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篇(合集)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的語言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但是詩中的某些詞語的理解卻是可意會而不好言傳的。
備課也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反復領悟古詩,了解學情,課堂中每個問題的設計,過渡語的反復斟酌我都經歷了反復思考反復推敲的過程。備課結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師引得太多,放手不夠,課堂中老師要說的話也太多。后又經歷了幾次修改,但是問題依然存在,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執教的過程中,很多問題由于在備課的時候不夠周全,因此,問題就開始顯山露水了。
第一,孩子們的課堂常規訓練不夠到位。上整堂課,雖然我仔細觀察了孩子們,他們沒有任何出格的行為,但是我認為很多孩子是心不在焉的,是學習不夠認真的。我在想,第一是我的孩子沒有學會聽課,其次就是因為我的課不夠吸引孩子們。第三就是孩子們見不得三寶,來了幾位老師聽課,他們就手足無措了,發言不夠踴躍,朗讀不夠放開。聽了耿老師的課,我才知道,其實三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組織教學也是少不了的程序,特別是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更要注意組織教學,這樣才能有好的學習效果。
第二,了解學情不夠。應該說,我對孩子們還是不太了解,比如我問總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們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風馬牛不相及。這就是我對孩子們的估計不足。在三6班上課的時候,我發現他們不懂淡妝濃抹是什么意思,我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教學思路,本打算將那個問題拋給學生的,我換成了兩幅對比圖片來幫助孩子理解,應該說那兩幅圖解決了淡妝濃抹的問題,但是我沒有將這個好的契機和總相宜結合起來。正如黃老師所說的那樣,直接問孩子們,這兩幅圖美不美?孩子們肯定肯定回答,美,然后我直接總結,這就是總相宜,那教學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第三,就是課前的預設還是不夠精細,這點從每個環節的設計連貫度就可以看出來。雖然說我在預設的時候還是關注了如何讓每個環節更連貫,讓過渡語更自然一些,也許是我教案記得不熟練,也許是我的臨場機智不夠,反正表現不盡人意。
第四,加強教師基本功的訓練,讓課堂教學語言更美一些,讓教學流程更清晰一些,讓評價更多樣一些,讓普通話更標準一些,讓語氣更抑揚頓挫一些,讓感情更充沛一點,這樣的話,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散發勃勃的生命活力。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22課,描寫了我國南海西沙群島優美的風光和富饒的物產。課文語言優美,條理清晰,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好教材。教學本課,我主要抓住中心句,讓學生通過讀、看、說、想,從兩大方面感受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注重學生品讀語言文字,積累詞語,練習說話。回顧課中比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這么幾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參與的積極性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西沙群島的距離,我在整堂課上創設了去西沙群島旅游觀光的情境,以生動的導語貫穿整堂課。如開頭“今天我們要去遙遠的西沙群島游玩,作好準備,我們出發了”,初讀課文時,指出“下面我們該去了解一下西沙群島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了”。學習“海水”部分時,我說:“ 此時此刻,我們就站在西沙群島的大海邊,這就是西沙群島的海水,你感覺海水怎么樣呢?”學習“海底”部分時,我又說:“每個地方都很美,讓我們穿上潛水衣,潛入那五光十色的海水中,去尋找那些有趣的海底生物吧……”這樣的情境創設很能吸引三年級的小學生,課堂上他們對西沙群島始終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學習積極性很高。
二、適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拉近學生與西沙群島的距離
課堂教學中我從解題入手,在祖國的南海邊有個西沙群島,你們想了解它嗎?隨后我先為同學們播放一段事前準備好的西沙群島的風景視頻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接著我又借助網絡資料將西沙群島的位置和大小呈現給孩子,這是怎樣的一個群島呢?于是讓孩子在老師的充滿激情的范讀聲中初步感知西沙群島,隨后是初讀,總體感受西沙群島的特點,找出課文的中心句——那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
