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實用]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工程師和工人的心理變化。學生之所以難理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工程師和工人在筑路時有哪些權利,什么又是不可以做的。學生很天真,他們認為改設計方案很簡單,這樣就無法理解工程師和工人們的沉默不語和那沉重的嘆氣聲。所以接下來我就為他們講解筑路工人和工程師的工作及權利,以及違反規定之后可能會有的后果。學生聽了老師的講解后,理解起課文內容更容易了,這時我又和學生一起將整個故事重現,用老師的述說、動作、語言,將學生帶到施工現場,進一步體會。并讓學生將工程師和工人的想法說出來,培養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也許學生說的和教參中的標準答案不一致,但只要是合理的都應該肯定。
我們經常說讀中悟,但只有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讀,連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讀再多也是徒勞。其實現在很多課文中都出現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不符的.情況。這時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讀,而是了解時代背景、那時人們生活習慣等有助于感悟課文的細節。比如:《燕子專列》中政府包車之舉為什么讓人欽佩?那就要向學生介紹當時的生活環境,以及包一列火車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資多少,適當的了解這些對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蝸牛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動物,但幼兒只是知道蝸牛有一個螺旋形的外殼,對蝸牛的其他外形特征及其生活習性了解甚少。
為了讓幼兒真切知道蝸牛喜歡生活的環境,我利用戶外活動時間先帶幼兒進行了一次捉蝸牛的活動。因為是分組活動的,每一組有一個小組長進行負責,所以一到室外,有的小朋友就連忙四散走開了,有的小朋友卻是很有秩序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先進行了討論,只聽有的小朋友說:蝸牛喜歡生活在什么地方的呢?菜葉上,潮濕的地方吧,草叢里,墻角邊……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互相爭論著。“走,去那里看看。”小組長小靜指著種植園地說。于是一組的小朋友全都跟了上去,“這兒,這兒肯定有的。”他一組的小朋友連忙蹲下來用手輕輕的扒開菜葉,很小心的樣子,但是沒有找到,有幾個小朋友就產生了疑問了:“這里怎么一只蝸牛都沒有啊?”小靜發話了:“到那邊去找找看。”大家都一窩蜂的跟著他來到了食堂后面,不多一會兒聽見了一個很興奮的聲音“我找到了一只蝸牛了!”只見娜娜小朋友大聲的說著。其他小朋友都放下手里的東西,不找了,圍著娜娜唧唧喳喳的說個不停。有的說:“讓我看看呢。”有的`嚷:“我都看不見了。”還有的說:“我也去找找”這一句話一說口,小朋友都分散開來了,又一次去尋找了。看著他們忙碌的身影我沒有去打擾他們,來到了另一組,因為從他們的臉上沒有找到“高興”兩個字。走近一看,才了解到了原來他們一組一只蝸牛都沒有捉到,失望在他們的臉上是顯而易見的。我請他們請教其他的小朋友是怎樣捉到的方法時,“希望”兩個字立刻出現在他們的臉上。仔細的觀察小朋友捉蝸牛的情景,發現每一個小朋友都是那么的認真,沒有一個小朋友在偷偷的玩,包括我們班的調皮王也是那么認真的在探索,在發現。
然后,我們把蝸牛放在自然角里飼養,小朋友們帶來了菜葉,觀看菜葉的變化,觀察蝸牛爬行時的樣子。我還為幼兒提供了輔助工具——放大鏡。借助放大鏡,幼兒細致地觀察到了蝸牛的兩對觸角。
通過親身體驗,幼兒獲得的有關蝸牛的知識不再是空洞乏味的。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這一課是描寫圣誕前一個小女孩一家的情況,與現實生活有一定的差距。這一單元都是教育孩子們怎樣去關心別人,這是一篇極好的教材,教育學生愛每一個人。要給我們班上課時,我先領著學生了解了一下圣誕節的時間及西方國家是如何過的。再讓學生聯系現在我們身邊的人是怎樣過圣誕節的,并說說自己的希望。由圣誕樹引入課題,讓學生猜想給予樹是什么樣?有什么作用?結果有的學生猜想它可以讓人的愿望實現,有的學生猜想它上面有無數的小禮物,有的猜想它每天會在樹上結出無數的禮物送給小朋友等。看來學生的想象力倒挺豐富的。
