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篇[精華]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一、習作教學的積重難返。
習作,是學生表達的一種表現形式。既然是學生自己的表達,那應該不是一件難事,可學生卻偏偏怕了這習作。究其原因,教師心目中一切為了分數的“作文應試思想”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樣的思想覆蓋之下,小語習作教學的課堂逐步變得模式化:即用一種固有的模式套取作文,以達到作文分數的提升。一切似乎都是自然的,可誰也沒有想過:這種模式的套取,也直接導致了學生習作的“假大空”現象。一切都不是基于學生自由表達,不是學生內心真實語言的表述,學生需要在習作中編出瞎話,而且要編出水準——這對學生來說,難道不難嗎?
如此,我們的習作教學也變得越來越簡單、簡化:作文不用講了——因為有固定的模式;作文不用評了——因為用模式去套就行了,不符合模式就重寫算了;作文不用交流了——因為都不是真的。于是,我們在習作教學中只需要一句話就能搞定了:我們今天寫……這就是我們的作文教學,這就是我們的作文教學課堂。這樣的課堂誰不生厭?教師不厭?學生不厭?
二、管建剛的作文教學革命系統。
學生作文既然基于表達,也就離不開“素材、興趣、方法”這關鍵的三項。管建剛老師的作文教學之所以能形成系統,關鍵就是他解決了這三個難題:
1、興趣——作文教學革命的“動力系統”:
管建剛帶班第一年,就設計了作文的“評獎活動”:他創建了《班級周報》,學生在“班級作文周報”上發一篇文章,給1張“刊用紀念卡”。集得3張“刊用紀念卡”,授予“作文新苗”稱號,再集5張“卡”,升級為“作文小能手”,再集7張“卡”,升級為“班級小作家”,“班級小作家”能出“小作家專欄”,獲評本年度最高獎———“班級諾貝爾文學獎”。
帶班第二年,他搞“積分活動”:學生發表的文章,以字數來獲得相應的積分(這一點,類似于我們在小組合作中驗證成功的“積分活動”。在此不再贅述。)
帶班第三年,他搞“稿費活動”。管建剛鼓勵學生發表文章——學生不僅給《班級周報》投稿,還給多個媒體、報紙、刊物投稿。發表一篇,獲得“50元稿費”。而稿費也只有一個用途——到管老師那里購書。如此,鄉村學生可以憑借自己的勞動來獲得報酬,并購買到自己喜愛的讀物,這已經不僅僅是對習作教學的促進了——學生已經開始喜歡上“語文”這個更大的學習領域。
接下來,他搞“消費活動”:到市里任教之后,學生對“購書”沒什么興趣。于是他提高了“稿費”發放標準:A版1000字/120元,B版1000字/100元,C版1000字/80元。掙的“稿費”,可以選擇以下途徑“消費”:300元“稿費”,購買一次“免做語文回家作業”。600元“稿費”,購買一次“單元檢測”。800元“稿費”,購買一次“編輯權”,替老師選稿,體驗編輯的權威感。1000元“稿費”,“購買”一本老師的親筆簽名書。
2、方法——作文教學革命的“操作系統”:
作文有沒有方法、技巧?答案當然是有,但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文字技巧”(如何開頭、結尾;如何運用描寫……)。
(1)管建剛的作文教學革命倡導的是“文心技巧”——其中包括“發表意識”、“讀者意識”、“真話意識”、“作品意識”,以及“心靈敏感力”、“現象思辨力”。“文心技巧”,改正了學生對習作的.“作業意識”,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習作是一種表達,一種自由、淋漓盡致地表達”。
(2)教師指導:自由表達,不等于教師的完全放手,習作同樣需要指導。在“作前指導”、“作后指導”之間,管老師選擇了“作后指導”——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認真研讀、批改;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指正;學生自己的評價與完善,成為了管建剛作文講評課的主要內容。
3、素材——作文教學革命的助力系統:
作文的素材來源于生活,所以我們需要“引領”孩子“留心觀察”,而不是“提醒”。“留心觀察”,重點不在“觀察”,而在“留心”。如何留心?留心什么?留心之后怎樣?這需要教師的指導和親身引領。為此,管老師推出了學生的“周評活動”,何捷老師推出了“百字作文”——這種對生活的留心,遠比我們的口頭教導效果要好很多!
