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實用]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獅子和鹿》是三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七組課文的一篇略讀課文。這是一個寓言故事,通過一只鹿在遇獅前和遇獅后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態度,闡明了一個道理: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按照略讀課文的課時安排,《獅子和鹿》的教學任務在1節課之內完成。本節課我設置了兩個教學目標:
第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通過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從而懂得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教學重點是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態度;教學難點在于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主要是針對不同階段的朗讀目標而采取不同朗讀教學策略。第一次朗讀目標設定為“學生能夠正確地朗讀課文”,我通過課件展示比較難讀的以及與課文理解有直接幫助的字詞,在指讀當中發現不正確的字詞讀音,隨即把它們進行正音。第二次朗讀的目標是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且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從而實現由初讀到品讀的過渡。第三次朗讀,是重點句段的品讀,此次朗讀的目標是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對重點句段的品讀,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所以,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是貫穿于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是了解課文內容、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后來各小組在理解鹿對角、腿態度變化的原因的匯報上,學生能找出體現鹿對角、腿態度的重點句段,然后通過指導朗讀感悟,從讀中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第二個目標達成,一節課解決了所有問題。
我認為,《獅子和鹿》這篇課文的教學,值得反思的是:
1.從學生讀課文的情況來看,課文預習得不熟,從而可以看出,學生對預習不夠重視,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預習得檢查度,從而保證課堂教學效果。
2.學生在讀錯字是應立即停下來糾錯,但讀課文時盡量不要打斷,等學生讀完后,讓其他同學去糾錯,如同桌之間。對子句子的訓練應該放慢一些,引導學生把句子讀到位。
3.教師的語言缺乏感染力,過渡缺乏藝術性,導致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因此應下大功夫去訓練。
4.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松后緊。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劃分意義段的部分花費太多時間。另外,在品讀鹿討厭自己的腿的時候,讓學生一邊做動作“噘嘴”“皺眉”,一邊抱怨,這個環節太羅嗦,先全班讀、再個別讀、再指導學生邊做動作邊讀、指名表演、再全班齊讀。一個句子就足足花費了5分鐘,實在沒有必要。所以,到后來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于時間的限制而顯得十分倉促。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后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5.本篇課文選自《伊索寓言》,因此,我還選取了《美麗的公雞》《朋友與熊》《螞蟻和屎殼郎》三篇文章作為拓展閱讀。重點帶領學生讀了第一篇《美麗的公雞》。讀文是,我主要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引導:
1.公雞都和誰比美?
2.為什么它們都不和公雞比美?
你從故事中讀懂了什么?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說說自己的理解,學生理解起來容易,如果能把公雞自夸的那幾句先好好讀一讀,對于理解課文所蘊含的道理會更好一些。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我在這堂課中,力圖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整堂課中,教師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并且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的訓練和指導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我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并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
三、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注意創設情境,給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學過的詞語句子讓學生用一用,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小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極有意義。
四、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舒緩優美的背景音樂為學生創設出了和諧的教學氛圍。
