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奇怪的大石頭》講述的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對一塊大石頭產生的疑問,問老師和爸爸沒有得到答案,長大后靠自己出國解決疑惑的故事。由于這節課是新教師亮相課,所以我打算用一課時完成教學內容,展現完整的教學過程。
在教學之前,我首先自己通讀了教材和教學用書,確定了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要引導學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來的過程,領會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來的過程,我打算引導學生圍繞下面兩個問題展開討論:
(1)奇怪的大石頭“怪”在哪里?
(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決自己的疑問的?然后讓學生概括出李四光善于思考、善于提問、執著追求的優秀品質。
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提前對學生的了解不夠,在生字的學習時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在加上自己課堂語言瑣碎,使得整個課堂節奏過快,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己品味課文,概括問題。并且課文內容沒有完成,只解決了第一個問題,重點問題還沒涉及到,顯得本末倒置。總之給人的感覺是很失敗。
課后我自己做了認真的反思,從自身來說首先是自己對新教材的認識不夠,沒有深入研究課文內容,重點把握不到位,課堂上線索不明確,思路不清晰。其次是自己上課語言太過隨便,話太瑣屑。第三是自己的課堂評價語言不到位,而且太過消極。應該多表揚學生,多肯定學生,讓學生在一種積極地的狀態下提高自主學習的興趣與能力。
另外從學生的角度出發:
1、加強學生識字的自主學習。到了三年級,識字寫字部分已不是教學的重點,此時就應該根據兩年多學習的識字方法,放手讓孩子自主識字。自學生字后,讓學生說說有哪些生字容易出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然后我再挑幾個重要的字范寫、講解、書空、強調。這樣既節約了時間,又培養了孩子自主識字的能力。
2、問題由學生中來再由學生來解決。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獲仔細讀課題,提出自己想問的問題,經過歸并、篩選后將問題呈現作為課堂主要研究的方向。這樣的方法學生會仔細地去讀課文,積極思考發現問題,在課堂上努力地解決問題。
3、重點語句的探究放手讓學生自己學懂。三年級的孩子已有一定的思辯能力,一些重點的語句在每個孩子讀來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過個別發表見解的互補及點撥,讓孩子自主理解重點語句,通過抓字、詞的體悟,幫助理解含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連感情朗讀的任務也由學生完成了。
我想自己確實還是太年輕了,我不了解不懂不明白的東西太多了,我一定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每一堂課,多去向老教師學習,把握好自己成長的每一步。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寫景的文章。這篇精讀課文通過介紹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麗富饒,表達了作者對西沙群島的熱愛之情。課文是從三個方面對西沙群島進行介紹和說明的。先講西沙群島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具體介紹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寫海面主要通過顏色的變化來表現海水的美麗;海底主要寫水產資源,突出其富饒。西沙群島的海里有各種各樣的珊瑚、懶洋洋蠕動的海參、威武的大龍蝦;魚的品種多、數量也多。寫海灘則突出貝殼的“千奇百怪”和海龜的“龐大”、“有趣”。寫海島是圍繞“鳥的天下”來寫的,從總到分,使人確信西沙群島的確是“鳥的天下”,進一步表現西沙群島的富饒可愛。最后寫西沙群島將會建設得更加美麗和富饒。
全文圍繞題眼“美麗、富饒”展開,行文思路條理清晰、結構嚴謹,構段句群典型且多樣,遣詞用語精確且具體,所以是教給學生寫作的很好的.憑借。
一、抓住構段方式,教給寫作的方法。
段的訓練是中年級的訓練重點。本堂課我憑借本篇課文句群種類多,結構典型的有利條件,進行句群結構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其特征,掌握由句子——句群——段落的組合規律,明確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培養學生讀書時,能利用句群判斷、理清文章脈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作文時,采用各種句群的表意功能,寫好片斷。從而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文中的第四自然段是總——分——總句群,屬總分句群的一種。總分句群是表達一個意思時,采用總結概括和分開具體寫相結合。總結句概括本段中心意思,分開說的句子都是對準總說的句子展開的,其形式有先總后分,先分后總,總分總,分總分等,分句間用分號隔開。文中第三、五自然段是并列句群。并列句群有時雖然是分別寫了不同的事物,但必須有一條暗線串著,即要同屬一定的意義范圍。如第三自然段,分別寫珊瑚、海參、大龍蝦,這些動物生活的地方同在海底。第五自然段分別寫了貝殼和海龜,它們同在海灘上。文中第二自然段是因果句群,其結構順序先果后因。
