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范例(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一、教學設計介紹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也是一篇科普文。我通過認真研讀教材,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思路:首先扣住“語言”導入;明確學習內容;接著圍繞“語言”,依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設置了三個循序漸進的學習活動:
1認識“語言”(物候)
此環節預設了三個問題:
①用文中的一個詞來解釋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
②用文中的一個句子解釋什么是物候。
③本文介紹了關于物候的哪些知識?最重要的知識是什么?理由何在?從而,引導學生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梳理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2解讀語言
本環節我先鼓勵學生自主品味文章的一、二自然段中生動典雅的詞語;然后,借助兩幅對比鮮明的圖畫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的品讀;緊接著,我出示了有關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句子,放手讓學生從詞語的準確嚴謹上體會這四個因素的排列順序和內在聯系。這個環節最主要目的是品味文章生動典雅、準確嚴謹的語言特點;
3辨識“語言”(信息)
最后一個學習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嘗試著從出示的`農諺中辨識物候信息。
二、教學過程反思
1教材研讀應深入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說明文,教學備課時要關注它的文體特點。可是,它也是一篇科普文,研讀教材時,也要注意科普文科學性和通俗性的特點,采取適宜的方法進行引導。只有深入研讀了教材,才能在教學中不只是讓學生明白文章的說明內容、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也不只是讓學生了解有關物候的科學知識,而應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內容中品讀語言,從語言中學習表達。總之,通過深入研讀教材,要讓說明文教學也有語文味。
2學生研讀應深入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再好的課堂設計如果脫離了學生,也只能是空中的樓閣。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深入研讀學生。教師只有事先研讀學生,在預習時有的放矢地進行交流,上課時才能有效地引導。
我在預習課的時候,發現學生不大配合,嘗試著交流了幾次,都碰了壁。此時,我沒有積極想辦法,進行疏通和引導,卻急于求成,只想快點完成自己的預習任務,喪失了和學生溝通交流的最好時機。以致學生在課堂上未能很好地展現自己,課堂上的表現也差強人意。這是這節課我最遺憾的地方。
今后,我還需要多學習如何與學生進行交流,深入研讀各種各樣的學生,在備課中關注他們,在教學中引導他們,鼓勵各層次的學生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
3課堂調控應靈活
課堂是多變的,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不同表現,教師要靈活地進行課堂調控。面對沉悶的語文課堂,面對學生的散亂,我沒有及時有效地進行疏導,也沒有運用自己的智慧進行化解,反而,任由不良的學習情緒蔓延。同時,自己的上課狀態也受到了學生的負面影響,顯得極其焦灼不安,卻又有點“無可奈何”。真正懂得教學藝術的教師,課堂調控更應靈活機智,彰顯自己的教學智慧。
這節教學比武課,讓我獲益匪淺,自己的教學設計水平和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都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特別是運用什么樣的手段和方法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是值得我深思的。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多研讀教材,多研讀學生,講究課堂的教學藝術,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今天在校內研討課上,我開設了《送你一束轉基因花》的研討課。因為八年級上第六單元是自由讀寫單元,內容是介紹航天、克隆、基因等高新科技,所以了解高新科技給人類生活、生產、生存和發展帶來的種種革命性的變化,準確而全面的看待評價科技成果,激發學生的科學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熱愛科學的精神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我把課堂選在網絡教室,整堂課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前二十分鐘)側重對文本的理解。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勾畫圈點出“轉基因花研究的基本原理”從中歸納出“轉基因花研究的優越性”“說說轉基因花有哪些優良特性”,并結合自己夢想中的花卉,“說說還可以從哪些方面改良花卉”。因為文章不存在語言的障礙,所以通讀文章后學生能很快的找到答案。并結合自己的想象,提出可以從藥用價值,抗病毒性,可以食用,隨環境變化而發生香味變化等設想來改良花卉,激發了他們的科技創新意識。
