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15篇(熱)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1
1.《白鷺》教學反思:
1、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學習興趣的培養
教學設計中舒緩優美的輕音樂,意蘊無窮的白鷺外形及生活的畫面展示,為本堂課的學習創設了一個極富詩情畫意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和諧悅耳的音樂聲中,直觀地欣賞白鷺的生活畫面,感受白鷺無窮的韻味,激發學生對鳥類、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以讀為主,以讀為本,重視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訓練
引導學生個別入情朗讀,集體入境誦讀,努力達到詩意化的最高讀書境界。在讀中積淀課文詩一般的文學語言,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3、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2.《落花生》教學反思:
1.課前設置預習方案,讓學生搜集有關花生的生長特點及有關花生常識的資料,了解花生的特點,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讀書,談讀書感受,充分喚起學生的情感投入,以激發興趣,讓學生保持注意力,以達到理解文本、感悟道理的目的。
3.《桂花雨》教學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后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上課時,我們要把教學重點放在:
1.談話營造閱讀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在具體教學中,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2.享受搖花樂,體悟母親的思鄉情懷。借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有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
4.《珍珠鳥》教學反思
1.通過查找課文相關語句,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理解、體會珍珠鳥的可愛及作者的情感;
2.通過感受作者對珍珠鳥的關愛和寬容,進一步理解“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話的內涵,使學生懂得不論是人與動物,人與自然,還是人與人之間,必須互相信賴、理解、寬容,才能和睦相處,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口語交際:制定班級公約》教學反思:
在班會課中,有一些同學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及想法。大部分同學能清楚地表達自己觀點,養成尊重他人發言的好習慣,積極參與制定班級公約。但有一些同學不敢大膽班級管理、班集體建設及促進學生發展是一項長期任務。班級公約本身需要根據班級實際動態調整,需要班主任與學生、家長、任課教師持續互動和努力。這對班主任的民主意識、溝通能力、需求識別能力、管理能力等都是一種挑戰。
《語文園地一》教學反思
1.學生通過學習如何通過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掌握修辭手法:對比,更全面地理解本單元課文在表達方面的技巧,在今后的寫作中也能夠適當運用;
2.以語言運用為中心,引導學生朗讀理解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進一步感悟友情、友愛的真摯溫馨。
5.《搭石》教學反思:
本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整個教學過程,在學生充分感知的情況下,注重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采用“邊讀邊想象,從作者生動的描寫中想象畫面”,即“變話為畫”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從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和“讓”搭石的一幅幅畫面中,體會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鄉親們純樸、美好的情感,體會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帶來的溫暖和快樂,并使學生初步了解結合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特點的方法。
6.《將相和》教學反思:
《將相和》是一篇敘事性課文。這篇課文的三個小故事中,表現藺相如性格特點的詞句是教學重點,教學中抓住這些詞句,就能讓學生體會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國事為重的品質,同時感性認識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在教學時,我提出的問題是:藺相如和廉頗為什么不和?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層層展開學習。他們從故事的發展中知道這兩員大將之所以不和的最終原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那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頗的頭上呢?學生通過閱讀很快會找到結果:是因為藺相如聰明機智,以國家利益為重,幫楚王解了圍。
長文短教的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摸索實踐,最終用最短的時間上好較長的課文,既完成教學任務,又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
7.《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教學反思:
首先,教學中借助多媒體課件將各種事物變成栩栩如生的立體畫面,既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調動了他們情感的參與,直觀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透徹,體驗也更深刻。
其次,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享有充分地閱讀自主權和選擇權,經歷一個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習得的過程。
習作《“漫畫”老師》教學反思
1. 學生在寫作文之前,必須對想寫的老師有一定的了解,所以,這篇習作要求學生第一步必須先留心觀察所選對象,找出最突出的特點;
2.學生在選擇事例時,必須注意,事例要典型,要能凸顯人物的形象特點,讓人一眼便能看出所寫的對象是誰。
《語文園地二》教學反思:
1、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懂得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要在實際閱讀中做到眼睛看得快,腦子想得快,需要持之以恒地訓練。
2、以句子訓練為中心,引導學生概括句子意思,反之將成語用具體的情景描寫表現出來,強化學生的句子訓練,并能在以后的寫作中加以運用,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理解、背誦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做到珍惜時間。
《習作:縮寫故事》教學反思
1.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理解“摘錄和刪減”、“改寫和概括”的內涵,學會判斷哪些內容必須保留,哪些內容可以刪去;
2.在懂得判斷的基礎上,學會在不改變原文意思的情況下概括文章內容,必須注意的是,改寫完的文章應做到銜接自然、語言通順。
8.《冀中的地道戰》教學反思
