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游其實也是一種“閱讀”,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通過旅游我們可以了解未知的世界,探索未知世界的奧秘。足不出戶,我們照樣可以知天下事,賞人間景。因為有文字可以帶著我們去旅行,我們的身體和靈魂始終要有一個在路上。 《登勃朗峰》是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新增課文,屬于第五單元游記散文中的一篇。本單元記敘游覽見聞,描摹山水風光,吟詠人文勝跡,抒發作者的情思。所以,學習本單元的課文,學生要能夠隨著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增長見識,開闊眼界。這就要求學生了解游記的特點,把握作者的游蹤、寫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語言,欣賞、積累精彩語句。 根據單元目標,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步驟,研學部分主要是:整體感知,理清游蹤;品讀課文,賞山中奇景;細讀課文,遇奇人奇事三個部分。
課后反思如下:可取之處:
1.教學目標設計合理且易于落實,具有可操作性,三個教學目標逐層深入,學生的課堂活動緊緊圍繞學習目標進行,目標明確,做到了有的放矢。所以,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一定要小而精。
2.預習檢測環節以試題的形式呈現,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愿意挑戰,展示自我。并且把易錯的字音、字形板書在黑板上,學生們印象深刻。
3.整體感知,理清游蹤的環節,以山的簡筆畫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首先就把學生吸引了,然后學生通過讀課文,劃出旅游地點,整理線索,確定游蹤,把代表地點的小紅旗插在山中相應的位置上。這一環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本課教學重難點突出,主要讓學生掌握寫景的.角度,學習寫景的方法。所以,在“品讀課文,賞山中奇景”這一環節,設計了微小組討論,小組合作交流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質疑、答疑等活動,反復品讀課文,體會寫景的角度和方法。剛開始,學生有些迷茫,進過提示,引導,討論,交流,孩子們漸入佳境,課堂氣氛活躍。
需要思考的問題和改進的地方:
1.學生課前的預習不是很充分,對作家作品的理解不完全到位,所以預習反饋很重要。
2.由于時間限制,課堂前松后緊,對山中奇人奇事的賞析不太充分。
3.馬克吐溫的語言幽默很有特色,本課時對作者的語言品析設計較少,可以推薦學生課下閱讀馬克吐溫的相關作品,厚積而薄發,只有充分閱讀,深入思考,提升文化底蘊,才能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在我擔任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了,這段時光讓我逐漸了解了這個地區這個階段學生的情況。最初,我對學生的情況把握不夠準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學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教學實踐中,我逐漸發現了一些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成為我未來努力的方向。
1、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①學生基礎較差,存在較多錯別字和拼音錯誤,發音不夠準確,同時也有一些知識點尚未掌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特別是生字拼音的教學是必不可少的,這不僅體現在書面表達中,也會對口頭交流產生影響。語文教學既包括書面表達,也包括口頭交流,因此生字拼音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只是為了迎合考試而教學,那將偏離語文教學的本質。此外,練習中可能涉及到一些老知識點(如成語積累等),如果學生不了解,我會適當進行講解。
②學生在表達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有時候雖然心里明白答案,卻無法準確用詞表達出來,導致與原意有所偏差。在寫作過程中也同樣存在這樣的情況,缺乏豐富的詞匯儲備,難以運用恰當的詞語來潤色文章,導致作文顯得枯燥乏味。這說明學生的詞匯量較為有限,平時閱讀量不足。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讀優秀文章,積累優美詞句,提升詞匯量,同時開展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③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閱讀速度慢。一篇課文他們閱讀完了后,沒有深入地思考文章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缺少概括文章的能力,閱讀速度比較慢,往往耗費很多時間。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就明顯提高,在閱讀速度的基礎上做到快、準、狠,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校效率,不然學生的基礎仍然原有階段,絲毫沒感到自己在進步,讀過了哪些書?取得了哪些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不僅注重課內的文章,更重視課外閱讀的能力,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在教材方面:
①教材中可能會出現一些較難理解的內容,對于這些內容,老師可以適當地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在解釋時,老師不需要深挖細節,問題可以設計得簡單一些,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知識相結合,以便學生更容易理解。
