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精華】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為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導語我做了精心的設計:生物學家法布樂關于毛毛蟲的實驗。大自然中,有一種奇怪的蟲子,叫列隊毛毛蟲。顧名思義,這種毛毛蟲喜歡列成隊伍行走。最前面的一個負責方向,后面的只管跟從。法布樂誘使領頭毛毛蟲圍繞一個大花盆繞圈,結果其他的毛毛蟲跟著領頭的毛毛蟲,在花盆邊沿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圈。這樣,整個毛毛蟲隊伍就無始無終,每個毛毛蟲都跟著它前面的毛毛蟲爬呀爬,周而復始。直到幾天后,毛毛蟲被餓暈了,從花盆邊沿掉了下來。這一精美的畫面告訴學生毛毛蟲的失誤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斷,盲目跟從,進入了一個循環的怪圈。由此導入本文:人在有些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一設計確實有列于豐富學生的見識,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除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還應立足語文本位,語文意識,強化教學本文。為此,我在讓學生很快的領會文章主旨的同時,緊扣文本,強調字、詞的學習,揣摩語言,要求學生探究作者在寫法上的四大技巧:1、對比手法;2、擬人手法;3、排比手法;4、直接抒情。學完之后,配以鞏固練習,以使學生真正將知識轉化為技能。課堂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與人交流的機會。在語文課堂中能夠真正的為學生著想,單純的讓學生交流讀文的`感受,說自己想說的話。他們才可以敞開心扉,暢所欲言,說出他們的真性情。
由于自身的原因,總覺得自己不能給學生太多,不能給學生精確的引導,在部分問題的理解上也不解的比學生高明,點撥的也不夠到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特別注意培養自己。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八年級下冊兩個單元的文言文,而且篇幅比較長。學起來比較費勁,如何讓老師教起來省心,學生學起來開心,現提出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興趣
做任何事,最重要的就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初一的第一篇文言文開始,教師就應該從提高興趣人手,讓文言文教學的課堂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進行。在這點上,我的做法有三點:
1、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教學中穿插適當的背景音樂、圖片、flash動畫等。如在《童趣》一文的教學中,我把夏蚊成鶴、觀蟲斗驅蛤蟆等制成動畫,讓學生在愉悅中深入理解課文。
2、一些情節性較強的文言文,可讓學生根據情節改編成劇本,用文言對白表演出來,既提高學生興趣,又對課文是一個理解和鞏固。如我在講述《唐雎不辱使命》、《楊修之死》時即采用這種方法,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3、要讓學生有興趣學,讓他們明白學習文言文的目的和意義,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學階段正是價值觀形成韻重要時期,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古代圣人先賢的智慧結晶,也是語文課堂義不容辭的責任。
如在講述《岳陽樓記》時,既讓學生了解岳陽樓作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歷史價值及人文價值,又讓學生體會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情懷,從而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和愛國教育,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重視誦讀
誦讀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說明誦讀可以發展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關于誦讀,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初中生記憶好、背誦快的特點,在文言文講述之前先讓學生背誦。開始的時候有顧慮,怕新的文言文背誦起來有難度,但初中生的潛力絕對不容忽視,我提前一個星期布置下去,到講課的時候,連后進生都能背誦,剩下兩三個程度不好的,到講完課為止,也能基本背會。這樣下來,到講解的時候,范讀、齊瀆、字詞、文意、理解的環節非常順利,學生對自己在背誦過程中的難點能準確提出,重點記憶,學習起來有所側重,且整個過程輕松愉悅,基本不存在特別難懂的字詞、文意,老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何樂而不為呢?
