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集合]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黃河頌》是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一首直抒胸臆的詩歌。它是《黃河大合唱》中《黃河頌》的歌詞。詩歌以其充滿斗志的旋律與黃河般桀驁不馴的血性,熱情謳歌了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激發了中華民族奮勇前進的力量。并以其磅礴的氣勢和史詩般的英雄氣概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打動了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靈。
一、借助美讀體會語言美、意境美
我把教學重點放到了情感朗讀上。因為我始終認為如果學生能聲情并茂的朗讀詩歌,對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題是十分有利的。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喚起學生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的意識,引導他們主動參與課堂,并將從課堂中獲得的思想、情感和體驗再次返還到自身,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
二、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體現
課堂上,學生們聽到了粗獷雄渾的'音樂,看到了引人入勝的畫面,談論著自己的收獲。學生進入了情境,熱情高漲。學生小組合作朗讀、師生合作放聲聯讀,更是將教學推向了高潮。
三、課堂容量大,課堂環節銜接緊密
本節課,聽歌、讀詩、賞析等容量很大,。本節課以“頌”為中心,以“頌”為主題,貫穿始終,使愛國之情、愛河之情洋溢在課堂的始末。自然而然達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標。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新學期開始,我又接了七年級一班的班主任。早就聽說這一級的學生基礎差,可是沒有想到竟然差到如此程度。全班數學80分以上的2人,70分的2人,60分的7人,也就是說及格的11人,不及格的45人,語文和英語也是如此。這樣的基礎,今后將如何去教?真的讓任課老師犯愁。
果然,剛上了幾節課,就感覺到了這些。學生基本上沒有養成學習習慣,一節課下來,老師要不斷地維持課堂紀律,否則,幾乎沒有聽課的同學了。無論怎樣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激發不起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舉手的同學竟然很少。究其原因,只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去動腦思考。
開學一周多了,學生竟然不把鈴聲當回事,不知道保持衛生的清潔,自習紀律極差,隨便說話,沒有學習的意識。還保持著小學時的習慣,上課遲到,隨便下位等。
作為班主任,真的感到太累了,有些事,講了多遍,學生總是不在乎。為此,我進行了深深的思考。到底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我認為,首先要改變學生的習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制定班規,來約束不守紀律的同學。通過家校聯系,得到家長的.配合,共同管理學生。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他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在班中營造一種學習的氛圍。和任課教師多溝通,共同管理班級。
但愿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學生會有一個很大的提高。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讀過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是一曲春的贊歌,本文是一篇詩情盎然的借景抒情散文。大約寫于1928~1937年間。其風格較朱自清初期詩文有很大變化,沒有了像《背影》中的那種淡淡的哀怨情調,代之的是鮮明的新鮮格調和歡樂情緒。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詩意的筆調,細致描繪了大地回春、春花爛漫、鳥鳴蜂飛蝶舞、細雨滋潤萬物、人們沐浴春光的美好景象,贊美春的生機與活力,激勵人們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勞作、奮勇向前,抒發了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在藝術上具有鮮明的特色,如觀察細致,描述生動真切,詩情畫意相融相合。
為何不在語文課上描繪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大膽引用繪畫,唱歌,名曲欣賞,配樂朗讀,讓學生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學不僅用五彩畫筆描繪出生機盎然的春天,還取了富有詩意的名字:像百花爭春、輕風唱春、煙雨潤春等;還有的同學唱《春天在哪里》、《北國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聲》等。這樣通過學科整合,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嗅、觸等各種感覺器官去用心體味春天,達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會在同學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陣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
本文節奏感強、具有音樂美感,教學重點應放在誦讀上,以讀帶賞,讀賞結合。
