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熱門]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
《江雪》這首詩,描繪出一幅肅穆感人的南國江鄉雪景圖。全詩的意境,在“孤”和“釣”二字上。詩中充溢了寒意,令人讀之毛骨悚然,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這首詩,并不是單純地在描繪中國江鄉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遠的。它不是為了寫雪景而寫雪景,而是通過雪景來贊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通過“獨釣寒江”的老翁,進而歌頌為堅持正義而斗爭的人們。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后世許多山水詩不能超越它,人們畫山水畫也多以這首詩為題材,千百年來傳誦不絕。
在教學這首詩時,我努力在體現以下幾個理念:
一、積極倡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規范》中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議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置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上,我讓學生“猜一猜”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其實就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只不過換了“猜一猜”這種說法,學習就不顯得那么壓抑和繁重了。
根據注釋學習古詩是學生自身通過觀察發現的,這樣的發現比教師告訴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詩詩句的意思,是在個體充沛獨立考慮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先有自身的觀點,再進行討論交流,才有話好說,有理可辯,不至于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怎么學比學什么”更重要。
二、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受和體驗。
借用一句老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小燕子”了。由此可見,閱讀更多的是主觀行為,這與閱讀對象的年齡、閱歷、經歷等都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江雪》這首詩中作者一腔的憤懣苦悶,郁結在胸,以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動來發泄他對朝政的.不滿,來流露他對憤世恨時且又孤芳自賞的感情。
這種感情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是能夠有所體會的,但假如要和詩人引起共鳴卻還有著相當大的距離。終究還是小朋友。
因此教師只是點到為止,學生從自身動身談體會,不追求唯一的結論,也沒有正確的答案。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學生的生長,對于這首詩意境的體會將不時發生變化。這也是古詩的永恒魅力!
三、擴大容量,注重積累。
《規范》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身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和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資料”。積累語言資料,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塊的整體貯存,這些資料貯存于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也就是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激活,就會發生綜合效應,極有利于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
課前,我讓學生說描繪冬天的詞語;課中引導學生說“千()萬()”的成語;教完教材中的古詩,再補充《規范》要求背誦的詩文。這樣的課堂容量學生完全能夠接受,而且掌握起來也比較輕松自如。
語文的學習是很難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干“薄發”。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2
《卡羅納》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選自《愛的教育》,課文講述的是小男孩卡羅納遭遇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悲痛欲絕時,身邊的人真誠、熱情地安慰他,默默地關愛他.課文抓住卡羅納失去母親后第一天來上學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從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邊人對他的無限關愛這兩方面展開來寫.文章語言生動,描寫細膩,字里行間透露出卡羅那的那份傷、那份痛以及大家對他的愛,十分感人的一篇文章,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在教學時,我從“關愛、勇氣”這個點出發,緊緊圍繞“卡羅那失去母親的傷痛和他身邊的人給予他默默的關愛”這一情感主線,通過“卡羅納萬分傷心與老師,同學和家長關心卡羅納”的情景對比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此時身邊人的關懷對痛失母親的卡羅納來說是多么的重要。此時的卡羅那除了需要安慰,更需要鼓勵,給他面對困難的勇氣,讓他堅強。而此時此刻,孩子們感受到卡羅那的傷痛越深,才會更好感受到卡羅那需要的關愛越重要。