三、深入研讀3、4兩段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本堂課我主要是讓學生學習3、4兩段,所以我就對學生說:“這節課就讓我們潛入神秘的海底,去感悟西沙群島的富饒。說說你在海底看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讀文后找出:珊瑚、海參、大龍蝦、魚。我又說:“再去讀讀你看到的珊瑚、海參、大龍蝦、魚分別是怎樣的?你能用朗讀來表現它的特點嗎?”這一板塊通過學生的不同形式的讀,來表達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在讓學生研讀的同時,我再次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重點展現西沙群島海里奇形怪狀、色彩鮮艷的珊瑚,懶洋洋的海參,威武的大龍蝦,以及那些沒見過甚至是沒聽說過的形態各異的魚兒,由形象的畫面理解自然過渡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始至終地調動著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的.情緒始終處于亢奮狀態,思維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四、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質疑問難。例如,學生提出:我不明白漁業工人為什么要把海龜翻一個身?為什么人們說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我都巧妙地通過呈現多媒體,機智地使問題由難變易了。
五、抓住語言訓練點
語文課除了要注重學生的體會感受外,語言文字的訓練也非常重要。所以,在本堂課中,我利用文本的特點抓了幾個比較有價值的語言訓練點。如第二小節中我安排了 “因為 ……所以……”和西沙群島的海水色彩不同,“是因為……”句式訓練以及其它的語言訓練點。如學習海島這一部分的時候,順勢進行保護鳥類的環保教育。最后讓學生飽含激情地朗讀最后一段,充分的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得到進一步升華。
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心理學研究證明,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正處于想象力培養的黃金時期,如果在這個時候采用適當的手段進行經常性的訓練,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因勢利導,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種有利因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而且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永恒的主題。因此,在教學中,我很注重課件的適時使用,注重不能用過多的形象的畫面代替學生的想象,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學習海灘一段,我讓學生閉眼想象,想象海灘上有什么,有的孩子說看到了美麗的貝殼,有的說看到了漁業工人在翻龐大的海龜,有的說看到了一群小朋友在海灘上撿貝克。當我讓孩子想象千奇百怪的貝殼是什么樣時,孩子們的回答又是讓我一陣驚喜。有說像喇叭一樣的貝殼,有說像蘑菇一樣的貝殼,有說像花裙子一樣的貝克。孩子們在放飛自己想象的同時,感受到了無限的快樂。
七、注重知識點的滲透
在教學第四自然段“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這句話時,我告訴學生:這一句話放在整段的開頭,我們叫它總起句,又叫中心句。這四段文字,語言美是一個特點,在寫作上也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圍繞中心句把話寫完整,寫具體了,接下來,我們就仿照這種寫法來個小練筆。
整堂課我和學生配合得比較默契,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引領者。我讓學生自己來讀。從不斷的讀中,學生有自己的感悟和體會,然后自己來講,把自己讀懂的拿出來跟大家一起來交流,這樣可以取長補短。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也還存在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教師的課堂組織語言不夠精煉,時間的把握不夠好,出現前松后緊現象。語文課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朗讀,以讀促悟。而由于自己整個教學安排時間不夠合理,以至于到后來有些朗讀內容只能一讀帶過,沒有真正起到讀的作用。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每一個學生對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學中我們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在揭示《蒲公英》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時,我不是照搬教參上的正確答案灌輸學生,而是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讓學生談談自己欣賞哪一類的人,適時讓學生“辯一辯”。學生思想碰撞和觀點交鋒的過程,就是他們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過程,更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得到了升華,主體性得到了落實。常此以往,就能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的境界。
結尾的小練筆設計,既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更幫助學生在懂得探索與幻想重要的同時,要正確處理聽從和盲從的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今天用了兩節課教學本單元第一篇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新的教材,新的班級,新的年段,第一次接觸總有很多不足。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把‘愛讀書’種植在孩子們心里”的作家吳然,這是一篇構思巧妙、語言樸實優美、畫面和諧、情感真摯的兒童散文。
