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優選(1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一、色彩美。
詩人展開語言的調色板,選用繽紛的色彩,將眼前的景物描繪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使它產生了誘人的魅力。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黃綠相間,白藍輝映,讀來怎不令人心曠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暢?
二、結構美。
這首詩巧妙地將數字運用于形象思維領域,既使詩在結構上渾然一體,又獲得了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一種神思馳騁的時空美。第一句兩個黃鸝,寫點,是近寫;第二句一行白鷺,寫線,是遠寫;第三句千秋雪,寫面,表明了時間;第四句萬里船,展現了空間。簡短四句詩,點、線、面相互交織;遠、近、時、空彼此對照,構成了這首詩內在的結構美,耐人尋味。
三、意境美。
這首詩描寫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機勃勃的景象,抒發了作者難以抑制的喜悅之情。
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由近及遠,由低及高,寫的是動景,草堂周圍翠綠的柳樹上成對的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后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由遠及近,寫的是靜景,作者身在草堂憑窗遠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積雪,低頭瞥見門外停著的來自萬里之外的東吳的`船只,不禁喜上心頭。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動靜交錯。色彩明麗,有條不紊,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作為三年級的學生不需要對古詩了解得多么透徹,理解得多么深刻,只要求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并大致了解古詩的意思就可以了。理解詩句的意思我給學生設計了兩個梯度:這首詩的前兩句意思淺顯,所以在教學設計時讓學生自己來說,后兩句意思學生比較難以表達,所以以老師的講解為主。整首詩四句話的理解,我都是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去感悟和體會。如:在教學第一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讀著這首詩,我們一起跟著大詩人杜甫去他的家鄉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時正是陽春三月,天氣晴好,微風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讀詩文,忽然聽見窗外鳥叫的聲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見了什么?在教學第二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我們再隨著杜甫的眼睛往高遠的藍天看看,又看見了什么?在教學第三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讀了這兩行詩,我們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處生機勃勃,春意融融。這時詩人杜甫往遠處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學第四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這時詩人又低頭一看,門外的江面上停著一艘艘船。猜猜哪個字是停的意思?這些船都是從遙遠的東吳行駛而來的。哪個詞說明這些船行駛的路途很遙遠?我們的眼睛始終跟隨著大詩人杜甫的眼睛去觀察,去體會,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挖掘文本的空白點,然后進行說話或寫話訓練
挖掘文本的空白點,然后進行說話或寫話訓練,是我們語文課堂教學常用的方法之一。
我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美景:陽春三月,微風徐徐,柳樹,有兩只的黃鸝鳴叫,仿佛。天空,一群白鷺排著,展開的雙翅,向著藍天地飛去。憑窗遠眺,只見西面的岷山上,整個美景好像是。門外江邊,停泊著的船只,他們即將。
在練說、練寫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也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日常積累,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課堂上讓學生先根據出示的填空口頭練習,再讓學生把它當做一次小練筆寫下來這樣不僅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寫作能力。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一.通過課前設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都有好勝之心,在預習時拋下一兩個能勾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不僅為學生的預習提供了方向,也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更能讓課堂中的學生思想更加集中,思維更加活躍,氣氛也會隨之熱烈起來。
二.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在教學《浣溪沙》時,我也運用了對比欣賞的方法,把陳著的《續侄溥賞酴醾勸酒》和白居易的《醉歌》拿來與蘇軾的詞對比,意在突出蘇軾對于“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特殊解讀,體會蘇軾豁達的襟懷。但是效果卻不明顯,原因是,這三首詩詞的解讀,完全是我一個人在做,我把我的理解一股腦兒灌輸給學生,而沒有留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品析。如果讓他們根據對詩詞的理解談談自己的觀點,暢所欲言,課堂效果肯定會更好。
三.運用多媒體創設古詩詞教學情境,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在傳統的教 學手段中融入音樂、錄音、錄像、動畫等,營造出與古詩詞內容相吻合的`情境、氣氛,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品讀的興趣,使他們的身心沉浸于古詩詞的美好境界,達到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
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大國,優秀詩篇合著中華民族的脈搏,時時刻刻撞擊著國人的靈魂,滋養著國人的性情。所以,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讓古詩詞教學課堂更加“有理有趣”,任重而道遠。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學期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 教學方法獨特, 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初看課題,我并沒有太在意這篇文章。可細讀一遍后,我感覺《我最好的老師》是一篇充滿理性的文章,思辯色彩濃厚,主題明確,不僅對學生學習很有啟發,還引發了我對以后教學理念的思考。再研讀課文,我就怎么也放不下了:教學達標課,我就選定這篇課文了。
教學時,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么樣的?”入題,待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么樣的呢?”,將學生帶進課文。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學生獨立閱讀之前,我指導了學生學習的方法,然后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效果的檢查。雖然這是公開課,在座聽課的除了校考核小組成員外,還有外校的九名老師,但是,我沒有把這一環節作為花架子進行敷衍,而是實實在在地讓學生自學、討論,并對各個自學環節進行檢查、給予評價。
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后,我引導學生就“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展開了重點內容的突破。學生自然談到了科學課上發生的事情。我順勢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如果你是懷特森老師的學生,面對這種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么想?哪些詞語才足以表達你當時的心情?在學生忿忿然時指導學生朗讀,使學生產生內心真實吶喊:算哪門子老師?然后及時轉換角色:“懷特森先生怎么做的?在我們這個群情激憤的教室里,請懷特森老師獻身。”學生紛紛扮演懷特森先生義正詞嚴卻又語重心長地侃侃而談,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間接引用的懷特森先生的一番話條理清楚地表達了出來。這一環節的設置,不僅將課堂氣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讓學生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對懷特森先生的做法進行理性分析與判斷,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并且在以后的學習中內化為一種學習態度。
在教學的結尾,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你認同這樣的觀點嗎?說說你的看法。從學生上交的練筆作業來看,除了兩個學生認為這樣會讓學習不好的學生無所適從外,其他人都從不同側面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論證,有的甚至還引經據典呢!