在理解的卡羅納傷心的句子時,我讓學生找出相關語句,再抓住卡羅那的神情、動作……深入課文來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內心的悲痛。有的句子讓孩子們抓住關鍵詞聯系生活實際,大膽現象,去體驗卡羅那的.悲痛欲絕。比如: “卡羅納走進教室,突然放聲大哭起來。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時侯,母親差不多每天都來接他;要考試了,母親總是俯下身來向他千叮嚀萬囑咐。”我抓住“千叮嚀萬囑咐”讓孩子們想像母親還可能對他叮嚀什么?囑咐什么?孩子們各抒己見,暢談著母親在世時的美好情景,而現實卻和回憶形成鮮明的對比,此時此刻,讓孩子們真切感受到卡羅納的可憐,伴隨悲傷的樂曲,孩子們反復品讀,真正把孩子們帶入了情境.此時我讓孩子們想象自己就是痛失母親的卡羅納,大聲表達出最想對母親說的一句話,讓孩子們感同身受,更深刻感受到卡羅納的痛苦。
當然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這節課在結尾的地方設計一個寫信的環節就有些畫蛇添足。還有在感受關愛的時候,孩子們沒有前以部分入情……但是不管得與失,都為我以后的教學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只有知道哪里做得不夠好,才知道怎么樣才能做得更好!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3
教材分析
《倔強的小紅軍》是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是一位紅軍作家----陳靖寫的一篇記敘文,課文記敘了陳賡同志回憶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隊的小紅軍在極度饑餓、疲憊的情況下,巧妙地說服陳賡同志放棄對他的幫助,最后犧牲在長征途中。贊揚了小紅軍勇敢堅強,寧愿自己挨餓受凍,也決不拖累別人的優秀品質,還贊揚了陳賡同志關心戰士的美德。
本課采用了倒敘的.方式開始了故事的講述,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同時也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表達了人物所蘊含的感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陳賡同志曾經講過的一件往事。第二部分(2——10自然段)寫陳賡同志遇到一個掉隊小紅軍,想幫助他,卻被他說服,騎上馬先走,最后小紅軍犧牲在陳賡同志的馬背上,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可分為兩層。第一層(2——10自然段),第二層(11——15自然段)。
本單元課文學習方法的訓練重點是“注意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因而借助上單元“注意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抓住文章的敘述的事件,體會人物的特點”學法來學習本課,并為后兩課講讀課文《小兵張嘎奪槍記》、《虎門銷煙》和略讀課文《“0”的突破》的學習打下基礎,讓學生能在老師的點撥下獨立學文。
這篇課文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初讀感知全文大意,給生字正音,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第二課時品讀全文,學文明理。
學情分析
1、我班現有學生47人,是這學期剛招進來的,他們都是來自邊遠的瑤族村屯,語文基礎較差,連最基本的拼音都不會讀。因此班上學困生占了一半,老師的指導難度很大,收效甚微。
2、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較遠,學生不太容易理解當時長征過草地的艱苦生活環境和惡劣的自然條件。老師有必要在課前布置學生盡力收集有關長征過草地的資料,讓學生充分了解當時的生活和自然環境。
3、學生閱讀面和收集資料的能力有欠缺。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紅軍一心為別人著想,把困難和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質,并受到感染和熏陶。
2、本課要求會認的字有:倔、憊、稞、嘛、膝、捶;要求會寫的字有:倔、顧、饑、薄、段、港、狠;要求掌握的詞語有:倔強、回顧、忍饑挨餓、一段、香港。
3、引導學生了解通過描寫人物言行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寫作方法,并在以后的習作中加以運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理解描寫人物言行的詞句,了解小紅軍和陳賡的品質及其感情。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4
今天上了《盧溝橋的獅子》一課,這節課先是由最后一段的歇后語入手,讓孩子們理解“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正是在說明,石獅子之多,之獨特。由此而引出第二自然段這一重點段落。作為第二課時,重點分析石獅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特點。并列出導學提綱:
1、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用橫線畫出描寫盧溝橋獅子大小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描寫盧溝橋獅子形態的句子并多讀幾遍。
2、同桌說一說;你最喜歡哪種獅子的形態?為什么?”,圍繞這個導學提綱,學生開始自學,然后匯報成果。
這些內容可以說是本課更是這篇課文的重點內容,在匯報過程中我通過聯系實際生活,展開想象等方式指導朗讀,感悟盧溝橋獅子的形象。
針對這節課,我最大的感觸有兩點。首先,導學提綱所體現出來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是關注文章的內容,而較為忽略了讓學生學習作者寫作方法。如此優秀的文章,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思考,用哪些語文手法寫出來的,并沒有讓學生進行充分的學習。只是授之以魚,并沒有授之以漁,忽略了語文的工具性。因此,導學提綱應該細化,我設想的如下:
1、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寫了幾種樣子的獅子,它們都在做什么?
