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匯總【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蘇教版第15課《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還沒有上這課時,我真擔心學生沒有興趣學這篇課文,因為這樣說理性很強的文章他們從沒有接觸過,該怎樣調動他們學習這篇文章的積極性呢?我采用了“抓住主線,讀中感悟”的方法,教學效果還不錯。
在教學時,我抓住“勤奮”這條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從對具體語言文字的感悟中去明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能力,也讓他們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具體做法如下:
一、課前閱讀,加深理解。
為了使文中童第周這個人物形象更為豐滿,更有感染力,也為了拓寬學生的閱讀面,課前我準備了《一定要爭氣》這篇文章讓學生自讀,體會童第周的精神,尤其是他的勤奮。通過這篇文章的閱讀,學生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中“毫不氣餒”、“急起直追”等詞語,童第周在路燈下苦讀的情景深深地留在了學生的腦海里。而且,學生對于童第周對人民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也有了了解,為理解課文結尾“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作好了鋪墊。
二、教給方法,由扶到放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新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要求開始轉向追求個體的自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我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小組學習,研究語言文字,動筆做記號。我教學生用“讀”“思”“議”“悟”的方法學習本課,仔細品味重點段、句、詞,體會文中的情感。
由于課文并不難以理解,兩個例子的結構也有所相似,所以在處理教材時,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學習司馬光的例子時引導多一些,童第周的例子則放手讓學生自讀,并結合課前補充的文章《一定要爭氣》來談感受。為了讓學生較好地進行自學,我有意識地教給了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通過找關鍵句子和詞語來體會人物精神。這樣一來,不僅能使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也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不僅授之以“魚”,也授之以“漁”。
三、比較學習,巧破難點
課文中主要介紹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古代的司馬光,一個是現代的童第周。他們有著許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尋找他們兩個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標志是什么?當然學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于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穎,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通過這樣比較以后的學習,學生理解難點到這里便水到渠成了。
四、聯系實際,指導行為
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中明白了課文所揭示的道理,即“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而司馬光和童第周身上的“勤奮”也讓他們敬佩不已。這時候,我趁熱打鐵,聯系課文內容,問學生“懷著對美好理想的憧憬,我們可以怎么做呢?”學生自然而然地將“勤奮”與自身聯系起來了,原來自己只要勤奮也可以像這些名人一樣獲得成功。因為不管是天資聰明的人,還是基礎較差的人,都是通過勤奮才實現自己的理想的。不過由于課堂上時間不夠充分,學生談自己的打算時,說得還不夠具體化,但我想他們只要有了這種理解,多多少少在潛移默化中能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
五、平等對話,和諧相處
師生對話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形式。整堂課我緊緊抓住“勤奮”談勤奮,在輕松愉悅、靈活深刻、豐富幽默的對話中,師生關系融洽、親密、民主、平等,如渠水般自然,似琴瑟般和諧,師生浸染于真實美好的氛圍里,沐浴在健康向上的陽光中。這充滿生機活力的互動過程,“解放了孩子的頭腦”,讓他們學會思考,學得主動,學得聰明,學得愉快。在教學議論文的方法時,為了讓學生明白要用典型的事例證明自己的觀點。我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通過生動、幽默的對話來暗示和點撥學生,循循善誘,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受到啟發,學生學得生動而又深刻。
“平等對話”也離不開學生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這是因為學生之間年齡、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爭論中啟發,最能激發創新。共同體驗應當是孩子們內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們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分析重點段落時,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動筆,做記號,留給他們個性的空間,再交流,談感受,學生說出我是從哪句中的哪個重點詞中體會到了什么,并讓學生評價,補充,珍視了學生個性的獨特體驗。真正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只作適當的點撥。學生學得輕松,理解得也不錯。
學好語文還要實現教師與教材的平等對話,并引導學生實現自我超越。讓學生融入教材情境,運用多種方法,巧妙地激發學生對教材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濃郁的學習氣氛。發揮學生自己學習語文的巨大潛能,提高閱讀的效果和效率。如:課的最后我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習,就是讓學生把課前做好的有關勤奮格言的書簽贈給同學,以此來互勉,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勤奮”,還學會了積累。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教完了這篇課文,其實我的心情很沉重.一個沙漠國竟然可以做的這么好,我讓學生在課堂發表看法時,一位學生如此說:他們好比在建造空中花園,空中樓閣一樣,不得不讓人欽佩,而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我們都在做什么呀?出了破壞,還會什么?是呀,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只能讀到建設,讀不到一點破壞,建設是要花時間的.,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但破壞只需要一剎那。人們為什么不去破壞?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自覺遵守的規則,他們把花草樹木當作人來看待,當人來培育。美是怎么來的?我想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明白。所以,我個人認為,在探討這個沙漠變綠洲的過程中,其實也美育之過程。人怎么創造美?這篇文章寫的非常具體,那就是要花大代價,要真心地去保護,最后才能永恒地享受。這篇文章給予學生的這種美的訓練,是非常好的。我們應該抓住!但愿美好不僅僅留在我們身邊,更要學會創造美。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這堂課給了我今后如何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一個啟示,即要針對情感變化發展靈活組織教學。馬卡連柯說過:“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這一片斷的教學,我認為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關注了學生的內心獨特感受和情感體驗。
