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1
1.《白鷺》教學反思:
1、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學習興趣的培養
教學設計中舒緩優美的輕音樂,意蘊無窮的白鷺外形及生活的畫面展示,為本堂課的學習創設了一個極富詩情畫意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和諧悅耳的音樂聲中,直觀地欣賞白鷺的生活畫面,感受白鷺無窮的韻味,激發學生對鳥類、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以讀為主,以讀為本,重視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訓練
引導學生個別入情朗讀,集體入境誦讀,努力達到詩意化的最高讀書境界。在讀中積淀課文詩一般的文學語言,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3、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2.《落花生》教學反思:
1.課前設置預習方案,讓學生搜集有關花生的生長特點及有關花生常識的資料,了解花生的特點,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讀書,談讀書感受,充分喚起學生的情感投入,以激發興趣,讓學生保持注意力,以達到理解文本、感悟道理的目的。
3.《桂花雨》教學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后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上課時,我們要把教學重點放在:
1.談話營造閱讀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在具體教學中,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2.享受搖花樂,體悟母親的思鄉情懷。借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有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
4.《珍珠鳥》教學反思
1.通過查找課文相關語句,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理解、體會珍珠鳥的可愛及作者的情感;
2.通過感受作者對珍珠鳥的關愛和寬容,進一步理解“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話的內涵,使學生懂得不論是人與動物,人與自然,還是人與人之間,必須互相信賴、理解、寬容,才能和睦相處,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口語交際:制定班級公約》教學反思:
在班會課中,有一些同學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及想法。大部分同學能清楚地表達自己觀點,養成尊重他人發言的好習慣,積極參與制定班級公約。但有一些同學不敢大膽班級管理、班集體建設及促進學生發展是一項長期任務。班級公約本身需要根據班級實際動態調整,需要班主任與學生、家長、任課教師持續互動和努力。這對班主任的民主意識、溝通能力、需求識別能力、管理能力等都是一種挑戰。
《語文園地一》教學反思
1.學生通過學習如何通過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掌握修辭手法:對比,更全面地理解本單元課文在表達方面的技巧,在今后的寫作中也能夠適當運用;
2.以語言運用為中心,引導學生朗讀理解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進一步感悟友情、友愛的真摯溫馨。
5.《搭石》教學反思:
本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整個教學過程,在學生充分感知的情況下,注重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采用“邊讀邊想象,從作者生動的描寫中想象畫面”,即“變話為畫”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從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和“讓”搭石的一幅幅畫面中,體會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鄉親們純樸、美好的情感,體會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帶來的溫暖和快樂,并使學生初步了解結合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特點的方法。
6.《將相和》教學反思:
《將相和》是一篇敘事性課文。這篇課文的三個小故事中,表現藺相如性格特點的詞句是教學重點,教學中抓住這些詞句,就能讓學生體會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國事為重的品質,同時感性認識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在教學時,我提出的問題是:藺相如和廉頗為什么不和?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層層展開學習。他們從故事的發展中知道這兩員大將之所以不和的最終原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那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頗的頭上呢?學生通過閱讀很快會找到結果:是因為藺相如聰明機智,以國家利益為重,幫楚王解了圍。
長文短教的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摸索實踐,最終用最短的時間上好較長的課文,既完成教學任務,又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
7.《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教學反思:
首先,教學中借助多媒體課件將各種事物變成栩栩如生的立體畫面,既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調動了他們情感的參與,直觀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透徹,體驗也更深刻。
其次,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享有充分地閱讀自主權和選擇權,經歷一個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習得的過程。
習作《“漫畫”老師》教學反思
1. 學生在寫作文之前,必須對想寫的老師有一定的了解,所以,這篇習作要求學生第一步必須先留心觀察所選對象,找出最突出的特點;
2.學生在選擇事例時,必須注意,事例要典型,要能凸顯人物的形象特點,讓人一眼便能看出所寫的對象是誰。
《語文園地二》教學反思:
1、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懂得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要在實際閱讀中做到眼睛看得快,腦子想得快,需要持之以恒地訓練。
2、以句子訓練為中心,引導學生概括句子意思,反之將成語用具體的情景描寫表現出來,強化學生的句子訓練,并能在以后的寫作中加以運用,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理解、背誦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做到珍惜時間。
《習作:縮寫故事》教學反思
1.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理解“摘錄和刪減”、“改寫和概括”的內涵,學會判斷哪些內容必須保留,哪些內容可以刪去;
2.在懂得判斷的基礎上,學會在不改變原文意思的情況下概括文章內容,必須注意的是,改寫完的文章應做到銜接自然、語言通順。
8.《冀中的地道戰》教學反思
《冀中的地道戰》是一篇傳統課文,它要求我們教學時讓學生了解冀中地道戰的產生、作用和地道的結構特點,體會我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頑強斗志、無窮智慧。但抗日戰爭畢竟離我們比較遙遠,單憑課本中的文字,學生的想象會受到一定阻礙。因而教學過程中應出示大量圖片、視頻,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9.《獵人海力布》教學反思
《獵人海力布》這則故事,雖然語言通俗易懂,但是故事比較長,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整地復述,對于學習能力不是最強的班級來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按“得寶石” “變石頭”兩部分內容分步落實,降低難度。學生先以小板塊復述內容,最后把板塊的內容連起來復述,讓更多的學生嘗到跳一跳摘到果實的喜悅。
10.《牛郎織女(一)》教學反思
以較符合課文情境的過渡語創設情境,以優美的音樂渲染情境,以與課文相關的古詩詞、唱詞等豐富課文內涵,更好地展現了文本的內涵與人物的情感。因而學生學習投入,學習較有效。
11.《牛郎織女(二)》教學反思
