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優選)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我心歸去》教學反思:《我心歸去》是“月是故鄉明”板快下的一篇思鄉散文,都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兩個作者都因為各種原因而離開家鄉,對懷著對家鄉深厚的愛。老舍從生活小處著手,從自然的一草一木入手,表達了對北平近乎母親般的愛。而韓少功從在異鄉的感受入手表達了他對故鄉主題的定義,把思鄉之情上升到新的高度。
在學習《我心歸去》之前讓學生作了較充分的預習工作,讓他們不停地朗讀。這點在上課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自己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總體有如下幾點:
1.在文章的脈絡把握上還是比較有條理。從作者在異鄉的物質條件入手,讓學生歸納特點,大多都能用“豪華”、“奢侈”來表達,到在故鄉的心理感受“激動”、“親切”、“讓人回望”,學生能很好的掌握。
2.問題的穿插上比較恰當。故鄉在作者的描繪中是“貧瘠臟亂”但還是讓人熱淚盈眶。我讓學生(在外地居住多年的)思考“想到故鄉時最會想到什么?”,“想到家里的這些你內心的感受是什么?”一般的回答都是“爸媽做的飯菜,家里舒服溫暖的床”,“感覺溫暖親切”從而引申到作者想到的又是什么。故鄉的“小徑,月夜,月夜下的草坡,不能回家的小羊和立在田頭的犁頭”,這樣就使學生理解作者寫文章時的情感,也為作文指導有所滲透。
3.化復雜為簡單做得比較好。在問到“為什么”聽到舒博特明明不是思鄉的曲子而淚流滿面時,我舉了杜甫的“感時花濺累,恨別鳥驚心”,因為主觀色彩從而使物皆著主觀情感,讓學生很好地理解了王國維的“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盡管是有進步,但存在的問題很多有:1.速度有點快,對于故鄉在作者心中感受有點過快。或許我把學生想地過好,自己心情激動,影響了教學效果。
4.問題的銜接很不好,課前給他們聽費翔的《故鄉的`云》,并沒有任何作用。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應是最大程度上為教學服務,如果單從吸引學生,為了使用而使用就失去了它的價值,今后應以此為鑒。
5.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能與老師與文本對話的就寥寥無幾。這就意味著自己課堂引導方面很不夠,這將是自己今后自我提升最主要的一點。教學質量的提高與否更在于自己投入時間的多少。越來越感覺教學是一種心靈的提升,每節課都能給我帶來巨大的收獲。只要用心,課堂會是精彩的。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七步詩》是曹植所寫的一首詩,一首飽含悲憤卻又無可奈何的寫兄弟之情的詩。為了讓學生學有所獲,我設計了層層深入的教學方法。第一層是初讀課文,感知詩意。第二層是充分想象,體會感情。第三層是感情朗讀,再次加深領悟。最后通過賞詩,達到升華的目的。學生經過這三個層次的`學習,確實加深了對曹植的理解,對故事背景的理解,對《七步詩》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情”未出來,我暗自想了又想,問題出在哪兒呢?曹丕逼曹植,寫不出詩,肯定是死罪,寫出了詩,不合要求還是死罪,寫出了詩,言語若有冒犯,會讀不出情感來呢?我想:也許是作者的立場,學生無法感同身受吧!剛好最近正在播放新三國,我想請同學們都去看看三國的話,學生可能會站在作者的立場上看問題了吧,讓學生感受到曹丕、曹植的內心想法后,再來讀詩,學生的感受就會更深一點吧!于是,我留下了作業,看完電視后,讓同學寫寫學后感。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借課文語言材料,領悟必須善于抓住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3、能聯系實際說出自己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感受。
4、聯系實際談談學了課文的體會,并試著寫寫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學重點
緊緊抓住蘇格拉底的三段話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理解,領悟必須善于抓住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教學難點
能夠聯系實際,理解“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意思。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直奔主題
1、這節課,我們繼續快樂地行走在這塊麥地中,聆聽蘇格拉底智慧的語言,去尋找那——(齊讀課題)最大的麥穗
2、在弟子們尋找最大的麥穗的過程中,蘇格拉底說了三句話,找出來讀一讀。(投影出示)
3、有人說:哲學家的語言是深邃的語言,是精辟的語言,是智慧的語言。今天我們就從這三句話入手,去領略這位哲學大師的智慧。
【導入言簡意賅,同時也醒目地提出了學習方向,從蘇格拉底的三句話入手,展開教學。】
二、解讀第一句話
“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1、指名讀
2、你們聽懂蘇格拉底的話了嗎?
”只許進不許退” 背后有什么深意?用上所學的名言闡述你的理解。
3、蘇格拉底會以怎樣的語氣跟弟子們說這一句話呢?
出示:蘇格拉底 ( )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給學生自主訓練的平臺,為學生與文本的深入對話搭建有力的平臺——用名言闡述自己的理解,學以致用,為學生深刻領悟文本創造了最大的可能。】
三、解讀第二句話
“你們已經到頭了。”
1、蘇格拉底說這話時,弟子們完成任務了嗎?他們表現如何?
