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反思大全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教學反思1
經歷了一場中考總復習,再反思三年來的教學,我得到了很多啟發: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根本。
1、從七年級開始就讓學生閱讀《語文報》、《散文》、《讀者》等優秀報刊。這些報刊雜志每一期都有優美的文章、豐富的課外知識、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情感教育。除讓學生廣泛閱讀外,每星期還要求學生做一篇讀書筆記,對自我喜歡的文章或片斷進行欣賞,把感悟寫下來。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學生在閱讀方面已積累了許多經驗,中考復習時,老師只是啟發和點撥即可。
2、平時注意抄寫、背誦。每星期布置抄寫作業,名言警句和優秀的段落或文章。這既能夠練字,同時也是潛移默化,擴大課外積累。同時在抄寫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背誦,“背誦雖是一種最野蠻的手段,卻是一個禮貌的`辦法”。
3、課堂教學中落實大語文觀,豐富課堂資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平時教學能夠放開手腳,以教材為基礎,但不是拘限于教材,能夠大膽旁征博引,介紹相關的文學作品、文學故事、名人軼事、成語故事等資料,并關注其他的相關學科,以此拓展學生視野,豐富課堂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4、課堂教學當注重有效地使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和探究性、合作性的學習方式,使教學真正教會了學生學習,既向學生傳授了知識,又培養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潛力,并落實到了筆端。
5、重視點滴的作文訓練。平時教學中,當注意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引導學生時刻用眼用心體會生活,及時用筆記錄生活,以此培養學生豐富細膩的情感,提高觀察感悟潛力,并為寫作積累鲆活真實的素材。讓學生寫日記或寫隨筆不失為一個很有效的舉措。
語文教學反思2
《趙州橋》是介紹著名的橋梁建筑——趙州橋的說明文,文章用簡明的語言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教學過程中,第一課時我以生字詞為重心,并帶入文中,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能夠初步理解簡單句子的意思;在朗讀課文中去理解,初步感知文段,在感知時收集信息。
一、簡化教學程序
“趣味教學”這一觀點近來常被各界教學專家提倡。課堂中的“趣味”是教師對文本深入解讀后的深入淺出,是對教材的準確把握,我們的“趣味”應該讓學生學得更輕松、更快樂些,讓學生的感受更深刻些。為了這個“簡單”的趣味,我背后做了“不簡單”的事情:深入地解讀文本,收集有關趙州橋的資料。使趙州橋的形象、特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我感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更感嘆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后我引出課文中三個特點:“雄偉、堅固、美觀”,再根據這三個特點去引導學生學這三個重點句:
(1)“趙州橋非常雄偉。”
(2)“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
(3)“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以此為線索學段學篇,去感受趙州橋的無限魅力。
二、激發學生興趣
雖然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文,文中包含了豐富的信息,但它的字里行間無不透出作者的情感——自豪。學說明文的課堂也是書聲瑯瑯的課堂,所以在第一課時中我鼓勵學生緊緊抓住關鍵詞引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通過朗讀表達情感。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跟著一起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憑借著什么而聞名于世呢?學生一時語塞,引發了他們探索的興趣。接著第二課時我創設旅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三點體會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贊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首先從“1400多年”、“五十多米長”,“九米多寬”中體會這些數字傳遞出來的信息,體會趙州橋的堅固雄偉,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其次從千年來利用沒有橋墩,只有一個大橋洞,四個小橋洞的設計存留至今,體會它的堅固。引導學生體會趙州橋的的美觀時,教師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然后出示了課件圖片幫助學生再現畫面,讀出體會。最后抓住關鍵詞“抵”、“回首遙望”,做動作體會橋的.圖案的傳神,并指導把該段讀好,把橋上的龍讀“活”,直接切入地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此時學生的情感,老師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融為了一體,兩個字——自豪。
三、引導學生感悟
在通篇文章中,我們能夠體會到,作者不僅是在游覽橋,贊美橋,同時也是在贊美造橋的人,我們更能夠體會到作者在寫作時充滿著的驕傲和自豪的感情。所以,讀課文時,我們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既表達出作者所要表現的情緒,也表達出自己從文本中體驗到的情感。
“趙州橋非常雄偉。”這是一個總起句,后面介紹了趙州橋的長度、寬度、建筑材料、形狀特點等,都是圍繞“雄偉”展開的具體描寫。引導學生在朗讀中仔細體會這些數字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把“雄偉”的氣魄讀出來。
“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在理解課文時,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什么是‘創舉’?為什么說趙州橋是一個‘創舉’?”學生可以從前面的學習中了解哪些說明了趙州橋的設計師“創舉”,也可以用舉例子的方法說說對“創舉”的理解。然后聯系上下文中對趙州橋的描寫,如,減輕沖擊力,節省石料,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并在理解這句話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激發出自豪的情感。
“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是一個過渡句,巧妙地將兩部分內容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課文表現趙州橋的美觀,刻畫得非常細膩,描寫欄板上雕刻的圖案,生動活潑,我采用抓住重點詞的方法,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的方法。通過讀書,讓學生抓住三種龍的獨特之處,“相互纏繞,回首遙望,雙龍戲珠”通過重點詞語想象他們的樣子,動作把龍的形態表現出來,從而體會雕刻的圖案是那么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多姿多彩。從而引出“所有的龍似乎都在游動,真像活的一樣。”引導學生想象圖案的精美是本文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讓學生將想象的內容用語言來描述,并出示了圖片幫助學生再現畫面,讀出體會。學生對精美一詞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體會到這些精美的圖案是1400年前,勞動人民在石板上一點一點雕刻出來的,非常費時間費精力很不容易。接著,朗讀課文,帶著想象去體會趙州橋的欄桿上那些精美的圖案。
四、拓展學生寫作能力
在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對趙州橋的側欄三幅關于龍的描寫用了“有的……有的……還有的……”的排比方式聯系起來,使三幅圖聯系得自然有序,學生在學習寫作文時若能夠用到這一方法,必定使作文在邏輯上有所增強,文章的層次也能有所提升。所以,講課時我特地突出這個內容,并請學生用其造句,在這自由發揮中,學生學到了知識也體驗到了快樂。
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朗讀的指導和朗讀量還欠缺,課堂結構還略顯緊湊,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改進不足,努力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能力。
語文教學反思3
《買文具》一課是學生在三年級學過“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這一基礎上學習的“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
在本課教學中,我首先通過引導學生想象“購買文具”的情境,讓他們從生活中熟悉的場景中提出數學問題,并嘗試用各種方法解決這些問題。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而且能夠展示解決問題的多樣化策略。隨后,我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豎式計算”上,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的筆算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先估算商,再進行精確計算,培養他們的估算能力。最后,通過適當的練習,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定的筆算技能。
經過一節課的教學,我以為學生已經掌握了長除法的基本概念,準備讓他們進行練習。然而在練習中發現了一些常見的錯誤:
1、有些學生在進行長除法時,商的位置放置不正確,尤其是當商是兩位數的情況下更容易出錯。
2、當商是兩位數時,一些學生在寫商的過程中出現了混淆,他們應該學會從高位開始計算,如果前一位不夠除,則要看前兩位再進行計算。舉例來說,對于“100除以10”的題目,正確的計算應該是十位上的商為1與除數相乘得到10,而有些學生直接寫出商為10,再與除數相乘得到100.