我發覺,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與其說是我引導學生經歷了一次情感的轉變,還不如說是學生引發了我對自己以往教學的一種覺醒:無論授人于魚,還是授人于漁,都必須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每堂課都是“冒險”。一旦擁有了“學習興趣”這位“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對于那些循規蹈矩不愛動腦或者調皮搗亂根本不想學習者,不讓他們的大腦“睡覺”尤其重要。
上完了那堂課,我更愛《我最好的老師》了!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1)《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世界童話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講的是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課文的重點講述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分別看到不同的幻象。我在教學這堂課首先采用的方法是:導讀──導思──,然后從思中說,說出每個孩子的感受,讓學生精讀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心理變化。學生們讀中思,思中讀,從讀中體會到小女孩在大年夜賣火柴是多么的悲慘,然后我又引導學生對比自己的現實生活,又是多么的幸福,這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
“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這種學習方式在近幾年的課堂教學中比較適用。這一方式的學習,不僅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互相取長補短。而且鍛煉了每個同學的動手及語言表達能力。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這一能力的發揮。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選一名小組長來代表發言,在學習方式上,我號召學生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比如,“對比學習”、“質疑學習”、“抓重點詞句”等,這樣不同方式的學習讓學生開拓了視野,并且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探求知識的能動性。
合作學習是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一種組織形式,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數學課堂學習任務,按照明確的責任分工進行的互助性學習的一種社會型學習模式。課堂應出現互助互動、協同合作、師生共融的場景方可將學生引入到學習情境之中去,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自身的探究獲得數學過程和結果的感受、體會與理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師生共同求得能力的提升與綜合素質的增強。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抓住了幾個對比,進行探討、研究。讓學生感悟小女孩悲慘才命運。
我在教學第二部分時,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擦火柴部分,讓學生勾出每次擦火柴所看到的情景,從讀中感受到小女孩此時的心情,她多么想擁有食物,擁有溫暖,擁有奶奶的愛,可是,這只是幻想,在當時黑暗的社會里是無法得到的。在結束課文時又提出:假如小女孩在我身邊,你會對她怎么說,她怎么做?讓學生自己寫。學生們寫得不錯,寫出了自己的心里話,充分反映出學生們對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2)《賣火柴的小女孩》是長春版版小學語文十一冊中的一篇課文,這是19世紀丹麥偉大的.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這篇童話記敘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餓死在街頭的悲慘故事,深刻地控訴了當時丹麥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專制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
我執教的是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重點通過學習課文的第二大段,學習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從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種種幻象,從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憐與悲慘。領悟作者基于現實合理想像的表達方法。
靜下來的時候細細反思這堂課,總結了以下幾點成功之處,需改進之處以及困惑之處。
一、成功之處:
1、教學能緊扣文章
痛苦是小女孩的現實生活,幸福是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所幻想到的,這正是現實與幻景相結合的寫法。教學緊緊圍繞這條主線展開。
2、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情感
創設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欲望,推動教學活動向縱深發展。因此,我在課堂中,努力創設情景。
3、文本對話,領悟課文內涵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也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靈活運用多種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教學時,能夠引導學生領悟課文的內涵,感受小女孩的悲慘。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里。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夠引導學生去體會,幻景越是美好,現實越讓人感到悲涼,學生也能領悟到到小女孩只能通過幻想來滿足一下她對幸福的渴望,太可憐了。學生在一次次地與文本對話中,和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一次次從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現實生活中。從中,深刻體會到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
二、須改進之處
在引導學生感受小女孩的痛苦命運時我的語言不夠煽情,學生體會不到位,朗讀缺乏感情。
三、值得思考之處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的兩大屬性,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是核心。雖然明白這一點,但是上課時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卻很難,總有一種眼高手低的感覺。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語文課上達到完美統一,教師該如何操作是我在將來的教學中需要思考的。
(3)《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世界童話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課文的重點是講這個小女孩在又冷又餓的情況下,為了暖和暖和快要凍僵的身體,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幻象。而這些幻象又恰恰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如果泛泛都講,一是課堂時間不夠,二是凸顯不出重點。因此我采用直奔主題方式,設計一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提問導入:為什么說賣火柴的小女孩凍死街頭是個美麗的故事?她在凍死前到底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東西呢?這是這節課探究的主要問題。
二、學法指導:
1、文中哪些段落描寫了小女孩的幻象?一共擦燃了幾次火柴?
2、第一次看到的是什么美麗的東西?小女孩此時的心情怎樣?想象如此美好,現實又是怎樣的?找出文中語句。
3、一根火柴的火焰對于小女孩來說是那么溫暖,那么明亮,可是擦燃一根火柴對她來說卻多么不容易。找出文中語句讀一讀。擦燃一根火柴為什么這么艱難,這么矛盾?你體會到了什么?