二、抓住構段方式,引導學生仿寫。
1、圍繞一句話把句子寫具體、寫清楚。
(1)“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是概括性的一句話,如果把它當作總述句,隨后從海鳥多、鳥蛋多、鳥糞多等方面加以分述,句子就具體了,也讓我們感受到西沙群島的確是“鳥的天下”。
(2)“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有深藍的,淡青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著。”“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是靜態的概括的描寫,其后補充具體的顏色,并寫成動態,句中的“五光十色”、“瑰麗無比”就具體、形象得多了。
引導學生圍繞“公園里百花盛開,美麗極了。”進行仿寫,將這句話寫具體,寫清楚。孩子們紛紛圍繞公園里花的顏色、香味、姿態以及種類進行敘述,將這句話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讓我們感受到了花的美麗。
2、抓住修辭手法,引導學生會用
(1)比喻,是本課用得最多的修辭。
教學比喻句要引導學生認清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使比喻句能夠運用恰當。
(2)理解運用夸張句。“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教學時要指出:兩句都進行夸張,說明數量的多。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教學情境一
師:孩子們,讀了槐鄉的孩子一文后,你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嗎?
生:可愛。
師:你從課文中那些地方的描寫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呢?請再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并用線把它們畫出來……
接下來這個時間很長----教室里一片靜寂。學生的反映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怎么辦,情急之下,我突然意識到,因為我的一個“可愛”把同學們的思維限制住了。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可愛究竟可以怎么理解呢?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太抽象,太籠統。這個詞語在稍大的孩子的理解可能會更寬泛一些?于是我靈機一動,馬上改變教學語言。
教學情境二
問題改為:孩子們讀了課文《槐鄉的孩子》一課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學生思考后就開始說
槐鄉的孩子很勤勞,書中這樣寫到
槐鄉的孩子,不問自己的父母要錢,會自立
槐鄉的孩子很勇敢,你看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樹
槐鄉的孩子不怕熱,起得早……
這是孩子們通過讀課文,自己的獨特感受。這個問題的設計,就很容易使孩子們思維活躍起來,顯然課堂上一個關鍵的提問是整堂課取得成功的關鍵。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閱讀中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事實證明一個問題的兩個問法導致不同的課堂情景和教學效果。這就告訴我們在新課改的形式下,我們要提高各種各樣的技能.要和學生很好的'互動和溝通,就要我們每一位教師認真搞好學習,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能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發展學生的思維創新出發,那樣我們的課堂才會變成精彩的課堂,自主,平等的課堂。讓我們共同努力去認真,細致的去尋找那把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本課是寫我國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草原的熱愛。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體會到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美麗、歡騰,同是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如何讓學生也能體會到大草原的美麗、廣闊、歡騰呢?我先用動畫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大草原有一種向往。學生有了興趣,課上起來就順了。接著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聽老師范讀課文,自己談體會,讓學生說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就著本課的.主要內容,學生分段體會本課優美的詞句,體會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美麗。最后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想對大草原說些什么?