同時,課文內容較為淺顯,適合互動、點撥式教學法,在點撥、互動中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用詞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學會賞析寫景文,進而進行自主學習。告訴學生,一切的答案在你們那里,即由學生之口道出本課的教學內容及答案,要讓學生感到,語文課不枯燥,也不難,自己也能夠進行分析,甚至總結出答案來。
教學過程中我把重點放在了自讀、互動、研讀課文部分,設計了以下教學步驟:
⒈課文寫了哪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春天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風、春雨)
⒉按照小組進行分工,學生進行自讀,找出認為非常好的句子,說說其妙處及作用。
⒊同組里進行交流,形成共識。
⒋教師巡視指導,要求學生讀仔細,不能停留在表面。
5、班級交流、互動。(教師加入討論,適時引導。并簡單板書。)
應該說學生的賞析和品味還算是很精彩的,但給人的感覺是不夠深入,不能把作者的內心情感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能賞析就已經很不錯了,要求也不能墳高,做得不好的地方,說明老師沒有引導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賞析,教會學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學生之所以賞析不能深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讀得不夠,雖然一再強調誦讀,但學生自由讀一遍、分段輪讀一遍,就開始選擇賞析,學生對課文內容其實并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語句表面也不奇怪。
這次《春》一文的教學實踐,讓我堅信可以建立語文學科通向其他學科的互連網。語文作為母語,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是非常密切的。課程改革機遇與挑戰并存,只要觀念轉變到位,教學實踐到位,語文課堂教學一定會猶如春天般生機盎然。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這首名詩學生都比較喜歡,我在教學設計時想通過朗讀和比較閱讀來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受,但感覺這教學設計還是比較粗糙,因此在過程中出現了幾點值得反思的問題:
一、教學設計要抓大放小,針對文章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而不該一刀切。
在一開始的教學設計上其實設計了很多針對詩歌理解設計一些小問題,但這首名詩其實從內容上來理解是比較簡單的,篇幅短小,哲理也表達地比較明顯。所以后來都沒有在教學過程中派上用場。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幾個大問題:詩歌的朗誦,詩歌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小問題不多,使課堂不會顯得煩瑣凌亂。
二、引入詩歌對比閱讀的可行性。
在這堂課里我借鑒了余映潮的的課堂實錄,將《假如你欺騙了生活》和《假如生活重新開頭》引入課堂教學進行比較閱讀。這個閱讀想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從情感價值觀上讓學生對生活有更全面的了解,二是通過多首詩歌的朗誦閱讀,能使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受力,學寫幾句詩歌。比較閱讀可以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并能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進行多角度的評價和感知。但是比較閱讀還是應該選擇水平相當的作品,并在語言結構等方面有可比之處,但個人認為后兩首詩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是中間這一首,僅僅為了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予以指導,似乎對語文味的挖掘沒有多大益處。并且學生對于生活的感知還是處于表面。至于最后的詩歌模仿寫作,在沒有給予學生指導的基礎上,他們寫出來的作品并不理想,這樣的教學方式是流于表面的,并沒有給學生帶來共鳴。
三、詩歌朗誦的指導。
在教學中我常喜歡指導技巧朗讀,問學生該如何去讀,并摳字摳詞,沒有留給學生自己去發揮朗讀才能的空間。其實這首詩完全可以讓學生以自己的理解去朗讀,如一開始就可以讓學生去設計朗讀腳本,并提問"你想讀出怎樣的感情?為什么",在朗讀里談對詩歌的理解和感受。而我卻切割似的將朗讀和賞析分離開,在學生談了對詩歌的理解后問他們這里該如何讀,那里該如何讀,學生如機器被我操控著,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選擇,教師的心急和浮躁,使問題引導實在太失技巧,也壓縮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
本學期的課上下來,對自己實在不能滿意。總感覺有力使不上勁,沒有真正沉入到教學中去,對文章的理解探究和教學設計上還是沒有精心去準備,因此在反思時總感覺印象模糊。我想教學過程中要真正多關注學生,從學生處反饋信息,才能促進教學的進步。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中學文言文之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重中之重,教學改革以來正在逐漸加強文言教學,一方面是弘揚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則是學習母語之必須。然則魯教版初一上冊教材中所選《山市》頗令筆者費解!是和道理讓本書編者將本課收入課本的呢?從該單元主題來講,屬于“弘揚科學精神”,重點應該點明的是語文與自然科學的必然聯系。但《山市》一課要說讓他們學到所謂的科學知識,那真是還不如隨便從現代作家里面隨便挑選一篇關于“海市蜃樓”的作品,免得讓學生學到結尾還在那迷惑:“這鬼市到底是咋回事?”
