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優秀【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牛郎織女》是一篇神話故事。本課是這個故事的第二部分,說的是王母娘娘得知織女下嫁人間后非常憤怒,派天兵天將到人間捉織女回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追,最后被天河隔開,后來變成了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故事。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學生自讀,感受人物的特點。因為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牛郎織女(一)》,對這個民間故事的前半部分已經有了深入的了解,再加上本課的故事語言平白樸實,又是上一篇課文的故事情節的延續,所以我設計了讓學生只讀課文,感受人物特點的環節。這一環節讓學生自讀自悟并在課文中作出批注,記錄下自己的心靈火花。
二、小組合作交流,通過碰撞感悟課文中蘊含的道理和寄托的希望。這一環節我組織學生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價。這一環節中設計的任務包括牛郎、織女和王母娘娘。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耳聞目染和平時的閱讀積累中對王母娘娘這一形象并不陌生,牛郎、織女的形象在上一課中有所了解。所以本環節我完全放開讓學生去說,去辯論。讓孩子們的思維在碰撞中體會到《牛郎織女》這個民間故事所依托的美好愿望以及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折射。
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她心狠手辣地破壞了牛郎和織女的幸福生活,是勞動人民所痛恨的人物的代表。本環節的設置引導學生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為了幫助學生們進一步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激烈辯論。問題是:“那么王母娘娘是好是壞呢?”在孩子們爭論無果的時候,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牛郎和織女追求幸福的愿望是美好的,任何阻止和破壞剝奪別人幸福和自由的人,我都不喜歡。所以我認為王母娘娘是壞人。”
三、本課結束前對《牛郎織女》這個民間故事進行評價。這樣就把《牛郎織女(一)》和《牛郎織女(二)》兩篇課文整合在一起來整體評價。本文是一則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是群眾創作,在群眾中流傳的,故事直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個封建統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壓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這個故事就是人們對這種美好愿望的表達。
本課教學的不足之處是:在教學過程中雖然注意了知識內容
的前后聯系和知識的正遷移,但是在遷移知識的時候有點蜻蜓點水的感覺。這樣處理對學生融會貫通知識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要注意彌補這一點。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說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從以下四點入手設計和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讀課文,感受“情意”。
教師首先播放課件,讓學生認識珍珠鳥,引起興趣,引出課題。然后讓學生初讀課文,讀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初讀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說“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教師應珍視這些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作者寫作的真諦。
二、細讀課文,理解“真愛”。
通過初讀,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愛。但要理解課文的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僅有“愛”就能創造出這美好的境界嗎?顯然,教師這時應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為什么不怕?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進而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
