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主要介紹學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興趣的物候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按照“先學后導、自主合作、問題評價”的教學模式,通過“摘、理、品”的教學操作過程,從不同的角度解決了課文字詞學習、主要信息的篩選、說明順序的`梳理、生動語言的品味。課后我對這節課進行了反思:
1、把朗讀時間還給學生。
很多時候,布置課前預習,學生是很吝嗇將時間用來讀課文的,脫離文本完成導學案,毫無作用!學生的知識生成都來源于在讀懂課文,讀好課文的基礎上。讀書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2、用激情感動學生。
無論是詩歌、小說、散文、還是知識***很強的說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創作的靈魂,一篇課文,要讓學生感動,教師必先感動,教師要先吃透教材,達到對課文的整合與拆分的境界,尋找課文的美點、焦點與學生交流對話,課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學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悟人物獨特的個***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本文第一、二節,要深入賞析。
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
語文,要走在語文的道路上,讓學生在朗讀、品詞賞句的基礎上感受語文魅力。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敬畏自然》是一篇議論性散文,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白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發展,敬畏自然、愛護自然。但我認為課文內容學生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但是議論性的文章如何層層展開,確是非要得到老師的講解不可,因此教學中要突出文體學習,要遵循文體特點設計教學過程。
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備課時就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層層推進的結構上。本文是一篇較嚴謹的議論性的散文,是要提出一個觀點的,觀點是什么,結論如何得出來,是需要讓學生明確的。推論性的文章平時學的比較少,議論性的文章的嚴密是需要認真學習的。如同數學中的論證,一步步的推導出最后的結果,嚴密而無懈可擊,文字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呢?就讓學生通過本課《敬畏自然》的學習,體會議論性文字如何層層推進,最后得出結論的。
文章是從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征服自然談起,首先作者明確他的態度,在課文用“殊不知”這個詞語表明自己反對這種觀點的態度,以下課文從四個方面逐層推進的,首先指出人類智慧在自然面前沒有什么可以驕傲的,這個方面的議論是通過以下內容來完成的:航天事業的發展的空間在整個宇宙中只是很少的.一點點;人類的認識是不斷進步的,但是對于后人來說,依然是幼稚得不很;人類對地球的挖掘有可能成為人類自身的陷阱;宇宙空間中可能存在著智慧等,如此說來,人類面對自然實在是沒有什么可以驕傲的。話說到這里,文章水到渠成的談到了自然的智慧是無與倫比的。其次文章接下來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最后談到大自然中到處都存在著生命,只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不同而已,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四個方面步步推進,課文最后一段得出了要敬畏自然的結論,文章非常嚴密。
在課文的學習中,就是將層層推進的議論過程作為了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耐心細致的引導學生明白議論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學習非常投入。
議論性文章的學習一般說來比較枯燥,但是這節課的學習確是讓學生盡心投入到學習中,原因我以為是導入時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平時學習數學,熟悉數學的論證過程,一步步引導出最后的結論,如果用文字證明一個觀點,到底該如何進行呢?再有,在本文學習中,我一開始就讓學生注意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學習,第一段作者沒有開門見山或者用直接點題的方式引入,而是把人類對待自然的錯誤認識擺了出來:人類要征服自然;把要證明的觀點放在了最后:人類要敬畏自然,從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作者是如何論述的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認真思考。并且板書了以上的主要內容,充分引起學生的注意,帶動學生的思考。
為了更好的學習本文,多讀是非常必要的,在讀中,學生感悟到文字的嚴密性,道理的深刻性,對敬畏自然也有了更多的認識。本文學習的不足就在于沒有讓學生有更多的朗讀時間,以至于有些問題學生的回答不是太令人滿意,看來多讀是學習語文的一大法寶。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本單元課文有散文,也有小說,都是敘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
學習本單元要求熟讀這些課文,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所追憶的保姆,雖是一個粗人,然而質樸、善良、熱心。魯迅深情地抒寫了對這位勞動婦女誠摯的懷念。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畫父親的“背影”,著力表現父親的愛。在禍不單行、陰云籠罩、哀愁焦慮的日子,父愛顯得異乎尋常地感人。文章中的敘述和描寫都恰到好處,樸素的語言表達了真摯的感情。
李森祥的《臺階》以農民的.兒子作為故事敘述者,敘述父親為蓋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現農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為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雙重感情色彩。
楊絳的《老王》寫自已與車夫的交往,寫車夫艱難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
余秋雨的《信客》寫了兩代信客的命運,著重刻畫一個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贊美他任勞任怨,誠信無私,善良寬容,說明無私奉獻的人總是能贏得敬重和愛戴的。
學習本單元還要求從中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體會人物描寫的作用,揣摩語言的特點,從而提高描寫能力。如楊絳在《老王》中,為表現老王生命衰竭的狀況,寫道“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
