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精品]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注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隨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這些流行語的產生本身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后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1.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課堂上,教師言罷,教室里立刻人聲鼎沸,場面極為熱鬧。但學生喜歡的方式真的只有大聲朗讀么?這跟教師的導向有很大關系。在小學階段,教師比較強調高聲朗讀,因為,這樣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師檢查。但是,其他的閱讀方式學生難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說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閱讀方式,也不要總強調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舍棄了。
2.你學懂了什么。
教師話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場面熱烈感人。教師或全盤肯定,或蜻蜓點水式評價,不深究,聽之任之。仔細品評,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可謂競相紛呈。然而遺憾的是,教師的種種表現常缺乏針對學生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及在情感體驗上體現撥云見日的功力,給人以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的形式,而沒有成為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又是從零起點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資源浪費。
3.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
如同在語文課堂中設置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么?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或并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可以嗎?而實際上,我們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師虛晃一槍,真主意,假商量而已。教師總是有辦法趕著學生朝設計好的圈子里鉆。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2
時光如梭,轉眼間孩子們已經適應了語文學科的評價方式的改革。從一年級剛入校時的不諳世事,到了二年級的聽話懂事,無論是在行為習慣上還是語文學習習慣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突破。他們已有了初步對語文學科學業評價的能力。學會積累并歸納收藏平時所做的趣味性作業。只不過有的學生邁的步子大一些,有的學生邁的比較小一些。下面,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首先,學生可以通過語文多方面的測評來分析(比如:書法比賽、聽力測試、平時作業、看圖寫話、口語交際、國學誦讀、課文背誦、綜合性學習等多方面),還可以通過本學期的單元測試卷的分數,及時總結并思考語文學習方法談自己的感受。這樣,他們能夠顯而易見通過對比看出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情況。
(一)學生的討論交流首先由自評到互評,最后到四人小組共同討論交流自己各個方面的優勢與不足。討論的過程教師是以橫向和縱向的對比為原則,學生依據的是本學期所做的成長記錄袋、改編課本劇作品、小制作和以往每學期的成長記錄袋、特色作業袋等。下面具體說一說做法:
1、識字寫字評價:。
(1)識字寫字的成長記錄袋:是讓學生通過本學期和以往每學期成長記錄袋里的書寫作業自檢字體的規范度。
(2)“詞語比賽”:從已經測試過的易錯字大比拼的比賽分數中查找原因,再小組談論中互評,有了對比才能更好的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3)“猜字謎游戲”:字謎卡是由學生親自動手制作,從自己和同學作品中進行自評、互評,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最后孩子是通過教師掛在連廊上的100個字謎的游戲中自測識字能力及動腦能力。
(4)“我是小小書法家”:自評時,學生從本學期平時作業中挑選出5張優秀鋼筆字,可以從《小學硬筆習字冊》中挑選,又可以從平時的臨帖中挑選出滿意的作品,如有毛筆字作品可做附加分,得到小印章一枚。
學生在閱讀學習方面的評價。
2、閱讀學習評價。
評價方式主要以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的形式。
(1)“我是小小朗誦家”:學生通過家長對本學期背誦課文和預習課文情況所填寫的評價表進行自評,再對比同學的來互評。最后四人小組互相比賽背誦出自己最滿意的課文。(附表)。
(2)“我是小詩人”四人小組比賽看誰背誦的古詩多,同時能夠拿出自己平時創作的小詩、小兒歌的學生給予表揚,評選出來的學生當堂吟誦并獎勵小印章一枚。
(3)每日一記的摘抄本和《親子閱讀表》,采取同桌互評的方式自檢閱讀習慣和閱讀量,分享各自的閱讀學習方法。
3、口語交際評價。
通過家長的自評表和期末的“口語交際大闖關”的測評中進行自我評價,小組互評推選學生展示滿意的作品互談收獲。
4、習作評價。
(1)比一比作文本上誰得的小印章多進行評價,若有課外優秀作文或者獲獎作文當堂得到一枚小印章。
(2)學生還可通過平時作文被教師范讀次數及是否張貼在班級文化墻中的`作文進行互評并加分。
5、綜合性評價。
綜合性評價以《學生成長日志》記錄袋和學校層面的《學習力》和《樂學表》為主。成長記錄袋能夠顯示學生學習成就或持續進步信息的一連串表現、作品、評價過程以及結果的相關資料的匯集。《樂學表》中的我的學習習慣好、我的發言最積極、我的作業很漂亮、我愛閱讀善積累、我是小小習作家、我愛交流與合作、我的收獲等都是根據以上方式進行填寫。學生的習慣和平時表現以《家長評價表》和語文書上的小印章為主。(這些小印章來自于平時孩子上課發言、書寫生字的規范度、寫作方面、各課知識點手抄報等特色作業方式得到的)學生互評同伴時參照班級文化墻“你追我趕”板塊中與張老師的合照來評選出心目中的學習榜樣。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3
課堂教學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組織、有步驟、有計劃的一項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智力活動過程。提高它的實效性必須有教師課前的周密策劃,即準確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學生,有效開發資源。教學預設是教師發揮組織、引領作用的重要保證。
課堂教學活動是面對著不同個性的`生命體,它又該是充滿活力的生成的過程。教學活動正是“靜態預設”在課堂中“動態生成”的過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這高質量的精心預設。所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既要精心預設又要注重生成。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實施中,寬容接納來自學生的生成,機智篩選課堂生成,從而達到巧妙運用生成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解決策略:
1、精心預設——準確把握教全面了解學生。
有效開發資源適時準確評價。
2、關注生成——寬容地接納生成理智地認識生成。
機智地篩選生成巧妙地運用生成。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4
一、以人為本,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一項基本原則,是科學發展的核心,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推進,一個方面一個方面地探索。對教學的認識和和實踐也要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著力遵循教育教學發展規律。需要師生積極的自我反思。