起初,作者把珍珠鳥掛在“異常茂盛”的“生著長長垂蔓的法國吊蘭”中間,為它營造了“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的環境,鳥兒才傳出“笛兒”般的叫聲。接著,小鳥出生了,愛鳥的作者該是多么好奇啊!可作者卻“決不掀開葉片往里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眼睛”驚動它們。于是,鳥兒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的愛,體現在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
小鳥在“屋里飛來飛去”,“落在柜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里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顫動的筆尖”,而“我”卻“不動聲色”,“默默享受這小家伙親近的情意”,以至于“我”“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這時,鳥兒接近“我”,“我”接近鳥兒,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勾通,是零距離的接觸,是一種互為欣賞。
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著了,作者流出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美好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才有了“信賴”,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運。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找到以上相關的句段反復體會、交流。從中感受到那些描寫“我”為鳥兒做了些什么的.語段是有層次的,作者對鳥兒“不一般”的愛,體現在他順乎了鳥的習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寬容——勾通——欣賞——信賴”的層層深入的情感體味中,學生對課文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這種感悟由淺入深,除了對本義、引伸義、深層含義的理解,也有對“不言之義”的領會。
三、賞讀課文,欣賞“境界”。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還應培養學生對課文優美形象、深刻意蘊、豐富情感的欣賞能力,通過欣賞,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凈化。
在教學課文第14自然段時,我設計了一個情境,讓學生邊想象鳥兒伏眠于作者肩頭的情景,邊配樂朗讀。在“愛之羅曼斯”裊裊的樂聲里,孩子們陶醉地讀著,情不自禁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教師適時推波助瀾:“在作者眼里,珍珠鳥太可愛了。小鳥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這多像一幅畫啊,你能給這幅畫起個名字嗎?”學生的靈感被激發起來,有的說叫“愛”,有的說叫“親近的情意”,還有的說叫“信賴”,教師于是用“你是個有愛心的孩子”“你像個詩人”“你像個哲學家”等充滿欣賞和贊美的評價鼓勵學生的創意。
有位哲人說過:“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詩性性格,他們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充分調動學生的這種潛能,讓他們在欣賞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那么,這一情境的創設就不僅僅培養的是學生的欣賞能力,也融合了個性與創造的培育。
四、再讀課文,評價“信賴”。
在學生通過欣賞性閱讀獲得情感滿足的基礎上,我設計了讓學生談讀后感的評價性練習。在交流中,有的同學談到“人與動物的和諧關系要靠信賴來創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滿愛,將會創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學談到了對人生的感悟:“馬上要畢業了,回首六年的小學生活,竟沒有一個可以信賴的好朋友……原來‘信賴’是要付出的。如果我們經常問問自己對別人付出了愛心嗎?有沒有尊重別人?在別人給你帶來麻煩的時候,有沒有理解或寬容?有沒有嘗試著與別人勾通?有沒有欣賞過別人?……那么,也許就會得到很多朋友,會創造很多美好的境界……”學生的感受多么可貴,從感性的認識已經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其實,課文的最后一句話,已經是作家馮驥才對人生的感悟,體現了大家手筆的匠心獨運。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謝老師教授的《古人談讀書》學習目標設置合理,符合溫州市小學各學科教學常規中的要求。課堂中重難點清晰,課上著重落實了重難點。本課首先通過篇章頁的蘇軾名言導入,切合主題。教學過程教學思路清晰,體現“以學為主”,讓學生由充裕的學的.過程,突出學生“聽說讀寫”等語言要素實踐活動。
本課教學板塊清晰,謝老師設計了三個學習活動。活動一通過學生自學課文,自主學習生字詞,借助注釋讀懂課文。活動二誦讀古文,讓學生通過自讀、同桌互讀、齊讀等多種不同方式練習誦讀,充分給學生練習誦讀古文的時間。活動三學習并背誦第一則古文。讓學生先自主學習第一則古文,老師再指導釋疑。通過詞句填空、根據意思背句子等方式,幫助學生背誦第一則古文。三個活動設計合理,難度層層遞進。有效幫助學生學習古文、理解古文、背誦古文。