五、加強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有一些不足,也留下了一些遺憾。例如,由于本篇課文含義較為深刻,學生在體驗的時候有一定的難度,假如在學生體會課文內容的時候,能再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指導,效果應該會更好一些。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小攝影師》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小男孩給高爾基照相,沒照成的事,表現了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心和愛護。因而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抓住一個“愛”字。就是高爾基愛護小男孩,而小孩也愛戴高爾基,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情感。這件事所發生的時間久遠,學生對高爾基和當時的社會背景不了解。因而,引導學生理解高爾基對小男孩的關心和愛護是一個難點。筆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采用以下的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閱讀比較,突出愛意。
上課前,我讓學生閱讀高爾基和前蘇聯的一些歷史,學生讀后知道高爾基小時候生活貧苦,但他學習非常刻苦,長大后終于成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當時(1928年)正為國家的革命事業而日夜操勞。并且他所寫的作品在國內乃至世界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成為孩子們心中的英雄。這為小男孩給高爾基照相奠定了情感的基礎。
上課時,再讓學生閱讀全文,知道課文講了兩個攝影師要見高爾基,而高爾基對小男孩和雜志社記者的態度截然相反。(對待記者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熱情和“一定”要見)當秘書告訴高爾基來了一位攝影師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小男孩,但知道是記者后就不見。并告訴秘書:如果小男孩來了就一定讓他進來。引導學生明白:記者來肯定是為了宣傳高爾基,高爾基不感興趣,不愿為宣傳自己浪費一點時間,所以不見。小男孩來照像是為了給班級辦墻報,是為了學習,所以高爾基盡管忙,還是熱情接待他。通過比較,學生理解到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對下一代的關心愛護。引起學生的懸念:小男孩為什么能見到高爾基?高爾基為什么要見小男孩?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二、細品詞語,深化愛意。
在小男孩準備給高爾基照相時,高爾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擺弄了很久很久,高爾基側過臉,對著小男孩微笑……其中,“吩咐、微笑、趕緊、喊”等詞。充分地體現了高爾基的耐心和對小男孩的關懷。讀完第七自然段第一句后,我故意說:“吩咐是指長輩對晚輩或上級對下級的命令。用在這里老師覺得這個詞用錯了。你們同意嗎?”學生議論紛紛,很快得出了結論:“這詞沒用錯,因為小男孩正給高爾基照相,高爾基必須聽小男孩的話。”“這個詞用得好!這體現了高爾基對工作認真的小攝影師的尊重和表揚……”“那么,這兩個自然段中哪些詞語又能體現這種情感?”這一引一導,學生很快就找了出來:“小男孩雖然擺弄了很久,可高爾基微仍笑著,說明了高爾基很有耐心、非常和藹可親。”“小男孩雖然忘記了帶膠卷,哭著走了,但高爾基沒責怪他,趕緊站起來……”有了這樣的理解,學生讀起書更投入了,更有感情了。在讀書中加深高爾基對小男孩愛的理解。
三、激發想象,拓展愛意。
這篇文章,以高爾基和小男孩的對話為主,有了上面的情感朗讀,現在再讓他們自己分角色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學生熱情高漲,把每個角色演得惟妙惟肖,在表演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并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學生又一次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一個個副有創意的結局為這一課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附故事續寫:
小男孩走后,高爾基十分難過,小男孩更是為沒有把老師交給他的任務完成而傷心。過了幾天小男孩又來了,秘書馬上把這件喜事告訴了高爾基,高爾基非常愉快,親自迎接小男孩。小男孩看見高爾基后,臉馬上紅到了耳根,說:“高爾基先生,上次我沒帶膠卷影響了您的工作,這次我一定把老師交給我的任務出色完成。”高爾基笑了,說:“不要緊,快進來吧!”高爾基按上次的樣子拿了張報紙坐到了沙發上。小男孩說一切準備妥當,高爾基側過臉微笑,這次小男孩把高爾基照得漂漂亮亮的。他終于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想到照片貼到黑板上同學們興奮地指指點點的樣子,不由得高興地笑了起來。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本組教材體現了以專題組織內容、加強整合的編寫思想。《花鐘》教學時我采用多種方法指導朗讀。
1.聽讀。學習課文之前,可安排學生看課文聽錄音或聽教師范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聽力,讓學生受到錄音或教師朗讀的熏陶。
2.自讀。
3.細讀。所謂細讀,就是一句一句地讀,一段一段地讀,邊讀邊進行字、詞、句、段的訓練。這一步是以“情”貫穿的讀。課文一段我抓住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去引導、我這時適時引導:花開放了你高興嗎?這一段應帶著什么樣的感情去讀?進行了朗讀指導。二段我主要抓住你讀了課文,發現了什么?讓學生自讀自悟。課文的最后一段,我主要抓住有趣,讓學生去讀。讀這一部分時,要讀得親切活潑。我設計了這樣的問話引導孩子:“孩子們,這位植物學家的想法可真奇妙,設計的花鐘可真有趣,能不能通過你的讀書聲讓老師感受到他的'有趣呢?”
