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篇(精品)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一、備課從學生角度出發
1、根據低年級學生愛新鮮,喜歡生動直觀的畫面。整節課我都以課件導學。看網絡上鳥島的影片,創建心目中的鳥島……視聽結合,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2、根據兒童愛玩的特點,我創設了導游帶團去鳥島旅游的情境來貫穿整堂課的始終,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 教學策略和教法設計
教版教材的主導理念是“情境教學”。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要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情境中學習。所以,如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成了我教學的.重點。根據兒童愛玩的特點,我創設了導游帶團去鳥島旅游的情境來貫穿整堂課的始終,這樣做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整堂課的各個環節也連接得更加自然、流暢了。
三、發揮整合的優勢,利用網絡課件突破重難點,促進新知識的內化.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學完本課我反思了,有一定的成就感。課前和學生一起搜集了描寫秋天的詞語,觀察了秋天的變化,從氣候到衣著。為此,我讓學生去“尋找秋天”。把學生帶到操場,來到小河邊,從小河邊完全可以觀望遠處的田野。在我的引導下,很多孩子都能用一句完整的話描繪秋天的景象。如,有孩子說“秋天在校園里”。也有孩子說:“秋天在田野里,小河邊”,還有孩子說:“秋天在藍天上”。回到教室,我將孩子們說的每一句話一一板書在黑板上,并引導學生把所觀察到景象仔細地說說,邊說我邊板書特殊的重點的詞句。如:秋天在藍天上、天高云淡、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一會兒……。秋天在田野里,農民伯伯忙豐收,田里的稻子金燦燦的……。秋天在校園里,小朋友穿上了秋裝,一片片樹葉……(為了銜接新課內容,設置懸念,這么美麗的景象是誰諦造的呢?是雨。)
本文層次分明,思路清晰,語言優美,采用了各種修辭手法,再現了秋天的美麗。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全文以秋雨為線索,像一串美麗的佛珠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描繪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如果說,本人的教學能體現成功的話,那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
一、抒情散文重在“閱讀感悟”寫法。
首先通過課文“錄音”“范讀”在“讀”的環節中,我領讀了課文三遍,什么也不講,也不提示,就是深情地領讀。在讀第三遍時,孩子們是完全進入了角色,不知不覺孩子們自己讀起來了,我便悄悄地“撤消”了領讀,為了激發孩子們的.激情,我偶爾也將文中具有親切,神秘之感的語言領一句,如“梨香香的,菠蘿甜甜的,還有……”孩子們會情不自禁地“還有草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氣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從學生朗讀的情感中完全能體現出“好多好多”“都”是重讀了。通過重讀一種親切感便沉浸其中,更能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美。
本文層次分明,思路清晰,構段上很有特色。三年級學生正是作文入門階段,作為語文教學,學生有必要進行簡單的分層,分段,了解最簡單的習作結構“總—分—總”,能掌握“總分、分總”等關系。如,本文第2—4自然段中,每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話都是這一段的總起,下面進行分述,可以說是按總分的順序構段的。那么怎樣按照總分的順序構段呢?這是本人在本課中要滲透的語文知識與寫作中的小技巧。
在這環節中,我以“校園”為話題,引導學生按春、夏、秋、冬的特點,說說“我眼中的校園”。學生說的很火熱。一女孩說:“我眼中的校園是溫柔的。風兒輕輕的,小草也偷偷地鉆出地面,更溫柔的是操場邊上的兩棵柳樹,枝條柔柔的,枝條上還吐出了點綠,像綠色的小米粒……。”這下舉手的多了,一孩子又說:“我眼中的校園是寂寞的。因為我們開始暑假了,一離開就是兩月之久……。”一男孩說:“我眼中的校園是潔白的。要是下上一場大雪,校園里白了,房子上白了……。”(學生有了這步基礎,要傳授一些簡單的寫作技巧就不難接受了。)
第一、要把握所敘述事物的總體特點,明確這些特點是通過哪些具體方面體現出來的。
第二、組織語言構段。(中低年級學生寫作文,難免在語言上不是很豐富,如果根據習作題材,組織構段,這樣,每個孩子都會有話可說,而且層次不亂。)如、描寫家鄉的小河,同學們可以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加以描寫。在構段時,可以引導學生先總寫這個季節小河的特點,然后抓住每一個季節的具體特點描繪,這樣會使你的構段更清晰。
二、抒情散文在“讀”中賞美。
本課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把秋雨人格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含蓄地抒發感情。這些被藝術化了的語言,使本文的描寫形象,生動、富有詩意。那么,怎樣體會文中藝術化的語言呢?首先,結合語言環境來理解詞語。如、文中第2自然段的“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比較抽象,但是當孩子們讀完了這一段,眼前一定會浮現出黃色的銀杏樹,紅紅的楓葉,金色的田野和五顏六色的菊花,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繽紛”指的是什么意思了。