感悟課文內容,突出重點段落。理清牛郎與老牛、牛郎與織女、織女與王母娘娘的關系,在品讀相關語句的過程中理解人物形象,這樣能讓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記憶更加深刻。
12.《古詩三首》教學反思
通過這一次的教學,我進一步了解了自己,雖然已經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并努力把它們應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但是學無止境,我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做到游刃有余。在教學過程中我遵循以閱讀記誦為主和整體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則。在具體方法上包括:以學生的自主誦讀為主,淡化教師的講解;重視學生對作品的誦讀;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使課內誦讀與課外誦讀相結合;對教材進行適度拓展;把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力和語言感覺力與本課結合了起來;從作品意象入手體驗作品的情感意蘊;創設情境,運用感性化的教學手段,如:PPT演示、圖片、聲音,范讀、讀一讀等方式,進行渲染意境。
13.《少年中國說》教學反思
如何讓當代少年感受到那種悸動人心的力量,是學習《少年中國說》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讓學生重溫1840年后中國那段屈辱的歷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國之路的過程是很有必要的。而在品讀中慢慢地領悟文字間所流淌的愛國之情比教師死板灌輸給學生要好很多,而且很全面地體會到了朗讀給理解文章所帶來的益處。
朗讀后背誦也成易事,理解情感更成易事,所謂“品讀易達情”在這一課得到很好的驗證。《少年中國說》中對中國少年的期許,對美好祖國前程的展望都給當代少年以很大影響。學生跨越了時代的障礙、歷史的障礙、語言文字的障礙,直接抓住了文章的精髓,也順利地完成了學習目標。
14.《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對課文中的字詞教學要抓重點難點。對于五年級的孩子,課文中的生字詞不必面面俱到,每個都講到。而是對于學生自己不能解決的字音、字和詞語講解即可。
教學的重點是介紹“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2至4自然段)。在設計這部分的講讀內容時,我抓住課文中的三個評價圓明園的句子“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來講。讓學生依序朗讀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在讀中思考、想象。
15.《小島》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課文比較生動,故事情節變化起伏,人物語言、神態描寫到位,使得課堂教學更容易入手。通過對故事情節的講解,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16.《太陽》教學反思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充分地朗讀才能真切地感受內容、訓練語感,很多能力和素養都是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的。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學生會在讀中獲得知識,豐富自己的積累,因此自讀、匯報讀等是重要的學習方式。交流是學生個性化的一種表現,學生能充分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個人感受,這有利于激起學生的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這篇課文是為了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中增長自然知識,學習用聯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激發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同時也接觸說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學習閱讀說明文。
17.《松鼠》教學反思
《松鼠》是一篇描寫動物的課文,語言生動,內容淺顯易懂,介紹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習性,表達了對動物的喜愛之情。因而在上課前,我采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軌道上來。再有感情地齊讀課文,讓學生能夠從整體入手,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在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了文章是從外形、生活習性這兩方面給我們介紹松鼠的,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18.《慈母情深》教學反思
《慈母情深》這篇課文中的每一個字都是用深深的情寫出的。作者用飽蘸感情的筆觸刻畫出一位用含辛茹苦掙來的錢給兒子買書看的母親的形象,表現了母愛的深沉、無私和寬廣。這樣文章的教學只需要創設條件讓學生去讀,讓學生去感受、去傾聽文中人物內心的聲音,去與文中人物對話。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把閱讀、感悟、表達感受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閱讀。當然,教師應在學生閱讀前提出要求,即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去體會,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記下來,與同學交流等等。學生朗讀、討論、交流的過程就是表達感受、互相啟發、豐富課堂、豐富課文、豐富自己內心世界的過程。總之,在這課書的教學中,教師應將引導閱讀、誘發感悟和指導練習這三項閱讀教學策略結合起來,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強調以讀為主,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19.《父愛之舟》教學反思
指導學生把單調的知識傳授轉變成“故事講述式”和“情景模擬測驗”,在有趣的、充滿文學氛圍的場景中,完成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貫徹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目的是讓學生自主選擇基礎知識的學習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真正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0.《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教學反思
學會用教材。教材只是教學的一個憑借,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得到其中所蘊含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以及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熏陶。因此教師就應該認真鉆研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21.《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要扎實聽說讀寫的訓練,學生書寫習慣的養成、書寫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內化都離不開寫。學生或寫古詩,或將自己從這首詩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景象動筆寫下來,這樣學生的能力又會有一個新的提升。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詩作,詩題意為夜晚停船于楓橋,全詩寫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楓橋時所領略到的一種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思鄉愁緒。學習這首詩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
朗讀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聽老師范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語言材料,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文本。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師的范讀中激發情感,在朗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
22.《四季之美》教學反思