元認知理論:元認知的核心意義是對原有認知的再認知。它主要包括元認知知識、體驗和調控,其中調控是核心。調控是自我反思主動的表現。
三、素質教育教學的觀念: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是課堂教學的主人;主體教學的核心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積極主動地學習能動性、創造性學習;學校和教師應在為培養師生主動的習慣創造良好條件。充分發揮師生主體性,需要師生自我反思。
目前,下谷坪民族社區教育資源貧乏,社會家庭教育相對不足,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存在先天的不均衡;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方式方法上以制度管理為主;教師缺少反思的意識和習慣。
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要以人為本,認真分析自身、學生所處的教育教學環境,學情的變化,尤其是課堂教學現場生成性的變化,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學生的能力和可接受性,不要搞本本主義,不唯書,如果我們只是,把課堂教學理解為演示教案的過程,就難以上出鮮活的好課,就不能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實事求是的,深入查找,師生的雙向現場活動能不能根據學情的'變化發展在課前設想全面、在課中靈活組織教學是不是可取的教學藝術、在課后反思在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雙向現場活動是不是合理。
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刻苦勤奮,老師要把學習當做人生的第一需要,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始終注意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教學生“學會學習”;只有學會學習,才能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進而構建新的知識。讓學生用自學、討論去讀書、思考去讀書,解決問題,并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我們才能提高自我反思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學生才能提高學習的能力。
我們要以問題發現為核心,抓以過程反思中發現的系列問題,形成確定的教學主題進行針對性的改進教學的反思。教師教學行為的明確性,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師在課堂上所有活動的取向性,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性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激發師生的反思意識。教師要反思自己對知識的準備和課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是否合理,教師對前一堂,或前幾堂課的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行為和效果進行思考性回憶,批判性地反思。記錄當下成功之處,失敗之處,有利于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及時發現問題,查漏補缺。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開展相互的發現問題的反思,進行交流與反思性評價。
我們要高起點的思考,要高標準完成語文課堂的教育教學任務。我們在工作中,站在全局的高度,經常反思課堂中的熱點、難點,加強與老師、學生互動、溝通、交流;讓反思無時無刻、無處不在,讓反思長出敏感的觸角和飛翔的翅膀,才能更好促進師生共同發展,讓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成長過程。
我們不因事小而不為,在抓住主要矛盾同時,也要有效捕捉課堂中的稍縱即逝的信息。“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多層次反思:(集體、小組、結對、自我反思〉。要在日常教學中養成反思的意識、形成反思的習慣,才能獲得反思的方法。方法的掌握和內化需要的是日積月累的行為養成,因此,讓我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養成反思的行為才是最為關鍵的事。
“我們反思性教學需要民主、平等情境,評價交流,反思“怎么學”“如何教’更合理。創設師生敢于說話表達,勇于反思的教學情境,創設富有情感體驗的情境,創設感受成功的情境等。主要解決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包括對教學全方位的互動程度、教與學情況的變化、及時反思并有效調控;師生互動程度的反思;在情境中尋找典型案例和教學個案,要形成以“怎么學”為目標的反思活動。同時,評價交流,反思“如何教”更為合理。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5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課堂上,學生由始至終都處于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之中,他們或披文人情咂摸語言,或移情體驗感同身受,或言語交流體悟情感,或感情朗讀傳情達意,于情智交融中經歷了一次愉悅的精神之旅。靜心思忖,回頭審視,課堂效果如此,原因恐怕在于成功誘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切實喚醒了學生的心靈感悟,有效調動了學生宣泄情感的欲望,與文中的人物唱和共鳴,與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產生了“悅目悅心”的情意體驗效應。
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是作者以優美的文字表達強烈感情的產物。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以富有感召力的語言,去撩撥學生情感之弦,切實喚起他們情感體驗的沖動,在“以情會文”的過程中,使體驗更加逼近課文的思想感情。在小學語文課文《掌聲》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教者或繪聲繪色地描摹場景,或生動傳神地再現情境,或情真意切地傳遞情思,或聲情并茂地渲染氣氛,令學生如臨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節之中。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使其心靈產生感應,加深了對文本主旨的理解。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學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需要具有感召力的語言,這其間的關鍵是語言要飽含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教材有深刻的感受、理解、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準確、鮮明、生動地再現課文中的形象,出現心像、音像和視像;也只有這樣,才能把主觀情感融進相應的教學內容,才能從心靈深處進發出情真意切的語言感染學生,帶動他們進入到相應的情境中去。其次,語言要簡練生動。“簡練”要如孟子所說:“言近而旨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也就是說,教學的語言,要令人易解明白,做到雖精少而能表達深奧的義理。“生動”則要求語言要有形象感,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緊密聯系實際,進行繪聲繪色地描述或講解,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激發他們的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從而較真實地再現作品情境,引領他們步入情感境地,觸景生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情境的創設非常重要,讓學生置身于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能夠喚起相應的情緒、情感,有利于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情境中學會領悟、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親情、生情的目的。