然后,理解句子時要聯系上下文和自己平時的生活積累,同時反復朗讀品味,體會文章語言的妙處。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________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訴我們,冬天快要來了。”這些句子學生只要聯系上下文,結合自己平時的積累,就能基本理解了。因為平時我們都知道鑰匙是用來開門的,用“秋天的雨”這把鑰匙來開“秋天的大門”的比喻非常形象;“喇叭”是用來向人們傳達信息就是告訴人們“冬天快要到了。”相信孩子們再經過反復朗讀,體會就會更深。比如,朗讀時要充滿感情地把秋天的美麗,豐收、歡樂體現出來。語氣歡快活潑,語調輕柔洋溢,語速較快,聲音以“虛聲”為主,表情愉悅陶醉,眉宇舒展。
第三,進一步體現“閱讀與寫作“的快樂。
在寫作時,中心要定在哪幾個方面,這是閱讀與寫作的重點。在這環節,我出示了閱讀題: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秋天的雨的?很顯然,課文從“植物顏色的變化;果實的氣味;小動物的活動,樹木的樣子”三方面來寫秋天的雨的。在這環節,我安排了三道“快樂題”。
1、我要搜集一些描寫秋天的詞句。
2、我要把秋天的景物畫下來。
3、我要和爸爸或者媽媽一起去秋游。
(我巡視了一圈兒,孩子們完成得很好。優美的詞,美麗的畫,眼里的秋收景象。)我邊巡視邊指導。“用文字寫的‘我要去秋游’”的同學。(首先要確定什么時間,去什么地方秋游,并要寫一寫做好準備工作,然后在秋游的過程中要仔細觀察,遇到問題可以請教老師,家長。最后,回來以后,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整理一下,寫一寫,讀一讀。
巧用多種修辭文采。出示例句(課文第2自然段)。點撥:這段文字運用了擬人,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把秋天寫得如此生動美麗。
練習并落到實處:用上這幾種修辭手法,來寫一下春天的風吧!春天的風,有一支神奇的畫筆。
總之,“美文美言”不在辭典里,它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觀察萬物之變化,巧妙地“安裝”關鍵詞句,使其“萬綠叢中一點紅”用心思考借助想象和聯想去表現生活中的美。有“體驗”與“感觸”才會寫出優美的文章。通過體驗產生興趣,寫作才會快樂,愉快就是寫作興趣的源泉。“閱讀與寫作”就是一對孿生兄妹,“魂不離體,體不脫魂”語文教學就是這樣飄妙神奇,它需要老師有“一雙巧手”“一張巧嘴”—“能抓、能寫、能畫、能說……”。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我在教學中緊抓小熊和松鼠“友誼帶來快樂”這條線,放手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體驗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朗讀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設置感人情境,給學生情感熏陶
教學一開始我就通過板畫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感染了學生的情緒,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也為后面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二、入“情”誦讀,層層感悟
以讀為本,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讀是理解文字、體會情感的紐帶。“語文教學要回歸到讀上,所有的創新都應建立在讀好的基礎上。”
1、把“讀”貫穿始終,讀中感悟,以悟促讀。抓住了文中的第三和第五兩個重點段。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再通過讀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使學生讀出了意,讀出了形,讀出了情,讀出了味,把課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語言三者融為一體。
2、教學中抓住情境體驗。如抓住“樂壞了……”等語句,體驗情境,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時結合具體的.語境,體會了“飄與漂”的不同含義。
三、入“情”想象,深入探求文本內涵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較詳細,而有些地方寫得比較簡約含蓄,給學生們的思維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延伸的空間,我充分利用這些“空白”點讓學生想象,來開拓學生的思維,在人文感悟的同時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個較好的體現。
四、識字教學情意化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教學要注重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和習慣,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我在識字教學中,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讓學生快快樂樂識字。在教“幸福”二個字時,把他們放在詞中理解,讓學生找出這二個字中蘊藏的兩個詞語“幸福”,字書寫完后,把它們放置在語境中,富生字以人文內涵,使生字教學更生動、更形象、更豐滿!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梅花魂》是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講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對梅花的喜愛,反映他對祖國的深深的眷戀,表露一位華僑老人的中國心。教學重點除了落實單元訓練重點“前后照應,首尾連貫”之外,還要理解外祖父在愛梅花、送梅花中寄托的愛國之情。而后者則必須通過體會外祖父講述梅花品格的一段話才能實現,可見,這段話揭示了“梅花魂”的內涵是理解課文的支點所在。但對學生來講,體會“梅花魂”的內涵又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如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從而理解課文中心呢?
