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5月14日上午,我上了《談禮貌》的第一、二課時,現將兩節課一起進行教學反思。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好的方面:
1、巧借文本結構,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本文的三件事例都是分總結構,都是“故事+總結句”,這三件事例是從不同角度全面指出學生該如何正確的禮貌待人。所以,在教學“問路”時,我采取了這樣的方法:讀+畫+找+讀。即:讀自然段→畫總結句→(根據總結句中的關鍵詞)找出故事中表現關鍵詞的詞句→(借助所畫詞句)有感情讀。然后我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踩裙”、“刮臉”。這樣一系列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獨立解讀文本的能力。
2、利用文本,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作為高年級學生,應該具備較多的學習語文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又要貫穿于日常教學中。所以,我在平時就很注重這方面的'教學。在這兩節課中,我從這些方面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解讀課文總分總的結構、選擇課文中的三件事例、在事例中如何進行細節描寫(動作、神態、語言、心理),這些我都在教學中十分重視的,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2)一讀書就動筆。在解讀文本時,我都要求學生用不同的符號畫文中的關鍵詞句,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幫助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書上畫畫關鍵詞句、寫寫句式置換,寫寫近反義詞。這是我一直都喜歡的一項教學方法。
3、注重新舊知識的連接。蘇教版課本中有些課文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或結構相同,或情感路線相同,或體裁相同。《談禮貌》和《說勤奮》體裁相似,課題也相似。所以,一開始,我將兩篇課文的題材和課題進行了比較,既復習了舊知,又明確了課文的主題是說理性的課文。
二、不足之處:
1、應該更好的利用文本,回到文本。在教學第五自然段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恰當”這個詞能去掉嗎?為什么?怎樣才是“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了一些,但都不是很到位,于是我就直接告訴學生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其實課文中的“刮臉”事例,周總理對朱師傅說的一番話,不正是對“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的最好解讀嗎?我應該回到課文,讓學生讀讀周總理的話,這樣理解“恰當使用禮貌語言”,既利用了文本,又讓學習文本有一個整體回顧。
2、有些教學環節過于急躁。在提問學生一個問題后,我沒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就“迫不及待”地告訴學生。
3、我上的這兩節課是第一、二課時。掃清生字讀音,應該是一上課在初讀時完成。可我卻在教學事例“問路”時,才來強調“校場”“校”的音、“離鐙”“鐙”的音和義。
4、細節上應該讓學生學得更扎實有效。在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時,我進行了一定的解讀,學生的理解也比較到位,但我沒有讓學生背誦這一段。這一段既是課文的中心段,又對古訓進行了清晰地解釋,我應該在學習后馬上叫學生試背誦,馬上將所理解的鞏固下來,讓學生學得更扎實有效。
5、學會“偷懶”。有時作為教師可以適當地學會偷懶(這是我的指導老師伍校長教的)。比如板書課題之類的。課題中的“貌”,我在書寫中強調了字型和偏旁。但如果能讓學生自己上臺來寫寫或在書上寫寫,效果會比老師直接告訴學生更有效。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本單元是一種全新的教材形式──獨立的綜合性學習單元。這一單元要求圍繞“遨游漢字王國”這個主題,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初步了解漢字的特點和發展歷史,加深學生對漢字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確運用漢字的自覺性。這個板塊的重點是讓學生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既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又是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這節課上我通過多媒體的展示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并用一系列的導語激發孩子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使課堂教學體現—
1、生本化:本節課我始終貫穿“生本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點撥輔助,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采取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獨立完成課前前置作業,明確本次活動的任務,教師在課堂上只對學生學習中有困難的地方(如:活動內容的確定)給予點撥。
2、活動化: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通過學習閱讀材料,明確搜集的內容,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在課堂上,給孩子充分的小組學習時間,在小組中每一個孩子都能參與進去,在小組中發表意見把活動始終貫穿在課堂中。
3、自主性:在這節課上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三次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活動,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除了關注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外,還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活動策劃和實施的能力。
本節課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也有不足之處:1、這節課上安排的內容有些多,在學生小組學習交流時,我想讓每個小組都說說自己的體會、讀教材提供的材料后的啟發,今后的打算等,希望在匯報時給予每一個小組一些指導,從而使每個小組都能制定出一個周全、可行的計劃。但這一環節時間有一些長了,如果我以一兩個小組為例給予指導,其他小組在聽了他們的匯報后也能有所收獲,效果也能達到,這樣就能更合理的安排時間了。另外,學生因受教材提供的材料的影響,沒有探索其他內容的孩子,這時如果我能及時通過例子啟發孩子就好了。例如:用幻燈片出示多音字的對聯,開闊學生的思路就好了,讓學生對多音字的漢字也能感興趣就好了。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一個蘋果》是一篇老掉牙的傳統課文,記得我們小時候就學過這一課。但小時候學的什么,當時老師是怎么教的,我的頭腦中似乎一點印象也沒有。工作后,自己也兩次碰到過這篇課文,但總覺得文章內容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相去太遠,學生會覺得沒意思,因此每教授到這樣的課文,包括《珍貴的教科書》什么的,我總覺得有些不知如何下手。這次,當我再拿到這樣的課文時,我就一直在思考,我要通過這篇留給孩子們一些什么呢?