三、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
“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好的學習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篇文言文講的再精彩,不如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文學及文言素養,要善于自我剖析,不斷積累有利于教學的資料,要善于發現生活與作品中的相似點,引導學生與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發生共鳴,便于達到教學目的。
其次,因為在考試中必定有文言文翻譯的項目,文言文翻譯是對文言能力的一種綜合考察,也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所以,學生一定要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1、信、達、雅。信:真實,準確。忠于原文,不歪曲、不得隨意改變或增刪內容,實詞虛詞做到字字落實,準確譯出詞義。達:通順,流暢。盡量口語化、規范化,合乎現代語法規范及語言習慣,雅:語言暢達、優美。對一些句子要譯出原文的風格。
2、“二標準”:字字落實,文從句順(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3、“六方法”:留(保留法)刪(刪減法)換(替換法),調(調序法)補(增補法)連(連貫法)。
另外,還要讓學生學會總結。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語法現象,如不加以總結,會雜亂無章,且難以記憶。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倒裝句、省略旬等,是最容易混淆的內容,又往往是考試的重點,所以就需要學生牢固掌握課本上的基礎知識,以便考試時靈活運用。那么,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加強歸納分類,積累記憶。這樣便能事半功倍,日積月累,收效一定可觀。
最后,讓學生學會反思,反思學到的知識、學習的方法、學習過程中的體會及學習中的不足,“做對的是經驗,做錯的是教訓”,讓學生在反思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
以上是本人對文言文教學的一些認識,其實,任何一種方法都不是能夠普遍運用的,唯一可行的便是“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使文言文教學更加得心應手。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在這堂課的教學設計過程中,原本準備抓住文本中“廟”的問題深入。因為小說多次“不厭其煩”地敘寫“廟”的“年代久遠”、“連根卷走”,還有后來現代化高速公路進駐后的變化以及村民對利益的趨之若騖等,來探討星新一通過代表“傳統和信仰”的廟宇被“連根卷走”,“洞”開始出現,以此深入探究作者對現代化社會深層次問題的隱憂。
對文本的思考細讀還讓我有了許許多多的新發現,自己也為之興奮,所以自信地選擇了《喂——出來》一文來參賽。但后來考慮到其他中學學生不一定能領悟到這一層面,只能將許多有價值、有意味的探討忍痛割愛,或將其放入到最后的文字呈現中,或束之高閣了。僅從最后呈現在課堂上的環節和效果來看,的確是我自身存在的諸多“漏洞”來我跌跌撞撞。為此,我再次進行了粗淺地反思,在此特就教于方家同仁。
第一.課堂組織的稚嫩和教學經驗的匱乏,讓原本存在的“漏洞”進一步暴露。就我這堂課的教學預設而言,教學設計的新穎和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揮。也許是一個典型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的不默契表現,兩者沒有自然融合造成了課堂的僵硬。這是我今后最需要思考的,也是我本次失敗最沉重的收獲。我想,首當其沖的原因是課堂組織的稚嫩和教學經驗的匱乏,所以出現問題后就不免緊張,而課堂組織者和引導者的這種緊張狀態不僅影響到了課堂的從容和節奏,也影響到了學生的情緒和發揮,所以課堂一下子就干澀起來,由此也走向了可怕的惡性循環。這急需我于今后的教學中,更關注自己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間的融合,更關注自己的.課堂組織能力的培養,更關注自己對課堂“火花”的抓取和課堂機智的訓練,以求課堂組織的成熟和圓潤。我的“眼里沒有學生,只有教案”,沒能“帶著鐐銬跳舞”。課堂其實和格律詩歌一樣,也是“帶著鐐銬跳舞”。在一堂課的有限時間、有限空間和陌生化的學生和緊張化的氣氛中,這些“鐐銬”一下子就把我這個“初生牛犢”給束縛住了。面對原本想讓學生在有趣的想像中“熱身”,更從容地進入課文,誰知學生的不佳表現一下子把我打入冰窖,不由自主地進入了緊張和急躁狀態。于是,心中就只剩下了干枯的教學環節,而忽視了學生的課堂閃光點,學生的出彩和火花被熄滅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不可能會有最大程度的激發。當時王老師“眼里沒有學生,只有教案”的評點閃電般擊中了我,汗顏后的反思更深入人心。
第二.教師的自身條件限制,尤其是課堂語言和語音語貌的“漏洞”明顯。面對諸位前輩高手的出色表現,面對他們的灑脫自如,面對他們出色的教師功底,雖然我也“對課堂愛得深沉”,但我終究只能自慚形穢地“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了!加上我習慣了杭外課堂的大容量和快節奏,所以語速很快,以致于許多精彩點睛之處也被我快速而過,落下了如“水漂”般“滑”過水面的下場……這些都將不斷提醒我這些“硬傷”對于語文老師而言,是必須改正克服的。
第三.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更加注意自己的語音面貌的改善和課堂教態的改進,否則奢談課堂的灑脫自如,更奢談“如沐春風”了!