課堂中,謝老師在第一個活動學習生字詞模塊中花費的時間過長,導致后面的幾個活動時間緊張。生字詞部分學生因為課前有做預習,掌握較好,所以該部分可以不做重點教學,給后面的朗誦古文多留點時間。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白鷺》是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生動地描寫了白鷺顏色、身材的精致以及覓食、棲息、飛行時的韻味,給人以美的享受,表達了作者對白鷺的酷愛。全文條理清楚,主要寫了白鷺的外形和活動之美,語言流暢而傳神,營造出自然清爽而又濃郁綿遠的意韻,恰如清風拂過讀者的心田,又似純潔的溪水蕩滌內心的焦躁與郁悶。但是對于孩子們來說理解起來很困難。
在教學時,我重點讓同學自讀課文,談談你感受到白鷺哪些地方很美?找到句子畫下來,再讀,說說自己的體會,同學基本上能找到描寫白鷺外形的語言,接著引導同學借鑒文本語言來對白鷺進行描述,是讓同學對文本語言進行仿照,將文本語言通過內化再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通過這一進一出,便為同學提供了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機會。
為了讓同學體會到白鷺還是一首韻味無窮的詩,在學習6――9小節時,先讓同學輕聲讀六至九小節,想一想:在你的眼前涌現了哪幾幅精致的畫面?并給畫面題名。同學很快就會進入“清田釣魚圖”、“樹頂站立圖”、“黃昏低飛圖”所勾畫出的精致的意境。再讓同學選擇最酷愛的畫面品讀,在認為值得咀嚼的詞句下作上記號。
在觀賞“釣魚圖”時,我主要是讓同學抓住“釣”字去品嘗。讓同學可以感受到:在青山秀水間,一位老翁悠然得意在垂釣。漸漸的釣魚人變成了白鷺,體現著白鷺那種悠然得意之美。此時我再組織同學帶著這種感情齊讀此段。這時,語言的.魅力馬上顯現出來了。同學也將意識到:品嘗語言時要抓住關鍵字詞體會。
郭老的文章的確很美,詩一樣的語言,在感受美的時候又給我們無盡的想象,在觀賞“樹頂站立圖”時,我重點引導同學想象:“白鷺登高終究是在干什么呢?”讓同學在觀賞中開展想象,陳述自己的見解,在合理的想象后同學對白鷺更多了幾分了解。就這樣,同學在多元解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t望圖的回味無窮。
假如說“釣魚圖”讓同學感到詩趣橫生,“樹頂站立圖”使同學回味無窮,那么“低飛圖”則給同學帶來無窮樂趣。觀賞“低飛圖”時,重點引導同學觀賞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從中體會白鷺給人以美的享受,給人帶來無窮樂趣。
雖然我設計教案時采用了讓同學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一旦發覺同學脫離了我的教案,我就有些慌亂了,迫不及待地將同學的思路拉回到我的教案上。這說明我沒有真正放手,課前預設的不夠。在教學機敏上我覺得我是很欠缺的。
總之,教無止境,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不斷提高。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課前讓學生背誦學過的課文,出示課件讓學生觀察這幾幅圖,看看都是哪個季節的,孩子們能迅速回答出問題。接下來提問還有哪些代表秋天的事物,出示課本秋天的谷穗,并出示秋天字體,指名領讀,再出示夏天的,提問還有那些代表夏天的事物,同上把春天和冬天的'生字出示,生領讀齊讀,講解“冬”字偏旁折文。
出示課文師范讀,生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比讀。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出示生字,分行指名拼讀,其他同學和讀,齊讀;去拼音讀、開火車讀、齊讀。生字詞檢查后帶入課文再讀,齊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讀。講解生字“天是”引導學生觀察,說說結構,找找共同點,運用課件讓學生對比觀察,讓是“天”的撇捺書寫要舒展平緩,“是”的撇在左下,平捺穿過豎中線。“四”和之前講過的“西”作比較。生描紅寫兩個字。
本節課準備不是很充分,在講授過程中,語言組織和節奏上把控不到位,學生的精神狀況也不是很理想。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時刻注意。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白鷺》是部編版新課標第九冊的第一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也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生動地描寫了白鷺的顏色、身材的精致及覓食、棲息、飛行時的韻味,表達了作者對白鷺的酷愛。全文語言樸實流暢,精致如詩。尤其是字里行間飽含的那份濃濃的詩意,使人回味無窮。整篇文章條理清楚、語言生動流暢。全文看似狀物,讀來卻精致如詩。白鷺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個字――美!它的顏色美,形體美,覓食、棲息、低飛的畫面更美!它給大自然增加了活力,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無窮的樂趣。白鷺本身蘊含的這種無盡的'美,正是作家郭沫若全文所要傳達的!
