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作為剛剛擔任六年級語文教師的我,面臨的問題就是:就應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么樣的生活?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能夠體此刻以下兩個方面:
一、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透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引導學習,激發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資料。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能夠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學生自由“展示自己”
課堂上,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我都鼓勵學生盡可能地搜集與課文資料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大家都期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用心,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潛力才能不斷提高。我經常上網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資料,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盡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回顧我聽過的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自己兩年語文教學經歷,個性是在整體批閱了學生的第一篇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識到:小學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描述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
二、在情境中學習語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懷念母親》一課,作者透過介紹自己對兩位母親——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懷著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和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你喜歡自己的母親嗎?誰能列舉一件小事談一談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深厚感情?”簡短的一句話,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學生紛紛發言。正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在簡單的交流中,學生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正是基于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課前的思考,有助于有效教學,智慧教學;課后的思考,有助于發展與提高。只有教師學會思考,才能教會學生思考,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富有好處。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導學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但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只是透過課文掌握了幾種大自然的語言還不夠。因此,在課的最后我把戴巴棣的《大自然的語言》引進了課堂教學中: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個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螞蟻,/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忙著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大自然在水面上寫著:/春天來到人間。
大雁在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大自然在藍天寫著:/秋天就在眼前。
大樹如果被砍倒,/你會把年輪發現——/一年只長一圈,/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歲,/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把“三葉蟲”化石,/嵌在喜馬拉雅山巔。/這是在告訴人們:/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塊“漂礫”,/撒在江南的廬山,/那又在提醒大家,/這兒有過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師:同學們,大自然神奇有趣,這節課我們只是學會了讀其中的幾個字而已,老師帶來了一首小詩,(出示小詩,指名讀,齊讀。)
師:同學們,你們注意到了嗎,這首小詩的結尾是省略號,除了書上列舉的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這本書上,還有哪些文字呢?
學生補充:(天上魚鱗斑,曬谷不用翻;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螞蟻搬家蛇過道,明天必有大雨到;烏龜背冒汗,出門帶雨傘……)
師:你們能仿照著上面的句式來寫兩句嗎?
學生說。
生:你看那樹上的麻雀: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麻雀囤糧進巢,雪天就要來到。
生:你看那樹上的蟬兒: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生:你看那地上的蚯蚓: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
適度的拓展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詩歌的語言富有靈性,使得原本理性的說明文教學不再枯燥。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這片課文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中描寫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綠意濃濃,山溝的綠意盎然,山野的綠樹成蔭描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習品讀。然后引導學生去理解老農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去創造奇蹟的,從而去理解老農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和情懷,在此基礎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