當我靜下心來,細讀這篇課文時,卻發現其實這篇課文并不像我開始想象的那么古板與艱澀,而是一篇無論從結構到語言都堪稱典范的文章。于是,我便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寫法上。為此,我設計了如下兩個教學環節。
一、 據題質疑,體會作文擬題的技巧。
上課伊始,我便問學生,在預習時,你第一次看到課文的題目《一個蘋果》后,有什么問題嗎?學生有的說:“我在想課文寫的是一個怎樣的蘋果呢?”有的說:“圍繞一個蘋果到底會發生什么故事呢?”還有的說:“作者為什么要寫一個蘋果呢?”……當然,學生如果真正認真的預習了課文后,上面的這些問題都將不是問題。因此我沒有急于讓學生互相解答這些問題,而是指出:“同學們,這就是一個成功的文章的標題。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只有像這樣能夠引起讀者思考的題目才能激發起讀者更為強烈的閱讀興趣,才能算作是一個比較好的題目。因此,我們每次習作,都應該根據內容的不同,精心為自己的文章擬定一個好的題目。”然后,我又讓學生根據自己預習的情況,試著回答了這些問題,也算作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了一個檢測。
二、 巧設疑問,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細膩的外貌、心理描寫。
課文中的有些詞句,學生閱讀時一筆而過,不覺得有問題,而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課文的關鍵所在。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幾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1、你認為誰最需要、也最想吃這個蘋果?”這個問題是本文的關鍵,當我一提出這個問題,學生似乎知道是哪個人,但一時又說不清楚,這樣讀書的熱情便被調動了起來。學生只有在認真的讀讀畫畫的過程中才能找到自己認為最需要這個蘋果,也最想吃這個蘋果的人。同時學生為了說服他人,還需要說出自己充分的理由。當然這也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在學生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時候,大家形成了一個共識:其實防炮洞里的八個人都需要,也都想吃這個蘋果。對于這個問題的探討應該算是本節課的一個高潮。
2、既然大家都想吃這個蘋果,為什么蘋果在他們的手中轉了兩圈還剩下大半個?此時出現這樣一個問題孩子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戰友們之間的深厚情誼,以及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
3、這篇課文最讓你感動的是什么?這個問題應該是對前兩個問題的一個反芻。如果學生僅僅停留在八個戰士需要蘋果也很想吃這個蘋果,而不深入到戰士們心中去用心體味,學生的情感也就無法得到升華。提出這個問題后,因為有前邊的學習做鋪墊,所以大部分孩子都說得很不錯,基本是先朗讀描寫人物外貌的句子,又結合他們不肯吃蘋果的行為,以及自己現實的生活談了自己的感受。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注意抓住重點句讓學生體會人物的情感。當有的學生提出傷病員小藍最需要吃這只蘋果,因為小藍受了重傷,他的臉黑黃黑黃的,嘴唇干得發紫時,我出示了事先準備好的句子讓學生讀,理解小藍嘴唇發紫的原因是因為極度干渴,讓學生通過這些描寫小藍臉色的詞句體會小藍干渴極了,并通過“小藍拿起蘋果正要吃,忽然發現原來只有一個蘋果”。體會小藍的動作很干脆,簡直有點“迫不及待”,他真想吃這只蘋果。學生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真正感受到了小藍的干渴,朗讀的語感自然而然就有了。
4、作者是如何寫得這么生動感人的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們還是回到了文中對人物外貌、心理的的'描寫上。文中“小李出神地看著我,回頭看了看另外幾個人,又看了看躺著的傷員小藍。”是訓練學生體會內心活動最好機會,這既可以讓學生走進戰士內心也可以通過這個句子訓練學生通過人物的動作體會人物的內心,是讀寫訓練的有機結合。為此我引導學生想想作者這里連續用了三次“看”是不是重復,學生馬上說“不重復,因為他看得對象不同”,我又引導說“他看的對象不同那他的想法肯定不一樣,讓我們用心去揣摩一下,他每次看都想些什么?”學生的思路打開了,他們用豐富的語言說明了小李當時的想法,既合情又合理,真正達到了與人物與作者的共鳴效果。
整節課,通過這四個問題讓學生清楚了文章寫了什么?這么寫有什么效果?怎么寫才能達到這個效果?應該說收到了課前預設的目標。
盡管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著如下的不足:
1、讓文本說話做得還不是很好。其中文中對蘋果的描寫,特別是對比的寫法,是引導學生理解連長需要也很想吃這個蘋果的好機會,我沒有抓住,而是突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文本來體會效果會更好。
2、時代背景的穿插不是很到位。因為這篇課文寫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學生對當時的環境可以說一無所知,上課伊始我就把自己掌握得上甘嶺資料對學生全盤托出,雖然學生有所震撼,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把這些資料放在蘋果在戰士們手中轉了一圈,又回到連長手中,再轉了一圈還剩下大半個時出示效果會更好。
3、整節課感覺還是我在牽著學生走,學生的自主性發揮的不是很好。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這學期,我擔任五年級的語文教學。任教一學期來,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特別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是語文課堂新的學習方式,它注重的是學習過程和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上課時我充分體現了這種學習方式。如上課時的小組內質疑解疑,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讓集體來解決;小組合作,讓學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從而進一步體會文章的中心。這樣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合作探究中獲得解決問題的快樂,感受學習的樂趣。
另外,在課堂上也特別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較差,比如說常寫錯別字,寫文章病句多,表達不清晰等等。本學期我注重了這方面的訓練。訓練時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再如對生字的教學方法多樣,有比較法,有重點突破法,有歸類法等等。總之是想辦法讓學生記住易錯的字。在整個過程中都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扎扎實實,認認真真地研究。
但是,在教學中也有幾點問題值得反思:
一、朗讀指導不到位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學習語言的感受和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更充分地體現出來。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缺乏朗讀指導,所以學生通過學習后朗讀水平沒有得到大的提高。在平時上課時的備課設計中沒有朗讀指導的設計。通過這學期的教學后,我將在以后的教學中逐漸加強朗讀訓練這一環節。學生的朗讀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兩個:
1、缺乏朗讀技巧的指點。課文朗讀的目的之一是通過朗讀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何通過朗讀來體會,除了理解課文內容外,應該要有朗讀技巧運用的問題,比如說邏輯重音的處理等。學生對重音的處理也是五花八門。而我平時忽視了對學生的指導,默認了學生各種各樣的處理方式。這樣,學生的朗讀水平勢必得不到提高。
2、缺乏示范。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老師的示范往往收效很快。但是在課堂上我經常忽視了這點,幾乎沒有示范讀,學生自然收效甚微了。
二、寫作指導不夠
作文是用文字或口頭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的活動,是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綜合訓練的重要方式,也是發展學生智力、創造力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的重要方式引發學生進行積極的創造性思維,用新方式表達新思想。它要求老師通過創設的情境,使學生能有話想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讓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礎是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對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生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而寫去中文來就難免空泛。細致的觀察帶來了學生具體的描寫,不同角度的觀察產生了不同的形象創造。想象是由當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過程。它是探索和創造的一把重要鑰匙,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聯想開始的。聯想對排除墨守成規的思維定勢、開闊思路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聯想能力既是整個語文教學的一項任務,也是提高中作文教學質量的迫切要求。許多學生的作文,思路狹窄、語言干癟。與他們的聯想能力薄弱有一定關系。從多角度有體裁上的、內容上的、主題上的。許多事實證明,變換角度能導致發現和創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山想象豐富,學會全面地考察事物。