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聯系“投向”、“注意”、“注視”這3個詞語通過想象再現了那短短的幾分鐘之內的場景,不僅體會到了小英既緊張又害怕,既難受又痛苦,既自卑又怯懦的復雜心理,還體會到了同學們那顆關愛弱小者的善良心靈。在學生充分感知情感的基礎上,緊接著,手指一張空座說:“同學們,你們看,小英站起來了!一步,兩步,三步……近了,近了,更近了……她終于走上了講臺!”在這一飽含深情的語言描述下,又一個情境再現了。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時此刻,學生的眼前出現了小英蹣跚而行的身影;他們的眼睛變得格外清澈透亮甚至有些濕潤;他們的心底一定掀起了陣陣情感的波瀾……這兩處情境的創設,幫助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置身于一個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完成了與文中人物進行心靈對接的任務,真真正正品味到了課文所蘊含的內在情愫。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的體驗和領悟勢必更加深入,認知能力與情感能力也于其中得到了協同發展。
當然,再現情境的方法還有許多,如李吉林老師的“聯系生活展示情境”、“運用實物演示情境”、“借助圖畫再現情境”、“錘煉語言描繪情境”等都是很好的辦法。但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各執一端,需要從實際出發,熟練而恰當地綜合運用這些具體方法,實現最優化,提高教學效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閱讀教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沒有親身體驗,就不會有心靈的震撼,也不會在思想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課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較強的故事性,人物個性也很鮮明。教學中,如果教師能讓學生親身經歷文中角色的動作、語言,體驗角色的心理活動,與他們同喜同悲、共樂共怒,無疑能使學生對文本感到真實、親切,從而強化感受,進而引發共鳴,并且在共鳴中動情。
教學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學,你會說……”、“如果你是小英,你會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說……”等問題誘導學生進入角色,使教材描寫的客觀世界成為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了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一來,學生就融“我”入境,于“身臨其境”之中進行推測、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軌跡,在角色參與、角色轉換中不但豐富了想象,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增進了情感體驗,升華了思想認識,學生所體驗到的遠遠超出了課本上局限的內容。不僅如此,這樣的問題設計開放性極強,便于學生敞開心扉,宣泄情感,從而驅動了他們一顆顆靈動的心,激發了他們飛揚智慧的語言。學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優美的語言文字體驗中也得到了浸潤、感染和豐富。
角色決定著人的思維、情感和語言,讓學生擔當特定的而又是與教材相關的角色,會極大滿足學生主體的生命需要,他們會以“主體”的身份去觸摸課文精彩的內蘊,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體驗,去表白,往日“被動接納”的角色會變成“主動參與”的角色。教學時,教師要努力發揮這種“有我之境”產生的巨大而無形的導引效應,千方百計調動學生以往積累的生活、情感、知識等因素,以他們自己獨特的感情和經驗模式介入和參與到對文本的解讀中去,讓他們充分經歷自讀自悟、自主探究、移情體驗的過程,不斷釋放自我潛能,不斷蓄積情感,使他們的體驗真實而多元且不斷深入,進而實現各對話主體在互動交往中的超越與創新。
感情朗讀是進行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體驗得到底有多深,需要通過朗讀來檢驗。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深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基礎之上,融會自己的情感披情入境,或抑揚頓挫地表情朗讀,或思情并茂地朗朗誦讀,寓情于聲,以聲傳情,該激昂處還它個激昂,該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該悲涼處還它個悲涼,該歡快處還它個歡快。只有如此,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才能真切地將體驗到的情感酣暢淋漓地傳達出來。
小學語文課文《掌聲》這篇課文的核心語段是最后一個自然段,文字雖不多,但卻是情感積聚所在。教學時,每當學生獲取情感體驗,就引導他們富于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指導時,則要求學生讀出節奏,讀出情感,讓他們在讀中促進情感體驗,在讀中傳達情感體驗,再在體驗之后有感情地再次朗讀,引領著體驗活動不斷走向深入,使學生在感知語言文字的同時受到情感熏陶,產生強烈的情緒活動,既使語言文字訓練落到了實處,又使思想感情得到升華。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6
同時,觀念的轉變還帶動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往“師講生聽,師問生答”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正在蛻變,已逐步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主動的學習,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我在教學中也在不斷研究探索。課堂上采取各種各樣的教學組織形式,走下講臺,走向學生、貼近學生,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使自己的“教”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使教學向著師生“互動交流,共同發展”靠攏。教學氛圍更加愉悅、和諧了,師生關系更加融洽、民主了。但是,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由于自己理論上的欠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引起我的`反思。
在課堂上把握好評價的時機,從學生的表現和語言中挖掘出評價因素,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在欣賞他,激勵他,引導學生積極動腦,更自覺的學習。教師的評價語言還應該富于變化,富有價值。另外,我還覺得課堂評價應該多元化。課堂評價應該包括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老師的評價這三個方面。比如在學生朗讀或回答問題后,我都邀請學生來評價。開始學生大都只會挑刺,看不到別人的優點。我就引導學生學會全面評價一個人,既看到別人的優點,也要看到別人的不足,在評價別人的過程中使自己得到提高。再如在生字書寫的教學中,我有時有意寫一些不規范的字,讓學生評價。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弄清楚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只有這樣,他才可以指出老師的錯誤所在。另一方面,可以打破學生對老師的盲目崇拜,知道老師也是凡人一個,也會出現錯誤。第三方面也誘發學生的自豪感和上進心。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7
今天上了三年級第一次次習作課,感覺真的很郁悶!不過,我相信通過我這樣不斷的實踐、思考,應該會有進步的!所以,把今天的課堂進行一次反思!