整堂課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充滿了新意,在每個教學環節中都有體現。學生自讀自悟,介紹大草原的美麗、廣闊、歡騰,品味其中的重點詞句。孩子們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過“開滿”“各種各樣”“清香”等詞感受野花的多、美、香。學生只有感受還不行,還得發揮學生的想象,我問學生:“欣賞到錫林郭勒大草原的景色,你有什么話要說?”學生積極發言,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表現了同學們對大草原的熱愛。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第三單元的語文可真應景!當秋天踩著落葉詩意地走進我的視野時,課文里也開始秋意飄飛。
北方的四季分明,—入秋,陽光的顏色就變了——變得金黃金黃,十分悅目,呃。像個和善的老頭兒。在上班時,我時常閉上眼細心地聆聽秋葉"唰啦啦"飄落的聲音。沒想到這一習慣竟不知不覺被學生學了去。
是這么回事,雖然《秋天的雨》被許老師試上過,但我上得課很不成功,學生顯得疲憊,朗讀很不起勁兒。回到辦公室我仔細地想了想,一是星期一大家還未恢復狀態。二是我自己被他們的吵鬧弄得不勝其煩,停下來整頓了好一會兒紀律,大大破壞了課堂氣氛。而且,我自己的語言渲染突然變得那么地蒼白無力。
上《聽聽秋的聲音》時,我就改變了策略。實在也巧的很,我寫完課題,窗外正好吹過一陣風,"唰啦啦!"這純自然的音樂激活了我的心。我驚喜地喊:"你們聽,這是什么聲音?""風吹落葉""風聲。"
調皮的'同學站起來喊:"秋的聲音!"
一個有趣生動的導言就自然地生成了。學生們是閉著眼聽完我的范讀的。這首小詩打開了他們思路,竟使有的學生聽到花開的"啪嗒"聲,農民豐收割稻的"唰啦"聲。驚喜在秋之聲中,不斷涌現。它們時而在窗外尋找秋天的影子,時而閉上眼回憶自己海邊的、山里的童年。
感謝上帝!我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瀾。看來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窗外已有滿眼秋色,又何須我蒼白的語言。
下課了,還有許多孩子圍著我講秋天。突然,丁雅萱很認真地問我:"老師,秋天為什么不和我們玩兒一下再走呢?"她大概還在想課上的那個"秋天為何匆匆而來,匆匆而去?"的問題吧!我笑了一下說:"她已經和你玩過了。只不過你沒注意。比如它‘呼’地一下摸了你的臉,‘唰’地一下又碰了你的耳朵。"小婷開心地笑了。
回到辦公室,丁雅萱的話在我的腦中反復盤旋,揮之不去。"為何不和我說一下再走?"她大概是沒時間玩耍吧!我突然一下子理解了這個上課愛吹泡泡的女生。也許,下課了,放學了,她又要被推進作業的漩渦里,根本沒有時間玩。
嘿!我的孩子們自己已經找到了良方。下課了,孩子們放下筆記本,來到走廊上,閉著眼,"哇?我聽到了風聲!""我聽到云跑步的聲音。"
聽著聽著,我呵呵地笑起來。從未有過的開心!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我一直在苦惱,現在的孩子在上語文課的時候,孩子對學習經常沒有什么興趣,我們教師不得不絞盡腦汁來想很多的策略來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不過有一次在一節語文上孩子的表現,讓我有了新的一些收獲。
那是一篇叫做《冰燈》的課文,課文中提到小軍的爸爸用錢給小軍買了一個很美的玻璃燈,作者也很喜歡透明的等,就讓爸爸做一個,家里沒有玻璃,爸爸為了做這個燈,就凍了一塊冰,在除夕早上起來,磨冰塊,做冰燈。為了讓孩子感悟爸爸的愛,但是為了讓孩子有思考,討論的余地,我提了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哪個冰燈更美一些?
有學生回答我:"老師我覺得小軍的燈更美,因為它是玻璃做的,而'我'的燈是爸爸做的,還是用冰做得,怎么可能做得好看呢?"
