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學反思(優秀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
一、試題分析和學生答題情況
下面從基礎知識、文言文閱讀、默寫題、古代詩歌鑒賞、現代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作文、附加題等八個板塊來分析。
1、基礎知識
這次考試基礎題部分增加了3個選擇題,分別是字形題、加點詞解釋、文學常識題,內容涉及必修5和《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一二單元,必修5的內容,有些知識學生已有遺忘,所以正確率不是很高,大概只有30﹪。
2、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選用的是依然是人物傳記,題目的設置依次為:理解實詞、篩選信息、分析理解內容、翻譯語句。
①對于實詞的理解,難度不大,但學生由于沒有科學高效方法,同時文言閱讀的基礎也較差,所以正確率只有56﹪。
②篩選信息是常考點,也是幾道題之中一貫做的比較好的,而且這次題設計的比較簡單所以準確率比較高。
③分析理解內容,由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是很全面,審題不夠細心,這道題的得分率一向較低,這次的準確率為30﹪。
④翻譯句子總分為6分,很多學生在做這類題時,不能堅持"直譯"的原則,也不注重文言句式的考查,往往漏掉了得分點。但由于這次的句子比較簡單,所以得分情況良好。
3、名句默寫
名句默寫題10分,由于考前有要求,所以整體情況良好。
4、詩歌鑒賞
這次詩歌鑒賞,是一首杜甫的詩,在課本中,杜甫的詩我們學了兩首,對杜甫以比較了解,有加之是資料上的原題,所以主要考察了落實的情況,至于學生古詩鑒賞的能力,還要看最后的附加題了,總體看來,鑒賞能力參差不齊,整體較差。
5、現代文閱讀
本次閱讀文章是一篇小說,遲子建的'《與周瑜相遇》,內容有些朦朧,但主題還是比較明顯的,而且后邊的習題設置的較簡單,總體得分情況還可以。
6、語言文字運用
17、18題難度系數也比較低,同學們都答得不錯,快班有80﹪的同學都做對了。但由于太過簡單,并不能考出同學們的真正水平,不過得分情況好,也給同學們增加了幾分自信。
7、作文
這次考查的是材料作文。材料中的故事有很明顯的立意方向,即環境對人的影響,而且考試結束時,有同學告訴我,這個作文題高一時候考過,所以,立意上不存在大問題,但仍有偏題現象。作文總分50分,40分以上的占到20﹪,作文主要問題是硬傷太多,比如字跡潦草,文面不整潔,還有明顯的錯別字,嚴重影響了得分。另外,還有一些同學作文沒寫完,或匆匆結尾,字數不夠800字,分數直接下降到35分以下,所以,在考試中合理安排時間是很重要的。
二、今后教學的建議
1、重視基礎,扎實訓練,加強背誦,加強積累。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依然要加強對成語的積累運用、古詩詞的背誦、文言字詞的積累,還要多積累一些古詩詞鑒賞方面的知識。
2、專項訓練,提高語基的得分。在后段時間對成語、語病和連貫題要進行不間斷的訓練,題量不能多,要少而精。在做題中查漏補缺,提高應試能力。
3、加強指導,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要指導學生學會初讀感知、細讀理解、研讀品味。其次,要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指導,如指導學生掌握關鍵字詞,領會主要句子,把握重點語段,理解文章思想,領悟文章內涵等。尤其要注意典型的題型多次訓練,要讓學生做筆記,指出答題的模式,引導學生答題規范化。
4、優化策略,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首先,要重視"作前積累"的指導。"作前積累"是作文指導的必要環節,老師要幫助學生加強生活積累和語言積累。除指導學生多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外,老師還可以針對幾類時新的觀點為學生搜集些經典故事以及最新事例,以彌補學生積累的匱乏。其次,強化學生的寫作意識,切記不要踩上高考作文的低分雷區。平時作文訓練中,出現一次,指出一次,強調一次。最后,要加強作文的規范訓練,指導積累寫作技巧,要在審題擬題、謀篇布局、寫作手法,譴詞造句等方面對學生加以指導;要加強評改指導,教師評改作文時要抓住主要矛盾,每次習作無需面面俱到,而應該有的放矢,同時要善于發現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多鼓勵表揚,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改能力,使學生明確"改什么"和"怎么改",最后,最重要的還是嚴格要求書寫的規范性,努力做到全文無修改。
20xx年11月20日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2
在即將過去的20xx---20xx學年中,我擔任了高二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在這一年的教學工作中,我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閱讀教學上。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他們閱讀的好習慣、方法,為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平時的閱讀課上,我有意識的加強了學生讀書的習慣,或默讀或個人自由地放聲朗讀。每節閱讀課我都留給學生默讀的時間,此時教室里雖然一片靜悄悄,而學生的大腦卻處于亢奮狀態。默讀能讓他們真正進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過去老師所喜愛的齊讀,因為學生要照顧讀的整齊,因而無法用心感悟、體味課文,只能是“和尚念經”罷了。而默讀,因為給了學生更多的空間,恰恰能使學生從文本中獲得豐富而獨特的心靈體驗,真正感受的課文語言的魅力。
這一年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我還特別注意留給學生盡量多地讀課文的時間,要求自己做到“且慢開講,且慢啟發”,慢慢改掉以往為趕教學進度置學生的感受于不顧的教學套路。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閱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以往的閱讀課上,我總是先布置思考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就明確了,教案預設的教學目標也順利達到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師的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先入為主,造成了思維的定勢,嚴重地干擾了學生獨立自主地閱讀,無形中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這幾年的語文教學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從學生潛心、認真、有效的閱讀課文起步,這是對閱讀主體----學生的尊重,也是對閱讀規律的遵循。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文字,突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通過對語言文字的“讀”,反復的“讀”,再從“讀”中獲得感悟和體會,提高閱讀能力。這才是潛心、認真、有效的閱讀課文。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閱讀效果。
以上是我在這一學年教學中的心得和體會。在收獲之余,也碰到了不少問題。
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中學師生天天用,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多少學生敢說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多少語文教師敢說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問題的原因在于:語文能力的提高,取決于一個基礎的問題,那就是語言材料的豐富。一個人語言貧乏,必然帶來思維的貧乏;而思維的貧乏必然影響學習能力的提高。不論是思維還是語言,都要*積累才能豐富;語言能力是由無數點點滴滴細小瑣碎的知識匯聚而成。語文的學習是一個“聚沙成塔”的過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強積累是語文教學重中之重的問題。這也是語文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對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認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積累字詞嘛,有什么難的。其實,我這里所說的積累并不是死記硬背一些名句和詞語,真正的語文積累,內容更為豐富,不僅有詞語和古詩文名句,還應有學生個人的感受和體驗。情感體驗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感興趣的內容在記憶里“自由出入”時,才能活學活用;只有做到活學活用,才能為閱讀、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從而達到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
現階段我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加強學生感受和情感體驗方面的積累,讓他們找到源頭活水,給語文學習帶來清泉溪流。希望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能和同仁們不斷的交流切磋。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3
核心提示:余秋雨的散文在當代學者文人作品中影響極大,學生喜歡,我也喜歡。在《文化苦旅》里邊,我尤其喜歡這篇《道士塔》。當初在教讀這篇作品時,我讀的慷慨悲憤,學生聽的義憤填膺。在品味語言時,學生的發言更是積極踴躍...