課前讓學生收集關于晉西北的相關資料,了解綠色作物在那里生長的不易。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圍繞老農創造了什么奇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義的這三個問題展開自學,自學的時候給了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自主性。而且讓孩子們在自學的時候動筆,圈圈畫畫,批注點評,寫下心得體會。引導學生交流的時候我注意把握重點,引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我讓孩子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把自己想對老農說的話寫下來。
孩子們寫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側重,有的贊揚老農堅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農拋棄個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環境中改造山林,有的驚詫老農所創造的奇蹟……總之,這次的小練筆孩子們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山野老農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不能讓人為之感動,為之敬佩,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含辛茹苦的堅持;老農的身上沒有熠熠生輝的光環,但是他那種造福人類,造福子孫的精神卻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帶給我們的感動是真實的,是無窮的……不知道在教學中我有沒有把這份感動帶給學生,但是我想,讀他的故事,對孩子們卻是一種真實的心靈的滌蕩!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有以下感受。
一、課題引入,找準切入口
課前,我先板書出示“老”字,請同學們來說說“老”的意思,然后自己有叫了在《說文解字》種這個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根據學生的回答,結合板書,讓學生感受了形老,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礎,這個引入比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故在學習時,整個課堂以大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來統領,整節課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先找找課文中描寫青山的語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樹中,老人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蹟。”理解這一句時,我先與學生算了一筆帳,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這3700畝林網,足足有48100間我們的教室。從直觀上讓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蹟。然后再通過多層次的朗讀,層層深入。
當然,這節課也有一些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 ,自己卻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上費了些時間,沒有必要。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歷時將近三周的時間,終于完成了“走進老舍”這一單元的學習。依據在集體備課中制定的單元學習目標,將《我的母親》、《濟南的冬天》、《母雞》擬定為精讀課。
以《我的母親》一文為例,重點學習作者通過選取典型事件來塑造一人多事多品的寫法,以《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作為實踐悟,進一步感知這種寫法,并嘗試運用這種寫法來編寫自己的作文提綱。通過例中學、實踐悟、遷移用三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一人多事多品的寫法理解比較透徹。在本單元的習作中就能明顯看出來。學生均熟練的運用了這種寫法寫了自己身邊的一個人。有的寫同學,有的寫父母,有的寫老師,等等。雖然在寫事的過程中,有的學生通篇用力,沒有做到有詳有略,但是都能夠選取典型的事例,從不同的角度來凸顯人物的.品質特點,已經達成了預定目標。
《濟南的冬天》作為本單元的一篇寫景散文,在教學中重點采用的是以讀代講的方式,讀中理解、感悟冬天的特點,繼續鞏固借景抒情的寫法。可能是自身對散文的把握理解上的欠缺,致使課文講的不透,導致學生在單元試卷中“課內理解”部分失分較多,對于短文中關于雪后山色的比喻句的描寫,本體、喻體概括不準確,對雪光、雪色、雪態句子的辨別不清晰。
精讀課《母雞》一文重點學習作者先抑后揚的寫法,通過引導學生抓作者情感變化這條主線,在結構上體會何為先抑后揚,再通過抓典型事例來感受作者在材料安排上的詳略處理。以《母雞》一文為例,認識先抑后揚的寫法,再以《蟬》一文作為實踐悟,加深對這種寫法的感悟,最后通過列寫作提綱的方式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生列的提綱中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學生所選的寫作對象及典型事例都局限在動物身上,而且褒貶的理由都是討厭與喜歡,思維缺乏廣度,局限于簡單的模仿;學生的習作素材匱乏,沒有新意。
通過精讀課的例中學與略讀課的實踐悟與遷移用,基本上完成了既定教學目標。完成結果如何,單元測試見分曉。試卷共分四部分:識字與寫字、積累與運用、理解與閱讀、習作天地。內容涵蓋了基礎知識與語文能力。總體成績如下:優秀13人,最高分90.5;及格24人,最低分43。答題情況如下:第一部分的識字寫字學生總體掌握良好,出現錯誤最多的是拼寫“異域”這個詞。錯誤原因主要在于學生沒有結合語境去理解詞意。第二部分積累主要考察學生背誦的句段、積累的四字詞語。運用則側重四字詞語的造句和排比句的仿寫練習。四字詞語多出自《養花》,所以學生在選詞寫話時,多數寫的是關于養花的話題,問題不大。仿寫句子是養花的最后一段,這道題學生失分較多,好多學生寫的文不達意,思維局限于寫“有什么有什么,這就是什么的樂趣上”,理解運用能力較差。這提醒了我,在實際教學中要加強運用能力的訓練。口語交際都能做到有理有據的評價人物,但在表述上欠完整。第三部分閱讀理解的課外閱讀節選了胡適的《我的母親》中的片段。學生在概括二三段中的事件時,受固定思維的影響,認為兩個段落當然就是兩件事了,其實第二段里是兩件關聯的事情,學生給綜合成一件事了,缺乏條理性。在與老舍的《我的母親》相比較,找相同點時,部分孩子把不同點都寫出來了,不會認真審題。
從我自身角度看,通過參與集體備課,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感覺教學目標更明確了,目標意識加強,單元教學思路更清晰了,每篇課文承載的目標更準確明了。對學生來講,總體上看,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基本達成了單元目標。如果長此堅持下去,我們一定會收獲課改的春天。堅持!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石灰吟》是愛國詩人于謙的一首詩,本詩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行。
教學這課,感悟至深,是失敗與失誤讓我收獲了不少,成長了許多。這課的基本教學思路是:解詩題——誦詩文——明詩意——知詩人— 悟詩情——鏈詩篇。
六環節中,解詩題緊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詩文,不僅復習了舊有的《游子吟》,又學習了一種新的古詩形式,學生學習輕松愉快。解釋詩意過程中,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石灰的煉制過程,再讓學生用詩中的話說石灰的經歷,繼續思考,再用四字詞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過程。這種思路,由粗到細,由寬到窄,讓學生三次走進石灰、了解石灰,從而理解了詩文的意思。其實這種教學思路是在最傳統的解詞、釋義、串句屢遭失敗后,集大家智慧而成的。我現在明白了“斟酌”、“推敲”兩個詞的含義。