2、用橫線畫出獅子的動作的字詞,想象畫面,同桌之間交流一下。
隨后在講課的過程中,應讓孩子明白石獅子的各種形態都是通過排比句的手法,通過動作、聲音、表情燈方面,把石獅子寫的活靈活現。在最后用“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進行拓展訓練。可是學生在造句時卻遇到了困難,他們想到的句子往往非常簡單,因此教師可以在此練習中,給學生設定幾個大的環境,如“在春天的'花園里,有的花兒好像……,有的花兒好像……,有的花兒好像……,還有的花兒好像……”最后再提高難度讓孩子自己造句,逐步分層次的掌握寫作方法。
其次,在抓住關鍵詞方面,應讓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在講授“有的小獅子藏到大獅子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戲”。這句話可以抓住“藏”“游戲”兩個詞。在課上,我只是抓住了“游戲”一詞,讓學生猜一猜在做什么游戲,讓孩子們再把想象到的畫面和同學們說一說,以達到感悟文本的作用。其實我們還忽略了藏這個字。首先一個藏字,我們能看出這個小獅子是一個什么樣的小獅子呢?它可愛、調皮又淘氣。通過觀察字形,為什么藏這個字會用草字頭做偏旁呢?讓孩子們想象大自然中的小獅子們都是在草叢中、叢林中做游戲,這樣不僅能讓孩子理解自已,更能想象出石獅子活靈活現的樣子。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的感覺到,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如何抓關鍵字詞,如何對關鍵詞進行正確的導引,導學提綱如何設定,教學目標如何設定等。這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研讀新課標,對我們的常態課進行反思和跟進。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5
豐子愷的《白鵝》幽默風趣,使人百讀不厭。他筆下鵝的形象活靈活現,意蘊更是深刻。課堂上,我作了如下設計:
首先,學生認讀了本課詞語。字詞是構建語文的基礎。識字教學在中年級閱讀教學中也是很重要的,這樣有助于讀好課文,理解內容。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其次鼓勵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整體感知白鵝形象,了解白鵝特點。學生能夠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也體會到作者對白鵝的喜愛。接著學生深入學習課文,通過抓重點詞句了解白鵝叫聲、步態和吃相的特點。學生表演、想象白鵝的動作、說的話。激發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把自己獨特的體驗進行交流。學生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展示了最課文的理解,展示了學生的個性。最后談談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認為作者描寫最精彩的語句,從中體會本課的寫作方法。為下一課學習做好鋪墊。教學本課時,注意了讓學生有效的大面積參與,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掘,課堂因此而充滿了生命活力。
在教學中,課文讀的少一些,指導讀書還有所不夠。整節課感到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的。本課安排學生實踐活動時間多、形式多,功能多,訓練密度大,每項活動目的明確,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積參與,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掘,課堂因此而充滿了生命活力。在教學中,也感到因訓練多,沒有使每一位同學都有表現的機會。課文讀的少一些。在指導讀中還有所不夠。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6
“交流平臺”安排的是根據本單元的課文,學習作者細致觀察的習慣。
“詞句段運用”安排的是:1.為動物找到家。2.讀兩組句子,注意加點的詞語,體會每組句子意思的不同。
“日積月累”安排的內容是積累氣象諺語,進一步豐富語言積累。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交流平臺”教學時,學生通過交流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詞句段運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讀兩組出示的句子,比較第二句與第一句的不同之處,說一說加點詞在句子中的作用。
“日積月累”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反復讀一讀這些諺語,把字音讀準,想一想每個諺語的意思,不懂的.成語借助詞典加以理解。讓學生想辦法快速記住這些諺語,并積累其他氣象諺語。
二、成功之處
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教學“詞句段運用”欄目時,把動物的家用圖片展示的方法呈現,學生很快就能根據圖片找到對應的動物。
三、不足之處
教學“日積月累”時,需要結合一定的生活經驗,學生因為年齡尚小,不能對諺語有深刻的了解。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圖片展示,視頻播放等,多角度讓學生去學習。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7
“郵票小,世界大”,郵票是時代的窗口,是國家的名片,是微型百科全書,包含著社會的方方面面。集郵是一項高雅文明的藝術收藏活動。它能增長見識、陶冶情操、開闊視野、提升藝術欣賞水平,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化和多種多樣。《美麗的集郵冊》用詩歌的形式描述了郵票世界中祖國壯麗的河山和燦爛的歷史文化,抒發了對祖國的贊美之情。
四年級的學生多數對郵票不太了解,在現實生活中郵票的運用也很少,倘若只是課前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很難讓學生對郵票及集郵有相當的認識,也難以與課文形成情感共鳴。因而我提前半個月讓學生去了解郵票與集郵,讓其查找有關集郵的知識,并看看自己身邊有沒有集郵愛好者,了解他們對集郵的體會,并把自己搜集的資料整理出來,體會樂趣。這樣,在學習本課時,就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這一段時間的體會,去理解課文內容,從而對《美麗的集郵冊》中描寫的內容不再感到遙不可及。