第二部分(后二十五分鐘)側重對文本的深化,也是整堂課的重點。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查找轉基因技術還在哪些領域中運用且取得哪些成果,從中形成自己對轉基因技術的評價。成功之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拓展了眼界;培養了他們迅速查找信息快速提煉的能力;在評價轉基因技術時,課堂爭辯氣氛較濃厚,尤其兩位同學的意見特別突出,周同學極力贊美了轉基因技術的優越性,給人民生活水平帶來的諸多好處,并極力稱贊轉基因技術了不起;趙同學在略微肯定轉基因技術的優勢之后,更多就其改變自然本性,給人民健康帶來隱患等角度,暢談了技術的危害性和不足。他們的針鋒相對也激發了學生發表觀點的熱情,可以說在整堂課的最后形成了討論的小高潮,借此機會我也傳達給學生一個理念看待問題應該注意全面性。
存在的問題:1.兩部分的設想還可以,但是具體實施時,由于事先對學生能力的估計不足,第二部分的.時間還是不夠。由于學生利用電腦的能力參差不齊,所以查找資料的環節上耗時過多,造成最后的評價部分時間不夠充足,不能讓學生盡情暢談。或許可以把第一部分在壓縮一下:尤其是分析“轉基因花的優良特性”這樣簡單的問題時可以一帶而過,這樣可以更突出后面的重點,而不僅僅只是走馬觀花。2.利用網絡上課,但沒有能有效的控制學生,所以造成我在上面總結,有學生忙于上網的情形,想要傳達給學生的評價理念沒有真正落實。3.原先設想,課件在本堂課中的作用并不是很突出,所以并沒有把制作的網頁發到學生機上,只是以投影的方式投射在投影布上,因為字體設置較小,所以觀看起來不清楚,因而自己整理的一些概念或自己做的評價沒能讓學生及時看清楚,影響了注意的集中。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這兩則消息目光如炬、高屋建瓴,今天讀來,那場驚心動魄、氣吞山河的戰爭猶歷歷在目,令人蕩氣回腸。兩則消息既有共同點,又各具特色。為了讓學生學習得主動,又不至于感到重復,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采取了“一帶一”的策略,即重點講讀第一則,然后引導學生自學第二則。
我的總體設想是這樣的:從文體上抓住消息的特點和結構形式,讓學生學會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體會消息精煉、簡潔的語言特點,并在新聞寫作中加以運用;探究我軍勝利的原因,感悟正義戰爭的強大力量。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學習方式與方法的建構,重視師生間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并注重采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各抒己見、取長補短,主體意識和個性都得到了張揚。
整堂課上完后感覺還不錯,課堂上我是激情四溢,學生也積極活躍,張春林老師也給了我極大的肯定和鼓勵。但“金無赤足,人無完人”,這堂課在構想設計和細節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現有反思如下:
1、課文的重難點沒把握好。第一單元的導讀中給出了明確的新聞閱讀策略,即:從新聞要素的角度把握課文內容;在比較中了解不同新聞體裁的特點;邊讀課文邊揣摩作者的態度與傾向。前兩點我都把握好了,唯獨沒考慮到后面一點,這也是較為重要的一點。因為我誤認為本單元的新聞體裁的文章只是讓學生學會抓住新聞的主要信息,并能學會寫作新聞,而不是要像教散文、小說那樣去反復品味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我現對此課設計作如下修改:先讓學生找出消息的結構,然后去體會消息精煉、簡潔的語言特點,最后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去揣摩作者的情感態度與傾向。例如:兩則消息中,關于人民解放軍方面的詞語有“萬船齊發、即已突破、進擊中、英勇善戰、銳不可當……”這些詞語表現了我軍將士英勇善戰、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流露出作者激動、喜悅、興奮、自豪的感情;而關于敵軍方面的詞語有“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這些詞語表現了敵軍不堪一擊、節節敗退的情形,流露出作者對我軍必勝,敵軍必敗的堅定信念。并且對人民解放軍和敵軍的'用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而易見作者的立場和情感傾向。