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故事情節比較簡單。因此,我在復習部分,用了摘要課文的主要內容,填空寫,讓學生有個直觀印象。然后抓了文章的兩條感情線,從開心的節日氣氛感受手足之情,從擔心難過的感情線中又引出仁愛之心和母子之愛,把課文的重要句子帶出來。并且把朗讀,情感體驗讀,串讀,領讀結合在各種重要句型中,最后,引出愛的主題,讓學生來暢談——愛在何處,升華主題。
在本校的試教中明顯存在著如下問題:教師引領成分較多,學生情感體驗不夠,朗讀指導效果不明顯,升華主題花的時間不夠多分配時間上需要再加改進,在兩部分的詳略還欠突出。為了吸取改進問題,又為了迎合市區學生的基礎,我特意在復習過程中加入了“甜蜜()笑容、緊緊()擁抱”來區分“的`,地”的使用,在流程中也更專注學生的語言規范問題和思維發散性。在塔山小學上課中,的確克服了在本校試教中遇到的些問題,把兩部分的時間差距拉開了,能更沉著地指導學生朗讀了,主題也升華了,并且真正實現了目標,讓孩子們在音樂聲中感受到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和給予帶給大家一種心靈的洗滌。
然而,又有些新的問題和情況出現,需要引起自己的注意。
一,真正把握好語文課和思想課的分寸,
最后拓展部分時間放的多了點,學生發言過多,反而有些拖散了結構,這個結尾卻成了我整堂課的敗筆。或者我們上語文課更多的應該關注其文本,以及作為語文學科工具性來。
二、注意提高某些要求必須肯定的表述。
這當然是說對學生的某些自學要求的肯定提出,準確、明了,最好直觀。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這一課因為景美,所以作者所用的詞匯也相當豐富與華麗,這就帶來了生字多的弊端,課前我布置了學生預習并查找相關資料,但忽視了學生才剛剛進入三年級,“預習”對他們來說要求不具體,他們還不清楚怎么才算是預習了。布置了課前朗讀,更忽視了學生之間的朗讀差異性,導致部分學生第一課時學完,文章也沒讀流利,有些句子讀不通。反思這些問題,主要是兩個原因導致的。
一是課前預習時,預習的要求不明確,有些學生認真的,自學了生字詞,讀了很多遍課文,讀流暢了。而有些不自覺的學生卻連文中的'字詞都沒讀準。
比如第三小節中的幾個景點,“孤山”、“白堤”、“蘇堤”、“小瀛洲”、“阮公墩”等詞,很多同學都要讀錯。發生這種問題的第二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第一課時設計中的漏洞,是一個不應該忽視的錯誤,就是漏掉了最重要的一點,關注學生的課文朗讀。因為詞語多,難理解,教學設計時只想著要把一些難的詞語融入課文,讓學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過程中,在文章中學詞語。想著如何把這些詞語串起來,反而引起了反效果。因為沒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認真地讀課文,沒有整體把握文章,所以詞語學得也那么生澀和別扭。通過這堂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課上安排適當的時間給學生朗讀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容麻痹大意而忽視的,有了這個教訓,以后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這個朗讀的環節我會特別注意,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篇千古流傳的神話故事,在教學課文之前,我深入孩子中了解了孩子對故事的了解情況,發現大多數孩子以前都聽過或看過這個神話,所以,我想在教學時學生想要理解故事內容應該是件很簡單的事情,想要把這篇課文上好,必須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能力上,所以我反復思考,決定把教學重點擺在訓練學生能力上。
在教學中,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1、在學生初讀感知的基礎上,我緊緊抓住一個"鬧"字來引導學生朗讀感悟。題目是文章的靈魂,在板書課題之后,引導學生理解題目。通過齊讀解課題讓學生提出問題,然后將問題總結為三個:哪吒為什么要鬧海?哪吒是怎樣鬧海的?哪吒鬧海的結果怎樣?通過朗讀,學生體會到東海龍王父子的可惡,也會體會到哪吒為民著想,敢于與邪惡作斗爭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標出重點詞;“稱霸一方”、“作惡多端”、“興風作浪”、“治一治”、“出一口氣”,通過觀看動畫讓學生理解“稱霸一方”、 “興風作浪”,我指名學生朗讀這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邊讀邊感悟,引導學生可以用語氣,也可以用手勢來加強朗讀表現力,但一定要讓聽的人感受到龍王父子的“惡”和小哪吒的“勇”。通過朗讀,學生不難感悟出“鬧”的原因,最后讓學生歸納說說哪吒鬧海的原因,則是水到渠成。通過朗讀,學生已經了解到了“鬧”的原因,于是,我有設置懸念;小哪吒又是怎樣鬧的'呢?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邊讀邊思考。