以上就是我這堂課“進去”前后“出來”的一點粗淺想法,零零碎碎,不成體統。也許,我應該對自己的“漏洞”使勁呼喊一聲“喂——出來”!以呼喚出自己的問題和反思,呼喚出自己的優勢和自信,也呼喚出眾前輩高手們的不吝賜教!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本文是美國教育家,盲聾啞作家海倫·凱勒的作品。這篇課文,既表現了一位富有愛心的老師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藝術,同時也展示了一個盲聾啞女孩的精神追求。學習這篇課文,我們在向莎莉文老師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時,也為這位聾啞女孩好學敏思、堅韌不拔、熱愛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動。同時文章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上戲劇時,我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給學生做很好很夸張的示范。上課是時常聽見孩子們一陣陣的笑聲。我讓他們分角色朗讀,讓他們進入角色,體會戲中人物的所言所思所想。孩子們津津樂道。很是“夸張”。特別是上《欽差大臣》一課時,同學們更是被俄國戲劇作家果戈里的辛辣幽默的語言逗得捧腹大笑。在如今的語文教學中很多語文老師,還是注重課堂上學生的“秩序”不敢“放”。其實,孩子們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往往比教師加給他們的更加準確,他們也更容易接受。孩子們在朗讀市長長長的那一大段話的時候,整個教室象炸開了鍋,吵吵囔囔。我并不擔心。讓他們去開心地笑,開心地去討論。等他們笑過了,我才開始引導——作者采用了夸張的筆法,讓市長不但罵自己是“老糊涂”、“大笨蛋”,還自我揭露隱私。當這樣一個市長的面具揭下來之后,原來令人尊敬的市長竟然是個更大的騙子。人們對他也只剩下厭惡、譏笑和嘲諷了。這樣的'效果就很好。孩子們覺得開心,這樣的語文課上起來沒有壓力,很自在。
常常聽很多同行抱怨,現在的孩子越來講話學習了。這也是客觀存在的。可是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善于引導,讓語文課堂活起來,那么孩子們還是很樂意學的。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本堂課上課時學生紀律較好,由于學生課前預習充分,故課堂上都有話可說,課堂氣氛活躍,尤其是導入用口技表演的場景極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合作,互動的積極性較高,課文的文意基本上能夠疏通,文章的結構、內容學生自己能夠把握,極個別字詞理解有困難。如“走”古代是“跑”的意思學生很容易與現在“走”的意思混淆,因學生接觸的文言文還不多,故朗讀的掌握還不準,尤其是長句之間的停頓;課堂上學生對老師的`模仿性強,在我范讀時像老先生一樣搖頭晃尾,結果后來的朗讀很多同學也學,可見教師隨時都注意自己的言傳身教。另外學生很愿意與老師接近對話,走下講臺的老師學生更容易接受,我經常參加到各組的討論之中,學生的說話、表述與我要他發言進輕松自如得多,而且敢于開中。雖然沒有一字一句的串講,但通過學生的自主努力字詞教學還是完成得較好。
本堂課摒棄了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做到“先學后教”即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如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疑問就鼓勵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讓學生“學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注意了語文課堂的開放性、民主性、互動性、合作性、對話性,以合作為平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合作,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發展,因此的啟示是語文教學結構不一定要形式上的完整,如本文就不有單獨字詞練習,因這比較簡單,應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應根據學生的反應進行課堂上的再次備課及時調整。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游其實也是一種“閱讀”,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通過旅游我們可以了解未知的世界,探索未知世界的奧秘。足不出戶,我們照樣可以知天下事,賞人間景。因為有文字可以帶著我們去旅行,我們的身體和靈魂始終要有一個在路上。 《登勃朗峰》是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新增課文,屬于第五單元游記散文中的一篇。本單元記敘游覽見聞,描摹山水風光,吟詠人文勝跡,抒發作者的情思。所以,學習本單元的課文,學生要能夠隨著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增長見識,開闊眼界。這就要求學生了解游記的特點,把握作者的游蹤、寫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語言,欣賞、積累精彩語句。 根據單元目標,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步驟,研學部分主要是:整體感知,理清游蹤;品讀課文,賞山中奇景;細讀課文,遇奇人奇事三個部分。
課后反思如下:可取之處:
1.教學目標設計合理且易于落實,具有可操作性,三個教學目標逐層深入,學生的課堂活動緊緊圍繞學習目標進行,目標明確,做到了有的放矢。所以,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一定要小而精。
2.預習檢測環節以試題的形式呈現,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愿意挑戰,展示自我。并且把易錯的字音、字形板書在黑板上,學生們印象深刻。
3.整體感知,理清游蹤的環節,以山的簡筆畫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首先就把學生吸引了,然后學生通過讀課文,劃出旅游地點,整理線索,確定游蹤,把代表地點的小紅旗插在山中相應的`位置上。這一環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本課教學重難點突出,主要讓學生掌握寫景的角度,學習寫景的方法。所以,在“品讀課文,賞山中奇景”這一環節,設計了微小組討論,小組合作交流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質疑、答疑等活動,反復品讀課文,體會寫景的角度和方法。剛開始,學生有些迷茫,進過提示,引導,討論,交流,孩子們漸入佳境,課堂氣氛活躍。
需要思考的問題和改進的地方:
1.學生課前的預習不是很充分,對作家作品的理解不完全到位,所以預習反饋很重要。
2.由于時間限制,課堂前松后緊,對山中奇人奇事的賞析不太充分。
3.馬克吐溫的語言幽默很有特色,本課時對作者的語言品析設計較少,可以推薦學生課下閱讀馬克吐溫的相關作品,厚積而薄發,只有充分閱讀,深入思考,提升文化底蘊,才能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以前由于學生作文寫得總是不盡如人意,使我覺得這屆學生的創作能力是不是很缺乏。所以在設計導學案時,一般也很少設置與這類題目相關的問題。
在今天學習第10課《組歌(節選)》時,我就設計了一個仿造類的創作題:
請模仿課文用散文詩一樣的'語言,寫寫你眼中的浪或雨。
短暫的5分鐘時間之后,學生就爭先恐后地起來宣讀自己成熟或不成熟、通順或不通順、長或短、淺白或深刻的作品了,且有些同學的創作實在是令人稱道,從此我再也不敢小看他們的創作力了。且從此深信,一切皆有可能。可是學生的作文為什么就寫不好呢?
我想一是因為懶惰,創作些較短的片段他們還可以,可一旦要多至三五百字,他們就失去了耐心。
二是我因我在作文的創作方面講得實在太少,使得他們的創作能力并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所以想要激活學生的創作能力,得從改變自我的教學入手。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列夫·托爾斯泰》是傳記《三作家》的節選,選文較長,共9段,內容單一,全部是對托爾斯泰肖像的描寫。要在一節課堂上把這樣一個長文處理好,首先就碰到了兩個難題:
一是文章太長,在課堂上學生全部讀完一遍至少要10分鐘時間,但從教學規律閱讀文本又是必要的教學環節;
二是文章內容單一,引不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果學生不熟悉托爾斯泰的話,在文本理解上會有障礙。
我想在上好這節課,就必須解決好這兩個難題,在教材的處理上尋找到恰當的切入點。
這篇選文的內容單一,但同時應該看到,這正是本文的一個特點:一方面展現了托爾斯泰的外貌征,另一方面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內心世界。只要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文本閱讀還是容易進行的。最好的方法是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我在課前介紹了托爾斯泰的身平經歷及主要成就,再讓學生說出自己想象中貴族出身的大文豪托爾斯泰會是什么樣子?第二步,我提出文字的視覺感,讓學生好奇本文的寫作語言。
基于文章比較長和結構上的特點,我做了大膽的構想,將文章切割成兩個部分來進行閱讀。先讀前五段,這部分是對托爾斯泰外貌特征的刻畫,突出人們對他的印象——“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然后讀后四段,描寫的是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突出文章的內涵——人的高貴不在于外表而在于靈魂。
基于此種構想我設計了如下環節:
1、請學生將自己課前對托爾斯泰的想象與課文中描寫進行比較,發現不同,再談體會。
2、體會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和精妙之處。
這部分是重點,我將介入錢鐘書先生對于閱讀比喻的看法:“錢先生的《管錐編.毛詩正義.有女同車》條中,通過一大段精彩闡發,指出對于文學作品中的比喻,我們應當領會其“情感價值”,不要執著其“觀感價值”。也就是說在比喻釀造出的特定語境中,要神會其情感用意,不能拘泥于實在之象。如“杏臉桃頰”是比喻女子之美的一個常語,將女子鮮艷潤澤、光彩照人的臉龐一下子全描寫出來了。如果我們不用“情感價值”去理解,而僅從“觀感價值”著眼的`話,那將大煞風景,死在句下。若其女臉頰果真為“桃杏”,豈不成了怪物!文學作品中的比喻用繪畫和雕塑表達不出來,也是這個道理。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假如我們坐實當真,依此畫像,必引人疑惑。因而文學作品中的比喻“合而仍離,同而存異,不能取彼代此、納此入彼。”這樣能使學生在體會比喻時更精確、更深入。
在這部分中,我還引入羅曼·羅蘭《名人傳》中對托爾斯泰的肖像描寫,并與課文比較,發現兩者筆法的異同,從而進一步體會比喻的妙處。
3、分組討論,體會課文描寫人物的表達效果。討論后使學生明確:課文前半部分描寫托爾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與后文描寫眼睛形成對比;著力描寫眼睛和目光表現大文豪的不平凡之處;通過外貌描寫揭示人物內心精神世界。