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體驗使學生得到發展,使語言更具人性美,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要求,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要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如果教師只是在課堂上展示編制得十分細致的教案,把課堂教學理解為演示教案的過程,就難以上出鮮活的好課,就不能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在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感受時,要能根據學情的變化靈活組織教學,通過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通過對小珊迪弟兄生活的深切感悟,激發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激發起他們培養誠實、善良品質的自覺性。
2、注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只有學會學習,才能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進而構建新的知識。在這一教例中,我讓學生用自學討論法去讀書、思考、討論,解決問題,并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總之,尊重學習體驗,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通過激發興趣,誘發體驗;師生互動,感悟體驗;多元評價,升華體驗。增進生存體驗,是時代的發展需要,只有讓學生走向社會,深入生活,圍繞這一主題參觀、考察周邊的生活環境,真切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沉重的話題,才能使語文教學中人文內涵具有教育意義和發展人的價值,成為時代的需要,才能使語言表達富有真情實感。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群文閱讀“一篇帶多篇”或者“一文帶多文”是以一篇文章為核心,帶動多篇文章閱讀。這里的“多篇文章”,大多指的是同一單元的文章,不超出教材的范圍,重要目的是增加兒童的閱讀量,提高閱讀效率,提升閱讀興趣。
我所選的一組文章是人教版語文上冊第八單元的“愛的教育”這組文章,本單元有4篇課文,這些文章圍繞“愛是什么”來組織單元:同學們充滿友愛的鼓勵的掌聲,改變了一個殘疾女孩的命運;教育家的逃生實驗在同學的謙讓與合作中獲得成功;圣誕節前夕,金吉亞給予了陌生女孩盼望已久的洋娃娃,也同時給予了她同情和關愛;自稱為好漢的小男孩查理在小女孩的信任與理解中改正了自己的缺點。課文均是是以“愛”字貫穿全組課文,從愛家人到愛學生,愛朋友、愛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無處不體現出“愛”這個主題,讓學生能實實在在感受到這種情感,從而體會到:愛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都能夠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獻出自己的愛。以上環節中,師生共同 “畫愛心樹”來完成主題回顧和閱讀概覽:愛心樹上的果實就是愛的表達方式;最后還通過描述愛心果來拓展本單元的主題和內容,更好地整合了和深化了本單元的課文主題,豐富了主題的內容。
在本節課上,我對內容的安排比較合理,時間把握也很到位,但在對學生的引導語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有點欠缺,尤其是需要我不斷豐富閱讀積累,不斷地加強自我學習,從而提高我的個人素養,擴大閱讀視野,提高品味和閱讀教育理念,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抓住重點,把握難點,學會舍棄。
讓我們大膽嘗試 “群文閱讀” 教學, 給語文課留下一定的時間, 讓學生更自主、更愉悅地閱讀、理解、質疑、發現,從而達到提升其 閱讀能力的效果,讓我們一起享受閱讀創造的幸福人生!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上這堂作文課之前,我的心中充滿了期待。猜想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當我在黑板上把題目寫上去時,學生如意料中的興奮,紛紛說出春節期間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事情。例如:放鞭炮,收壓歲錢,走親戚,吃餃子,還有的學生說能夠和在外打工的父母團聚等等。學生邊說邊體會著傳統文化的魅力。作為初三學生,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讓我對寫作中的語言沒有太大的擔心。后面我又找到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讓學生共同來欣賞大家之作,談談體會,理出自己的`寫作思路,提示學生寫作中切入的角度,激發他們的創作興趣。
認真反思這節課,我做到了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借助名篇,給學生以寫作提示。但是要想在短短的四十分鐘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邃,那是不可能的,還需要學生立足生活,逐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五彩池》。在這節課里,我想請同學們設計幾條宣傳五彩池的廣告語,大家有興趣完成這個任務嗎?
二、朗讀體會,賞析句子(學習課文2、3自然段)
師:上節課,同學們已經初步感受了五彩池的美麗、神奇。現在就讓我們細細來品味五彩池的神奇之美吧!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2、3自然段,用筆劃一劃,五彩池美在哪里,神奇在哪里?
(生讀——劃找句子)
2、同學們都體會到了五彩池的神奇與美麗了嗎?誰能把你體會到的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
3、交流(隨機學習)
①那是個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車來到藏龍山,只見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A、你聽出來了嗎,五彩池神奇在哪里?(神奇在“多”,漫山遍野)
B、你們知道嗎,藏龍山上共有大大小小的五彩池4000多個,誰能把4000多個五彩池全念出來?(指導朗讀)
②無數的水池在燦爛的陽光下,閃耀著各種不同顏色的光輝,好象是鋪展著的巨幅地毯上的寶石。
A、聽出來了沒有,神奇在哪里?(神奇在顏色鮮艷)
B、指名讀——師生評價——齊讀
③池邊是金黃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帶,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圍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有像葫蘆的,有像鐮刀的,有像盤子的,有像蓮花的……
A、你又聽出了什么?
B、是不是只有這些形狀?你覺得又像什么?