余秋雨的散文在當代學者文人作品中影響極大,學生喜歡,我也喜歡。在《文化苦旅》里邊,我尤其喜歡這篇《道士塔》。當初在教讀這篇作品時,我讀的慷慨悲憤,學生聽的義憤填膺。在品味語言時,學生的發言更是積極踴躍,很有見地。
這篇散文,文學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俱佳。通過朗讀品味語言和復雜的情感,成了這一課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所以在教案中,我增強了朗讀的分量。在分析語言時,我著重圍繞一個“恨”字設疑,較好地實現了長文短教的目的.。在分析探討時,我不但組織、參與,而且結合文本描寫的歷史事實和作者情感自然引導,激發同學們的憂患意識和報效國家的責任意識。
實踐經驗一再證明:要想讓學生喜歡學語文,老師的教學水平重要,選材更重要。語文課本里面的文本,文學性應該是第一的。文章的文學性不強,文采不佳,不值得玩味,別說學生不愛學,老師也不愛教。看來,喜歡是硬道理;要喜歡,就得有魅力。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4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里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獲。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么,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并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系。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著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共5篇】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共5篇。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著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于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著眼于能力訓練。如在講授《藥》時,鑒于魯迅小說語言的含蓄性,我先讓學生自讀設疑。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阿義可憐”“烏鴉箭一般飛走了”“華大媽的不足和空虛”等問題上。借著一位同學質疑小說第三部分與前后文的銜接問題,我們一起討論情節的發展,弄清了雙線結構。就“烏鴉”的描寫重點閱讀第四部分引出對主題的發掘。然后請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茶館的對話,分析人物間的關系和思想狀態,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讓學生自己體味環境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于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了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么,否則,閉著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三:高中語文教學反思(2291字)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于高考來說,學好語文對于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說來,語文課作為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為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制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著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于類似:"通過…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于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么""還讀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成為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并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于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5
第一是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圖。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圖是比較清晰的,學生可以容易地找出,所謂的路線圖應該是由一些時間和地點的節點構成。“棄舟登岸”后由東向西先后經過“寧國府”—“榮國府”—“西邊角門”—“一射之地”—“垂花門”—“抄手游廊”—“穿堂”—“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三間廳”—“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理清這個路線圖對于把握本段的內容是有重要意義的,在任何閱讀的過程中,“把握結構-理清思路”應該是第一步,只有做到這一步才有可能進一步深入去“品味語言-領悟感情”,進而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及研究人物心理性格的合理性。
第二是作者通過哪些手法來展示寧榮街與賈府的繁華富庶。這屬于寫作技巧的問題,任何文章在展示事物本來面貌的過程中并非單純地平鋪直敘,往往會運用一些技巧更好更充分的表現。比如“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這便使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幾個三等仆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使用了正襯的方法。
第三是林黛玉的心理與性格特點。《林黛玉進賈府》初步展示了賈府的環境特點和幾個重要人物,特別是林黛玉的性格特點。而第一段有句話非常關鍵,學生很容易便能找出,就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林黛玉之所以會有如此的想法恐怕有三點原因,一是寄人籬下的特殊心理狀態,二是她印象中與親眼所見賈府的與眾不同給她的心理壓力,三是她的性格特點。而性格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為與她相同處境的薛寶釵并不會這樣,劉姥姥也不會這樣。如果要再深入研究她是一種怎樣的性格特點,就得注意“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她的所有想法和行為只是怕人恥笑,這應該說她性格的很主要的一個方面是自我意識強,自尊心強。
閱讀經典作品需要注意的地方:
1、語文的基礎知識是不能忽略的,雖是高一學生,但因為是農場的孩子,自覺性不高,所以對《紅樓夢》的內容梗概、小說中的人物關系以及作者曹雪芹德介紹是必不可少的,不過這一環節我交給已經讀過《紅樓夢》的同學完成,效果比我自己講要好,能夠激發學生“讀”的興趣。
2、走進讀書方法,讓學生跟語言文字親密接觸。
在以往的教學中,一些教師喜歡用電視劇《紅樓夢》中的人物劇照或電視劇片段來吸引學生的眼球、調節課堂氣氛。我覺得這樣做容易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從而忽略了對名著語言的品味鑒賞,這與語文教學的宗旨是相悖的。語文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我在上這節課時,力求少用圖片,課后再播放一段電視劇,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的間接性,通過“點評式讀書法”的介紹和運用,再加上對欣賞方法的適當點撥,引導學生盡可能地貼近文字,走進文字,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從而領略文字所蘊涵的豐富內容,感受文學大師運用文字的高超技藝,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比如: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通常情況下,學生從以上的描寫中大多能感受到林黛玉的“美”來。但這種感覺多數是短暫的、稍縱即逝的,朦朧膚淺的。而對她的“弱”、“多情”則更是忽略。這堂課,在教師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學生特別注意“愁”“病”等詞來體會她的“體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詞來體會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點評符號如著重號等以提醒學生注意。接著對這一段文字點評到:“氣質超凡脫俗,美貌多情、體弱多病。”這樣,不僅使學生通過對一些關鍵詞的理解一步步走進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寫人物的性格特點,我還提示學生要培養良好的欣賞習慣“認真揣摩語言,細細咀嚼品味”。這樣一來,其實就是讓學生將那些朦朧膚淺的感覺用文字進行加工、提升從而表達出來的過程。
又如:.當賈母問黛玉念何書時,黛玉答:“只念了《四書》。” 而當寶玉問她“可曾讀書”時,她卻問答:“不曾讀。” 一個問題兩種回答。為什么?對于文中出現的這種“矛盾”,許多學生是視而不見的。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大多只追求故事情節和人物的大概印象,尤其不注意一些看似平常但卻意味雋永的細微之處,這也是學生不能很好地深入體味文學作品奧妙的障礙之所在。在課上,又以為語文功底不錯的同學提出了這一問題,我在引導學生閱讀文中的有關文字后,讓學生自己找答案,學生很快便理解到是因為黛玉發現賈母不喜歡女孩子讀書,覺得自己失了口,所以寶玉問時改了口。這個細節表現了她謹慎小心的性格。我成此時提示學生在讀文學作品時注意不要忽略了這樣一些非常有價值的“細節”,要領悟小說語言的言外之意,欣賞含蓄之美。這樣的教學處理,既避免了學生淺嘗輒止的不良思維習慣,,又使學生能更明確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讀名著,提高鑒賞力。
3、欣賞品味語言,讓學生在審美中獲得精神愉悅。
語文課通過文字的間接性,引導學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韻味,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使學生在鑒賞的過程中獲得精神愉悅,審美享受。如:很多同學在點評王熙鳳的外貌神態“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時,只點評出她的“漂亮”或“美麗”而完全沒有看出她的兇狠、狡詐來。我針對這一實際情況重點引導學生被他們忽略的“三角眼” “吊梢眉”以及“春”和“威”幾個詞,并在這些詞上加了著重號或圈符,使之格外醒目。引導學生從這些詞中,體會曹雪芹描寫人物不僅寫人物外在的形貌,還通過極精練的語言寫出了人物的神韻的高超技藝。至此,學生對王熙鳳的認識已從外表深入到了靈魂,對大師看似簡單的文字卻蘊含獨特的匠心的高妙技巧不得不由衷地嘆服。
再如: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諒了一回,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因笑道“天下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在學生點評時,已有學生點評出王熙鳳夸黛玉其實是為了討好賈母。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語言的妙處,讓學生重點注意在場的人物,讓學生思考“這段話,使誰歡心?使誰感到溫暖?使誰感到愉悅?使誰覺得內心平衡?”在學生有了一定體會后,讓學生明白 假如讓王熙鳳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類的詞來形容林黛玉的美貌,則陷入“一味浮詞套語”既平庸又沒有什么表達效果。曹雪芹不愧是大手筆,隨手寫出,看似平常的一番話,卻有著如此神奇的表達效果:既夸了林黛玉的美貌,又沒有冷落了在場的相關人員。既表現了她逢迎、周到、八面玲瓏的性格特點,又契合她沒有上過學,讀過書的身份。只有曹雪芹這位大師才能寫出這獨一無二的王熙鳳。
