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在教學本課時,我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要求讀準讀通,讀出問題,讀出自己的感受,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讀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啟示,并根據課文中的道理,聯系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講一講。
學生各自發表了意見,謝天卓說自己明白了,好看的東西并不一定是有用的.,不好看的東西并不是沒有用的。
李浩然說明白了好看的東西有時也會變得十分令人討厭,不好看的東西有時卻會使自己有所成就。更有一個同學熊晨輝說自己明白了,一個人長得雖然漂亮,但有時并不一定美,要看他的心是不是也很好,內在美才是真正的美。周文軒說有毒的蘑菇往往是漂亮的,我們不要被它美麗的外表蒙騙.......
多好的讀書體會啊,學生的每一個體會都讓我感動,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平時不怎么發言的學生都能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一、成功之處:
1、采用學生自主識字,老師巧妙點撥的生字教學效果較好。
教師都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識字,然后向大家介紹自己的識字方法。這大大激發了孩子識字的熱情,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不但提高了識字效率,學生們也學得愉快而輕松。
2、以讀為本,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基于這個教學理念,我在教學《螞蟻隊長》中設計了“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的方法進行教學。
二、不足之處:
該放手就放手,略讀課文,正是放手的.好機會,教師完全可以提供他們一個展示的平臺,讓他們在這一寬松、和諧、民主的平臺上,主動學習,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學習成果。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秋天的雨》是一篇語言優美,情深意濃的散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作者以秋雨為線索,描繪了一個豐收美麗快樂的秋天。文章的語言富有兒童氣息,通過比喻、擬人等手法生動地表現了秋天的美景,并運用了總分總的寫法,從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香味、秋天的小動物幾個方面描繪了秋天。通過美的、充滿詩意的語言體會秋天的美好,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一節成功的語文課,瑯瑯的書聲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教學設計中,我重點設計以“讀”為主線貫串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學性的語言轉化為具體的想象,讓一幅幅秋天的圖畫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同時,通過模仿句式練習,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讓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運用擬人的手法,寫了蒲公英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結果他們的命運也各不相同。課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為了讓學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的道理,教學時,我創設了情境,注重學生的體驗,讓他們來感悟這個哲理。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每一個學生對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學中我們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遵循新課標“以人為本,促進個體和諧發展”的基本理論,以尊重學生情感,張揚學生個性為立足點,圍繞“讀好書”這一教學重點進行教學。讓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通過讀中悟,悟中讀,使學生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一、培養收集并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的視野更開闊。因上此新課前,我讓學生把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到的關于蒲公英的資料在小組內交流,把自己小組認為比較有價值的資料與人共享,不僅體現”大語文觀”,還對理解讀好課文有很大的作用。
二、訓練從讀中悟的能力。
