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精品(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
課堂上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為樂的特點,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么不同呢?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說自已讀了課文后的的體會。
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及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為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當時有部分學生說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干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干活。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干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但總結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點,看不到面。反思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著走的,屬于半放半扶。
下次的略讀課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和學生一起學習。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2
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在于融會貫通,特別是通過關鍵的內容來掌握知識,把握全文,一詞引全文、動全身。通過詞句對比分析這種方法,與語感體驗和語言文字基本功訓練緊密相聯,是一種常用不衰的方法。
在教學《蒲公英》一課時,太陽公公的話是全文的關鍵,話中的詞語體現出強烈的美丑對比:“金光閃閃”“銀花朵朵”與“黑黝黝”。所以,在教學時我運用兩段話進行對比,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性,學生很容易就發現了兩個句子的不同。又利用填空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文字基本功。通過比較分析,學生明白了這些詞語在文章中的'不同用意,在朗讀時,一個學生有意識的注意了朗讀的節奏,繪聲繪色的模仿太陽公公囑咐蒲公英的話,贏得了全班的掌聲。聽的學生通過之前的對比分析,在聽后也能夠說出優點。說明學生初步理解了太陽公公話里的的意思。當然,對課文更深一層的含義沒有在此時深入挖掘,在這里只是為三、四自然段的學習做了充分的鋪墊。我覺得運用對比的方法能夠比較有效的解決閱讀教學中品詞析句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3
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抓住重點內容——巧設質疑點,在探究中激活思維。抓住雷奈克為什么能夠從小孩玩蹺蹺板的游戲中獲得啟示,發明“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這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進行質疑。讓學生通過這一問題,觸摸雷奈克的內心世界。通過這樣的設計有針對性地培養三年級學生的質疑能力。當學生探究自己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時,思維就會更加活躍,思考就會更加深入,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在學習第二段時,留給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利用它來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體會雷奈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勤于實踐,致力于醫學研究的精神。利用閱讀時在讀中聯想的.策略組織教學,了解發現的經過,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再按小組分角色演一演事情的經過。體會雷奈克的內心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用討論、復述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發明聽診器的經過。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4
《一塊奶酪》是部編教材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本節課,我的感受是:
成功之處:
一、采用學生自主識字,老師巧妙點撥的生字教學效果較好。
教師都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識字,然后向大家介紹自己的識字方法。這大大激發了孩子識字的熱情,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不但提高了識字效率,學生們也學得愉快而輕松。
二、以讀為本,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基于這個教學理念,我在教學《螞蟻隊長》中設計了“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的方法進行教學。
不足之處:
該放手就放手,略讀課文,正是放手的好機會,教師完全可以提供他們一個展示的平臺,讓他們在這一寬松、和諧、民主的平臺上,主動學習,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學習成果。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一塊奶酪教學反思3
《一塊奶酪》是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最后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乘著想象的翅膀,游歷奇妙的童話王國,看花兒跳舞,聽星星歌唱。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并試著自己編童話,寫童話。
《一塊奶酪》主要講述了一只螞蟻隊長在指揮一群小螞蟻搬運奶酪的途中,面對掉下來的一塊奶酪渣是吃還是不吃引發的風波,告訴孩子們要像螞蟻隊長一樣以身作則、嚴于律己、關愛幼小,同時也要學小螞蟻遵守團隊紀律,聽從指揮。整篇課文,語言表達淺顯易懂,貼近兒童,故事內容生動曲折,在螞蟻隊長一次次的內心掙扎矛盾中,吸引著讀者一步步往下讀,給人以深刻啟發和影響。
細細品析這篇文章,從課文的導讀可以看出學習本課主要有兩個任務,即了解課文圍繞一塊奶酪講了一件什么事和你喜不喜歡螞蟻隊長,理由是什么?