本文以詩歌的形式、豪邁的情懷,描繪了祖國壯麗的山河和燦爛的文化,將對偉大祖國的'贊美之情濃縮于幾枚郵票之中,感情強烈、意境優美、語言精煉、對仗工整。讀著這些句子,腦海中會浮現祖國美麗的山河,心中自然而地會生起民族自豪感。
針對本文的這些特點,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找出對仗工整的句子,在朗讀、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一說。有的說:“登蛾眉,看群猴嬉戲;游青城,聽流水潺潺。”有的說:九寨風光無限好,黃龍山水也迷人。”……開展多層次的、多角度的朗讀,如賞讀、個人讀、小組讀、配合讀、指名讀等,讓學生在讀中入情入境。在讀的同時引導學生想畫面,聯系有關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進而激發其愛國之情。
文中所涉及的內容有壯麗的河山,悠久的歷史,在教學中我應引導學生一一去感受其美麗,認識其價值。學生獨特的感受得到了尊重,情緒自然高漲,學習效果才最佳。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8
觀摩了在太原舉辦的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活動,心情始終難以平靜,總有上課的沖動,總想嘗試上出“常態的精品課”,嘗試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在課堂上,把這次觀摩活動的精髓,理論先行,將研究貫穿始終落實到自己的教學中。于是,選擇了略讀課文《飛船上的特殊乘客》。
選科學小品文做公開課是要冒險的,尤其是《飛船上的特殊乘客》。一方面課文有數十個難以解釋的專業術語,如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神舟飛船等等;一方面這些高科技的的信息離四年級的學生很遙遠,學生缺少知識上的積累;第三,太空種子實驗延續時間長、內容廣泛,涉及到的植物種類、變化趨勢多而復雜。如此多的內容,如此長的篇幅,為體現略讀課言語的特點,如何在一節課內完成?這對于我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我嘗試在以下兩個方面取得點滴收獲:
一、深入解讀,精心設計,是提高閱讀實效性的前提
準確地解讀文本,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盡管是略讀課文,可是我不敢大意,因為我自己把課文默讀、朗讀了不下五遍,盡管我被文章有趣的內容所吸引,許多知識我是第一次看到,如“從太空中回來的茄子,種出來以后有的結的果實有的比籃球還大,有的卻比雞蛋還小”,如“太空葫蘆。”但是仍然感覺到許多地方晦澀難懂,如“在浩瀚的太空。”帶著這些疑問,我查閱了大量的文字、圖片資料,從“神舟飛船”到“宇宙射線”,從“太空蔬菜”到“太空花卉”,盡可能多地窮盡太空種子研究的相關資料,豐富自己的積累。
對于此文,作為老教師的我尚且難以理解,更何況四年級的小學生?于是,當我以學生的思維再讀課文時,發現了更多的難點、疑點、興奮點。教學的思咱也豁然開朗:從神舟五號精彩回放中,分類引出對專業術語的理解;從對課文的梳理中,了解說明文的基本表達方法;從課文的探究中,感受科學的魅力;從對未來種子的暢想中,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欲望。如,借精彩的錄像,引導學生區別“載人航天、神舟飛船、返回式衛星”、模糊理解“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然后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就容易多了。
二、目標集中,過程簡約,是靈活機動地實施教學的保證
“簡單”是使教學走向真實、豐滿的有效策略。基于此認識,我將本課的目標集中在兩點:
一是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生物科學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學實驗和科學研究的`神奇作用,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及探索的欲望。
二是學習準確地用詞、形象地表達,初步學習說明文的基本表達方法。這兩點既是目標,又是交織的兩條線索──在明線“感受科學的神奇”中滲透語言文字的品味。比如我抓住中心句“小小的植物種子經過一番太空旅行,好像獲得了“魔力”,可以有這么多美妙的變化和神奇的用途。”引導學生聯系前后文,補充以豐富的圖片資料感受種子經太空旅行后所發生的奇妙的變化──果實變大、味道變美、顏色變奇、形狀變怪。正因為有了這些變化,所以它們有了神奇的用途:有的成為綠色蔬菜、有的成為藥品原料、有的能美化生活、有的能促進環保。至此,我借“神舟七號”即將飛天的美好前景,引導學生奇思妙想:你想搭載什么種子?想讓它們發生怎樣奇妙的變化?有什么神奇的用途?于是便有了“我想讓蘿卜長得又白又胖,還有美容養顏的功效”,“我想讓靈芝長得如荷葉那么大,讓更多的人身體健康”。再如在理解“科學選育”中穿插對“篩選”的理解,在感受種子奇妙變化中領悟“魔力”。
正因為以“簡單”為指導,以“常態精品”為追求,所以我有了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可以從容地面對課堂的生成,在“加”與“減”的辯證中,學生的讀書時間多了,思考時間多了,訓練的時間也多了,語文能力的提高自在不言中。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9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情況,在教學本課的時候老師沒有做過多的講解,在教學設計上。
1、你認為作者對白鵝的態度是怎樣的?用課文中相關的詞句答復。
2、“我”喜歡白鵝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語言概括答復。
這兩個問題不但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也促進了學生的思考,到達了把握全文內容的目的。
然后,在深入探究的時候,只抓住課文描述的白鵝的主要特點“傲慢”老引導體會,如:
1、你認為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白鵝傲慢特點的?又是采用什么手法來突出這一特點的?結合文中詳細句子談一談。
2、作者為什么能如此鮮明地刻畫出白鵝的特點?去掉文中寫鴨:狗的內容好不好?為什么?換成小羊等動物可以嗎?為什么?