依據閱讀教學特點和低年級學生閱讀的認知規律,這節課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避免繁瑣的內容分析,以讀代講,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把文本讀正確,把自己的感覺讀出來。通過個性化的朗讀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如: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創設朗讀情境,指導學生朗讀:這些蒲公英的種子在微風的吹拂下離開了媽***懷抱。他們要到廣闊的天地中去,也許要到天涯海角。如果你們現在都是蒲公英種子,一陣陣風吹過,你們飛到了天空中,朵朵白云從你們身旁飄過,你感覺怎么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學中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學生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讀出來。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讀進去――理解課文,讀出來――表達情感)。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的境界。
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在教學中我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沒有把課文蘊含的道理簡單地灌輸給學生,而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這些蒲公英種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結果?在討論過程中尊重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體驗進行交流,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思想的啟迪,不斷提高認識水平。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白看事物應當全面,不能被事物美麗的外表所迷惑。有時,有必要聽從長輩的正確教導。真正以人為本,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來領悟課文的精髓。
四、提高從拓展練習中延伸知識的能力。
結尾的小練筆設計,讓學生表演讀課文,然后根據題目要求自己寫一寫,小組充分交流。既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更幫助學生在懂得探索與幻想重要的同時,要正確處理聽從和盲從的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在讀的形式上還夠多,學生能理解“囑咐”,也會用囑咐練習說話。但在如何讀好太陽公公囑咐的話時,學生還未讀出親切關愛的語氣。如果讓學生聯系日常生活中父母、老師、長輩們是怎樣囑咐的,可能效果會更好些。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課前準備中,我特別注意文中所蘊含的思維因素,但對于學生是不是能體會感悟到這一點,我有些忐忑。
課上,首先認識了幾只灰雀,學生在朗讀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潑,健康,惹人喜愛。我問:“如果你看到這么可愛漂亮的灰雀,會怎么對待它呢?”有的說:“逗他玩,給他食物吃,天天來看它,聽它歌唱。”“還給它們做一個木房子”有的說“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養著,可以隨時看到它。”這些都反映了孩子們的真實想法。在這里我沒有對孩子們的說法做出評價,而是順勢請學生看看課文中列寧是怎么對待灰雀的。學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我又特別提示了一下,你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學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重點詞。并在朗讀的時候讀得重一些。而灰雀不見了,列寧是找遍了周圍的樹林的,卻沒找到,這時看見一個小男孩,列寧向他詢問見過灰雀沒有,男孩說:“沒……我沒有看見”我讓學生表演讀這句話,并提示性地設問:“你們發現了什么?”學生說:“發現他說了兩個‘沒’,還打吞(吞吞吐吐,不連貫)。”我進而發問:“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況下說話會吞吞吐吐呢?”孩子們馬上意識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錯誤了。而列寧注意到這一點了沒有呢?這時孩子們有的說注意到了,有的說列寧沒注意到,爭論不休。我提醒孩子們還知道哪些列寧的故事,他們馬上聯系《蜜蜂引路》這一課,認識到列寧是個善于觀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這一個細節表現,由此推測出列寧可能已經感覺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接著讀列寧的話,猜想列寧真的認為灰雀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嗎?學生馬上反駁說:“不是的,因為老師在前面介紹過灰雀適合在這里生活,它就不會被凍死”“再說列寧每天都來看灰雀,還給它們食物,它們也就喜歡住在這里,不會隨便飛走的。”“對呀,昨天都還歡蹦亂跳的,今天怎么會突然凍死了呢?再說就算是突然死了,也應該有尸體呀,列寧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所以我覺得不會是飛走了或者凍死了,列寧也不會這么認為,所以我認識為他后面的自言自語也并不是真正只對自己說,他也是說給小男孩聽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為灰雀擔心。”我覺得孩子們越來越會聯系上下文學習了,而且還注意抓住人物慣有的特點來思考。我驚嘆于孩子們思維的細致,我為先前的擔心感到多余。
