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必備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
文為敘事抒情散文,描寫了1958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后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表現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摯情誼,贊揚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課文感情真摯強烈,敘事抒情相互交織,語言親切感人,構思精巧別致。作者是以志愿軍對前來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前3個自然段的寫法大體相同。
首先,都是用滿含懇求意愿的祈使句開頭,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關心體貼之情都飽含在這一聲聲的懇求中,表達了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密不可分的親情。同時,這3個自然段還以具有充分肯定語意的反問句結尾,這樣的表達避免了平鋪直敘,將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3個自然段中間敘述的內容又主要是由送別時的情景和追憶那些令人難忘的往事所組成,把現實的情景和往事結合起來,寫得情真意切。課文的最后3個自然段以呼喚的方式,抒發了志愿軍戰士的心聲,表達了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教學本課,我主要圍繞以下思路展開教學。
一、抓住“親人”,理解課文。
上課伊始,從題目入手,請學生談一談對“親人”的理解和認識。然后初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到了哪些“親人”,為什么要稱為“親人”。細讀課文,進一步思考,從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們是“親人”。
在引導學生理解“朝鮮人民和志愿軍戰士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之時,我讓學生先根據課文說一說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如,大娘幾夜沒合眼給志愿軍洗補衣服;在一次阻擊戰中,冒著炮火,不顧生命危險給志愿軍送打糕,回去時昏倒在路旁;在敵機轟炸時,為了救護在她家里休養的志愿軍傷員,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小孫孫。小金花的媽媽為了救出偵察員老王,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大嫂為了讓志愿軍吃到蔬菜,跑到前沿陣地去挖野菜,被敵人的炮彈炸傷,成了殘疾。之后,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和課前搜集的資料,談一談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例如,大娘冒著炮火送打糕,大嫂到前沿陣地挖野菜,固然說明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關心和愛護,同時也說明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條件是多么艱苦,常常空著肚子打仗,常常連蔬菜也吃不上。
再如,大娘為搶救傷員失去了小孫孫,小金花的媽媽在救偵察員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講的雖然是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的代價,但從中也可以看出,為了幫助朝鮮人民打敗美國侵略者,志愿軍隨時都有流血犧牲的可能。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引導學生了解朝鮮人民為志愿軍戰士付出的代價,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士的親情、真情、深情,而且還能夠體會到志愿軍為了幫助朝鮮抗擊美國侵略者,在朝鮮的土地上浴血戰斗、流血犧牲的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
二、品讀課文,讀出感情。
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要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的感受表達出來。對于學生的朗讀指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交流匯報進行。要讓學生先談一談哪些段落或語句最令自己感動,原因是什么,然后再讀一讀令自己感動的段落或語句,講一講為什么要這樣讀,使學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情懷,對用鮮血和生命培育的中朝友誼引起心靈上的震撼。課文最后3個自然段表達了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的難舍難分,也表達了他們對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的眷戀之情,應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教師可示范朗讀。
三、研讀課文,體會寫法。
在學生準確地理解和體會到課文表達的內容和感情后,問:想一想課文在表達方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點,你認為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把你的發現告訴小組內的同學們,然后小組派代表在全班公布“新發現”。學生匯報交流時,能說一點說一點,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重點是指導學生體會課文的前3個自然段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每段都是以請求的語句開頭,以反問的語句結尾,以回憶的形式進行敘述。
四、大膽想象,學習表達。
課文通篇都是志愿軍說的話。在依依惜別之時,在志愿軍戰士追述往事的時候,朝鮮人民一定也會回憶起志愿軍的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講述起志愿軍對朝鮮人民那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意。請同學們大膽想象,然后仿照課文的表達方式,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口氣描寫送別的場面。
在學生完成仿寫練習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所寫的內容穿插在課文中,與相關的段落連起來讀一讀,然后組織全班學生進行賞評;還可以從學生描寫大娘、小金花、大嫂與志愿軍話別的內容中分別挑選出一篇較好的,與課文組合起來,分角色再讀一讀。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2
本期課程《初中語文提問的設計與生成》,主講教師楊美俊,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學院教師。聽了楊老師的課后,我頗有收獲。
正如楊老師所講,教師在備課時,主問題的設計是不可少的,而課堂問題的設計首先要求老師正確解讀文本。教師把文本讀懂讀透,教師盡可能去揣摩學生在課堂里可能會提出的疑難問題,做到胸中有“丘壑”,課堂就活了。
今年春天,縣教研室杜主任要求我去龍泉中學講示范課,我選擇講《那樹》。我當時特意把文章多讀了幾遍,力求讀懂讀透。之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主問題:1。那是一棵什么樣的樹?
我還要求學生用“那是一棵的樹,因為課文第段中說。”的'句式回答。這是一個具有整體性閱讀的教學問題,學生不可能用“是”或“不是”來做簡單作答。
這樣,學生就必須在全文中搜索答案,要么用原文回答,要么簡單概括作答。我認為,學生認真做完本題之后,會對大樹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事實也確是如此。
主問題:2。人們對不同時期的大樹態度如何?