4.賽讀。經過教師的指導,多數學生能讀熟課文。這時,可安排學生分組比賽讀,每組選出的同學再比。讀完后師生共同評議,指出優點和不足,以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在讀熟、讀出感情后,再進行背誦的練習。《找駱駝》一課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上課的過程中,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1、重視小組合作學習,但合作效果不佳。
2、重視學生說的訓練。
3、缺少個性化閱讀。
面臨期中考試,一邊學習新課,一邊復習。學生因為活動多學習積極性不高,心太浮燥,復習做的題較多,測評有一些學生進步了,但有一些學生卻退步了。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在本組課文的學習中,教材首次提出開展“記錄自己課余生活”的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安排在《我們的民族小學》的后面,目的是使師生了解安排此項活動的意義、目的及開展活動的方法。因綜合性學習不是一次完成的,因此,在《爬天都峰》的后面,有編排了“綜合性學習提示”,提醒學生繼續完成綜合性學習的`任務。
本組無論是閱讀、還是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訓練,都與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這一主題密切相關。比如,在導讀,點出了本組的專題,課文為這一專題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從課內到課外,繼續圍繞本組專題展開,“語文園地”中的“展示臺”則是這一專題訓練的拓展和延伸。教學中要加強整合的意識,注意發揮整體優勢,使本組教學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今天這節課教學了古詩《元日》 ,遵循古詩教學的步驟: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引導學生從我國傳統節日入手,體會春節的熱鬧喜慶場面,透過古詩悟詩情,了解詩人的遠大理想:除舊布新、富國強民。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理解詩意的'方法,抓關鍵字詞理解,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這是本課教學的最成功之處。
不足之處是:教師范讀的少,學生誦讀的少;時間安排欠缺,課堂節奏感不強,在規定的四十分鐘內沒有完成預設教學內容;小組合作學習的訓練不到位;總覺得不放心孩子,老是在牽著學生走, 讓學生真正讀懂 “老古詩” 還做得不夠好。 因此,我應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會學生質疑問難,啟發學生質疑,教學的問題應從學生中來,讓學生在學習的一開始就處于主動地位。我們不能滿足于給學生設計好的問題,應鼓勵學生敢問,還要教學生會問,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更快地發展。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花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3課的課文。該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時間開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講觀察后的發現: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并形象例舉了牽牛花等9種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說明這個發現;接著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開花時間與溫度、濕度、光照有關,與昆蟲的活動時間有關;最后擴展開去,談到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巧妙。課文意圖是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教學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不同的表達句式,對一些句子嘗試換一種說法。
一、 教學設計的構建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與挖掘,我從課文的最后一部分學習入手,通過觀看花鐘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由于第一段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段,這樣安排也可改變按原有的段落順序教學失重的現象。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學生很快就會想這些制成花鐘的花是什么呢?我順勢問“組成花鐘的花有哪些呢?你知道嗎?”學生踴躍舉手,接下來順理成章的就來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在第一自然段的學習中,以感情朗讀為主,學習運用多樣的句式表達。同時引導學生仿照句式表達,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最后學習第二自然段,了解花開時間不同的原因,并擴展想象其他花開的原因。教學結束以欣賞12個月的花的圖片結束,以激起學生留心觀察的欲望。本節課無論是板書,還是課件圖片的運用,還是朗讀,都讓學生置身于花的海洋中,置身在一個美的旋律下。