④第三自然段
A、你感受到了什么?(顏色豐富,顏色會變化)
B、朗讀訓練:個別讀——師生評價——齊讀
讀出你們的驚奇和驚喜
C、我們把第三自然段連起來讀一讀,一定會發現五彩池另一個神奇的地方。
D、體會地很不錯,學到這兒,你們明白五彩池神奇、美麗在什么地方了嗎?
4、為什么水源相同,池水的顏色卻不同呢?甚至連同一池的水顏色也有區別?真是太神奇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后與同桌一起討論原因。
原因:池底有高低不平的石筍
石筍表面有石粉
陽光折射
花木倒影
三、回應開頭,寫廣告語
學習到這兒了,大家一定了解了五彩池的特點,現在能寫出吸引游客的廣告語嗎?
1、學生動筆寫
2、匯報交流
好了同學們,看看你們寫得什么?如果你覺得他們寫得好,你就鼓掌。
五彩池是人間的仙境,是個好地方。 五彩池,神奇的人間瑤池。
五彩池,你不能不去的地方。 五彩池,令人神往的池。
板書設計:
形狀:各異 大小不一 多
五彩池(神奇)
顏色:豐富多彩 變化多端 自然形成
反思:
從教學設計上來看,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話多了一點,課堂用語不夠精煉。
2、讓學生朗讀感悟第二、三自然段描寫五彩池的'神奇之美時,語言訓練點不夠落實,只是蜻蜓點水似的讀過,對句子中比較重要的詞沒有深入地去體會。如學生找到這樣一句話“無數的水池在燦爛的陽光下,閃耀著各種不同顏色的光輝,好象是鋪展著的巨幅地毯上的寶石。”
學生只是說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神奇之美,并沒真正體會到到底美在哪里。在上課時,作為老師我并沒有很好挖掘這句話中的精髓,只讓學生感受到池水顏色的鮮艷,其實應該抓住這個比喻句引導學生去體會、感受語言的美。
3、寫廣告語時,發現只有極少數的學生寫得比較精彩,大部分學生還是只局限于課文中的內容,并不能把自己發自內心的贊嘆之情寫出來。原因是在賞析五彩池的美時抓得不夠透徹導致學生并沒完全感受到它的神奇之美。
再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認真學習別人的教學經驗,博采眾長。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花的勇氣》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節選自馮驥才的散文《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課文細致而又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感受:從只見綠地不見花時的失望、見到花兒藏身于草下時的驚喜,到離開前仍不見花兒冒出來時的遺憾,再到看見花的原野時的驚奇,最后被花兒的氣魄所震撼。作者在愛花—尋花—盼花—看花的過程中,被小小的花兒傲風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閃現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氣。
一、對略讀課文的認識
在初接觸這篇課文后,我首先關注到了課題前面的雪花號——這意味著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因為蘇教版的課文都是講讀課文,之前我從未聽過、上過略讀課文。因此特地上網查了對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從中我了解到這類課文教學的要求:一是從內容上說,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通過查閱資料我明確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絕對不能等同于我平時的課堂教學,上略讀課文,教師應放得更開,要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和空間。略讀課文都有閱讀提示,其實就是教學生循序漸進閱讀并理解課文的步驟和方法。我教學思路就是按照這閱讀提示讓學生合作學習,教師予以適當的點撥。
二、課堂教學的不足之處
本堂課的教學,總的來說令我很不滿意,學生的反應平平,當然,教師是決定因素,教師未能有充分的預設,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從而造成了這樣的境地。
我覺得這節課最大的不足在于以下幾點:
1.對學情估計不足
作為教師都知道我們備課時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但遺憾的是,因規定課前不得接觸學生,我對學生的情況估計不足。我以為所借的既是朱棣文小學的班級,學生整體的學習和理解能力必定比我們鄉下學生高出許多。因而在我本人所執教班級的基礎上,又人為地增加了難度。如當學生找出表明原因的語句后,還要求學生依次概括成四個字——“綠野無花”、“草下藏花”、“無緣看花”、“原野冒花”、“花有勇氣”。我的本意是:學生既然基礎好,只要求找出文中現成的語句太過簡單了,而將文中語句“濃縮”成四字短語,是為了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學生的`回答也并非要和我所設想的幾個短語一模一樣,只要意思相差無多就可以了,當然如果僅夠得上邊,我也能及時引導。但事實上,這一設計卻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成了課堂上的“雞肋”。因為當我提出要求后,學生響應的寥寥無幾,原本學生的發言就不夠活躍,這樣一來,更把他們難倒了,甚至在某些時候造成了“這里的課堂靜悄悄”的尷尬局面。
2.未能及時作調整
其實當課前準備與學生談勇氣時,我就該對學生的整體情況有個重新估計了,因為在我看來這是很容易舉例說明的,學生應該能夠脫口而出,但事實上學生的反應并不好。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考慮降低一些難度(如不要求用四字短語概括,只要求找出表明原因的相關語句來朗讀體悟),以使學生在閱讀結束后,即能順利地完成填空,這樣,既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又可以節省更多課堂時間來進行深層次的學習、體會,而無需在“概括”上面糾纏過多的時間。學生的能力達不到,學得累,教師教得累,給人的印象也未必深刻,反而將本該深入體會文本的時間也都占去了。
3.情的因素未凸顯
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文章語言優美流暢。尤其是兩段對花的描寫更是精彩至極:“原來青草下邊藏了一層花兒,白的、黃的、紫的;純潔、嬌小、鮮亮;這么多、這么密、這么遼闊!它們比青草只矮幾厘米,躲在草下邊,好像只要一用勁,就會齊刷刷地全冒出來……”“ 迎著細密的、涼涼的吹在我臉上的雨點,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這正是前幾天那片千千萬萬朵花兒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兒一下子全冒出來,頓時改天換地,整個世界鋪滿全新的色彩。雖然遠處大片大片的花已經與蒙蒙細雨融在一起,低頭卻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樣傲然挺立,明亮奪目,神氣十足。”瞧,有色、有形、有動作、有想象,修辭手法的運用恰到好處……雖然未能親見那些花兒,但讀了這些文字,花兒的形象早已躍入腦海。可是,由于教師的設計與教學時間的關系,這些美的文字,這些體現花兒品質的語句,學生們都未能深情品味。散文的教學應以情動人,而因未真正深入文本,師未入情,生亦未入情,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三、課堂教學稍為滿意之處