老師不急于讓學生回答,而是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瀆,圈畫出關鍵詞語,弄清個自然段主要寫什么?接著,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討論:小哪吒鬧了幾次?每次又是怎樣鬧的?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并由學生自己評說。最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描寫哪吒機敏、果斷的一系列詞語要讀出氣勢來。這樣安排,不但訓練了學生口語交際,也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感悟。同時,總結出學習方法。讓學生運用同樣的學習方法同桌學習第三自然段,自學第五自然段。最后一段,引導學生聯系課文體會“胡作非為”這個詞語的意思,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弄清哪吒鬧海是為了整治惡人,讓老百姓過上太平日子,進一步感悟哪吒敢于與邪惡勢力作斗爭的精神。
2、學習語文是為了運用語言,所以在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積累語言,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圈畫出關鍵詞語,讓學生注意用詞的準確。如“跳進”“取下”“擺”“掀起”“搖晃”“機靈”“一閃”“躲過”“氣沖沖”“舉槍便刺”等,強調這些詞語也是為了方便學生更好的記憶,復述課文時能盡量運用書上的原句。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多次抓住了文章中的“留白”,想象說話,讓學生學會創造性的復述。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說說我自己》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六冊語文園地三的習作課。本次習作指導的重難點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抓特點,寫個性,真實地介紹自己。
我課前是這樣設計本節教學的:一、游戲引入;二、觀察孿生姐妹;三、評說范文;四、欣賞范文;五、試著介紹自己;六、互評;七、試寫。八、展示。
一、整堂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特別高,笑聲不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 課始游戲《猜猜我是誰》的巧妙安排。
我以游戲《猜猜我是誰》展開教學。游戲的規則是給一分鐘時間,讓學生在紙上寫自己,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唯獨不能寫上自己的名字。學生停筆后,由老師讀出,被猜出寫者的同學獲勝。老師把被猜出的和沒被猜出的分兩行貼在黑板上。然后請同學總結為什么你能猜出上面一行同學的名字?這個安排巧妙在:
1.抓住了孩子的好勝心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
2.由于時間所限,學生沒有過多的考慮時間,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出,消除了學生害怕寫作的心理。
3.從游戲結果中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取勝的妙招。巧妙的突破了介紹自己要抓特點,寫個性的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環節環環緊扣,直奔主題。
游戲過后,在學生明白寫個人介紹時,要寫出自己的個性特點的基礎上。觀察班內長得極象的一對孿生姐妹進行“實戰演習”。 老師介紹自己,(說相反的自己)在讓學生評說老師的自我介紹好與壞時,使他們明白介紹自己時要寫真話。 接著,總結可以從哪些方面做自我介紹。通過展示范文,(老師針對班內一個最有特性的孩子以第一人稱寫的自我介紹)讓學生欣賞后,自由說說自己的個性特點,最后試寫、展示。
(三)、教師的教學機智讓活躍的課堂變成了幽默的聊天場所。
1、師生對話,在笑聲中引導了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敢于介紹自己。
當讓學生說自己外貌特征的時候,他們一下子變得羞澀起來。活躍的課堂變得略有些沉悶,誰也不肯先說。我讓他們先說我的外貌特征,我們開始了聊天式的對話。
生:“老師很胖!”
聽到此話,他身邊的小胖子,驕傲地說:“我也很胖!”同桌的小女孩就嘟囔地說:“唉,我很瘦!”
師:“胖得可愛!瘦得清秀!無論胖瘦,健康就好。要想更健康。就得增加體育鍛煉。”
生:“老師你可比我胖多了。”
師:“我們一起去鍛煉。”
生:“老師很矮!”