構思巧妙表現在短短的四百多字,蘊含了豐富的信息:這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邊疆小學;寫了學生們上學、上課、課間等多個特定的景象;結尾自然,借景抒情,令人回味。開篇第一句話,是一個長句,很長的句子,卻沒有給人冗長的感覺,它像是一個自然變換的鏡頭,鏡頭隨著不同方向遠景的移動向同一個近景聚焦,讓讀者跟著文字看清楚了從不同方向走來的小學生屬于不同的民族。這句話為后面的內容做足了鋪墊,也給讀者帶來了閱讀期待:這是一所什么樣的學校呢?后面的內容正是循著這個思路展開的。
把這樣一篇兒童散文呈現在學生面前,它的學習價值表現在哪里?教師如何再從學習的角度來解讀這個文本?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回答的問題。
開學第一課,班里21個孩子對課文做了多次朗讀,我組織齊讀五次,學生自由讀課文若干次,這個班的孩子相對內斂,比較乖巧,讀課文聲音不響,課上課下都比較安靜。第一堂課上,我花了近二十分鐘進行生字詞教學和課文朗讀:齊讀生字詞、組詞讀、解釋個別詞語的.意思、開火車讀,拓展與“絢麗多彩”相類似的詞語。遺憾的是,我忘記了進行生字書寫指導,在后續的字詞抄寫作業中,部分學生書寫不工整。
整堂課下來,我感覺我的教學方式還是偏向于高年級,對三年級學生來說似乎并不太適應。
思考、審視一個文本的學習價值,可以從這樣幾個維度切入。其一,學生自主閱讀這篇文章時,會有怎樣的感受,他們的關注點會在哪些方面。其二,單元重點學習目標(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能夠在哪些具體詞句上落實;還有,學生對“新鮮感”的關注,會指向詞句表現的內容還是詞句的表達方式。其三,作為三年級第一學期學習的第一篇課文,它的內容、主題等,對學生接下來的教室語文課程生活應該帶來怎樣的期待和定位。
學生對于“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相對陌生,個別學生能快速反應過來并找出文本中相關的句子。在第一自然段中,學生找出“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那鮮艷的服裝,把學校打扮得絢麗多彩。”
在第二課時,我讓學生拓展閱讀《走月亮》《珍珠泉》《山溝里的孩子》。我選擇講解《走月亮》和《山溝里的孩子》,讓學生圈畫自己覺得有新鮮感的詞句。學生對于《走月亮》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畫語句時出現一些困難。《山溝里的孩子》這篇文章相對容易理解,我讓學生自讀《山溝里的孩子》,讀懂山溝里的孩子學習生活的特別之處,學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這堂課有太多的不足,課堂比較單調,以教師的講述為主,學生參與度不夠,發言人數較少,課堂太安靜。
重新梳理:
第一步:單元導讀;
第二步:學習課文:1。根據學習單自主學習生字詞、讀通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2。讀懂大青樹下的小學是一所什么樣的小學,有哪些自己認為特別的地方;3。欣賞文章是怎樣描寫這所小學的(選擇了哪些內容來寫,哪些寫法給人新鮮感),一讀代講,邊讀邊想象邊體會、品味;4。說一說自己的校園生活,關注有新鮮感的語句。
第三步:拓展閱讀《走月亮》《山溝里的孩子》;
第四步:吳然兒歌散文推薦或朗誦欣賞。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驚弓之鳥》這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飛過的一只大雁掉下來的事。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段,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1、 指名朗讀這段話,看看這一自然段更羸說了幾句話?
2、 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用“——”畫下來,哪些是更羸聽到的,用“~~~~”畫出來。聯系前文中“一只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個“鳴”,更羸怎么知道它的聲音很悲慘?引導學生結合大雁的生活習性進而體會出更贏善于觀察和思考的特點。
3、第二句還是說更羸看到和聽到的嗎?為什么?(小小組討論)(1)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到這是在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結合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生孤單失群”的意思。(2)讀了這個句子,你發現了什么?(同桌交流)(3)出示練習 “大雁飛得慢,因( );叫得悲慘,因為( )。”讓學生用這種句式來說一說強調原話,以加深對這一內容的理解。說說哪些是觀察到的,哪些是經過分析得出的?(4)再讀這句話,現在你又讀懂了什么?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這兩句的基礎上,認識到任何分析、推測都是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的,使學生懂得更贏根據看到的、聽到現象進行了分析,得出“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的判斷。
4、小小組重點討論:更羸又是怎樣進一步分析的呢?出示訓練題目:“大雁拼命往高處飛,因( )掉了下來,因為( )。”學生獨立思考、分析,交流。
5、說到底這只大雁不是射下來的,而是被更羸用弓弦聲――嚇下來的。所以我們要繼續推理探究一個問題:為什么這只受過箭傷的'大雁聽到弦響,心里會如此的害怕?
6、分小小組研究、交流;可提示:這只受過箭傷的大雁前一次聽到弦響與它受到箭傷什么關系?