針對閱讀課文的課型特點,我試著讓學生結合課后思考練習自學疑,在初讀中發現問題,在細讀中分析問題,在品讀中解決問題。沒想到,學生的問題如雨后春筍:“為什么外祖父讀唐詩宋詞會落淚?”“一支梅花,有什么稀罕呢?”“為什么外祖父不能回國竟像小孩子一樣哭泣?”“為什么外祖父把珍藏的墨梅圖送給我?”“為什么送別時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許多?”聽著孩子們的提問,我一邊欣喜他們的樂學善問,一邊思忖著怎樣梳理這么多的問題。當又有兩個學生站起來說到“為什么要以‘梅花魂’為課題?”和“外祖父講述梅花的一段話中為什么指代梅花用‘她’而不用‘他’?”時,直覺告訴我一定要抓住這難得的教學契機,肯定了他們會動腦筋后我告訴大家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其它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學生們的興趣一下子集中在這一點上,從他們的議論和表情不難看出,孩子們急于解決這個新奇的問題卻不知從何入手。我首先讓學生明確“她”是一個充滿感情色彩的人稱代詞,然后將學生的.問題轉化了一下,外祖父用“她”指代梅花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呢?問題的坡度減緩了,學生很快從外祖父的話中找到了答案:因為“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開得愈精神、愈秀氣”,所以外祖父用“她”來指代梅花表達自己對梅花的喜愛;因為“梅花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所以外祖父又用“她”來指代梅花表達自己對梅花的贊美。外祖父僅僅是對梅花的喜愛和贊美嗎?我又引導學生再讀讀外祖父的話,一石激起千尺浪,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因為“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外的花”,是祖國的象征,所以外祖父用“她”來指代梅花,還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因為“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物,他們不管歷盡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關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所以外祖父用“她”來指代梅花還表達了對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國人的歌頌。最后我總結學生的發言指出這就是“梅花魂”的內涵,學生還補充道“‘梅花魂’不僅是有品格、有氣節的象征,還是華僑老人的眷戀祖國的心。”看來,學生在跨越這個理解課文中心的障礙的過程中已經體會到了課文的中心,剛開始的提出的問題也自然得到了解決。
看著孩子們解決問題后成功的喜悅,我也深切的體會到抓住孩子們質疑中閃現的教學契機將會把課堂教學引入一種和詣活躍的新境界。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制作了有趣的花鐘。對于三年級上期這個特定的年齡段,根據課文在整個教材中的位置,我確定了這篇課文在發展學生語文素養方面應發揮的具體作用。
根據教材的'位置,結合課后的生字和練習,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學會書寫14個生字。正確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學生自主讀書,了解“為什么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不同”。
三年級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一、課文分析:
《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英子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從此變得樂觀開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這篇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談的敘述后面飽含著一個充沛的情感主題:文章中“掌聲”代表著鼓勵、尊重,代表著“愛”。全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多次寫到英子的神態與動作。因此,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后的變化;怎樣通過英子的外在動作、語言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優點:
整堂課通過師生共學、自主探究、發散想象、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愿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并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后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英子,你為什么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里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猜想英子是怎樣想的“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才來的新老師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郁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為英子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三、教學缺點:
英子心里活動的3個句子,雖然找出來了,但是我沒有即時好好地讓學生通過朗讀去品味。特別是“低下頭”“猶豫”“眼圈紅了”“慢吞吞站起來”還沒有好好突出,沒能深刻體會英子此時的心態在慢慢發生變化。這一部分處理太匆忙了,還需多指導學生朗讀,為下面學生為何自發地送給英子的掌聲做好鋪墊。
