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實用)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阿長與山海經》選自魯迅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文章回憶了作者小時候與保姆阿長相處的幾件事,再現了一位一生很不幸又熱往幸福的農村婦女,特別描述了令作者終生難忘的是:大字不識的阿長竟然為他買來了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經》,當時給了作者極大的震動,以至于多年后寫這篇文章來感激和懷念這位連名字都不甚清楚的保姆。
以前學習這篇課文時,總是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提一個問題,學生討論解答一個問題,卻不知下一步往哪兒走,完全唯老師“馬首是瞻”,因而學生注意力很難集中。今年我嘗試用導學案來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帶著導學案中的問題獨立預習,然后小組內討論解決問題,最后交流展示,慢慢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討論。這種方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導學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問題設計。問題不宜太細致,注重整體把握;問題不要太多,要抓住重點;問題不易太難,以免學生望而卻步。因此教師必須對課文要有清晰的認識,能準確把握課文的重難點,明確教學目標,科學設計問題,用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引導學生思考探討,快速把握課文內容。
對這篇文章,在認真閱讀教材和教參后,我設計了以下幾個預習題:
1、阿長是誰?《山海經》是什么書?阿長與《山海經》之間有什么故事?
2、文中回憶了作者與阿長相處的幾件事?重點寫了什么事?
3、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找出有關詞句)
4、你覺得阿長是個怎樣的人?你喜歡她嗎?作者是嫌惡阿長還是懷念、感激阿長?
5、本文用什么手法表現阿長?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
這五個問題中,第一個問題是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三、四這三個問題是課文的重點,分別從事件、情感、和人物形象幾方面來幫助學生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文中表達的情感。第五個問題是寫作上的探究,可使學生借鑒這種寫法在寫作中學習運用。
帶著問題去預習,學生學習語文有了目標,讀起來更專注,而不會盲目;小組內更討論激烈,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參與了課堂;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聽眾,而是課堂的主體。許多學生嘗試自己去探究問題,找出答案,因而學習語文有了成就感愿意去展示,和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師也不用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而是走進學生,指導他們學習的方法,還可以了解學生的疑難,便于針對性的解答。
正因如此,在小組討論后的課堂交流中,學生表現積極踴躍,問題的答案不是教師講出來,是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可能有些地方不完善,但卻是他們獨立解決的。教師只需稍加點撥,就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
當然,由于初次嘗試這種先學后教的模式,難免還有一些不足,如課堂討論如何更能集中學生的熱情,如何使討論更節約時間等等,而這正是我們在今后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的。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第一課時,了解寫作背景和文學常識,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內容;對有難度的字、詞、句多角度辨析、練習;指導學生熟讀成誦。第二課時,學習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能夠用書中的語言和自己的語言概括富春江山水的特點;能夠正確對待文中所流露的'消極情緒;能夠進行求疵閱讀和比較閱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既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又不失時機的點拔和指導,使學生既有對課文深度的透徹領悟,又有廣度的拓寬拓展,能夠新舊聯系,滲透遷移。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一、朗讀中感知:朗讀訓練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學《石榴》這課時,沒有用繁瑣的串問讓學生被動地去回答,而是通過精當的提問,實物的演示等方法引導學生多讀書,在有層次、有形式、一遍一遍的朗讀過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
