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教學反思實用(1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二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
一、教材依據:
本教學設計的《小石潭記》一課是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6課,所用版本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
二、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2、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在七年級學習了十多篇文言詩文,在八年級又系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到第四個單元的文言文學習時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積累,能借助注釋、工具書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指導思想:
課堂上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者。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為二十分鐘,因此本課的設計以趣味為導入點,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知識的建構與重點、難點的突破。
4、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的學習中通過營造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朗讀競賽幫助學生掃除字詞障礙,加強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的建構與重點、難點的突破,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不斷發展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產生繼續學習的欲望,最終養成自主積累的習慣,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品味和文學素養。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柳宗元的經歷及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注釋疏通文義,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的觀察、細致的描摹。
方法與途徑目標:通過營造氛圍激發興趣、進行朗讀競賽掃清字詞障礙,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破重點、難點。
情感與評價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得抑郁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注重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
現代教學手段運用:使用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重點:
1、疏通文義;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
五、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學準備:
1、搜集資料、制作課件;
2、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1)收集有關作者及與《小石潭記》相關的資料。
(2)借助工具書、書下注釋,讀懂文章大意。
(3)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句。
(4)在閱讀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整理到預習筆記上。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請你暫時忘掉周圍的一切,讓我們伴著《瀟湘水云》的古琴曲一起走近小石潭。一邊欣賞圖片中的美景,一邊展開想像的翅膀,漫步于青翠的山林間。看清亮透明的泉水歡快地流淌;聞野花淡淡的撲鼻而來的清香;聽各種鳥兒啁啾婉轉的鳴叫;陽光透過樹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麗的大自然是改變我們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們感覺有些疲倦,如果我們感覺心情有些煩悶,我們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今天我們來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兒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過的地方。被貶后的詩人為擺脫抑郁悲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有一天他來到了小石潭……
(設計意圖:創設幽深寧靜的意境,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請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后,教師評價、補充,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些山水游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者的生平介紹了解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三)整體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師示范朗讀課文,請同學們注意字音與斷句。
2、自讀課文,教師指導,要求: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讀出節奏,停頓正確;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3、以大組為單位進行朗讀競賽,看看哪一組讀完整篇文章的人數最少。規則:出現朗讀聲音不宏亮、打絆子;字音、斷句不準確時換下一位同學接著朗讀,教師不發表意見,請其他組來評價。
(設計意圖: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師通過示范朗讀和方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誦讀文言文。然后抓住中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進行朗讀競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快速、高效地掃清文字障礙,為理解文意與背誦打基礎。)
(四)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教師請小組的A、B、C、D類學生(異質分組:按學生語文基礎與理解能力差異分成四類)進行疑難文句的朗讀、翻譯、重點詞解析并且進行評價。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評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對于A、B、C、D四類學生教師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務時可有不同的側重點,以便及時反饋課堂學習的落實情況。學生互評的形式不僅能夠讓他們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而且能夠加強他們合作的意識。這一環節在合作、互動中完成知識的建構與重點突破。)
(五)質疑探究、抓住特點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
2、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發言。教師評價并板書明確,并對第二段重點品讀,嘗試背誦其中的佳句。
(設計意圖:本文是文言文游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致,這兩個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六)品味文章,對話作者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贊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如此憂傷,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郁從何而來呢?(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設計這個環節,要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于景,這樣達成突破文章的難點的目標。)
(七)暢談收獲、總結全文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談收獲: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了解,你獲得了那些啟示?