2、蘇格拉底用蒼老的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敲響了弟子的警鐘,帶著自己的理解讀,想象蘇格拉底的心情。
投影出示:蘇格拉底_________說:“你們已經到頭了。”(蒼老的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
3、弟子們如夢初醒,說出“ 如夢初醒”的近義詞,想想弟子們明白了什么?4、 弟子們不能完成任務,是因為他們沒有認真對待嗎?
投影出示: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認為最大的那一穗還在前面呢。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并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5、這段話對弟子們進行了什么描寫?仔細體會弟子們的表現,揣摩弟子們的心理,呆會兒老師要進行現場采訪。
6、采訪不同表現的弟子,體會抓住時機的重要。
(埋頭前行的;摘了又隨手扔掉的;光看光搖頭的;兩手空空的)
7、隨機采訪麥地里的小麥,強化抓住時機的重要性。
(顆粒飽滿的;比較瘦小的;準備嘲笑的;搖晃腦袋的)
8、我能理解弟子們此刻的心情,他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固然我們可以像小麥一樣嘲笑弟子們,但我覺得弟子們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們能以旁觀者的身份對他們剛才的表現提一些建議嗎?
9、小結
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開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樣察視時機,而在進行時要像千手神那樣抓住時機。
【“采訪”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換位想象,揣摩體驗,感同身受,使學生收獲到了文字隱藏的東西,在“我是兩手空空的弟子”“我是麥穗”,兩次角色的變換中,他們對“茫茫麥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這一道理已有了認識;“為弟子提建議”這一環節再一次將學生帶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與文本的主角對話,不斷地疊加、強化真切的體驗,使之聚集、生發出新的深刻的認識。】
四、解讀第三句話
“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1、 蘇格拉底是怎么對弟子們說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語氣指名讀
2、 明確兩個“最大的麥穗”不同的含義
3、 醉翁之意不在酒,蘇格拉底僅僅在說“麥穗”嗎?還在說什么?
如果麥地是我們的人生,麥穗是機遇的話,蘇格拉底的話還可以怎么說?
投影出示: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_________就是你們剛剛______的。”
4、現在你還認為弟子們走出麥地,手中空空如也嗎?他們收獲了一個重要的人生道理。這就是……
【在學習的基礎上能從別人的失敗中,總結經驗,領悟要領何嘗不是一種收獲呢?學生的情感此時已經有了一個“井噴”的欲望,此時的角色變換已超越了“角色變換”本身的含義,這是一次心靈與心靈的對話。】
五、解讀最后段落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見到了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地錯失良機。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1、齊讀
2、體會分號的用法,麥穗為什么要加上引號呢?體會雙引號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麥穗”、“飽滿的麥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義
4、再讀幾遍,看看這里哪句話在你心中占據的分量越來越大?
突出顯示: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這樣的道理蘇格拉底直接跟弟子們說了嗎?潛移默化間給弟子影響,這種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詩形容。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個高明的老師!
5、老師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今天對我來說摘取最大的麥穗就是認真上好這堂課,只有上好每一節課,把握住身邊的每一次機會,腳踏實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離我的追求更近!
你能聯系實際,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6、指名聯系實際理解。(教師點評)
7、創設情境,多反復誦讀:“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通過對這段文字的品讀,學生已經理解了本文揭示的哲理,教師的示范理解降低了學生聯系實際交流心得的難度,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通過交流有關把握機會的事例或名言,讓文本與學生之間產生心靈撞擊,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產生情感共鳴】
六、走出文本,回味無窮
1、同學們,走出那金燦燦的麥地,回首今天的快樂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獲,如果讓你用一句話來概括,你會怎么說?學著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的例句說一說。
2、積累詩句:
明日歌(節選)
金縷衣
3、寫一段“與機會失之交臂”令自己遺憾深深的往事,細致刻畫自己的心理活動
【“聽說讀寫”的訓練,極富開放性、生成性,空間大,易表達。既聯系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又強化了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教學反思】
每次翻閱教學雜志,點擊教學網頁,一股“簡單語文”的清新之風就會迎面撲來。拜讀、參研、深思……語文課簡簡單單教,扎扎實實練,追求簡單而有效,回歸本色語文,就成了我本次公開課《最大的麥穗》的指導方向。
一節課下來,感悟頗多:
簡簡單單教語文絕不是把語文教學簡單化,而是追尋著語文教學的真實,一種真真實實地引導學生學生學習母語的過程;尋求著語文教學的樸實,一種樸樸實實地引領學生潛心會文的過程;展現著語文教學的平實,一種平平實實地啟發學生對話交流的過程;體現著語文教學的扎實,一種扎扎實實地進行雙基訓練的過程。“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語文教學追尋的簡單,其實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返璞歸真,這樣的語文,是有效的簡單;這樣的簡單,有豐富的內涵。
課堂上,你走近學生,蹲下身子,讓課堂成為學生自由馳騁的天地,他們回報你的是一個活力四射、生機勃勃的嶄新天地!
