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反思大全(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教學反思1
正式上課時,我詢問學生向別人表達歡迎、祝福應當用什么方式?啟發學生對聽課教師的到來表示歡迎。緊之后經過生活化的幾幅掌聲圖片引導學生理解掌聲能夠帶給人信心、勇氣和力量。在教學中,緊扣掌聲前后英子的情感變化這條主線,引導學生身臨其境,體會英子的內心境感。
(一)成功之處:
1.本次教學在環節設計上,我抓住兩個寫掌聲響起的句子,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展開,探究英子的自卑及原因;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后展開,揣摩英子前后心境、性格等的變化,感受掌聲帶給英子心靈的震撼,并由此明白兩次掌聲的含義,明白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懂得要主動地關心、鼓勵別人,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2.我采用了“以讀代講,主角轉換”的方法,經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我尋找感受英子不一樣的內心世界。經過用不一樣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一樣性格,并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感受英子轉變后開心的心境。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在這次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讓學生讀出自我真實的感受,才能實現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技巧。
(二)不足之處:
1.預習時間不是很充分,也沒有很的檢查。三年級的學生初次接觸預習,教師應當多加指導,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并及時檢查。
2.沒有整體閱讀。雖然我安排朗讀的形式多樣化,如:師范讀、自由讀、指名讀等。可是學生的朗讀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需要在平時課堂上多加練習。
3.本單元目標要求學生學會在默讀中理解故事資料,我在確定朗讀形式時,只備了教材,忽視了單元目標。如果在學生體會英子掌聲前后的情感變化時,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二、三自然段,相信應當能到達“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總之,經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提高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語文教學反思2
《好學的爸爸》在教學前,我讓孩子帶著問題讀課文,爸爸“好學”什么?為什么這樣“好學”?又是怎樣“好學”的?他這樣“好學”,會有怎樣的收獲?孩子們都能回答出。并讓他們說說生活中的“充電”和文中的“充電”各是什么意思?孩子們都知道文中“充電”是“再學習”的意思。“業余”就是工作時間以外。會用“一…就…”練習說一句話。告訴孩子兩個動作在時間上緊相接的'。讓孩子知道爸爸勤奮好學,不斷進取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語文教學反思3
本學期,剛剛接手四五班,對于班級整體的一個情況有了簡單的了解,孩子們基礎方面略微有些薄弱,加上孩子們原來沒有預習的習慣,有些懶,不想付出努力,不愛寫東西的特點。我也慢慢調整我的課堂模式:
1、基礎知識嚴格抓
首先我覺得基礎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就像蓋樓房一樣,沒有牢固的根基不能為上面的建筑做好穩固的工作,所以在我的課堂,我喜歡每天的聽寫、默寫。日積月累的過程是能夠提升語文基礎能力的根本。
2、每日閱讀不放松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是孩子們還是對于讀書有些應付,讀書少,自然而然理解能力成了一個問題。閱讀理解不能夠按照出題人出題意圖去答題而擔憂。
我們也在利用一些插空時間,盡量讓孩子們班級一起讀書,共讀時間的約束,會慢慢改變一些孩子的閱讀習慣。可是出現的問題是沒有辦法保證所有孩子都能夠有閱讀時間,導致一些孩子就會和別的孩子有一定的差距。
3、課堂筆記記起來
我一直覺得課堂的參與度是希望全員參與,理想是好的,可是現實就是那么“骨感”。總有一些孩子進入到課堂,一節課,雖然參與,再次復習時學了什么?講了什么?不記得,忘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嘗試課堂當中對于一些關鍵點做筆記,來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慢慢學會學習方法。方法的'運用,對于孩子來說,是終身受益的事情。我覺得寫字速度也會有所提升!可是出現的問題是,為了做筆記,字體的美觀度不再考慮,這也是目前困惑的地方,需要慢慢看看怎么改變的問題所在。
學習的事情真的是需要一點一點去摸索,慢慢改變的事情。在新接手的班級中,慢慢實踐,找到更適合孩子們的學習方式才是我接下來繼續努力的事情。
語文教學反思4
本文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為了不雷同,我對每段的教學方法的選擇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賞美文的方法“讓孩子說說哪些景色寫得好,為什么?”,雷雨中則用“你能提出什么問題考考大家?”,雷雨后用畫畫的形式展示自我對課文的理解。讓自我感觸最深的是教學第二段,用這樣的方法教學,最大限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每位學生都想提出有難度的問題考倒同學,在問題的反饋上來看,學生確實是作了思考,提出的問題跟自我備課時想得一樣,并且有些好的同學提出了“字詞推敲”的問題,如:“往窗外望去”為什么不寫成“往窗外看去”?有什么不一樣?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應當多嘗試這樣的教學。