要求學生用“我認為人們××(感激……)大樹,因為課文第段中說。”的句式作答。這也需要學生逐段看課文,學生認真回答本題之后,會把人們分成贊成砍伐、漠視(也就是無所謂)、不贊成砍伐三類。
在那次示范課上,這兩個主問題讓學生觀點得以表現、情感得以流露、表達能力得以鍛煉。從這個意義上講,好的課堂提問對語文教學而言,真的是功不可沒。
是啊,教師富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課堂提問,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啟迪學生的心扉,開拓學生的思維。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3
本周三,我校組織任課教師去馬牧池中學學習,學習他們的課堂教學法改革的經驗。我也很榮幸地去聽了兩節語課,現就這次學習到的一些經驗和一些反思做一下總結。
我聽了兩節語文課,其中一節是八年級的《阿長與山海經》另外一課是七年級的《童趣》。聽完這兩節課后我深感自己的落后。
首先是我的教學法理念的`落后。看到他們教師對學生大膽放手,充分休現出了學生的學習主導地位。一篇課文基本上由學生自我完成,教師只對個別重點問題作一些適當的引導。反觀自己,在平常的教學中,對學生總是感到不放心,總是感到學生這也不會那也不會,教師在課堂上講的過多過細,致使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時間了。
其次是教學方法的落后。馬牧池中學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甚是羨慕。我們自從去年去長城中學學習回來后,也一直在搞小組合作學習,但是一直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這次學習回來后,我更深思這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就是不敢民示自己呢?為什么我們只能學到人家的形式而不能學到人家實質內容呢?我學的是我們的教師從思想上還沒轉變過來。沒有認真地去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熱情。
第三,真實地感受到預習的重性。他小組合作學習之所以搞得這么好,學生在課堂上能很好掌握課文內容,很流利地回答出問題,我認為與他們重視課前預習是分不開的。我也在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只是在課下對學生這么簡單的一說就過去了。這學就沒有針對性,也沒有明確的預習目標,學生裝就只是寫寫生字詞,了解一下作者,讀讀課文。老師也沒有對學生作預習指導。所以,這樣的預習效果自然就不好。
我在今后教學中的打算。
首先,改變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徹底改變不敢放手學生,不相信學生的想法。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裝能自己解決的問題,老師決不插手。
第二,要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對生的回答多鼓勵,多肯定,少批評,少打擊。激發學生課堂的參與熱情,鼓勵學生多展示,多交流。
第三,搞課前預習。要重視預習對上課的作用,讓學生的課前預習要有針對怍,要明確學生的預習目標,并利課余時間搞好對學生的預習指導。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4
我國的詩歌浩如煙海,詩人也是燦若星漢,古詩教育方面也受到了重視。因為古詩詞孕育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積淀。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詩詞都是我國詩歌史上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這些作品篇幅不長,表達的意境比較深遠,對于學生審美觀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詩詞就是用語言表達的。認真學習詩詞,是我國中學生認識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途徑,也是他們接觸古典文化的一個很好的教材。
一、初中古詩的學習現狀分析
(一)學生缺少古詩學習興趣
對于古詩詞來說,跟學生的時代距離比較遠,而且古詩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社會常識或者是社會制度跟現代社會有著比較大的差距,這就使得一部分學生覺得學習古詩沒什么用處。加上古詩跟學生的現代口語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容易產生語言文字上的障礙,當讀不懂的時候便會出現畏難心理,自然古詩學習興趣不大。
(二)教師缺少古詩學習方式的指導
一部分老師覺得學習古詩就是理解課本中的句子和詞語的含義,讓學生能夠背誦和默寫,就等于完成了古詩學習的任務。就導致在教學方式上選擇的是簡單的串講,沒有進行有步驟的訓練,對于古詩詞的鑒賞方式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講解都不是特別到位,學生缺少完善的古詩學習方式的指導,學習成效不明顯。
二、優化古詩教學的策略分析
(一)反復朗誦,品味聲韻魅力
詩詞之所以被人們覺得語言很美,就是因為語言的節奏美感。古詩在表達感情的時候會采用擬聲、雙聲或者押韻等形式來表達詩詞的聲韻美。詩詞把這些形式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就形成了節奏鮮明,讀起來抑揚頓挫的作品。要讓學生進行反復的朗誦,在優美的旋律中對古詩的美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特別是配上音樂來朗誦古詩的時候,就能讓學生在朗誦中進入古詩優美的意境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樹立古詩的感情基調。比如,在學習《觀滄海》這首詩的時候,要先讓學生了解曹操這個人物,明白曹操想統一天下的決心和抱負,知曉這首詩正是創造在曹操北征的路途中,全詩格調激昂,顯示除了曹操的英雄本色。再比如,在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時候,可以讓學生了解杜甫本人一生的坎坷,具備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思想,這樣就能對這首詩沉郁頓挫的風格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進行反復的朗誦,更好的品位詩歌聲韻的魅力。
(二)字斟句酌,欣賞語言魅力
學習古詩詞,需要對詩詞中的字詞進行反復的斟酌,體味每一個重點詞句的含義,通過這些字詞來感受詩歌中的形象和已經,更深一層的領略詩歌中的情趣,獲取相應的審美體驗。在對詩歌的語言進行品位的時候,要先讀懂一些語句。對于古詩詞來說,具備其特殊性,像語句比較濃縮,成分的省略性比較強,意思的跳躍明顯等等,這些都是初中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的障礙。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認真幫助學生梳理句子和詞語,告訴學生要先進行分詞解意,一個詞語一個詞語的理解,明確這個詞語在本詩中所表達的具體含義,啟發學生去感悟。比如,在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的時候,要先讓學生品讀其中的字詞,“枯藤”的“枯”字,“老樹”的“老”字,“昏鴉”的“昏”字,簡單的幾個字,就奠定了古詩的格調,烘托了冷落暗淡的氛圍,顯示了一幅沈深秋僻靜的鄉野圖。再比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中的“早鶯”,“誰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和“啄”,初春時的早鶯,南歸的燕子,銜泥筑巢,鶯歌燕舞,充滿著生機與活力,讓人陶醉在這美好的春光中,喜悅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通過這樣的字斟句酌,反復的吟讀,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魅力。
(三)情景交融,感受意境魅力
在古詩教學中,要讓學生發揮想象,領略詩歌表達的意境美。因為中國古詩的`文字都相對比較精練,而且意境比較深遠,具備特有的詩中有畫的感覺。著名教學學家葉圣陶曾經指出:“在講授詩歌的時候,要關注學生性情的陶冶,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精要的部分,一兩句的指導就足以,不需要冗長的解說。”在現代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通過過媒體把文字、圖片與動畫等很好的結合在一起,能夠更好的表達詩歌所表達的意境。比如,在學習《江雪》這首詩歌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播放這樣一幅畫面:漫天飛舞的大雪,夾雜著呼呼的北風,天地之間已經是白茫茫的一片,渾然成為一體,就是在這個遼闊與寂冷的畫面中,出現了一艘孤零零的小船,上面坐著一位蓑衣笠帽的漁翁在江邊垂釣。用多媒體播放出畫面讓學生去感受“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感受詩人的孤高,感受其中的意境魅力。
