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
“先學后導,當堂訓練”進行一段時間了,對于鞏固練習環節有點小反思:
⑴做好總結,這是一定要做的,最好由學生自己總結,教師相機點明注意點。
⑵設計精巧的習題,不宜多,應舉一反三,有時要分層設計,緊扣學點與考點、考情。
⑶習題不宜過難,要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尤其是內容比較簡單的'數學內容、力爭不留練習到課后。
⑷對于優秀學生,課內又“吃不飽”的,應該提醒適當的課外拓展、探究,或開出書目,讓他們自由發展。
小學語文“先學后導,當堂訓練”的教學反思2
針對我校導學案的實際情況,我覺得我們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一下:
⒈目標確立
目標的確立特別要強調的是對學習能力培養的目標。
⒉內容要求
⑴依據學情,用好教材,指導看書,提醒學生讀書方法,學會提要鉤玄。突出知識點、重點;啟迪突破口;知識補充鏈接、鋪墊扼要;目標達成可操作、便于檢測。
⑵教學環節清晰、流程科學;每環節三點“學什么、怎么學、學會了嗎”明晰;學習的內容要特別注重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要真正地讓學習的過程變成學生全面接觸教材體驗知識生成、應用的過程。
⑶重能力、善活動。著眼于學生想學、能學、會學,聽說讀寫、思算證答,總結歸納等等,讓學生動起來是起來是個道理,讓學生的“腦”動起來是硬道理。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2
今天上午我執教了《鄭和遠航》這一課。這篇課文重點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況,并點明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這節課上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緊扣題眼、突出重點:
本課的題眼應該是“遠航”。何為“遠航”?課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說明。“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這段課文,正是本文的重點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導學生體會“規模之大”這一環節時,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讓學生先計算:
我們的教室長約10米,寬約8米,教學樓每層樓高約4米,學校的師生員工大約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寶船相當于我們的教室多少間?相當于我們的教學樓多少層?需要幾艘寶船就能裝下我們全校的師生員工?
讓學生用數學的方法去計算后加以比較,在語文課中運用數學的方法,既體現了學科間的融合,又能讓學生更感性地體會到“規模之大”。在感受完“規模之大”這一特點后,可以讓學生說說,這次遠航除了“規模之大”之外,你還有什么體會?可讓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聯系課文內容說一說,我想體會“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并不是件難事,這樣就能把鄭和遠航的特點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理解體會。
二、巧搭舞臺、放飛想象:
在教學中,我注意創造意境,巧搭舞臺,給學生提供放飛想象的空間。拓展學生的視野,給他們提供口語表達的機會,并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比如,當教到鄭和船隊出發時的壯觀場面時,讓學生說一說:“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呢?”當教到鄭和船隊在遠航中遇到了許多艱難險阻時,請同學們說一說:“他們還可能遇到了什么情況呢?”……新課程理念認為,應該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學,把學生的練習引向國家、社會、群體、個人的未來。
三、圍繞線索、達成目標:
本文按照“揚帆起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的順序來寫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那“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鄭和遠航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呢?”這也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這個問題可以從“戰勝兇險”這一環節中得以解決。除了書上所說的遇到的兇險外,可以啟發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發揮自己的想象:他們還可能會遇到什么樣的兇險?這里的兇險不外乎人為的和自然的兩種。這樣把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有效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很好地突破了難點。
四、鉆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寫作線索很是清晰,但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平臺去鉆研教材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1)鄭和為什么要遠航?(2)、鄭和為什么能遠航?(3)鄭和遠航為什么能成功?(4)、鄭和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評價?鄭和為什么要遠航?這是個歷史問題,可以讓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一下歷史背景:鄭和為什么能遠航?(1)、跟當時明朝的經濟和科技有關,從“船上配備著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這句話中得以體現;(2)、政統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歲的三保太監鄭和即將率領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除了受皇帝的派遣,還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們的歡呼聲和祝福聲中,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為什么能取得成功?(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準備,會遇到哪些困難?自然的和人為的;此外還要了解國外的情況,要得到國外人的認可;(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鄭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評價,那他有沒有“過”的一面呢?這就是我下面所要談的一點。
五、辨證思考、引導質疑:
本文都是贊揚鄭和的一面,那我們辨證地思考,他究竟有沒有“過”的一面呢?歷史地看,應該有他的“過”,這節課結束后可以引導學生質疑,引導學生辨證地、歷史地看待問題,讓他們的思維與文本發生碰撞,這樣我們才能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政治家、歷史家、哲學家。
六、利用網絡、深化教學:
在本課的教學中,牽涉到很多歷史知識、地理知識等,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和學生在課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課相關的資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資料都能為本節課服務的,這就要求我們學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中加以篩選、加以整理,最終為本節課服務。這就培養了我們學生搜集資料、篩選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會,我們的學生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得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深化課堂教學。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3
《灰椋鳥》這篇散文描繪來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自讀自悟,領會并欣賞灰椋鳥歸林以及他們落下起飛、起舞爭鳴的景象,體會作者觀鳥時的興奮,歡呼時的情感,增強學生愛鳥意識。
當時就“先閱讀文本,還是先入情境?”這個問題上我們聽課的老師產生了一定的分歧。不過最終我們還是覺得應該先指導孩子去閱讀課文,通過對文本的閱讀來理解文章內容,抓住關鍵語段來指導,“大部隊” “排空而至”“數百米長的長隊”“巨大的'橢圓形”“一批一批”“浩浩蕩蕩”等等。在指導完學生閱讀之后,教師再播放了課件,此時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集中的狀態,教師播放課件既是給學生以放松,同時也是通過更加形象的內容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知識的理解。
課堂上,學生通過“讀、劃、悟”與文本真切對話,教師則在一旁提醒,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學習。例如:不動筆墨不讀書、你不但會思,你很會讀等等。學生通過自學,收獲不少。“學生、教師、教材”三者之間的多元對話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畢竟學生是閱讀的主任。對于學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發現的,教者都給予鼓勵和贊賞。在整個“對話”過程中,起著激活、指引、協調、保證的作用。如:引導學生通過詞語來感悟,通過句式來感悟,通過情境來感悟,力爭使語文課堂成為個性張揚、靈性飛揚、生命律動的精神殿堂。正因為如此,學生都能暢談自己的發現及感受,讀得也比較投入、到位。
最后畫面的欣賞,不僅對全文起到了輻射的作用,而且讓學生整體感知場面的熱鬧和喧嘩,而且升騰了學生的內心體驗與情感。
結尾,教師聲情并茂的敘述,畫面的生動感人,音樂的凄婉、深邃,再現了女大學生徐秀娟為了救一只受傷的丹頂鶴陷入沼澤地的悲壯場面,本文最后一段的再現,學生深情的朗讀,實現了學生情、教師情、文本情“三情共振”的效果,學生愛鳥,護鳥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4
教學理念
新課程要求在美術活動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并在動手實踐中能力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朝著目標和方向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五角星》活動一(尋找不同質感的物體,如麻繩,紡織品,硬幣,樹葉等,用蠟筆或鉛筆拓印的方法制作肌理圖,分小組將各自表現的材質效果進行剪貼拼組)意在讓學生在興趣的帶領下積極主動參與,并通過操作,經歷和體驗拓印的過程,掌握拓印的方法,體會拓印帶來的樂趣和美感,培養學生發現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教材分析
《五角星》這一課活動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的內容。本課的設置是為了使學生在活動中來認識、發現和體驗實物紋理所具有立體感、浮雕感和形式的美感,在運用蠟筆等工具皴涂后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形象,這種簡單的方法是學生易掌握的。在本課的圖例中展示的自然紋理和實物紋理,是為了引導學生去尋找發現更多紋理清晰的實物,教學中引導學生體驗多種顏色、形式拓印,在作業中體現操作能力、創造力,使實物的紋理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呈現。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看過變魔術嗎?喜歡看嗎?
學生活躍了起來,相互說著魔術的神奇。
師:那老師來給大家變個魔術,好嗎?
學生安靜下來,注意力集中了。
師:看,我手中有張紙,兩面都是空白的,(師出示一片樹葉)現在老師要把這片樹葉變到紙上去,告訴我,你們想要什么顏色的?
生1:紅色的。
生2:樹葉變黃了,我想讓它還是綠色。
生3:我想讓樹葉上有各種顏色。
師:哪兒有彩色的樹葉,當然,只要想到一定能做到,我相信我們一定行。
教師拿出大部分同學選擇的綠色,并悄悄地拿出另一片樹葉放在紙下,用蠟筆拓印。
師:瞧,一片新的綠葉變出來了。
師:大家想知道怎樣變嗎?
生:想。
教師將紙挪開,呈現紙下的樹葉。
生:原來老師是印的,我也會了。
師:大家可以試一試。
二、實踐操作,自主探究
1.學生動手拓印。(教室伴隨音樂)
結果:有的同學拓印成功,紋理清晰,有的卻沒有出現紋理。
師:讓我們來找找原因吧。
2.請拓印好的學生演示拓印過程。
生:把樹葉反面向上放好,蓋上紙,用手按好后,再用蠟筆平涂。
大家一起夸夸拓印成功的同學,并找自己失敗的原因。
生1:我的樹葉是正面朝上了。
生2:我一涂,樹葉、紙動了。
……
3.質疑,體驗紋理。
師:樹葉為什么要反面朝上才能拓印出紋理呢?大家摸一摸樹葉的兩面,有什么感覺?
生:正面光滑一些,反面不平不光滑。
師:大家真聰明,樹葉反面有許多紋理,是凹凸不平的,所以我們在拓印時只有拓印反面才能印出漂亮的紋理,而正面沒有凹凸不平的紋理,就拓印不出花紋了,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物品有美麗的紋理,都可以拓印出來。
電腦課件展示,讓學生拓展思維。
師:大家覺得美嗎?其實美就在我們身邊,老師這里還有一些物品,你看看哪些可以用來拓印?
教師將物品(麻布,紡織品,硬幣,各種樹葉)按小組分發,讓學生摸,體驗紋理,找出能拓印的物品。
師:下面大家可以選擇你想拓印的物品,開始拓印吧。
4.鼓勵創造,體現個性。
師:在剛上課時,有同學想要彩色樹葉,現在動手試試,看看誰能作業變得更漂亮.
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時表揚,感染全體學生不斷創新.
結果:有的學生將樹葉拓印成一朵盛開的花,有的印出彩色的樹葉,有的將硬幣印成五環……
師:大家除了用蠟筆拓印還可以用什么拓印也能讓花紋展現出來呢?
生1:我今天沒有帶蠟筆,用鉛筆側著涂也可以印出花紋.
生2:老師,我還有更好的辦法,把東西直接蓋在橡皮泥上,也能印出花紋.
教師積極肯定學生做法.
分小組將各自表現的材質效果進行剪貼拼組。
三.總結
展現拼組圖,進行評比。
師:這節課玩得高興嗎?