在這一系列的鑒賞過程中,學生對作品人物、對大師運用語言技巧的認識不斷深入,學生漸漸發現原來名著之所以經典,之所以流傳,是因為有太多可以不斷發掘,不斷品味的地方,許多看似不經意的描寫都有令人回味無窮的韻味。如果我們經常開展這樣的鑒賞活動,那么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就會不斷提高。
4、需要改進之處:
《林黛玉進賈府》上完后,我個人通過反思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1)可以將讀書方法的介紹和學生對鑒賞方法的感悟結合起來。
雖然本課著力給學生提供實踐“點評式讀書法”的舞臺,但這種舞臺只集中體現在課堂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則體現得不夠。前半部分大多是教師在唱獨角戲,課堂上的雙邊活動,特別是學生這一方的活動不夠熱烈。
(2)對語言的朗讀品味應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語文味的體現離不開對語言的涵詠品味。好的語言大多意味雋永,可多意會,少言傳。雖然小說的篇幅較長,不像詩歌散文那樣便于誦讀吟詠,但還是可以挑選出一些精彩的片斷,讓學生體會,品味。可采用單個地讀,分角色地讀,對讀的情況進行評價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品味,發掘其中的妙處。
本課的前半部分有兩次齊讀,后來因為時間關系就沒有對文本進行朗讀,使得鑒賞點評有些游離文本。如果在不同的階段,穿插對精彩段落的品讀,如王熙鳳出場時的語言,夸贊林黛玉的語言等,會使學生在品讀文本中不斷加深理解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長久的回味。
(3)整個教學過程還可以更緊湊,更科學,更有效。
從教學設計的初衷到教學過程的實施,都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的本質,但整個教學過程還不夠緊湊,科學。可以把重點放在王熙鳳的外貌描寫、夸黛玉的語言部分,這樣就可以節省一些時間,用在涵詠品味語言上,既提高教學效率,又可以使“語文味”更濃厚些。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6
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隨著凜凜寒冬的到來,即將接近尾聲,回顧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心里有著幾分充實,幾多感慨……本學期,我任教高二1305、1306兩個班的語文。一期來,我對自己的的工作未曾有絲毫的懈怠,也因此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現將一學期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堅持理論學習,提高自身業務水平。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語文教師平時不認真學習,教學工作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為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我積極參加學科教研活動,認真備課、輔導,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不斷的豐富、提高自己。善學才能善德,善德才能善教,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運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并認真撰寫教學論文。作為新老師,我積極參加科組組織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與方法研究,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
二、緊抓課堂教學,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主陣地,是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扎實而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不僅為教師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個自我挑戰的舞臺,更是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習實踐基地。為此,我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相關教育刊物上的教學實例,在教研上觀看有關教學錄像,盡可能地擴展自身學習的空間;另外,為了掌握利用多媒體技術,我積極參加課件的學習和制作,較熟練地掌握了幻燈片制作的基本技能。
三、虛心學習,博采眾長,力創佳績
我組語文教師立足新課改,瞄準高考,一起仔細研究新課改的有關要求和精神及高考考綱、考試說明,并以此作為我們平時學習和教學的準繩,重點抓好三基的落實,即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組的各位老師的團結協作和毫無保留的各抒己見,使得我在學習和教學時重點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確了。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科教研活動,熱情主動聽老教師的優秀課,并謙虛地向有經驗的教師取經,以博采眾長、為我所用。一期來,我沒缺過一次教研活動,聽課37節,勤寫聽課記錄和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到玉林師范學院進行培訓,到平南中學進行為期一周的跟崗學習,收獲了很多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四、重基礎、激興趣、上活每堂語文課
我所教的兩個班學生語文基礎比較薄弱,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我大膽改進教學方法,將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力爭每節課都能讓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得,把每堂課上活。一期下來,我所教班級的課堂氛圍有了明顯的轉變,語文也成了學生最喜歡的科目之一。
一般來說,學生善于背誦和記憶,我利用學生在這方面的優勢,加強學生的背誦和記憶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年級舉辦的20xx屆書法比賽和《弟子規》經典詩文背誦比賽。我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在比賽前期,還通過撲克牌pk背誦比賽,在班內掀起背誦的熱潮。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總的來說,通過學校領導的關懷指導以及師生的共同努力,本學期高二語文教學取得了一點點進步,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獲得較大提高,但在工作中也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如我們年輕的語文教師在工作經驗和教學方法上還存在較大不足,需要向優秀的老教師借鑒學習和改善提高,對語文理念的深度把握還要在實踐中加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我將在下一學期工作中,繼續發揚求真、務實的精神,乘風破浪、勇于開拓,爭取更佳成績!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7
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素質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歷史的使命。我作為一名語文學科教育工作者,深知身上所擔負的重任,因而在實際工作中,積極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斷地進行探討、研究、實踐、反思。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實踐和反思。
一、貫徹以學為主的基本思想
就是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比如,在教學課文之前,我經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在讀課文后根據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再討論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作業也可自主確定。這樣。就使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還參與了目標的制定和作業的布置,從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可以在自學階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發揮教師、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從新課程的角度來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執行者。因此,教師、學生都是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教學相長才真正成為可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發揮出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和解決者。具體問題,我并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提示他們回去以后查找相關的資料,這樣,學生通過提出疑問、自行釋疑,既深入理解了課文,又豐富了課外知識。由此,我就啟發學生:文選內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來充實、完善,健全中學語文知識結構是課內課外等綜合因素建構而成的。
三、語文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營造亮點
突出重點,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輕重主次,在整體感知上對課文重點進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識的遷移,最后再歸結到整體上來,深化對文章的認識。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應該是疑問的聚焦點,思維的交匯點,教學的創新點。學新課文時,我先讓學生預習課文,再讓他們通過分組討論,進行評價,看哪一組同學表演得最為恰切,最符合文章要表現的思想。學生的興奮點被激活了,他們在闡述中融入了許多現代漢語詞匯和意識,加進了大量肢體語言,對文本進行了再創造。這種輕松愉悅的教學形式,既激發了學生的靈感和情感,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既激起了學生的表演欲望,又挖掘出學生的創新潛能。
四、轉變思路,由教師教的思路轉向學生學的思路,由文章學的思路轉向閱讀學的思路
教師應注意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獨特體驗。只有遵循學生學的思路和閱讀學的思路,才能真正激發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具體教學中,我采取了整體——局部——整體的閱讀學思路,以學生的自學為主,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談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疑問,然后加以梳理,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再讀課文,讓學生就這些方面深入討論,最后我再作總結。整堂課,學生至始至終都處于一種主動的參與狀態,學習效果良好。
五、培養學生擁有較為完整的閱讀體系