上完這篇課文后我感覺學生對“雷雨中”一部分的掌握情景最好。首尾部分的詞語用得很生動但由于我總是擔心學生說不好表達不清在引導體會時過多地去細致描述反而對學生的思維構成了限制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雖然我注意到對學生語感的.訓練但對好詞好句的積累沒有落到實處。另外這篇短文的資料對二年級學生來說趣味性并不是很足如果抓住雷雨前后小動物的表現插入擬人化的語言、心理描述訓練我想在激起童趣的同時又能加強對詞句的形象理解可能效果更好些。
語文教學反思5
《尊嚴》這一課,講的是美國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以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尊嚴,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從而改變了自己命運的故事。
在教學中,因課文內容比較長,我采取緊扣重點句及段的方法,始終圍繞一條主線,那就是哈默與逃難人相同的是什么?(急需食物)不同的是什么?(哈默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食物)從而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接觸,在找、讀、議的過程中:落實了詞語的教學對于文中的“面呈菜色”“狼吞虎咽”“愜意”均采取了聯系上下文、想象畫面、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較好地讓學生理解了新詞。并緊扣文中重點句:“別看他現在什么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在指導學生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請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有的學生說,尊嚴就是財富;有的說,一個人只要有尊嚴,就會改變自己的`命運;有的甚至說,士可殺,不可辱,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丟失自己的尊嚴。聽著孩子們激情四射、鏗鏘有力的話語,我感到欣慰。是語言的魅力讓他們從哈默的言行中感悟到一個原本很抽象得道理:做人一定得有尊嚴。
學完課文后,我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找的有關尊嚴的故事,名言等,學生收集了很多好的文章,詩歌等,我和學生的補充材料大大豐富了本課的資源,豐富了學生對尊嚴的體會。這樣的課堂就不僅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課文為依托,把學生引到廣闊的語文世界中,讓學生讀更多的文章,在多讀中,在交流中開闊視野,增強積淀。
語文教學反思6
《早操》教學反思
《早操》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十一單元中的一課。《早操》是一首富有兒童情趣并且有和諧韻律的兒歌,作者采用擬人的手法,寫了早晨欣欣向榮的景象,配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將學生帶入充滿生機活力的清晨。通過學習,使學生形象感知萬物復蘇的清晨景象,從小樹立熱愛生活,珍惜時光,積極鍛煉身體的觀念。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以下幾點比較成功:
1、利用農村遠程教育資源網制作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早操》是非常有童趣的課文,但要讓學生從字面意義上理解課文傳達的這樣一個美麗的清晨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利用農村遠程教育資源網,查找了大量的圖片、聲音素材以及多媒體演示課件,經過修改制作了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并將之貫穿本課始終。一年級學生的年齡較小,形象生動的卡通形象,色彩明快、動靜結合的多媒體演示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充分調動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從一開始就以可愛的卡通星星形象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接著又營造了一種動靜結合的美好清晨的景象,讓學生們入情入境,把學生牢牢吸引住,他們就會自愿跟著老師完成下面的教學活動。
在識字環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將課文――詞語――生字――課文的過程以生動、形象的動態方式展現出來,吸引學生的眼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拓展練習時的情境創設打開了孩子的視野,展開想象的翅膀,激發學生創作的欲望。
2、積極倡導在游戲中識字,培養學生自主識字能力
低段的教學重點是識字教學。為了讓孩子們認識課文中的生字,我在農村遠程教育資源網上查找許多的學習方式來引導學生識字。主要以聽讀、借助拼音拼讀的方式識字。又通過爭當小老師、同桌互說悄悄話、送同伴回家的游戲方式了解學生掌握生字的情況。讓孩子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自主識字。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成功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3、注重培養學生想象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在學生自主識字的基礎上進而指導朗讀,通過老師范讀、學生自讀、品讀等多種方式的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在讀中展開豐富的想象,感悟課文內容。調動孩子已有的經驗,體會小精靈的調皮、可愛。讓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發揮想象力,不拘泥于課本,把目光轉向更廣闊的生活中去。讓語文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把生活中觀察到的事物用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4、滲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課中我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合作意識的滲透和培養。