(四)融會貫通,反思哲理魅力
對于古詩來說,本來就是詩人觸景生情的產物,是詩人對于人生以及社會萬象的思索得出的結果,具備發人深省的哲理,融合生活情趣與藝術形象為一體。人性的兩個方面就是理性與情感,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哲學理念是當時人類意識的主要體現。就像孔子在面對大江大河奔流不息的時候,就說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名句,這是在告誡其弟子不要虛度光陰,浪費時間。這些富含哲理古詩把本來對立的理性與情感很好的結合在一起。事實上,哲理詩歌跟敘事詩歌以及抒情詩歌一樣,都是古詩的組成部分,是可以讓學生慢慢咀嚼的另一種審美方式。比如,我們在學習王安石的《登飛來峰》的時候,其中“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如果單純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感覺作者是在觀賞風景的體會,但是深入思考就可以得出一條哲理:人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以及學識,才能站得高看得遠。
結論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燦爛輝煌,古詩詞是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中華民族的精神、氣節都在文化中顯示出來,在初中語文教育中,古詩詞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非常大的教育意義。所以,要認清當前初中生古詩學習的現狀,優化古詩教學,反復朗誦、字斟句酌、情景交融、融會貫通,讓中華民族的古詩詞文化薪火相傳。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5
面對課改熱潮的沖擊,剛開始只是“任爾東南西北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態,但如今,時代的發展需求,信息技術的全面推入,改革課堂教學,尤其迅速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已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下面是筆者在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一、教學模式的審視
1、學習方式的改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語文學習中用什么樣的學習形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都取決于教學目標的要求。
2、教學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這里的“平等”絕不是師生之間無條件的平等,而是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觀點、人格、情感等,同時又要高于學生,教師始終是首席地位,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廣泛且更有深度的語文知識,如果教師不加鑒別地肯定學生所有的言論,而不對其進行一定的點評和拔高,學生是很難獲得進步的。
3、教學目標的改變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們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要實現該教學目標,而是憑借語文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課文內容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具體根據教學內容關注不同的目標,“潤物細無聲”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4、互動狀態的改變很多教師認為,新課標的最終目標應是“學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動起來”,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下,達到大家都動起來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語文學習中的調動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學生在活動的外表下內在的思維一直處于停滯狀態,這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不管課堂上采取哪些調動方式,只有那些能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狀態,學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是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的同時更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情思,這才是真正的“動”。
二、教學載體的審視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因此“探究”教材,不僅是學生的任務,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只有教師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領學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師生與文本作者形成對話。
2、教具
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韁;有的一節課則完全用鼠標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手段沖淡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實質內涵的'特質,難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師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適時介入,或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或對文本作適當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身為教師,“路漫漫其修遙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雪萊有一句名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遙嗎?”,其實現在,沐浴第二輪繼續教育的東風,享受國家重視義務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動新課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美麗春天。每一位語文教師,真的應該在這陽光燦爛、鳥語花香的春天,順應時代的東風,高舉課改的大旗,小而言之,為自己的事業,開創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為祖國的未來,播種火紅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進步。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要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6
我們的《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不是指出: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那就是告訴我們從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為主動的自主性學習,這樣才能適應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因此,《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將它作為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這樣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充分發揚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意識和創新精神,將這種新的學習方式用于習題課,不僅能提高課堂效率,更有助于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我們傳統課堂習題教學中,往往以教師為中心,而忽視學生這個的主體,習題上課學生做,教師講,純粹的是以教師對答案為主。學生圍著教師轉,學生只是一味的聽,判斷自己做的對與錯,上課只是死的知識灌輸,無休止的 填鴨 ,而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不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學到的是的是 死 的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只能培養出沒有主動學習精神的人,培養出不會學習的人。那學生能力的提高就更不可能了。
