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于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幾年的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教學的三個方面。
一、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發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么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三、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采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的經驗告訴我: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此外,還感到另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
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愿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饑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于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干干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后感,觀后感、周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
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并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為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并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并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2
學習方法因人而異,但正確的學習方法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自求自得、博約結合、知行統一。
1。"循序漸進"——就是人們按照學科的知識體系和自身的智能條件,系統而有步驟地進行學習。它要求人們應注重基礎,切忌好高騖遠,急于求成。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為:一要打好基礎。二要由易到難。三要量力而行。
2。"熟讀精思"——就是要根據記憶和理解的辯證關系,把記憶與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我們知道記憶與理解是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徹;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參與下進行記憶,記憶才會牢固,"熟讀",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用"自我詰難法"和"眾說詰難法"去質疑問難。
3。"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盡可能挖掘自我內在的學習潛力,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自求自得的原則要求不要為讀書而讀書,應當把所學的知識加以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
4。"博約結合"——就是要根據廣搏和精研的辯證關系,把廣博和精研結合起來,眾所周知,博與約的關系是在博的基礎上去約,在約的指導下去博,博約結合,相互促進。堅持博約結合,一是要廣泛閱讀。二是精讀。
5。"知行統一"——就是要根據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切忌學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為指導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脫離知的行則是盲動。同樣,以行驗證的知才是真知灼見,脫離行的知則是空知。因此,知行統一要注重實踐:一是要善于在實踐中學習,邊實踐、邊學習、邊積累。二是躬行實踐,即把學習得來的知識,用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3
教材分析
《背影》是八年級語文第二單元第七課。第二單元是在第一單元(以戰爭為話題的單元)的基礎上發出的呼喚:再也不能讓人類之間的殘殺延續下去了,應該讓世界充滿愛,所以第二單元以“愛”為主題。本單元的五篇課文對普通人的的關愛,讓學生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人們總是說,母愛溫情如水,父愛厚實如山,同學們都是沐浴在愛的雨露下幸福成長的,愛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愛是征服人類最有力的武器,也難怪錚錚鐵漢朱自清先生,卻在世界上最平常最樸實是父愛面前潸然淚下。作者將別人不曾在意的父子之愛,濃縮在方寸之間,就是父親的這個背影,幾十年來感動了無數讀者,令許多人淚濕衣衫。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較好,在本片區同年級18個班處于中偏上的水平,聽說讀寫思查與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較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大多數是“留守學生”但他們的感情細膩而豐富。因學校多次開展與“感恩”有關的活動,大多數同學能用自己的良好表現和較好的成績,回報關愛過自己的親人、老師、同學、朋友等。梁月輝、田姍姍、吳歡洋等同學能通過自己的詩文朗誦或動情講述,感動在場的每一個人,他們的文章有的在征文大賽中獲獎,有的在報刊上發表。盡管如此,但很多學生的家庭并沒有經歷過“禍不單行”的日子(如:文中作者的祖母死了,父親也失業了),很難站在作者和作者父親的角度來理解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將成為本節課學生認知形成最主要的障礙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生字詞的音、形、義;
(2)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理清行文的思路;
(3)學習作者巧妙的構思。
2、過程與方法:
理解關鍵語句所表達的特殊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父子之間濃濃的親情,凈化自己的心靈。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激發學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熱愛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和作用。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導入
由朱自清先生的父親讀《背影》散文集引人課文
二、自主學習與交流
1、學生交流你所了解的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江蘇揚州人。曾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著有散文詩集《蹤跡》,散文集《背影》等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4
我以前上《春》這篇課文時是這樣設計的:先整體感知課文,然后逐段講解“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讓學生在課文的誦讀中,體會春天的美景。這一次再教《春》這篇課文,我用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使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重視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放飛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任何一堂課的導入都很重要,這直接影響著一節課的效率。在《春》這堂課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的思想松綁,放飛學生的心靈,我采用了生活感悟導入法。讓學生說說當春天來臨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我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我心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樣的?學生的發言很精彩,也很有感染力。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活,更多的體現了新課標的“主動、自覺”學習,并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
《春》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但七年級學生對寫景抒情散文閱讀力比較薄弱,缺乏深刻的體會。為此,在整體感知中我配合了視頻朗讀,讓優美的音樂、流動的文字、清晰的畫面(“春風楊柳、春花燦爛、春雨潤物、春草綠茵、春暖人勤”等)來提升對課文的感知,活躍了課堂氣氛,使每一位學生從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感受到了作品的語言美,表現出極大的求知欲。
二.反復閱讀文本,讓學生與作品對話。
一篇優美的散文,總是很講究詞藻的,細細咀嚼才能真正領會其美。《春》這堂課上,我重視了閱讀教學,培養學生有感悟、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有視頻朗讀,有學生齊讀,整體把握課文;有細讀,深入作者情感;有精讀,品嘗作品的語言之美味。只有在閱讀中注入全部的生命情感,融入全部的人格和心靈,主動地參與并進入文章的情感領域和藝術世界,才會發現作家正向我們走來,和我們傾心交談。
閱讀的重點是鑒賞,是閱讀審美的最高境界,真正的閱讀是善于在文章中跨越文字界線的,發現作者的心理奧秘,領略作品的藝術境界。在《春》這篇課文教學中我創造了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討論以下四個問題:
(1)、我最喜歡的是哪一幅畫,描寫的對象是什么?