7、師小結:大雁前一次聽到弦響之后,離弦而出的箭就射中了它,害得它孤單失群、受盡痛苦;而這次它又遇到了相類似的情況(板書:遇到類似情況)――弦又響了,以為又會被箭射中,所以心里會如此的害怕,拼命往上飛,結果傷口裂開掉了下來,成了一只驚弓之鳥。(板書:驚弓之鳥)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像這種“驚弓之鳥”的現象?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了解這兩個分析推理的過程,不僅能使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這樣,把能力的訓練落在了實處。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我教得收放自如,學生學得很有興趣,課堂氣氛活躍。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石頭書》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憑借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于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第一課時重點掌握生字詞,了解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內容,理解川川和磊磊由好奇到奇怪的原因,了解石頭之所以是書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石頭是一層層的如同一冊冊厚厚的書。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將我文章根據石頭書的字、畫、知識、作用劃分為四部分講解。由學生劃分出各有哪些自然段分別描寫了石頭書的字、畫、知識和作用。
在講解石頭書的字這一部分時,重點讓學生根據課件展示的圖片對雨痕、波痕以及礦石有直觀的了解。同時通過礦石色彩繁多的特點,讓學生說出描寫顏色的四字詞語,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最后通過朗讀進一步加深理解。在“畫”的部分,主要是通過短片輔助理解課文。課前讓同學們都查找了資料,學生對于化石這個概念已經不陌生了,看過短片后自己說一說化石的概念。最后由老師總結概念并進行相應的講解輔助理解。
石頭書的知識和作用是相互關聯的。在這兩部分的教學中,主要通過讀后填空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進而過度到對石頭書作用的理解。最后通過反問學生“川川和磊磊是怎么懂得這么多知識的`?”來理解“刨根問底”這個詞語并鼓勵學生在學習中也要具備這種學習的精神。
最后和學生一起打開一本“石頭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在于鞏固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激發學生對于科學的探索和思考。通過一張張圖片讓學生理解這些動植物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等情況。最后以課文中的圖片作為結束,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于圖片的看法,最后要求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寫出一篇小練筆。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主要有三部分:學生課前搜集資料、老師制作課件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課堂上的朗讀和講解。總的說來,這節課激發了學生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學生對文章有了透徹的理解。整個課堂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課件也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還有一些地方還需要在今后的課堂中改進,例如:課堂語言要更加精煉、板書要更加規范……。
我想:準備一節課的過程就是一個提高的過程和對以往教學方式的反思過程。每一次準備就是一次提高,雖然很有壓力卻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其中。認真對待,就會從中得到很多!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讓學生通過學習理解“這一家生活雖然貧困,卻并不潦倒。我深信他們不會貧困太久的!”,從而學習主人公自強自立的精神。
我設計的“主問題”是:為什么我的同事會說:“這一家生活雖然貧困,卻并不潦倒。我深信他們不會貧困太久的!”我上網查找了相關的教學設計,可是,沒有一個我能滿意的。為了更好地上好這節略讀課,我進行了驚心的設計。
我先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帶著學生解讀課題中的“貧困”,接著初讀課文。可是一個聲音,打破了我精心設計的教學設計。讀著讀著,一個學生說:“這家也不貧困呀。”其他學生不由自主地說:“貧困”。怎么辦?就當聽不到,繼續按原計劃教學設計進行?不行,教學是為學生服務,不是執行教案。我當機立斷,已尊重學生為主。于是,我當機立斷擬定“主問題”:這是一個( )的人家。我讓他們各自到書上畫出證明自己觀點的語句。我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認為這一家不貧困的同學在“這一家窗明幾凈,有冰箱,有洗衣機,有漂亮的窗簾和門簾,有擺放整齊的書籍……”的`下面畫上了橫線。而認為貧困的學生畫的答案并不一致。我并不急于肯定或否定哪個學生的答案。而是請學生舉手發言匯報。有一個,平時不愛學習的孩子,把他的手舉得高高的。于是,我說:“吳新陽,你來說說你的觀點吧。”他按照課文上的原句讀道:“灶間的調味品只有油和鹽兩種。”,“我家還有味精”,其他同學馬上舉手,我用手點到誰,誰就會說出自己家的調味品。于是,大家認為這一家是“貧困的”。認為貧困的同學又補充道: “這家的男主人幾年前因病去世了,欠下了很多債,留下兩個孩子,其中一個還有殘疾。女主人一份微薄的薪水要養三口人,還要還債,經濟狀況可想而知。”
我繼續引導學生,這一家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學生結合實際回答“孩子上學可能沒有錢坐車、吃飯”;“可能面臨債主催債”。如果你面臨這些,甚至比這還要多的困難,你會怎樣?有的學生一邊作揖一邊說:“大哥,你過兩天再來吧,我現在實在是沒錢。”我接著問:“過兩天就會有錢了嗎?”另一個學生說:“我怎么這么倒霉呀!攤上這樣一個老公。唉!”