從文學鑒賞的角度來看,蒲松齡乃明清小說之大家,其作品《聊齋志異》更是婦孺皆知,其“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的'批判精神是其作品的主調,然《山市》一課上盡管教師無論怎么講解背景講解《聊齋》之批判精神,學生也難從本課中領略端倪。《聊齋》一書凡474篇并非皆能反映作者之志趣,其中也不乏藝術性、文學性稍弱者,不能一概而論。然《山市》決不是能代表蒲氏風格的作品,并且,初一學生首次接觸蒲松齡更應該以更具代表性、藝術性之文來啟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一線語文教師大多將本課中文言詞匯作為重點來講解,很少顧及《山市》之藝術性、審美性。中學低年級的文言字詞積累固然重要,但若顧此失彼就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貽害無窮。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師在講解課文內容時候程式化教學痕跡太嚴重,尚不能打破舊有教學體系。在21世紀信息時代到來的今天還在那“開始——發展———高潮——結局”的一通灌輸,一段段的概括大意,如同解剖生物標本般的肢解本來已經很短小的文章。
《山市》很奇幻,教學很詭異!
教學改革不能只改其表,不管多好的教材、多好的理論,如果教師的思想不能轉變,知識面不能開拓,一切皆是無用之功!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在上節課學習的基礎上,讓我對七年級新生的認知水平和語文基礎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這節課上我決定采取不同于上一節課的教法。首先,我讓學生將選文中難懂的段落、詞匯劃下來,然后小組內探討解決,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再全班解決。這一環節后,幾乎整篇選文都被劃了下來。由于選文內容重復的比較多,所以最終需要解決的詞語并不多。于是,我將這些全班同學都沒有解決的詞語在黑板上給注解了出來,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記下來并記住,然后開始通譯全文。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教室內活躍了起來,都積極認真地開始看書、翻譯、學習。等學生都靜下來的時候,我開始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先小組內相互檢查,再各小組間展開競爭檢查,再由課代表主持分必答題和搶答題的競賽得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學習效果也不錯。這一堂課,我感覺到比較滿意。
我的反思:1、特別是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比較低,我們教師要俯下身子,站在學生的高度進行施教,教學效果就會好學多;
2、七年級新生剛從小學轉入初中,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都有待于改變,我們教師要做好引導,讓學生盡快地適應初中的生活;
3、我們教師的教學方法一定要得當。不同的學生、班級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心中要裝著每一名學生。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面對一個個求知若渴的'小生命,我們倍感肩上的使命神圣。當我們靜下心來,細細的去分析學生、發現學生時,我們總能找到適合教好他們的方法;當我們俯下身子,站在學生的高度思考他們的需要時,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純真與可愛。讓我們靜靜地思考,讓思緒輕輕地在每一個可愛的孩子身上逗留,美美的享受與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分鐘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這是第二次講《春》這一篇課文了,雖然準備得很齊全,但還是覺得有些缺憾。
第一,課堂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因為時間的關系,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雖然一再強調誦讀,但學生自由讀一遍、分段輪讀一遍,就開始選擇賞析,學生對課文內容其實并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語句表面也不奇怪。應該說學生的賞析和品味還算是很精彩的,但給人的感覺是不夠深入。
另外,在進行引導點撥時,一些問題問的還有些碎,總害怕學生抓不住問題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問題的用意。還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不易于學生的`自主能力,所以在今后的設計時還要細心。
而在九班上課時發現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不會傾聽,孩子們很積極,一個個都急于表現自己,聽別人發言時顯得煩躁不安,根本就沒有認真聽別人說的什么。這是課堂大忌,表面上看熱鬧異常,實際上毫無收獲。我不斷提醒學生學會傾聽,效果并不明顯。這就需要在平常每一節課中不斷強化傾聽意識,要讓學生知道有時候聽也很重要,不僅是對表達者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不過,發現缺憾是為了更好的進步,加油,我不斷告訴自己!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本單元是說明文的教學,雖然這篇這課文已經教了好幾遍了。但是現在教起來感覺,還是很茫然,不知怎么設計才能讓學生感興趣,讓學生學起來比較輕松,于是我反復的閱讀課文,又到網上查閱資料。這樣我的教學思路才算清晰。
因為這篇文章是科學抒情詩,既然是抒情詩那么必需側重于誦讀,我決定我的教學思路按著讀————譯—————品三個板塊來完成。
上課開始,我還是按著老思路走,欣賞每日名言,讓后營造氣氛,讓每組大聲讀出本組名子,其目的是振奮一下士氣。讓學生以飽滿的精神去面對這節課。然后我導入了新課。指導學生去朗讀,從重音、節奏、語氣、語調等方面去指導閱讀。
