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精選】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對于一篇簡單的自讀型寫景散文,個人認為能讓學生在簡單的教學流程中真正地有所學是最關鍵的,也應是我們教師追求的理想課堂境界。在執教《夏感》一課時,我擬定了三項學習目標,并依此逐步落實。
第一步:初讀,積累字詞。
教師指導學生自讀課文,并利用圈點勾畫法將文中重點字詞落實,教師檢測學生將個人所學板書,正音知義。
第二步;再讀,思考問題。
思考討論問題如下:
1、夏天有著怎樣的特點?
2、最后一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表現夏天的`特點?
又選取了哪些典型的景象來突出夏天特點的?
第三步:品讀,精彩語言。
引導學生從修辭角度、遣詞造句、多感官運用角度品讀課文中的精彩語言。
曾有人說“語文教學——簡單就好”。但在這看似簡單的設計落實中卻需要教師備課時的“復雜”。這份復雜需要教師的一份付出,一些思考,一份智慧……而正是這一點一滴的積累才能演繹課堂的精彩,取得優質的課堂教學效果。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多年來,在中學語文教學體系中,現代詩歌的教學一直處于邊緣化狀態。這種現象一則與現代詩歌在文學地位中的整體走弱有關,一則也是由于教師缺乏詩意構想,教學手段單一所致。現代詩歌本身具有寓意豐沛、曉暢明白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到巧妙運思,詩化課堂,只有跳出傳統的技術解讀的窠臼,融教師之真情于其間,方能洞開現代詩歌學習的一片新天。我在人教版七年級第一課《在山的那邊》的教學中做了一點有益的嘗試,巧借古詩品今詩,將濃郁的語文味植入課堂,使學生興趣盎然,收獲頗多。下面是這堂課的兩個片段:
【片段一】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在同學們誦讀一邊過后,我也深情地誦讀起來,課堂就這樣開始了。
師:山那邊是什么呢?
生:海!
師:是啊,白日依山盡,黃河……
生:入海流。
師:海上生明月,天涯……
生:共此時。
師:對,還有本冊書中曹操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生: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師:是啊,多么美的大海!多么壯闊的胸襟!多么悠遠的遐思啊!……可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為什么呢?
生:──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師: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同學們,此刻請再次告訴我山那邊是什么?
生:是山!”
師:不錯,黃河遠上白云間……
生:一片孤城萬仞山。”
師:兩岸猿聲啼不住……
生:輕舟已過萬重山。
師:萬重山、萬仞山橫在眼前,擋住了那個美麗、壯闊的大海,你會怎么想?思考一下,寫下來。……
【片段二】
在詩的第二部分的教學中,我插入了一段對自己親身經歷的介紹,繼續巧借古詩解讀今詩。
師:同學們,老師也有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那就是做一名幸福的語文教師。可你們知道要做一名教師需要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表達能力,通向講臺的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記得那時我說話聲音小,還特別害羞,不少同學都給我潑涼水,說我上不了講臺,不是那塊料。幸虧在最苦悶彷徨的時候,我得到了一件法寶,是清代鄭燮的一首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播放)同學們,你們認真讀一讀,試試能不能用課文里面的詩句來翻譯它。
生1:“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
生2:“立根原在破巖中”就是“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生3:“千磨萬擊還堅勁”可以用“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來注解。
生4:“任爾東西南北風”是不是可以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師:那么,阻擋著我們前進的風在哪里?
生4:被信念凝成的海戰勝了!
師:好!好一個“被信念凝成的海戰勝了”!屈原詩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李白詩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成長中的我們正需要這種執著追求的精神相伴前行,讓我們激情飽滿地再次誦讀課文《在山的那邊》!