學習本單元要求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就是初步感受語言風格。語言特點是由作品的題材、描寫的對象決定的。要著重讓學生明白,用什么語言要看寫什么人、什么事。要總結五篇課文語言的共同特點,讓學生領會,使用語言要在樸素自然的基礎上,融進典雅的書面語,這是提高語言能力的正道。
學習本單元還要求學習作者寫人的方法,可以選擇一個感人瞬間表現人物,與可以選擇多件事寫人。運用這些手法表現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大膽發現,大膽表達,相信會讓我們筆下的人物更具個性。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永久的悔》是一篇現代記敘文。文章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回憶了過去的家庭生活,通過平凡小事來表達對母親深深的思念,表達了因為再也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根據現代學生嬌驕并重,不懂生活的艱難,不理解父母苦心、缺乏愛心以及聾生閱讀量少,結合本文的特點,我通過引、讀、思、品、寫六個環節來完成教學任務。感覺成功之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文運用了許多的成語,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字典和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并能熟練運用這些成語,使其提高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2、本文的表達極其樸實自然,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領悟到了本文之所以感人是因為情而不在文,懂得了自然流露的'感情才是真實的,只有真實的感情流露的表達才是好文章。
3、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時刻注意要“以情感人”,從而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盡孝,懂得關愛他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學反思
在執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時,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設計教學:
1、重視誦讀,誦讀是詩歌學習的基礎,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與指導,可以使學生直觀地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2、把對詩句、詞語的揣摩分析作為教學的中心環節。要分析詩篇字里行間的情感張力,揣摩準確到位的詞語,并通過詩人對詞語的選用的分析,排比、對比手法與細節鋪敘的寫法的分析,更好的把握詩情詩意,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和把握能力。
從課堂實效來說,比較成功的方面有:
1、朗讀指導有效,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讀技巧,在課堂上朗讀投入,有感染力為品味理解奠定了基礎。
2、學生對詩歌語言賞析與人物形象的感知理解準確,這也是由于教學過程中充分信任學生,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同時比較重視賞析詩歌方法的指導。
3、對于長詩的教學,教師選中了教學切入點,突出重點,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4、教師評價及時到位,尤其能及時糾正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的失誤,及表達不準確的現象。
但在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失誤,留下了遺憾。如:在整體感知環節設計的問題,“大堰河是一個的人,大堰河是一位的母親”為學生設了個坎,如果合為一個問題就比較容易了。在品讀環節,感知大堰河的形象時,很突然的出現了對詩歌9——11節所表達的特殊的感情的理解,這樣破壞了教學的連續性,讓學生感到一時思維轉不過來。還有如果有時間把拓展延伸練習放在當堂處理,效果會更好。
總之,教學就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過程,我們只有爭取下次更好。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經典文學作品。上一次教授《唐詩五首》這節課,我也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總結下來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前置知識
在學習《唐詩五首》這一內容時,我首先探討了唐朝文化的繁榮和唐詩的文化內涵,讓學生了解唐詩的產生背景和文化價值。這一環節很重要,因為只有了解這些背景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唐詩的意蘊和情感表現。
二、分析詩歌結構
在講解具體的五首唐詩時,我鼓勵學生多次朗讀,逐句分析詩歌結構,比如格律、韻腳、修辭手法等,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詩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深入探究詩歌意義
隨后,我讓學生自己思考、討論并分析每首唐詩的意義和內涵。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唐詩,例如情感體驗、文化背景、時代風貌等,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意義。
四、趣味性教學
教授課文的形式也很重要。我不僅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解唐詩,還通過唐詩朗讀比賽、歌曲等多種途徑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加他們的互動性,讓學生在愉悅中學習和感受。
上述方法的運用使得本節課的教學更具趣味性,學生更加積極,也更愿意參與到教學中。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點。
首先,有一部分學生在朗讀和分析詩歌結構時會遇到一些困難,導致初步理解上出現了偏差。因此,我在后續的教學中還要針對這些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和訓練,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其次,對于部分學生來說,他們對于古代文化的缺失也會對他們的學習造成影響,所以在后期的.教學中,我也會更加重視文化知識的培養,并逐漸引導學生了解古代文化,讓他們在不同的文學和文化背景下學習。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反思,我發現教學的方法和過程更需要不斷地改善和修正,始終保持教學的新鮮和活力。在學習《唐詩五首》這樣的古典文化作品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運用多種途徑和方法,打造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互動交流和互相分享中不斷體悟文化、感受文學和提高個人素養。此外,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和問題,我也要深入了解,積極尋找解決方案。比如,一些學生可能因為語文基礎不扎實,對于唐詩的古文、典故等內容不太容易理解。對于這些學生,我會針對他們的基礎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多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和指導,幫助他們掌握詩歌語言和理解唐詩的技巧。