一、教學效果
1、調動積累,走近“白鷺”。
首先板書課題,齊讀兩遍,說一說你對白鷺的了解?古代詩人筆下的白鷺是怎樣的呢?此環節做的比較充分,同學課下查閱相關資料,課堂上溝通得特別火熱,特別是涌現白鷺的古詩句,一下子溝通了八句,引導孩子們誦讀,進一步感受詩人眼中白鷺!為下文理解白鷺是一首詩作好鋪墊。
2、快速閱覽,整體感知。
自古以來,白鷺就是人們吟誦的對象,那么作者予以它怎樣的評價呢?同學們快速閱覽課文,標畫出相關語句。孩子們很快便找到了兩句話:白鷺是一首精致的詩。(開頭)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結尾)引導發覺這種首尾照應的寫法,感受以“詩”作喻寫白鷺的美,結尾強調白鷺是“韻在骨子里的詩”,內涵比開頭深了一層。
3、品詞析句,領悟白鷺如詩如畫的美。
出示課件:潛心默讀――作者勾畫了白鷺的哪幾個畫面?邊讀邊把感受寫在旁邊的空白處。同學的思維一步步走向深入。接著在班內展示溝通,主要聚焦:顏色美外形美、生活畫面美(覓食棲息低飛),最末讓同學在朗讀聲中感受語言美和白鷺的美!
4、合作探究,啟發想象。
探究一:人們說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嗎?質疑激趣,啟發想象。
探究二:白鷺在清水里“釣魚”,怎么理解?
探究三:本文給了我們哪些啟示呢?
引導同學開展想象,由物及人,真正感受作者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二、成功之處
教學本文有三點值得稱道,一是借助課前預習環節查閱資料,既讓同學動了手,也潛移默化地教給了同學理解語言文字的一種簡潔方法,還拉近了同學與文本的距離;二是培育了快速閱讀技能以及概括技能,這主要體現在第二個環節;三是創設了自讀自悟的學習氛圍,進一步引導同學由不會到會,落實了由教到不用教的新課標精神。再有,創設探究氛圍,激發了同學思維,培育了他們的想象力。
三、不足之處
在品詞析句環節著重了自讀自悟,但是瑯瑯讀書的預設太少,用時也太少,比較句子去感悟內涵也有點蜻蜓點水。
四、改進措施
假如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在品詞析句上下功夫,會引導同學背誦積累如詩句般的語言,以便積累更豐富的語言,為同學的語言溝通夯實基礎,讓我的教學更圓滿!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松鼠》這是一篇描寫動物的課文,介紹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它的生活習性,表達了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1、注重對課文字、詞、句、段語言訓練:在學習松鼠的外形時,讓學生抓住體現美麗的詞語和句子。學習松鼠的活動時,讓學生找出動詞,用自己的詞匯看圖說話;學習松鼠搭窩這段,讓學生找出表示順序的詞,并自己練說。比如松鼠搭窩這一環節,學生通過自讀課文,找出表示順序的詞,再此鼓勵他們用這些詞說一句話,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并能讓學生學以致用。懂得介紹動物外形要按一定的順序,說說自己家的小動物特點。
2、讀中悟,讀中學教學中,我著重指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朗讀、對比讀、引讀等方式,讓松鼠的形象和生動的語言留存在孩子的記憶中。因為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從而體會動物的.可愛,激發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3、學法指導在教學松鼠外形這一自然段時,找出這段的中心句。讓孩子們先初讀第一自然段,然后記住你認為非常關鍵的詞語,接著以競賽的形式讓學生說出松鼠的“四肢”、“面孔”“眼睛”、“毛”等部位的特點,最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從文字中感受松鼠外形的美麗。讓孩子們上臺來寫松鼠活動時動作詞。這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再一次活躍了起來。但是,這時的“放”,這時的“活”還是有一定規矩的。最后把對松鼠的這份喜愛,化作筆下的語言寫出來松鼠搭窩這個自然段的教學設計尤為巧妙。通過教學這個自然段是抓住表示順序的詞語“先然后最后”了解松鼠搭窩的經過。這次教學設計很有特色,非常新穎。在設計時能盡量發揮文本的作用又勇于超出文本,有的放矢的進行訓練。設計時抓住“窩搭好了,還在上面加一個蓋,把整個窩遮蔽起來,這樣就不怕風吹雨打了”。體會松鼠的機靈。松鼠的食物種類及怎樣吃和怎樣儲藏食物,這段較簡單。抓住松鼠的可愛之處,學生匯報即可。知道三個“它們”代表什么。
這節課學生反應比較活躍,我認為教學環節設計的比較合理,當然,學無止境,我一定通過學習不斷改進并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使課堂更加精彩。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1、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通過導入這個環節引起學生的興趣。對正文的把握上,我采用層層深入的方式,首先讓學生了解《田螺姑娘》這個故事,然后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民間故事》這本書,從中感受民間故事的魅力,并在此基礎上向學生們推薦外國的`民間故事。