這堂課由預設的以古詩為輔助手段解讀課文到實際課堂生成的詩意與厚重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并且因古詩的加入,也使得學生對該課的形象化記憶有了一個立足點,今古對照,詩韻相協,實可謂“不薄今人愛古人”,對培養初中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大有裨益。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今年教七年級,讓我這個原來對新課程投入不深的人,終于進入了新課程的大門,應該說,我是滿懷信心與希望,因為在我原來的理解中,新課程的課堂是由學生自主的課堂,教師只要作適當的引導就可以了,那教師不是很輕松?聽了一些公開課,感覺也是如此,課堂上氣氛是非常活躍,教師講的也不多,學生自己探究,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的重點問題,不是說“三個臭皮匠,頂得上一個諸葛亮”嗎?何況我們有那么多的“臭皮匠”。所以,課前我的準備可是非常輕松的。
帶著這種想法,我進入了課堂。我們七年級第一課是《在山的那邊》,第一堂課,我讓學生讀課文,由于先聽了課文的錄音,所以學生朗讀也很投入,這一步完成得非常好,我非常滿意。接下來,就進入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環節了,我請學生先自己仔細閱讀課文,然后將自己有疑問的內容寫在紙上,學生都很認真地完成了,接著,我請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剛才小組四位同學提出的疑問,能解決的就自己解決,不能的,就等下全班討論,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非常熱烈。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接下來該是答疑了,課前我準備了好多比較重要的問題,就等學生提出來了,我以為學生再厲害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我就請學生提出不能解決的問題,這時學生的手舉了起來,我嚇了一跳,那么多的問題?首先,我請了一位叫陸婷的女同學,她提的第一個問題就讓我吃驚不小,她問:“老師,既然說這是一首新詩,那新詩的奠基者是誰?”這個問題是出乎我的意料,我的腦子飛快地轉著,終于我也不是太確定地告訴她應該是郭沫若。學生的這一下可將我嚇了一跳,心中不由地暗叫僥幸。接下來的問題更使我感到學生了不起,那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問題是朱暉提出的:“詩中的山象征了困難險阻,那我們知道比山更可怕的多的是,比如非洲的原始森林,還有沼澤,還有許許多多,把他們比作困難不是更可以看出克服困難的艱巨嗎?”我不禁豎起拇指,說:“這問題水平真高。”朱暉笑了,同學們也投以敬佩的目光,而此時的我倒有點為難了,我該如何回答呢?是否就讓學生自己討論?我決定先讓學生討論一下,趁這時間我自己準備一下,要講得讓學生服氣。
學生你七嘴八舌地說著自己的見解,最后,我總結了,我說:“我們可以用剛才的非洲原始森林、沼澤等來象征困難,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山更熟悉更切近我們的生活。用山來象征困難可以讓我們更好理解。”看到學生都不由自主地點點頭,我也舒心地笑了。我意猶未盡地請同學們再來提問,可學生居然說他們的問題都解決了,我不僅有點傻了,這樣的話,我如何將我要給他們講的內容講給他們聽那?我原來以為學生總有解決不了的。這可怎么辦?我靈機一動:“下面請同學將你們小組討論的,你們以為很重要的'、或者你們覺得解決得最得意的問題展示出來,讓老師和大家見識一下好嗎?”這一下,可熱鬧了,一只只手舉了起來,各組同學爭先恐后地要求發言,結果真的將重要的問題都解決了,這下我的目的達到了。
通過這堂課,我徹底改變了原來對新課程的看法,現在我知道其實新課程對于教師的要求是高得不得了,有時我們開玩笑說,新課程需要我們教師每人都是全才,每人都是百科全書,確實如此,現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遇到的許多問題,在原來的傳統教學中是不可能出現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充電,積累,這樣才能擔負起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教育的責任。以前老說教師應該是一瓶水,現在,我覺得我必須是浩瀚的大海。《新人教七年級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隨想》這一教學反思,來!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一、整篇文章的描寫重點是蓮花,作者從自家院子的蓮花開始,寫到了祖父賞蓮,之后重點寫了風雨中紅蓮的變化過程,主角儼然是紅蓮,那我把題目改成紅蓮好不好?(明確:不好,寫紅蓮是為了寫荷葉,寫風雨中紅蓮的'變化即荷護紅蓮,很自然就讓人想起母親愛護兒女的情感。歌頌母愛)
二、同學們說得言之成理,那既然如此,作者為什么又要花這么多的筆墨來寫紅蓮,寫三看紅蓮呢?下面我們就具體來看看紅蓮跟荷葉到底有什么關系,它們又是怎樣牽動了作者的心?