(2)、在這幅畫中從哪些方面表現了春天的氣息?
(3)、文中哪些語句描寫了這一春天氣息?
(4)、給這幅畫取一個名字,并說明理由。鼓勵學生大膽地、有創意地去和作者對話,發揮他們的創造潛力,鼓勵他們標新立異,打破墨守成規的框架式教學,讓學生思想之花在課堂上綻放。
三.向課外拓展,引領學生溫故。
一篇課文讀完常常不是閱讀的結果,而是新一輪閱讀的開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因此在這堂課上,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品讀,對課文內容進行積極的探究。之后,又讓學生說出有關描寫春的古詩句,小結自己在本節課中的收獲。將新知與舊知進行了緊密的相連。
總之,這節課按照預設,結果還是比較理想的,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當然,不論你是教了多少年的教師,也不論你對某篇課文講了多少次,每每過后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遺憾,正所謂“學海無涯”“山外青山”!前進的道路漫長而悠遠,我們只有不斷地探索、反思與總結,才能使自己前進的步子邁的更穩健,走的更瀟灑。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5
摘要:教師必須善于從教學反思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提煉好的教學方式,不斷積累富有實效的教學經驗。本文從吸取教學中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檢測與實效等幾個方面,系統地論述了語文教師如何加強反思提高教學水平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教學反思;訓練目標;達成;教學水平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xx)12-0107-01
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很容易忽略的一件事就是不重視教學后的實效總結。作為一位有心的教師,每節課之后都要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進行分析。所講的內容哪些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哪些還能講的更加到位,我們總會有所觸動,有所思考,這其實就是教學心得。教師要是在每天課后抽出一定時間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體會和失敗的經驗予以總結記錄,然后不斷地反思推敲,提出精華去除敗筆必能提高自身的語文教學水平。
1.反思教學的亮點
所謂教學亮點,就是課堂教學中的點睛之處。筆者曾經有過這樣的課堂,初三語文《醉翁亭記》,曾經要求學生背誦全文。不想有學生突然提出想讓老師也背誦其中一段,筆者當即聲音并茂地將全文一字不差的背出,博得學生的熱烈掌聲。筆者趁熱打鐵又將王勃的《序》也背誦一遍,看著學生目瞪口呆的樣子,筆者因勢勸諭學生學習古人的文章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是因為有些文章確實是千古華章,經常頌之,既能提高語感又能陶冶情操,實為一舉兩得。筆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給學生一個提示,每節課都應有每節課的出彩之處,只要教師能及時抓住這些畫龍點睛之處并在以后的教學中改進,何愁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呢。
2.反思教學中的不足
語文教學同其他學科不同,如理化政生,對即對錯即錯不存在中庸之道。而有些語文知識至今都存在學術爭議,所以即使有教學上的瑕疵也不難發現。如果能把自己教學過程中的敗筆記錄下來,并分析原因吸取教訓,以作將來改正之之用。同時不斷地積累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究其根源就會發現自己學習上的薄弱環節,找到自己最短的那塊木板,必能提升自己的整體教學水平。
3.反思教學中的教
北師大附中程翔老師習慣于每上完一節課就會一遍遍的重溫教案備課,揣度教學過程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一堂課即使準備的再好,也會有不足之處,這就是所謂的智者千慮必有
一失。語文教師的好課堂就是在不斷打磨中煉成的。所以說語文教師都應該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該發揚的發揚該摒棄的摒棄。唯有如此,才能根據自己的反思重新調整以后的教學設計制定更為優秀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4.反思教學中的學
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互動式教學應成為素質教育的常態,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語文教師不過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基于此,語文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惑。那么教師需要改變原來的身份,真正意識到自己再也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中心,而是學生的服務者,是學生的參謀。學生的學困難是什么,什么地方掌握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教師的撥云見霧,這些都是教師需要反思的.。只有準確的了解學生的真是需要,語文教師才能有目的的積累自己的課前準備素材,使自己的教學準備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5.反思教學評價
評價一堂課的教學實效高低,在于學生能否熟練掌握教學內容。而判斷學生是否掌握教學內容,無非兩個方面,一是基礎知識的測試,一是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應用寫作。這也就是語文教師需要反思的地方,對語文教師評價課堂實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不能再拘泥于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思維,而應該創新理念,力爭用學生感興趣的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教學評價。走出校門,到生活中體驗學以致用的真實效果,也是我們評價教學實效的一種新思維新觀念新形式。當然,創新教學評價的方式還很多,需要語文教師挖掘潛力體現智慧,只有深入的反思我們的教學評價,大膽地進行教學改革,才能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6.反思目標達成
每節具體的課堂教學都有其特定的教學目標,有的青年教師課前對教學目標一般都設計得盡乎"完美'',但往往是用成人的眼光看"世界",脫離了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因此.,每節課后,我們都要反思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如知識目標的重點是否突破,難點是否化解;情感目標的情境設置有沒有達到使學生進入"角色"的目的;能力目標的設定是否通過知識目標的完成體現出來等等。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總結目標達成情況,不斷地調整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目標的手段,使之更貼近教學實際,從而使目標順利達成。除以上幾點外,我們還要經常反思我們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原則、教學容量等是否還有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反思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錯例,記下錯例,以錯為戒,以錯促思,以增強再教時的針對性,不斷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教學反思是一種積極的行之有效的思維、再學習活動,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離不開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教學反思可以進一步地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沖動我。教學反思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表達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新方式。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我們有理由相信,只有不斷的進行自我反思,反思教學中的得與失,反思教學中的教育學,反思教學評價與目標達成,就一定能充實自己完善自己,為以后的