《冀中的地道戰》是一篇傳統課文,它要求我們教學時讓學生了解冀中地道戰的產生、作用和地道的結構特點,體會我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頑強斗志、無窮智慧。但抗日戰爭畢竟離我們比較遙遠,單憑課本中的文字,學生的想象會受到一定阻礙。因而教學過程中應出示大量圖片、視頻,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9.《獵人海力布》教學反思
《獵人海力布》這則故事,雖然語言通俗易懂,但是故事比較長,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整地復述,對于學習能力不是最強的班級來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按“得寶石” “變石頭”兩部分內容分步落實,降低難度。學生先以小板塊復述內容,最后把板塊的內容連起來復述,讓更多的學生嘗到跳一跳摘到果實的喜悅。
10.《牛郎織女(一)》教學反思
以較符合課文情境的過渡語創設情境,以優美的音樂渲染情境,以與課文相關的古詩詞、唱詞等豐富課文內涵,更好地展現了文本的內涵與人物的情感。因而學生學習投入,學習較有效。
11.《牛郎織女(二)》教學反思
感悟課文內容,突出重點段落。理清牛郎與老牛、牛郎與織女、織女與王母娘娘的關系,在品讀相關語句的過程中理解人物形象,這樣能讓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記憶更加深刻。
12.《古詩三首》教學反思
通過這一次的教學,我進一步了解了自己,雖然已經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并努力把它們應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但是學無止境,我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做到游刃有余。在教學過程中我遵循以閱讀記誦為主和整體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則。在具體方法上包括:以學生的自主誦讀為主,淡化教師的講解;重視學生對作品的誦讀;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使課內誦讀與課外誦讀相結合;對教材進行適度拓展;把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力和語言感覺力與本課結合了起來;從作品意象入手體驗作品的情感意蘊;創設情境,運用感性化的教學手段,如:PPT演示、圖片、聲音,范讀、讀一讀等方式,進行渲染意境。
13.《少年中國說》教學反思
如何讓當代少年感受到那種悸動人心的力量,是學習《少年中國說》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讓學生重溫1840年后中國那段屈辱的歷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國之路的過程是很有必要的。而在品讀中慢慢地領悟文字間所流淌的愛國之情比教師死板灌輸給學生要好很多,而且很全面地體會到了朗讀給理解文章所帶來的益處。
朗讀后背誦也成易事,理解情感更成易事,所謂“品讀易達情”在這一課得到很好的驗證。《少年中國說》中對中國少年的期許,對美好祖國前程的展望都給當代少年以很大影響。學生跨越了時代的障礙、歷史的障礙、語言文字的障礙,直接抓住了文章的精髓,也順利地完成了學習目標。
14.《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對課文中的字詞教學要抓重點難點。對于五年級的孩子,課文中的生字詞不必面面俱到,每個都講到。而是對于學生自己不能解決的字音、字和詞語講解即可。
教學的重點是介紹“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2至4自然段)。在設計這部分的講讀內容時,我抓住課文中的三個評價圓明園的句子“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來講。讓學生依序朗讀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在讀中思考、想象。
15.《小島》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課文比較生動,故事情節變化起伏,人物語言、神態描寫到位,使得課堂教學更容易入手。通過對故事情節的講解,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16.《太陽》教學反思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充分地朗讀才能真切地感受內容、訓練語感,很多能力和素養都是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的。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學生會在讀中獲得知識,豐富自己的積累,因此自讀、匯報讀等是重要的學習方式。交流是學生個性化的一種表現,學生能充分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個人感受,這有利于激起學生的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這篇課文是為了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中增長自然知識,學習用聯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激發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同時也接觸說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學習閱讀說明文。
17.《松鼠》教學反思
《松鼠》是一篇描寫動物的課文,語言生動,內容淺顯易懂,介紹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習性,表達了對動物的喜愛之情。因而在上課前,我采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軌道上來。再有感情地齊讀課文,讓學生能夠從整體入手,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在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了文章是從外形、生活習性這兩方面給我們介紹松鼠的,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18.《慈母情深》教學反思
《慈母情深》這篇課文中的每一個字都是用深深的情寫出的。作者用飽蘸感情的筆觸刻畫出一位用含辛茹苦掙來的錢給兒子買書看的母親的形象,表現了母愛的深沉、無私和寬廣。這樣文章的教學只需要創設條件讓學生去讀,讓學生去感受、去傾聽文中人物內心的聲音,去與文中人物對話。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把閱讀、感悟、表達感受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閱讀。當然,教師應在學生閱讀前提出要求,即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去體會,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記下來,與同學交流等等。學生朗讀、討論、交流的過程就是表達感受、互相啟發、豐富課堂、豐富課文、豐富自己內心世界的過程。總之,在這課書的教學中,教師應將引導閱讀、誘發感悟和指導練習這三項閱讀教學策略結合起來,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強調以讀為主,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19.《父愛之舟》教學反思
指導學生把單調的知識傳授轉變成“故事講述式”和“情景模擬測驗”,在有趣的、充滿文學氛圍的場景中,完成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貫徹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目的是讓學生自主選擇基礎知識的學習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真正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0.《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教學反思