同時,在教學中,我也注重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和探索時間。在學習每首唐詩后,我不會直接向學生灌輸我的理解,而是先讓學生自己思考、探究,在班級討論環節中,鼓勵每位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通過充分的討論,學生的不同看法和思考方式可以碰撞出新的想法和視角,讓學生不斷磨練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
此外,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和反饋,我也發現了一些學生持續花費精力在閱讀和分析每首唐詩的韻腳、格律等技術上。雖然這些知識對理解唐詩非常有用,但是只停留在技術層面,卻無法真正領略詩歌的意境和情感。因此,我提出了“用心品讀,感受唐詩”的教學口號,強調從心理狀況、情感體驗等方面,去更深入感悟每首唐詩的情感,跳出技術性分析的桎梏。這樣的教學策略,也培養了學生對于詩歌的獨特理解和個性化的領悟,開闊了他們的文學和精神視野,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意識。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在教授《唐詩五首》這節課上,采用了多種方法和策略,確保學生能夠全面理解唐詩,并從中受益。通過鼓勵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和領悟唐詩,讓他們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中不斷提高。同時,針對學生在語文基礎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我也制定了多種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提供全面的教學服務。最終,全班同學的學習效果都非常良好,他們都對唐詩的意境和情感有了更為深入的領悟,對文化和人文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體會。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1、聯想與想象是語文的翅膀,缺少聯想與想象的語文課也就缺少了靈性。為此,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在清幽的古箏曲中展開想象的翅膀,以“透過文字,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體地表現出來,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張本。而以往教學此文時,為突出“陋室不陋”這一重點,一般設計的題目為“陋室環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況怎樣?陋室主人有怎樣的興趣愛好?”提問瑣碎,學生也不明白回答這些問題的目的何在。而改動后有力地突出了重點,也解決了難點。
2、“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必須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系,方可體現語文教學的現實意義。因此,課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設計了一個小討論:“今天的你如何看待這種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做法?”這個問題的設計應是學生最有話說的部分,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些怯場,我也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一起參與學生的討論,導致學生沒有充分討論和大膽發言,這是我的失誤。
3、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發問的習慣和能力。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學生質疑發問的環節,鼓勵學生從讀書中發現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環節因為留的時間相對充足些,學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如“為何以《陋室銘》為題?”“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為何引用孔子的話作為結束語?”“為何自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為何將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視平民?”等等。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也在思考著如何解答這些問題,這個思維的過程本身就是教學的`目的。
4、語文課上應有瑯瑯讀書聲,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銘》是一篇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篇。課堂上無論是范讀、散讀、齊讀,目的都是讓學生從讀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因此我設計了四次讀書,開篇散讀,是為了使學生正確把握停頓和節奏,初步感知作者感情。接著一生范讀是為了啟發學生的想象。第三次讀是明確本文寫作目的后的齊讀,是讀出對作者節操的贊美之情。上課結束時還有一讀(或背),是為了體會本文一直押韻,只最末一句不押韻的作用,品味文字的美感。但最后這一讀,因下課鈴響而導致未能實現,是一大遺憾。
5、借助多媒體教學,使學生感受陋室之雅,也使學生的想象有了具體的對照,學生中有不認同者,我正好趁此機會說:“這正是文字的魅力”。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果然碰到了類似情況,因此我進一步向學生介紹讀書的好處。雅致的動態畫面配以《廣陵散》等音樂,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因為語文本身與藝術是密切相通的。
