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集合】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自從新學期開學到現在,總感覺學生的學習氣氛不進狀態。要么課堂氣氛沉悶,要么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課堂上的學習效果非常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情況?
學生是有惰性的,在一個月的假期中,養成了懶惰的習慣,在家中自由散漫慣了,開學一個多星期來,有一部分學生還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加上近段時間,流感導致了許多學生感冒,請假回家的學生比較多,班中紀律不好,故而學習氣氛不好。對此,應該加強紀律,嚴格要求,讓學生盡快的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把心思盡快回到學習上來。和其他任課教師統一思想,共同想法,共同努力,認真上好每一堂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列夫.托爾斯泰》這篇課文已經學過一節課了,然而,當提問學生字詞時,有的學生竟然還錯了很多,真的讓我很吃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到底哪里去了?我總結了如下幾點:
老師要嚴格要求,無論是課堂上還是作業要求上,都要嚴格,否則,就會養成學生懶惰的習慣;同時,老師要使自己的課堂生動起來,讓學生愿意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班中營造一種好的學習興趣。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活動過程:
(一)活動準備
1.廣泛收集科學家的故事,相關圖片等資料。
2.組成四人合作小組,每人一個檔案袋,準備自評、互評。
3.教師準備科學小品、科學童話,以便引導學生仿寫。
4.學生推舉出3~5人,組成班級評價小組。
(二)操作過程
分三個階段:
1.將科學家如何迷上科學的故事;
2.談自己第一次迷上科學的事情;
3.交流、展示仿寫作文。
第一階段:
小組內交流科學家的故事,以激發每個學生的興趣。
每小組推薦1~2篇,班級交流,以便資源共享。
(這一階段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
第二階段:
小組內自由暢談第一次迷上科學的故事,以便相互啟發。也可以談第一次迷上科學是如何受到挫折的。
這一步驟,旨在促使學生回憶自己從童年到少年時代如何第一次與科學結緣,從而重新喚醒和提高對科學的興趣。要注意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學生自由暢談。
(這一階段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要提出口語表達的要求)
第三階段:
教師提供科學小品、科學童話等例文。學生范讀、聽讀。
根據自己迷上科學的故事和同學的'啟發,思考自然之謎,仿寫一篇探究科學的作文。
考慮課堂時間的有限,可在課下提前將教師及學生準備的仿寫的例文,發到每一小組。例文以四、五篇為宜。不限制仿寫的例文,可從中間經小組決定任選其一。要求每位學生都要完成一篇仿寫作文。
1.學生范讀一兩篇例文,其他學生聽讀。
2.小組內交流自己仿寫的作文。自評、互評。
3.每一小組推薦一篇優秀作文在班級交流,讀給全體學生欣賞。學生及教師給予評價。
4.課后選擇優秀作文在班級黑板報中展示。
[活動反思:]
通過“科海泛舟”的綜合性學習,激發了學生熱愛學生的興趣,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對科學的全面認識。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有自主情感的體驗,有合作討論的收獲。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有機的結合,閱讀、口語交際、寫作有機的結合,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語文素養。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本文是郭沫若歷史劇《屈原》中的一個片斷,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靈獨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詩,文章通過對風雷電的呼喚表達了主人公對光明和渴望和對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現的一系列事物都有著象征意義,這是學習本文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
背景介紹很關鍵。第一課時我先讓學生介紹和課文有關的文學常識,如戲劇的知識、作者情況和主人公屈原的相關信息(提前布置學生回去搜集),
朗讀是學習的重要方式。“語調、語氣處理的好。”“太有感情了。”經大家這么一說,我問道“那你從我的朗讀中聽出了什么感情?”學生舉手人數眾多,發言踴躍,有的說“一種強烈的憤怒”,有的說“對好的事物的追求”,并通過互相補充,歸結為是對“光明的熱烈追求和向往。”
象征手法的運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如風、雷、電、土偶木梗等形象象征了什么;比喻、擬人、反復、排比、呼告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感情表達更突出。“因為文中反復在大聲地呼喚風雷電,而風雷電代表的`就是光明。”品味語言是本文的亮點和重點,學生可以抓住一點來品味。
其實在我們的課堂上有時不經意間的一個火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當然前提必須是教師要充分地備好課,將教材的內容裝到腦子里,只有這樣才會在思維的火花閃現時及時抓住并有機地融會貫通。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這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個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而《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體現了汪曾祺散文“小敘事”的特點。文章信筆寫來,從容閑適;文筆自然生動,語言平實有味。所寫內容雖然簡單,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寫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一、準確理解和領會教材是合理的教學設計的前提。所以在備課時,我從這一單元的主題以及課文特點入手,制定了如下幾個目標:
1、了解各地端午風俗,了解作者家鄉獨特的端午風俗,體會作者的情感。
2、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散文閑適自由的創作風格。
3、揣摩語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語言特色,學習本文傳神的寫法。力求在課堂上完成目標,讓學生能自主學習,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的設計教學注重如下幾方面的安排。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調動讀書的積極性。在上課一開始,我就以體現思鄉情感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導入,讓大家產生一些聯想,馬上融入一個思鄉的氛圍當中;在接下來的整體感知中,我則用“作者家鄉有哪些風俗,為什么作者僅對家鄉高郵的鴨蛋情有獨鐘?”這個問題引入閱讀。因為關于家鄉風俗生動文字淺顯,所以我沒有講解,只是讓學生自由朗讀,在書上勾畫,在讀書基礎上把這些風俗找出來;在總結完作者家鄉端午的風俗后,我還以一些課前準備的有關端午節的小飾品,與課文介紹掛鉤,提起同學的興趣,以求營造一種端午過節的氣氛,同時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體驗。
2、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從文章出發,在自主探究這個環節中以語言為教學立足點,關注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和積累。首先引導學生朗讀、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詞語句子,使學生深入領會文中的思想情感。接著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合作探究,體味好詞好句。學生在朗讀討論后,找到了許多體現情感,以及語言特點的句子(比如:對比、字詞生動、文白夾雜等)。語言離不開生活,為了讓學生的語言發展得更好,我讓學生在分析時先朗讀,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這時我適當地給予一些評價、點撥。比如:在體會作者對家鄉鴨蛋的自豪之情時,學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鴨蛋與家鄉鴨蛋那對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夠到位。我提示說:“作者還有哪些話沒說出來,意猶未盡呢?”教學就轉入了情感體會,學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調、神態、領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別的地方的鴨蛋哪里有我們高郵的鴨蛋好,還是我們高郵的鴨蛋是真正的鴨蛋。”再如,說到文章為什么引用元稹的詩句”除卻巫山不是云”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引用文言詩句的作用,我結合了以前學過的《春》這篇課文,提問說:我們以前學過哪篇課文的引用使用得較好,好在什么地方?學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簡潔、凝練。而語文課堂教學就是在這種探究、品味、互動的過程中來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語言的賞析能力。
三、注重課文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學中為了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注意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精神,引導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使語文教學更加鮮活,更加有趣,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與體驗,我適當地擴展教學范圍。在分析體會完課文的情感、語言后,把作者對家鄉高郵的感情與同學們對南京的感情聯系起來,利用講述南京的民風民俗、風味小吃,很自然地由作者對于家鄉風味小吃鴨蛋的自豪感引入學生對南京的風味小吃的一種自豪之情,并趁勢讓學生自己嘗試寫一種南京的風味小吃,以達到聯系實際,情感升華的目的。而且學生的.寫作超出了預期效果,雖然篇幅較短,但卻寫出了南京小吃的特色,很有感情色彩,從學生的反饋中也得知,學生對著這環節感觸較深。
四、雖然在備課時經過了精心準備,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處:
一、在主題情感的挖掘上不夠到位,還要加強朗讀教學。我對“為什么以端午的鴨蛋為題”這個整體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夠,為了進入下一個環節,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因此,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未讓學生很好的展開討論,感受不夠深入。在分析體味語言時,有些同學的發言未盡,也是輕輕點過,未讓學生暢所欲言,挖得不夠深。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表達。
二、在知識點的歸納上、在板書的設計上缺乏完整性。板書的得出比較急,不夠自然,應該因勢利導,而且板書過分注重情感的表述,整體性不夠。同時,在學生品析完語言后,未能做及時完整的歸納,知識點的體現也不夠系統。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引起注意、重視。關于語文的教學設計,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本著這一原則,我在設計《端午的鴨蛋》這課時,也是以此為出發點的,重視探究性閱讀過程的指導,并抓住幾個主要問題,適時、適度地巧設妙問,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情感的把握更準確,發現和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進行較好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在語文組各位老師的幫助下,我基本上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同時也有很多的收獲,也更加深了對于新課標的理解,謝謝各位老師的指導。