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大全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1
《學會合作》這篇課文是一篇演講稿。在教學這一課時,我主要圍繞“為什么要合作?合作有什么好處?怎樣合作?”這三個問題進行教學。教學中,我先出示了三個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些問題。有了讀的目標,學生讀得很認真,很專注,因而在交流時,同學們都躍躍欲試,都想表現自己。
當學生說到外國教授說“在這些孩子身上看到了可貴的合作精神”時,我不失時機地提出了一個問題:“你想對這個具有可貴的合作精神的孩子說些什么?當你遇到這種情況后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學生們各抒己見,充分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樣聯系實際教學,讓學生更能體會出七個孩子的.偉大和榜樣作用。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2
師: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第10課《莫泊桑拜師》,齊讀課題。
生:(齊讀)莫泊桑拜師。
師:在讀題時,你們想到些什么,有些什么推測?
生:讀題時,我想到課文寫的這個人——莫泊桑可能是一個外國人。
生:讀題時,我推想課文重點可能會寫莫泊桑拜師學習的經過。
生:讀題時,我想到這篇文章中應該會寫莫泊桑為什么要拜師,以及他拜師學習的結果怎么樣等內容。
師:在讀題時,大家的腦海中有沒有產生過一些感興趣的問題呢?
生:我想知道莫泊桑是個什么人。
生:我的問題是莫泊桑向誰拜師學習的。
生:我想搞清楚莫泊桑為什么要拜師學習,他是怎樣拜師學習的,結果又如何。
生:我想知道莫泊桑拜師最終學到了什么。
師:這些有價值的問題正是我們讀書時要著重思考的。不過,有些問題大家在預習中可能已經得到了解決,現在我們就做交流。
生:莫泊桑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小說家。他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羊脂球》引起轟動,此后陸續寫了一大批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贊譽。此外,他還寫有《項鏈》《一生》《俊友》等小說。
生:福樓拜也是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的寫作態度很嚴謹,主張文學應當真實地反映社會現實,很注重藝術和語言的完美,反思圍繞課題思想的體現與落實《莫泊桑拜師》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從小熱愛寫作的莫泊桑為了能夠寫出好作品,拜福樓拜為師,得到了悉心指導的事。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緊扣該篇文章題目引導學生進行了閱讀預測與質疑,從課題開始嘗試著引導學生作閱讀探究。
一、抓住課題進行閱讀預測,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探究興趣
課堂上,學生由題目中的五個字,推測出課文寫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文章的重點是什么,文章的結構是什么等等。學生的'這些閱讀預測,不是無根據的猜測,它是學生在相關的“背景知識”基礎上的感性推斷。開課之始給學生這樣一個閱讀預測的機會,學生的閱讀探究興趣一下子便被調動起來。
二、抓住課題進行閱讀質疑,可以指引學生的閱讀探究方向
疑問是思維之始,也是學生閱讀探究之始。學生對課題進行了一番閱讀預測之后,即產生了閱讀探究的濃厚興趣。教師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扣題質疑,學生從剛才感性的閱讀預測之中一下子就進入了理性的思維之中,這樣就為學生進一步閱讀探究指明了方向。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外資料交流問題,使閱讀探究的問題既來自學生之中,又能依*學生自己去探究解決,這樣的閱讀探究才能給學生真正的收獲。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3
本單元的主題是“共享生命的陽光”。它所展示的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戰爭與和平’,作為教師的我們很容易理解這個問題,但對于我們的學生卻是一個難解開的謎。我們能做到的就是教育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愿望:去共享生命中的陽光。
《相片》一課敘述了一位農村婦女給戰火中的丈夫寄相片,寫信的事,借以表達老百姓對戰爭的痛恨,對幸福和自由的渴望與追求。其中的青年婦女用自己受苦受難的容顏去激勵丈夫勇敢作戰,這是一個農村婦女的切身體驗和崇高感情,它給人的感覺真實可信。文章平實樸素,沒有空洞的高調,卻完美地體現了一位青年婦女的崇高心意和戰士的英雄氣概。作者借助正反的對立和轉化,使人物形象的美好在這里達到了極致。
在深入的研讀了教材之后,我把第二課時的訓練重點定位為“文中是怎樣的一張相片?這張相片的.來歷是怎樣的?那封信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青年婦女為什么要在信中夾寄這樣一張相片?”為中心話題。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閱讀進行批注,然后同桌,小組進行討論總結,最后全班交流,教師做出引導。在指導學生共同感悟討論課文的同時,我認為課堂教學中有以下幾點不足:
1、文章中是用中年婦女簡潔的話語來刻畫人物性格的,年輕婦女說話時的神態的變化,同“笑著說”,“嘻嘻地笑了”到“鄭重地說”,理到“抬高聲音說”的變化,如果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去讀,就更能體會到中年婦女的崇高形象得以完美的體現。在這一點上,沒有把握好。
2、應該抓住青年婦女“高聲說”,進行朗讀指導,“為什么中年婦女要高聲音的說”從而讓學生體會青年婦女激勵丈夫在前方勇敢殺敵,可以看出中年婦女是多么痛恨戰爭,對幸福和自由的渴望與追求。我在這段教學中學生朗讀不到位,以至于學生感悟不深刻,東一句西一句,說不到正點上,如果讓學生再小組讀,互讀,細讀,就會更好了。
雖然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能圍繞中心話題組織學生去討論和學習,但到學生討論問題的時候,不能很好地組織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的朗讀。現在都在學“杜郎口”的教學模式,語文課堂的第一課時的教學采取這種模式的確很好,利用學生板演、小組間互相提問的方法確實能把基礎知識夯實。但對于第二課時,我認為還是先設定一個中心話題去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全班討論交流更好。因為第二課時,除了讓各個小組討論問題,讓他們的思想火花碰撞達成共性的答案之外,還要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深入的讀文。不管是什么課文,我認為在教學的時候都要把朗讀課文作為一個重點去落實。精讀課文多讀,略讀課文可以少讀,但絕對不能不讀。如果語文課沒了朗讀,也就不是語文課了。
“語文課”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訓練語言文字的課,也就是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讓學生更好的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既要訓練學生文字也要訓練學生語言,文字是寫出來的,語言要讓學生來說的(要通過第二課的討論和朗讀來完成的)。現在我們可以利用杜郎口的課型來落實文字的訓練,用我們以前第二課時的訓練來落實語言的訓練。如果把杜郎口的模式和我們的第二課時的課型有機的結合起來,應該是既適用又高效的,這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4