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長期堅持教學反思,一定會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取得自己教學事業上的一個又一個輝煌。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6
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在此,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初中語文教學上的一點反思。
(一)對每一位學生要有信心,尊重每位學生,和學生建立平等關系。
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要借助于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的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另外,教師要充分的相信學生,給學生自信心,鼓勵他們所取得的進步,哪怕只有那么一點點進步,要意識到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的鼓舞力量,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的潛力。
(二)在閱讀教學中,要照顧到學生的感受。
對于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即使學生回答是錯誤的,比較片面的,我們也不應完全否定,而是要熱情鼓勵并加以引導。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思維,對閱讀能力的提高充滿信心,從而提高自己語文閱讀的質量。
(三)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在教學中只起著主導作用,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教師在課堂上應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不應是教師一味講解,課堂應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主,通過點撥引導學生思考、學習。這樣語文課堂的氛圍才能活躍起來,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靈活多變,啟發式教學,不讓學生感到語文課堂的枯燥乏味。
我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會以更科學的更合理的教學語言構建精彩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7
9月21日,我校一線教師來到沂南縣西北邊陲的馬牧池中學參觀學習。首先聽取了該校教導處主任郭大銳對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一些做法。然后聽了兩節課。
第1節,聽了八年級的一節語文《阿長與山海經》,這一節課課堂氣氛非常好,沒有因為眾多聽課老師的到來,學生覺得有些拘束,小組活動非常充分,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改革“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思維訓練為主線”三為主的理念。通過課堂上的觀察,發現小組合作學習具有極大的生命力,當然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在小組活動的過程中,有一半左右的學生非常積極,還有一半左右的同學游離在小組之外,達不到理想的學習效果,我認為,這與小組建設不完全有關,小組內學生分工不明確,只有一個組長在起作用,別的學生沒有展示的權力,長此一往,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打擊,便產生了這種現象。所以說分組教學的前提是做好學生學習小組的建設工作,讓每一個學生成為學習小組有機的一員,不游離于小組之外,同時加強小組評價方面的工作,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里面都能及時得到肯定,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相信在這種和諧和狀態下,每個學生都會得到不同的發展。
第2節,聽了七年級的一節《童趣》,這是一篇文言文,上課的老師重視了文言文的朗讀,文言實詞與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注重基礎訓練,這一節課課堂氣氛不如第1節課那么活躍,可能與七年級學生第1次接觸文言文,沒有找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這一點老師應該重視學法指導,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通過扎實的訓練,達到文言文中一些實詞與虛詞舉一反三的效果。
總之通過學習、聽課,我覺得,要相信學生,放手發動學生,學生一定能創造奇跡,如果我們再把學生抱在懷里,不肯放手,那么學生就不可學會走路,更不用說奔跑了。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8
曾經聽過一堂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感知并研討了課文內容,在“體驗與反思”中,許多學生談起了自己與父母親之間的故事,談著談著,竟然有好多學生哭了,教師本人也說了自己的親情故事,她自己竟也忍不住淚流滿面。佩服之余,不禁充滿疑惑,課堂教學怎么可以這么動情?可是,這個學期,在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時,我自己也經歷了這樣感人的一幕——許多學生在課堂上流淚了。我終于明白,學生的內心確實是一片洶涌的大海,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感情共鳴,適時的情感發泄。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的情感就能引起共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抓住“情”這一主線,以情導情,就能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一)意外驚喜
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后,我又引導學生分析了“爸爸”這一人物形象,并讓學生分析了英子對爸爸的感情。教學順利過渡到最后一個環節。這時,意外出現了。當時,我用了一個過渡句:“英子的爸爸在英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了英子很大的影響,他既給了英子許多的關愛,也給英子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他讓英子學會了嚴格要求自己,學會了負責任,學會了堅強。英子感激父親,深深地愛自己的父親。在她的父親離開入世之際,她感覺到自己已經長大了,她知道了自己肩上的責任,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自己對父親的愛。同學們,我們每一個人都承受著父親那偉大深沉的愛,你感受到了嗎?讓我們也來說說自己的父親。”然后,我播放歌曲《父親》—感謝你,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靜靜聆聽歌曲。并且利用多媒體展示歌詞:“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飯,將我養大,忘不了一聲長嘆,半壺老酒。等我長大以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兒是一封家書,千里寫叮囑,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星斗。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說養兒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兒只有親歌一曲,合淚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學生邊聽歌曲,邊看歌詞,竟然鴉雀無聲。我知道,學了《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學生了解了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深沉的愛,了解了小英子的懂事,再加上這首歌曲,學生的情感已被喚起)
以下是學生情感被喚起后所作的發言:
生一:我想起了我爸爸愛我的一幕幕……我的爸爸非常希望我能成材,可是我很不爭氣,經常拿著不理想的試卷灰溜溜地回家。可是,爸爸并沒有批評我,而是鼓勵我:“我相信你,只要努力,你一定會好起來,千萬別灰心!”在爸爸的鼓勵下,我重新有了信心,漸漸地,我的成績進步了。我感謝我的爸爸!