4、指導朗讀,注意讀出小女孩的感情變化,矛盾、害怕——喜悅、激動——悲傷、失望。
三、總結學法
1、找出描寫幻象的句子,感情朗讀;
2、聯系上下文說現實;
3、對比幻象和現實談體會;
4、感情朗讀段落。
四、遷移學法,學生展示。
師追問:四次幻象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五、感情朗讀感人語句,深化主題
1、然而火柴一滅,暖和的火爐不見了,噴香的烤鵝不見了,美麗的圣誕樹不見了,慈祥的奶奶不見了,當她擦燃整把火柴的時候,她的愿望終于實現了。齊讀“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地方去了。”你怎么理解?感情朗讀。
2、小女孩的生活是悲慘的,但她死前卻看到了那么美麗的東西,所以說這是一個凄美的故事,結尾也這樣凄美。齊讀倒數第二段。小女孩又冷又餓,結果凍死在街頭,她的嘴角為什么還帶著微笑呢?齊讀“她曾經……曾經……”。感情朗讀。怎么理解這兩個“幸福”?
3、在當時社會,對窮苦孩子來說死就等于幸福,這告訴我們什么?(社會的冷酷、世界的冷漠)
4、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們的心。你想對這個小女孩說什么?
師生互動,以讀代講,以情促學,再加上步步深入的追問,既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合作能力,也提高了學生想象、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凡卡》篇幅特別長,內容更是錯綜復雜,寫信,回憶交織在一起。作者采用了對比、襯托、插敘的寫法,使課文的內容顯得更加生動有趣。這樣的課文該怎么教?思索了很久,但是無緒!
最后我決定把握教學目標,簡單教,簡單學!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會寫15個生字。
能正確讀寫“饑餓、禮拜、生銹、揉皺、昏暗、瞇縫、聳肩、一縷、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凍僵、逗笑、竄過、逮住、孤兒、打攪、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誕樹、黑糊糊、笑瞇瞇、孤零零”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整體把握主要內容,了解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體會他極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課文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敘述、信的內容和回憶插敘結合來寫的表達效果,體會課文結尾中“夢”的含義。
第一課時,
讓學生初讀課文,弄清生字新詞的讀音寫法。隨后帶著孩子們把文章中的人名反復讀了幾遍,這樣以減輕學生在朗讀課文中的難度。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特別不喜歡讀外國作品,原因讓人有點啼笑皆非,就是我覺得人名太長,有障礙。以小孩子的眼光看課文,然后指導他們學習。
接著,我讓孩子們談談對這課的看法,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好多同學都紛紛表示不喜歡,原因就是“小凡卡的生活太苦了。”他們不喜歡悲劇。原本我設計這一環節就是為了讓學生喜歡上課文。只有少數幾個孩子說喜歡課文。于是我順勢對孩子們說:“同學們,你們通過朗讀課文,已經知道凡卡過的日子非常苦,你們都產生了對這個孩子深深的同情。為什么你們能在瞬間產生這么復雜深厚的感情呢?這就是普普通通的文字組合在一起后產生的巨大的魅力,造成了我們感情的變化。孩子們,在我們這個和平的社會里,也有許多悲劇,比如昨天青海省發生了7。1級的地震,比如,前不久,山西煤礦發生了礦難……有的時候,我們不能不用文字來記錄這些悲劇,來激發人們的.同情,來引起人們的重視,讓人們引以為戒,讓悲劇遠離我們!孩子們,如何應用文字是一門很深的文字,今天,我們來好好學習《凡卡》這篇課文,去體味文字帶給我們的精彩!”察言觀色,孩子們對這篇課文有興趣!
第二課時,
我先引導孩子們迅速找出“信的內容”,通過體味重點的句子,去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苦。孩子們的朗讀很到位。然后引導孩子們朗讀凡卡要求爺爺接他回家的自然段,體味回家之情切。這部分的教學也是我的重點教學內容。
隨后讓孩子們找出凡卡回憶的自然段指導學習。凡卡的回憶是甜蜜的,讓孩子們讀出凡卡內心的快樂。接著引導學生分析,凡卡的鄉下生活真的很甜蜜嗎?為什么在凡卡看來這么甜蜜呢?并告訴孩子們這一部分的寫法叫“插敘”,這里插寫的內容更加烘托了凡卡學徒生活的艱苦。
第三課時,
讓學生找出凡卡寫信時候的神態動作的語句,讓學生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接著讓學生分析故事的結尾,展開了辯論“假設爺爺能收到信,會來接凡卡回家嗎?”學生在辯論中明白了,凡卡的悲劇是當時黑暗的社會造成的,凡卡的命運不會有改變。
應用這種傳統的教法,三個課時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學完這課,我的感受就是上課的程序依然不夠簡單,過渡不太自然,而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一直保持興趣。課文長,教學冗長,這是我整體的感受。看來,長文短教只是我的理想,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的突破!教學中,依然不能大膽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就是這課教學效果不太讓我滿意的基本原因!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深鉆教材,有自己的見地,然后大膽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環節,這才是讓人滿意的課。
一個班級的教學任務已經完成,但是到底該如何調節教學設計,在另一個班級實施教學,依然沒有思路!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課文從藏戲的形成和特色兩方面對藏戲進行了詳細具體的說明。文章在內容、寫作順序和表達方式上都有其獨特之處。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讓學生在課外搜集有關藏戲的資料,多了解中國的戲曲文化,也可以讓學文不那么單調。學生都積極的搜集了資料,在課堂反饋時效果不錯。
