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教學反思匯總(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二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歌從詩句的理解到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都很難,基于古詩欣賞納入到中考范圍,我們改變了以往只讀讀背背的方法,深入來理解故事內容,所以我本節課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即1.理解詩歌的內容。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為背誦默寫,理解性默寫。難點為了解詩歌的意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由大家學習過的大家熟知的《陋室銘》的作者是誰?引出作者,借《陋室銘》一文表達了什么樣的生活情趣和什么樣的生活態度,導入新課,其仕途坎坷,被一貶再貶,輾轉四川,湖南,湖北一帶二十多年。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律詩,看看作者又借此表達自己怎樣的思想感情?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問題意識,使其產生疑問,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學生在第一輪的自學過程中能根據注釋和工具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從字面上似懂非懂的理解一下詩歌大意,在這一輪自學的.過程中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自學中存在的主要困惑和問題,作為交流、質疑的重點。保證充分的自學為交流研討和質疑答疑張本。通過學生的展示,我們發現了學生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自學指導后緊接著的就是交流研討與質疑答疑。第一輪自學主要關注的是生本交流和生生交流,然后進行生生和師生的交流。交流研討是對話,是生本之間、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是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合作學習。通過思維的碰撞從而使學生的認識更豐富更深化,從而形成能力。
第二輪自學后的交流研討與質疑答疑本來的設計是在學生闡述觀點的時候耐心傾聽,發現、放大、利用錯誤引發學生的再思考,抓住學生發言過程中的質疑點進行追問。把問題深化。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進行多元評價,在評價中引導,突破難點,我在課堂上考慮時間問題,所以想直接通過解疑的方法來完成,最后對于詩歌難點的頷聯和頸聯還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了,頷聯:懷舊空吟聞窗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運用了典故,一個是'聞笛賦',一個是'爛柯人'。以“聞笛賦”隱含對當時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抒發對死去舊友深深的懷念之情;以“爛柯人”暗示自己遭貶謫的時間之長,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時光景。短短十四個字,就表達出如此復雜的感情,正是用典的魅力。懷念舊日朋友,獨自徒勞的吟誦古人的詩文;昔人已逝,不能聽到了,回到故鄉,人非物非,恍若隔了上百年。頸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為詩人自喻。“千帆”“萬木”比喻在他貶謫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貴們。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借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暗示社會的發展的的必然:新的事物必然代替舊的事物,社會必將向前發展。意思是自己雖屢遭貶謫,新人輩出,卻也令人欣慰,盡顯作者豁達開朗的胸襟。同時表達了沉舟也要重整風帆,趕上長風;病樹也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表現了樂觀向上的精神。
我希望通過我們今天的教研活動可以找到一種合適的方法來解決學生的盲點問題。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2
上學期我擔任了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剛結束的九年級教學相比,八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我好好反思。我們都知道八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八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初一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鉆研教材、了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后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了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后及時反思、小結,在后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直到現在,我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最近,我發現,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么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令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后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這些障礙,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只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我意識到: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系。不是想法、說法越新越好,越與眾不同越好。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反思語文課堂中的幾種現象:
1、自主的價值在于學生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的主導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夠的鋪墊,學生已經知道自己應該學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對一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過程可也不能忽略結果,探究的目的是為了問題解決。
3、盲目活動很可怕。雖然新課標強調對話,認為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課堂中閱讀理解的過程以教師、學生的一問一答來完成即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4、語文學科要有語文學科的特色,語文的文學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視。盲目綜合,把語文上成科普課、生物課、思品課不可取。不管在課上擴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動,其落腳點都必須為聽說讀寫服務,為積累語言,沉淀語感服務。
5、課本不能丟。不能拿著新課標中提倡“否定‘課本中心’”的說法當尚方寶劍,完全忽視文字本身所承載的價值觀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謂的“新意”“創新”還有什么意義?純粹的“大膽的說”進而“編造的說”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后,語感和語言的挖掘從何談起?