課文內容相對理解比較容易,讓學生根據課文,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也創作自己喜歡的季節的文章。讓學生把想象說出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提高孩子們的想象力。
23.《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這么美的文章,“讀”就是破文的途徑,巴金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學時,我注重了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自己所知,訴自己所悟。《鳥的天堂》一文內容寫得非常美,語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情也美。然而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來自于生態環境的美!為讓這美的生態圖深深地根植于學生的內心深處,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主動地進行探究就成為關鍵。
24.《月跡》教學反思
本節課基本實現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1.學生的預習工作做得很充分,因此在大容量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能較快的接受。通過預習,學生對課文的把握不再是一般的了解情節和表面內容,而是去挖掘、去比較、去感悟更深層次的含義。
2.特別是學生的閱讀筆記,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賞析能力,而且能引導學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的難點疑點。
3.學生課后思考的問題也是一種對課文理解的延伸、拓展,甚至變成學生理性認識的探究。
25.《古人談讀書》教學反思
要想正確理解古文的意思,必須先弄懂字詞的大意。要將語言文字訓練放在首位,不能忽略學生的品詞析句訓練,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朗讀指導。
26.《憶讀書》教學反思:
憶讀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書”中的一篇主題課文,作者冰心。
這篇課文的重點在于通過冰心講述她少年時讀書的經歷以及自己讀書的心得,來讓學生明白“讀好書,多讀書,讀書好”這一道理。
本文有兩大難點會影響到重點的突破, 本文內容豐富,涉及到了許多中華古典名著學生理解能力以及閱歷有限不能充分明白文字中所含有的意思。
寫作手法采用夾敘夾議的手法,前半部分按時間順序回憶自己讀書的經歷,以敘述為主,同時夾有少量的議論。在剩下的大部分內容中主要是說讀書的好處,重點在于議論,但同時為了支持觀點夾雜一些議論。這種夾敘夾議的形式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接觸較少,更別說一篇文章兩個側重點不同。
鑒于課時的限制,以及長文短教的思想,我把本課劃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字詞弄清楚,明白文章中所提出的著作背景及寫作特點。第二課時,結合課文內容來對本文有一個總的理解。讓學生了解到本文采用的寫作手法是夾敘夾議,第一部分以敘為主,第二部分,以議為主,在此順便說下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是因為如果把兩個難點,一個一個去突破的話,對于學生來說有困難,在上的過程中,既要讓學生明白文本的內容,又要讓學生明白寫作手法,這樣害怕效果不好,還不如直接告訴寫作手法,讓學生心里有底,這樣對于文本的理解就更透徹了。
主要兩個字“憶”“議”“憶”——讀書的經歷。“議”——讀書的好處。由于有前面的鋪墊,這節課就主要由學生說,說到哪里引導主題上來就行,這樣這篇文章就上的調理比較清晰了。
這節課上完后,學生感覺不錯,學生感覺還不錯,我也感覺比較愉悅,因為把一些知識給了學生傳授后,學生能夠加上自己的理解,生成新的知識。所以在課堂上產生了許多新的想法。比如:在學習第10自然段,講到冰心十三歲讀《紅樓夢》時不喜歡讀,到后來人到中年了才讀懂了。黃璐同學說:“這可能是因為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對人生有新的認識,才能真正理解到作者的辛酸。”這時有個學生就說“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27.《我的“長生果”》教學反思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他們的課堂上,熱烈討論,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只有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時,他們才會主動地學習,自覺地學習,才不甘落后。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學習就成了他們的需要,成了他們體驗成功的活動,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2
《一次成功的實驗》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小學生做“逃生”游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成功。教育家的實驗目的其實是對學生品行的考查,三個小學生尤其是小女孩,經受住了考驗。從她與教育家質樸的對話中,讓我們感受到她那臨危不亂,處事果斷,先人后己高尚品質。
課文內容乍看簡單易懂,但細細咀嚼,卻覺得很難達落實課文的重點難點。“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是文中的女孩兒不假思索說出的話,其實也是她內心世界真實的想法,如果她當時有絲毫的猶豫,那么實驗的結果便是失敗。這是多么高的境界,我想這也是常人無法企及的。物欲橫流的現實社會中,看到很多這樣的鏡頭:公交車從遠方駛來,迫不及待的人們已經蜂擁著向前,甚至可以不顧被輾在車輪下的危險;擁擠的商場里,不知在賣什么緊俏商品,長長的隊伍里,總有人不自覺地插隊,面對旁人的指責面不改色……為了一點蠅頭小利都可以如此犧牲自尊,更何況是面臨生命的威脅?鉆研教材時,我很迷茫,知道自己蒼白的說教根本無力改變這樣的現實,不知自己上這篇課文應該定位在哪里?反復思考,我覺得孩子們畢竟還是很純真的,現實社會的陰暗面,還不至于植入他們的內心深處,更何況相信很多有遠見卓識的.人士,都希望改變這樣的現狀的,選編這篇課文入教材便是一個證明。當然現實社會中,陽光的一面還是有的,前不久剛看到一則報導,杭州某公交車站秩序井然,無論是誰都能自覺地排隊乘車,尊老愛幼,蔚然成風,原因是一直以來有一位品德高尚的市民,常來累月地到這里維護義務維持秩序,久而久之,人們便養成了習慣。看來陽光下雖然有陰影的存在,但只要能用心驅趕,還是能縮小這陰影的范圍的。于是我打算結合文中的實驗,也進行一次與三年級學生探討人生價值的實驗。
學習課文時,我先以小羊過河的故事導入,這樣既切入了“謙讓”這一主題,也從反面舉了一個例子,為學生明白只有謙讓才能讓實驗成功埋下了伏筆。結合實驗,我讓學生先了解課文中的實驗是一個怎樣的實驗,然后分析實驗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這些問題都很簡單,大家很快便在文中找到了答案。我讓學生著重抓住小女孩說的第一句話和“不假思索”一詞,體會女孩內心的想法,感受她沉著冷靜、處事果斷,先人后已的高尚品質。女孩的舉動感動了教育家,也感動了學生。然后這畢竟是實驗,接著,我通過一個小組內分角色朗讀這一合作學習的實踐來測試學生有沒有真正把課堂上學到的“謙讓”付諸到實際行動中,使學習身體力行。
在學習中,我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讀書前要求明確,讓學生習得邊讀書邊批注和聯系上下文等學習方法,讓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不足之處:
1.對“如實”一詞,學生應該是很容易理解的,課堂上所用的時間太多。如果將此環節濃縮一下,把時間讓出來,讓學生能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朗讀,應該更有效。
2.課堂的教學語言還可以更簡潔和精致一些。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也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敲,因為好的教學語言對學生就是一種運用語言的示范,好的評價語言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學生對文本的個性解讀。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3
教學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女、氣、去、大、早、亮”6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從小就要關心別人,為別人著想。
教學重點:認識14個生字,會寫“女、氣、去、大、早、亮”6個生字。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從小就要關心別人,為別人著想。
課前準備:兩幅掛圖、小黑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課題
1.師板書“心愿”,理解“心愿”,說說你有什么心愿?