生:高興.
師:今天我們的方法叫拓印.(板書課題:拓印)
師:你們覺得拓印有趣嗎?
生:有趣.
師:大家下課后還可以去找更多有漂亮紋理的物品,把它變成美麗的畫.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同學們學得輕松,玩得愉快,并創作了一幅又一幅生動,有趣的'作品,課堂成為了同學們的樂園.反思這節課,有以下幾點讓師生共同受益.
一、“趣”貫穿于教學始終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生自覺參與學習活動的原動力,特別是對于八年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自覺性尚未形成,只有激活他們的興趣才能使教學活動有效地進行。在本課活動之初,我首先問學生:“你們看過變魔術嗎?喜歡看嗎?”引起學生興趣,再進一步告訴學生:“今天老師要變魔術”,有效的把學生興趣引入到教師設置的活動中,通過“變魔術”,把學生最初的“感興趣”提升為“探索秘密的興趣”,為后面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打下基礎。
在學生帶著興趣去發現了秘密——拓印,就能在活動中不斷體驗拓印帶來的樂趣,體會到成功拓印的喜悅,讓學生在趣的引導下,插上想象的翅膀,不斷去創造,享受學習的樂趣。
二、動手操作成為學生探索學習的主要途徑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5
今年上午第一節課學習《沉香救母(一)》第一教時。課前,我還在為如何導入新課而苦苦思索著——是板書課題,然后讓孩子讀題質疑導入?這樣的辦法幾乎每課都用,大多孩子都不是很感興趣了。那用什么辦法呢?辦公桌上那張沉香緊纂拳頭、雙眉緊蹙的彩圖映入我的眼簾。對,就用它導入。
師:小朋友們好!今天這節課,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位小朋友,猜猜他是誰?(說著出示沉香彩圖,生齊答:沉香。師板書“沉香”二字,并讓孩子讀讀。)
師:誰來說說沉香長得怎么樣?
生1:沉香長得白白胖胖的'。
生2:沉香穿著紅色外衣,里面還有紫色小兜兜!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
生3:沉香還緊緊握著拳頭!
師:你發現了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生4:老師,沉香的眼中流露出焦急的神情!
師:你是細心的孩子!
師:小朋友們,你們看了這幅畫面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生5:老師,沉香為什么要緊攥拳頭?
生6:老師,沉香為什么眼流露出焦急的神情?
師:小朋友們提的問題很有價值。為什么呢?請小朋友們自由讀讀課文。
【反思】:
“教貴有變”,本課時導入一反板書課題質疑形式。而是利用“交朋友”的形式,利用彩圖引導孩子認識沉香,讓孩子說說沉香的樣子,易于調動孩子們學習積極性,使教學富有趣味,做到“課伊始,趣亦生。”同時,課文彩圖是文本主旨的形象直觀地再現。如沉香“緊握拳頭”、“緊蹙雙眉”是沉香立志救母的外現。觀察人物動作、表情,有利于孩子在第一時間感悟文本主人公的內心情感,為品讀內化做好準備。同時,質疑“為什么緊握拳頭、緊蹙雙眉”,也是與文本對話的難點所在,有利于幫助孩子讀時直撲難點。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6
《五彩池》這篇課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圍繞“五彩池奇異的景象”具體描寫了五彩池數量多、形狀美、池水鮮艷多彩的景象,同時又揭示出池水鮮艷多彩的成因。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
一、以“()的五彩池”這個問題統領全文。
在初讀課文之后,我出示一個填空:()的五彩池。當時,孩子們有的說“五顏六色的五彩池”,有的.說“玲瓏多姿的五彩池”,有的說“景色奇異的五彩池”,還有的說“色彩鮮艷的五彩池”等等,此時,我讓這幾個孩子先把自己的答案寫在黑板上,并不急于告訴孩子們哪個答案最能概括全文,而是讓孩子們辯論,結果辯論得不到答案,于是我就和孩子們一起帶著這個問題走進文本。當課文學完之后,我再讓孩子們來選擇、辯論,此時,多數孩子都會認為“景色奇異的五彩池”更能概括全文。
二、讓學生練說,訓練表達。
文中第二小節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五彩池的玲瓏多姿:池子的邊沿是金黃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帶子把池子圍成各種好看的形狀;有的像葫蘆,有的像鐮刀,有的像臉盆,有的恰似盛開的蓮花……我抓住這里的省略號和“恰似”這個詞語進行說話練習。課堂上,當孩子們初步感受到五彩池的玲瓏多姿后,我問道:“這句句子末尾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呢?”“省略了五彩池其它的形狀。”同學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道。我因勢利導:“對呀,這個省略號告訴我們,五彩池還有許多的形狀,那么,請你們想象一下,五彩池還可能有哪些形狀呢?”然后請他們根據自己的想象,來寫這樣一句話:五彩池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在這個練習的基礎上,我又抓住“恰似”,讓孩子們把“像”換成其他的比喻詞,進行說話練習。
一節課上下來,感覺在說話練習的時候,如果我先出示一些五彩池的奇麗圖片,再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看到的圖片來進行想象說話,孩子們的想象力估計能充分展現,說出來的句子可能會更豐富。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7
近幾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經常教一年級的學生,對于漢語拼音的教學覺得學生掌握較困難加上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易于接受直觀、生動事物的特點,故漢語拼音的教學必須想辦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所以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將抽象、枯燥的.漢語拼音同有趣的游戲、比賽等結合起來,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的拼音樂園中去學習,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寓教于樂。
我很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對課堂開始時師生問好、學生的坐姿、起立發言時的站姿、舉手、課堂上的傾聽、發言等常規習慣進行訓練,學生都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學習學生參與性高,學習積極性也高。
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感受:
如 j、q、x 與 ü 組成音節時 ü 上兩點省寫的規則,我沒有直接去告知,而是讓學生從故事中去領悟出來,發現這個規則,這種學習是一種積極的、自主的。再如區別“b、d、p、q”幾個聲母的教學,我不是一味的去講解它們的不同之處,而是讓學生在動手擺擺的過程中去區分,學生經歷了這種分析、比較的過程之后,“b、d、p、q”的不同之處會深深地印在腦海中,并且以后再碰到這樣的問題,也會動手、動腦去思考。這樣的設計加強了實踐操作,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進行語文的實踐運用。在親身經歷中,使理性的、抽象的認識,變成了形象的,直觀的感知,學生的體驗就很深刻!在親身經歷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
不足之處:
教師心態要調整。作為一名教師,無論上什么課,都要做到保持平常心態,切忌“急躁。漢語拼音的讀是聾孩子學習說話的基礎,學生讀得不到位,學生拼讀不夠準確,還應加強技巧易于學生發音。
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學習,爭取更多的進步,正所謂教無止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借屈原的詩句自勉!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8
語文教學反思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但是,我從自己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對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隨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這些流行語的產生本身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后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