6、語文課是美的教學,老師本身的語言也應是美的。在教學中我力爭做到不講或少講“水話”,使自己的授課語言更規范、更優美。也許這一點帶來了相應的弊端:似乎更拉遠了原來就已很感陌生的師生距離。而我在自己班上課,因為師生有感情基礎,學生也適應和習慣了我這樣的教學方式,所以在自己班上課是得心應手的。因此我反思之余也頓生一絲迷惑與彷徨:外出與不熟悉、沒有感情基礎的學生交流,是否還該保持規范、優美的授課語言和一貫的授課風格?如何更好地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詩歌,共有五節,第二、三、四節以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鱗上的圈圈、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為例,說明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課文的科普性較強,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也不是很近,許多字、詞、句學生難于朗讀、難于理解。理解這三種大自然的語言,知道“大自然的語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它好像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新奇的`知識,使人聯想到事物的發生和變化。讓學生學會在讀中發現,在讀中學會質疑,培養探究意識,初步學生合作,在朗讀、交流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豐富語言積累。
這一節課主要教學過程分五步:第一步,聽寫生字詞,課件演示“大自然的景物”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閱讀的興趣。第二步,上機打開主題網站進行課文朗讀,為理解大自然的語言鋪路。第三步,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在閱讀中學會發現,鼓勵學生提問,在質疑中初步學會探究。第四步,根據提示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旨在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第五步,拓展延伸。學生匯報交流自己觀察到的大自然的現象。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興趣,養成勤于觀察的習慣。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這次的公開課,安排的內容是蘇軾的散文《記承天寺夜游》。對我來說,蘇軾一直是心中的偶像。而這篇散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一句,也一直在心頭縈繞。
文章很短,只有85個字,這一篇短文要教些什么呢?翻閱了課程綱要,查看了整個單元的設計說明,初步確定為:一把握重點文言詞匯,二欣賞寫景佳句,三感悟作者情感。本著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的原則,字詞和句子的翻譯主要讓學生通過預習完成,課上交流重點句和疑難句。感悟作者情感我初步打算從“月”字入手,順便也欣賞寫景佳句。
就這樣設計出初稿進行了試講,同事們紛紛給出了意見。尤其是欣賞寫景佳句和感悟作者情感處,過于單薄。因為在準備時,看到許多教學設計都抓了“閑人”一詞,我便想跳出這一藩籬,結果沒有把握到更有效的突破口,失于淺薄。在深入思考了同仁提出的意見后,我把“月”與“閑”緊密結合在一起,寫月景,抒閑情,因月生閑情,因閑情而賞月,兩者本就緊密相關。
在具體設計中,“閑”字的領悟讓學生自主質疑,合作探究。這一環節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得到證實,學生普遍對“閑人”的含義存在疑惑。預設就在課堂上得以體現,而且學生通過背景的了解,已有了較深層次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補充“東坡”別號的來歷,可以深化學生的理解,感悟“閑情”的真正含義所在。同時,借助《臨江仙》一詞中“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一句,進一步深入體會到,作者那種因月釋懷,卻終難放下的復雜心緒。
而在“月”景的賞析中,一是緊扣了文本,通過修辭等方面感悟妙處。二是利用音樂,展開想象,在想象中豐富感知。這里,先是利用《春江花月夜》一曲的藝術特征引發出文章的`藝術特征,接著,在樂曲中閉上眼睛,展開想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老師利用聲情并茂的語言進行描述,在澄澈透明的湖水中,似乎空無一物,卻又蘊含一切,包容一切。這一切,包括作者被陷害的憤懣,被貶謫的凄苦,被冷落的落寞……什么功名、才華、抱負、歡喜、憂愁……都被如水的月色悄然融化,化作虛無。此時,此景,我已與東坡產生了深刻的共鳴,心中默念“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思緒也在月光下無聲灑落……只是一個“蓋”是把人從夢幻中喚醒,回到紛擾的現實,發出“但少閑人如無兩人者耳”的感嘆。
在學生反復誦讀之后,我板書下“長夜兩閑人,月洗一片心”兩句。這正是我對本文的一點總結,一絲感觸。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感謝這“月”洗滌我一片凡心,給予我這一課時的安寧。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這堂課目標突出,盡量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學習過程較為流暢,學生都能有較充分的準備,堂上積極發言,我覺得最后學生也學有所得。但這堂課也有不足之外,自己總結如下:
1、時間有點趕,我設計這篇教案的時候,初衷是想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但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是太少,《蘇州園林》是一篇美文,應讓學生多讀,在美讀的過程中領略蘇州園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時間來不及,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過于倉促。
2、課堂中講到這篇文章的'說明順序的時候,學生當中產生了爭議。有人認為作者采用的是空間順序,有人認為是邏輯順序。課堂這時候也活躍起來。我知道,這是學生還沒真正理解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的概念和它們的作用。其實這個問題在單元整合時已有學生提出過并作過簡單的討論,當時我也作了解釋,沒有去更深的挖掘,以為學生已掌握了,沒想到學生根本不理解,這說明單元整合時的做法是不妥當的。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在我擔任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了,這段時光讓我逐漸了解了這個地區這個階段學生的情況。最初,我對學生的情況把握不夠準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學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教學實踐中,我逐漸發現了一些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成為我未來努力的方向。
1、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①學生基礎較差,存在較多錯別字和拼音錯誤,發音不夠準確,同時也有一些知識點尚未掌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特別是生字拼音的教學是必不可少的,這不僅體現在書面表達中,也會對口頭交流產生影響。語文教學既包括書面表達,也包括口頭交流,因此生字拼音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只是為了迎合考試而教學,那將偏離語文教學的本質。此外,練習中可能涉及到一些老知識點(如成語積累等),如果學生不了解,我會適當進行講解。