這樣,問題就能解決了,困難就能克服了嗎?請大家到課文中去找一找女主人是什么態度。學生們,紛紛找到了“女主人的笑容,就像她的屋子一樣明朗。
你們和女主人誰的態度對以后的生活更有利?學生馬上明白了,應該向女主人那樣樂觀,面對困難一味地抱怨并不能解決什么,應該想辦法積極地去解決。
女主人是怎樣解決的呢?學生馬上尋找答案。“漂亮的門簾是自己用紙做的,那些書全是孩子們用過的教科書。”這樣可以省下錢來用在必須的花費上。“就連進門時女主人遞給我們的拖鞋也是自己做的———那鞋底竟是舊解放鞋的底,齊齊地沿底邊剪下,再用舊毛線織出帶圖案的鞋幫,穿著好看又暖和。”這樣也能省錢。我問: “你們知道一雙拖鞋多少錢嗎?”學生搖頭表示不知道。我告訴他們,棉拖鞋一般八九快錢,好一些的更貴。咱們幫他們算一算,女主人自己做拖鞋省了多少錢。學生七嘴八舌地說:“一人一雙,再加上給來訪客人準備的兩雙,用8乘4等于32元錢。” 女主人帶領孩子的這種做法叫什么?學生到教材中找到了答案“精打細算”、“不惜力”。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女主人這種自強自立的精神。我有問學生:“現在馬上要過冬了,煤又這么貴,女主人一家會怎么過冬呢?”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她可能領孩子到山上撿一些樹枝子燒。”有的說:“問問誰家有不要的苞米桿,用火燎一燎,拉回家冬天燒。”還有的說:“羽絨服也挺貴,別買了,把孩子穿小的棉襖找出來拆了,取出其中的棉花給孩子做一件新棉襖就行了。”聽了孩子們結合自己的實際作出的回答,我知道他們理解了什么是“精打細算”,什么是“不惜力”,什么是自立自強。
于是,我又帶著學生回到課初的“主問題”:這是一個( )的人家。有的學生說:“樂觀的”,有的學生說:“精打細算的”,有的說:“自立自強的”……我指了指題目。學生的答案是:“現在貧困,將來一定會不貧困。”我追問:“為什么?”學生結合板書說:“因為他們樂觀、精打細算不惜力,自立自強,所以將來一定會不貧困。”
進行到這里,離我的目標只剩下一步。我問學生:“你見過與文中不一樣的貧困人家嗎?”一個學生說:“我見過一個。那家人不出去打工,也不管什么還不還債,總是花錢買好吃的,漂亮衣服。想干什么干什么。沒錢時再說。”你覺得,這樣的“貧困人家”將來會“不貧困”嗎?學生說:“不可能。”這就叫?學生齊答:“潦倒”。
本節課,我結合課堂的突發狀況,重新擬定主問題,并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重新組織課堂教學,圓滿地結束了課堂教學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聽聽,秋的聲音》,本課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濃的現代詩。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贊美了秋天。我覺得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想象是創新能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只有擁有想象力才能有更多的創新。為此在本的學習中我主要側重了三點:一是有感情地朗讀。二是激發想象力,感受詩情。三是想象創作,練寫小詩。
在學生有感情朗讀、想象力被激發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仿寫課文,創作小詩,我首先引導學生想像有哪些秋的`聲音,秋天的聲音像什么,并仿照課文中的句式說,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一首首小詩脫口而出。如:聽聽,秋的聲音,青蛙張開大嘴, “呱呱”,是和荷葉道別的聲音。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這篇課文已經不知聽過多少位教師執教過,大多用來參加比賽課,教學效果都是比較理想的。究其原因,應該是課文所折射出的人文性及其蘊含的深刻道理吸引著我們和學生吧。
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一份課件,播放給同學們觀看,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小村莊的美麗,沉浸在這份美麗當中,心情是那么的愉悅。然后畫面切斷,讓同學們入情入境地美美地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從優美的文字中再次體會小山村的美麗。之后,我要求劃出所描寫的景物,從匯報中看到絕大部分同學都找對了,這樣既適機進行了短文閱讀的訓練,又能幫助同學們加深記憶,利于背誦。
接著,我繼續播放課件和朗讀錄音,畫面上人們亂砍伐樹木的'情景頓時吸引了同學們的眼球,同時也震撼了她們的內心,從大家的眼神可以清晰看出,這樣的效果是直觀有效的,同學們與畫面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想去了解小村莊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這樣一來,激活了課堂教學氣氛,引發了好奇心,使同學們積極地融入角色,走進文本。于是,四人小組的自主探究交流開始了,從巡視中感受到了那份表達的迫切和熱烈,真讓我感到欣慰。
最后,課件的最后是山洪爆發,小山村消失于我們的視線。這個畫面再次刺激了同學們的內心,也讓這個毀滅的過程留在了每個人的腦海中,引發深刻的思考。此時,我問到學習本課后的感悟,一切水到渠成,所有答問的同學都能直指環境保護這個主題,而且說得比較到位。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通過兩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不幸被吞進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旅行”了一次,最后僥幸逃脫的危險經歷,告訴學生一個科學小知識:牛有四個胃`,吃食時具有反芻現象。