當然,自我感覺較為滿意的地方還是有的。如為了能讓孩子們對課文的脈絡有個清晰的認識,我設計了以下填空題:
初見草地,我感到 ,因為 ;
撥開草看,我感到 ,因為 ;
離開之前,我感到 ,因為 ;
雨中去看,我感到 ,因為 ;
體會小花氣魄時,心頭 ,因為 。
先各自想一想,再同桌進行交流。這其實是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在看花、尋花這個過程中有那些情感變化?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來解決這個問題,對整篇文章的學習起了很好的梳理作用。
短短三十分鐘的教學,讓人感慨良多。實際教學中,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不可預知的情況,因此教師必須充分鉆研教材,分析學情,設計出科學而合理的教案,進行充分的預設,要有教學機智,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改變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一、努力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他們學會一些學習方法,激發他們的興趣,我請小老師范讀課文,讓學生評價,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和小伙伴共同學習,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的時間,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二、以讀為本,讓書聲回歸課堂
閱讀教學就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這篇課文語言準確,應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當。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葉子的動態美和靜態美后,配樂和畫美讀,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后,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在畫爬山虎的腳的時候,不少同學一直找不準腳的位置,我也是讓學生反復讀相關的段落,找關鍵詞,用心去讀書。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五彩池》是一篇講讀課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向我們描繪了五彩池的美麗神奇。五彩池不僅形奇,色也奇。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感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體會到五彩池的美麗神奇,使學生在感情上得到了美的熏陶。我還采用圖片展示的方法,把有關五彩池的圖片運用到課堂,進行直觀教學。遵循學生認知語言的規律,引導學生充分自讀,在讀中體會、理解、感悟課文內容。在學生在練說后,再次引導學生朗讀,深入感悟課文內容,直至把課文讀通、讀懂、讀好。這樣,學生不僅讀懂了內容,更將文中優美的語言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腦海里。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我還安排了遷移練習,如引導學生想象五彩池的形狀,引導學生給文章結尾等等。這些遷移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想象、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鍛煉了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不足的是,課堂氣氛不夠活躍,那是由于我的'調動還不夠充分,對學生的引導做的還不很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時間的調控有些不合理,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向有經驗老師學習,使自己的教學在上一個臺階。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成功之處:
詩歌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語感,其關鍵在于創設情景,在讀中感悟現代詩歌的特點。今天這節課,我感到很欣慰,孩子們的發言并不是那么積極,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們蠢蠢欲動的心靈,只是他們還有些含蓄。從孩子精煉的發言中,我發現孩子已經懂得從大量的材料中選取對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了。我想,此時孩子們心中已經積淀了一定的情感。圍繞詩歌的中心,讓孩子對各種新詩內容的細節(關注詩的字、詞)進行進一步的感悟。一節課就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悄悄地的過去了,通過誦讀,感悟講解,分析,孩子們對兒童詩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點的體驗在讀中得到了升華,孩子們的情感通過讀而表現得淋漓盡致。
不足之處:
但因為課的容量較大,一心想要讓學生對詩歌有個比較系統地了解,自己時間觀念又不強導致了效率不高,看來,還是要趕緊跟上時代的步伐,嚴格要求自己,上出實用高效的創新課。
《現代詩二首》教學反思
《秋江的晚上》通過事物意象,描繪出了秋月黃昏的景象。《花牛歌》瑯瑯上口,充滿童真童趣。這兩首詩歌淺顯易懂、韻味十足,學生在理解詩歌方面我覺得并不是難點,所以這篇課文我是以讀代講方式進行。
1.教學效果(思效)。
詩歌這種形式具有詩歌自身的特點,尤其是現代詩,讀起來似乎通俗易懂,但是有這樣一句話“意境是詩歌的靈魂”。學習詩歌,必須注重詩歌的意境。所謂意境,不是單純的畫面,也不是單純的語境,而是學生熟讀課文后腦中呈現出的“情景再現”。無論是《秋江的晚上》還是《花牛歌》,語言都是非常簡單的。如何讓學生興致盎然地學習詩歌?這是本節課我所做出的嘗試。
在初讀課文之后,讓學生和我一起制作課件,簡單點說就是制作ppt畫面:除了詩歌的文字之外,配上精美的插圖、配上優美的背景音樂,在共同制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面對課文學習,而且有著很強的參與感,并且學習更加深入。更難能可貴的是,學生對于詩歌背后的東西特別感興趣:作者為什么會寫這樣的一首詩?他為什么寫得這么美?什么樣的畫面和音樂才能體現這種美?……真正體現了:課堂是屬于學生的!