領悟詩情,需要有一個步步深入的過程。起初,我的設計很膚淺,沒有真正意義上深入文本,深入于謙,有點華而不實。后來領導的點撥讓我懂了,成功的`課既要實在,又要技巧。我把詩人背景資料做了很大的修改,讓資料成為學生感情升華的根本,由石灰遷移到了于謙,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兩個層次領悟了詩情。讓學生懂得了于謙的粉身碎骨與永留清白。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相信學生,給予學生思考發言的空間,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沉穩的傾聽,恰當地評價,讓課堂充滿生機,學生學得踏實,學得快樂。這點,也是我正在學習和繼續學習的主要內容。
俗話說,教學相長,是的,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在實踐中摸索、探求,相信會有更大的收獲。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語文園地教學是鞏固一單元學習的綜合教學,《語文園地一》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知識總結。本語文園地一共涉及到了三方面的內容:即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第一部分“交流平臺”旨在讓學生對于讀過的類似的文章進行比較,取其相似,找出不同,增加學習的樂趣;“詞句段運用”這一板塊意在讓學生學會排比句和分號的用法,體會排比修辭的好處,學會寫作時什么時候會用分號;最后,“日記月累”版塊留給我們的是一首孟浩然的詩《過故人莊》,增加學生們詩詞的積累。通過教學,我有以下想分享的內容:
一、教學效果
通過教學,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進行教學之前,為了使交流平臺版塊比較充實,我在課前已要求學生查閱有關的書籍,搜集自己讀過的相似的文章,并告訴他們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把相關資料帶來與同學們進行分享,同學們因為之前有所準備,所以,我放開課堂,首先讓學生們分小組討論自己看過的類似的書籍,并說一說自己的發現,然后讓組長做代表與全班同學一起討論交流,同學們興趣盎然,都很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
2、同樣,為了使排比句學習的順利展開,我讓學生們準備一些自己學過的排比句,并觀察它們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在大屏幕上出示課本的排比句,讓學生們總結排比句的特點,即為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詞組成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作排比。同學們基本能發現其特點,并糾正自己不正確的認知,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對于排比的修辭手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最后,讓同學們練習寫兩個排比句,小組進行評判,更進一步地了解排比的特點,學會判斷排比和造排比句。
3、對于古詩的學習,先讓學生自己朗讀古詩,糾正學生的字音,使學生能正確、有節奏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通過品讀、吟誦、想象畫面等方式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理解和積累詩句。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現在把成功的幾方面總結如下:
1、課前的準備工作充足,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
通過課前的準備工作,學生們都有材料可說,尤其是交流平臺中,同學們都積極地展示自己讀過的書籍,并且熱情地和小組同學討論,從討論中獲得了自己新的感悟,使同學們在知識方面更上一層樓。
2、注重朗讀,在讀中感悟。
我引導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們通過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等讀書形式,尤其是古詩的學習,通過各種讀,讓學生熟悉古詩的內容,自己解答詩的詩意,并讓學生回憶以前所學過的孟浩然的詩,總結起來,形成了體系學習。
三、不足之處
對于這一課的學習,我雖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但對課堂時間的把握有很大的欠缺,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所搜集的資料很多,有很多內容沒有辦法更好地融入課堂,另外三個板塊的銜接上不自然,板塊語言之間銜接不流暢。
四、改進措施
如果重上這節課的話,我會繼續努力地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合理地把握時間,讓孩子充分地展示自己所想展示的內容,錘煉語言,使用精妙的語言使語文園地的三個方面銜接起來,使得整個課堂學習起來更加的輕松、有趣。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借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閱讀理解,而不是想著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遠客部分,我問學生:為什么把前來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學生的回答就多種多樣,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踴躍發言。接下來的問題是:蒙古族人民見到原來的客人,為什么不下馬交談,而是立刻撥轉馬頭?學生們同樣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我與學生共同評價,教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想象,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心實際了。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
2、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我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為合適的評價用語,有時候,明明知道學生表現很好,但卻急于找不到合適的話語進行評價。那些用慣了的“你真棒”“好極了”等,在我看來一遍足以,如果反復使用則會變的枯燥無味,失去了表揚的意義。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從指導者的角度出發,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認真學習課堂評價語言,爭取恰如其分,及時到位地評價學生。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描寫,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索能力,全面發展學生智力。
教學時讓學生初讀課文,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文,讓學生自學、討論、精講、演練。如精講環節,我著重讓學生體味李大釗說的兩句話 :
1、“小孩家知道什么!”
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決”“常”“輕易”“什么時候”展開教學,體會李大釗對工作得極端的負責的工作態度。體會人物神態描寫時,我著重抓住描寫李大釗面對敵人沉著、冷靜的兩句話,品析“慣有”“嚴峻”這兩個詞說明了什么?