我接著問:“那你們覺得灰雀去哪兒了?”馬上有學生搶著說:“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問:“課文中并沒有明確地這么說,你們是怎么知道的?”這時候,孩子們的`小手舉得高高的。“我是從小男孩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這句話看出來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會這么肯定地說會回來,而且知道還活著。”“還有,就是列寧問他:‘會飛回來?’他又很肯定地說了一次‘一定會飛回來’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說‘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說明小男孩說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樹下低著頭就知道了跟他有關,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別人捉走了他要回來的”。我追問道:“小男孩為什么不直接告訴列寧灰雀的去向呢?”“因為他開始已經說自己不知道了,現在不好說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動來表示(放回灰雀)”。
我覺得學生已經讀懂課文了,于是引向認識道理上。“那么列寧明白這些情況嗎?你從哪些語句中看出來的?”“列寧明白這些情況,因為他看到灰雀已經回到了樹上。”“但列寧沒有追問小男孩,因為他看到灰雀還是歡蹦亂跳的,說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歡灰雀了才捉的,并沒有傷害它”。“他還看到小男孩站在樹下,低著頭。說明小男孩認識到錯誤了,沒必要再說他了。”
這時候我讓孩子們分角色表演讀課文,他們讀得可帶勁兒了,感情處理也很到位。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可貴的沉默》是小學三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第17課的一篇課文,教學本課,我覺得作者的一堂課很值得反思。以學生的生日為話題來引入正題讓學生知道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這天并且要為父母表達愛,用不同的方式向愛自己的爸爸媽媽祝賀生日。學習這篇課文,教育學生懂得關愛、體貼父母,做一個孝順孩子。教學本課時,我先問學生:”沉默“是什么意思?很多學生不知道意思,我就進行解釋,接著緊扣題目提問:為什么說沉默是可貴的?這一問題一時讓學生難以回答,在學生深入學習課文后,他們會這樣理解:因為自己不知道父母的生日那是不應該的,這說明自己都不愛父母,所以學生保持沉默在反省、在認錯、在自責。聽了老師的建議后,學生終于明白了在感受到父母的愛的同時應該也要愛父母。所以說這一沉默非常可貴。學生理解了課文,也明白了課題的含義,也就是真正學懂了課文內容。教學中,我在問學生:當你們的父母生日時,你用什么方式向父母祝賀生日呢?有的學生回答:唱一首生日歌給他們聽,有的學生回答:畫一幅最漂亮的畫畫送給他們,有的學生回答:給爸爸媽媽一個吻,有的學生回答:用自己的`零花錢買禮物送給他們,有的學生回答:為爸爸媽媽準備一頓豐盛的生日晚餐……這一問題一說出來,學生們還想再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此時的課堂十分熱鬧,學生都爭著向父母表達愛意——祝賀生日。雖然我們現在還小,禮物小,但爸爸媽媽也覺得你們的生日禮物貴重,因為禮物代表了自己的最誠意的祝福,自己會表達愛了。現在我們的任務是好好學習,只有珍惜今天的讀書機會,勤奮學習,將來才能報答父母。教學本課后,我在想有時學生不回答問題保持沉默那也是一種思索方式,因此老師在學生不回答問題時別再生氣罵學生,而像文中的老師那樣有技巧提問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好答,從中教育學生的做人道理。工作中,我們有時保持沉默也好,靜心工作,用心工作,默默工作,全部精力投入工作,這樣的沉默也是一種享受。生活中,有時沉默是一種寬容,一種理解。我喜歡沉默,因為沉默使我成熟,也使我變得文靜、溫柔。教學《可貴的沉默》一課,讓我懂得沉默是金,珍貴無比。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22課,描寫了我國南海西沙群島優美的風光和富饒的物產。課文語言優美,條理清晰,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好教材。教學本課,我主要抓住中心句,讓學生通過讀、看、說、想,從兩大方面感受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注重學生品讀語言文字,積累詞語,練習說話。回顧課中比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這么幾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參與的積極性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西沙群島的距離,我在整堂課上創設了去西沙群島旅游觀光的情境,以生動的導語貫穿整堂課。如開頭“今天我們要去遙遠的西沙群島游玩,作好準備,我們出發了”,初讀課文時,指出“下面我們該去了解一下西沙群島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了”。學習“海水”部分時,我說:“ 此時此刻,我們就站在西沙群島的大海邊,這就是西沙群島的海水,你感覺海水怎么樣呢?”學習“海底”部分時,我又說:“每個地方都很美,讓我們穿上潛水衣,潛入那五光十色的海水中,去尋找那些有趣的海底生物吧……”這樣的情境創設很能吸引三年級的小學生,課堂上他們對西沙群島始終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學習積極性很高。
二、適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拉近學生與西沙群島的距離