培養學生擁有較為完整的閱讀體系是寫作能力提高的關鍵——“向閱讀要寫作能力。”學生涉獵廣泛的課外知識領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適時關心。我參考新課標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學會自主積累,幫助他們建立寫作素材庫,引導他們從中汲取精華,“博眾人之長于已身氣”。
六、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情感是教學藝術之魂,沒有情感的融入,教學藝術之花就不能開放。而語文教學就是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情來溝通與學生的聯系,以情來陶冶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既是教學的目標,又是教學的手段。如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一句平常的嘮叨……從中感受人與人世間的情感,然后想一想自己誠如何理解他們,感受他們。之后,許多學生在周記中談了學習后的感想及自己對父母親的感激之情。學生的思想在此受到了洗禮,感情在此得到了釋放。
課改過程中,我不斷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行為,豐富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在培養學生優化發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在專業上發展和人生的成長。"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8
轉眼間一個學期又快結束了,反思這一學期的語文教學,作一小結,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學期的到來。
針對班級中后等學生較多基礎較薄弱以及班級語文課上人文性過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點,我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加強了語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設計,經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我認為只有語文的基礎夯實了,才有能力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孩子連走路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語文教學亦然。
語文教學的腳踏實地還體現在日積月累的堅持性上。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語文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憑小聰明就能學好的科目,必須有著堅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學生都有一本積累本,堅持積累,爭取做到厚積薄發。積累還體現在課外閱讀上,爭取做到每天閱讀一篇課外閱讀,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對學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過于解答試題時能展現出一種從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應試傾向最不明顯,并不是講什么考什么,試題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直接聯系表現得最不明顯,很大程度上體現著對本學科整體素質的考查。題海戰術不適合語文學科,靠大量做題難以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中學語文不在深,而在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范圍決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現在高中生學習緊張,課下學習的時間主要用于數理化、英語上,根本沒有時間去讀一些文學作品,甚至可以說學生根本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更不會靜下心來去品味欣賞文學作品,而現在社會讀書風氣也不樂觀,學生接觸的東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缺少也是導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鑒于此種情況,對于語文的學習,我認為關鍵要靠課堂教學,而語文課堂教學關鍵在于教師,在于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設計上。
當然,語文教學的精華全在課堂上。一節課僅有45分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這就需要老師作為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尋找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行為,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使教學行為上升到理論高度。而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教師要把課堂45分鐘用足用好,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老師的本分,老師要對學生負責。
總結自己的課堂問題如下:
1、重感悟,輕分析。
“語文”姓“語”,“語”就是語言,學好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品味和感悟。對課文中的精妙的語言,如果教師分析過多,勢必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學《中國的牛》時,我將重點放在學生的感悟上,讓學生通過知識遷移,聯想到所學的有關別牛的精神和我們人進行對比,盡量把時間留給學生。
2、重精神,輕應用。
語文是鑒賞的,也是人文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應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為宗旨,以奠定學生的正確價值取向為根本。適量地進行專題訓練與輔導是不可少的,但不能僅僅以考試為中心,以分數為準繩來進行語文教學,更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比如在教學《提醒幸福》時,我在完成了字、詞、句的重點教學后,然后又進行了拓展,給學生補充了《我的五樣》,讓學生從不同的文章中去領會作者。學會欣賞和感悟。
另外,課堂教學不能僅限于課本文本內容的講解,應重視知識的'相關拓展和遷移訓練,尤其是語文學科的學習。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為新教師,我覺得聽課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師取長補短,聽其他老師的課給了我受用不盡的知識和財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聽課讓我通過認識他人,審視自己,得到了改變和提高。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學生就像工廠加工的產品,學生的學習質量決定了一個教師教學行為的成敗,體現了一個學校的優劣。學生才是教學工作的生命線。針對語文學科,有不少學生的學習觀念仍未改變,認為聽與不聽一個樣,考試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會比別人差多少,帶著興趣學的學生并不多,學習觀念的落后與偏頗導致學生閱讀量太少,知識面太窄,基礎知識相
當匱乏,出現許多錯別字、錯用詞語現象,一遇到仿寫句子等題就束手無策,作文寫作立意不新穎,主題不突出,內容太膚淺,有的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作為老師應負一定的責任,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要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態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專業水準以及教學藝術,先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起來。
總之,教學問題多多,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水平,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認識,及時總結反思,再到實踐中去完善提高。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9
在不知不覺中,這個學期就要結束了,高二語文教學工作也要告一段落了,我應該對這一學年所走過的教學之路進行深刻的反思,以便為以后的教學工作做更好的準備。
高二語文主要是選修課程。詩歌散文系列和小說欣賞系列都著眼于鑒賞陶冶,所以,選修課的設計,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因此,我認為,本學年的教學應著重加強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正因為這樣,我對高二教學設計曾反復思索,語文該學什么?怎么學?這正是學生很困惑的問題,只有讓學生明白這些,學生才有學習動力,也才會有意識地去掌握語文學習的信息途徑和方法。所以,通過研習新課標,我讓學生感受到“積累”的重要,體會精讀和合作探究的重要。我對學生的具體要求是,兩條腿走路——課本和課外閱讀結合,重視《語文報》作用;兩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礎,一手抓訓練;一顆心思索——感悟和熏陶。
而這一切,必須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方法做基礎。閱讀方法有好多種,也許,有的老師喜愛齊讀,但是,我認為,在詩歌教學中,齊讀是可以的,但小說和散文是不合適齊讀的,因為學生要照顧讀得整齊,因而無法用心感悟、體味課文,只能是“和尚念經”罷了。所以,我在講授散文和小說時,每節課都會留給學生默讀的'時間,此時教室里雖然一片靜悄悄,而學生的大腦卻處于亢奮狀態。默讀能讓他們真正進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默讀,因為給了學生更多的空間,恰恰能使學生從文本中獲得豐富而獨特的心靈體驗,真正感受到課文語言的魅力。
這一年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我要求自己“且慢開講,且慢啟發”,慢慢改掉以往為趕教學進度而置學生的感受于不顧的教學套路。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一味追求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閱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
有時,我也會先布置思考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就明確了,教學預設的教學目標也就順利達到了。
俗話說:“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方可枝榮。”“讀”就是語文教學的根。非讀無以廣積,它可以發展學生觀察、想象、思維等能力,通過閱讀激發出來的思維,猶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
另外,我在教學中也特別注重寫作教學工作。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重點,在高考試卷中,占了很大的分值。再來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實事求是的說,以前,我們有點“空”,每次作文的教學程序都是收作文、看作文、下評語、講評這幾個“固定招式”,然后又布置新作文,進入下一輪“固定招式”的批改模式。難道就沒有一個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嗎?