②學生在表達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有時候雖然心里明白答案,卻無法準確用詞表達出來,導致與原意有所偏差。在寫作過程中也同樣存在這樣的情況,缺乏豐富的詞匯儲備,難以運用恰當的詞語來潤色文章,導致作文顯得枯燥乏味。這說明學生的`詞匯量較為有限,平時閱讀量不足。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讀優秀文章,積累優美詞句,提升詞匯量,同時開展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③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閱讀速度慢。一篇課文他們閱讀完了后,沒有深入地思考文章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缺少概括文章的能力,閱讀速度比較慢,往往耗費很多時間。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就明顯提高,在閱讀速度的基礎上做到快、準、狠,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校效率,不然學生的基礎仍然原有階段,絲毫沒感到自己在進步,讀過了哪些書?取得了哪些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不僅注重課內的文章,更重視課外閱讀的能力,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在教材方面:
①教材中可能會出現一些較難理解的內容,對于這些內容,老師可以適當地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在解釋時,老師不需要深挖細節,問題可以設計得簡單一些,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知識相結合,以便學生更容易理解。
②教材中的一些研討與練習題難度較高,教師在引導學生做題時需要靈活處理,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性地進行指導和解答,不能一刀切。要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水平,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讓他們在適當的難度下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美好情感的形成,塑造健全的人格。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更加強調人文性,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中汲取正能量,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樣,學生不僅能夠獲得知識,還能夠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品德修養。
④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因為新課程教材涉及的內容更廣泛。我們需要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語文教學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它旨在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提升他們的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能力。在我的教學中,我將注重打好基礎,激發學生潛能,促進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活動過程:
(一)活動準備
1.廣泛收集科學家的故事,相關圖片等資料。
2.組成四人合作小組,每人一個檔案袋,準備自評、互評。
3.教師準備科學小品、科學童話,以便引導學生仿寫。
4.學生推舉出3~5人,組成班級評價小組。
(二)操作過程
分三個階段:
1.將科學家如何迷上科學的故事;
2.談自己第一次迷上科學的事情;
3.交流、展示仿寫作文。
第一階段:
小組內交流科學家的故事,以激發每個學生的興趣。
每小組推薦1~2篇,班級交流,以便資源共享。
(這一階段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
第二階段:
小組內自由暢談第一次迷上科學的故事,以便相互啟發。也可以談第一次迷上科學是如何受到挫折的。
這一步驟,旨在促使學生回憶自己從童年到少年時代如何第一次與科學結緣,從而重新喚醒和提高對科學的.興趣。要注意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學生自由暢談。
(這一階段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要提出口語表達的要求)
第三階段:
教師提供科學小品、科學童話等例文。學生范讀、聽讀。
根據自己迷上科學的故事和同學的啟發,思考自然之謎,仿寫一篇探究科學的作文。
考慮課堂時間的有限,可在課下提前將教師及學生準備的仿寫的例文,發到每一小組。例文以四、五篇為宜。不限制仿寫的例文,可從中間經小組決定任選其一。要求每位學生都要完成一篇仿寫作文。
1.學生范讀一兩篇例文,其他學生聽讀。
2.小組內交流自己仿寫的作文。自評、互評。
3.每一小組推薦一篇優秀作文在班級交流,讀給全體學生欣賞。學生及教師給予評價。
4.課后選擇優秀作文在班級黑板報中展示。
[活動反思:]
通過“科海泛舟”的綜合性學習,激發了學生熱愛學生的興趣,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對科學的全面認識。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有自主情感的體驗,有合作討論的收獲。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有機的結合,閱讀、口語交際、寫作有機的結合,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語文素養。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我校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到現在已有一段時間了,在這段時間內學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研討活動。每周都舉行聽評課活動,從這些活動中我感到受益匪淺。本周四,縣教研室來我校進行了教學調研。縣教研室主任徐以山作了有關小組合作學習的報告。年聽了徐主任的報告,我有很多的感觸。
自我校開展課堂教學改革以來,我自認為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的還算可以。班內也分成了十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的成員也都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教學過程中也試圖多讓學生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去。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聽了徐主任的報告后這才發現,這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分組。與縣教研室提出的126策略還有很大的出入。首先,沒有抓好小組的后續建設,缺乏對學習小組的后續管理。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只做到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對學生之間的互助做的還不夠。學生之間沒有很好的`做到相互激勵。