課堂教學中我從解題入手,在祖國的南海邊有個西沙群島,你們想了解它嗎?隨后我先為同學們播放一段事前準備好的西沙群島的風景視頻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接著我又借助網絡資料將西沙群島的位置和大小呈現給孩子,這是怎樣的一個群島呢?于是讓孩子在老師的充滿激情的范讀聲中初步感知西沙群島,隨后是初讀,總體感受西沙群島的特點,找出課文的中心句——那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
三、深入研讀3、4兩段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本堂課我主要是讓學生學習3、4兩段,所以我就對學生說:“這節課就讓我們潛入神秘的海底,去感悟西沙群島的富饒。說說你在海底看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讀文后找出:珊瑚、海參、大龍蝦、魚。我又說:“再去讀讀你看到的珊瑚、海參、大龍蝦、魚分別是怎樣的?你能用朗讀來表現它的特點嗎?”這一板塊通過學生的不同形式的讀,來表達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在讓學生研讀的同時,我再次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重點展現西沙群島海里奇形怪狀、色彩鮮艷的珊瑚,懶洋洋的海參,威武的大龍蝦,以及那些沒見過甚至是沒聽說過的形態各異的魚兒,由形象的畫面理解自然過渡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始至終地調動著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的情緒始終處于亢奮狀態,思維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四、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質疑問難。例如,學生提出:我不明白漁業工人為什么要把海龜翻一個身?為什么人們說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我都巧妙地通過呈現多媒體,機智地使問題由難變易了。
五、抓住語言訓練點
語文課除了要注重學生的體會感受外,語言文字的訓練也非常重要。所以,在本堂課中,我利用文本的特點抓了幾個比較有價值的語言訓練點。如第二小節中我安排了 “因為 ……所以……”和西沙群島的海水色彩不同,“是因為……”句式訓練以及其它的語言訓練點。如學習海島這一部分的時候,順勢進行保護鳥類的環保教育。最后讓學生飽含激情地朗讀最后一段,充分的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得到進一步升華。
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心理學研究證明,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正處于想象力培養的黃金時期,如果在這個時候采用適當的手段進行經常性的訓練,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因勢利導,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種有利因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而且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永恒的主題。因此,在教學中,我很注重課件的適時使用,注重不能用過多的形象的畫面代替學生的想象,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學習海灘一段,我讓學生閉眼想象,想象海灘上有什么,有的孩子說看到了美麗的貝殼,有的說看到了漁業工人在翻龐大的海龜,有的.說看到了一群小朋友在海灘上撿貝克。當我讓孩子想象千奇百怪的貝殼是什么樣時,孩子們的回答又是讓我一陣驚喜。有說像喇叭一樣的貝殼,有說像蘑菇一樣的貝殼,有說像花裙子一樣的貝克。孩子們在放飛自己想象的同時,感受到了無限的快樂。
七、注重知識點的滲透
在教學第四自然段“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這句話時,我告訴學生:這一句話放在整段的開頭,我們叫它總起句,又叫中心句。這四段文字,語言美是一個特點,在寫作上也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圍繞中心句把話寫完整,寫具體了,接下來,我們就仿照這種寫法來個小練筆。
整堂課我和學生配合得比較默契,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引領者。我讓學生自己來讀。從不斷的讀中,學生有自己的感悟和體會,然后自己來講,把自己讀懂的拿出來跟大家一起來交流,這樣可以取長補短。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也還存在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教師的課堂組織語言不夠精煉,時間的把握不夠好,出現前松后緊現象。語文課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朗讀,以讀促悟。而由于自己整個教學安排時間不夠合理,以至于到后來有些朗讀內容只能一讀帶過,沒有真正起到讀的作用。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以秋雨為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使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課文的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的豐收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導入新課,設置懸念。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針對本課中把“秋天的雨”比作“鑰匙、顏料”,同時把“秋天”當作人來寫,有“香味、吹喇叭”,因此上課開始,我便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大大的“?”,故作神秘地告訴學生這是秋雨姑娘送給我們的第一份禮物,然后教師談話:“你看這個心形像什么?”有的說像桃子、鑰匙……這樣自然引入課文,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于是我立即出示一組秋景圖,讓學生欣賞完后,說說自己的.感受。這樣一來就激起孩子們強烈的閱讀欲望。我適時板書課題,自然而然地就引領了孩子們走進了課文,讓他們進行自由朗讀,感受秋天的美。