②教材中的一些研討與練習題難度較高,教師在引導學生做題時需要靈活處理,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性地進行指導和解答,不能一刀切。要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水平,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讓他們在適當的難度下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美好情感的形成,塑造健全的人格。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更加強調人文性,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中汲取正能量,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樣,學生不僅能夠獲得知識,還能夠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品德修養。
④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因為新課程教材涉及的內容更廣泛。我們需要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語文教學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它旨在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提升他們的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能力。在我的教學中,我將注重打好基礎,激發學生潛能,促進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后,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主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教學《詩經采薇》一課時,我讓學生自己上講臺講課。因為要做小老師,學生對課前的預習工作做得比較充分,并做好預習筆記,取名為《學記》,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板塊:學有所得,考考大家,向你請教。上講臺的同學可以得10分發言獎,主動發言的得5分,被點名發言的得3分,開小火車輪到的'得1分。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第一個上講臺的是龔雙雙同學,她向同學們闡述了詩歌的基本意思,表達的主要情感,基本解決了本課的重點。勇氣可佳。王曼奇提出了一個難點:語氣詞“思”的獨特用法,教師點撥:“矣”、“依”、“思”、“霏”四個字的巧妙壓韻,令詩歌讀來韻味獨特。經過反復朗讀,學生相繼發現了“楊柳依依”、“雨雪霏霏”疊詞運用,一唱三嘆的效果,今昔對比,景物描寫對人物心情的襯托作用,情景交融的魅力手法。
本節課對學生說比較新鮮,較好地體現了生生互動,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的理念,教學效果良好。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教學設計:第三課時的教學設計重在進行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尤其設計“探究”環節的多元理解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樣寫父愛的文章為什么《背影》卻經久不衰呢?探究這個問題,就是見仁見智,可以眾說紛紜!學生可以進入深思的氛圍,這是課堂設計中老師的預想。可是,學生未必能探究出所以然來。因此,本課時對以“動情點”為題目為線索,緊扣“精彩的瞬間”來細加描繪(聚焦特寫),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中心-------主要采用點撥、誘導的方式并由老師講清講透,讓學生有一個幡然的“頓悟”。
在適宜的場合老師總結
(1):“新奇留意”是本文的經典之一。本文質樸的特點也是得到大家公認的,有人說,沒有《背影》的細膩描摹、沒有質樸的語言就沒有背影的全部風采。因此,老師指導大家再次走進文本,感受本文質樸的特點。(重點從語言上突破)。
老師再次總結
(2):“質樸傳情”是本文的經典之二。當然,學生可能還會從其他方面來品評《背影》的魅力。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加以肯定。接下來,老師再次以情感激發同學的熱情,增加感染點。賞讀父親寫給孩子的一句話,體會深沉的父愛。“情感奪人”是本節課的又一重點。親身體驗、感受獨特的`個性化的父愛,在次基礎上完成以“父愛”為話題的作文。反思:本課時的教學基本上實現了教學設計中的重點,實現了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了的頓悟并在課堂中能收到真實的父愛體驗。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刻畫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環境,借景來表達自己在貶官生涯中孤寂凄涼的心境。我認為像這樣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可以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因此我決定在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領會文章的借景抒情的寫法。我以向導的身份,以課后訓練一"發現石潭——潭中風物——潭水來源——潭上氛圍"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起游覽小石潭。
課堂上我豪情滿懷,由介紹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憂和喜的心態變更,引導學生從"動靜結合","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借景抒情"等角度解讀課文,一路領著學生欣賞作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入情入理,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進。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訓練:外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游覽景區,假如請您作為設計者去設計景點,你會怎么設計學生也設計了不少貼切的景點名稱:"聽水徑","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臺","看溪亭"……