這篇文章,我把它分為前后兩個部分,以比喻及夸張手法的表達效果為重點,學生的興趣有了,對于比喻夸張的表達效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實現了長文短教。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學習這篇文章,一要引導學生比較本文與一般說明文在寫法上的不同,二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求知欲和探究學習的欲望。三要與其他課文相參照,把各部分內容串聯起來作全面深入的理解,達到融會貫通。
可以通過用讀故事的'方法學習本文,體會本文在布局謀篇上的特點。那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研究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理解了本文帶給我們的只有通過創新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才能解開大自然之謎的新的探究科學和思想。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我的第一本書》是詩人牛漢寫的一篇散文隨筆。作者通過對“第一本書”的故事的追敘,寫出了自己對20世紀初中國遙遠的鄉村荒寒、蒼涼的苦難生活境況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受。牛漢對自己小時候讀到的第一本書的情愫也是如此,盡管這只是’一本簡單的一組畫’,曾經凄慘地’簡直是一團紙’。但沉淀在心底,隨著歲月的牽扯卻不斷地醞釀著。這份體察和感受對人的啟發和教育是顯而易見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遠,今天的學生很難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蘊含的意義。為了讓生活在陽光下的學生能認識這份生活,感悟這份生活,從中獲得情感上的.教益,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幾個教學環節,以期達到利用文本對學生進行苦難教育和情感教育。
一、篩選信息,感受作者對’第一本書’的獨特情懷
文章故事性很強,易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設計這個環節,就是要吸引學生的興趣,首先從內容上整體感知,了解“第一本書”的故事,體會其中深藏著的那個時代的苦難生活。所以在復述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第一本書”這條線索,講述與第一本書有關的人和事,從中感受生活的苦難。
二、研讀文本,感動溫情
苦難的生活是牛漢心中抹不去的沉重記憶,而在這記憶里有值得牛漢崇敬和贊美的,那就是來自于人間的溫暖和友情,還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樂——人與狗合演“雙簧戲”的情趣。這里是讓學生體會苦難生活中總會有使人感動的亮色,激發學生認識生活,思考生活,熱愛生活。因此,在此環節中,我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文本,在感受苦難的基礎上感動故事中的溫情。
三、認識生活,思考人生
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學生體會生活的苦難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及生命樂趣,珍惜今天的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激發學生對生活和人生的熱愛。
新課程標準中就指出我們的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用教師的解讀來代替學生自我的解讀這樣的弊病。閱讀教學中要改變的學生的學習方法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產生個性化的自我閱讀體驗,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現實中,缺乏自我體驗的能力,抓住閱讀權不放。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本文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傳記作品中可以獨立成篇的`一節。作者用他力透紙背而又妙趣橫生的文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世界級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學習這篇課文,我們猶如與兩位大師對話交談,悉心品味,自然能體會到文中豐富而深厚的人文內涵。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列夫托爾斯泰》一課大約有3100多字,全文只圍繞托爾斯泰的面部進行描寫,這樣的文章細心的孩子自然能夠看下去,但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看不了一半就不喜歡讀下去了。怎樣才能調動大家自覺閱讀的興趣,并且靜下心來,品味文章的寫作成功之處呢?我想到了以下的方法。
1。運用教材前面的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材前面的圖片是托爾斯泰晚年的一張照片,看起來雖然還是毛發叢生,但因為全部是銀白色的了,“因而顯出幾分慈祥可敬”。我首先讓學生們好好觀察這張照片,讓大家做個假想,“請大家大膽的想象一下,這是一張托老先生晚年的照片,如果他年輕30歲,你覺得會有怎樣的變化?你看到年輕的托爾斯泰,會有什么感覺?
