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教學反思匯編(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
學生是涌動著無限活力的生命體,是發展的,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我們的教育應是溫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潤物無聲。新課程強調“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情感世界,學習生活,才能撥動學生生命的情弦,我們的教育才會生氣勃勃。
一、想起那善意的謊言
班上有幾位同學語文成績很好,口齒伶俐,性格活潑,語言表達能力強。而有幾位同學語文成績較差,膽子很小,口頭表達能力不強,但也比較聰明。
平常上課我提出問題,總是擔心表達能力差的同學表達不清,回答問題耽誤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總喜歡叫到表達能力強的同學,發言時口若懸河,不斷贏得陣陣喝采;偶或叫到成績差,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同學,語文就是沒有那幾位同學伶俐,顯得有些木訥,招來其他同學的竊竊私語,或一陣嬉笑。對于他們的回答,我對不同學生的評價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對表達清楚,語言明晰的精彩報以贊許的微笑,對表達不清的回答鼓勵補充,雖然多次看到孩子坐下時有些失望,但也沒覺得自己對他們有什么不公。
有一次,我打開孩子們的話匣子,開展了敞開心扉向老師寫句心理話的活動,一個孩子寫道:我不太聽話,得不到同學們的掌聲,老師的表揚,因為我課上發言和作業都沒有小宇做得好。這個學生其實也很聰明,就是不太認真罷了。我忽然意識到,我犯了一個不呆饒恕的錯誤,我傷害了一顆顆幼小的心,我決定要讓這部分學生得到掌聲,得到表揚。
上課時,我就叫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尹懷燦同學發言,總會有些不完備之處,然后叫語言表達較差的鄧林同學補充,就會使整個答案更詳盡,老師就說把這兩個同學的`發言合起來更好了。于是,語言較差的孩子博得了喝彩、表揚、掌聲分享給表達較差的孩子。雖然,他們的回答有些不準確,但我對他們的表揚,其實是善意的謊言,只不過是為了幫他們樹立自信,讓他們獲得成功感。想起那一次對優等生的表揚時,同時又表揚了發言較差的孩子,對表揚能力較差的孩子來說,我善意的謊言幫助孩子們增強自信心,漸漸地他們思維明晰了,能大膽地舉手發言,作業也認真多了,對語文也有興趣了。
二、讓學生愛上語文課
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只有強烈的愛好和求知的興趣,才會在學習中產生良好的心理反映,進入積極思維之中。語文教學得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養學習語文的熱情。
1、情境渲染,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老師能在學生學習新課之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帶領學生登堂入室,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在教學中常用故事、謎語、觀看影像資料、看圖、設置懸念、提出疑問、歌曲、敘述文中重要情節等形式引入新課學習,創設情境,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2、巧設活動,激起興趣
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才會有真實的體驗與深刻的感受,身臨其境與隔岸觀火就是不一樣。活動的形式有說一說、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議一議、辨一辨、游戲、實地采訪、參觀、親自操作等。比如我在教學《一個都不少》時,課文篇幅較長,但內容淺顯,我就采用了演一演情節,先告訴學生想扮演誰,要讀好這種動物的語言,做好動作,兒童都想來當演員,得到獎勵。于是,教室里六種小動物,連同一個馬老師樂開了花,讀的讀,背的背,顛的顛,躺的躺。一會勹,老師選定主持人,學生評委,再現了互相幫助,關愛他人的動人情景。發揮了學生的聰明才智,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3、滿足心理成就感
每個人都渴望取得成功,更何況年幼的孩子。語文課教學應多緞帶孩子們成功的機會,滿足他們的心理成就感。勝利產生興趣,失敗挫傷進取心。我們老師應蹲下身去,站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去評價,去理解,看到孩子們的優點,賞識他們,增強他們的信心。比如那次教學《游子吟》,教學完畢,讓孩子們體會母親的愛。我進行美文賞析,要求孩子們寫小詩贊母親。
讀詩:
媽媽的愛
一個很熱很熱的夜晚,
我從夢中醒來,
媽媽正在給我扇扇子,
汗水濕透了她的衣衫。
啊,媽媽的愛是清涼的。
一個很涼很涼的雨天,
媽媽到學校接我,
把雨傘遮在我的頭頂,
雨水打在媽媽的身上,
啊!媽媽的愛是遮雨的傘。
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吟誦著,我說你知道媽媽的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2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1、對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隨著 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這些流行語的產生本身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后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1. 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
課堂上,教師言罷,教室里立刻人聲鼎沸,場面極為熱鬧。但學生喜歡的方式真的只有大聲朗讀么?這跟教師的導向有很大關系。在小學階段,教師比較強調高聲朗讀,因為,這樣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師檢查。但是,其他的閱讀方式學生難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就明確提出了要 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退一步說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閱讀方式,也不要總強調 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舍棄了。
2. 你學懂了什么 。
教師話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場面熱烈感人。教師或全盤肯定,或蜻蜓點水式評價,不深究,聽之任之。仔細品評,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可謂競相紛呈。然而遺憾的是,教師的種種表現常缺乏針對學生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及在情感體驗上體現 撥云見日 的功力,給人以 神龍見首不見尾 之感。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的形式,而沒有成為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又是從 零起點 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資源浪費。
3. 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
如同在語文課堂中設置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么?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或并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 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 可以嗎?而實際上,我們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師虛晃一槍, 真主意,假商量 而已。教師總是有辦法趕著學生朝設計好的圈子里鉆。
4. 你真棒 。
現在教師視批評如越雷區、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評就會扼殺一個 牛頓 ,夭折了一個 愛迪生 。殊不知,一味這樣只會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 溫柔殺手 。當課堂上激烈爭論的學生期待教師的明辨是非時,教師所給予的 你們都有一定道理 你們都很聰明 就會弄得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己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賞識,只會對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造成誤導。用鼓勵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種方式。然而,我們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賞識的分寸。 什么樣的課堂才是學生最需要的
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學習有認知性學習向體驗性學習轉變。體驗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引導學生對社會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體驗和感悟,從而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到底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我認為主要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自己的情感最豐富。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 人文性 ,其基點就在于 情感 。一個沒有情感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 充滿情感的我 ,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 燃燒的歲月 !