本來課堂的狀態是這樣的:
第一課時。
1.老師談話引入。一是說昨天口語交際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寫的課余生活的文章念給孩子聽——這兩個環節中,第二個學生雖然聽得很起勁,但實際上對學生習作沒作用。雖然強調老師寫下水作文,但是必須運用得當。
2.學習范文。昨天,我從孩子們都有的材料上找了三篇課余生活的文章讓孩子們回家讀,并做了一篇讀書筆記,還積累了一些感受。今天課堂上讓孩子們從反問里體會這些東西:注意文章有開頭,有結尾;注意要把自己的事情寫清楚,為了寫清楚就必須抓住一些關鍵的地方——比如動作。(反思;這個環節設計不好,意圖好,但是和學生的交流沒有建立好的耳屏臺,學生是被動體會,收獲也不深刻。原因還沒找到。)。
3.小組里說,全班引導。接著讓孩子們在自己小組里自己說,然后請每個小組的代表來說,結果發現說得很不好。于是馬上改變教學計劃,立刻選擇了其中一個同學的來和大家說,引導學生把事情說明白——抓住動作。為了這個我讓孩子們一邊做動作一邊說,還讓他們說,我來做動作。(反思:這里處理得比較好,發現問題立刻改變計劃,并且比較好的引導學生做動作、體會動作。但是,失敗就在于前面的環節的節奏太慢,耽擱時間了,所以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第一節課下了)。
第二課時。
1.帶著學生總結了方法:一要主要開頭和結尾;二要注意把事情寫清楚——為了寫清楚就必須把順序安排好,還要注意寫好動作。
2.接著讓學生自己寫,我在全班觀察。特別針對幾個孩子做了指導。發現了孩子們時間上是沒有管我剛才和大家總結的經驗的(看來前面的學習多半都是無用功,為什么這樣呢?)。
3.全班評改。我把幾個寫得比較好的孩子的文章在大家面前讀了讀,邊讀邊點評。最后選擇了一個孩子的文章來集體修改。原文如下:
有一次,爸爸和媽媽都出去了,沒人幫我折被子。
很顯然學生還沒寫完。我把孩子的文章抄在小黑板上和大家一起來修改。我們讀了文章后,大家發表了個人的意見,慢慢把文章修改出來了。最后文章是這樣的:
折被子。
于是我回憶起爸爸媽媽折被子的樣子,然后我一邊回憶一邊折被子!我拿起被子,首先把被子鋪開,走過去把每個角落拉直,這時看看被子,被子鋪展得很平整,看起來非常的聽話。于是我就開始折被子了!接著,把被子對折,被子就變成了長方形了。然后,再提著被子的兩個角,往另外兩個角上折。這個時候被子就變成正方形了。
這時候看看自己折的被子……。
其中的“首先”“接著”“然后”我們用波浪線來表示,還特別提醒大家這樣就能把順序寫清楚。在用到動詞的時候,特別強調孩子用準確的詞語。正在這個時候,又下課了。
第三課時。
1.學生自己修改。學生經過了上面的環節,老師總結了經驗:要注意把事情寫清楚,要注意把該寫的地方寫明白。孩子就開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別指導了一個孩子,發現他的標點使用很不好,連分段都不會分,或者說是太懶。不愿意分。
2.謄抄作文。
下課后經過自己的反思,有以下想法:
1.第一課時設計不好,有的環節浪費時間,而沒實際效果。比如小組代表在小組里說的環節。
2.這樣的上法,會讓基礎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3.習作沒有樂趣了!
4.最好的環節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動作,然后選擇動詞。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評改作文的時候,這里指導很好。
5.作文教學是個難題,要慢慢實踐和思考同時好文章的確是修改出來的。一定要指導孩子針對一篇文章反復修改!
6.中年級還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興趣!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8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我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質疑,帶著問題來閱讀文章,最后,讓學生在自主閱讀感悟中釋疑,再次領會課題的含義。這樣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真正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閱讀過程。教學中我這樣設計:
1、第一課時讀課題,說說通過預習你對"永遠的白衣戰士"這個題目,有了哪些了解?
師:我們以前都稱護士們為白衣天使,為什么這里卻稱為白衣戰士呢?