2.你知道月亮有什么心愿嗎?
出示圖一,說說圖上畫了什么?
出示圖二,這幅圖上又畫了什么?(讓學生充分地說,初步感知課文)
3.師總結:老師有一個發現,兩幅圖上,月亮的表情不一樣,看了這兩個小女孩的家,月亮會怎么想呢?今天我們就學習8.《月亮的心愿》(齊讀)
二、感知性閱讀,學習生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用“=”劃出本課的生字。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識生字。(讀拼音、問同桌、查字表、猜一猜等)
3.檢查生字詞掌握情況
(1)小黑板出示生字詞(帶拼音),自由讀,男女生分讀。
(2)擦拼音,請學生當小老師領讀。
(3)哪些字你以前就認識了?怎么認識的?哪個字你有好辦法記住它?
4.小組合作讀課文,在讀中鞏固生字,注意多音字“得”
三、讀后悟,讀后思
1.指名讀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2.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想問的?
四、再現生字,復習鞏固。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請一名學生帶讀。(或指名讀)
小朋友們,月亮姐姐去了兩個小女孩的家,她們在干什么呢?(自由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月亮姐姐來到了第一個女孩的家。齊讀第1-2自然段。
2.
(1)用“自言自語”說話。
(2)這時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3.月亮姐姐來到了第二個女孩的家,讀第3-8自然段。(同桌讀對話)
(1)用“悄悄地”說話。
(2)月亮看了第二個女孩的家,它的心愿又是什么?
(3)指導朗讀對話。
4.那么最后到底結果怎樣呢?齊讀最后一段,理解“艷陽天”
5.說說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三、再現生字,書寫指導
四、拓展練習:
兩個小女孩走在郊游的路上,心里會想些什么呢?
教學反思:
在課文的開頭,我板書“心愿”,采用提問型的方式,先是問他們“心愿”的意思,再讓他們具體說一說自己的心愿有哪些?這種結合實際的問題會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愿意去思考問題,我覺得這種教學的引導方式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是可以再運用的。之后,我貫穿新課標的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和觀察能力。在觀察之前,我告訴他們我發現了一個秘密,學生忽然就覺得特別的驚奇,他們會忙著問我發現了什么,我就順勢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他們就顯得很積極,很愿意去尋找答案。之后我讓他們自由朗讀課文,并初步認識課文中的生字詞,并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去想一想該如何記住這些字,通過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方式,學生能很快地想出了多種的'方式去識記生字,這樣學生對字自然能印象深刻的多,我讓認的最快的學生來當小老師,去教全班的學生,這個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忽然提高了,進一步鞏固了生字詞,之后我讓學生讀一讀自己喜歡的自然段,讓他們暢所欲言,說一說自己想問的問題,這樣一來,學生對于文章便有了初步的認識。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4
小學階段是學生處于啟蒙教育階段,也是學生開始接受學習系統的科學知識的主要性階段。在小學中語文教學主要是識字教學,然而小學階段中識字是為了小學生閱讀做起點和基點的,并且識字教學階段也是全部語文能力的根基。然而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等諸因素的存在,小學語文教學,應體現“以教為主”的原則,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引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知識,并通過反復訓練使學生達到獲取知識能力和培養能力的目的。在小學中年級中尤其應該注意對學生方法的引導,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逐步提高學生的獨立性。
一、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我一直覺得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夠好,通過自己的不斷反思發現,好的學習方法是引導學生入門的向導。一些學生每天勤苦讀書而收效卻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學習的方法不得當。著名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就非常重視對方法作用的引導,他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教師就應該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語文的方法,讓學生知道該什么、怎么去學。學習語文的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無論何種方法的學習都應該努力做到眼看(眼到)、腦思(心到)、手寫(手到)。譬如“比較法”和“重點突破法”。
比較是思維過程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通過作比較,可以區別對象之間的相同點和相不同點,本質特征和非本質特征,以達到正確的認識事物的目的。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去作比較。如多音字進行分析字義比較法。了解其正確讀音和字義。比較體會句子怎樣用詞準確、生動形象。
學習重點的突破法。對課文里存在的含義深奧且不易理解的詞句,常常會使學生記憶卡殼。這就要讓教師采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導學生熟讀精思,花些時間和力氣去弄懂,并反復體會不理解的詞句促進記憶。如《爬山虎》等一些課文要背誦的美文佳句往往需要這種方法。對學生理解和背誦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抓好手中的教材去學習
在教學課后中我不斷去研究教材、發現教材并在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二、輔以基本知識。”中明白要想真正讓學生學好教材就必須從教材抓起。
在班里為數不少的學生都對學習語文學習缺乏信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先的語文的“基本功”太差,所學的知識猶如過眼煙云。針對這樣一中情況來說,要想讓學生系統地學生就必須抓好、掌握基礎知識。如何抓好并掌握基礎知識呢?1.拼音文字過關,積累大量詞匯;
2.詞句理解過關,準確表情達意;3. 朗讀背誦過關,發展記憶能力;4.基本寫作過關,掌握寫作要領。
只有這樣對所學的基本知識抓牢并過關,學生才能“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才能長久地保持學習的動力和信心。如發現“學困生”完成得較好時,一定要及時給予鼓勵,以此來達到增強其自信心效果,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3、堅持以閱讀為本
我發現要想學好學問也要多抓學生的閱讀,尤其是課文中的閱讀尤為重要,那如何抓住閱讀內容就需要以教材為主要:
1、重“句段”貫“全文”。根據單元的知識要點,確立自己的教學目標。在分析課文時,要把精力放在體現知識要點的'幾個段落學習的基礎上。整體去感受課文內容,針對課文中的語言去品味及感悟。如第一單元的教學,知識點確定為“感受自然之美”,講授時就圍繞自然之美來寫的,分析其寫法,就是引導學生可以推薦一個自己認為好的地方給大家,能說明自己的理由感受到大自然之美。
2、重“講讀”促“自讀”。對于不同類型課文的學習,多采用以講讀促自讀的教法。在學生熟讀的情況下對課文進行講讀,而講讀的課文則從課文各個方面對重點段落進行剖析,讓學生學會方法且能把講讀中的知識遷移到自讀課文當中來、這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訓練課,對所學“知識點”的鞏固,也是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