教學是藝術,反思是為了明天,是為了學生,為了自己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下個學期,我將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過程,繼續學習新的教學理論,繼續新課程教學實踐,教學相長,樂此不疲。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讀了《愛如茉莉》這篇課文,一幅平淡無奇、潔白純凈、縷縷幽香的茉莉圖便出現在我眼前,讓我不由想起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句詩。我在想,如何將這篇清新自然的課文上好,如何在自然和諧中將主題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父母之間那種平淡又真切的愛情呢?于是我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了教案,又精心制作了第二課時的課件,配上了美妙的音樂。課上下來基本達到了預設的效果。
一、善于捕捉細節,用心體會字詞知冷暖。
1、細節悟真愛。父母之間的那份平淡又真切的愛,融在了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中,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心閱讀文中發生的感人故事,找一找描寫特別感人的細節,并寫寫批注。學生通過獨立自主的研讀文本、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探討、教師的點撥引領,明白了字詞的意義與功能,知道了細節對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意義,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愛如茉莉”。
2、字詞促理解。語文教學有時也需要咬文嚼字。在字詞的感悟中,有助于學生讀懂文字的內涵,體驗蘊含在其中的情感。在對“奔”字的教學中,我從語音入手,讓學生獲得語義的理解,從語義的理解感受當時父親的心情。把語文學習的真諦隱含在這個字的處理中,引導學生一步步感覺到文字的溫度。課堂教學永遠存在遺憾,感覺不足的是在對“掏”“鉆”等動作的領會上還沒有到位,文中還有許多愛的細節還沒有來得及細細品味。
也許,在“品字”中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讀文”中感受出文字中的溫度。這樣的教學,或許就是一種有效的教學。
二、設計開場白,體現語文味。
1、從“愛”入手,感悟文字的冷暖。
師:(教師板書“愛”)一起讀——愛。
師:愛,是一個溫暖的字,如三月的春風,能融化寒冷的冰雪。讓我們一起輕聲地讀——愛。
師:愛,是一個博大的字,如高山流水,江河飛瀑。讓我們一起大聲地讀——愛。
師:愛,是一個深情的字,如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蘊涵著心與心彼此的感動。讓我們一起深情地讀——愛。
師:每個人對“愛”的理解、感悟都不一樣,這節課,我們就繼續一起來學習這篇關于“愛”的文章,題目就是——愛如茉莉。
2、抓重點詞語,進行說話訓練。
出示詞語:平淡無奇潔白純凈縷縷幽香裊裊清香 彌漫詩意
師:這些詞語哪些同學來讀?(指名讀、齊讀。)
師:這些詞語都和茉莉有關,茉莉是什么樣的?在同學們心中是什么樣的?用上一兩個詞語來描述,說一句話或者兩句話。
生:我心中的茉莉,平淡無奇,開出的花縷縷幽香。
師:開出的花—散發出縷縷幽香,要不別人聽不懂,再說一遍。
(一學生描述,用了三個詞)
師:詞語在運用中才能會用,才能變成自己的語言。還能說嗎?
(生用上了平淡無奇、潔白純凈、詩意)
師:誰能說得更具體一些,更豐富一些。
(生用上了四個詞語,師表揚)
師:能說兩句話嗎?
(學生反應不積極,沉默了一會)
師:只要開口說話,老師就高興。
生:潔白純凈的茉莉,平淡無奇,但散發出縷縷幽香……
師:說的好,學課文時可以看到很多詞語,我們不但會記,還要會用,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反思:
一是讓學生會讀文中的重點詞語,二是進行說話訓練,讓學生在理解詞語包含的意思的同時學習運用。這兩種目的都隱含在具體的要求之中,體現著濃濃的語文味。嘗試了知道,學生現場反應和自己的預想是相同的。一是因為學生通過第一節的學習,對課文有一定的了解;更主要是我平時經常給學生這樣的訓練,所以他們才能很好理解這次的意圖。難怪有人說,一個語文教師的教學思路決定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程度。語文教師應該引領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并且能夠引導學生在不斷的嘗試運用中,更深層次品味語言,培養對語言獨特的感受能力。
三、適時進行學法指導。
在課文感知過程中,適時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是很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朗讀、寫批注、讀中感悟等,讓學生逐步
感受語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愛如茉莉”的真正意義,循序漸進地學會語文學習。不過,讓我吸取的教訓是,象類似比較抒情的課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學法指導,不要讓過多的學法指導沖淡了花香。教學《愛如茉莉》這篇課文的時,我既有圍繞文章的詞句來進行讀詞,用詞語說話,關鍵詞語的理解等。又有引導學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東西,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同時引入“于細微處見真情”等詞句促使學生感受語言,提升學生的語言境界。這樣的教學可以讓人感受到這是一節充滿文化氣息的語文課。一個看似平靜的課堂,其實存在太多的思想。怎么讓這些思想統一在一起,共同去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有用的信息傳遞給學生?這需要教師充分考慮。我在上課時就給學生留下空間,既是考慮到教學的需要,同樣是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學生的學習水平。
四、在修改和揣摩中升華。
從知道要上評優課開始,我就醞釀著,準備著,想著該怎樣設計出新穎的流程,怎樣把握教材學習的重點,怎樣寫出富有詩意的引導語言。我在不斷地研究教材,不斷地搜索別人先進教學案例的過程中,尤其是結合我們身邊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覺得“感受語言”不必和“關注細節”割裂開來。最后教學設計中定下這樣一個學習目標:關注人物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表情,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感受茉莉般的.愛。因為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關注細節”就是在“感受語言”。
閱讀原文,解讀教學參考書,欣賞教學配套課件,動筆撰寫教案等的一系列工作;到上第一課時時,我再讀教案,感覺一直關注的是自己的思路,沒有關注學生從學生的實際考慮,說白了,就是預設不夠充分。
接下來的時間,一邊在心中模擬著學生可能會說的話,一邊播放著自己設計的課件。漸漸的,對每個環節學生的交流情況逐漸心中有數起來;對兩處景物描寫的內容,在《茉莉花》優美的旋律中盡情朗讀的過程中,我被課文優美的語言所感動。我豁然開朗,像這樣抒情性的景物描寫,不必讓學生拘泥在一個字或一個詞中,就讓學生像我一樣,在音樂的渲染下盡情地讀。語言的分量,真愛的魅力自然而然就會進入學生的心里。語言有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多了會像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
實踐證明這些修改是有效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能沉浸在茉莉花般幽香恬淡的氛圍之中,時時被真愛打動著。“教學相長”,說的不錯,學生的發言有許多閃光之處,激發出我的激情和靈感。比如對于“然而,爸爸沒有吃我買的餃子,也沒有聽我花盡心思編的謊話,便直奔醫院。”一句的理解,有個女生說:“爸爸非常緊張媽媽,連聽我的解釋也來不及了,說明爸爸愛媽媽!”在正式上課的過程中,我采用句子比較法,引導學生發散開去,很好地理解了這句話。