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發言。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鞏固所學知識,并能結合生活進行思考。)
(八)我做導游,介紹美景
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致,設計一段導游詞,允許發揮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興致。
請4——5名學生為全班同學導游(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評評誰的導演最棒。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九)課后回顧,舉一反三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2、課外你一定看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并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設計第二題意在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這是一道拓展性的聯系題。)
附板書設計
板書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此板書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并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發現小石潭: 聞其聲 見其形
小
潭中景物:水清(側面描寫)寫小石潭美景
石
柳 魚樂(動靜結合)寫魚兒活潑可愛
潭
宗 小潭源頭: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記
元 潭中氣氛: 幽靜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涼之情
八、教學反思:
本課的學習注重以興趣為導入點,設計中處處彰顯學生的主體性,不管是朗讀競賽、小組合作、互相評價,還是對話作者、暢談收獲、我做導游等環節,都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由淺入深的教學規律。教學中師生平等對話,共同探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學生品嘗到學習的快樂,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從整個教學過程看,真正做到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點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維,同時激發了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
語文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內,要注重課外的延伸,讓學生學以致用,拓寬對文章的理解。本設計的“課后回顧,舉一反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共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2
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通過對理想中社會特征的描述,闡明了儒家理想“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了“天下為公”的理想。并且在文中指出了“大同”社會的三個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
對于初二學生能夠來說,文言文的學習已經不算什么太難的事情。在初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已經掌握了很多文言字詞的用法,套用在今后的文言學習中,可以大致讀懂文意。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重點字詞的講解、課文的背誦及聯系實際談體會上。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對文意的理解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因為教師在課堂時間分配上不夠合理,因此,討論交流這一環節沒有充分展開,使得課堂重點沒有凸現出來。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系實際,談談如何能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為實現“大同社會”添磚加瓦。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3
經驗:
1、選課很好,用優美的富有哲理的語言由名勝導入帶領學生進入情境,啟迪學生思考,較有詩意,讓人感覺真正進入語文課課堂。
2、學前明確目標法,運用有效。
3、課件選擇與文章相配,很有特點,古樸優雅,相得益彰。
4、分析文章層次較清晰,教學設計科學合理,條理清晰,基礎知識扎實。
5、講課時專業自然,有及時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環節過渡自然,環環相扣,文化知識滲透的`很深。
6、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個性發展,重難點突出。
7、板書較清秀,層次分明,有內涵。
8、結尾處延伸恰到好處,拓展延伸適當到位。
9、文學氣息濃厚,知識性強,給學生和聽眾一定的收獲。
不足:
1、課前時間掌握不夠科學,課前一首歌較長,耽誤幾分時間。
2、課上分析文章時,有些不自然流暢,對問題挖掘不深。
3、課上拓展自己姓名,有些學生說得過多,未能及時靈活處理,將學生解釋自己姓名應該和給自己起名字同時安排在一個環節進行,顯得課內容就活潑動人了。
4、最后時間分配上把握不是很好,40分鐘的課按45分鐘準備的課,最后一首洗兒詩,精彩拓展時,部分聽課教師離席,很是掃興和失落。
5、個別教師認為課的內容上需要調整,不應該在課上講姓名文化知識,這點建議,我不接受,因為我的課歷來都力求在課上給學生一定知識,有學生學的部分,也有教師講的部分,至于蘇軾兄弟二人一生動蕩,沒有大的拓展,也怕沖擊課的主體,有意沒講。所以個別教師的評課里提及的,恕不能接受。至于口誤,話多,下次改正。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4
我國著名遺傳學專家談家楨的《奇妙的克隆》,既向我們介紹了關于克隆的科學知識,也讓我們體會到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和精神,能讓我們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全面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統一。