——學生做弟子,教師采訪:師生關系是形與影的自由親和,是聲與響的相得益彰。
——學生做麥穗,吐露心聲:他們的理解充滿善意的靈性,閃耀創造的光芒,擦出智慧的火花。
——教師范例,聯系生活理解文本,學生跟進,與課文共舞:語文與學生的生活發生“碰撞”,生發無限的活力和生機;教師與學生的見解產生“交融”,愉快輕松中教學目標水到渠成。
——柏拉圖的名言引路,學生寫自己的名言: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落實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學生在字里行間中自由生成,真情流露出對文本的個性化的感悟與創造性理解。
可見,課堂變成對話的平臺,學生就能諦聽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蟲蟻鳥獸的歡歌、云里風里的消息;課堂變成對話的平臺,學生就能開掘潛能、催發真情、激蕩憧憬;課堂變成對話的平臺,學生就能得心應手、個性飛揚、創意無限!你追求簡單、有效的語文課堂嗎?那么不要讓學生“戴著鐐銬跳舞”,讓對話的心靈自由飛翔,為他們留下一片蔥綠的情感、思想和智慧,你的課堂定會呈現快樂的“百花齊放”!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湯姆·索亞歷險記》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湯姆和他的小伙伴們五次歷險的經歷,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無所不能、淘氣、向往自由、勇敢機智、有正義感和愛心的一個孩子頭兒的形象。這篇文章和前面一篇文章一樣,篇幅比較長,而且文章分為梗概和精彩片段兩個部分。根據單元目標和教材特點我把這課的目標定為:了解梗概內容,初知人物形象;欣賞精彩片斷,感悟文章語言特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自認為有幾點還是值得夸贊的:
1、緊抓題意歷險對教材的梗概部分進行梳理:墓地歷險、荒島歷險、鬼屋歷險、山洞歷險,這樣梳理內容一目了然。
2.精彩片斷的賞析中抓住“虛驚一場”這一關鍵詞,把梗概和精彩片斷兩部分內容聯系起來,然后以大悲大喜的人物情感主線展開教學,讓孩子找出哪些是大悲的描寫,哪些是大喜的描寫,感受馬克吐溫文學大師的'寫作技巧。接著讓孩子們談談大喜部分的描寫中哪些描寫最吸引你?這時孩子們都暢所欲言,無一不感受到作者語言的夸張。
3、小練筆:湯姆夸張地吹噓這次歷險過程特別精彩,有兩個詞一連用了五六次——六個“怎樣”,五個“如何”。讓孩子們結合梗概部分相關的描寫,盡情地展開想象,把第一個“怎樣和如何”的具體內容寫出來。可是在教學過程中時間沒有把握好,在梗概部分的教學中花了太多的時間,總認為孩子會說不出來,所以引導太到位了。因為這時學生已經預習了,對于故事內容應該比較熟悉,或者說我應該在布置預習的過程中就讓孩子以歷險為重點,去概括寫了幾次歷險?這樣在課堂上時間就可以省出來了。那么后面的設計“小練筆”就不會成為虛設了。這是最遺憾的一件事。第二點值得我思考的就是:我們老師上課在平時若布置了學生預習,可能會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那么在分開課時是否也能一樣做到呢?比如我這一課的教學,如果做到了這一點,我的教學時間就不會不夠了,教學目標當然也能完成,甚至還可能拓展更多的東西。可是往往在公開課上這件事還是很難做到。總擔心自己的預設不能及時完成,總擔心學生的生成答案與自己的預設不相符,害怕出丑。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在這方面多做努力!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1、自主合作學習的課堂是高效的課堂。在進行這一實驗之前,在課堂上不管我問什么問題,學生都閉口不言,默不作聲。我再三啟發學生也不為所動;可在現在的課堂上,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課,學生熱情高漲,每個問題,學生都能大膽發言,而且口齒伶俐,理解到位。同樣是一節課,為什么差別這么大?我想,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利用一系列科學、規范、有效的考核方法,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有效保證;另外,學生之間的交流更是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2、給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是理解課文的前提。當時間倉促,來不及讓學生預習的情況下,學習效果極差,對課文的理解還是只停留在表面,這樣的一節課下來,孩子們一知半解,老師的心情也極為糟糕。在不斷的.試驗中,我發現要讓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必須給他們充足的預習時間。這一節課,我是指導學生按照導學稿的安排一步步進行預習。在巡視中間我發現,許多學生對課文理解到位,答案準確,這比原來的教學方式取得的效果好多了。
3、教師的思想還需轉變。在自主學習的課堂,老師不可避免地犯了共性問題,總想多說多講,結果占用了不少時間,在我的課堂也是如此,因為講的過多,結果占用了學生時間,整節課總感覺慌慌張張的,進行字詞檢測時,占用了學生三分鐘的課間時間。如果,我能把握好教材,少講而讓學生多練,那么這一節課的時間安排應該是恰到好處的。
4、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瑯瑯的課堂。我們強調學生自學交流,更應該注意課堂上的讀書聲。這節課,我本來安排學生在學習字詞后再次以小組為單位分段讀課文,可還是因為時間關系,這一環節沒有進行。因為課文讀得的少了,也導致后面的“再讀課文,理清思路”、“細讀課文,理解內容”這兩個環節進展緩慢,因為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這樣的效果當然不夠理想。
改進意見
1、接受各位老師建議,我們的語文精讀課的兩個課時進行大膽改進,第一課時只完成“初讀課文,解決字詞”、“再讀課文,理清層次”這兩個環節的所有內容,即先預習然后馬上進行交流展示。第二課時則集中精力完成“細讀課文,理解內容”、“品讀感悟,感情升華”、“質疑解疑”這些環節,這樣讓每一節課更有針對性,同時也把學習任務分解開,更有利于節省時間。
2、小組考核機制需再完善。
3、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注意走下講臺,少講甚至不講。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一、成功之處
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同學抓住三個重點時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在教學中滲透作者的表達方法。
為此,讓學生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通過說話訓練,進行語言積累的同時,突破教學重難點。所以,我特意設計兩個語言訓練句式:
1.你們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寫燈的數量多?那些是寫燈的種類多的?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歸納、練習說一說。
2.請試試看,能否用從燈的數量多和燈的種類多,用一句話完整地表達出來。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們都干什么去了呢?請讀課文第9自然段。學生通過讀中進行交流。針對學生的交流、表達,我特意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評價理答:
1.這兩個同學交流的`時候,不僅恰當地用上老舍爺爺的話,還巧妙地運用了老師引語進行表達,真令人佩服!