這時候,很多學生愣了一下,大家對這種想法都有點意外,很多學生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很多人開始思索,有人馬上去讀課文。
我咋一聽也覺得學生是不是沒有理解課文中得含義呢,我很想引導他理解這層含義,可是轉念一想,為什么不尊重一下學生的看法,讓學生再讀一讀,和同學討論一下,再來根據自己的理解來一場小小的爭論呢?新課程不是很注重學生的'獨特的見解嗎?我也尊重一下學生。學生經過讀、討論,開始發言。
一學生:"老師我還是覺得'我'的冰燈更美,因為那是爸爸忍受著寒冷,在除夕早上做的……這是包含著爸爸對我深深的愛的冰燈,所以……"然后學生還讀了書中的詞句來說明。大家也很贊同他的看法。因勢利導,我就讓他們帶著感情來朗讀課文。我發現,學生的興趣很濃,讀得特別認真。讀完后,那個我讓另一方的同學來發表他的意見。
一學生說:"老師,你們都說那個冰燈含著爸爸對'我'的愛,那小軍的玻璃燈不也包含著他的爸爸對他的愛。"我和很多孩子都很感興趣,我也一下子意識到了這一點,對呀!我讓他繼續說說他的看法:"小軍的爸爸給小軍買的冰燈不也是爸爸跑到鎮里買的,這也是愛的表現,另外,他爸爸買的冰燈比較貴,要花很多錢,而這些錢不也是爸爸辛苦掙來的,和'我'的爸爸辛苦地做冰燈不是一樣的嗎?"
我真佩服孩子這種獨特的想法,真佩服他那樣與眾不同的思考方式,同學們聽了都覺得很有道理,也表示贊同,當然其他孩子也針鋒相對,認為'我'的爸爸的愛更美什么的,但是在爭論中更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我也毫不放過一次次的機會,引導學生思考,發表各自的意見,朗讀,效果很好。
在另外一篇課文中,也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在學習《電話的發明》的時候,課文中出現一句話"……他們的實驗又失敗了……",在朗讀課文的時候,有個孩子發現了這句話中有個"又"字,馬上提出:"老師,課文只講到他們做的一次實驗,為什么這里還用'又'呢?"這個問題我也沒有注意到,備課的時候也沒有在意,而其他孩子對這個問題很疑惑,很有興趣,我趕緊抓住這個機會,讓他們再讀課文,再來回答這個問題。本來這篇課文沒有什么味道,孩子不是很愛讀,來這么一個問題,孩子們馬上來了興趣,很多孩子認真讀起課文,尋找原因。經過這么一讀,他們找到了了用"又"的原因,同時他們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興趣似乎也提高了很多,接下來的學習中好像都不放過課文中的每個字眼。
以上兩個的小環節中,我發現,其實孩子的心理特點就是這樣,對很對自己不明白的事物都很有興趣,只要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抓住這個特點,抓住孩子每一次的靈感的閃現,拋棄原來固化的模式和你原來的打算,讓孩子自發的對學習中的疑惑或一些不同看法激發出對學習的濃厚興趣,讓孩子自己帶著自己的興趣去學習,這樣不就是所謂的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嗎?作為老師,我想要特別注意尊重孩子的想法,設置有時還得鼓勵;老師還要善于發現孩子在學習中的靈光的閃現,要捕捉住那一瞬間,因為有時候那些能夠激發興趣的"光"就是一閃而過的;老師更要因勢利導,抓住機會讓孩子用興趣引導學習;老師還得要有熱情,我發現如果老師能夠像孩子一樣,興奮地、熱情地對待這些瞬間,孩子也對因為你地投入而更加投入。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找駱駝》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做出正確判斷,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課文以對話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為我們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科學的思想規律和方法。對這類閃現著理性光輝的課文,如果我們偏重對思維品質的理性分析、抽象概括,語文學習就喪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就會失落。因此,在教學時,我本著化理性分析為感性體驗的思想,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表達特點,以“提示語”為語言訓練的突破點,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去感悟、體會、表達,在語言實踐中獲得思想啟迪,掌握語言規律,提高語文能力。