《草蟲的村落》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組課文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將帶領學生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學習本組課文,要求學生要注意體會作者是怎樣細心觀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獨特的感受;還要體會作者是怎樣展開聯想和想象的,表達這些獨特感受的。本篇課文作者以奇異的想象,追隨著一只爬行的小蟲,對草蟲的村落作了一次奇異的游歷,在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蟲村民,看到了像南國少女般的花色斑斕的小圓蟲,看到了甲蟲音樂家們像靈泉一樣美妙的演奏會,看到了“村民們”行色匆匆而又分工精細的勞作場景。使我們感受到作者與小生命交流中所體現出來的那顆晶瑩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間洋溢著的濃濃的生活氣息。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對小蟲、小動物的'喜愛之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拿到這樣的文章,喜讀、樂讀。在品讀感悟文章、領會文章的表達方法時,以讀代講。我采用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讓學生在反復地品讀重點語句的過程中,加深印象,在教師的引導和充分地朗讀中展開交流。學生活動的時間充足,活動的范圍廣泛,能夠積極討論交流自己的感想,能夠展開合理的想象。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回憶自己曾經親近、觀察過的小蟲,由此產生共鳴,學生心里的聲音猶如一股股清泉不斷涌現,學生們個個揮筆躍躍欲試,十幾分鐘過后,學生們那一段段充滿童趣、豐富多彩的小蟲世界待以之久展現……孩子們眼中的童話世界展現地淋漓盡致,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也能夠模仿《草蟲的村落》文章寫作特點,采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5
課文第一自然段寫了內蒙古草原美麗的景色。在教學這一自然段時,我是這樣做的。
先自己熟讀課文,畫出中心句,弄懂作者觀察順序(即從上到下)和寫作特點(總分)。大體了解了這些內容,理清了文章脈絡后,再細讀課文。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究,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來寫,用橫線畫出來。接著逐句分析,看看草原的天空是怎樣樣的,齊讀,品讀,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天空的明朗和作者愉快的心情。從天到地,地上作者采用的`是總分的寫作方法,先總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分析這一句:草原遼闊,一片碧綠這種美是真實的,充實的,所以綠得實在而不空洞。分別找出描寫小丘。羊群。駿馬大牛的句子分別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再一起朗讀,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
抓住比喻句,擬人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并參透寫作指導,并結合這個自然段寫景和抒情相結合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的參透。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6
學習目標:
1.交流對學過的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說說自己的見解是怎樣獲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學習了本組課文,在寫作表達方面有哪些收獲。
2.熟讀并背誦名言,養成積累的習慣。
3.讀懂成語故事《邯鄲學步》,理解成語的寓意。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重新閱讀本組幾篇課文。
2.查閱、搜集資料,了解“日積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處、作者和含義。
3.閱讀成語故事書。
教學過程:
交流平臺
一、談話導入。閱讀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樣獲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體會范例。結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讀懂課文,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
三、遷移練習。各自找一找本組課文或以前學過的課文,與同學和老師交流對學過的某篇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說說自己的見解是怎么獲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練習。結合自己讀過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樣獲得的,是怎樣加深的;在寫作中嘗試運用本組課文在表達感悟方面的寫作方法。
日積月累
一、各自讀一讀,想一想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組內互相說說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對這6句名言含義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師及時講解。
四、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背誦名言。
五、當堂檢查背誦情況
六、拓展。你還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成語故事
一、讀故事,講講故事的內容。
二、悟寓意,說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三、想生活,談談現實生活、學習中有沒有邯鄲學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閱讀,推薦《東施效顰》和《蜥蜴失策》兩篇文章,供學生閱讀。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7
本組教材以“勿忘國恥”為專題。《圓明園的毀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痛恨;《狼牙山五壯士》頌揚了抗日英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偉大的獻身精神;《難忘的一課》敘述了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剛“光復”時,臺灣人民學習祖國文字的動人情景;《最后一分鐘》是一首富有時代感的詩歌,抒發了香港回歸祖國時,華夏兒女無比的喜悅與自豪之情。這幾篇課文雖然體裁不一,有敘事性的散文,有作者的親身經歷和抗日英雄的事跡,也有詩歌,但字里行間都飽含著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
認真研讀整組教材后我們不難發現,本單元語文學習的重點是“搜集有關資料,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并在學習過程中加以運用”。因此我們在備課時應把整組教材作為一個整體,注意單元中各學習內容之間的鋪墊和照應。
教學的總體思路:課前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背景資料,積淀情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當時歷史的回顧,把握文本內涵;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抒發愛國之情。《圓明園的毀滅》《狼牙山五壯士》,這些課文內涵深厚、歷久彌新,教師們在教學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保留的課文在本冊教材中因為被編入了新的單元,體現了新的教學功能,因此在教學時我們要用新的教學理念重新設計。
主要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搜集、整理、運用相關資料了解中華民族的屈辱史,領悟課文表達的方法。
一、借助資料,豐富文本體驗
那段屈辱的'歷史,與學生的生活有距離,文章字里行間飽含的濃厚情感,學生較難體會。為克服這一閱讀障礙,相關資料的拓展在教學中顯得十分必要。“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有關資料,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并在語文學習中加以運用”是本單元的語文學習的重點,這一要求也貫穿了整個單元的始終。
1.課前布置學生搜集相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
2.課中教師緊扣語言文字補充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3.課后引導學生進一步搜集資料并進行初步的分類整理或進行拓展閱讀
二、揣摩表達形式,體會表達效果