這里我沒有急著讓學生回答問題,而是帶著問題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一起來研讀和體會這篇感人的文章,這樣激起了學生閱讀探究的強烈欲望。
2、第二課時從人物入手,深化課題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一位普普通通的醫護人員——葉欣,她在2003年春季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抗擊非典的戰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現在就讓我們走進這位平凡的人物去感受她不平凡的事跡。從這個導入語中既回顧了葉欣的事跡又引出了新的探索問題。
3、第三課時結束時又回歸課題
平常我們都把醫護人員稱為"白衣天使",那課題可不可以改成"永遠的白衣天使"呢?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這時的學生對課題的理解是深刻的,他們懂得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課題,此時他們明白了:葉欣是"白衣天使",但更是一名戰士,因為她是在抗擊"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犧牲的。課題用"永遠的白衣戰士"比用"永遠的白衣天使"好,這樣更能突出"戰爭"的殘酷和葉欣的英勇精神。再次齊讀課題。
課文的(4-7自然段)詳細描寫了護士長葉欣的英雄事跡。為了使學生體會感受"白衣戰士"----護士長葉欣臨危不懼、身先士卒、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學中,我直接進入主題:課文哪個自然段直接描述了葉欣的英雄事跡的?什么地方最讓你感動?讓學生再讀課文,找找受感動的地方,把有關的詞語和句子劃出來,然后說說為什么感動,再好好把受感動的地方讀一讀,讓別的同學也能受到感動。這個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學生的自學、小組討論、集體交流,抓住重點句段以及其中的重點詞來研讀、體會、感悟,在老師的引導點撥中去咀嚼和品味語言文字,同時,在交流和評價中指導感情朗讀,情感得以升華。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在教學中沒能突破難點,就是“說說護士長葉欣是怎樣冒著"高風險",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的`?”。本來目的是讓學生結合前面劃出的一些受感動的句子連起來說話的,但是學生好像在討論的過程中沒能很準確的找出體現葉欣高強度、高效率的句子來,也由于時間的關系,沒能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說話練習,致使學生對這個問題不是很明了,我對這個過程處理的很倉促,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9
連續兩天的聽課,我深深地為各位老師優秀的個人素質和精彩的教學設計所折服。而課后的點評,無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語文意識”這個詞。對這個詞,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每天都出現在我們的教學活動和教研活動中,不經意間常常會與其有所交流;陌生的是我始終看不清它的本來面目,往往欲伸手碰觸卻所得甚少。按照我的淺薄理解,語文意識就是引導學生逐漸掌握讀語文、品語文、用語文的方法,并將之于日常教學之中實踐鞏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欣賞語文的美,并自覺地運用美的語文。
這次的觀摩課,在語文意識這方面都有比較出彩的表現。如詞語的精準及其情感的體會、朗讀的指導、寫作方法的滲透和練習,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針對這幾節課,結合我所教過的低中年級,簡單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1、教材解讀。
從一年級教到三年級,課文都是比較短的,初教學時,常常會有一種課文太簡單、不知從何下手的煩惱。而讀懂教材,又恰恰是引導學生學習的基石,是必須做且必須做好的一個環節。
這次觀摩課,老師都十分重視教材的解讀,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六年級教材《船長》的課堂。張老師在大的方面注意到了刻畫人物時采用的兩種描寫手法:行動描寫和語言描寫,并有意識地將之融入教學之中。先找關鍵詞句,小結出行動描寫的手法;再點出語言描寫的手法,圍繞語言描寫尋找關鍵詞句。雖然只是順序換了一下,卻使課堂很好地連貫了起來,不刻意不呆板。從小的細節來說,張老師對于課文中一些詞句的解讀十分到位。如對“吼”的理解,不僅僅是表面的聲音大而已,在當時特定的語境中,這個“吼”字除了船長要讓所有人聽到他的聲音,還有一種“壓倒”“一切呼號和嘈雜”的力量,一種奠定自己威嚴以冷靜指揮人們逃生的作用。諸如此類,對“整個人群”“命令”“夠了”等詞語的理解,再加上教師極為豐富的語言描繪,讓學生很好地體會到了當時人們的慌張和船長的威嚴、冷靜,從而較好地指導了學生朗讀。
聽課后我翻看教材,發現在本課的語言描寫中,出現了多次感嘆號,可以說感嘆號占了很大的分量。我認為每一個感嘆號都表達了船長不同的感情、表現了船長不同的語氣,教學時不妨也借助一下這些感嘆號讓學生理解課文、加強朗讀。關于杜老師評課時說到的省略提示語讀書的問題,由于剛教過三年級孩子習作中提示語的作用和用法,所以在聽課時我也產生了這個疑問,能夠忽略提示語嗎?(當時看不清屏幕,沒有思考太多)誠然,課文中描述的是“一段簡短有力的對話”,所以船長和洛克機械師的對話,沒有一句提示語,只在前面提了個“威嚴”,可我覺得如果后面船長和奧克勒大副的`對話繼續為了體現“簡潔有力”而沒有提示語的話,可能船長“喊”的那一聲奧克勒大副就“聽不到”了。后面放在說話中間的“船長說”也是為區分意思而設,前一句是針對“20分鐘”所說,后一句則是下的命令,用提示語區分一下意思更明確,而且過多的沒有提示語的對話也容易讓讀者產生混亂,甚至沒有思考的空間去體會當時船長的心情。其實,后面的提示語已經很簡潔了,完全不會影響總體上的“簡潔有力”。至于此點要不要在課堂上體現,又是另外一說,畢竟一堂課是要有所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2、朗讀的指導。
閱讀教學始終要以讀為主,以講助讀,以各種教輔手段促讀,歸根結底,就是要利用一切方法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讀出人物的感情和個性,讀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本次觀摩課上,老師們運用了多種方法指導學生讀書,優美的語言描繪,特定的情境創設,字詞的情感引導,循序漸進的情感鋪墊,有許多出彩的朗讀,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緯三路小學的孩子。還拿《船長》做例,教師通過自己豐富的語言引導學生讀出發生災難時的危急,學生的語速、語調等閱讀技巧和情感等在我看來是很不錯的。此時老師問學生“你覺得你讀得怎么樣?”學生竟然還不滿意,認為自己讀得還不夠“危急”,于是再次試讀。后面的對話朗讀,老師采用了體會關鍵詞表情達意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由于對課文理解比較到位,最后的朗讀學生完全讀出了對話的“簡潔有力”。