對于科普文章,我沒有在寫作思路的'分析上花太多的時間,因為這樣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要讓學生提高分析、理解、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高科技知識的文章,學生較為感興趣,但如果老師過多的介入,反而會適得其反,因而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閱讀本文,你了解了什么知識?問題較淺而且范圍很廣,同學們暢所欲言,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全由自己的水平而定,回答問題的同學爭先恐后,熱情高漲,在這個過程中,結合他們在生物課上學的關于細胞學的知識,便很快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了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在拓展延伸的部分里我還設計了一個辯論題:正方——克隆技術能為人類造福,反方——克隆技術不能為人類造福。以課本的知識作為理論基礎,加上他們課外所了解的事例、數據、故事等作為論據,展開了激烈的爭辯,正反雙方你不讓我,我不服你,爭得面紅耳赤,場面達到白熱化的程度。
在這一環節里,課文的一個難點: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不用老師做過多的分析,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非常的輕松。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5
《核舟記》一課詳細地描繪了核舟上五個人物的造型。在通讀了這篇文言文后,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范圍。然后讓學生分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為了準確地重現核舟上的五個人物,團結起來,主動地查字典,解詞、翻譯課文,體會文中詞句的含義。之后,他們精心制作了白胡子,“峨冠”、“手卷”裝扮東坡;為了表現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絕類彌勒”)他們在毛衣里塞滿運動服,還另外用一個運動服斜系在肩上,以表現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學挽起了頭發,以示椎髻,脫了鞋和襪子,以更好地表現“右手攀右趾”;他們用凳子做爐,拿來了班級里的水壺,還特別聲明沒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們還把講臺當成了船,在上面演示。學生表演的時候,我就在課件上勾勒出他們表演得正確的地方,以示表揚。“表揚包含著給被試以關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動性的反饋,從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學生們并未因為有錯而感到沮喪。通過第一次排演,學生很快理解了“左手執卷末”“右手執卷端”等較易掌握的語句。但“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又是怎樣一種姿勢呢?同學們又一次投入到緊張,歡快的探討中去。他們聯系了核舟上人物所處時代的潮流,想到東坡、魯直所穿的是長袍,“現右足”、“現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學們又找道具,補足了這一細節;通過查字典,問老師,他們弄清了“躺為仰,臥為側”。終于準確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另外加入了“若嘯呼狀”的細節??當他們第二次表演后,已經完全理解了課文中這一部分內容的含義,同時體會到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靠他們自學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悅的氛圍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學們成功的喜悅下,再一次統觀全文,使他們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完整而清晰。這樣,教師根據學生的臨場情況,隨機引導,啟發學生思考。而學生饒有興趣地根據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設計的程式、方式討論,學習的過程,正是學生理解能力,自學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這樣一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詞學習在學生主體活動和教師引導下不知不覺地完成了。
教學內容的設計,一般須遵從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完整、生動地呈現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學價值。在整體感知課文的藝術美和解決文字障礙之后,通過動手做“核舟”,改寫評點“解說詞” ,使學生在動手做、動手改、動口說中,理清課文層次和說明順序。最后,學生們再一次通讀全文,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幫助他們將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緊密結合起來。吉爾伯特·海特在其《教學的藝術》一書中曾談到:“如果我們不能獲得一聲出自內心的.笑,那么這一天的教學就白費了”。通過演課本劇,動手做“核舟”,改寫評點“解說詞”。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正是獲取一聲聲出自內心的笑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孩子們主動學習的熱情:他們滿含笑意的眼神,他們精彩紛呈的表演,他們此起彼伏的掌聲,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受到了師者的偉大與自豪。如果不是因為時間有限,我真想把孩子們的精彩表現拍照錄制下來。真的,在這短短的一節課過程中,孩子們給了我無數的感動:他們準備了齊全的道具,他們制作了精巧的核舟,他們全心的配合表現。如今他們又將美好的回憶留給我,讓我獨自回味無比享受。 由于本人板書的基本功比較差,所以本課教學過程中,板書的字跡不那么令人滿意,需要今后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6
以下是自己在教育教學此文轉自工作中的點滴體會,希望與大家分享,不到之處,誠請不吝指導。
一、先入為主,激發興趣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我們的教學工作也是如此,教師的舉手投足、言行舉止首先應當吸引住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一舉打響,一炮走紅。
為此,教師應當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深刻領會涵義要求,用先進的理論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二是應當認真研讀教材,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研究課本中黑體字、圖畫、故事、補白、問題的用意,融會貫通;三是應當認真備課,集體備課,個人優化,發揮合作的力量,集思廣益,博采眾長,預設教學實踐中可能生成的各種問題;四是應當旁征博引,廣泛查閱有關教材資料,積極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學經驗和教訓,把課備精、備細、備透、備實、備深;五是應當綜合運用故事、笑話、時事、歌曲、圖畫等多種形式適時導入新課,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合乎學生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