教師點評:鼓勵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你爸爸鼓勵你,讓你有了自信,讓你有了現在的成績。你有一個好爸爸,好好珍惜吧,別辜負了爸爸對你的期望!
生二:記得在小的時候,爸爸常常帶我去爬山。兩三歲時,爸爸便背著我上山,邊走邊說:“女兒,你要勇敢,你看到那個山頂了嗎?那兒就是你的目標!”到了四五歲,爸爸便不再背我上山了,而是牽著我,讓我自己一步一步地爬上去。爸爸對我說:“女兒,人生之路要自己走,要一步一步地走好了,走穩了,要當心,不然一不小心,就要掉進萬丈深淵。”我時刻牢記爸爸的教育,一步一步地走好!現在,我依然每天要去爬山,不同的是,爸爸不再牽著我、背著我了,而是每天站在山腳下望著我向上爬,等到我爬上山頂后,他就會悄然地走開。后來,干脆不陪我去了。我以為爸爸不再愛我了,我好傷心好傷心,常常一個人躲在被窩里哭。(學生聲音哽咽,極為入情),后來我才知道,爸爸不陪我,是因為他希望我能獨自克服困難,學會承受,學會自立!我正是在爸爸的教育下,學會了堅強,我感謝我的爸爸!(學生眼中淚光閃動。其他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
教師點評:你有一個善于教育子女的好爸爸!他對你的教育,讓你具有了良好的品質,它將會促成你的成功!誤解,曾經讓你難過傷心,但誤解過后,你理解了父親深沉的愛!你更愛你的父親了!是嗎?老師也為你父親深沉的愛感動!
生三:我的爸爸是一個農民,沒有魁梧的身體,也沒多少文化。他平時對我很好,可是,如果我在學習上有一點馬虎,他就對我非常嚴厲。記得有一次,我一邊做作業,一邊聽歌。爸爸回來看到了,舉起手重重地打了我一頓……(學生語聲哽咽,說不下去了)
教師點評:知道你的爸爸為什么打你嗎?(學生點點頭),你說你的爸爸沒多少文化,他是一個農民,他深知當農民的辛苦。他希望你能學好文化知識,希望你能有出息,希望你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他才這樣做的,知道嗎?(學生開始啜泣,點頭)其實,打在你身上,痛在他心里呀!這正體現了你父親對你最深的愛!(該學生伏在桌上哭,周圍許多同學眼圈微紅,我知道,學生的情感已引起共鳴)
……
最后,教師再放歌曲《父親》—感謝你。在學生情感被激起時,再次播放歌曲,讓學生的心靈再一次涌起對父親的愛。這一次效果特別好,很多學生都忍不住哭了,連班中最調皮的學生也伏在桌上,似乎在想些什么。其實,我自己此時也想起了我的父親,感到鼻子酸酸的。我知道,學生精彩的回答、教師精當的點評,再一次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師生互相啟發和感染,喚醒并激活原有的.體驗與認識,實現了新的認知建構。
于是,我布置了課后作業:讓我們以《我的爸爸》為題,把自己父親的故事寫下來,讓我們也用行動表達自己對父親的愛吧。
(二)教學反思
課后,我想了很多。從教十多年來,我還是第一次經歷到這種情況。作者情、學生情、教師情和諧統一,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啊!可是,我們卻未能常常創造這樣的境界,作為一個從教多年的語文老師,在感動之余,更多的是遺憾。我的腦海里始終徘徊著一個念頭:教師該怎樣做才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呢?認真反思這一堂課,我感覺到了以下幾點:
首先,研讀教材“入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言:“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語文教材是情感傳播的載體,凝聚著人類情感的方方面面。每一部作品、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情境,如《最后一課》中那悲壯濃郁的愛國情,《風箏》中那感人至深的手足情、父子情,《鄉愁》中那強烈憂郁的思鄉情等等。教師必須以教材為主線,充分挖掘課文內在的情感內容,使德育以情感為引導,智育以形象為先導,在保證落實知識技能目標的前提下,調動各種手段,利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真正落實這一情感目標,教師在上課前應該認真鉆研教材,走進文本,走進作者,體會并把握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為了教好這一課,我在課前認真閱讀了教材、教參,并閱讀了林海英的原著《城南舊事》,把握了作品的主題,也真切感受到了英子的懂事,并被英子的故事深深感動了。于是,我充分利用文章的情感因素,構思了這一堂課。事實證明,只有教師自己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運用課文中生動美好的形象,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盡致地傳送到學生的心田之中,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
其次,閱讀對話“悟情”。語文是感性學科,成功的教學應把學生調入作品營造的意境中,讓學生入情入境。為了讓學生入情入境,語文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把心放進去,與文本進行親切地交談。抓住人物的語言和人物的思想,體會人物的情感。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讀中思,在讀中悟,在自主的閱讀體驗中走進課文所創造的意境,走進作者的心靈,與作者進行對話。在交流對話的基礎上結合文本語言所創設的情境氛圍,組織學生把真切的閱讀感悟或美好的心愿說出來。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我組織學生讀了四遍:第一次朗讀課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次精讀課文,理解爸爸對英子的深情及爸爸對“我”的成長的影響;第三次跳讀課文,明白英子對爸爸的感情;最后結合歌曲,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再次默讀全文,走進自己的情感生活。通過這樣反復朗讀,學生真正走進課本人物的內心世界,讀出了作品所表達的情和意,對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感意義有了自己的體驗,最終獲得了超越文本的、多元的、獨特的情感體驗。
為了讓學生“悟情”,教師應善于營造寬松、和諧與安全的閱讀對話情境,在教學設計中為學生自主閱讀和體驗感悟搭建寬闊的活動舞臺,真正把閱讀對話交流碰撞的時間和權利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地與課文進行對話。教師應設計開放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閱讀,組織大家進行入情入境的閱讀交流和體驗感悟,在讀出作品所表達的情和意的同時,引導學生敞開心扉,進行多種維度、各種層面的閱讀對話與智慧互動。教師還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寬容學生的不成熟、不完美,贊賞學生的反思意識和批判性閱讀,努力使課堂閱讀和對話活動成為主要的語文實踐,使師生共同沐浴于一種至愛至誠、至真至美、和諧溫馨的人文光輝之中。
第三、教學評價“導情”。在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對話的過程中,教師精當的點評——課堂評價非常重要。教學評價正是教師作為“促進者”的體現。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及時、恰當的評價,對學生精彩的發言給予最大的鼓勵,對理解不是很到位或觀點出錯的學生加以引導,讓學生的思維向正確的方向探索,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讓那些表面的、膚淺的、幼稚的思想向縱深處發展。課堂評價運用得精妙,對于創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深化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升華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等方面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本堂課最后一個環節,學生聯系自己實際談自己的情感生活時,有不少學生不能理解自己親人對他的嚴格要求,教師適時的加以引導,讓學生對親情有了正確的認識。如學生三,他在說起自己的父親打他時,語氣中帶有埋怨,帶有不解。但老師對他提的問題:“你知道你爸爸為什么打你嗎?”引起了他的思考。