對于三年級的孩子要讀懂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不是難題,但如何把這件事用簡練的語言清楚明白地表達出來,卻是要讓他們在學習中不斷思考不斷挑戰來獲取的.一項技巧。為了幫助孩子們能夠在歸納主要內容上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除了引導孩子們運用本單元前面幾篇課文及以前所學到的方法進行課前的自我嘗試概括,還需通過課堂上師生的交流分享,整合提升概括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概括做到簡練、清楚表達又不啰嗦。對于這樣一篇按事情發展順序來敘述的故事,引導孩子們找出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把這些要素找好了,便可以對孩子們的概括起到有效的鋪墊作用,這時孩子們不管是用哪種方法來概括,就輕松多了。
課文中對螞蟻隊長的語言、動作、心理的刻畫細致入微,可謂是這一個童話故事之所以能吸引讀者最重要的地方,引導孩子們在評價螞蟻隊長的時候,需結合文本談自己評價的理由,這也是編者要讓孩子們沉入文本,細細品悟的意圖,為此,課堂上不在內容上做過多的解釋,更多的時間要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作者如何抓住這些細節刻畫來表現螞蟻隊長復雜矛盾的心理活動過程,同時學會遷移運用,將自己化身其中的一只小螞蟻,來創編自己的經歷,學會編寫童話,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
語文老師可能都是貪心的,慈悲的,恨不得把所有的東西都交給孩子,恨不得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有表現的機會,這也就造成了在時間的把握上出了問題,因此,對于略讀課的取舍問題仍需繼續思考,繼續摸索。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5
一、知識與技能:
1.會認6個生宇,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名堂、浪費、鏡片、看守、定時、清閑、放大鏡、細微、閱讀、隨意、調節、簡單、顯微鏡、擠來擠去、微生物、拜訪、玩具”等詞語。
2.有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4.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獲。
二、過程與方法:
1.自讀,自由選擇讀的方式。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
2.布置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引導讀課后資料袋,了解常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啟發生活中的細心觀察,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養成好習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樣從玩中發明了顯微鏡和發現了微生物的,并交流從中受到的啟發;
2.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獲。
【教學準備】
1.課前發動學生搜集有關在玩中獲得的樂趣或收獲資料。
2.了解顯微鏡的知識,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
3.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結構。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質疑導入
1.同學們,你們愛玩嗎?都玩什么?玩耍可使我們得到許多快樂;玩耍常常被有些大人認為是浪費時間,不物正業的事,然而在科學史上有很多偉大的發現都是在玩耍中發現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15.玩出了名堂》
2.讀了這個課題,你有什么想問的嗎?師邊聽邊板書、歸類。
二、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1.同學們都很會思考,相信通過深入的學習課文,這些問題都能得到解決。接下來要先請同學們自學課文,小黑板出示自學要求。
2.剛才大家自學得很認真,這些詞語,你們會讀嗎?(出示課件:要認的生字組成的詞語)
3.詞語讀得真不錯,這篇課文當中還藏著幾個多音字呢,請你快速默讀課文,把這些多音字找出來,(出示課件:看、磨、待、調)
4.這兩個多音字都在課文里,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把這幾個多音字讀準。
三、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自由讀文,注意正確、通順。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2.我想知道文中所說的放大鏡和顯微鏡是什么?
3.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作用就是將物體放大,放大鏡能將物體放大,顯微鏡能將物體放得更大,
4.接下來讓我們再把課文連起來讀一讀,看看這一次是否能把課文讀得流利。
5.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
6.那么老師就請五位同學來輪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聽他們讀得是否正確?
7.他們讀得怎么樣?
8.老師發現第三自然段有一個句子特別難讀。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老師先給大家讀一讀,請大家認真聽。(出示課件:第三段的最后的一句話)。
9.接下來請同學們帶著問題去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你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嗎?
10.剛剛開始,有些同學對課題提出一些問題,我們共同來解決,逐個提出并自由舉手發言。誰能說說課文主要說什么?(列文胡克通過玩放大鏡發明了顯微鏡,并且發現了微生物。)。
11.交流各自收集到的資料。
12.你讀課文非常仔細,同學們,列文胡克是怎么玩出名堂的?為什么說他玩出的名堂是大名堂呢?讓我們下節課再一起去研究吧。
四、寫字指導
1.我們首先要解決寫字的問題,小黑板出示要求會寫的字:“堂、鏡、閑”
等字。
2.交流如何識記這些字。
3.非常好,強調“腿、鏡、待、調、訪、閑”等字結構。讓我們把這些生字再來讀一讀,注意要把生字的音讀正確。
4.同學們,你們覺得要寫好這些生字應特別注意些什么?接下來我們來寫字吧。(先把每個生字在田字格里寫兩遍,再把詞語表中的詞語抄寫一遍。)
五、課堂小結,引伸
同學們,你們想知道列文胡克是怎么玩出名堂的嗎,為什么說他玩出的名堂是大名堂呢?讓我們下節課再一起去學習課文吧。
六、作業:生字組詞;抄寫多音字。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
2.引導從具體的語句中體會列文虎克認真觀察、勇于創新的精神。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十五課的生字和詞語。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誰能來回憶一下,課文主要寫了些什么呢?