葉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光是走“從內容上尋求”這一步,不是完整的語文課,必須“著眼于語文形式方面”,才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收獲。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語文學科在文本方面與其他學科最主要的區別,就是讓學生認識并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是怎樣通過語言形式來表達的。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初步的閱讀能力,因此在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時,還要讓學生揣摩課文的表達形式,體會表達效果。
1.著眼于遣詞造句
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提出問題,特別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找出有關語句,并結合資料體會。再在全面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讀,就會收到理解內容和學習語言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師不僅要能用問題引導學生體驗、感悟語言,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指導學生學習提“語言問題”,不僅會提思想內容方面的問題,而且會提詞、句、段、篇表達上的問題,通過圍繞這一類問題進行讀、議、練,使學生既知道在表達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為什么好。以達到遷移和運用的目的。
【課例】
(一)自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三次出現的部分。
1、劃出感動你的詞句,多讀幾遍,談談你的感受。2、在學不明白的地方打個“?”。
(二)交流抓住重點詞句出示,并適當展開引導。如下:
A、他用粉筆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寫著:“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學生先談自己的理解,相機引出:這普普通通的幾個字,為什么要一筆一畫地寫?理解“光復”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8
第一單元
1草原
1.巧用媒體,引導學生走進美的意境。利用多媒體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多次運用了多媒體課件,使音樂、圖片、文字融為一體,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受到沖擊,自然而然地陶醉于草原美的意境之中,從而不僅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升華了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2.立足文本,在誦讀中“言”“意”兼得。閱讀教學不能僅僅把著力點放在“寫什么”和“為什么寫”上,還應關注“怎么寫”和“用什么寫”;不能只在理解內容、體會感情上用力,還應擔當起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任務。尤其像這類文質兼美的文章,更應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讀悟中積累文中的優美語段,學習作者獨特的表達方式。如在學習草原風光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體會關鍵字詞的獨到之處,揣摩比喻句的用法之妙,感受作者情景交融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在內容與表達之間走幾個來回,真正做到“言”“意”兼得。
不足之處:第一課時內容含量較足,以致教學中時間比較倉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覺,對一些重點語句的引導感悟,稍顯粗糙,對一些可模仿學習的小練筆也未能適時安排。
2丁香結
教學中,努力落實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在品析描寫丁香花的語句時,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是從描寫丁香花的顏色、形態、香味的角度來寫的,從而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想開去,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其他植物,是什么顏色的,有什么氣味。在閱讀理解中,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對如何聯想到生活中的事物的方法進行指導。學生能夠由課文中的丁香花想開去,聯系到了其他花,閱讀方法得以運用。在感悟古人眼中丁香結的愁怨時,在理解作者眼中丁香結的積極豁達時,學生的思想變得深刻,體會了丁香結中的象征意義,也有了更多的個性化解讀。
3古詩詞三首
這篇課文是詩詞,教學應該努力在朗讀、感悟上下功夫,讓學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誦讀吟唱中升情。“詩詞”的教學重在想象、品讀、悟情。教學過程中,我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關鍵處給予巧妙引導,充分把握詞的基本內容,然后通過品讀悟情,畫面煽情,把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與詩詞產生共鳴。
朱熹說過:“教人不見意趣,必不樂學。”備課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去感受和體驗詩詞的優美意境,體會詩人的心境,我設計了通過美麗的畫面和音樂,創設出其樂融融的學習情境。這樣做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趣,也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來表達自己對詩詞的感悟,再一次促進學生與課文的對話和溝通,使學生與作者之間產生情感的共鳴。“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我以《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作為一個生長點,引導學生去搜集詞,吟誦詞,把學生的視野一下子由課內轉向課外,有效地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空,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理念。
4*花之歌
有人說:“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作者所展現出來的情和我們師生所感悟到的情是學習散文的關鍵所在。而散文“形散神不散”,是不適合多做分析理解的。我引導學生習作:變形記
指導想象,打開思路
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學生習作常常是困難重重,教師就應該給予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打開思路,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間,指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想象,幫助學生搜集整理習作素材,可以是變身為動物、植物。我細致地指導學生怎樣去寫自己神奇的經歷,揣摩人物當時的動作、心理,指導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進行生動的敘述。我體會到這是把習作寫生動的關鍵之處。
第二單元
5七律·長征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期待·失望·感動·回味
上完了《長征》一課,不甚理想,感慨萬千,希望反思一下,于失意中總結一點有用的收獲。
期待
在這次公開課講課中,我選擇了《七律·長征》這一課,因為我覺得毛主席寫的這首詩實在是太有氣勢了,我很喜歡。但全詩僅有五十六個字,這么短短的一首詩,怎么才能教好來?我有些許擔憂。為此,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了解了長征的背景,設計出了詳細教案,還精心制作了課件,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我是第一次教高年級,而且這次活動是同課異構,對于我來說有很大的壓力。我期待著通過我的努力,這次教學能取得預想的效果。
失望
上完這節課我自己感覺很失望,并不是對我的學生失望,而是對我自己很失望。尤其是我講完之后,緊接著聽了蘇曉麗老師講的《七律長征》,我更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我從對比中得知:自己對教案還不熟悉,尤其是自己對長征了解的還不夠徹底,所以講解的時候不能講出感情,更沒講出氣勢,沒有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自己講得還是較多。但是我覺得“失敗是成功之母”,今后我一定要仔細鉆研教學,多讀,多學,多思,自己的教學會上一個臺階的。
感動