2、尊重 需要 ,注重 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或直觀演示、或猜謎語、或進行質疑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 我要學 我想學 的積極教學氣氛。 激趣 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 變苦為樂 。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師生的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也就是師生間的和諧。教學當中的 情 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 催化劑 ,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 交流的課堂 。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 交流 。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 交流 的課堂,實現 文本對話 、 師生交流 和 生生交流 。
(三)給學生一個 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 展示自己 。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情感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 請、清、情、晴 這組形近字時,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我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學生說: 太陽出來天就晴,應在青的左邊放日,地上灑水就清潔是清,心里有事老想著是情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3
教學本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一些寓言故事來讀一讀,在第一個環節導入中讓學生回憶過去的或者讀過的寓言故事進行交流,拓寬知識面,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充分感知寓言形象是理解、揭示寓言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充分地、自由地閱讀課文,對自己沒有讀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并再全班提出讓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學此環節時,我將學生質疑的問題進行歸納小結,最后落腳再三個問題上:南郭先生是怎樣在樂隊里混的?為什么能混過一次又一次而不被人發現呢?后來他為什么要偷偷地逃走呢?整篇課文的`學習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根據學習要求,再讓學生充分、自由地閱讀課文,并在有收獲的基礎上到小組中進行交流,然后抓住由這三個問題引出的重點句子和詞語理解課文。如“每逢吹竽,他也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伍里充數。”
為了讓學生深刻領悟到南郭先生那不會裝會的丑態,我用老師的朗讀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大膽地發揮自己的現象,把自己腦海里浮現出的南郭顯示描述出來,然后讀出來,這樣將文本語言轉化為形象畫面,課堂效果非常不錯。再理解“講排場”一詞時,我讓學生聯系上下文,找出“排場”再這里是指三百人吹竽的大場面;再理解“濫”字時我又用了選擇字義的方法讓學生理解,這些不同形式地理解詞語的方法都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具有學習的能力,并且注意訓練學生用概括、簡練的語言敘述和回答問題,不要復述課文,體現了教學的文本性和工具性,也充分體現了“授人魚,不如授人漁也。”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4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年高一6班、9班的語文教學工作。這學期的語文課的的教學任務是必修3和必修4的兩個模塊的內容。為了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學期初就根據學生的特點和不同層次,以及教材的編排,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并在落實中不斷調整完善,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下面對本學期的教學情況進行一次小結和反思,以促進今后的教學工作。
一、夯實基礎,溫故知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語文學習的能力。
高一階段對學生來說是個比較重要的時期,尤其是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非常重要,這對將來的高考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從最基本的字詞句入手,引領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并將學習中遇到的已在初中學過的知識點,進行強化復習,然后聯系所學到的新的內容,做到溫故知新。由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差,學習興趣淡薄,通過基礎知識的公固加強,誘發這部分學生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嚴格按照學校的總體教學要求和目標去組織教學,抓好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
學期初,總校和學部都根據上級教育部門的要求,制定了我校教學工作的總體目標和要求,這是教學工作的綱,貫徹落實到教學的全過程中。為了切實地提高語文課的效率和質量,從備課、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到課后輔導,考試等都嚴格認真地去按要求和標準去做,保證了教學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從教的方面給學生的學提供了切實的保障。
三、嘗試“先學后教”的方法,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很重要的,而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而“先學后教”就是適應了這一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自學發現問題,同學相互討論,問題明了,深入探究后,如果還有疑問,教師給予適時的點撥和講解,這樣就可以加深印象。課上,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問題,展開討論,進行評比,極大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四、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擴大課容量,豐富活躍了語文課堂。