在課堂教學中,最大的感受是,教師對教材的鉆研特別重要,要學生體會到的內容,教師必須能夠感悟到,然后才有可能讓大多數學生也感悟到。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如關照了文本中的詞句,對于文章整體的情感脈絡把握就顯得稍弱;還可以在課末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覺得愛如什么?”等等,都有利于學生鞏固對課文中心的理解。學生讀書的感情還要加強指導,我想,在學生不熟悉的情況下,如果我能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互相讀一讀,采用多種形式的讀等。讓語文課堂充滿花香,這是我們語文教師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導過程中,在問題與情境的把握上還不到位,還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問題與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營造起來的溫暖氛圍差點因為問題的思考與困難而破壞。所以,在以后的情境教學中,要更好地做到情境與問題的交融。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1、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己任。
這是一篇小說,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雖然我們在教學中不用講出來,但是教師心目中應該有這樣一個“小說”的概念。孩子們對小說的人物形象印象是相當深刻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該著重強調人物形象的塑造,讓人物形象活起來,這應該成為我們在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文目標。為此,我們需要利用文中的語言讓人物形象在孩子們細目中儲存下來,使這些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
2、形象是活的,抽象是死的。
一個人物的形象離不開他的語言、動作、神態、表情、細節,所有這一切的綜合,讓一個人物形象站起來,活起來。有的老師是這樣上課的:他也是抓住“神機妙算”這個詞語來展開教學的。(1)他問:“孩子們,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誰來給大家解釋一下。”——“神”是神奇;“機”是機智;“妙”是巧妙;“算”就是謀劃。連在一起就是“神奇的機智,巧妙的謀劃”。(2)大家來看一看,找一找,文章那些地方能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孩子回答了:知天文,曉地利,識人心。(3)教師總結:大家看,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體現在這三個方面,下課。這樣的教學,孩子們對于人物形象的品讀、感悟有多少深刻認識嗎?我想不會的,這就是抽象了人物形象。這叫什么?這叫“扒了諸葛亮的皮,抽了諸葛亮的筋,吸了諸葛亮的血,剩下的只有諸葛亮的骷髏。”在非常理性的“解剖”下面,形象被抽象化了,形象死掉了!諸葛亮的運籌帷幄,諸葛亮的聰明機智,諸葛亮的雍容大度,諸葛亮的溫文爾雅,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所有的神韻都被抽干了。我們只有通過反復引領學生誦讀,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將一個個人物形象塑造出來,讓這些人物在紙面上站起來,在學生心中豐滿起來,才能達到“讓人物形象活起來”的目的。
3、在品讀活的語言中儲存活的形象。
我覺得形象化的語言是刻畫人物形象最好的載體。要讓孩子們感悟形象、樹立形象,再現形象、描繪形象,就必須引領孩子們品讀文中富于形象化的語言。在這片文章的教學中,我主要抓了兩處非常主要的語言點:(1)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一般的老師講解課文,到這里僅僅注意到了這里的“霧很大”,沒有再注意其它,但這是不夠的。我是這樣想的:這時候魯肅和諸葛亮都在船上,他們都看到了這場大霧。假如你是魯肅,你看到這場大霧,你是什么感受?(驚訝、害怕——因為他們正在向曹軍水寨前進)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如果你是諸葛亮,你看到這場大霧,你會想寫什么?他有什么感受?(高興、得意)誰來讀一讀?通過這樣一個語言點的讀、悟,對人物形象進行再現和再造,使這個形象深深植根到孩子們的精神世界中,使這些形象化的'語言植根到孩子們的語言世界中。(2)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如果要抓文章“文眼”的話,我倒不認為“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是全文的文眼,因為這里太抽象。而恰恰是這個“笑著說”才是文章最傳神的地方:這一笑,笑出了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笑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所以,這個地方應該讓孩子們反反復復誦讀,反反復復品味——諸葛亮在笑誰?有的說在笑魯肅,有的說在笑周瑜,有的說在笑曹操,有的說在笑自己。孩子們對于品味這樣形象的語言是非常有興趣的,正是這樣有興趣的品味,才使得孩子們品出了語言之美,語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精神和內涵。
只有花力氣去品味活的語言,才能引導孩子們品味活的人物形象,從而引領孩子們進入文本之中。
在王崧舟老師這節公開課上,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學生的素質高超,更加有感于王崧舟老師對生本的關注與引導。只有在教師這樣精心地設計和引導之下,學生對于文本的感悟才會層層深入——這種理解是任何一種教學思想所無法達到的。王崧舟老師的教學雖然有教師作秀之嫌,但課堂學習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既然效果突出,我們又何必拘泥于形式?即使高效課堂,即使生本教育,不能達到學生學習的效果,又有何用?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臨死前的嚴監生》這個片段節選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記敘了嚴監生臨終前因燈盞里點了兩莖燈草,伸著兩根指頭不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了一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滿諷刺的手筆對嚴監生臨死前的動作、神態作了細致的刻畫,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個活生生的吝嗇鬼形象,可謂是人物描寫的經典之作,較之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前人評說嚴監生:“二老官空擁十數萬家資,時時憂貧,日日怕事,并不見其受用一天。”這正是嚴監生一生的真實寫照。在小說里,嚴監生是一個很有錢的人,這其實是說明他不是一個點不起兩莖燈草的人。那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嚴監生那種愛財勝過愛命的吝嗇鬼形象呢?我覺得只有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反復的朗讀和感悟,透過嚴監生的動作、神態,才能走進他的內心,體會到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做的:
一、搜集課外資料,豐滿人物形象。
在上課前,我就讓學生讀了《儒林外史》的第五回,使他們對原文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在教學感悟嚴監生這個人物形象時,通過補充嚴監生的背景資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二、細讀文本,抓人物的動作、神態,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在學習嚴監生的動作、神態的句子的時候,我抓住文中“兩根指頭”這一細節,讓學生感悟、思考:嚴監生都已經病得奄奄一息了,為什么還伸著兩個指頭,這兩個指頭代表的到底是什么呢?通過這樣一步一步的引領,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走進人物內心,真正感悟到嚴監生的吝嗇。
三、感受人物形象,學習寫作方法。
在對文本有了深刻理解后,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出嚴監生臨死前的動作和神態描寫,并根據動作神態的變化揣摩他當時的心理活動.讓學生意識到嚴監生把一根燈草看得比生命、親情、財產都重要,這就是吝嗇。其實,對于這一人物的理解,也許不同的人去讀,會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在閱讀教學中要強調多元解讀,強調獨特感受和體驗,但是任何作品的價值都有一個主流解讀。主流解讀是大多數讀者的理解和體驗,也是我們解讀作品、理解作品的基礎。另外,課堂上設計小練習,讓學生盡情發揮,學以致用。這篇課文出自我國著名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教學這樣的課文,我們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怎么教?如何將這類課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中,既讓學生理解課文,又能掌握寫法,還能真正地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是一個巨大的難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許,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有更大的收獲。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上了這一節課,我有以下的一些想法:
1、借助課文插圖,幫助理解。課文上方的插圖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清晰形象地顯示了金字塔的外觀形象,與課文第一自然段的介紹也正好吻因此,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暢談所見所感,無疑為學生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作了一個非常有益的鋪墊。
2、通過多種途徑,扎實訓練。
1、抓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自主解讀;
2、誘導學生不但能看出金字塔的'外形特征,而且能讀懂其內在的品格;
3、提示學生抓住關鍵詞語朗讀體會;
4、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的感悟。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這個學期的語文教學又結束了,回顧這一個學期的教學,有可取之處,同時也有需要進步的地方。
一、可取之處
1、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了有效的互動,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的主觀能動性。
2、在教學上不僅注重授課的過程,更注重學生的實踐性。
3、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導,通過語文的教學,讓學生培養良好的情操陶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4、注重學生詞匯的積累和美文段落的閱讀,給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的積累。
5、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身心的'變化,進行教學策略的改變。
二、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沒有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希望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創新和思維能力,形成更好的學習方法。
2、需要增強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能夠更好的學習好語文。
3、學生的課外知識面還需要好好的拓展。
4、還需要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5、需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趙州橋》教學反思
《趙州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是一篇說明文,課文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通過對趙州橋的設計特點的說明,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讓學生領悟語言描寫的特色,積累語言;二是要學生認識趙州橋的建造特點,培養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
這是學生在三年級接觸的第一篇說明文,學生雖然對文體的了解并不深,但是趙州橋在中國乃至世界建橋史上都是一個創舉,它優美的造型和非常實用的設計讓世人贊嘆,這也是中華的傳統文化之一,學生比較感興趣。學生處于三年級,識字和詞語的積累相對來說還是很重要的,結合文章和學生的特點,本課設計讓學生多讀,學生運用學過的讀書方法,多讀多想,在自讀中動腦思考,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學情,我有了以下的兩個設計理念:
1、讀中質疑,領悟語言特色。這篇課文寫了趙州橋優美的造型和實用的設計,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把說明與具體的描寫結合起來。所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默讀、感情朗讀、演讀等不同讀法,與文本之間進行直接交流,在自讀中動腦思考,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了解趙州橋的特點,領悟語言描寫的特色。
2、聯系實際,學習表達方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獨立思考,理清思路認識趙州橋的雄偉、設計獨特和美觀等特點。寫橋的雄偉,運用了幾個數字,啟發學生學會聯系生活實際去體會;寫橋的獨特設計,主要是抓住橋洞的特點來描述的。
但是要上好一課書,是需要很多方面結合在一起的,以《趙州橋》第一課時教學為例,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目標可行性強
在我們備課的過程當中,首先會考慮的肯定是目標。作為一位新老師,在這方面的確是做得還不夠好,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難免會出現空而泛的現象。但是如果目標沒有做到可行,那整節課的效果肯定就會下降的;相反,如果目標可行,這節課的效果便會比預期的好。
在本課時教學中,我的教學目標都是圍繞字詞句而制定的,畢竟三年級的學生,字詞還是很重要的,而這又是第一課時,所以我還是想先解決學生的字詞問題。而我解決生字詞的方法又是“讀”和“寫”,我制定了一系列“讀”的環節,讓學生進行多讀,在讀中解決字詞。例如在第二個教學環節“活動引路,讀文識字”中,我設計了以下的小環節:
1、同桌互相讀課文,開展讀書“闖關”活動。
A.“闖關”總動員。講清方法及規則,共設三關:字音關(讀準字音)、句子關(讀通句子)、感情關(嘗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桌兩人互為“闖關員”與“守關員”。
B.同桌分別“闖關”。一次沒有闖過關者可以練習后再“闖關”。
2、開展讀書“展示會”活動。
A.“我會讀”。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教師了解讀書情況,相機糾正字音。
B.“我想讀”。想做闖關者的同學站起來讀,守關者聽,然后找出他們讀錯的字詞。
3、抽出文中較長的句子指導學生讀通順。
4、抽出句中的一些較難的字詞進行正音和理解。
5、抽讀生字詞:橫跨、創舉、堅固、石欄、圖案、設計、雕刻、智慧等。
我的意圖是通過“篇——段——句——詞——字”這樣的一個從總到分的方式來一一解決生字詞,所以在教學中的第三個環節便是寫字環節。而會認、讀、寫生字詞以及讀好隔斷中較長的句子,讀通課文,這些目標都是可行性比較強的,所以執行起來比較順利,更重要的就是學生在讀和寫的過程當中,不但能解決生字詞,并且各種各樣的讀得方式,還培養了學生讀的能力,這是比我預想的效果還要好的。
然而雖然訓練和培養了學生讀的能力,但我卻忽略了在第一課時就讓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大部分的學生在讀的時候做不到較有節奏和帶有感情地朗讀,讀是讀了,但是部分學生讀起來干巴巴的,甚至有幾個學生讀的時候連接性不好,所以聽起來讓人覺得不順暢。這也跟平時的教學有著重要的關系,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制定目標會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一個目標去制定,但是這個目標的執行卻在教學中大大打了折扣,讓這個本來可行性很強的目標一下子變成了華而不實的目標了。
在制定這節課的目標時,我還是有一個目標的可行性不強,“找出并初步積累文中的一些優美詞句”這一目標沒能很好地達到,因為積累優美詞句的基礎就是先對這些詞句進行理解,讓學生感受到他們的優美,才可以進行積累,所以這一目標的制定在這節課就顯得空而不實了,所以在教學中,這一目標并沒能達到,積累優美詞語的這一效果很明顯出不來。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不足之處。
二、重難點隨機應變
重難點的制定一般都是教師在備課的過程當中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對學生而言是重難點,但是在真實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認為是重點得,往往學生并不覺得它是重點,而我們認為是難點的,學生卻可以輕易就做到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讓重難點隨機應變了。
例如這一節課,我在備課的時候覺得某些長句是難點,因為大部分的學生應該都很難讀好,而在教學的過程中,的確,這也是學生的一個難點,因為一開始的時候大部分的學生都沒能讀通順,但是在第二個教學環節實施以后,則大部分的學生都能把這些長句很好地讀通了。然而在這個時候,我應該馬上讓教學難點搖身一變變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才對,因為在第二個教學環節實施的'過程中我已經發現了學生讀書的感情不足,但是我卻沒能做到讓教學難點隨機應變,于是,這節課讀的效果只能達到預期的好,而沒得超過預期的好。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我能讓重難點隨機應變的話,相信讀的效果一定會比預期的好。
三、教學環節靈活運用