教學時還重視語文知識的教學,如:再現式照應。即后面說的是前文內容的再現或重復。回答式照應。即后面說的是對前面內容的解釋或回答。續寫式照應。即后面說的是對前面提示的內容的延伸和深化。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教學中我致力于構建一種探究、合作的“先學后教”教學法,教學活動以問題為主線,基于問題情境,在多元對話中發現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學會思考,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達到語文能力的提升。
教學從目標入手,設置了學習目標。這樣有助于引導學生探究想知而未知的有價值的問題,又融合了本課的學習重點。在合作中分享學生自主學習結果,并向組員請教自己學習中不能解決的`疑問。引領導學中進行問題自授時,學生根據合作分享后達成的共識進行對課文的整體結構梳理。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我重在引領學生進行自授,當學生有疑義和分歧時作適當的點撥,抓住契機進行賞識評價,發現這有效激發地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我們的小學教師是六年級的教師。他們肩負著學校領導的高期望,承載著家長對學生無限的期望,寄托著學生對未來的美好愿望。更重要的是,我們培育了祖國明天的未來和期望。可以說,這是公眾的“希望”。學生們在新的一年里如何學習,特別是在漢語學習方面?接下來,我想就我參加工作以來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發表一些個人看法:
一,關注新單詞的教學
新單詞的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雖然六年級是高年級,但新單詞的教學并不像低年級那么繁瑣,但是,我們的老師應該把學生掌握新單詞作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在日常教學中,要求學生在授課前預習課文。在預習期間,要求學生寫下并交上本課準備好的生詞五次。沒有老師的指導,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寫新詞的程度和錯誤在哪里,這樣老師就可以掌握學生寫新詞的第一手信息,在講新課的時候,我們可以重點指導有很多錯誤的新詞的寫作。這樣,問題的發現就提前了,并且為解決問題預留了足夠的時間。世界萬物的發展變化有其自身的規律,漢語新詞語的教學活動也不例外。根據艾賓豪斯遺忘定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取決于復習的次數和復習間隔的時間,因此我在每節課后給學生聽寫,記錄學生犯許多錯誤的生詞,并通過每節課。如果我聽寫不及格,我就在這里聽寫,直到所有學生都通過為止。在每個單元結束時,聽寫在每個單元中進行,直到所有學生通過考試。通過單元后,在每節課中聽寫有許多錯誤的生詞,以加強鞏固和加深記憶。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學生們自然會變得熟悉,考試也會像老師聽寫一樣簡單。
二、從整本教材出發,關注重點培訓項目,提高課堂效率。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特點是將整冊教材分成若干組,也反映了一組教材的訓練重點。這種安排也非常有利于我們掌握教材,把握文章的重點。在一篇課文中,經常有很多事情要談,不可能涵蓋所有方面。即使能做到,學生也不會有什么收獲。抓住重點訓練項目,從一組教材整體出發,以訓練重點為主線,將教學重點濃縮到每一篇課文中,體現重點訓練項目,抓住這一點,也就抓住了教材的精髓。
三、實施閱讀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畢業考試中,語文課外閱讀的比例相當大。拿一些學生從未憑空學過的文章給學生做。事實上,這是對學生日常學習技能的調查。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學習技能的培養。在平日的課堂或課后練習中,我們不僅要完成一篇文章或一篇閱讀,(),還要教孩子們做某一主題的方法。例如,在解釋課外閱讀時,看看這篇文章是用人寫的還是用材料寫的?寫人的方式是什么?要寫的東西有什么特點?這兩種文章將如何在考試中測試?如何在上下文中理解單詞?如何總結段落的意思?不同種類的文章有什么不同?Hellip和Hellip對于我們在日常課堂和練習中可能遇到的文章或主題的`類型,我們的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類和分類,并教授他們所有這些學習方法,以便學生在閱讀和實踐中學習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可以將其轉變為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技能。我相信學習成績也會有很大的提高。
四.經常寫作,多練習,積累材料,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也不是一天的工作。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和閱讀筆記,在課堂上建立小練習筆記本,在課堂上寫小練習筆記本。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合成材料。當他們遇到漂亮的段落、句子甚至是一個好字的時候,他們可以提取它們,仔細閱讀,甚至背誦它們,我認為只有當我們頻繁地寫和更多地練習。不斷積累作文材料,才能為學生寫好的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學生的作文不可能像老師希望的那樣流暢、優美,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找到幫助學生的方法。以我今年教的班級為例,班上63名學生很難在一周內批改作文。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成績,學生寫完草稿后,我首先要求他們把作文抄到作文活頁紙上,每天定量復習。我首先復習每個學生的作文。我非常欣賞這篇文章寫得好的部分,并在不滿意的地方禮貌地提出建議。和學生一起復習后,我要求學生把修改后的作文抄到作文本上。這將節省再次審查的時間和精力。書面作文將使學生能夠很好地閱讀,并在學生的頭腦中對相對流暢的文章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像這樣修改很長時間,學生的寫作技能應該會有很大的提高。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冊的課文。文章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贊頌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發了作者暢游其間的無比愉快的心情。姚老師的這堂課,能夠放手讓學生在網絡的環境中自由地翱翔,運用討論探究式教學模式,自主合作學習,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并將其感悟和體會到的內容、學習的結果作全班交流分享,就這一點來說我覺得是非常好的。本著討論研究共同發展的思想,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我對這堂課的幾點看法:
一、從教學內容方面來看
《索溪峪的“野”》是第11冊的一篇課文。課文緊扣一個“野”字,分別描寫了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游人的野。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運用了各種修辭手法,先概括,后具體地對索溪峪的景物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姚老師讓學生通過朗讀或上網學習的方法來自主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中。她幫助學生找準切入點──“野”,由“野”存疑引導學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學習貫穿其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引導他們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語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學生的創新
潛能真正得到放飛。
上課之后,教師用優美的語言介紹了張家界和索溪峪的風光,把學生很快帶進了課文。出示課題后,讓學生關注這個字體、大小、顏色、粘貼方法不同的“野”字,讓學生讀出感覺。我覺得在這一環節上,這樣處理不當。感覺很生硬。學生第一眼看到的課題上有變化,很自然地就會關注到這個字。這時候教師應該適時地引導,讓學生來說說你對這個字的感覺。當學生有所感悟有所體會之后再來讀課題,這樣,教師就不用再反復、沒有目標地讓學生讀課題了。另外,還可以在教學完課文之后回過頭來再讀課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
在導入課文之后,姚老師又問學生:“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很多同學說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么說索溪峪“野”?“野”在哪里?怎樣“野”等等……在教學完課文之后,老師有沒有把孩子所提的這些問題給解決了呢?如果沒有回答,那么這個環節的設計就浪費了時間。姚老師說:“帶著你想知道的問題來學習課文。”接著她就介紹制作的專題網頁。網頁制作得很漂亮,板塊介紹也非常清晰,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了指導:可以用讀課文的方法,進行初讀──默讀──研讀──品讀;也可以用上網學習的方法,查資料──交流體會──進行網上討論和寫作。幾乎所有的同學都選擇了上網學習的方法。
二、從教學方式方面來看
姚老師較好地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悟、自己搜索資料、自由探討的能力,效果較好,教師只在疑難處上作適當點撥。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根據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制作出各種形象、生動、有趣的畫面,創設出多種和諧的情境,這些情境是課文內容的再現,是教師教學色資料,是訓練語言文字的憑據,更是學生獲得大量知識的寶庫。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從運用網絡,整合反饋方面來看,姚老師的設計還是非常好的。她能根據課文內容和結構,體現教學上的總──分。結構清楚、層次分明。
三、從語言訓練方面來看
語文學科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語言能力。就這一點來說,訓練不到位。“關于語文多,語文本體少”。在一節語文課上,讓學生認識了很多課文之外的東西,沒有很好地落實朗讀。一節課下來,學生連最基本的課文句子都讀不通,更不要說讀得優美了。就這一點來說,姚老師語文訓練不夠。
四、從訓練反饋方面來看
教師對學生學習的預期目標制定非常好。上課后,教師讓學生讀了學習的方法和目標,但是教師在教學中沒有一個很好的指導,預期的目標沒有達到。學生沒有對課文有初讀──默讀──研讀──品讀這樣一個深化的過程。
教學完課文之后,教師馬上讓學生寫一首小詩和文章來贊美索溪峪。學生寫不到位。
以上觀點如有不當之處,請專家、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很遺憾地教完朱熹的《觀書有感》,現在作教學反思的時候,我感到課堂教學遺憾的原因正是我和學生都缺少“源頭活水”。
讀一下教材,我感到學生借助工具書,對于《觀書有感》詩句的理解沒有多大的障礙。本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應該落實于引導學生通過對本詩后兩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理解,領會本詩所要說明的道理:“人的心智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更加開豁,更加敏銳。”
備課的時候,我首先脫離參考,自己對這兩句話進行了理解,我的理解是:一個人的聰明才智,與時俱進,來自于他不斷學習,不斷汲取新知識。跟參考的理解也差不多。不過,我缺少的.是“開豁”這一層意思。仔細讀讀詩的前兩行:“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感到對于詩歌說明的道理的理解確實應該加上“開豁”這一意思。同時,想到我們的語文教學還要應對考試,江蘇教育出版社的參考書是“尚方寶劍”,我必須把這意思教會學生。但我的預設是,學生或許早已經接觸過這句千古名句,他們的理解或許也局限于我理解的那些意思。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借助前兩行理解好“開豁”這個意思。