2、不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在課堂上,我沒有講解課文中的生字詞、成語,因為我天真地以為八年級的學生對字詞這一塊沒什么問題,不用強調了。后經張春林老師的指點,我才恍然大悟,字詞是語文學習基礎中的基礎,重點中的重點。想想看,每張語文試卷第一部分考題就是生字詞、成語等基礎知識,并且所占分值比例也比較大,這不就表明字詞這一塊知識點是必須掌握,并且要搞扎實的。此外,我班有不少學生學習自覺性較差,不會花多少時間與心思在這些語文基礎上的,這就得靠老師在課堂上指出、強調學習。
3、不太清楚的課外知識就不要隨便拓展。尤其是某些人物生平、歷史事實、政治的敏感話題等,如果沒有確鑿的資料或者史實,就不要憑著自己的主觀情感而去妄下斷論。
4、不注重板書。我平時上課都比較隨意,由于用了多媒體教學,基本上不板書,并且粉筆字較丑陋,難以入眼。殊不知板書對于學生來說,影響是極大的。一方面,板書的內容是一堂課的高度概括和精髓,對文本知識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教師在黑板上工工整整的板書,那么學生的作業也會是工整的,如果教師的板書較隨意、潦草,那么學生的作業也會是較隨便、糟糕的。因此,我以后會認真設計每堂課的板書,并把字練好,給學生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
5、課堂中不關注學生狀態。我平時上課極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激情四溢、唾沫飛濺中,對周圍的學生視而不見。所以結果是我在課堂中興高采烈、累的呼哧呼哧的,而有多少學生在認真聽,有多少學生在“拋錨”,我毫不知情。我對此進行了認真的反思和自我批評。我完全以“教師為中心”了,是在給我自己上課,而不是在給學生上課。新課標明確指出,課堂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而教師只是指導者、引路人。在課堂中,不僅要與學生有語言交流,更要有眼神交流,提醒和引導學生跟著你的思路走,要學會駕馭學生,掌握課堂。
以上是我對于這篇文章的教學反思,非常感謝我的指導老師張春林給我提出的寶貴建議,在語文教學中有待改進和提高的地方還有很多,“前路漫漫,吾當上下而求索”!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醉翁亭記》是我很煩的一篇古文,我也知道他是古文中的經典,也知道這一冊中的很多文章都是游記的文章,都是我們的經品,可我還是很怕教它。可課文由不得心情,還得教呀。文言文我最怕去翻譯,一句話一句話地去翻譯給學生聽,學生聽得很煩,我自己講得口干舌燥,沒有多大的效果。可文言文要的就是要會譯句子,解釋詞語,這可是一件很煩人的事,費力去做吧不討好,而且又得不到學生的歡迎,真是苦惱。于是我開始尋找擺脫苦惱的方式。
今天就上了這樣兩節悶的課,在11班講課的時候,開始還好好地,我想這樣構思,先請同學分好組,兩人一小組,參照翻譯書去自主翻譯,把不懂的問題圈出來。接著再提問,由學生搶答。哪一位同學搶答上就給哪一位同學加分。想法不錯,可操作起來很是失敗。我就剛開了個頭,就被我自己給夭折了,我剛請完第一組黃希雅提問,結果搶答的聲音雜亂無章,我很焦急,自己去回答了,后面也沒有去組織,沒有去再嘗試,而是自己把第一段給翻譯了,真的是很費力,很不討好的一件事。下了課我就開始思考,下節語文課如何上呀,這樣子沒有辦法,我接著改變了一下,請同學把三四段一句話一句話地去譯,譯是譯了,可我沒去分析,一是先由學生找出同學在譯文中的錯誤,其次是我說出本句中的重點字詞,結果呢,也是一團亂。學生在亂哄哄的.情況下上完了這一課,很是失敗呀。
接下來12班的兩節課,我想可不能這樣上了,可有什么好辦法呢,使文言文上得有生有色。也是誤打誤撞吧,在學生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腦中閃過這樣一個想法,分成四組,每組選一人背誦一段,可以給三次幫助機會。然后其它組同學考這位學生的翻譯這一段。不帶課文不帶參考書,可向本組成員求助三次。在這樣的想法下我行動起來,我先讓同學分組背一二三四段。接著我請同學來背,一組楊志祥,背得不錯,不過再解釋的時候就差了些,不過算是過關了,同學們的反響也很熱烈,接著鄧琦琪,后來是劉璐璇,都不——學生自己去考學生,問學生,在問的過程中他們自己反而完全調 動起來,這是非常 好的。這種方式值得我自己去學習。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本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距很遠,他們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表現出一定的難度,但同時在對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適當在文章的寫作背景上多介紹一些,并注重對學生感情的引導,以此為突破口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問題探究”和“暢所欲言”兩個環節中,欣喜的感覺盈滿心間。真的沒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閱讀體驗的學生,一旦給他們機會喚醒與文本主動對話的欲望,他們的表現是多么出色!當學生的問題一個個報出時,我看到了提問題同學的'驕傲和尚未習慣于“發問”的那部分學生臉上的驚羨!當問題報完,請學生自主探尋問題答案時,大部分學生興趣濃厚,發自內心地開始探究起來。那一刻,我在課堂中,仿佛聽到了田間禾苗在陽光下生長的聲音
本課有兩點收獲:
1、我體會到了認知心理學中所說的“任務分析”的重要。