《早操》教學反思
徐娜
《早操》是一年級上冊北師版11單元字與拼音(四)中的一首富有兒童情趣并且具有和諧韻律的兒歌。作者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寫了早晨欣欣向榮的景象,配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將學生帶入充滿生機活力的清晨。
既然如此,從識字的方法看,可以采用隨文識字的方法。上課前我一直在思考在小學低段的識字教學中不僅要完成認字、寫字的任務,還應該在識字寫字中滲透漢字的文化,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有些字在教學的時候,我盡量從造字的規律與特點出發,讓學生感受漢字的博大精深,愛上漢字。于是,我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既用常規識字教學的模式,又從中體現了這一方法的滲透。
一、拼讀識字,讀準字音
在以往的教學中考慮到孩子剛進小學不久,又沒有學拼音,所以在教學中我一般采用聽讀識字的`方法。可是在這課備課中,我發現這課生字比較少,內容比較淺顯易懂,又安排在拼音單元內,所以我采用了讓學生運用拼音拼讀識字的方法。
我先以“識字的方式”引入課題后,說:“早上,太陽公公醒來了,他從山頂探出了半個腦袋朝下面大聲的喊,孩子們,快起床了跟爺爺做早操了。這時許多小精靈都趕快爬起來跟太陽公公一起做早操了,你瞧他們都躲在課文里了,愿意把他們找出來嗎?”學生興趣盎然的開始小聲的自讀,在自讀過程中我不停的表揚那些在利用拼音識字的孩子。這時很多孩子都加入到拼音識字的隊伍中去了,達到了復習拼音的目的。
后來再一個小節一個小節的慢慢地讀。每一個小節中強調個別字音。比如“早操”這兩個字音都是平舌,但兩個放在一塊比較難讀。我就在出示“早”時單獨強調,出示“操”時也單獨強調其發音。最后再連起來讀正確。還有“綠葉”的“葉”強調是整體認讀音節。
最后我安排了老師的范讀的環節,設計這個環節是為了讓學生能模仿老師讀出兒歌的節奏來。
這堂課,整首詩四個小節,也算長的,但在不同的聽讀環節中,讀了幾遍。不僅在語言環境中讀準這些字音,又為后面的理解背誦做了鋪墊。
二、滲透漢字文化,識記字形
語文學習的過程是體會和認識民族文化的過程,在認字寫字應滲透漢字的文化,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
比如出示課題“早操”時,我這樣出示題目中的“早”:寫一個日,學生馬上讀了出來,我又問“日表示什么?”。然后在“日”下面再出示一個“長橫”,生讀“旦”――天剛剛亮,太陽緊貼著地面,還對大地依依不舍呢。這個“旦”就是表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那么“旦”加上一個“豎”,就是指太陽離開地面啦。突然間我看到孩子的眼睛亮了起來,原來漢字的故事真多啊。
為了進一步理解“早”,我提問:早上的時候,我們都做些什么呀?學生說穿衣服,刷牙,吃飯,上學,做早操。于是順手板書“操”。一邊寫一邊強調做操要用手,所以左邊是個提手旁。
在教學“葉”時,我先很自然的根據課文內容出示了一張美麗的綠葉圖,然后讓學生觀察“葉”,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記住它。學生眼睛再一次亮了起來,紛紛舉手,搶著說“口”像一片葉子,“十”像樹枝。于是“葉”就在學生腦海里變成了一片有生命的“葉子”。
又比如,在教學“飛”時,我出示了一張鳥兒在空中飛行的圖片,在和“飛”作比較,學生馬上發現了“橫斜勾”好比小鳥的頭和身體,里面的“撇點”就是小鳥的兩個翅膀。“飛”好像在孩子的腦海里動了起來,變成了一只可愛的小鳥。
以上是我上課后對本課以及低段識字教學的思考,低段教學以識字為重點看似簡單,其實漢字里面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需要我們以后更加努力的鉆研教材,設計教法。
語文教學反思7
這個語文園地有4項內容,分別是交流平臺、識字加油站、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交流平臺”版塊是交流預測的好地方;“識字加油站”復習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詞句段運用”分別出示了多音字、帶數字的成語及提示語的三種情況,學會認讀詞句,積累語言,學會感情朗讀句子;“日積月累”學習四句關于團結的諺語,充滿哲理,要正確有節奏地朗讀、背誦諺語,理解和積累諺語。
一、教學效果:
1.注重教學氛圍,優化課堂教學。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構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構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前提。有了尊重和賞識,學生充分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和價值,學習的用心性、主動性、創造性就易于激發,學習的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信念就易于樹立。2.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每個環節的設計都以學生的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天地,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成功之處:
小語新課程標準認定“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因而,“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獲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握訓練題,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能力。語文要在實踐中發展。不斷在完整的實踐中比較、改進寫話技巧,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會提高。課文中第一個練習側重比較各個標點;第二個練習側重說寫實踐。如果單出示帶標點的句子的練習,那么也許課堂上知道了怎樣填標點符號,回家寫日記時還是沒有正確運用的意識。若和平常的語文園地一樣把標點練習和寫話練習分開,學生對標點的感覺就是脫離文章的,不真實的。為此筆者設計時將二者緊緊結合在一起,說話前做標點練習,寫話前提醒用對標點符號,寫話后又要求檢查標點。這樣學生馬上就能在寫話中更好地認識、使用標點,并在平時的日記中更留意標點符號。可見語文園地中各個版塊的內在聯系可以挖掘得很深。
三、不足之處:
在今后學習過程中,還需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學生盡早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同時學生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也還需進一步提高,能使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四、改進措施:
新教材充滿著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要敢于進行創新。努力幫助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為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體現新教材的真正價值。
語文教學反思8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課程標準四條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條,它作為一種精神貫穿于課程標準的始終。課程標準規定,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根據這個要求,我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自主性。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堅持讓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例如,在教學《風箏》時,課文的.時代背景較難,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再多的講解也無濟于事,所以,干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閱讀結合課后所掌握的資料,提出問題,教師點撥,理解課文。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構主義心理學和接受美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構建對事物意義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外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就是這個意思。學生寫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不同,寫出來的也不免千差萬別。針對這種情況,特別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都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
不消說,除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外,還有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教師也是一個讀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經常在課堂上,參與學生學習小組的討論,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探討,述說自己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帶有自己的個性色彩。通過和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第三,探究性。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的過程,要求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強調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極地接受知識,要像數學家那樣去思考數學,像歷史學家那樣去思考歷史,親自去發現問題的結論和規律,成為一個發現者。語文的探究性學習,是把課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探究的對象。國慶假期的作業就是通過各種方法,比如社會調查、現場觀察、走訪專家、體驗學習、課堂討論、查閱資料等等方式,收集各種語文現象,如果大部分學生能夠認真去做,我想對學習語文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個人認為,在讓學生學好講讀和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應提倡真正搞好綜合性學習。
語文教學反思9
《新課程標準》對小學中年級的習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三年級是的起步階段,學生在三年級能不能順利的起步作文,二年級的語文教學至關重要。筆者認為,在二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應該對學生進行三個方面的基本訓練:
一、觀察能力的訓練