一、研讀提示語──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人物感情
人物語言描寫追求個性化和本質化,因而,作者在描寫人物的對話時,常適當加入一些關于人物的心態、聲調和口吻的提示。《找駱駝》一文中寫商人與老人的對話時有兩處加了提示語:一是寫商人見老人詳細描述了駱駝的樣兒卻又聲稱自己并不知道駱駝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責他;二是寫老人“不緊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質問。雖然只有兩處,卻顯示出人物此刻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點。教學時,我以此為切入口引導學生研讀兩人的對話:“忿忿”是什么意思?從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確實很生氣?“不緊不慢”該怎么讀?從老人“不緊不慢”的敘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的樣兒了嗎?通過課文具體語句的閱讀感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態,還培養了可貴的語言意識──不少學生捕捉到了商人由稱老人“您”改為“你”這一情感變化的語言信息。
二、填補提示語──把握人物情態,促進語言積累
《找駱駝》一文所寫的事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對話展開的,除了上述一組對話加了兩個提示語,其余對話并沒有對人物的神情、語氣加以描繪。讓學生根據上下文對話內容填補提示語,不僅有助于學生把握人物情感,還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我請學生同桌合作,先分角色讀讀對話,想像商人當時的心理活動及老人說話時的神態、語氣,再討論怎么加提示語合適,然后根據補充的提示語進行創新表演。要完成這個練習,學生必須反復閱讀語言材料,用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把握人物情感發展的脈絡,并啟迪多元感悟,形成自己的聯想與體驗,然后才能借助準確的提示語來揭示人物當時的心態。通過研讀課文所提供的范例,學生已對提示語的表達方式有所感知,填補提示語的語言實踐則拓寬了認知與想象的空間。學生經過反復朗讀,用心體味,不僅揣摩出了商人“著急—高興—生氣”的心理變化,給人物語言補充了恰當的提示語,還在角色表演中豐富了情感體驗。更可貴的是,學生在與語言材料的反復接觸過程中產生了多元反應:文中寫商人的話富有變化,如“是的”、“不錯”、“對極了”等。為了擴大語言積累,我順勢引導學生“牽”出了“太對了”、“完全正確”等一組句子。
既然提示語使表達更具體,語言更生動,為什么作者省去不用呢?如我期待的那樣──果真有學生提出了質疑。這是一個極具語言意識的問題。可見,層層推進的語言訓練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誘發了他們自主深入的探究意識。我讓學生將添加提示語后的對話與原文對照朗讀。通過研讀、體驗、甄別,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感悟:省略了提示語,更能表達商人的急切心情。
三、運用提示語──升華思想認識,發展語文能力
在經歷了“研讀”和“填補”兩級訓練之后,語言規律的感知在學生的頭腦中漸漸清晰起來,他們對提示語的表達方式及語言功能產生了興趣,有了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為了發展已習得的語文能力,提升對課文主要內容及蘊含的思想品質的認識,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在老人的指點下,商人終于找回了駱駝。商人再去見老人,會說些什么?你能加上合適的提示語寫下來嗎?
這是一個遷移運用的訓練,它要求學生把豐富語言積累與靈活運用語言結合起來,把領悟課文中的思想感情與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發展創造性思維結合起來。學生所寫的內容表達了閱讀文本后的獨特感受:商人滿臉羞愧地對老人說:“老人家,多虧了您的指點,我才找回了駱駝,可我卻錯怪您,真不該啊!”商人緊緊握住老人的手,激動地說:“大爺,您不僅幫我找回了駱駝,還讓我懂得了遇到問題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我真不知怎么感謝您哪!”