3、在處理類似“140除以20”的題目時,應該是個位上的商為7與除數20相乘得到140,但有些學生在寫商的位置時出現錯誤,將商寫在十位上,再將7與除數相乘得到14,接著在個位上的商位置補上0。希望通過及時糾正這些錯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長除法的運算方法。
語文教學反思4
《航天飛機》確實是一篇不錯的課文,無論是內容還是語言都非常適合中年級學生閱讀,“賦予枯燥的科學數據以童趣,把高深的尖端技術說得那么淺顯、生動,這都得歸功于生動的語言,靈活的敘述”。
但是我覺得這樣的一篇課文僅僅讓學生有這點收獲是不夠的,尤其是在作者的表達方法上值得去探究。
方法之一——抓特點:
對于航天飛機來說學生是非常陌生的,但是作者在介紹的時候,僅僅是“三言兩語”卻非常中的:“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腦袋,方方的機尾”。多么的言簡意賅,讓人一看就知道了航天飛機與普通飛機外形上的區別。這就告訴我們如何來寫好外形,不是為了寫而寫,而是要抓住最顯著的特征,用簡潔的語言寫出與眾不同的特點來。
方法之二——先總后分:
“他比你飛得更高更快”、“航天飛機的本領可大了”這種先總后分的寫法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不是很陌生的,在以前的幾篇課文中都有接觸。但是,學生往往注意的`是課文的內容(尤其是這類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而忽視了作者的表達方法,所以需要我們教師再三強調,反復加以訓練。
方法之三——作比較、列數據:
為了說清航天飛機飛得“更高”、“更快”,作者采用了說明文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作比較和列數據——“你能飛二萬米高,他能飛幾十萬米高”、“從東海之濱到帕米爾高原,你需要飛行四個多小時,他只需要七分鐘”,通過明確的數據和直接的比較,航天飛機和普通飛機的區別就非常的明顯。
語文教學就得姓“語”,小學語文就得姓“小”,要注重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讓我們的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同時,找到一點學習的規律,掌握一點學習的方法。
語文教學反思5
成功之處:在口語交際時,我創設情境,激起學生說話的興趣。在交際過程中,學生調動了平時的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展開了想象的翅膀,豐富了交際的內容,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想交際,也樂于交際。習作安排在口語交際后,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明確習作要求,并示范引路,學生就會覺得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多元評價”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好辦法,通過評價、比較,學生能發現在以自己及他人的優點與不足,這樣,學生就能揚長避短,取百家之長,不斷提高自己的習作能力。雖然三年級的.學生現在做得不是很好,但是,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關鍵。
存在問題:作文是心靈的宣泄,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重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學生在小組間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同學之間可以達到互補的效果。可是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學生在評議環節表現得不夠熱情,氣氛有點沉悶。平時應該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積累一些素材,積累一些好詞佳句,只有這樣,學生就不會再視寫作為難事,無話說可以變成有話說,不會寫可以變成會寫,用詞干巴可以變成行文流暢,千篇一律可以變成百花齊放。
改進措施:加強評價,激發孩子們寫作欲望。評價方法如:第一,比一比作文題目。在班里讀自己的題目,看誰的題目最新穎。評出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5個題目,給作文加分。學生們為能得到加分,想盡辦法,給自促進己作文起一個新穎的題目。每次作文題目五花八門,為創新的作文起了個好頭。第二,比一比誰的作文最讓你欽佩。一個吸引人的開頭,一個讓人回味的結尾,一個用得恰到好處的詞語,一個巧妙的構思等等,都可以成為大家學習的東西。可以由別人介紹,也可以由自己推薦。誰的作文中新東西越多,得到大家的贊揚也就越多。
語文教學反思6
1注重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的相互聯系。
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很多,但學生平時并不是很了解,所以這堂課通過讓學生觀察蒲公英、蒼耳、豌豆三種植物的傳播方法,讓學生初步理解課文。下課后布置讓學生繼續觀察還有哪些植物用哪些辦法傳播種子,這是培養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知識落實到生活實踐當中,是課內知識向課外知識的延伸。
2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
本節課按照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來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在發現問題環節中,讓學生觀察自然現象,即:鳥有翅膀,牛馬有腳,植物要旅行靠的啥辦法?這個自然現象,激發了學生對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下的教材觀強調,語文教材只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和師生對話的“話題”。可見,教材只是“憑借”。我在設計教學思路時發現,兒歌的最后寫道:“植物媽媽的辦法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細觀察,那里有許許多多的知識,粗心的小朋友卻得不到它。”這里給老師和學生留有較大的空間,能誘發學生積極觀察大自然的'興趣。所以,我在課前大膽地先讓學生去大自然采集長有種子的各種植物,觀察它們的特點。教學中,也把課堂先給小朋友自己,讓他們各自站起來匯報采集到的植物,介紹已經了解的各種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的課堂教學作了較好的鋪墊。教學中,我能針對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采用一些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把直觀形象的畫面、實物等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發展了學生的語言,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落實了新課程中提出的“加強語文實踐”、“促進學生的發展”的要求。
語文教學反思7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業已即將結束了。在這半學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于我來說,無論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構成與理解,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潛力的積累和提高,以及教學資料和教學理論的豐富和拓展,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進步,溫故方可知新。
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的得失狀況具體而詳細的加以總結。
第一、教學思想先進,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意識反映實踐,科學的思想意識能夠指導實踐活動。前期的崗前培訓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領會了素質教育的思想;新課程改革又讓我的教育理念與時代同步。因而,在教學工作過程中充分顯示出“知識與潛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新模式。
第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化、教學潛力全面化、深層次化年輕是我們的資本,另一方面年輕又是幼稚的代名詞;熱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條件,但如果過分的熱情就容易構成武斷與莽撞的性格。但通過了學校的安排的拜師活動及用心有效的教學實踐,加上個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潛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設置、靈活的互動設計、情感教學、心靈對話的教學方式等等多樣化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自己的實際操作潛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學資料和教學理論日益豐富和深化。經驗必須程度上能夠促進人的發展的步伐,同時有時也可能阻礙人的潛能的發掘。剛畢業,我的確年輕,但這也意味著我沒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響,特別是處在一個有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的時期,處在一個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時、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著沒有,也意味著有更大的理解和發展空間。因而,我能夠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學計劃。首先,抓積累、夯基礎。開展三字一話、名言積累等活動。其次,重說寫、練潛力。通過即興演講、寫心得體會、習作練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說寫潛力。最后重運用、拓視野。通過連詞造句、仿例造句及現代文閱讀訓練等方式加以培養。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朗誦名家名作的方式,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和美學教育和必須寫作訓練。另外,我還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都深知“興趣是的老師”因此我在平時補充一些知識性與趣味性統一的習題,讓同學們在說笑中受到了知識的灌輸和美的熏陶。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正是在教學實踐這一過程中,我得到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及材料積累,為以后的教學、教研工作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在總結收獲的同時,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在處理已有的知識與傳授的知識的時候,有時不能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二、對部分教材資料把握不全面、有時只求形式,忽視了資料實質。
三、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學難重點處理的有偏差。
總結經驗能夠充實自我,反思不足能夠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復的總結和反思中,我會不斷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語文教學反思8
《程門立雪》是二年級語文第一學期里的一篇課文.短文主要講宋朝的大學問家楊時為了向老師請教一個問題就到老師家,當看到老師在午睡時,就一聲不響地站在雪地里等候,被凍得渾身發抖.短文贊揚的是楊時尊敬老師,求知心切,意志堅定的優秀品質.這節課中,我主要是通過學生的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文章的含義。整堂課,我就提了一個大問題,“課文中哪些詞句體現了楊時尊敬老師?”就這個問題,同學們劃句子,圈詞語,再讀一讀,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朗讀,體會楊時尊敬老師的好品質。上完這節課,我體會到:教師的"教"要建立在學生的"學"的基礎上.學生并不是一張讓老師隨意潑墨的白紙,他們并不是空著腦袋進課堂的.相反,每一位學生都有著自己不同的學習水平,學習基礎以及不同的生活經驗.老師如果無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完全按自己的思路展開教學,顯然是會碰釘子的.在課堂上,有好幾個學生圈畫出句子中的重點詞,這些重點詞,老師在備課時也沒有想到,比如有一個學生說,句子中一個“您”字,也體現了楊時對老師的尊敬,雖然我的電腦課件上并沒有事先圈畫出這個詞語,但我當場表揚了這個學生,說他讀書比老師還仔細。課堂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些學生圈出的詞語并不是特別重點,但是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只要他們能夠“自圓其說”就行。
"教學有法",無論何時,我們都必須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關注他們的差異,滿足他們的需求,因為教育是一門科學."教無定法",教學是開放的,變化的,動態生成的過程,面對教學中出乎意料的突發事件,老師的機智,靈活和應變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教育更是一門藝術!