2.聽寫本課詞語。
二、品讀感悟
1.學習第一自然段。指名讀,齊讀。
2.議論一下,這一段告訴我們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嗎?
3.學習2~4自然段。邊讀邊找出具體描寫列文胡克是怎么玩的句子,把它畫下來。
4.誰來說說列文胡克開始是怎么玩的?
5.原來一開始列文胡克是把厚玻璃磨成放大鏡,這個內容是由課文的哪一段來寫的呀?(出示課件:第三自然段。)
6.那么我們一起來讀讀第三自然段,看看列文胡克是怎么做放大鏡的?
7.那后來他又是怎么玩的呢?(出示課件:后來,他突然想到,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會怎么樣呢?他一試,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
8.這句話中的“突然想到”,說明了些什么呢?(說明列文胡克雖然在玩,但他同時也是在思考的。)
9.看來列文胡克是一邊玩一邊還在思考,這就是我們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句話吧。
10.列文胡克又有什么新的發現?(出示課件:列文胡克又有什么新的發現呢?)(出示課件:他越玩越帶勁,就把一片放大鏡固定,另一片放大鏡可以隨意調節,這樣,就做成了一架簡單的顯微鏡。通過顯微鏡,他看見水里有許多小生命在擠來擠去;他看見了牙齒里從未看見過的小東西;他還看到了一個小人國,一個平時我們看不見的世界)
11.列文胡克有了新的發現以后,他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呢?(他一定特別激動,因為他有了新的發現。)
12.那么同學們,讓我們帶著激動的、新奇的心情再來讀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吧。
13.大家讀得可真有感情呀!的確讀出了列文胡克當時激動的心情。
14.大家看看文中為啥要加這么多的引號?(出示課件:為什么這里的“小人國”,“居民”都打了引號呢?誰能幫幫老師?)。(出示課件:小人國是指列文胡克在顯微鏡里看到的另一個世界,而小人國中的居民就是指微生物。并不是指我們現在的人類,所以要加上引號。)
15.課文的第五自然段其實已經告訴我們了,小人國里的居民其實就是指微生物。現在我們一起來看資料袋(出示課件:資料袋)
16.同學們,課文中寫道:列文胡克玩放大鏡玩出了大名堂,(出示課件:為什么說列文胡克玩放大鏡玩出了大名堂呢?)請同學們讀讀三到五自然段,再好好想一想吧。
17.讀到這,你有什么體會?
(出示課件:列文胡克通過玩放大鏡,發明了顯微鏡,而且通過顯微鏡,他最早發現了微生物,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所以說他玩出了大名堂。)
18.又想對列文胡克說些什么呢?
19.看得出來,同學們都很佩服列文胡克。列文胡克受到了英國皇家學會的尊重,連英國女王和俄國沙皇也去拜訪他,欣賞他的玩具,就讓我們帶著對列文胡克的敬佩之情來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吧!
三、拓展。
1.現在,你們對玩又有新的看法了嗎?