因此我認為,在習題課上我們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把我校的 1236 的教學模式運用于習題課,以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習題課上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就要轉變角色,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在課堂中教師堅持六個 凡是 :凡是學生都知道的不講解,凡是學生能說回答的就不解釋,凡是學生能思考的就讓學生思考,凡是學生能討論的就讓學生討論,凡是學生能寫的就讓學生寫,凡是學生能做的就讓學生親自做。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教師只是適時的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他們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活學活用。
在九年級教學中,原來輔導學生訓練七年級文言文知識的時候,我采取的仍舊是傳統的模式,學生先做,然后我就逐題逐題的分析講解。但我發現課堂上學生變成了死記答案的 機器 ,變成了被填的 鴨子 ,而實際收獲甚微。本周我在引導班上的學生復習八年級上冊的文言文知識時,就采用了學校教學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做了嘗試,收到了好的效果。
一、自主學習
教師課前要優化習題,能突出教學重點,并能以此拓展延伸。然后讓學生獨立自主的去完成習題。這是一個 獨學 的過程,是反饋學生學習效果的手段。期間老師可來回巡看,以便了解學生的做題動態,確定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與問題。在學生們做題的過程中,我穿梭于各學生中間,發現習題中基礎部分掌握的很好,像實詞理解、句子翻譯及文體常識都能熟練運用,但是內容理解、拓展延伸就有些力不從心。教師只有了解學生學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合作學習
在發現問題之后,我采用了 1236 環節中的第3環節合作交流的方式來進行訓練。學生們能熟練掌握的習題便讓小組內的學困生在組內交流,這樣有助于他們對知識的鞏固,更利于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找到學習的樂趣。而難度較大的習題則由小組長主持在組內交流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這時我會鼓勵組與組之間進行競爭,比一比,哪一個組交流得更認真,學得更有效率,分析得更依據。只要放手讓他們組內去解決,他們對答案的理解往往會更 有理有據 ,會常常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這一環節是對知識進行性的檢測,突出了 弱勢群體 ,也體現了 兵教兵 兵練兵 兵強兵 的特點,這就是 對學 與 群學 。當我把任務說明白后,沉悶的氣氛被打破了,我看到了孩子們變得活躍了,表情也輕松了許多,我看到了他們臉上洋溢著久違的笑容。
三、分享學習
這一環節是生生、師生、組組互動的過程,主角是學生,學生提出習題中的問題與困難,小組內能解決的就在全班展示提升,使其他組的同學分享成果,如果其他組在分享中有所啟發,又有更好的解答方法,也可以在全班分享。這樣語文教學中的探究學習就得到呈現,這種教學不僅容量加大,教學進度加快,教學效率高,而學生的理解、掌握、體會也變得更深更透更快。一節課下來,原定的兩節課的內容一節課就解決了。在綜合復習了八年級上冊的文言知識后,我對知識進行了匯總,把握知識內在聯系,觸類旁通。從他們的表情上我看得出來他們學得很輕松也很快樂。
無論是哪種課型,作為教師我們更多是要給學生創造這樣自主機會,更要善于去引導、鼓勵學生多角度地去觀察和思考問題,多方面地去探究問題,支持學生的那些與眾不同,而又合情合理的答案。而不是要求學生的思維和精神隨著自己的轉,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沒有拼時間的焦慮,沒有拼習題的兼備,有的是課堂上運用智慧的愉悅。總之,在課改路上,我們只有迎著課堂改革的強勢東風,以自己的熱情、智慧和創造性勞動描繪課堂上最美麗的風景。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7
《美麗的顏色》是一篇自讀課文,但編者沒有配以旁注,僅提供了“閱讀提示”,個人以為這是因為這篇文章從內容上來講并沒有太多的難點,居里夫人發現鐳以及她身上的偉大品質是大多數初二學生已知的常識。因此對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語言文字上,了解傳記的特點,為學寫傳記做好鋪墊。
《美麗的顏色》是傳記文學《居里夫人》中的節選,文章前半部分大量引用了居里夫人日記中的文字,讓傳主自己站出來說話,這種真實的感染力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這種引用的文章沒用了,代之以生動的描寫、敘述和抒情。這樣的寫法很好地展現了傳記“真實而又生動”的特點。因此以讀為抓手,重點賞讀引用的話和描寫的段落。
今天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一味地給學生講述居里夫人的偉大,也許不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不如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去讀課文,讀出感情,讀出深意。這樣,也許更能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以及科學的美麗,學習活動中穿插圖片、名家點評,為學生感受美麗、理解美麗提供幫助。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8
隨著意味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又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盡管在每次培訓中,我都能認真參加,刻苦鉆研,對語文這門課程性質;語文讀、說、聽、寫四種基本能力培養;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以及教學實踐中綜合實踐性學習等方面,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理念系統,有比較正確教育觀、學生觀和自我發展觀。
在具體新教材使用,教學過程中,能緊扣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正確導向,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尤其重視培養學生良好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盡量讓每堂課都有瑯瑯讀書聲、能點燃學生思維碰撞火花,每一個學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資多彩精神生活。新課程理念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真正在教學中,自主合作可以組織,但在探究方面存在一定困惑和難度。一分組,學生自主合作,這樣自由度大,學生在規定教學時間內不可能完成最基本學習任務,再加上探究方面學生缺乏課外資料收集、閱讀,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構新知。
通過學習“新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內容,才知曉其中奧秘:新課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要有創造性實施力,恰當合理地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要對教材有重新整合能力。新教材安排課時內容具有靈活性,這就需要教師要認真觀察、了解、分析學生,密切聯系生活,要立足于人培養,我認真反思了幾年來語文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就是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語文素養。一個要點是面向全體,落實到人人;一個要點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語文素質。在今后相當長時間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共識和不懈追求。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