2、在對民間故事的把握上,我通過讓學生講自己喜歡的民間故事,讓他們感受到其中蘊含著的勞動人民的期盼和情感,讓他們體會民間故事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熱愛民間故事的情感。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對于民間故事,學生們了解得不太詳細,因此在讓他們講民間故事的過程中,氣氛不熱烈,同學們反應不積極。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本課選編的三首古詩分別是唐代王維的《山居秋暝》,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和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長相思》。這三首古詩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在描寫景物的美,有的是描寫景物的動態美,有的是描寫景物的靜態美。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古詩雖然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但是故事的寫作年代比較久遠,語言表達的方式與現代文截然不同,因此我在教學古詩的時候充分利用了多媒體這一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手段,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知識之間的距離。我感覺這是我本節課的一個亮點。
比如,我在教學王維的《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句的時候,我用多媒體展示了一個視頻短片——一輪明月高掛在天空,月光下,山間的小溪潺潺地流動著。讓學生邊觀看視頻邊想象詩句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這樣就把呆板的文字變成了活動的影像作品,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二、精心設計預習題目
在學習古詩之前,對詩人的相關簡介和詩歌創作的背景進行介紹。或者是鼓勵學生自己在預習的時候利用網絡或圖書館來查閱相關的資料并進行整理。這樣做的目的是培養、鍛煉學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在鍛煉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同時加深了對詩歌的.寫作背景及詩人的了解有利于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
三、邊讀古詩句邊展開想象,通過想象體味詩句表達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楓橋夜泊》的時候我是這樣來做的:請同學們輕聲朗讀詩文,閉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詩中用‘’畫出來。學生讀完,我先請學生用一句話或幾句話說說詩人看到了什么,這是整體的描繪。然后,我讓學生按順序說出詩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楓、漁火”,并思考“如果讓你來畫這些景物,你會選擇什么色的畫筆,怎樣畫”。讓學生想象作畫的過程,也是學生理解詩意,感受詩情的過程。
《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詞作上闋描寫跋涉行軍與途中駐扎,夾雜著頗多無奈情緒;下闋敘述夜來風雪交加,攪碎了鄉夢,倍覺惆悵。全詞描寫將士在外對故鄉的思念,抒發了情思深苦的綿長心情。語言淳樸而意味深長,取景宏闊而對照鮮明。
教學這首詩的時候我注重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與文本對話,體味情感。我采用的是老師范讀,學生默讀,嘗試著出聲讀,讀出節奏感。借此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言語材料,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朗讀中啟動情感,在朗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而成的一篇歷史故事。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記敘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三個小故事相對獨立且又互相聯系,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從故事中我們可知,兩個人物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個性品質: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顧全大局等,廉頗的知錯就改等;共性品質:他們都以國家利益為重,都能顧全大局。個性的品質學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質學生把握還是有一定難度。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訓練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流程,切實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現總結如下:
1、揭題設疑。
明代人陳獻章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學本文時我直接板書課題后設疑:看到課題,你會有怎樣的疑問呢?學生的思考立刻活躍起來:將是誰?相是誰?為什么不和?為什么又和好了呢?他們的故事會給我們怎樣的啟發呢?一個個問題直指主旨。學生在一聲聲的質疑中思維的火花不斷迸發,閱讀興趣也進一步被激發。接下來,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比一比看誰找得快,找得準。在班內交流之后,我相機板書,并引導學生將兩個歷史名人的名字牢牢記在心間。
2、列小標題,感受故事內涵。
本文用了三個典型事例來展示人物的品質,請同學們再次走進文本,抓住關鍵的事物或地點或故事情節用列小標題的形式來展示。學生在讀中標畫,取舍,斟酌,最后大部分孩子歸納為:完璧歸趙(重要的事物)、澠池之會(主要地點)、負荊請罪(重要事件)。他們的理由很充分,我為他們的高度概括能力點贊。這一環節,意在引導孩子們如何把長文讀短,那就是抓住主要人物、地點、事件,簡單條理敘述,這樣也便于復述。緊接著讓他們再說一說三個故事之間的關系,整篇文章的脈絡也變得越來越清晰,三個故事呈現的結果也越來越明朗了,人物的精神品質也越來越走進學生內心,可謂是一石三鳥!