學會用教材。教材只是教學的一個憑借,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得到其中所蘊含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以及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熏陶。因此教師就應該認真鉆研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21.《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要扎實聽說讀寫的訓練,學生書寫習慣的養成、書寫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內化都離不開寫。學生或寫古詩,或將自己從這首詩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景象動筆寫下來,這樣學生的能力又會有一個新的提升。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詩作,詩題意為夜晚停船于楓橋,全詩寫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楓橋時所領略到的一種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思鄉愁緒。學習這首詩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
朗讀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聽老師范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語言材料,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文本。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師的范讀中激發情感,在朗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
22.《四季之美》教學反思
課文內容相對理解比較容易,讓學生根據課文,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也創作自己喜歡的季節的文章。讓學生把想象說出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提高孩子們的想象力。
23.《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這么美的文章,“讀”就是破文的途徑,巴金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學時,我注重了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自己所知,訴自己所悟。《鳥的天堂》一文內容寫得非常美,語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情也美。然而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來自于生態環境的美!為讓這美的生態圖深深地根植于學生的內心深處,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主動地進行探究就成為關鍵。
24.《月跡》教學反思
本節課基本實現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1.學生的預習工作做得很充分,因此在大容量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能較快的接受。通過預習,學生對課文的把握不再是一般的了解情節和表面內容,而是去挖掘、去比較、去感悟更深層次的含義。
2.特別是學生的閱讀筆記,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賞析能力,而且能引導學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的難點疑點。
3.學生課后思考的問題也是一種對課文理解的延伸、拓展,甚至變成學生理性認識的探究。
25.《古人談讀書》教學反思
要想正確理解古文的意思,必須先弄懂字詞的大意。要將語言文字訓練放在首位,不能忽略學生的品詞析句訓練,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朗讀指導。
26.《憶讀書》教學反思:
憶讀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書”中的一篇主題課文,作者冰心。
這篇課文的重點在于通過冰心講述她少年時讀書的經歷以及自己讀書的心得,來讓學生明白“讀好書,多讀書,讀書好”這一道理。
本文有兩大難點會影響到重點的突破, 本文內容豐富,涉及到了許多中華古典名著學生理解能力以及閱歷有限不能充分明白文字中所含有的意思。
寫作手法采用夾敘夾議的手法,前半部分按時間順序回憶自己讀書的經歷,以敘述為主,同時夾有少量的議論。在剩下的大部分內容中主要是說讀書的好處,重點在于議論,但同時為了支持觀點夾雜一些議論。這種夾敘夾議的形式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接觸較少,更別說一篇文章兩個側重點不同。
鑒于課時的限制,以及長文短教的思想,我把本課劃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字詞弄清楚,明白文章中所提出的著作背景及寫作特點。第二課時,結合課文內容來對本文有一個總的理解。讓學生了解到本文采用的寫作手法是夾敘夾議,第一部分以敘為主,第二部分,以議為主,在此順便說下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是因為如果把兩個難點,一個一個去突破的話,對于學生來說有困難,在上的過程中,既要讓學生明白文本的內容,又要讓學生明白寫作手法,這樣害怕效果不好,還不如直接告訴寫作手法,讓學生心里有底,這樣對于文本的理解就更透徹了。
主要兩個字“憶”“議”“憶”——讀書的經歷。“議”——讀書的好處。由于有前面的鋪墊,這節課就主要由學生說,說到哪里引導主題上來就行,這樣這篇文章就上的調理比較清晰了。
這節課上完后,學生感覺不錯,學生感覺還不錯,我也感覺比較愉悅,因為把一些知識給了學生傳授后,學生能夠加上自己的理解,生成新的知識。所以在課堂上產生了許多新的想法。比如:在學習第10自然段,講到冰心十三歲讀《紅樓夢》時不喜歡讀,到后來人到中年了才讀懂了。黃璐同學說:“這可能是因為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對人生有新的認識,才能真正理解到作者的辛酸。”這時有個學生就說“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27.《我的“長生果”》教學反思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他們的課堂上,熱烈討論,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只有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時,他們才會主動地學習,自覺地學習,才不甘落后。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學習就成了他們的需要,成了他們體驗成功的活動,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2
優點:本節課認識了三種筆畫和12個漢字,在講授漢字的同時我又結合著加一加、減一減的'方法,讓學生獨立識字、多種方法識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足:本節課組詞中出現了耳目、手足等詞語,學生理解起來較有難度,雖然教師進行了相應的講解,但是能夠感受到部分學生理解起來仍有困難,今后會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轉換這樣較難理解的詞語,讓學生盡量做到組詞后基本理解。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3