我試圖改進,一開始是輕批改過程而重講評過程,即輕對個體作文的批改而重對優秀作文的表揚和差作文的講評式修改,還將學生的優秀作文展出交流,以“激勵優秀帶動后進”。這樣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總覺得不盡如人意,關鍵是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
后來,我在作文批改中引進“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讓學生按小組互評,把本小組最優秀的作文和最有問題的作文寫出評語,交給老師,全班交流。這樣,可以真正讓學生參與進來,調動學生積極性。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把讀寫能力放在了首位,因此,在語文學習方面,要特別重視閱讀和寫作的結合,要在閱讀中充分地吸收,在寫作中自然地傾吐,使閱讀和寫作相輔相成,達到共贏。例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就有不少可以借鑒的篇目。《阿房宮賦》比喻的生動、想象的瑰麗、夸張的奇特,都是學生學習的好素材。
當然,以上都是我在教學中的不太成熟的反思,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能得到不斷的提高。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0
上學期教學工作給我留下了一些經驗,同時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一、教學必須要動腦筋
高二上學期主要教授《古代詩歌散文鑒賞》專項。我備課比較認真,注意多方查找資料,注意研究教學方法,能夠比較自由靈活的駕馭課堂。除了必須教授的篇目,對于特別優秀的作品,我也注意有選擇的教給學生。如《春江花月夜》,這是一篇極其優美,藝術性極強的作品,除了查找資料,我自己也反復誦讀思索,尋求最好的方法,為了避免學生閱讀時不求甚解,我課前布置作業,讓他們在本子上寫出鑒賞提綱,在課上進行交流,這樣學生閱讀的深度就更大一些,也便于我課堂上引領學生做較深層次的鑒賞。我注意問題的設置,盡量讓它起到帶動全篇的作用,對學生可能會不太理解的地方,我盡量注意用恰當的語言,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比如談到人和景的關系問題,我便舉婚紗照為例,西式禮服的一對新人必要配上歐式風情的背景,休閑裝的后面就要配上自然風光,這是景和人的協調,如果一對漂亮的新人,后面只有一片純白的底色就很不好看,這是景對人的烘托。古詩詞鑒賞題在設置問題的時候,經常會有“請作簡要分析”這樣的要求,學生總是搞不清楚分析和概括的區別,答案很難符合要求。我就告訴他們,如同桌上擺著鋼筆,鉛筆,格尺,橡皮,圓規等等,要你概括一下,桌上這些東西是什么,我們要回答,是“文具”,這叫概括,反過來,問你具體有哪幾樣文具,你就要一一指出,這叫分析。學生學會了一些答題的套話,這其實是好事情,是答題規范的前提,但問題是他們隨便亂套,針對性很差,那一首詩上來,都說是“熱愛祖國”“壯志難酬”……我便告訴他們就如手套要戴在手上,襪子要穿在腳上,如果需要分析的話,就要一項項對準,五個手指頭的手套,大拇指的套在大拇指上,小拇指的套在小拇指上等等,這才是準確的分析。有了這些比方,學生就很快弄明白了答題的方法和思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我認識到,一個成熟的教師不應該太多依賴參考資料,對文本要努力做出自己的有個性的解讀,才能真正培養出學生的能力來。所以,遇到一篇文章,我自己都要反復讀上幾遍,自己理解的透徹了,設計出來的問題針對性就特別強,課堂效率也就更高。課外習題多半都有明確答案,但任何專家學者也會有出錯的可能,所以對于習題答案我一樣要反復考證,理解透徹了再講授給學生,遇到錯誤的答案,我會把它糾正過來,不會拿專家的頭銜壓人強加給學生,我想一個老師不只是要把正確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教給學生一種求知的態度,所以自己怕麻煩是不可取的。書后習題也要有選擇的使用,有的題目比較空泛,我們的學生回答較為吃力,我們要動腦筋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或者干脆自己設計。比如,書后習題“請說說杜甫思想轉變的過程。”這個問題,固然能夠領起全篇,但也很容易使學生望而卻步,就不如來個假設,“如果杜甫做個順風順水的太平宰相,他會寫出怎樣的作品?”而“杜甫有沒有能力成為一位出色的宰相?”“為杜甫設計一條別樣的生活道路能否成為事實”這些問題的討論倒是學生更感興趣的,我們一樣可以最后把問題引申到時代背景,個人經歷與文學創作的關系上來。
二、教師要多讀書
我們應該能明白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系,就要切切實實為這一桶水下足功夫,語文教師多讀書是必須的。讀書的過程其實就是備課的過程,有了豐富的儲備,你的課堂講授才能真正成為源頭活水汩汩流淌,你可以旁征博引,信手拈來,它決不是一種有意的做作,不是顯擺,就像喜馬拉雅不須顯示它的高峻,浩瀚大海不須顯示它的寬廣,學生便自然領會到小溪與大海的不同而甘受海洋的吸引。比如講解杜甫的.人生經歷,他做過八品的左拾遺,諫官應該是非常重要的,為什么設為八品。杜甫為什么直言進諫卻不被皇帝喜歡,如果就文本談文本,你會理解為杜甫只是一介迂腐文人,沒有做官的才能,匡扶濟世只是一廂情愿,這種理解也未嘗不可,但應該說不夠深透。我讀過《唐太宗傳》《忽必烈傳》,我知道,杜甫的理想不能實現的結果與自己有關,更與君主有關,如果他能遇到唐太宗這樣的明君,恐怕就會是另一番結局了,所以賢臣必須要遇到明主,就如千里馬必須伯樂的慧眼。如果你不了解那些真正的明君是怎樣納諫的事情,你怎會真正理解杜甫的苦衷呢?我們學習《項羽之死》,學生會對項羽的“才華”由衷欽佩。但文章里有的環節讓人生疑,如果你止步于文章本身,疑點永遠成為疑點,你會被項羽個性的閃光之處深深吸引而忘卻了考究。但如果你讀過《史記》,加上進一步的思考,知道項羽實際上是在心理崩潰的情況下的棄軍而逃,司馬遷是出于某種目的有意的突出一點,忽略了全面,這樣,你會更好的讓學生理解讀書要動腦,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而這些東西不是你課前一下子可以準備出來的,必須靠平時的大量積累。所以,這也是我今后努力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多讀書。
三、要真正下些苦功夫
1、課堂的確是需要設計的
這一點,我在前面一個環節已經說了很多,這里再強調一下罷了。我聽過兩位同學科教師的同一節課,明白了課堂上有無設計的區別,同樣的知識點,我們都能講對,講明白,這是做好老師工作的基礎,但學生是否有興趣聽,學習的效果怎樣則與我們所采取的方法密切相關。同樣是提問,一個老師分別向三個同學提問了三個大問答題,學生答得都不太好,其他同學卻都把心放到肚子里,像沒事人了一樣,等待著老師糾正。老師差不多等于把上面一節課重講了一遍,效率很低。另一位老師,把大問題分解為十幾個條理清晰的小問題,提問了十幾個同學,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不敢溜號,也同時用較短的時間回顧了一下上節的內容,效率顯得高多了。其它環節也都如此,所以我才明白了為什么在大考中后一位老師的教學成績總要高出前面老師一大塊,這事情絕非虛構。