我想,自己平時還應多學習,多積累,爭取在新課改中努力創新,進一步實現新課標的精神。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這是兩首清麗流暢,極富浪漫與抒情的散文詩,愛與美的主旋律回蕩其間,令人陶醉不已。我抓住這一特點,從文學欣賞的'角度安排教學環節:聽讀感知——品讀欣賞——美讀體驗——模仿創造,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對課文的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學習創造。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能使學生享受到審美樂趣,受到情感熏陶。教者“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將課堂上大量的時間給予學生去自主地品讀探究,然后讓他們在合作交流中取長補短,分享智慧成果。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胡適對母親的愛、母親對他的愛滿溢于全文,這是學后的最大感受。雖然作者的筆調很平實,并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與歌功頌德,但是正是因為它的平實,所以才令此篇散文的光彩持久、柔和。看到他的'母親想到自己的母親,雖然我現在早已成家,但她對我的關心更甚從前,每個星期的吃、用都是她準備好給拿來。昨天是二月二,打電話說給送糖豆。我說太冷別送了,但她堅持。我知道拗不過她,下午頂著風和爸一起除送來糖豆還有調好的餃子餡。我無言,這就是一個母親對子女永遠的牽掛與愛吧。愛,這是世間最美好的東西,是我們感情中最最寶貴的發自內心的情感,是我們生命中完整的一部分。
我想如果一個人缺失了愛與被愛,那么他的人生會有多么的的遺憾與不堪啊!在胡適平實的筆調中見識了世間偉大母親的一種,這使我更加地珍惜、感恩現在的生活與所擁有的一切。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本學年我擔任了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八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八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鉆研教材、了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后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了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后及時反思、小結,在后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么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后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只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沖破瓶頸,創造一片新天地。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1、這堂課體現出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思想,達到了全員參與,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的目的。
2、開放性強,尊重了學生的人格,開發了學生的潛能,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例如:自己動手實踐,用自己語言描述等。一開課就設計一個親自動手的氛圍,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課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將這一設計貫穿整堂課,使本文內容理解起來顯而易懂。允許學生各抒己見,允許學生走彎路。課堂上既放得開也收得攏。教學環節形式多變,也適應初中生各種能力的發展需要。
3、在這堂課,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摒棄說文解字的傳統教學方法,以輕松愉快、有序和諧的方式組織學生探討并有所發現,自然得體。通過朗讀,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又提高了自己理解、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4、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協同,使教學目標在學生身上得以實現,努力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知識引導者和交流的對象,達到合作創新、求異創新的效果。
5、另外,我想:把培養民族自豪感的大目標融入具體課堂教學中,也可收到文道統一、教書育人的效果。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做老師已經整整十年了,職業熟悉度麻痹了曾有的熱情。9月22日,一場語文教學比賽激活了從前的教育情結。課后,心中一直承載著重壓,也許到了不吐不快的時候了——
第一份重壓來自課堂。
一直困惑,如何對語文課堂知識進行“分解”,如何對知識進行化難為易的處理,如何在梳理之后讓學生愛上語文。《信客》教學的第一環節中,我進行了三次知識分解嘗試:第一次是為文章的四個部分擬小標題,結果失敗;第二次復述文章的主要情節,結果失敗;第三此次歸納文章動人的故事,結果依然失敗!我茫然了,難道課改之后的語文教學已經無需如此的梳理了嗎?
隨之而來的思索令我更加困惑,如何對語文課堂知識進行“匯總”?依然是《信客》一文,我一直想找到一個能夠以點帶面,貫通全文的`切入點,但怎樣的嘗試都無法達成心愿。最后,一位恩師指點我,可以從課后的一個問題入手提挈全篇,問題是:年輕信客死后為什么留下遺愿,要與老信客葬在一起?問題看似簡單,竟把全篇的精華串連。欣喜之余,我懂得了:原來在語文教學領域,我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第二份重壓來自課后。
一位老師告訴我,每一節課后都問問自己,學生從這節課學到了什么?說實話,很多時候我不敢問自己這個問題,因為無法面對良心的拷問。《信客》之后,我不得不問自己對學生的給予,結果汗顏不已,因為我無法給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說法。也許除了語言的熏陶、形象的積累之外,那節課我給予學生的真的寥寥!