二、 利用資源優勢,發揮網絡效應
(1)這篇文章屬于科普短文,內容涉及到許多的花,而其中許多的花我們又都沒見過,如果能讓學生看到這些花的圖片,將會利于對課文的理解,以及對句子的學習。課前我查找了大量的文字信息和相關的圖片資料,又通過范垂超老師的幫助制成了虛擬的網絡環境。學生看到這么多花的圖片以及有趣的'花鐘,都驚呆了。“哇,太美了”學生徜徉于花的世界當中,欣賞著,有感情地朗讀著。學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更使教學順利突破難點,學生結合花的圖片朗讀感悟著每一個花兒開放的句子,感受到句子的美。認知心理告訴我們,人們對知識和事物的認識往往是以直觀感覺開始的,年齡越小的兒童越是明顯。他們對生動、具體、形象、色彩鮮艷的事物越容易感興趣。因為多媒體計算機具有提供文本、圖片、靜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教學信息的能力,為此,利用計算機的教學就可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
(2)運用多媒體網絡開拓信息通道,充分利用課件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在沒有任何羈絆的情況下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自由操作,充分利用課件里貯備的課文文字,花的圖片等,讓學生在網上瀏覽查閱,自由徜徉,主動學習,學生通過點擊自己喜歡的花的圖片欣賞朗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注重朗讀,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升華
這是一節網絡環境下的語文課,但也是一節實實在在的語文閱讀教學課。課上充分利用網絡效應,通過直觀、形象、鮮艷明麗的花的圖片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之中理解了句子,又積累了詞語。課上,一生匯報:“我喜歡月光花,我想把這個句子讀給大家聽。”學生繪聲繪色的朗讀。另一生說:“我也喜歡這個句子,你看月光花多美呀,我想把她美美的讀出來。”有一生說:“我知道‘舒展’就是開放的意思。”接著學生匯報其他的句子,趙佳卓說:“我知道牽牛花是在凌晨四點開放”,顏俊飛說:“牽牛花的樣子像紫色的小喇叭,所以作者說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這是個比喻句。”高華陽說:“因為牽牛花像喇叭,所以我認為在朗讀時應讀得聲音清脆響亮。”在學習睡蓮這個句子時,唐羽佳說:“睡蓮像個小女孩剛從夢中醒來,她一定不喜歡別人吵她,所以讀時要小點聲,溫柔些,我讀給大家聽聽。”……就這樣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掌握了不同句式描寫的不同。接著,我又通過出示對比句子使學生對書中描寫的句子有了獨特的體驗。使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句子的意思,體會句子的不同表達方式,更使他們積累了好詞佳句。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總目標中這樣寫到“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教學之中,我利用語文教育的優勢,激發學生身上蘊藏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讓學生釋放他生命中的能量。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在讀完課文之后,我問:“誰愿意猜猜這個花鐘是什么樣的呢?” 學生眾說紛紜,設想著花鐘的樣子。學習課文第一段,當學生理解了花開時不同形態的描寫后,我設計讓學生查看其他花的圖片資料,在欣賞之后,讓學生用書中那樣的句式描寫自己看到的花開的樣子。一生:“銀鈴花搖起了它的小鈴鐺,丁零,丁零,真好聽。”一生:“玫瑰花露出了它的笑臉。”生:“暗香舒展自己的花瓣。”……
五、遺憾之處:
1、教師的評價性語言不夠豐富,教師應該用更高層次的評價語來表揚激勵學生。這種評價語言正應與課文的內容相符合。這需要我自己的不斷揣摩和不斷的打造。
2、在學習第二段課文時,如果能再加上關于花開不同時間的原因及更具體的知識有一個相關鏈接就會更好。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報酬》這篇課文講的是“我”14歲那年修整草坪,鄰居巴羅先生以一本書作為報酬補償給“我”,后來正是巴羅先生的書使“我”走上了人生的成功之路。課文體現了書籍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一本好書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的道理。理解重點句“巴羅先生讓我讀書,實在是付給了我最高的報酬”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本課采用聯想法體會關鍵詞句,還原文中描寫的情境現場。
文中第二自然段中有一段關于巴羅先生書多的描寫。
“他的屋子到處都是書,真像一個圖書館。”
教師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想象融入作者的文字,用自己的想象拓展畫面內容,讓文字具有畫面感。“同學們,能不能用你的語言,你的想象,帶我們走進巴羅先生的家。讓我們看到他的家里到處都是書?”
學生1回答:“巴羅先生的家里到處都是書,簡直是書的海洋。他家的窗臺上有書,沙發上有書,就連廁所里也有一本他最喜歡的書。”
學生2回答:“巴羅先生的.屋子里到處都是書,真像一個圖書館。他的書架上擺滿了書,墻角有很多書,床邊也堆著許多書。真是讓人驚訝!”