針對思想品德學科的特點,結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導入新課的方式居多,讓學生聽故事想結局、聽故事想題目,可以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效果較好。
二、目標明晰,展示具體
我們選用的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湘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故事精彩、案例豐富,不時點綴發人深省的格言警句,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
面對紛繁復雜、體裁多樣的課本,教師務必牢牢把握課程標準的要求,透過現象抓住課文的本質,提綱挈領、抓住要害、明確目標。眾所周知,新課程要求的三位一體目標分為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因此,教師應從形象生動的課文中提煉其精要和實質,確定每節課的三位一體目標;二是教師應把抽象、概括的教學目標描述語言具體化、明確化、清晰化,簡潔、具體、最好概括為“是……”、“為什么……”、“我們學習……,將會……”;三是教師應把教學目標具體為問題的形式出現,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預習,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圍繞問題進行訓練,圍繞問題進行復習作業,如此,由形象具體到抽象概括,由表層了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應用,問題解決了,目標也就隨之水到渠成,順利實現了。
三、循循善誘,步步深入
教學環節的設計應考慮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思想品德學科的學習,往往符合這一規律。教師在展示目標以后,先要讓學生通過層次目標,找出問題答案;后要逆序而上,分類總結次目標、中目標、總目標答案,脈絡清楚;三要綜合分析整個問題,形成對總目標的了解掌握,全面理清思路,學會尋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四、自覺主動,事半功倍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為了培養這種新型人才而進行的一種研究和探索。
所謂“自主學習”是相對“被動學習”、“機械學習”而言的,它是在教學條件下的高品質的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
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能夠自己確定有意義的學習目標。
②能夠針對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恰當的學習方法。
③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即參與學,又參與教。
④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有正確的評價,并能做出相應的調整。
對中學生而言,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一要在上課前,學生應預習課文,劃出所謂的知識點,找出自己的不理解的、不懂的,這一過程十分關鍵,因為教師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學生又是一個個個體,每一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可以明確自己的薄弱環節,從而課上集中精力解決疑難問題;二要在上課后,教師要學生明確本節教學目標基礎上,留置時間、空間,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三是要在課堂上,對自主學習和教師講授中遇到的問題,要自覺主動提出,將問題當堂解決,不留死角;四要在解決所有疑難后,為增加理解,提高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有必要對教師傳授的知識和自主學習的內容進行比較思考,找出自己認識上、知識上、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糾偏補錯,及時復習,融會貫通。
五、合作探究,拓展升華
所謂“合作學習”是相對“個體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進行明確的分工,并在過程中相互幫助的一種學習組織形式。
合作學習的展開,往往是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討論的,合作學習指的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觀念,合作學習的主要活動是小組成員的學習活動,它首先要制定一個小組學習目標,然后通過合作學習活動對小組總體表現進行評價。合作學習的另一種形式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和全校交流。
六、課堂教學中注意的幾個問題
教師千差萬別,學生千差萬別。我們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教學要因教師的個性、能力而異,不能搞“一刀切”,千課一律。
第二、教學要因學生的整體素質而異,不同程度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又能層次不一的學生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
第三、教學要因教學的環境而異。不同地方的教學環境都不一樣,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手段,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努力提高教學成績,實現好的教學效果。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7
通過一學月的語文教學,我發現了以下問題將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1、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并不是很確實,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成果寫出來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夠活潑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匯存儲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明顯偏少。因此教師要領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匯存儲量,并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2、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時連慷慨向也把握不好。古文閱讀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義都不了解,無法對語句進行精確的翻譯,根本不了解古文所寫內容,答題自然是一蹋糊涂了。因此教師要多開展一些閱讀練習,增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學生的兩極分化嚴重,形成了活潑和緘默兩派。活潑的經常是這幾個,活潑人數較少,大多數學生甘于緘默,不愿發言。因此教師要想辦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發言,參與課堂討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4、學生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時,特殊是在進行討論時,有時討論會偏離中心,提出一些無關課文內容的問題。因此教師有時要事前框定討論的范圍,對于討論的過程作一些適當的調整,對于學生新生發的問題要有所籌備。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5、新課程教材基本上沒有框定統一的答案,激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但并不是說學生的答案是漫無邊際的,最起碼要言之有理。教師在這方面也要做好引導工作,對有些問題的答案要領導學生做好筆記。