我校擁有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因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上網查找和自己制作語文教學的音像資料和課件,使無聲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具體可感,提高了課堂效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比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就先播放了電影《紅樓夢》的片段,營造出一種氛圍,然后再進入課文的學習,效果就好多了。許多課文的學習,我都播放配樂朗誦,給學生一定的熏陶和感染,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技巧。
五、以高考為方向,強化高考意識,明確奮斗的目標。
高一的學生對高考都比較陌生,為此,我就不斷的利用各種機會向學生講解有關高考的各種信息,介紹高考優秀生的經驗與學習方法,往屆的高考語文試卷,使學生及早的對高考有所了解,明確高考的題型,樹立高考的意識,做好準備。
本學期所存在的問題:
一、作文訓練不系統,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不大。
二、課外時間被大量擠占,學生的閱讀空間越來越小,語文學習時間在后半期基本被剝奪。
三、學生的優劣分別開始拉大,語文學科發展不平衡的情況逐漸顯露。
四、語文課外閱讀的處理比較草率,沒有系統指導。
總之,高一語文教學工作已經告一段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將不斷的完善。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5
一、穿越時空的角色體驗,彰顯出展示的創造魅力。
傳統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借助于知識和能力“由外而內”對文本內容進行條分縷析的解剖、解讀,使學生與文本間總隔著一條淺淺的“河”。而讓學生穿越時空,化身為文中的人物,讓他們帶著情感去演繹文本時,他們就會借助于形象,調動自身的理解、情感,結合情緒體驗“由內而外”對文本內容進行有聲有色的表現和表達。案例中,學生化身為赫耳墨斯,從自己經驗出發,伴隨著學習的思考,解釋了“自己”來到人間的原因。作為演員,他們并非“逢場作戲”,搶臺詞,爭鏡頭,而是深入地解讀了赫耳墨斯的性格,以“我”情體人情,以“我”感促反思。同時,在同伴面前的個性展示,也讓他們處于創造的愉快、探索的'熱情之中,由過去對文本的被動解讀轉為主動的探究。
讓學生穿越時空,化身為文本中的人物,在課堂中展示自己的精彩表演時,學生會像演員一樣創造角色,挖掘文本中的“潛臺詞”,生動地再塑形象。文本內容不再是古板僵硬、毫無動人之處的“木乃伊”,而是脈脈含情、充盈著誘人魅力的“維納斯”。
二、訪談形式將教師、學生、文本置于同一個平臺,營造出課堂展示的和諧氛圍。
訪談類節目是以主持人為主導,以嘉賓為主體,圍繞一定主題而展開的對話欄目。采用訪談的形式可以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師生、生生間可以展開平等的思維對話,實現高效解讀文本的目的。
當學生以主持人的身份拋出問題——“您為什么要化做凡人來到人間?”“您當時是怎么想的?”“您能說出此刻您的心情嗎?”……這些問題從“我”出發發問,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文本閱讀、聯系生活經驗解讀文本的積極性。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6
人們總是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面對學生,要想雕琢出潔凈、高尚的靈魂,應該盡最大的努力給予人性的關懷,作為教師,這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事情。在近段的教學工作中,我感慨頗多,茲述于此,敬獻給各位同仁,聊以共享。
一、教學中,置換角色,強化自信
我在教學中無意間提到魏書生先生的教育理念,說魏老師讓學生自己上課,自己命題,沒想到283班的同學反映很熱烈,紛紛表示歡迎,愿意嘗試。我意識到這是強化學生自信心的一個極好的機會,欣然同意。
同學們推薦語文課代表肖文燁做小老師上課。11月14日早自習,我把課件給肖文燁看了,告訴他重點難點,教他進行電腦操作,具體細節都留給他自己設想。第一節課,肖文燁上《別了,不列顛尼亞》,上了20分鐘。
在肖文燁上課期間,我和同學們都稱之為“肖老師”,而且一有疑問馬上就提出來,課堂氣氛似乎比往日還要熱烈些,我很欣慰,同學們懂得尊重他人的嘗試,學習上又積極主動。
肖文燁作為學生來上課,當然還存在種種不足,但他上課始終面帶微笑,當他發現易丹波坐姿不正,想找后面同學講小話時,他則義正詞嚴的批評他:“易丹波同學,你在干什么?!”我很欣慰,肖文燁的微笑和魄力實在難能可貴,他所具備的這兩種素養,一定可以促成他將來的成功。
肖文燁上完課以后,我對他勇于嘗試,挑戰自我的精神給予了極大的贊許。我當場獎勵他四顆怡口蓮糖果,肖文燁當場剝了一顆糖果吃,我看到了一向內向的他露出了自信、甜蜜的笑容。同學們也高度贊揚了他的勇氣,給他以熱烈的掌聲。還有好多人躍躍欲試,希望這樣的活動每個月搞一次,給更多同學以機會。
當天晚上,肖丹霞同學要求下個月也給她一個機會,讓她來上一節課。我對她這種見賢思齊的精神表示嘉許,欣然應允。
我又趁熱打鐵,在11月15日要求同學們再次置換角色,做一做命題人,男女生各出一套期中考試試題。同學們共同推舉了肖文燁和肖丹霞作為男女生代表,兩天后,他們倆人就拿出了自己的試題。別說,還真有許多和我出的題不謀而合。我推薦給同學們,在后面寫了一句:“吉光片羽,敬請傳閱!”
因為我鼓勵同學們說:“不僅是語文,所有科目都可以自己命題試一試。”后來鄧新桂同學又出了一些生物試題。
語文期中考試時,肖文燁得了90分,肖丹霞得了86分,雖然不是特別高的成績,但是他們已經有了堅定的自信,這樣的成績并沒有讓他們沮喪。
教學體驗:強化學生的自信心,當然還有很多方法,但這是我第一次通過置換角色來強化他們的自信心,收效很好。我會繼續做下去的。
二、生活上,發現需求,傳遞溫暖
11月中旬,天氣一直很冷。我自己都穿得很厚了。
11月16日,我在278班上課,發現有些同學感冒了,穿卻穿得很單薄。經過一番詢問,才知道是月假時根本就沒有帶棉衣來。其實我已經幾次跟學生們說,沒有衣服穿的同學可以到我那里拿衣服去穿,可是一直沒有人來。這一天可能是實在熬不住了,李嘉和彭洲說要向我借衣服。呵呵,我沒想到是兩位男生。
我把他們領回了家,給彭洲找了一件溫綺的里面有絨的夾克,給李嘉找了一件黑色的毛線衣。他們是很嬌小的男生,我現在又長胖了,實在只能從舊衣服里找到這么兩件湊合一下。我們又一起烤烤火,一起談談心,他們覺得很溫暖,也很感激。
第二天我看到他們倆穿著我的衣服坐在教室里,我也覺得很溫暖。我想,曾經穿過一個女老師的衣服,將作為一種特別的記憶而長久的存留在他們的生命中。
11月22日期中考試之后,鄧久思到我家里來找我談心。他看到我放在桌上的充電熱水包,說:“老師你也有這個啊!”我說:“是啊,是給我兒子用的,他太小了,睡不熱。”他又問:“那怎么沒看到你兒子?”我回答說:“昨天和他爸爸回家了。”他遲疑了一下,然后說:“老師,那就把這個借給我用一用吧。”我欣然應允了。
因為我覺得鄧久思是一個很感恩,很懂事的孩子。他的數理化很好,但是語文和英語都不怎么樣。我曾經批評他的字跡潦草,他虛心接受,現在他的字至少工整了。11月20日晚我批閱期中考試的作文時,發現他在作文中寫到,他很感激語文老師肖老師對他的'關懷,因為肖老師指出他的書寫問題,單獨教他寫作文,考前把基礎訓練借給他復習。我這才知道文章是他的,我這才知道那么一些細小的事情,竟然給他帶來了許多溫暖。考試之后,他又及時把基礎訓練還給了我。我覺得他真的很懂事,他值得我更多的關懷。
充電之后,鄧久思拿著熱乎乎的熱水包走了,我覺得很溫暖。
我的體驗:從生活上關心學生,也是我們教師責無旁貸的事情。作為科任老師,相對班主任來說,對學生可能沒有那么了解,那就更加要細心,用心去發現學生的需求,一件衣服,一個熱水包,甚至一句話,就可以溫暖一個靈魂,潔凈一個靈魂,何樂而不為?況且,在向他人傳遞溫暖的同時,也溫暖了自己,凈化了自己的靈魂,何樂而不為?