以組為單位,采用競賽形式,學生們讀得很開心,但是速度有些慢了,一節課下來只讀了三節。下午我又搶了一節課,繼續領著學生去。本課指導學生讀完之后,我引導學生去分析每節的內容,我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盡管每一節課讀了好幾遍,但是學生根本不懂每節講了什么內容,我又重新帶他們重讀課文,然后分析每句話的內容,最后概括每一節所寫的內容。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主旨。這樣每節的內容學生清楚講了什么內容,然后再引導去品析文章優美,也就是在探究本文的寫作接特點。最后學生總出寫作手法。
這篇文章的教學總體來說,很失敗沒有什么亮點,如果說學生真的有什么收獲,應該是學生會讀詩歌了,會去朗讀詩歌了。對了文章內容來說學生沒有多大感悟,我并沒有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救知欲。并沒有喚醒學生對科學的喜愛之情。
這節課引發了我以下的思索:(一)詩歌教學,一定要做好朗讀,讓學生把握好重音、節奏、語氣、語調。這是為學生理解課文找下基礎。這一環節一定要做好,雖然可能要費點時間。但是磨刀不誤砍柴工。(二)分析文章內容的時候。最好讀一節分析一節。這樣比我們全讀完之后,再去分析的效果要好些。(三)對于科普類的文章,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通過天馬行空的想像,讓學生愛上科學。激發學生的未知欲。這才是學好說明文的關鍵之處。(四)本節課忽略了字詞的教學。這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塊,而我卻忽略了。這一塊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
說明文的教學仍然是我的一大難題,怎么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通過一篇文章的學習,有更多問題去探究,帶著問題走出課堂,真正的實現大語文觀呢?長路漫漫,我將繼續去探尋!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文中母親自己重病纏身卻隱瞞病情,無微不至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用深深的愛溫暖兒子絕望的心,用深深的囑托幫兒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風帆。我也是母親,我能體會當母親面對這殘酷的事實,心里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運是如何的曲折,還是要勇敢地面對生活。文中作者通過細節細寫,往往就是那么幾個小小的字眼兒,卻觸動了我們情感深處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1.讓學生在讀中受感染
這篇課文篇幅不長,但飽含深情。我在課前先讓學生對史鐵生以及和他的母親的經歷有一個較為詳細的了解。在課堂上讓學生讀的時候就很安靜,我讓他們能有感情地閱讀,說明他們看懂了別人的苦難。情感鋪墊之后,我繼續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帶著深厚地情感讀了這篇課文,這時課堂上,學生聽得很專注。在我營造的這樣的課堂氣氛之中,我和學生開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讀讀。
2.讓學生在說中得感悟
開始讀課文時,讓學生邊讀邊劃出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組間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匯報: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里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后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里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卻還是不告訴兒女,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該怎么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偉大的愛。在此時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說出來。
3.讓學生在思中受熏陶
最后一段話學生理解很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么,學生說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提問:“我為什么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么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系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說:“菊花開得那么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說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么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說得太好了,說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后一個省略號有什么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里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