觀察事物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礎,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認識的事物不多,觀察事物的能力也較差,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基本的`認識,就讓他們去描寫,無疑是很難的。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認識事物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的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才比較真實生動。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帶領學生去觀察一樹鮮花,可以引導他們去觀察花兒的顏色、形狀。然后讓他們學習用自己的語言把所見所感敘述出來;還可以讓他們學習去觀察人物,去觀察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把觀察到的一切敘述出來。通過以上訓練來達到提高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
二、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在二年級的語文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之外,還要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對自己所經歷的事情的回憶。比如,自己生日是怎樣過的,有哪些人來參加了?同學的生日你是怎樣去祝賀的?學習用自己的語言把當時的場面敘述出來。要引導學生在敘述的過程中注意事情經過的順序。把它敘述清楚,最好說出自己當時的心情和感受。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創設一些情境,啟發學生的想象,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通過反復的訓練就能夠逐漸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敘述能力。
三、語言積累的訓練
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二年級的學生向社會學習的語言還不多,書本語言掌握還少。因此,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非常重要。二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每天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還要引導他們去多讀課外書籍,還要通過講故事、背誦兒歌及名言積累等方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除了讓學生多進行之外,還應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自覺學習習慣,從生活中去領悟,去積累詞匯,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積累詞匯的方法。
除了以上的訓練以外,還要引導學生經常學習寫片段、記日記。通過多寫多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其寫作能力的目的,為三年級能寫好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語文教學反思10
一、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先進的教學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教師在教學實施前,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活動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為教學目標具有導向和控制功能,如果目標定得過高或任意擴展而偏離學生的實際,往往會降低教學效率,不利于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我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根據高中階段的三個層次的能力要求,設置了三個目標:(1)學習并積累課文中優美生動的語言;(2)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并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及傾向;(3)在整體感受的基礎上,進行力所能及的鑒賞、評價。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反饋,我發現前兩個目標基本上能達到,但第三個目標,卻只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能達到。第三個教學目標不能面向全體學生,顯然超出了教學要求,于是我及時進行了調整:(1)知識目標:學習并積累本文優美生動的語言(修飾語、修辭的巧妙運用等);(2)情感目標: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3)技能目標:初步學會鑒賞散文的方法技巧(如抓文眼等)。通過“反思一調整”,教學目標基本上體現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二、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過去,教師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往往著眼于“精英”的培養,而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公民的意識不強,對教學內容常常喜歡面面俱到,一味地求深。如我在教學《秋水》時,課堂上用了相當的篇幅分析莊子哲學中的“萬物齊于一(事物沒有差別)”的思想,盡管引經據典補充了相當豐富的材料,學生仍是云里霧里。通過反思,我發現問題出在教育理念上,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仍著眼于“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而這恰恰是拓展型課程追求的目標。于是,在另一個教學班我及時作了調整,降低了難度,突出了“基礎性”,從而順利地落實了教學目標。