語文教學反思9
早在1978年,呂叔湘先生就指出:“10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如今十幾年過去了,這個問題解決了沒有呢?依我看,情況還是沒有多大變化。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十幾年間,語文教學改革一直十分活躍,一些新理論、新觀點、新教法層出不窮,為什么情況還是無大變化呢?我思之再三,覺得問題就出在這十幾年來,我們改革語文教學用的是“加法思維”,即不斷地給語文教學累加上去許多新的負載,使本來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
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培養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學生將來怎么去建設四個現代化呢?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沒有發散思維能力,學生將來怎么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呢?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要讓學生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認識事物的發展與變化。認識事物的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學生將來怎么能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呢?還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審美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怎么能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鼓舞學生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和創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奮發向上呢?
無疑,這么一些提法都是正確的,都是要在語文教學中好好落實的。于是一 項一項地累加上去,語文教學的頭緒便越來越復雜,任務也越來越重。無怪乎有些教師不無感慨地說:“語文教學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然而,頭緒越是復雜,任務越是繁重,語文教學的目標便越不明確。誠如張志公先生所說:“說法越多,花樣越多,頭緒越復雜,目的越不明確,結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學者迷迷糊糊,鬧到畢業,還是不通。”事實正是如此。我們在1991年曾對部分畢業班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作過調查,其結果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學生寫字姿勢大都不正確,根據抽樣調查,語文畢業考試試卷的書寫工整率僅達17%;在25篇作文中,光病句就達104個,平均每人4.16個。2500個常用字的回生率高達29.1%.距要求相距甚遠,實際上還是沒有“過關”。
語文教學的時間是個常數,語文教師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頭緒越復雜,教師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語文教學要跟著潮流走,于是每當一個新的說法提出來,教師便要兢兢業業地去鉆研這些新概念,去體現這些新精神,這么一來,課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學活動多了起來,那些華而不實、形式主義的東西多了起來,從而擠掉了學生對課文本身的誦讀、理解、揣摩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運用,如此進行語文教學,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來呢?
近來在報上讀到這么一則消息,說的是華中理工大學最近作出的一項決定:95級的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入學后,都要參加中國語文水平考試。未通過考試者,再以選修、自學的形式進行學習,然后參加以后每年一次的語文考試,畢業前通過考試者才授予學位。該校校長楊叔子意味深長地說:“作為一 名中國大學生,為什么不通過四級英語考試拿不到學位,而中文不過關,作文不通,錯別字成堆,卻可以拿學位,這怎么解釋?”從校方作出的這個決定中我們可看到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盡管不少人已經成為理工科的本科生、專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語文卻仍然不過關。本來就應該在中小學解決的問題,為什么還要讓大學去補這個課呢?這不是很值得我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同志去深思嗎?
怎么來解決這個長期困擾我們的老大難問題呢?我有一個不成熟的看法,就是要變過去的“加法思維”為“減法思維”。要給語文教學減輕負擔,使之頭緒簡化,目標集中,輕裝前進。用“減法思維”來看問題,語文教學并不是那么復雜。葉圣陶先生過去曾將語文能力概括為聽說讀寫四個字。其實就這四個字來說,也是不應該等量齊觀的。我以為小學生進入學校學習語文主要是學習書面語言,而兼及學習口頭語言,這是因為小學生在入學之前就已經基本上掌握了口頭語言,進入學校學習語文是要使口頭語言更加規范,而口頭語言的規范也是有賴于書面語言的學習的。至于聽,就更是無所不在。教師講課要聽,別人朗讀課文、復述課文要聽,別人回答問題、討論發言要聽,同學們口述作文也要聽……總之聽的訓練是寓于上述這些訓練之中的,似乎不必專作安排。
需要說明的是,提出這么幾項作為“語文過關”的主要指標,只是強調語文教學的著力點應放在這幾項最主要的訓練上,并不意味著否認語文學科的其它功能。語文學科確實有其思想教育、發展智能、認識事物和審美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但這些功能都應該是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來體現,而不是外加的,更不能是牽強附會的。語文就應該姓“語”,語文課一定要突出識字、寫字、讀書、背誦、作文這幾項訓練重點。目標既明,達成目標的操作方法也就自然清楚了--語文教學不應是教者單方面的灌輸,而應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在讀寫聽說的實踐活動中去學習讀寫聽說。
語文教學反思10
課件展示池塘里的荷花,讓學生初步感受滿池的荷花千姿百態,生機蓬勃,在碧綠的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的形態之美。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談談欣賞荷花后的感受。
生:我看到荷花,真想自己變成一只蝴蝶飛到荷花池中。
生:荷花太美了,看著看著,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朵荷花。
……
師:課文哪一段具體地寫出了荷花的美
(生答第2自然段)
(出示段,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
師:你讀懂了什么
生:我抓住挨挨擠擠讀懂了荷葉很多。
生:明明是寫荷花,為什么還要寫荷葉呢
生:荷花在綠葉襯托下會顯得更美。
生:我一邊讀知道荷花已經開了不少,而且荷花的形態很多很美。
師:荷花那么美,你能讀出它的美來嗎
生:我還會加上動作呢。(生一邊讀一邊加動作,非常生動,形象)
生:老師,冒可以換成伸嗎
師:你真會讀書。你們說說冒換成伸,好不好
生:伸的意思是舒展開;冒是向外透,往上升。我覺得在這里用伸不夠恰當。
生:我覺得用冒字好。因為冒寫出荷花的動態美,還讓人感受到荷花奮發向上的精神美。
師:荷花如此嬌艷動人,你想用什么方法再次感受荷花的美呢
生:我想用筆把它畫下來。
生:我想配著音樂美美地朗讀。
……
在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營造民主,平等,開放的氛圍空間,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做。如,談談欣賞荷花后的感受,用你喜歡的`方式讀書,你讀懂了什么,冒換成伸,好不好等等。調動學生全身心投入,使學生愿讀,樂讀,爭著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
教師引導學生你想用什么方法再次感受荷花的美,學生的創造熱情空前高漲,畫畫,朗讀……創造力得以充分的挖掘。《新大綱》指出:語文應當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在朗讀中悟情,在中創新,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無疑,這是課堂實施素質應追求的目標。
語文教學反思11
一、自主學習與教師引導
1、《草》:最后一個教學環節
師:小朋友,放學回家誰愿意把詩背給媽媽聽?(學生舉手,老師請一名學生到前面來)我當你媽媽,你現在背給我聽好嗎?想一想,到了家里該怎么說?
生:媽媽,我今天學了一首古詩,背給你聽聽好嗎?
師:我女兒真能,老師剛交完就會背了。
師:誰愿意回家背給哥哥聽?
生:哥哥,今年天我學了一首古詩,背給你聽好嗎?
師:那一首?
生:《草》。
師:噢,這首詩我也學過,它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
生:哥哥,你記錯了,是白居易寫的。
師:反正都有“白”字。我先背給你聽:離離原上草,一歲……
生:一歲一枯榮。
師:野火燒不盡,春……春……
生:春風吹又生!