1、這節課把握住了課文的兩個重點來教,一是科學性,一是文學性,并且能巧妙地借助吟頌法和聯想想象法來落實,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能自覺參與,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善于表達,激發了愛科學和愛文學的熱情,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2、在品味詩歌語言這一環節上,學生對關鍵詞句的理解還不夠深刻,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比較少,說明對詩歌語言的揣摩理解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引導、研讀和訓練。
3、推測猛犸死因的時候,有些學生的.想象過于離奇,與上古時期的氣候、地理條件等都相差太遠。說明學生的課前準備不足,對有關古代生物的知識了解太少,知識不夠廣闊。以后應指道他們開闊視野,廣泛吸收各類知識的營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4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陶罐和鐵罐》課后教學反思教后感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趙小利
在《陶罐和鐵罐》一課中,我針對“抓提示語指導學生讀出對話的語氣”這一研究主題,采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
1、利用插圖理解“傲慢”一詞的意思,與“謙虛”做對比。課上學生理解比較到位,但讀的火候不夠,下次我想改進為觀察后模仿鐵罐的表情,幫學生打開局面,烘托氣氛,免得學生放不開,不好意思帶著語氣讀。
2、通過工具書理解詞義,我把字典中對“輕蔑”的解釋原樣呈現給學生,此處理解比較到位,學生能讀出瞧不起的感覺。
3、替換詞語感受“惱怒”中暗含的蠻不講理,表現出鐵罐一心用自己的長處和陶罐的短處相比。在一些老師的教案設計中,我發現這個環節他們會出現重復,“先問惱怒什么意思,讓學生換個詞,后來又問為什么惱怒用的`好”,浪費了時間。并且,此處幾經引導學生都沒有把鐵罐的惱羞成怒讀出來,于是我講解“惱羞成怒”一詞,并板書“羞”,點出鐵罐的無理取鬧,接著范讀這句話。因為我知道有幾個孩子能讀好,可“住嘴”一讀出語氣,他們就怕別人笑,果然在我先讀后,就有學生恰到好處的模仿我讀出了鐵罐不講理,惱怒的樣子。于是我馬上表揚他,和大家一起為他鼓掌,局面一下子打開了,學生都放開了自己的拘束。
4、引導學生關注提示語。到第四組對話,部分學生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尋找提示語了,但這一組恰恰沒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語的填空,并引導學生關注語言本身的內容和標點符號。學生以前積累過一些描寫生氣的詞語,并淺層了解它們的意思,如:怒氣沖沖、怒發沖冠、氣急敗壞等,這時,他們遷移了以往積累的詞語,并最終選擇了“氣急敗壞”這個比較恰當的詞。
通過四組對話的朗讀指導,此時學生已經關注到了提示語的作用,我就出示了填空,再次幫學生印證他們的想法。后來便水道渠成地由學生自己總結出了抓提示語中神態描寫的方法。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5
本課利用低年級兒童愛游戲的心理,巧妙地利用臨摹的借鑒功能,在“看著畫”中保留“想著畫”的一些特征,進行非復制性臨摹,為學生開拓一個創造的境地。上課之初,我以《天國的神鳥》這個故事導入,并配樂曲《百鳥朝鳳》,設置情景,讓同學們感知神鳥的美麗。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好像都投入到故事情境中去了,《神鳥變樹》教學反思。借此機會利用多媒體出示《神鳥》這幅壁毯畫,讓同學們欣賞感受它的造型,它的色彩,它的構圖,進一步感知天國的神鳥。
神鳥如何變樹是本課的趣味中心,我利用多媒體給大家變了一個小小的魔術,大家興趣盎然,教學反思《《神鳥變樹》教學反思》。同時讓大家講出自己的想法,互相啟發。有的同學說想畫一棵圣誕樹,有的想畫一棵美麗的蝴蝶樹,有的想畫心中的'房子樹,大家七嘴八舌紛紛舉手發言,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接著我帶領同學們一塊欣賞一些優秀的學生作業,強調畫面的大膽創新,以及黑色背景的襯托等等。畫一棵心中的神數是本課的重點,同學們紛紛拿起畫筆彰顯自己的才能。
不足之處就是留給學生自我介紹作品的時間把握不好,自己急于求成一股腦全說了。
本課利用低年級兒童愛游戲的心理,巧妙地利用臨摹的借鑒功能,在“看著畫”中保留“想著畫”的一些特征,進行非復制性臨摹,為學生開拓一個創造的境地。上課之初,我以《天國的神鳥》這個故事導入,并配樂曲《百鳥朝鳳》,設置情景,讓同學們感知神鳥的美麗。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好像都投入到故事情境中去了。借此機會利用多媒體出示《神鳥》這幅壁毯畫,讓同學們欣賞感受它的造型,它的色彩,它的構圖,進一步感知天國的神鳥。
神鳥如何變樹是本課的趣味中心,我利用多媒體給大家變了一個小小的魔術,大家興趣盎然。同時讓大家講出自己的想法,互相啟發。有的同學說想畫一棵圣誕樹,有的想畫一棵美麗的蝴蝶樹,有的想畫心中的房子樹,大家七嘴八舌紛紛舉手發言,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接著我帶領同學們一塊欣賞一些優秀的學生作業,強調畫面的大膽創新,以及黑色背景的襯托等等。畫一棵心中的神數是本課的重點,同學們紛紛拿起畫筆彰顯自己的才能。
不足之處就是留給學生自我介紹作品的時間把握不好,自己急于求成一股腦全說了。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女、氣、去、大、早、亮”6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從小就要關心別人,為別人著想。
教學重點:認識14個生字,會寫“女、氣、去、大、早、亮”6個生字。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從小就要關心別人,為別人著想。
課前準備:兩幅掛圖、小黑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課題
1.師板書“心愿”,理解“心愿”,說說你有什么心愿?
2.你知道月亮有什么心愿嗎?
出示圖一,說說圖上畫了什么?
出示圖二,這幅圖上又畫了什么?(讓學生充分地說,初步感知課文)
3.師總結:老師有一個發現,兩幅圖上,月亮的表情不一樣,看了這兩個小女孩的家,月亮會怎么想呢?今天我們就學習8.《月亮的心愿》(齊讀)
二、感知性閱讀,學習生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用“=”劃出本課的生字。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識生字。(讀拼音、問同桌、查字表、猜一猜等)
3.檢查生字詞掌握情況
(1)小黑板出示生字詞(帶拼音),自由讀,男女生分讀。
(2)擦拼音,請學生當小老師領讀。
(3)哪些字你以前就認識了?怎么認識的?哪個字你有好辦法記住它?
4.小組合作讀課文,在讀中鞏固生字,注意多音字“得”
三、讀后悟,讀后思
1.指名讀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2.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想問的?
四、再現生字,復習鞏固。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請一名學生帶讀。(或指名讀)
小朋友們,月亮姐姐去了兩個小女孩的家,她們在干什么呢?(自由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月亮姐姐來到了第一個女孩的家。齊讀第1-2自然段。
2.
(1)用“自言自語”說話。
(2)這時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3.月亮姐姐來到了第二個女孩的家,讀第3-8自然段。(同桌讀對話)
(1)用“悄悄地”說話。
(2)月亮看了第二個女孩的家,它的心愿又是什么?
(3)指導朗讀對話。
4.那么最后到底結果怎樣呢?齊讀最后一段,理解“艷陽天”
5.說說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三、再現生字,書寫指導
四、拓展練習:
兩個小女孩走在郊游的路上,心里會想些什么呢?