1.“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課堂上,教師言罷,教室里立刻人聲鼎沸,場面極為熱鬧。但學生喜歡的方式真的只有大聲朗讀么?這跟教師的導向有很大關系。在小學階段,教師比較強調高聲朗讀,因為,這樣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師檢查。但是,其他的閱讀方式學生難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說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閱讀方式,也不要總強調“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舍棄了。比如默讀和瀏覽,要求學生將字碼直接譯為意碼,這是一種高心智的活動。《語文課程標準》對默讀提出了具體的分段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第二學段(3~4年級)要求學生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第三學段(5~6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引導學生學習、運用默讀。但在學生自主選擇時,往往避難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歡的方式讀,極易讓學生產生遇難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學懂了什么”。
教師話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場面熱烈感人。教師或全盤肯定,或蜻蜓點水式評價,不深究,聽之任之。仔細品評,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可謂競相紛呈。然而遺憾的是,教師的種種表現常缺乏針對學生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及在情感體驗上體現“撥云見日”的功力,給人以“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的形式,而沒有成為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又是從“零起點”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資源浪費。
3.“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
如同在語文課堂中設置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么?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或并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所以我認為這種教學方式值得商榷。
4.“你真棒”。
現在教師視批評如越雷區、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評就會扼殺一個“牛頓”,夭折了一個“愛迪生”。殊不知,一味這樣只會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溫柔殺手”。當課堂上激烈爭論的學生期待教師的明辨是非時,教師所給予的“你們都有一定道理”“你們都很聰明”就會弄得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己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賞識,只會對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造成誤導。用鼓勵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種方式。然而,我們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賞識的分寸。
二、對課堂學習方式的反思
1.“自主”與“自流”。
“你喜歡學哪一段?”“你想先學什么?”“你想怎么學?”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閱讀欲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還有,在匯報(全班交流)時,學生匯報什么,教師就教什么,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于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退出教學的舞臺,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了放任自流。
2.
合作學習“拉郎配”。
“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欲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匯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于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我認為合作學習不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和內在的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要把握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的方式、學習的組織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合作學習的價值,否則這種合作學習就會浮于表面。
三、對語文課堂學習內容的反思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有的課堂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這較多出現在教學常識性課文時。有的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
在這紛繁的課改大潮中,作為一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瞻前顧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鄲學步也不好。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于去偽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減少在左右搖擺中的機械追隨與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9
教學《可貴的沉默》中,有這樣一個環節,引導學生想象沉默中的孩子們會想些什么,我原以為孩子們會說出很多精彩的話,可是只有寥寥幾個同學舉手,答案也很單一,無非是認識到自己做的不好,覺得自己很內疚,認為應該給父母祝賀生日,這些想法當然是對的,可是這些答案卻沒有真實的反應孩子們豐富的內心世界,他們并沒有將課文中的孩子與自己聯系起來,這樣怎能更深入的理解課文的內涵呢,即使理解了我想也是膚淺的。那么怎樣能讓他們真正的走進課文呢,我想在提出這一問題時,也可以像文中的老師一樣作個調查,問問孩子們是否也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否也向父母祝賀,有些孩子可能也會沉默,在沉默中他們的想法可能會更真實,更能反應自己的內心世界,也更能理解課文中孩子們沉默的可貴。然而,這樣一個簡單的設計竟被我忽略了,預想的高潮竟這樣平淡無奇。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能促進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說情感是閱讀的靈魂,凝聚著作者生命情致的作品需要讀者主體情感的積極投入才能映射出它璀璨的光芒。在指導導學生朗讀興奮和沉默的句段時,孩子們由于缺少自己的獨特體驗,所以沒有體現出個性化的朗讀,沒有與作者產生共鳴。其實這篇課文學生應該學的非常有興趣,學生也應該很容易進入文本,學生也應該和課文中那群孩子一起受感動,心情也應該和文中的孩子一樣,可是同學們讀起來卻沒有那么有滋有味,我想,作為教學主導的我在指導孩子入情入境的朗讀上還要多下功夫。