所謂“無誦不成詩”,尤其是在詩歌教學中可千萬不能忽視了閱讀教學。“在朗讀中的體會能達到用語言難以言傳的心靈觸動。”朗讀是學生同文本進行對話的一個過程,也是最直截了當的學習詩歌的方式。熟讀成誦,是我們這節課上最大的收獲。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課堂上能夠引導學生當堂模仿寫詩歌就更好了。
2.教學收獲(思得)。
(1)用直觀形象的'一幅畫導入,引起學生思索。
一幅畫展現在面前,學生語言描繪看到的畫面:夕陽西下,照紅了江面,晚歸的鳥兒低飛在江面之上……簡單的詩,簡單的畫,卻能夠引人入勝。學生對圖片充滿好奇,由興趣引入,提高學生注意力。通過回答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課前布置學生充分預習,主要是了解作者劉大白。讓學生了解作者,體會作者寫作時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
(3)咬文嚼字學詩歌。一個“馱”字表達的是什么?突出鳥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進一步渲染和綺麗的想象。用問題引導學生,使學生自己深入詩歌,體會詩歌主旨。
3.不足之處(思失)。
(1)兩首如此簡單易懂的詩讀會了背會了,是不能算作完成學習任務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學生朗讀得不夠,雖然讀了很多遍,但是沒有真正起到以讀代講的效果。
(2)如果能夠結合課文的特點以及時代背景,學生適當向課外拓展、延伸,學生課前多搜集資料就好了。
4.改進措施(思改)。
其實,越是簡單的課文越是不能小覷。《秋江的晚上》這篇課文的學習還需要老師對于時代背景進行講述,尤其是20世紀初的中國現狀,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人民無自由、幸福可言,為什么作者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寫出這樣的詩?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詩歌的內涵,走進詩人借景抒情的內心世界。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母親的呼喚》這篇課文通過作者飽含深情地回憶小時候母親呼喚自己的幾件事,反映了母親對孩子的殷切關懷、無限愛意,表達了人間真摯、和諧、美好的親情,以及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眷戀。旨在教育學生體會母愛,感恩母愛。課文通過三件具體事例來表達作者對母愛的深刻感受和甜蜜體驗。
在教學中,我以“情感”為主線,貫穿整節課。把課文第一段的內容制成精美課件,讓學生得到快樂的視覺享受和甜蜜的情感體驗,并由此導入新課。在教學三件具體事例時,我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他們學習的自主權,讓學生自己選擇先學習哪一件事例。在學習“作者回憶母親和自己在公園的大樹下捉迷藏的快樂、溫馨的情景”這部分內容后,我及時讓學生回憶自己童年和母親在一起時最快樂的事情從而勾起學生快樂的回憶和幸福體驗。
在學習“母親在海邊因找尋作者而臉色憔悴不堪、聲嘶力竭地呼喚”這一部分內容時,我采用抓重點句進行感悟朗讀的方法,讓學生讀中感悟文中那深厚、親切的母愛。并注重聯系生活進行課外拓展,讓學生思考討論:如果課文中的母親在海邊一直找不到“我”,可能會怎么樣?同學們思維活躍,有的說:可能會昏倒,得一場大病;有的說:可能會急得發瘋;有的說:可能會跳海自殺。于是我趁機讓同學們聯系自身:如果自己發生了什么意外,母親會怎么樣?我講課的這個班的學生正好都是住校生,我及時滲透安全教育:“同學們,我們在校學習一周才能回家,心中想念媽媽,媽媽在家也同樣想念我們,但她更擔心我們的安全,怕我們在外有什么意外。同學們,為了疼我們愛我們的`媽媽,無論是在校學習、玩耍,還是在周末回家的路上等,我們一定要事事處處小心,時時刻刻注意安全,好嗎?”