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天上課時,我看到了令我激動不已的一幕幕:課堂上,全班學生都深深地沉浸在文本里,他們朗讀是那么充滿感情,他們的神情是那么專注,情到深處,看到他們全體配著音樂背誦全詩時激情滿懷、壯志凌云的樣子;聽到有的孩子稚氣地說:長大了我也去參軍……我知道長征精神已經深深震撼著他們幼小的心靈,《長征》這一課已經深深烙印在他們心里,我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回味
看著教案,回想這節課,我覺得我主要做了:
1.資源整合創設情境
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為學生創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開課時,我播放了一段電視劇《長征》的片頭給他們看,片中雄渾的歌聲,悲壯的畫面,立刻把大家帶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在理解“鐵索寒”那句時,我請他們觀看了一段電影《飛奪瀘定橋》的片段,那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那浴血攀鏈的紅軍勇士令孩子們揪心不已,有的孩子還流下了眼淚,發言談感受時都還在哽咽著,說不出話來。
還有那配合詩內容,隨著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樂展示的一張張圖片:金沙江、終年積雪的岷山……學生仿佛身臨其境。
2.以讀代講讀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讀指導,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將讀的`訓練貫穿于始終,使學生由讀生情。
指導他們讀詩時,我引導他們發現七律的押韻規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帶他們讀;學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句時,我進行了引讀、分男女讀、齊讀等,快結束本課的學習時,還請他們在音樂聲中一起起立背誦……朗朗的讀書聲,不絕于耳,學生在讀中感受詩人的情懷,領悟長征精神的深刻內涵,感情不斷升華。
3.利用資料巧解難點
我通過“資料袋”,巧妙地將學生陌生的時代背景、七律的特點、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長征的結局等情況穿插在教學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詩的理解減緩坡度,帶領學生走進那個年代,走進二萬五千里長征漫漫征程……
回味著這節課,欣慰之余也生幾許遺憾,教學中放手仍然不夠大膽,自己的指導過多,時間的把握也不夠科學。我想如果以后有機會再上這課,我一定會修改一些環節,努力壓縮,讓精華凝縮在四十分鐘里,僅用一課時,使這首詩的教學一氣呵成,呈現出更加完美的姿態!
6狼牙山五壯士
本課教學側重寫作手法的滲透。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使學生自主地“讀讀、想想、畫畫、說說、寫寫”,抓住關鍵詞語咬文嚼字,積累精彩語言,使學生學會刻畫人物的方法、安排材料詳略的方法。
預設:“壯”有氣魄的意思,為了保護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轉移,他們英勇殺敵、勇于獻身,這樣的戰士才能稱得上壯士。“壯士”表現了對五位戰士的敬佩之情。課文的字里行間書寫著五壯士英勇豪邁、氣壯山河的行為,一個“壯”字讓我們對他們生起了崇敬之情。所以用“壯士”更貼切,不能改。
7開國大典
在開篇時,教師精心設計導語,板書了三個特殊的詞語:1949年10月1日,北京,開國大典。先讓學生說說這些詞語特殊在哪里,然后用上這三個詞語說一句話,最后讓學生在“開國大典”前加上一個詞語。其實這樣就在無形中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并且讓學生很容易理解“開國大典”就是為了慶祝新中國的成立而舉行的隆重而盛大的典禮。
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使開國大典這一特殊事件在孩子們的腦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也鍛煉了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最重要的是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8*燈光
1.多角度解讀“燈光”,對教材作了一些大膽的取舍,用“多好啊”作為情感的經線,用“燈光”作為緯線,串起一幅關于“理想”與“獻身”教育精神的網絡圖,其間我充分利用課件出示各種燈的圖片,讓學生很直觀地了解到今天生活的美好。通過課文插圖來觀察并想象郝副營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達到了直觀理解,想象補充的目的。
2.上課過程中,我多次引導學生想象,以便豐滿不可見的故事細節,用圖片及生活經驗來讓學生們感悟到郝副營長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讓學生覺得英雄就像鄰家的哥哥,讓人感到親近。
第三單元
9竹節人
1.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圍繞一定的學習任務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并且創設情境,讓學生不僅對文本有了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同時,也知道了對不同的閱讀任務,所關注的內容有所不同,所采取的閱讀方法也有不同。
2.課堂中借助大家喜歡的玩具,從聊玩具開始到學習課文,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學生敢說、敢想,真實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
10宇宙生命之謎
本文是科普說明文,內容比較科學嚴謹,不容易閱讀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從文本中讀到科學知識,還要指導學生運用恰當的閱讀方法,去完成閱讀任務,去感知作者是如何來安排這些材料的。教學中,主要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有目的的閱讀”,讓學生借助課文旁邊的批注,根據不同的學習目標,學會用精讀、跳讀、細讀、瀏覽等方法,來閱讀學習理解課文內容。先讓學生選擇有相同學習任務的人員組成學習小組,再引導學生采用恰當的閱讀方式,有目的地進行閱讀,最后學生在自讀自悟,小組合作探究中解決提出的問題,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合作學習的快樂,還讓學生獲得了有效選擇閱讀方法來學文的這一閱讀知識。
11*故宮博物院
學生第一次接觸以材料形式呈現的課文,怎樣利用好材料完成學習任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中,我依據文前導讀提示,確定了學習任務,以任務驅動推進學習進程,使學生在目標引領下走進文本進行閱讀,閱讀有針對性。
本課的教學重點體現了單元重點訓練點——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學習前,我引導學生說說應該怎樣去閱讀,學習后,我引導學生總結恰當的閱讀方法,采取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閱讀策略。如:畫閱讀地圖、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有效地梳理文章,理清文章脈絡,更有利于快速地完成閱讀任務。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學習興趣高,閱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第四單元
12橋
1.以讀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注重了學生自主品讀和感悟理解。通過創設情境,激趣點撥,引導學生積極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朗讀描寫環境惡劣的句子,體會當時情況的危急;通過自讀老漢動作、神態、語言的句段,感悟老漢的光輝形象。這種在讀中悟情,在讀中入境,在讀中感動的學習方法,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
2.讀中學習,注意寫作方法的指導。在學生反復的朗讀和對老漢高尚品質的深深感動中,引導學生探究本文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慢慢積累寫作方法,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13窮人
1.教學中,教師努力創設了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每一個環節的教學都充分讓學生自說,自讀,自評,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說出感受,讀出感受。學生們在自由、民主的氛圍中受到了情感陶冶。