課結束了,我感動了,孩子們也感動了……學生在這堂課中不僅學習了語文,也從中感受到了鼓勵,關愛的力量。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5月27日參加了海淀萬泉小學的中年級語文教研活動,觀摩了四年級的兩節語文課,收獲頗多,其中猶以萬泉小學副校長景老師執教的《語言的魅力》所受啟迪最大。
上課初始,揭示課題后,景老師請學生認真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教師針對學生所提問題進行梳理,并進行板書;接著,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學習。教學進行到這里,與我們常規的.課堂沒有什么太大的新意,但同樣是提問題,當前,一些教師為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任意提問題,而且不管巨細大小,提多少個問題就逐一地解決多少個問題,起結果是課堂教學無重點,教學時間難把握。過去是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現在有變成學生牽著老師的鼻子走。而在這節課里,景老師既鼓勵同學們大膽地提問題,有與同學們一道根據其難易程度進行篩選,然后選擇主要的問題進行討論探究,這樣就較好地把學生的自主性與教師的主導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課上完了,成功與失敗現在已不再重要了,而從中的所得與所失是值得我去思考的。通過這次的教學,我看到了自己在語文教學中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與語文課改的距離,下面簡談我的兩點感受:
一、讓“自主”的理念更好地在課堂中落實
“自主”已成為課改以來我們常用的.一詞,在課堂教學中體現自主,在學生學習方式上追求自主。可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這一理念,已是我們很多老師長久以來思索探究的事。我這次執教的《小露珠》一課,自主的理念就未體現到位,執教時,我順著文本思路走,沒有讓學生在自主閱讀提問,自主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教學。對于這種童話型的課還應更注重情景的創設,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以少而精的,富有思維含量的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
二、讓朗讀在指導中進步
朗讀指導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如何有效地進行朗讀,是學生能否讀好書的關鍵,在教本課時,我采用了引讀、領讀、自讀等方式,可最后學生讀書效果卻沒有明顯好轉。在評課時,幾位老師指出,朗讀要做到三步:一是讀要有目的,二讀要有指導,三讀要有進步。對于一句話的朗讀,要達到讀好的目的,主要要指出讀好哪些詞,重點訓練詞的朗讀。在學生朗讀的同時還要給出可行的評價,在指導中進步,在進步中達到目的。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明白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資料。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持續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資料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
此外,朗讀能夠培養學生的表達潛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資料具體、清楚等。朗讀能夠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透過朗讀課文,學生能夠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潛力的提高。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帶給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資料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講授新課文之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使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盼產生,期盼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盼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理解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盼。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盼,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用心主動的進行學習。
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于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于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反思是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小學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實踐中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審視小學寫作教學現狀,根據寫作教學現狀,積極探索優化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策略。
一、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現狀反思
1。 寫作內容空洞化。目前小學生作文素材的積累主要依靠語文課本閱讀材料,以及課外各類作文范文。學生缺少生活積累,這使得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一味地模仿范文,寫作內容嚴重脫離生活,寫作內容空洞化,缺乏真摯的感情,不能寫出真情實感,因此作文往往缺乏感染力。