本文雖然篇幅較長,但是情節生動有趣,語言活潑,將一個有關動物生理學上的知識講得有聲有色,清楚明了,使學生一學就懂。因此,文章滲透的科學知識,教師無須作過多地講解。同時,本課內容充滿童趣,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想象和表達的機會。因此,可設計一定的練習題引導學生想象交流。另外,青頭身上表現出的臨危不懼,對朋友充滿真摯的情感,在危險時刻不慌張,用知識解救朋友的豐富情感和品質值得學生仔細朗讀品味,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
想象是創新的前提,也是閱讀之門的金鑰匙。文中有關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想象和表達的機會。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紅頭,仔細品讀相關語句,學生在想象中朗讀,在朗讀中體驗著紅頭的情感,然后借助填空題為學生搭建傾訴的平臺,學生在角色互換中更深刻地感受了紅頭的危險遭遇,也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 由于學生對牛胃結構是很陌生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課前我讓學生搜集有關牛胃的知識和圖片,自己則以淺顯生動的語言寫了補充材料“牛的自述”,幫助學生更多地了解牛胃知識,為想象提供知識源泉。學生就是在讀讀、想想、說說的過程中將文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本課重在引導學生感受青頭臨危不懼,對朋友充滿真摯的情感,并且能靈活運用知識救出朋友。而情意目標的達成并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它需要教師激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本人文思想的熏陶。語文教學需要文道有機結合,需要學生在感悟文字的過程中理解文本內涵。因此,在了解了紅頭的遭遇后,我讓學生仔細品讀描寫青頭的句子,并談談自己的感受,在交流過程中,進一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深入體會文字傳達的情感。這既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朗讀體驗,又培養了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多種形式地朗讀,提倡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
在體會紅頭的危險遭遇后更深入感受青頭對紅頭的幫助意義重大。然后在品讀感悟青頭的品質中更真切地領悟文章主旨。最后,引導學生想象“紅頭在心中還會對青頭說什么?”讓學生通過紅頭的口氣說出對文本思想的領悟,將文本承載的人文精神內化于心。情意目標的達成就是這樣層層遞進,水到渠成的。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花鐘》一文通過牽牛花、午時花、夜來香分別提醒小白兔起床、吃午飯、睡覺,告訴了我們不同的花有不同的開花時間。課文抓住了每一種花說話時的神態、語言,形象地寫出了每一種花的特點,讓讀者眼前仿佛出現了這些可愛的花,從而激發了讀者進一步了解植物的興趣。字里行間充滿童趣,讀來瑯瑯上口,學生非常喜愛。我們都知道漢語是一種表意的語言,它的。許多妙處往往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教師講得再精彩,讀得再流暢,寫得再生動,也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學習,學生的.能力還得在反反復復的聽說讀寫實踐中慢慢形成,逐步提高。語文教學應以重視學生自己的反復誦讀、體味為主,以教師的講解、分析為輔。如果沒有讓學生真正地沉浸于文本,并自己“涵泳〞“咀嚼〞,其實是違反語言學習的心理規律的。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成功之處:
1、激發學生讀短文識字的興趣
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用于識字,用于了解課文內容,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利用其直觀、形象、生動、娛樂的特點,兼顧文本,讓學生隨文識字,發揮孩子們的想象力,也幫助學生尋找到了記憶的鑰匙,有效地提高了識字能力。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2、從小重視聽的訓練
聽說讀寫語文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進行聽的訓練十分必要的,本課教學通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故事來導入課文,對全文進行整體感知,與此同時,培養了學生聽的習慣。
3、給學生充分的表現時機
〔1〕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尊重學生的個性和選擇。
〔2〕分角色朗讀課文,做動作輔助朗讀,比賽表演課文內容,讓學生充分表現。
4、限度地使用和發揮課文的作用
缺乏之處:
1、我覺得在課的結束局部可以安排一個質疑環節,讓學生對最末一節質疑,如:小白兔難道沒有這三種花,起床、吃午飯和睡覺就會忘記嗎?即告誡學生要自律,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這樣一來,既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又滲透了對學生道的教育。
2、課堂上我鼓勵表揚的方式單調,沒有照顧到不同學生的表現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方式,而不是千篇一律的。
3、在理解文中的重點第二節中的隨文句式說話的層次性不明顯,過于簡單,對于把握文章的整體性不難,所以談不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課文是篇寓言,敘述了一支狼掉進陷阱里,它想用欺騙的手段讓老山羊救它,老山羊識破了狼的偽裝,讓獵人來收拾它。寓言細致地刻畫了狼和老山羊的神態、心理,并通過對話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對于有寓言故事,學生還是比較熟悉的,都了解故事中蘊含一個深刻的道理。如何讓學生真正了解課文內容,從而真正理解故事揭示得的道理?結合本次責任杯教學比賽的要求,盡量從他人的課堂亮點中彌補自己的不足,我對本堂課作了如下的構思。
1、 在學生愿有時識字學詞的基礎上,有重點地抓住“虱”字,通過字形分析書空,掌握了這個字的結構和筆順,并用滾動復習的方法,鞏固了"陷阱"等字,效果較好。
2、 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陷阱”用觀察圖片法;“賭咒”用換詞法;“馴良”用拆字組詞法;“收拾”用練習上下文法,再加上學生課前的預習,學生對本課新詞的詞語,大都掌握較好。
3、 以讀為主是本課基本的教學策略;本堂課,我在指導學生的朗讀上著力;因為課文的結構基本以狼和老山羊的對話展開情節的。狼前后一共說了五次話,表面看,狼的五次話不難理解,但細讀,含義不一樣;為了讓學生真正弄清讀懂,我首先讓學生讀通課文讀準字音;然后出示狼的五次對話細讀,了解狼前面的話是假話,中間的話是漂亮話,后面的話是威脅的話;接著讓學生有品味地讀,并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即:讀出不同的語氣和感情;設計了這樣有層次的朗讀,學生能入境入情,課堂氣氛也活躍了。
4、 閱讀中培養思維能力。,并穿插句式的教學。在讀好句子的.基礎上,進行質疑:“狼為什么要這樣說?”、“狼和狗之間有怎樣的區別”、“從狼裝作狗上你讀懂了什么?”,隨即便出示“不但……而且……”“只要……就……”的句式讓學生練習說話,然后在討論、說話中引出課文包含的道理。
縱觀整堂課,基本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總覺得課堂少了些什么,細細分析,還是欠缺在發散點多了些,著重要解決的問題不夠明確,依然是過去上課中的老毛病。另外,課堂的延伸和內容的拓展沒能很好地結合進去,就課本而課本,所以整堂課顯得比較局限。這些,都應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改正的。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小露珠》一課巧妙地運用了童話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擬人化的寫作方法,寫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過程,以及小動物和植物對小露珠的喜愛,贊揚了小露珠的美麗、可愛以及大自然的和諧、融洽。
全文共七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先交代小露珠形成的時間,再寫小露珠形成的`地點,最后寫小露珠在形成時是怎樣變化的。第2至5自然段寫小露珠受到小動物們的喜歡。小動物們見到小露珠紛紛和她打招呼,并且贊美她“像鉆石那么閃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圓潤”,這也正是小動物們都喜歡小露珠的原因。第6自然段寫小露珠裝點了花草樹木。小露珠不僅本身很美,而且還會用自己的美來裝點別人,讓植物們顯得更精神更美麗。第7自然段寫小露珠消失的過程,植物與她依依惜別。
在教學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小動物都喜歡小露珠時,先讓孩子們自讀課文,找出小動物喜歡小露珠的原因,同學們都能很快找到,我相機板書“像鉆石那么閃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圓潤”。接著指導學生感情誦讀,學生能夠抓住重點詞語重讀,我還提醒學生看圖,抓住小動物的特點朗讀。
然后讓學生扮演小動物,我扮演小露珠,進行說話練習,拓展思路。“假如你變成了一只小動物,你想變成什么?你會怎樣和小露珠打招呼呢?”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部分學生說得很好,任倚影說“你早哇,像花朵一樣美麗的小露珠,我是小蝴蝶。”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講的是植物喜歡小露珠的原因。通過自讀,同學們很快就找到“讓植物們顯得更加精神”“讓植物更加生機勃勃”,部分學生還說出了“小露珠讓植物們更加美麗動人”。接著我問:“小露珠讓植物們更加生機勃勃,植物們會怎么感謝小露珠呢?”學生說“謝謝你小露珠,讓我這么美麗”“謝謝小露珠,讓我這么精神”……
第四部分(第7自然)寫小露珠消失的過程,植物與她依依惜別。首先讓學生自己讀,然后說一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學生們說得真好,“我讀懂了植物們喜歡小露珠,關心小露珠”。在講到植物們“都想把小露珠留住時”,我問為什么, “小露珠把植物們裝點得格外精神,植物們舍不得小露珠。”…….