在教師啟發下,他正確理解了爸爸對他的愛。相信他通過這一節課,對父愛、對親情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第四、情境渲染“動情”。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多種手段,創設一種藝術情境和情感氣氛,讓學生置身其中,受到感染,促使學生實現良好的情感體驗。各種新興媒體為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提供了更豐富、更形象、更直觀的手段,利用這些媒體,我們可以更好地詮釋文章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可以更自然地進行情感的滲透,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效果。我的學生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的學習中,能夠如此“動情”,和背景音樂的恰當運用有分不開的關系。音樂是一種特殊而富有表達力的語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音樂,可以為課堂教學創設一定的氛圍,調節學生情緒,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表達力。但是,背景音樂或歌曲的運用要適時、適量,因為我們使用的音樂是輔助性的,不能沖淡主題。在使用之中,還要特別注意:(1)恰當選擇音樂。只有對教材的思想內容和樂曲的思想內容作深入的分析,才能選擇出與教材思想內容緊密相關的樂曲、歌曲,才能顯示出兩者結合的威力,才能達到極佳的教學效果。相信我的學生通過這一課,他們對父母親,甚至對其他親人的感情都會有全新的認識,他們會更理解親人對他們的深沉的愛。(2)要針對教材本身,針對教學重點,把課文與樂曲、歌曲的內涵,有機地、科學對聯系在一起,(如《爸爸的花兒落了》與歌曲《父親》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3)恰當運用音樂。在什么時候使用,使用的次數,都要恰當。只要運用得好,就能獲得極大的效果。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句話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我們教師要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純化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抓住“情”這一主線,以情導情,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去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從而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讓學生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創造“作者情、學生情、教師情和諧統一”的教學境界。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9
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
面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我校的教學評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們從教的時間是何其有限,成功的體驗對許多人來說是何其的珍貴。我是個很幸運的語文教師,在自己語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在放棄生物從事語文教學的10次教學評估中,無一例外的獲得的一類課,而且近三年來穩居語文組的第一名。這個成功,有幸運,但決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訪友》一課談談自己的一點經驗。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獲。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著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
為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為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于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為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2、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字串5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字串9
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范,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它”,是讀與說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字串1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松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5、力求課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字串3
本課的學習導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系,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熏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
正是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這節看似簡單的課有了許多的亮點,學生學習的眼睛亮起來,激情高漲了起來,我的課才隨之而“亮”了起來。我想,只要每個教師在教學設計的環節多設計一些亮點并且努力實踐,你的課也可以“亮”起來。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0
在設計《湖心亭看雪》這篇的教學中,我想通過遞進式的朗讀,來不斷加深學生對語言的品味,來深化對主旨的理解,在讀中質疑,在讀中解疑,在讀中體悟。“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為了避免一味朗讀帶來的枯燥乏味,我設計了不同的朗讀方式,并且將朗讀穿插在的討論理解之間。對的理解,結合學生自身的體會,避免過度拔高,脫離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學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師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課改過程中,有一種趨勢,那就是淡化教師的角色,認為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課堂的主角是學生,課堂是學生的舞臺等等。我認為這樣的觀念是偏頗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師的語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關鍵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學中,注意了幾個問題的設計。一是提出“作者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癡,還是別人覺得他癡?”這兩個問題,真正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產生濃厚的探究欲望。在課堂的討論中,學生暢所欲言,講出了很多頗具見解的想法,讓老師也感到新鮮。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1