師:還是弟弟記性好!
師:誰愿意背給奶奶聽?你奶奶沒文化,耳朵有點聾,請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詩給你聽好嗎?
師:好,背什么古詩?什么時候學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剛學的。
師:那么多花兒不寫,干嗎寫草啊?
生:(一愣)嗯……是因為草很頑強,野火把他的葉子燒光了,可第二年又長出了新芽!
師:噢,我明白了。背吧!
師:“離離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聽不懂?
生:這句是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師:還有什么“一歲一窟窿”?
生:不是“一歲一窟窿”,是“一歲一枯榮”。枯,就是干枯,榮,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長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師:你看俺孫女多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古詩了!奶奶先你怎么大的時候,那有錢上學啊!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小朋友,放學回家就把這首《草》背給家里人聽。
(激發學生興趣,活潑而實在。學生背古詩,既是一個整體把握、復習鞏固的過程,也是檢測學習效果的過程。在背的過程中,學生的記憶、對古詩的理解以及展示、運用都有所顧及,而且每一輪引導都逐漸深入。問題: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的能力?寫字能力及鞏固?背誦的面——其他學生背的效果?時間——有人說是表演,玩花樣!)
2、《可愛的草塘》:揭題-瀏覽課文-讀,然后教師要求學生:作者是怎么寫的呢?其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體會草塘的可愛。(已經先入為主,后來讀的時候果然體會不到,教師又花了很多時間才把調動了一點。應當自己體會,說對草塘的感覺,然后對照課文作者的感覺來學習。)
3、《只有一個地球》:教完課文后,要求學生根據下面幾個方面寫句子:“地球小而美、資源有限、資源可以再生、遷居無望、要保護地球”。引用者認為“學生們都完成了任務,學出了各式各樣動人的句子,如:
“啊,我愛美麗而壯觀的一葉扁舟!”
“地球,謝謝你賜給我們有限的資源!”
“人類啊,不要再破壞資源了!”
甚至說:“看到這一個個詩一般的句子,怎能不讓人佩服老師巧妙地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在激發學生創造潛能的同時,又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學完了課文,還寫這樣的句子,是引導還是捆綁?學生是否一定認為“地球小而美”?“遷居無望”?人類都是破壞資源的嗎?這時應讓學生發揮更好)
4、三年級作文課:
(1)先從三段話中找出中心句。
(2)然后用“悶熱”造句。
(3)在一個句子里同時用上悶熱、冷飲兩個詞。
(4)用悶熱、冷飲、青蛙三個詞說一句話。引導學生有描述情景,到表達一個情節。學生到最后都知道應該寫成:悶熱的下午,我用媽媽給我買冷飲的一元錢買了一只大青蛙,歸途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5)寫成作文:把悶熱的下午寫具體。聽寫六個詞:太陽、風、樹葉、知了、大黃狗、汗珠。用這六個詞來表達“悶熱的下午”的意思。學生都知道了應該寫成:大黃狗爬在樹蔭下伸著舌頭,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盡管我使勁的搖著扇子,可是額頭上的汗珠仍然像斷了線的珍珠似的一個勁往下滴。難怪媽媽直嘮叨:這么些年,還沒見過這樣的鬼天氣!”
(表達模式化、虛構的合理化、生活的模擬化=作文背離生活。思維、個性不能自由發展,違背學習的規律和課程標準喜愛作文、自由表達的精神。還有就是教學生編假話、空話、套話。是20世紀80年代的作文序列化、系統化的復辟和倒退。培養的目標是一個模子里的學生,是機械化生產似的教學模式。結論—誤人子弟!)
5、教師裝傻現象解構。許多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往往會說:一定讀得比老師好!連著名的特級教師也不例外。例如:于永正在《廬山的云霧》教學中,就說了好多次:我不敢和你(學生)比,要找一個學生代替他讀。當然這樣能讓學生自豪一下,也有機會多讀,確實把時間、空間都給了學生。一方面,這需要學生讀的能力很強,容易把握,一般不能照搬;另一方面,教師形象貶值后,其的影響力大大削弱,其他方面言傳身教的功效大打折扣,合作也是以不平等的態勢出現。可謂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一位老師再指導口語交際《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時說:對于這個問題,我也很想知道好不好,我們一起來討論好嗎?如果一位教師連這都不知道,還用當教師嗎?對教師的信任、興趣沒了,這難道不是更大的損失?不是重要教育資源的浪費?
6、《螞蟻和蟈蟈》:學生讀了幾遍課文后,問:這一篇課文說什么呢?我們來學第一段。學生讀第一段,學生評價“滿頭大汗”沒讀出來。教師學生分別示范,原來的學生再讀,全班讀。(點評:牽引學生。讀了以后,就應當說說全文的意思。又逢開學第一段,因為教案設計了,非得這么做。但以讀代講,符合語文閱讀課特點。注意學生反饋,落實語文能力。)
7、《漫談溝通》:學生在提出問題后,教師引導學生從各個方面理解溝通。然后,以問答大比拼的游戲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溝通方式的目的是什么?動物與人的不同方式比較是要提出什么觀點?友好的工具就能溝通好嗎?(而不是:你最喜歡什么溝通方式?你表演一下你最喜歡的溝通方式。)
結論:自主學習是需要的,但在自主學習時,教師引導一定要加強。而且要引導到真正有效的的語文學習上:語言文字的學習、好的學習習慣、想象和思維能力培養等。有一些“主體作用”不過是彩色的泡沫,活動形式很多,唯獨學生寫字不多,讀書不多,思考不多。任何主體作用,都應是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語文的“主體作用”,有利于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的“主體作用”。
二、個性化與共性
1、師生平等對話:《一夜的工作》
參與討論:總理深受人民愛戴,從課文中能找出答案來嗎?
(學生說)
生:如果說總理關心人,為什么不像把作者的文件批了,讓他先回家睡覺呢?
(教師把球踢回給學生,有些學生說是刻意安排的。)
師:有些同學說,這是刻意安排的,總理是這樣的人嗎?
生:“我”是后來的,總理工作嚴謹,講究先來后到。
生:新中國剛成立,總理日理萬機,有許多重要文件等著總理批示。這個文件只是他自己的一個講話稿,可能總理認為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放在后面。
最后,老師讓學生面對總理的工作畫像,用簡潔的語言說出心里話。
生:辛勞啊!無奈啊!被迫啊!(滿堂大驚)
生:新中國剛成立,多少事情等著總理去處理,它不這樣夜以繼日地處理,行嗎?這不是無奈嗎?當時的中國,經歷了那么多年的戰爭,國家肯定非常窮,作為一個國家的總理,怎么能鋪張浪費呢?這不是形勢所迫嗎?
(如果批評學生亂說,就沒有了學生精彩的發言,也許這個學生因為這一節課改變了他的一生。)
2、一位教師教《落花生》,讓學生畫果實,喜歡畫什么就畫什么。然后對比花生,突出“默默無聞”。(這是一種誤導!畫什么,未必就能突出“默默無聞”;而且這么比,贊揚了默默無聞,那就是貶低個性張揚。難道別的果實就不如落花生?畫不如改為議、說或別的方式,不一定畫了才能體驗,也不要為了所謂綜合性學習活動而畫。必要的時候才用,用了就要有實效。)
3、一些老師喜歡在指導朗讀時教:那里讀大聲,那里讀輕聲。
《問銀河》:一個學生高聲地讀,一個學生輕聲地讀。一些學生發現了,有人就說讀輕聲不好。老師就問讀高聲的學生:為什么讀高聲?學生說:銀河那么遠,要讀高聲才聽得見呀!問讀輕聲地學生為什么,學生說:銀河出來時在晚上,我要輕輕的問,怕把它吵醒了!怕影響了別的星星休息。老師肯定了后者,但也沒有否定前者。(一些教師指導朗讀過于重技巧,忽略了個體的感受)
4、《識字六》:記“虎”字,老師說:把“慮”的.“心”換成“幾”。學生的記字方法:有幾只老虎在玩耍。然后放動畫,按詞串說有關動物故事,想象動物在做什么。在讀的時候,還有些同學讀不出快樂的感覺。老師讀,然后讓別的學生讀,配上動作讀。(問題在于許多學生沒進入情境;還有個反饋的問題:沒讀好的學生,可能仍然沒讀好;配上動作是否一定能讀好?規定每個人都作動作,是否新的形式主義和教師壟斷?)