本文是一篇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較強的民俗散文,又是一篇略讀課文,備課前我仔細閱讀了教材和教參,努力嘗試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小組合作的方式,主動地去探究課文中蘊含的內容、思想。給學生創設了參與和表現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能動性,發揮小組的合作性,以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
在教案的設計上我注重了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尤其是藏戲的特點這一部分,學生對此環節談得感受比較深刻,并對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只有讓孩子真正感興趣,他才愿意去動腦子,去學,才會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才會樂此不疲。這樣的學習才能激發孩子今后學習的后勁。
教學完此文,發現自己在略讀的教學方法上還掌握得不夠,條理還不夠清晰。還要讓學生學會拿筆讀書的好習慣,邊讀邊畫。在拓展的環節可以還放開一些,同時要注重回到文本中來。板書還太仔細,可以更加的精煉一些。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我們研討的主題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以讀為本”,所以在對本節課設計之前,我本著這樣的目標: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在讀中塑造美好的心靈。當然,今天的課堂上的效果,和我的預期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
這是一篇充滿了詩意的文章。在本課時,我將重點定位于理解鳥是樹的花朵的意韻,感受鳥兒給冬日帶來的溫暖與快樂、生機與活力,享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趣。所以我重點從以下幾點入手:
1、通過對比,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到,落光了葉子的樹顯得寂寞、沉悶,而有了鳥的樹則顯得生機盎然,借此突出鳥兒給樹帶來的活力,帶來的美麗。
2、我們都知道散文的`特點“形散神聚”,所以我抓住了一根主線——鳥是怎樣的花朵?以它為切入點,把握文章的脈絡,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鳥是樹的花朵”表現了鳥對樹的重要性,樹缺少了鳥就沒有了生氣,而鳥則少不了樹的支撐。
3、貫徹“以讀為本”離不開“讀”和“悟”,有悟才有得。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提高閱讀能力,達到“得”的目的。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自主去讀,整體感知課文大意。在這一基礎上,才指出重點句、段,讓學生細讀,在細讀中找出精彩語句認真品讀,讓每位學生都有充分地“讀”和“品”的機會。通過“鳥是什么樣的花朵?”這一問題的啟發、引導。學生在讀的實踐中就有了悟的方向。然后,再引導學生說說讀懂了什么?悟出了什么?你該怎樣去讀?這樣學生不但在讀中有所悟,而且又以“悟”促進“讀”,形成讀與悟的良性循環。這正應驗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一千古名言。
在本節課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的目的性不強,選擇朗讀方式的隨意性比較大,學生朗讀效果提升的不明顯。此外,教師與文本的融入度不夠,所以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高度不夠。通過此次研討,我深深的體會到教師要想讓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首先解讀教材是根本,同時,引導學生有目標的讀,恰當的選擇讀的方式也猶為重要,讓學生由淺入深地感悟文本,理解文本,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一節課下來,我收獲頗豐,也得到了鍛煉。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今天上午第一節課,我上了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完成了本學期上公開課的任務。
要上公開課了,到底選什么課,我一直在猶豫。雖說教齡挺長的,可真不知自己適合上哪種課型。似乎哪種課都不適合,因為都上不好。考慮再三,決定挑戰一下自己——上一篇文言文。本學期,剛學過《楊氏之子》,我發現學生對古文挺感興趣的。雖然這種課上的人不多,而誦讀也是我的弱項,我還是想嘗試一下。內容定下來了,我就開始備課了。《伯牙絕弦》是一篇經典的文章,我主要采用誦讀的形式,讓學生自讀自悟,力求讓他們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去感受伯牙與鐘子期之間的那份千古傳誦的知音之情。
為了讓學生對這篇文章持有濃厚的興趣,我特意在課前五分鐘才將課文紙發到學生手中,我也想借此機會看看本班學生的理解能力及對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我牢牢抓住“讀”,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內心。在初讀環節中,我發現學生大多能讀通,但對“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兩句的朗讀很欠缺。我暗暗高興,因為在預設中,我就是將對這兩句的'朗讀指導作為重點教學。在范讀之后,學生基本上能知道怎么讀這兩句話,但怎么讀好卻有難度,不到位。一節課很快就結束了,學生對這個故事也有了自己獨特的感悟。看得出他們也很投入,當我補充講鐘子期去世的故事時,很多學生都聽得特別認真,也有所觸動。最值得欣慰的是,很多同學能當堂將這篇經典文章背誦出來。