當然,教學中某些地方還存有不足,如對母愛的感受,學生找到相關語句卻不能概括時,教師的引導還不夠,沒有善于捕捉學生的語言來追問,在今后的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善于隨機應變,循循善誘,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在七下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我嘗試了課堂教學中對主問題的設計,試圖突破新課程實施以來風靡一時的問題模式的局囿,如“你最欣賞的語句是……”,“文中最使你感動的一個細節是……”等,因為此類問題缺乏指向性,易形成“課堂熱熱鬧鬧,學生收獲寥寥”的浮夸現象。以下是我在第一單元1—3課的教學中所做的.主問題設計: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以“你認為魯迅先生更喜歡百草園還是三味書屋?”為主問題展開課文研讀和課堂討論,依次解決了“百草園的樂趣在于”,“三味書屋的樂趣在于……”作者擷取這兩個回憶片段的用意是什么”這樣三個子問題。其中既有語言品味,又有人物賞析,也有主旨探究《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的主問題是“文章為什么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標題?”,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逐步思考“爸爸的花兒落了有幾層含義”、“文章回憶了爸爸與我的哪些事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事件”,問題涵蓋解題、概括、細節品讀、寫法賞析。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我上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這樣的傳統教材,要滲透新課程理念,對我是一個挑戰,在課改專家的指點下,我有許多收獲,現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設計問題情景:
我在引導學生精讀“百草園”一段時,先從課文前面的插圖和作者筆下的描述作比較引入,然后要求學生說說為什么作者寫得如此精彩。這樣的問題設計得不夠深入,學生只是按照老師的吩咐被動地去尋找,談不上帶著探索的熱情去精讀課文。學生沒有能夠做到主動學習,或者說他們學習的熱情沒有被激發出來,學習的效果當然不會高。專家指點能夠設計這樣的問題情景,“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這段描述的文字,劃出你喜歡的,談談你為什么喜歡它們?”學生有興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備課,思考怎樣使學生喜歡學比讓學生學什么更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自主地學習:
我在讓學生精讀“百草園”的精彩描述時,將自己備的所有精彩要點都拋給學生,學生不會回答就自己包辦。回想自己以往上課,總是擔心知識點沒有講透,于是經常不厭其煩地講。專家指點,要深入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解決問題。即便是學生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能夠提出來讓全班討論,老師要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解放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想,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后自己頭腦中那種“我講你聽”的思想就應革除,換成“組織他們探討,自己也能從中獲益”的新的觀念。
3、幾點疑問: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基礎知識和基本潛力嗎?是不是每一堂課都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呢?還有什么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嗎?老師“滿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師在什么時機進行點撥,而這一點撥不會成為牽著學生鼻子走的繩子呢?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這篇小說的教學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資料。因此,課前我劃出課文主要的層斷,上課時師先范讀,學生再跟讀,最后到個別讀,效果還不錯,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對自己的親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寫得而不露。”
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父親對“我”上學偷懶的懲罰,表現了父親對“我”的深情,那就是嚴厲但不失愛心,情節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賴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懲罰,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仍然堅持要她上學,但是拿了五大枚銅板,破例讓她坐洋車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上花棉襖,爸爸拿著送到學校來,還給了她兩個銅板。事情不大,卻充分表現出爸爸是十分愛她的,這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漣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父親的人物性格躍然紙上,這些上課過程我都較好地處理了,也是這堂課的之處。另外的教學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文章的兩條線索:一線是爸爸愛花,另一條是畢業典禮。前者是主線,因為作品所要刻畫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后者是畫線,是為情節的發展有序而設的,它對主線只是起著烘托、映襯、推動的作用。對于線索的把握,學生較容易把握,但書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明白了,生活中的親情你們能談談嗎?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學生雖然有個別發言的,但不夠熱烈,也就是說在拓展延伸這方面,老師引導的不夠深入,學生還不能從