教學環節通常都會在教學中被我們臨時改動,這是因為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所關注的應該是學生,而全然是我們的教學設計。一個環節的設計,是經過老師的思考和衡量的,是針對各自的學生而設計的,所以一般情況下都能運用起來,但是怎樣運用,會直接影響這節課的效果。
例如在第三個教學環節“指導寫字”中,我一開始是這樣設計的:
1、“說”字。請同學當“小老師”,幫助大家明確寫每個字的注意點。
2、“寫”字。老師在田字格內示范寫生字。大家在寫字本上先描后寫。
3、“查”字。同桌互相查寫的字。
4、“評”字。四人小組評評誰寫得好,展示。
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把這四個小環節的運用靈活化了,因為以往都是學生來提醒學生注意寫好哪些地方,我靈機一動,換了一種方式,變成我想把這個字寫好,請同學們來幫幫我。后來發現,原來這樣一變,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更高了,課堂不但一下子踴躍了起來,就連平時幾乎沒有舉手回答過問題的學生也想來提醒我寫好某個字的某一筆畫,這是我沒有預想到的效果。這樣,環節變了一變,學生發現就更積極了,寫字的時候也寫得比以前好了一些。后來在第二天改學生的生字作業時,竟然神奇地發現,平時每課作業都是好幾個學生寫錯字,但這節課的生字除了有些學生拼音錯,竟然只有一個學生寫錯了“參”字,其他的學生都能全部寫對,這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之外。所以說,這一次的環節靈活運用,是有效的。
四、小組討論時間充足
通常我們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都會涉及一些小組討論的環節,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又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但是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我們往往都有“走過場”的嫌疑,因為給學生討論的時間太短了。例如這一節課,我讓學生討論“每一自然段作者是從哪個方面寫趙州橋的?”只給了學生兩三分鐘的時間,但是效果就不好了,由于小組討論的時間過短,所以每個小組代表在回答問題的時候都不能總歸納性的語言,而是回答完以后還需要我來進行歸納,這樣一來,這個討論就變得沒有意義了,因為達不到效果,而且學生能夠掌握的這一環節我設計的內容的程度也并不高。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不足之處。
五、作業可執行程度高
第一課時的作業通常是比較難布置的,因為通常是第一課時沒過多久,第二課時又上課了。但是在這節課,我為了給下節課做鋪墊,所以布置了這樣的一個作業“在課文中尋找說明趙州橋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的句子,下節課請每個小組派代表進行匯報。”但是后來在聽完課以后,宮主任給了我一個意見,她覺得這樣的作業執行程度并不高,好像是為了布置作業而布置作業,并不能很好地執行起來,她建議我改為“在課文中尋找說明趙州橋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的句子,并把這些句子抄下來。”
的確是如此,如果不但找,而且還能抄下來,就顯得這樣的作業可執行的程度比較高了。但是由于我們班上的學生都備有一本自己設計的預習本,平時的要求就是找到一個好的句子以及老師要求在課文中找出來的句子,這些句子都要抄到預習本上去的。而在第二天上第二課時的時候,學生也的確是把找到的句子很自然抄到預習本上去了。
這是因為我平時要求學生這樣做,學生才會在這節課也這樣做,但是如果我在平時并沒有要求學生這樣做,這節課的作業還是這樣提出的話,就顯得有點空泛,為了布置作業而布置,而不是有利于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而布置的了。所以說,作業的布置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可執行程度高才有效于教與學。
總之,在教學中,每一個環節都是緊緊相扣的,從制定目標開始,其實就真正地進入到教學里面了,因為接下來的每一個環節,無論是大小環節,都是緊緊地扣著你的目標和重難點來進行的,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或者是其中的任何兩個環節做得不夠緊扣,這節課的效果便會大打折扣,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教和學生的學。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五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教學反思轉眼間,已經過了五年級下學期的半學期的教學,回首走過的路,有工作成功的喜悅,也有經歷挫折的辛酸,現反思如下:
反思一:朗讀指導不到位。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學習語言靠感受和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更充分地體現出來。在上半學期的教學中,缺乏朗讀指導,所以學生通過學習后朗讀水平沒有得到大的提高。在上課時的備課設計中沒有朗讀指導的設計。通過下學期的這半學期的反思后,我將在以后的教學中逐漸加強朗讀訓練這一環節。學生的朗讀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兩個:
1、朗讀的指點還不夠到位。朗讀的目的是除了理解課文內容外,還要通過朗讀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何通過朗讀來達到目的,應該要指導學生朗讀技巧運用的問題,比如說邏輯重音的處理等。學生對重音的處理也是五花八門。而老師忽視了對學生的指導,默認了學生各種各樣的處理方式。這樣,學生的朗讀水平勢必得不到提高。
2、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老師的示范往往收效很快。但遺憾的是課堂里我有時卻忽視了這點,示范讀不夠多,學生自然收效甚微了。
反思二: 寫作指導還不夠到位
作文是用文字或口頭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的活動,是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綜合訓練的重要方式,也是發展學生智力、創造力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的重要方式引發學生進行積極的創造性思維,用新方式表達新思想。它要求老師通過創設的情境,使學生能有話想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讓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礎是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對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生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而寫去中文來就難免空泛。細致的觀察帶來了學生具體的描寫,不同角度的觀察產生了不同的形象創造。想象是由當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過程。它是探索和創造的一把重要鑰匙,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聯想開始的。聯想對排除墨守成規的思維定勢、開闊思路,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聯想能力既是整個語文教學的一項任務,也是提高中文教學質量的迫切要求。許多學生的作文,思路狹窄、語言干癟。與他們的聯想能力薄弱有一定關系。從多角度有體裁上的、內容上的、主題上的。許多事實證明,變換角度能導致發現和創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山想象豐富,學會全面地考察事物。
當然,這半學期教學也不乏閃光點:
一、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是語文課堂新的學習方式,它注重的是學習過程和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本學期充分體現了這種學習方式。如上課時的小組內質疑解疑,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讓集體來解決;小組合作,讓學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從而進一步體會文章的中心。這樣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合作探究中獲得解決問題的快樂,感受學習的樂趣。
二、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
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較差,比如說常寫錯別字,寫文章病句多,表達不清晰等等。本學期我注重了這方面的訓練,訓練時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再如對生字的教學方法多樣,有比較法,有重點突破法,有歸類法等等。總之是想辦法讓學生記住守成規的思維定勢、開闊思路,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聯想能力既是整個語文教學的一項任務,也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迫切要求。許多學生的作文,思路狹窄、語言干癟。與他們的聯想能力薄弱有一定關系。從多角度有體裁上的、內容上的、主題上的.。許多事實證明,變換角度能導致發現和創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山想象豐富,學會全面地考察事物。