作文的素材來源于閱讀。這一點無可厚非——閱讀與習作之間,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在閱讀中積累,遠不如在閱讀中的文字浸潤。王俊艷老師的“讀書活動”給我們以啟示,這也應成為語文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
作文的素材來源于課堂學習。小語課堂教學,我們所能呈現的不僅僅是文本理解,還有語言的積累,以及言語的習得與運用。習作是一步步的積累,是一次次的積淀與提升,這本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當我們一步步去嘗試解決學生的“興趣、素材與方法”之時,也就是學生的習作水平,我們的作文教學提高之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我也采用了很多種朗讀的形式,很多種有趣的教學形式,學生的積極性應該是很高的。對于預期的目標也基本上完成的可以。
這篇課文主要是贊揚了秋姑娘關愛別人的一種品質,我喜歡在文章上做點文章,我想課文的編排意圖也是如此,希望每位教師都能真正把握教材,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于是,在課結束時,我問了學生這樣一個問題:平時像信上這些關心的話語,都是誰對你說的?學生們脫口而出:媽媽、爸爸、爺爺、奶奶等親人。我又問學生,你對他們說過這樣的話嗎?教室里安靜了,大多數學生說沒有。在我的意料之中。我臨時布置給學生一個特殊的`家作,讓孩子們回去為長輩洗一次腳(于是就有了前面上傳的寫話內容,因為班級之間進度不一樣,所以先上傳了寫話,后上傳了反思),學生們臉上露出了不好意思的表情,我對他們說,這次作業很重要,做完了之后把它寫下來,讓我看看你們的行動。
結果是讓我感到欣慰的,寫話的內容很真實,很多家長給我來了電話,對我布置這樣的作業表示感謝,有的在家作本上留言,說:俞老師,感謝你想得很周到,沒有這樣的作業,我的孩子可能還沒那么快長大。我聽了,看了,也很感動。作為一個教師,不僅教書,還得育人。懂得關愛別人應該從小培養,大人的麻木,不懂抓住契機激發,培養出來的孩子也只是知識上的巨人,品質上的矮子。這樣的矮子于社會,于家庭,有何作用?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大青樹下的小學》描寫了一所小學的學生上學路上及在校重活動、學習的情景;
口語交際“我的暑假生活”通過講述暑假的新鮮事,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習作
“猜猜他是誰”通過做游戲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語文園地通過詞句段的積累、古詩的背誦等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這篇課文先寫上學的路上和來到學校時的情景,再寫課上和下課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贊美的感情點題:這就是我們可愛的小學文章反映了孩子們率福的學習生活,體現r租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三年級是小學中學段的'起始段,要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來幫助學生盡快適應這一。學段的語文學習,逐步完成由低年級向中年級的學習過渡,讓學生初步養成較為穩定的學習習慣,掌握定的學習方法,從而提升語文學習的能力。
1、課前可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資料,比如:我國有哪些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服飾的圖片及民族之間團結友愛的故事。
2、本課的生字較多,涉及的新詞語也比較多,可引導學生采多種方法認記。
3、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用一個“情”字貫穿全文。教學中可以作者所抒發的自豪與贊美的感情為線索,并將讓我占書法課給他們上語文這條線索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陶罐與鐵罐》這個故事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鐵罐的傲慢、蠻橫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寬容、友善、克制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這是本課表達上的特點。教學中我根據課文的特點,抓住重點詞,進行朗讀指導,在朗讀中漸漸體會課文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充分朗讀,體會陶罐與鐵罐的心理變化。
我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奚落”這個詞,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思考。我設計成三個小板塊,理解鐵罐和陶罐的三次對話,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圖片入手,讓他們逐步了解陶罐與鐵罐的語氣,心理變化,并體會陶罐和鐵罐的品質,然后直奔文章的結局,了解他們的結局。讓學生找出陶罐和鐵罐說的話,說說從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中我們又看到了這是一只怎么樣的陶罐和鐵罐?”有的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陶罐與鐵罐的對話時容易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鐵罐的朗讀指導上,結果使得學生對陶罐的品質認識不夠豐滿。我教學設計,以認識鐵罐和陶罐的品質入手,直截了當,不偏不倚,使學生對陶罐謙虛、寬容、善良、心中有他人等品質有了較深的認識,懂得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取長補短,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別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機。至少,這樣的教學我們就不能稱之為“高效”了。我覺得教學過程中,預設的同時,還應該及時地抓住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實際,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學的效率,這是我以后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探討的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一、教學效果:
文章的主線落在一個“變”字上。全文思路清晰,圍繞“變”字進行說明介紹:先寫水的形態變化,接著寫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狀態變化,最后寫了水的性格變化及給人類帶來的貢獻和災害。根據水的形態變化,我從變“云”開始,讓學生理解云的變化過程,讀 出自己喜歡的語氣。從“雨”“雹子”“雪”不同的變化,抓重點詞——“落”“打”“飄”。這三個不同的現象,由不同的方式從天上下來。通過理解朗讀,學生們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時語調要重點;讀“雪”“飄下來”時語調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時語調不慢不快。讓學生明白,用詞的準確性。最后,是水的性格變化。通過對“溫和”和“暴躁”這兩個詞的理解,知道水溫和時會做很多好事,讀出溫柔,和氣的感受;水暴躁時做過許多壞事,讀出厲害,發脾氣的感受。比較朗讀是最能讓學生讀出不同的表現,我采用女生讀溫和的部分,男生讀暴躁的部分,這樣一比較起來很容易讀好這一段。根據這樣的思路理解課文,不僅教給了學生從揭示重點、句子之間的聯系方面質疑問難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心。
二、成功之處:
對比畫面,加深理解。利用課件播放水“溫和”時,為人們做的好事——灌溉田地,發動機器,幫助人們工作,三峽大壩發電站;“暴躁”時,為人們做壞事——淹沒莊稼,給人們交通帶來不便,沖毀房屋,危害人們生活,給人們帶了災害。通過這些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討論:“人類想出哪些辦法管住我,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從而使課堂更加豐滿,同時,完成了使學生了解水既能給人們帶來好處,也能給人們帶來災害的教學目標。
三、不足之處: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學生朗讀的形式還應再多一些,例如,男女生讀,小組讀,開小火車讀,同桌讀等等。通過采用不同的形式一方面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便于更好地鞏固生字教學,為詞語教學和理解課文打下扎實的基礎。
四、改進措施:
教師的語速還應再慢一些。由于低年級的學生思維相對比高年級的學生要來得慢一些,教師的語速過快會影響學生思考的時間。在本堂課中,教師應該更多地放手讓孩子去說去想,發揮他們天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開課時,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青蛙為什么要賣泥塘呢?它是怎么賣的呢?賣出去沒有呢?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猜一猜“青蛙的泥塘到底賣出去沒有?”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并說說自己的理由。