6、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人文性增強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增能人文性教育,培育學生美好的情緒、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以致用。
7、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涉及的知識面廣了,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做好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工作,增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接洽。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8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言簡意深,情感的表達憤激而不淺露;慨而不低沉;惆悵而不頹廢。作為學生,要想真切地理解和感悟這首詩的內容,是有相當大的難度。因此本教學以誦讀為主,通過反復的朗讀和背誦,來理解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在了解古詩背景的前提下,著重分析詩句含義并對名句作進一步的闡述。
同時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學習,通過學生的展示,發現學生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抓住學生發言過程中的質疑點進行追問,把問題進一步深化解決。
詩歌中的頷聯和頸聯是突破的重、難點:頷聯:“懷舊空吟聞窗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運用了典故,一個是“聞笛賦”,一個是“爛柯人”。以“聞笛賦”隱含對當時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抒發對死去舊友深深的懷念之情;以“爛柯人”暗示自己遭貶謫的時間之長,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時光景。短短十四個字,就表達出如此復雜的感情,正是用典的魅力。懷念舊日朋友,獨自徒勞的`吟誦古人的詩文;昔人已逝,不能聽到了,回到故鄉,人非物非,恍若隔了上百年。頸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為詩人自喻。“千帆”“萬木”比喻在他貶謫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貴們。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借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暗示社會的發展的的必然:新的事物必然代替舊的事物,社會必將向前發展。意思是自己雖屢遭貶謫,新人輩出,卻也令人欣慰,盡顯作者豁達開朗的胸襟。同時表達了沉舟也要重整風帆,趕上長風;病樹也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表現了樂觀向上的精神。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9
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素質,使我校的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x月13日至15日,我校進行了每年一度的課堂教學大比賽,在此次比賽中,我執教了科技工作者梅濤的說明文《生物入侵者》。
根據新課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養學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視基礎教學方針,結合本課特點,我為本堂課制定了幾個學習目標:
1、閱讀課文,了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積累詞語。
2、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教學時,由學生根據事例給“生物入侵者”定義入手,學生初讀課文積累詞語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體分析文章內容時,注意體現教師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深入掌握說明文章的寫作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最后聯系實際,請學生出謀劃策提出可行性對策,在此環節,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并通過此環節,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提高環保意識。
授課后,我認為此堂課基本實現了預定的學習目標,學生參與面較廣,調動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輕松、民主、主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學習課文內容時,讓學生把三、四自然段連讀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會更好;由于時間較緊張,一些環節處理不夠到位;分析說明順序時,品味說明文的語言特點特別是關于最后一個環節“出謀劃策”,在課堂上時間緊張,我想充分利用好時間,教學效果會更好些。
通過這次聽課、評課,獲益匪淺。我相信,只要付出一定會有收獲。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0
初二上學期的教學反思如下:
1. 課堂管理
在課堂管理方面,需要加強學生的紀律性,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可以通過一些獎勵措施,如表揚、獎勵小禮品等,來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另外,也可以通過一些懲罰措施,如提醒、批評等,來約束學生的行為,提高他們的課堂紀律性。