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沒有課前、課中、課后的一系列反思,就沒有精彩的課堂教學,就沒有不斷成長的生命活力。只有不斷的反思,不斷的改進,不斷的完善,教學質量才會不斷的上升,幼小的學生才會茁壯成長。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3
本課在教學環節設計方面,思路還較為清晰,但在一些教學細節方面處理得還不夠到位。主要表現為:
一、小組討論不充分
在教學第一部分發現人類的遺傳現象教學中,前4個小環節分別是:(1)為走失得孩子找父母(2)匯報(3)提問:你是怎么幫他們找到父母的?(4)學生說理由。在教學時,沒有很好的利用小組討論,而是讓學生單個匯報,而且在匯報時直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由。導致學生說得不夠全面,而且說得特征也不夠具體。如果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看看哪個小組找到的理由多,這樣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同時給學生討論的時間,指導學生把特征說得更具體些。
二、概念出示得不夠自然順暢,鋪墊的不夠。
在學生猜是誰的父母活動中,學生說明是按長相找到同學的父母的',并大致說說同學哪些地方與他的父母像之后,就把遺傳的概念出示了,有些倉促。長相只是人的特征的一方面。應該再讓學生擴展到其他方面特征去說說自己與父母的相似之處,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遺傳,讓學生明白不光只是長相會發生遺傳,性格、血型、習性、膚色等方面都有可能發生遺傳。
改正:在教第一個班級時,出現的教學問題,在后兩個教學班做了及時的調整和改進,改進后,學生在課堂上匯報的相似特征更多更全面了,而且特征說的也更具體了。由于調動學生說出了自己除了長相以外與父母在其他特征方面的相似之處,學生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遺傳。教學實效性增強。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4
《三峽》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佳作。雖然編者認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認為古人竟然能用這樣優美的文筆對祖國的河山如此謳歌,真讓我嘆為觀止。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或許是中國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謝靈運這樣,陶弘景也這樣,蘇軾也這樣,更不用說陶淵明、酈道元這些人了。酈道元在三峽中著重寫了三峽雄奇壯麗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連綿而高峻,挺拔而秀麗,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來的一樣。你看:“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見倒影,寂靜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在酈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載萬物的容器,讓那高峽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靈性,“清榮俊茂,良多趣味"。
在講課過程中,我將自己朗讀文章的感受與學生交流,談三峽的美,談我到過三峽后的感受,但當我讓學生談自己閱讀課文的感受的時候,學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說出文章寫了三峽的四季,寫了三峽的山山水水,卻不能深刻體味作者對三峽的贊美。
我想,這或許是因為學生沒有到三峽的緣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峽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樣了吧!
當然,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比如課文里有趙州橋,有盧溝橋,有故宮博物院,有蘇州園林,有錢塘江大潮,有西湖,學生不可能都去過,甚至我都沒有全去過。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我們學習課文并不代表我們一定熟悉課文的材料。讀書與實踐是兩回事,但是,如果學生長大,能有機會見識那些勝景,他又對這些景物有深刻的認知,感受應該不同吧。
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向來都是注重在識記,記住作者,記住文學嘗試,記住字詞翻譯,記住文章的中心,記住文句的分析,記住一些“為什么”和“答案”。其實,我認為,光靠記憶,文言文學習的熱情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情會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嘗不是語文教學的悲哀?
所以我嘗試著讓學生來給三峽進行描述,寫些導游詞,做些繪畫,加入些詩詞,做點朗誦。但矛盾又出現了,學生根本就做不了,他們寫不出導游詞,也畫不了畫,更不能在畫上添加自作詩詞,當然朗誦可以進行,可只有別人的,什么時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5
本人休完產假,自中段考之后,接手初二年級的十二、十四兩個班,中途接手的班級的確很棘手,壓力也比較大。總體來說,本學期本人能夠有比較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和自我發展觀,切實做好本身的教學工作。本學期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就是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一個要點是面向全體,落實到人人;一個要點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今后很有必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培養。以往我們有一種失之偏頗的認識,認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統的講授語文知識,要靠在嚴整體系指導下的一步一步的語文訓練。我們忽略了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這一基本事實,忽略了母語教育的諸多特點。母語教育與外語教育有本質的不同。母語教育有基礎,有語境,有資源,這些是母語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學習母語應有別于學習外語,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一要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給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實踐的機會;二要不斷開發、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憑借豐富的資源和大量的實踐,在學語文、用語文中漸漸習得語文學習規律,不斷提高整體把握的能力。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還體現在遵循漢字、漢語的自身規律上。如,利用漢字感情色彩強烈的優勢,重視語感的培養,加強感悟和情感體驗;又如,利用漢語言文化沉淀豐厚的優勢,豐富語言積累,增加文化儲備。