在《母親的呼喚》一課的教學中,我用自己的真實情感做學生情感的催化劑,課堂上不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單純地“教教材”,而是以教材為憑借,展開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情感與情感的激發,生命與生命的彼此交流和悅納。這節課在我和學生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學生在受到老師的感染后,如果我能及時控制學生情緒,讓大家充分發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悟及受到的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說勤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第16課,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訓練要求,我對這節課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的道理。
2、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3、略知說理文的篇章結構,擺事實,講道理。這樣確定教學目標,符合本課特點,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在教學中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一、全體學生參與課堂
在上課時一開始讓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知識:找出表達作者對勤奮觀點的句子,學生都能正確回顧,目的是讓學生明確作者的主旨,學生以一種積極的狀態投入學習。接著組織學生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結合司馬光的具體事例,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咀嚼,理解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主要采用學習的遷移,自主開展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同樣討論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領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這一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資源,使課堂教學為學生服務
二、讀中品味。
語文學習過程中“讀”是第一位的。讀是吟詠品味,讀是鑒賞領略,讀是情感共鳴。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讀中才能領受體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絕對代替不了學生的讀,學生讀的過程是一個審美體驗過程,是與課文、與作者間開展的一種心智交流的過程。讀——作為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其魅力依舊光彩照人,也正因為有了它,語文才具備了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特質。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齊讀、默讀、個人讀等等。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由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體會“勤奮”是通過哪些事例、什么樣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讓學生在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間走一個來回。
三、以問導學,說中明理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大支柱,支撐著語文素養這座大廈。學生的`頭腦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點燃的火把。課堂中我嘗試多讓學生自己說,把精彩留給他們,還他們一個自由表達的園地。在學習司馬光的事例時,我設計的問題是: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字詞句入手,潛心體會,真正領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學習童第周的故事時,設計了以下問題:
(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
(2)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為什么他同樣取得了成功?
(3)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問題有一定的開放性,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表達幾句。事實證明我的設想是正確的,開放有度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
四、由“課本”向“課本外”延伸
說成語,讀名句,寫事例,幫助學生營造“大語文學習”的時空,引導學生將課內外知識聯系起來,運用課堂上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讀中學寫、寫中促讀、在學中做,在做中創。
通過本節課教學,學生能夠知道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跡,懂得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和成功的橋梁,使學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由于我的水平有限,課堂中還存在許多不足。我覺得自己對學生進行語言理解方法的引導還不夠,教學語言也不夠精彩。另外我總感覺課堂上學生讀的不夠理想,可能是說理性很強的文章,描寫得不是很優美,所以學生的朗讀就沒有那么投入,同時學到最后我讓學生起來交流相關名人名言時,由于課前學生的預習情況做得不夠理想,所以學生不能很好的回答,后來只好我說了兩句。看來我以后在課前準備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針對以上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不斷學習新課程理念及他人優秀經驗,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在課堂中大膽實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反思一:
本課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一點一點的引領學生捅馬蜂,體會我是怎么一步步捅馬蜂的,抓住捅馬蜂窩的一系列動作和心理變化過程好奇—逆反—膽怯—愧疚—企盼,體會馬蜂窩被捅后的強烈反應徑直而兇猛地撲,好像的戰斗機,不顧一切拼死,引導學生產生同情心。
在學習捅馬蜂的過程時,我讓學生當導演,設計鏡頭,隨著學生一個個的鏡頭的敘述,作者捅馬蜂的情景就再現了同學們的面前。通過分角色的朗讀,兩個對話描寫更讓學生理解了捅的原因,捅后的后悔。又通過對文章寫作手法的介紹,修辭手法的運用,同學們對課文的了解更加深入,使學生懂得:所有生命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我們不僅了解它的生命,還要尊重它的生命,和所有的生命和諧相處。
反思二:
捅馬蜂窩這篇課文,是馮驥才寫的一篇文章。看到這篇課文,看到這么長的文章,一波三折,尤其看到教學用書上那些要求,我很發怵,不知道該如何引領學生學習。雖然課文非常口語化,但學生讀起來也會有困難。帶著這種心情,這種膽怯的思想,我走進了課堂。
為了更好的銜接,我們一起復習了第一課。聽著同學們流利的背誦第一課,我的心漸漸放松了,對同學們,對自己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果不其然,同學們對馬蜂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解的實在是太全面了,真為我的學生自豪。加上我們曾學過馮驥才的《珍珠鳥》,這篇文章的成功學習已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由于昨晚同學們寫了第一課的拓展作文,沒有時間預習,又加之早讀課上處理班務,耽誤了同學們的預習,只有在有限的語文課上來讀書了。于是,讀書成了第一課時的主要任務,即使這樣,也沒出我的意料之外,學生果真讀不好書,很多學生不能讀流利。到下課鈴響的時候,我們的讀書任務也沒完成。第二課時,依然讀書,我的原則,書讀不熟不能深入學習。完成讀書任務,又遇到了總結課文主要內容這個難題,這篇文章很長,一波三折,不容易總結。等到同學們都總結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三課時已經開始了。
這僅僅是課文的前奏,我卻用了兩課時。其實,如果給學生充分的預習時間,課堂上就會節省很多時間。讀書,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仍是這學期需要繼續加強的。
對于課文的學習,我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一點一點的引領學生一步步捅馬蜂,反思,后悔,企盼。尤其是捅馬蜂的過程,讓學生當導演,設計鏡頭,隨著學生一個個的鏡頭的敘述,作者捅馬蜂的情景就再現了同學們的面前。通過分角色的朗讀,兩個對話描寫更讓學生理解了捅的原因,捅后的后悔。又通過對文章寫作手法的介紹,修辭手法的運用,同學們對課文的了解更加深入。
當課文的學習到了尾聲的時候,下課鈴適時的響了,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不禁感嘆:這節課怎么過得這么快啊?怎么又下課了?