3、課本劇再現,感悟歷史名人的精神品質。
“負荊請罪”正應了中國人以完美結局收場的`思想觀念,讓我們熟讀最后一個故事,分角色演一演。一聽要演課本劇,學生們個個精神抖擻,有的當起了小導演,有的快速進入角色,有的開始設計場景并安排道具。表演開始了,小演員們像模像樣,演得惟妙惟肖,不時傳來陣陣掌聲。在課本劇中,孩子們享受著塑造人物形象的快樂,也感受著故事中人物品質帶給自己的震撼!相信倆人的顧全大局,藺相如的深明大義,廉頗的知錯就改一定扎根他們心中,編者的意圖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二、成功之處
教學本文最大的收獲是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思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整堂課條理有序,不拖泥帶水,一步一個臺階。通過問、寫、演三個環節既了解了故事的關系,還體悟到人物的品質,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不足之處
學生雖然參與度高,但是前面兩個小故事處理太少;學生讀書時間也少。
四、改進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駐足前兩個故事:引導學生去感受藺相如面對秦王時的據理力爭、臨危不懼、機智果敢的優秀品質,然后和對廉頗的態度對比閱讀,來深化對藺相如人物的理解!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馬老師教的《古人談讀書》這節課的教學有兩個突出優點:
一、老師善于鼓勵和表揚學生。馬老師語言幽默風趣,整堂課氛圍輕松、愉快,這一點大家都看到了聽到了。老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和看法。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成功都給予充分欣賞和關注,以激勵性的語言、鼓舞、喚醒學生主動參與的信心,因而本節課學生學習興趣濃,師生配合默契。
二、用抓重點段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累、感受、體驗語言意韻美和形式美,學會讀書落實這個教學難點和重點。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針對重點段,學生邊讀課文邊選擇,邊思考邊回答,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品味,自讀自悟,滲透了新課標最為核心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引導學生掌握運用論據論證論點的方法。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小學語文第九冊中的《桂花雨》是一篇自瀆課文。文中彌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美好的回憶,是一篇優美的散文。
新課程提倡,教師應遵循學生發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這就要求教師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并思考相應的對策。
所以在設計《桂花雨》的教案時我盡量以學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并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并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一說自己不能忘記的人和事,在閱讀學習中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后從學生從讀懂的地方入手,因勢利導,然后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于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
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樂的大事?學生發言熱烈,覺得很開心,這時學生融入課堂中間,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接著讓后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后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設計了一個辯論題:到底是作者家鄉的桂花香,還是杭州的桂花香?學生一小組為單位展開熱烈的討論,在各種觀點的交流過程當中自然的體會到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深情。
《桂花雨》這篇文章充滿著作者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要想深深地理解這分感情,一定要將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面就是我在課堂上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一、激發興趣,直奔主題
一開始上課,我先讓學生談論對桂花的了解,然后補充讓大家明白桂花不僅香氣襲人,而且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區花,并且還會下雨。由此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學生通讀了全文,做到讀通、讀順、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直奔課文的主要段落──第三自然段。
二、指導學生讀出快樂