這些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很好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對百鵝傲慢這一特點有了較深刻的體會。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突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主探究,到達知識,形成技能的目的。
“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
我在設計《白鵝》這節課時,側重安排學生實踐活動時間多一些、每一項都注意有效性和大面積參與,盡量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開掘。我在播放“凈角”臉譜圖像之后,問學生:“角”是多音字,在“凈角”一詞中讀什么呢”,我認為,字詞是構建語文大廈的基石。四年級的語文課,識字教學也不能放松。
在后面的學習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我請學生自己讀兩遍課文,自由大聲讀課文,碰到難讀的字詞句多讀幾遍,然后說說白鵝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同學們能從課文寫鵝和鴨的詞語中,想象出它們是怎么走路的嗎?誰來演一演?下面的同學注意看,要用課文里的詞語評評他們演得像不像。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改變學習方式,變靜止的學習為動態的表演,我認為比擬富有創意:一是了解對詞語把握的情況;二是進一步感悟觀察細致的態度和用詞準確,提高了課堂效率。
本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擬。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比照兩只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展比擬;最后也把重點落在比擬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在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難以調動課堂氣氛,學生答復下列問題不是很積極,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課文的難度高;二是學生預習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學語言、表情不夠豐富,并且我太著急了,在一兩個學生的答復達不到要求時,我會自己說出答案,這也可能與學生發言不積極,我問不下去有關。張老師建議我對于某些不難的問題,是我自己說了出來。經過這次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展體會,這樣沒有那么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白公鵝》一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擬。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比照兩只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展比擬;最后也把重點落在比擬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這堂課我較大的收獲:一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展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二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貓》和《白公鵝》兩課中,我都教寫作方法。兩次都是先讓學生找,但兩次都發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后都是我自己說了出來。經過這次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展體會,這樣沒有那么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在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難以調動課堂氣氛,學生答復下列問題不是很積極,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課文的難度高;二是學生預習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學語言、表情不夠豐富,并且我太著急了,在一兩個學生的答復達不到要求時,我會自己說出答案,這也可能與學生發言不積極,我問不下去有關。其他老師建議我對于某些不難的問題,可以對學生多引導;對于某些較難的問題老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但仍要引導學生去體會。
《貓》是老舍先生的文章,他把貓寫的惹人喜愛。文章談到貓的性格十分乖僻,說它貪玩吧,但是又非常盡職。它屏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在教學這個局部時,我請一個學生來解釋一下什么是“屏息凝視”,這個學生由于預習不夠充分,一時語塞滿臉通紅,其實這個詞從字面也可以了解大概意思,不必非按照字典的解釋來說。于是我對這個學生說:“那就請你上來,給我們演一下吧,這貓是怎樣屏息凝視的?”他擺脫了這一為難場面,也松了一口氣,接著上臺,擺出屏住氣,眼神集中的樣子。我讓其他同學評議,有的同學說,他雖然屏住了氣,但眼神太直了,表現不出精神集中的樣子,在其他學生的提議示范下,他最終準確地表現出了小貓屏息凝視的樣子,在學生的掌聲中走下了臺。這一小插曲,反而使學生對小貓盡職盡責這一特點理解的更為深刻了。
看起來,這是一個很小的教學環節,但由于我處理的靈活富有創意,因而就有了特別的意義。首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相信學生會感謝老師給他解了圍。其次,通過這次表演,不但這個學生,全班所有學生都對這個詞語印象深刻。第三,調劑了單調的'課堂氣氛,用短短的幾分鐘的時間,讓孩子表演一下詞意對于活潑課堂氣氛作用很大,可以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持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貓》這篇課文,是本冊教材的第四單元第一篇課文。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讀課文,整節課下來,覺得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對于課文的激情得到了比擬充分的調動。主要是文本的內容與學生親身體驗有一定聯系,重要的事,課堂上的一些訓練從課文內容出發并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來設計,再加上老師在課堂上進展朗讀課文的指導訓練,使師生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激情充分。在指導學生體會貓老實、貪玩的矛盾性格時,總想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成天睡大覺、無憂無慮、一天一夜”等重點詞語談理解,幾名學生答復后,總覺得答得不到位,所以在這一環節耽誤了不少時間。使得在學小貓可愛這一段時時間較緊,學生沒時間背一背課文。課后仔細想想,如果老師當時能及時點撥一下:“你是從那些詞語讀出來的?”學生會較快說出感受,不會耽誤太多的時間。
另外,在理解“可是”這個表示意思轉折的詞語時,教師處理得比擬倉促,只讓學生通過自由讀、男女生對讀來滲透它在句子中的作用,應該在學習貓的既貪玩又盡職的矛盾性格時,可以再通過師生對讀來滲透“可是”在文中的作用,我想,學生對它的理解會更深刻。也會讓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有更深一層次的提高及升華。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0
在教學過程中,我出示大家對牛和鵝的一個認識,了解“我”之前是如何對待牛和鵝的。接著通過探討“我”對牛和鵝的態度轉變的原因,引出我們被鵝追趕、金奎叔幫我們趕鵝這件事,學習“被鵝追趕”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自主讀文,找出重點詞句反復品讀,感受鵝的囂張,體會我的害怕,學習“金奎叔趕鵝”時,讓學生通過重點詞句感受鵝的害怕,前后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最后引導學生理解金奎叔的話,領會課文蘊含的道理:認識到看待周圍的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最后通過拓展,引導學生將學到的'道理,運用到處理身邊的事例中去。但在通篇的學習中,還有不足的地方,教學時間分配不太合理,學生自學5-11自然段時花的時間太多,導致后來理解“它雖然看得比我們小,可我們實在比它強呀!”這個句子時很倉促,我明顯開始著急,很擔心他們理解不了。令人欣慰的是,學生的理解已經超出了我的預料。