教學反思:
在課文的開頭,我板書“心愿”,采用提問型的方式,先是問他們“心愿”的意思,再讓他們具體說一說自己的心愿有哪些?這種結合實際的問題會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愿意去思考問題,我覺得這種教學的引導方式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是可以再運用的。之后,我貫穿新課標的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和觀察能力。在觀察之前,我告訴他們我發現了一個秘密,學生忽然就覺得特別的驚奇,他們會忙著問我發現了什么,我就順勢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他們就顯得很積極,很愿意去尋找答案。之后我讓他們自由朗讀課文,并初步認識課文中的生字詞,并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去想一想該如何記住這些字,通過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方式,學生能很快地想出了多種的方式去識記生字,這樣學生對字自然能印象深刻的多,我讓認的最快的學生來當小老師,去教全班的學生,這個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忽然提高了,進一步鞏固了生字詞,之后我讓學生讀一讀自己喜歡的自然段,讓他們暢所欲言,說一說自己想問的問題,這樣一來,學生對于文章便有了初步的認識。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7
學習目標:學習目標:
1、識記本文的生字詞,了解本文的文學常識。
2、理清文章的結構,體會濟南冬天的特點。
3、體會文章表達的精妙。
4、積累本文的佳詞妙句,達到熟能成誦
學習重點與難點
1、結合重點詞句體會濟南冬天的特點。
2、學習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比喻、擬人修辭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導學過程:
一、回顧有關冬天的.詩句
二、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現代著名作家。是語言大師,被譽為 “____________”。著名作品小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戲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話劇《___________》被西方人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 老舍于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
1、脈絡填空(※典型景物的典型特點)
第一部分,(1段)濟南冬天 的天氣特點,具體:無 、無 、無 。
第二部分,(2、3、4段)濟南冬天的山景。
一層;寫陽光照耀下的山景。 特點: 二層:寫雪后的山景。 特點: 三層:寫城外遠山。 特點:
第三部分(5段)寫濟南冬天的水色。特點
2、文章第1自然段運用了什么樣的手法寫出濟南的冬天的特點,簡要說明。
二、【課堂研討】
1.聽錄音。
2.學生自由朗讀,標劃生字詞并掌握。
(1)注音:濟南()鑲()水藻()貯蓄( )發髻()澄清( )著落() 看護( )
(2)釋義:響晴: 秀氣:
貯蓄: 澄清:
空靈:
1.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
2.本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你能用第一段的一個詞語說明它的總體特征嗎?
3.作者運用哪些修辭方法對景物進行描繪,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4.濟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寫了哪三幅山景圖,寫水是從什么角度寫的?
5.全文的結束語和課文標題有怎樣的聯系,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6.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三、細讀課文,探究文意
1、齊聲誦讀第3語段,就如下內容品析研討,請同學們自主完成。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層次劃分是:
(3)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通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動詞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詞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樣化靜為動的呢?
(7)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8)你在對全段的朗讀要求上有什么體會?
9、“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此句中的“臥”字用得極妙,理由是:
四、揣摩優美語句,品析寫景藝術,領悟思想感情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讀,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結合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五、【學習反思】
六、【教師批閱】
時間: 等級或分數:
七、【獎勵記錄】
優勝學習小組: 優勝展示小組(個人): 優勝點評小組(個人):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8
一年來,經過不斷的培訓學習和鉆研摸索,我對靈動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日常教學生活中一邊實踐,一邊改進,也經常與組內教師交流探討,相互學習。我們積極進行小組建設,加強對學生的培訓。每天總會出現這樣那樣不同的情形。預期的內容講不完是常有的事,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如意也是常有的事情。小組交流時那些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明顯占有優勢,而那些不善表達的同學只是被動的聽,甚至在嘈雜的討論聲中一無所獲。在匯報時這些同學幾乎成了擺設。一開始輪到他們組匯報時,這些同學自動放棄機會不參與。后來規定必須全員參與時,他們只是完成讀題,讀指定的段落這些任務。在質疑補充環節中,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知識層次還達不到要求,所以一方面質疑補充的深度不夠,另一方面被質疑方缺乏判斷的能力,不能正確的反駁,甚至別人說錯了,也不能堅守自己的意見,還笑容滿面的對質疑者說:謝謝你,我接受你的意見。在靈動課堂開展的過程中,各式各樣的困惑、矛盾不斷出現,各種的牢騷、抱怨也經常出現,這樣的課堂模式到底適不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生,內心充滿了困惑。每日總在不斷的反思、改進。再反思、再改進,希望有朝一日孩子們能達到靈動課堂的效果。我的內心充滿了期待。
十月的一天,要講的課文是《爬天都峰》。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課前我已經布置了預習。一開課,我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經過昨天的'預習,這篇課文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問題一出,孩子們積極發言。一個孩子說:“我覺得天都峰很高。”剛說到這里,幾個孩子就爭著舉手要告訴大家他是從那句話看出來的。一個孩子說:“我是從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這句話看出來的。”另一個立即要求補充,“老師,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這句也能看出來。”“老師,除了這幾句,我還從真叫人發顫感受到了山高。還有人不服氣,接著說:課文中小姑娘問老爺爺的一句話也能看出來。”當這個孩子提出:請大家把書翻到第十頁,跟我讀這句話:“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峰?”時。其余同學立即表示贊同。聽著孩子們的回答,看著他們身上所透射出來的自信,我的內心有一絲欣慰,這不正是我們的課堂所要的嗎?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9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致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里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致,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著魯迅,觀察更細致,連煙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導學生揣摩抓住外寫畫人物的方法。