2. 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方面,需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講解、討論、小組合作等,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也需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通過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如游戲、比賽等,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方面,需要注重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既要覆蓋到學生的基本知識點,也要拓展到學生的.興趣愛好點。同時,也需要注重課程內容的更新,緊跟時代的步伐,引入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4. 學生的學習習慣
在學生的學習習慣方面,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自己獨立地學習知識。同時,也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另外,也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并勇敢地發表自己的看法。
以上是我對初二上學期語文教學的反思,希望對教學有所幫助。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1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內容。能否實現這一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學的難點所在。“研究性學習”是學習方式轉變的一個轉折點。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具體地講,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并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基于這一點,我在教學中力求以研究性學習為指導,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教完八年級上冊第十七課《奇妙的克隆》一文后,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現述如下:
一、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自求能力。
在預習課文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好多問題。有簡單的,有深奧的,幼稚的,有成熟的。如Clone這個英文單詞怎么讀?什么叫無性繁殖?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將會是什么樣的?克隆技術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克隆技術有沒有壞
處?……以往,對于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查《英漢詞典》、認真讀課文,在課文中找答案。結果學生們查英漢詞典,找出了克隆的讀音,讀出了克隆的含義,讀出了無性繁殖的定義,也找到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四方面表現。通過自主學習,學生解決了大部分問題。
二、實物圖片使用,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
我們農村中學,條件相當差,沒有多媒體教室,沒有實物展臺,沒有教學用的課文朗讀磁帶,沒有掛圖,也沒有電腦課件。為了增加教學的直觀性,為了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我上網查閱到了“克隆羊多利”的資料,并到中心學校用噴墨打印機打印出來,這算有了一個小小的“道具”。運用這個圖片,很好的導入了新課,給學生一個深刻的印象。這個直觀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用的。圖片的使用,生動直觀形象。
二、網絡的利用,為教學者備課提供了豐富的.背景知識。
克隆是一項新技術,究竟是怎么回事,不認真研讀是弄不明白的。為了更好的弄懂弄通克隆知識,我上網查閱了有關資料并打印出來。有《克隆時代》、《人類進行克隆的歷史》、《中國克隆動物研究大事記》等。通過這些材料,我初步掌握了克隆的有關知識,掌握了克隆技術在國內外的發展與現狀。這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背景材料,使教學更有了基礎。要求學生會研究性學習,教師首先也應該會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者和倡導者。試想,教師都不會研究性學習,你如何能指導好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呢?而研究性學習中,搜集材料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研究探討,有利于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培養了學生們的科學意識和創新精神。
克隆技術,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他們對克隆技術的發展,有著熱切的關心,對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有著濃厚的興趣。課文中列出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幾方面應用。任何新技術的出現,都是有著雙方面的作用。用書上的話說“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就象核能技術的應用一樣,用來建造核電站發電,就是造福人類;用來制造殺人武器的原子彈,就是造禍人類。如果克隆技術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能就為害人類。有的說,克隆器官,為殘疾人服務,這是造福人類。
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們的探索欲望,激發學生們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我設計了討論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確學習內容,探討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討論過程,基本上還可以。有的說,大熊貓是瀕危動物,繁殖很不容易,運用克隆技術,可以保護國寶。有的說,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術克隆出病毒,人類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學生的討論還不夠充分,思想還有些緊張,放不開。使討論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總之,要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還要走很長很艱難的路。還要與應試教育進行抗爭。單憑教師的努力是不夠的。還要從考試上進行真正的改革。不然,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只是一紙空文,一種口號,一種悲哀,一種形式。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2