首先,我讓學生默讀全文,設計了幾個簡短、精當的提問,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思路:1、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寫了哪幾個季節?石榴有什么特點?同時相機板書:春天,葉;夏天:花;秋天:果;接著又設計三個層次的讀,第一次是學生的自瀆,邊讀邊想石榴葉、花、果的樣子,有什么特點,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字讀、自悟;第二次是讓學生邊聽同學讀,邊看插圖,視聽結合,使學生對石榴的樣子有形象、直觀的感受;第三次是通過實物的演示,教師引談,師生互動的方法,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了解。
二、表達中領悟:在學生通過多讀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表達,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領悟,如課文中寫花時有這么一段話花越開越密,越開越盛。不久便掛滿枝頭。走近看,仿佛是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在教學這部分時,老師不急著告訴學生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是讓學生讀中領悟,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么?一雙雙小手如林般樹起,有的同學說:小喇叭寫出了花的形狀。有的同學說:正鼓著勁在吹呢。講花開得多,開得旺。這時,我趁熱打鐵,讓同學們邊讀邊表演,同學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狀,漲紅了臉,搖擺著頭,多么像一朵朵美麗的石榴花,學生對這樣形式的表達、領悟非常感興趣,同時也讓老師感受到孩子們在課堂上有一顆靈動的心。
《石榴》一文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的第十一篇課文,在教學這一文時,正好是十月初石榴成熟上市的日子。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加上本班學生大部分長在城市,對石榴的感性認識還不足,如果一味地照本宣讀,空洞講讀,學生的印象肯定不深。因此,課前我就布置學生觀察石榴,并讓他們有可能的話把石榴帶到教室里來。那天上課時,我調查了一下,說觀察過石榴的有二十九個同學(全班五十人),還有五個學生把石榴帶來了。我讓這五個學生把帶來的石榴放到講桌上。
五個石榴一字兒排開放在講桌上,有的是青綠色的,有的是青中帶黃,黃中帶紅的,有的一半紅一半黃學生熱情高漲,坐在位置上議論紛紛。于是我就因勢利導,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觀察,說說你看到的石榴的顏色。我看到的石榴是黃里有點帶紅的。我看到的石榴是有點青有點紅的。我看到的石榴是紅色的,還有一個大口子哪!看到學生學得那么開心,我的心里也充滿了喜悅:那么,再請同學們想像一下,那么多的石榴長在樹上時是怎么樣的?它們像一個個胖娃娃擠在一起。它們有的笑歪了嘴,有的笑破了肚皮。同學們說得都挺好,下面我們來讀讀作者是怎樣寫的。由于學生有較深的感性認識和體會,因此,很容易就和作者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很好地把握了第三小節朗讀時喜悅的基調。外形講完,該說石榴的子兒了。我用刀打開最大的一個石榴,淡紅的汁水立刻流了出來,學生忍不住叫出聲來。我舉起手中的兩半石榴:誰說說石榴子兒的顏色和樣子?我覺得石榴子兒是淡紅的。我覺得石榴子兒是透明的,而且挨得緊緊的為了鼓勵同學們,也為了讓每個同學都體驗一下石榴的滋味,我給每位學生都發了兩顆石榴子兒,讓他們都親口嘗一嘗,甜甜的,有點酸的,滑滑的,有股香味的到此,再講石榴的滋味,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本課的學習側重于練習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概括能力。所以課堂多采用提問或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的方式來進行。因為學生課前準備充分,閱讀較好,并且對環保問題較為關注,所以整個課堂氣氛較為活躍。
不足之處在于:學生的能力差異較為顯著,而課堂時間有限,不能使所有學生得到練習,今后的課堂學習將會在這一方面加強。課外拓展延伸設計較好,學生課后完成興趣及質量較高,類似的課以后應加強學生學習興趣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復習一個星期以來,我一直要求學生認真復習。檢查一下學生的復習效果,結果讓我很吃驚。本以為學生會掌握得很好。但事與愿違,就是基本的知識點也沒有掌握扎實。提問字詞,結果學生寫得亂七八糟,沒有全對的。更不用說其他的知識點了。本來講得很清楚的知識,學生想著的.沒有多少。有些知識,講過多次,學生也分不清楚。如表達方式的種類,學生竟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為什么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此不好?對此,我進行了深深地思考。學生之所以掌握不好,主要是因為學生沒有認真去復習。沒有把老師的要求當回事。要求他們好好的復習,結果他們復習得不扎實。一檢查就不會了。所以,今后再復習,就要充分備課,嚴格要求,跟上檢查。學生畢竟是學生,缺乏自制力。