(一)在教學上我努力探索“任務驅動”教學法,并堅持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實施。 “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教師或者學生根據教學要求提出“任務”,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學生自己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然后進行具體的操作,教師引導學生邊學邊做完成相應的“任務”。“任務驅動”主要結構是:呈現任務——明確任務——完成任務——任務評價。說實話,我雖然這幾年一直是這么上略讀課文的,但還是在這堂課下課后才聽到吳老師說到“任務驅動”這個詞。回家后,我馬上上網查,才知道這就是“任務驅動”。這兩年我一直比較關注略讀課文的教學,因為兩年前一次異常失敗的`略讀課讓我一直反思至今。在各種信息積累的過程中,我抓住了一句話“能常規的就常規,能不變的就不變”。當聽到這句話時,我感覺眼前的云霧一下就撥開了。教學本身是一件很“單”事,何必搞的那么繁瑣呢?略讀課文前面都有學習提示的,這都是編者精心安排的
(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透課文,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之后,交流寫作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更好地體會魯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當時情況下的特殊行為。
(三)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寫,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重點分析對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使學生從中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品質。 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并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10
《黃山奇石》課文圍繞黃山石的“奇”,分別介紹了“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等景觀。根據本文的特點及訓練的要求,在突出主體性和體現文本資源的可拓展性方面,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認識石“奇”,還要讓學生感悟 石“趣”。因此,我們可以按照“知─說─悟”的主線,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體會、感悟。啟迪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陶治學生的情趣,自主、多元地訓練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探究性準備
1、布置學生收集有關黃山的圖片資料或文字資料。
2、自讀課文及相關內容:
要求借助工具書,把課文讀準確,讀通順,并文圖結合,分別在書中畫出“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等。
二、激趣性導入
借助媒體(圖片、多媒體影音)或以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引導學生觀察課文的特點(圖文結合),提示學習“看圖學文”的方法。
三、體驗性閱讀
1、知“石”:
⑴ 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課外收集的有關黃山石的資料,邊出示邊講解,將自己收集的奇石的種類及成因介紹給大家。
⑵ 出示介紹奇石或介紹黃山其他奇特風光的資料,針對學生的興趣,教師可讓學生在班上進行交流。
⑶ 自主讀課文,歸納一下書中主要介紹了哪幾種“奇石”。圖文結合,邊讀邊悟、邊悟邊讀,對感興趣的內容,不僅要讀熟,而且要求能背誦。在積累中感悟表達的準確性,潛移默化地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
2、說“石”:
⑴ 讀課文,對照插圖,分別說說“仙桃石”“仙人指路”“猴子觀海”“金雞叫天都”等奇石的樣子,引導學生既要說出石“形”,又要說出石“神”。
⑵ 讀課文,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分別說說“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奇石。這幾處奇石,教材僅提及而已,因此,要鼓勵學生大膽想像。
⑶ 對學生課外收集的其他奇石的樣子進行表述,充實觀察、表達的內容,增強學生課外學習的興趣,訓練學生掌握課內外相結合的學習方法。
3、悟“石”:
⑴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分別想像一下:
“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等這些石頭的來歷,可以以神話、童話故事的形式進行表現。比一比,看誰說得形象、生動、情節完整。
⑵ 在廣泛想像的基礎上,選擇一塊奇石,就自己所想像的來歷講給父母聽一聽,然后寫下來。
⑶ 在自讀、自悟及創造性想像的.基礎上,感悟大自然的神韻,陶治學生的情趣。
四、整理性閱讀
整理性閱讀,是指在網絡資源、自讀自悟、廣泛交流的基礎上回歸于文本: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自讀、齊讀、小組讀均可。)
2、通過學習,你有何收獲(知識能力、情感方法、特殊感受等),有何疑問。
五、拓展性練習
本拓展性練習,主要是走出教材,適當增加閱讀量,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其練習的資料既可以是《自讀課本》上的內容,也可以是其他兒童讀物上的有關寫景狀物、有益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想像能力的短文。從來源的渠道上講,既可以是教師收集的,也可以是布置學生自己收集。在拓展的要求上,盡量體現理解的層次性和多元化。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11
教學目標:
1、鞏固本課的生字,積累詞匯。
2、豐富、積累詞匯,培養觀察能力。
3、通過語言環境了解、積累反義詞。
4、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5、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6、培養學生能較清楚地向別人介紹物品的口頭表達能力。
7、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及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鞏固本課的生字,積累詞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學難點:
豐富、積累詞匯,培養觀察能力。培養學生能較清楚地向別人介紹物品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課時:
4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鞏固本單元的生字,積累詞匯。
2、豐富、積累詞匯,培養觀察能力。
3、通過語言環境了解、積累反義詞。
教學重點:
積累詞語
教學過程:
一、給下面的字加一部分,組成本單元的生字,再組成詞語。
(一)讀讀本單元的生字,復習字形、鞏固字音。
(二)讀讀橫線左邊的字。
(三)舉例:光——()
“光”加上一部分,可以組成本單元學過的哪個字?(恍)
學生在橫線上填上“恍”。在括號中組一個詞。
(四)自主完成一題。
(五)集體訂正。
二、讀一讀,背一背,你會有所發現。
(一)讀詞語,不認識的字查查字典,注上拼音。
(二)讀讀第一組詞語,你發現了什么?(表示秋天景象的詞語)
(三)背一背。
(三)口頭填空:
秋()氣()天()云()大()南()
果實()()菊花()()()()紅葉
(四)用以上方法學習第二組。
(五)你還能夠說出一些這樣的詞語嗎?
三、作業:
抄寫詞語,并且背一背。
教學反思: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自主進行學習,探索,在探索中理解詞語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讀句子,在括號里寫出與帶點詞語意思相反的詞。
(一)讀讀句子。
(二)分別說說括號中填寫哪些詞語。
(三)自主完成練習。第二句也可進行擴展獨立找出與句字相反的詞語。
(小-大、墜落-上升等)
(四)讀一讀,大家評議。
二、按一定的順序把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列,在括號里寫上序號。
(一)自己讀讀每句話。想想每句話的意思。
(二)指生按原有順序讀讀每句話,說說句子的主要意思。
說說這幾句話主要講什么事?