2、重視答題方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能偷懶,只教給學生正確的答案,我們必須要教給學生答題的思路,方法,這樣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尤其語文科目,我們只能押題型,而不能準確的押到原題,所以學生把答案背得爛熟也未必有用,明白方法最重要。但有時習題答案并不告訴我們思路和方法,或者編者所寫的并不是很切合學生實際,多數時候是需要教授者自己去歸納整理的,有的老師可能習慣于省略這個過程,等著學生自己去摸索,那就忽視了我們普通高中學生的實際,我們的學生絕沒有那么高的學習積極性和那么好的學習方法,這一點必須我們去提供幫助,閱讀鑒賞題,表達運用題都是如此。在這一點上,我平時比較注意,今后要做更多的努力。
3、課下輔導跟得上
前面說過,我們的學生學習自覺性不是特別強,所以不要指望我們布置了,他們就能完成得很好。所以,我們的督促檢查工作必須到位。對于基礎知識積累著一塊尤其如此,該聽寫就聽寫,該提問得提問,該批改的試卷就得批改,否則學生就不重視。沒完成好的就得反復督促,比如課文的背誦,有些老師也認為花那么多功夫不劃算,可是每個人都舍不得時間,都少拿一兩分,班級成績自然要低那么一點兒,事實就是如此呀,學校這樣考核,我們就得這樣計較。
四、個人問題較大的方面
1、有些事情不能堅持始終。比如作文訓練,一上高中,就要求學生寫隨筆,記讀書筆記,開始每周都查,后來改為兩周一查,很多學生重視不夠,收的時候糊弄一下就完事,加上工作任務也很多,批閱起來的確花費不少時間,看著學生寫的不認真又生氣,后來改成了自愿交,結果,就成了沒有人上交。我們的學生也是人呀,誰不得偷懶就偷懶,所以,我們老師首先不能帶頭偷懶。
2、對學生不夠耐心
理科班的語文教學始終讓我頭疼。原來做班主任的時候學生較給面子,故而體會不深。后來不做班主任了,才明白了理科學生,尤其是重點班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狀貌。常常是你講得眉飛色舞,他們仍然在理化題集上運筆如飛,于是眉飛色舞就變成了橫眉怒目,老師橫眉怒目也難受,于是就只好麻木不仁了,學生不看老師,我講課也就不愿意在看他們,在理科班惹一肚子氣,再到文科班找點平衡,不知學生的感受,自己過得很痛苦。比如,布置了課文背誦,理科班學生就是不背,認可罰寫也不背,課堂上沒有時間死摳這個,于是我說,好吧,這些需要背誦的篇目我告訴你們了,背誦是你們自己的事情,我沒法替代,你們看著辦吧。私下里交代課代表找時間考,課代表也有點懶惰,征求了學生的意見,結果仍然變成了自己看著辦,結果期末考試這個背誦題考了九分,我們的學生有的只得了一兩分。這讓我認識到,我們老師的工作有點像車夫,聽話的喊“駕喔吁”就可以了,不聽話的也不能等著他們自己明白道理,吃一塹也未必就長一智,因為他們是心智并不成熟的孩子。明白的時候往往就來不及了,但我們又不能拿鞭子趕著,我們教育的是學生不是騾馬,但在電影《大笑江湖》中有個可笑的鏡頭很值得玩味,那就是小沈陽騎著驢子,驢頭前邊吊著一只胡蘿卜,驢子就攆著胡蘿卜向前走去,何必吆喝呢?這個道理我現在想通了,但落實到行動上,我還沒有想清楚,把什么東西變成胡蘿卜,在不知不覺中引領著學生前行。于是,思考,思考,再思考……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1
《新課標》倡導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活潑,動態、開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才可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創造性地學習和思考,并最終讓課堂更高效。那么,怎樣才能上好一篇文言文呢?下面我通過對《寡人之于國也》這一課的教學反思談談我對文言文閱讀課堂的認識:
一、明確學習文言文的目標。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學習任何文言文都有一個固定的主要的教學目標——積累文言知識(包括文言虛詞、實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學習《寡人之于國也》也不例外,先要掌握文中所涉及的重要的文言知識,這也是疏通文意的基礎。其次還得讓學生明白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它的思想,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另一大目標。就《寡人之于國也》這篇文章來說,其主要思想就是孟子所謂的.王道,也就是仁政,怎么理解孟子的仁政這是學生學習的第二個目標。目標是學生學習的綱,提綱挈領,才能讓學習更高效。
二、注重誦讀,留給學生充足的誦讀時間。古人講,“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經常閱讀的人對這話會有深刻的體會。當然讀是有要求的,老師要指導學生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讀出感情,通過誦讀增強學生的文言文語感。
三、疏通文意時,要解放思想,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眾所周知,文言文閱讀是學生的一大弱項,學生普遍有畏難心理。正因如此,許多時候,很多老師干脆就采取串講的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單調枯燥,簡單粗暴。結果是老師認為自己講得很全面很準確,心理很踏實。但學生卻昏昏欲睡,收效甚微。我以為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發現問題后,再通過組內成員的合作探究解決疑難問題。老師要相信學生,要放開手腳,要讓學生從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切記:教學最主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
四、教育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客觀認識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積極意義及局限性。知人論世是我們在閱讀中經常強調的一種方法,要知道梁惠王為何擔憂“民不加多”,要清楚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積極意義及局限性,就得對戰國時期及孟子的情況有所了解。教學中必須注意這一習慣的培養。
五、課后,要讓學生做好文言知識的整理歸納。文言知識瑣碎而龐雜,要夯實基礎,就必須讓學生學會并及時做好整理歸納,這樣既可以鞏固課堂知識,也有利于學生將知識系統化,比如課文中所涉及的河、兇、加、兵、直、是、數、勝、發、庠序、孝悌、以等詞,都是文言文中經常會出現的,不積累,學生的文言文水平就談不上提高。有現在文言知識這個量的積累,才會有未來文言閱讀能力這個質的飛躍。
不足之處:學生的預習不扎實,學習主要靠課內,導致課堂時間緊張,影響課堂效率。以后要充分利用早讀指導學生做好預習,并且要有有效的檢測手段來保證預習的質量。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2
新課程背景下,各種新的教育理念、各式的教學方式層出不窮,但無論怎么變,怎么改,基本的幾個理念,語文教師是應該具有的:
一、語文課堂要有趣味性;
二、學生要學到“不會的知識”;
三、要以學生為主體。
基于上述觀點,對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孔雀東南飛》這篇經典的篇目做了如下設計: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老師給出一些基礎的討論話題,各組同學根據興趣來選取(或者自己命題),并展開討論研究。在討論的基礎上,下節課再以幻燈片的形式向全體同學展示討論研究的成果。
于是,自己根據“積累整合”“閱讀鑒賞”中的新課標理念選擇列出了如下問題:
一、悲劇產生的原因。
二、劉蘭芝有哪些動人之處?