“的確,這是書的海洋,書的世界。這是一個熱愛讀書的人的天堂。14歲的邁克爾.多瑞斯驚呆了。這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就是這個飽讀詩書的巴羅先生改變了一個少年的命運。”
“巴羅用書作為報酬,為14歲的男孩推開了一扇窗戶,看到了不一樣的人生風景。如果這個男孩沒有為巴羅先生修建過草坪,如果巴羅先生像其他人一樣給這個男孩一些零錢或其他的物質獎勵,結果會如何呢?”
教學中還設計了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處發展。如:
“你是否得到過最高的報酬?是誰給你的呢?”
學生簡單描述自己的想法。
“我得到的最高的報酬就是爸爸媽媽帶我去沈陽看九一八紀念館、故宮,還去了那里最大的游樂場。”張祖睿說。
“我得到的最高的報酬是過生日的時候收到爸爸買的一大箱子的書。”愛讀書的女生王玥說。
“我得到的最高報酬就是老師獎勵給我的一枚書簽,還有上學期得到的校長獎獎杯。”王翌霄說。
“爸爸能回來陪我玩就是最高報酬。”爸爸常年工作在外地的楊佳志說。
“你認為給予別人的最高報酬是什么?你是否給過別人最高的報酬?”
“可能是一次掌聲。”
“或許是一本喜歡的書。”
……
教師總結:“希望同學們能夠用一生的時間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多給予別人幫助和鼓勵,能夠給予別人生命中最高的報酬也是一種巨大的幸福。給予,是幸福的!”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一、多種形式閱讀,進行朗讀體驗。
故事內容能夠抓住學生的心,使其一口氣讀完,放手讓學生在課上讀,分角色朗讀,尤其是青頭的話,句句在激勵紅頭,給了紅頭信心。讓學生在反復的閱讀理解,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們會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同時他們也從讀中感悟出生活中的哲理——遇到困難、危險時,幫助朋友、鼓勵朋友。在危險到來時要鎮定、還要學會樂觀的'面對。
二、品詞析句,深入體會。
本課重在引導學生抓住青頭語言及行動,理解青頭奮不顧身幫助朋友的精神,并且能靈活運用知識救出朋友。而情意目標的達成并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它需要教師激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本人文思想的熏陶。語文教學需要文道有機結合,需要學生在感悟的過程中理解文本內涵。因此,在了解了紅頭的遭遇后,我讓學生仔細品讀描寫青頭的句子,并談談自己的感受,在交流過程中,進一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深入體會文字傳達的情感。這既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朗讀體驗,又培養了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多種形式地朗讀,提倡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一)培養審美情趣,激發愛校情感
寫作文的目的不僅在寫,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做人原則。那么說明文的寫作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本次作文在這方面作了一下嘗試西師大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我們的學校》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利用良好的校園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從而激發他們的愛校情感。因為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處處都蘊藏著豐富的審美內涵,校園中的自然美,教室里的裝飾美,教學中的創造美,以及師生的儀表美、情感美、語言美等,無不對學生審美觀的形成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然而,天天處于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可能對此熟視無睹。但通過這樣的活動會重新喚醒他們激情,他們會重新發現我們的校園是如此美麗,身心受到很大的感染,自己在這樣的優美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自己的言行與特定的校園環境相協調,并且產生對自己校園的熱愛之情。蘇霍姆林斯基說:“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創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
(二)讓優美的語言美化我們的說明文
談到語言美,人們會想到優美的敘述、生動的'描寫,大家也總是覺得語言美與說明文好像是沒什么必然的聯系,認為說明文頂多也就語言準確樸素罷了。在說明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重內容而輕形式,對于語言藝術往往一帶而過,甚至絕口不提。這種做法,如入寶山而空手回,說明文的魅力,也在學生的心目中大打折扣。孔子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我認為越是簡單樸素的語言越值得我們去體味,真正文質兼美的說明文,也是很注重語言美的
