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華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是多元識字教材第二冊第九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課教學過程我是按照定向導入一一教學新課一一鞏固練習這個思路設計的,教學新課這一環節又分為熟讀文,感受課文,背誦課文,識記生字四步。本節課主要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1、引導預習,求自主。
新課程實施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這種能力的培養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因而,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逐步掌握一般的學習方法——課前預習。這節課上,在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及識記生字時,我都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方法,發現規律,鼓勵同學間互合作,互相補充,糾正,建立師生間,生生間課堂立體結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讀成誦,求積累理
讀書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階梯,積累是文學創造的源泉。因而課堂上要注意多讀書。熟讀課文環節就是我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進行的。課堂上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找好朋友讀,同桌讀,男生齊讀,女生齊讀,分小節讀〉多次朗讀,以此提高學生讀的技巧。同時我也參與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共同讀,共同背誦,共同表演,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欲望,使他們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3、延伸課本,求拓展
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提到:要使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我的母親》是一篇傳記,堪稱文學的傳記,傳記的文學。文章內容翔實,飽含感情,即寫出了母親含辛茹苦教子成龍的追求,有些處在大家庭環境中作為后母維持家庭關系的不容易,表達了愛子對母親的'深深敬意和綿綿無盡的懷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長與母親的教育緊緊聯系在一起,著重寫出母親對自己的“做人的訓練”,對自己少年時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響,由此表達自己對母親的理解與感激。從胡適一生的奮斗與追求,從他在學術史上的地位與成就來看,母親對它的影響是功不可沒的。因此,教學本文應該從宏觀上確立把握好重點,解決好難點,同時還要注意拓展學生的視野,感悟胡適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內涵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一、教材分析:
《雪》是魯迅散文詩集《野草》中最優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雖然不長,卻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照描繪了“江南的雪”與“朔方的雪”兩幅雪景圖,“一切景語皆情語”,深切地表達了作者對往事和現實的種種復雜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隱晦深邃,這里既寄托了作者的情思,更表達了作者的張揚的'個性。
二、教學過程
我的整個教學設計定位為: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2、再讀課文,體味感情;
3、賞讀課文,理解文本;
4、師生互動,探究寫法;
上課時力圖創設開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圍,讓學生自讀自悟,質疑問難,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把學生的個性閱讀理解當作一種課程資源來加以充分開發和利用,引導學生充分地談感受,議寓意,說理解,析語言,展示學生的個性化的閱讀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詩的描繪的意境,理解課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賞析作品精美的語言,深入領會散文詩《雪》的豐富內涵。
三、對課堂呈現的反思
本著以上的理解,對文本進行了教學設計,從教學展示的效果看,應該說已經較好地得到了落實,尤其是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讓人高興。文章雖然難,但是因為起點設得低,大家都覺得有話說,有話想說。隨著和“雪”的對話的逐層深入,應該說絕大部分學生都體驗到了魯迅那在孤獨中向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獨中依然奮進的精神。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閱歷的豐富,他們在今后重讀《雪》時會有新的體驗、新的感悟,那正是文學的魅力所在,不是現在一堂課所能夠涵蓋的。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自從新學期開學到現在,總感覺學生的學習氣氛不進狀態。要么課堂氣氛沉悶,要么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課堂上的學習效果非常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情況?