2.不足之處:在學習課文時學生品析得過多,有感情地朗讀不夠,學生自我探究能力培養得還不夠。朗讀訓練時間不足;學生對文本的感悟還不夠真切、準確;對人物內心情感體驗有所欠缺,特別是對桑娜善良本質的感悟不夠。學生對課文中字、詞、句的理解也許還有困惑,希望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加強訓練。
14*在柏林
這是一篇微型小說,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戰爭的殘酷性。作者截取火車上短暫的一幕,以后備役老兵的一段話為小說情節的核心,隱去所有背景、過程的交代,而把慘烈的戰爭后果直接推到讀者的面前。
教學時,利用課前導讀引發學生的思考,用瀏覽、思考的方法,捕捉有用的信息,借助自主閱讀、小組討論等方式,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那段歷史,最終感悟戰爭的殘酷性。
第五單元
15夏天里的成長
1.通過讓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提到的民間諺語,學生感受到了民間文化的形象與精妙,無形中也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為進一步學習正文做好鋪墊。
2.抓住重點詞句研讀,以及段落分析,使學生進一步走進課文,感知夏天里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在成長,而拓展閱讀和寫作小短文,更是讓學生從情感上升華為對文章主題的認識,從而進一步理解“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
3.從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怎樣用巧妙的方法從身邊事物的成長延伸到青少年自身的成長,再到“趕時候,趕熱天,盡量地用力地長”,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拓展思路,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理解得更加深刻。
16盼
1.由于本文屬于記敘文,節選自鐵凝的短篇小說,所以教學中首先從故事情節入手,先理清圍繞“盼”字發生的事情,讓學生在閱讀中不知不覺地走進主人公的心理世界。
2.沿襲從文章結構到內容再到感情主線的思路,引導學生一步步把握不同事件中主人公的心態變化,從而最終體會“盼”這一題眼的含義,教師再結合學生實際加以引申,從而讓學生有所收獲。
3.為了更好地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閱讀原文是十分必要的。閱讀原文,可以讓學生對課文理解尤其是情感層面有深層次的提高。
第六單元
17古詩三首
在教學《古詩三首》的備課過程中我發現,三首古詩都是借景抒情,第一首詩表達了淘金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首詩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第三首詩贊美湖陰先生的品性高潔。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通過不同層次的閱讀,由淺入深,層層深入。采用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的四步學習方法,由讀到悟到畫,使學生們不但讀懂了古詩,更讀出了自己對古詩的不同理解。
18只有一個地球
1.《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是一篇說明性文章,它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同時又告誡人們要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這是與人們息息相關的事情,學生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首先采用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地球是如此的美麗,和藹可親,以及人類對地球的破壞。這樣,學生便真正體會到地球外表的可愛,內涵的豐富,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2.另外,教學中,我遵循《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主體內化,激發了孩子的情思。當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球母親”的懷抱時,他們的自由天性舒展了,他們盡情地訴說著自己對“地球母親”的心聲。一聲聲、一句句飽含真摯感情的話語,多么令人心酸,扣人心弦。那不是僅僅在用語言說,而是在用心說,在用情說,在用自己對“地球母親”全部的愛說。
19*青山不老
1.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青山不老”的含義是什么?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2.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以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跡?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的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3.重視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能用自己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
20*三黑和土地
這篇略讀課文是一首詩歌。學生與詩歌有一定的情感距離。在介紹了相關的背景資料后,學生更能真切地感受到以三黑為代表的農民對土地的那份熱愛。整個教學設計中,以讀代講,以讀促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學生體會到三黑對土地的態度。在理解了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的基礎上,學生對土地有了新的認識,對土地的情感也更加深厚了。同時,在仿寫詩歌的訓練中,很多學生能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表達自己對土地的熱愛與深情。
第七單元
21文言文二則
文言文教學在小學是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是重中之重,那么教師要把握好重點:煉字煉句,理解并體會道理。通過品讀一段話、一句話、一個詞,體會文言文之意。首先,學生借助注釋與資料,疏通文意;其次,通過反復誦讀,想象人物的對話,體會人物情感;最后,通過對比閱讀深入理解文本,發現異同,直接導入單元主題。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教給學生學文言文的方法、策略,能運用這樣的方式去進行更廣泛的閱讀。
22月光曲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針對《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展開想象與交流,透過文字建立意象,從而引導學生走進貝多芬、走進盲姑娘、走進皮鞋匠的內心世界,感受音樂創作過程中人物的情感變化。
值得思考的是,我在課堂教學中過于注重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細化理解,將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建立在剖析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忽視了學生主動探究能力的培養。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23*京劇趣談
這篇文章語言通俗幽默,親切自然,運用舉例子的方法使文章更有說服力。在教學中,緊緊抓住“趣”,體會“馬鞭”的“趣”、“亮相”的“趣”,借助作者的娓娓道來,想象舞臺場景的生動傳神,為此,設計了四個層次的教學:一是初識京劇,感受京劇的與眾不同;二是結合資料,感受京劇的韻味不凡;三是從“馬鞭”“亮相”,感受京劇的藝術趣味;四是欣賞京劇,感受京劇的耐人尋味。四個環節從課外的資料到課內的自讀再到課外的欣賞,讓學生多方位地了解京劇,也讓課內閱讀立體化,學生一定會愛上京劇。
第八單元
24少年閏土
1.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一些不常見的事物。比如:“氈帽”,只是利用文字解釋,往往不能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借助各種各樣的氈帽圖片,學生便能輕松地記住它的形狀特點。又如:跳魚兒、獾豬、猹和刺猬等,借助生動的圖片,學生理解記憶的效果會非常好。