三、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最近幾年,我基本上是采用問題的形式來組織課堂教學的,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問題,課堂上隨機應變地補充一些問題,實際上就是“滿堂問”。經過反思,我發現這種方法與傳統的“滿堂灌”是異體同質的。第一,這些問題不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發出來的問題,而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問題,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教師仍然享受著話語的“霸權”,這是對學生主體的漠視。于是在教學實踐中,我開始著力強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變教師問為學生問。
我的基本做法是:首先,營造良好的氛圍。如公開備課資料,鼓勵質疑權威,提倡師生、生生合作等。其次,提供對話空間。課前和課堂上要給學生閱讀文本留足時間,課堂上要給學生提問搭建平臺,課后鼓勵學生對問題的質量進行反思。再次,運用多元化評價。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深或淺、或難或易,我都視提問者本身的情況而作出不同的評價。如對優秀學生盡可能客觀評價,對后進學生則多采用肯定評價,使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當然這些做法還有待于進一步“反思一調整”,在不斷的反思中逐步完善。
四、對“反思性教學”的反思
“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勤于調整反思,即觀察、反思新的'教學方法或改進措施后的實際效果。可以說,調整反思是嘗試改進的延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研究原有的問題是否已經較好地解決,如果已解決,教師則應針對嘗試改進的成功方法,主動尋求進一步強化的方式和手段,以鞏固自己已經形成的好的教學行為,防止原有問題再次出現。若發現又出現了新問題,則應謹慎地追問新問題的實質,針對新問題再次嘗試另外的教學方法或其他的改進措施。
語文“反思性教學”的有效運用,還要求教師對教學有自覺的意識,在不斷嘗試“反思性教學”過程中培養自己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由于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教學活動豐富且復雜,加上其知識、觀念、動機、情緒、情感等個人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教師的反思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內容和多樣化的表現。
此外,教師反思能力結構中的自我監控能力與教學監控能力是相互影響、彼此促進的,以教學監控能力的培養為切入口,可以進而提高教師的自我監控能力,提高對教學過程進行修正和控制的技能,同時養成對學生的敏感性。這樣,面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就可以應付自如。
語文教學反思11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要做好教學引導和服務。現代小學生思維活躍,個性特征明顯,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如果教師墨守成規,課堂教學自然會陷入呆板難以自拔。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手段,從課型創新開始,對課堂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法、教學程序實施、教學語言運用等方面展開多元設計,努力創設適宜性更高的教學方案,以滿足學生的不同追求,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課型創新,體現現代教學思想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創新,特別是課型的創新,能夠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感覺,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重要作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自身特點和規律,教師在課型創新時,需要考慮多種制約因素,要對教材學習內容進行深入探討,對學生學習實際情況進行多方面分析,找到文本生本思維對接點,這樣才能順利實現課型創新設計。為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需要更新教學思想,對課型進行大膽創新,為全面激發教學活力做好充分鋪墊。課型創新需要遵循教學原則,要符合學生學習規律,不可陷入盲目窠臼之中。如自主閱讀課,教師需要對相關操作要求進行規范,對學生具體行動提出執行標準,自主學習不是自由活動,需要有一定章法規范約束。在學習《天安門廣場》時,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然后詢問學生:誰到過北京?誰去過天安門廣場?學生中自然有很多人都去過北京。教師讓這些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講一講天安門見聞,并展開大討論,看這些見聞和課文講述的內容有什么不同。去過北京的學生不少,各個小組的講述活動開展得非常熱烈,學生講得起勁,討論也很積極,特別是沒有去過北京的,自然會對照課文找不同。這本來是一節講讀課,需要教師學生展開多元互動,共同探討教材內涵的,讓教師這樣一調整,自然而然成為討論課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學習效果顯著提升。