這樣的課堂是我向往的,學生這樣的學習狀態是我希望看到的。這一波三折的學習也給了我很多的啟示,決不能忽視學生的預習,決不能小看學生的思維。
反思三:
捅馬蜂窩這篇課文,是馮驥才寫的一篇文章,他用生動的語言,引人入勝的筆調,跌宕起伏的情感變化,為我們描述了兒時的一段難忘的回憶。課文通過敘述我兒時因淘氣捅馬蜂窩的故事,贊揚了馬蜂為保護家園和入侵者同歸于盡的英雄氣概,表達了我對馬蜂誓死保護家園精神的欽佩和因淘氣而傷害無辜的懺悔之情。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從開始至不知道誰開門把我拖到屋里。寫我兒時因淘氣捅馬蜂窩挨蟄的經過。第二部分從當夜,我發了高燒至一種罪孽感沉重地壓在我的心上。通過我挨馬蜂蟄后對馬蜂的再認識,表達了我對馬蜂誓死保護家園精神的欽佩和因淘氣而傷害無辜的懺悔之情。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寫我對馬蜂歸來的期盼。
看到這篇課文,看到這么長的文章,一波三折,尤其看到教學用書上那些要求,我很發怵,不知道該如何引領學生學習。雖然課文非常口語化,但學生讀起來也會有困難。帶著這種心情,這種膽怯的思想,我走進了課堂。
由于課前我讓學生充分地預習新課,為我們課堂學習新課節省了很多時間。可見,讀書,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仍是這學期需要繼續加強的。
對于課文的學習,我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一點一點地引領學生一步步捅馬蜂,反思,后悔,企盼。尤其是捅馬蜂的過程,讓學生當導演,設計鏡頭,隨著學生一個個的鏡頭的敘述,作者捅馬蜂的情景就再現了同學們的`面前。通過分角色的朗讀,兩個對話描寫更讓學生理解了捅的原因,捅后的后悔。又通過對文章寫作手法的介紹,修辭手法的運用,同學們對課文的了解更加深入。
當課文的學習到了尾聲的時候,下課鈴適時的響了,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不禁感嘆:這節課怎么過得這么快啊?怎么又下課了?
這樣的課堂是我向往的,學生這樣的學習狀態是我希望看到的。這一波三折的學習也給了我很多的啟示,決不能忽視學生的預習,決不能小看學生的思維。
反思四:
今天講了《捅馬蜂窩》的第一課時。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是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糾纏搗毀驚魂稍定痊愈等詞語的意思。能簡述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馬蜂的特性和我對馬蜂的態度轉變。
課前準備,用小黑板講這篇課文的生字詞語展示出來,并且標出了生字的拼音。課后想來,是我對學生的放手還不夠,因為五年級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沒有必要寫出拼音,指明學生認讀生字詞語,然后讓全部學生齊讀。但是,針對培養學生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的年段目標,提高學生在家的預習效果,我認為可以在齊讀之后,首先讓學生關書完成《課堂檢測》的第一題看拼音,寫詞語,再進行課堂的生字聽寫。這樣既可以達到檢測預習、掌握生字詞語的目的,充分利用《課堂檢測》達到教學目的。于是,在第六課《我沒有釣到那條魚》的第一課時,就是這樣落實學生的掌握生字的情況的。
進入初步掌握課文內容的部分,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快速瀏覽全文,想一想:文章敘寫捅馬蜂窩的故事,先寫了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了什么?這個問題的目的其實就是要求學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但是我在備課和上課的時候,并沒有這么強的目的性。由于沒有目的性,因此沒有結合課后第一題:快速瀏覽課文,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由于目的性不強,本來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卻并沒有很好落實。只是讓學生默讀思考,而且回答的學生并沒有落實到中差生,同時沒有讓學生把自己所想的寫下來,因此效果大打折扣。上課時間沒有解決好,只有在課后炒回鍋飯。降低了課堂的實效性,浪費了寶貴的課后時間。
對學生來講,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到六年級都是很困難的。四年級的時候,要求學生學會初步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而現在要求學生能夠學會運用一定的方法,簡略地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難度增加,如何提高,首先在課堂上要落實,其次在課后的家庭作業中也要落實,一定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恰當的語言寫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如何學會運用恰當的語言呢?讓學生學會模仿,學生通過抄寫《字詞句段篇》的主題思想,習慣這種語言的運用。
經過這堂課,我了解了不要完全依賴教參。拿這篇課文的結構來說,本來我認為這篇課文的1~5段寫了我捅馬蜂窩的起因;6-7段,寫了我捅馬蜂窩的經過;8~12段,寫了我對馬蜂性格特點的認識和對捅馬蜂窩的懺悔態度,表達我盼望馬蜂重建家園的愿望。可是,課前備課是看了教參,發生了分歧,我決定采用教參中的分法:6-7段,寫了我捅馬蜂窩的經過和結果。結果學生對此這樣的結構不很理解。自己在上課的感覺也很不好。
其實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反思五:
《捅馬蜂窩》是馮驥才的一篇散文,他用生動的語言,引人入勝的筆調,跌宕起伏的情感變化,為我們描述了兒時的一段難忘的回憶。之所以選它考慮到;
1、本文敘事生動,于敘述中融入了兒童自然而純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們的興趣;
2、本文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敘事,條理清晰,可借此指導學生寫作:學習怎樣把事情寫具體。
基于以上兩點考慮,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1、學習本文人物描寫的方法和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
2、較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緊緊圍繞目標,我的教學流程也基本如本文的思路一樣分為三塊;
1、為什么要捅馬蜂窩,在解答這一問題時又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和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2、怎樣捅馬蜂窩的,這一部分主要是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3、捅馬蜂窩后怎樣,這也是本課學習的一大重點,除了讓學生感受作者情感的變化,對人物形象有全面的認識外,還要讓學生對捅馬蜂窩事件有所思考,從中有所領悟。我個人認為整堂課的思路是比較清晰的,能緊扣文本,設計的問題環環相扣,但在引導學生方面的功底和技巧還不夠,沒有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經過這學期的學習強化與教學指導,本班的絕大部分同學各項行為習慣已基本形成,大部分同學對語文學習有了一定的興趣,形成了學習語文的良好氛圍。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取其精華、棄其不足,總結過去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將來,為了下學期語文教學更上一個新的臺階,為了每個學生的語文水平有一個大的進步。現將本學期的語文教學作一反思:
第一、繼續強化識字寫字教學。識字是學習語文的基礎。雖然這學期已經是四年級了,但仍然要重視識字和寫字的教學。在識字寫字教學中,要講究方法,提高質量,堅持多認少寫的原則。在識字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識字經驗和熟識的語言因素,教給學生識字方法,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去識字,在識字過程中一定重視寫字的指導,不僅要求學生把字寫對,還要做到姿勢正確,把字寫好,寫漂亮。
第二、要轉變教學觀念,努力探究,認真備課,轉變以前那種單一教學方式。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改變以前那種老師想放又不敢放,總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的教學方式,改變以前那種因引而不隨,啟而不發則包辦代替的教學方式。而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定教,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教學中,要把握課文的特點,既要體現老師的主導,也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充分給學生自由的空間,放飛的舞臺。
第三、重視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有所發現,不斷獲得成功的愉悅。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掀起了學習的高潮。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自得自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成就感。
第四、注意德育滲透,體現語文的情感性。“新課標”指出:“培養兒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而應該因勢利導,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通過熏陶感染,收到潛移默化的功效。”在今后的教學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蘊藏的德育因素,適時、適度地進行德育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強化人文素質教育,做到“披文入情,以情悟文,情文結合”。
第五、培養語文素養,體現語文的學科性。在教學中,特別重視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要充分利用教材優勢,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
第六、對新教材理解、運用不夠深刻。今后的教學,要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做到既符合教材編寫意圖,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學充滿活力。另外,還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進沸騰的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有時為了趕進度,閱讀教學不夠扎實,學生普遍閱讀能力很差。部分學生學習習慣不好,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不高,家長配合不夠,由于各種原因,自己輔導又不到位,造成部分學生學習成績落后。
第七、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今后的教學,我要力求學會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使語文課上得更活潑、更生動、更形象。還有,對課堂氣氛調動的能力上還需要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藝術,還要在現有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思想品質得到陶冶,從而進一步體會到文章所蘊含的的思想感情,達到教學的目的。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祁黃羊》這篇課文,敘寫了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祁黃羊,為了國家的利益,不計私人恩怨,不避個人親仇,兩次為國舉薦賢才的故事,表現了祁黃羊出以公心、正直無私的高尚品質。本篇課文的故事情節簡單,人物的形象鮮明。全文緊緊圍繞“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這句話展開的。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祁黃羊是一個一心為國,做事公正的人。
課文中“祁黃羊舉薦人才”是故事的中心事件,作為一個線索貫穿全文。故事正是緊緊圍繞“舉薦人才”展開。在學生理清文章層次,了解文章內容之后,重點創設了情境對話,來加深對人物崇高思想的理解。如:解狐和祈午聽到祈黃羊舉薦他時,會怎么想,怎么做?祈黃羊的親朋好友及嫉恨祁黃羊的人又會怎樣想?在站在人物的角度進行思考之后,再寫一寫,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再去理解“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就十分容易了。
另外,祁黃羊的'人物形象除了從祁黃羊的舉薦理由中可以感受到,還從他的神態中也有所領悟。例如:在舉薦人才的時候,兩個“想了想”“鄭重”,都可以讓人感受到他對這件事是非常認真的,是唯才是舉的。
預設是完整的,但在進行這一課的學習中,存在了許多的遺憾:1.為了體現課堂的真實,導學案沒有前置,再加上這節課對人物心理的揣摩較多,孩子們在課堂上去書寫,造成了時間安排的不當,導致拖堂。2.在孩子們書寫的過程中,情感、氣氛突然降至冰點,語文課缺乏了語文味,好像做閱讀題似的。
如果再上此課,首先要將導學案前置,然后隨著課堂的需要來靈活使用,不能硬套四個環節;要讓學生理解清楚“一心為公”的意思,怎樣愛國,要量力而行,可從學生身邊的小事談起,“三愛三節”是愛國的表現,好好學習是愛國的表現,愛護、保護環境也是愛國的表現……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
四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03-30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07-14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四年級語文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1-16
語文《釀》的教學反思09-27
語文:橋教學反思08-28
語文《琥珀》教學反思04-22
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