因為事先讓學生寫寫讀課文后的感受、聽聽他們所遇到的問題,我才能了解學生真實的需要,并根據他們的需要來確定課堂設計方案。平時牽著學生上課,所有對學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師從經驗出發的判斷,這種“一廂情愿”其實是一種武斷的行為。
2、要設法喚醒學生的閱讀體驗,讓他們與文本產生對話。
新課程標準中就指出我們的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用教師的解讀來代替學生自我的解讀這樣的弊病。閱讀教學中要改變的學生的學習方法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產生個性化的自我閱讀體驗,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現實中,缺乏自我體驗的能力,抓住閱讀權不放。這次嘗試讓我發覺,錯的是我自己。
但是,目前這些做法還只是個嘗試,如果能帶給學生一點陽光的話,也只是從指縫間流下的幾縷而已。我期盼著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讓自主學習的陽光直射無影。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由學生的逆反心理想到的
前幾天,班中有幾個學生經常違反紀律。并且,還有幾個女生,在平時,這幾個女生學習還很好,甚至出現了在教室里打撲克、下棋現象,在宿舍里晚休時間說話,對此,作為班主任,我萬分惱火,狠狠的批評了她們。之后,看到她們臉上倔強的神情,我真的不理解。只好靜下心來找原因。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她們明明是犯了錯誤還感覺不到呢?以前她們可不是這樣的。我心平氣和的和她們談心,原因終于找到了,原來在她們這個年齡,逆反心理特別強,你越是不讓他們干的'事,她們越是去干。總是有一種好奇心,好勝心。再想想在上學時期的自己,不也是這樣嗎?有時候竟然和老師對著干!其實,她們也知道自己是不對的,可是就是管不住自己。
對此,作為班主任,如何去管理八年級的學生,確實需要我們好好的思考,僅僅用強硬的辦法去管理她們,也許收不到好的效果。那就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適當的加以引導。讓他們為了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去奮斗。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洼子店中學郭艷秋
首先,在確定上《云南的歌會》這課時,我就想著,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既要上出語文的本色,又要凸顯語文的靈性。本著出新的原則,我上網查閱了很多資料,看了許多關于這課的教學設計。還翻閱了沈從文的一些書。他在《淺談湘西的藝術》中,有這樣一句話:“在昆明鄉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我覺得,這句話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作者對云南的印象。
于是,我就抓住“美妙有情的歌聲”作為切入點,設計了三個環節:
一是,找一找美妙有情的歌聲。
二是,說一說美妙有情的特色。
三是,品一品美妙有情的生活。
根據這樣的定位,我設計了整節課的內容,探究了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意圖。
作者本就是苗族人,他對云南及云南民歌有著不同一般人的感情,在這種感情積淀下,寫出的文章,是情真意切的。作者想借這篇文章,來表達自己,對云南民歌的熱愛和贊美,從而歌頌云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基于這一點,我把課文的情感目標定為:領略云南民歌的風采,感受云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其次,上課一開始,導語尤為重要。新課標中對語文的學習作出了這樣的解讀,“語文學習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在導語的設計上,我先展示了“云南印象”,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云南風情,引發學生的`興趣,走進云南,領略云南民歌的風采,感受云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第三,在對文章的分析上,考慮到文章的體裁是散文。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快速理清文章脈絡,在問題的設計上,我用一個大問題帶動其他小問題,然后在各個小問題的設計上根據課堂的需要靈活調整,這樣就使得整節課條理非常清晰,比如,用“找出文中美妙有情的歌聲”這個問題,提攜整個課堂,既關注了學生的情感認知,又自然引領學生去細讀課文,品位語言,達到“文”“言”的絕妙結合。
第四,整節課,我本著一個原則,“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體現兩個“尊重”:尊重文本,尊重學生。
尊重文本,從文章內容出發來設計問題,讓學生能從文章中找到理想答案。