三、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軟弱”這一觀點的?
四、本文文學常識歸納分析。
五、本文寫作手法分析。
在學生自己的分析提議下,后來又列出兩個待研究的問題:
一、文章結尾感情色彩、行文特點之比較分析。
二、同樣性格的人如果生活在現在社會,會有怎樣的結局?
各組同學開始當堂選取感興趣的話題并展開討論。教師此時適當地加以點撥、指導。
下一節課,各組開始將自己的研究討論成果以幻燈片的形式積極、踴躍地向大家匯報。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組的成果展示。他們的幻燈片比較簡單,只有一張,但內容應該是最好也是最充分的。他們系統而又深邃的思維,嚴謹的論述令我大為驚喜,他們研究的話題是悲劇產生的原因,發言歸納如下:1、門第觀念 2、儒家文化 3、人物性格 4、多年無子 5、“戀子情節”。
第一組的一個同學具體闡釋道:故事發生在漢末,當時的家族、門第觀念對社會的影響已經是比較大了,這為焦母休蘭芝埋下了禍起之根,同時也為后文劉兄逼迫蘭芝再嫁做了“門第上”的鋪墊;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的一些禮法觀念漸行漸深,“長兄為父”等觀念的影響也為悲劇的發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然還有人物性格的關系,蘭芝的聰明而又剛強的性格,婆婆那讓普通人不可理解的性格,焦仲卿勇于反抗但又不敢違背母命的性格,這些人在社會門第觀念、儒家文化部分糟粕的影響下,將命運交織在一起,將語言行為交織在一起,最后兩個男女主人公紛紛走向了自己的不歸路。他們組的第二個同學這時著急地補充道:古人曾說過,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受此影響的焦母無緣無故的向聰明美麗的蘭芝大發脾氣,也是大有可能的。這種情況即使是現代社會,也會偶有發生的。天生麗質的劉蘭芝真的是可憐而又無辜;當然焦母看不上蘭芝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為心理學上所說的“戀子情節”。焦母孤身一人將焦仲卿拉扯大,而美麗、能干、多才的兒媳婦的出現大大影響到了母子之間的關系,深怕失去“子愛”的焦母定會找各種借口來休掉劉蘭芝。
此時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學們充沛的活力和廣闊的想象力,他們開拓自主學習的空間是很大的.。前提是只要你敢于放手,敢于給他們機會和空間。
聽著他們精彩的發言,我也真的開始佩服孩子們所具有的這種自主學習的能力了。由此想到,自己包括很多老師可能會有著共同的一個教學弱點,面對著“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教師可能會將一些簡單的知識歸納交給學生去“做”,去“探討”,而將一些感覺重要的知識自己來講。孰不知,這么做是在浪費學生的人力資源,也是在浪費我們每一個人寶貴的時間,更是浪費好的教學理念。學生要學到“不會的知識”的真正含義,不僅包括老師要講的,當然更包括同學自己研究討論來的。
另外一組同學的發言也博得了全體同學的喝彩。
他們研究匯報的問題是: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軟弱”這一觀點的?