無論是復習課還是新授課,對學生都要嚴格要求。并且要充分利用好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小組長的作用。讓優等生帶動差生。共同提高,共同學習。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前兩次針對晏子身材上的缺陷,“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既然有這么多人,為什么打發你來呢?”言語中充滿了挑釁和嘲弄,對齊國的大夫直呼“你”,已是無理之極;后一次直指齊國,“齊國人怎么這樣沒出息,干這種事?”嘲笑之語更是肆無忌憚。面對這樣盛氣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氣凜然,沉著應對,機智反擊,結果楚王一敗再敗,不得不賠禮認輸。故事盛贊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課文人物對話比較多,以人物對話來塑造形象,是本文寫作的一個突出特點。文章首尾照應,思路清晰,行文緊湊,結構嚴謹。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從生動的故事中,體會晏子高超的語言藝術,感受晏子語言中透出的大義凜然和愛國精神;二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特點,了解作者通過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特點的表達方式。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朗讀體會晏子語言的巧妙,并從他機智的回答中體會人物的特點。
這節課故事性很強,我想應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首先,通過自由讀書,把課文讀通順,知道課文是寫誰與誰之間侮辱與反侮辱的故事,寫了幾個回合的斗智。有些不大好懂又很關鍵的詞語,可讓學生查查字典。接著,啟發學生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閱讀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或自己的看法。結合學生的自學情況,就課后2、3兩個思考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解決學生閱讀中發現的有價值的問題。
我覺得我這次課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有:開始上課的時候,臨時加上了一個激趣導入,是周總理的外交妙語,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出來,一個個躍躍欲試要進入課文。我覺得自己這節課,教學環節把握也比較清楚,能做到這一點,我覺得主要抓住了中心問題,并圍繞中心問題進行學習,學生學習思路和教學思路都清晰了。缺點是沒有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書。
其實本課對話內容很多,適合分角色朗讀。我應該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重點朗讀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部分,要讀出楚王的驕橫、傲慢、陰險和在失敗面前的窘迫;要重點引導讀好晏子的話,晏子的語氣或義正詞嚴,或嘲弄戲耍,或詼諧反問,語氣雖然變化較多,這些多變的語氣,卻充滿了他的機智勇敢和愛國情懷。課后,還可以引導學生把《晏子使楚》改成課本劇,并在活動課上演一演。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故宮博物院》是一篇極具代表性的以空間順序的說明順序來寫的說明文。針對八年級的學生首次接觸說明文,于是我采用和視頻與文本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教學。
在上課的第一個環節,我由最近熱播的后宮劇來引出本文的主角——故宮博物院,再播放本文朗讀視頻,讓學生單看視頻,領略故宮的宏偉壯觀。這一整體感知的環節的完成將近用了十分鐘,接下來學生們就與我一起完成課后第一題,這一環節也完成得非常好。接著就引出了本文的說明順序——空間順序,再挖除太和殿的詳細描寫的三段讓學生判斷這些又穿插了什么邏輯順序來寫。現在想來,本身學生對于邏輯順序就不大理解透徹,我應該在黑板上羅列出框架再詳細地讓學生自己分析這一部分是用了什么邏輯順序的,這是本課的一個預設失誤。
在詳細講道太和殿的外觀和內飾的時候,學生因為看到了我事先準備好的圖片興奮不已,他們做到太和殿是尊貴的象征,卻說不出文中為什么詳寫太和殿,這時,我在黑板的框架旁邊注釋了“權利、身份、威嚴”,并用箭頭指向了太和殿,學生從這一角度能夠說出太和殿對于封建帝王的意義,但我國封建建筑的代表就想不到,這樣,我只能通過介紹“太和殿和其他宮殿的對比讓學生知道皇帝舉行大典的'太和殿是當時建筑藝術的最高造詣”等話語來告訴學生太和殿在封建建筑中的代表性。這一環節,學生在后半部分有點被動了。或許我可以在預設中加入故宮博物院在古代建筑中的地位來引導,會不會更好呢?
在最后,學生們興趣最大的是故宮博物院的地圖,因為它的大,因為它的氣勢宏偉,因為它的富麗堂皇。我在思考:這堂課我的教學目標是否已經全部達成,課堂的高潮在何處,學生學懂了什么呢?