師:“濃縮就是精華”
師:“那老師長得什么樣子呀?漂不漂亮?”
生:“老師長得……,不漂亮?”
師:“真話!但我覺得很驕傲!因為我的長相可是父母賜予我的',世上獨一無二。我也很自豪,因為我的真誠、善良、勤勞……外在美固然重要,但是內在美更重要。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
師:“現在大家愿意說說同學,說說你自己了嗎?”
此時學生爭相發言。就連有面部缺陷的女同學,也坦然的說著自己的外貌特征。
二、從本堂課的教學中發現的主要不足之處有:
1.學生課前準備不充分。
忘了讓學生帶小鏡。在說自己的五官特點時,都是他說。
2.學生日常積累不到位。
學生在試寫時,語言匱乏。
3.備課時備學生不到位。
如:學生羞于說自己的弱點。在備課時就沒有考慮到。
4.留給學生寫的時間較少。
5.學生寫作思路有些單一。
三、在學生身上的新發現:
1.人小鬼大,知道了為人著想。心思不容小看。
當我讓他們先說我的外貌特征時,有個平常不太活潑的男孩子瞅了瞅坐在后面正在聽課的小教部領導和學校領導,然后瞅了瞅我。用兩只手先做上下的相對移動,再做左右的由里到外的移動。做出“胖”、“矮”的口形。看著又好氣,又好笑。孩子的內心世界需要我們細細的探究。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我們的學期又過了一半。在這期間我們初三年級進行了三次考試。第一次我們全年級136人,優秀10人,及格90人。第二次,我們從六中找的題目,優秀沒有一人,及格也只有60人。第三次即期中與外校聯考,優秀9人,及格103人。三次考試均不理想。
什么原因讓我們的語文成績履履失敗?我不得其解,是我們備課不認真,還是我們在授課方面有所欠缺。備課我們年級組在一塊備,從去年開始我們年級組配合就比較黙切,針對每一個問題,常常在一塊商量討論,一份導學案出來后,我們在一塊掂量一下如何去上課,于老師曾經就說,你們三人是真正在研討。今年就更加規范起來,定時、定地點、定人員,我們嚴格按照學校的要求來辦。首先自備好預案,然后大家坐在一起討論,定出統一標準導學案。有疑惑,不明的地方隨時請教教研組長及戴老師。他們也給我們提出很多寶貴意見。從三次的考試情況來看,我們各班的優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差距都是不大的。我們集體備課了,方案也統一。但學生的.成績總不理想,我們費了這么大的勁,為什么不出成績呢?為此我進行反省自己。該說的我也說了,該講的我也講了。但學生的接受如何呢?他們完全接受了嗎?我認為沒有。比如這三次試卷所考的基礎知識,古詩詞填空,有的很容易,可他們就是答不全對,我們平時也要求他們背誦了,把該記得東西給記住了,要求了,也布置了,一問他們什么都會,可真正考試時,嚴格規范起來,他們卻拿不到高分,因為不是這一點出現問題,就是那一點出現差錯,往往是眼高手低。古詩文的名句默寫,要么是有的字不會寫,要么用別字。另外字的注音拿不準聲調,詞語中的錯別字看不出來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平時查的力度不到位,沒能達到日日清,課課清,月月清。
第二問題。語文閱讀理解我們老師引導不到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沒有打開,所學的東西比較死板,不能夠靈活運用,課本上的東西在老師的引導和點撥下,他們能夠學會,但是一旦變換模樣,他們就不知所措了。比如,一次考一篇現代文閱讀《青春的門檻》很多學生讀不懂,不明其意,所以導致這一大題,嚴重失分。文章的閱讀如果是考課本上的,學生還能得心應手,但中考又不考書本。如何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怎樣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關鍵。考試考課外閱讀,其實還是使用課本知識來解題,在平時的上課或評講試卷時教給學生閱讀技巧和方法。作文這一塊,學生所寫的內容太空,光有骨架,沒有實在內容,無論是寫人,還是寫景狀物,不具體,不生動,不感人,材料不鮮,角度不新,構思不妙,這也是每次作文分數偏低的一個主要原因。下一步在平時的作文指導中,先選取一些素材,或從網上下一些材料給學生,另外讓學生多讀多寫多積累寫作素材。在平時的教學中,還得想方設法調動同學們學習語文的激情,鼓吹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我想下一步,學生的語文成績可能會提高一點。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趕海》“海”一直都是我的夢中情結,我身處內地,長江之畔,能長年看到海的機會等于零,只能在假期中如滔滔江水般“東去到海不想回”。
《趕海》一文那天真爛漫的童年趣事深深吸引這我,我沒有過任何趕海的機會,我所教的孩子們也是這樣,如何使文中的“海趣”找到共鳴呢?