第三,對學生評價機制的建設不夠完善。特別是由于班內的經費有限,無法對先進學生的獎勵。日后會繼續探索更加合理的班級激勵機制。
針對上面的一些問題,在今的教學改革中我會繼續改進,注重小組的后期建設,加強管理,爭取能有一個大的進步。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這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一名小說,在教授中我是這樣做的:
1備課既是備教材又是備學生。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否高漲,關鍵在于老師怎么調動?關鍵在老師,不在學生。只要老師引導到位,學生是聰明的,他會和你積極配合的。恰到好處的鼓勵學生,也是真誠的贊揚。親其師,信其道“也許就不那樣難了。
2、熟能生巧,方能應用自如。
這節課我背得很熟,整個環節設計,每一個問題引出和引導,我都做到了應用自如。源于我課背的熟練,準備的充分。我知道我不是最聰明的人,但我知道笨鳥先飛可以早入林。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可以讓自己信心倍增,不至于忙亂出錯。
3、利用本節教學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通過初讀感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續寫結尾培養學生的想象和寫作能力;通過合作質疑,培養學生的善思和團結合作能力;通過字詞句段的'賞析培養學生的品詞欣賞能力,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培養學生客觀的看待事物的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而且每一問題的解決都是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下一步的教學中,多讀多練,讀書增強學識,增加知識儲備。通過本節課教學,讓我更深刻的認識到自身知識儲備還不足。所以每日必讀書也就是我的必修課。在閱讀中為自己的教學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材,并且不斷的鉆研教育理論書籍,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讓自己的教學在理論的指導下,更科學,更有效。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在這節課中我注重了學生的探究性和創新意識;注重在實際觀察、記錄的體驗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注意了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活動過程設計細致而有層次性,活動內容可根據學生實際進行選擇,活動流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我感覺這是一篇能較好地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的綜合性學習課。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讀書人差不多都能背誦如流。為了更好地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我讓學生先反復誦讀文章,以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畢竟三分文章七分讀。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體思路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與《桃花源記》進行比較閱讀,拓展延伸歸納總結后,指導學生當堂背誦。整節課通過學生反復的誦讀,讀明文意,誦出韻味,通曉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暢談自己心中理想社會的理念。
反觀這一節課,學習目標基本達到。一是學生在讀準字音、理解文意等方面做的比較到位;二是學生能了解文本結構、“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從哪些方面闡述的;三是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參入活動的學生在90%以上,回答問題的準確率在85%以上;四是90%以上的學生會運用工具書、資料自學課文。
但是,仍有遺憾之處。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問題的設置有些超出學生的實際能力,就一篇自讀課文分析的過細。例如: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二是老師的表演成分大大減少,失去了公開的原生態!
三是沒有實現當堂背誦的預期。
四是由于停電至使課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還影響了上下課的.指令。
五是在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上,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
這也就意味著教師的時間少了,那么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備課,在怎樣把課堂連綴起來?或者,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輕描淡寫了呢?我以為,課堂上教師的時間少了,就意味著教師的語言要更簡練更精細了。學生發言之后教師的點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這堂課上,我的點評基本是歸納和復述式的。學生的發言是精彩的,我的點評卻軟弱無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言。當然,從此次的問題中我知道,教師點評的功力該在平時苦練。另外對學生的關注度也不夠。特別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學,他們貌似很認真,但不做筆記,也不積極回答問題,而我也沒有及時提醒他們。
同時,如何把課堂連綴得更流暢,怎樣把問題引到深處,促使學生思想素養的提升,如何讓教師的點評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復斟酌提煉,深思熟慮。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3-19
八年級語文期末教學反思03-13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3-02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09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2-14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02-15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12
八年級語文《愛蓮說》教學反思04-21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5-25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