不過本次觀摩課也有一些地方讓我看到了我的困惑,在我的日常教學中,往往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我想盡辦法去引導學生,可是,讀得好的學生還是讀得好,讀得不好的也還是讀得不好,甚至無論讀得好與否,教學前后的朗讀差別都不是很大。本次觀摩課也有一些出現了跟我一樣的問題。想來,大概是平時訓練不夠,引導的方法還是不恰當吧。
3、資料拓展。
以上,是我聽完課之后的一點點反思。我的教學經驗不多,許多理解和想法都很不成熟,反思寫得也比較淺顯,希望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教。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0
在轟轟烈烈地新課程實施中,小學語文的改革呈現出勃勃生機,異彩紛呈。多年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忽左忽右的問題得到了較為科學的均衡。但是,就一線教師的實踐來說,課程改革生成并存在了一些新的不和諧。
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無疑是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能力是有幫助的,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在很多學校,我們所常見到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往往是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的成果展示。展示讓人感覺不真實,其研究的廣度、深度一看就是脫離學生年齡和生活實際。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于培養和發展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有積極的意義。現實的課堂上,特別是各級示范課,特別注意體現這一理念,教師盡量不使用“暗線”來操作,注重尋找“課堂生成”火花來點燃學習熱情。
然而,有一種傾向就是把“自主學習”理解成“自學”。學生朗讀第一段,找問題,教師領著學習了一段,總結方法,然后就學生照此方法自學下邊的。教師也不點撥、指導,好像教師指導多了就違背的課程改革的理念。自主學習不等于自學,它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與被動學習、機械學習等相對而言的。它應該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學生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社會發展要求公民要具備創新精神,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激發想象力或創造潛力。”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累了大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成功經驗。但是,在創新思維的培養中,存在一些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的現象。
在課堂上,教師發揚民主,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的教風是課程改革的成就之一。但是,遇到思維性的問題就全盤鼓勵的現象普遍存在,只要學生回答了問題,無論話語有破綻、有問題,還是不合邏輯、有悖情理的“瞎編”,教師的評價都是“很好!”“你真聰明!”。這種激勵,不僅是歪曲了文本的知識的內涵,而且誤導了“人文性”的發展方向。創新思維培養并不是過分的放開,而是要引道學生尊重客觀,尊重科學,有根據地、合理地進行創新想象。
傳統的教學重視知識本位,以教材和教師為中心,學生沒有多少自主性的發揮,壓抑了學生的`創造力。隨著學習化社會的到來,我們的教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自主的學習者,使他們不斷更新和超越自我,成為知識的建構者。讓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建構,通過自主的知識建構活動,使自身的創造力、潛能和特長等得到發揮,個性得到張揚與發展。
在這場以發展創造力為主攻方向的教學改革中,知識本位教學觀得到批判,但是矯枉過正的現象不容忽視。“在自我發展中建構知識”是正確的發展方向,但是不一定一切都要“摸著石頭過河”,前人修好的橋就在眼前,為什么不直接過去?目前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閉眼睛作秀,約定成俗的概念也要在過程中故意讓學生來“建構創造”。仿佛,我們面對的不是小學生而是科學家,該講得不敢講,怕被說成是剝奪了學生的知識建構權力。于是,在公開課的準備上,教師是挖空心思地布陣,千方百計地轉彎設計學生自己就可以找到方法答案的線路。特別是一些經典美文也不敢精讀精講,怕違反了“有多少個讀者就有多少個哈姆雷特”原則。
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就忽視了人文性,把語文課上成肢解文本的語言文字訓練課;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就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這曾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弊端,但課程改革是揚棄與發展,不是全盤否定。離開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刻意地追求研究性、創造性是對課程改革中新概念的理解偏誤。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1
這節課以備學、交流、提升的教學方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引導學生探究、發現,逐漸掌握方法,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獨立識字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力圖改變以往教學中存在的“課堂以教師教為主”的現象,力爭體現《語文課程標準》中倡導的教學理念。
1.重視讀書,讓學生自讀自悟,從中懂得要善于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幫助他人樹立自信.通過分層次地讀書,可以代替老師枯燥的講解,如:自由讀課文,同桌互讀,美美地讀等。