2。 教學形式程式化。小學語文往往重視學生語文知識積累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往往被語文教師淡化。這使得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缺乏作文寫作指導,教學形式單一化,程式化。程式化的寫作教學使作文教學缺乏趣味性,學生寫作的興趣不高,也不利于促進寫作教學中師生有效互動。
3。 寫作閱讀孤立化。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讀、寫、聽、說等多種能力,這就要求將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但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師缺乏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相結合的意識,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孤立化,沒有充分發揮閱讀文本對寫作的導引作用,嚴重浪費了教材閱讀資源。
4。 二次寫作薄弱化。小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初始階段,也是小學生學習寫作的起步階段。小學生寫作習慣的養成直接關系著學生作文水平的提升。目前不少小學語文教師意識到寫作的重要性,重視對學生進行寫作前指導,也及時進行作文評講。但是二次寫作薄弱化,教師寫作前的指導有沒有落實到位,評價后的指導意見是否引起學生重視,都直接體現在二次寫作中。
二、優化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策略
1。 多管齊下,積累寫作素材。小學生正處于作文素材積累的關鍵期,也是引導學生養成作文素材積累的關鍵階段。教師要多管齊下,引導學生多路徑積累寫作素材。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向學生推薦優秀的少兒讀物,少兒版的經典名著,加強作文閱讀等,通過閱讀間接地積累寫作素材;另一方面,要指導學生仔細的觀察生活,積極參加社會社會實踐活動。盡管小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不多,但是只要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一定能夠提升作文積累;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只要方式,教師要將寫作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帶著目的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重視引導學生養成動筆的習慣,將一些作文素材用文字記錄下來,這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作文積累,還能夠豐富學生情感,使學生寫出真情實感的作文。
2。 優化教法,提升寫作趣味。教師的教法直接關系著小學寫作教學的實效性。在寫作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不斷優化寫作教學方法。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寫作教學的趣味性,也能夠引導學生掌握寫作的基本知識,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
目前,小學語文教師寫作教學采用最多的方法是講解法。通常是老師在學生寫作前進行指導,然后學生寫作。教師要積極嘗試范文或者片段導引教學法、作文探究教學法、片段仿練法等。教師可以根據作文訓練的'知識要點,選擇關聯的范文或片段,以之為導引,引導學生解剖作文,學習范文的寫作方法。范文導引法符合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從仿作到獨立作文;作文探究教學法意在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引導學生對范文、失誤作文進行探究,自主發現成功作文的成功之處,以及失誤作文的“敗筆之處”,在探究的成功體驗中增強學生興趣;
3。 讀寫結合,寫作閱讀互動。語文教學強調讀寫結合,因此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不能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孤立開來,要重視讀寫結合,促進寫作與閱讀的互動,使兩者互相促進,互相提升。
以閱讀促寫作。“教師在教學閱讀課中,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有特點的范文作為閱讀內容,幫助學生分析課文結構、寫作順序、寫作方法和中心思想”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寫作資源,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強化教材文本研究,善于挖掘閱讀文本中的寫作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寫作指導,將文本作為寫作的范文。
以寫作促閱讀。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會進行寫作方法、寫作知識、寫作思路等引導,這些都有助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將寫作學習中形成的知識自覺地地遷移到文本閱讀中來,提升閱讀學習的實效性。
4。 強化修改,二次寫作常態化。教師的指導有沒有起到實際的作用直接體現在學生的習作中,因此強化修改,將二次乃至多次寫作常態化對于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將求數量的作文觀向求質量的作文觀轉變,強化作文的修改。“‘二次作文’輕指導, 重講評的教學方式, 尤其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重視修改, 學會修改。”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二次寫作,教師一方面要認真批改作文,對每一位同學的作文提出富有針對性的評價,使學生獲得修改的依據;另一方面,教師要重視作文評講,在評講過程中,教師要突出作文中出現的共性現象。教師也可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作文評價形式,例如學生互評、小組內互評等,嘗試讓學生指出修改的建議等,強化學生寫作基本知識與方法、技巧等運用意識。