綜上所思,我的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能夠通過本文的學生了解故宮博物院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理解文章說明順序的穿插使用,并激發他們對我國歷史文物的感情。前面兩個目標達成了,后面的情感目標從學生最后的反應來看還有欠缺。課堂高潮不高是我的課堂最大的弱點,不過這堂課已經比之前的課有所進步了,(我自認為),還需更加提高自身的感染力來感染學生。學生懂了很多,他們不懂的還有更多。為人師者,當不懈為后生努力~!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敬畏自然》是一篇議論性散文,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白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發展,敬畏自然、愛護自然。但我認為課文內容學生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但是議論性的文章如何層層展開,確是非要得到老師的講解不可,因此教學中要突出文體學習,要遵循文體特點設計教學過程。
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備課時就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層層推進的結構上。本文是一篇較嚴謹的議論性的散文,是要提出一個觀點的,觀點是什么,結論如何得出來,是需要讓學生明確的。推論性的文章平時學的比較少,議論性的文章的嚴密是需要認真學習的。如同數學中的論證,一步步的推導出最后的結果,嚴密而無懈可擊,文字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呢?就讓學生通過本課《敬畏自然》的學習,體會議論性文字如何層層推進,最后得出結論的。
文章是從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征服自然談起,首先作者明確他的態度,在課文用“殊不知”這個詞語表明自己反對這種觀點的態度,以下課文從四個方面逐層推進的,首先指出人類智慧在自然面前沒有什么可以驕傲的,這個方面的議論是通過以下內容來完成的:航天事業的發展的空間在整個宇宙中只是很少的一點點;人類的'認識是不斷進步的,但是對于后人來說,依然是幼稚得不很;人類對地球的挖掘有可能成為人類自身的陷阱;宇宙空間中可能存在著智慧等,如此說來,人類面對自然實在是沒有什么可以驕傲的。話說到這里,文章水到渠成的談到了自然的智慧是無與倫比的。其次文章接下來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最后談到大自然中到處都存在著生命,只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不同而已,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四個方面步步推進,課文最后一段得出了要敬畏自然的結論,文章非常嚴密。
在課文的學習中,就是將層層推進的議論過程作為了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耐心細致的引導學生明白議論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學習非常投入。
議論性文章的學習一般說來比較枯燥,但是這節課的學習確是讓學生盡心投入到學習中,原因我以為是導入時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平時學習數學,熟悉數學的論證過程,一步步引導出最后的結論,如果用文字證明一個觀點,到底該如何進行呢?再有,在本文學習中,我一開始就讓學生注意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學習,第一段作者沒有開門見山或者用直接點題的方式引入,而是把人類對待自然的錯誤認識擺了出來:人類要征服自然;把要證明的觀點放在了最后:人類要敬畏自然,從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作者是如何論述的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認真思考。并且板書了以上的主要內容,充分引起學生的注意,帶動學生的思考。
為了更好的學習本文,多讀是非常必要的,在讀中,學生感悟到文字的嚴密性,道理的深刻性,對敬畏自然也有了更多的認識。本文學習的不足就在于沒有讓學生有更多的朗讀時間,以至于有些問題學生的回答不是太令人滿意,看來多讀是學習語文的一大法寶。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本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距很遠,他們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表現出一定的難度,但同時在對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適當在文章的寫作背景上多介紹一些,并注重對學生感情的引導,以此為突破口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問題探究”和“暢所欲言”兩個環節中,欣喜的感覺盈滿心間。真的沒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閱讀體驗的學生,一旦給他們機會喚醒與文本主動對話的欲望,他們的表現是多么出色!當學生的問題一個個報出時,我看到了提問題同學的驕傲和尚未習慣于“發問”的那部分學生臉上的驚羨!當問題報完,請學生自主探尋問題答案時,大部分學生興趣濃厚,發自內心地開始探究起來。那一刻,我在課堂中,仿佛聽到了田間禾苗在陽光下生長的聲音
本課有兩點收獲:
1、我體會到了認知心理學中所說的“任務分析”的'重要。
因為事先讓學生寫寫讀課文后的感受、聽聽他們所遇到的問題,我才能了解學生真實的需要,并根據他們的需要來確定課堂設計方案。平時牽著學生上課,所有對學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師從經驗出發的判斷,這種“一廂情愿”其實是一種武斷的行為。
2、要設法喚醒學生的閱讀體驗,讓他們與文本產生對話。
新課程標準中就指出我們的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用教師的解讀來代替學生自我的解讀這樣的弊病。閱讀教學中要改變的學生的學習方法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產生個性化的自我閱讀體驗,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現實中,缺乏自我體驗的能力,抓住閱讀權不放。這次嘗試讓我發覺,錯的是我自己。
但是,目前這些做法還只是個嘗試,如果能帶給學生一點陽光的話,也只是從指縫間流下的幾縷而已。我期盼著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讓自主學習的陽光直射無影。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詩歌,共有五節,第二、三、四節以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鱗上的圈圈、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為例,說明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課文的科普性較強,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也不是很近,許多字、詞、句學生難于朗讀、難于理解。理解這三種大自然的語言,知道“大自然的語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它好像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新奇的知識,使人聯想到事物的發生和變化。讓學生學會在讀中發現,在讀中學會質疑,培養探究意識,初步學生合作,在朗讀、交流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豐富語言積累。
這一節課主要教學過程分五步:
第一步,聽寫生字詞。
課件演示“大自然的景物”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閱讀的興趣。
第二步,上機打開主題網站進行課文朗讀。
為理解大自然的語言鋪路。
第三步,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在閱讀中學會發現,鼓勵學生提問,在質疑中初步學會探究。第四步,根據提示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旨在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第五步,拓展延伸。學生匯報交流自己觀察到的大自然的現象。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興趣,養成勤于觀察的習慣。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本周四,我講授了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一課,由于備課時間倉促,情急之下,我臨時上網搜集了作者的生平簡介、圖片、及課文中需要學生理解的幾個重點問題并上傳至多媒體,就匆匆忙忙地踏著鈴聲走進教室。課堂教學環節基本上按照作者簡介、整體感知、探究問題、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進行,結果發現:學生上課情緒低落,對于提出的問題毫無興趣可言,一節課下來幾乎是在聽我的“獨角戲”,搞得自己身心疲憊,更不要提什么學生的創新了。于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整節課猶如一潭死水?