課后,我還試探著問我的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有什么好處,有的學生認為遇到困難的時候,換個角度,問題就能得到解決。課堂處理不夠靈活,讓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也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待,時間很緊我為了完整還性將其處理完,結果沒留足堂測時間。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簡簡單單教語文,真真切切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語文教學境界。但這最好有一條能貫穿全文、統領教學設計的線索,以達到“牽一發動全身”之效。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龍睛”,能夠從一點輻射全篇,我一直很困惑。
今后要學會取舍,精煉課堂,提高效率。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學也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為了讓遺憾更少一點,我會不懈地追求。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1
《綠葉的夢》作品語言生動而富有情趣,作家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充滿快樂的童年生活畫卷,揭示了大自然的給人帶來的'愉悅和歡欣。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描述的是作家葛翠琳美好的童年生活,從題目到內容都讓人產生美好的遐想。
本課是第一學時,我主要抓住學生易錯字進行對比剖析,讓學生自己總結學習生字的方法(從音形意三方面進行學習)小組討論本課生字共同學習,如果那個問題小組內沒有解決,舉手求援別的組,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課堂效果還是有的。第二部分整體感知課文,讓孩子們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感受課文,說說各各自然段分別講了什么小故事。梳理課文。整節課下來感覺時間把握不好,讀的太少問題難,孩子們回答不上來很失誤。
這第一堂課結束了。但是它留給我的教訓卻遠遠沒有結束。它使我認識到,作為教師,要準備好自己,準備好心態、準備好課、準備好教具,準備好,不光時準備,一定要準備好。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2
一、教學效果
本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學生第一次接觸難度比較大,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特點,設計的教學流程取得的效果還算滿意,現總結如下:
1、“讀”占鰲頭。
四年級的小學生對文言文還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內容必須要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因此,首先板書課題:王戎不取道旁李先指生試著讀一讀,發現學生認識字但是不會停頓,所以教讀題目學會停頓。接著播放音頻資料,讓學生邊聽邊學習文言文的讀法。聽完之后自由練習朗讀,同桌互讀,發現問題在班內及時指導,爭取每個學生會讀本文,也能以此為根基學會去讀其他的文言文。最后,指學生在班內展示朗讀,讀得好的當小老師教讀,去體會當小老師的喜悅感。
2、“學”字當頭。
在讀熟讀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手頭資料和課文中的批注試著去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創設自讀自悟的氛圍,讓學生去自學。此環節要給足學生學習的時間,讓學生學著寫批注。接著,開展講故事比賽。試著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小故事。先在小組內評選出最佳講故事的人選,在班內再展示。要求:自然得體、大方,語句通暢。通過學生上臺展示,用投票的方式選出最佳講故事的人選,發獎狀以資鼓勵。在講故事中能發現學生理解的'程度,及時予以引導,以便正確理解文本的內容。最后創設討論的環節,出示課件:說說為什么“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導學生學會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學會觀察,在觀察所得中去分析解決問題。
課文注解:王戎七歲的一天,曾經和許多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耍。他們看見路邊的李子樹上結了很多李子,許多小孩就爭先恐后地爬上樹去摘李子。但是王戎沒有爬上去。有人就問他,為什么他不上去摘果。王戎回答說,李子樹在路邊竟然也有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的李子。那人摘來放在口里面嘗,發現情況果然如此。
3、潛移默化
首先引導學生交流:說說從王戎身上學到了什么?學生暢所欲言,能談得比較準確,感受非常到位。設想:你還讀過哪些名人軼事呢?引導學生談出司馬光砸缸等,在熟悉的歷史人物身上再次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成功之處
學生能很好地朗讀文言文,理解非常到位。整堂課氣氛活躍。
三、不足之處
課堂容量略嫌不足,有部分學生積極性不高,理解還有難度。
四、教改措施
如果再上這篇課文,我會設計更優的方案,激發所有學生的興趣。增加背誦默寫的環節,夯實基礎。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3
《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在教學時,我除了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外,還設計了這樣的幾個教學環節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盡可能地獲取知識。
一、借助畫圖,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形象的畫面。
喜歡畫畫是孩子們的天性。課上一幅幅生動形象的圖畫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自己畫畫有時更能滿足他們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智慧,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形象的畫面,縮短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學生自由朗讀描寫爬山虎的腳的特點的段落后,我請了兩個學生上臺來根據書中的介紹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其他的學生在臺下畫,學生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他們邊對照書中的介紹,邊看書上的插圖來畫。三分鐘后,我們先讀課文,然后來檢查自己的畫,并且認真聽著同伴的點評,有的說:“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應該是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有的說:“剛長出來的爬山虎的腳是嫩紅的,可是它應該長在葉柄的反面,畫在同一側,位置錯了。”……就這樣畫畫議議,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位置、顏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眼前。
二、利用實物,使學生從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語文是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積累知識,這樣才能培育出會生活的人。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