在本課結束時,我還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習,對身邊的爸爸媽媽說說心里話,這個環節其實也應是個情感的高潮,可是孩子的'回答太局限了,除了好好學習報答父母就沒有別的話要說了,難道這就是這節課孩子們的收獲嗎?我有些失落。文中的老師找到了蘊藏在孩子心中極為可貴的東西-----用實際行動去回報父母,關愛父母,而我呢?還將繼續尋找。下課后,我也在沉默,這個沉默也是可貴的,它讓我在今后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多鉆研教材,加強學生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0
范老師正在執教《司馬光》第一課時,接近尾聲,一個孩子忽然提出:老師,我還有其他辦法可以救人。”范老師隨口接過:“看來救人還有很多辦法,我們下節課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課后,教研組就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一種觀點認為不能“發散”,因為這會扭曲文本正確的價值取向,學生反而感覺司馬光的辦法也沒什么了不起。而比較多的觀點是先“發散”再“聚焦”,在“發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比較:“在當時的情況下,你的辦法可行嗎?”從而體驗司馬光的冷靜、聰明。
筆者認為,如果答案只停留在“發散”階段,無疑是“新鮮的誤解”,而如果僅僅停留在“發散——聚焦”這樣的層次,學生無非只是理解了司馬光的辦法好,他真了不起,我們要向他學習。筆者認為,把文本的價值取向僅僅停留在“解文”“知人”的層面是不夠的。學生下次碰到的困難不會再是缸中救人,不會是同樣的情境相同的條件,能夠遷移的規律性的東西就是這種想辦法的思維方式。本單元的主題是“遇到困難怎么辦?動動腦筋,一定會有解決的`辦法。”很明顯,編者的意圖也是要以文本為依托,引導學生“論世”“察己”。可見,如何想出合理辦法的思維過程才是教學的重點,“還有什么辦法?”不僅要問,而且要“重錘敲擊”。
第一步:
發散——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救人?(教師將學生說的方法用簡單的語言概括寫在黑紙片上,用磁鐵吸在黑板上。)
聚焦——思維方法不一樣
師:把人救出水無非是兩種思路,(邊說邊板畫)你們想想,一種是(水出來),一種是(人出來)。(學生在板畫的直觀幫助下,豁然開朗,“哦!”)
師生共同移動紙片,把學生提的方法分成了兩部分。)
第二步:
辯論——哪種思維不可行?(撤下“人離開水”這類辦法的紙片。)
再聚焦——及時搶救是關鍵,根據實際想辦法。
第三步:
再辯論——評一評“讓水離開人”的各種方法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1
1我引導學生觀看書上的插圖,再結合詩句說一說詩中所描寫的景色,想象詩句中沒有提到的內容,然后讓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敘文。因為在學習的時候比較感興趣,所以很多同學想象豐富,寫得很優美,想象豐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說得較空洞,寫得很不連貫。這是目前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
2在讀的過程中,我隨機指導,從而使學生在讀中具體感受到桂林山水帶給人們的美。學生通過讀已經充分體會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愛,感受到了祖國山河的美。這時候,我設問:那么作者又是怎樣把這種情感在文字中表現出來的呢?隨后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特別精彩的地方。通過朗讀和交流學生能體會到詞語的優美,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這一處排比生動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點描繪了出來,結合課文,我相機指導,讓學生仿照寫例句,結合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很好地運用在排比句,既訓練了學生的遣詞造句,又增加了學生的美感意識。
3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體驗內洞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有的說“定海神針”“牛郎織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在學生充分練說的時候,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課堂氣氛很熱烈,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我為他們感到高興。然后學生再練讀,感受內洞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感悟是一種發現的過程,是學生在自己的探索想象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看圖,練說,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更好的理解了文章的內容。
4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作者用抒情的筆調,濃墨重彩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的贊美之情。針對本課,我選擇了充分調動學生想象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想象畫面,讓學生經歷一個自讀自悟的過程,由一個畫面與文字不斷轉化,就是學生一個感情體驗由淺入深的過程。教學時,我讓學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關鍵詞句默讀課文,勾畫圈點,然后通過放聲朗讀,讀出對天山的獨特感受。同時,將讀書與說話自然融合,說一說對讀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不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理解。 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就課文內容中優美的語言描寫,發表自己的理解,繪出最美的想象。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彰顯!
語文園地的教學要以生活為主線,讓學生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而教學的過程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表現出一定的封閉性。如何在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中,實現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如何開發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動,實現教學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實現教學時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評價,實現教學評價生活化。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實踐的。
5. “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是我在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四年的語文學習中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學生常常會以“圈圈、劃劃、批注、質疑”等方法獨立地閱讀課文,三分之二的學生能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然而他們在對于含義比較深刻的語句的理解上,還缺少自主感悟的能力,需要教師為他們架橋鋪路,幫助他們深入品悟語言文字。我在教學中,雖然注重學生的朗讀,但在指導的時候還是覺得不夠到位,學生在表演“父親”開著車回家后與“母親”的對話時,顯得有些拘謹,所以表達不是很流暢,對人物的內心理解不透徹,今后在教學此課時還應多指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內心。同時還要多鍛煉自己,注意課堂的生成,各種不足一定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改善!