5、現在流行的兩句話:你喜歡學那里(段、句)就學那里(段、句),你喜歡怎么學(讀)就怎么學(讀)!一方面用多則濫;另一方面,個性化張揚時卻失去了共性!忽略了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如一位老師教《棉花姑娘》(人教),要求學生: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句)來學。到后面學完了,也是說: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來讀。試想:學生在老師的權威下不敢不選,隨著民主化自主學習的逐漸深入,學生如果敢于說:我那一段都不喜歡!那課怎么上?解決的辦法不是自選課文,就是強制學生學了。(學生不喜歡的,想法讓他喜歡;學生喜歡的,想法讓他的喜歡表達出來,讓他們互相感染。如果都不喜歡的,就讓教師來傳授、感染、熏陶吧!)
一位老師教《桂林山水》: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細細品讀。在學生品讀時,發現他們的選擇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化傾向,女生大多品讀寫水的一段,他們喜歡漓江水的安靜、清純、柔美。男生大多選擇寫山的一段,因為他們更富于冒險精神。(桂林山水,明明是山清水秀,山水相依。硬要為了所謂個性化,把山水分開來理解,一方面割裂了原文的整體意境,另一方面,學生的思維是支離破碎的,造成發展的畸形化。)
6、一個老師問我:自主學習、自由發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孩子的個性很強,以自我為中心,我們要求的課堂紀律、課堂秩序、行為習慣和平時要求不一樣,和社會上的要求也不一樣,怎么辦?(任何教學都要有秩序,當然不能過于強調秩序。美國式無秩序教學已經嘗到了苦果,我們不能再重蹈覆轍。教師既然是組織者、引導者,就要發揮組織、引導的作用,建立適當的教學常規,對教學活動要有計劃,對學生的活動在適當時候有一定的引導、約束。特別是在學生水平發展尚低的時候。)
7、一位老師教學生習作:寫一種水果。據說沒有相關的課文,學生不會寫。學了《我愛故鄉的楊梅》,學生仿寫,就寫得比較像。
(關鍵在于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回顧原有的生活體驗,僅僅停留在模仿,有時可以學到一些技巧,但千篇一律,思維受限制,寫不出好東西。)
7、《大自然的語言》:
師:預習了大自然的語言,都有誰在說話?
(根據學生說的,課件出示:白云、螞蟻、大雁、蝌蚪、大樹。)
師: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請把你最喜歡的那節詩找出來,美美的讀一讀;想一想,為什么喜歡它?
(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詩朗讀)
師:好!下面我們設白云、螞蟻、大雁、蝌蚪、大樹五個合作小組,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節詩來研究,說說你喜歡它的理由。
【賞析】:教是引導步步深入,學生選擇有的放矢,各自鎖定鐘情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體現著學生的興趣愛好;或反映著學生的學習要求;或聯系著學生的生活經驗;這一選擇,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趣,而且推動教學向縱深發展。
(教育和教學,是為培養人的,不是為讓學生高興的!學生喜歡的就學,不喜歡就不學!那科學探險那樣艱難的事、危險的事誰來做?課程標準的要求怎么達到?怪不得現在生物、地理、勘探、農林這些學科根本沒人報考!我們基礎教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8、為了發展學生個性,一些教師給出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選擇去學習、探究或評價。如分A、B、C三級測試,如果給學生自主選擇,他們往往選擇了與自己水平不相適應的級別。如為了得分高,能做A級的選擇了B級。這就不僅僅是教學的問題,因為個性的問題,往往涉及到心理學問題,但僅靠語言的鼓勵往往是蒼白無力的,應當在評價時有不同的政策。例如原來做C級題,能做到良好,現在做B級題,也能良好,那發展方面評價就要加分。原來做A級題,得良好,現在做C級題得優秀,發展性評價得分也不能加。
結論:學生個性化學習必須提倡,這是時代的要求!在發展學生個性的同時,應當全體學生都有一個基本的學習要求,就是社會培養的要求,就是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包括識字、朗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要求和社會基本的倫理道德準則、行為規范等。這就是共性的。否則,個性發展了,卻不容于社會,不容于集體,不是教育的成功!
三、基礎與創新
1、《手術臺就是陣地》:師:老師喜歡發言錯的同學!練習選詞填空:
連續——陸續——繼續——
由學生做、評、改正:連續—陸續……繼續——
評: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要創設寬松的氣氛,讓學生真正動腦、動手、動口。不但要樂于學習,還要敢于探索、勇于合作,充滿自信。
2、《歡迎小雨點》:先理解感受小雨點,出示多媒體課件朗讀,沒讀好。然后說雨點——表達對小雨點的喜歡畫、唱(用生日歌的旋律)——想象小雨點落在那里。學生說:落在池塘里,消失了,落在花叢里,花兒開了;落在雨傘上,嘀嗒嘀嗒;落在頭上,頭發變黑了……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最后再讀課文,還是沒讀好。(注重了活動,注重了想象和感悟、體驗。但是,朗讀、寫字、表達的能力淡化了。這樣的教學多了,語文會變得越來越虛。)
3、有些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貫徹《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重感悟”、“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就只要求學生讀,對涉及到的一些語文知識不敢講,淡化分段和概括大意,對重點段、重點句也不敢引導學生加深理解,無論什么課文都不敢進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不是絕對不能,而是“不宜刻意”,不宜“系統、完整”。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的、集中的語法和修辭知識教學。”對于“感悟”,修訂大綱是“感悟、積累、運用”,課程標準是“積累、感悟、運用。”可見,感悟并不是語文學習中最重要的、唯一的。)
4、《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新標準帶來新理念——關于“師生平等對話”的實踐與啟示》由一個案例:“孫中山種了中華民國”。《小貓種魚》的公開課尾聲,教師讓學生用“種”擴詞,并說句話。學生說了學多句子:農民伯伯在田野里種花生;媽媽在山坡上種玉米;我和姐姐在花園里種花……”這時,一個學生說:老師,可不可以說種太陽!學生哄堂大笑。老師問:好孩子,可以,但你為什么這么說?學生說:不是有一首歌叫《種太陽》嗎?“沒錯”,老師帶頭為這個學生鼓掌,“你能把這首歌唱給大家聽嗎?”學生邊唱邊跳。歌舞結束后,一個小女孩神氣十足地說:“孫中山種了中華民國!”課堂上熱鬧起來,老師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把這個一鳴驚人的句子寫在黑板上,然后介紹了孫中山的事跡。“小女孩激動不已,兩腮緋紅。孩子們似懂非懂,但在老師激昂情緒感染下,都陶醉的笑了,那笑,肉如一朵朵燦爛的鮮花,開在每個人的臉上,開到每個人的心里。”
(創新是有了,但基礎呢?如果連說話都不通,又談何創新?創新,必須是在扎實的基礎上才是合乎民族發展的需要。創新并不是第一位的語文素養,也不是最重要的語文素養,而只是語文素養的比較重要的一環。文化底蘊才是語文的核心!)