學生是有惰性的,在一個月的假期中,養成了懶惰的習慣,在家中自由散漫慣了,開學一個多星期來,有一部分學生還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加上近段時間,流感導致了許多學生感冒,請假回家的學生比較多,班中紀律不好,故而學習氣氛不好。對此,應該加強紀律,嚴格要求,讓學生盡快的.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把心思盡快回到學習上來。和其他任課教師統一思想,共同想法,共同努力,認真上好每一堂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列夫.托爾斯泰》這篇課文已經學過一節課了,然而,當提問學生字詞時,有的學生竟然還錯了很多,真的讓我很吃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到底哪里去了?我總結了如下幾點:
老師要嚴格要求,無論是課堂上還是作業要求上,都要嚴格,否則,就會養成學生懶惰的習慣;同時,老師要使自己的課堂生動起來,讓學生愿意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班中營造一種好的學習興趣。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五篇課文,全部都是以“戰爭”為題材的文章。本單元的設計意在讓孩子們了解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看到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兩個極端。從而在心里樹立起“要和平,不要戰爭”的意識,激起孩子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本單元第三課《蠟燭》和第五課《親愛的爸爸媽媽》所講的故事都是發生在二戰期間。字里行間是對法西斯納粹分子的批判和憎惡,對被侵略者英勇無畏精神的贊美。就拿第五課《親愛的爸爸媽媽》來說,在講這節課之前,我深深明白,要想讓孩子們深入了解文本,深刻感悟“要和平,不要戰爭”這個中心 ,字詞可以粗講,語句賞析可以少說,但必須花一定的時間去講二戰。有了這個想法,我開始搜集大量有關二戰的資料、圖片及二戰期間法西斯的野蠻殘暴行為,比如德國法西斯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最后解決”徹底滅種計劃,日本在中國令人發指的“三光”政策,法西斯德國及日本利用所謂“囚犯”進行的毒氣細菌實驗等等。一幅幅慘不忍睹的歷史畫面,配上簡單深刻的文字解說,圖文并茂 ,這樣既讓孩子們有了感官視覺,又可在心靈深處受到震撼。
可想而知,孩子們帶著這種被感染起來的憤怒情緒去學習文本,身心完全融入其中,這樣的課會是何等精彩。課后反思,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語文教師經常為了趕教學任務,怕影響進度,便“緘默其口”,在課文背景介紹上“吐字如金”。可結果往往會事與愿違,在沒吃透作者寫作意圖的條件下,非生拉硬拽著孩子往主題上牽扯,這樣的語文教學怎一個失敗了得?
作為語文教師,課文背景的深刻滲透絕對不可缺少!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在教本課時,我依照課文,精心設計學案,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從而明確主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我記得學案中有這樣的問題:“細讀課文,請寫出圍繞母親作者寫了哪些事?”學生說:14件事。讓學生把14件事分成三類。最后,本人提出問題:“本文是贊揚藤野先生還是抒發愛國情感?還是二者兼而有之?”
有的學生回答:贊揚藤野先生。以寫其人為線索。亦有學生回答:以愛國情感為線索,學醫為愛國、棄醫從文亦是愛國。爭議由此產生,我這時適當調解:寫藤野先生與國是否沖突?并不矛盾,因愛國而學醫、因學醫而見藤野先生、因愛國而棄醫、因棄醫別藤野先生。寫學醫棄醫,表達對藤野先生的感激懷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表現作者的赤誠愛國情。就這節課看來,學生是在驚嘆聲中結束了。總體來說,我并沒有去分析作者的'愛國之情,反而過多去說藤業先生,這樣抓住典型事件,扣住文章線索。唯一遺憾的是學生沒有疑問,總是等我來提。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1、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中學習,創設了寬松的學習氛圍。
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學會創造,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發展的主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正是基于這種認識,讓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展開合作,通過分角色朗讀、體驗、相互啟發、評價、激勵,彌補了自己的不足,發展了學生的特長,使學生樹立了自信心。在合作學習時,教師注意了指導和參與。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主體,但并意味著“放任自流”。合作應該是在教師引導的前提下的合作。首先應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要求。然后由學生自主選擇合作學習方式。同時,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之中,及時發現問題,引導交流,促進合作的實效性。
2、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展開了教學活動。
“競爭”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學習的需要。學生有爭強好勝的心理,他們喜歡競爭的。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這是教學組織的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正是抓住了學生的這種需要,以評選擂主的形式,展開朗讀比賽,同時用激發性的語言,激勵學生大膽的參與,調動每一組成員學習的積極性,既面向了全體又照顧了個性的差異,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朗讀競賽中,教師還注意了讀中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讀,在感悟中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個性。
3、探究問題,展開討論。
問題是打開思維、喚起想象的鑰匙,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問題意識。傳統的教學是教師問學生答,串講串問占據了整個課堂教學。我們現代教學主張把問題盡量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的問和學生的問相互的融匯。問題還要由學生自己來解決,最好的方式是展開討論,鼓勵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統一。本片斷教學,教師在鼓勵學生問的基礎上,也不乏教師的問,教師的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有思考的價值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八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即將進入尾聲一學期的工作可以圓滿結束了。但是反思整個對教學過程及結果,有時會發覺語文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后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于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一、教學沒能真正達到教學目標,盡管我每次備課時在教學目標的設立,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諸方面都有自己的設計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師教知識,學生記知識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生怕自己講的不夠多,有時一堂課下來,滿堂灌,原定的教學目標很難完全實現,教學目標無從談起。