四、加強學習強化基礎訓練
課后反思中我得到一定啟示就是不僅抓好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習還要對學生基礎訓練也是很重要的要想抓住學生練習首先要“從訓練學生學習一定方法突破”的原則,強化了練習。教材課文后的習題為基礎練習題;其次一個單元冊后的多項練習、綜合閱讀練習也要強化訓練。這樣有效的訓練及相互聯系又可以讓學生起到螺旋上升的效果。其中每篇課文中的課文后題可作為一項作業,根據不同類型課文對學生進行強化練習。其中講讀例文的練習以記憶性練習為主;鞏固例文的練習以理解性、鞏固性練習為主;自學例文的練習以運用性練習為主,滲透創造性練習內容。
通過自己不斷總結與反思我相信這對學生系統的指導學生能很快并有效的掌握牢固語文知識并能幫助學生有效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5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事。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寫楚王只好認輸。
在教學這節課之后,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由于本篇課文故事性強,讀來使人很受感染,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
為了使本節課發揮最大效益,課前我鼓勵學生練習排課本劇,把枯燥的說教與乏味的朗讀轉化為生活場景,這樣我想更易于被學生所理解、所接納。加之表演又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動作。在今天的課堂上,我選取有利時機鼓勵學生展示自己,同學們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過程中,同學們能開動腦筋,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這是我始料未及的。當時我真感覺自己是課堂上最幸福的人,同時我又有一個念頭從腦海中閃過:讓課本劇成為了語文教學的延伸。
同時,課本劇的展示,會很自然地幫助學生接受課文中所蘊含的教育意義。從而達到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再者,這對于表演的學生來說,既是對文本深度理解和接受的過程,又是他們思維發展、交際能力提升的過程,更是他們感受語言魅力的過程。而對于觀看的學生來說,他們雖然不敢直接參與表演,但在觀看時他們肯定也會受到感染,產生一些新的思考:“這個環節如果讓我來演,我會……”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一個讓文本意蘊躍進的過程。以上這些,在本節課中我和學生一起成長,做到了,所以我很欣慰!
二、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學生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著不少的不足:
第一、引導學生讀書不夠,沒有通過讀書,感受晏子的智慧。只有當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才能真正感受晏子語言的妙處。
第二、在同學們表演課本劇的過程當中,對學生的點評不夠。
第三、由于時間緊,學生們小組活動的時間太少,沒有讓學生們放開手腳,如果讓每個學生先在小組內展示一下,再評選出優秀向全班展示匯報,這樣會更體現出教學中的民主,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注意這點。
第四,由于課堂時控觀念不強(這是自己以往教學中的“老病”),因而對于課文中的一些寫作方法,如首尾呼應,晏子語言的嚴密推理等;寫作順序,如事情發展的順序寫指導不夠,這是最遺憾的地方。
總之,反思這節課,今后我應該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1、不斷學習,積累、總結經驗,讓自己的課堂更豐滿;
2、優化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力求做到:讓學生一課一得;
3、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形成語感,積累語言,并將積累的語言運用到習作中。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6
自己初讀課文《草蟲的村落》就覺得有趣,草叢是村落,甲蟲是村民,還有游俠,遠方親戚,音樂家,工程師……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有意思的故事啊。我想這篇文章學生也一定會喜歡。果然,大概學生天生對小蟲感興趣,閱讀課文的時候,學生充滿了熱情,也追隨著作者的目光進行一次奇異的游歷,從中感受草蟲的生活以及作者豐富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
一、抓住關鍵詞,享受樂趣
在解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有的學生抓住“又”字說作者肯定經常這樣來觀察草蟲;有的學生抓住“躺”說作者看似悠閑,其實在動腦筋;有的說在靜謐中觀察作者也不害怕,反而很愜意。于是我讓學生想象作者可能怎樣地躺著,姿勢會有哪些。學生就展開了想象,有的說躺成一個“大”字;有的說手托著頭,翹著二郎腿;有的說嘴里叼著一根狗尾巴草;有的說趴在地上,托著下巴,翹著小腿……在學生的說中,發現他們真的仿佛就是作者,仿佛也就在草叢中,看喜歡的小草蟲。
二、抓住標點,展開想象
文章末尾,作者寫到:“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于是問學生,作者在這村落里還可能看到哪些村民呢?他們有什么職業,都在干什么呢?可以仿照課文的`寫法,像作者一樣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一寫你可能看到的一種或兩種小蟲。
由于前面感悟的到位,學生興趣也比較濃厚,他們紛紛拿出筆和紙開始寫,后來的小練筆都還不錯。
這課堂小練筆,在學生感悟文字,體悟寫法的基礎上進行,對學生沒有一點負擔,反而是輕松上陣,一蹴而就。
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加上自己練筆,知道了動物、小蟲也有家庭,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也有愛人,也有可愛的一面,也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從而增強了閱讀的興趣,感受到語言的美麗,對學習文章的表達也更感興趣。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7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
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嘗試讓學生走進深深的父愛,學會感恩身邊給予我們關愛的人人。
(一)抓住背影、朗讀圈劃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所以,我通過反復朗讀、圈劃,欣賞歌曲,引導學生體會了父親無微不至的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課外拓展、體會寫法
“細微之處見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細節,多次展開描寫”,這是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并用它來組織材料呢?然后小結:抓住細節描寫能達到藝術視角的創新,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并且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愛。隨后,我發了一片課外閱讀《父親的巴掌》,此文與《背影》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抓住“父親巴掌”這一細節來體現父親對我的愛。在課堂中,我緊緊抓住細節描寫這一主線,貫串整個教學,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內學習、課外拓展,學習的容量增加了,所學的知識也及時得到了鞏固。
(三)連接生活、暢談心聲