2.各種各樣的花燈,加上五彩斑斕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誰能不喜歡呢?這么熱鬧的燈會,你們想不想讀一下呢? 這樣的選點訓練,充分利用理答這一種特殊的教學對話,仔細傾聽學生的問答,通過有層次、有秩序、有針對性的“追問”、“轉問”、“提問”和“反問”等理答有效方式,把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調動起來,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在升華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欲望。此時,此處語言訓練點的設計和教師對學生有個性的評價語言的設計,更好地讓學生敞開心扉去接觸語言,去感受語言,去體味語言,使學生在沉浸于文本語言和情景的基礎上,自由述說、自由運用本課習得的語言,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不足之處
1.教學的節奏把握還應該明快一些,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還應該確切些。
2.在語言訓練點的選擇上,選擇面較窄,達不到以點帶面的作用。說話句式訓練的設計,只針對多數學生,而對一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甚至難于掌握,應該對這些學生多謝關注,設計合適、樂于讓他們進行語言表達的語言訓練句式。
三、改進措施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對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開展以讀為主的閱讀教學研究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同時我也認識到在教學中還需要更多細節的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這是一篇拓展閱讀課文,篇幅較長,教學要求注重學生快速瀏覽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學習時,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交流合作,倡導個性化閱讀。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科技工作者富有創造性的方案,增強學生保護環境保護文物的意識。
在設計教學時,我不斷在想,如此長的篇幅學生如何在一節課中完成教學任務?我想起了學案的運用。一份好的學案可以節省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前我先給學生講了白鶴梁的故事,再引出問題:白鶴梁的'文化價值無與倫比,我們該怎樣保護它呢?讓學生先討論思考,然后引入課文,今天我們一起看看文物工作者是怎樣保護白鶴梁的。出示學案,讓學生按照學案上的要求一步步的閱讀交流討論,理解感悟。這樣,學生們的每一次閱讀都是有目的的,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在無形之中教會了學生學習方法。
這節課不足之處在于學生的自學能力參差不齊,有些學生沒有完成學習任務。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改進學案,分層設計,使每個學生都學得輕松學有所得。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我對《野草》這一文章,很有感觸。說實話,這篇文章我雖然是第一次教,但卻給深深地打動了我。然而,要做到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這一點還是比較難的。我想,語文課,就是要引領學生學會走近作者,走進文本。否則,我們的語文課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我學習的名師是薛發根的簡約教學,“倡簡、務本、求實、有度。”
簡約而不是簡單,簡約是一種境界,一種韻味,簡約背后是大氣、精要、深刻、智慧,也是超越。這樣的課堂將會帶給學生秋天的天空一般明凈澄澈的感受,讓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
“深入”研讀文本,方能“簡出”教學。我們課本中的文章應該說是篇篇精美,從字詞句到篇章結構,無不讓人感到它的簡約和精美,但總不可能在課堂上面面俱到,有時候,敢于取舍,簡約流暢反倒是一種大氣。
倘若沒有教者的真誠與深刻,就不可能有精彩的課堂。只有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鉆研,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碰撞,教師才會有對文本獨特而深刻的見解,才會獨具匠心地對文本進行取舍和加工,才有精彩的教學過程,才能借助文本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薛老師在對教材的解讀和重構上,往往有著自己獨到的、別出心裁的處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不斷地教學實踐,才能將教學理念很好地融入自己的教學之中,以下是我教完本節課后的一些想法:
1、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自主學習,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體現了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新課程理念。
2、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游戲等趣味教學方式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應的也就減少了人的動腦質疑的隋性。
3、正如備課時所想的那樣,學生提問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比如“盆花代表什么?……”這個問題,本來估計學生會最后才提的,因為那時課文內容理解比較充分,回答也就會得心應手了,沒想到學生一開始就提這個問題,真有點“不知所措”“手忙腳亂”。所以,我反思著如何才能讓學生的提問“有序”起來,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
4、考慮不夠充分。現在是和平時期,戰爭硝煙離現在的小學生久遠,他們無從感知,也難以理解當時的艱苦程度,無法將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同中華兒女不愿當亡國奴,抗戰到底的決心聯系起來。
5、讓學生充分閱讀感知得還不夠。背后的大氣、精要、深刻、智慧都不能達到意料中的效果。教學第一步就要讓學生閱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才能為后面的質疑、解答做鋪墊,那么要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地在讀中感,讀中疑,讀中悟呢?這就是我接下來的教學要注意研究的了。
上完課很久,我心情還無法平靜。這一次的教學經歷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精心設計教師的導語等等都是至關重要的。導語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教師評價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回顧《賣火柴的小女孩》順勢講到《凡卡》一課,契科夫筆下的九歲凡卡又是怎樣悲慘的生活呢?學習課文,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熟課文,標注自然段。接著一段一段瀏覽讀,說出每段的大致意思,這樣就自然明白了文章按“準備寫信——寫信——寄信”來寫的。其中寫信部分有信的內容和回憶部分。寫信當中穿插了回憶鄉村生活的`情景,這種寫法就叫插敘。