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見解。比如品析文章時,我就特別尊重學生的發言。有個學生在“生長的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的時候,我提出:從這句話中我們能讀出什么?有個學生回答說“生機”,這個學生風馬牛不相及的回答,招徠了學生的一片嬉笑,我非但沒有一口否認這位同學的發言,而是認真傾聽,耐心對這位同學進行引導、點撥、鼓勵,最終達成共識。試想如果當時對這位同學的發言一口否決,或是直接進入下個環節,就有可能讓這個學生因為這次回答問題的陰影而影響以后上課的熱情。打擊了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自覺性。所以,整節課中我時刻注重尊重學生,張揚學生個性,鼓勵有見解性的發言。
最后,在設計結束語的時候,我依然是從文章和生活聯系的角度出發,設計了抒情性的結束語,讓學生再次回到文本,感受云南人民對民歌的熱愛,從文本走向生活,把云南人民對民歌的熱愛,遷移到云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很好完成了從文本到生活的拓展。不但完美結束了課堂,而且總結了課文內容,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回味中走出課堂。
總之,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不但收獲了很多教學上的東西,也讓我深深體會到:要上好一節課,教師就要能夠準確熟練地駕馭教材,盡可能地豫設,課堂上將可能出現的問題,想好對策。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這樣,才能真正上出一節成功的課。這也將是我今后繼續努力的方向。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大自然的語言是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出現,蘊含著一些科學常識。我在處理這篇課文的時候,努力上成一篇語文課,而不是常識課。課文中“準是”一詞的處理,通過換字(一定、肯定)處理,起到了較好的效果。“往”這個詞的詞義理解,則是通過表演的`形式。此外,“妙不可言”這個詞,則是通過老師的講解,學生的討論,以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三管齊下,收到了實效。此外,以讀代講,是一種極好的語言文字的訓練。采用了各種形式讀。小班教學、小組圍坐,便于討論,互助、互幫精神的培養。學生自主質疑、答疑,組長帶領下的自主學習,較為全面的體現了素質教育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面向全體。
在學生讀文交流的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逗點”、“年輪”、“魚鱗”、“三葉蟲”、“漂礫”,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還加入了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視頻資料。不僅讓學生明白自然現象,理解詞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內容,還能令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朗讀,并引導學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從而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規律,激發學生觀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課堂始終呈現活躍、和諧的氣氛。其中李政霖同學大膽質疑、善于觀察給聽課的領導、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讀到“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個晴天。”他問道:“那如果看不到白云,明天就一定不是晴天嗎?”當一個小組表演秋天大雁編隊飛行時,他敏銳地觀察到這幾個同學是從北往南飛了。到最后一個仿寫環節:“結合你平時觀察到的、積累到的或搜集到的資料模仿本課也寫一節描寫大自然語言的詩歌吧!”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培養學生正確的競爭意識和能力,通過小組成員間的互助和幫助,實現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小組合作學習變學生從被動聽、被動吸收向主動探索、合作互動方式轉變。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通過情境創設,激勵學生強烈的探索愛好和欲望。教師走入學生,參與其中,把握情況,適時點撥,保證小組學習有效進行,關注個體資源的顯現與生成,促進群體認知深入發展。我認為,可以從這幾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一:學會傾聽。在組織教學時,討論的目的之一是讓同學們的思想得到交流,那么在別人回答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傾聽別人的`答案,不管別人回答的如何。學生都要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這是尊重他人的表現。二是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討論要在本組內進行,不要影響到其他組,不能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在理解別人發言內容的基礎上再暢所欲言。