學生學習課文時,讓學生在自己質疑和猜想的基礎上,結合拼音讀通課文,勾畫出寫青蛙賣泥塘原因的句子,讀一讀,再想象青蛙住的“爛泥塘”是什么樣的`?弄清青蛙賣泥塘的原因。引導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弄清楚哪些動物想買泥塘,沒買成的原因是什么?青蛙聽了小動物的話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教學這一部分時,要不斷地創設情景,有效地聯系生活實際演一演、想一想。最后,把“綠草如茵的泥塘”和“爛泥塘”展開對比,滲透“美好的環境是靠勞動創造的”德育教育。
在閱讀教學中,我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的能力,引導學生想象。兒童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語言本身是抽象的,如何有效地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呢?創設情境,將抽象的語言變為具體形象,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
教學中,我抓住三個詞語:泉水、引水、灌水,通過演示和讓學生感悟朗讀,讓學生體會到青蛙的聰明和勤勞。
在品詞品句中展開想象。品詞品句,發展思維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結合課文內容及學生的生活經歷,我引導學生品詞品句,拓寬學生想象的空間。比如,青蛙面對自己創造出來的泥塘,不禁“愣住了”。我要學生模仿青蛙“愣住了”是什么樣子,然后趁機讓學生展開想象翅膀,想象一下,青蛙的心理在想什么。
充分運用插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在低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有著許多色彩美麗,形象新穎生動的插圖,這些插圖不僅有利于以圖學文,也有利于拓寬兒童的想象。如本課中,青蛙在一個風景如畫泥塘邊,嘴巴張開著,似乎正在說什么。于是,我請學生再次想象,青蛙面對如此優美的泥塘,它會說些什么呢?想象后再用語言表達插圖意思,也促進了學生創造性想象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三年級的團體備課活動如期開展。輪到我執教。我選了三年級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的《掌聲》一課。就在周六(12月5日)的時候,市里的送課下鄉活動在實驗小學多媒體教室舉行。我聽了“齊魯名師”孟強教師執教的這一課。盡管孟教師的課已經很難超越,可是我卻在聽完課之后就有了很多的感觸,所以我也選擇了這一課,想實踐一下孟教師的教學思想,也想試驗一下自我的許多想法。
首先,關于孟教師的課我禁不住要記下以下兩點:
一、孟教師的授課新穎獨特。他并沒有省去字詞的教學,并且他的字詞教學異常注重比較,并且是本課前后詞語不一樣的比較,如:
A:1:她的一條腿落下了殘疾;
2: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
用這兩個句子來比較“落”的兩個不一樣的讀音。
B:比較“經久不息”與“漸漸平息”這是文中描述前后兩次掌聲的兩個詞語。更別出心裁的是孟教師讓同學們用動作來演示一下自我對這兩個詞的理解,同學們分別報以“經久不息”與“漸漸平息”的掌聲。
孟教師詞語教學的.方式一時間讓我驚羨不已、贊不絕口。
二、授課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反復強調文章的主旨“人人都需要掌聲,異常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讓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不要忘記把自我的掌聲獻給別人。”
課堂伊始,干脆利落地直接導入。然后問孩子們對自我的到來是否歡迎,讓孩子們用動作來表示一下。孩子們報以歡迎的掌聲。這時孟教師便及時地出示“人人都需要掌聲”句,直切文章主題。
這種一詠三嘆甚至四嘆、五嘆的講語文課的方法,讓再不認真聽得同學,也不由得記住了并且明白了“人人都需要掌聲”這個深刻的道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描述】
這篇課文通過一件關于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勵我們要學好本領,建設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新中國。
全文一頭一尾是寫現在,中間絕大部分寫往事。
開頭寫由天安門廣場的燈光勾起往事的回憶,結尾照應開頭,從“我”在璀璨的華燈下回憶犧牲的戰友,可以體會“我”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和不忘過去,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中間部分先寫郝副營長在戰斗開始前,借著火柴的亮光看一本破書,書上的插圖是一個孩子在電燈下讀書的情景。接著寫在戰斗中,郝副營長為了使后續部隊找到突破口,點燃了那本書,高高舉起,為后續部隊照亮了前進的道路,保證了戰斗的勝利。他自己則因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犧牲。從作者對往事的回憶中,體會郝副營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為美好生活而獻身的精神,是教學上的重點。
【分析】
這是一篇回憶往事的課文。教學時先讓學生借助工具書用較快的速度閱讀,知道講的是一件什么事,大致了解內容。再提示學生以“多好啊”或“燈光”的描寫為線索抓住課文重點探究,先獨立閱讀,再在小組里交流。檢查閱讀效果時,老師要就重點部分加以指導,幫助學生從中體會郝副營長的獻身精神,體會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從“多好啊”為線索深入理解課文。在學生快讀課文,大致了解內容的`基礎上,要求再次快讀課文,想想“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幾次,各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把有關語句畫出來,再深入想想,他們在說這句話時,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什么,先獨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見解和同學交流。
在學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讓學生再深入往下想,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戰斗中郝副營長怎么做,畫出有關語句體會郝副營長的犧牲精神。
【規劃】
教學時可以“燈光”為線索,深入理解課文。在學生快讀課文,大致了解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快讀課文,畫出有關描寫燈光的詞句,先獨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見解和同學交流。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設計理念: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組教材圍繞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這一主題來編排的。再一次把學生帶回兒時傾聽大人們講故事的快樂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豐富。《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古詩。也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而且淺顯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想。而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主要通過讀、思、議、想、說、寫等形式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進入古詩境界。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學習目標:
1、認識“乞、霄、”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課前準備:
1、教學課件、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1、同學們,我們祖國的文化源遠流長,而古詩更是文化寶庫里一顆璀璨的明珠。這一年來,老師與你們共同誦讀了許多經典的古詩名句。那在你的“古詩積累本”中,積累了哪些和中國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呢?找出來,讀給大家聽。(學生誦讀《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億山東兄弟》)
2、那同學們在平時學習古詩時,有什么好的方法嗎?把你的好方法介紹給大家吧!你可以先說說嗎?(學生回答: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我會多讀幾遍來理解詩的意思;我會看注釋,查字典來理解;我會把詩背下來,或者記在古詩積累本中;我會上網查資料或者看課外書;我會想去了解詩人和朝代;我會向同學、老師、爸爸媽媽請教。)
3、過渡:原來學習古詩有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讀、多背、多記,也可以查字典、查資料、看注釋,還可以想別人請教。那就帶著這些好方法,再來學習一首和中國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吧!