三、情感上,熱心溝通,創造和諧
在上完《小狗包弟》時,我曾布置了一篇周記:
由人及己請問你曾經對動物或他人做過令你遺憾、自責、悔恨的事嗎?今天,讓我們向巴金先生學習,真誠地、勇敢地來說一說,寫一寫。
在批閱周記時,我發現肖文燁寫了一篇《友人鄧盧》,文章大意是說,鄧盧是他初中時的好友,曾經陪他度過很多美好的課余時光,曾經給過他很多生活上的幫助。但是后來他們疏遠了。如今他很內疚,聽說鄧盧學習不是特別努力,他沒能幫助他,雖然兩個班教學樓相對,他卻沒有勇氣向鄧盧去表達自己的心聲。
鑒于肖文燁同學的內向,11月18日,我從278班上完課后,來到280班走廊上,找到了鄧盧,把《友人鄧盧》給他看了。鄧盧看完以后倒是沒有說什么,只是說“謝謝老師”。我鼓勵他也可以主動找肖文燁聊聊。在場的其他同學覺得很感動,說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老師,這么有愛心,這么細心。我笑一笑,我覺得很平常。
讓我很有成就感的是:鄧盧在期中考試的作文里寫到了這件事。20日晚批閱作文時發現這樣一段:“前幾天我讀到一位老友寫給我的文章,他在文中說對我很愧疚,其實我沒做什么,那都是小事,應該愧疚的是我,我沒有他那么努力,我很是佩服他做事的毅力,他的勤奮……”我便知道是鄧盧寫的。我很激動。
不管肖文燁和鄧盧還能不能成為以前那樣的好朋友,我認為,至少他們關于《友人鄧盧》的記憶是美好的。
教學體驗:關懷學生的情感,作文是一個很好的窗口。學生們在情感交流與溝通方面可能還有種種不足,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熱心一點,多做點什么。我真沒想到這么一個小小的舉動會帶來這么多反響。幫助同學們進行溝通,創造和諧的同學關系,是我們教師責無旁貸的事情,我還會繼續努力。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從學習上,生活上,情感上多多的給學生以人性的關懷,來溫暖他們,來強化他們的自信心,來創造和諧的同學關系,如此,才無愧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光榮的稱號。要達到那種境界,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7
思想教育是塑造人的靈魂的教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初中語文作為整個教學中的重要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對培養人才有著首當其沖的責任。語文教學要堅持“文道結合”的原則,既要進行語言訓練,又要進行思想教育。寓思想教育于語文教學中,生在形象感染,思想熏陶,通過潛移默化來進行。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指導感情朗讀,激發思想教育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思想性很強,有效地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能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激發學生情感,從而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詩歌寫的是一個母親和調皮孩子的故事。篇幅短小,意蘊深刻,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教師在講授新課時,要先范讀一遍,請學生閉上眼睛,跟著教師的朗讀想象出現的畫面,感受其中的溫馨。然后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注入感情自由朗讀,再次感受仿佛置身于迷人的樹林間。學生整體感知“我”是一個調皮、愛撒嬌、快樂的孩子;“我”看到了一個溫柔、善解人意的母親;我聽到了一個母子須臾不分的故事。學生在朗讀中感悟作者的內容和情感,并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寫的情景之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振,從而蕩滌、升華知己的心靈,真正體驗到人間的至愛親情——母愛。
二、抓住課文重點,突出思想教育
講讀課文,不能平鋪直敘,應有詳有略,主次分明,抓住文章重點,能起提綱挈領的作用,以達突出思想教育的.目的。如《背影》這篇敘事記事散文,作者截取事物狀態中最鮮明的片段——父親的背影。文章第六段是全文的重點所在。先讓學生說出作者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肖像描寫、動作描寫”,然后分別找出相關語句,最后剖析描寫的意義和作用,如這些動作描寫突出了父親老態龍鐘、步履艱難的情形。“這時我看著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又將父親對兒子的摯愛轉化成了兒子對父親的神情,父子間的情感達到了高潮,抓住重點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學生在認真的閱讀分析中體會到人間的真情,并在內心引起了強烈的震撼,教師可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三、剖析人物行為,加強思想教育
初中語文課本里有不少課文通過人物的言行表現人物的高貴品質。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是學生學習的楷模。如豪氣沖天,膽識過人,救國救民的毛澤東;為國為民,積極正直的魯迅;勤學好問,善于思考的愛因斯坦;品德高尚、英勇頑強的志愿軍戰士;正直無私的車夫……學習課文時,要求學生在文章中找到描寫人物的語句進行品讀賞析,感悟其品質的高尚,精神的偉大,在閱讀分析中認識自己,提高自己,將書本的知識內化為指導行動的指南,從而健康和諧地發展自己。
四、開展情境教學,滲透思想教育
情境教學能使學生產生一種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覺,使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從而受到教育。如《音樂巨人貝多芬》投影展示,初步感知獲教育。以貝多芬的名言,他的一生創作的音樂,以及自身的不幸卻給別人帶來快樂為展示內容,讓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偉人的魅力。師生交流了解貝多芬感人事跡,為學習課文奠定情感基礎。
初中語文教學所面對的是初中生,其世界觀和人生觀尚未最終確立,抓住契機進行思想教育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寓思想教育于語文教學中,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語文教育進行思想教育的方法是多樣的,只要我們引導得力,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8
課文《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后,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忙別人的完美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你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完美品質。
在教學《窮人》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自說,自讀,自評,透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說出感受,讀出感受。例如教學《窮人》中桑娜想的這部分時,我先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說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學生有的.說怕丈夫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有的說因為桑娜擔心要讀得慢些,而有爭議的說桑娜緊張、著急要讀得快點。在學生多元解讀的基礎上,再及時運用多種朗讀的方式,個別讀、小組讀、群眾讀、男女生賽讀、表演讀、輕聲讀、大聲讀等等,引導學生讀得有聲有色,讀出自己的味道來。
教學中,學生能與老師用心互動,課堂氣氛活躍,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參與率比較高,課堂收效明顯。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導學生想象“孩子們怎樣‘熬’過艱難貧窮的日子”這一環節時,問題剛一提出,同學們的小手便紛紛舉起。有的說:“他們會靠著勤勞的雙手,一天天長大,去跟著列寧推翻沙皇統治。”我聽了好激動,立刻評價說:“你真了不起!是的,這是一條能徹底改變窮人命運的出路.事實正是這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剝削統治,使俄國所有窮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能結合時代背景,能把社會課上學到的知識與本課資料聯系起來想象,實在難得。我心里確實為學生這一合理而富有創造力的想象而高興。仔細想一想,學生之所以能出現如此精彩的發言,正是因為這一問題觸動了學生情感的琴弦,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用心性,激發了學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師提問開放靈活,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9
《aoe》是一年級孩子的第一堂拼音課,經過精心的設計,整堂課下來,老師教得得心應手,孩子學得輕松愉快,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反思這堂課,得益于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伊始,我就面帶微笑地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從現在開始,老師就要帶你們去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國。(黑板上畫一座城堡)拼音王國里住著許許多多的拼音娃娃,我們今天要先去認識最最可愛的三個孩子。你瞧,他們來啦!(出示aoe的卡通形象)誰來和他們打打招呼?”老師用親切的語言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形象將拼音字母擬人化,一下子拉近了孩子與枯燥無味的拼音字母的距離,把孩子自然而然地領進了拼音王順口溜:“眼珠圓圓,ooo”“雞蛋圓圓,ooo”“阿姨阿姨,aaa”?由此,孩子的思維異常活躍,個性得到了無限張揚,創造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給孩子一個自由的天空,相信他們一定回放飛可愛的童心,給你一份驚喜的。
四、游戲活動,愉悅課堂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難以長時間地保持,我們要盡一切所能讓孩子感覺到他們不是在上課,而是在玩,在享受課堂。本課中,我設計了一些游戲活動,讓孩子在玩中鞏固,在鞏固中玩,使孩子學得興趣盎然,樂此不疲。整個課堂彌漫著一種輕松快樂的氛圍。
五、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發展
這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我盡量把目光撒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采用大面積指名讀,開火讀,小組讀,小老師教讀等多種形式,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
這節課是我對新課標精神的初步實踐,以后要更進一步努力!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反思篇3
時間如行云流水,我擔任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也近一個學期了,這一個學期在工作中,我不斷的反思學習,努力使自己不會愧對“鑄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稱號。現總結自己的教學工作如下:
本學期,我堅決落實學校的有關教育教學計劃,嚴格執行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制度和要求,認真完成各項任務,狠抓教學常規,努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抓好學生的學習習慣:
作為剛剛進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何能讓他們在40分鐘的課堂上認真地聽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教學工作開始的重點。作為今年的新老師,又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我深感任重而道遠。剛開學的幾個星期里,我不斷向學校資深教師學習,采用編兒歌、口令等形式,將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融入情趣之中,讓學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認真備課。
這學期學校開展的師徒結對活動讓我收獲頗豐。我明確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圖解對活動型,擬定采用的教學方法,并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并制作各種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后及時對該課做出總結,寫好教學反思。
三、抓好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
一年級作為學生走進學校的`第一步,正如建高樓大廈的地基一樣是非常主要。本學期,我主要在注重學生的漢語拼音知識的掌握、寫字、讀書、課外閱讀等方面作了努力。
四、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作為一位新教師,我存在的不足有很多很多,經驗不足,努力不夠,教學基本功不夠扎實。在教育教學中對學困生的關注不夠。從拼音抽測到古詩背誦再到考試,我發現班上七八名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這還需要在下學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與幫助。家長配合不夠。說明我與家長的溝通還不夠,這將是我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之一。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積極向身邊的老師學習。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0
新課程倡導把課堂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場所,強調讓學生通過自己切身的體驗來認識世界,感悟自然萬物,力求體現大語文教學觀和教育教學的開放性原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努力嘗試種種做法,盡量爭取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在課堂上有話可說,有事可想,有空間可拓展,培養學生動腦思考、動情感受、動手制作、動口表達等綜合語文素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主人,并感受到學習的無窮樂趣。以下是我在教學北師大版語文第三冊《風》這一課的點滴反思。既有令人滿意的成功之舉,也有遺憾中的進一步思考、探究。
一、成功之處:
1.激活思維,為學生創設自我感悟的空間。
《風》這首小詩描繪了刮風時景物的變化,全詩用簡潔凝煉的語言,傳神地表現出在風的作用下,自然界景物的變化。詩句是這樣的: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三盡浪,入竹萬竿斜。如何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品味詩意呢?我頗費了一番心思。上課前,我先布置學生去搜集有關風的知識的材料,并互相交流,讓學生對風有了較全面、直觀的認識。上課時,我先編了一個謎語給大家猜:來無影,去無蹤,來時樹動花搖,去時水平浪靜。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爭先恐后地說出謎底。我趁機鼓勵他們:你們也來編一編!相信你們會編得比老師更棒!學生的思維處于最活躍的狀態下,他們躍躍欲試,編出了許多有關風的順口溜或小謎語,這一過程其實是讓學生有一個自我學習,自我感悟的階段,為下面學生順利理解詩意、進入詩的意境做了有力的鋪墊。隨后,我一句導語:我們也來讀讀唐代詩人李嶠寫的關于風的一首小詩,看看詩人筆下的風又是怎樣的。學生興致勃勃地進入學習中。他們通過反復的吟誦、質疑及對關鍵字、詞的琢磨中領悟詩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風的形態,從而避免機械乏味的分析,變枯燥的講解,為學生積極主動思索、感悟的過程。當學生有了自己的見解后,我請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詩行,由于學生有了自悟的過程,學生對這首詩已有了較深的體會,大部分學生已能吟誦得瑯瑯上口、入情入境了,仿佛涼爽的風正徐徐地從教室門前吹過。
2.聯系生活,培養學生綜合語文素養。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有獨特個性品質和生活體驗的個體,是重要的課程資源。雖說他們的人生閱歷有限,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日益便捷的傳媒,使他們的見聞相當廣泛,在課堂時如果能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實踐經驗,找到文本與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不會是片面的、浮淺的、支離破碎的,而是四通八達的呈網狀分布的。我們應善于聯系實際,挖掘有利資源,對課本知識進行適當拓展,構建起孩子與知識間的橋梁。因此,在學完古詩后,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進行拓展:風除了可以吹落黃葉、吹開紅花,掀起萬丈巨浪,還可以干什么呢?請同學們分小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一下。學生們忙開了,有的折飛機,有的做風車,有的畫畫、有的寫詩,有的.編兒歌當孩子們當他們的作品展示出來時,你不得不對他們的成就表示贊嘆!拿飛機的同學說:風可以讓紙飛機飛上開空。拿風車的學生說:風可以吹動風車,大風車可以幫助人們發電。;畫畫的學生拿著畫說:風可以吹干衣服。風可以把球送上天。風可以讓海上的帆船航行春風可以帶給我們溫暖的感覺風兒輕輕吹,小草點點頭,花兒微微笑由于緊密聯系生活,學生的思路非常開闊,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贊嘆。
二、總結:
從《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教學的源頭就在生活中,就在學生的知識積累里,就在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中。教師要善于聯系生活,拓展啟發學生思維,構建知識的網絡,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并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無窮樂趣,從而培養學生綜合的語文素養和實踐能力。同時,我也在考慮以下問題:
1.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發散,更有效地領會古詩詞的豐富內涵呢?我想如果我能通過精彩形象、有聲有色的多媒體畫面,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情景中,或者干脆把學生帶出教室,帶到大自然中,讓他們與風面對面的親密接觸,學生或許會有更深的體會。
2.如何借本詩的教學來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古典詩詞?文本只是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一個載體,是教學的一個激發點、發散點,教師要善于利用這個載體,把學習的范圍向更深更廣的范圍拓展。我想:在教學《風》這首詩后,如果我能設置一個相關的課后延伸作業,也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有關描寫風的古詩,或者搜集自己知道、喜歡的描寫自然景物或氣象變化的古詩,并把孩子們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篩選、歸類,選一個合適的時間,舉辦一個賽詩會或交流會,從而把學生帶進浩瀚的傳統文化的海洋里,實現了教學的自主性和拓展性。
3.如何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尤其是古詩,音韻和諧,意境優美,如果教師賣力地講解,反而適得其反。
我想: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聽配樂朗誦,或通過老師聲情并茂的范讀,不知不覺把學生帶進語境中,進而讓他們自然而然、入情入境地朗讀,邊讀邊感悟,邊讀邊想象,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有效的培養。古詩,蘊含著很豐富的教學資源,古詩的教學也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索。通過《風》這一課的教學和思考,我又有了不少的收獲。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1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著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樣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一樣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為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為什么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系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著聽著,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里,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么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著期盼,期望我帶他們到處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并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說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為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說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我上過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過離別詩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堅決不上,對那些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堅決不上,對自己認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堅決不上的。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節課就差不多了,關鍵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學。語文課每課不必須要有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為什么不能夠是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如第八冊第六整個單元都是講愛的教育這個主題,主題雷同不說,文章題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課后,還真想不出來上后面三個課文的理由。有人說讓他們閱讀,看書,其實在小學語文課中,知識和情感儲備都還不豐富的學生對單純的誦讀以及超多閱讀并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接下來,不神聊,不瞎扯還能玩什么呢?