在課后,我將這節課進行了反思。在課堂上,我和我的學生向大家呈現了一堂真實、樸實的課(扎實還不夠)。當然,我們也將自身的弱點毫不保留地展現了出來。比如,對學生的評價,我總是找不到很恰當的詞語;又比如,在指導朗讀方面,由于我的示范不足使學生不能很好地發揮。我想,如何提高自身及學生的朗讀水平,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文言文《伯牙絕弦》,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初學文言文,給學生們以學習方法的滲透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學《學弈》這篇文言文時,我就先讓學生回顧《伯牙絕弦》我們是采用什么方法學習的?然后讓學生說說學習步驟。最后再讓學生先自由讀讀課文,再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在理解每句話的意思時,我沒有采用提問式串講,而是讓學生自己結合注釋并聯系上下文去理解每句話的意思,然后連起來講講這個小故事。當學生交流了對每句話的理解時,我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并告訴他們理解文言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就是結合注釋并聯系上下文先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然后再連起來講一講,最后悟出文中所蘊含的道理。我想有了《學弈》這篇文言文學習方法的進一步滲透,在學習下一篇《兩小兒辨日》時,學生一定會學得更輕松、更愉快的。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近日,學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課例大教研”活動。我們五年級組的課題是《凡卡》。《凡卡》是第六單元是“外國名篇名著”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在圣誕節的前夜趁老板、老板娘去教堂做禮拜的機會,偷偷地給爺爺寫信,傾訴自己難以忍受的悲慘的學徒生活,再三哀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暗示了他愿望的破滅,給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激起了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閱讀,關注凡卡的悲慘命運,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難點是體會文中回憶的內容和寫信的內容對比、襯托的寫法。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了解背景,導入新課。
讓學生交流搜集到的資料,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檢查預習。
三、品讀信的內容,感受凡卡的悲慘。
讓學生通過讀信的內容,感受凡卡的可憐,結合挨打時的動作--“揪、拖、揍、戳”、“拿楦頭”、老板娘“撈起青魚”;等動作,體會他們對9歲的`小凡卡肆意隨便地毆打,毫無人性地對待。讓學生體會凡卡多么可憐!然后通過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走進凡卡的內心,理解凡卡的可憐,感受當時社會的黑暗。通過理解凡卡的挨餓、誰不好覺,讓學生感受9歲的凡卡在老板的家里過的就是這樣痛苦的生活:沒有自由,沒有尊嚴,連做人的基本權利都沒有。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凡卡的悲慘的生活。
四、自學結尾、感受美夢難圓
凡卡的夢會實現嗎,為什么?讓學生交流。
美好的夢總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對比,可憐的凡卡悲慘的命運將會繼續。教學本課后,我有以下的感受: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
本篇課文的歷史背景離學生比較遙遠,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理解凡卡生活的環境。在讓學生熟讀的基礎上,首先我讓學生們交流當時的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情況,讓學生了解在沙俄的統治下,俄國人民所處的悲慘狀態。這樣,我班的學生就很快地融入到了課文中,課堂效果比較好。
二、注重朗讀,體驗情感
《凡卡》這篇課文雖然較長,我對課文的重點部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這樣對凡卡的痛苦生活才能體會得更深刻。比如凡卡的信要讀出他生活的悲慘、痛苦,讀出凡卡的可憐,讀出我們對凡卡的同情。對于信之外的回憶鄉村生活的段落,可以與信的內容對比著讀,要指導學生讀出鄉村的生活雖然貧苦,但在凡卡的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讀出凡卡在鄉下的快樂。這更烘托出凡卡的可憐。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頂碗少年》這篇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弦的雜技表演。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于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一、品讀中,悟課文
在匯報時,各小組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心靈與文本撞擊,在撞擊中觸動,真正讀出了自己的心里感受。從而使學生在讀中具體地感受到頂碗少年的精神。例如學生在分析:在輕松幽雅的樂曲聲里,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學生只知道這句話是對頂碗少年表演的具體描寫,但缺乏想象,體會不到當時的驚險。總之,在挖掘教材的基礎上以情促讀,以情導讀。運用不同的.朗讀方法,在朗讀中感悟人物的內心感受,讓真、善、美有機地統一起來。
二、抓主脈,貫全文。
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在文中反復出現4次,每次出現的作用都不同,但如果在講課文時生硬地提出每次出現的作用是什么,學生肯定不能理解,答不出來。我在修改導學案時反復考慮,如何在分析理解課文時邊理解,邊滲透,從而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當頂碗少年準備第3次表演時,我提問:面對著第三次出現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這一疊碗不僅僅告訴了我們它的色彩,數量,還意味著什么?學生順勢回答了多種答案,一道無情的考題,就這樣難點被擊破。通過對這一內容的研究,使我知道了只有老師多讀、多思、多悟,學生才能更進一步的感受字里行間的真正內涵,領悟全篇文章的主旨。