讓我們一起一看紅蓮,請同學們一起帶感情朗讀一下這個部分。
寫紅蓮由菡萏到盛開,觀察細膩。主人翁紅蓮首次登場。
心情:煩悶
環境:繁雜的雨聲 濃陰的天
紅蓮:開滿 亭亭
“一切景語皆情語”,寫白花的凋謝,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畫。 (那一朵白蓮已經謝了,白瓣兒小船般散飄在水面。梗上只留個小小的蓮蓬,和幾根淡黃色的花須。)白瓣兒散飄在水面,如浮萍,無所寄托無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煩悶,無處宣泄。只是忽然之間,作者看到了什么啊?請同學描述一下她看到了什么:圍繞亭亭鑒賞一下,想象一下是朵怎樣的花。只是看到了亭亭的紅蓮,有沒有讓作者的心情好一點?仍是不適意!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欣然走過20xx,七年級上期已近尾聲,下面對本期教學從幾個方面反思。
一、對新課程理念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反思。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這是課程標準四條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條,它作為一種精神貫穿于課程標準的始終。課程標準規定,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根據這個要求,我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自主性。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堅持讓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例如,在教學《風箏》時,課文的時代背景較難,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再多的講解也無濟于事,所以,干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閱讀結合課后所掌握的資料,提出問題,教師點撥,理解課文。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構主義心理學和接受美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構建對事物意義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外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就是這個意思。學生寫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不同,寫出來的也不免千差萬別。針對這種情況,特別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都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不消說,除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外,還有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教師也是一個讀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經常在課堂上,參與學生學習小組的討論,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探討,述說自己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帶有自己的個性色彩。通過和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第三,探究性。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的過程,要求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強調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極地接受知識,要像數學家那樣去思考數學,像歷史學家那樣去思考歷史,親自去發現問題的結論和規律,成為一個發現者。語文的探究性學習,是把課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探究的對象。國慶假期的作業就是通過各種方法,比如社會調查、現場觀察、走訪專家、體驗學習、課堂討論、查閱資料等等方式,收集各種語文現象,如果大部分學生能夠認真去做,我想對學習語文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個人認為,在讓學生學好講讀和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應提倡真正搞好綜合性學習。
二、對學生語文的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的`培養的反思。
本期以來,我合理分配每天學習任務。把自己的學習任務分解成每天能夠完成的單元,并堅持當天的任務當天完成,無論如何不能給自己以任何借口。比文言文的背誦,詩歌的聽寫,默寫等等,我都要求他們必須當天完成。
其次,我教會他們必須要合理規劃。每天的時間。把必須完成的工作盡可能安排在工作時間內完成,把既定的學習時間保留出來,養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時間學習的習慣,什么時候做其它事情,什么時候要看語文,教會他們懂得合理按排時間。