《找駱駝》一課的教學告訴我們:學生的閱讀在一般意義上說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從學生的閱讀感受出發,找準語言訓練點,開展充分而有效的實踐活動,與之相伴的便是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語感的形成。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圣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節日里,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愿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幫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么美麗的故事。我把課文的重點放在了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和指導學生書寫上。學習本課時,我特別注意指導學生對課文中有一些詞語,引導學生加以理解。教學效果不錯。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們興高采烈。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么禮物。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透過塑料口袋,我發現,她只買了一些棒棒糖——那種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要讀出媽媽生氣,金吉婭的沉默自責,兄弟姐妹的興高采烈。從對比中產生疑問,這么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怎么會亂花錢,她的錢都花到哪兒去了?請學生帶著疑問再次閱讀課文。
從第四自然段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媽媽,我們有那么多人,已經能收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么也沒有。”再抓住“卻什么也沒有”進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們相比,她什么也沒有。先說我們有的,然后用括號括起來,告訴大家這些小女孩都沒有,把小女孩的.可憐無助,與金吉婭的善良再次對比。 在文中出現了一些看上去簡單,但是寓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如“善良”、“仁愛”,本身有很深的含義,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的是,“心地純潔的”“同情、愛護和幫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解釋。而有的詞語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深入體會,例如:學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別人一起享受”,但老師可以進一步問學生:“課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導學生理解是分享了禮物,還分享了快樂,金吉亞還和一個陌生女孩分享愛。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難點,體會句子的含義時,我提問:“媽媽為什么說金吉婭還送給了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呢?”學生對此問題回答的較到位,金吉婭用自己的行動給我們上了一課,讓我們明白了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道德準則。
最后我請學生說一說在現實生活中給予別人的幫助,這一環節的設計打開了孩子們心靈的大門。大家都積極發言,說出自己曾經給予別人的幫助。趁機我把事先準備好的“樹葉”做為禮物送給他們。孩子們都很快樂。通過這一課,讓學生明白了,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是需要人關愛的,不能只接受別人的愛,還要學著去愛別人,愛自己的爸爸媽媽,愛老師同學,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獅子和鹿》是一個寓言故事,通過一只鹿在遇獅前和遇獅后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態度,闡明了一個道理: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通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理解指導鹿對自己的腳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態度。難點是讀懂課文,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為了讓學生很好地體會寓意,我先有意識地讓學生找出鹿對它的角和腿前后不同的態度。
教學這篇課文,我主要安排了兩次“閱讀”。第一次閱讀,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讀和借助工具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語。讓學生能夠讀準生字,理解新詞。然后我通過課件,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反饋交流,對學生在自學中有困難的地方幫助解決和指導。第二次閱讀,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后,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揭示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當學生讀到美麗的角差點讓鹿送了命,而難看的腿卻讓它獅口逃生時,我創設了一個情境:此時此刻,獅子會對它的角和腿說什么呢?學生踴躍發言。他們的發言告訴我孩子們已經能比較鹿的角和腿的優點和缺點,對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覺得時機成熟,于是,讓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課文中引發的道理。通過讀說到感悟,深化道理,讓學生明白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世間的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的的想法和行為順應這樣的變化,啟發學生關注和發現生活中不斷變化的人和事,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對于這節課的教學,我總體感覺還不錯,做得好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這節課的重點、難點都能夠突出,基本上能夠完成教學目標,能夠呈現1個完整的課堂;其次,授課思路比較清晰,條理分明,整節課能夠比較流暢地完成,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銜接和過渡也比較自然。特別在安排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時,我通過課件出示了一個填空題,這樣既降低了難度,讓學生能完整而準確地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又節省了時間。當然,本課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在檢查生字詞語的自學情況時,我安排的三個“門”——“智慧門”、“快樂門”、“趣味門”,都是讓學生讀詞語,沒有對應的變化和梯度,不能激發學生更大的興趣和熱情。另外,在指導感情朗讀方面,我覺得還不夠到位,不能夠很好地通過朗讀體會態度的變化。這些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要仔細琢磨和推敲。