總之,語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特別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習專題的提出,到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實踐的機會,有更大的創造空間。學生會全身心地投入,使他們的主動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語文綜合學習,看重的主要不是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不是結果,而是學生學習、探究、實踐的過程,是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和創造性以及責任感、合作精神等等。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語文素養,又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的主導作用絕對不應該因為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師要盡可能多地尊重學生,盡可能多地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伙伴的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輔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其重點,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學習平臺,二是精心組織學習活動。提供學習平臺,也就是創造氛圍、空間,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使語文教學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時時、人人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精心組織學習活動,要點有: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漸提高語文素質,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教育要有時代氣息,世界胸懷,超前意識,無論從觀念、內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時代的需要,成為名副其實的21世紀的語文課程。在課程內容上,不僅語文教科書增加選學、選讀、選做的內容,教科書給地方、學校留有補充鄉土教材的空間,而且鼓勵教師開發、利用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課程實施上,既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教學形式。可以說,建構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課程體系,已成為深化語文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6
初二上學期的教學反思如下:
1. 課堂管理
在課堂管理方面,需要加強學生的紀律性,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可以通過一些獎勵措施,如表揚、獎勵小禮品等,來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另外,也可以通過一些懲罰措施,如提醒、批評等,來約束學生的行為,提高他們的課堂紀律性。
2. 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方面,需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講解、討論、小組合作等,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也需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通過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如游戲、比賽等,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方面,需要注重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既要覆蓋到學生的基本知識點,也要拓展到學生的興趣愛好點。同時,也需要注重課程內容的更新,緊跟時代的步伐,引入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4. 學生的學習習慣
在學生的學習習慣方面,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自己獨立地學習知識。同時,也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另外,也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并勇敢地發表自己的看法。
以上是我對初二上學期語文教學的反思,希望對教學有所幫助。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7
以下是自己在教育教學此文轉自工作中的點滴體會,希望與大家分享,不到之處,誠請不吝指導。
一、先入為主,激發興趣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我們的教學工作也是如此,教師的舉手投足、言行舉止首先應當吸引住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一舉打響,一炮走紅。
為此,教師應當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深刻領會涵義要求,用先進的理論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二是應當認真研讀教材,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研究課本中黑體字、圖畫、故事、補白、問題的用意,融會貫通;三是應當認真備課,集體備課,個人優化,發揮合作的力量,集思廣益,博采眾長,預設教學實踐中可能生成的各種問題;四是應當旁征博引,廣泛查閱有關教材資料,積極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學經驗和教訓,把課備精、備細、備透、備實、備深;五是應當綜合運用故事、笑話、時事、歌曲、圖畫等多種形式適時導入新課,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合乎學生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
針對思想品德學科的特點,結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導入新課的方式居多,讓學生聽故事想結局、聽故事想題目,可以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效果較好。
二、目標明晰,展示具體
我們選用的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湘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故事精彩、案例豐富,不時點綴發人深省的格言警句,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