2.要想深入理解一篇課文,了解它的寫作背景是必要的。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最后一個環節時,教師采用多媒體電教手段,直接呈現本文的寫作背景,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之后出示小說《故鄉》的部分內容,供學生閱讀,為學生點亮了一盞思維拓展之燈。這樣做,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主題的深入了解,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寫作文,一定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賦予文字以生命。
25好的故事
本篇課文描繪的夢境非常美,在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來體會夢境的“美麗,幽雅,有趣”。但是由于時代差別,作者的語言表達與現在的不完全一樣。為了拉近學生與作品的距離,我引導學生結合相關的歷史背景,借助課后的“閱讀鏈接”來深入理解。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資料補充,學生才能更深切地體會到“昏沉的夜”中的壓抑、苦悶,更能體會作者再現這“好的故事”的用意。特別是理解最后兩個自然段時,由資料的介入補充,學生被魯迅先生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而深深感動,回頭再讀“好的故事”,融進更多的情感,學生的體會就更深了。
26*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本課是略讀課文,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主。引導學生抓住主要事件,理清課文脈絡。同時,描寫方法的賞析是教學本文的一個重點。文中在表現魯迅先生的品質時,運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方法,如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和神態描寫。在引導學生細致品讀時,學生領悟到每一處細節描寫都將人物形象變得更加生動具體,栩栩如生。為了更深刻理解課文含義,感受魯迅深受愛戴的形象,課前要引導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從而在課堂中進行介紹。
27*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地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詩歌運用對比的手法是感情更加突出。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讀指導中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
最后,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輻射魯迅精神,讓學生學習魯迅,像他一樣關愛他人,熱愛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并呼吁學生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樂意為社會作貢獻。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牽著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還有要評價學生的朗讀,指導學生朗讀這首詩歌,我認為這點也做得不到位。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9
曲廣會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著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
文章創作于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手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抓重點句子,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首先,能較好的創設情境:
上課伊始,通過課件一分鐘的展示,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雖然只有短暫的一分鐘,但緊緊扣住時間這一概念,激活了學生的情感,為下面的學習打下感性理解的'基礎。接著播放《匆匆》一文的配樂朗讀,舒緩的音樂,低沉的語調,把學生帶入一種情境,奠定了整節課那種淡淡憂傷的基調,學生在這種基調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選用教學語言,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發,心靈的傾訴和思緒的流逝,語言都很美。因而在課堂上,我所使用的語言盡量與本文一致,與課堂的基調相符。如:是啊,從這些句子中我們也感觸到了時光流逝的蹤跡,歲月如梭,時光飛逝,時間在我們每個人的眼前飛快的閃過,一日復一日,一年復一年,這就告訴我們要珍惜美好的時光,把握住自己生命的每一刻。
注意引導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激活學生的閱讀積累:
說一說學了課文后,你想到的關于時間的詩詞或格言。教學中緊扣重點,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聯系在一起。
不足之處:
1、教學中,沒能準確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由于學生是初次接觸散文這一體裁的文章,如能引導學生比較與記敘文,說明文的不同,會有助于學生更好理解課文。
2、關于作者朱自清的資料,不應出自教師之手,這樣便失去了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及整理信息能力的大好機會。
3、設計中雖是以讀為主線,以讀激情,以讀導練,但在教學中讀的還不夠,語言的感悟還不是很到位。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10
教學目標:9月28星期五
能區分形近字,進行詞語積累。了解詞語意思,積累成語。用修改符號改正句子中的錯誤。閱讀短文,填寫恰當的詞語。把握主要內容,回答短文后的問題。通過口語交際,說出你對自己生活地區的環境有哪些方面比較滿意,哪些地方不夠滿意。能自定題目,仿照5課的寫法寫一篇游記。
教學重點:
用修改符號改正句子中的錯誤。閱讀短文,填寫恰當的詞語,把握主要內容,回答短文后的問題。能自定題目,仿照5課的`寫法寫一篇游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時間:
教學目標:
能區分形近字,進行詞語積累。了解詞語意思,積累成語。用修改符號改正句子中的錯誤。閱讀短文,填寫恰當的詞語。
教學過程:
一、比一比,組成詞語。按照發現的規律,自己在各寫一組。
(1、獨自組詞,發現規律。2、交流)
二、讀讀下面的成語,在從本單元課文中找出幾個寫下來。
(1、讀一讀2、背一背3、自己寫出幾個)
三、用修改符號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錯誤。
(1、讀懂句子2、找準病處3、明白病因4、使用修改符號修改正確5、默讀復查)
四、閱讀下面的短文,從短文后面的語句中選擇恰當的內容填寫在文中的括號里。
(1、讀懂題目要求2、閱讀文章,了解意思3、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判斷怎樣填寫4、訂正答案)
五、作業:完成語文幫你學1—3題
教學反思:學生對“辨”和“辯”組詞還分辨不清。對于修改病句,學生能找準病因,但是部分同學不能過正確修改。學生對于詞語的積累有興趣,能積極的背一背。但是記憶速度較慢。應加以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時間:9月30星期日
教學目標:
把握主要內容,回答短文后的問題。通過口語交際,說出你對自己生活地區的環境有哪些方面比較滿意,哪些地方不夠滿意。
教學過程:
一、閱讀短文,完成后面的練習。
1、閱讀短文,了解短文內容。
2、明確短文后面的要求。
3、獨立完成。
4、交流(1、概括4自然段段意:找一組讀,全班評議,指出不足。修改)
二、口語交際
1、引導回讀《城市的標志》
2、文中作者說道:我們的城市和城市,已經越來越想多胞胎了,樹將成為城市的標志。
3、回憶我們生活地區的環境(自然環境;生態環境;認為環境)
4、說說對自己生活地區環境滿意嗎?那些地方比較滿意,哪些地方不滿意。
5、說說你能為改善環境作些什么?(先組內交流,在個別說)
要求:聽的同學要認真,對其進行評價。
6、師總結;讓我們保護好周圍的環境。讓我們有一個舒適,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
教學反思:學生能發現周圍環境的變化,能針對性地提出改變的原因,對村子周圍環境的惡化能引起學生的憂慮。學生能過提出整治的措施和方法,能夠對自身的行為提出要求。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11
一、導入新課
讀課題,你覺得《月光曲》應該是一支什么樣的曲子?