我的做法如下:
由學生學過的《美麗的南沙群島》引入,引發對大海美的印象。
教師導語:
大海不僅美麗,而且他有著博大的胸懷,每天都準備了豐富的饋贈給那些趕海的人們。
生:什么是趕海?
師: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還有你問題的答案。 生初讀課文,教師提醒,注意書上插圖。教師檢查自讀情況。1、開火車讀詞 2、“拔蘿卜”讀課文。說說你們知道了什么是趕海了嗎?倘若是你到了海邊,你會去趕海嗎?
文中的“我”也去趕海了,但是是現在發生的事嗎?你從哪里看出的?(每當??便想起??)你生活中有這樣難忘的'是嗎,能用“每當??便想起??”這種句式說說嗎?
師:呀!你們腦子中記憶深刻的事還真不少呢,趕海的趣呀,也在“我”
的腦海中真是深深的扎下了根呀,為什么會這樣呢?你們再默讀課文,找找原因吧,并用筆劃出來,做上眉批。
在朗讀中學生交流著“我”的趕海之趣。
在評價中幫助學生體會“我”的 趕海之趣, 捉蝦之趣, 觀景之趣??
在句式比較中體會“嘿,我抓住了一只海星!”等語氣組詞開頭句中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本學期的第四課《槐鄉的孩子》是一篇自讀課文,文字生動,字里行間處處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絲絲縷縷,清淡不絕;意境之美,又如槐鄉孩子們身上透現的勤勞、質樸、善良的品德之美。
因為是自讀課文,這篇課文我準備一個課時就完成,重點在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感受課文,品讀課文。
上課一開始,我從家鄉的樹引出槐樹,從槐鄉引出“橘鄉”“魚米之鄉”。既理解“鄉”,又擴充了生活積累。
課中,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槐花圖片,意在讓學生對槐米感興趣的情況下,抱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去學習第二段槐米的作用,目的之二,是學習怎樣仔細觀察,有序表達。圖文并茂,講讀結合。
在讀到“八月,天多熱。”這句話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想象在炎熱的天氣里各種事物的表現,自己在最炎熱的時候的感受。通過調動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既讓他們體會到了槐鄉孩子的辛勞,也讓他們感受了那份快樂。
最精彩的環節是,讀了課文后,我讓孩子們談談對槐鄉的孩子的印象。學生嘰嘰喳喳就說開了:很勤勞──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他們背著水葫蘆,帶著干糧,沒等云雀開口歌唱黎明,就已經爬上小山上了。天沒亮,他們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強──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持之以恒──只要是晴天,孩子們又將投入到火熱的勞動;很勇敢──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樹;懂合作──男孩子爬樹削槐米,女孩子撿槐米;愛學習──通過勞動賺到錢就可以讀書,他們努力勞動,就是為了能讀上書……
最后我再拓展的環節問學生:“生活中,你從事過什么勞動,他們給你帶來了什么收獲和快樂?”學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源頭活水不斷;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顯得厚重和豐富;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真正為學生所喜愛。這節課我覺得上的很輕松愉快,我相信我的學生也會有如我一樣的感覺。《三年級語文上冊《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之五》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本文文質兼美,如詩般清新流暢,如歌般富有韻律。因此,“以讀為主,讀中感悟”是最重要的教學方法,學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讀中感受到槐鄉的美、人的美,感受語言文字本身的美,并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讀中表達美,再現美。從美入手,以讀解文,以情帶讀,通過開放的教學設計,創設優美的情境,把學生帶入課文描述的優美意境,讓學生在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中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行自我建構。
教學時,我讓學生以游客的身份走進槐鄉,去觀察,去感受。以“走進槐鄉,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統領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先讓學生在整體上對第一自然段有一個把握。在他們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通過品讀句子來細細體會槐花的多、白、美、香這些特點。通過“山山洼洼”“坡坡崗崗”“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感受花多色白;通過“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感受槐花的婀娜多姿。
在品讀槐花的過程中,我適時出示槐花圖片讓已留在學生腦海中的畫面漸漸清晰起來。同時伴之以輕柔的音樂,讓學生在視覺、聽覺上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在品讀過程,我注意到了幾個重點字詞的把握,例如三個表示香味的詞語:“清香、醇香、濃香……”以及“浸”這個字,通過對這些關鍵字詞進行推敲,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槐花的美。
課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表達對熱情好客的槐鄉孩子的喜愛。在這一部分,我采用了多種朗讀方式,指名讀,齊讀,男女生讀,通過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體會槐鄉孩子的熱情好客。同時在教學中也抓住了一些關鍵字詞,如“飄”這個字,一個“飄”字中蘊藏著槐鄉孩子的“樂”,因此我在教學時故意設疑,提出把“飄”字換別的字,如“跑”、“走”等等,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從而不遺余力地感悟、品味這個字。學生在教師的置疑下,透過這個字眼,感悟到了槐鄉小姑娘輕快,輕盈的心情。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七顆鉆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著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了神奇的變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清新的水流,并從水罐里跳出了七顆鉆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短短的童話故事,蘊涵著深刻地道理。本課的重點是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愛心對別人乃至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