不同的父親,愛的方式各有不同。最后一環節,我讓學生暢談心聲,說說在自己的經歷中,父親的哪些細節令人難忘。通過小組討論,推選1-2人上臺演講,全班交流,預期使全課達到高潮。但可惜,下課的鈴聲已響起,只能把這一精彩的環節放在第二節課,繼續討論。
最后,我告訴大家: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一桌準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床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都凝聚著親人對我們的期望和關懷。正像父親的背影一樣,永遠感動著我們。請大家回到家里,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父母、親人表示你對他們理解,對他們給予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條,為他們倒一杯水,向他們道一聲辛苦……學會理解,學會感恩,是現在的學生所缺乏的。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同時也要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我認為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此。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8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陶罐和鐵罐》課后教學反思教后感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趙小利
在《陶罐和鐵罐》一課中,我針對“抓提示語指導學生讀出對話的語氣”這一研究主題,采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
1、利用插圖理解“傲慢”一詞的意思,與“謙虛”做對比。課上學生理解比較到位,但讀的火候不夠,下次我想改進為觀察后模仿鐵罐的表情,幫學生打開局面,烘托氣氛,免得學生放不開,不好意思帶著語氣讀。
2、通過工具書理解詞義,我把字典中對“輕蔑”的解釋原樣呈現給學生,此處理解比較到位,學生能讀出瞧不起的感覺。
3、替換詞語感受“惱怒”中暗含的蠻不講理,表現出鐵罐一心用自己的長處和陶罐的短處相比。在一些老師的教案設計中,我發現這個環節他們會出現重復,“先問惱怒什么意思,讓學生換個詞,后來又問為什么惱怒用的好”,浪費了時間。并且,此處幾經引導學生都沒有把鐵罐的惱羞成怒讀出來,于是我講解“惱羞成怒”一詞,并板書“羞”,點出鐵罐的無理取鬧,接著范讀這句話。因為我知道有幾個孩子能讀好,可“住嘴”一讀出語氣,他們就怕別人笑,果然在我先讀后,就有學生恰到好處的模仿我讀出了鐵罐不講理,惱怒的樣子。于是我馬上表揚他,和大家一起為他鼓掌,局面一下子打開了,學生都放開了自己的拘束。
4、引導學生關注提示語。到第四組對話,部分學生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尋找提示語了,但這一組恰恰沒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語的填空,并引導學生關注語言本身的內容和標點符號。學生以前積累過一些描寫生氣的.詞語,并淺層了解它們的意思,如:怒氣沖沖、怒發沖冠、氣急敗壞等,這時,他們遷移了以往積累的詞語,并最終選擇了“氣急敗壞”這個比較恰當的詞。
通過四組對話的朗讀指導,此時學生已經關注到了提示語的作用,我就出示了填空,再次幫學生印證他們的想法。后來便水道渠成地由學生自己總結出了抓提示語中神態描寫的方法。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9
《一面》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上課之前我認真讀了教師用書。教師用書中這樣幫我們解讀課文“課文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緊緊扣住一個字──“瘦”。全文共六次寫“瘦”: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從情節發展上,每到一個轉折處,便出現一次對魯迅先生“瘦”的描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激活想象,感悟魯迅置健康于不顧,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
上課前,我讓孩子們討論:這篇課文學些什么?孩子們認為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個什么樣的人是學習課文的重點。教學中,我決定尊重孩子們。就從這兩個方面去展開教學,并不從外貌描寫的句子去展開教學。
魯迅先生是個什么樣的人是課文的教學重點,孩子們交流的時候并不踴躍,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們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得太少,對魯迅先生也了解得太少。雖然在前兩課學習了相關的內容,但是并沒有對孩子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和深刻的認識。學習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學生實在是無法領悟文字里所蘊涵的那種凝重的感情。
因為是閱讀課文,我在教學中也沒有過多的追究孩子們,也沒有給他們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沒有把教師用書上的內容灌輸給孩子們。文字的理解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能領悟的東西,不能強求孩子們也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理解的。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10
學習目標:學習目標:
1、識記本文的生字詞,了解本文的文學常識。
2、理清文章的結構,體會濟南冬天的特點。
3、體會文章表達的精妙。
4、積累本文的佳詞妙句,達到熟能成誦
學習重點與難點
1、結合重點詞句體會濟南冬天的特點。
2、學習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比喻、擬人修辭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導學過程:
一、回顧有關冬天的詩句
二、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現代著名作家。是語言大師,被譽為 “____________”。著名作品小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戲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話劇《___________》被西方人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 老舍于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
1、脈絡填空(※典型景物的典型特點)
第一部分,(1段)濟南冬天 的天氣特點,具體:無 、無 、無 。
第二部分,(2、3、4段)濟南冬天的山景。
一層;寫陽光照耀下的山景。 特點: 二層:寫雪后的山景。 特點: 三層:寫城外遠山。 特點:
第三部分(5段)寫濟南冬天的水色。特點
2、文章第1自然段運用了什么樣的手法寫出濟南的冬天的特點,簡要說明。
二、【課堂研討】
1.聽錄音。
2.學生自由朗讀,標劃生字詞并掌握。
(1)注音:濟南()鑲()水藻()貯蓄( )發髻()澄清( )著落() 看護( )
(2)釋義:響晴: 秀氣:
貯蓄: 澄清:
空靈:
1.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
2.本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你能用第一段的一個詞語說明它的總體特征嗎?
3.作者運用哪些修辭方法對景物進行描繪,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4.濟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寫了哪三幅山景圖,寫水是從什么角度寫的?