引導學生讀,和學生一起學,一起探究自然對課文有了初步的認識。
深入下去探究文章的內涵,讀信的內容體會凡卡的悲慘生活。從關鍵句,關鍵詞中充分感受到這樣的生活讓凡卡只有死路一條了,從而認識到社會的不合理。讀中說體會,體會中讀是感悟深刻文章的一種樸素的方法,也是心靈和文本對話思考的過程。
再來學習穿插的回憶鄉村生活部分,學生美美地讀著,多美好的生活啊,難怪凡卡求爺爺把他接走。可凡卡能被爺爺接走嗎?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鏈接當時的社會背景,學生走進當時社會去思考,去理解。在交流中學生認識到爺爺不可能收到凡卡的信,凡卡的悲慘的命運控訴著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合理。
可最后作者卻寫凡卡做了一個甜蜜的夢,夢見爺爺讀他的信。為什么要這樣寫呢?探究中體會文學的魅力,不必多講,點到就讓學生多多讀,讀中體會文學的魅力。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一、色彩美。
詩人展開語言的調色板,選用繽紛的色彩,將眼前的景物描繪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使它產生了誘人的魅力。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黃綠相間,白藍輝映,讀來怎不令人心曠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暢?
二、結構美。
這首詩巧妙地將數字運用于形象思維領域,既使詩在結構上渾然一體,又獲得了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一種神思馳騁的時空美。第一句兩個黃鸝,寫點,是近寫;第二句一行白鷺,寫線,是遠寫;第三句千秋雪,寫面,表明了時間;第四句萬里船,展現了空間。簡短四句詩,點、線、面相互交織;遠、近、時、空彼此對照,構成了這首詩內在的結構美,耐人尋味。
三、意境美。
這首詩描寫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機勃勃的景象,抒發了作者難以抑制的喜悅之情。
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由近及遠,由低及高,寫的是動景,草堂周圍翠綠的柳樹上成對的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后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由遠及近,寫的是靜景,作者身在草堂憑窗遠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積雪,低頭瞥見門外停著的來自萬里之外的東吳的船只,不禁喜上心頭。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動靜交錯。色彩明麗,有條不紊,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作為三年級的學生不需要對古詩了解得多么透徹,理解得多么深刻,只要求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并大致了解古詩的意思就可以了。理解詩句的意思我給學生設計了兩個梯度:這首詩的前兩句意思淺顯,所以在教學設計時讓學生自己來說,后兩句意思學生比較難以表達,所以以老師的講解為主。整首詩四句話的理解,我都是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去感悟和體會。如:在教學第一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讀著這首詩,我們一起跟著大詩人杜甫去他的家鄉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時正是陽春三月,天氣晴好,微風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讀詩文,忽然聽見窗外鳥叫的聲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見了什么?在教學第二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我們再隨著杜甫的眼睛往高遠的藍天看看,又看見了什么?在教學第三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讀了這兩行詩,我們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處生機勃勃,春意融融。這時詩人杜甫往遠處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學第四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這時詩人又低頭一看,門外的江面上停著一艘艘船。猜猜哪個字是停的意思?這些船都是從遙遠的東吳行駛而來的。哪個詞說明這些船行駛的路途很遙遠?我們的眼睛始終跟隨著大詩人杜甫的.眼睛去觀察,去體會,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挖掘文本的空白點,然后進行說話或寫話訓練
挖掘文本的空白點,然后進行說話或寫話訓練,是我們語文課堂教學常用的方法之一。
我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美景:陽春三月,微風徐徐,柳樹,有兩只的黃鸝鳴叫,仿佛。天空,一群白鷺排著,展開的雙翅,向著藍天地飛去。憑窗遠眺,只見西面的岷山上,整個美景好像是。門外江邊,停泊著的船只,他們即將。
在練說、練寫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也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日常積累,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課堂上讓學生先根據出示的填空口頭練習,再讓學生把它當做一次小練筆寫下來這樣不僅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寫作能力。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1、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紹了北京的春節習俗。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描寫細膩生動,結構清晰。上完這篇課文我用了6個課時,教學過程總體上是順暢的,上課過程中有兩個地方同學們給了我不小的驚喜。
一.讀課文,說說作者是以什么為記敘線索的?當我給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反復讀課文之后,學生對這個問題竟然沒有選擇沉默,有同學根據自己的讀書收獲,說出了課文是以時間為順序來寫的……那一瞬間,我的內心如花般燦爛綻放。上一屆的學生學習這一課的時候,我拋出這個問題,無奈全場是一片寂靜,沒有一個學生能夠找到課文的行文線索。時隔三年,重教這篇課文,我備課時在問還是不問或者以怎樣更好的能讓學生理解的方式去問這個問題,是我糾結了許久不能釋懷的難題。最后我準備了兩套方案,先試著亮出這一問題,看看學生的反應如何?如若這一石塊激不起一絲漣漪,那便帶著學生逐段逐段讀出文中被時間之手串起的一個又一個關于春節的那些不尋常的日子,再將這些日子依次排列下來,學生也就不難回答出文章的記敘線索了。