(三)按事情的先后順序排排順序,寫上序號。
(四王全安)大家討論句子的排序,說說理由。
教學反思:
給學生方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有自己的方法。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能較清楚地向別人介紹物品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聽的習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難點:
能夠自己組織語言,條理清晰地向別人介紹自己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讀讀《口語交際》的要求及注意事項。
二、活動前準備
(一)學生與家長聯系,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請家長幫助孩子挑選交易的物品,確實是閑置不用的、體積較小的一兩件物品(玩具、書籍等)。
(二)想一想怎樣介紹物品別人才能同意交換(如玩具的外形、特征、用途等,書籍的主要內容)。
(三)練習向家長介紹物品。家長幫助指導。
三、教師示范引導
教師和一名學生進行交易活動,其他學生觀看。
(一)要清楚明白地介紹物品的優點和用途,針對別人與自己有交換的愿望,做重點地說明。
(二)盡量表現出自己對對方物品的需要。
(三)介紹時,要注意舉止的文明禮貌。
四、學生展開交易活動。
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物品交易教師巡視了解學生交易的情況,并及時指導。
(一)選擇不成功的例子進行展示。
學生談一談不成功的原因。
(二)選擇成功的例子進行展示。
學生談一談不成功的原因。
五、學生今天交換物品時的體會。
教學反思:學生在交易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注意文明禮貌,有個別的學生在語言的交流中有一定的困難,交際能力較差。
第四課時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及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展開想象,要有創新意識
教學難點:
學生能夠清楚明白的寫出來。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你喜歡讀童話故事嗎?都看過什么啊?大家特別喜歡看書,讀過這么多的故事。其實你也可以成為一個小作家,今天就讓我們去試著寫一個童話故事。
二、出示大樹圖,老師為大家請來了一位大樹朋友
1、點擊出示大樹圖:仔細看看這是()的大樹啊?
2、出示小鳥圖,快看大樹的好朋友小鳥也飛來了,
認真的看看這是()的小鳥啊?
3、點擊出示;那么這些小鳥和這棵大樹之間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就讓我們一起去想象。
預設:
(1)出示(大樹和小鳥圖):這只小鳥在大樹上會做些什么?在小組里先說一說
(2)生說:(躲風雨):你多會想,由天氣想到了大樹和小鳥之間會發生什么。
(3)(躲避人):你更會想象了,由人想到了大樹與小鳥之間的故事。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們更應該保護動物,愛護植物。
(4)(搭窩):小鳥的生活可真是離不開大樹,再想想還有什么事讓小鳥離不開大樹?
(5)(給樹啄蟲):看來大樹不僅幫助小鳥,小鳥也在關心大樹呢?想一想,小鳥還能怎樣幫助大樹?(傳播種子、糞便為大樹增加營養給大樹帶去歡樂)
4、總結:就是這樣的一幅圖,因為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想象,所以說出了這么多精彩的故事。老師真佩服你們,我要為你鼓掌。
5、一個好故事不僅想象要豐富,內容也要具體吸引人,咱們一起來說個故事啊。看看我們說哪個?
(1)大樹和啄木鳥:(師講述)在大森林有一棵大樹正愁眉苦臉的直嘆氣呢:我的身上長滿了蟲子,他們把我的枝葉都咬壞了,我可怎么辦啊?誰來幫幫我啊?
(2)現在你可就是這只啄木鳥了,你會怎樣想?(點擊出示:想?)怎樣說?(說?)怎樣做的呢?(做?)
(3)大樹和啄木鳥之間會說些什么?同桌互相說
(4)誰來演一演?其他的小鳥認真聽,他們哪兒說得好,你還有什么建議嗎?
(5)師生共同練說,哪棵大樹想和我這只啄木鳥來說說啊?
(6)師:大樹大樹,你怎么了?讓我飛一圈看看,幫你診斷一下吧,敲敲這沒事,再敲敲,原來蟲子都在這里呢,我趕快把蟲子捉出來吧。大樹別急了,你的病很快就會好了。
(7)除了謝謝我你還能說些什么啊?
(8)其他的啄木鳥們,你們說說我這只啄木鳥演得怎么樣啊?是啊我不僅說得好,還把怎樣做也說出來了,你是不是得向我學啊?
三、總結:大家說說,我們怎樣才能編出一個好故事啊?角色是怎么想的?怎么說的?怎樣做的?這樣你的故事就能更加吸引人了。
四、下面就請你做一個小作家,來寫一寫大樹和小鳥的故事吧。你想寫哪個故事?好,就請你把自己想到的寫下來吧。
五、指導修改。
1、示范習作,師生共同修改。
2、一句一句讀、修改。重點修改習作中的詞語和句子。
“字”是否正確。
“詞語”是否恰當。
“句子”是否通順。
“標點”是否正確。
3、學生照樣子修改自己的習作。
4、展示自己的習作。
六、講評
讀一讀你的作文,認真聽他哪寫得好,你有什么建議嗎?