2.在中外歷史上,有許多科學家正是因為具備了這些可貴的品質,最終也取得了大名堂。你知道還有誰嗎?(出示課件:愛迪生發明電燈、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等)
四、課堂總結。
看一看,玩耍常常被認為是浪費時間的行為,但在科學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發現是在玩耍中產生的。我們要玩,在玩中也要去思考,去觀察,這樣你可能就會有新的發現。
五、作業:那么在課后,就請同學們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獲吧。
【板書設計】
15.玩出了名堂
看想收獲
玩鏡片——做放大鏡——玩放大鏡——做顯微鏡——發現微生物
(善于觀察、善于思考)
【教學反思】
對于三年級的小孩子們,這是一篇較結近他們生活實際的課文。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做成放大鏡玩,接著又做成簡單的顯微鏡,進而發現了微生物世界。全文緊扣題貫穿一個“玩”字,啟發孩子們學習列文虎克的這種在平時的玩耍、游戲中細心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
我在實際教學中,先讓孩子們了解有關顯微鏡的知識,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然后以課題入手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走進教學。
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注意培養孩子們獨立識字的能力,用自主識字的方式進行,重點提醒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等。
放手讓孩子們自由選擇讀的方式,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學文時我主要讓學生在理解中注意一下幾點:
教學中,我注意引導課文以“玩”為線索,每段都是寫“玩”,并且提醒孩子們與“名堂”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以“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為貫穿全文的一個問題。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閱讀。
另外在教學中,我注意了重點研讀課文的重點:三、四自然段,從三個方面寫列文虎克是怎樣玩出了名堂的:邊看門,邊磨鏡片,玩出放大鏡,發明顯微鏡,發現微生物。
教學中,我知道引導學生從故事中受到啟發,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本課的重中之重。我引導孩子們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開拓思路,及時延伸、交流,進而趁熱打鐵讓孩子們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獲,鼓勵自由選擇寫的形式,寫出自己的樂趣和收獲。
課堂教學中,我力求結合這段時間里在“國標學習”中的所學所得,時時用“大語文”觀,用發展的眼光對待我的語文教學,以提高孩子們的整體語文素養為目的去對待我的語文教學,對待我的學生們。
總之我們要努力地成為學生歡迎的老師,就一定要有一定的專業修養,也要有一定的積極心態。專業素養的提高,需要我們認真地學習有關的理論知識,讓知識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讓理論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實踐,也才可以使學生獲取更多有趣、有效、有用的知識,從而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也力求能學以致用,讓“國標學習”進駐我的語文教學,扎根我的語文教學。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6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里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后,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消失。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己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
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初讀教材時,我感覺對話應該是重點,以對話貫穿全文,給學生呈現一個傲慢自大的鐵罐和一個謙虛善良的陶罐。但多讀幾遍后才發現從語用角度來說,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兩個罐子,也不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方面該做些什么努力呢?認真解讀文本后,我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抓住神態、標點、稱呼來體會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不軟弱。”教學難點為“在語境中理解“奚落、輕蔑”等詞語的意思,積累表現陶罐、鐵罐神態和動作的`詞句,并能運用。”
第一步,圍繞“奚落”一詞,通過找找近義詞“譏諷、嘲笑、挖苦”來理解“奚落”的意思。
第二步,學生自己讀讀2—9自然段,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句子。學生一下
子就找出了鐵罐說的四句話。
第三步,想一想,圈一圈,從哪些關鍵地方看出鐵罐在奚落陶罐?通過讀文,學生找到了鐵罐的神態“傲慢、輕蔑、惱怒”,發現了標點“!”和反問句中的“?”并通過表演、分角色對讀等把鐵罐說的話讀得入情入境。我告訴學生還有別的地方也能看出鐵罐的“傲慢”,但是學生一直發現不了。后來壽玲麗同學問我是不是“稱呼”,大家恍然大悟,“陶罐子”、“懦弱的東西”這些不禮貌的叫法不正說明鐵罐的傲慢無禮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有效地理解了像鐵罐這樣一次又一次用難聽的話來挖苦、嘲笑、譏諷、數落陶罐,就叫——奚落。
第四步,面對鐵罐的種種奚落,陶罐又是怎么面對的呢?找出描寫陶罐的語句,讀一讀,也從神態、標點、稱呼來說說。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立刻就從語言文字和朗讀中感受到鐵罐的傲慢無禮和、課文中有很多描寫神態的詞語、句子,請你選幾處摘錄下來。陶罐的心平氣和、謙虛有禮。
第五步,讓學生把課文中寫鐵罐和陶罐的神態的詞語、句子,選幾處分別摘錄下來。
這樣的教學,既突破了重難點,又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下節課我打算讓學生用上神態詞、標點和稱呼來寫話,把學到的積累并加以運用,才是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真正有幫助的教學。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7
本篇課文文字和內容都比較淺顯,學生通過自讀,大體上能理解課文的內容。我在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時首先以“課文主要寫了哪兩件事情?”展開讀書讓學生知道:一是哥倆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的絨毛;二是“我”發現了草地會變顏色及其變色的原因。
在閱讀感悟第一件事中我指導學生進行表演。首先以多種形式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然后讓學生揣摩兄弟兩人的心理、神態,并據此設計相關的動作,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表演,學生能體會了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快樂。
在第二件事作的閱讀指導中我抓以下幾點展開理解感悟:
1、提問,“我”先發現了什么,又發現了什么;兩次發現有哪些不同,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示?