二、初讀自悟,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讀出課題。(學生讀題)看看這個“乞”字,你想提醒同學們在書寫時注意什么呢?(板書:乞——氣。乞字中間少一橫,乞字是“”,氣字是“”)同學們在書寫的時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讀讀課題。(學生讀題)
2、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林杰所寫的。這是一位精通書法棋藝的詩人,而且非常的聰明,六歲的時候就能寫詩。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他的一首詩。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讀一讀,請記住,讀書有三到,(生:謂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讀的時候,注意讀準每個字的字音。(學生練讀)大家仔細聽聽,他讀準了字音了嗎?誰能把字音全部讀準?(指名讀)
3、正音:大家發現了詩的第一行有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嗎?(宵——霄,用點標出來)那你怎么來記住這兩個字呢?(“宵”字是寶蓋頭,“霄”字是雨字頭)那這兩個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請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們學習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來,我們再齊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生齊讀古詩)
4、古人云:獨而無學友。(生:則孤陋而寡聞)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個人單獨學習,而沒有一起學習的朋友,就會見聞少,知識淺薄)對,那就找到你身邊的同學,用上你們的好方法,結合課文的注釋和課后資料袋里的內容,想一想,議一議,沒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等全班交流的時候提出來解決!五分鐘夠嗎?開始吧!(學生討論)
5、時間到!誰來說說你讀懂了什么?(學生說)通過你們的合作學習,我們了解了古詩的大概意思,也正應驗了孔子的話:三人行(生:必有我師焉),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就要學會與他人交流,向他人請教!
6、那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嗎?(1、“碧霄”是什么樣的呢?2、詩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盡紅絲幾萬條”)問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學,(生:不恥下問)我們在讀書學習時,就應當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問!
三、品讀鑒賞,積累內化。
1、要理解《乞巧》這首古詩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國四大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你們知道嗎?(知道)
誰來說一說。(指一個學生說)牛郎織女在什么時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詩第一行)在七月七日這天晚上,人們看著“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樣子嗎?(學生說)
出示課件:夜空圖。看到這樣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嗎?(學生說)
在點點繁星中,有兩顆星星尤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嗎?(牽牛星和織女星)
還記得老師曾經教你們積累的杜甫的《牛郎織女》嗎?請你們背一背!(學生齊背)
根據這首詩,讓我們到宇宙中去找找這兩顆星星吧!(課件天文圖)
找到了嗎?(引導學生找,辨別方位)
原來古詩還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呢!再來讀讀這首詩吧!(學生齊讀)
它們在銀河的兩邊,遙遙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橋”來相聚啊!在星空下,詩人林杰忍不住吟誦著:(教師示范讀):“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你能讀好這兩行詩嗎?(指名讀、男女賽讀)
3、是啊,在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又在做什么呢?讀讀三、四行。(學生讀)(學生自由說)
可以看看課后資料袋里是怎么說的?(學生再次回答)
原來她們是在向織女乞巧啊!同學們,你們對織女了解多少啊?(學生自由回答)
織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聰明、善良、美麗無比,更重要的是她心靈手巧,她織得錦緞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閃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還亮。人們給她織的錦緞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云錦。織女在云錦上織的圖案更是美不勝收啊!她織的花,紅似火,白似雪,嬌艷欲滴,引來蝴蝶翩翩起舞。她織的鳥,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樣,孩子們看見了,都想去捉呢!人們都對織女織的云錦嘖嘖稱奇啊!^少。女們個個都羨慕,羨慕的不得了,它們羨慕什么呢?(織女的巧手)
你們羨慕嗎?(羨慕)你們羨慕什么啊?(織女的巧手)所以古時候的^少。女們便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向織女乞巧。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日————乞巧節。
4、乞巧節是古時候人們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同學們,你們最喜歡的是什么節日啊?(六一兒童節)
想想你們在過六一兒童節時,周圍是怎么樣的節日景象呢?(學生自由說)
那古人在過乞巧節又會是怎么樣的節日景象呢?再讀讀三、四行。(學生再次讀)
閉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說說,爭取說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饋。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讀出詩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們都在望著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門口,在……(指學生說,在田野,在山坡,在河邊,在花園……)課件在所有能夠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們都在穿紅絲線,哪怕夜深了,她們還在不停地穿,為什么啊?(他們想象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b、她們穿了多少條呢?(幾萬條)真的有幾萬條嗎?(沒有)那是多少條?(很多很多)什么多?(紅絲多)在第四行里,還有哪個字可以看出^少。女們穿的紅絲很多呢?(穿盡)
c、數不清的紅絲都穿完了,可見^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強烈而美好啊!詩人林杰發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你能像老師這樣讀嗎?(指名讀,齊讀)
四、體驗升華,熟讀成誦。
1、詩人林杰寫下《乞巧》這首古詩,來表達那些^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學們,詩中的疑問,你們都解決了嗎?那你們能讀好這首詩嗎?(指名讀、齊讀、合作讀)
2、看見有的同學都已經閉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詩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來了?你們能背嗎?一起背吧!(學生齊背)
3、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生: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光背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積累下來,和往常一樣,打開“古詩積累本”把它記下來吧!(學生記古詩)
五、拓展延伸,日積月累。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首和中國傳統節日——乞巧節有關的古詩,其實古時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這天,都留下了許多詩篇。老師這里還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關的古詩,讀讀看,你對哪首感興趣?讀給大家聽!(指名讀)有興趣的同學在課后把它記在你的古詩積累本中吧!