本課教學基本上按預先設計完成,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教學少年兩次失敗的時候語句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寫作上的技法沒有點明,以致后面的相關教學有點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學生后面的理解會更輕松,更到位。其次是課文結束的省略號的處理,我只是把學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進行想象,而沒有讓學生更深地領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后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在“微微激動”上展開想象,這樣或許會更好。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昨天上了《頂碗少年》這一節課,效果感覺還可以。一個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比較透徹,另一個是提的幾個問題以及練筆安排都基本達到了目的。下面簡單地說說這節課的反思。
第一,文章的作者是趙麗宏,之前我們已經學過他的《山雨》和《與象共舞》,所以導入這里也有讓學生復習了舊知,回憶之前這兩篇文章寫了什么,對他的文章有什么印象。我覺得《山雨》的文風是清新空靈的,《與象共舞》則寫出了象與人相處的和諧。而《頂碗少年》跟之前的寫作對象不同,這里是在寫人,但三篇文章都有共同之處:內容力求真善美,表現手法生動多樣,文章處處字斟句酌。也正如網上對他的評價:“讀趙麗宏散文,無論是《壺碎了,詩還在》里,和文壇前輩、同輩友人,或深或淺、或長或短交往的追懷;還是《靈魂的故鄉》中,對藝術的沉浸、尋覓、賞讀;還是《記憶中的光和霧》里,那些美妙的閃爍、漾動、翔游……一個強烈印象是“真”。真誠,真實,真切。”也正如此,作者想透過手中的筆,追求將世事沉浮、世間萬象中一份永恒的“真”,傾諸文字。而這份“真”,往往是與世俗之風保持距離。所以趙麗宏這樣說道:“當媚俗的聲音鋪天蓋地時,你的低吟淺唱也許遭人側目,你盡可以放棄自己,可以放大或者改變了嗓門,用陌生卻符合時尚的聲音喊叫,這也是一種自由。也許有人為你叫好,而你卻將在叫好聲中毀滅了自己。失去真誠,是何等的可悲!”讀他的文章,仿佛總能在熱鬧處找到寧靜,繁華處找到圣潔之地。
第二,文章描寫了頂碗少年三次表演驚心動魄的`過程,主要通過正面描寫頂碗少年的動作與神態,來表現他表演的技藝高潮與難度大,側面描寫碗、觀眾等來表現表演口人心弦。三次表演情景很類似,特別是緊要關頭:
第一次:他頭頂上的碗,搖晃得厲害起來。……那一大摞碗突然從他頭上掉了下來!這意想不到的失誤,
第二次:……碗,又在他頭頂厲害地搖晃起來。……那一摞碗卻仿佛故意搗蛋,突然跳起搖擺舞來。……少年急忙晃動腦袋保持平衡,可是來不及了。
第三次:當那疊碗又劇烈地晃動起來時,少年輕輕抖了一下腦袋,終于把碗穩住了。
我們可以看到,三次描寫同中有異。一是描寫碗的晃動,分別是“搖晃得厲害”“故意搗蛋,……跳起搖擺舞”“劇烈地晃動”,一次比一次難,一次比一次扣人心弦。二是描寫少年的表演,第一次碗掉下來是“突然”的,“意想不到”的;第二次是“急忙擺動”,可見少年在這時是做出了補救,但卻控制不了。第三次,描寫少年“輕輕抖了一下腦袋”,說明他這次是吸取了教訓,穩操勝券。描寫的變化,暗示著情節的變化,這就是文本細微之處的秘妙。可見,描寫一個相同的事物或情景出現三次或多次時,需要引導孩子在相同處寫出不同,寫出變化。
第三,想象補白要符合語境,做到聯系上下文,盡量還原文本,莫矯情,過猶不及。這節課練筆、想象補白的地方很多,比如說三次表演的成敗,頂碗少年分別會怎么想,老者會向少年說什么,結尾的省略號含義是什么,等等,都可以根據情況去安排。但這節課有兩個地方引起了我的注意:
練筆(1):
一位矮小結實的白發老人從后臺走到燈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臉上微笑著,并無責怪的神色。他把
手中的碗交給少年,然后撫摩著少年的肩胛,輕輕搖了搖,嘴里低聲說了一句:“ ”。
請了兩三位學生,多數的人是這些寫:不用怕,失敗乃成功之母,不要輕易放棄,不要畏懼困難……大多寫得都是在講道理,說教味十足。我意識到學生還是未能聯系上下文,從語境中出發去思考如何補白。接著我引導他們為什么老者要“撫摩著少年的肩胛,輕輕搖了搖,”其實就是因為前文說到的,少年“呆呆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撫摩”是鼓勵,“搖了搖”是搖醒他,莫發呆、莫失掉信心。于是后來有孩子這樣補充道:“孩子,不要怕,你平時訓練不是做得很好嗎?放輕松,再來一次。”多人性化的話語,誰聽了能不重拾信心呢?也許,補白就是要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境,展開想象。這樣寫出來的話,看似平淡,但更促進孩子寫作意識的提高。
練筆(2):
在以后的歲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
(按照導讀提的問題:“……說說你從文末的省略號中讀出了什么?”請你聯系實際,把你的感受寫一寫。)
學生寫完交流,大多能圍繞“面對挫折,要勇于拼搏,不要輕易放棄!”這樣的主題來聯系實際談感受。正當我覺得我已經完成了教學任務時,無意間看到了《頂碗少年》的原文,結尾是這樣寫的:
在以后的歲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這位頂碗少年,當時和我年齡相仿。我想,他現在早已是一位成熟的雜技藝術家了。我相信他不會在艱難曲折的人生和藝術之路上退卻。我確信,他是一個強者。
在這里,作者并沒有全部是在講道理,而是多了一份對回憶的梳理,多了一份對“頂碗少年”的祝福。如果自己看了原文,問題我會設計成:以后,“頂碗少年”將成為一個怎么樣的人?為什么?對你有什么啟發,請你聯系實際談談。我想,這樣的設計更符合編者的意圖。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去年上《最后一頭戰象》一課,按照我的統計,《最后一頭戰象》原文與課文相比較,共刪減文字約2464個字,302個標點符號。其中,刪去的文字寫到了這些事情:嘎羧為什么要繞著寨子走三圈?我與波農丁為什么要跟著嘎羧?嘎唆駐立江灘,我想到了什么?……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原著中找到答案。因此,師生在課前或課后,讀原著以及作者的其它作品,不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課文,還可以為完成為完成小練筆、口語交際及習作提供很好地幫助。因此我建議教參能保留原文,或者把一些刪節掉的原文提供給老師們參考,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作者與編者的意圖,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石灰吟》是愛國詩人于謙的一首詩,本詩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行。