5、過去是教師主講,學生聽。現在是學生主講(主要是尖子生),教師插話補充。許多教師不講課文,而讓學生海闊天空,說長道短,甚至大談網上看到的新聞。仿佛教學的中心已經由教移到學上了,仿佛是課內向課外延伸。但是,讀書的時間少了,思考的時間少了,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運用的時間也被擠掉了。對于學生收集信息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有一定作用,但為什么不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去延伸、拓展呢?
6、由于不再提倡逐段講解,一些課隨意打亂文章順序,而不進行梳理;任意肢解課文而不回歸整體。有時突然冒出一個或幾個句子讓學生分析比較。(沒有了語言環境和課文背景,語文的形象、情感、意境就沒有了,也就大大削弱了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材和學生是第一資源!是最寶貴的學習資源!
7、中期評估:市里好學校學生朗讀幾乎都用喊。而郊區條件較差的學校則老老實實,讀好書、寫好字。雖然沒有多媒體,老師也沒有機會出去,但語文數學都學的扎扎實實。
結論:對于語文教育來說,創新是重要的,但絕不是最重要的!創新不能脫離基礎,在基礎學習中同樣可以培養創新的意識。語文課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語文的本質是“文化”!語文的范疇是生活!楊再隋教授:“語文課就是讓學生在絕大部分時間里學習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和口語交際。這就是語文課上的語文實踐活動,白白的浪費時間去干些別的什么,而不在語文課上進行語文實踐,這樣的課能說是語文課嗎?
四、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能提高學習效率,合作學習與獨立學習是同樣重要的。
1、《高大的皂莢樹》:(1)自瀆思考,提出問題;(2)分組解決問題,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3)匯報,教師組織提煉問題,再討論。
評:獨立與合作,每個人都動了腦筋,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又能夠互相借鑒,互相促進。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指導緊密結合,保證了學習的效果。
2、讀(說、演、寫)給同桌聽(看):讀(說、演、寫)給同桌聽(看)的作用是什么?是交流、相互影響、相互評價,共同提高。僅僅讀給同桌聽,讀完就完了,沒有任何目標,是無效的合作。(四季)
3、合作學習的形式:以小組討論為主。實際上討論時,有些學生不發言,有時學生權威壟斷發言權或誤導其他學生思維。而且討論在無序狀態下,往往停留在表面或問題的某一點,既無法展開,也無法深入。
提防學生權威霸占課堂。由于生態平衡的關系,每個班總有一些特別活躍,特別聰明的學生。他們反應快,思維敏捷。往往回答問題搶先舉手,想的也比別人快。所謂“叫得歡的小鳥先得食。”老師的注意力不由自主會被他們吸引,更多地關注他們,給他們機會。小組討論,也是只有他們說話的份。兒童容易受榜樣的影響,更有從眾心理,有人先說,后來者紛紛跟上,思路就難以打開。這些人被稱為“學生權威”!處理不好,大面積提高難以達到,合作學習也成為無效的合作。
(解決建議:這是一種慣性心理、從眾心理。可以讓他們帶動其他學生學習,對他們的評價里,注重讓他們玩更高程度發展,側重他們“小老師”或“合作者”的作用。)
4、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三種層次)
(1)自由討論。
(2)分工:組長、主持人、中心發言人、記錄人、展示人。
(3)大家提出問題,討論篩選問題,分頭研究問題的不同側面,質疑問題,匯報、匯總。
結論:合作與獨立思考是并列的關系,有些時候需要合作學習,有些時候需要獨立思考。是并列的關系,可以融合,互相促進。合作學習不僅僅是小組討論,要探索真正有效的合作學習方式。
五、探究體驗和接受學習
1、許多教師反映:以讀為本,整天只是讀來讀去,沒有什么東西!強調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語文課是不是只要讀!
(要區分開來看待:一些優美的、抒情的詩文,可以通過多讀來體會、感悟。但不一定所有的課文都能這樣,例如一些比較平白的文章、說明性文章、應用性文章等,也許默讀、獨立思考或查閱資料更有實效。強調要重感悟,是對前一階段輕感悟,重分析的糾正。但感悟決不是唯一的,以讀代講也決不是語文最重要的、唯一的方式。語文學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2、一位教師教完《小壁虎借尾巴》的主要內容后,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說其他動物的尾巴的作用。簡筆畫松鼠或其他動物,續編故事。(過多的、無關的活動妨礙語文學習!這里的處理要注意,重點應在續編故事,其他動物的尾巴作用和畫尾巴,是多余的。關鍵在于現象小壁虎的尾巴長出來以后會怎么樣?會發生什么事?其他動物尾巴和畫尾巴方面是為了讓學生拓展知識,體驗其他動物的尾巴的作用。但是這種體驗不是語文課的任務!是自然課的任務!在語文課中是一種無效活動。如果在教學主要任務完成后,利用這個拓展活動來開展口語交際應當不錯。)
3、《秋天到了》:葉子變成什么顏色?葉子怎么落下來?畫出來。學生沒畫完,老師叫起來:說停就停,那個停筆最快?然后進行說詞:一片,一片片……又指導讀“落”字:要讀得又輕又慢,便做手勢邊讀。(過多的接受變成灌輸!環節太多,學生很難跟上,教師組織活動有困難。為趕進度而沒有完成的活動,除了浪費時間和削弱了老師的影響力之外,就是給學生許多的無奈。當時一個學生拿一張紙拋落,像落葉一樣,教師沒有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體驗活動。那些亂七八糟的活動,不如改讓學生美讀,邊讀邊想想落葉飄飄的樣子。)
(結論:體驗是需要的,親身的實踐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有時是終生難忘的。而且在探索過程中的思維方式、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等培養,是其他學習方式不可替代的。但是,活動的安排要切合實際。一方面是教學的實際,教學內容能夠安排、設計活動。促進教學的進程,幫助學生發展。另一方面符合學生實際,學生能做,樂做,做了能發展學科專長。過于強調綜合性活動,沒有學科特點,那就不是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反思12
【過程勾勒】
一、選用《海燕》原文,講解“鄭振鐸”名字的意思,“振鐸” 就是搖鈴鐺。引導學生說說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
二、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思考:寫了怎樣的燕子?這是一種怎樣的鄉愁?重點指導學生理解“伶俐、湊”等詞語的意思,并通過與《海燕》中的原句比較等體會語句的情意及節奏特點。
三、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理解:故鄉的小燕子,作者把它放在什么背景下來寫的?重點抓住“爛漫、千萬條柔柳”體會春天的美麗;理解、體味“唧、閑散、痕”等詞語的涵義,并指導朗讀,體會語句的節奏之美。
【片段回放】
師:伶俐什么意思?我給你們注好了。
生:聰明、靈活的意思。
師:對,伶:聰明,俐:靈活。伶俐:聰明靈活的意思。還有嗎?
生:活潑、可愛的。
師:這是怎樣的一個小燕子?
生:尾巴似剪刀的燕子。
師:讀,書上是哪一句話?
生:“加上一雙剪刀似的的尾巴”。
師:(手勢擺出剪刀形)“加上一雙剪刀似的的尾巴”,看過嗎?所以我們就叫這樣的形狀為燕尾。還有嗎?
生: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師:這句話寫得多棒啊!語文書上怎么寫的?
生: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
師:“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比較一下原文,“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哪句好?
生: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師:這句話好,為什么?
生:這句話寫出了燕子的美麗。
師:(再讀兩句話,引導學生比較。)有節奏吧?你們喜歡扯著嗓子“嗚”地一下子?(做上揚的手勢)還是喜歡有起伏、有節奏的歌?(做波浪高低起伏樣)
生:喜歡有節奏的。
師:我們要體現出這樣的節奏來,把這句話再讀一下。(師示范讀)
生:(齊讀。)
師:后面還有個詞叫什么?