面對紛繁復雜、體裁多樣的課本,教師務必牢牢把握課程標準的要求,透過現象抓住課文的本質,提綱挈領、抓住要害、明確目標。眾所周知,新課程要求的三位一體目標分為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因此,教師應從形象生動的課文中提煉其精要和實質,確定每節課的三位一體目標;二是教師應把抽象、概括的教學目標描述語言具體化、明確化、清晰化,簡潔、具體、最好概括為“是……”、“為什么……”、“我們學習……,將會……”;三是教師應把教學目標具體為問題的形式出現,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預習,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圍繞問題進行訓練,圍繞問題進行復習作業,如此,由形象具體到抽象概括,由表層了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應用,問題解決了,目標也就隨之水到渠成,順利實現了。
三、循循善誘,步步深入
教學環節的設計應考慮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思想品德學科的.學習,往往符合這一規律。教師在展示目標以后,先要讓學生通過層次目標,找出問題答案;后要逆序而上,分類總結次目標、中目標、總目標答案,脈絡清楚;三要綜合分析整個問題,形成對總目標的了解掌握,全面理清思路,學會尋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四、自覺主動,事半功倍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為了培養這種新型人才而進行的一種研究和探索。
所謂“自主學習”是相對“被動學習”、“機械學習”而言的,它是在教學條件下的高品質的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
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能夠自己確定有意義的學習目標。
②能夠針對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恰當的學習方法。
③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即參與學,又參與教。
④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有正確的評價,并能做出相應的調整。
對中學生而言,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一要在上課前,學生應預習課文,劃出所謂的知識點,找出自己的不理解的、不懂的,這一過程十分關鍵,因為教師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學生又是一個個個體,每一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可以明確自己的薄弱環節,從而課上集中精力解決疑難問題;二要在上課后,教師要學生明確本節教學目標基礎上,留置時間、空間,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三是要在課堂上,對自主學習和教師講授中遇到的問題,要自覺主動提出,將問題當堂解決,不留死角;四要在解決所有疑難后,為增加理解,提高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有必要對教師傳授的知識和自主學習的內容進行比較思考,找出自己認識上、知識上、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糾偏補錯,及時復習,融會貫通。
五、合作探究,拓展升華
所謂“合作學習”是相對“個體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進行明確的分工,并在過程中相互幫助的一種學習組織形式。
合作學習的展開,往往是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討論的,合作學習指的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觀念,合作學習的主要活動是小組成員的學習活動,它首先要制定一個小組學習目標,然后通過合作學習活動對小組總體表現進行評價。合作學習的另一種形式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和全校交流。
六、課堂教學中注意的幾個問題
教師千差萬別,學生千差萬別。我們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教學要因教師的個性、能力而異,不能搞“一刀切”,千課一律。
第二、教學要因學生的整體素質而異,不同程度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又能層次不一的學生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
第三、教學要因教學的環境而異。不同地方的教學環境都不一樣,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手段,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努力提高教學成績,實現好的教學效果。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8
通過一學月的語文教學,我發現了以下問題將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1、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并不是很確實,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成果寫出來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夠活潑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匯存儲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明顯偏少。因此教師要領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匯存儲量,并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2、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時連慷慨向也把握不好。古文閱讀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義都不了解,無法對語句進行精確的翻譯,根本不了解古文所寫內容,答題自然是一蹋糊涂了。因此教師要多開展一些閱讀練習,增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學生的兩極分化嚴重,形成了活潑和緘默兩派。活潑的經常是這幾個,活潑人數較少,大多數學生甘于緘默,不愿發言。因此教師要想辦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發言,參與課堂討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4、學生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時,特殊是在進行討論時,有時討論會偏離中心,提出一些無關課文內容的問題。因此教師有時要事前框定討論的范圍,對于討論的過程作一些適當的調整,對于學生新生發的問題要有所籌備。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5、新課程教材基本上沒有框定統一的答案,激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但并不是說學生的答案是漫無邊際的,最起碼要言之有理。教師在這方面也要做好引導工作,對有些問題的答案要領導學生做好筆記。