學生一邊看一邊想一邊就已經笑出來了,大家紛紛表示,這實在不是一張讓人舒服的臉。“太難看了!”
2。運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聽到他們的評價,就會提出下一個問題:“這張臉也算是個性十足了,特點十分突出,如果讓你來進行外貌描寫,你覺得你能寫多少字?你會從哪些方面入手來寫?”學生有的說自己能寫200字,有的說還能多些;有的說要寫他的大胡子,有的說可以寫寫他的眼睛和胡子。這時候我會說,“有一個人比你們寫的都多些,他寫了三千多字,你們想不想看看他是怎樣寫的比你們好的?”
這個問題一旦問出后,一般情況下,學生都會迫不及待的翻開書,不用老師再多說什么,就要主動閱讀了,這時候,老師不要提問題,因為這一篇文章讀一遍是遠遠不夠分析課文的標準的,等學生讀好一篇課文后再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讀第二遍課文,邊讀邊思考,這篇文章才會上起來輕松,上下來成功呢!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本文是郭沫若歷史劇《屈原》中的一個片斷,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靈獨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詩,文章通過對風雷電的呼喚表達了主人公對光明和渴望和對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現的一系列事物都有著象征意義,這是學習本文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
背景介紹很關鍵。第一課時我先讓學生介紹和課文有關的`文學常識,如戲劇的知識、作者情況和主人公屈原的相關信息(提前布置學生回去搜集),
朗讀是學習的重要方式。“語調、語氣處理的好。”“太有感情了。”經大家這么一說,我問道“那你從我的朗讀中聽出了什么感情?”學生舉手人數眾多,發言踴躍,有的說“一種強烈的憤怒”,有的說“對好的事物的追求”,并通過互相補充,歸結為是對“光明的熱烈追求和向往。”
象征手法的運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如風、雷、電、土偶木梗等形象象征了什么;比喻、擬人、反復、排比、呼告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感情表達更突出。“因為文中反復在大聲地呼喚風雷電,而風雷電代表的就是光明。”品味語言是本文的亮點和重點,學生可以抓住一點來品味。
其實在我們的課堂上有時不經意間的一個火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當然前提必須是教師要充分地備好課,將教材的內容裝到腦子里,只有這樣才會在思維的火花閃現時及時抓住并有機地融會貫通。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藤野先生》作者魯迅。這篇課文通過對作者在日本留學期間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的回憶,贊揚了藤野先生正直熱忱、治學嚴謹、認真負責、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表達了作者對藤野真摯和深沉的懷念,以及作者要同反動派斗爭到底的決心和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
對于此文我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有三:簡單了解魯迅寫作此文的時代背景;根據地點轉換,理清文章的段落結構;分析藤野先生形象,學習本文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手法。教學過程如下(簡):
一、復習之前學過的魯迅課文作為導入;
二、創設情境,學生簡單了解魯迅寫作此文的時代背景以及魯迅留學日本的經歷;
三、根據地點轉換,理清文章的段落結構,并對文中的重要詞語和語句,特別是魯迅帶有諷刺和抨擊意味感情的相關語句進行分析:清國留學生的丑態,“標致”,“東京也無非是這樣”,“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
四、小組討論交流,找出文中記敘了與藤野先生相處的那幾件事,表現了他的什么品質;
五、布置作業。第二課時教學目標有二:分析理解作者思想變化的原因;體會本文語言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特點。
六、教學過程如下(間):
1、找出促使魯迅思想發生變化的兩件事,理解其變化的原因,聯系課文注釋以及時代背景;
2、體會作者對藤野先生真摯的感情,聯系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最讓魯迅感動的`是他沒有民族偏見);
3、理清本文的敘事線索,包含明線和暗線;
4、小結;
5、布置作業。
第一次教授此文難度頗大。魯迅的這篇文章篇幅較長,主題較深,加之暗含其思想的變化,時代的變遷,語言諷刺意味濃烈,并不像意境優美的詩歌,散文之類的文體,很難吸引學生。課堂上沒有把愛國之情這個貫穿全文的主線重點突出,只是把它分散在多個環節中,比如在思想變化和蓄勢線索中提到了魯迅的愛國情懷。此外環節與環節之間過度不太自然,生硬地進行版塊式教學。兩堂課與學生互動環節也比較少。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13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3-19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2-14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5-25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2-23
【合集】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1-08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推薦]05-25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5-10
[通用]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5-28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