課改大潮中的青年面對《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工作中應該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為課改貢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現將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反思總結如下:
一、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上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的自我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營造學生主體發展的環境,就是要營造讓所有學生共同參與,全體發展的環境。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提倡的.是讓學生全面發展。教學設計,教材選擇,環境設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創造讓學生全體參與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參與研究,討論。比如說,課堂上對于問題的設置,應當針對不同的學生,有層次地設置不同難易程度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問題討論中來。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打破常規的,新穎的,與眾不同的獨創性思維,具有新穎性和獨創性。激勵學生發表獨特首創的見解,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源泉。不僅要培養復合型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給學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讓學生依據信息,廣開思路,充分想象。為達到某一目標尋找出盡可能多的能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初中語文課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頗豐,這就要求教師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在實踐中勇于探索,積累經驗,尋找規律,教學中給學生講一些美學理論,讓學生知道《春》是一種自然美,《勇氣》是一種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種社會美等。另外,要讓學生在對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認識每一種具體的美,如音樂美,結構美,內容美,藝術美等。可結合教師講評提高鑒賞的能力,進而來創造美,用語言行動來描繪生活,發現美,提高美的創造力。在語文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課外內容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來感染學生,用文章所體現的積極內容來陶冶。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2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突破傳統的閱讀模式與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尤為重要。分析語文閱讀課教學的現狀,提出建議,以改變閱讀教學的現狀。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 現狀 建議
閱讀教學是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和學生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產生碰撞、整合、內化,然后走出文本的過程。因此,閱讀教學絕不是學生的被動接受,而是根據自己的情感、思想、經驗、知識儲備等對作品進行領悟、理解的過程。是讀者將別人的“言”轉化為“意”并內化為自己收獲的過程。所以,在閱讀教學時,要讓學生做閱讀的主人,通過自主入境,與文本進行直接的交流。
一、傳統語文閱讀現狀分析
1.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能力的培養。
2.忽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方法的指導。
3.對閱讀基礎知識進行“閱讀題海”訓練,完全剝奪學生閱讀的趣味與快樂。
4.閱讀時間不斷減少。
5.教師單向的講解介紹,忽略了學生自讀過程。
由此,要提高閱讀能力,就要突破傳統的閱讀理論與思維框架,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具備獨立的閱讀、分析課文的能力——故作者提出以下建議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
1.制定合理明確的閱讀教學目標
要發揮目標的導向和激勵功能,促使學生產生積極情感,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教學前,先要指導學生制定明確的閱讀目標。目標可分遠期、近期兩種,遠期目標以每學年作為一個階段,應與大綱的相吻合,讓學生明白主要在哪些方面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積累哪些知識,閱讀哪些;近期目標可以一個月或一周甚至一篇作為基本單元。
2.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于漪老師也強調:“關鍵在培養學生求知的濃厚興趣與內在動力,激發他們酷愛讀書,指導他們學會讀書。教師要喚起學生對于知識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沉浸在閱讀的樂趣中”。
3.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指導并督促學生做好讀書筆記
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指導,要求學生的閱讀不能僅局限于課本的閱讀,而要把閱讀目標延伸到課外的閱讀上。通過學生對課外的材料的閱讀,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使學生形成知識的沉淀。“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閱讀中應該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讀書筆記類型很多。摘抄型:摘抄閱讀材料中精彩的句子、段落甚至篇章。提綱型:閱讀后,把閱讀材料的要點或基本內容寫下來,掌握主要內容及作者的思路。感想型:結合現實和個人經歷寫出對有關問題的認識及感想,提高分析能力。想象型:主要是通過續編故事、改寫故事,提高聯想和想象能力,從而培養創新思維。
4.調動學生的閱讀主體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杜威認為:“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在一旁觀察學生的活動,做學生活動的助手”。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習得的過程,學生通過閱讀、體驗、感悟獲得語文素養,這個過程教師無法代替,也不是教師通過講授能夠達到的。蘇霍姆林斯基還說:“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尊重學生閱讀的權利,在給予他們適當的閱讀方法的指導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5.教給學生科學靈活的閱讀學習方法
選擇科學的閱讀方法是提高閱讀效率的前提。因此,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適時介紹一些閱讀方法,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閱讀有泛讀、精讀、跳躍式閱讀、比較式閱讀和研究性閱讀等。資料性質、記敘性質的'文字一般宜泛讀;必須把握基本內容、觀點和精神實質的文字,可采用精讀法;篩選主要信息的宜用跳躍式閱讀;的內容、藝術表達技巧方面有相似的宜用比較式閱讀。研究性閱瀆是最高層次的閱讀,對的主旨、立意及表達技巧或含蓄深刻的語句進行鑒賞評價,形成鑒賞能力。閱讀時,可根據閱讀對象、要求及學習的實際,靈活地選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還可綜合運用各種閱讀方法,從而提高綜合閱讀能力。