第二:學會質疑。在小組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敢向“文本”挑戰。敢于質疑。假如有疑問,立即追問為什么;有不同見解時,要敢于提出,大膽質疑;想到了同學們沒想到的,要勇于補充,與他人共享。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有效的實施不是早上栽樹,晚上乘涼的事,要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教師與學生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雷電頌》是郭沫若的浪漫主義歷史劇《屈原》的第五幕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部分。這段著名的長篇抒情獨白用風雷電與黑暗的撞擊,表達了屈原與舊世界決絕的心聲,充滿了對光明的謳歌與向往。反思本課教學活動,我感受很多。
一、成功之處
(1)緊扣語言展開教學
本文之美莫過于節奏分明,鏗鏘有力的語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放錄音與學生齊讀,讓學生鮮明感受到語言的神奇魅力,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而象征手法和句子修辭手法的探究,則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悟作品主人公急風驟雨般的愛憎情感,在氣勢磅礴、酣暢淋漓的情境中,與主人公產生共鳴,從而激發起學生忠于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也讓學生潛移默化中掌握抒情的技能。
(2)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每個小組中好、中、差三類學生都得到學習的機會,都能獲得自己滿意的成就感。
二、不足之處
(1)教學設計不夠優化
指導學生分析完幾個句子的深層含義后,我接著讓學生找出一些句子具體說說課文使用了那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結果前后句子多有重合,因為表達效果大同小異,所以這兩個教學環節有重復之感,這是我教學之前所沒有想到的,這可能是本節課最大的敗筆了。
(2)沒有注重生成
當一位學生展示“本文既是雷電頌,那么‘光明呀,我敬仰你’一節是否多余?”這一問題時,學生說:“多余。”再問原因,答曰:“與主題無關。”我說了一句:“言之有理。”就讓學生坐下了。現在想想,我浪費了多么寶貴的生成資源啊,如果我能啟發學生光明是風雷電的最高形式,贊美風雷電就是歌頌光明,那么他對課文的理解一定會更進一步。
三、今后教學策略
(1)備課要更加仔細,考慮問題要周全。
(2)一切從學生出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能鼠目寸光。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努力提高教學技能。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為了參加全市基礎教育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最近我校組織了校內選拔賽,其內容之一就是上課,于是我選擇了上《與朱元思書》這一篇課文。
以前,對于文言文的.教學,我一般是按部就班,按照下列流程來上的:導入新課,簡介作者,范讀課文,教學生字詞,翻譯課文,理解內容,處理練習。從教學的時間來看,翻譯課文的用時就要占課堂時間的一大半,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多,可謂辛苦,學生聽的打瞌睡的也多,無動于衷。為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我嘗試著一些改變,現在算是找到了一點成功的喜悅。
我今天教《與朱元思書》一文,就沒有花以前那么多時間去做翻譯課文了。在上這一課之前,我用了一節早讀課的時間讓學生充分預習課文,尤其要借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基本能夠翻譯課文。在正式上課的時候我是這樣做的,我先范讀了課文,接著讓學生結合課文下的注釋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行小組(四人)討論,由組長負責記錄本組的疑難問題,之后進行全班討論,這樣就大大減少了翻譯課文的時間,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習慣。然后,讓學生齊讀課文,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課文緊緊圍繞兩句話來展開的,請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句。
2、課文著重描寫了“自富陽至桐櫨”的“奇山異水”,哪些是描寫山“奇”的,哪些是描寫水“異”的?