生:(齊聲)積伶積俐。
師:“積伶積俐”,讀這兩個詞,節奏怎樣啊?(師做手勢,高低起伏)我們再來讀,要像聽音樂讀一樣。(著重指導學生讀出感情,讀出節奏。)
師:讀文章一定要讀出文章這樣的起伏節奏!故鄉的小燕子,在作者如此起伏的描寫中顯得更加活潑,顯得更加可愛,這就是故鄉的小燕子。作者放在什么背景下寫的?用作者的話說。
生:海面上。
生:二月、三月。
師:二月、三月是春天的開始?還是結束的時候?
生:(齊聲)開始。
師:開始的時候,叫什么春?
生:初春。
生:早春。
師:春間二、三月間就是初春、早春的時候,這是一個怎樣的時候呢?看看作者寫了什么?注意下面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告訴我,體會一下作者的節奏,自己讀。大聲讀。
生:(自讀第一段中相關句子。)
師:讀后告訴我,這是一個怎樣的春天?
生:爛漫無比。
師:爛漫無比什么意思?
生:顏色鮮艷,明亮而美麗。
師:顏色鮮艷,明亮而美麗,爛漫無比。無比什么意思?
生:沒有什么可比的。
師:沒有什么可比,如此的春天更加顏色艷麗,明亮而美麗。這是怎樣的春天?
生:美麗。
師:怎樣美麗的春天?有什么?
生:有花,有草。
師:作者怎么寫的?讀一讀。
生:紅的白的黃的花,綠的草,綠的樹葉。
師:作者為什么不寫“紅的白的黃的花,各色的花,各色的草”,寫在一起,不是更簡潔嗎?為什么這樣寫啊?
生:這樣寫體現出春天的美麗。
師:哦,體現出春天的美麗。你有什么感覺?春天好像在哪里?(師用手在眼前晃一圈。)
生:春天好像就在眼前。
師:這個春天還有什么?看,作者還寫了什么?
生: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
師:(示范讀這句話。)齊舒什么意思?
生:一齊舒展。
師:一齊舒展是什么意思?(師做舒展動作。)
師:是很緊張地展開?還是很輕松地展開?
生:輕松地展開。
師:輕松地、放松地展開,一齊展開了。咦?柳樹有眼睛嗎?
生:(齊聲)沒有。
師:作者怎么說它有眼睛呢?
生:這是它的嫩芽。
師:哦,這是它的嫩芽,太棒了。作者把嫩芽比作?
生:(齊聲)眼睛。
師:齊舒了,就像人睜開眼睛,這又是什么手法?
生:(齊聲)擬人句。
師: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擬人。千條萬條的柔柳,為什么不說千萬條柳?多簡潔啊!為什么不這么說?你們聽,千萬條柳絲,千萬條柳條,千條萬條柔柳,感受到了什么?
生:因為這樣寫說出了柳樹的美麗。
師:怎樣美麗?
生:非常地柔軟。
師:非常地柔軟,對,非常地柔美。好,我們再來讀,讀出作者那種溫柔的感覺來。
生:(齊讀)“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紅的白的黃的花,綠的草,綠的樹葉,皆如趕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來,形成了爛熳無比的春天。”
師:在這樣的春天,這樣的燕子,這樣的故鄉的可愛的、活潑的燕子,它們怎樣呢?把春天中故鄉的`小燕子的樣子那些句子找出來,自己讀,然后用自己的話說給我聽,行嗎?
生:(自讀課文。)
師:讀好了,想好了,就舉手,我就知道哪些同學想好了。春天里的小燕子怎么樣?它們都在干什么?
生:小燕子在飛來飛去。
師:飛來飛去,在哪兒?
生:在天空中飛。
師:它是怎么飛的?在哪兒飛的?讀出來。
生:小燕子帶了它的雙剪似的尾,在微風細雨中,或在陽光滿地時,斜飛于曠亮無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聲,已由這里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高柳之下了。
師:你們滿意她這樣讀嗎?能不能讀得更好些呢?把小燕子這樣輕快地、飛來飛去的感覺讀出來,每個字啊,它都有節奏。
生:(重讀一遍。)
師:滿意嗎?有點意思了哦!是嗎?
生:(齊聲)是。
師:陽光滿地什么意思?
生:陽光照在大地上。
師:大地到處都是陽光,晴朗的春。好,微風中的細雨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中吹著微風,下著毛毛雨。
師:哦,那是春天吹著微風,不是刮風;下著毛毛雨,不是暴雨。明白了嗎?
生:(齊聲)明白了。
師:在這個時候,它斜飛于曠亮無比的天空之上,曠亮什么意思?
生:寬闊,明亮。
師:無比呢?
生:沒有再比這個寬闊了。
師:哦,沒有再比這個寬闊了,沒有再比這個明亮了,在這樣的天空中,作者用了一個什么字來寫它的飛?
生:唧的一聲。
師:唧的一聲,寫出了小燕子的什么?
生:小燕子的叫聲。
師:飛的速度怎樣?
生:(齊聲)很快。
師:然后又停在了?
生:(齊聲)停在了高柳下了。
師:對了,所以第一句話寫得特別短,后面這句話寫得特別長。前一句話,我們讀的時候,要讀得快一些。后一句話我們讀的時候,要讀得舒展一些,慢一些。讀讀看。
生:(齊聲)“唧的一聲,已由這里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高柳之下了”。
師(示范讀。做手勢,飛出去了):飛出去了,這種聲音飛出去了。再讀一遍。
【教者感言】
這次之所以這樣來上《燕子》緣于我四五年前對另一篇課文《珍珠鳥》的印象,讀了馮驥才《珍珠鳥》原文才知道冰心的評論是多么的妥貼,這從做過修改的課文《珍珠鳥》中是無法獲得的感受。因此我便開始以一種審慎的目光看待經過改編的課文了,這些年比較對讀的結果是——最好(說話還是留有余地些,)使用原文教學,經過改編的課文往往會讓語文老師身處尷尬。
盡量使用原文進行教學,這是我近年來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一種認識。我以為小學語文教育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教材問題,教材改編原文之后的不忍卒讀絕非一篇兩篇的問題,在教材編寫中,用糟糕的語言改寫了優美的語言,翻譯文本病句連連,不恰當的斬頭去尾,莫名其妙的應景時文,這些都成為現在小學語文教育非常突出的障礙。小學生的母語學習不同于外語學習,過分的擔心小學生的理解力實在大可不必,因此我以為用原文進行教學是一種重要的嘗試,同時也應該是一種語文教學的趨向。其實這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用作語文(小學生的國語或是中學生的國文)教材的課文基本未做過修改,上世紀之前的傳統語文教育就更沒有過修改的課文了。
就課文《燕子》
而言,如果打個未必恰當的比喻,經過修改后的課文《燕子》幾乎是生物課老師講鳥類“燕子”時的一幅掛圖,沒有背景沒有情感的生物課教具圖。當然原文很長,似乎不適宜小學課堂教學,但是否一定要在課堂上將一篇文章每個字都交給學生呢,這似乎是我們的一個誤區,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應該教什么,這應是個重要問題,似乎在這短短千字中無法闡釋清楚。所以我嘗試選擇原文,提前一天讓學生預習。為了幫助學生讀通原文,我為原文《海燕》作了34個注釋,有這樣一些的注釋,學生讀通這篇文章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在注釋時我非常仔細地核對原文,比如后來選這篇文章一直出錯的一個字“(xùn)”,就連《鄭振鐸全集》也弄錯了,我查了《康熙字典》予以糾正。
用了原文,學生有了整體感知,燕子,海上的燕子,故鄉的燕子,帶著鄉愁的燕子,學生的情感才能被調動起來。雖然學生未必理解這樣鄉愁的燕子是故鄉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湊成”的,但學生知道這樣的燕子不是一個沒有感情的被說明的對象,于是這篇文章也就不是一篇單純的說明性文字了,而是一篇飽含感情的散文了。
用了原文,我當然沒有放過經過修改的課文,我讓學生比較“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和“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積伶積俐”這兩句話,顯然原文的節奏感是多么的強烈生動而改變后的課文則很是平直,“烏黑的一身羽毛”,節奏緩緩一起,“光滑漂亮”,節奏略略一頓,“積伶積俐”,節奏又是一伏一頓,這是多么美麗的句子啊!漢語文學文本很重要的特點是聲音美,這樣的音律美就是應該在母語教育的開始階段就潛移默化的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用原文,在課堂上我試圖領著學生通過語言文本靠近作者,通過文學審美理解作者的感情,其中我最為用心地去讓孩子體會文中“湊成”的意味,甚至讓學生去想象作者在寫下這樣一個得意的詞的時候臉上露出的淺淺的笑容。在這一環節上我花了很多的時間,雖然結果沒有達到我所期望的那樣完美,但我至少讓孩子有了一個自己去文學地體味文章中一些關鍵詞語的意識,不是簡單的記住一個詞的字典上的意思,而是讓這個詞在閱讀中有了活力和溫度。
通過原文,我試圖讓學生去靠近那位被迫遠離家鄉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一群極像家鄉春燕的海燕時生出驚喜和愁思的作者,為什么把春天寫得如此的爛漫無比,為什么把燕子寫得如此的伶俐可愛,不靠近作者這樣的一種特定的環境是無法理解的。理解了作者當時的情緒才能讀“活”文章中的那種輕松的筆調和浪漫的氣息及溫馨的情味,學生才能理解那個“唧”字的速度和輕盈,才能理解“那小圓暈便一圈一圈的蕩漾了開去”的舒緩而優雅的節奏。