于是我為自己追加了一個問題:《信客》的賽課令我學到了什么?概括說來只消兩個字:震驚!為了一節比賽課,我會查那么多資料,進行那么多的嘗試,不妨回頭看看日常的語文教學,不外乎就是看看文章,讀讀參考,想想技巧,之后便欣然登場了……有多少節課留下過遺憾我已經說不清了,現在想來除了震驚也只有震驚了!
賽課已經告一段落了,但我卻有了終生難忘的收獲:我知道,該怎樣做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八年級期末考試結束了,針對這次考試情況,對本學期的語文教學我做如下反思:
一、平時認真教學,勤勤懇懇。期末定好計劃,扎實復習。
二、考試中反應的問題
(1)期末基礎知識的復習雖然有目標、有計劃,有安排,有落實,但沒有針對性,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關注不夠。
(2)古詩文背誦默寫仍存在不該錯的錯了,寫錯字別字情況仍是很多。如:“箸”字寫“著”。
(3)綜合性學習的課有上,但似乎無效。
(4)詩歌教學過于單一,只注重讀背。
(5)文言文教學中對文本的引導和理解沒有注重。
(6)現代文教學中指向有錯,仍是教內容為主,忽視了結合教本引導理解形式的運用。
(7)作文的指導不到位,不夠細,沒有片斷的專項訓練,以致作文不具休、不豐滿、不生動。
總之,我們的教學就是仍不夠有心、用心,常常忽視學生實實在在的.問題。
三、下階段具體教學對策。
(1)今后基礎知識的教學要有目標、有計劃,有安排,有落實,更要針對性,各方面的知識要融入文本教學中,滲透期間,自然領會。
(2)古詩文背誦默寫的檢查鞏固,要在平時抓起,學前背,學時檢,學后練。期末是再進行必要的復習。
(3)綜合性學習要以活動為主,課前有計劃,課中有活動,課后有總結反思,談收獲。
(4)詩歌教學進行大力整改,從目標到過程,要結合技法,把握情感,注重朗讀,深入理解。
(5)文言文教學除了掌握詞意、句意,更要注重朗讀和對文本的引導和理解。
(6)現代文教學將以教本為載體,重視引導理解文章形式的運用,如結構、語言等。
(7)作文的指導將討論制定出片斷的專項訓練,讓學生的作文具休、生動、豐滿。
總之,我們的教學將要更有心,更用心,真真切切站在學生角度結合自己實力上好每堂課,做一個有紅心的老師。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教學設計:
第三課時的教學設計重在進行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尤其設計“探究”環節的多元理解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樣寫父愛的文章為什么《背影》卻經久不衰呢?探究這個問題,就是見仁見智,可以眾說紛紜!學生可以進入深思的氛圍,這是課堂設計中老師的預想。可是,學生未必能探究出所以然來。
因此,本課時對以“動情點”為題目為線索,緊扣“精彩的瞬間”來細加描繪(聚焦特寫),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中心-------主要采用點撥、誘導的方式并由老師講清講透,讓學生有一個幡然的“頓悟”。在適宜的場合老師總結(1):“新奇留意”是本文的經典之一。
本文質樸的特點也是得到大家公認的,有人說,沒有《背影》的細膩描摹、沒有質樸的'語言就沒有背影的全部風采。因此,老師指導大家再次走進文本,感受本文質樸的特點。(重點從語言上突破)。老師再次總結(2):“質樸傳情”是本文的經典之二。當然,學生可能還會從其他方面來品評《背影》的魅力。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加以肯定。接下來,老師再次以情感激發同學的熱情,增加感染點。
賞讀父親寫給孩子的一句話,體會深沉的父愛。“情感奪人”是本節課的又一重點。親身體驗、感受獨特的個性化的父愛,在次基礎上完成以“父愛”為話題的作文。
反思:
本課時的教學基本上實現了教學設計中的重點,實現了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了的頓悟并在課堂中能收到真實的父愛體驗。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本單元課文有散文,也有小說,都是敘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
學習本單元要求熟讀這些課文,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所追憶的保姆,雖是一個粗人,然而質樸、善良、熱心。魯迅深情地抒寫了對這位勞動婦女誠摯的懷念。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畫父親的“背影”,著力表現父親的愛。在禍不單行、陰云籠罩、哀愁焦慮的日子,父愛顯得異乎尋常地感人。文章中的敘述和描寫都恰到好處,樸素的語言表達了真摯的感情。
李森祥的《臺階》以農民的兒子作為故事敘述者,敘述父親為蓋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現農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為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雙重感情色彩。
楊絳的《老王》寫自已與車夫的交往,寫車夫艱難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
余秋雨的《信客》寫了兩代信客的命運,著重刻畫一個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贊美他任勞任怨,誠信無私,善良寬容,說明無私奉獻的人總是能贏得敬重和愛戴的。
學習本單元還要求從中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體會人物描寫的作用,揣摩語言的特點,從而提高描寫能力。如楊絳在《老王》中,為表現老王生命衰竭的狀況,寫道“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