首先,讀書指導具有層次性。教學中我利用自讀,讀通難讀的長句子,感情朗讀來推進教學。而且每次讀的要求不一樣,層次也不一樣。
其次,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感情朗讀,教于讀書的方法。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默讀,畫出學生最感動的語句,并思考是什么讓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動。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時候,我根據學生的不同感受,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并讓學生在各種讀的方式下,總結出如何將課文讀得有感情,如何去體會課文所蘊涵得情感。讓學生在感情朗讀的'同時掌握具體的讀書得方法。
通過閱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文中水罐發生的幾次變化,于是我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尋求“這些神奇的變化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這個問題。在學生的閱讀探究之后,一條清晰、分明的線索便出現在學生的眼前。然后引導學生挖掘埋藏在課文中的本質,獲得感悟。從小女孩為生病的母親找水到回家途中把水分給小狗,再到自己咽了咽唾沫把水給了過路人這一系列舉動中,體會到小姑娘孝敬母親、愛護小動物、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以及母親讓水給女兒,也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最終使學生發現母女倆這一切行為的根源就是“愛心”,至此,主題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
課堂的最后一個環節,我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了愛的教育。在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透露出的那份廣博的愛心后,我進行了拓展延伸這一環節,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感受到了哪些愛?一開始,學生的回答只停留在表面,說的都是同學之間借筆、借橡皮之類的事。于是我加以引導:“想想你身邊,還有哪些人在默默地奉獻愛?”這時,就有學生提到了:“下雨了,媽媽給我送傘。”“媽媽每天起得很早給我做早飯。”“有一次半夜里我發燒,爸爸媽媽馬上送我到醫院,給我拿藥、倒水,整晚都陪在我身邊。”孩子們已感受到父母的愛了。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三年級是個過渡時期,是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時期。當我第一次拿到這本花花綠綠的教科書時,我的心里總覺有些茫茫然,如何來完成這冊書的教學工作,是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年級的孩子,總無法在40分鐘內自始至終完全集中注意力。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感覺力不從心,我明明認真備過課了,但為什么孩子們就是不想聽我講課呢?對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對自己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我感到很失望。但我沒有氣餒,而是虛心的請教了我的師傅曹老師,并聽了她的家常課,我發現她課堂上的孩子們學得既開心又認真。課后我也閱讀了一些相關的文章,我頓然醒悟,備課不僅僅是備課文,還要備我們的授課對象——孩子。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要想辦法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發現了這一點,我的生字教學就相對比較成功,并不是一味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而是帶有游戲性質的教學過程,讓孩子們玩“填字成詞”、“連字成句”等游戲,在游戲中記憶、鞏固生字。孩子們也樂于用這種方式來學習生字,不僅學的快,更不容易忘記。
三年級的孩子,三門主課的作業量比較大,相對而言,用于閱讀的時間就減少了,因此現在的孩子都不愿意開口朗讀,就算站起來也是讀得細聲細氣、疙疙瘩瘩,很不盡如人意;也有一些學生,拿到一篇文章,讀來聲若洪鐘,讀后卻只字未留在腦海。怎樣才能逐步的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養成初步的語文素養呢?我在班上建立了圖書角,鼓勵學生多讀書,對愛好讀書的孩子及時給予表揚情況。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通過多種方式的不斷朗讀和老師的講解,課文的精髓才能轉化為孩子自己的東西。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在一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我多次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故事會,這樣的小型活動,都可以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和朗讀自己喜歡的故事給同學聽。
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去反思,值得去探究,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如何創建趣味、豐富的語文課堂來吸引學生的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
我剛教三年級語文教材時,初感新奇,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化,但同時又擔心應如何吃透新大綱精神,把握教材內容,充分發揮教材的精湛之處。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開始上課的時候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覺得孩子總是不那么認真專心的聽課,總要開小差,常常半路停下來處理課堂紀律問題。反省覺得是自己紀律沒抓好。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也是老師的問題,正如所說“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后來我開始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備課。你的課有激情,同學們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你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課堂,走進樂于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二、必須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更加注重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首先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預習,讓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能夠在初讀的時候學生字,組詞,讀順課文,摘抄課文當中的好詞好句,做到課前的自主學習。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學習。