2、抓住關鍵的字詞和句子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比如:“我起得很早去釣魚”這里為什么要強調“起得很早” 呢?讓學生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到因為過去沒有起這樣早,所以一直誤認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發現草地并不是金色的”,“并”在這里有哪些含義呢?用上這個“并”字,給人的感覺是“我”過去一直認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現在才這樣認為,并強調了對過去錯誤認識的否定。“蒲公英的花就像我們的手掌,可以張開、合上”,用手掌最簡單的動作打比方,就把一種不太容易說清楚的現象講清楚了。
最后,引導學生通過感情朗讀加深對內容的理解,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激發起學生熱愛大自然、觀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感情和興趣。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8
《找駱駝》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做出正確判斷,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課文以對話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為我們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科學的思想規律和方法。對這類閃現著理性光輝的課文,如果我們偏重對思維品質的理性分析、抽象概括,語文學習就喪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就會失落。因此,在教學時,我本著化理性分析為感性體驗的思想,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表達特點,以“提示語”為語言訓練的突破點,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去感悟、體會、表達,在語言實踐中獲得思想啟迪,掌握語言規律,提高語文能力。
一、研讀提示語──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人物感情
人物語言描寫追求個性化和本質化,因而,作者在描寫人物的對話時,常適當加入一些關于人物的心態、聲調和口吻的提示。《找駱駝》一文中寫商人與老人的對話時有兩處加了提示語:一是寫商人見老人詳細描述了駱駝的樣兒卻又聲稱自己并不知道駱駝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責他;二是寫老人“不緊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質問。雖然只有兩處,卻顯示出人物此刻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點。教學時,我以此為切入口引導學生研讀兩人的對話:“忿忿”是什么意思?從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確實很生氣?“不緊不慢”該怎么讀?從老人“不緊不慢”的敘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的樣兒了嗎?通過課文具體語句的閱讀感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態,還培養了可貴的語言意識──不少學生捕捉到了商人由稱老人“您”改為“你”這一情感變化的語言信息。
二、填補提示語──把握人物情態,促進語言積累
《找駱駝》一文所寫的事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對話展開的,除了上述一組對話加了兩個提示語,其余對話并沒有對人物的神情、語氣加以描繪。讓學生根據上下文對話內容填補提示語,不僅有助于學生把握人物情感,還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我請學生同桌合作,先分角色讀讀對話,想像商人當時的心理活動及老人說話時的神態、語氣,再討論怎么加提示語合適,然后根據補充的提示語進行創新表演。要完成這個練習,學生必須反復閱讀語言材料,用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把握人物情感發展的脈絡,并啟迪多元感悟,形成自己的聯想與體驗,然后才能借助準確的提示語來揭示人物當時的心態。通過研讀課文所提供的范例,學生已對提示語的表達方式有所感知,填補提示語的語言實踐則拓寬了認知與想象的空間。學生經過反復朗讀,用心體味,不僅揣摩出了商人“著急—高興—生氣”的心理變化,給人物語言補充了恰當的提示語,還在角色表演中豐富了情感體驗。更可貴的是,學生在與語言材料的反復接觸過程中產生了多元反應:文中寫商人的話富有變化,如“是的”、“不錯”、“對極了”等。為了擴大語言積累,我順勢引導學生“牽”出了“太對了”、“完全正確”等一組句子。
既然提示語使表達更具體,語言更生動,為什么作者省去不用呢?如我期待的那樣──果真有學生提出了質疑。這是一個極具語言意識的問題。可見,層層推進的語言訓練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誘發了他們自主深入的探究意識。我讓學生將添加提示語后的'對話與原文對照朗讀。通過研讀、體驗、甄別,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感悟:省略了提示語,更能表達商人的急切心情。
三、運用提示語──升華思想認識,發展語文能力
在經歷了“研讀”和“填補”兩級訓練之后,語言規律的感知在學生的頭腦中漸漸清晰起來,他們對提示語的表達方式及語言功能產生了興趣,有了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為了發展已習得的語文能力,提升對課文主要內容及蘊含的思想品質的認識,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在老人的指點下,商人終于找回了駱駝。商人再去見老人,會說些什么?你能加上合適的提示語寫下來嗎?