6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要我們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后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
7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尊嚴”來展開,讓學生明白年輕人在什么情況下講尊嚴,人物言行是怎樣體現尊嚴,他的勤奮,
努力又如何獲得尊嚴及杰克遜大叔尊重和常識尊嚴。在設計上抓住杰克遜大叔對哈默評價的那句話,讓學生找一找,從這個切入點入手,突出了重點,自然而貼切。當學生讀完這句話時,并不理解,隨之問到為什么大叔說哈默有尊嚴呢?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個有尊嚴的人呢,讓學生畫一畫,把讀書的感受寫出來。這個問題既指向文章內容,又能引導學生來理解感悟內容,覆蓋的閱讀面比較大,給學生思維空間比較大,這樣有利于學生整體感悟,實現有效閱讀。
8. 學生模仿人物的語言描寫,不僅學會了表達方法,還受到了“先想到別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這種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熏陶,可謂一舉兩得。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學習語言,重在直接吸收和積累語言。如果積累的語言在腦海中長期不使用,那么這些語言也就成了靜態的知識,失去了積累的意義。因而,要不斷地將積累的語言成為動態,在新的語境運用中煥發活力。我們學習生字新詞時,可以采用生字、組詞、造句的形式,這樣學生既掌握了生字的音、形、義,又化靜態的積累為動態的運用,一舉多得。同時,我們也可以仿照課文中新出現的語言現象讓學生進行模仿。在上面的片段中,我們進行了人物語言的仿寫,這看起來不難,但有的學生對語言中“人稱”的指代不明白,敘述不夠清楚。于是,教學中提供了一些情景,讓學生上臺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老爺爺、老奶奶、阿姨、小同學等,并展開合理的想象,真實的對話讓學生學會了語言描寫。
語文園地2:“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感”是“讀”的升華,讓學生寫讀后感,把課文的學習與學生的課外積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起到了錘煉思想,鍛煉表達的作用。其實讀和寫是一個互遞的過程,它們之間既互相對立,又密切聯系。我想,無論作文和閱讀我們都應抓住“構思、選材、謀篇、分段、造句、用詞”等這些方面的“結合點”遷移訓練,以讀為基礎,讀中學寫,寫中促讀,有的、有序、有點、有法,突出重點,多讀多寫,學生的作文水平定會提高。
9. 針對本課出現多達16個的四字詞語,我進行挑選“爭先恐后、魚貫而出、愚不可及、氣喘吁吁、后悔不已、飽餐一頓”,將這些詞語意思解釋出示在PPT上,學生看解釋讀出相應的四字詞語,接著將這些四字詞語一一填入一段概括課文大意的文段中。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由于預習以及第一課時的學習情況良好,做題速度很快,掌握情況良好。不足在于,只選取了其中幾個詞語進行練習,學生是否全部掌握,情況不明確。
10我讓學生閱讀閱讀提示的內容,看看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兩個問題:說說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導學生總結那就是“變化”:變化前是什么樣的?變化后是什么樣的?為什么而變化?帶著這三個問題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給學生充分地閱讀時間后學生馬上找到變化前被稱作是“搖籃”,變化后是禍河,引起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同時,我又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通過播放有關黃河不用時段,不用現狀的圖片,加上教師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進行感受黃河為什么會由母親河變成禍河,不僅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還讓學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1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體會課文內容。這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課文,內容相對而言比較枯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我首先創設了讓學生來當一回科學家的情境,通過三次試驗來探究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和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這是整堂課的第一個環節。其次,在深入理解課文本內容之后,學生對仿生學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又鼓勵學生當一回作家,仿照課文1、2、7、8自然段的寫法,以魚和潛水艇為題指導學生練筆,按照“提出問題——揭示秘密——發明創造”的順序,以課文為范例,進行讀寫的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12教學環節還可以精簡。在教學本文時,我設計的教學環節是讀讀拼拼、讀讀說說、讀讀畫畫、讀讀議議、讀讀練練。其實可以由五個環節精簡到三個環節。即把讀讀拼拼和說說合二為一,自讀課文,自學字詞,了解大意;讀讀畫畫和議議和二為一,在學生談體會的時候就可以發表不同的觀點。這樣就可以騰出時間和精力把主要內容學深。
語文園地三:這個單元的習作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引導不當,很容易使學生誤以為直接把所搜集的大自然現象搬到習作里就完事了。因此,在上課前,我們四年級的幾個老師一起集備,確定本次單元習作指導的重點在于“從在自然現象中得到了什么啟示”。著重指導學生從這些現象或綜合實踐活動中有什么想法。
13本課是一篇戰爭的課文,戰爭離學生比較遠,炮火紛飛的鏡頭只在電視或電影中見過,要讓學生了解戰爭中的孩子的生活,了解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學生很難理解。因此,我首先將有限的課堂教學加以拓展和延伸,激發學生閱讀戰爭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如《雞毛信》、《王二小》、《小兵張嘎》等課外書,以便在教學中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特別是表現小夜鶯言行的句子來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章重點詞、句、段,努力發掘文本的蘊義,充分展示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把學生在課外閱讀的知識運用到課堂上,體會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讓每一個學生在語文延伸活動中,通過課文內容的理解學有所得,受益終身。
14本課我將體會雨來的英雄形象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且給學生充分交流的學習機會。我將“英雄”一詞貫穿全課,圍繞英雄提出兩個問題:第一、什么是英雄?從哪些地方體會出雨來的英雄氣概?第二、他小小年紀,為什么會具有這樣的英雄氣概?這樣,牽一發而動全身,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也比較集中,教學思路也比較清晰。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2
《海倫·凱勒》教學反思