第三,按照既定的時間表行事。學習時間表可以幫助你克服惰性,使你能夠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完成學習任務,而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因此,每次考試前,我都要求他們必須要有一個明確是時間表。
另外,要懂得及時復習。為了使學習有成效,應該養成及時復習的習慣。研究表明,及時復習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防止遺忘。考試的時候尤其要跟他們強調這一點。
還有,教會學生懂得向自己提問。不時地向自己詢問"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等問題,是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和發現薄弱環節的好方法。
最后,還要懂得向他人提問。在學習中碰到疑難問題,要及時向教師和同學請教,無論你認為自己的問題是多么簡單、多么微不足道。在這一點上,我要求班級里面學習小組,學習成績比較薄弱的同學每天必須向下班級的科任老師提出自己不懂得的問題。
當然,養成做筆記的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做筆記既可以幫助你集中精力思考和總結、歸納問題,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把學習內容中的重要記錄下來,便于以后查閱和復習。
語文是精深博大的,本期在一些方面帶領學生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當然還有許多不足留在后階段努力更正。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上了一個多學期的課,最遺憾的是沒有發現一個同學的作文可以讓我眼前一亮。大多同學都是極端依賴作文書,許多時候都是一抄了事,從來不敢想信自己能寫出不錯的作文。讓人讀來缺少情感的震撼。
上周,我們設計了一個作文活動,活動題目為《成長的煩惱》。正式寫作文前,我們設計了一個活動——講述自己成長中的煩惱,希望學生能敞開心扉,無所顧及地講述自己成長中的煩惱。展示課上,我要求每個同學都上臺講述自己的煩心事,每個學生講完后,進行點評,重在選材上的指導。例如:好多學生都說了學習任務重,學案太多,做不勝做的苦惱,我肯定了這個題材的可寫性,但是要把它寫活寫生動也不是件容易事,寫得不好就會是三言兩語完事,缺少生活的氣息。有人說了當組長的煩惱,當班干部的不容易,家人吵架導致家庭不和諧、父母常年在外,自己感覺無助,孤獨,因為自覺性不夠,常受老師的批評,與同學、朋友相處產生矛盾、與家人因觀點不合產生矛盾等,這都是非常好的題材。
作文交上來了,我看了幾篇,頓時眼前一亮,這次的作文無論是選材、布局還是語言表達都有了質的飛躍,看得我心花怒放,改作文的過程就是一種享受。張同學寫當組長的煩惱,寫得生趣盎然,語言生動幽默,極富生活味,尤其是結尾,她說這些煩惱到了若干年之后也許會成為他們人生中最快樂、最珍貴的回憶,當他們若干年之后在茫茫人海中再次相逢時,這也許會成為他們最快樂的'話題。平時經常抄作文的王同學寫自己與爺爺的矛盾時,寫得活靈活現,少數土語的運用增加了文章的生活氣息。李同學寫自己的父母不在身邊時的孤獨無助,讀了以后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
從這次作文訓練中,我發現對于學生的作文,還是要重在鼓勵他們從生活入手,只要有了活生生的生活素材,作文才會有感染力,才能從作文中看到學生們鮮活的身影。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兩堂課下來,也算完成了《在山的那邊》的教學。無論是在設計與實際的課堂上,我都作了大量的刪減。譬如說詩歌的朗讀,雖然也反復讀了,但仍然只是服務于詩意的理解與感受,而沒有把這一課上成朗讀指導課;譬如新詩的語言特點,幾乎是一字不講,作者,只字未提……因為我只取一瓢飲,那就是此詩作為人生新起點上的意義。
我的'理解是:詩=人生=故事。
詩,如果不與人生相連,那么它與什么相連呢?
學習《在山的那邊》一詩之后,如果沒有須精神上獲得提升,在理想上獲得重建,那么一切技巧與知識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的設計與課堂都回到了人生本身,當學生問:“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一生在我們的幫助下的回答是:如果考上溫中是我的“海”,那么這最后一座山,就是中考,在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整個世界為我燦爛起來。
為什么小學六年講朗讀技巧,結果教出來的仍然是一片平平的念經聲?因此這些朗讀只有技術,并沒有真正的精神在里面!精神所到的地方,你甚至不需要技巧,我也許今天是能夠把話送到每個人心中的其中的一個。
“鐵青著臉”要講,“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要講,“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要講……
但是不是為了因為下次可能考到而講,而只是因為理解了這些他不懂的地方,他會對詩意的人生、人生的詩意擁有更為真切的理解。
也許,我教的并不是一首詩,而是一段生命的起始。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詩兩首》這一課是由《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兩首外國詩歌組成。
第一首教學時我以童話《漁夫與金魚的故事》導入,教法主要采用誦讀法,以班齊讀、師范讀、合作誦讀、自薦讀多種形式使學生慢慢領悟詩歌內涵。第二環節采用提問法,圍繞“欺騙、鎮靜、懷戀”三個重點詞,再結合學生月考、軍訓等實際生活經驗,啟發學生感悟詩人真誠坦蕩的胸懷與堅韌樂觀的人生態度。