二.作者課文中記敘的春節的這些日子中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關于“詳寫”和“略寫”,從七年級開始便有接觸,但是考慮到我們聾生的認知特點是“學得慢,忘得快”,因此在提問時,我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拋出這個問題。一開始,同學們也都有些摸不著頭腦。過了幾分鐘,吳清任同學自告奮勇說他能告訴同學們什么是詳寫和略寫,我便順水推舟讓他來當“小老師”給同學們補習這方面的知識。吳清任用聾人手語將詳寫和略寫解釋了一遍:詳寫就是寫得很具體,寫得比較多、比較長的內容就是詳寫;反之是略寫。我又順勢而導,你說的很對,那你能不能以課文中寫的關于春節的幾個重要的日子來給大家現場舉例說說哪些是詳寫的、哪些是略寫的?于是,在吳清任同學的娓娓道來中,之前提出的關于詳寫和略寫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這兩個教學環節給我的啟示是: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我們聾生的潛能。在閱讀理解上,我們一直認為這是聾生的弱項,稍微有些難度的問題,我們都會在心里掂量半天,總在想這個問題這樣問學生能理解嗎?我們怎樣用更通俗易懂的話來問比較合適……我們總是徘徊在問與不問、如何問的邊緣,其實只要我們放開手給學生留一片可以自由進出小天地,他們未必回饋我們的都是失望,有時很可能是令我們喜笑顏開的天清地闊。
2、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紹了北京的春節習俗。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描寫細膩生動,結構清晰。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教學的參考,我作如下反思: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深入,針對東部孩子的特點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后、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
但是,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學的這一節課,也有以下幾點不足: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說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同時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在今后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把握教材,課上適當的放和收。
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系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問題即課題,立足于教學實際的研究必將有利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3、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詳略得當,而且按照時間順序描述了北京春節的習俗。六年級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默讀課文的基礎上,說說老北京在春節有哪些習俗?文中哪些部分是詳寫,哪些部分是略寫?利用合作預習表格,引導學生把時間找出來填寫在表格左邊,右邊填寫具體習俗。通過填寫表格,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并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通過表格的填寫不難發現作者在臘八、除夕、初一和元宵是詳寫部分。此時出示本課主線問題:作者是怎樣寫出各時間段特點的?畫一畫,寫寫自己的感受,師生再共同學習詳寫部分。在分析課文時,學生說得比較到位,但是老師指導學生朗讀還有所欠缺。還應該提高對朗讀訓練的重視程度。最后,通過語言啟發學生總結作者寫法上的特點,體會詳略寫的好處,指導學生在習作中嘗試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諧統一的,豐富多彩的人文內容以優美的工具而愈顯出其風采,優美的工具借豐富多彩的人文內容而愈突出其魅力。本節課我美把握好“一課一得”、“讀寫結合”的尺度,重點放在了指導學生體會詳略得當的表達方法上,缺乏對學生讀的訓練,學生讀的方法少,讀的形式少,學生感悟理解就很膚淺。本人覺得這節課傾了工具性,輕了人文性。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更上一層樓。
4、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說過:“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是啊,生活是的老師,課堂源自于生活。課堂教學正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觀點與結論。在執教《北京的春節》這一課時,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上課前,我先出示一副對聯“鑼鼓喧天辭歲舊,爆竹聲中迎新春”,請學生回憶寒假里剛過過的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春節的場面,并讓幾位學生為大家描述過節的情景。對學生來說,春節剛過去不久,氣氛猶濃,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這樣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我利用課件讓學生讀讀北京小孩過春節的童謠,讓他們饒有興致地談談自己對童謠的理解,再揭示課題,和他們一起走進作家老舍筆下的《北京的春節》。我覺得教師必須以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生,通過自身的言語激勵、誦讀歌謠等形式,使他們自始至終保持對課文的情趣。我正是帶著極大的興趣來上這一課的,我的情緒也極大地感染了我的學生,大家學得也很投入。
二、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我認為一節好課就應該對課文重點語段進行朗讀與感悟,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讀、反復的想,再進行反復說的訓練。在重點語段的處理上,我讓學生通過反復讀,反復地想象來展開。比如教“除夕”這部分時,我先讓學生讀這段,然后說說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再通過教師的引導,體會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因為多數學生都生活在農村,還有一些同學是留守兒童,父母難得回家一趟,只有過年或過節時才會與他們團聚。所以他們對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節的印象較為深刻,交流時就不會出現“冷場”了。
課堂上,我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春節的氛圍,在說中融入過年的情景,讓他們在扎扎實實的讀和說的訓練中感受北京春節的喜慶、熱鬧和歡樂。我還指導學生運用讀課文畫句子的方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讀書討論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熱鬧、大年初一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在朗讀中細細體會老舍那“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
三、詳略得當,學習表達方法