教完《海倫凱勒》,美國女學者海倫·凱勒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以及熱愛生活、富有愛心的生活態度深深地感染了所有老師和同學們。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海倫學習盲文,練習說話兩個具體的事例來體現她的不屈不撓的精神的。
在開始讀這篇課文時,我就被感動了。之后我讀了一遍又一遍,很多問題不禁困擾了我:孩子們讀完后,是否于我們有一樣的強烈震撼?要知道對于海倫的一生,課文幾乎都是些概括性的語言,雖然有些例子,但終究不具體,不夠曲折,這是很難打動學生心的。因為孩子們沒有經歷太多的風風雨雨,也沒有什么災難發生,這可能使得他們無法真正從心靈上受到震撼。如何帶領學生走進海倫呢?我閱讀了海倫大量的作品,了解了海倫那富有傳奇般色彩的人生。我帶著對海倫的敬佩引領孩子們兩次去讀課題,當時我似乎已經感受到孩子們激情澎湃的心了。
那海倫不屈不撓的精神又如何滲透到孩子們的心中呢?我想應該從具體的事例來進行教學。
1、學習盲文。
我讓學生找出課文描寫海倫的不屈不撓的句子,并圈畫出關鍵詞語,并寫上旁批。引導學生抓住“不分晝夜、像一塊干燥的海綿吮吸著知識的甘霖,拼命摸,不停地寫,摸出了血”等詞語體會海倫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此基礎上通過朗讀來加深自己的感受。除此之外,通過創設情境,在老師的敘述下讓學生走近海倫的內心世界,想象她如饑似渴學習時的情景,來進一步體會海倫的不屈不撓。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海倫摸盲文、拼單詞的情景,我引導孩子認識盲文,從而感受到她學習盲文時的勤奮刻苦和堅強。
2、練習說話。
引導學習“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親密的.伙伴——能聽懂我的話,我夜以繼日地努力,反復高聲朗讀某些詞語獲句子,有時甚至要讀幾個小時,直到自己覺得讀對了為止。我每天堅持練習,練習,練習……”。這個重點段落先采用指名讀讓學生整體感悟,從而讓他們說出感受?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海倫學習說話的困難程度有多難,我讓學生想象平時學英語時不但能看著老師發音時嘴形的變化,還能清楚地聽到老師的聲音,但很多同學還是要很長時間才能學會,而海倫卻只能摸口型和嘴唇的顫動來學習說話,從而進一步體會海倫要學習說話的艱難,但她最終學會了說話,當她終于可以大聲地呼喚“爸爸”“媽媽”的時,我想不僅感動了她的父母,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被深深地感動了。同時要讓孩子們讀,要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反復讀,讀中悟,悟中讀,能讀好,就說明讀懂了。
僅僅靠情感熏陶就能讓海倫深深的埋在孩子們的心底嗎?可以通過小練筆,想起哪些名言或成語來展露孩子內心的那份崇高的敬意。此刻,孩子們已經置身在濃濃的情感氛圍之中,這時通過齊讀海倫的名言,孩子內心深處的情感被完全迸發出來了,他們此時此刻看到的不再是一位雙目失明、雙耳雙耳失聰的殘疾人,而是一個知識廣博,令天下人尊敬的人。
其實這節課失敗的地方還是有的。如在教學 “海倫猛然醒悟,原來‘水’就是這種清涼而奇妙的東西呀!她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喜悅,感到生命有了新的開始。”這一段話時,設計不夠深入,從學生的神情中我沒有發現海倫那種“前所未有”的喜悅和生命的新開始。
再如文字的品讀不夠精細等等,這些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用心去揣摩。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3
“自主探索”就是要求學生用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通過課前和課內的自習,發現課文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內容的遠東和技巧,通過交流接受新的語文知識和發展學習語文的能力,完成語文學習任務。
學生學習語文與學習其他學科的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學生不是從零開始。因為,一方面語文課文都是通過語言文字的規范組合來表達一定的內容,都同樣滲透著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方面的知識;課文與課文之間有著相當多的可以遷移的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已經對許多事物有一定的認識,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就為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上進行自主探索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學生年齡特點,“自主探索”的熱情比較高,這就更為語文課的教學中實施“自主探索”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自主探索”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學生的學習能力,顯然這是符合素質教育的要 求的。然而,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廣泛應用于教學領域的當今情況下,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其優勢,創設一個愉悅、寬松、合作、共振的學習氛圍,就有如如虎添翼。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就得到更好的培養,學生必將成為會學習、會生活、會做人的高素質人才。
一、借助多媒體手段,重視學法指導,使學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本領
指導學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應從小學生思維發展的實慰出發。因為他們正處在由具本形象思維向一般形象思維和初步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這就是說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具體的形象的知識,而多媒體呈現知識內容,形成情晰具體的映像,有助于學生準確地理解,在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系統。這樣,學生就能依據已掌握、理解的知識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或新方法,使理性的抽象知識延伸到解決具體問題中,促進知識遷移,使知識得到深化、鞏固和擴充。所以對小學生的學法指導,不是進行抽象的講解,而是應結合具體內容的學習,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手段,逐步進行滲透。
為了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首先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對比,我不是要求學生去背解釋,而是要求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和段落,聯系上下文,知道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即使學生通過查字典了解了詞、句的本義后,我也總是再要求學生聯系課文來理解這些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然后,借助多媒體手段啟發學生通過想象體會詞句所描寫的意境,通過與同類詞語的比較,體會這些課文運用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掌握了語文學習的方法,如學習《井》一文時,課文中:“啊,這些星星,離得多遠!多遠!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學生通過閱讀發現了“多遠!多遠!”后面用感嘆號,而“多深?多深?”后面用問號。于是我立刻借助計算機使句中的感嘆號和問號不斷閃爍,激發學生進行討論,學生討論道:前一句是感嘆號,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問,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嘆星星離我們很遠,后一句在猜測這井水到底有多深。問題是“發現”的前提,利用多媒體技術首先使學生了現了標點符號運用的不同,通過思索,運用已掌握的有關語文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4