課文的第三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著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鄉情。因為這節是重點段落,所以和學生同搖同樂,覺得很是開心,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搖花時的句子和纏著母親要搖花的樣子,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三、指導學生讀出真情
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這兩段的學習,我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簡單地讀,讀出喜愛,讀出快樂,讀出真情,這是我上這節課時最想達到的目的,這節課基本達到。不過這節課還是有遺憾的,就是桂花離我們東北的孩子生活實際太遠,因此學生體會不到作者對童年搖花樂的那份真摯感情!讀課文時,有的同學還是感情不到位!也許是老師渲染得還不到位吧?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本課安排的三首古詩都是愛國主題的。三首詩的作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之作。簡短的幾句話,飽含著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讀這樣的詩,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一位愛國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題臨安邸》通過“杭州”與“汴州”的對照,不露聲色地揭露了“游人們”的腐朽本質,也由此表現出作者對當政者不思收復失地的憤激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已亥雜詩》以祈禱天神的口吻,呼喚著風雷般的變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縛思想、扼殺人才造成的死氣沉沉的局面,表達了作者解放人才,變革社會,振興國家的`愿望。
完成本課的教學之后,我覺得我采用的教學方法取得的效果是很好的。
首先我設置情境導入,了解詩人。例如在教學《示兒》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幅畫面在多媒體上展示: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躺在床上,對站在窗前的兒子說著什么。看到這幅畫面之后,孩子們馬上會產生的疑問是:這位老人是誰?他在干什么?然后出示課題《示兒》,引出詩人陸游,對陸游進行介紹。
其次,我讓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讀古詩,把古詩讀正確、流利,然后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如教學《題臨安邸》這首詩的時候,我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然后和同桌交流,最后小組內交流詩句的意思。
第三,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想象詩句描繪的情景,感悟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仍以《題臨安邸》為例。借助插圖學生們會想到: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的是在西湖之上歌舞升平,人們沉醉在太平盛世之中。那么想象后兩句詩描繪的畫面就出現了障礙。此時我馬上給學生介紹了本首詩寫作的背景和歷史上的南宋、北宋的知識。也就是把“杭州”和“汴京”的拓展。這樣學生們馬上想到:現在祖國還沒有統一,可是統治者卻毫無斗志只知道貪圖安逸享樂,那么詩人所要表達的諷刺之意馬上從學生的口中涌了出來。
本課教學的不足之處是:①對寫作背景的介紹過于簡單,影響了學生對詩歌表達的思想情感的感悟。②在介紹詩人的時候,介紹的不夠寬厚,沒有把和詩人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介紹一下。比如介紹陸游的時候就因為缺少了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介紹而影響了學生對故事《示兒》的理解。③我對多媒體教學的操作不夠熟練,影響了課堂教學的順暢進行。
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把已經積累了的教學經驗,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去。但學習是無止境的,我要在新課標的指引下以教師用書為依據,深挖教材,認真備課;課上在對學生的關注上做到細致入微,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我想對您說”是部編版第九冊第五組教材的作文題。本組教材選編了三篇父母之愛的課文。通過學習這幾篇課文,學生對父母之愛了解得更加深入了一層,為了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小事入手再一次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愛,安排了本次習作。
執教本課后,我進行了反思:
一、導入部分。在最初的作文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一個小品作為情景,激發學生的說話愿望,效果非常好。這讓我再次體會到了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入手導入新課的奇妙之處。
二、對于作文來說事前列提綱是防止跑題的法寶。最初的教學設計中提綱是學生自行完成的,這就出現了提綱變成了“造小句子”的現象,許多學生的提綱沒有重點,在最后的作文時照樣是分段不清楚,內容詳略不明的現象出現。第二次教學設計中我把這個環節改為由老師引導學生列提綱。提綱只畫出一個大的框架,不填內容。這樣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就有章可循,只需要把框架補充完整,就會完成一篇血肉豐滿的習作。這樣,在學生具體操作的時候,錯誤率大大地降低了。