3、想想自己身邊的山和水,與課文中描寫的山和水作一比較,是否真如作者所說的“獨絕”?接下來,我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思考,文章的結構有“總——分”、“總——分——總”、“分——總”等,這篇文章是按哪種結構方式來行文的?最后,我讓學生齊讀課文,要求學生劃出課文中的這些語句,“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體會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一堂課下來,學生都在積極的動手、動口、動腦。上完了這篇課文,我沒有一句句的教學生翻譯,但學生卻基本能翻譯了。以前要花兩課時的課文,今天用了一課時就基本完成了。我感覺這堂課還是成功的,也符合新課標新課程新課改的要求。今后,我將繼續這樣去實踐。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我的第一本書》是詩人牛漢寫的一篇散文隨筆。作者通過對“第一本書”的故事的追敘,寫出了自己對20世紀初中國遙遠的鄉村荒寒、蒼涼的苦難生活境況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受。牛漢對自己小時候讀到的第一本書的情愫也是如此,盡管這只是’一本簡單的一組畫’,曾經凄慘地’簡直是一團紙’。但沉淀在心底,隨著歲月的牽扯卻不斷地醞釀著。這份體察和感受對人的啟發和教育是顯而易見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遠,今天的學生很難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蘊含的意義。為了讓生活在陽光下的學生能認識這份生活,感悟這份生活,從中獲得情感上的教益,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幾個教學環節,以期達到利用文本對學生進行苦難教育和情感教育。
一、篩選信息,感受作者對’第一本書’的獨特情懷
文章故事性很強,易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設計這個環節,就是要吸引學生的興趣,首先從內容上整體感知,了解“第一本書”的故事,體會其中深藏著的那個時代的苦難生活。所以在復述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第一本書”這條線索,講述與第一本書有關的人和事,從中感受生活的苦難。
二、研讀文本,感動溫情
苦難的生活是牛漢心中抹不去的沉重記憶,而在這記憶里有值得牛漢崇敬和贊美的,那就是來自于人間的溫暖和友情,還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樂——人與狗合演“雙簧戲”的情趣。這里是讓學生體會苦難生活中總會有使人感動的`亮色,激發學生認識生活,思考生活,熱愛生活。因此,在此環節中,我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文本,在感受苦難的基礎上感動故事中的溫情。
三、認識生活,思考人生
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學生體會生活的苦難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及生命樂趣,珍惜今天的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激發學生對生活和人生的熱愛。
新課程標準中就指出我們的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用教師的解讀來代替學生自我的解讀這樣的弊病。閱讀教學中要改變的學生的學習方法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產生個性化的自我閱讀體驗,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現實中,缺乏自我體驗的能力,抓住閱讀權不放。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這是一片科普性和文學性都具備的詩歌,學生不僅喜歡詩歌的內容,也對優美的文字很感興趣。一課時我進行了大量的朗讀,而且朗讀的形式也很多,使得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朗讀中的美。二課時默讀后提問——你讀懂了什么,通過板書的歸納整理文章的思路,學生還說到了第一小節和最后一個小節,但是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兩小節,這就是寫作方法上的指導,啟發學生說出了總啟下文和總結全文的作用,并且立即進行作文教學中的方法指導,學生的印象又加深了。這堂課的重點還是仿寫,可是仿寫的指導怎樣高效而又有力度,這是一個難題。由于學生之前沒有找到較為豐富的.資料,所以在仿寫時局限于那一兩種自然現象,不過我分別進行了兩種格式的指導,還提出了“隔山打牛”的寫作技巧,學生很感興趣。不過這堂課上的比較隨性,反思的時候感覺思路還不夠清晰。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活潑的科普知識性兒童小詩。從一些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詩歌文字淺顯,文筆優美。
教完本課,我覺得自己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閃光點是:
1、轉換語言文字的敘述形式。小詩中是以第三人稱來寫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文字更加充滿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我則調動孩子們一起將小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進行改編。如小詩的第七小節“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也有圓圈,一圈就是一歲,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我示范給孩子們可以這樣改編文字:“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金魚身體上的魚鱗,你們知道我還有什么作用嗎,那就是我可以告訴你我的主人金魚有幾歲了呢!我有幾個圈圈,就說明金魚有幾歲了。怎么樣小朋友們,今天知道這個小秘密感覺很開心吧?”這樣一來,我發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濃了,這讓孩子們對于這篇詩文的每一個小節更有了進行改編的樂趣,讓每節小詩更加充滿童話的色彩,將學習知識與創作語言故事緊密地融為了一體。后來孩子們又對其它幾個小節,如:小蝌蚪、大樹年輪、大雁、三葉蟲等小節都做了語言文字的改編,從而改變了一種原有的教學方式,更讓孩子們學習興趣濃厚。