從名字猜想
我們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聽一聽。
咱們今天是語文課,我們語文課首先要從語言文字中聽出音樂來,瀏覽課文,從什么地方你可以聽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細讀課文
自由讀9自然段,你從課文中聽出了月光曲怎樣的旋律。
她好像面對這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讀。
齊讀,一二兩句。讀初平和、舒緩的旋律。
范讀:月亮也越升越高,穿過一律一律輕紗似的微云。
聽出音樂正在向高潮發展。
你還聽到了什么樣的樂曲。
激動人心的。情緒高漲的。我是從“忽然……”聽到的。讀。
板書:
旋律舒緩起伏激越
齊讀。讀初令人振奮的旋律。(是令人振奮嗎?)
指讀第九自然段。
從文字中聽出了月光曲旋律的變化,聽得對嗎?讓我們來聽一聽。
在這段話前還有一句話,皮鞋匠靜靜地聽著,咱們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靜靜地聽。播放音樂。
(這時候不要介紹樂章,讓學生靜靜地聽,就不要打斷學生)
有同學笑了,為什么笑?為我們鼓鼓掌。
我們都有一雙音樂的眼睛,我們聽出了音樂的旋律,音樂的旋律都是表達的作者的情感。讓我們走進作者的創作中去,自讀第二自然段,讓我們來體會貝多芬創作的過程,創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靜。
仔細讀第二小節,你就能體會到不同的心情。抓關鍵詞語。
談感到欣慰,因為人家談得是她的曲子。
從幽靜體會到平靜。
高興,因為他的曲子被廣泛的流傳了,在這么僻靜的地方都能聽到他的曲子。帶著這樣愉快的心情,走進了小屋。
有句話說,彈琴知音,談話知心。你能通過他們的談話知道他們的內心嗎?
他們很想彈好這首曲子。
讀一讀,在哪兒知道的?
很想聽到貝多芬親自彈奏。
有點無奈。
這個哥哥比較難受,因為他不能滿足妹妹的愿望。
指讀哥哥說的話。
沮喪的心情。因為小姑娘很想聽聽。
要從文字中體會,
我覺得他們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們家太窮了。
貝多芬聽了他們的談話,心情如何?
同情他們,想給他們談。
貝多芬走進門去,心情會有什么變化?
指讀。
他會十分的感動,進入房子的時候,發現小女孩的眼睛瞎了,還在刻苦的學習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動。
為什么說彈一首,怎么又彈了一首?
因為他發現他是一個懂音樂的姑娘,所以要再彈一首。
因為他覺得這個小姑娘是她的知音,聽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碼?
能從音樂中聽出就是貝多芬;從談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從音樂中能知道就是貝多芬,難道還不是知音嗎?
能聽到貝多芬親自為自己的彈奏,
貝多芬在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個詞叫作“知音難覓”,是多么的高興?課前我們查找過資料,知道了貝多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性格狂躁,脾氣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獨,在這里激動的何止是盲姑娘呀,還有貝多芬。(出示課文圖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動萬分,欣喜若狂,這時候“一陣風……”
激發了他的創作情思,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這情思由指端匯聚到琴鍵上,讓我們再來聽……《月光曲》
誰來在月光曲的樂聲中,再來讀課文第九自然段,這一遍讀,你可能聽到的.不僅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國有一句諺語,說音樂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給了盲姑娘一雙耳朵的眼睛,那是心靈的眼睛,齊讀“皮鞋匠看著妹妹……
一首的樂曲誕生了,讓我們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你從飛奔中體會到了貝多芬怎樣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歡自己剛創造出來的曲子。
十分激動,因為他幫剛剛彈的曲子記錄下來。
著急,怕忘了。
欣喜,因為自己一下子就創作出來了這樣地曲子。
激動,創作成功的激動。
這就是一《月光曲》創作成功的傳說,這時音樂史上最動人的傳說。這個傳說最打動人的事什么?