2、讀中感悟,讀寫結合。三年級的語文教學,還是要放手讓學生走進文本,讀進心中。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此段主要是從秋天的雨帶來的色彩中去引導學生感受秋天的美麗、豐收、歡樂。第一句是總起句,后面六句分五個方面寫秋天的雨把各種顏色分別送給了銀杏樹、楓葉、田野、果樹、菊花。在教學這段時,我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想象,讀中感悟,同時用課件出示各種顏色的菊花圖片,讓學生看到更多的菊花色彩。品讀各種色彩的美后,引導學生理解了關鍵詞“五彩繽紛”的含義,并讓學生用動作表示“頻頻點頭”的意思,領略五彩繽紛的色彩美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美。其中送給銀杏樹和楓葉都是以“它把()送給()”同樣的句式進行描寫。這樣就使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通道接軌了,也讓學生把吸收到的都釋放出來了。
3、把握整體,從總起句開始。本課以秋雨為線索,從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香味、秋天的小動物幾個方面描繪了秋天。上課時,我尊重學生的感受,讓學生從整體感受秋天的雨,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談自己的初讀體會。為了理清文章的脈絡,我讓學生找到每一個自然段開頭的總起句,分別找到“顏料、氣味、大家”,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二、成功之處
在這教學第二自然段中,我引導學生重點品味“五彩繽紛”這個中心詞。根據字理析詞“分解——組合”的教學要則,先將“五彩繽紛”拆分成“五”“彩”和“繽紛”三個詞素進行析解。“彩”字中的“彡”是個一形多義的部首,在“彩”中表示“色彩和紋路”,“彡”和“五”是概數,表示顏色多。“五彩”的意思不難理解,因此重點放在對連綿詞“繽紛”的字理析解上,從“繽紛”的絞絲旁入手,通過畫圖引導同學們從字理上理解其本義:“繽紛”原指旗幟后面綴連的飄帶,古代叫“旗游”,因風吹而游動飄拂之意,所以“繽紛”這個詞語帶有一種“動感”。為了進一步理解詞義,我把一些彩紙撕碎握在手中,學生很輕易地說出用“五顏六色”來形容,接著我把彩紙向空中一扔,學生說用“五彩繽紛”表示,因此,學生明白:“五顏六色”只是表示顏色多,而“五彩繽紛”不僅表示顏色多,而且還有一種動態美。
三、不足之處
回顧本課教學,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本課最后一段是總結全文,告訴我們秋天是“豐收的、歡樂的”。這一段的教學,我采用課內課外結合的方法。課內引導學生先齊讀,然后從“豐收、歡樂”這兩個關鍵詞進行想象,自由回答。課外讓學生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去踏秋,尋找“豐收的、歡樂的”秋天,可是由于學生生活的環境的限制,學生對于“豐收、歡樂”的秋天無法看到。因此,此項活動收效甚微。
四、改進措施
針對以上情況,在以后教學中采取以下改進措施。
1、教學中應采用豐富多彩的手段,摒棄要么是大量的泛泛而讀,要么是“你體會到什么”的單一提問,這種單一化的教學手段,無法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2、學完了《秋天的雨》可以讓學生仿寫《春天的風》《冬天的雪》,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在新教材中,三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略讀列為了一個重要部分。怎樣讓孩子們學會自讀,以輕松地進行略讀課文的教學呢?我在實際教學中有了一點體會。
在教學《槐鄉的孩子時》,我先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也是略讀教學的第一步驟: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讀準音。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已經預習了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這時便進行本課教學的第二個步驟: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槐鄉的孩子可愛嗎,你從課文的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這時學生便可邊自讀邊勾出自己喜歡的、描寫槐鄉孩子的'詞句,與同桌交流,再在全班交流,老師這時可學生勾畫出優美詞句,朗讀體會,來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在充分體育課文情感的基礎上,即可進行本課教學的最后一個步驟:交流體會,學生可和同桌交流,說說自己的感受,說說自己在課余時間所從事的勞動,從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過樣,本課的教學也就輕松完成了。