在這方面,主要應體現在發揮語文教育人文性,加強實踐性,遵循漢字、漢語自身規律上。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影響是深廣。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熏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理解往往是多元,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學生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需要。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在豐富語文實踐中培養。以往我們有一種失之偏頗認識,認為學生語文能力形成,要靠系統講授語文知識,要靠在嚴整體系指導下一步一步語文訓練。我們忽略了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這一基本事實,忽略了母語教育諸多特點。母語教育與外語教育有本質不同。母語教育有基礎,有語境,有資源,這些是母語教育得天獨厚條件。因此,學習母語應有別于學習外語,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大量、豐富多彩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文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語文實踐,一要采取多種多樣形式,給學生創造盡可能多實踐機會;二要不斷開發、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憑借豐富資源和大量實踐,在學語文、用語文中漸漸習得語文學習規律,不斷提高整體把握能力。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還體現在遵循漢字、漢語自身規律上。如,利用漢字感情色彩強烈優勢,重視語感培養,加強感悟和情感體驗;又如,利用漢語言文化沉淀豐厚優勢,豐富語言積累,增加文化儲備。總之,語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重點之一。改變學生學習過程與方式根本目,是使學生學會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主人,發展主體,是“教學之本”。要保護每個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祖國語文感情,使每個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重要方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各種形式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特別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要途徑。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習專題提出,到學習過程安排、學習方法確定,乃至學習成果呈現,學生有更大自主性,有更多實踐機會,有更大創造空間。學生會全身心地投入,使他們主動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發揮。語文綜合學習,看重主要不是學習成果呈現方式,不是結果,而是學生學習、探究、實踐過程,是在一次次綜合性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綜合運用語文能力和創造性以及責任感、合作精神等等。這些既是十分重要語文素養,又是現代人必備基本素質。
改變學生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教學方式。教師主導作用絕對不應該因為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而削弱。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師要盡可能多地尊重學生,盡可能多地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伙伴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學習給予有力指導、引導、輔導,使學生學習成為有效學習、高效學習。其重點,一是提供交互式學習平臺,二是精心組織學習活動。提供學習平臺,也就是創造氛圍、空間,提供學習、實踐機會,使語文教學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氛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時時、人人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機會。精心組織學習活動,要點有: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漸提高語文素質,形成適合自己學習語文方法。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語文課程。
建設開放富有活動課程體系,是這次課程改革目標之一。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建設上,倡導要有大視野,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所謂大視野,即語文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教育要有時代氣息,世界胸懷,超前意識,無論從觀念、內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時代需要,成為名副其實21世紀語文課程。
所謂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在大語文教育觀指導下,實行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根本變革,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語文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上,不僅語文教科書增加選學、選讀、選做內容,教科書給地方、學校留有補充鄉土教材空間,而且鼓勵教師開發、利用取之不盡語文教育資源。在課程實施上,既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教學形式。可以說,建構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語文課程體系,已成為深化語文教育改革當務之急。可以預見在不久將來,語文課程內容,由于地方、學校、教師參與開發,將成為源源不斷、經常更新一泓活水;語文課程體系,由于打破了學校與社會、與現實生活之間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性學習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相結合,將變得開放、創新,充滿活力。在新課程改革理念光照下,新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人文環境,傾注更多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維生素;新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神韻去滋潤孩子們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無窮樂趣;新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生命歷程,共創人生體驗;新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人格、深邃思想和美好情操。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新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體驗到學習樂趣,并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快樂。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9
回顧本周的文言文教學,有如下的感受:
1、文言文教學要重視誦讀。
所謂誦讀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復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達到背誦。誦讀訓練是文言文教學需要非常重視的,只有誦讀,才能合理斷句,弄清意思。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利用好早讀,喚起了同學們的誦讀熱情。利用了各種誦讀方式,比如聽名家閱讀去模仿,從而揣摩文章感情;大家齊讀,讀出氣勢;個人領讀,感染全體……調查本階段的學生的誦讀情況,發現熟練誦讀的課文知識掌握比較好。
2、掌握課本知識,重在遷移。