最后說說我之所以這樣呈現《海燕》的初衷:用原文——文學作品——作為文學的文本——進行文學教育。我以為語言教學和文學教育“分家”是語文教育將來的方向,是語文教育的回歸和必然!語文教育走到今天這樣一個境地(也不能一概地說“壞到極點”的地步)根本不是什么“工具性”“人文性”的相悖問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悖論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歸因錯誤的假命題!這是一個漫天迷障!
語言和文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姑且把它就叫做“人文性”,將有另文詳論)本身就是不言自明的客觀現實,兩者在不同語文教育的階段當然會顯現出有所偏重的狀態。張志公曾提出過兩種分開:寫字和識字分開;語言和文學分開。這是一種睿智的構想!此問題非本篇主旨,不贅。
我在課堂上基本采用的是文學賞析貫講的方法,雖然失之瑣碎,但文學教育的嘗試還是比較成功的,如“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紅的白的黃的花,綠的草,綠得樹葉”處的賞析學生就“生成”得非常好了。當然,那時已經是課堂的“下半時場”了,看來到半節課時學生就已經從語言教學的頻道換到文學教育的頻道上來了,我當時很是高興的,而我真是期待我們的語文教育一個軌道單行也盡快轉換成語言教學和文學教育雙軌并行!那將是更高興的事情,因為漢語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音樂!漢語文學文本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樂章!
語文教學反思13
《怎么都快樂》是以快樂為主題的一篇兒童詩歌,整篇文章充滿著童真童趣,是一篇讓孩子很喜歡的兒童詩歌。
在備課時我發現了這首詩歌的生字詞大多是以“動詞+名詞”的形式出現,例如:“折紙船”“下象棋”“踢毽子”等,而動詞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詞,因為每次教學動詞的時候我都會叫他們加上動作做一做以加深孩子們對詞語的印象,而這首詩歌如果解決了這些形式的詞語就基本上能讀通讀順課文了,所以第一課時我就反復地讓孩子們讀這些詞語再加上動作,自己再出一些同種類型的詞式給他們訓練,舉一反三,很快地他們不僅記熟了而且也理解了意思,這時候再來讀通讀順詩歌,基本上都過關了。而且也在無意中讓他們體會到了快樂,一舉兩得。這讓我明白了,有些課文你只要找準了一些關鍵詞句,那么就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感覺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有下面兩個方面:
1、注意課堂的生動活潑,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2、教師范讀對學生的示范性不夠強。一年級的學生,在朗讀方面,更多的是模仿老師。因此,作為一名老師,應該為學生做好朗讀的示范。
語文教學反思14
回顧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取得了許多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好多不足之處。為了搞好今后的工作,現將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簡單分析如下。
一、成功之處
1、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性,使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進行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3、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并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
4、較好的處理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在教學中,注重了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了扎實的語文基礎。
5、在教學中,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適當選擇教學策略,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還需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學生盡早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2、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語文。
3、學生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4、還需進一步擴展學生的閱讀面,借以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5、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能使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6、加強寫作訓練,提高作文水平。
三、主要存在的問題:
1、學生仍存在背誦默寫不到位的毛病,主要表現為多字、少字或者張冠李戴的現象。雖然每個班級的人數不多,但影響到了年級的平均成績。
2、學生在實踐題目中存在不寫或者亂寫的問題,把握不住方向。
3、閱讀理解題是我們最主要的失分項,主要是由于學生們把握文章深層次含義的能力較弱、詞匯匱乏、表達能力不強和答題不規范等因素引起的。
4、作文存在著膚淺、不生動、跑題和寫字不認真等問題。
四、解決的措施:
1、教師每天要關注這些背誦有困難的學生,有目的地將任務平分到每天的學習中去,以達到積少成多的效果,同時發動學生和家長幫助他們,動用一切力量解決他們的問題。
2、在課堂上,要側重于對課文中心任務的思考和把握,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問題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和語言能力的培養,同時有針對性地找一些習題進行鞏固,同時要求學生規范答題,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
3、對于作文,我們要多選美文進行賞析,通過分析美文中的長處來認識和彌補自己文章中的缺點,此外要堅持周記和隨筆作文來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學生一定會取得滿意的成績!
語文教學反思15
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點如手:首先,語言奠基,想象基奠。在教學前,我在黑板上抄寫了很多名人寫得有關錢塘潮的名詩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杜甫的“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李白的《橫江詞》、孟浩然的《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毛澤東的《七絕·觀潮》等。在孩子們各種方式的讀后,我說:“你們必須明白這些詩句是描述什么的。”他們點了頭,我讓他們說出來。隨機板出——錢塘江潮。生活在海邊,對潮漲潮落不陌生。其次,以讀貫穿,想象感悟。讀始終是語文課堂的'主角!
語文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礎后,我就讓孩子們去閱讀文本,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偉壯觀。劃出有關句子,朗讀交流。孩子們對潮來時的描述異常感興趣,因為它那么直觀,那么生動。讓他們讀后,就讓他們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雖然沒去過,雖然不能現場感受,可是能結合詞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動的。我想在孩子們的腦中,至少已經有好多個版本的“錢塘江大潮”了。在很多的讀、說,體味、想象后,錢塘江潮水在孩子們的鬧中留下深深的印象。這時,我說:“站在觀潮臺,應對如此的潮水,你想說什么?”將它寫下來。孩子們寫后(幾句話),進行了交流。說的就是感受、感嘆、神往……
【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語文《釀》的教學反思09-27
語文《雷雨》教學反思07-27
語文:橋教學反思08-28
考試語文的教學反思10-20
語文識字教學反思01-07
語文教學反思(經典)01-16
語文《愛蓮說》教學反思01-26
語文《鯨》教學反思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