在課文中,老舍先生選擇了春節中的九個時段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臘八、除夕、初一和十五這四個時段為詳寫,其它為略寫。要是在學習時,處處點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達到囫圇吞棗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重點時段來品讀,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課堂作業本上的那份表格,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而且這一課的板書,我都是讓學生說,請學生自己上去寫,讓他們感受到黑板不再是老師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感受到黑板上也有屬于他們自己的一片天地,感受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
課文學完后,我還讓學生說說“我們農村的春節是怎樣的?它與北京城市的春節有什么不同?”一石激起千尺浪,孩子們暢所欲言:“過年前,我媽媽忙著做豆腐、炸油豆腐、做饅頭和米馃。因為上墳時,我們要用這些食物去拜祭祖先的,讓他們過年時也能‘吃飽’”;“除夕那天,我會幫爸爸一起貼對聯,之后再和他一起上墳去拜祭祖宗,初一那天我們還要上墳掛紅紙,保佑全家人的日子紅紅火火”;“初一一大早,爸爸早早起床開門放煙花,表示開門大吉;大約到八九點鐘,我們起床后早飯要先吃糖水蛋,象征著家人生活的甜蜜,隨后再吃媽媽煮的長壽面,它代表著每個人都要健康長壽”……正是因為他們有了這樣的生活體驗,所以說起來才會滔滔不絕。
是的,生活是的老師,豐富多彩的生活,豐富多彩的體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喚起了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欲罷不能。課堂上,我欣喜地感受著課堂教學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這一切都源于——生活這個的老師。
5、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本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方面的問題;接下來略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知道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進行敘述的,并按時間順序列舉出這些日子;然后讓學生默讀課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們都有些什么風俗習慣,并完成表格填寫;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作者是將哪幾天作為重點來寫的,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再接著就是找出文中描寫孩子們的句段,仔細研讀,體會孩子們過春節的感受;最后,再回顧全文,看你從作者的敘述中感受到了什么,體會文章的主題。
至此,課文的主體部分已經學完了。接下來我先給同學們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們過春節的不同習俗。然后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了課文后的閱讀鏈接,體味不同的人過春節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寫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導同學們說說自己的家鄉或家里過春節的習俗。最后,讓他們動筆依照課文或課后的閱讀鏈接把剛才口語交際的'內容寫下來。從作文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同學寫得是比較成功的:按時間順序寫得詳略得當,較好地表現出了春節那種熱鬧、祥和的氣氛;特別是孩子們的那種無憂無慮和快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一是以讀促悟。每一個學習目標基本上都是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去完成,老師極少去代替。二是充分發揮了閱讀鏈接的作用,并有目的地進行了一些拓展。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三是比較成功地進行了口語交際和習作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做到了讀寫結合。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橋梁遠景圖》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杰出的橋梁設計師,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充滿想象力,有著很強創造能力的人。在教學這一課時,怎樣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情從事學習和思考,會迸發出無窮的智慧火花呢。
我在課前,先布置學生搜集茅以升先生的有關資料,閱讀童年書架。了解他的故事,使學生明白茅以升正是因為小時候看了家鄉橋倒塌造成的悲劇,而從小立志建造更大更好更堅固的橋梁;了解茅以升不但是橋梁專家,還是愛國者。使學生的心靈產生對茅以升的敬佩,這樣充分調動起學生對學習此篇課文的興趣。新授后讓學生再去搜集各類科學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科學故事。能使課內外知識有機地結合,而且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這篇課文條理清楚,在課上,我緊緊圍繞課改的精神,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如介紹茅以升的生平;“說古道今”對橋的知識交流;通過“小小辯論賽”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等等。
因為《橋梁遠景圖》本身就是一篇對未來橋的想象,所以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想象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自然成了教學的重點。我同樣的讓學生以研究小組開展學習,在第一堂課上,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說說橋的模擬圖;在第二堂課上,請學生設計除書上以外,你設計的將來的橋梁是什么樣?圍繞“將來的橋梁”這個話題進行想象說話。力求在共同合作的過程中,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又能使小組合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另外通過多媒體展示各種橋梁圖,使學生直觀地了解我國的從古到今的橋梁。使學生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對于這一課也是非常重要的。
讀寫結合是教學這一課不可缺少的,在最后我讓學生圍繞著“將來的橋梁”這個話題進行想象,把自己的設想寫下來。讓學生在小組內朗讀自己的設想,并說出它的特點和可行性,評選出組內的“小小茅以升獎”。