由于第二首詩是蘊含深刻的哲理詩,以及課堂時間有限,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前兩節。通過詩人久久佇立后,選擇了“荒草萋萋”“少有旅人足跡”的一條人生之路,來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生活中是選擇人云亦云,貪圖安逸還是選擇不畏艱險堅守自己的追求。最后點撥此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并輔之以《礁石》這首詩,以礁石“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所象征的人格魅力來給予學生審美陶冶。
公開課結束后,在周校長趙老師帶領下全體語文組教師以及立即展開評課活動。針對這堂課提出了很多切實的意見。我將大體意見總結并反思如下:
一:在課堂動態生成過程中,過于重視教學預設的實現,未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在講《未選擇的路》時,我以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來導入,有學生大聲喊道:“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我馬上以“這位同學說的是東北小品版的,今天咱們主要參考一下但丁版”一句話帶過,公開課上本來就比較沉悶,這句玩笑本來可以作為一個活躍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機會。但我以設計好的教學思路為主,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學生頭腦里常常有些意想不到的潛能與想法,這往往可以變成課堂的亮點,比如就此問題可以讓同學們討論一下對于是“走自己的路”還是“走別人的路”應該怎樣選擇。在動態的課堂教學中,師生應該互教互學,學生的每一個想法都應該受到尊重與關注。
二:思想情感教育不當
現在的語文課堂上思想教育就像是空中樓閣,披著陽春白雪的面紗,看似柔情似水,實則是老生常談乏味無聊。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在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從自己角度出發濫抒情,反而剝奪了學生感覺、知覺、探討、發言的權利。
在公開課上,我適時地向學生灌輸了自己預設的思想情感,但當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時,往往又淺嘗輒止,沒能從學生立場出發。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多說多想,自己大談特談只能成為陳詞濫調。不應該害怕學生說出膚淺或不利課堂教學的想法,而是應在此基礎上以機智的語言、靈活的態度化困境為亮點。
三:學情分析不到位,備課時沒備好學生。
在公開課上的提問環節,有位同學問道:“一切都是瞬息”這句詩中“瞬息”是什么意思?我卻沒有準備這個問題,僅以它的同義詞“瞬間”帶過,實際上可以就這個詞進一步表現出詩人蔑視困境的胸懷以及堅信一定能度過艱難的信念。而作為教師的我卻沒能抓住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在稱勾中學這樣的鄉中,初中一年級的學生語文素養還不深,學生的深層理解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都有待培養與提高。學生對于語文學習大多習慣以讀代學,認為只要讀會背會課文,熟記生字詞就是學好了語文。初一的學生正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教授高效學習方法的關鍵時期。上課的時候,教師更應該多在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方法上下功夫,在打好基礎知識的同時,應以啟發為主多培養其自學能力,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過程。
四:教法上值得借鑒和改進的方面
1:激勵法
在公開課上,我多次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啟發學生投入到學習環節中去,評課時多位老師對這一點給予了肯定。我以后還會繼續使用這一教學法,另外也會嘗試采用小組競賽法,用以激勵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嘗試火車式回答法,把全體學生納入教學活動中。
2:板書問題
首先板書設計不合理,雖然有板書,但過于雜亂,沒有條理性。其次在評課時指導老師指出:板書沒有重點,沒將知識點板書到黑板上。如果將知識點板書到黑板上,學生會對本節課要掌握的東西更加一目了然從而做到心中有數。
這堂公開課,為我提供了一個參加教學實踐的展示自己的平臺。而評課環節更是給了我一個自知的機會,只有在清楚自身問題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深刻的教學反思,才能吸取經驗教訓,改進不足,從而在語文教學上取得進步。
稱勾中學語文畢燕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今天,我上完了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短文兩篇》。包括《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觸不周山》兩篇。這兩篇文言文在文體上與七年級之前學過的文言文都有差別,是兩篇神話故事。事實上,學生們對于“神話”并不陌生,大多數的學生也能講很多神話故事,但文言文教學畢竟不是講故事這么簡單。