2交流話題:當冬冬讀不下去時,丁丁是怎么做的?他為什么這樣做?先是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盡管小組交流時有的同學說不到點上,紀律有些亂,但我相信隨著我們不斷的要求,不斷地規范,孩子們會不斷的進步的。)
2.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在學習生字環節中,設計“當你遇到不認識的字后怎么辦?”讓學生自己運用自己喜歡的多種方法識字,如:可請教小伙伴,可借助拼音朋友。這樣,摒棄了過去老師一人講學生被動聽的現象,培養了學生識字能力,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主體性及創造性。
3.多種游戲的設計,使得學生能帶著愉悅的心情邊玩邊學,減輕了學生的心里負擔,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和“我會學”。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每一名學生的參與質量,讓他們動手、動腦,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全過程。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2
向老師講的生字是五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四冊第19課葡萄溝。葡萄溝在遙遠的新疆吐魯番,同學們都沒有去過,上課伊始,她播放了新疆風格的音樂和葡萄溝的風光片,一個小小的片段把學生帶到了遙遠而迷人的新疆,美麗的風景讓人陶醉,一串串葡萄讓人垂涎欲滴,這樣更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了興趣,就有了探索和追求知識的動力,使學生樂于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這節識字課中,向老師非常重視學生的自學,有句話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會終生受益。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討論,自學生字,讓他們在寬松自在的小天地暢所欲言,發表見解,互相切磋,自學后學生匯報,讓學生當“小老師”可以邀請小朋友一起讀,并給予評價,甚至可以讓同學們圍繞這個生字的學習向這位“老師”提問。這樣在口語交際時培養了學生說話的準確性,流利性也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鞏固練習時向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棵知識的大樹,樹上結滿了碩果,每個果子的后面都有一道開放式的問題,答對了就會得到相應的獎勵,這樣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在教學的尾聲向老師安排了寫字練習,每個字只寫三個,這樣既避免了學生機械的書寫,也節約了時間。在寫字的過程中,她播放了古箏《春江花月夜》,學生在悠揚的樂曲聲中怡然自信、平心靜氣、愉快用心的書寫,達到了良好的效果。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寫字的過程中,強調了寫字的要求:身坐直、腳放平、筆拿穩、寫端正。相信經過不斷的努力學生一定會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從而使之終生受益。
春華秋實,花已經開了,讓我們共同努力,共同探索,用創新的思想去武裝自己,讓花兒結為果實,在秋天碩果累累。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3
《上天的螞蟻》這一篇課文是北師大版語文第三冊第11單元以“努力”為主題的主體課文。文章通過描寫一位巨人和一只螞蟻對待“爬通天樹”的截然不同的態度,讓孩子們學習螞蟻“人小志氣大”“腳踏實地”“堅持不懈”“肯努力不放棄”的精神。懂得只要肯努力,再難的目標也能達到的`道理。
在“激趣導入”這一環節中,我先講滴水穿石的故事給學生聽,讓他們初步感受“努力”二字。在出示課題時,先讓孩子們談談對“螞蟻”的印象,出示課題后,讓他們自由質疑,他們提出了許多不錯的問題;“這只螞蟻為什么要上天?”“螞蟻借助什么上天”“螞蟻上天了嗎”“螞蟻上天后看到了什么?”“這是一只怎樣的螞蟻?”……通過與孩子們課前談話,自由質疑后,他們的學習興趣已被充分調動了起來。
在“角色朗讀理解感悟”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孩子們用不同的符號劃出白胡子爺爺、巨人、螞蟻說的話,然后采用多種形式指導他們朗讀,組織他們進行動情投入的角色朗讀,還鼓勵幾位孩子們嘗試角色表演,這樣,通過朗讀、表演、人物對比,孩子們能充分地感受到巨人的膽小怕累,螞蟻的勇敢、努力、堅持,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毅力。
在“聯系生活課堂延伸”這一環節中,我讓孩子們圍繞“在學習上,在生活中,我們要學習螞蟻的什么精神?”“當你遇到了困難,你努力了嗎?”這兩個話題,組織孩子們先在小組里自由交流,并和同學們一起分享自己的做法。因為班上有很多孩子就像“小貓釣魚”一樣,做事總是無法堅持,于是我抓住這點,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并引導學生朗讀《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還告訴學生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的父親,為了讓童第周從小就明白堅持的重要性,讓他能執著地學習和做事,特意給他題了“滴水穿石”的條幅,告誡童第周世界上沒有穿不透的頑石,只有沒有耐心的人。相信通過這些故事的熏陶,孩子們今后做事時,會更有耐心。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4
我讀過一本書,書上說,有一位大學教師,在學生讀文的時候,如果讀不出什么感覺來,那么就請學生們再讀,再讀,再讀。直到讀出點什么為止。我在預習的時候要學生讀文三遍,課上在問學生讀出了什么時,可是學生們不知道怎么回。我就他們再讀,舉手的不多,那么再讀,舉手不多,那么再讀。反正到最后學生們舉手的越來越多了。在學習本課的時候,我沒有學字,只是不停的.讓學生讀,感覺人物的心情和語氣,然后讀出感覺來。一生在讀“把綠鉛筆借我用一用行么?”這句話時,提示語是“小聲的”可是他沒有小聲,反而更大聲了。其他學生哈哈大笑,都說他讀得錯了,這么大聲,老師一定不讓這么大聲的說話的。看來孩子們已經能夠注意到提示語的作用。可是大部分學生要在教師的暗示之下才能領悟。這方面要再加訓練。為了達到多讀的目的,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加強預習的指導和檢測。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5
平時的教學工作,可以說大家做的都一樣,我不覺得自己做的比大家好多少,但想到是與大家交流,所以我選擇了兩點來談談我的做法:
(一)字詞