教學是藝術,反思是為了明天,是為了學生,為了自己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下半學期,我將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過程,繼續學習新的教學理論,繼續新課程教學實踐,教學相長,樂此不疲。
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本單元編排了民間傳說和英雄傳奇故事。這課文分別是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彝族和壯族的民間傳說故事,通過閱讀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我國各族人民的勇敢、純樸、善良的美德,同時也會感受到少數民族文化的無窮魅力。本單元的以“要用心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多的民族文化的無窮魅力”為專題。教學中緊緊圍繞著這個專題展開,結合每篇課文課后的思考題,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部分,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通過感悟、理解、有感情朗讀,來品味優美的詞句,感受民間故事的無窮魅力。教學中注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比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文的學習中讓學生用自己總結的話語來敘述,盡量做到精簡準確,大多數學生能夠做到,極少數的同學還很欠缺。針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加強了學生的朗讀指導,即使孩子們已經是五年級的“大”學生了,也還是運用了領讀的方式對重點、有難度的字詞句進行指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外,增加了快速默讀的要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快速的閱讀,教學中特別提醒學生“快速默讀的前提是理解”,以防止學生圖快而忽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縱觀第一單元的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總的來說還不是很令人滿意的。學生經過愉快的寒假,心還沒有很好的收回到學習上來,學習狀態很令人擔心,經常有人上課開小差,不能集中精力專心聽講。部分學生在學習態度上也不是很端正,布置的學習任務馬馬虎虎,不認真的完成。對于課前的預習也只是胡亂的弄上一通,也不知是在做什么,常常讓課程無法按時的完成,同時作業質量也極差。這些現象的存在,將極大的影響到以后的語文教學。經過對本單元教學的反思,讓我清醒的認識到,在以后的教學中除了要注重本單元的訓練重點之外,還必須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習慣的培養,讓學生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提醒自己要加強備課,仔細的鉆研教材,努力學習一些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來指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繼續努力吧!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在教學《水》這課時,我采用緊緊圍繞“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這句話展開。課上下來,我對孩子們還是比較滿意的,不僅僅是他們在課上的表現,同時也因為從孩子們行為習慣上已經展現他們對水的珍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一、教學重形式沒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緊緊圍繞“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這一開放性問題展開,但在教學過程中,這種開放沒能起到實質的效果,課堂始終是我拉著學生在走。課堂中生成的`資源也有很多,但我還是迫不及待地把他們往前拉,生怕下面的內容來不及,所以很多地方感覺沒說透,學生也有點意猶未盡。
二、沒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遷移指導
例如在教學第2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久旱無雨的快樂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假如你就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員,你會怎樣?同學們雖然能感受到孩子們的那份歡快,但卻無法明白他們為何如此歡呼雀躍?因為雨對他們而言,實在太平常。因此,他們在讀書時,雖然讀出了孩子的快樂,但那份快樂卻不夠獨特,不夠珍貴!事實上,如果我能對教材進行多一點地深入,就可以將這樣特殊的情境進行遷移,把學生平時對大海的渴望和這個山村孩子們對水的渴望進行類比,我相信課堂上他們的反應一定更真實,更強烈。
三、課堂氛圍還不夠活躍,指導學生的朗讀還有些流于形式,沒有將指導真正落到實處,孤立了教法與寫法的結合。
本課的最后一段是全文最感人的一段,作者把那一勺水帶給四兄弟的美妙體驗表現得淋漓盡致,細到每一個毛孔,每一根血管。品讀本段,不由得為作者出色的細節描寫深深打動。作者抓住一個“滑”字把一勺水從臉到胸和背再到大腿和膝蓋最后到腳板的美妙體驗一一傳達,這份美妙激發了身體里的每一個毛孔,每一根血管。這種感覺是越來越強烈的,因為身體實在太需要水了。如果在朗讀時能通過分層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可以在讀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這份對水的強烈渴望,教學目的在朗讀中得到了強化,可謂一舉兩得。此外,在朗讀中教師應及時質疑:為什么“滑”這個動作會重復出現三次呢?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從而在課堂上,將教法與寫法巧妙融合,讓學生明白:在寫作時,我們一般是不重復用詞的,但有時為了強調自己某種特別的情感時往往會進行重復用詞。而文中的作者,則是在強調這一勺水的珍貴所帶給他的難以描述的舒暢感受。寫法也在潛移默化得到強化。
看來好的教學設計必須經過反復的推敲和思考才能出現更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學設計中要下功夫。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梅花魂》是歸國華僑陳慧英所作,課文以梅花為線索,作者通過回憶自己和外祖父在國外一起生活直至分開的一段經歷,表達了對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懷念,熱情歌頌了老一代華僑眷戀祖國,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文章以梅花喻人,結構嚴謹,前后呼應。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教學中,我就課題進行解剖,直接導入課文中心,讓學生一下子抓住文章中心,整體上把握課文,起到很好效果。教學伊始,熟讀課文,學生知道課題中“魂”實際上是“精神”,找出梅花精神,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不管歷盡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因此,如果請你換個題目,我們可以換成什么呢?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可以換成“民族魂”“松樹魂”……通過換課題,學生了解到: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國的代表,愛梅花和愛祖國是統一的。
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閱讀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本課教學后,讓學生聯系王安石的《梅花》,說說中華民族具有梅花高潔氣節的人,幫助學生體味梅花傲雪的精神,產生贊揚并學習這種品格的動機和愿望,也使學生明白外祖父愛梅花即是愛祖國這一思想感情。同時我讓學生欣賞余光中的《鄉愁》、李白的《靜夜思》、張繼的《楓橋夜泊》,讓學生了解余光中、李白、張繼的“思鄉”和文中外祖父的“思鄉”有什么不一樣,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思鄉之情、離別之情的詩歌,使他們對這種感情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本文中心突出,借物抒情,對于這一點,學生讀上幾遍,讀熟以后就很容易明白,那么文章是怎么借物抒情的?需要仔細探究,學生再次讀文就會發現,作者借梅花來抒發情感,用的是外祖父和梅花之間的幾件事來表現主題的。課文中寫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寫外祖父對祖國的懷念之情,如,教小外孫女讀唐詩宋詞而且讀著讀著就流出眼淚,因不能回國而難過得大哭起來;有的卻是通過寫愛梅花而間接反映外祖父的愛國心的,如,對一幅墨梅圖的珍愛,在離別前把墨梅圖送給外孫女,在快要開船時把繡著梅花的手絹給了外孫女。