6、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人文性增強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增能人文性教育,培育學生美好的情緒、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以致用。
7、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涉及的知識面廣了,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做好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工作,增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接洽。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9
彈指一揮間,擔任初二語文教學工作一個學期已經結束,現在靜下心來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做一反思,以期發揚長處,彌補不足。
本期我努力做到了幾點:
一、細心備課。這里備課不僅是寫教案,更是對教材的整體把握。
備課包含體現新課標、研究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后一個環節——把研究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
我把備課分為隱性和顯性兩部分。如果說寫教案是顯性的,那么,研究教材、查閱材料、搜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隱性的了。盡自己最大努力,把教材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都要考慮到。比如一節課在本單元在本冊書乃至在初中階段的.地位怎樣?為什么要把這篇課文放到這里,我都在一一思考。
二、認真上課。課堂是我們教師傳授知識最直接的手段。
三尺講臺,是聯系著學生的生命的。我深知:你講什么,教什么,傳授什么知識,培養怎樣的能力,給予怎樣的思想熏陶,給予什么價值觀,學生將來都會反饋給你。現在學習,會影響學生一輩子生活。所以,我一刻不敢懈怠,因為我的每一節課都會影響學生的生命質量的。在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中,融合了情感和價值觀,培養他學會學習,懂得怎樣求知。
我沒有求得課課精彩,但要他們課課有所收獲。我一向做到課課有目標,人人明確目標,我和學生一起努力完成目標。我的課堂要求嚴格,學習完了,必須明白我學到了什么知識,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方法指導。有了方法才可以做到觸類旁通。
針對班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薄弱這一特點,我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加強了語文解題方法的指導,注重基礎訓練,因為我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學生連走路的方法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語文教學也是如此。
很多學生回答問題無從著手,語無倫次。我本學期尤其注重了記敘文和說明文答題方法解題技巧指導。甚至交給他了他們答題的思路和常用術語。事實證明,學生做這類題一旦找到了路子,下面就好走了。
四、認真批改作業。作業是學習效果的最有力的反饋。
要求按時交作業的同時,還要他們認真完成。我每次把作業分成按ABC分等級,多批A級,多加鼓勵。在作文批改時,力爭找到他們作文中的閃光點加以表揚,婉轉提出不足之處。讓他們在得到肯定的氛圍里生存學習。這樣他們的興趣越來越濃。
……
但從學生試卷反映出的問題也發現有以下不足:
一是,基礎知識被忽視。這不是難點但確實被小視的地方。拼音調號把握不準、標點符號模棱兩可現象、古詩詞默寫錯別字時時出現。以后要課課嚴格要求。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生。
二是,有時語文課被過度工具化,把課文分析得支離破碎,而對語文尤其是整體閱讀帶給我們的美的享受把握不足。下學期的語文課努力克服這個不足。
三是,課堂教學不能僅限于課本文本內容的講解,應重視知識的相關拓展和遷移訓練,尤其是語文學科的學習。我深信,語文應該是大語文,除了做好課外美文的指導欣賞外,應該吸納各科知識互補。
……
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多向同行學習,取長補短,教學相長。讓自己更優秀,讓我的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0
張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我很喜歡他的文章,聽朱老師的課,讓我近距離了解了張岱,從這堂課研究,可見朱老師的文學功底之深厚。
朱老師在設計教學時以新課標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為依據,注重文言文的詞匯理解和積累,注重對文章的整體感知,注重通過朗讀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文章的兩條主線同時進入,即從人物和事件并進,層層深入,課堂進展的有頭有序,結構完整思路清晰。
對我來說,文言文教學依然是很難啃得大骨頭,教學方法還是不夠靈活,問題的突破不夠深入,朱老師的示范課,給我很大的`啟發,初二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有一定的文言詞匯積累,這時可以考慮讓學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給白文斷句(在初始階段可以提示難點),也就是根據學生自己的積累和經驗給白文斷句,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再經過看書下注釋,同學互相探究討論、老師點撥理解文章意思。教師不斷進行問題引導,深入文本,當然問題的設置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不能斷章取義,不能只是個形式,要落實到學生能力的提升上。
賞讀環節朱老師注重通過品讀來理解文本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感情。在教學過程中,朱老師采用以讀為主,以“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中的“癡”為切入點,通過找“癡行”、賞“癡景”、 說“癡人”三個步驟悟“癡心”。對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
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人物的語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進行賞析、品讀,使學生能較好地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節課的多媒體運用簡單有效,結合板書有效展示本課的教學重點。課前的有關雪的詩詞檢測營造了良好學習氛圍。整堂課有序有文,教與學渾然一體,高雅而不失高效。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1
上課前,為了便于在課堂上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輔導學生自學,我把學生的座位做了一下調整:兩排中間空出一排,這樣老師可以觀察到所有學生的自學情況。
一上課我采用談話式,向學生提出問題:“有一位生物學專家要到我們學校來做一個關于克隆的報告,你希望了解哪些與克隆有關的知識?”
生:我希望了解什么是克隆。
生:我希望了解怎么進行克隆。
生:我希望了解克隆有什么意義。
我接著問:“你希望這位專家在做報告的時候注意些什么?”