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并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語文知識,通過學生的'聯想.閱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系,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二、對教材的把握與切入點不準,缺乏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使學生產生對語文學習的抑制情緒。現用的語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指導下編寫的,具有時代性和超前性,特別是強調了生活的語文和學習的實用性,符合當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學過程當中仍然難棄傳統的思維和方式,乃至全搬教材,因此學生感到課堂空洞、乏味,久而久之產生了對語文學習的抑制情緒,影響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調動。
對策:緊扣語文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語文學科的特色,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尤其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語文,對學生終生有用的語文;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三、教育教學沒能讓不同的學生在語文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我會說要因材施教。可實際教學中,我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等等。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地理成績的提高。
對策:每一位學生固有的素質,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都不一樣,對學習有余力的學生要幫助他們要更高層次前進。平時布置作業時,讓優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后,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布置作業時,讓學習困難的學生,盡量完成書上的習題,課后習題不在加做。
人無完人,隨著我教學工作時間的增長和時代的進步,將會出現更多的不足之處,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進步,不斷完善,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我們似乎一直堅信,我們是自然的主人,可在我們令自然屈服的.過程中,卻不得不面對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畢竟我們也是這個地球的生靈,我們影響其它生物同時也觸動自身,我們常常以自己擁有智慧而自大,殊不知人類的智慧只是大自然智慧的一種工具,讀完本文,你也許會有如此感受。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語文,因情感的滋潤而變得春意盎然。在語文教學中,觸發學生情感,使學生對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熱愛、向往、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重要手段。這堂課,我想構筑的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情感化生活化的語文課堂,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教師充滿情感的教學中始終處于憤悱狀態,從而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師激起情感共鳴。
在本課教學中,我認為最成功的一點就是用情境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嘗春酒——品春酒——回味春酒”三個環節。三個環節,環環相扣,逐步引領著學生體悟文章的情感。首先,在舒緩的“思鄉”主題音樂中,學生通過深情的朗讀,能很快融入課文特定的情境,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從而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其次,在品春酒這個環節中,我設置了“我喜歡_____因為_____。”的句式,讓學生活動起來,真正從課文之中去發掘去品去味體悟作者濃濃的鄉愁之情。第三,回味春酒,介紹作者生平時,我把它放在學生已體驗了蘊涵在春酒中這些美好豐富的情感后,已品嘗了這充滿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后,希望作者思鄉難回的感傷情緒能彌漫在他們的心間,讓故鄉一步步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為了加強學生對故鄉情結的進一步的'感悟,我泛讀了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在感傷的旋律中,讓情感的渲染達到了一個高潮。最后,拓展訓練中,讓學生仿寫“故鄉的情節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回顧整節課,雖然完成了教學內容,但還存在著一些不足,讓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有了一些反思:
一、教學環節的銜接處理不夠自然。課堂環節的緊湊、自然,更能突出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凸顯教師扎實的教學能力。在課堂中,我忽視了教學環節的銜接,處理略顯生硬。
二、教學中,學生朗讀不夠充分。語文課堂少不了讀書聲,有了朗朗讀書聲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由于學生的朗讀不足,才導致了在后面環節中學生的活動雖熱烈卻不夠深入。
三、課堂活動中,學生對文本的發掘不夠充分。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悟那份故鄉情結是蘊涵在春酒中的另一種滋味,它讓春酒的味道變得更醇厚,而生活中任何一個細節如果蘊藏著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讓這些蘊涵其中的美好情感真正地成為豐富學生情感世界的活水。而在本節課的活動中,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僅能把握語言的文本意味,對于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意蘊體會不夠,這主要基于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引領不足。
淺陋的思考但卻是我最真實的心聲。懇請得到各位同行的熱情指教,同時對給予我鼓勵、支持和指點的教師們致以最真誠的感謝。我知道這些言辭已化為一束溫暖的光,照亮我執著前行。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今天教授的是陶淵明的《五柳先生》。是初二語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這篇文言文并不難,初二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而且他們對陶淵明也并不陌生,所以我主要采用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方式來上這堂課,讓學生教學生,學生不會的,老師才引導。這樣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自學欲望,和探討的`熱情,讓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了光彩。有幾點心得總結如下:
一、自由朗讀,疏通文意,提高自學能力。
學生的學習熱情,需要教師點燃。在上課開始,通過與學生互動營造了一種輕松愉悅的氣氛,然后讓全班自由朗讀課文,讓學生通過朗讀感知課文內容,在朗朗書聲中走進課文,走近陶淵明。接著讓學生結合課下注解,自己口頭翻譯課文,不懂的字句做記號,然后小組討論,把小組成果展示出來,最后全班交流,教師引導。這樣學生互助后教師指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動了起來,自覺投入學習活動中,提高了自學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合作探究,品讀人物,提高語文素養
文章一定是學生讀懂的,而不是教師教懂的,教師要做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走進文本,感知人物。所以,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課文語句,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讀人物的精神,通過合作探究,學生很快就明白,陶淵明“性嗜酒,好讀書,常著文”,并從中看出了他是一個性情率真,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雅士。于是,陶淵明的形象就在同學們熱烈的討論聲中栩栩如生了。
當然,在本堂課的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令人遺憾的地方,比如在指導朗讀時,匆匆帶過,生字詞分析也不太到位,可能導致學困生掌握不夠扎實。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也不夠,以致討論不能充分展開,可能導致一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來不及思考與發表看法。再有就是教師的課堂點撥挖掘的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這一學期在緊張匆忙中結束了,期間在工作中也發現了不少問題。為使今后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將學生與教材方面的問題做出總結,并反思。
一、學生方面:
1、學生基礎差,錯別字多,拼音錯誤多,一些知識點沒有掌握。所以在教學中仍應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在新課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學仍是必須的。雖然在新課程教材中,并沒有將拼音和錯別字作為一個專門的知識點,但教師仍需重視其教學。另外在練習中出現一些老知識點(如成語積累等),學生不懂,教師也要適當講解。
2、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并不是很確切,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夠生動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匯存儲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明顯偏少。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匯存儲量,并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3、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時連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愛心》一文中提問到: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許多學生答道:是一位媽媽讓孩子體驗沒有水的感受,而沒抓住愛心這個重點。古文閱讀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義都不了解,無法對語句進行正確的翻譯,根本不了解古文所寫內容,答題自然是一蹋糊涂了。因此教師要多開展一些閱讀練習,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4、學生的兩極分化嚴重,形成了活躍和沉默兩派。活躍的經常是這幾個,活躍人數較少,大多數學生甘于沉默,不愿發言。因此教師要想辦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發言,參與課堂討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5、學生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時,特別是在進行討論時,有時討論會偏離中心,提出一些無關課文內容的問題。因此教師有時要事前框定討論的范圍,對于討論的進程作一些適當的調整,對于學生新生發的問題要有所準備。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課程教材基本上沒有框定統一的答案,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但并不是說學生的答案是漫無邊際的,最起碼要言之有理。教師在這方面也要做好引導工作,對有些問題的答案要指導學生做好筆記。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課文難度太大,八年級學生無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教師這時要適當講解,以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對于一些難的地方,教師也不必挖掘得太深,問題要設計得淺顯些,盡量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知識基礎相貼近,以利于學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討與練習題難度太大,教師也要靈活處理,要有選擇性的做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人文性加強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加強人文性教育,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以致用。
4、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涉及的知識面廣了,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做好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工作,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眾所周知,八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在教學過程中識字教學已經不是教學重點,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又成為難題。所以,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鉆研教材、了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后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在本冊教材中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