小學階段的識字教學是語文課的重要內容,三年級更為重要,所以我加強了生字、詞的學習。除了多寫、多練習外,我要求學生每天中午一定要練寫生字10分鐘,可以用生字本,也可用字帖,但內容一定要是課本內要求掌握的。而在睡覺前再把所學的生字讀一遍,加深記憶。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除了生字詞的練習外,還要培養學生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因此,每節課教學之前我都要布置學生自查字典,自學文中的生字新詞,并要求在查字典的過程中記錄有關知識。一學期下來,孩子們對生字的書寫和記憶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二)學會預習
三年級是閱讀教學的關鍵時期,課前預習的教學必不可少。但這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的想法是先要讓學生們先了解什么是預習,于是,在三年級上學期,我給孩子們擬定了一份簡單的預習方案:
2、自由學習生字、詞,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查字典;
3、了解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在基本了解預習后,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入了解預習的必要性及其好處,我在三年級下學期,又重新擬定了一份預習方案:
1、自由讀文二遍,熟悉課文內容(讀的方式可以自定,可小聲的讀、可默讀,也可朗讀)。
2、自由學習生字、詞(不認識的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要查字典弄明白,并在課本上做批注)。
3、讀文第三遍,寫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在課題下)。
4、讀文第四遍,提出自己的疑問?(三個)
5、讀文第五遍,寫出你初讀文章的感想。(于本子上)
現在,課前預習以成了孩子們的一種學習習慣。
二、作文教學
(一)模式教學
提到作文,孩子們都怕,記得我讀小學時,也是一樣,不知如何下筆,總覺得無話可說,也許是因為如此,作文教學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較多的問題。我覺得小學作文教學還是要從模式教學開始,使學生逐步達到創新進步、作文有成。其實模式,簡言之就是事物的一個樣板、柜架,很多的人都認為,作文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不應對孩子們要求過多,要讓他們自由發揮。但其實,孩子們連最基本的作文知識都沒有,又從何談起說寫作文呢?而三年級又是作文起步最關鍵的一年,所以我覺得應先讓孩子們了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于是我要求孩子們作文一定要分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礎上,再教孩子們如何將句子寫通順,怎樣分自然段寫。然后,再進一步的引導孩子們怎樣一不一不把內容寫清楚、寫具體,等等。
我想可以從現成的模式教給孩子們基本的作文知道,而這個模式就是課文。例:課文《爬天都峰》這篇課文開頭是:“暑假里,爸爸帶我去黃山,爬天都峰。”這里,我就教給孩子們開頭可直接點題。例如《頤和園》這篇課文,結尾:“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玩賞。”在這時,我們可以教給孩子們在寫作文時,結尾處可寫明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可以說,我在上每一篇課文時都會涉及到作文教學。
(二)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記得,我受到老師第一次表揚的作文是寫的《我的家人》,而這篇文章就出至于我心中最真實的感受。現在想想,這也許就是關鍵,只有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你的文章才可以成為受人觀注的文章。雖然三年級還只是作文的起步階段,但我仍要求孩子們寫作文時盡量寫自己身邊最真實的事來寫,而除此,我還有一個要求:每篇作文的結尾一定要寫出自己的最真實的感受和觀點,而在楚天杯作文競賽中,孩子們能獲獎的原因,或許就是真中取勝吧!
(三)悄悄話和睡前半小時
要想寫好作文,無外乎多練。我布置小練筆是很頻繁的,內容大多取之于生活中的'小事,或班級中出現的事寫自己的感想。其實,課文也是很好的小練筆的來源。例:學了《槐鄉的孩子》一文后,我便布置孩子們寫出自己的感想。隨后,再連續幫家長做一個星期的家務,再來寫一篇感想。這樣既練了筆,又讓孩子們真真了解槐鄉孩子的了不起。說真的三年級課本中60%的課文我都讓孩子們寫過小練筆,而這樣太多的練筆孩子們肯定會厭煩,所以孩子們的小練筆,我并沒有太多的限制,給予他們自由的發揮空間,字數也不限制,有話時可寫多些,沒話時也可只寫幾句話。但一定要寫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感想。而這些只是我在作文教學中的一些小的看法,其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有待以后進一步探究。去年,在楚天杯作文競賽中,我們班有三名同學獲得了一等獎,這除了平時的訓練外,對題型的研究分析也很重要。在考前,我上網查找了近幾年楚天杯作文競賽的題目,以及各種針對作文競賽的評論,隨后對這些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再確定了考試題型范圍為童話和記事類文章,而寫童話的機率更高,所以在考前我專門針對了這類的作文做了訓練。我來學校7年了,而我也是在這兒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而我的成長,離不開在座各位老師的幫助,在這兒我謝謝大家。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小小的看法,如果有什么問題,還望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08-28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05-16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05-16
[經典]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05-16
小學語文課《掌聲》教學反思04-09
(優選)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05-16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實用)05-16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優)05-16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實用)05-16
(優)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