課文中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這堂課的不足之處,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這樣的口頭禪作文說好,是否前面變布置,也許效果好些,假如今后加強這方面的練習,會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學期初開了一節課,在702班上了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對于像我這樣的青年教師而言,自認為一天的準備時間尚嫌不足,雖然這只是自己學校內常規開課,談不上什么級別。
整個課堂的生成和預設并沒有出現太大偏差,如果以兩年前剛上講臺時的標準來看,能夠將一堂課講下來就很不錯了。但是已不能用兩年前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了。對于課堂,總有些自己的見解和認識,雖說粗淺,總還是結合自身實際的。在此僅就課堂流程談談自己的感受。
整個課堂,能夠按照課前的準備和認識落實。這確實是一篇有一定難度的文章,主要體現在課文內涵的把握上。《紫藤蘿瀑布》有著較為深層次的情感,而且沒有在文章內直白地表露,教師對課外知識的引入就需要把握分寸。對作者弟弟的死亡這一事件的引入上,我做到了繁簡適中,既不讓講解占去過多的上課時間,又要學生能很好地把握情感。
但我在對“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關系”一句的展開時花費了過多口舌,不但沒能很好地解決問題,而且這個問題較為特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課文主題的`把握。我的講解就沒能很好地展現課文的積極面,對過往生活及社會環境分析過多,不但沒有必要,也偏離了課文中心。經過反思,我覺得對文章的整體感知一定要準,并以準確的認識全面指導課堂。
其他方面,我的課堂結構過于緊湊,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可能會跟不上,對基礎知識的提點不夠,令整個課堂感覺太“素”。在討論人生感悟環節中,除部分小細節需再改進外,整體把握尚可,學生氣氛得到調動。教態:與學生交流的態勢不夠,似有自說自話之感,目光和學生的交流有所欠缺。對人生感悟的討論,要學生能談出自己的理解,實現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這也很能體現教師的功底。
不管如何,通過課堂還是能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也認識了自己在兩年內成長的情況。希望自己能通過日常的教學成長起來,形成自己的課堂風格。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聽完《紫藤蘿瀑布》一課,我獲益匪淺。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朗讀與賞析的相得益彰,讓靈動的文字在師生互動的課堂氛圍中熠熠生輝。
教師是聰明智慧的,在課的正式環節中雖沒有加設生字詞訓練,但在導入正文前的間歇卻不失時機的讓學生大聲朗讀生詞,這無疑讓學生在正課開始的時候便意識到生字詞的正確朗讀與積累對文章的閱讀起著鋪墊作用。
教師的引入令人出其不意,從生活中切實可感的的情節入手,出示幾種常見的花。這些花都有自己的秉性,這是它們不同與其他花的獨特之處。學生注意觀察和思考將它們用精準的文字演繹出來,將諸如向日葵、玫瑰這些形形色色的花鮮活的展現在大家的眼前。這些為人所熟知的花給學生帶來了親切感,也為本課學習紫藤蘿瀑布起到水到渠成的推動作用。花與花的對比和過渡,加深了學生對不同花性的認識。
本課最充分展現學生學習素養的地方是朗讀與賞析,教師在這一部分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圍繞直接描寫紫藤蘿花的句子,讓學生勾畫和品評。這無疑在細節處給了學生發揮的余地,鍛煉了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教師的引導更是令人拍案叫好,精湛的語言引導,適時的點撥,讓學上的.語文學習能力和對課文的品味有的放矢。本文的題眼“花語”,也在這樣的師生互動中迎刃而解。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與賞析,讓“紫藤蘿瀑布”這一主角的靈魂特征赫然醒目。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為了更好的走進作者,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所以教師在執教課的最后一個環節,更多的對作者當時的身世背景作了介紹,讓講解從課內到課外有機結合,促成學生有效的將花與人的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全文主旨深刻、透徹。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這是一篇寫景散文,為了上這篇課文,我曾經反復思考:怎么樣才能讓學生真正了解老舍先生對濟南的深厚感情,真正體會老舍先生的文章之美。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盡可能的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互動交流,合作探究。整節課按照六步教學法“導入新課—明確任務—整體感知—重點研讀—拓展延伸——梳理總結”的`思路,先是教師范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后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復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特別是在研讀賞析這一環節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個性得到了發揮。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地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沒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學,學生品味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對此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讀。