小組在分析完文章相關內容后,總結到:我們的觀點是贊同這一觀點。事情之所以到了這個地步,與焦仲卿的懦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果當初他再堅強一些,勇敢一些,最后也許會和劉蘭芝幸福地生活在一塊。總之,和誰過一輩子是自己的事,不應該輕言放棄。
最后精彩的一句話贏得了全體同學的歡呼。
當然,在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上,教師要學會引導和推動。
在他們進行分析的同時,教師適當地抓住主要的一些細節描寫進行更深化的推動。比說說講到蘭芝性格時,教師應強調關注的一句話“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即使在最后要走的時候,都不忘叮囑小姑要好好照顧老人。可見其品行之優,言談之妥。在談到劉蘭芝與焦仲卿性格異同的時候,在“不同”的方面可強調分析蘭芝死前的“掩口啼”,“出門啼”,未告母,十分隱秘,而焦仲卿死前的“明告母”這些細節;“同”的方面(對愛情的執著與堅貞)可關注劉蘭芝最后“舉身赴清池”的“舉”,說明她還對焦有所牽掛,所以才如此之重,與之相對應的是在這之后的焦仲卿“自掛東南枝”的“掛”,愛妻已逝,多活無益,才如此之輕。
一節好課,真的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學生積極地投入。對于一些教學理念也真的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用心的在每一堂課上去總結,去反思,去探索,去創新。
給學生幾只自由想象的風箏,他們會給你一片美麗的充滿知識的天空。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3
新學期開始后,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進入了《中國小說欣賞》的選修模塊,中國小說欣賞這個模塊給學生和老師勾勒出一個中國小說的大致模樣,選修內容按不同的主題來區分的,當然我們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的不是讓學生硬記歷史,而是希望他們能對中國小說自古至今的歷史有所了解,掌握中國小說的主要特征,熟悉小說中的人物及其性格特征,認識社會與人物的個人命運。
下面綜合本備課組的全體成員分別敘述如下:
程俊飛老師從“抓住文本,多多解讀”入手,善于抓住文本的切入點,本一發而動全身,有效進行文本解讀。
陳麗璇老師則從文學名著閱讀教學的原則著眼,分別是
原則、語文屬性原則、導向性原則、實踐性原則。
林美燦老師從“祥林嫂”的小說教學反思當前的“中國小說欣賞”教學,探討人物悲劇社會環境,人物形象等角度入手,進修教學反思
陳丹老師從新教材對教師的要求角度,反思了“終身學習”不再是對學生的要求,更是時代對每位教師的要求。
龔建花老師從單元教學的`重點,反思了解3月份對小說教學的方向,第一單元為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及人物形象分析,第二單元是小說在技巧,思想內容、藝術特色上的獨到之處,第三單元是了解小說的現實主義風格。
陳愛瓊、蔡禮聰、柯麗霞老師則從對《中國小說欣賞》整個選修模塊的認識談3月份的教學反思。
總之,在3月份的教學中,全體備課組充分地發揮了集體的力量,認真組織集體備課,具體地分析學生的特點,鉆研教材的特點,整個的教學思路按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及是教學生學。”的方向進行教學。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4
第一學期高二語文期中考試結束了。試卷出得如何呢?學生考得怎樣呢?通過對學生考試情況的抽樣分析,結果可以說是在意料之中的,又似乎是意料之外的。但這次考試的整體結果,卻多少是讓人有些吃驚的。
從試卷涉及到的材料來看,主要有如下特點。一是緊緊圍繞新的高考說明來命題。語文基礎知識及應用方面,注意到了各個知識點的涉及:語音、病句、以及文言知識的應用,都符合新的高考大綱的說明。主要考查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應用程度,特別是在語言表達方面,注意到了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具有鮮明的時代感。二是試題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的實際性。這份試卷主要從可操作的實際上做文章。
一、試卷分析本次期中考試試卷有以下一些特點:
1、注重課本的教學反饋,兩篇課內閱讀取材《逍遙游》和《項脊軒志》,考查點側重文中有思想內涵和有語言表現力的字詞句的理解。
2、課外文言文閱讀是我們曾經選用的試題,但結合了課內文言知識的考查,課內課外有機結合。
3、現代文閱讀仍然是突出能力考察,重視文章內在情感的體會和把握,重視語感的考察,重視文章的整體理解。
4、寫作能力的考查,作文為命題作文,題目是“牽掛”,注重細節描寫,學生的情感體驗,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文言文重記憶不重思考。默寫中主要問題是背誦不足,以及課外材料的閱讀得分不高,反映了許多學生文言文的學習偏于記憶、重復、鞏固,而如何聯系語言環境分析進行思考,如何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新問題等方面相對薄弱。
2、基礎不夠扎實。主要表現在詞語的積累和語言表述上。現代文閱讀中考查的詞語全是常用詞語,可錯誤率高。閱讀題的文字表達,作文的語言表達,都有較多學生錯字多、病句多、詞匯貧乏,標點混亂,反映了語文基本功的不扎實。
3、作文不夠具體,沒有寫出自己真切獨特的感受。“牽掛”是一個有話可說的題目,完全可以進行具體生動的描述。遺憾的是許多學生不用自己的語言寫自己的感受,而是堆砌辭藻,搬弄陳詞,甚至套搬作文。
三、反思和計劃
根據這次考試反映出的主要問題,結合平時的教學現狀,擬訂了以下幾點教學計劃:
1、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本次考試可以看出學生在學習習慣和方法的養成方面的欠缺,今后在課堂教學,還要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2、加強語文積累。語文能力的提高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它的基礎在于有厚實的積累,包括語言材料的積累,生活和思想的積累等等。作為教師不能因為不考課內的文章而放棄對課本的'學習,更應重視對教材的學習,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對課文中的詞語、句子、文章結構、思想觀點等,該記憶的要記憶,該借鑒的要借鑒。
3、夯實基礎。在生字詞的積累,課文的朗讀,語言表達的準確規范以及書寫等方面加強訓練,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4、要在學生的能力培養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語文能力的提高僅靠課堂是不夠的,還要在各科的學習和生活中有意識去學習和訓練。
5、文言文教學上,古詩文名句的積累,除了督促學生熟讀記誦外,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理解,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在上學期的基礎上繼續學習課外的短小精悍的好文章。在課內外的聯系中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文言知識,提高文言閱讀能力。相信堅持下去,定有成效。
6、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一篇文章,相關的知識背景越豐富,文章越容易理解。因此要努力引導學生廣聞博覽,多讀多吸收一點。利用語文拓展課給學生介紹好的閱讀材料,隨時指點閱讀方法,以收更好的效果。并可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以收一舉多得之功效。
7、加強作文訓練。還應增加作文密度,從寫中積累語言。一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注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并經常進行個別指導。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5
高二語文教學工作告一段落,感覺自己盡心盡力了,但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仔細回顧起來,感覺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總結,需要提高。在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甚至有些學生漠視語文,表現出了種種的消極心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不夠,效率不高,確實值得反思。現在我結合這一段時間以來的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不正確心態和解決方法做一下歸結。
一、學生的不當心態
1、漠視心理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作文想寫多長就寫多長,不問質量與字數,不關心老師給出的分數。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敷衍心理
一些學生學習被動,你讓他學點他就學點,你不說,他就不學。你讓他背書默寫,他磕磕巴巴也能背上來,但一寫就出現錯別字。這些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滿足于老師提問時,有“我已學過了”的回答;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
3、焦慮心理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盡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于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焦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4、投機心理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雖然老師提出要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但其充耳不聞。真正遇到與教材有關的題目時,卻做不好。
二、自己的解決辦法
1、變更教學的內容
課堂上需注意充分調動、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大限度的實現所有學生的諸方面素質的主動、生動、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而不只是知識的傳授。主動把教師“一言堂”奪取的學生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這是課堂教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基本前提。如果只停留在滿足于口頭上、認識上的轉變觀念,不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變革教學行為,課堂上便不會有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有鑒于此,我認為,應樹立“五不”意識,即: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不暗示;凡是學生能自主探索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教;凡是學生自己能說的,不說;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不做。教師應甘愿成為課堂的配角,不與學生搶風頭。
2、注重興趣的培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于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復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里“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于“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纖夫的愛》的歌詞:“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進行成功教育
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決。”俗話也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于高二階段的學生更為重要。對于學困生,要鼓勵和引導他們,不能讓他們自暴自棄,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嘗試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在以后的教學中,還需要自己邊教學邊總結。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二語文優秀教學反思02-17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5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經典】06-20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經典)06-11
[經典]高二語文教學反思06-11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06-12
[精選]高二語文教學反思07-05
【精選】高二語文教學反思07-05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06-20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最新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