我的教學設計是,待學生已經理解了詩句的意思,讓他們從詩的內容(描寫方塘)與題目(《觀書有感》)表面的不相關提出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容怎么一點都沒有寫有關“書”的內容呢?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理解詩歌所要說明的道理。我估計學生都能說到“一個人的聰明來自于他不斷學習”這一層意思。然后我就引導學生聯系前兩行領會“開豁”這一層意思。
課堂教學中,學生按我的預設提出了上述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容怎么一點都沒有寫有關“書”的內容呢?并通過討論明確了這首詩是要我們“多讀書學習”,可“清如許”對應的意思——心智開豁、敏銳卻怎么也說不上來了。于是,我問學生曾經在哪里看見過或者聽到過這句詩,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關聯起來的?哪知道全班近48個學生只有一個學生很模糊地講了與詩句只有些許關聯的一點意思,其他學生都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哈!看來學生就是“沒有源頭活水”啊!但這意思是我現在寫反思的時候感悟出來的。在課堂上,我并沒有利用好這一生成的“資源”,而是習慣性地采取了“填鴨式”教學法,把“標準答案”一股腦兒地“塞”給了學生。當時只是感到有些遺憾,沒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導學生真正理解詩歌要說明的道理。現在想來,只要把當時學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一現象與詩句聯系起來,就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的。
我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課堂上出現了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沒有敏銳的反應,只是想著趕快把知識“給”學生,將來能夠應付考試。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頭活水”。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朱熹的一首小詩《觀書有感》,給了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我的教學設計是,待學生已經理解了詩句的意思,讓他們從詩的內容(描寫方塘)與題目(《觀書有感》)表面的不相關提出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容怎么一點都沒有寫有關“書”的內容呢?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理解詩歌所要說明的道理。我估計學生都能說到“一個人的聰明來自于他不斷學習”這一層意思。然后我就引導學生聯系前兩行領會“開豁”這一層意思。
課堂教學中,學生按我的預設提出了上述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容怎么一點都沒有寫有關“書”的內容呢?并通過討論明確了這首詩是要我們“多讀書學習”,可“清如許”對應的意思——心智開豁、敏銳卻怎么也說不上來了。于是,我問學生曾經在哪里看見過或者聽到過這句詩,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關聯起來的?哪知道全班54個學生只有一個學生很模糊地講了與詩句只有些許關聯的一點意思,其他學生都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哈!看來學生就是“沒有源頭活水”啊!在課堂上,我并沒有利用好這一生成的“資源”,而是習慣性地采取了“填鴨式”教學法,把“標準答案”一股腦兒地“塞”給了學生。當時只是感到有些遺憾,沒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導學生真正理解詩歌要說明的道理。現在想來,只要把當時學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一現象與詩句聯系起來,就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的。
我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課堂上出現了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沒有敏銳的反應,如果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多聯系生活實際談讀書感受,學生對詩的領悟會更深。可我只是想著趕快把知識“給”學生,將來能夠應付考試。如果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多聯系生活實際談讀書感受,學生對詩歌的領悟會更深。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導行!跨越時空的交流,使學生真正領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深刻含義。豈止是讀書需要“源頭活水”源源不斷,作為教師,不也需要“源頭活水”源源不斷嗎?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草蟲的村落》是一篇充滿人文氣息的童話式散文。作者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力,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一個草蟲世界生動地展現在大家面前。