二、教法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教學方法包含眾多內容,創設良好教學情境、教學問題設計、教學實踐活動開展、課堂訓練設計、教學評價操作等等,都需要體現教學方法。教無定法,為教法選擇應用給出科學注解,教師不能照搬照抄別人的方法。這是因為教情和學情存在個體差異,別人好用的教法未必適合自己的教學,只有不斷總結課堂教學經驗和教訓,從具體實踐中理論聯系實踐,才能總結提煉出對自己適合度更高的教法。教法創新有眾多切入點,教師要有敏銳觀察力。如多媒體介入語文教學之后,給教師教法改進帶來更多選擇。多媒體聲光電技術,具有強大沖擊力,這也是小學生特別受用的地方。多元信息沖擊,給學生創設別樣教學情境,學生學習興趣被點燃,學習自然進入佳境之中。在學習《九寨溝》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文本,先讓學生閱讀第一、二、三段,然后給出思考問題:九寨溝名稱是怎么由來的?第二段最后一句起到什么樣的作用?九寨溝有哪些神奇的景象?描寫九寨溝時,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你最喜歡哪一處景色描寫,說說喜歡的`理由。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小組討論,由于思考問題難度不大,學生大都能夠順利完成。在最后兩段學習時,教師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設計思考題,讓教師來回答。學生聽說出題讓教師回答,學習興趣頓時大增,紛紛行動起來,都想給出含金量十足的思考問題。有學生提出:文本中為什么用了好幾個“也許”?這些珍貴動物難道不怕人嗎?老師你去過九寨溝嗎?能不能給我們講講經歷?從這些問題設計中不難看出,學生的求知欲望還是很強烈的。教師只是改變了設題方式,學生學習積極性就被激發出來,這說明教法改革勢在必行。
三、學法創新,尊重學生學習規律
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這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要求,也是現代課堂教學的普遍共識。教師在學法指導時,需要有創新意識。小學生學習能力基礎有差異,學習環境和學習悟性都有個性特征,但很多學生并不自知,在學法選擇借鑒時,往往會一味模仿,導致效果不佳。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學法總結好習慣,對學習經驗進行優化升華,形成嶄新學法應用,這對大幅度提升學習效率有重要意義。如合作學習,這是現代課堂教學最常見的學法應用,有些教師受限于模仿意識,在組織學生展開合作學習時,只會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這無疑是固化了合作學習方法。小組討論的確是一種學習方法,但合作學習并非等同于小組討論。其實,小組檢查、小組辯論、小組互助、小組操練、小組競賽、小組演繹等等,都屬于合作學習范疇,教師需要對合作學習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幫助學生建立嶄新的合作學習意識,實現學習品質升級自然成為可能。在學習《一路花香》時,教師讓學生朗讀文本,并提出具體要求:文中有兩個人物,一個挑水工,一個是破水桶。要讀出破水桶的歉疚感、自卑感,要讀出挑水工的滿足感、欣慰感。注意語氣要符合人物身份,語速要放緩一些。教師找了幾個學生來朗讀,但都不能達成基本要求。教師讓這幾個學生帶上水桶去打水,給班級里的盆花澆水,然后再來朗讀課文。學生情感豐富了很多,教師給出肯定和表揚。也許并沒有這樣神奇,學生親自操作澆水就能讀好課文,但教師讓學生參與實踐獲得了一定感知,無疑會給學習帶來更多促生動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引入更多活力因素,教師要對課型、教法、學法和教學語言進行創新設計,激發學生求知欲,并通過多種學習手段,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創新是課堂教學亙古不變的法則,創新能夠激發教師潛力,創新能夠培養學生學力,創新能夠給課堂教學注入不竭動力。從不同角度進行創新活動,已經成為現代課堂教學的重要意識和思想。
語文教學反思12
本期的過關課,在上周收官閉幕,幾個星期以來,我們精心準備,認真上課課,互相聽課、評課,有了很大的收獲。
通過上課評課,我認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和方向。有了如下反思:
一、對課改的認識還不到位。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但是在我的課堂上,只側重了語文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二、對學生的放手不夠。課堂上老師還在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不敢大膽放手,老師說的太多,喋喋不休,占用了學生太多的時間。在課堂上老師要提出學習目標,然后讓學生對照學習目標自主學習,但老師要教給學生方法。
三、小組合作應用不夠。自認為問題不難不需要合作,但從課堂效果來看,是自己對學生了解還不夠。小組合作后的展示,老師平時引導不夠,看到其他教師能夠應用得得心應手,感到自己應該多加努力。
在課改浪潮中,構建“自主合作,主動探究、樂于合作”的學習方式是每個老師孜孜以求的境界。要使課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實效,就要認真研究課標,謹記學科特點,不忘學生的年齡特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斷努力,不斷探索。
語文教學反思13
復韻母ao、ou、iu都是前響,它們由兩個單韻母復合而成,前強而后弱,前響而后輕。在教學中,我是先出示并復習單韻母,而后復習復韻母ai、ei、 ui,采用“二合滑讀法”,如ou,先發o,后向u滑動。很多教師在發ao的音時,也類推為先發a的音,而后向o滑動,為了檢查學生閉口收音是否準確,還讓學生作收音的口型定格,然后檢查,看看是否呈o的唇形。其實發ao的音,落聲并非在o上,而是發了a后嘴唇攏圓,略往前突,口漸閉,在靠近u處發音,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告訴學生:發iu音時,先發i而后向u滑動,以u收音,同時比較ui。通過先范讀,后采取多樣形式練讀,加深學生認知,教學練讀時有難到易。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和習慣,重視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于剛入學的學生來說,寫字的'姿勢和習慣是從一年級才開始養成的。要求學生復韻母寫得緊湊一些;iu中的點要寫得圓一點;ou中的u的豎彎要寫得彎一些。