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同桌間互讀互講,小組討論、一些朗讀游戲的方式拓寬他們的合作能力。再者多問一些有創建性的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老師本身在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那些問題是可以問的,如何問?學生會有哪些答案,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他們寫讀書筆記。一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二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另外,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學生素質的提高對老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里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平時應該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為這與學生的學習有著直接的聯系。
在教學中,我還有很多明顯存在的不足。比如有時課堂開放過度,常常不能調控好;或是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對學生的指導方法還不夠技巧等。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在不斷的反思中進步。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慢慢凸顯。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與反思,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對小學語文課堂學習內容的反思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
有的課堂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這較多出現在教學常識性課文時。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第七冊的《新型玻璃》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么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讀,然后向大家匯報。”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于課文是如何借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師為了體現所謂的新理念,將《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專挑“科技含量高,網上資料多”的課文讓學生研讀,但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年齡特征,結果只能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種別人的田,荒自家的園”,將語文課上成常識課,讓課堂成為少數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
例如,某教師教學《家》(蘇教版第一冊)時,這樣活躍課堂,進行學科整合:1.白云、小鳥、魚兒、種子的家都在哪里?它們的家是什么樣子的?讓我們張開想象的翅膀,當一回小畫家,畫一畫它們的家吧。2.(學生畫畫、展示了十分鐘后)讓我們再來當一回小音樂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國》,邊唱邊做動作(學生剛入小學,不少人不會唱這兩首歌,教師又是范唱又是讓學生跟著錄音機唱,再表演,花去近半節課時間)。
我們不能否認,繪畫、唱歌、表演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更輕松、更活潑,可以帶給學生歡樂,使語文學習更快樂;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大語文觀。但藝術究竟該在什么時機走進語文課堂,學科之間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應為“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服務,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為追求氣氛而“藝術”,為整合而“湊合”,結果只能是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
二、對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方式的反思
1、“自主”與“自流”。
“你喜歡學哪一段?”“你想先學什么?”“你想怎么學?”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閱讀欲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還有,在匯報(全班交流)時,學生匯報什么,教師就教什么,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于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退出教學的舞臺,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在學生初讀后問學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著讓學生說感受,談體驗。學生一會兒說酸,一會兒說甜,一會兒說苦,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章,學生說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弄得學生和聽課的教師如墜霧中。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2、合作學習“拉郎配”。