總結:
短短的四十分鐘,我們收獲很大,不但復習了以往積累的古詩,還學習了一首新詩,同時還誦讀了很多很七夕有關的古詩,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詩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其實不光在課內,在課外我們還應自發地去了解、去學習、去積累,去發自內心地熱愛古詩,你們能做到嗎?(能)
下課
教學反思:
一節課下來,我覺得,重視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努力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拓寬語文的學習空間。這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取向,“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教學中,我比較關注學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體驗,重視過程與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充分體現了傳統“詩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體現了語文課程“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
當然,這堂課既有亮點,也有不足之處。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誦讀還不夠到位,我想,怎樣挖掘詩的情感,才能讓學生真正讀出詩的神韻,還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精讀課文,對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于我,這樣的文章既要達到目標,又不能上成思品課,也是一大難點。而學習本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探索深文淺教的教學方法,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啟示”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在教學中針對此文,我采用發展學生個性閱讀,首先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我以小詹姆斯的心理活動、情感線索為主線,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地學習、理解、品味,深刻感受詹姆斯釣到大魚時的興奮、被迫放掉大魚的痛苦、悲哀和無奈,以及三十四年后,詹姆斯為之驕傲的情感變化,從啟示(理論)——到故事(釣魚、放魚)——再到啟示,層層剖開,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過釣魚所獲得的啟示。開課時我緊緊抓住“是與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就釣魚這件事來說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放與不放就那么難決定嗎?所以先讓學生感受魚是多么誘惑人,為放魚的不舍埋下伏筆。
我還注重了以讀為主、在讀中體驗。在教學中,我圍繞“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么堅決,是不愛‘我’嗎?爸爸是怎么想的?如果你在那里,你會想些什么?‘我’從釣魚中得到什么啟示?”等問題展開思考討論,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里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時,讓學生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如果這事發生在你身上,你的心情會怎樣?”
在講到第15自然段時,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文中的“魚”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是怎樣做的?”此時我引導學生討論認識到: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當面對規則時,無論自己是否愿意都必須遵守,從而突出主題。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我要的是葫蘆》是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屬寓言性質。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并能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一個切入點。找準了切入點,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從課題入手:“我要的是葫蘆,言外之意是我不要葉子”。因為切入點選得準,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紛紛提出:那個人為什么得不到葫蘆?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出了頗有深度的問題——“蚜蟲吃的是葉子,可落下的為什么是葫蘆?”
文學作品都有一條線索,或為情感線,或為敘事線。教師要善于把握這條線,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學貼近這條線。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在教學中抓了芝麻而丟了西瓜,《我要的是葫蘆》一文,篇幅雖短,但要落實的知識點卻不少。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抓住一條線:“變”。剛開始時葉子長得怎樣?葫蘆長得怎樣?過了幾天,葉子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這變化告訴我們葉子葫蘆之間究竟有什么密切的關系?明確了這么一條線,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我采取了比較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兩幅圖有什么不一樣,激活學生的思維,再次明確本文要解決的難點:種葫蘆的人為什么沒有得到葫蘆?當學生學完第一自然段時,通過看圖——學文——品文,引導得出:因為葉子長得好,所以葫蘆才長得可愛。從而為后文的學習打下鋪墊。當學生學完第4自然段時,我又引導學生小結:因為葉子長了蚜蟲,所以葫蘆才一個一個都落了。最后通過這種變化對比,學生明白了葉子與葫蘆之間的密切聯系。
但由于沒有好好把握二、三自然段的教學,以致思路混亂,拖了時間。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會再仔細地研讀文本,精心設計每個環節,更好地完成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琥珀》是德國作家柏吉爾寫的一篇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作者用活潑、通俗易懂的文筆,發揮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紹了有關琥珀的科學知識,假想了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從而判斷了它在科學上的科學價值。
課的開始,我出示從網上下載的一些琥珀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讓他們觀察琥珀的特點,進而導入課文。
本節課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探究。第一步:自己獨立學習時出示三個問題:
1、這塊護坡有什么特點和價值?
2、琥珀的形成經歷哪兩個階段?需要哪些條件?
3、課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實的?