古文閱讀在高考語文試卷中是一重頭戲,但文言文歷史久遠,與現代漢語在詞義、語法等方面存在差別,學生難以理解掌握。文言文復習費時多,收效慢。成為學生的一大難題。我認為文言文學習重在課本。課本熟悉,知識點就掌握了。再加上技能技巧的'訓練,文言文做題的收效會很大。因此,文言文教學時一定給學生講清“熟悉課文,靈活遷移”的原則。本階段講課時我就著重強調學生在整體理解的基礎的前提下,重點掌握詞語句式。一個月下來,學生也就形成了學完每篇課文后整理重點的習慣。為學習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3、文言文教學要提高學生的興趣,如何提高,亟待解決。
就語文課堂教學現狀而言,文言文教學是素質教育比較薄弱的環節。傳統教學中“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經”,被許多老師奉為至寶,在學生方面卻成為令人頭痛的緊箍咒。重文言詞句解釋,輕文章思想感情的感悟;課堂教學結構成渙散狀態,說到哪里算哪里;教學的流程方式機械、刻板,缺少創意……這種課堂教學導致文言文的美感喪失殆盡,嚴重地束縛著學生的思維,遏制了學生的創造力。
本階段我們就采用了各種方式,比如淺易文言文就以學生討論為主,難懂文言文就師生合作,而誦讀貫穿其中,文言趣事,古人古事穿插其中,激發興趣,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但是理想的教學方法還有待研究探討。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0
引言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及課程標準的制定對我國初中教育提出了新的時代性要求。作為初中教育的基礎課程,語文教學改革的開展已逐漸發展成為現階段我國教學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基于此,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為創新型的教學思維,合理更新教學方法,并通過一定的反思教學做到以批判性的教學思想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在不斷懷疑與肯定的往復循環過程中,改正原有的教學模式,完善并調整其教學機制,進而形成穩固的良性教學策略,保證語文教學變革的全面實施。
1反思性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反思性教學即教師在原有認識論的基礎上針對教學實踐實施過程中內容、方法等的選擇與制定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與體會,發現其中的缺點與不足,并通過一定的反思將其更正,從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進程的不斷前進。這樣一來,汲取了以往教學中的經驗教訓,教師便能更好的把握學生學習中的盲點與難點,并真切的體會教育教學的基本內涵,進而借鑒并發揚其優點,在不斷修改的過程中提升教師自身教學能力及教學效果的增強。因此,教學反思的存在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我國現階段教學工作中對教師提出的基本素養要求。
1.1是教學變革的基本需求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我們應以全局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從而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的穩步前進。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文化的灌輸,同時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引導經濟及政治建設的進行。因此,在社會變革的重要時期,做到對教學理念的科學把握,教學方法的實質轉變。從這種角度來看,反思性教學無可替代的成為了一種最為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自身教學過程中反思其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弊端,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在反復的提取精煉過程中意識到課堂教學的精華所在,力求整個教學過程的流暢性與有效性。在此過程中,提升教師能力水平的同時也能更好的服務于學生,為教育事業的科學化進程做出貢獻。此外,我們在這里應該指出的是,反思性教學不僅應當包括教師的個人反思,也應意識到集體之間交流與反思的重要意義。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通過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師生之間的多方面溝通,進而更加多角度的了解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在思維的碰撞與踴躍發言中汲取知識的真理,真正實現知識與教學的價值,盡量避免由于個人素質與觀點的差異而形成的“一家之言”,從而抑制學生個性的發展。
1.2是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基本前提
反思性教學不僅適用于教師的教學理念,同時也是對學生的學習方面提出的要求。一方面,這種方法本身的提出就是對個人性格的一種修正。我們在學習中往往只注重知識的汲取,而不會回頭考慮到底為什么我們會這樣做,被動的接收知識,而缺失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反思性教學是對這種學習方法的直接否定,其讓我們不再追求知識的硬性學習,而是停下來思考為什么這一重要應用。而學習方法的本身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習慣養成的過程,因此,反思性方法是學習學習習慣養成的必要前提。
2初中語文實施反思性教學的可行性意見
2.1注重課前的反思,增強課堂中突發問題的可預見性
由于在課堂中要面對很多學生,而學生之間的性格及學習基礎差異使得課堂教學的實施往往存在著相對的突發性與不可預料性。為了使得課堂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就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通過適當的反思預測各種未知狀況的發生,不能以教師的主觀意愿與觀點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取向,力求做到從容應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又做到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如,筆者在講述九年級課堂《談生命》時,作者冰心老師僅僅用一個大段落就將生命的意義生動形象的展示了出來,蓬勃的生命力與樂觀堅強的性格讓我們為之折服。在課前,教師要考慮到不能用消極的`言語與詞匯來解析這篇文章,同時如果教師本身存在著某種消極思想,也要保證不能帶到課堂中。九年級的學生們正處于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不良的思想可能會影響其一生。因此,教師要對授課中可能發生的狀況做到明確的反思。
2.2做好課堂反思,提升教學質量
我們仍然以《談生命》一文來舉例。文章開頭“我不敢說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說生命像什么”,這句話發人深思。教師可以拋磚引玉,僅僅用這一句話來引發后面的話題,讓學生思考到底生命像什么,并講述生命中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一件事,或者挫折與歡樂。學生們各自抒發自己的觀點,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點頭示意正確,并進行適當的點撥。在此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有了大致的了解,學生也對自己進行了總結。接下來,教師就可以進行課文的教學了,有針對性的對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予以深入淺出的講解,并對學生中好的觀點予以充分的肯定。
2.3進行課后反思,輔助教育教學
每堂課結束之后都會有不同的心得體會。為何不靜下心來反思一下是不是這堂課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呢?是不是學生們學到知識了呢?學生們有沒有認可教師的教學方法呢?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呢?要怎樣才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呢?這些都是課后應該反思的問題。
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制度的變革迫切要求教學方法的革新。反思性教學的實施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本質提升。針對初中語文教學,我們不僅要注重課前的反思,增強課堂中突發問題的可預見性,做好課堂反思,提升教學質量,也要進行課后反思,輔助教育教學。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1