6.培養學生良好健康的閱讀心態
閱讀是一種從語言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閱瀆學習心態與閱讀效果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的、直接的、成正比的。閱讀心態越好,閱讀也就越有效。學生閱讀心態是否健康,直接影響著閱讀教學的成敗。閱讀教學時,教師必須以審美為突破口,逐步使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閱讀學習心態,提高他們的審美趣味。首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使學生明白閱讀對一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懂得閱讀對提高個人素養的重要意義,從而確立良好的閱讀動機,激發強烈的內心需求。其次,根據學生的性格愛好及心理,對他們具體指導,逐步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審美趣味,克服不良的閱讀心態。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
2.論點摘編[].語文建設,20xx,(1)。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3
一、鼓勵合作學習的同時。不忽視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各科的老師們廣泛應用,人人參與和競爭合作的課堂確實能給人啟迪,但是我們在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能
力。實施合作學習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很多教師理解合作學習的時候有些片面,只是一味追求小組學習的形式,可是學習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如果學生沒有
提前充分閱讀教材內容,沒有通過提出問題進行思考,那么在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學生對課文理解不深人,認識部夠深刻,小組學習的整理結果也是不全面的、膚淺的,這樣的合作
學習只能為優等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并不能提高所有學生的學習成績。由的老師動不動就安排小組討論,也不管內容是否有討論的必要性,有些更是一節課討論到底。小組成員
合作討論的時候有很多問題,比如有的成員默不作聲,只顧自己想自己的事情;有的小組是一個人發言,其他人洗耳恭聽;也有的小組雖然氣氛熱烈,但是并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的這些合作學習的實例都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收效甚微。原因就是教師沒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
二、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與探究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過程中,一個好的老師如果有能力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那就成功了一半。興趣對求知和創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學生對語文學科興趣盎然,學習中必然躍躍欲試, 思維活躍,處于積極的識記、理解和運用的精神狀態中,時間久了,他們就會逐漸進入遇問題想求個明白這樣的良好的習慣,語文教學走向成功也就不難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是學習方式的首要條件,缺少了自主, 就無從談及合作與探究。自主學習,學生是主體,教師的教必須服務于學生的學,教學設計要有利于學生的嘗試、選擇、參與和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在模仿、嘗試和實踐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學中, 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不僅要備教材,關鍵要備學生,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 就學生成績水平不 同, 分類指導,讓各種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參與,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創設一個寬松的課堂教學環境,使課堂氣氛活躍、和諧,鼓勵學生創新,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快樂,享受成就感。
三、不斷提高語文教師專業化水平
當前,大多數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學目標,繼而完成教學目標。教學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記錄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的執行過程及細節,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這是一個不完整的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發揮實效。鑒于此,在以上兩階段之基礎上,豐富“教學反思結果化、教學改進持續化”過程,主要工作是初中語文教師運用“教學反思檔案”,將日標執行過程與教學任務完成結果進行梳理,將實際完成目標與原定教學目標進行對照評價,找出成績和不足,并形成教學反思。結論是一個對教學反思持續提升的階段,主要工作是針對上一階段的教學反思結論,制定出改進舉措,為下一階段(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中目標的制定提供依據,在教學實踐中,初中語文教師要立足于整體“校本建設”及個體“職業生涯規劃”的雙重訴求,通過教學反思,實現“教學目標清晰化、教學過程精細化、教學反思結果化、教學改進持續化”,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反思實踐者”。
四、更新觀念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中,教學模式非常單一,總是教師一味地講,學生被動地聽,機械地記。新課標淡化了學生的學習結果,而強化了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課程功能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轉向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培養學生認識自我的`能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評價自我,發現自我的進步,增強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從內心激發 自己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意識,促進自身全面發展。這與素質教育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截然相反。因此在現行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采取:“互動型”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在課堂上起引導作用,而非主導地位。例如在我們在講解課文時,可以適當的配上背景音樂請同學朗讀課文,然后積極引導大家充分發揮想象力,在大腦中勾畫出文章中的美景,當發現學生逐漸進入佳境時,便請一位同學到臺上來,把他心中的想象得到在黑板上描繪出來,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活躍起來,同學們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變成了積極地參與課堂。這樣不 僅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增強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五、采用先進技術制定多維的綜合教學目標