5.全文的結束語和課文標題有怎樣的聯系,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6.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三、細讀課文,探究文意
1、齊聲誦讀第3語段,就如下內容品析研討,請同學們自主完成。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層次劃分是:
(3)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通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動詞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詞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樣化靜為動的呢?
(7)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8)你在對全段的朗讀要求上有什么體會?
9、“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此句中的“臥”字用得極妙,理由是:
四、揣摩優美語句,品析寫景藝術,領悟思想感情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讀,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結合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五、【學習反思】
六、【教師批閱】
時間: 等級或分數:
七、【獎勵記錄】
優勝學習小組: 優勝展示小組(個人): 優勝點評小組(個人):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11
《青蛙看海》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童話故事。敘述了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著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跳,最后終于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的事。告訴我們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從指導預習到第一課時的教學,孩子們對故事已經熟讀成誦了。第二課時讀完課題,一個孩子敘述了故事大意后,我問孩子們“青蛙看到大海難嗎?”“不難。”“難。”“不難。”““難。” 有的'孩子把目光聚焦到“這有什么難的?”這句話。拋出的問題太唐突了吧,讓我們來聽聽蒼鷹和青蛙的對話吧。一個說只要登上前面的那座山,就看到大海了。一個說山太高,沒有翅膀和長腿上不去。在這難與不難的碰撞中,孩子的思維之花悄悄綻放了。一個認為不難,輕而易舉,充滿鼓惑,一個卻高山仰止,望塵莫及。加上圖畫和語言的渲染,分角色朗讀一下子入情入境了。就這樣讓夢想破滅了嗎?就這樣想見卻不得見嗎?就這樣陷入失望的境地,垂頭喪氣,無可奈何了嗎?
小松鼠來了,她的鼓勵成了一盞不滅的燈,照亮了青蛙被失望和無奈浸透的心靈。她的陪伴給了青蛙無窮的力量,一級一級地往上跳,終于到達了山頂,看到了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大海。“我終于夢想成真了。”好一個夢想成真,這一切容易嗎?不容易啊!反反復復地讀“就這樣,青蛙跟著松鼠一級一級地往上跳,累了在草叢中歇一會兒,渴了喝點山泉水。不知不覺,它們已經跳完了石階,到達了山頂。”看似艱難,筋疲力盡了,可一個“不知不覺”分明流淌著幸福和欣喜,融化了疲憊,只有大海,只有夢,只有那片蔚藍。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海,美麗而寬廣,神秘而充滿誘惑。怎樣才能看到她呢?如果你是小青蛙,那蒼鷹是誰呢?是老師和媽媽。小松鼠是誰呢?是朋友,是老師,是伙伴,是伴侶。是啊,有了指引,有了陪伴,有了鼓勵,我們就離那片還越來越近了。
美妙的課堂,幸福的享受,情感的洗禮,精神的共振,如此美麗,如此難忘。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12
教學反思:
本案例中,教師從激發學生閱讀動機,到點撥學生想像畫面,再到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一直到最后鼓勵學生朗讀背誦,在整個教學環節之中,教師沒有一點師“牽”生的痕跡。教學自始自終處在一種學生要讀、愿想、搶說、樂背的良好氛圍之中。教師大膽放手讓二年級學生去自讀自悟這段話,讓學生獨自走進文中,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學生在對話的過程中,各自構建起自己獨特的閱讀表象,產生了富有個性的閱讀體驗。教師始終遵循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學生是閱讀的主人,閱讀是學生自主的'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的體驗與理解。正是有了上述的認識,教師才能放的開;也正是有了教師充分的放,學生才會有自讀自悟的機會,課上才會產生多姿多彩的獨特感受與體驗。設想一下,學生若是在老師問題的牽引下,還會有機會嘗一口河水的味道嗎?閱讀教學中教師究竟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老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同時也是閱讀課堂上學生的另一個主要對話對象與合作伙伴。課堂上,教師只放不收,學生便會放任自流;只收不放,學生便會亦步亦趨;能放能收,學生才能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
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若是能做到“盡職而不越位,出手而不牽手”,學生就會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與空間,在與教師、文本之間不斷的對話過程之中,掌握閱讀方法、養成閱讀習慣、形成閱讀能力。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13
《草原》這一課是一篇敘事性散文。課文著重記錄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我個人看來,這篇課文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注定了學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義又較深,對學生來說有是一個大的挑戰。在講課之前,我還猶豫再三,擔心學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點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節課下來卻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在課上的表現把我的擔心全都打消了。學生們那獨特的見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時連我這個老師都自愧不如。
回憶教學前的準備及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引發學生興趣,為學生主動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在第一課時我范讀了全篇課文,在范讀中學生改變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讀起了課文。從而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為深入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造了時空。
文章篇幅較大,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則放在了第一課時中,這樣整節課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較充裕,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
三、學生主體在反復讀中理解,在反復說中明理。