總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對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質意義重大。語文教師要加強寫作教學反思,在寫作教學實踐中,不斷優化作文教學,為學生終身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回顧我所執教的課文——《為了他的尊嚴》,課文記敘的是一位女主人毫不客氣地讓乞丐搬磚頭獲取所得,使乞丐獲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嚴,從而依靠自己的勞動取得成功的故事。我所教學的是第二課時,重點研討的是乞丐搬磚內心活動、引導學生想象并進行學法指導。
縱觀上周第一次的試教與今天第一堂課的課堂教學,我整個教學理念設計基本沒變。首先,在課堂中關注學生讀的訓練,鼓勵學生個性化的朗讀。由于這篇課文篇幅較長,于是我在教學中設計了感悟對比賞析讀的方法,通過抓住乞丐搬磚前后外貌不同與對待搬磚神態不同的兩句話,讓學生對比朗讀,鼓勵學生讀出個性。從讀中讓學生的情感從對乞丐的同情發展為敬佩,從而引到主題“尊嚴”。
其次是挖掘教材因素,啟發想象。課文第四自然段是課文重中這重,課文用生動的語句,形象地刻畫出乞丐搬磚后的內心活動。我沒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來分析重點詞句,而是采用讀中發現,啟發想象的方法,讓學生來填補空白,學生的感源自于語言文字,說的話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的處理,使理解、感悟、表達融為一體。
最后引領文本進行讀寫結合。葉圣陶生生說:“語文教學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能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在最后讀寫結合的環節中,我主要讓學生遷移第四自然段“乞丐怔住了”的寫法,提供中心句讓學生寫“我怔住了”的一個場面。因為有了文章范例的鋪墊,再加上對語句的挖掘及習作的指導,因此學生寫起來思路較流暢。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又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各層次學生都能得到均衡的發展。因此在課堂語言的評價中我鼓勵學困生、在提問時傾向學困生,問題設計上關注學困生,讓他們各有所學,各有所感。
當然,在第一次試教后,我在教學中還是暴露了不少的問題,教研組和各個成員也向我積極地提出各種建議和意見。
1、對學生的評價語言內容還不夠豐富。學生的激情還沒得到很好的激發。回顧課堂教學,確實也是。有時對于學生的回答只是“不錯”、“回答真棒”等,而沒有擊中學生的興奮點去評價、去鼓勵。
2、對一些關鍵詞的指導還不到位。如第四自然段“我怔住了”的教學,我只是要求學生去觀察、品味乞丐怔住的情景,而對于“乞丐為什么會怔住了”這重點內容的挖掘卻忽視了,這樣造成上下文的脫節。
3、由于擔心時間的不足,因此在教學環節中會出現“搶”孩子發言的現象,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中沒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針對以上不足,在集體討論后,我又一次修改了一些教學細節。今天的這堂課在整個教學理念不變的情況下,我及時調整有關一些教學內容并對學生的'表現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收到良好的效果。
1、在教學評價上,我盡量用上有針對性的語言進行激勵。當學生在讀中悟情時,我及時肯定:“你讀得真好,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只有把心融入文字,才能讀出這么真切的情感。”當學生在理解語言有創意時,我及時鼓勵:“你不僅讀懂了文字,你還讀懂文字背后的意思,真了不起!”“你真會讀書”等,讓學生從教師的評價中得到及時反饋并獲得對一些關鍵詞的
2、課文第四自然段的想象及學法遷移,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亮點,學生在想象乞丐搬磚時的內心活動時,都能較成功地進行角色的換位,如搬磚前學生能想到:“這么多磚,我能搬得完嗎?”“婦人一只手能干的活,我為什么不能干呢?”搬磚時學生能想到:“這么多磚,我能堅持下去嗎?,我一定行,我能第一塊就能第二塊”“我一定得堅持,不然女主人會笑話我的!”搬完磚后,學生的想象是“我終于能把這些磚搬完”“我終于能用一只手干活了”“真累啊,但我從來沒有這么高興過,因為我能勞動了!”……學生的想源自對內容的感悟,對人物內心的揣摩,多富有創意呀!在教學最后環節要求學生聯系日常學習生活談“我怔住了”的情境時,學生思路開闊,思維活躍。有的說:為金魚媽媽竟然會吃自己的小寶貝而感到怔住了;有的說:看到我們學校大廳的廚窗里擺放著的閃閃發光的獎杯與獎牌而怔住了;有的說:為父親能從外地匆匆趕回為自己慶祝生日而怔住了;有的說:為自己是校督導員在檢查衛生而發現自己教室竟有紙張而怔住了……學生不僅說得精彩,而且在當場寫作時也能游刃有余。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教學內容雖然較圓滿地完成了,但學生在課堂中的生層性問題顯得還不夠些,學生的質疑能力還沒能得到很好的體現,我想,只有今后在教學中不斷進取與探求,才能接近教學的真諦。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范老師正在執教《司馬光》第一課時,接近尾聲,一個孩子忽然提出:老師,我還有其他辦法可以救人。”范老師隨口接過:“看來救人還有很多辦法,我們下節課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課后,教研組就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一種觀點認為不能“發散”,因為這會扭曲文本正確的價值取向,學生反而感覺司馬光的辦法也沒什么了不起。而比較多的觀點是先“發散”再“聚焦”,在“發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比較:“在當時的情況下,你的辦法可行嗎?”從而體驗司馬光的'冷靜、聰明。