通過兩年多的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教學的三個方面。
一、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發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么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三、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采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的經驗告訴我:
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2
這首詩中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沒有打磨過的鏡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后兩個比喻句學生能較快理解。前一個比喻句與往常不同,在平時,我們通常說湖面平靜得像一面鏡子,這樣的比喻學生就見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沒有打磨過的鏡子,學生就不容易理解了。參考資料上這么說:“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所以這個比喻句要結合詩的'意境來解說,并要先向學生介紹古時候,使用銅鏡,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樣子。月光下的湖面和銅鏡都是朦朦朧朧,故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教學這個比喻句,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教學,不應該僅僅為了應付考試,而讓學生牢牢記住一個所謂的“最正確”的答案。否則,學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養得起來,寫作時運用比喻的欲望和樂趣也將大大減少。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3
新課程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且最具意義的口號:“更新教育理念”。這個響亮的口號特別適用于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語文學科,為語文教學行為搭建了更科學、更合理的教學平臺,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大舞臺。筆者結合新課程中的新理念,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普遍行為進行了反思,從而對新課程的新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一、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具有綜合性最強的特點。通過語文教學,我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情操和凈化心靈,以達到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目的。然而,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過于注重知識傳授,關注句子的理解分析和修辭方式的運用,而忽視了語文的教育功能;忽略了文章所傳遞的思想、精神、人生觀和心理狀態,以及學生應該從中汲取的啟示,學習的'內容,對不良觀念的批判等等。
新課程則提出了“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強調“育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成長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二、 作文教學流于形式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經常倡導創新作文,也強調作文在教學中的份量,但在實際行為中,我們很多
教師僅僅在作文課上進行寫作教學,導致學生僅僅為了完成作業而去寫作,缺乏對學生日常寫作的系統性指導。因此,大部分同學的作文內容空洞而缺乏感染力,有些只是堆砌了一些優美的詞語,而另一些則只是干巴巴地敘述事情。請問我需要如何修改?
新課程注重關注個體需求,我們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感悟靈感,隨時記錄下來,及時展開寫作,讓學生情不自禁地、內心深處發自而抒寫。堅持不懈地進行寫作訓練,又何須擔心作文課寫不出優秀的作文呢?
三、 評價方式過于簡單
教學中,我們往往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情商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例如某個勤奮的學生經過努力語文考了95分,沒有上優秀,我們則不會稱他為好學生,也許會說他腦子慢再學也不行。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自卑而沮喪。新課程提倡尊重和贊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
誠然,教學行為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怎樣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課程中的新理念,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為學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4
文到底是什么?語文到底該怎樣學?語文又到底該怎樣教?這是一直縈繞于許多學生和我們教師心頭的困惑。
我徘徊,我彷徨,我無法解答。于是從許多教育家身上我開始尋找問題的答案。比如著名語言學家,語文教師呂叔湘說:講解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環。語言學家王力說:背誦是傳統的好方法,可以加強感性認識,通過熟讀和背誦對語文能有更多的體會,既積累了詞匯和語法,又領略了文章結構和大家風格。于是在教學與學習的同時,我逐漸認識到我們要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還要感受到語文自身的美。因為語文是千姿百態的,那么呈現語文的方式也應該是千姿百態的,教與學的過程更是千姿百態的。這些專家的智慧使我有了自己淺顯的理解,在語文教學中我覺得不管怎么樣的詩情畫意,雋永深邃,亦或是充滿怎么樣的色彩斑斕,都不能丟下語文的骨髓,平平淡淡才是真
一、深入鉆研課本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并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我覺得作為語文教師每每鉆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系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只有教師充分備教材,備課標才是最關鍵的。
二、深入鉆研學生
我們作為一線教師,經常有這樣的發現:興致勃勃地備課——如何情境引入、如何突出重點、如何突破難點、如何讓學生探究參與、如何設計教學亮點、查閱了該知識點的《標準》要求、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參考了好些同行的教案課件??終于設計出自己滿意的一節課教案;然后興致勃勃去上課,學生卻不怎么配合:復習回顧答不上、情境不會思考、探究不動手、鞏固練習不愿做、搶答不動口,還有個別開小差講小話??就像一盤冷水從頭澆到腳,心就涼了,最后掃興而歸!回到辦公室心情特別低落,拼命反思是自己哪一點沒準備好,其實很簡單,我們備課要三備:備標準、備教材和備學生,或者就是備學生這一環我們容易掉以輕心,總是站在我們的角度去備課,而不是從學生的角度去想如何引導他們學習新知識,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啊!我從語文學習與學生身心發展關系的思考中,得到很多啟示:
1、每個學生都有分析、解決問題和創造的潛能,關鍵是課程內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進學生的這種發展,因此我們盡量選取那些對學生來說具有現實意義的、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內容。
2、學生的發展總體上具有階段性,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其思維有一個逐漸抽象的過程。
3、學生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并且往往是當自己的觀點與集體不一致時,才會產生要證實自己思想的欲望,所以課程內容在難度上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并不是要難倒學生,而是要激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去獲得成功的體驗。