語文一節課能到達多少教學目標?個性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沖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能夠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潛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務必在潛意識里不斷的滲透,而后才能到達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但是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為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么?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時光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群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著講著,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光卻到了……我認為這才算語文課。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2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教育大師,他的“助產術”教育思想自建立至今已有兩千余年,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課堂提問成為語文課上不可或缺的教學方法。它通過提問的方式,實現對事物的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漸深入,最后得出認識,催生出真理。可以看出在教學上它主要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他在與人對話的過程中,總是引導人們離開個別去思考普遍,通過揭露對方的矛盾,尋求事物的底蘊,意在得出某種定義或概念,然后再以一般的概念應用于特殊的事物,而概念便被稱為是認識事物的指導原則。
這一過程的具體步驟是“反譏——助產——歸納——定義”:
“反譏”指從所討論的論題出發提出問題,針對學生的回答不斷地提出反問,即使學生答錯也不立刻糾正,而是接著提出補充問題加以引導,使之發現自己認識上的矛盾,承認自己的無知,否定自己所肯定過的錯誤意見。
“助產”指以暗示性的語言和相關示例進一步啟發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發現新知識并走上正確認識的道路,進而得出結論并獲得知識。
“歸納”指通過對具體現象、具體事物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它們的本質,再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定義”是助產術對話教育的目的,它將所討論的具體現象、具體事物抽象為一般概念,得到關于它們的普遍性認識并表達出來。
這四個步驟又可歸納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破的階段”,即在對方認識真理之前,首先清除錯誤觀點,在這種情狀下,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思維的強度加大,思維的頻率加快。第二階段為“立的階段”,通過問答,“精神助產”,定義的歸納,讓學生敘述自己的見解,并最終達到對真理的認識。
這是一種特殊的談話法,實質是師生間平等的辯論方法,從他的談話題目就可看出,如“勇敢與怯懦”、“節制與放縱”、“善與惡”……他以學生自以為知出發,破其知而使其不知,然后立知。他既破又立,普遍概念、定義、真理是他談話的目的。例如:他向學生提出“友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自由闡述對“友誼”這個概念的認識,蘇格拉底則通過反諷的方法,使學生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認識自己的錯誤,接著鼓勵學生,從學生熟悉的知識點入手,引導其接近核心概念,達到他認為正確的答案。
這種引導學生敢于懷疑自己和積極探索新知的`學習精神,正是新課程改革中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學習的地方。為適應現代教學和中學生自身特點和發展的要求,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技能方面也應有所進步,教師不再只是課程的執行者,而應該是課程的引導者和啟發者。在當今素質教育中,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啟發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創造性的運用知識至關重要,學生不應成為被動接受知識、消極存儲知識的“記憶倉庫”。
具體說來,教學的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傳授方法;教師和學生在學習中是平等的合作關系;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些理念決定了課堂教學是探討、互動的過程,決定了課堂教學方法必須以互動式教學方法為主。因此,“助產術”教學法的“四步驟”,“兩階段”對當今中學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啟示,師生間的對話運用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它是平等的對話教育,這有利于建立師生平等關系。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不僅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而且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是一種師生雙方處在平等地位上的辯論方法,教師不應以身份、職位的權力來威懾、控制學生,而應以自身的知識修養、人格魅力及其創造性勞動本身來感染學生。他們在知識與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
擺脫了注入式教學方法,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既要學知識,又要提升情感,師生的對話便成為精神上真正的平等與溝通。平等對話是師生交流和溝通的最高境界,我們應該通過平等對話的途徑使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得到升華,通過平等對話使學生不但掌握知識,更形成智慧。 其次,它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對話”需師生間的共同參與,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更容易集中精力,緊跟著老師的思路,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遠比“填鴨式”教學法得到的東西印象深刻,而且容易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教學效率會有很大提高,課堂氣氛也會很活躍。
最后,它能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創新精神。它不以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作為教學的唯一追求,而是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討論,鼓勵學生對各種的問題提出質疑,并在師生、生生辯論中不斷誘導,使學生不斷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確的結論。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訓練了學生發現、運用知識的思維和能力,同時也幫助學生發揮自身的潛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敢于挑戰的勇氣,學生的獨立思維、邏輯推理及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發展,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啟發。
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助產術”式教學法并不是萬能的,它的歷史局限性和單一性使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使得一些教師在具體運用時產生了一些問題。所以,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恰當地運用。
提問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要學會有技巧地提問。“助產術”具有一定的機械呆板性:它不問對象、時間和地點,總是運用同一套問答法,一個程序地問下去,這樣就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性,這并不是一種靈活多變的好方法。有些老師提問次數太多,問題質量低,不具啟發性;或提問的時機與場合不對,常在學生不愿回答的時候提問,該提問的地方不提問;或大多是老師問,學生答,很少有學生主動發問的情節,甚至有時教師直接帶出答案,再反問學生“是不是”、“對不對”……
因此針對課堂提問,教師應該針對學生關心的熱點和思想上的難點來有效提問,避免“滿堂問”。提問還應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價值,從而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其“善問”精神,引導學生主動提問,主動求知。當學生在問題面前卡殼時,最好用旁敲側擊的辦法引導學生,而不能像蘇格拉底那樣自己就說出答案,然后問學生“是不是”,這樣的提問與灌輸并無不同。教師可以將問題變成淺顯的小問題讓學生理解,也可以讓學生以小組或班級名義進行討論甚至爭辯,自主探究答案。