語文教學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折射出新的知識經驗,因此,語文要教學生是把學到的方法遷移到實際生活中“縱橫”交錯,相互通融,形成互通的一種能力。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獅子和鹿》是三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七組課文的一篇略讀課文。這是一個寓言故事,通過一只鹿在遇獅前和遇獅后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態度,闡明了一個道理: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按照略讀課文的課時安排,《獅子和鹿》的教學任務在1節課之內完成。本節課我設置了兩個教學目標:
第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通過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從而懂得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教學重點是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態度;教學難點在于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主要是針對不同階段的朗讀目標而采取不同朗讀教學策略。第一次朗讀目標設定為“學生能夠正確地朗讀課文”,我通過課件展示比較難讀的以及與課文理解有直接幫助的字詞,在指讀當中發現不正確的字詞讀音,隨即把它們進行正音。第二次朗讀的目標是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且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從而實現由初讀到品讀的過渡。第三次朗讀,是重點句段的品讀,此次朗讀的目標是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對重點句段的品讀,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所以,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是貫穿于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是了解課文內容、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后來各小組在理解鹿對角、腿態度變化的原因的匯報上,學生能找出體現鹿對角、腿態度的重點句段,然后通過指導朗讀感悟,從讀中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第二個目標達成,一節課解決了所有問題。
我認為,《獅子和鹿》這篇課文的教學,值得反思的是:
1.從學生讀課文的情況來看,課文預習得不熟,從而可以看出,學生對預習不夠重視,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預習得檢查度,從而保證課堂教學效果。
2.學生在讀錯字是應立即停下來糾錯,但讀課文時盡量不要打斷,等學生讀完后,讓其他同學去糾錯,如同桌之間。對子句子的訓練應該放慢一些,引導學生把句子讀到位。
3.教師的語言缺乏感染力,過渡缺乏藝術性,導致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因此應下大功夫去訓練。
4.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松后緊。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劃分意義段的`部分花費太多時間。另外,在品讀鹿討厭自己的腿的時候,讓學生一邊做動作“噘嘴”“皺眉”,一邊抱怨,這個環節太羅嗦,先全班讀、再個別讀、再指導學生邊做動作邊讀、指名表演、再全班齊讀。一個句子就足足花費了5分鐘,實在沒有必要。所以,到后來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于時間的限制而顯得十分倉促。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后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5.本篇課文選自《伊索寓言》,因此,我還選取了《美麗的公雞》《朋友與熊》《螞蟻和屎殼郎》三篇文章作為拓展閱讀。重點帶領學生讀了第一篇《美麗的公雞》。讀文是,我主要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引導:
1.公雞都和誰比美?
2.為什么它們都不和公雞比美?
你從故事中讀懂了什么?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說說自己的理解,學生理解起來容易,如果能把公雞自夸的那幾句先好好讀一讀,對于理解課文所蘊含的道理會更好一些。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教學中,我緊緊圍繞課文,抓住文中的關鍵詞“盡情歡樂”,讓學生說說對“盡情歡樂”的理解,學生們有的說開心地玩,有的說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等一些孩子的表達語言。
然后接著問,那從這個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孩子們異口同聲——快樂、高興。
由此,變引出問題“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生活?”當我把問題拋出的一瞬間,教室里及其安靜,尤其幾個課上的活躍分子,今天也是“穩坐泰山”。
怎么辦?看到孩子們這么漠然的.表情,不用多說,他們的思維被“卡住了”,就是有孩子在下面“竊竊私語”,那也是沒回答到點子上,于是我便開始引導,“同學們,我們的平常的生活、學習離不開父母和老師,但是他們能給全國的小朋友帶來幸福生活嗎?”逐漸,孩子的思路慢慢被打開,知道了是黨和人民給了我們幸福的生活,再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我們感受到黨和人民的關心,體現在哪些方面?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黨和人民的關懷?在討論交流中,孩子們不禁流露出了對黨和人民的感激之情和熱愛之情。