可是第二天上課時我卻發現同學們朗讀不過關,有讀破句子的現象,對一些字詞的理解也有錯誤。雖然后來進行了補救,但我覺得效果不是那么理想。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發現主要問題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疏忽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根本環節。他們畢竟只是八年級的學生,接觸文言文還不多,再加上我所教兩個班的學生有85%以上都是外來民工子女,不僅語文根底單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學習慣,所以他們的文言文語感很差。
第二,基礎知識落實的還不到位,這對課文的朗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文言文的閱讀要建立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只有弄懂了課文意思,讀起來才會連貫,流暢。否則的話,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都將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三,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部分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查閱資料,自學課文的.能力,在經驗中也具備了寫作方面的一些知識,例如"動態描寫,靜態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借景抒情"等。但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始終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理解和概括,包辦代替。盡管我講得很到位,但學生還是簡單的接受而沒有自己的內化,吸收過程。
以后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還是要注重朗讀和字詞的教學,不能忽視這類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落實。另外,文言文盡管不如現代文那么明白曉暢,但學生仍然應該作為學習的主體,給他們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機會。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我的第一本書》是詩人牛漢寫的一篇散文隨筆。作者通過對“第一本書”的故事的追敘,寫出了自己對20世紀初中國遙遠的鄉村荒寒、蒼涼的苦難生活境況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受。牛漢對自己小時候讀到的第一本書的情愫也是如此,盡管這只是’一本簡單的一組畫’,曾經凄慘地’簡直是一團紙’。但沉淀在心底,隨著歲月的牽扯卻不斷地醞釀著。這份體察和感受對人的啟發和教育是顯而易見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遠,今天的學生很難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蘊含的意義。為了讓生活在陽光下的學生能認識這份生活,感悟這份生活,從中獲得情感上的教益,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幾個教學環節,以期達到利用文本對學生進行苦難教育和情感教育。
一、篩選信息,感受作者對’第一本書’的獨特情懷
文章故事性很強,易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設計這個環節,就是要吸引學生的興趣,首先從內容上整體感知,了解“第一本書”的故事,體會其中深藏著的那個時代的苦難生活。所以在復述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第一本書”這條線索,講述與第一本書有關的人和事,從中感受生活的苦難。
二、研讀文本,感動溫情
苦難的生活是牛漢心中抹不去的沉重記憶,而在這記憶里有值得牛漢崇敬和贊美的,那就是來自于人間的溫暖和友情,還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樂——人與狗合演“雙簧戲”的情趣。這里是讓學生體會苦難生活中總會有使人感動的亮色,激發學生認識生活,思考生活,熱愛生活。因此,在此環節中,我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文本,在感受苦難的'基礎上感動故事中的溫情。
三、認識生活,思考人生
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學生體會生活的苦難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及生命樂趣,珍惜今天的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激發學生對生活和人生的熱愛。
新課程標準中就指出我們的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用教師的解讀來代替學生自我的解讀這樣的弊病。閱讀教學中要改變的學生的學習方法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產生個性化的自我閱讀體驗,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現實中,缺乏自我體驗的能力,抓住閱讀權不放。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本文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傳記作品中可以獨立成篇的一節。作者用他力透紙背而又妙趣橫生的文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世界級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學習這篇課文,我們猶如與兩位大師對話交談,悉心品味,自然能體會到文中豐富而深厚的人文內涵。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醉翁亭記》是我很煩的一篇古文,我也知道他是古文中的經典,也知道這一冊中的很多文章都是游記的文章,都是我們的經品,可我還是很怕教它。可課文由不得心情,還得教呀。文言文我最怕去翻譯,一句話一句話地去翻譯給學生聽,學生聽得很煩,我自己講得口干舌燥,沒有多大的效果。可文言文要的就是要會譯句子,解釋詞語,這可是一件很煩人的事,費力去做吧不討好,而且又得不到學生的歡迎,真是苦惱。于是我開始尋找擺脫苦惱的方式。