回顧這堂課的教學,感覺有不少遺憾:這篇課文在其他教材中是用兩課時的,我們在備課時,把以前的課件拿來就用,沒有深入研究,精心準備,導致教學節奏按照兩課時標準教學,教學知識點抓得不準,致使部分教學任務沒有完成,需要其他時間補充。
在以后教學中,在導入課文學習時,就應該播放用多幅梅花的圖片配以古色古香的民樂的課件,同學們在驚嘆梅花的.美麗之時,對梅花開放時的環境狀況就會有一個清晰的印象。此時,我應在課文中心句出現的地方再用一次圖片展示,讓學生們再對“梅花魂”有一次感情的升華,使他們理解為什么身處異國的外公會對梅花念念不忘,倍加珍惜。
1.因為本次口語交際的話題與課文結合得非常緊密,所以在導入中回扣課文,既復習了前面的內容,又為本活動作了鋪墊。
2.小組合作交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同學們在熱烈的討論中掌握本次口語交際的要點。
有些孩子注意力好分散,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不注意傾聽。因為小組較多,所以我并沒有及時發現并加以引導。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什么是“語文味”?如何體現“語文味”?是我們這次研討課的主題。本次課前,我們通過網上學習和主題探討的形式,對什么是“語文味”?如何體現“語文味”?開始有了初步的認識。
梁老師精心的準備,精彩的課堂,為我們開了一個好頭。“一石擊起千層浪”嘛!為我們今后的嘗試與探索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下面是我自己初淺的看法:
一、夯實基礎,體現“語文味”。
我們都知道語文教學要體現出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梁老師的這一節課,很注重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一是在新課前復習詞語,讀好詞串,并運用詞語說話。二是在課堂中梁老師抓住“依依昔別、藏、佇立、凝視”等詞語,“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等關鍵句的品讀,引導學生細細咀嚼、慢慢品味。這就是語文課區別與其它課程的具體體現。夯實語文基礎知識,落實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這就是體現“語文味”。
二、把準課文感情基調,有效指導朗讀,體現“語文味”。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包詩”課文,梁教師運用符合情境的背景音樂和詩意的語言創設情境,通過梁老師的精心引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而然的走進文本與老師對話,與文本對話。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聽著教師優美的語言是一種美的享受,學生充滿個性的朗讀也是一種美的享受。如在引導學生誦讀李白舉杯敬酒的段落時,老師動情地訴說“這是一杯……”,一組排比句的運用,把李白與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融入文章,學生也能在詩意中動情誦讀,理解感悟文章表達的情感。在這種美的語言熏陶下,學生的語感得到培養,學生的語言才會豐富起來,才會優美起來。課堂中梁教師把準課文感情基調,有效指導朗讀,這就是“語文味”的具體體現。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這學期,本人擔任五年班(3)的語文教學。任教一學期來,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本人特別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是語文課堂新的學習方式,它注重的是學習過程和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上課時我充分體現了這種學習方式。如上課時的小組內質疑解疑,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讓集體來解決;小組合作,讓學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從而進一步體會文章的中心。這樣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合作探究中獲得解決問題的快樂,感受學習的樂趣。
另外,在課堂上本人也特別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較差,比如說常寫錯別字,寫文章病句多,表達不清晰等等。本學期本人注重了這方面的訓練。訓練時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再如對生字的教學方法多樣,有比較法,有重點突破法,有歸類法等等。總之是想方設法讓學生記住易錯的字。在整個過程中都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扎扎實實,認認真真地研究。
但是,在教學中也有幾點問題值得反思:
一、朗讀指導不到位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學習語言的感受和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更充分地體現出來。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缺乏朗讀指導,所以學生通過學習后朗讀水平沒有得到大的提高。在平時上課時的備課設計中沒有朗讀指導的設計。通過這學期的教學后,我將在以后的教學中逐漸加強朗讀訓練這一環節。學生的朗讀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兩個:
1、缺乏朗讀技巧的指點。課文朗讀的目的之一是通過朗讀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何通過朗讀來體會,除了理解課文內容外,應該要有朗讀技巧運用的問題,比如說邏輯重音的處理等。學生對重音的處理也是五花八門。而我平時忽視了對學生的指導,默認了學生各種各樣的處理方式。這樣,學生的朗讀水平勢必得不到提高。
2、缺乏示范后的及時指導。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老師的示范往往收效很快。但是在課堂上本人經常只顧范讀,而忽視對學生學生范讀后的及時指導,自然收效甚微了。
二、寫作指導不夠
作文是用文字或口頭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的活動,是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綜合訓練的重要方式,也是發展學生智力、創造力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重要途徑。
通過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的重要方式引發學生進行積極的創造性思維,用新方式表達新思想。它要求老師通過創設的情境,使學生能有話想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讓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礎是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對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生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而寫起來就難免空泛。
細致的觀察帶來了學生具體的描寫,不同角度的觀察產生了不同的形象創造。想象是由當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過程。它是探索和創造的一把重要鑰匙,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聯想開始的。聯想對排除墨守成規的思維定勢、開闊思路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聯想能力既是整個語文教學的一項任務,也是提高中作文教學質量的迫切要求。
許多學生的作文,思路狹窄、語言干癟。與他們的聯想能力薄弱有一定關系。從多角度有體裁上的、內容上的、主題上的。許多事實證明,變換角度能導致發現和創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山想象豐富,學會全面地考察事物。
在今后的教學中本人要注意及時小結,及時反思,及時校正,在“小結——反思——校正”的良性循環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3-22
五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04-01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
(精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7-06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12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3-25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31
五年級語文《景陽岡》教學反思02-25
《語文》小學五年級的教學反思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