對于如此短小的兩篇課文,我制定了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學生首先落實字詞的意思,在此基礎上能夠翻譯全文。這一點我的學生都做的非常好,并且多數學生能夠通過疏通字詞句子了解這兩個神話故事并當堂能夠背誦這兩篇文言文。然而,正當我講完字詞句正要開始深入挖掘課文內容時,學生們突然提出了疑問。“老師,夸父是不是一個自不量力的人呢?這樣的人有這樣的結局是意料中的事呢!對不對呀?”我被學生問到了。因為接下來我剛要開始講這一神話故事的積極意義,然而學生首先先入為主的提出了神話故事中的消極意義。但是學生的理解并不是錯誤的,如何引導學生繼續去理解神話帶給我們的積極意義成了這堂課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于是,我突然意識到關于“神話”我首先忽視了它的定義。接下來,我就開始借著學生的.提問把神話的定義跟同學們解釋了一遍。孩子摸著頭說道:“哦,原來是這樣,遠古的人們根本不知道自然科學的知識。”了解了這一點,接下來的積極意義的講授就變得順利的多了。
整堂課這么一來變得相對輕松了許多。差不都在講完《夸父逐日》的內容時,有位同學突然舉手了,我請他起來發言,沒料到他說:“老師,夸父具體是什么時候的人呢?如果他跟大禹在一個時期就好了。”我問道:“為什么呢?”這位同學一臉笑容地說:“老師,你看他喝干了黃河的水呀,大禹就不用這么辛苦去治水了。”在這時我突然發現,孩子們擁有無限的想象力,這是多么珍貴。我表揚了這個孩子,因為他的聰慧,也因為他的想象力與聯想的能力。
這一堂課下來,我突然感受到了作為一名老師是多么幸福。自我從教以來,還沒有像那天那么高興。因為在那一堂充滿著孩子們疑問的課上我感到孩子們對于知識的渴求。我欣賞他們打破少過問到底的精神。我也發現了自己身上的許多不足。很多次培訓時聽到這樣的話:做一名語文老師,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慢慢一杯子水。然而,面對日益進步的社會,信息高速發達的社會,如今的語文老師已經不僅僅是一桶水這么簡單了。只有不斷地在知識上完善自己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老師。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這是第二遍講雨的四季,相比第一遍問題式教學,這次采用學生讀文本,自己提出問題的方式更好。首先,讓學生大聲朗讀文章,讀準字音,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其實這是預習環節的內容,然后直接將文章的字詞讀讀寫寫。第二,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文本,整體感知,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這一環節中學生都能說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請學生大聲朗讀第一段,并對第一段提出疑問。當我話音剛落,已經有學生提出了問題,“為什么作者要用她”“雨給作者什么樣的形象和記憶”。
當學生提出問題后讓學生自己去解答,針對第一個問題,學生都能答出來。第二個問題學生說這個需要從全文找答案。于是又接著從第二段開始讀。這樣讓學生讀文章、提問題、解答問題。這種方式我第一次實施,確實耗費了時間,但是學生收獲豐富是最重要的。通過學生朗讀——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解決問題這種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充分發揮學生課堂的.主體作用。但是我做的有很多不足,引導還不到位,自己的引導作用發揮不理想。所以今后的教學科研沿用這樣的方式,但是一定要充分研讀教材,備課充分,才能更好地應對課堂生成的問題。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論語十二章》是古文中的名篇,在教學實踐中,我把《論語》的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例如在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一章時,先讓學生充分談論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態度、對待錯誤的態度、為人處世以及如何看待時間流逝等話題,再過渡到課文時,學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啟發。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論語》十二章的內容相當廣泛,兩者聯系,尤其是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是很大的。
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實生存的智慧。
在授課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能課文背過,但默寫時,常出錯。因此,要加強書寫,鞏固訓練。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今天早上第二節課之前的課間,我與一同事在辦公室閑談,一位剛從辦公室出去的老師A把七(1)班XX學生連拎帶推的拎了進來(老師高大,學生瘦小,老師右手拉著學生衣領),并說了句:“踢嘛,繼續踢!”另一個從外面進來的老師B也附和說:“他們班不只他一個踢,還有好幾個的!”語句里對學生的行為表示出極端的怨恨。這個學生站穩腳跟后抬頭看到我也在辦公室,有些膽怯的說:“是老師教我們踢的!”A老師懷疑的問:“是你們老師教你踢的,是XXX老師?”學生則更加的膽怯的“嗯”了聲,低著頭不敢聲張了。A老師好像是有些想求證學生說話的真實性的樣子說:“好嘛,是你們老師教踢的,那就站好等好了!”說完轉身走了。B老師也在他后面走了,留下學生站在辦公室里。
和我談話的同事C看了學生一眼,問了一聲:“下節課是哪樣課?”學生簡短的說:“語文!”C又轉頭看我說:“你的課?”我以為A與B出去,是找教學生踢墻壁的XXX老師去了,他們會立即給學生一個公正的結果,我只好無奈的笑笑,無語。一直坐在辦公室微機前的D老師,眼看快要上第二節課了,還沒等到A、B老師的到來,上第二節課的時間越來越近了。知道我與C是無力給面前站著的學生什么幫助,(補充一句:A、B、D老師都是學校的中層領導,我與C是普通教師)就站了起來走到學生身連推帶哄的安慰著說:“好了,去上課去了!”