課文獨特的感受。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使教材更加完善,學生的認知更加強化。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我的教學行為,使我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后及時反思、小結,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在這一個學年的教學過程中,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不過我覺得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課堂上要不斷的創新,不然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所以我想是到了要及時充電、及時補充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創造一片新天地。
四、用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改革課堂教學
從參加新教材培訓到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我反復學習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深刻領會新課標精神,認真反思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學生,探究教法,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的的教學思想,樹立起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煥發語文課堂活力,有助于學生能力提高與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模式啟發思維,訓練方法為主的自讀課文閱讀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為主線的重點篇目學習法、以合作——探究——創造——創新為核心的語文活動課等,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
應試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儲存繼承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和體驗,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活躍的思維,頻動的閃光點,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師的授課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松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六、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
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要求具有新鮮活力的語文課堂不僅要有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思維的開啟,更要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并獲取叩開知識大門金鑰匙的課堂教學效果。這是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集中體現。
應試教學課堂總是教師比比劃劃,總是在如何把知識線條明晰化上動心思,在學習中學生不能親自體驗到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樂趣,其接受知識的過程間接而單一。新課程要求課堂要以更新教學手段為重點,借助各種媒體和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使得師生在探索中經驗共享。信息時代多樣的媒體和無所不在的網絡正好為我們擴展課堂教學的領域,拓寬攝取知識的渠道,為實現提高學生信息素養,開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平臺。
七、用扎實多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死教書、教死書不能適應社會對教育的需要,新課程改革正是對今天教師教學觀念的挑戰。教師應由知識的占有者轉化為知識的組織者,由知識的傳遞者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超越課堂的藩籬,將現代教學過程演化為“培養學習者”的過程,實現由“授
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根本轉變。用扎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終身學習的本領。
“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發育。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局限,他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為,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去吸收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可見,方法的確比知識更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學的根本。那么,學生對于傳授的方法是否能夠靈活運用,對學生而言,則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反復的訓練過程。
我知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更知道“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但我相信,只要我堅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一定會讓自己所帶班的語文成績有所進步。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在上這一課時,學生找到了課文中的原文來闡釋了“生物入侵者”的含義。我也認同了這種說法。可是,在隨后的教學探討中,我發現對于文中的這句話,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會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錯誤。
“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它們不僅會破壞某個地方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要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作者如是說。但這樣說有失偏頗。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后來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比如,原產于西域的黃瓜,在西漢時引種到中國后,并未見其對某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并沒有給人類社會造成經濟損失,反倒是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肴的品種。像黃瓜這樣的'“移民”,生活中可謂多多。如西紅柿、胡蘿卜等這樣帶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國外引進,或是由少數民族地區引種。它們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但,是有益的。
當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幾十年前我國從國外引進了一種植物——水葫蘆,曾一度用它凈化污水。后來,引入“高原明珠”滇池后,水質污染導致它瘋長,幾乎覆蓋了整個滇池,使很多水生植物幾乎絕跡,每年國家要花巨資打撈。類似的還有薇甘菊,它也使深圳濱海大道北側的紅樹林區,由80000多平方米銳減至不到20xx平方米。紫莖澤蘭也在四川涼山上惟我獨尊。