教學這課,感悟至深,是失敗與失誤讓我收獲了不少,成長了許多。這課的基本教學思路是:解詩題——誦詩文——明詩意——知詩人— 悟詩情——鏈詩篇。
六環節中,解詩題緊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詩文,不僅復習了舊有的《游子吟》,又學習了一種新的古詩形式,學生學習輕松愉快。解釋詩意過程中,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石灰的煉制過程,再讓學生用詩中的話說石灰的經歷,繼續思考,再用四字詞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過程。這種思路,由粗到細,由寬到窄,讓學生三次走進石灰、了解石灰,從而理解了詩文的意思。其實這種教學思路是在最傳統的解詞、釋義、串句屢遭失敗后,集大家智慧而成的。我現在明白了“斟酌”、“推敲”兩個詞的含義。
領悟詩情,需要有一個步步深入的過程。起初,我的設計很膚淺,沒有真正意義上深入文本,深入于謙,有點華而不實。后來領導的點撥讓我懂了,成功的課既要實在,又要技巧。我把詩人背景資料做了很大的修改,讓資料成為學生感情升華的'根本,由石灰遷移到了于謙,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兩個層次領悟了詩情。讓學生懂得了于謙的粉身碎骨與永留清白。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相信學生,給予學生思考發言的空間,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沉穩的傾聽,恰當地評價,讓課堂充滿生機,學生學得踏實,學得快樂。這點,也是我正在學習和繼續學習的主要內容。
俗話說,教學相長,是的,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在實踐中摸索、探求,相信會有更大的收獲。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1)《我最好的老師》是一篇閱讀課文,教學這一課我分了好幾個程序:
上課開始,我說:“同學們,有人把老師比作園丁,比作紅燭,比作春蠶,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用語言播種,用彩筆描繪,用汗水澆灌,用心血滋潤,這就是老師一天的工作過程。在人們的心目中,老師是最好的。說說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應該是怎樣的呢?”
我賦有激情的導入,一下子引出了許多學生的思維和小手和不同的表達。(關心學生 知識面廣 嚴格要求 認真負責 不體罰學生 默默奉獻 普通話標準 …………)于是我引出了話題,那么作者的心目中最好的老師又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就跟隨作者去認識一位最好的老師。于是我板書了課題。(21 我最好的老師)
接著我讓學生讀課前的閱讀提示,并要求學生找出閱讀提示向我們提出了什么要求,學生們很快找出了3點。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為什么說,懷特森老師是我最好的老師?3、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為什么?作為了這一課的學習目標。
于是學生們開始了自主學習(讀、思、劃、議、批注),接著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匯報,而后學生們在全班進行了交流。
在概括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時,第一個學生說得很具體,為了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接著我又叫起一生讓把事情濃縮概括,這一學生概括得很好,借此情景,于是我讓同桌互相又概括了一次,讓學生們真正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在交流“作者為什么說,懷特森老師是我最好的老師?”時,學生們抓住了主要句子,“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然后圍繞此問,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接著我又讓學生帶著問題,細讀課文,“懷特森老師給我們課堂帶來驚訝,帶來不可思議,他的教學給學生帶來什么好處呢?”
課堂又一次進入了激烈的交流中。
學生的回答是1、使我們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2、讓我們具有了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懷疑能力。3、使我們逐漸增長了見識,也逐漸懂得了如何接近真理,4、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
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隨機讓學生分別理解了不同的詞意如:“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我讓學生結合學習實際談談你的理解。又如:“冒險”的本意是什么,在句中“科學課成了一種冒險”的意思又是什么?我讓學生結合句子和結合上下文進行理解。再如:“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中的“書本,權威”含義各是什么?我讓學生通過舉例進一步理解意思。學生們個個能言善辯。
我根據學生的回答寫了相應的板書。
并且隨機組織學生再次討論“古今中外,善于發現問題并研究問題的人往往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你知道哪些事例?”學生們談到了“敢于挑戰權威的伽利略”和課外書中的知識。
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讓學生深刻理解了文中重點句子的含義,也從中讓學生體會到了懷特森老師的良苦用心。
帶著自己的感受我還讓學生朗讀了主要句子,段落。并談了對懷特森老師喜歡的原因。
最后我總結收獲,拓展延伸。
科學需要懷疑,需要冒險,需要探索,需要挑戰,我們要擁有善于發現探求真知的能力.
作者有最好的老師是懷特森先生,老師也有最好的老師,那就是實驗小學的李麗芳老師和師寶珍老師。你最好的老師是誰?說出來讓大家共同欣賞?