提示學生找一找、劃一劃、理一理描寫琥珀形成過程的關鍵重要的句段,進行概括、批注。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學習10分鐘。
第二步:讓學生在小組中解決自己學習中的困難,總結琥珀形成的條件。同學們很快找出了條件并發現作者在描寫這個故事的時候用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寫作手法。
第三步:全班匯報。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補充、完善
不足:由于前面復習環節用時較多,導致后邊的“當堂積累”任務未能在課內落實。
措施:要合理分配時間,爭取當堂任務當堂解決。
琥珀是四年級下學期第十一課的內容,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了解琥珀的基礎上來自行制作琥珀,此次制作琥珀是在三年級的基礎上所進行進一步的細制作,使所制作的琥珀更細致、精美。重點是模具的制作,什么樣的模具確定什么樣的造型。
這節課,我采用了故事導入法,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故事又使學生重溫了一次琥珀的形成過程,了解形成琥珀的條件,及它的價值。然后確定學具分配情況,分組進行分工完成任務。在讓學生了解人造琥珀的使用情況后,讓學生進行設計自己想要的琥珀,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計出切實可用的模具,然后確定出本組的實施方案。這樣整課的任務使學生做到心里有數,并將設計模具的任務布置為作業。
怎么制作是本課關鍵,學生雖然有先前的制作基礎,但是也不能疏忽,為此在第二課時上,用自學比較的方法學習制作方法,在學生通過對比后就能很輕松地掌握制作的方法,然后再進行制作。最后對每組的作品進行展評,使同學間能有促動的作用,并把每班的作品在其它班級進行展示,讓學生更具創造熱情。
本課結束后,細細地品味了一下,并聽取了校長及主任的指導后,深感還存有太多的不足。如每節課的上下連接在課前就應準備好,每節課要做什么,不但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數,還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準備。在吸引學生注意力上做得還不是很好,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堂讓應該以實踐為主,充分讓學生動手去做,這是本課程的核心。所以在第一課時的安排上若把作業制作模具安排在課內進行效果會更好。總而言之,就是在備課上所下的功夫還不到,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
教學《奇異的琥珀》我努力關注文本,關注學生,盡力把讀的時間,說的機會,問的權利,評的自由還給學生,為此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了教學過程。
一以問題為紐帶
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他們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教學。陶行知先生曾說:“創造始于問題”。在課堂中學生若能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教師在回答他們問題的過程中,有意通過情景、故事、疑問、破綻等激發他們更多的為問題,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
這里的“問題”包含了師生雙方的提問,教師提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思考,所謂“問是為了思”,而學生的思維不僅僅是由老師的啟發性提問來鍛煉的,它同樣需要學生自己的積極提問。為此在教學中,我創設了多處鼓勵學生自由提問的環節,學生既分別對課題提問,“琥珀為什么是奇異的?琥珀是怎樣形成的?它包含了什么故事……”,又能在課中隨即提問,“為什么作者要寫它們淹沒在老松樹黃色的淚珠里?什么要寫早已有了那樣的蜘蛛和蒼蠅……”這些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而在教學中我則以“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奇異在什么地方?松脂球要變成化石需要哪些條件?”作為討論的主線,這些問題連接起來組成了一條問題的紐帶,引導學生在文本中推敲,在文本中探究,在一系列的“生疑—質疑—解疑”過程中,理解琥珀的特征,琥珀形成的過程和科學價值,從而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科學知識,和文字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以發現為中心
學生能自己去發現、理解蘊藏在文本中的重點詞句,體會松脂球和化石形成的條件,以及它們形成中的'奇異之處,是這節課的重點。為此,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文本后,聯系語言文字,找出了松脂球形成所需的四大條件:
形成地時間在夏天,只有在夏日驕陽下,松樹才會滲出厚厚的松脂,天越熱,溫度越高,松脂滲得越多,才能繼續滴下,把蟲重重包圍;形成地點在松樹,只有松樹才會滲出松脂,松脂厚、黏稠才能一滴就把兩蟲完全淹沒,掙扎也徒勞,才能繼續滴,把他們重重包圍;條件三是只有十分接近,一滴松脂滴下,才能把他們一齊包住,蜘蛛剛撲過去,松脂剛好落下,早不滴晚不滴,就在那一剎那,早一秒,晚一秒都不行,而且不偏不倚,一齊包住,這真是機緣巧合,十分奇異。條件四是松脂重重包裹,這樣才能歷經泥沙的掩埋,歲月的浸潤;條件五要有兩只距離極近的蜘蛛和蒼蠅,這樣一大滴松脂才能把他們重重包圍。學生在自主發現品味文字,重點理解“剛、剛好、一齊、繼續、重重包裹”當蜘蛛要撲向蒼蠅時,被剛好滴下的一大滴松脂一齊包住,不偏不倚,不早不晚,完整地包住,厚厚的松脂還要繼續滴,重重包圍住兩只小蟲,積成松脂球。它形成的奇異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巧”,蜘蛛剛好要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剛好滴下來包住兩蟲,這一切是多么湊巧啊!