這是一個遷移運用的訓練,它要求學生把豐富語言積累與靈活運用語言結合起來,把領悟課文中的思想感情與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發展創造性思維結合起來。學生所寫的內容表達了閱讀文本后的獨特感受:商人滿臉羞愧地對老人說:“老人家,多虧了您的指點,我才找回了駱駝,可我卻錯怪您,真不該啊!”商人緊緊握住老人的手,激動地說:“大爺,您不僅幫我找回了駱駝,還讓我懂得了遇到問題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我真不知怎么感謝您哪!”
《找駱駝》一課的教學告訴我們:學生的閱讀在一般意義上說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從學生的閱讀感受出發,找準語言訓練點,開展充分而有效的實踐活動,與之相伴的便是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語感的形成。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9
《石榴》這篇文章文筆優美,以季節的變化, 按照抽枝、長葉、開花和結果的順序描寫了石榴的成熟過程,是學生學習語言和習作的很好范例。如何讓 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內容呢?
首先,我從題目入手,先讓學生相互介紹自己所了解的石榴,我再作適當的補 充。隨后,緊扣“石榴”二字,讓學生讀全文并思考 :“課文介紹了石榴的哪些方面?”讓學生自主學習,在 讀書的過程中發現答案。學生很快回答:“葉、花、果實、味道。” 石榴的花與果實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學 習花這部分,我積極引導學生讀懂“抽出”、“長出”、“越來越密”“越來越盛”扽“掛滿”等詞語,引導學生想象 春夏時節,石榴生長的過程和景象。其實,現在想來,如果再教這一段,我會再優美的音樂范讀第二節, 讓學生輕輕地閉上眼睛中邊聽邊想象,描述出自己腦海中的畫面。如“我好像置身于花的海洋中”,“好多花 在向我招手呢”這時,再引導學生去練讀,他們在朗讀中會有更深的感悟。還可以讓學生猜一猜石榴花會吹 些什么樣的曲子呢?如“高興的曲子,因為他們很開心。”…… 在教學味道時,我采用“看、嘗、品、讀”的教 學策略。先讓學生自由讀讀,然后出示課前讓學生帶來的石榴,學生們立刻被吸引住了,興趣盎然,教室 里一下沸騰起來! 我剝開一個石榴, 給學生展示: 籽兒很多、 紅白相間、 晶瑩透亮、 籽兒像瑪瑙一樣好看…… 學生不光描述到位,還特別興奮,我想他們一定迫不及待想嘗一嘗,就故作神秘地說:“看到好多同學都喳 嘴了,想吃嗎?別急,咱們邊吃邊說一說。”我把事先準備好的石榴分發給每位學生,并讓他們說說看到的 石榴籽兒。這時學生在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品味著石榴,他們毫不拘束地談著自己的感受。嘗完 后,我再讓學生讀一讀,學生的感受與先前截然不同了,他們讀得滿面笑容,有滋有味。 這篇課文也是一 篇很好的'習作例文,描寫石榴思路清晰,具體生動,每一個自然段在寫作方面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因此, 教完這篇課文,我要求學生將全文加以背誦,同時,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寫一種水果。仿寫前,我讓學生 好好地品讀書上段落是怎么寫的?抓住了石榴果的什么來寫的?小孩一下回答出來:形狀、顏色、味道來 寫。由于二年級時口語交際課上,我讓學生對各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吃法、味道做過細致的練說指導, 當時并要求把練說的話寫下來,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來代替,所以大多數學生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 寫前我稍微提醒了一下(抓住各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吃法、味道來寫) ,結果大多學生寫出來的文章都不 錯,比課文上第四自然段內容更具體,將水果進行了全面的描寫,從它的外形寫起,由外到內進行敘述。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0
(一)培養審美情趣,激發愛校情感
寫作文的目的不僅在寫,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做人原則。那么說明文的寫作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本次作文在這方面作了一下嘗試西師大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我們的學校》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利用良好的校園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從而激發他們的愛校情感。因為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處處都蘊藏著豐富的審美內涵,校園中的自然美,教室里的裝飾美,教學中的創造美,以及師生的儀表美、情感美、語言美等,無不對學生審美觀的形成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然而,天天處于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可能對此熟視無睹。但通過這樣的活動會重新喚醒他們激情,他們會重新發現我們的校園是如此美麗,身心受到很大的感染,自己在這樣的優美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自己的言行與特定的校園環境相協調,并且產生對自己校園的熱愛之情。蘇霍姆林斯基說:“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創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