初讀課文,我也被文章獨特的表現形式深深吸引,仿佛也跟著作者的思緒,隨著一只爬行的小蟲,對草蟲的村落作了一次奇異的旅行。太有意思了!我想學生一定比我還要喜歡這篇課文。果然,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特別的熱情,好奇地跟隨著作者,在草蟲的村落里也作了一次奇異的游歷。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感悟課文,在品讀課文思情并茂、形神俱美的`文字中感受另一個奇妙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草叢是村落,甲蟲是村民,還有游俠,南國的少女,遠方親戚,音樂家,氣象員,工程師……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有意思的故事啊!同學們饒有興趣、不厭其煩地讀著,在一遍遍地朗讀中好奇、驚喜、感動,為這一只只勤勞、勇敢、智慧的小甲蟲,也為這篇充滿童趣的課文。其次,我抓住課文的關鍵詞句來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學生很快抓住“靈泉”、“音韻”等詞語,體會到作者把甲蟲振著翅膀的聲音比喻成“靈泉”、“音韻”,是覺得甲蟲的叫聲仿佛是從山澗流出來的美妙的泉水聲,可見想象多么豐富。還有的學生從“此時,我覺得它們的音樂優于人間的一切音樂,這是只有蟲子們才能演奏出來的!”這句話中體會到作者獨特的感受,感受到作者對甲蟲的喜愛之情。還有作者把花色斑斕的小圓蟲比作南國的少女,逗得粗壯的小甲蟲們駐足癡望。這寫得太有趣了,讓學生回味無窮。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
因此,學完課文后,我一定會布置學生將課文中的好詞好句抄寫在自己的積累本里。沒想到,這篇課文里的很多句子在學生的習作中竟然會高頻率的出現。例如“我又躺在田野里(改成床上),在無限的靜謐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優美的音韻,像靈泉一般流了出來。”“我愿牽著你的手,一起的草蟲的村落里(或某個地方)去散散步。”等等。可見,這篇課文真的走進了學生心中。最后,為了讓學生在回憶自己親近自然、觀察小蟲的生活經歷中引起共鳴,培養其獨特的感受和豐富的想象力,我布置了課后的小練筆。學生興趣濃厚,文思泉涌,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表達獨特的感受,向我們展現了一顆顆熱愛自然,關愛生靈的童心。
這堂課,也讓我深深體會到只有貼近學生的心靈,才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呈現出一個精彩的世界!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1)《難忘小學生活──成長足跡》教學反思 :小學生活令人難忘,六年來,學生從天真爛漫的幼兒成長為身心健壯的少年,這既是學生自己努力的結果,也浸透著學校、老師的心血。這六年是學生在人生道路上開始起步而永遠難忘的歲月。在即將畢業的時候,以“難忘小學生活”為主題開展一系列綜合性活動,把師生情、同學情以及對母校的感激之情表達出來,并且永久珍藏,成為美好的回憶,是師生共同的需求。
我班根據教材上的活動建議和班級實際情況,開展了為期半個月的綜合實踐活動 ,同學們共同制作了兩本“班級紀念冊”,紀念冊里融“集體榮譽”“同學情深”“師恩難忘”“我愛我家”四個欄目,在“集體榮譽”欄目里,學生搜集了六年來班級的獎狀和同學參加各種賽事獲得的榮譽;“同學情深”欄目里有“最難忘的一件事”,用習作形式記錄自己的成長歷程,有六年來同學們的合影,并加上了標題,記錄自己成長的點滴;擅長畫畫的為同學畫像后寫下了心里話,記錄下同學之間的深厚情誼;“師恩難忘”欄目里不僅有六年來老師對同學們的口頭評語、書面評語等,而且有老師和同學們的合影,表達了對老師深深的感激之情。“我愛我家”這個欄目,孩子們更是別出心裁,通過搜尋學校幾年來每個角落的點滴變化,利用拍照做展板的形式來記錄見證他們成長足跡的母校,表達對母校深深的愛。
今天是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度過的最后一個"六一兒童節,同學們把自己六年來成長的點滴進步用紀念冊、習作集等形式進行了展示,看著同學們成長的足跡,老師倍感欣慰,于是在他們的展示臺前留下了這樣一段文字:親愛的孩子們,校園滿溢書香,喜悅在我們心頭盡情蕩漾。歲月悠悠,時間悄悄走過,六年小學時光這本書,被我們輕輕翻過,在不經意間,已留下串串足跡,今天就讓我們把在六年時光里采擷的文化長河的粒粒珠璣,摘下的童年生活里的朵朵美麗鮮花,串成花束,編成心中的繽紛宇宙,繪就心中七彩的陽光,雖然筆觸還很稚嫩,但悠悠書香,點點墨趣,會讓我們與書為友,天長地久。
(2)新穎、獨特的“證據”——《我在成長》教學反思:《我在成長》這課的重點是了解自己從出生到現在發生的主要變化,并能從收集的證據中發現自己的成長。在教學中通過“回憶”、“尋找證據”、“繪制身高、體重曲線圖”發現自己從出生到現在的變化。
運用回憶的導入,將學生的思緒拉回到小時候,讓學生回憶以前由于小做不了而現在大了卻可以做的事情。
學生陷入回憶中,紛紛舉手說道:
“以前小,吃飯什么需要爸媽照顧。現在自己可以吃飯了。”
“以前小,不會玩,現在可以踢球、打乒乓球了。多好呀!”
“大了,會玩很多游戲了。”
其他學生一聽,紛紛樂不可支。可見他們對游戲的喜愛多深呀,都引起共鳴了。
我也笑著接到:“是呀!長大了多好呀!今天,老師看見你們又長高了,大了。我也為你們開心。”
學生聽了,個個笑逐顏開。
“從出生到現在,我們一直在成長著。”
說完,我轉身板書完課題。話鋒一轉,問:“你們都收集到哪些證明‘我在成長’的證據?請在小組內交流、匯報、整理、展示各自收集到的證據。比一比哪組的證據最多、最新穎。”
問題一拋出來,學生就熱烈討論,個個眉飛色舞。
“個字高了。”
“體重增加了。”
“以前的`衣服小了。”
……
我也參與到各組,聽著學生的交流,每到一組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
活動時間結束,匯報時,除了“身高長了、體重增了、衣服小了、力氣大了”等常規證據。我也意外地聽到了另一種證據。
滕子龍說:“我的心理變化了。”
學生不解地望著他,我追問:“心理變化怎么證明你的成長?”
滕子龍略沉思,說:“小時候,我無憂無慮地生活著,什么都不用想。現在長大了,要想很多事了。比如今年我小學畢業了,要上那所中學?要怎樣才能有出息?等等之類的問題。反正比小時候想的多。”
嗨!沒想到這孩子會想到這么多。我由衷地高興,心想:這孩子是真的長大了!會為未來的自己設想。
我感嘆地說道:“是呀!小時候的你們是多么的無憂無慮、天真無邪,想笑就笑,想哭就哭。現在的你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理想和煩惱,學會忍受,學會隱藏了。心理越來越成熟了,心智也越來越高了。你們說這能證明‘我在成長’嗎?”
學生齊聲說:“能。”
“那還等什么呢?趕緊的——”
徐建偉反應迅速,接著我的話,笑瞇瞇地說:“鼓掌呀!”