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到了小露珠的美麗可愛,植物與小露珠之間的相互關心。
雖有一些讓人欣喜的地方,但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引導學生深入感悟,很遺憾。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公開課選的內容一直是作文,這次試了一下閱讀課。相比較習作教學,閱讀教學似乎要好設計一些,可參考的資料太多。當然,也必須完成固定的教學內容,沒有習作課那么自由隨性。
《臥薪嘗膽》源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教學這篇課文,除了語文課承擔的訓練語言文字運用的任務之外,我還想讓學生對中國歷史產生興趣,有課后閱讀歷史的欲望。因此,還可以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讀出歷史的“有意思”。
從實際教學來看,比較成功的是對歷史知識、詞意理解的教學。本課中的很多詞語有必要深挖掘,并可以挖掘出內容來,如“舂米推磨”、“養馬駕車”、“謀臣”、“奴仆”。以“奴仆”為例,詞典上它的含義同“奴婢”,指喪失自由、為主人無償服役的人。通常男稱奴,女稱婢,而古代的奴婢制度內涵更多。學生適當理解“奴仆”的詞意,方能明白勾踐到吳國三年所受的恥辱有多深厚,也方能明白他為何臥薪嘗膽。理解這一詞意時,我先讓學生談談,學生的解釋太淺薄,我進行了拓展說明,告訴學生有些奴仆可以隨意買賣,有些奴仆的主人還在他臉上刺字等。“舂米”以圖片的'形式來解釋,給出工具石臼圖,“舂”字中就有“臼”字,這樣的解釋還有利于識字。
本課詞意需要探討解釋的還有“建議”、“臥薪嘗膽”、“萬般無奈”等,課上都以比較、換詞語等方法一一學習。
以教材為例子,叫學生讀讀、說說,可能是每節閱讀課都要做的事情。這節課設計了兩處表達說話,一處勾踐要給吳王當奴仆,吳國的謀臣們紛紛建議滅掉吳國。此處沒有展開來講,是本節課的一大遺憾,課上,我說:“我是吳王,你們是謀臣”,有三個孩子站起來建議了,但只是淺嘗輒止,課前我也沒有細思量吳王如何不聽眾人的建議。如果能展開了進行一場爭辯,是對學生思辨能力、表達能力的很好訓練。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在新教材中,三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略讀列為了一個重要部分。怎樣讓孩子們學會自讀,以輕松地進行略讀課文的教學呢?我在實際教學中有了一點體會。
在教學《槐鄉的孩子時》,我先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也是略讀教學的第一步驟: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讀準音。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已經預習了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這時便進行本課教學的第二個步驟: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槐鄉的孩子可愛嗎,你從課文的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這時學生便可邊自讀邊勾出自己喜歡的、描寫槐鄉孩子的`詞句,與同桌交流,再在全班交流,老師這時可學生勾畫出優美詞句,朗讀體會,來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在充分體育課文情感的基礎上,即可進行本課教學的最后一個步驟:交流體會,學生可和同桌交流,說說自己的感受,說說自己在課余時間所從事的勞動,從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過樣,本課的教學也就輕松完成了。
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要盡量放手,多給學生朗讀、思考、質疑、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無論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是對語言的體會和品味,都應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盡量由學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結論。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8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3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6-12
語文s版上冊教學反思03-11
語文上冊園地四教學反思03-16
語文上冊雪孩子教學反思02-16
三年級語文上冊語文園地教學反思通用09-27
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3-08
三年級語文上冊《蜜蜂》教學反思04-12
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