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讀起來依然不應該有多大困難,《桃花源記》教學反思。但不管怎么說,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須放在首位,怎樣讓學生在感受文章語言美意境美的同時又能識記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我還是使用一貫用的方法:多讀。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常聽說熟能生巧。文章讀熟了,好多意思自然而然就悟出來了,試想,一個同學文章都讀的不通順,想讓他理解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我抓住早讀課時間,讓同學充分預習,反復的讀,先把課文讀通順,然后找到自己感覺優美的句子,再反復讀,能成誦最好。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疏通這篇課文文意時,我沒有采用串講的方式,因為我發現串講的效果不大好,班級除了幾個好學生能認真聽講記筆記,其他的同學堅持不了幾分鐘,也不能完全怪他們,因為串講確實比較枯燥乏味,一節課講下來,老師講的口干舌燥,學生聽的昏昏欲睡,一節課基本就是填鴨式,效果甚微,教學反思《《桃花源記》教學反思》。于是我想了一個辦法,就是一小節一小節疏通文意。先把這一小節的重點字詞劃給同學,因為理解文言句意時,關鍵字詞非常重要,關鍵字詞解決了,這個句子的意思就差不多了,然后我再讓同學根據注釋,同桌或前后桌分組討論,實在討論不出來的字詞先放那兒,然后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老師再加以指導。這樣,他們的積極性比較高,而且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甚至是成績很差的同學都能回答對問題,因為好多詞意注釋上都有,只要他們“有意注意”了,就能回答出來。即便是如此,我在講到文句優美的地方,還是放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反復讀,我覺得這個很有必要。
第二課時,由于時間緊張,很多第一節課該有的環節到這節課上都沒有了,學生讀的不夠充分,自己展開也不多,因為緊張好多原來想好的過程都亂了,加上自己“功力”不夠,所以感覺不好。因為很多文言字詞,在已學過的多篇文言文中反復出現過,幫助學生找規律,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非常重要,這樣可以增強他們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但在第二課時這方面我做的很不夠。好在由于文章的內容比較簡單,所以在分析文章思想時,學生配合的比較好。文章的寫作順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對外界的戒備,及陶淵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學生都找到關鍵句子理解回答,這點讓我感到比較欣慰。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把課堂的細節做好,在平時的教學中,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也要鍛煉自己的心里素質,同時還要不斷學習,增強自己的教學水平。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3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著模板,格式化,矯情,千篇一律。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矯飾之情……
在語文教學崗位上第三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么樣上語文課的?
幾年來,我聆聽到前輩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他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為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很是感冒,諄諄教導,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為什么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系的`,學生其實在他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著聽著,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里,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么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他的課充滿著期待,希望帶他們到處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并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特別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沖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不是那么簡單,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里不斷的滲透,而后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不過四十五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及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為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么。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群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著講著,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這是不是也是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呢?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4
人教版八上的教材編排與七年級的有所不同,文言文不再是每一單元有一篇,而是把文言文集中到五六兩單元。這學期我們先學習的是第五單元,《核舟記》是第五單元的第三篇文言文,也是本單元中最長的一篇,共六段,其中第二至四段是主要部分也是要求背誦的部分。考慮到《核舟記》是一篇自讀課,我想到了長文短上,精心設置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整體感知;二、理清思路;三、重點文言字詞、句用練習題體現,通過課件展示;
四、主體部分(2—4段)的學習以及背誦指導。
其中第三個環節是重點,但面太大,一點一點梳理下來,枯燥又費時。于是用練習的方式呈現,會的自行解決,有疑問的再重點講解,有針對性,同時目標又能落實。
第四個環節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本文是說明性文章,介紹一工藝品,本就有些枯燥,何況還是學生不熟悉的文言文,而且還要求背誦。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上快速地感知,形象地理解,進而背誦呢?