近年來,多媒體教學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應用到教學當中,因為這能完善授課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所謂多媒體教學,就是要比較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圖像,音樂等形式的信息,讓學生通過形象的東西掌握教材的內涵。理解教材中要傳達的信息和藥表達的思想感情。運用多媒體可以擴大教學的信息傳遞量,從而滿足各個層次的學生的需求;可以形成知識的網絡,把基礎知識有機聯系到一起后展現在學生面前。一些教材內容比較豐富。課時比較多,所以就很分散,但是如果利用多媒體教學,就可以把文章結構,各部分的關系集中的揭示給學生們,讓學生們形成整體認知。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4
《輪椅上的霍金》記敘了被稱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癱瘓,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面對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頑強地挑戰命運,為科學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故事,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感人肺腑。教學中,我覺得以下兩方面做得比較好:
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表達力。
教學中,我通過創設多個語言情境,促使學生進行語言與想象力的訓練,如:當他40年被禁錮在輪椅上,他會想些什么?如:他完全癱瘓,這就意味著他不能怎樣?如果你是女記者,當你聽完他的回答,你會怎樣想?等等。這樣學生就有了角色定位和想象的`環境,再現當時情景,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了想象能力,同時也訓練了表達能力。
二、有目的品詞析句
教學中,緊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引導,比如“21歲、40年、徹底”等詞,讓學生明白霍金病得很嚴重,病得很久,年紀輕輕就飽受病痛的折磨。再如“標志性形象、齜牙咧嘴、蠶吃桑葉”等詞,讓學生通過品讀、觀察圖,明白霍金的堅強樂觀、學習的艱難。這樣的教學,不僅教會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同時也提高了品詞析句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學生的朗讀技巧還有待提高,比如對于關鍵詞句的品讀還不到位,都需要好好反思。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5
教學目標:
1、能分角色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2、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學重難點:
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學程序: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咱們一起來背誦識字四里的成語,好嗎?
2:識字四里有一個成語叫坐井觀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成語故事。
教師板書課題:坐井觀天
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一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好嗎?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問題
(1) 這篇課文寫的是誰和誰的故事?
(2) 他們為什么事情而爭論不休?
3:請同學們看61頁插圖,說出青蛙坐在( ),小鳥落在( )
4:教師板書
小鳥
青蛙
三:再讀課文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在文中用 線劃出青蛙認為天有多大的句子,用~~~劃出小鳥認為天有多大的句子。
2:指名讀青蛙的話 教師板書:井口大
3:指名讀小鳥的話 教師板書:無邊無際
4:無邊無際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說一句話嗎?
5:同樣都是看天,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鳥認為
天無邊無際,他們的看法相差那么大,為什么?
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來做個實驗。
學生拿一本書,卷成圓筒狀,然后透過圓筒看天花板,學生說
說自己平時看到的天花板與今天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6、大家觀察得很仔細,也善于動腦筋,那你們想想坐在井里的
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學生說一說。
7、指名最后兩段,教師指導進行感情朗讀。
8、青蛙認為自己不會弄錯,它錯了嗎?我們怎樣才能讓青蛙
知道自己錯了?
學生說一說。
9、假如你是青蛙,有一天突然跳出了井口,它會看到什么?
會說些什么?
學生說一說。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咱們都喜歡分角色朗讀課文,下面咱們來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
好不好?
同桌互讀,男女互讀。
五:總結
如果讓你選擇,你會做哪一個小動物?是在天空中飛翔,見多識廣的小鳥,還是整天自以為是的井底之蛙?為什么?
教學反思: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對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這一寓意,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這一課內容較簡單,因此,我決定讓學生自己讀讀課文,自己來處理相關問題。學生動手畫相關句子,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單靠單純的模仿和朗讀技巧的訓練得到的,而是在學生入境入情、充分閱讀、感悟的基礎上,自悟出來的,有了語感讀出來的。因此,在本節課上,我讓學生多方式朗讀,目的是讓學生讀中感悟。在本節課上,我對每一個問題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每一個問題的設立要達到既要有思考價值,又要能引起學生興趣。改變了簡單的問答式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互相釋疑,合作釋疑,培養他們勤思善問的習慣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的教學反思03-27
初中語文的教學反思05-16
初中語文優秀教學反思10-24
初中語文新課改教學反思03-11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6-12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7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8
(精選)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7-09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經典)05-15
【精選】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