今天就上了這樣兩節悶的課,在11班講課的時候,開始還好好地,我想這樣構思,先請同學分好組,兩人一小組,參照翻譯書去自主翻譯,把不懂的問題圈出來。接著再提問,由學生搶答。哪一位同學搶答上就給哪一位同學加分。想法不錯,可操作起來很是失敗。我就剛開了個頭,就被我自己給夭折了,我剛請完第一組黃希雅提問,結果搶答的聲音雜亂無章,我很焦急,自己去回答了,后面也沒有去組織,沒有去再嘗試,而是自己把第一段給翻譯了,真的是很費力,很不討好的一件事。下了課我就開始思考,下節語文課如何上呀,這樣子沒有辦法,我接著改變了一下,請同學把三四段一句話一句話地去譯,譯是譯了,可我沒去分析,一是先由學生找出同學在譯文中的錯誤,其次是我說出本句中的'重點字詞,結果呢,也是一團亂。學生在亂哄哄的情況下上完了這一課,很是失敗呀。
接下來12班的兩節課,我想可不能這樣上了,可有什么好辦法呢,使文言文上得有生有色。也是誤打誤撞吧,在學生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腦中閃過這樣一個想法,分成四組,每組選一人背誦一段,可以給三次幫助機會。然后其它組同學考這位學生的翻譯這一段。不帶課文不帶參考書,可向本組成員求助三次。在這樣的想法下我行動起來,我先讓同學分組背一二三四段。接著我請同學來背,一組楊志祥,背得不錯,不過再解釋的時候就差了些,不過算是過關了,同學們的反響也很熱烈,接著鄧琦琪,后來是劉璐璇,都不——學生自己去考學生,問學生,在問的過程中他們自己反而完全調 動起來,這是非常 好的。這種方式值得我自己去學習。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列夫托爾斯泰》一課大約有3100多字,全文只圍繞托爾斯泰的面部進行描寫,這樣的文章細心的孩子自然能夠看下去,但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看不了一半就不喜歡讀下去了。怎樣才能調動大家自覺閱讀的興趣,并且靜下心來,品味文章的寫作成功之處呢?我想到了以下的方法。
1。運用教材前面的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材前面的圖片是托爾斯泰晚年的一張照片,看起來雖然還是毛發叢生,但因為全部是銀白色的了,“因而顯出幾分慈祥可敬”。我首先讓學生們好好觀察這張照片,讓大家做個假想,“請大家大膽的想象一下,這是一張托老先生晚年的照片,如果他年輕30歲,你覺得會有怎樣的變化?你看到年輕的托爾斯泰,會有什么感覺?
學生一邊看一邊想一邊就已經笑出來了,大家紛紛表示,這實在不是一張讓人舒服的臉。“太難看了!”
2。運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聽到他們的'評價,就會提出下一個問題:“這張臉也算是個性十足了,特點十分突出,如果讓你來進行外貌描寫,你覺得你能寫多少字?你會從哪些方面入手來寫?”學生有的說自己能寫200字,有的說還能多些;有的說要寫他的大胡子,有的說可以寫寫他的眼睛和胡子。這時候我會說,“有一個人比你們寫的都多些,他寫了三千多字,你們想不想看看他是怎樣寫的比你們好的?”
這個問題一旦問出后,一般情況下,學生都會迫不及待的翻開書,不用老師再多說什么,就要主動閱讀了,這時候,老師不要提問題,因為這一篇文章讀一遍是遠遠不夠分析課文的標準的,等學生讀好一篇課文后再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讀第二遍課文,邊讀邊思考,這篇文章才會上起來輕松,上下來成功呢!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我今天在上完《岳陽樓記》這篇課文之后,感覺得教學效果還可以,為此,把自己的教學反思寫出來,談幾點自己的認識和思考,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我運用了“組合”學習法,注重各種形式的組合:
1、內容的組合。教學中以教材內容為主、適當引進課外內容;教材內容中以單純性理解為主,適當插入思辯性內容。
2、方法的組合。教學中以誦讀為主,配合以討論法、問答法、講析法,注重新課的導入。
3、程序的組合。教學中以循序漸進的推進為主(導入、讀講、辯異、歸納等)步驟環環相扣,同時注意適當重復和迂回,歸納中的內容就是“讀講”內容的深化。
4、節奏的組合。主旋律是學生的誦讀,反復讀并且不斷變化方式,中間插入其他各類教學活動,使課堂疏密相間、跌宕有致。
二、《岳陽樓記》這篇文章很著名,我參考的資料太多,對岳陽樓、范仲淹的歷史知道的越多,想傳達的東西也就越多,于是教學目標要求也會多,遠遠超過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平時備課,要從學生的低限起步,那么,無論你面對的是怎樣一批學生,都可以激起他們的共鳴,否則,曲高和寡,只有一部分響應,課堂氛圍自是不佳,也會挫傷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容易形成兩極分化,我總是容易犯這樣的錯,吸取教訓吧。
八年級備課組在教研活動時從我的'教學設計進行總體上的評價:
優 點:對學習者的分析詳細準確;對三維目標的設計也全面詳盡;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媒體的選擇較合理。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引導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讓學生發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在討論中訓練思維,并在課后的作業中得到拓展。