原來,該班教室前的欄桿內墻壁脫落了幾塊瓷磚,為了安全起見,學校總務主任教該班主任組織學生自行處理,班主任安排好工作后就有事走了,讓學生自行處理,被不明原因的A、B老師遇上,認為是學生有意破壞學校公物,事后我才得知。
上第二節課的時候,當我走進教室,這個學生則伏在書桌上輕聲啜泣,全班學生的目光一會看他一會看我,沒有人發出任何聲響,似乎在等待我什么,我不知道用什么話語才能寬慰他,盡量小心的說些讓他放下思想包袱,別把小問題想得嚴重的話,好讓他轉移注意力,但卻適得其反,他哭的更傷心。我努力的讓自己別心慌,好讓心情平靜下,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可越想越毫無辦法可想,我又做不到有學生在傷心流淚時我卻無動于衷若無其事的上我的課。
于是,故作輕松的我說:“好了,男子漢,生活中我們遇上的困難還會有很多的,這點小委屈都讓你這樣傷心難過,那以后更大的責任,更多的.委屈你又如何去面對,去承受呢?”停了一下,我看他心理似乎有些許變化,接著又說:“還記得有‘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體膚,動心忍性,其所不能。’這樣的話嗎?孔子也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發現他像是在聽我的話了,心情也象平靜了好多,知道不應該在為這個問題所糾纏不清了。“好了,忘記昨天的傷與痛,抬起頭來,笑對明天!讓我們學習居里夫人《我的信念》,看看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應該具備怎樣的品質!”學生止住啜泣,用手擦了一下眼角的淚水,看了講臺上的我一眼,輕輕的把課本打開,翻到第九課《我的信念》。也許,我上面說的這些話,他不一定都明白,但他能止住淚水,聽我的話,那也讓我感到心理好受許多。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對于七年級xxxx年語文新教材的教學,早已經過了半個學期了,七年級新生也漸習慣了這部新的教材。對于自己來說,作為新的教師,站在教師的立場上,也漸習慣了這部新的教材(其實是無選擇地以之教學,因而也就無所謂什么新老教材教學過程中的矛盾問題了)。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對于這部新教材的教學實施過后所獲得的反思,卻也值得自己一再深究。
有鑒于這部教材是一部國家級課程教材,其編寫自然也是以我國初中學生的整體水平為著眼點,無法考慮到各地區的學生認知水平的個性差距,倒也無可厚非。然而一旦施諸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國家的課程綱要所設定的教學目標與現實的學生素質所決定的教學目標完成度可就有些兩樣了,而且往往表現為前者目標過高或后者完成度過低。
且就課本中本人已教過的莫懷戚的《散步》為例。新教材的預習目標如下:
課文說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瑣事,內容好像比較淺,但仔細品味,會感覺到正是這平常生活中流淌著的親情,滋潤著家人的心靈,承托起一個溫暖的家。你的身邊一定不乏這樣的'溫馨場景,回憶一下,感受其中的溫情。
這所謂“溫情”也者,即強調學生關注本課文的人文性,感受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情味。這是本課文在人文性方面對學生的學習度提出的初級要求。
在當下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認知度來說,達到“品味溫情”這一程度,對學生來說其實是比較容易的。然而,新的教學綱要以及同步的新版配套練習卻都將要求上升到了另一個層次,即“品味出作者所代表的年輕一代人在贍養上一代以及撫養下一代的過程中所承擔的家庭責任”。這自然是對《散步》這篇文章的最好解讀,但竊以為卻并非是對《散步》這篇課文的最好解讀。何也?究其原因,正在這兩個層次的要求的創設者所考慮到的對象即學生的水平不同,甚至可以認為,后者過于拔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后者的創設其實是來源于《散步》的末尾作者畫龍點睛的一筆: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于是乎,學生也不得不隨著老師去深究其中的“深層意蘊”,而其本身卻只能達到“品味溫情”的地步。于是乎,教師的教學工作也就陷入了尷尬境地。
這尷尬便來自教學目標在理念與實踐中的反差。教學目標的設立當然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但同時卻又不得不深以教學大綱為基礎,使得教學工作處于兩難的境地。更何況當現實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意外地偏低時,這其間的反差就更加的明顯,因而也就更加需要教師在教學上游刃有余。這對于一個職初教師來說,如何盡量解決這反差帶來的諸多問題甚是重要。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當下課鈴聲響起,一節課結束了,但對課的研究卻沒有,相反,引起我的深思。
在備課時,對《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篇文章,可以說時代離學生較遠,背景資料對學生來說較生疏。對此,在設計時,把背景資料的查找及對聞一多的了解放在學生預習,主要想鍛煉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詩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語言來表現聞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可以說文章的內容不是十分難,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語言來敘述的,這需要學生認真品讀后才能捕捉,這篇文章的精彩是語言,詩意化的語言含蓄、凝煉是最為值得學生品味的。而聞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
面對這樣的文章,對初一的學生,本著一課一得的思想,把課設為兩課時。由于本次教學的特殊情況,只講了第一課時。
面對自己熟悉的學生,在第一課時設計時,我把重點放在了學生讀,知道作者從哪兩個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知道聞一多先生是怎樣一個人,因為在第一課時如果學生真正讀懂文章,真正深入到文章中來,對聞一多先生有了了解,那么在第二為課時就可以在品讀語言過程中來深入挖掘聞先生這種說和做,雖前后期不同但其根本就是:為追求民主,為救國救民。這樣,會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好,能讀懂文章,而且學生領悟能力較強,其實在這過程中,我可以再深入引導學生對聞先生品格的精髓深入理解。而我把側重點放在學生在當今社會如何把聞先生的精神傳承下去,把深入的分析推到第二課時。這也是教學中受教案和教學形式的拘泥。