為了進一步鞏固“ao、ou、iu”與聲母相拼的音節認讀,我設計了給韻母找聲母朋友的自主探究實踐活動。學生在這一環節中情緒很高漲,思維很開放,這一開放性探究性的學習,充分凸現了學生主體性,張顯了他們的個性,解放了他們的創造性,把課堂的教學氣氛推向高潮。而動手讓學生“做音節”卡片,這一環節學生同樣表現出一種飽滿的激情,在展示作品時,學生異常興奮,因為他們在親身體驗中得到了成功的喜悅。
語文教學反思14
《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詩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側重點,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寫不同的事物。而古詩教學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學效果(思效)。
古詩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詩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于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試著用創設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這也是古詩教學的重難點。
古詩中有些語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我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懂得今后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還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2.教學收獲(思得)。
(1)古詩詞學習以“讀”為本。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啟發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閱讀興趣。寫字環節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2)抓住關鍵詞語加深古詩的理解。比如啟發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比如“可憐”一詞的理解;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以點帶面“牽一發而動全身”,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3)尊重學生的誦讀意愿。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達到熟讀成誦,培養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3.不足之處(思失)。
古詩教學說起來簡單,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并沒有符合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最大的不足就是課堂局限于三首古詩的學習,沒有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古詩的理解不能僅僅局限于這一首詩,而應該聯系相關資料,拓展大量相關古詩詞,橫向縱向聯系起來體會“處處皆學問”的道理。
4.改進措施(思改)。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后再學習古詩,要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語文教學反思15
江南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如果能利用多媒體先讓學生感受一番江南的美景,那么學生對于文章的內容就能有個非常感性的'認識。因為沒有多媒體,所以我就利用課文的插圖,說:“小朋友,你能說說圖上畫了些什么?你喜歡這幅圖嗎?為什么喜歡?”待學生回答問題后,我充滿感情地對學生說:“有一個地方,小河一條連著一條,池塘一個接著一個。小河里、池塘里種滿了荷花,魚蝦在里面歡快地玩耍,這就是江南。”“江南是個好地方,這里的孩子可以劃著小船,來到湖面上采蓮,看活潑可愛的小魚在蓮葉間游玩嬉戲,大家想去嗎?”“那我們就劃著小船出發吧!” 一下子又把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起來,并播放課文的朗讀,學生就聽的特別認真。最后再讓學生說說感受后自己朗讀課文,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完全被調動了起來,非常認真的開始讀書。
在學習第二句:“魚戲蓮葉間……”時,抓住“戲”想像說話,既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又真切體驗“魚戲蓮葉間”的意境。再感染學生,進入角色,體驗“小魚”的快樂,讓學生模仿小魚游起來,學生的興致很高,較快地領悟了課文。最后通過賽讀、評價讀、演讀等方式,以讀促悟、以演促讀、以演促思,不僅注重學生自己的體驗,注重個人的感悟,而且能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朗讀有聲有色。
【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語文《釀》的教學反思09-27
語文《老王》教學反思05-24
語文《祝福》教學反思12-31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1-08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1-05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11-29
語文識字教學反思11-26
考試語文的教學反思10-20