豈不成了怪物!文學作品中的比喻用繪畫和雕塑表達不出來,也是這個道理。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假如我們坐實當真,依此畫像,必引人疑惑。因而文學作品中的比喻“合而仍離,同而存異,不能取彼代此、納此入彼。”這樣能使學生在體會比喻時更精確、更深入。
在這部分中,我還引入羅曼·羅蘭《名人傳》中對托爾斯泰的肖像描寫,并與課文比較,發現兩者筆法的異同,從而進一步體會比喻的妙處。
3、分組討論,體會課文描寫人物的表達效果。討論后使學生明確:課文前半部分描寫托爾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與后文描寫眼睛形成對比;著力描寫眼睛和目光表現大文豪的不平凡之處;通過外貌描寫揭示人物內心精神世界。
這篇文章,我把它分為前后兩個部分,以比喻及夸張手法的表達效果為重點,學生的興趣有了,對于比喻夸張的表達效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實現了長文短教。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胡適對母親的愛、母親對他的愛滿溢于全文,這是學后的最大感受。雖然作者的筆調很平實,并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與歌功頌德,但是正是因為它的平實,所以才令此篇散文的光彩持久、柔和。看到他的.母親想到自己的母親,雖然我現在早已成家,但她對我的關心更甚從前,每個星期的吃、用都是她準備好給拿來。昨天是二月二,打電話說給送糖豆。我說太冷別送了,但她堅持。我知道拗不過她,下午頂著風和爸一起除送來糖豆還有調好的餃子餡。我無言,這就是一個母親對子女永遠的牽掛與愛吧。愛,這是世間最美好的東西,是我們感情中最最寶貴的發自內心的情感,是我們生命中完整的一部分。
我想如果一個人缺失了愛與被愛,那么他的人生會有多么的的遺憾與不堪啊!在胡適平實的筆調中見識了世間偉大母親的一種,這使我更加地珍惜、感恩現在的生活與所擁有的一切。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2-14
八年級語文期末教學反思03-13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22
(精選)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08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3-19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09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3-02
八年級語文《愛蓮說》教學反思04-21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12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