只要加以引導,學生同樣會寫出文筆優美的說明文。選取的三例學生作文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從以上兩個方面論述,我們可以發現說明文寫作中也有許多值得品味的方面,但說明文中值得品味的又何止這倆方面。說明文的道德情操、愛國思想、生活常識、條理清晰的理性思維等等,哪一樣不值得我們去細細的品味、玩賞,“茅草根雖細,卻能越嚼越有味”,只要我們深入挖掘,聯系實踐,(《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努力從質樸中尋求不樸素的東西來,實現說明文寫作教學的“美麗化”為時不遠。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說明文寫作教學中大有可為的,如果廣大教師都能樹立這樣的觀念,我們必定能改變目前說明文寫作教學中的諸多弊端。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在口語交際《我的想法》的課堂上,我提出:“王寧選自己當勞動委員,對這件事你怎樣看?”只看見教室里稀稀拉拉地舉起了幾雙小手,抽他們起來,回答幾乎是一樣,“我覺得他做得很好。”“我覺得他做的對。”“我覺得他做得好。”然后再也沒有其它的語言進行表述。當我問:“如果班里改選干部,你會不會選自己?”舉起的是同樣的幾雙小手,回答也幾乎一樣。仍然是說我認為我會,我要當勞動委員……只有一個同學說要當學習委員。接下來就是冷場,冷場……
教學反思:
一堂課下來,學生發言面不夠,發言的質量不高,語言表述也不夠清楚明白。我認為原因有:學生長期生活在農村,接觸外面的世界較少,導致視野不開闊,想象力不夠豐富,思維也不夠活躍。另外,加上學生膽子小,不太敢當眾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一堂課下來,教學效果不太好。我認為,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要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常到外面去走一走,瞧一瞧,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用激勵的方式獎勵愛發言的同學,同時帶動其他同學,讓學生逐步克服害怕心理,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就敢于怎樣說,再逐步過渡到怎么說就怎么寫。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今天我執教了三年級上冊第24課《司馬光》,現反思如下:
教學目標達成,學生能在熟讀基礎上感悟,敢于質疑,并熟讀成誦;
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狀態很好,能夠按照既定的預設來學習。但是學生在小組合作時存在一定問題,組長的組織能力還需要加強,要把問題鋪設好,并且按照老師問題的序號順序來交流。個別組員交流不積極,需要小組成員一句一句提示,這都需要改進;
教學環節中,學生讀、準確停頓讀、個人讀、小組讀表現都很好,這給理解打好了基礎。交流不理解的詞語時,學生能夠根據課下注釋、文中插圖進行幫助性理解,幾個孩子還能根據文字組成詞語來理解(如:“一兒登甕”中的“登”字,學生組詞“攀登”,在這里就是攀登到了甕的頂上),這是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用現代漢語組詞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表現。
也有學生不理解的詞語。我環顧了每個小組,發現問題最多的是“眾皆棄去”。學生在講故事的時候,總是把“棄”理解為“放棄、拋棄”,這是聯系現代漢語的結果。可是,在這里,“放棄、拋棄”又似乎不準確。我抓住孩子們匯報時的故事情節,指導孩子:“想一想,一群幾歲的孩子遇到了這種情況,他們會有什么反應?”有的孩子說他們會害怕,有的孩子說他們不知道怎么辦了。這就是“眾皆棄去”的背景。其他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辦,他們害怕,所以都跑開了。這樣一個問題,正可以引出“眾兒”與司馬光的不同,再相機讓孩子說一說司馬光是個什么樣的人,孩子很自然就說出了“沉著冷靜、聰明機智、樂于助人”。
在講故事這個環節中,幾個孩子把“一兒登甕”理解成了“一個小孩兒登上一塊石頭,然后掉到了水缸里”,這是受了《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的影響,可是文言文中并沒有說明孩子是登山失足。所以,我又重新代領孩子理解這句話,“登甕”是登到了甕的頂上。可是,緊接著一個孩子講故事,就說這個孩子登到了缸里。問題又來了,我們重新回到這句話,體會究竟是登到了甕頂還是進了甕里。雖然在理解的過程中,孩子們出現了一點點偏差,可是學習就是這樣,只有不斷改進、思考,才是學習的過程。
拓展環節的設計有些難度,對于剛剛接觸文言文的學生來說,《徐孺子賞月》比《司馬光》難理解,個別字詞理解起來困難,讓他們自己講就更難了。我想,當下正有一個解決這個問題辦法——請教每組旁聽的老師們啊,這不也是一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嗎?于是,孩子們在注釋、請教中學習完了拓展文章。我在小組巡視時發現,每組有一到兩個同學能夠理解,剩下的孩子都是懵懵懂懂。拓展閱讀的設計,本身就有讓孩子運用已學方法理解文意的意思,在此基礎上產生對文言文的喜歡。所選題目雖有些難度,但孩子們探索的態度不變,依然在認真地研究,這才是學生學習的態度。
整個課堂,最大的問題還是孩子們的傾聽習慣不好。大家總是在別人發言時表情默然,沒有專注的`表情,更沒有眼神的交流。在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還要重點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
1、學生課前搜集資料,鍛煉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
學生課前預習課文,對課文有了一些了解,在家長的幫助下,通過查找相關、了解知識,這樣可以加深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長此以往來培養孩子們對不熟悉的知識的查找習慣。在此,也希望家長朋友陪同孩子走好這段不熟悉的查找之路。(在家讀熟,課上才能很好地介紹給同學們。)
2、通過看圖,(重點詞語)幫助理解、背誦
通過看圖片,大部分孩子們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翠鳥的樣子:紅色的長嘴,翠綠的羽毛,翅膀帶有一些藍色,比鸚鵡還漂亮。在此基礎之上,指導孩子記憶背誦,效果不錯。同時,也幫助孩子們理解著去記憶翠鳥的外貌特點,長久效果大大高于死記硬背。通過動詞(飛、沖、吞),使孩子們理解翠鳥捕魚之敏捷。
3、開動腦筋,發表看法