(二)讓優美的語言美化我們的說明文
談到語言美,人們會想到優美的敘述、生動的描寫,大家也總是覺得語言美與說明文好像是沒什么必然的聯系,認為說明文頂多也就語言準確樸素罷了。在說明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重內容而輕形式,對于語言藝術往往一帶而過,甚至絕口不提。這種做法,如入寶山而空手回,說明文的魅力,也在學生的心目中大打折扣。孔子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我認為越是簡單樸素的語言越值得我們去體味,真正文質兼美的說明文,也是很注重語言美的
只要加以引導,學生同樣會寫出文筆優美的說明文。選取的三例學生作文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從以上兩個方面論述,我們可以發現說明文寫作中也有許多值得品味的'方面,但說明文中值得品味的又何止這倆方面。說明文的道德情操、愛國思想、生活常識、條理清晰的理性思維等等,哪一樣不值得我們去細細的品味、玩賞,“茅草根雖細,卻能越嚼越有味”,只要我們深入挖掘,聯系實踐,(《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努力從質樸中尋求不樸素的東西來,實現說明文寫作教學的“美麗化”為時不遠。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說明文寫作教學中大有可為的,如果廣大教師都能樹立這樣的觀念,我們必定能改變目前說明文寫作教學中的諸多弊端。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1
由于經驗不足,明顯存在:
1. 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比較不敢放手,引導過程中較為急促,學生思維的訓練玫有充分發揮。
2. 忽略了教學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
3. 沒有切合學生的學情
本文的教學中我著重抓重點句子,引導學生充分朗讀。如:“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們最喜愛的葡萄成熟了。”“茂密的枝葉向四面展開,就像搭起了一個個綠色的涼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要是這時候你到葡萄溝去,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老鄉,準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通過朗讀,感受葡萄溝水果之多,景色之美,老鄉之好客,從而體會到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支撐,在課上讓學生欣賞各種顏色的葡萄圖片,體會葡萄的多和美。通過欣賞各個地方水果豐收的場景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好像去葡萄溝游覽了一番,從整體上感受到葡萄溝水果多、景色美、人熱情。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2
板書課題后,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是指詩人在做什么?書指什么?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后再反復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后王祥光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有的學生一想也開始贊同了他的意見,我舒了口氣隨即贊同了王祥光的`意見,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說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說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么,學生都說會想到自己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學生能夠說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復讀詩句并結合注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后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學生就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自學成功。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3
《報酬》這篇課文講的是“我”14歲那年修整草坪,鄰居巴羅先生以一本書作為報酬補償給“我”,后來正是巴羅先生的書使“我”走上了人生的成功之路。課文體現了書籍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一本好書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的道理。理解重點句“巴羅先生讓我讀書,實在是付給了我最高的報酬”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本課采用聯想法體會關鍵詞句,還原文中描寫的情境現場。
文中第二自然段中有一段關于巴羅先生書多的描寫。
“他的屋子到處都是書,真像一個圖書館。”
教師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想象融入作者的文字,用自己的想象拓展畫面內容,讓文字具有畫面感。“同學們,能不能用你的語言,你的想象,帶我們走進巴羅先生的家。讓我們看到他的家里到處都是書?”