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凡是朗讀能力強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強。在學習《草原》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圍繞“草原上的人留給了你怎樣的印象”一題展開學習。在學習中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給學生創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氣氛。教師設計了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等讀書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走進課文,從而真正理解課文。學生一旦讀進去了,那么理解起來就不會那么困難。
小組交流、全班討論,使學生對草原的認識逐漸清晰深刻。
讓學生盡可能的發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了全員參與,提高表達能力。
正是有了讀和說的鋪墊,學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個學生都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加以匯報,在匯報中全班學生沒有丟掉一個知識點,蒙族人民的熱情好客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難點自然突破。
在這節課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問題:
一、課后練習中的讀讀寫寫落實不夠。
讀讀寫寫中的很多詞正是重點句中的重點詞,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情景理解詞義,而不應局限于第一課時中單純的句詞。
二、低估了學生的能力。
課前總擔心學生理解不透其實學生的能力很強,只要做法得當,學生會理解到位。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14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致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里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致,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著魯迅,觀察更細致,連煙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導學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在這堂課中,我認為有幾個方面是做的比較到位的:
(一)在教學上我努力切合自主教育的課堂要求,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和小組探討合作展示交流相結合,最后進行總結提升,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
(二)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之后,交流寫作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更好地體會魯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當時情況下的特殊行為。
(三)找出文中的多次外貌描寫,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重點分析對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使學生從中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品質。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并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本次教學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本文詞語的感情色彩強烈,課文已對關鍵詞語作了一些批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他微笑,默認地點了點頭,好像我心里想著要說的,他已經統統知道了一樣。”“微笑”,表現出魯迅的慈愛與安詳;“點頭”,表現出魯迅的信賴和放心;“知道”,表現魯迅的理解和關切。這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感受到魯迅關心和愛護青年的品質。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可結合時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魯迅離我們的學生有點遙遠,學生的理解一直處于表面層次,還不夠
深入。特別是對外貌描寫的學習上,比較“干”,缺乏“圓潤”。
(四)在一些問題的設計上,沒有進行一些學習方法的回顧,過于主觀的設定了方法,限定了學生的思維。如任務一“小貼士”的設計和對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的提示。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15
每上完一堂課,回顧自己課堂教學上的成敗得失時,總是感慨萬千,在執教完《石榴》一課后,有個最大的感受:教師應該全身心投入到教材中,對教材不能帶上任何主觀色彩。
于漪老師曾經說過“當崇高的使命感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融為一體時,課堂教學的明燈就會高高掛起。”我們對教材一定要剖情入理,如出己之心,這樣才能做到教書育人。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課文令教師很喜歡,而有的課文教師很難動情,這樣就很難使教者步入課文的底里。當上《石榴》一文的時候,我總感覺這篇課文描寫的東西很抽象,很難打動我的心,不象《北大荒的秋天》那樣,所描寫的景物是我們手能摸到,眼能看到。因此在備課時,我就始終停留在課文的表面,無法深入鉆研課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根本無法做到于漪老師的“明燈高高掛起”。
當教完之后,我再去深入鉆研課文時,我被感動了,感動于作者濃濃的鄉情在石榴身上的集中體現,正是因為作者對家鄉,對石榴有著特殊的感情才能將石榴的枝葉,石榴的花,石榴的'果寫得如此生動形象。文章第一句話“我的家鄉在棗莊,那里有馳名中外的石榴園”可以說是文章的文眼,給你打開了文章的情路 。作者將情寄予石榴,一切景語,一切物語皆情語,因此當再次備課時,我是完全被打動了,深入其中不能自拔。
從這次的教學中,我感受到教師沒有挑剔文章的權力,大凡選入教材的課文都是作者情動于中,言溢于表的產物,我們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到課文的情境中深入鉆研課文,這樣才能正確解讀課文。“不進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正是因為我對教材沒有進行深入的理解,所進行的一切都是留于表面的,而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抽去了其中的情意,語文的人文性夫復何求?
【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中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語文的課后反思11-26
語文課后教學反思03-01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02-24
語文教學課后反思02-14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05-16
[經典]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05-16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優選)05-16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合集)05-16
[優秀]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