中午,我及時上網瀏覽了幾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避免另一個班級重重蹈覆轍。讀著別人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的同時,我開始反思今天這節課的失敗之處:缺少教師的情感投入,缺少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又怎能激發學生用心去學習,去感悟,從而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堅韌頑強的精神所感動?我馬上重新備課,修改課件。
下午第一節課我胸有成竹地走進另一個班級。課前,我讓學生兩人一組做了“猜字”的游戲,在總結猜中人數寥寥無幾的情況下,我因勢利導轉入主題:一個健康的人暫時失去視覺來認識一個漢字都這樣困難,更何況一個聾啞盲女孩來認識整個世界。對她來說能生存下來已需要足夠的勇氣,但要有所成就,那簡直是一個奇跡。今天,我們就要走進這個奇跡,走進海倫凱勒的心靈世界。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讀了課文,并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全班同學共同解決。接著我便提出自己的疑惑要求學生幫忙解決,他們四人小組合作、探究,忙得不易樂乎。在品味語言環節,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歡或最感動的句子進行交流,同時被海倫凱勒的堅毅、頑強所打動,許多同學在暢談感受時表示要以海倫凱勒為榜樣,勇敢地面對挫折,成就一番事業。
從兩節課的.比較中不難發現:教師的良好情感能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映,要使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就要善于營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圍,把更多的情和愛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學,這樣,學生才能帶著信心和勇氣主動地投入自主性的學習活動。另外,也讓我想起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一句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強烈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這種需要更強烈。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體會一:激發興趣是關鍵
《端午的鴨蛋》是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考慮到學生也未曾預習過課文,我在設計導入這一環節時,改變在原來一貫的做法,改為一猜謎的方式導入這樣是為了更快的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活躍課堂氣氛從課堂效果來看,整節課學生思維活躍,踴躍答疑,這都跟教學第一個環節設計的息息相關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由于很多孩子對課文提到江蘇端午掛蛋絡子的風俗不了解,我特地制作了幾個色彩各異的蛋絡子,實物展示既直觀又新鮮,學生們學習了半節課看到這么有意思的物件,情緒頓時為之一振蛋絡子的.展示使課堂氣氛達到小小的高潮學生學習趣味的增加也令課文的理解更好的往深層遞進再談課文中文章中掛蛋絡子的趣味時,老師不用多說,學生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了
體會二:小組合作要落實
在短短的一節課要學習兩節課時才能解決的課文,顯然時間是少了點這對學生而言畢竟是有一定難度的于是,在教學設計中我放棄了面面俱到的課堂設計,而是采用了中心問題突破的教學思路緊緊抓住作者為什么不寫端午節其他的習俗,而選擇寫了小小的鴨蛋?以小組討論中心問題的的形式學生實現從淺層理解到深層理解的轉化我在小組討論過程中,一直在巡視并協助學生并對討論活動開展好的小組及時表揚肯定,督促別的小組開展好小組合作學習落實的成效直接影響到分材學習的效果對于學生而言,其實每篇課文都有令他們難以理解的地方,老師選擇的突破點是很重要的切中肯綮方能化繁為簡對于大多數學生討論后不能解決的學習難點,老師一定要尋找到最佳的教學策略去突破它對于部分學生個別性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它,充分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真正合作式學習,討論切忌流于形式的為討論而討論而是要真正實現學生之間思維火花的碰撞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初次讀完葉圣陶的這篇文章,感覺他的語言大師的魅力沒有得到體現,后來經過大量的查找資料和在課堂與學生的思惟碰撞,最終在這課教學中還是有所收獲的。
這課最大的收獲在于指導學生回歸文章,從作者的本身出發去思考文章內容,通過這樣美的'園林你們認為怎樣寫才能更好的體現出來這個問題引入。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學生認為用寫景的記敘文最好了,并且文中要夾雜大量的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用優美的語言來襯托漂亮的園林。對這一點,我深表贊同。觀點得到認可的學生們對葉圣陶的文章越發挑剔起來,覺得他寫得實在是太儉省了。我指導他們回顧舊知: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是什么?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經過一番梳理,孩子們恍然大悟,本來葉圣陶先生要介紹的蘇州園林有一百多個,而他把各個園林加以較量分析,透過各個園林獨出心裁的布局,找準了它們異中之同的特征,再用精練、簡便、淺顯的語言加以說明,這是何等了不起啊;同時這篇文章是為一本影集寫序,所以文章留有余地。