生:我希望他能講得通俗易懂。
生:我希望他能舉一些例子。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導入。第一個問題,概括了課文的基本內容──介紹什么;第二個問題,就是本文的寫法上──怎么介紹。這兩個問題能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這樣的導入把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才能讓學生理解的問題,輕而易舉地讓學生明白了,也為下一步自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接下來我讓學生跳讀課文,抓住文章的小標題,看看課文到底介紹了哪些與克隆有關的內容,是不是通俗易懂,并舉了一些例子。
學生以前可能自己讀過這篇文章,對于這兩處問題可能沒有思考過,有了剛才的導入,學生很容易體會到這一點。
由于課文較長,讓學生全部自學,時間不允許,自學效果也不會好,還會把交流、探究的時間擠掉。
因此我把學生分成了四個小組,每個小組自學一部分,并用多媒體打出自學要求:
1、給自然段標上序號;
2、用橫線畫出你從這一段中學到的知識;
準備向其他小組的同學講授你學到的知識(講授之前可以討論),并想辦法把知識講清楚,讓其他小組的同學能夠聽明白。講授時盡量不看課本,可以舉例子、借助板書、圖表等等。
3、在課本空白處用一句話寫下自己的感悟。(教師做示范)
4、自學過程中遇有疑難問題,可以查閱工具書,可以舉左手向老師請教。不到討論的時候不要問同學,以免干擾別人的學習。
學生對要求沒有疑問,完全看懂之后開始自學。
之所以要把自學要求打出來,是因為,學生一開始自學掌握不了自學的方法和步驟,
在自學過程中可以隨時對照。
學生自學的過程,老師看起來輕松,其實是最忙碌的時候。一要觀察自學的進度,了解自學的情況;二要對自學較好的同學給予鼓勵,糾正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的思維偏差;三要給主動提出疑問的學生解答疑問。這一步驟也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學生邊讀邊畫邊寫。自由地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學習自己想學習的知識,思考自己愿意思考的問題。
當學生自學得差不多的`時候,我讓小組交流,交流自己學到的知識,寫下的感悟。由于小組成員之間自學的是同樣的內容,他們自然有許多共同的話題。組內交流結束開始班內交流。
提出要求:
各小組的同學按剛才提出的要求,向其他小組介紹自己學到的知識和寫下的感悟,一同學介紹完之后,本小組同學可以補充。其他小組的同學要認真聽,還要做好圈點、勾畫和記錄,學習別人的長處,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疑問,請求解答。
在整個交流過程中,主要以學生發言為主,老師只起到了一個主持人的作用。適當的時候,也提出一二個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如“同樣是哺乳動物,為什么克隆鼠沒有多大影響,而克隆羊卻震動了世界?”這是跨部分的問題,學生自己發現不了,教師提出來,可把思維引向深入。
克隆羊的過程,由于專業術語較多,初中生不容易看懂,于是我制作了一個動畫課件形象直觀地揭示出這一過程。
討論結束我沒有對課文的知識和寫法進行總結,而是對這堂課的自學討論情況進行總結:
我們在45分鐘的時間里能學到這么多有關克隆方面的知識,首先感謝本文的作者,著名的遺傳學家談家楨先生,更應該感謝在今天的課堂上積極發言、參與交流的同學,是他們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學習所得奉獻給了大家。希望同學們向他們學習,在課堂上積極地參與,熱情地討論。剛才我們是分段自學,然后在組內與班內交流的,我覺得同學們從這篇文章中獲得的克隆知識還不夠全面和牢固,因此,我建議同學用簡練的語言,把課文的知識要點整理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我們在45分鐘的時間里能學到這么多有關克隆方面的知識,首先感謝本文的作者,著名的遺傳學家談家楨先生,更應該感謝在今天的課堂上積極發言、參與交流的同學,是他們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學習所得奉獻給了大家。希望同學們向他們學習,在課堂上積極地參與,熱情地討論。
并布置一個縮寫練習:
剛才我們是分段自學,然后在組內與班內交流的,我覺得同學們從這篇文章中獲得的克隆知識還不夠全面,因此,我建議同學用簡練的語言,把課文的知識要點整理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這一練習的設置,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整合本節課學到的知識,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表述信息的能力。
這節課是我參加章丘市課堂教學全員創優,在本市實驗中學上的。這堂課從多方面體現了新課改的思想,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與理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平時缺乏這種方式的學習,可能還是習慣于接受性的學習,乍上這樣一節課,不太習慣,不很適應,不過,我覺得我們不能因此牽就學生而墨守成規,停留在原來的教學方式上,不去探索,不去追求,而是應該積極探索符合新課改精神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和習慣。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2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內容。能否實現這一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學的難點所在。“研究性學習”是學習方式轉變的一個轉折點。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具體地講,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并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基于這一點,我在教學中力求以研究性學習為指導,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教完八年級上冊第十七課《奇妙的克隆》一文后,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現述如下:
一、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自求能力。
在預習課文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好多問題。有簡單的,有深奧的,幼稚的,有成熟的。如Clone這個英文單詞怎么讀?什么叫無性繁殖?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將會是什么樣的?克隆技術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克隆技術有沒有壞