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更靈活的處理授課內容。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有最大的收獲。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兩個班語文教學。因為教學經驗尚淺。所以,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前輩討教。經由一段時間的全力,獲取了良多貴重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在本學期期中的教學總結。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彼此聯系,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以,體味和分析學生情形,有針對地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主要。最初接觸教學的時侯,我還不懂得體味學生對教學的主要性,只是專心研究書本,教材,想方設法令課堂活躍,學生易接管。
備課是一個必不成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欠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曾有一位前輩對我說:“備課備欠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空費心計心情。”一堂預備充實的課,會令學生和教員都獲益不淺。假如照本宣科地講解,學生會感應堅苦和沉悶。為了上好這堂課,我當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預備有針對性地講。為了令教學活躍,不沉悶,授課時就胸有成竹了。當講到一半的時候,我拿出預備好的音頻資料,讓學生觀摩,學生非常用功,教學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沒有當真備課的時候,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欠好,與此對比可見,備課對教學十分重要。
備課充實,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效果就好。但同時又要有把握課堂的能力,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教態自然,授課活躍,難易適中,就自然能夠吸引住學生。所以,教師天天都要有充沛的精神,讓學生感應感染到一種自然氣氛。這樣,授課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課,我感到有點愧疚,因為有時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這點。當學生在課堂上無心向學,違反紀律時,我的情感就受到影響,而且把這帶到教學中,讓原本正常的授課受到沖擊,發揮不出應有的水平,甚至影響教學效果。
語文是一門社會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艱苦,在這樣一種情形之下,要教好語文,就要讓學生喜愛語文,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發生畏難情感,不愿學,也無法學下去。
因為語文課程的特點,學生會呈現好差分化現象,差生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為此,我擬定了具體的計劃和方針。對這部分學生進行有針對的教育。我把這批學生分為三個組。第一組是有能力提高,但日常懶動腦子不學的'學生,對這些學生,我采納集體教育,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水平;第二組是肯學,但因為能力不強的學生。對這部分學生要恰當指導,耐心教育,慢慢提高他們的成績,不能操之過急,且要多鼓勵。只要他們肯盡力,成績就有望提高;第三組是紀律松散,學習欠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學生。對這部分人要進行課余教育。因為這部分學生需要在一個恬靜而又不受干擾的情形,才會立下心來進修。只要堅持教育,這些學生基本從頭成立起來,往后授課的下場就會更好。
語文是說話。困此,除了課堂之外,還需要讓學生多讀,多講,多練。為此,在早讀時,我堅持全班早讀,發現問題及時更正。課后發現學生功課問題也及時解決,讓學生及時消化。此外,對部分不自覺的學生還采納強硬背誦等方法,提高他們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在本學期期中的教學工作總結。因為經驗頗淺,多處存在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在各位老教師的指導下,取得更好成績。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上教學反思04-01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12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09
七年級語文《狼》教學反思03-16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反思10-15
(經典)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8-26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10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9-04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3-03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反思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