當你看到這樣一只動作敏捷的捕魚小鳥時,你會對它說些什么呢?好些孩子說出:翠鳥,你真了不起!也有孩子(白子陽)希望自己能和翠鳥一起去捕魚吃。我班幽默大王兼馬虎大王(春陽)說:"老師,我想提醒翠鳥吃魚時,別讓魚刺扎著了。”
但這節課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學完課文后,應結合綜合訓練三中的學做資料卡片,讓學生從課文中提取整理信息制作資料卡。
成功之處:
1.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活動是兒童重要的學習方式,對中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游戲是一種有趣而有實效的活動方式,不僅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還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啟迪智慧。游戲中出現了學生熟悉的五個福娃的形象,增強了游戲的趣味性。
2.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通過讓學生講自己、講家人、講他人名字的故事,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并獲得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在教學過程中,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讓學生對自己名字里的故事進行展示交流的環節,學生感受到自己被別人欣賞,被別人尊重,會引發主動與別人交流的意愿,更自信、更輕松地與別人交流。
不足之處:
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板書課題后,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是指詩人在做什么?書指什么?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后再反復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后王祥光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有的學生一想也開始贊同了他的意見,我舒了口氣隨即贊同了王祥光的意見,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說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說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么,學生都說會想到自己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學生能夠說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復讀詩句并結合注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后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學生就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自學成功。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運用擬人的手法,寫了蒲公英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結果他們的命運也各不相同。課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為了讓學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的道理,教學時,我創設了情境,注重學生的體驗,讓他們來感悟這個哲理。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每一個學生對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學中我們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遵循新課標“以人為本,促進個體和諧發展”的基本理論,以尊重學生情感,張揚學生個性為立足點,圍繞“讀好書”這一教學重點進行教學。讓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通過讀中悟,悟中讀,使學生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一、培養收集并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的視野更開闊。因上此新課前,我讓學生把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到的關于蒲公英的資料在小組內交流,把自己小組認為比較有價值的資料與人共享,不僅體現”大語文觀”,還對理解讀好課文有很大的作用。
二、訓練從讀中悟的能力。
依據閱讀教學特點和低年級學生閱讀的認知規律,這節課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避免繁瑣的內容分析,以讀代講,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把文本讀正確,把自己的感覺讀出來。通過個性化的朗讀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如: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創設朗讀情境,指導學生朗讀:這些蒲公英的種子在微風的.吹拂下離開了媽***懷抱。他們要到廣闊的天地中去,也許要到天涯海角。如果你們現在都是蒲公英種子,一陣陣風吹過,你們飛到了天空中,朵朵白云從你們身旁飄過,你感覺怎么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學中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學生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讀出來。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讀進去――理解課文,讀出來――表達情感)。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的境界。