處?……以往,對于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查《英漢詞典》、認真讀課文,在課文中找答案。結果學生們查英漢詞典,找出了克隆的讀音,讀出了克隆的含義,讀出了無性繁殖的定義,也找到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四方面表現。通過自主學習,學生解決了大部分問題。
二、實物圖片使用,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
我們農村中學,條件相當差,沒有多媒體教室,沒有實物展臺,沒有教學用的課文朗讀磁帶,沒有掛圖,也沒有電腦課件。為了增加教學的直觀性,為了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我上網查閱到了“克隆羊多利”的資料,并到中心學校用噴墨打印機打印出來,這算有了一個小小的“道具”。運用這個圖片,很好的導入了新課,給學生一個深刻的印象。這個直觀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用的。圖片的使用,生動直觀形象。
二、網絡的利用,為教學者備課提供了豐富的背景知識。
克隆是一項新技術,究竟是怎么回事,不認真研讀是弄不明白的。為了更好的弄懂弄通克隆知識,我上網查閱了有關資料并打印出來。有《克隆時代》、《人類進行克隆的歷史》、《中國克隆動物研究大事記》等。通過這些材料,我初步掌握了克隆的有關知識,掌握了克隆技術在國內外的發展與現狀。這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背景材料,使教學更有了基礎。要求學生會研究性學習,教師首先也應該會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者和倡導者。試想,教師都不會研究性學習,你如何能指導好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呢?而研究性學習中,搜集材料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研究探討,有利于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培養了學生們的科學意識和創新精神。
克隆技術,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他們對克隆技術的發展,有著熱切的關心,對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有著濃厚的興趣。課文中列出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幾方面應用。任何新技術的出現,都是有著雙方面的.作用。用書上的話說“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就象核能技術的應用一樣,用來建造核電站發電,就是造福人類;用來制造殺人武器的原子彈,就是造禍人類。如果克隆技術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能就為害人類。有的說,克隆器官,為殘疾人服務,這是造福人類。
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們的探索欲望,激發學生們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我設計了討論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確學習內容,探討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討論過程,基本上還可以。有的說,大熊貓是瀕危動物,繁殖很不容易,運用克隆技術,可以保護國寶。有的說,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術克隆出病毒,人類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學生的討論還不夠充分,思想還有些緊張,放不開。使討論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總之,要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還要走很長很艱難的路。還要與應試教育進行抗爭。單憑教師的努力是不夠的。還要從考試上進行真正的改革。不然,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只是一紙空文,一種口號,一種悲哀,一種形式。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3
上個星期初二年級舉行了階段測試,既是對學生學習的檢驗,也是對老師教學的檢測,通過這次階段檢測,我覺得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一、對學困生的耐心還有待提高,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與時間都放在了優等生的身上,對于學困生只是課堂上關注,而課后并沒有緊盯不放,所以不少膽大的能賴皮就賴皮,他們也知道老師不高興跟他們多煩,久而久之,成績和習慣越來越差。因此這次測試我班查分率較高,導致平均分大幅度降低。
二、對優等生的基礎知識抓到不夠牢。和陸華成老師交流之后,發現他非常注重基礎知識,嚴格要求學生每天都要及時復習,每節課前5分鐘抽查,漸漸養成習慣之后,學生會自覺去復習學過的知識,甚至不需老師的`抽查。
三、降低難度,讓中等生找到成就感。習題一定要精練精講,難度適中,畢竟初二的學生理解能力還不夠,所以不能用中考的標準提前要求他們,讓他們產生恐懼感,反而會越學越沒有信心。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4
人教版八上的教材編排與七年級的有所不同,文言文不再是每一單元有一篇,而是把文言文集中到五六兩單元。這學期我們先學習的是第五單元,《核舟記》是第五單元的第三篇文言文,也是本單元中最長的一篇,共六段,其中第二至四段是主要部分也是要求背誦的部分。考慮到《核舟記》是一篇自讀課,我想到了長文短上,精心設置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整體感知;二、理清思路;三、重點文言字詞、句用練習題體現,通過課件展示;
四、主體部分(2—4段)的學習以及背誦指導。
其中第三個環節是重點,但面太大,一點一點梳理下來,枯燥又費時。于是用練習的方式呈現,會的自行解決,有疑問的再重點講解,有針對性,同時目標又能落實。
第四個環節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本文是說明性文章,介紹一工藝品,本就有些枯燥,何況還是學生不熟悉的文言文,而且還要求背誦。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上快速地感知,形象地理解,進而背誦呢?