三、完善要求,自主習作。教材中明確提示我們要對爸爸或媽媽說,那么說些什么呢?教材中給出了三個示例做引導。鑒于此我在課上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入手補充了兩個更具體的,如:爸爸阻止你參加足球訓練,這時你想對爸爸說些什么?媽媽逼著你去上美術輔導班,而你不愿意去,因為你對美術不感興趣,也沒有畫畫的天分,那么你又想對媽媽說些什么?以此為例,啟發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情況,打開思維,找準說的話題。
指導學生在說的時候注意用詞的準確,表情達意的準確。讓自己的習作既能夠說明白自己的觀點又能夠說服爸爸媽媽,讓他們欣然接受。這是本次習作的難點。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這一難點處理得過于草率了。在下一次執教本節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彌補。
另外,我引導學生把平時積累的素材巧妙運用、加工,體現了習作的生活性和靈活性。
四、習作完成后的修改。本節課中我忽視了習作完成后的修改這一環節,總覺得批改作文是教師的工作。當教師批改完之后,學生根據老師的評語修改自己的習作。但是實踐證明這個辦法存在著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學生在老師批改完之后只看老師的評語并不能夠明白自己習作的敗筆在什么地方。在今后的作文教學中我要引導學生自己修改或者互評后再自己修改,這樣做學生能夠既見識了別人的習作,又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白鷺》是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生動地描寫了白鷺顏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覓食、棲息、飛行時的韻味,給人以美的享受,表達了作者對白鷺的喜愛。全文條理清楚,主要寫了白鷺的外形和活動之美,語言流暢而傳神,營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濃郁綿遠的意韻,恰如清風拂過讀者的心田,又似純凈的溪水蕩滌內心的焦躁與煩悶。但是對于孩子們來說理解起來很困難。
在教學時,我重點讓學生自讀課文,談談你感受到白鷺哪些地方很美?找到句子畫下來,再讀,說說自己的體會,學生基本上能找到描寫白鷺外形的語言,接著引導學生借鑒文本語言來對白鷺進行描述,是讓學生對文本語言進行模仿,將文本語言通過內化再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通過這一進一出,便為學生提供了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機會。
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白鷺還是一首韻味無窮的詩,在學習6——9小節時,先讓學生輕聲讀六至九小節,想一想:在你的眼前出現了哪幾幅優美的畫面?并給畫面題名。學生很快就會進入“清田釣魚圖”、“樹頂站立圖”、“黃昏低飛圖”所勾勒出的優美的意境。再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畫面品讀,在認為值得咀嚼的詞句下作上記號。
在欣賞“釣魚圖”時,我主要是讓學生抓住“釣”字去品味。讓學生可以感受到:在青山秀水間,一位老翁悠閑自得在垂釣。慢慢的.釣魚人變成了白鷺,體現著白鷺那種悠然自得之美。此時我再組織學生帶著這種感情齊讀此段。這時,語言的魅力立刻顯現出來了。學生也將意識到:品味語言時要抓住關鍵字詞體會。
郭老的文章的確很美,詩一樣的語言,在感受美的時候又給我們無盡的想象,在欣賞“樹頂站立圖”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想象:“白鷺登高到底是在干什么呢?”讓學生在欣賞中展開想象,陳述自己的見解,在合理的想象后學生對白鷺更多了幾分了解。就這樣,學生在多元解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望圖的回味無窮。
如果說“釣魚圖”讓學生感到詩趣橫生,“樹頂站立圖”使學生回味無窮,那么“低飛圖”則給學生帶來無窮樂趣。欣賞“低飛圖”時,重點引導學生欣賞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從中體會白鷺給人以美的享受,給人帶來無窮樂趣。
雖然我設計教案時采用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一旦發現學生脫離了我的教案,我就有些慌亂了,迫不及待地將學生的思路拉回到我的教案上。這說明我沒有真正放手,課前預設的不夠。在教學機智上我覺得我是很欠缺的。
總之,教無止境,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不斷提高。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3-06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5-17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篇)03-06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20篇)09-04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0-18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通用20篇)11-09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匯編15篇03-06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搭石》教學反思03-21
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搭石教學反思優選04-04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將相和》教學反思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