在學生們口若懸河、津津樂道、滔滔不絕、的交談中,課堂結束了,學生們準備把自己的感想寫入自己的日記中.。
這是一節我和學生們真實的的課堂教學,美中不足的.是,課文蘊含的科學精神是比較抽象的,一些富有情趣的描寫,和概括性的描寫,必須通過設身處地的體驗和想象,但學生們有的還是想象不到的,學生質疑的也較少,今后的教學中要多讓學生質疑,培養質疑精神。
(2)《我最好的老師》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我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么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沖突,分三個過程進行教學,一、初讀課文、認識“最好的老師”,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懷特森老師是怎樣的老師。在此環節,我注重讓學生準確地組織語言和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讓他們互相補充與不斷完善,同時也訓練學生組織語言的嚴密性。二、再讀課文、走近“最好的老師”。我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課文邊思考:“課文從哪些方面寫出懷特森先生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同學們認真地、仔細地從課文里尋找表現這個特點的描寫,你一言我一句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相互碰撞、相互啟發。三、細讀課文、走進“最好的老師”。我再讓學生仔細地默讀課文,想一想,有個性的懷特森先生,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除了給我們帶來驚訝,帶來不可思議之外,對學生會有什么好處呢?同學們在交流過程中了解了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的真正用意,老師的良苦用心,也從課文中“我”和同學行為,心理變化的句子,體會“我”和同學對懷特森老師從不理解到接納到感激贊揚的變化過程,也讓學生認識一個人要具有獨立思考、獨立自主判斷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雖然整個流程很順利,但也有不足之處。整節課,學生剛開始讀書比較充分,讀的也很好。但是,在抓住重點詞句談自己的感受時,沒有及時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只讓學生談感受和收獲了,顯得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沒聽見朗朗的讀書聲,以后要學會及時引導。比如:你的感受真好!能通過你的朗讀把他表現出來嗎?還有誰想讀這句話?大家一起來讀讀。
上完了那堂課,我更愛《我最好的老師》了!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廣玉蘭》這篇課文選自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這是一篇散文,文筆優美,描寫了廣玉蘭的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表達了作者對廣玉蘭的喜愛之情。本課教學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 層次朗讀,以讀促悟
俗話說的好“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朗讀一向是學生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本文的重難點是讓學生了解廣玉蘭花瓣的色澤、質感、花開時的各種形態以及葉片的特點,體會作者喜愛廣玉蘭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這些內容更需要通過朗讀來感受。因此,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多種朗讀方式,有自由讀,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瀏覽等,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訓練學生對文本的解讀。
如學習廣玉蘭花開的不同形態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1、廣玉蘭開花有早有遲,在同一棵樹上,能看到花開的各種形態。讓我們一同學習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仔細欣賞廣玉蘭花開的不同形態。請邊讀邊思考:你看到了哪些形態的`廣玉蘭花?(學生自讀思考)
2、匯報:分別看到了含苞欲放、剛剛綻放、完全盛開、已經開過四種形態的廣玉蘭花。
3、請四位同學分別為我們朗讀描寫這四種形態的花的語句,想一想:你最喜歡哪種形態的廣玉蘭花,在書上作上標記,說說喜歡的理由。
4、學生交流自己喜歡的一種形態。
5、含羞待放的鮮嫩可愛,剛剛綻放的清香四溢,完全盛開的潔白柔嫩,已經開過的生命依然旺盛,你能用朗讀讀出你的喜愛之情嗎?比一比,誰讀得最好,“愛”得最深?(學生練習朗讀)
6、你們讀得真好,遠遠望去,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不僅僅是一株美麗的樹,而且也是一株充滿生機的樹,更分明就是一個數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從哪里看出是“數世同堂”。)
7、經作者這么一寫,這滿樹的玉蘭花就活起來了,笑起來了,香味就在林蔭道上蕩漾開來,一起讀一讀,找一找唇齒生香的感覺。
8、這怎么不讓作者“愛”呢?難怪作者會說——我愛廣玉蘭的幽香與純潔,更愛廣玉蘭無比旺盛的生命力。(齊讀)
二、抓重點詞句,品讀語言
這篇課文的重點是二、三兩小節,在指導學生品味作者精致、生動的語言上,我主要采取了抓重點詞句的方式。
例如:在教學“我無法用……我也無法用……”這句話時,引導學生抓住“純白、淡淡的青綠色、玉琢冰雕”等詞來體會廣玉蘭的潔凈、高雅是不能言喻的,美的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教學“密集油亮的綠葉終年不敗,始終透著生氣,透著活潑。”這句話時,我這樣引導學生理解:
“終年不敗”指的是什么?密集油亮的綠葉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在寒冬的冰雪里,看不出有什么衰敗的跡象,始終透著生氣,透著活潑。這“生氣”和“活潑”一般是來形容什么的?在這里指什么?
三、運用媒體,創設情境
使用多媒體手段會在課堂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基于此,我在教學第三部分時,選用了廣玉蘭的四種形態的圖片,在學生充分感悟文字的內涵之后進行欣賞,加深印象,拓展其想象空間。
另外,再配上了柔美的音樂,讓學生仿佛在廣玉蘭的叢林中悠然信步,情感產生共鳴,自然讀的很美。
四、運用提示,指導背誦
背誦是內化文章的精彩內容的有效方式。但許多學生對于背誦課文總感到頭痛,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作者運用語言的規律。而本課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讓學生按花開姿態的順序來背誦,讓其找到規律,然后讓學生根據提示試背,難點就突破了,學生當堂背出了就不在少數了。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總的感覺各個教學環節完成得還可以。除了有些細節地方處理的不好以外,還有就是,我的教學停在了文本的賞析上,我覺得本課應該巧妙的滲透寫作手法以此來指引學生小練筆的寫作。否則感覺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求就顯得低了些。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13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4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6-07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3-10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優選)06-10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匆匆》03-30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匆匆》05-10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6-17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03-17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