它的單一性要求教師結合其它的教學方法,如討論法演示法等優化“助產術”。“助產術”是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提問,且它的最大缺陷是只適應于從已知到未知,這就需要學生和教師都要對其所討論的問題具備一定的知識,并積極參與,否則問答便無法進行。因此教師要有充分準備,做好周密計劃,做好隨時應對學生的準備,且中學生已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知識儲備,更應注意學生探求真理、追求知識的愿望和熱情。一旦發現學生缺少這樣的興趣,教師就應該注意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在現代的閱讀教學過程中,講究課堂的對話藝術,如李百艷老師在講授《一千張糖紙》這篇文章時,師生對話在表面上看來完美無缺,實則有很多漏洞。她以文章的題目作為切入點,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給課文重新擬一個標題。”這是個很好的開始,她通過這一步希望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她也很好地做到了適時點評和追問。但是,她在最后沒有總結前面的答案,而是隨著學生的思路“隨風飄去”,進一步提出問題:“隨風飄去的還有什么?”這就將問題引向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上去了,老師希望學生學到的和學生實際學到的產生了偏差。這位老師沒有很好地通過提問把握課堂,提問出現了一定問題。
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教學方法,經過歷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正在不斷完善。雖然它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但有助于激發學生思考、活躍學生思維,對我們今天的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仍有很多啟示。所以,要充分把握“助產術”的實質,把它適當地、正確地運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去,使它成為一門屬于自己的藝術。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3
《窮人》是一篇老課文啦,之所以說它老,是因為存在于小學語文教材里的時間很長,然而對于我來說,它卻是新的。
在上課之前,我仔細閱讀了《教師教學用書》上的教材分析以及教學建議,并抱著第一次教的良好心態閱讀了課文,就自己感觸深的地方做了標記。同時根據這一組的導語,確定了“學習作者通過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的教學重點。課上,學生根據一般事情發展順序,比較順利地讀懂了課文的內容,并初步體會到了人物的美好心靈。一切都和預想的差不多。
當課進行到感悟桑娜抱回西蒙孩子之后的心理描寫的時候,學生們的表現令我吃一驚:
1、“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李家炯站起來說:“我從這句話感覺這是桑娜出于她自己善良的本能而做出的行動,是內心深處的想法。”
聽到他的話,不禁使我對學生們另眼相看,原來他們會比老師想得更深、想得遠,比我預設的──同情窮人,關心窮人更貼切,更能說出桑娜的品質。這是孩子自己讀書后的`收獲,是他自己最真摯的感受。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揍我一頓也好’!”
師:由這一段我們看到了一位正在(
)的桑娜。
生:擔心的、擔憂的、心神不安的……
師:桑娜為什么會這樣呢?
生:因為他家里很窮,窮到了只有吃魚的地步,而魚也是她丈夫用生命換來的。
生:因為他們家只能勉強填飽肚子,丈夫還必須不顧惜身體地去打魚,桑娜還必須從早到晚不停地干活,已經窮到了不能再窮的地步了,再抱養兩個孩子,就是窮上加窮,因而桑娜害怕丈夫不同意。
生:他們自己的孩子已經沒有鞋穿,更別說再養兩個孩子,桑娜為丈夫擔憂。
在學生聯系上文的環境描寫來談自己對于桑娜心情的理解時,我恍然明白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這篇小說的構思,也明白了為何將老課文《窮人》安排在了本組課文的第一課,是為了達到學生“學習本組課文,要在讀懂課文、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學習作者是如何通過環境、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抒發美好情感”的起步訓練。
謝謝我的學生們,我在和他們的交流中有所進步,將白紙黑字的教案,將課堂前的預設,演繹成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對話、交流,在與他們的對話中,我和他們一起成長。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4
最近幾年,大學語文“靠邊站”的現象日益嚴重:學校排課靠后、任課教師靠后、學生選課靠后、課堂逃課較多、考試的及格率較低,大學語文課完全陷入“邊緣化困境”,地位岌岌可危。面對尷尬,許多語文教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教學體制、社會環境、教材編排、課程定位、教學方法、教師素養、考試模式等諸多方面都提出了批評。作為任課教師,筆者對大學語文的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發現以下問題的出現影響它走出困境。
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定位過高,教學目標不明。作為文理科教育的通識課程,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很高,一直被賦予了太多的教育職能,集思想教育、文學教育、人格教育、情感教育、素質教育功能于一身,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的確,大學語文課在荷載傳統文化、傳達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為上述教育發揮獨到的作用。但這種籠統寬泛的課程定位,無疑會將其扭曲為哲學、宗教、社會、政治等文化范疇的注腳和思想教育、人格培養的工具。在這種課程定位影響下,任課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么感到力不能及,難以兼顧;要么就將語言文學課進行政治異化。如此,大學語文失掉了自身的個性和魅力,邯鄲學步般跟在其他目標明確、特色突出的課程后面亦步亦趨,落下隊來。
2.課堂抽得過空,缺乏熏陶感受。大學語文課教學方法陳舊,課堂模式固定單一,基本上沿用“灌輸式”教學,采用中學語文的教學套路來組織課堂:先介紹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然后分段理解、提煉主旨,最后是背誦名段或習題演練。在這種“高四語文”式的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嚴格按教參要求把一篇經典美文的內涵吸干、抽空、打碎,整得沒有一點味道了,讓學生品嘗。課堂時間全部被教師的講解塞滿,沒一點學生自己的時間。學生沒有時間去思考體會,對篇章或文學現象缺乏自己最基本的感受和理解,教學過程顯得膚淺而沒有意義。對他們來說,課堂成了一個思想的空殼,不能激發任何的激情或真知灼見。繁雜的篇目、瑣碎的知識、嘮叨的講解充斥課堂,下課后學生將這些全部忘光,教師的勞動、課堂的價值都被浪費掉了。
3.指責教材過多,挖掘教材較少。一直以來,我們對大學語文教材的批評指責太多,總覺得手中的教材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這造成了大學語文教材版本多樣,更新較快。不少專家呼吁由教育部出面,精選高質量的版本作為授課的通用教材,但時至今日,這樣的完美教材依然在我們的期待中。冷靜來看,每個版本的教材在編寫前都是對原有教材的更新和提高,都是當時相對理想的教材。這些教材版本不同,但只是次要篇目稍作更改,經典篇目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對教材的編排指責過多,是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應該變消極為積極,客觀地審視評價教材、認真地挖掘教材的豐富內涵,將其轉化為有益因素,提高教學效果。
4.因循守舊較多,積極創新較少。綜觀今日的大學語文課程,敢于革新教學和考試的高校是鳳毛麟角,究其原因是師資問題。大學語文教師年齡普遍偏低,知識結構、學術水平都不甚理想,對傳統文化和時代文學的解讀還缺乏引領時代的眼光和能力,不敢擅越藩籬。因此,大學語文教學考試只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對此,大家都在表達不滿,但同時又都在沿用舊制。徐中玉先生主張的專題講座法,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較高;南開大學通過網絡改革考試的方法,對教學設施要求又很高。面對諸多困難,許多教師知難而退,安于現狀,致使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舉步維艱。
二、解決方法
1.適度把握課程定位,準確設計教學目標。盡管大學語文是一門含有豐富人文思想的課程,但不能據此將其理解為“全能課”,而讓其越俎代庖,去承擔別的學科的教學任務。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說:“語文是我們每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別的東西可以是技能,學了之后打工、干活,語文不是這樣,語文是靈魂依靠的東西,或者說,它是一種以無用達到有用的學問。”1996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將大學語文課定位于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把握了其人文教育的定位,任課教師的教學目標就要放在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養的培養上,期望學生通過對經典的閱讀有能力俯瞰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語文教學本身,從欣賞和理解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將教材作為一扇窗子,引導學生大量閱讀經典,從而吸收經典中承載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精神,傳遞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2.凸顯學生學習感受,重視課堂交流互動。大學語文不同于中學語文,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層次要求教師必須改變教法。課堂必須凸顯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感受過程,突出作品本身對他們的吸引和熏陶。如果是議論文,讓學生先去感受它講得到底有沒有道理,能不能被它的道理所折服。我們不能一開始就急著下結論,甚至搬出許多前人言論來證明我們的觀點。對于散文或詩歌,我們更應注重學生的自我感受,把作品當成一個審美的對象,培養他們對美的欣賞和品鑒能力。教師對教材的認識和評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利用課堂或社團活動安排師生的交流互動,鼓勵學生在感受中熏陶感染領悟,并將其表達出來。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能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課文中蘊涵的意境與美感,讓學生直接與古往今來優秀的心靈對話,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品位與人文素養,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效率。