學習本單元要求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就是初步感受語言風格。語言特點是由作品的題材、描寫的對象決定的。要著重讓學生明白,用什么語言要看寫什么人、什么事。要總結五篇課文語言的共同特點,讓學生領會,使用語言要在樸素自然的基礎上,融進典雅的書面語,這是提高語言能力的正道。
學習本單元還要求學習作者寫人的方法,可以選擇一個感人瞬間表現人物,與可以選擇多件事寫人。運用這些手法表現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大膽發現,大膽表達,相信會讓我們筆下的人物更具個性。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在教胡適的《我的母親》時,我課前讓學生欣賞了滿文軍的歌曲《懂你》,有的同學不自覺地跟著輕和著,那樣的投入,那樣的認真,我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母愛,一個飽含溫柔深摯情意的永恒話題,的確,無論是年長年少,還是天涯海角,單飛后心和另一端永遠牽掛的是對母親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胡適的人生經歷,去感受對愛的力量。”現在,我們滿懷深情地出聲朗讀這篇飽含對母親感激、懷念的文章。
同學們放聲地朗讀著,不時也動著筆在書上圈點著,可我觀察到,大多數同學只是機械地讀著,甚至有的讀幾個自然段就停下來搞小動作,老師看時在裝模作樣地接著讀,一問,同學們說,反正一會兒老師分析課文時跟上記就行了。哪個自然段老師在結構分析中都有標注,何必浪費時間和感情去讀呢?我恍然大悟,原來學生是這么想的,怪不得在考試中,語段分析看似很簡單,有些學生答得文不對題,我終于明白,學生在課堂上只是充當了“記者”的身份,沒有把自己當作是真正的“學者”,掌握了同學們的動向,我改變了以住的.教學方法,嘗試著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首先,讓學生主動地憑著自己的閱讀敏感去認知,自主地帶著自己的思想去探索,從文中感悟,從文中入情,用“讀”帶動“品”和“悟”。其次,教師不應該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原封不動地傳授給學生,而是承擔著閱讀指導的責任。教師不是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閱讀活動的伙伴和指導者。第三,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使閱讀過程發現、質疑、思考和探索,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使學生成為真正的“讀者”。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今日上詩人牛漢的《我的第一本書》,從課后思考題入手,首先拋出問題,讀完全文后,作者僅僅是寫他小學的一本國語書嗎,還記錄了什么,同學的預習作業里有多種答案,其中答問有虛有實,實者寫“還記錄了父親修補書的故事,上學帶狗的事,爸爸抓我背書的事”等等,虛者則寫“還寫了父子之情,同學之誼,童年讀書之樂,實際這本書乃是人生的`第一課”之類。
然后抓住作者寫作時的情感,通過二黃毛·喬元貞前后的對比,讓同學感受詩人那荒寒歲月里的父子情同學誼和讀書樂。懷有敬重,感激,沉重等情感。這樣全篇貫通,教學條理井然。
倍感一篇文章找到切入點是最佳的導讀。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本學期我擔任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以往教學相比,八年級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八年級是一個分化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基礎仍然要重視,尤其是字詞積累;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寫作方面應該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同時向中考靠近。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在摸索中前進,反思。
一、鉆研教材、了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后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后及時反思、小結,在后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么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后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
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只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沖破以往教學模式,突破新天地。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3-19
八年級語文期末教學反思03-13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3-02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09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2-14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02-15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12
八年級語文《愛蓮說》教學反思04-21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5-25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