1、(水平稍差的學生):你今天的進步真大,完整地寫下了這個故事,老師祝賀你,相信你的進步會更大。
2、(水平好的學生):你的故事寫得多好啊,不僅讓我們知道了一個有趣的好故事,還讓大家學到了這么多好的詞語,我們要向你學。
3、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看圖寫想象作文,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去想象,而且還編出了精彩的故事,收獲真大。
教學反思:
學生在發揮自己想象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交流,并對學生咋發言給予及時的指導,面對學生的困難給予及時的幫助。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12
每上完一堂課,回顧自己課堂教學上的成敗得失時,總是感慨萬千,在執教完《石榴》一課后,有個最大的感受:教師應該全身心投入到教材中,對教材不能帶上任何主觀色彩。
于漪老師曾經說過“當崇高的使命感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融為一體時,課堂教學的明燈就會高高掛起。”我們對教材一定要剖情入理,如出己之心,這樣才能做到教書育人。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課文令教師很喜歡,而有的課文教師很難動情,這樣就很難使教者步入課文的底里。當上《石榴》一文的時候,我總感覺這篇課文描寫的東西很抽象,很難打動我的.心,不象《北大荒的秋天》那樣,所描寫的景物是我們手能摸到,眼能看到。因此在備課時,我就始終停留在課文的表面,無法深入鉆研課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根本無法做到于漪老師的“明燈高高掛起”。
當教完之后,我再去深入鉆研課文時,我被感動了,感動于作者濃濃的鄉情在石榴身上的集中體現,正是因為作者對家鄉,對石榴有著特殊的感情才能將石榴的枝葉,石榴的花,石榴的果寫得如此生動形象。文章第一句話“我的家鄉在棗莊,那里有馳名中外的石榴園”可以說是文章的文眼,給你打開了文章的情路 。作者將情寄予石榴,一切景語,一切物語皆情語,因此當再次備課時,我是完全被打動了,深入其中不能自拔。
從這次的教學中,我感受到教師沒有挑剔文章的權力,大凡選入教材的課文都是作者情動于中,言溢于表的產物,我們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到課文的情境中深入鉆研課文,這樣才能正確解讀課文。“不進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正是因為我對教材沒有進行深入的理解,所進行的一切都是留于表面的,而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抽去了其中的情意,語文的人文性夫復何求?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13
一直都很欣賞蘇軾。喜歡他那猶如東北大漢敲鐵板的豪邁詞風,更喜歡他豁達超然的初事態度。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似乎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來。
《但愿人長久》這篇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文章情節生動,語言通俗。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愿的情懷。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
課前預習時,我布置學生回去查找蘇軾的有關資料和抄錄《水調歌頭》。 教學時,我首先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開課,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蘇軾,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學生讀課文,而后,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心緒不寧----埋怨-----寬慰,想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后欣賞配樂的《水調歌頭》全詞,指導朗讀。
一節課上下來,我也有一些遺憾:
一、對“心緒不寧”體會還不深。
體會蘇軾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我雖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家是如何過中秋的,談談自己和親人的分別感受,以這些比較來凸顯蘇軾的惆悵和傷感,但是對蘇軾的內心還探尋的不夠。原來教案上有一個環節,讓學生想象,蘇軾會回憶起什么?結果自己在上課時疏忽了,課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礎上,再想象蘇軾會在心里默默地對遠方的弟弟說什么?這樣就把蘇軾那復雜紛亂的內心世界變得可感可知了。
二、對詩句的.吟詠運用還比較粗略。
對于這篇課文來說,要多讓學生反復吟誦詩句,在吟誦中體味情感,積累名句。這一點,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細膩一些,效果會更好。我設想可以聯系生活讓學生想想,再過幾天就是中秋佳節了,你有沒有遠在他鄉的親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美好的祝福送給他(她)嗎?然后再讓學生一個一個反復深情誦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句,把這美好的祝福送給自己遠方的親人。然后我再說:“讓我們把這美好的祝福送給全天下所有離別的人們吧!”把語文和生活聯系起來,我相信,一定會有孩子在中秋節對親人送上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蘇軾所說:這世上哪會有十全十美呢!課堂,是時間的藝術,也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還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過,只要思考,就會更好。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14
《一面》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上課之前我認真讀了教師用書。教師用書中這樣幫我們解讀課文“課文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緊緊扣住一個字──“瘦”。全文共六次寫“瘦”: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從情節發展上,每到一個轉折處,便出現一次對魯迅先生“瘦”的描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激活想象,感悟魯迅置健康于不顧,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
上課前,我讓孩子們討論:這篇課文學些什么?孩子們認為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個什么樣的人是學習課文的重點。教學中,我決定尊重孩子們。就從這兩個方面去展開教學,并不從外貌描寫的句子去展開教學。
魯迅先生是個什么樣的人是課文的教學重點,孩子們交流的時候并不踴躍,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們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得太少,對魯迅先生也了解得太少。雖然在前兩課學習了相關的內容,但是并沒有對孩子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和深刻的.認識。學習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學生實在是無法領悟文字里所蘊涵的那種凝重的感情。
因為是閱讀課文,我在教學中也沒有過多的追究孩子們,也沒有給他們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沒有把教師用書上的內容灌輸給孩子們。文字的理解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能領悟的東西,不能強求孩子們也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理解的。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15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致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里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致,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著魯迅,觀察更細致,連煙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導學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在這堂課中,我認為有幾個方面是做的比較到位的:
(一)在教學上我努力切合自主教育的課堂要求,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和小組探討合作展示交流相結合,最后進行總結提升,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
(二)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之后,交流寫作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更好地體會魯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當時情況下的特殊行為。
(三)找出文中的多次外貌描寫,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重點分析對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使學生從中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品質。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并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本次教學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本文詞語的感情色彩強烈,課文已對關鍵詞語作了一些批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他微笑,默認地點了點頭,好像我心里想著要說的,他已經統統知道了一樣。”“微笑”,表現出魯迅的慈愛與安詳;“點頭”,表現出魯迅的信賴和放心;“知道”,表現魯迅的理解和關切。這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感受到魯迅關心和愛護青年的品質。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可結合時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魯迅離我們的學生有點遙遠,學生的理解一直處于表面層次,還不夠
深入。特別是對外貌描寫的學習上,比較“干”,缺乏“圓潤”。
(四)在一些問題的設計上,沒有進行一些學習方法的回顧,過于主觀的設定了方法,限定了學生的思維。如任務一“小貼士”的設計和對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的提示。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05-16
中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語文的課后反思11-26
語文教學課后反思02-14
語文課后教學反思03-01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02-24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05-16
[經典]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05-16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優選)05-16
[經典]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05-16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