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在教學中我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沒有把課文蘊含的道理簡單地灌輸給學生,而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這些蒲公英種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結果?在討論過程中尊重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體驗進行交流,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思想的啟迪,不斷提高認識水平。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白看事物應當全面,不能被事物美麗的外表所迷惑。有時,有必要聽從長輩的正確教導。真正以人為本,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來領悟課文的精髓。
四、提高從拓展練習中延伸知識的能力。
結尾的小練筆設計,讓學生表演讀課文,然后根據題目要求自己寫一寫,小組充分交流。既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更幫助學生在懂得探索與幻想重要的同時,要正確處理聽從和盲從的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在讀的形式上還夠多,學生能理解“囑咐”,也會用囑咐練習說話。但在如何讀好太陽公公囑咐的話時,學生還未讀出親切關愛的語氣。如果讓學生聯系日常生活中父母、老師、長輩們是怎樣囑咐的,可能效果會更好些。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母親的賬單》是教科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課文講的是小男孩彼得給媽媽開了一份賬單,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當小彼得在他的餐盤旁看到他想要的報酬——60芬尼時,同時也看到了媽媽給他的一份賬單,這份賬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與無價,他慚愧地把索取來的報酬塞進了媽媽的口袋。這篇課文把母愛的無聲、無私、和無價表現得極為動人。
為了上好這一課,我把平時生活中使用過的各種票據,比如匯款的回執單、超市購物單等等,都留存了下來。開始上課時,我把這些票據一一呈現給孩子們,并告訴他們這些就是所謂的賬單,它們都與“錢”有關,而古代曾經以貝殼充當貨幣。在板書課題時,我故意把“賬單”中的“賬”字寫成“帳”,而且還對孩子說,要想寫一手好字,首先應該把字寫正確,因為老師也經常寫錯別字,結果鬧出不少的笑話,今天老師可不希望這樣的笑話再次發生。
等我把課題書寫完畢后,又問學生:“同學們,仔細看,老師寫得很認真,是不是都寫對了?”經過我的提醒,學生們一個個伸直了小腦袋,聚精會神地看著黑板,有的同學還一邊看,一邊伸出自己的小手在書空。原本打算,我通過班里一直都很認真的孩子發現錯誤,再給其他同學以警示。正當我暗自慶幸自己的別出心裁時,突然一只小手高高地舉了起來:“老師,那個‘帳’字你??”話音未落,其他的孩子也都紛紛舉起了小手。他們的發現正是我想要的,于是我又連忙把字改正確,并且笑著對他們說:“真是好孩子,你們都有一雙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的眼睛,真棒!”這時,有幾個班里的尖子生可不安靜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對我說:“老師,你真壞??”
我參加工作已經十七年了,我熱愛自己的事業,我理所當然地不希望給孩子留下任何不好的.印象。可這一次,雖然得到了學生們對我說出的“你真壞”這樣的評價,可我心里清楚,這些都是善意的,他們也都明白我為什么要這么做。結果正如我所料,在第一單元小測驗“看拼音寫詞語”一題中出現了這個詞,全班沒有一個同學書寫錯誤。當我進行試卷的講評時,我問學生是怎么記住這個詞語的,學生們就開始七嘴八舌地說起開學初的趣事。看著他們得意的神情,我開心地笑了。
對于一個老師而言,還能有什么事情比這件事更讓人高興的呢?回顧那一課的經歷,我突然發覺:作為一個老師,不能只知道在學生面前發號施令,否則可能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相反,老師應該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同一個位置,和他們成為學習上的好伙伴、好朋友,可以把自己學習的經驗和體會毫無保留地說給學生聽,讓學生從心底接受你、接近你,和你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從而使學習的氛圍變得輕松和愉悅,也許這就是教學的藝術。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學中,只要我們肯于積極思考,一定能夠找到有效的教學方法。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8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3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6-11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6-12
語文上冊雪孩子教學反思02-16
語文s版上冊教學反思03-11
語文上冊園地四教學反思03-16
三年級語文上冊語文園地教學反思通用09-27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06-04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