這學期開學將近兩個月了,漢語拼音的教學已經結束了,下面就漢語拼音教學做一點自己的反思
一、融入游戲,融入故事。
由于低年級學生剛剛從幼兒園步入到小學課堂中,40分鐘學習時間對于他們來說是很漫長的。根據學生愛玩的特性,我在教學中穿插了一些游戲,如“摘蘋果”“一分鐘搶讀”等,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活躍了課堂的氣氛,緊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故事是孩子們最愿意聽的,生動有趣的`故事更能激發孩子學習的欲望。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也能極大地激活孩子的語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例如,在教“ying”這個整體認讀音節時,我設計了富有童話色彩的故事,把ying的四個聲調的音節放在具體的故事情節中,給抽象的音節賦予了實在的意義,這不能不引起兒童的注意力和學習趣。
二.編兒歌
兒歌是兒童喜愛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淺顯易記,很適合兒童的語言特點。學習23個聲母時,一些學生容易弄混淆,我利用兒童熟知的事物引導學生自己編成兒歌記憶。如:聽廣播bbb,爬山坡ppp,兩個門洞mmm,一根拐棍fff,左下半圓ddd,一個傘把ttt,一個門洞nnn,一根小棍lll,小鴿子ggg,小蝌蚪kkk,一把椅子hhh,一只母雞jjj,7個氣球qqq,切西瓜xxx,像個2字zzz,小刺猬ccc,小蠶吐絲sss,織毛衣zhzhzh,吃東西chchch,石獅子shshsh,一輪紅日rrr,一個樹權yyy,一只烏鴉www。
三、拼音教學應圖、形、音結合記
漢語拼音課的教學內容只有字母、音節、音節詞,沒有句子,更沒有故事情節,缺乏一定的語言文字情境。每堂課學生學習的都是一些抽象的表音符號,而且這些符號學生學起來易感到枯燥乏味。應該將字母的形和發音與插圖結合起來,將抽象字母具體形象化,激發學生的情趣。從看圖說話導入,讓學生自己發現隱藏在圖中的拼音的形,在模擬唱歌、打鳴的活動中讀準音,在發現形的過程中學會寫。在這一點上,自認為做得還不夠好,沒有充分利用好插圖,在教學設計上還有所欠缺,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動作演示法,區分形近字母。
bd、pq、ft、nh、mn,這些字母容易混淆,可用動作演示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它們的讀音和字形。如:區分bd、pq時,可讓學生伸出左拳,拇指向上,演示b的字形,再伸出右拳演示d的字形,然后讓學生將兩拳相對后向下翻,便演示出pq的字形。邊演示邊教學生說:“左拳b來右拳d,兩拳相對念bd;左豎朝上就念b,右豎朝上就念d;左豎朝下就念p,右豎朝下就念q”。通過這樣一種形式,使本來顯得很沉悶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而且也幫助學生區分了易混淆的字母。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5
【教學目標】
1、認識七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旅游 偵察 愚蠢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
3、豐富見聞,激發探究自然對人類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啟示。
【教學難點】
理解向導話,體會文章表達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二課時
一、導語引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么他們的目的達到了嗎?又發生了什么事呢?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第九課《自然之道》(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課文
1、誰愿意當小老師領讀這些詞。
(開火車復習詞語)
2、把這些詞帶入課文中自由速讀,想想作者一行人的目的是什么呢?
3、指名說。
4、說得真好,你們愿意看看可愛的海龜嗎?(師點幻燈片,邊看邊說)
5、看完后,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三、以演促讀,感悟蠢事
1、是啊,如此可愛的小海龜卻被我們不經意間深深地傷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齊讀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師出句子)
2、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
⑴ 學習三、四、五自然段:
① 請同學自由選擇3、4、5自然段中的任一段,看看你讀懂了什么?
② 四人小組討論討論。
③ 指名匯報,學生補充。
三段:表演 抓住 幼龜:欲出又止 偵察 躊躇
潮鶇:企圖。
四段:指導讀。
抓住重點詞:焦急 若無其事 冷淡 極不情愿
解釋:規律
④ 大屏出示并比較句子。
Ⅰ 我們干了一件蠢事。
Ⅱ 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⑵ 學習六 七 八自然段:
① 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樣的后果呢?自由讀6-7自然段。
② 同桌討論。
③ 指名說。
④ 向導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補救到不得不發出悲嘆,齊讀最后一句。
⑤ 同學們,當海灘上最后一只海龜艱難的爬進大海,看到那長長的沙灘足跡時,你最想說什么?
⑥ 指名說。
師引導:萬事皆規律,有法天下和。(板書)
四、小結
1、出大屏,布置自選作業,生寫師巡并指導。
2、指名讀。
五、布置作業
1、完成本課練習冊。
2、推薦讀課外書。
【課后反思】
本節課我能緊緊抓住教學重點,以讀,演 悟等多種形式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明白向導最后的.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理解了自然之道即萬事皆規律,有法天下和。學生說的積極性很高,最后小練筆,學生便水到渠成了。
本節課也有不足:
1、課題中的道還應在課尾小結時再點一下就好了。
2、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應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有所加強。
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不斷鉆研,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4-14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07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3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06-11
關于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2-09
小學語文期末教學反思10-29
小學語文《窮人》教學反思02-23
小學語文《翠鳥》教學反思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