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梁,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本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受語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范型教學,并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首先談談我我在《斑羚飛渡》的教學過程中的設計思路:以感人的故事<蟻國的故事>導入,激發學生情感,鍛煉學生口頭說話能力。在簡介斑羚之后,學生自由瀏覽課文,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找出自己認為最精彩最感人的高潮段落。在初步交流后,學生即能得出“第一對斑羚成功試跳”是最精彩的段落,然后對此段進行精彩研讀。在研讀過程中,采取朗讀,小組合作,師生共同探究的形式,交流品評課文的基本思路。然后,以點帶面,對全文感情較深的語句進行深情朗讀,有效點評,交流合作,充分感受課文語言的精彩,場面的悲壯,最終歸納出斑羚的精神。即“斑羚群體的自我犧牲精神、團隊精神等”。并由此揭示本文的主旨。拓展延伸階段,設計了兩個說話練習,“獵人我想對你說——”“小斑羚我想對你說——”學生圍繞此問題展開發揮,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斑羚精神”、“珍愛生命”、“關愛動物”方面的德育教育。最后,布置課外作業。
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的不如意。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遺憾之外,更需反思。
反思一:要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
對于上語文課,營造輕松、愉悅、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尤為重要。在這節課中,我總覺得課堂氣氛不活躍、缺乏活力。怎樣才能讓課堂充滿活力、情趣和智慧呢?我課下反思,覺得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老師教態及說話要自然。優質課展評,教師往往太過重視,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及課堂語言。一旦使用不靈活,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便達不成共鳴。我上課開始時,便出現了這種情況。幸好及時的進行了調整。因而,教師要面帶微笑進課堂,給學生親善、和藹之感。且莫緊張、嚴肅,讓學生覺得教師嚴厲,不好接近。借班上課還要注意課前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交流中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捕捉學生的閃光點,表揚和贊賞學生,以便增強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和自信力。另外,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要有鼓勵性的評價。
2、精心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
這節課試講時,我沒有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朗讀方式單調,課堂死氣沉沉的。正式講課時,我設計了四個環節的小組交流活動,及時總結交流收獲,并且安排了齊讀,單人讀,口頭語言表達訓練多種形式的學生活動,讓學生動腦、動手、動耳、動口,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
反思二:教師如何在貫徹“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同時收放自如,如何在交流時合理安排時間,進行適當調控。
這是一個重要問題。《斑羚飛渡》這篇文章中,我在“研討賞析”這一環節中設計了一個大問題,即“文中什么地方最讓你感動?為什么?結合語言賞評,期待著在學生自由交流的同時能引出一系列有關問題,但有時學生先說出的不一定是教師所期待的,或先談出了適合總結性歸納的部分,這時該怎么辦?課后我想,若在交流之前適當地限定范圍,比如說可以問學生:“文中哪些藝術形象和情節是最重要的`?”學生說出后再說:“誰找出的是有關鐮刀頭羊的句子?”教師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提示和追問。這樣就會大大降低教師調控的難度。
反思三:課件的使用要以實用為主。我設計的課件由開始的21張,減到后來的14張,反復備課過程中,仔細斟酌,又減到了現在的8張。連我起初最喜愛的flsh動畫都毫不留情的刪減掉了。由此,我總結出一堂好課,關鍵是教給了學生什么,并不是課件設計的多么精美,一個原則,實用就是好的。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生命與靈魂的一面鏡子,也是教師和學生的一段生命歷程。同時,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人生中美好的記憶,都是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因為鍛煉是財富,成功是經驗,遺憾是藝術,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反思,改進,提高,努力構建和諧的語文課堂!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09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反思10-15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9-04
七年級語文《狼》教學反思03-16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3-03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反思03-01
七年級語文上教學反思04-01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12
(經典)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8-26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