筆者認為,如果答案只停留在“發散”階段,無疑是“新鮮的誤解”,而如果僅僅停留在“發散——聚焦”這樣的層次,學生無非只是理解了司馬光的辦法好,他真了不起,我們要向他學習。筆者認為,把文本的價值取向僅僅停留在“解文”“知人”的層面是不夠的。學生下次碰到的困難不會再是缸中救人,不會是同樣的情境相同的條件,能夠遷移的規律性的東西就是這種想辦法的思維方式。本單元的主題是“遇到困難怎么辦?動動腦筋,一定會有解決的辦法。”很明顯,編者的意圖也是要以文本為依托,引導學生“論世”“察己”。可見,如何想出合理辦法的思維過程才是教學的重點,“還有什么辦法?”不僅要問,而且要“重錘敲擊”。
第一步:
發散——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救人?(教師將學生說的方法用簡單的語言概括寫在黑紙片上,用磁鐵吸在黑板上。)
聚焦——思維方法不一樣
師:把人救出水無非是兩種思路,(邊說邊板畫)你們想想,一種是(水出來),一種是(人出來)。(學生在板畫的直觀幫助下,豁然開朗,“哦!”)
師生共同移動紙片,把學生提的方法分成了兩部分。)
第二步:
辯論——哪種思維不可行?(撤下“人離開水”這類辦法的紙片。)
再聚焦——及時搶救是關鍵,根據實際想辦法。
第三步:
再辯論——評一評“讓水離開人”的各種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麥哨》是一篇略讀課文,課前鏈接語中提示的問題是這樣的:“讀讀課文,看看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樣的,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再對同學說說喜歡的理由。”我讓學生圍繞這一問題進行自學、交流,學生學得很好。
可是,就在我準備結課時,一名學生站起來問:“老師,麥哨是什么?”“麥哨是什么,課文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讓我們一起細讀課文,尋找答案。”我把問題拋給全班學生,說實話,麥哨到底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
這時,有學生說:“麥哨可能是用麥秸管做的哨子。”馬上有學生反對:“不對吧,為什么圖上沒有畫一個小朋友吹麥哨呢?”“會從插圖中找信息,了不起。”我及時鼓勵。又有學生說:“麥哨可能是風吹麥田發出的呼呼聲。”“從哪兒看出呢?”我這一問,馬上有學生恍然大悟,急著讀課文最后一句:“那歡快的哨聲在撩起麥浪的東南風里,傳得很遠很遠……”“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我給以肯定。又有學生說:“其實,麥哨到底指什么并不重要,關鍵是歡快的麥哨聲襯托了鄉村孩子們幸福快樂的生活。”
在這一問題的探究中,學生拓寬了閱讀方法,而且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作為五年級語文教師的我,也不斷在反思:應該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如何讓孩子在我的課堂上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培養對語文的熱愛?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 在情感共鳴中學習語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母親的呼喚》一課,以"母親的呼喚"為線索,寫了作者兒時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實,感人至深。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有一個人,你永遠占據在她心最柔軟的地方,她愿意用一生來愛你,這個人叫母親。讓我們深情地呼喚她的`名字——母親。母親,多么熟悉的字眼,從小到大,母親給了我們無窮的關懷和疼愛,讓我們帶著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喚——母親。隨著歲月的流逝,母親一天天變老,然而,永遠不變的是母親那一聲聲悠長而溫暖的呼喚——母親的呼喚。母親的呼喚,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聲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母親的呼喚》這篇課文,再次感受一下母親的呼喚里包含的愛和暖。”簡短的一段話,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正是基于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驅動學習,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一年多的語文教學,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體驗。的確,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課堂上,教師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前,我都鼓勵學生盡可能地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同學們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學生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練習、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盡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我們班還設立了圖書角,讓同學們捐贈出自己喜愛的圖書,作為公共資源分享給更多的同學,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閱讀。
3、引進生活的活水。
于漪老師提出:“語文應和生活相聯系,把語文學習擠到狹小的課堂里,擠到無窮無盡的練習中,學生幾乎不讀書不看報,與自然接觸少,與社會接觸少,學語文的源頭活水被堵塞,積淀儲存少得可憐,又怎能學好語文呢?”所以在教學中經常引進生活的活水,運用多種課型,采取多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可以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自己短短的語文教學經歷,特別是在整體批閱了學生的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識到:小學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品味、描寫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的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演變成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豐富資源。