缺 點:“讀”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誦讀的方式很多,針對本課的特點,引導學生去體會文章的節奏美和韻律美應該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時教師的師范朗讀就顯得尤為重要,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文言文的學習教師應指導學生多積累字、詞、句以及重點句、難句的理解等;還要收集與課文有關的材料,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這方面,我好像做得多了些,有些替學生包辦了的味道。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死有關人與自然關系的主題單元,下面我將選取的是《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談談自己個人的些許體會。
都說語文教學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但真正要將兩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談何容易。特別時在面對《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之類篇幅較長的科技性散文時,一不小心就可能將一篇原本血肉豐滿的文章肢解“切片”,用一些程式化的冷漠的分析取代其實充滿情味的語言感受,使得語文課淪為不倫不類的環境保護課,甚至是思想品德課,不僅沒有起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連工具性教育都達不到。在《敬畏自然》一課中這個問題已或多或少地體現了出來,整堂課顯得氣氛沉悶,學生的學習興趣低迷。因此,我在設計《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案時,特別注意了對學生個體體驗的鼓勵和引導,盡量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灌輸給學生科學的素養之外不忘學生語言、人文素養的培養。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了開好頭,我費了許多的心思。
首先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在黑板上貼了四幅關于羅布泊的彩圖,同時故意沒加任何詮釋性的'文字以引起學生的想象。
接著開始上課了,我在前幅圖下面一一做了注解,分別是“羅布泊優美的春天”、“羅布泊旺盛的夏天”和“羅布泊成熟的秋天”,留下第四幅圖讓學生命名,結果絕大部分學生都自然而然地用了“羅布泊寒冷的冬天”這個名稱。于是我就讓學生各自從圖畫中找命名的理由,這時所有的學生都活躍起來,就連平時上課一聲不響的幾個人也在交頭接耳地小聲討論著。學生們紛紛爭著舉手要求發言,其中有一個學生的意見贏得了最多的贊同:因為畫面中雖然陽光燦爛,卻是一片的了無生氣,甚至都感覺不到一絲聲音的跡象,讓人平生一股寒意,正如同冬天里的萬物蕭條,一片死寂。
第一步既定目標已然達到,我又順勢推出了第二步驟,告訴學生其實前面三幅都是假的,是人們想象出來的,而只有第是幅才是現實中真正存在的羅布泊!聽了我的話后,所有學生都剎那間從剛才的喧嚷中沉寂了下來,馬上有些反應快的人會意地笑了,有些人則仍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顯得疑惑不解。最后我用一句簡短的語言加以點評:“羅布泊就像是一位見證了歷史滄桑的老人,經歷了生命的萌芽、旺盛和成熟期后,現在已經到了行將就木的晚年,所有的生機都已經消逝了”,并由此正式引導出課文“消逝的仙湖”,完成了第一個導入的環節。
接下來,我便按部就班地以生命的消逝為主線,通過尋找、分析具體的語句來梳理出曾經的羅布泊仙湖與現在的羅布泊戈壁之間的巨大反差。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個事先沒有預料到的小插曲:一個學生找出了文中的一句話——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軀,似在表明胡楊在生命最后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是向誰伸出求救之手!
對于這句話我本來只打算稍加解析,但這個學生不僅找出了這句話,還在課堂上深情地朗讀了一遍,引起了所有學生的注意。鑒于此,我馬上把原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轉向了對這句話的分析,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我先讓學生通過分析其中比喻、擬人修辭手法來理解這句話反映出來的現在的羅布泊荒涼、死寂甚至恐怖的氣息。
第二階段,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句子,借此體會作者深切而且強烈的惋惜、無奈、悲涼的思想感情。
第三階段,由于直抒胸臆是本文很重要的一個語言特點,我就以這句話末尾的感嘆號為切入點,讓學生去尋找其余的感嘆句,也讓教學又回到了原先的預定軌道。
很快,有的學生找到了文章第25段的“這出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我先故意挑選了位女學生來讀這句話,不出我所料的是,這個女學生一下子還不太放得開,只是中規中矩地念了一遍。她讀完之后,我適時強調了結尾得感嘆號的作用,并叫了一個平時比較活潑的男生用夸張一點的語氣大聲地再讀一遍,結果這個男生讀的時候特點加重了“又是人”這三個字的讀音,引起了全班同學不約而同的鼓掌贊賞,讓原本慢慢有點沉寂下來的課堂氣氛重新又高漲了起來。我讓全班學生模仿剛才男生的方式把這句話齊讀了一遍之后,讓要求他們尋找更多類似的句子并試著自己去試著讀一遍,然后進行了一個朗讀比賽,課堂氣氛一時如沸水不止,連帶接下來的主題探討環節也是水到渠成地順利完成了。