更值得贊賞的是學生在個性話的理解中,感到“淹沒在老松樹黃色的眼淚”寫出了憂傷和無奈,他體會出了作者蘊藏在科學知識的敘述中的文藝元素,真正體驗了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學生在自主發現中獲得理解,獲得體驗。
三以合作為方式
課中學生有多次小組學習的過程,它體現了學生通過傾聽、交流、補充獲得集體成功的過程,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又一體現。
課內學生小組合作朗讀課文,小組合作討論松脂球形成的條件和原因,小組交流、展示自主鉆研的心得,小組內組員互相補充,不同的小組互相補充。他們有的齊讀,有的分角色讀,有的分節讀,有的交流一條件一個原因,有的針對一個詞語,一句句子來談自己的所得,有的歸納課中所得,活用語言,說出“作者推測……因為……”,總之,他們在小組學習中體驗了集體成功的付出過程和集體成功的快樂。
四以運用為中心
要讓學生把文本中的語言文字進行內化,在外化成獨立自信的語言表達,就需要給學生創設各種途徑來運用語言。為此在課內,學生通過“大膽提問、個性表達,歸納總結,填空說話”等形式,來活用語言。如在總結全文,歸納說話時,學生這樣表達:
作者推測松脂球形成的時間是在夏天,是因為只有在夏天松樹才能滲出厚厚的松脂。
作者推測松脂球形成的地點是在松樹林,是因為只有在松樹林里才會有松脂。
作者推測兩只小蟲曾經在粘稠的松脂里掙扎,是因為透過琥珀可以看見它們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
作者推測這塊琥珀約摸形成在一萬年前,是因為這塊琥珀顯出了一萬年前的地質年代的特征。
作者推測蜘蛛想吃掉蒼蠅,是因為蜘蛛是蒼蠅的天敵。
由于經歷了這樣的外化的過程,學生的語言運用得到了鍛煉,做到了語言訓練唱主角,多元訓練貫始終。
五以情感為載體
“文章不是無情物”,字里行間中處處有情,而在課文的學習中,實際包含了教師和文本的對話,包含了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更包含了師生間的對話。所以無論是通過媒體制作出松脂球形成和化石形成的具象過程,給學生以直觀感受,還是通過情景創設引入課題,各教學環節的過度,小結的語言都有情感的渲染,如總結時我這樣動情地敘述:“《奇異的琥珀》是一篇知識性的美文,作者先描寫了推測出的奇異的琥珀的形成的過程和條件然后描寫了它怎樣被發現,最后告訴我們它的價值所在,整個故事合情合理,生動形象。讓人不禁感嘆天地造化的神奇,它的形成包含了那么多的巧合,它的存在昭示了滄海桑田的悠遠,這真是一塊奇異的琥珀啊。”
課中更有對于學生大膽提問,積極發表個性見解的鼓勵和贊賞,“你的體驗真豐富,你的鉆研真有水平,你的朗讀讓我們身臨其境……”,而學生也通過合作或獲得了成功的快樂,通過朗讀感受到文中的“奇異”。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掌聲》一文寫的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小英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樣一篇感人致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為此,我設計了一堂情意交融,開放、扎實而有效的語文課,讓愛的掌聲響起在課堂的每個角落。
一、加強閱讀教學,放手學生自讀自悟
教學本課時,我給了學生充足的讀書思考的時間,就讓他們抓住描述主要人物的神態、動作的幾段話,去體會人物心理變化過程。課堂上同一句話,因為閱讀者不一樣,所以產生的感悟也各不相同。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孩子們對小英這一人物的了解了個透徹,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全班的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見,把一個心理自卑得盡乎變態的可憐的小英活生生的擺到了大家的眼前。
二、悟兩次掌聲——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
整堂課,我設計了復習導入、新授、總結點題、拓展延伸這樣四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資料,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述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后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你為什么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里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我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才來的新教師教師要批評,上去,大家必須要笑我,怎樣辦?”此時學生經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郁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為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么?”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教師引導:快把這夸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涌動,英子你想說:……“多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
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應對生活。”“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應對一切。”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郁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資料。
三、拓展延伸,升華文本內函
在理解好課文后,我要求學生說說自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獲得別人的掌聲或把掌聲獻給別人的故事。這樣,無疑升華了課文的內函:既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又要不惜奉獻自我的“掌聲”。
可是這一部分也有不足的地方,小英心里活動的3個句子,雖然找出來了,可是我沒有即時好好地讓學生經過朗讀去品味。異常是“低下頭”“猶豫”“眼圈紅了”“慢吞吞站起來”還沒有好好突出,沒能深刻體會小英此時的心態在慢慢發生變化。這一部分處理太匆忙了,還需多指導學生朗讀,為下頭學生為何自發地送給小英的掌聲做好鋪墊。
經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提高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與理解能力,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好讀書,會讀書,讀好書,從而為學生終生的發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礎。我從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已有數年,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乘著新課改的春風,在專家學者的引領和一線教師的實踐探索中,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精彩局面,但由于種種原因,也還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進的.問題,現簡單地總結如下:
1.教學中的拓展閱讀進行得不夠深入和廣泛。拓展閱讀是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的關鍵。可是在很多常態課堂上,同主題的或關聯主題的拓展閱讀往往進行得不夠深入或不夠廣泛。教師的閱讀積累不夠廣泛和豐富,學校提供給教師和學生的閱讀條件不夠理想等原因是導致該問題的主要因素。
2.學生閱讀興趣不高,學校或班級中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讀書氛圍。由于家庭因素,學生很少買書;再加上學校圖書室設備的不齊全,僅有班級圖書角,沒有開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時間和空間,導致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囫囫吞棗,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閱讀給他們帶來的快樂,所以達不到預期效果。
3.由于部分教師對主題單元的編寫意圖不理解,對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缺乏研究。因而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只教主體課文,沒有處理好主體課文與語文天地中閱讀材料的教學關系,往往是把二者割裂開來,沒有引領學生進行遷移性、拓展性閱讀,養成學生閱讀的習慣,增強學生閱讀的能力.