至此,孩子們即使不是很欣賞葉圣陶的這篇說明文,至少也得到了一個知識:寫作目的不同,那末作品的顯露形式也會有所不同。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30課古詩四首中的第二首詩。該詩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王維的一首邊塞詩。該詩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稱其為“千古壯觀”詩句。蘇軾曾評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開元年間,王維被排擠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訪邊關,訪問邊關與吐蕃交戰的崔希逸將軍。途中,詩人有感而發,作了此詩。
在了解詩人生平及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誦讀詩歌,品味詩意,最終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
首聯以記敘交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輕車簡從,遠赴邊關;頷聯看似寫景,實則情景交融,詩人以翻飛的蓬草,北歸的大雁兩個意象象征了自己被排擠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發了作者幽微難言的悲憤之情;頸聯是全詩的名句,描繪了一派邊關壯麗的奇景:黃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煙,一輪紅日,意境雄奇開闊,詩中有畫,真可謂“千古壯觀”,其中“直”“圓”二字,看似俗,實則妙;尾聯,以敘事點明了邊關緊張的戰斗生活,體現了邊關將士們的愛國之情。
總之,這首詩歌敘事、寫景、抒情交相融合,詩人以開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抒發了自己孤寂的情感,對邊關壯麗的欣喜。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這篇課文的教學結束之后,我為沒有用第一個教案去上課感到慶幸。每篇課文能夠教給學生的東西都很多,把這些都設計到教案里去,讓學生掌握,這是老師所希望的。但在實際教學中,面面俱到的講授,反而是低效的教學。因為這樣的出發點必然會導致提問過多、過碎, 提問過多、過碎的弊端有:“步步為營”的提問成為牽引著學生向“設計”靠近的階梯;“提問群”成為幫助教師滔滔講析的橋梁;“碎問碎答”成為桎梏學生創造思維的網絡。因此很多情況下,教師投入在語文閱讀教學的備課時間非常多,準備得很充分,課堂上也很熱鬧,但效果如何呢?由于教師的那些提問是較瑣碎的、膚淺的,設計的問題過于零碎,不便于學生把握閱讀要領,不能對文章提綱挈領。這種“多問題”式的設計方法,使學生的思維缺乏連貫性,而且是在教師的提問之下被動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抑制,最終還是不利于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應擁有學習和發展的自由。因此,教師必須把閱讀的自由、學習的快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文本對話,去自主探索,真正實現與作者、與文本的對話。
余映潮老師首先提出了“主問題”式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設計新理念。什么是 “主問題”呢?“主問題”是相對于課堂上隨意的連問、簡單的追問和習慣性的碎問而言的。它指的是課文研讀教學中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如此看來,對“主問題”的設計,就是在閱讀教學中對課堂提問的設計,用盡可能少的關鍵性的提問或問題,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閱讀思考和討論。用“主問題”來形成課堂教學步驟,往往表現出一種“線索”之美,表現出“妙在這一問”的新穎創意。
對于《親愛的爸爸媽媽》這樣的需要一課時完成的,篇幅又較長的課文,“主問題”的設計尤為重要。如果僅僅按照作者的寫作順序,讀一部分提一個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那課文結束之時,學生很可能對課文的重點茫然無知,這樣的教學是無意義的。所以教師在備課時不久要全面理解課文,更要把握課文的重點,以此作為自己教學的重點,精心設計主問題,帶領、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教學《親愛的爸爸媽媽》時,我主要是從文章的主題思想的角度設計主問題,不同的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設計主問題,比如:可從文章的結構角度設計主問題;可從語言品析的角度設計主問題等等。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愛蓮說》教學反思04-21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09
八年級語文期末教學反思03-13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3-19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3-02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2-14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02-15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12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5-25
(精選)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