這樣情感的牽引,使得難點不禁迎刃而解,孩子的情感也得到了激發,讀起課文來,也能有聲有色了。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10月31日,我在雙周的語文備課中上了一節展示課《大自然的聲音》,《大自然的聲音》是一篇三年級上冊的精讀課文,雖然展示課有很多很多的不足,在準備這次展示課的過程中收獲頗豐。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也是對自己今后上課的一些告誡。
一、課前準備
我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通過借助多媒體玩聽聲音,猜畫面的游戲來激發學生多聲音的辨識,以此來達到老師想要學生們關注自然界聲音的變化這樣一個教學目標。
二、課堂教學
1、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發現了學生們雖然知道這些大自然的聲音分別是誰發出的,但對于文字中關于聲音變化的.句子并不能理解表達,并且對老師說的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這種方法理解不足。
2、學生們出現的這些問題都是課堂上實際發生的,很值得我思考,它讓我們清晰的認識到學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師預設的學習方向去走,所以我們需要給予學生犯錯的機會,在掌握學生的學習困難點后才能更為有效的進行指導。
三、課后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我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自己教學目標,主要是抓住了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的變化,并借助多媒體動畫讓文字通過顏色的變化來展示聲音的變化,也帶動學生根據不同的顏色讀好句子,感悟大自然中不同的聲音變化特點。
四、作業布置
我布置的第一項作業是基礎性作業,讓學生們完成課后生字;第二項作業是拓展性作業,讓學生們用這節課學到的方法制作大自然聲音的明信片。兩項作業既有顧及全班學生的基礎性作業,也要適當的拓展性作業,兼顧到了班級的所有學生。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實效,一直是我們廣大教師畢生的探索;在無限的空間里,怎樣指導學生拓展知識面,如今也成了我們每位老師的新課題。
《梅蘭芳練功》是一篇內容淺顯,含義深刻的文章。學完課文之后,很多學生都表示對梅蘭芳練功時的刻苦精神十分敬佩,領會到“只有憑頑強的毅力苦練本領,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能有此感悟,在一定程度上與組織教學的形式有密切關系,通過尋找并理解關鍵詞句,讓學生來朗讀、來感悟、來結合自己生活實際,對他們來說更能走進文本,更能貼近生活。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另外,在課后給學生們布置了一道非常有意思的拓展題,讓學生對京劇、越劇等劇種中角色種類進行了解。不少還在在了解后發現,最早的`時候,京劇中所有的角色均由男性來演繹,而越劇側剛好相反。如今,這樣的傳統卻已然發生了變化。兩種劇目中,皆有男演員和女演員。這樣的探究,讓學生的學習舞臺大大拓展,知識面更為豐富。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本單元的課文講的是幾位名人的故事,但課文所展示的不是他們作為名人的豐功偉績,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課文通過具體的事例展示了那些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課前,我讓學生搜集有關這些名人的資料,課文教學中以列寧和小男孩你喜歡誰為主線,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體會人物的心理,感受作者的寫法。學生能夠從文章中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文章內容。在教學第一段時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抓特點寫灰雀的'方法。這篇課文教學中著重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對話、細節描寫體會人物心理活動。孩子們通過抓重點詞句,體會到了高爾基對孩子的關心與愛護,也體會到了小男孩的聰明、勇敢、對工作一絲不茍。續寫很成功,大多數孩子都認為小男孩會回來,并成功完成了拍攝任務。學生續寫非常成功,想象豐富,語言優美。實踐證明,給孩子一個空間,它會給我們一個驚喜。
本單元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還比較好,但是課前預習做得很不好,沒有幾個人去查找搜集資料,以后在這方面還要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這單元的習作是寫一個熟悉的人,大部分學生掌握了寫作方法,條理清楚,知道通過具體的事情去寫人,也有一部分學生不知從何著手,東一句西一句,語句表達不清,線索混亂,需要好好加強練習。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我們的民族小學》是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作者自豪與贊美的感情,一個“情”字貫穿全文。在教學本文時,我把閱讀訓練重點放在了讓學生了解我們各族兒童的團結友愛和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和體會作者對這所學校的自豪、贊美之情。
上課伊始,在引入課題之后,我就引領學生仔細觀察課后的少數民族的圖片,讓學生了解了少數民族人民的特點,然后讓孩子們再念念這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加深對少數民族的認識的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為隨后深入理解課文做好了鋪墊。
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我們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抓住課文的最后自然段引入整篇課文的感情朗讀,體會了作者對這所民族小學的自豪與贊美之情。使得整堂課總體感覺教學環節清晰,重點較突出。
不足之處:由于這是開學后的第一節語文課,班級有部分同學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不參與學習活動。以后還需加強引導,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快樂地學習!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8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3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6-12
語文上冊雪孩子教學反思02-16
語文上冊園地四教學反思03-16
語文s版上冊教學反思03-11
三年級語文上冊語文園地教學反思通用09-27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10-06
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3-08
【推薦】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