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要盡量放手,多給學生朗讀、思考、質疑、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無論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是對語言的體會和品味,都應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盡量由學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結論。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課伊始,教師如果能通過巧妙的導入設計,調動學生,創造出與課堂教學目標相對的情景,那就為一堂好課奠定堅實的基調動可以說,好的導入是打開學生興趣之門的鑰匙。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的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等特點,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易學,愛學,樂學,使學生全身心的融入情景,體會美,感受美。通過多媒體播放《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的動畫錄像,隨著優美的音樂,在聲情并茂的朗誦中,小興安嶺四季美景一幅幅戰線在孩子們面前。在優美的情境之中,孩子們感受著美,并有層次地感知了課文,真切地感受著生機勃勃的春,草木茂盛的夏,果實累累的秋,雪景壯麗的冬。帶著美好的體驗,孩子們熱情的描述著他們最喜歡的'季節,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訓練了口語表達能力。
有人曾說:"語文是美神維納斯斷臂的浮想聯翩……"。《課標》中指出:"語文教育是審美的,詩意的,充滿情趣的。"我們的語文課堂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美麗的小興安嶺》詞藻華麗,意境優美,字里行間透露著小興安嶺的魅力和對祖國的熱愛。要讓學生體會到,必須創設美的課堂。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激發起他們對小興安嶺美的向往。春天的小興安嶺,充滿了生機,充滿著生命的氣息。
(1)初看。看小興安嶺春天的錄象,初步有點印象。
(2)初讀。讓學生讀這一段,說說你喜歡春天的什么學生淺談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并接著進行朗讀,讓學生初步感受美。
(3)精讀。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深入體會春天的生機勃勃,請學生真正走進小興安嶺觀賞。學生在說西黃的句子的時候,讓學生不僅僅只是從文字面上理解,更能從圖片,肢體動作中感知作者的用詞的準確。配合著優美的音樂,讓學生再次讀這一段,情感升華到極點。字字如情,句句含意。學生內心的情感被激發,被感染,生與生,生與師,生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振。語文學習的主陣地——語文課堂充滿了美的旋律。學生在讀中融真情,放飛情感,情中誦讀,讀中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這篇精讀課文講的是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啟示的故事。課文重在體會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道理。
這篇課文敘述清楚,層次分明,以孩子的眼光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在表達方面有獨到之處。在教學時,為了使課堂不至于過于呆板,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抓住學生興趣,以此入手
通過與學生的談話,我了解到很多同學,對本篇課文最感興趣莫過于科利亞埋木匣這一段。于是我便從此段入手,引導學生想像,科利亞都會的木匣里都會有哪些東西?科利亞埋木匣的具體情景。甚至課堂上隨機請同學表演這一情節,體會科利亞當時的心情。
二、探尋原因,找尋結果
在媽媽成功地挖出木匣之后,科利亞第一次找木匣,卻沒有找到。這是本文最關鍵的部分。在這一環節中,我創設情境讓學生幫助和科利亞一起尋找原因,引發學生的興趣。以此引導學生對為什么找不到木匣進行全面深入的閱讀思考。在提示科利亞思考過程的同時,也引發學生的思考。并以此為契機,談談對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的感受。初步理解課文的含義所在。
三、精讀啟發,深入理解
抓住描寫埋和挖的句子去品讀。以讀來通課文,以讀來解文意以讀來悟道理。在這一過程中注重朗讀的指導。在默讀上是引導學生邊讀邊劃邊思考課文的深義,在說和悟的環節中借助板書讓孩子對文本有深入的體會后達到語言與情感的共振,讓學生去交流。從而達到深入理解的目的。
課堂上這些環節基本上得到實施,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這又引發了我對本課教學的一些思考:
1、課堂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早已不是問答式的教師提問,學生解答的的單一形式,而應該是開放的,動態的,是對當下實態的過程的有效對策。所以教學設計中應該充分體現這一點。在本節課的課堂中,我注意到了這一點,也想最大限度地放手給學生,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我還讓請學生到講臺來表演,既是加強其理解,也是為了調動其自主體驗的興趣。自覺此環節收益不小,以后還應設計諸如此類的環節,多放手給學生。
2、教學環節應為教學目標服務
課堂上所設計的每個教學環節都應該為教學目標服務。
回想自己在講述第二自然時,我讓學生來想象一下除了課文中講的那幾個東西外,科利亞的小玩意兒還可能有哪些?學生們興盎然地想像,個個都能講出許多東西。現在想來實在對課文理解沒有什么幫助反而白白浪費了時間。既然和教學目標沒有太大的聯系,花這么多的時間來講讀沒有太大的價值的東西又有何意義呢?