這一課的教學效果不錯,課堂學習氣氛活躍,也可能是孩子們喜歡科學的緣故吧。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匆匆》是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詩歌般的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足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光陰感到無可奈何和惋惜,提示了舊時代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全文語言優美,內容趣味性強,運用了大量對比,比喻,排比,擬人的修辭手法,語言生動具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讀出自己的不同感受,將自己的情感、內心體驗、思維方式帶入閱讀過程中,讓學生在讀書中感悟課文語言生動細膩的美,讓學生在讀書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悟情,悟理,悟文”。
在初讀的基礎上,抓住課題“匆匆”,從題入手,看看課文是怎樣寫我們的的日子匆匆而逝,帶著這個問題,通過讀,找出有關的片段和句子進行品味。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語言的美,在讀中品味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在讀中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積累語言。
這一節課,我認為有幾點較成功的地方:
1、我擴展了讀書領域:
學習語文,是學生接受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教育,同時也是提高他們語文實踐能力的過程。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為了擴展學生的讀書深,廣程度,我擴展了讀書領域,課前讓大家收集有關作者的資料,加深了解;課后讓學生收集有關時間的名言警句,進一步感悟時間的珍貴。
2、反復誦讀,積淀感悟:
朱自清先生說:“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卻在情感的濃厚”。此篇散文最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語言的優美,二是其情感的濃厚,引導學生深入地讀,富有個性地悟,結合自己內心的情感體驗去讀,去傾聽,傾聽作者的彷徨,傾聽作者的無奈,傾聽作者的傷感……及對人生的思索。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在閱讀中體會,在閱讀中領悟,在交流和討論中說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在這節課上也有較好的體現。
3、利用課件,回憶我們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仿寫:
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試圖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驅動學生靈動的心,飛揚他們智慧的語言,從而達到積累與運用的有機結合。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很多不足之處,如:
1、個別學生參與不夠主動,依賴小組其他成員。
2、還有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沒有形成系統,表達不夠明確,有的地方支離破碎。
3、還有的學生不能認真地聽別人的發言……
4、拓展延伸這個環節上得有些急促,沒有把首尾呼應的句子點出來。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牽一句而啟全篇
《和田的維吾爾》一篇淺顯易懂的課文,怎樣上出語文味來?怎樣更好地發揮學生自主性?
我深思著。
在教學中,在導入讀題后,學生通讀課文找到中心句,全文都是表達這樣一個中心的.意思。“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用這一中心句牽起全文地學習。
課文是怎樣寫出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過了十分鐘后,學生進行展示交流。“一個停電的晚上,環境惡劣,一個漢子還迎風引吭,體會到和田維吾爾人的豪氣與樂觀,不由得驚奇而肅然起敬。”如果換作我們會怎樣呢?聯系自己來談,在對比中體驗更深了。難怪說,讀中心句。這就是和田維吾爾人,繼續交流展示。有趣的交流,有趣的朗讀感受到和田維吾爾人甜甜的生活。在小結處,在過渡處,扣住中心句,朗讀中心句,在讀中一步步深化認識了和田人的特點,文章的表達方法也自然而然領悟到。
牽一句而啟全篇學習真好。
三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文言文兩則》講述的都是古代故事。
《學弈》通過兩個人學棋過程的對比,說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通過描寫兩個孩子圍繞太陽爭論的過程,體現了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這兩篇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已經具有結合注釋初步理解文言文內容的能力,所以我設定了結合兩篇課文的學習繼續培養這一能力。在斷句、朗讀方面仍需要加強指導,培養文言文語感。
上完這節課之后,我覺得成功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不采取逐詞逐句講解對譯的方法,不講古漢語知識,而是由學生對照注釋來理解課文,讓學生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和講故事的形式加強對文章理解。
2、樹立“朗讀是第一位”的觀念。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從而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
3、傳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我采用回顧以前是如何學習文言文的,因為自己發現的會記得更牢一些)即反復朗讀,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明白文章說明的'道理,簡化為六個字是:熟讀、理解、感悟。
4、教給學生如何談感悟。即“悟”就是悟道理,“感”就是聯系生活實際談感想。“感”要與“悟”相對應。
5、規范了板書。以前語文教學很少有板書,現在發現有板書更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為了能把書寫板書有機融入到課堂教學,講課之前,把板書設計熟記于心,還在紙上練了好多次。
6、得啟示。在充分讀的基礎上學生自認而然得到啟示。
總的來說,感覺這節課上的輕松,順暢。學生學得很投入也很開心.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13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4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6-07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3-10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匆匆》03-30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匆匆》05-10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03-17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03-13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03-13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匆匆教學反思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