總之,我期盼著:我的語文課堂會變成孩子們學習知識、放飛夢想的理想舞臺。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火紅的楓葉》是一篇短小的散文,全文一共4個自然段。主要講秋天到了,楓葉紅了,我尋找到一片最紅的楓葉在教師節那天做為禮物送給老師。
文章以第一人稱表達,親切自然,抒發了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老師的敬愛之情。教學中按照“尋找火紅的楓葉”——“找到火紅的楓葉”——“做火紅的楓葉賀卡”的順序引導學生朗讀理解課文,從我尋找火紅的楓葉的經過感受我們對老師的愛沒有最深,只有更深,體現對老師的敬重。低年級的語文課是朗讀指導課,教學中我仍然用指導朗讀這一法寶引導學生學習課文。重點指導讀好第三自然段,“啊,我終于找到了一片最紅最紅的楓葉!”一個感嘆句,感受“我”找到最紅最紅的楓葉時多么激動和興奮,“它比朝霞還紅,比玫瑰還紅,它的樣子也很好看,就像我小小的手掌。”多么有詩意的比喻,朝霞富有生機,玫瑰賦予浪漫,小小的手掌活潑可愛。通過老師范讀、學生自己練讀、比賽讀等方式體會這片楓葉的顏色美麗,樣子好看,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師生情是浪漫的,是溫馨的,是飽滿的`。滿滿的紅,火苗一樣的紅,秋天氣韻沉淀的紅,是“我”獻給老師最真、最純、最美的愛。
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寫到“我”把楓葉貼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再寫上一首小詩,送給親愛的老師。課文沒有寫小詩的內容,做為留白,引發學習者美麗的想象。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這一留白,讓學生來了一次小練筆,寫出“如果你也給老師做一張賀卡,你會在上面寫什么?”有位學生寫的是:老師您辛苦了!謝謝你教我們知識,我一定會好好學習,不讓您為我操心!我看了很是感動,但可能是教學中與生活實際聯系不是特別緊密,學生的情感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所以大部分學生寫得都比較空泛,值得引起注意!
本節課教學任務沒有按時完成,反思后覺得浪費時間的地方是:1.課堂上老師有很多口頭禪,如“好嗎”“可以嗎”“行不行”這些表示商量的話語有時根本沒必要用,還耽擱時間。2.低估了學生的能力,問題設計得有些細碎,耽擱教學時間,今后的教學中盡量避免這樣的問題再出現,使課堂教學盡量高效!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
課文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于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課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對“終于”一詞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讓學生讀到這里,能聯系上文理解“終于”的意思,體會“我”和老爺爺是如何克服了種種困難爬上天都峰的。課文中的許多兒童語言,內涵豐富,細細咀嚼,令人回味。課文中運用了大量的對話,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從這些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我”由開始的猶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堅定信心,再到戰勝困難,登上天都峰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使學生從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中體會到在困難面前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要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二是繼續學習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方法,體會一些句子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課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本篇課文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可以通過圖片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天都峰,引導學生對故事的興趣。學習本課之初,要幫學生理清本文層次,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對文章大致內容有整體把握。其次,要采取分角色朗讀和表演集合的方式,使學生親身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咀嚼回味文中精彩的語言。同時,要指導學生練習生活實際,從小培養不怕困難、堅決克服困難的品格。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3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07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4-14
小學語文拼音教學反思04-01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6-12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4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5-15
小學語文《燕子》教學反思08-26
(精選)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