學生1回答:“巴羅先生的家里到處都是書,簡直是書的海洋。他家的窗臺上有書,沙發上有書,就連廁所里也有一本他最喜歡的書。”
學生2回答:“巴羅先生的屋子里到處都是書,真像一個圖書館。他的書架上擺滿了書,墻角有很多書,床邊也堆著許多書。真是讓人驚訝!”
“的'確,這是書的海洋,書的世界。這是一個熱愛讀書的人的天堂。14歲的邁克爾.多瑞斯驚呆了。這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就是這個飽讀詩書的巴羅先生改變了一個少年的命運。”
“巴羅用書作為報酬,為14歲的男孩推開了一扇窗戶,看到了不一樣的人生風景。如果這個男孩沒有為巴羅先生修建過草坪,如果巴羅先生像其他人一樣給這個男孩一些零錢或其他的物質獎勵,結果會如何呢?”
教學中還設計了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處發展。如:
“你是否得到過最高的報酬?是誰給你的呢?”
學生簡單描述自己的想法。
“我得到的最高的報酬就是爸爸媽媽帶我去沈陽看九一八紀念館、故宮,還去了那里最大的游樂場。”張祖睿說。
“我得到的最高的報酬是過生日的時候收到爸爸買的一大箱子的書。”愛讀書的女生王玥說。
“我得到的最高報酬就是老師獎勵給我的一枚書簽,還有上學期得到的校長獎獎杯。”王翌霄說。
“爸爸能回來陪我玩就是最高報酬。”爸爸常年工作在外地的楊佳志說。
“你認為給予別人的最高報酬是什么?你是否給過別人最高的報酬?”
“可能是一次掌聲。”
“或許是一本喜歡的書。”
……
教師總結:“希望同學們能夠用一生的時間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多給予別人幫助和鼓勵,能夠給予別人生命中最高的報酬也是一種巨大的幸福。給予,是幸福的!”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4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在教學中,我本著略讀課文的教學“粗知文章大意,不求斟字酌句。”的原則設計以下兩大教學環節。
一、了解古畫內容。
首先,我圍繞古畫提了幾個小問題,讓學生回答,再讓學生找找這幾個問題都在課文的哪一段,學生很快便找到了,從而輕松而自然地學習了第一段。
其次,我以“古畫到底畫了些什么呢?”這一個大問題指導學生學習課文二、三、四節。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讀了解古畫內容,在指導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拓展,如,二、三段讓學生分角色讀“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讀完書上的內容后,我繼續指名引讀“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這時要求學生根據課文拓展讀,學生興趣濃厚,想象豐富。在學習第四段時,我抓住“最有意思”這個詞讓學生四人小組學習,或表演,或朗讀來表現最有意思,效果較好。
二、了解古畫的價值。
欣賞并了解了古畫的內容后,我讓學生再看了一遍古畫并讓他們思考:為什么它會成為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想得很細,回答得很好。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了這幅畫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而名揚中外。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5
本組教材是圍繞著“壯麗的祖國山河”這個專題編寫的,由3篇精讀課文、1篇略讀課文和1個語文園地組成。《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贊頌長江的雄偉氣勢、西湖的旖旎多姿。《富饒的西沙群島》:反映了南疆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美麗的小興安嶺》:描繪了東北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和豐富物產。《香港,璀璨的明珠》:展示了現代都市香港的美麗和繁華。
從導語到課文、到語文園地,各項語文活動的安排,都是圍繞著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展現祖國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一主旨編排的。這里有古人贊頌長江雄偉氣勢、西湖迷人風采的古詩《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富饒的西沙群島》;有描繪北國各個季節不同景色的《美麗的小興安嶺》;還有展示現代都市風采的略讀課文《香港,璀璨的明珠》。單元內各部分互相聯系,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使聽說讀寫各項能力整體推進、協調發展。
在二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和二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習本組課文,可以將新舊兩方面的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祖國的.山河壯美。學習古詩,注重讓學生讀懂詞句,理解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其他三篇寫景的課文,注重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在充分的閱讀中,領略美麗的自然風光,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學習過程中,還注意引導學生搜集有關資料,加深對祖國山河的了解。同時,指導學生掌握一些積累語言的方法,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習慣。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3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8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2-14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6-10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04-09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7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6-20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經典)05-27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6-11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