因此,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必須準確。這就要求教師深入地鉆研教材,教師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老師圍繞教材進行教學設計,才能讓課堂更好地為學習服務。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愛什么顏色》是一首小詩。詩歌很是簡練,結構比較簡單,勾勒了三幅絢麗的色彩,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理想的.追求。
課前,我讓孩子們搜集有關各種顏色所代表的意義的資料,讓學生在預習詩歌時交流自己喜歡的顏色及原因。教學詩歌時,我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閱讀、思考,鼓勵孩子在朗讀中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孩子在自由選擇詩歌的小節來賞析,懂得作者所喜愛的顏色,理解作者所喜歡的原因,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從園地內容看,有“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等這幾個內容。我把“交流平臺”、“日積月累”放在一節課上一起講。積累課文中有新鮮感的句子,和同學交流讀后的感受。積累《所見》一詩。積累帶身體部位的四字詞語。學會用合適的方式朗讀句子,表達句子意思。在班里組織幾個興趣小組,然后小組內為小組取名字,小組內成員策劃活動方案。成員間交流方案是否有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一、教學效果:
在《語文園地一》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我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主要教學目的,展開教學。如,學生學習詞句段運用中“我的發現”時,我首先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然后引導學生匯報交流自己的發現。同時,同時讓學生再說一說這些帶點的字還可以組成那些詞語,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漢字中多音字的現象,并讀準和理解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不同的讀音和不同的意思。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多采用這種形式,相信學生的'能力,鼓勵學生開闊思路,大膽去說,去練,既能達到訓練的目的,也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學教材。再有在本次口語交際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說。例如,讓學生說說發生在課余中有趣的事情,自己的事、他人的事都可以說等,注意了拓寬思路,盡量做到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交際的方式采取了多種多樣,我讓學生進行同桌交流,小組交流,全班交流,還讓興趣相同的同學一起交流,交流的時候可以互相詢問,互相評價;教師也參與其中,作必要的引導。最后,就這次口語交際的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做了總結,并為習作做好了準備。
二、成功之處:
培養同學的合作能力: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同學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不光包括與伙伴之間的合作,也包括與家長之間的合作。我們要經常給同學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同學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學會合作。協助同學形成良好的合作行為:培養同學養成“傾聽”的習慣、“表達”的習慣、“支持”與“擴充”的習慣、“求助”與“協助”的習慣、“建議”與“接納”的習慣。同學良好合作行為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既需要教師從點滴抓起,更要求教師以身示范。
三、不足之處:
通過拓展延伸,補充材料,使課堂的容量、密度增大,增大了學生的負擔。
四、改進措施:
由于大部分都是本單元的重點詞句,所以教學時鼓勵學生自己先讀讀這些詞句,再互相交流對詞句的理解,然后有感情朗讀,并抄寫下來,能夠很好地達到積累的目的。學習古詩時,本著“以學定教”“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借助拼音,結合插圖,自讀古詩,小組合作交流詩意,教師在關鍵的時候提示一下,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這種方式很重要。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第一課時】
本課的語言非常的優美,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我非常喜歡,由于生字比較簡單,不少生字以前都已學過,所以課堂只用了十分鐘來解決生字,其余的時間用來理清課文的文理及讀準生字。先讓學生交流了關于秋天的圖畫,學生對秋天有了整體的印象并能說說秋天的特點,然后引到課文,學生提出各種問題,讓學生開始讀文整體感知課文,并找出生字讀準字。