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課前,我從學校的一面墻上摘了一些爬山虎。上課時,在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關于爬山虎的葉子時,我出示了爬山虎實物給他們看。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知道了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長大了的葉子是嫩綠的、而且葉尖都是一順兒朝下,基本上不重疊。這樣的直觀教具,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使得學生對于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也了解得十分詳細。
在學習爬山虎的腳的部分時,讓學生自己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后,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實物,讓學生仔細觀察它的腳,并與作者描寫的腳聯系起來比較,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學生對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印象就更為深刻了。
三、通過表演,讓文字活起來。
課堂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細節的問題。學生面對課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運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質的行為,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文字活起來,更好的幫助學生的理解,從而拉近了他們與文學的距離,使他們在語文課上獲得更多的審美情趣。
學習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墻的部分,我讓學生先自讀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讀完后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我引導他們梳理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細絲怎么變成小圓片的?為什么細絲巴住了墻,就彎曲呢?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組表演爬山虎爬墻的過程,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再指名上臺表演,演完學生就有了更真實的感受:當細絲觸著墻的時候,細絲頭上就變成了小圓片,這些小圓片就像吸盤一樣,緊緊地巴住墻,由于“巴”產生的力量,使細絲彎曲,這樣,細絲就拉動與它相連的嫩莖,嫩莖就朝墻上靠攏并貼在墻上。這樣就完成了“一只腳”爬墻的過程。然后它還會繼續長出腳來,又把嫩莖拉一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學生通過自己表演,真實地感受到了“觸、巴、拉、貼”這幾個動作的連續性,而且深刻地體驗到這幾個動作的內在力量,同時還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最后討論把“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過討論,結合自己觀察所得,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體會到作者用詞精確性和觀察的細致。
課堂中的學習應該不拘形式,靈活多變,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通過畫一畫、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種形式,讓課堂活起來,提高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輕松地獲得知識,培養能力,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1、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親切談話、課題探究的形式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檢查讀課文的情況時,我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在體會課文內容時,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2、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閱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著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后,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3、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呈現美景,激發情感。在課始,為了激發學生情感,我請學生欣賞了爬山虎爬滿山坡、墻頭、巖石的情景,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熏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我們學校每周都要組織教師聽評課活動。10月10日,我執教了葉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腳》一文。《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上課一開始,我就以謎語導入新課,自然引出學習的對象。我以三個謎語導入:第一則,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或者黃瓜)第二則,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第三則,叫虎不是虎,有腳只能爬。緊貼墻上綠,離墻便枯死。(爬山虎)然后,過渡引出“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得的植物,而爬山虎同樣也是攀緣植物,可它卻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爬,這是怎么回事呢”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質疑課題。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更重要。我們的第二單元就是訓練學生能夠嘗試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時候,我讓學生針對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嗎?有了第二單元的學習的鋪墊,學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比如: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是什么樣子的?什么顏色?它的腳是怎樣往上爬的?這是,我就故意不給學生解答,指出,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跟著葉圣陶爺爺去看看,弄懂這些問題,設置懸念,吸引學生去讀書,去探討。
直奔主題,先學習“爬山虎的腳”的部分。在初讀課文后,我引導學生看看課文那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山虎的腳”的?這幾個自然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學生通過讀書,小組討論,交流。知道了這幾個自然段分別是寫:爬山虎腳的樣子、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
通過理解重點句,體會作者觀察仔細。我通過過渡句引出對這一部分的學習。我是這樣設計的:“下面,我們認真讀讀課文3—5自然段,你是通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觀察得特別仔細”。學生通過讀書、小組合作學習,找到了這么幾處。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我適時出示課件內容。
“句子一: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在處理句子一的時候,我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利用不同的符號標注。我讓學生用“橫線”標畫出“爬山虎腳位置”的句子;用“波浪線”標出“爬山虎腳”的樣子的句子;用“雙波浪線”標識出“爬山虎腳”的顏色的句子。這樣學生,就能學到標畫不同句子的方法。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讓學生到黑板前利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這一部分內容,看看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課文。