在第2-4段學習中,我根據相應的段落的具體情況,采取了不同方法讓學生巧妙地背誦,背誦效果很好。具體做法為:
第2自然段,我引導學生首先了解結構方位介紹順序。這一部分是從核舟的整體到核舟的船艙部位,具體來說,從核舟的整體(長——高——中)——局部的小窗——啟之——閉之——右刻——左刻來練習背誦,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說明順序的理解和把握,同時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巧妙的背誦,取得了功倍事半的效果。
第3自然段,學生容易對蘇軾和黃魯直二人的動作神態及相互的方位配置產生了混淆,為此,我引導學生三人一組,首先疏通段落的文意,然后三人配合模仿相互的動作神態,把無形的文字語言轉化為有形的動作演示語言,然后根據有形的動作、神態進行背誦,尤其是注意兩個人的手的相互位置動作,膝的相互位置,這樣就解決了蘇軾和黃魯直的雙手的左右和兩個膝的左右的`混淆的難點,從三人配合模仿動作,再到要求每個人描畫三人的動作、神情,既而按照畫面的神情動作進行復述,乃至背誦,這樣就事倍功半地解決了這一段的背誦的難點,也激發了學生背誦的興趣和積極性。
第4段背誦的難點是兩個舟子的動作的配置,也是出現左右混淆的問題。為此我引導學生首先把兩個人的左右位置及其左右手的動作相互關系理清,如兩個舟子是從右邊到左邊的順序來介紹,右邊的舟子是從左手到右手,左邊的舟子是從右手到左手,這樣就形成了總體是從右邊舟子到左邊舟子,具體的兩個人的手是從"左——右——左"的結構形式,這樣背誦就省力多了。
課堂上,學生積極活躍,教師引導周密,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而最重要的是學生都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速度快多了,而且學得很開心。通過這節課,我深刻認識到了教師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5
本學期我擔任了初二年級3班和13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初二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部編版初二年級教材難度明顯增加,兩個單元都是文言文,加大了學生的背誦量,其次學生的文言文是學習的重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文言文學習的“度”很難把握,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文言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語文課應該注重品詞析句,品出語文味。語文課本身包含的知識豐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語文課強調學生對于語言的品味,有時候因為時間關系,我不得不對一些文句優美描寫精彩的片斷,對其中的重點詞句忽略,讓學生籠統讀過幾遍就過。但是大多數時間在課文方面都是讓學生對重點語句品析,來了解作者思想,認知文本走進文本。因此對于語文教學我反思得出以下方法:
一、反復朗讀能讓學生感悟理解文本。語文課重在品詞析句,這是語文課語文味的來源。語文教學需要品詞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對一些成語,需啟動分析思維、聚合思維,并在聯系上下文的過程中進行理解。需要強調的是,這理解決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賓奪主式的灌輸,而是學生與作者的對話、心靈與文本的交融。品詞析句、咬文嚼字理應成為閱讀的基本功。
二、將品詞析句與朗讀相結合。游離于品詞析句之外的朗讀,猶如喪失靈魂的軀殼。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方顯其完美。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品味,在解析后借助朗讀進行表達。對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思,可直接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詮釋、表達對文本的理解。有品有讀,語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積淀,學生才能學會閱讀,才能進行大閱讀,他們心靈中的文學園地才有可能生機盎然,碩果累累,才能品嘗到語文課的味道!
在以后的語文教學上我對自己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繼續聽課學習,勤于請教師傅,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心智上能力的發育。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局限,他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為,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去吸收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可見,方法的確比知識更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學的根本。那么,學生對于傳授的方法是否能夠靈活運用,對學生而言,則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反復的訓練過程。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首先要鉆研教材、了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后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在本冊教材中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使教材更加完善,學生的認知更加強化。
其次要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我的教學行為,使我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后及時反思、小結,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在這一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不過我覺得已有的知識、兩年的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課堂上要不斷的創新,不然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所以我想是到了要及時充電、及時補充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創造一片新天地。
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要求具有新鮮活力的語文課堂不僅要有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思維的開啟,更要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教學助手的功能,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用教學助手輔助教學采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這學期我所帶班級,雖然經過努力取得一些進步,教學水平及經驗上尚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仍須努力學習,從實際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工作能力。我經常教導學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也要堅信但,只要堅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一定會讓自己所帶班的語文成績的進步更上一層樓。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二語文的教學反思04-21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09-12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05-23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熱門】03-15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范文06-15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精】04-05
【熱門】初二語文教學反思04-05
【熱】初二語文教學反思04-05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推薦】04-05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優秀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