3.賞識眼光看待教材,充分挖掘有益因素。賞識眼光看待教材,既能找出它的不足,也能發現它的優點,并能積極地發揮它的長處,有效彌補它的不足。對于不同版本的教材,善于研究教材,看到教材編排中的一個規律:基本都是沿用“專題+文選”的模式,每章都有某個專題的名家與名篇,都是對每個時代文學與文化的要點內容的梳理和討論。抓住這條規律,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構架一個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全貌,針對不同的歷史時期設計不同的研究課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完成這些課題。比如,筆者在講授先秦文學時,就給學生布置了兩個課題:戰國時期“士”階層的研究、如何評價“縱橫家”。這樣學生就不受教材的局限,積極去開闊視野,廣泛涉獵教材以外的作品,了解每個時代特殊的文化現象,充分地進行比較、思考、評價,課題完成得很好。總之,對大學語文教材的使用,均應以“文學經典”為中心,培養學生認真嚴肅的學習態度、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學習這門課程,讓學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學經典”的一條道路,通過理解文學文化來理解人生、社會、生命、世界甚至歷史。
4.積極利用教學資源,創新教學考核方式。對于教師來說,只要肯實踐創新,在教學上多動腦筋,就能給教學帶來生機。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校內外資源優勢,實現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學語文教材中的詩、詞、散文意境優美,是情與景、意與境、自然美與社會美的結合體,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詩文特定的環境,為學生對詩文的體驗和感悟提供一種導向,使學生入情入境,激發聯想和想象,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改寫名篇,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和評價能力。另外,運用讀書匯報、大專辯論賽等形式讓學生帶著思考和想法去讀書寫心得,大家互相討論、互相啟發、互相學習。
總之,隨著教育部對各高校教學工作的督促,學校教學的逐步規范化和任課教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學語文課的未來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作為任課教師,我們對大學語文如何走出“邊緣化困境”應該多思考、多行動。相信,通過我們不斷地探尋摸索,大學語文一定會早一天走出困境,迎來光明。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5
語文是綜合性很強的一門人文科學,在各門學科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更要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語文教學注重的是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而寫應該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集中體現。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反思和經驗總結,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逐漸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首先,課外多積累詞語、句子和文段,以此打下寫作的基礎。學生進入初中后,隨著課程的增多,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而學生大部分的課外時間都忙于完成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忽略了課外閱讀。長期以來,學生對閱讀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認為平時學得不錯,臨上陣前再搞突擊,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不作積極思考,很少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地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來充實自己,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
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作文教學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在課前要求學生給大家介紹自己所積累的名言警句或成語故事及優秀文章等,并且要求其他同學在本子上作好記錄,這樣不僅能督促學生了解更多課外知識,積累更多名言名句,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寫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堅持寫日記、隨筆、讀后感,也是提高寫作的關鍵。雖然一直以來都在倡導創新作文,強調作文在語文教學中的分量,但在實際中,很多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使得學生只是為了作文而寫作,沒有讓學生養成自覺、自愿的構思作文的'習慣,作文內容往往空洞無物,有的只是詞語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敘事,很少有真情實感的流露,更談不上有什么創新。
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應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鼓勵學生隨時寫、及時寫,讓學生情不自禁地、發自內心地、主動而又積極地去寫作,做到有感而發,多寫多練,通過日積月累的鍛煉提高寫作能力。此外,教師在教學中應提倡并要求學生堅持寫周記,有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寫一些隨筆或讀后感之類,并叫幾個同學將他們寫的內容讀給其他同學聽,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同時,教師自己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多給學生讀一些自己的文章,給學生多鼓勵,多指導,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寫作帶給人的是一種精神的愉悅和心靈的安慰。
最后,口頭作文也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由于受年齡階段、心里特點和生活閱歷的影響,平時對事物的觀察往往是片面的、零星的、不連續的,而通過口頭作文接受老師和同學的影響,可以使自己受到啟發,從而提高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口頭作文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的果斷性,增強自信心,養成正確使用語言的習慣,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敏捷性,最終達到提高書面寫作能力的目的。
教學行為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方法如何不同,只要遵守新課程中的新概念,尊重和贊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為學生們成才的良田沃土。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1-09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05-24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0-31
(精華)語文教育教學反思05-24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反思05-25
【精華】語文教育教學反思05-27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5篇11-10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精選15篇02-28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6篇03-09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4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