然后分別找個別學生讀,其他學生糾正其讀音,并說出每段的主要內容,理清每段的特殊結構,通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及有的學生引用書上的語言,大家發現每段的第一句話表示本段的主要內容。讀最后一段時聯系前四段發現了本文分總的總體結構。在一班教學時忘記了生字詞與讀文的結合,只好在讀完后單獨挑出來強調,到三班時將讀文與生字相結合,讀到哪段時將那段出現的易錯生字或特殊生字的寫法點一下,不僅節省了時間還增加了學生讀文的準確性。下課前三分鐘安排了學生自已再讀文再了解一下文章的結構。
【第二課時】
由于這一課的語言優美且表達方式多樣,很值得學生學習,所以我把它列為本單元精讀課文之重,所以備課時特別精心,在教學前自已首先達到會背的程度,并在教學前幾課時讓學生收集交流表示秋天的圖畫,并通過前些時間的教學,學生對秋天已經有深刻休會了,周末又安排學生收集更多的.文字資料,上課時給五分鐘的時間比賽交流課前找的資料,然后讓學生說說讀了資料后的體會讓資料真正起到作用,進入課文后,整節課以學生為中心,就是一個簡單的模式讓學生先整體通過聽老師范讀回味整個秋天,然后自已讀并展示自已最喜歡的部分,在展示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學生的評價作用之大,由于充分的準備學生對秋天的景物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對別人的朗讀都進行了細致的評價,不僅從文字所表達的情感出發,而且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學生們互相解釋著應該怎么讀,為什么要用那樣的語氣讀,有的說不清了急得自已做起了示范,看到學生們竟這么投入我也投入其中,在學生評的同時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比如有的學生評到“飄哇飄哇……”
時我隨機引導學生想象楓葉和銀杏葉的樣子,評到“菊花頻頻點頭”時引導學生做動作體會文中把菊花當成人,評到“小朋友的腳”要讀出香來一句時,我引導學生想象自已在果樹花香旁時會怎么做,學生讀的激情越來越高,一個個抒發著自已對秋天的喜愛之情。下課后我總結講課一要準備充分,這個準備不光是老師重要的是給學生一個情感鋪墊,并要聯系生活,指導學生學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評價別人。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在小語第五冊第七課《這是我小學的老師》初讀課文的教學時,我要求學生讀完課文后要“有話可說”。學生從文章的主題、全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對詞語的感悟體會等方面進行了交流。突然,有一位學生迫不急待地舉手,當我叫到他時,他卻怯怯地站起:“老師,我說了,你不要生氣。”這一事先聲明,讓我有些措手不及,我的心猛地一驚:“學生該不會有什么讓大家不堪入耳的語言吧?”但本能告訴我得答應孩子的要求。等我“肯定”地說“行”后,該生臉露靦腆神色,好奇地說:“老師,居里夫人的老師一直坐在輪椅上,他是不是個殘疾人?”哈哈,學生的思維角度就是與成人不同,這一看似鉆牛角尖的問題是學生讀文后自然生成的問題,也是學生再正常不過的問題的。我點了點頭,順勢把它拋給了全班同學。
“轟”,教室里一陣“騷動”,隨即就有學生要求發言:“居里夫人的`老師老了,身體虛弱了,可能走路不方便了,所以才坐輪椅。并非是殘疾人。”“居里夫人的老師可能年輕時為了學生嘔心嚦血,到老了身體累跨了。腿腳不麻利了。”“我想居里夫人的老師也有可能就是殘疾的。但大家都沒有瞧不起他,反而更加尊敬他。我們也會為教出這樣世界聞名的科學家的殘疾老師而感到驕傲。”這是學生多么富有詩心的猜測啊。我想事實已經并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學生語言中透露出的對老師的無比崇敬之情。
下課后,我一直都在回想著孩子發言之前那句“老師,我說了,你不要生氣”的話語,其實孩子的猜測是順理成章,有理有據的啊!是最敏感的內心里最真實的傾吐啊!但為什么卻要這樣誠惶誠恐地提出呢?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課堂和我們的小語課堂。是不是建筑了太多,太牢的“圍墻”才會讓學生“戰戰兢兢”?一個極其平常的問題也要斟酌再三才感吐露真言?我們常以為自己的課堂夠開放,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夠廣闊,但從學生欲言又止的請求中,我們驀然發現:自己的課堂中師道尊嚴的痕跡依然存在,其實還遠未真正解放了學生的心理防線的程度,還沒有實質性地構建起“訴真情,吐真言”的課堂的架構。
由此我又想到了話語背后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們平時在語文課堂上是否關注了對個性張揚思維的尊崇,對批判性意見的吸納,是否賞識了哪怕有時是違背師者意志,但卻是有自己思想的另類言說。
拆除課堂“圍墻”,構筑學生的心理安全底線,松開思維的束縛,允許思維的偏差,甚至學生的“胡言亂語”,讓人性的陽光普照課堂。應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學工作者所追求的課堂景觀。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8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3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6-12
語文s版上冊教學反思03-11
語文上冊雪孩子教學反思02-16
語文上冊園地四教學反思03-16
三年級語文上冊語文園地教學反思通用09-27
三年級語文上冊《蜜蜂》教學反思04-12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掌聲》04-20
(薦)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