在最后課外拓展中,我拋出了一則有關于新疆政府正計劃制定策略來改善羅布泊現狀的材料讓學生自由討論。開始時學生大都拍手稱快,羅布泊有希望恢復到以前的美麗景象。我又提了個問題:其實現實中與羅布泊相類似的例子不止一個,文章結尾提到的青海湖和月牙泉就是最明顯的證據。真正在破壞水資源的罪魁禍首是誰?新疆政府是在給誰“買單”?讓學生帶著問題繼續討論之后,終于得出了一個共同的結論,那就是保護水資源沒有人可以是旁觀者,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一堂課上完了,留給了我許多的啟示: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曾在他的《文藝心理學》中提到審美是關于形象的直覺,在這方面多媒體教學可謂是得天獨厚,本堂課在無法使用多媒體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運用直觀的圖片供學生觀摩,比對羅布泊先后的巨大反差,既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又激發了課堂氣氛,可謂一舉兩得。而且本堂課中我切身體會到了學生的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因為有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以及良好的反應,課堂氣氛“一波三折”,整堂課有如一場波瀾起伏的音樂會般美妙動人、余音繞梁。另外,語文教學需堅持“本本主義”也是一大收獲,聲嘶力竭地喊一些空洞的口號和抓住文本,品讀語言,體味語境,從而把握來把握內涵相比,效果不可同日而語。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我教過兩遍,也聽過一次公開課,教學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課堂大量展示、解說羅布泊古今對照圖片,讓學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過多強調文章主旨的領會。之后發現學生領會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興趣不夠,缺少激情;語文課缺少了應有的“語文味”好像變成了政治課。
最近,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學設計,在激活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增強“語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進。我認為這是我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
為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我做一個優美的課件:生物學家法布樂關于毛毛蟲的實驗。大自然中,有一種奇怪的蟲子,叫列隊毛毛蟲。顧名思義,這種毛毛蟲喜歡列成隊伍行走。最前面的一個負責方向,后面的`只管跟從。法布樂誘使領頭毛毛蟲圍繞一個大花盆繞圈,結果其他的毛毛蟲跟著領頭的毛毛蟲,在花盆邊沿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圈。這樣,整個毛毛蟲隊伍就無始無終,每個毛毛蟲都跟著它前面的毛毛蟲爬呀爬,周而復始。直到幾天后,毛毛蟲被餓暈了,從花盆邊沿掉了下來。這一精美的畫面告訴學生毛毛蟲的失誤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斷,盲目跟從,進入了一個循環的怪圈。由此導入本文:人在有些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一設計確實有列于豐富學生的見識,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除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還應立足語文本位,語文意識,強化教學本文。為此,我在讓學生很快的領會文章主旨的同時,緊扣文本,強調字、詞的學習,揣摩語言,要求學生探究作者在寫法上的四大技巧:1、對比手法;2、擬人手法;3、排比手法;4、直接抒情。學完之后,配以鞏固練習,以使學生真正將知識轉化為技能。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優點是:
1、采取自主學習的方式處理基礎性知識,學生對基礎文字的掌握較好;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流暢,思路清晰。
不足及改進方面:
1、由于學生對人類在征服自然過程中的負面影響認識不深,應讓學生課前多搜集有關自然美景及人類征服自然活動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教師再結合課件增強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直觀感悟。如此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對課文的深層理解。
2、講解過程中,教師過分注重學生的領悟,促使文章分析的不透徹,學生的主旨把握的不好。
3、教師自身文化底蘊不夠,對教材挖掘的不深。
所以,今后在教學過程中,我要繼續加強學習,多聽課,多讀書,不斷豐富自身的業務知識,以便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能力。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小石潭記》課前讓學生進行了充分預習,并且有很多學生已經會背誦了,所以課堂上,我只是帶領學生簡單的翻譯了課文和賞析了語言的美。過后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對很多語句不理解。由此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學,就是要求我們要從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其次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13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2-14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5-25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3-19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2-23
【合集】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1-08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5-10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推薦]05-25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4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