4.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閱讀教學時間分配隨意性很大,教學空間封閉。由于教育評價制度的考試化導致了部分教師把閱讀教學課變成分析課。課上教師滔滔不絕、繁瑣的講解、分析、提問、解答,不見學生的讀書和思考,沒給學生留下必要的讀、思的時間和機會,不可忽略的讀書活動則被排擠到課外,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淺顯的認識,不足之處,還望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打開一本書,輕松自由地讀,讓書香滋潤自己,如同沐浴春風,如同聆聽曼妙的音樂,去感受書中收獲的幸福。
幾年來,學校一直大量的選購各類有益的圖書,讓我們班的孩子在書中汲取了智慧,只要一有空閑,就能看到孩子們那讀書的熱情。
在小學階段,應該著重培養學生大量閱讀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勤于閱讀的習慣、主動收集課外資料的習慣等。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并大有所獲。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為學生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讀不一樣的書,便有著不同的認知,因為每一本書都是不同作者的不同經歷。
本學期中,我們班的學生共讀了《基督山伯爵》、《論語譯注》、《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科學家的故事》等書,在學習課本教材《魯濱孫漂流記》時,因為之前學生已經讀過,不用我多講,學生已經對課本內容了如指掌,而且講的頭頭是道,學生們獨抒己見越來越踴躍,甚至有時會發生面紅耳赤的爭辯,爭辯的內容既有對人物形象的不同感受,也有對語句的不同理解。七嘴八舌的發言,不同思維的碰撞,使課堂上顯得有些亂,但我卻由衷地高興,正是他們的不同認知,才有他們的明白易曉。這正是我所期望的效果,他們會在爭辯中進步,學生已能把故事的前因后果講解的十分透徹,可見已對書本了然于心。
閱讀的快樂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讀書的樂趣不勝枚舉,閱讀的快樂,樂在其情節。總之,我會將課外閱讀繼續下去,“開卷有益”——書讓孩子健康充實、讓孩子能在書香中快樂的成長。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外聯助理總干事德·納伊曼認為,今天所教的百分之八、九十應該放在科學方法論、教育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資料的方法。從事實中做結論的方法以及分析綜合事實的能力上面。達爾文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德國萊因蘭——法耳茨州教育部提出了“學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
有的老師把“學法指導”理解成“教授方法”,先提出一種學習方法,然后要求學生按照規定的學習程序一步一步學習課文,這些老師期望學生在這種按部就班的學習過程中快速掌握學習方法。在大量閱讀與寫作過程中,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
有的老師把“學法指導”固定為機械的模式,例如“一圈二劃三想”、“一邊讀一邊想”,成為了一種口號。
名師現象:名師有太多的光環,太多的艷羨,太多的瀟灑,課堂有詩一樣韻味,水一樣的流暢,有激情,有思辨,有幽默,有感動。名師的課總能給你一些震撼,一些思考,一些靈感,一些觸動。無論是否出于功利,便有了很多人想當名師。我們的教壇如果名師越來越多,教學改革自然就有了希望,語文教學大概也就少了太多的批評和指責。但遺憾的是有的老師是在模仿名師之形,而沒有得名師之神。這些老師在課堂上作出瀟灑狀,課也是大開大合,頗有大家風范。但細一推敲,卻與真正的名師的教學相去甚遠。反思一下,主要是缺少了名師的內涵。內涵是什么?首先是對教育的真愛,那不是模仿,而是出于對語文的摯愛,出于對作品的尊重,出于對學生深厚而真實的愛。為什么名師雖是異地借班上課,但總能在最短的時間,在不經意中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和學生融成一體。這除了教師教學設計的高明之外,更主要的是對學生的真愛。而這樣的愛,學生很容易就感覺到了。其次是名師們多年來的積淀構筑的淵博的知識和厚實的文化底蘊。我們看到的名師風采其實只是他語文功底的一個小角而已。如同一座冰山,真正巨大的是潛在水下的部分,而這一部分常常被人忽視。多少個不眠之夜的反復琢磨,多少個業余時間的苦讀鉆研,多少篇詩詞歌賦的吸收消化,多少次教學嘗試的打磨改進,才使一個個普通的教師走向成熟,擁抱成功。有一位成功的教師,當有人問及他用了多少時間備課時,他說可以說是十五分鐘,也可以說是一輩子。用在這一節課的時間的確只有十幾分鐘,但我的教學思想,教學風格,教學靈感以及對教學現場的把握,對學生的了解等等卻是我一輩子思考與研究的成果。
要成為名師固然是好事,但千萬別忘了,一個名師的成長是多么漫長而艱苦的過程,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理性的認識,可能就會在急功近利的驅使下誤入歧途。最后,我想說,名師的成長是需要一個較為理想的.環境的。這個環境不一定就是優越的工作條件,而是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一個民主的氛圍,學術的平臺,競爭的機制,文化的味道,互助的和諧的生活空間。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更容易出現特別突出的人才。我認為,青年教師應追求名師背后深厚的語文功底,追求名師關注學生心靈,關愛每個學生的胸懷,追求名師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和堅定,治學的嚴謹和生命的創新。是不是要爭作名師卻也未必。正像樓上所說的,名師應在我們心中,在日常的教學中創造屬于自己風格的課堂,讓每一堂課都有師生生命的律動,都有生成的智慧,這樣豈不是比追求名師這遙遠的目標更實際一些嗎?事實上,在我們身邊,更多的教師每天和普普通通的學生作心與心的交流,每天在課堂上飛揚著自己的個性與感悟,學生也是靈動的,智慧的。他們快樂著。這不也是人生一種美好的境界嗎?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4-14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07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3
小學語文期末教學反思10-29
關于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2-09
小學語文《翠鳥》教學反思02-14
小學語文《窮人》教學反思02-23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4
小學語文假如教學反思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