“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欲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匯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于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曼谷的小象》,一節課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后,要求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小象拉車、洗車部分,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你覺得小象怎樣,哪些詞語表現了小象的聰明、乖巧?小象為什么會這么聰明、乖巧?”第三次大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幫忙,我們還有哪些辦法把車拉出來?”第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兩次純屬為合作而合作,毫無意義。
我們認為合作學習不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和內在的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要把握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的方式、學習的組織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有合作。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今天和孩子們一塊學習《香港,璀璨的明珠》這一課,上課伊始,我問學生:“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回答:“老師,我知道課文寫的香港。”“那你知道璀璨什么意思嗎?”沒有學生回答,“那你有什么疑問嗎?”“老師,為什么說香港是璀璨的明珠?”“是呀!為什么把香港稱為璀璨的明珠呢?課文會告訴你們答案。”下面就請同學們讀課文。
學生讀完課文以后我問:“現在知道璀璨什么意思了沒有?”沒有學生回答。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在分析題目的時候沒有解釋這個詞語的.意思,所以才造成學生沒有目的地去讀課文,同時我也意識到:學生沒有真正去預習課文。我只好給學生解釋“璀璨”的意思,并改變說法:“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介紹香港的?”這時學生才舉起了手,我引導學生知道香港是“萬國市場”、“美食天堂”、“旅游勝地”和“燈的海洋”,每講一個特點都出示有關的圖片,讓學生直觀了解香港,并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節課下來,我感覺學生還是沒有真正理解題目,真正理解課文,主要原因在于對題目的字眼沒有了解到位,第二個原因是學生還不會預習課文。還應進一步指導學生預習課文:不但要標出自然段的序號,畫出生字詞語,還要把自己讀懂、不動的地方都標出來,不理解的詞語借助詞典理解,相信孩子們會不斷進步的!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10月31日,我在雙周的語文備課中上了一節展示課《大自然的聲音》,《大自然的聲音》是一篇三年級上冊的精讀課文,雖然展示課有很多很多的不足,在準備這次展示課的過程中收獲頗豐。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也是對自己今后上課的一些告誡。
一、課前準備
我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通過借助多媒體玩聽聲音,猜畫面的游戲來激發學生多聲音的辨識,以此來達到老師想要學生們關注自然界聲音的變化這樣一個教學目標。
二、課堂教學
1、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發現了學生們雖然知道這些大自然的聲音分別是誰發出的,但對于文字中關于聲音變化的句子并不能理解表達,并且對老師說的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這種方法理解不足。
2、學生們出現的這些問題都是課堂上實際發生的,很值得我思考,它讓我們清晰的認識到學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師預設的.學習方向去走,所以我們需要給予學生犯錯的機會,在掌握學生的學習困難點后才能更為有效的進行指導。
三、課后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我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自己教學目標,主要是抓住了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的變化,并借助多媒體動畫讓文字通過顏色的變化來展示聲音的變化,也帶動學生根據不同的顏色讀好句子,感悟大自然中不同的聲音變化特點。
四、作業布置
我布置的第一項作業是基礎性作業,讓學生們完成課后生字;第二項作業是拓展性作業,讓學生們用這節課學到的方法制作大自然聲音的明信片。兩項作業既有顧及全班學生的基礎性作業,也要適當的拓展性作業,兼顧到了班級的所有學生。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由于剛開學,教師用書一直還沒有來到,所以上課只能夠按照字、詞、句、課文等幾方面內容進行學習。字、詞全部放手讓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學習,小組長可以教,可以組織小組聽寫。最后教師聽寫過關。從中看出學生自學水平還是有的,只不過學生對于自學沒有興趣,總是在別人的激勵和逼迫下才能夠認真仔細的'學習。通過聽寫,只有極個別學生出現了極個別錯字。這樣做也與我們才學習的洋思教學掛了一個小鉤。對于課文的學習,由于沒有新的教學思路和教師用書,所以找不到頭緒,只是先讓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讓組長檢查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能夠把高興的語氣讀出來。而且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到作者對草地的喜愛和蒲公英的有趣。而且學生也能夠在讀中體會到學習和課文中的樂趣。對在過早地上玩耍學生很感興趣,特別是對過早地變色的第三段,學生既能夠有感情的朗讀,也能夠熟練的背誦。這樣就能夠積累不少的語言。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
語文三年級教學反思02-22
三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01-30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語文《釀》的教學反思09-27
語文《老王》教學反思05-24
語文《祝福》教學反思12-31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1-08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1-05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