句子二: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在處理這個句子的時候,我除了利用課件展示動感的畫面外,還利用肢體語言,向學生表演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生動形象地展示了爬的過程,學生得到了直觀的印象。同時比較句子: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討論、匯報。(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句子三: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執教本課的不足:
原來我們學校友好幾座樓爬滿了爬山虎,今年學校進行外墻的保溫層的安裝,沒有找到爬山虎,只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看,不夠直觀。如果提前讓學生觀察,尋找到爬山虎,效果會更好些。
引導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細致觀察還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4
教學《新型玻璃》這一課時,我設計的教學過程注重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積極主動地探究,生動活潑地發展,思維能力能得到提高,使學生真正享受到自主合作學習的成功樂趣。整個教學過程的突出特點是精心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小組合作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一、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的教學更重要的是喚醒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使學生產生學習需求。教學時,我從學生已經熟知的玻璃出發,引出了所要學習的新內容,學生急于想知道新型玻璃到底是什么樣,這就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現代教學論認為,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關鍵所在。所以課堂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喜好的玻璃,采取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自主閱讀,了解玻璃的特點、作用等。然后四人小組交流自學情況,互相補充,相互釋疑。在了解了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之后,讓學生從課文中選一種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稱“玻璃的自述”,介紹這種玻璃的特點和作用,將自己推銷出去。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最后展開想象的翅膀,設想未來的玻璃。
這種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張揚自己的個性。學生們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輕松愉快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在言語實踐中學習語言,在積極思維中發展思維,在交流表達中提高表達能力。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5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能和大家一起研討古詩的教學模式,我感到萬分榮幸,在這兒,我要感謝我們學校領導給我的這次寶貴的鍛煉機會,感謝局領導一次又一次的悉心指導,感謝四年級教研組的老師們給與我的支持和幫助,還要感謝在座的老師們給與我的鼓勵,這節課我執教的是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這節課下來,我的總的一個感受就是:“怎一個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寄情于景,為我們用語言文字描繪了一幅江畔送別圖,我自己在備課的時候,無數次的誦讀的時候,都被詩中情深深感動了,怎樣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呢?劉勰曾經在《文心雕龍》里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預設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是這樣想的:在感悟準備階段,讀懂詩題,整體把握情,在讀悟階段,想象意境,賞析詞句,體驗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階段,反復誦讀體會情。從今天的課堂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通過誦讀理解感悟到了詩歌的內容,通過品悟交流體會到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有效達成了三維目標。我以為比較突出的有:
一、注重多種形式的讀。
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還曾經說過:“學習語文主要是讀,聽別人讀,自己讀,七讀八讀,課文讀熟了,內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還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默讀、朗讀、齊讀、引讀。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尤其是引導學生讀后兩句的`時候,我創設情境發自內心的引讀,使學生不禁進入詩中意境,為情所動,隨情而讀!
二、注重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
本節課的教學我沒有停留在傳統教學中字、詞、句的解析,也沒有停留在讀、背等應付考試的知識點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獨特的個性色彩在生動感人的離別場景中讀悟結合,品味別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要讓學生從短短四句詩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詩歌的意境,無疑是有很大的困難。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情等,去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學生通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走進了詩句,走入了詩人的內心,品味到了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兩位詩人濃厚的友情。
然而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后靜靜地反思,覺得在初讀環節,還應再多找幾個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在學生想象朋友告別的情景時,還應再深入些,還應再多找些學生想象當時告別的畫面,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他們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最后我想說,反思是為了提高,展示是為了做得更好,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謝謝大家。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8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3
四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06
四年級語文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1-16
語文上冊雪孩子教學反思02-16
語文上冊園地四教學反思03-16
語文s版上冊教學反思03-11
四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一》教學反思04-21
四年級語文上冊麻雀的教學反思12-15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