指讀:
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人……
聽到的是曲,體會到的是情。像月光曲這樣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這樣一步一步的品味,細細地去讀。
情感,是一切藝術的靈魂。(幻燈)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12
《文言文兩則》講述的都是古代故事。
《學弈》通過兩個人學棋過程的對比,說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通過描寫兩個孩子圍繞太陽爭論的過程,體現了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這兩篇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已經具有結合注釋初步理解文言文內容的能力,所以我設定了結合兩篇課文的學習繼續培養這一能力。在斷句、朗讀方面仍需要加強指導,培養文言文語感。
上完這節課之后,我覺得成功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不采取逐詞逐句講解對譯的方法,不講古漢語知識,而是由學生對照注釋來理解課文,讓學生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和講故事的形式加強對文章理解。
2、樹立“朗讀是第一位”的觀念。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從而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
3、傳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我采用回顧以前是如何學習文言文的,因為自己發現的會記得更牢一些)即反復朗讀,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明白文章說明的道理,簡化為六個字是:熟讀、理解、感悟。
4、教給學生如何談感悟。即“悟”就是悟道理,“感”就是聯系生活實際談感想。“感”要與“悟”相對應。
5、規范了板書。以前語文教學很少有板書,現在發現有板書更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為了能把書寫板書有機融入到課堂教學,講課之前,把板書設計熟記于心,還在紙上練了好多次。
6、得啟示。在充分讀的基礎上學生自認而然得到啟示。
總的來說,感覺這節課上的輕松,順暢。學生學得很投入也很開心.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13
《麋鹿》是蘇教版六年級教材中一篇說明性課文。課文條理清晰,介紹了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
我在教學這一課時,盡可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閱讀和做筆記讓學生理清課文思路。在學生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后,我引導學生學習麋鹿的外形特點。找一找文中從哪幾個方面說明麋鹿的外形特點。學生通過自學,能夠很容易的找出依據,并且認識麋鹿的外形特點——奇特。在教學經歷這一段,因為文章比較長,因此采用了小組合作方式。先小組分工學習,然后完成表格。旨在培養學生合作與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教學傳奇經歷這一部分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自由讀文,學著講解員的樣子說說麋鹿的傳奇經歷。在學生學當講解員時,出示了填空:
3000多年前,( );
漢朝,( );
1865年,();
1900年,();
1967年,();
1986年8月,()。
在填空的輔助下,學生能把麋鹿這段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講述下來,只是缺乏個人的理解(因為他們都在復述課文),這樣的教學效果就不理想了。
課后,關于這一板塊的教學,教研員也給我提了一些寶貴意見。首先,當我在講解麋鹿傳奇經歷時直接出示了找時間、地點和數量的變化。我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自己找出這一部分敘述的變化。其次,這一部分雖然是科學的敘述,但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的情緒是很豐滿的。我可以找取一系列有溫度的`詞語來讀出作者的情感。如:銷聲匿跡、慘遭厄運、漂泊不定、顛沛流離等。
最后,既然采用講解員的方式來學習這一部分,就不能只是呆板的復述課文。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將情緒融入進自己的講解中。這樣既達到了情感的熏陶,又做到了語用的訓練。
雖然這次的課堂效果不太理想,但我會在每一次挫折中越挫越勇,不斷地成長。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14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本組課文在表達上有一個共同點:作者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無窮的魅力。因此,在本組課文中學習時,我從整體上把握本組教材的特點,采用以讀為主的學習方式,在讀中質疑,在讀中解疑,在讀中感悟,體會重點句子的思想感情。
課文中運用各種修辭方式,如擬人、比喻、排比、反問等使文章更生動、形象,表達意思更為準確、鮮明、生動。引導把握這些句子,通過體會、歸納理解句子含著的意思的方法,使學生能正確地理解、掌握這些句子的描寫方法,并在實際上運用。如《山中訪友》文中有一句:“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這句話不但生動形象的說明了老橋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更表現了作者對老橋的敬佩和愛戴,從這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便表露無遺。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很重要,并且讓學生能課堂上練習說一說這種句式,從而提高學生用詞造句的能力。
在本組課文中,我沒有大段的.分析、講解,而是鼓勵學生自主練讀,讀中自悟。在前文句子品析方法的指導上,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有感情的練習朗讀,并說說為什么選擇這部分讀?以此延續學生對句子的品悟能力的訓練,并讓學生進行平等、輕松的,既給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展示機會,又使學生帶著個人的感受、體驗,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閱讀交流和賞析,這對學生是很有益的。
總之,這組課文不僅作者寫得美,學生讀得更美。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15
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
上周聽了王老師執教的《書戴嵩畫牛》一課,收獲頗多。《書戴嵩畫牛》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簡單的手法敘述了一件事情,說明了“耕當問奴,織當問婢”術業有專攻的道理。
王老師的這節課是一節非常成功的語文課,課堂上王老師親切的語言、自然的教態、扎實的教學功底,獨特的教學風格和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都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縱觀整節課,亮點紛呈,精彩不斷,突出的表現在以下幾個地方。
一、教學設計流暢。首先是通讀字音,然后是翻譯全文,之后是強調人物關系,圍繞《斗牛圖》強調了兩個主要人物對待斗牛圖的態度,之后引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的趣味性,最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講故事。教學內容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由淺入深,教學設計很流暢。
二、課件設計精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王老師出示了兩張不同的《斗牛圖》,分別對應了文中的“掉尾而斗”和“尾搐入兩股間”,將文字、整合起來,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牢牢鎖住學生的目光,讓學生整堂課都完全投入。還有在解釋“錦囊玉軸”的意思時,王老師出示了錦緞和玉的,讓學生更直觀、準確的理解了短語的意思。在講故事環節,出示了“曝書畫”的場景圖,圖中不僅有杜處士和牧童,還有圍觀的群眾,這幅圖也為學生講故事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給了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去學習的。
三、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在翻譯文章時,采用讓學生自己提出難點,其他學生幫助解答的形式,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解決問題,真正做到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四、評價語豐富。如“字字清晰,聲聲入耳”、“這位女生你很勇敢。”“真是個愛書畫的杜處士啊!”這些評價語親切自然,體現了王老師扎實的教學功底。
五、引導學生讀寫結合,展開聯想,用自己的話講故事,讓學生將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實現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這不僅延伸了課堂,讓學生在表達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促進對課文語言的積累、使理解和表達,思考和表達獲得雙贏。
縱觀王老師的整堂課,教師親切自然的課堂形象營造了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敢于表達、樂于表達,教師的賞識教育貫穿于課堂始終,讓每個學生都能一種快樂學習的情感體驗,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使教者情和學生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加上學習內容的生動有趣,課堂顯得其樂融融。
只是在品讀和翻譯環節用時較短,學生對于讀的節奏和重點字詞的理解學的還不夠扎實。
以上就是我對王老師上的《書戴嵩畫牛》的評課,有說的不恰當的地方,請各位老師給予指正、批評,謝謝大家!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02-22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11-24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06-07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精選)06-09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2
六年級的語文《手指》教學反思02-16
六年級語文麋鹿教學反思02-21
六年級語文復習教學反思03-28
六年級語文《燈光》教學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