在第2-4段學習中,我根據相應的段落的具體情況,采取了不同方法讓學生巧妙地背誦,背誦效果很好。具體做法為:
第2自然段,我引導學生首先了解結構方位介紹順序。這一部分是從核舟的整體到核舟的船艙部位,具體來說,從核舟的整體(長——高——中)——局部的小窗——啟之——閉之——右刻——左刻來練習背誦,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說明順序的理解和把握,同時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巧妙的背誦,取得了功倍事半的效果。
第3自然段,學生容易對蘇軾和黃魯直二人的動作神態及相互的方位配置產生了混淆,為此,我引導學生三人一組,首先疏通段落的文意,然后三人配合模仿相互的動作神態,把無形的文字語言轉化為有形的動作演示語言,然后根據有形的動作、神態進行背誦,尤其是注意兩個人的手的相互位置動作,膝的相互位置,這樣就解決了蘇軾和黃魯直的雙手的左右和兩個膝的左右的.混淆的難點,從三人配合模仿動作,再到要求每個人描畫三人的動作、神情,既而按照畫面的神情動作進行復述,乃至背誦,這樣就事倍功半地解決了這一段的背誦的難點,也激發了學生背誦的興趣和積極性。
第4段背誦的難點是兩個舟子的動作的配置,也是出現左右混淆的問題。為此我引導學生首先把兩個人的左右位置及其左右手的動作相互關系理清,如兩個舟子是從右邊到左邊的順序來介紹,右邊的舟子是從左手到右手,左邊的舟子是從右手到左手,這樣就形成了總體是從右邊舟子到左邊舟子,具體的兩個人的手是從"左——右——左"的結構形式,這樣背誦就省力多了。
課堂上,學生積極活躍,教師引導周密,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而最重要的是學生都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速度快多了,而且學得很開心。通過這節課,我深刻認識到了教師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5
《桃花源記》這篇課文已經教過很多次了,這次重新再教,我又有了新的感悟,新的收獲:
在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時,我用幻燈片出示了與課文語句相符的彩色圖片,學生非常感興趣,都被那優美的桃源之景深深吸引了,就連那平常上課愛開小差的學生都大聲地朗讀起來。我趁機讓學生練習朗讀,誰讀得好,誰就有機會開啟下一頁的美景,結果學生非常踴躍。而在教學之前,我還擔心這一教學設計是否幼稚,會不會讓學生只注意圖片,而忽略了對課文的學習。這一出乎意料的結果啟發我深思究竟什么才是以學生為主體?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備課時就必須想想學生希望以什么樣的形式學習,教師如何設計才是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方式,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現在我校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生命課堂教學改革,其目的和宗旨也是希望通過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益,朔造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而我認為現階段我們所面臨的.一個一直在提,但一直未解決的課題就是如何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上學期開始,我校在各班開展小組學習以來,應該說,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由于教師加強了對小組的評價,各小組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操作,發現有些時候小組的發言成了默認的那么幾個學生的事,甚至成了組長的任務了,一些學困生在歷經失敗后,又是興趣缺缺了。至此,小組學習已經陷入了流產的危機,該如何及時采取措施彌補、挽救?
這一課的教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是否不要只盯著這一課的教學目標,能更多地去關注學生:學生的知識水平、知識結構、學生的需求,然后著重思考采用什么樣的形式去教學,才是學生所能接受的,所喜愛的。教師的教學不是只要我的教學完美了就可以了,而是應該以學生學到了什么,學會了什么為標準。只要從這一目的出發,采用什么教學方式都是可行的。所以我認為我們不能只依賴于小組學習,還應該采用形式豐富的教學模式,讓我們的課堂豐富起來。特別是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讓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上時時體會到語言的美,生活的美,要善于用美去感染學生。吸引學生樂于學習,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二語文的教學反思04-21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09-12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5-28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05-23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5-24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熱門】03-15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優秀03-13
[優選]初二語文教學反思05-30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薦]06-07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通用)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