4、學生在發展上是存在差異的要求沒有差異就意味著不要求發展,應該對學生建立多方面發展的評價。因此,我們教學的內容應處于學生“最近發展區”的范圍之內,讓成功感始終伴隨學生學習的旅程,以保證學生不會因為過多的失敗而放棄他們的努力,失去發展的機會。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個一般的標準去加以衡量。
不同的教師個性,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最好的,只有此時此地最有效的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許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總而言之,語文是美的,教語文與學語文同樣是美的。我相信只要我們真心真意去面對,平平淡淡的心不老化,語文教學的路定會花香四溢、芬芳永存!篇二: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范文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范文——上冊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即將結束。回顧一個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總的感覺還比較滿意,幾個曾經學習上無所謂的孩子對語文感興趣了,對于語文學科來講,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大部分同學進步很快,讓我感到自己平時的工作已經得到了回報。
總結自己的教學工作,我覺得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不錯。
一、以賞識的教育喚醒孩子的自信心。
有了興趣,沒有信心也不能在學習上有大的突破。一些孩子之所以成績差,因為其在學習上沒有成功的信心。因為很多老師課堂的目光多停留在優生身上,提問時不注意,好不容易給個機會學困生生,可能是道難題,只會讓其丟臉,沒有成功怎會開心?我提問會根據難度來,簡單的讓學困生回答,正確率自然高,贊美的語言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常常喝一肚子蜜,精神爽,信心自然上去,他不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腦子不如人。即使答錯了,也要找個理由夸一夸。我就是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眼里,大家都一樣,只是態度不同造成成績的差異。態度改變,成績一定進步。
二、夯實基礎知識,抓實基本技能。
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夯實基礎,學生的語文成績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雖然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依舊不能忽視。這個學期,我要求學生從把字寫認真、清楚開始做起,明確了學生學習目的,端正了學習態度,平時加強了生字和新詞的聽寫,從源頭上堵住了出錯的概率。其次,分階段、分內容注重了對語文基礎的回顧和復習,如:結構相同找詞語,修辭手法、改病句、縮句的操練,名言警句的積累、重點句的理解、把握課內外閱讀、加強了寫日記和即席作文等。此外,對于語文的作業,要求上課專心,不懂多問,力求掌握于課內。在充分了解、分析學生的基礎上,因材施教,精講精練不斷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抓好各單元的過關,從字詞、段落到篇章,要求學生逐個過關。
三、重視學法指導,注重積累,提高學習效率。
語文學科尤其重視知識的積累,我曾多次告訴學生,語文課上,老師講了再多的方法,如果自己不去記憶,課外不去大量閱讀,積累好詞佳句,是無法寫出的好的文章來的。
優生為什么經常有玩的時間,可成績卻不錯,這是為什么呢?我想:學習最重要的莫過于是學習方法了。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老師重視了學法指導,學習效率將會大面積提高。
首先,我要求優生小結一下自己的學習方法,在班隊課中介紹給大家,其次,學生要做好課前預習,專心聽課,及時作業,認真復習,平時要學會思考找規律學習。最后臨睡前好好回顧當天所學,到雙休日再重新溫固知識。要求背誦的課文,詩詞,名言警句,日積月累的成語,都必須熟練背誦,當然,如果不愿意背誦,還可以選擇反復地抄寫。背誦或抄寫,可以自己選擇,目的只有一個,牢記于心。數學老師常說舉一反三,語文一科中有些題同樣如此,同一知識的測試,有很多種方式,老師平時加以訓練,學困生才不會再考試中束手無策。如把轉述的話變成引用的話,那么又怎么把引用的話變成轉述的話呢?人稱代詞怎么變化,意思才不會變化,練習多了,學生自然就有感悟了。語文教學因為其學科的特殊性,涉及的知識面很廣,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要一桶水。
因為工作量大,我感覺自己的閱讀還不夠,特別是理論書,下學期還要在這方面下功夫。只有在理論的指導下教學,才能成為一個學者型的教師,一個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5
《春酒》一文,雖然篇幅短小、語言淺近,可是情感復雜、思想深邃,加之又綜合運用了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因此,教學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學時既要完成分析春酒的感情色彩教學任務,又要引導學生重點體會蘊含在文章之中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設計者如果想突破常規,有所創新,就須在教學設計上下一番功夫。
本教學設計對教材的把握全面透徹,教學目標的確定恰當適切,教學重難點層次分明,教學步驟清晰有序,板書設計簡潔規范,遵循了中學現代文教學讀寫并重、知人論世、重視誦讀感悟等基本原則,熟練運用了散文教學的一般方法,較好地體現了中學散文教學的特點。首先,設計者重視了學法指導,以幫助學生達到以學法理解文章的能力提升。其次,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借助課前培訓突破了學生理解與運用的教學難點,并在散文閱讀方法上以及寫作指導上給予了恰當引領。第三,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形式多樣且層次分明的誦讀、精彩展示、學生寫作活動展示加深了學生對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和理解,并能拓展到更深的寫作空間領域中去。第四,教師開始積極嘗試運用教學策略,實現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達成教學目標,賞析指導中嘗試運用了以讀促品、入境想象和展示點評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抒情文字的.意蘊,效果應該會很好的。總的來說,本教學設計在繼承了散文教學優秀傳統、成功做法和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又重點在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上實現了突破和創新。
當然,從更高的要求來看,本設計還有一些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一是,設計呈現出的僅僅是一個教學流程,而這一教學流程基本上也是教師預設的,希望教師能更多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狀態和學習心理;
二是,在上課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有點機械化,應該在需要討論是才討論,需要點撥時才點撥;
三是,教師課堂語言欠精練,設計追問時要能隨機應變。最后要說的是,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教師可不必過多介入,一切關注并根植于學生的學習,才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的教學反思03-27
初中語文的教學反思05-16
初中語文新課改教學反思03-11
初中語文優秀教學反思10-24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6-12
(精選)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7-09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8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7
【精選】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5-15
(經典)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