2、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特別是小詩的第四和第五小節,講的是蝌蚪和大雁帶給我們的關于大自然的語言。對于蝌蚪和大雁孩子們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點”,大雁像省略號一串,此時,我便會引導孩子們在腦海里進行充分想象,同時借助書中提供的畫面,感受兩種小動物不同的'可愛之處,最后再讓孩子們進行感情朗讀。這兩個小節中分別有兩句反問的語氣,更加使文字充滿了童趣,但孩子們的語氣還不是很到位,后來經過我的范讀和轉換句子形式來提醒孩子們去讀,最終能讓孩子們達到了有感情去讀。
3、詩歌的創編。課后我布置孩子們回去搜集整合資料:“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寫一寫,如果能寫成詩歌就更好了。”班級多數孩子,特別是普通組和提高組的孩子們幾乎都去搜集有關大自然的語言了,有的是關于諺語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等等類似的天氣方面的諺語;有的則是將自己搜集到的相關資料。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本學期我擔任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以往教學相比,八年級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八年級是一個分化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基礎仍然要重視,尤其是字詞積累;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寫作方面應該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同時向中考靠近。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在摸索中前進,反思。
一、鉆研教材、了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后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后及時反思、小結,在后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么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后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
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只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沖破以往教學模式,突破新天地。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盼望著,盼望著,終于盼來了我崇拜的宋先生,期待著將自己獨特的教學設計呈現在他眼前。然而,事與愿違開課不久,由于學生沒有完成我布置的作業(這項作業直接影響到我教學設計的實施效果),課堂上我不自覺的就帶出了一股怨氣,沒有了情緒,沒有了激情,居然破天荒的放任一堂課自生自滅,結果可想而知……
宋先生評課過程中,沒出息的我忍不住哭了,不是因為他指出了我的不足,而是覺得自己“丟人”了,在幾經周折精心設計了一番后終究以“丟人現眼”告終……
哭夠了,靜下心來,該是反思的時候了。導致本節課失敗的原因如下:
首先,徹底忘記了自己“身為人師”的責任。這一點是不可饒恕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授業”“解惑”,在今天的課堂上我早已將之拋到九霄云外。我心中只想著,如何利用學生將我的教學設計展示出來,學生不過是我借以利用的“工具”而已。當學生沒有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作業,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的時候,我怒發沖冠,“好好的一堂課,就毀在你們這群不學無術的倒霉學生身上”這是我當時強忍住沒有吼出的心聲。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身為一名教師在課堂上不去想該教學生點什么?怎么教才更好?那么多學生沒完成作業,這種具有共性的問題,原因究竟是什么?而只一心想著這群“道具”質量太差,簡直是毀我的'手藝。何等的自私啊,可以說這是身為教師的恥辱。還好,終究上天對我是厚愛的,他及時對我當頭棒喝,敲醒了我,讓我想清楚,身為教師的職責。
其次,對于“課堂生成”應付不夠自如。這一點應引起我足夠的重視,任何一堂教學設計都不可能一絲不差的完全依照設計者的意愿實現,其中必然會分生枝節。成功的教者會巧妙的利用“教學生成”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學的更明白,自己教的更輕松。我今天犯下的錯誤就是,死抓住自認為精彩的教學設計不放,一心一意要展示,以博得贊賞,而全然忽略甚至可以說是“視而不見”學生的感知點與我自己教學設計之間的分歧,課堂上完全自說自話,無視那一雙雙漠然的眼睛。老師不因學情而教,而為了表演而教,把課堂主體都不放在眼里,不失敗天理不容。
“課堂生成”將成為我下一項必修課。
第三,對于教材的把握過于迷信名家的設計,而忽略了自己學生的學情。單純的迷戀名家教學的精彩片段,獨特設計,一心想推陳出新而陷入華而不實的誤區。應像宋先生所說,每一步都落到實處,字詞、朗讀、理解、賞析、運用每一步都要練的扎扎實實,訓練課后題認認真真的做,目的是訓練學生答題的規范性。
《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我將仔細研讀,吃透課堂教學每一步細節,讓課堂嚴禁實用起來。
痛定思痛,知恥而后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09
八年級語文《愛蓮說》教學反思04-21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3-02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02-15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2-14
八年級語文期末教學反思03-13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12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5-25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3-19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