這樣看來,對于生物“移民”,我們不能如作者那樣,一概稱之為“生物入侵者”,看之色變。我們也要認識到這些生物“移民”中,也有許多有益于自然和人類的物種。它們也會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民展,也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福祉。但是,對于“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受同類食物競爭以及天敵傷害等諸多因素制約”的物種,我們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讓它們無節制的繁衍。
所以,在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勇于質疑,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從而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不然,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老王》是八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而本次所用的學生是剛剛步入七年的學生。因此,我們必須考慮這節課要向學生傳遞什么。
課后,我對本節課進行了反思,首先,我覺得本節課的優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目標表述準確,操作性強,便于檢測。
2、向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傳授合適的內容,由于所用的是剛升入七年級的學生,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和八年級的學生還有差異,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認為文章的主旨解讀的不易過深,只要學生能體會到關愛弱勢群體,體會到"善"即可。而本文平淡簡潔的語言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也是本單元的訓練的重點,也是編者的意圖,同時也符合七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因此第二個目標,我設計了從遣詞造句的角度,賞析文章的語言。
3、注意引導學生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于是借班上課,對學生的情況不是很了解,這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本節課我注重引導和啟發學生,當學生回答不正確或不完整時,而是耐心的提示或搭臺階,直到學生回答正確為止,這樣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不過,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集中在教學評一致性,
1、在第二個階段品析文章的語言時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的評價不到位,不準確,比如第在第一位同學發言后說:"很好,有文采。"這樣的評價和課堂目標是不相符的,會讓學生不知道往哪里走。
2、在品析文章語言時沒有給出明確的標準,這就會造成學生在課堂上迷茫,沒有發揮出評價的引領作用,因此,學生在課堂上不知道從哪些方面去品析語言,學生在課堂上"迷路"了。
通過這次同課異構,我覺得自己收獲很多,
1、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進行課堂設計時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和身心發展水平,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年齡段學生要求掌握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教一篇文章之前,要首先看課標,在這個年齡段要向學生傳授什么樣的知識,培養什么樣的能力,然后再定教什么。
2、教學評的一致性,教什么,怎么教,評什么,怎么評,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我想這次同課異構給了我答案。教什么就要評什么,這樣才能看出本節課的目標是不是都達到了。只有完成了既定的`目標的課,才能算是一節成功的課。
3、評價的引領作用,評價對調控整個課堂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比如我這節課上在白板上沒有出示語言賞析的評價標準,但可以在課堂上通過評價學生的回答,引領學生向自己期望的方向去走,這樣才能發揮出評價的引領作用。
這些也是我在以后教學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經過這次歷練,希望自己的課堂能越來越高效。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讀了《再塑生命》讓我感觸頗深。安妮莎莉文老師遇到的困難比我們多多了。莎莉文面對的是一個又聾又啞又盲的學生且脾氣又十分暴躁的不知道什么是愛的孩子(起碼我們面對的孩子在生理上是健康)這要多少努力啊。放在現實我們很多老師肯定要放棄了(學校里表現不好的要么勸其轉學要么攆回家)。但莎莉文老師欣然接受(海倫期盼新的老師),并一開始就送給孩子一個禮物——一個洋娃娃。這份禮物一下子拉近了與海倫的距離,安撫了海倫那種焦躁不安的情緒。并趁機拉過海倫的手在她手上寫下“doii”這個單詞,抓住教育契機,為海倫意識到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是啊作為一個老師只有愛自己的孩子才有可能教育好孩子。
教育的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遇到困難時更要有愛心、細心、耐心。當海倫分不清“杯”和“水”時與莎莉文老師發生了矛盾時,并作出了撕毀洋娃娃的舉動時莎莉文老師不是簡單的以暴制暴而是選擇沉默,然后領著海倫去郊游,改變了海倫所處的環境。到了水井房用現實中的水喚醒了海倫的求知欲,讓海倫深深的認識了她的錯誤,認識到她多么的'粗魯,讓她充滿了深深地愧疚之情,讓她的眼里“浸”滿了淚水。這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這是多么偉大的教育。反觀現實中我們一些老師遇到這種情況一定是火冒三丈然以雷霆之勢全力把學生“壓”下,然后再講一些生硬空洞的道理,那就沒有一點教育效果。
莎莉文老師并不是讓海倫機械枯燥的記憶是讓海倫到自然中去記憶,去感受。讓海倫獨自感悟認識自然,甚至有意讓海倫一個人獨自去面對暴風雨這些也許是海倫以后堅強面對生活的積累。
這篇文章讓我最感動的地方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一個大人和一個聾啞盲孩子在津津有味談論什么是“讓我感動極了。海倫市幸運的,她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想這基礎來源于莎莉文老師。做一個有愛心、細心、耐心的老師,成就你的學生,成就你自己。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2-14
八年級語文期末教學反思03-13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22
(精選)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08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3-19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09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3-02
八年級語文《愛蓮說》教學反思04-21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12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