學生立即鼓鼓掌,以示表揚。
我也笑著望著我的學生,我可愛的學生,我長大了的學生。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滕子龍的啟發下,找到了其他新穎而獨特的證據。
朱子涵說:“聲音變了也證明我們長大了。小時候我們的聲音是奶聲奶氣的。現在我們的聲音變得又粗又亮。”
謝振豪說:“腦袋大了。以前我們的腦袋里裝的東西少。現在我們經過學習,腦袋里有許多知識了。”
我聽了表示贊同,但建議謝振豪把“腦袋大了”改為“思維、智力增長了”更合適。
學生還發現了“抵抗力強了”等證據。
學生對于自身的變化最易發現的就是身高長高了、體重增加了、衣服變小了、力氣變大了……這些是學生身體外在的顯性變化。但對于“心理、智力、思維”等內在的心理變化,學生一般不易發現。因為這些變化都是很不明顯的。但今天學生卻發現了,而且還說出了自己的目前的心理狀況。這確實超出我的預想。這些新穎、獨特的證據讓我明白了我的學生不僅身體在成長,他們的心智也在成長。(向山小學夏業云)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教學目標:
學會9個生字新詞,能夠結合課文內容或生活實際理解句子意思。知道“鋼琴之王”的幾次微笑有什么不同。能夠抓住最打動自己的地方寫出感受,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懂得當一個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應給予誠摯的幫助,使困境中的人擺脫困境。
教學重點:
知道“鋼琴之王”的幾次微笑有什么不同。
教學難點:
抓住最打動自己的地方能寫出自己的感受。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時間:
10月11日星期四
教學目標:
學會生字9個及新詞,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課題
2、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誰?為什么微笑?……)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詞
1、自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交流生字詞
(1)出示生字、詞
榮譽敲打眼眶沉吟嫻熟玫瑰
銘記爐火純青如詩如畫
(2)比一比,在組詞
匈()眶()嫻()銘()
胸()框()閑()名()
譽()()()()
吟()()()()
三、再讀課文,了解內容。
1、自瀆課文,寫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本文記敘“鋼琴之王”李斯特熱情幫助一個身處困境的姑娘的故事。)
2、默讀課文,文章幾次寫“鋼琴之王”的微笑,劃出相關語句。
四、作業
1、寫生字詞
2、比一比,組詞
教學反思:
學生能運用工具書自學字詞,學生對主要內容的總結語言不簡潔,有的語句不夠通順,需要同學間的交流,修改和老師的指導。
第二課時
教學時間:
10月12日星期五
教學目標:
能夠結合課文內容或生活實際理解句子意思。知道“鋼琴之王”的幾次微笑有什么不同。能夠抓住最打動自己的地方寫出感受,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懂得當一個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應給予誠摯的幫助,使困境中的人擺脫困境。
教學重點:
知道“鋼琴之王”的幾次微笑有什么不同。
教學難點:
抓住最打動自己的地方能寫出自己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瀏覽課文,回憶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文中寫“鋼琴之王”三次微笑,那這三次微笑有什么不同呢?
二、默讀課文,思考:“鋼琴之王”三次微笑,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微笑:
(1)個別說:尋找學生 和藹可親
(親自調查,沒發脾氣——先了解情況在下結論)
(2)當李斯特知道這個姑娘冒充學生在這里辦演出,為什么沒發脾氣,反而微笑?
(3)姑娘:羞愧 訴說原委
(4)讀:姑娘如此傷心,你讀讀相關語句。
第二次微笑
(1)當李斯特聽說了姑娘的解釋后,又微笑了,這次微笑是為什么?
(2)生:鼓勵姑娘 同臺演出 讀相關語句
(3)假如你是這個姑娘,你的心情是怎么樣的?你會怎樣想?
第三次微笑
(1)讀李斯特微笑著說的話,讀出你從他的微笑和語氣中的感受。
(發自內心的笑,即飽含了真誠的祝賀,又包含了善意的批評)
(2)讀姑娘的話,體會她當時的心情,感悟真諦
(成功的喜悅,由衷地感激、羞愧)
四、理解重點句,寫出自己的感受(通讀全文)
1、是呀!在李斯特“微笑”的幫助下,這位姑娘的演出最終獲得了成功,這位姑娘也說出了一段發自她內心深處的、耐人尋味的話。
(1)出示句子:“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如黃金般珍貴” 聯系上下文,自由讀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①個別說。
②“如果……即使……也”對句子表達有何作用?
③“如黃金般珍貴”,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為什么?結合實際說說自己的理解。
④齊讀這幾句話。
2、評價人物:你認為李斯特和姑娘分別是怎樣的`?
(李斯特:善良大度 真誠助人; 姑娘:知錯悔過 ……)
3、通讀全文,寫出你感受最深的地方。
(1)寫感受要抓住主要人物的表現,談自己的一點感受。
(2)“感受最深的地方”指文中某個場景,某個人物的表現(語言 動作 神態)等有叫聲的個人體驗和感受的地方。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抓住一點就可以。如:“鋼琴之王”的大度寬容,真誠善良,無私助人等。
(3)學生寫感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感受,評價修改
(如果學生寫姑娘,教師應引導學生抓文章的主要人物,不要主次不分)
五、作業 修改自己的文章
六、板書設計
10 “鋼琴之王”的微笑
李斯特 姑娘
和藹可親 辛酸的淚
充分鼓勵 激動的淚
助人到底 銘記終生
善良大度 真誠助人 知錯悔過
教學反思:
學生對姑娘的情感理解的較深,對李斯特的寬容大度,理解不深刻,學生在寫感受的時候有的把姑娘作為主角來寫,像這樣的對文章主人公主角的把握,閱讀時需要指導。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11-24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02-22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2
六年級語文《燈光》教學反思04-21
六年級語文《匆匆》的教學反思05-16
六年級的語文《手指》教學反思02-16
六年級語文麋鹿教學反思02-21
六年級語文復習教學反思03-28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